农业机械发展前景范文

2023-09-22

农业机械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高速提升,农业机械化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实施农业机械化将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当前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论述,重点讲解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具體举措,希望能切实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发展;作用;推广策略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给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将有助于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转变,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化和高效化的技术支持之上,将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将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也成为当前农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农村劳动力大量走向城市,传统的农民已经向着产业工人实施转变。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造成农作物的产量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局面,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实施有效的缓解,将对农村生产方式实施积极的改变,将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有关机构的调查数据统计,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土地耕作面积已经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农业机械化已经基本实现了,也极大地提升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1]。

1.2   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将有助于提升农民的农业经济收入,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意义。从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产业结构专项升级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力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按照农作物的品种和分区域作业的方式强化机械设备的应用力度,将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农业机械化技术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从最初的刀耕火种逐渐演变到了现在的农业机械化。在原始社会,人们依靠大自然来生存,吃的是野果,穿的是树叶,不能改造自然,也不会使用生产工具,人类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吃饱穿暖上,更谈不上发展经济和享受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学会制造工具,并大量使用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到封建社会的铁器社会,再到现代社会的机械化时代,农业生产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2]。

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人们从以往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向美好生活的迈进,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所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3   增强我国农业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稳健发展

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下,因为农业生产能力比较低下,对自然灾害无法有效地进行抵御,使得农业整体的生产能力降低,这样就不利于农业生产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不利于国民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所以,在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农作物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比如,积极推广旱作机械和灌溉机械,从一定程度上切实增强了农作物抵御旱灾的能力,应用植保机械可以从源头上提升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促使农作物稳健生长[3]。可以看出,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大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化,以及对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进行推广和普及,对真正地落实好科技兴农的发展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农业机械化将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这样就能切实提升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作物的稳产、增产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1.4   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首先,有助于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农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人工成本高,农业经济利润空间狭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推广农业机械化将有助于降低人工成本的投入,提升耕作效率。

其次,可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走机械化发展之路,将有效地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不稳定风险。根据统计,农业机械化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2   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发展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   政策措施不到位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方面的国家政策比较少,同时存在着政策不配套的问题,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的农业生产需求,降低了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效率。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完善有关政策制度,构建有利的环境来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资金保障不到位

近年来,虽然从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都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是不足。一些农业大县在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有限,将直接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来提升农业机械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农业机械化专项基金来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从而实现农民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

2.3   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人力资源比较薄弱

当前,农业机械化在推广过程中人员不稳定和技术薄弱的情况依旧存在,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

要想有效解決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入手。

首先,以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强化对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的考核,这样可以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水平。

其次,促使政府对有关农业发展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构建农业技术人员成长发展的路径,以职称晋升和科技推广奖励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农业科技人员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最后,在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要将大锅饭的思想打破,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确保农业科技人员实现多劳多得,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4]。

2.4   农业机械化推广组织举措不到位的情况突出

要建立科学化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组织,促使农业机械化技术健康有序地发展。从当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在建设中还存在薄弱的地方,一些农村地区还没有独立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大多功能上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机构人员队伍不稳定、工作职责不明确、农业发展政策无法有效落实,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建立高效、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考核制度。

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要保持高度重视,积极实施有效的政策吸引高技术人才加入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队伍中来,并在生产实践中积极发挥广大农民兄弟的力量,促使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能够得到稳步实施,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举措,有助于降低农民负担,对提升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将对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从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让农民切实享受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优势,从政策、资金投入和人员组织等多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 1 ] 王小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18(11):72-74.

[ 2 ] 张卫.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

与信息,2018(11):60-62.

[ 3 ] 陈勇聪,李忠诚,李全林.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分析[J].河南农业,2017(11):52-53.

[ 4 ] 王友谊,王峰.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与应用

前景[J].湖北农机化,2012(4):5-7.

[ 5 ] 何一帆.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9):70-71.

农业机械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农业机械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摘要:在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重要性探讨的基础上,对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进行了解析,认为较高的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岗位需求与学生能力匹配率高是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体现。提出择业观不科学、核心竞争力不强、择业技能和择业思想准备不足是影响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原因,并分析了职业指导在提高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指导;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就业不仅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也是融入社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希望的重要途径[1]。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当前我国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农科专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自然科学和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是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强国战略的重要源泉[2]。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甚至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前景。为此,促进和推动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解析

对于大学生而言,高质量就业就是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找到能够实现个人才华和抱负的就业岗位,同时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其中包含了社会贡献、职业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稳定性、职业目标与个人价值观吻合程度、工作环境等因素[3]。在当前毕业生就业环境中,对于农科专业大学生而言,高质量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1.较高的就业率。就业率是高质量就业在数量上的指标体现。每一位农科专业大学生身上不仅承载着自己的梦想,更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农科专业大学生贫困生比例高,解决了一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能使一个家庭脱贫,从而带动贫困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当前,农科专业就业率持续走高,但从首次就业率统计来看,仍然要比非农专业就业率低五到八个百[4]。低就业率对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造成了严重挑战,影响了农科专业学生的就业信心,并继续影响着农科专业后续的发展。

2.高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是衡量农科专业高质量就业的另一重要指标。大学期间学习了几年的农科类专业,而在毕业时却选择了与本专业毫不对口的工作,无疑是对所学专业的极大否定和对大学学习经历的极大浪费。同时,学农却不从事相关的工作,从而造成农业科技人才短缺,也是制约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尽管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愿意从事涉农工作的农科学生仍然不多,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成为了是一个较为严峻的老问题[4]。

3.岗位需求与学生能力匹配率高。岗位需求与农科专业大学生能力匹配程度的高低,不仅体现社会、用人单位对农科专业教育的满意与否,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衡量农科专业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指标。如果农科专业的毕业生自身的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学生自然就会在工作岗位上树立信心、得到尊重,学生本人自然就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相反,他们便很难胜任工作需求,个人职业探索和成长期会更加漫长,也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发展前途。为此,岗位需求与农科专业大学生能力匹配程度的高低也是衡量高质量就业的又一重要指标。而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强,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掌握不扎实等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能力不能满足精英岗位需求等现象长期存在。

二、影响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分析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影响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原因涉及到社会、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等众多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较其他行业滞后,涉农行业产业化速度较慢,农科专业就业环境差,影响了农科类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社会舆论环境对农业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科专业大学就业信心。吴东(2014)认为当前高校缺乏高质量的指导理论、高质量的工作形式、高质量的信息渠道、高质量的服务意识、高质量的指导队伍也是影响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原因[5]。同时,企业对农科类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当前农科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匹配,客观上也加剧了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的难度[4]。此外,农科专业大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是影响其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原因。

1.择业观不科学。农科专业肩负着为我国“三农”事业建设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农科专业毕业生理应该树立服务“三农”理想信念,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然而,有数据显示,蔡秀娟(2012)在对1500名农科专业应届毕业生调查时发现,有高达63.7%的学生对自身专业不满意或有专业迷茫感。这是农科专业毕业生自我评价不足的表现,也反应了他们对环境的了解和适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4]。同时,也有高达81%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这些学生学农却不爱农,缺乏准确的就业定位,择业观不科学,放弃了在农业领域中的就业空间,从而导致迟迟不能就业,或不能对口就业,进而影响个人长远发展。

2.核心竞争力不强。由于专业认同感匮乏,从而导致农科专业大学生不能围绕专业建立职业发展目标,制约他们学习动力的持续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农科专业大都实践性较强,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掌握。专业兴趣不足加之实践环境艰苦,导致学生实践学习过程中眼高手低、敷衍了事等现象经常存在,进而影响专业知识掌握,缺乏相应的岗位服务能力,导致就业时不能很好的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核心竞争力不强。

3.择业技能和择业思想准备不足。由于择业目标的不明晰,从而导致择业思想和择业技能的准备延后。这些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未对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进行合理的评估,也未对未来发展道路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语言表达、简历制作等方面也缺乏应有的训练。此外,农科专业大学生贫困生比例较高,高校在不能提供完备职业指导的同时,家庭也不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规划和指导,从而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准备不足而处于劣势地位。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职业指导”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指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职业,逐渐树立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能力的教育过程[6]。我国的职业指导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发展而产生的,在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压力和困难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方面,职业指导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帮助农科专业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除了竞争激烈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明确,对高薪水、优厚待遇充满了向往,却忘记了岗位的高要求。造成了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心理。职业指导课程内容包括自我认识、外部环境认识和职业决策等指导,包含了心理学和专业思想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在一定层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尤其是农科专业就业环境和发展前景分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自觉的将个人发展意愿与国家需求、农业发展进行有效结合,建立“三农”服务理念,形成科学的择业观。

2.有利于增强农科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能力,也是大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的体现。农科专业大学生在接受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同时,通过了解外部就业环境及自我分析,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职业目标内化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掌握岗位所需技能和服务社会的本领。同时,通过职业指导的培训,学生能够对目标职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需要有所了解,针对性培养,有利于自身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此外,农科专业实践较强,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会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相关活动,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服务能力。

3.有利于提升农科专业大学生择业技能。求职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纵观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择业技能和择业思想也是影响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原因。职业指导课程会向学生介绍就业信息收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心理、人际交往、时间管理等相关的内容,还会通过课堂练习、生涯人物访谈、模拟面试幻境等方式,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择业技能的同时,还会增加他们求职的自信心和提升个人形象,让毕业生的求职更顺利。当前职业指导已从大众普及化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学生在接受就业指导的同时,还会就个人的择业困惑、想法以及面临的问题和老师进行沟通,精细化的指导有利于他们择业思想的成熟,提前做好个人规划。

参考文献:

[1]张男男.浅析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及对策探析[J].科学中国人,2014,(14).

[2]熊富强,谭寅寅,盛馨,周振雷.高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3]钟祥睿,曹秀莲.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J].劳动保障世界,2013,(5).

[4]蔡秀娟.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5).

[5]吴东.高校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困境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4,(4).

[6]魏琳.高校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途径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农业机械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摘要 为探讨国家商品粮基地向优质商品粮基地转变的可能途径,以淮安市5个商品粮县区为例,通过搜集和调研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洪泽区等5个主要商品粮供应县(区)的粮食生产情况、农业生产配套等情况的调研发现淮安市由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向国家重要优质商品粮供应地转型的裹足之处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后劲不足,各县(区)间发展不平衡;粮食生产延伸产业滞后,优质优价尚不能充分体现;农业从业人员的种粮积极性低;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应用不足。因此需要从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合理构建奖补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引领、注重粮食加工产业链提档升级、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等方面入手,加快实现淮安市由大型商品粮供应基地向优质商品粮供应地转变。

关键词 粮食安全;商品粮基地;发展路径;淮安市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1.062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ommodity Grain Base into an Important High-quality Grain Supply Area—A Case Study on 5 Counties in Huai’an, Jiangsu

PAN Li-yuan, FU Meng-meng, WANG Yong-jun et al

(Huaiy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Xuzhou-Huai’an Region in Jiangsu/Hua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Huai’an,Jiangsu  223001)

Key words Food security;National commodity grain base;Development path;Huai’an

基金項目 淮安市社科类重点资助项目(A-20-14);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软课题(21ASS086)。

作者简介 潘丽媛(1989—),女,安徽马鞍山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优质小麦遗传及产业发展研究。通信作者,孙苏阳,研究员,硕士,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及产业经济研究;彭杰,副研究员,硕士,从事农村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8-27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管理进入新时代、新格局,统筹考虑粮食安全和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已成为重要导向[1]。2019年9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十次会议,习总书记强调要以保障国家糧食安全为底线,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并提出“实施分品种保障”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粮食安全保障重于泰山,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粮食安全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任何危机的出现都可能相互传导甚至演化为全球性的经济政治问题。“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2],如何牢牢掌控粮食安全保障主动权,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3]。

商品粮基地建设是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重要支撑平台,其基本着眼点与落脚点是基于国家重点投资扶持,充分发挥地区粮食生产优势,大力改善粮食作物生产条件,全面促进粮食增产,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建设对粮食的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4]。商品粮基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1983年至今,我国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用占全国57%的耕地面积提供了75%的粮食和80%以上的商品粮食[5]。我国学者已经就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孙岩等[6]通过分析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进行了实现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魏旭红等[7]对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的空间发展进行研究,表明中部商品粮基地县具有产量和交通区位优势,但县域空间内部和县域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单位界限过于明显,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鼓励新型农民合作。徐晓虎等[8]研究认为淮安市粮食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尚未形成科学可持续的粮食经济发展模式。现有粮食产业发展更多是依靠自然资源优势,众多企业都是“靠天吃饭”思想,主要凭借淮安的粮食主产区和水陆交通优势,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盲目性投资和低水平管理等弱点。张倩玉等[9]研究认为淮安市把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规范建设,加快建立适应粮食生产新形势的生产关系,解决劳动力转移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压力,克服一家一户土地经营分散、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矛盾。这些研究都触及了粮食基地和产业发展的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就推动整个优粮产业发展来说,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以淮安市为例进一步全面系统调研该地区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分析实际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商品粮基地向优质商品粮供应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发展方案或建议就显得尤其必要。

淮安地处淮河两岸,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自古就有“天下粮仓”之美誉。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淮安常年粮食种植面积超66万hm2,总产超480万t[10]。其辖区内的淮安区、盱眙县、涟水县、淮阴区共4个县(区)均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而2005年起国家就已在淮安市开始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为探讨淮安市由国家商品粮基地向优质商品粮基地转变的可能途径,该研究通过搜集和调研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洪泽区等5个主要商品粮供应县(区)的粮食生产情况、农业生产配套等情况来进行相关研究。

1 研究区域内商品粮基地基本情况

从农业相关经济效益指标(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粮食总产量和农业相关产业的用电量)可知,全市农业经济近年来平稳发展。淮安市农业农村局、淮安市统计局等部门数据显示,2013—2019年人均GDP值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均稳步上升,人均GDP值由46 020元升至78 543元,平均每年增幅为10.1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6 991元升至12 017元,平均每年增幅为10.27%。粮食总产量和粮食产品产量自2017年以来增长幅度较大,其中2013—2019年粮食总产量由461.02万t升至489.00万t;粮食产品产量由838 kg/人升至859 kg/人,增幅为2.51%。作为现代经济指标中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相关的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增长显著,由2.23亿kW·h增至4.55亿kW·h,增幅达到104.03%。用电量的增加侧面说明淮安市农业相关产业整体呈现较快较好发展趋势。

1.1 淮安市及各商品粮县(区)的农业产值情况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淮安市的农业生产总值由316.541 6亿元到399.733 3亿元,平均每年增幅为3.75%。从农作物对生产总值贡献的角度看,各作物间差异较大,其中水稻和小麦是淮安市主要的农产品而玉米和大豆对农业生产总值的贡献较小。而从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角度看,不同农作物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其中水稻、小麦对其为正贡献,大豆对其的贡献变化不大,而玉米对其呈明显的负贡献。例如,水稻产值由82.673 3亿元增至96.437 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7%;小麦产值由38.812 6亿元增至45.922 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62%;而玉米产值由4.511 1亿元降至3.405 7亿元,降幅为24.50%。从四大作物产值增幅可以看出,小麦和水稻的产值增长幅度远超其他作物;而玉米和大豆产值则有所下降,特别是玉米,降幅高达约25%。可以看出四大作物中,水稻产值占比最大并且发展趋势稳中有进,而玉米处于低谷阶段。

通过搜集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洪泽区共5个县(区)2013—2019年农业生产总值和各个作物的产值情况,细观各个商品粮基地县(区)的不同作物的发展和各个商品粮基地县(区)的发展方向(图1)。淮安区农业产值的增加是由水稻、小麦、大豆产值增加共同形成的,其中水稻和小麦产值远超玉米和大豆,小麦和大豆总产值增幅较大,而玉米产值则略有下降。淮阴区农业产值的增加是由水稻、小麦产值增加形成的,而玉米和大豆产值则呈下降的趋势。涟水县的水稻产值最高,2018年后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减少了玉米的种植而增加了大豆的种植面积,玉米和大豆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盱眙县的水稻产值最高,而玉米和大豆产值连年持续下降。洪泽区的水稻产值最高,而玉米产值最低,但是近年大豆产值急速下降后有所回升。通过分析可知,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县(区)种植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小麦在各县(区)增长迅速,水稻增长速度存在差异,而玉米和大豆在各县(区)则呈现方向性的差异。

1.2 淮安市及各商品粮县(区)的粮食种植情况

淮安市基本耕地面积约47.3万hm2,全市范围内,2013—2020年粮食的种植面积从65.77万hm2上升到68.25万hm2,主要为一年两季耕作模式,基本保持平稳,略有提升,其中水稻和小麦增长水平略高,分别增长1.82万和1.28万hm2,而玉米和大豆下降水平较为明显,分别下降4 253.33和2 100.00 hm2。

2013—2020年,淮安市主要的5个商品粮基地县(区)的各个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但是也有各自的特点(表1)。淮安区四大作物的种植面积整体下降,特别是玉米和大豆的降幅较大。淮阴区的粮食种植面积每年稳步提升,其中水稻和小麦提升较快,而玉米和大豆在原有种植面积较少的情况下,降幅也均较大。涟水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与淮安区持平,近些年水稻和小麦增幅平稳略升,而玉米和大豆出现反差,玉米大幅度降低,而2018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幅较大,达到43.46%。盱眙县的粮食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水稻,增幅较大,而大豆的种植几乎没有。洪泽区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而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面积不足1.7万hm2。

由于淮安市近年着力打造“淮安大米”品牌,进一步带动其稻米产业的发展,因此以水稻为例分析淮安市优质农作物发展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数据显示,2020年淮安市水稻种植面积为32.17万hm2(表2),比2019年增长了9.5%,其中26.93万hm2达到了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优良食味品种面积为10.29万hm2,可以看出本区域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涨幅较小,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各个商品粮基地县(区)中,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面积最高为盱眙县,达到6.67万hm2,洪泽区最低为2.75万hm2,但是优质稻面积在各自县(区)种植占比最高的是淮阴区达到95.2%,最低是淮安区为74.9%。优质食味品种面积种植最高为盱眙县,达2.67万hm2,最低为淮阴区,仅为2 400.00 hm2,但是优质食味稻种植面积在各自县(区)种植占比最高的是洪泽区为68.2%,而最低为淮阴区仅为5.8%(图2)。由此可以看出,每个区的优质稻种植发展不平衡,其中淮阴区整体优质稻水平较高,但是优质食味稻占比极低。

1.3 淮安市及5个商品粮基地县(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情况

通过农田相关机械化水平衡量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根据2013—2020年淮安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情况表明淮安市由518.40万增至650.14万kW,增幅为25.41%。其中涟水县和盱眙县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较高并且与其他县(区)在该指标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图3),分别达到131.05万和133.70万kW,而淮阴区和洪泽区较低,分别为

85.77万和92.06万kW。

淮安市5个县(区)在这些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之间存在差异(表3),每个县(区)之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7个指标中,盱眙县有5个指标位于第一层次,淮安区有4个指标位于第一层次,除了洪泽区可能是由于其自身的耕地面积比其他县(区)本身差距较大,进一步表明淮安区和盱眙县的机械化水平较其他县(区)而言表现较好。

1.4 淮安市及5个县(区)的农业从业人员及农村整体发展情况

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产业的发展前景,农业从业人员呈现下降趋势,由74.43万人减少为72.16万人,但是相对于整体的常住农村人口由216.92万缩减为184.98万而言,一般默认农业从业人员来源于常住农村人口,其整体占比不降反升,但是整体的数据表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并且农业从业人员整体占比较低不足40%。而在常住农村人口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并且整体相对较为一致,维持在35%左右,其中淮安区和涟水县的比例较高,涟水县最高。

1.5 淮安市及5个县(区)粮食产业情况

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路。基于对粮食生产和种粮大户发展情况是了解粮食生产经营情况的重要方面,目前该区域经营主体共6 584个,其中3 672个种植大户、2 686个家庭农场和622个农民合作社。通过这些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可以看出本区域规模经营耕地面积为12.20万hm2,占现有总耕地面积的25.77%,其中水稻和小麦的规模经营力度较高,分别是12.00万和10.75万hm2,各自占当年种植面积的38.56%和33.81%。由经营面积可以看出,现有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主要集中在中间部位为6.60~20.00 hm2之间,而随着经营面积的增大,经营主体在减少,仅4家经营规模达到333.33 hm2以上,经营的耕地面积为3 160.0 hm2(表4)。

根据淮安市现有的粮食产业情况,每年水稻订单种植面积约为6.67万hm2,占当年种植面积的21.43%;小麦订单种植面积为3.34万hm2,占当年种植面积的10.49%。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品牌为淮安大米、新丰面粉、洪泽大米、大自然面粉、盱眙大米和大山面粉,规模最大的3个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新丰面粉有限公司、江苏维尔食品有限公司、洪泽区岔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综合来看粮食加工企业的规模不大,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优质品牌效应、壮大与新型合作经济组合的结合,以此来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已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2 商品粮基地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与大多数商品粮基地遇见的困境相似,淮安市在粮食生产中遇到的障碍带来的瓶颈效应逐渐显现,已经阻碍了其由大型商品粮基地向重要优质商品粮供应地的转变,从调研结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后劲不足,各县(区)间发展不平衡

淮安市农业生产总体上首先表现为生产能力后劲不足。近年来的农业生产总值及人均粮食产品产量虽呈增长的趋势,但幅度较小,粮食的总产量平均每年仅上升0.77%,而人均粮食产品产量仅上升0.42%。其次则表现为对国家种植业结构调整计划理解不深刻,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主要农作物在淮安市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水稻和小麦产业发展较好而玉米和大豆产值下降严重。近年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緩解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结构性矛盾,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如“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措施来提高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据中国农业大学大豆产业经济研究室提供的数据,2018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达846.6万hm2,比2017年增加66.67万hm2;总产量创近年新高,达1 580万t,比2017年增加160万t。再结合生产实际,可以看出,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全国总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而在淮安市还需进一步加强。其下辖的各县(区)除涟水县外,其他县(区)的“大豆振兴计划”响应程度还较低。再次,淮安市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优质品种数目较少,无法体现优质优价。总的说来,其主要农作物种植的品种类型较多,但除较为出名的南粳系列优质稻品种外,其他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和大豆还没有对优质品种与普通品种加以区分。而以水稻为例,2020年订单种植的水稻品种基本为南粳9108,表明其存在着优质品种类型单一的问题。最后,其农业生产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虽然其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平稳,但各县(区)间差异大,其中涟水县和盱眙县较好,通过一系列指标,整体上看盱眙县和淮安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较高于其他县(区)。

2.2 粮食生产延伸产业滞后,不能体现優质优价

近年来,粮食作物中除“淮安大米”外,其他粮食作物的延伸产业相对缓慢。粮食加工产业主要为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业少,从种植到收粮一直维持传统的模式,不能做到优粮优价,这也进一步导致其自身优质粮食种植积极性低下。如其粮食龙头企业新丰面粉有限公司经营范围集中于面粉加工业,产品输出较为单一,无法体现优质优价。粮食相关的大企业进驻数目较少,而本地龙头企业生产链单一,生产模式更新换代速度慢,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速发展和应对行业危机的需要,导致其粮食产业整体竞争力减弱,进一步导致其优质商品粮产业链进入不良循环。然而,近年来,安徽省在确保小麦种植面积稳定的基础上,聚焦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探索“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值得借鉴。2019年,其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53.2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53.4%,逐步实现单种单收、好麦卖好价。而淮安市各县(区)小麦种植品种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品种多杂,不能达到优质专用小麦的条件。

2.3 农业从业人员的种粮积极性低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地的常住农村人口已经从216.92万降至184.98万,其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不足40%,表明现有农村人口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而不是居家务农。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从事农业的收入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农业补贴专项利用不够精细等,特别是现在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积极调动青壮年务农,稳住本区域商品粮基地的根基至关重要。通过农村用电量指标可以看出,该区域农村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如何找寻农业经济突破口,改善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稳固粮食种植业发展的大后方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应用不足

该区域现有的种植技术基本为传统的小农种植模式,农民的种植水平较低,标准化种植推进慢,2021年在水稻上应用前三的是“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机插水稻丰产高效精确生产技术”和“直播水稻风险防控技术”;小麦为“小麦秸秆全量旋耕还田与机械条播技术”“小麦农药肥料高效化使用技术”和“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玉米上是“少免耕机械条播技术”“农药肥料高效化使用技术”和“化控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是集中在机械化播种和高产方面,而优质专用生产方面的农业生产配套技术基本属于空白状态。

3 优质商品粮基地转型路径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小组向农业生产方面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生产人员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咨询,基于当前国际发展形势和我国的发展实际,在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不利局面急需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天地广阔,是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循环能力的重要领域,优质商品粮基地的转型正是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中大有作为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国家、其他省市关于优质商品粮基地发展路径的政策和做法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夯实优质商品粮生产动力之基

3.1.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农村社会发展动力。面对农村人口下降,农业从业人员减少、老龄化的现状,农村“由谁种地”问题备受关注。“种植粮食亩均净利润持续下降对应的是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日益上涨”[11]等现象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降低。要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推进农村建设技术的创新、治理手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增强农村、农业对人口的吸引力。要围绕宜居、方便、快捷原则创新农村建设布点,既要利于乡村与城镇的融合发展,也要利于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持生态生产生活的统一,要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基础设施鸿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要实现供给模式的创新,要致力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最终目标。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要实现运行系统的创新,创新运用4种思路,化解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问题,补齐社会保障事业短板。要运用创新理念和创新手段,建立“三治融合”的农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和效果。农村建设领域的创新,就是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农村建设、管理和治理水平,增强农村社会发展动力。

3.1.2

加大农村生产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基础生产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进程,打造更多的标准农田,提升农田周边水利设施以及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粮食增产增质速度,是构建商品粮基地县(区)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的重要条件。基于我国“产粮大县、财政穷县”这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升设立国家及地方财政对商品粮基地县(区)的专项补贴的比例,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在优质粮供应地建设上“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1.3

加大农民文化生活投入。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能动主体,增强农民的生活幸福感从而将农业更加的富有魅力。各县区的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应广泛组织社会各界,集思广益,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乡镇文化,打造乡村文化产业。要把城市居民生活元素中适合农民的部分引入农村,把传统农村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入农民日常生活,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把开放理念、绿色生态理念、健康安全理念融入农民生活。引领农民树立自信、自强、舒适、愉悦的生活理念,运用现代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和成果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消费动力和生活动能,从而激发整体的农村活力。

3.2 合理构建奖补机制,打开优质商品粮生产主体活力之门

优质商品粮基地转型的关键在于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活力。我国粮食生产主体以小农为主的局面尚未获得根本改变,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差[12]。有效的微观奖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优质商品粮基地发展中各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有效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的生产力。奖励政策的制定要围绕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优质商品粮生产主导力量展开,其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方向和时代发展潮流需要,保证“公平与效率”,提升政策目标与激励对象能力的匹配性,做好收益和风险的匹配,要正面负面激励配套。各县(区)应大力培育现代职业农民,鼓励发展联耕联种、土地股份合作、托管服务、产业化带动、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形式,力争至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加10%,充分兼顾规模经营的经济性和小农户的积极性,有效内化并节约地租成本。

3.3 加强优质粮生产统筹规划引领,筑牢上下聯动聚力之源

该区域内部南北环境差异大,粮食种植的整体布局差异大,如小麦种植南北差异大,盱眙县主要种植偏春性小麦,而涟水县更多种植冬性小麦,这样的环境差异使得该区域内更加适合并且需要针对不同作物进行精细区域规划,保障消费多元结构下的供需基本平衡[13]。例如安徽省近年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以按图索“麦”的互联网平台实现适宜生态区内以优质专用小麦大县、大片和大户建设带动,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从而提升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化水平。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结合各县(区)的实际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如盱眙县和淮安区的优质水稻种植,制定整体的统筹规划方案,各村镇严格按照规划方案执行,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优质粮产业集群,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优质品种的种植划片、高产优质栽培规程的实施提升整体的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

3.4 注重粮食加工产业链提档升级,利用物流枢纽优势,挖掘优粮发展恒力之泉

为提升自身优质粮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推动本区域粮食加工能力从初加工扩展到精深加工。通过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和吸引其他粮食加工大企业如中粮、益海嘉里、五得利、中储粮等进驻来实现优粮加工产业升级的双线并行,相互激励之路。每年的国际食品博览会等活动为与粮食加工大企业提供了交流平台,已经具备吸引这些企业进驻的条件。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本区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改良自身加工生产线,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通过“淮安大米”等品牌建设,培育更多作物的优质品牌。鼓励发展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大豆蛋白深加工产品,引导优质产品供给,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每个县(区)能够打出1~2个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知名度的公共品牌。另外,近年来,高铁快运物流基地、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的建立,标志着该区域物流体系得到长远发展,在物流领域内所具有的地理区域、产业发展、建设条件等显著优势得以体现。若将这些物流产业与建设省市级粮食存储与流通通道良好对接上,相互扶持,完全可以实现该区域粮食物流水平的提升。同时应不断建设与商品粮基地县(区)配套的粮食仓储、物流渠道等硬件支撑设施条件,提高粮食仓储设施与收储能力、接收发运能力、烘干能力,保障商品粮“产得出来、存得起来、运得出去”,实行优粮优储,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搭建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的加工、包装、仓储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将农产品电商与传统渠道融合起来,让从“田间到餐桌”这一过去复杂的供应链大大简化,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基于前期本区域粮食产品已销往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基础上,创新农产品电商物流新模式,将淮安市的优质粮产品快速打入长三角市场,提升优质商品粮的经济效益。

3.5 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打造优粮生产科技竞争力之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长远上看,农业发展要实现现代化(现代理念、现代装备、现代技术、现代劳动者、现代农业服务)、信息化(信息集成、信息应用、信息决策、信息预警)、智能化(自动化、智能控制、智慧农业)、无人化(无人机、机器人)的推动力为科学技术。在农业经营上,要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引入合适的新型农业技术,逐步实现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产加销一体化,优化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14]。采用新技术要权衡近期与长远、成本与收益、能力与风险、效率与效益、生产与生态等多重因素。农业经营领域的创新,包括如上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经营组织的创新,还包括农业业态的创新,如实现产学研的融合一体化,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等。在农村非农产业的经营上,要运用非农产业创新的一切成果,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渠道,让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及农民群体。应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的全面普及,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使用,完善物流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发展直销、农超、农企、农业众筹、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多元化农产品营销模式,助力农民增收;应推动人文、科技等元素融入农业农村发展,发展创意农业、高科技农业等新型业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让农民从最擅长的、与农民最接近的农业领域入手,创新农民的增收模式。不断落实“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加大粮食科技投入,需要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支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与粮食企业合作,开展粮食作物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培育一批创新型粮食加工科技企业。不断加强提高优质粮食的品种抓好品种突破、发展节水技术[15]及农业科技教育服务水平,粮食生产加工专业人才和技能工人培养,加快实现本区域由大型商品粮供应基地向优质商品粮供应地转变。

参考文献

[1] 黄季焜,杨军,仇焕广.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3):4-8.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 高红江,刘应宗,潘珍妮,等.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城镇化模式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345-348.

[4] 郭伟,刘应宗,郭汉丁.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3,29(3):126-130.

[5] 郭伟,刘应宗.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商品粮基地综合开发的实现路径[J].中国农机化,2012,33(5):192-196,191.

[6] 孙岩.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6.

[7] 魏旭红.吉林省中部商品粮基地县的空间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4):259-260.

[8] 徐晓虎,史纪锁.淮安建设粮食产业中心城市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4(2):81-82.

[9] 张倩玉.淮安市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5县(区)为典型调查样本[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9-51.

[10] 张囡.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19.

[11] 杜志雄,韩磊.供给侧生产端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4):2-14.

[12] 颜波,亢霞,姜明伦,等.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下)[J].中国粮食经济,2020(1):13-18.

[13] 刘泽莹,韩一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粮食供给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10-18.

[14] 程国强,朱满德.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粮食安全:趋势、影响与应对[J].中国农村经济,2020(5):13-20.

[15] 方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J].中国粮食经济,2020(6):48-52.

农业机械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在新时期, 我们更加注重农业生态效益, 然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广, 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循环型农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区域大循环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一个运行模式是否适合企业、能否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是能否有经济效率, 因为这是经济主体 (涉农企业和农户) 更关心的问题, 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 尽量增大利润空间。由于循环型农业遵循3R原则, 这实际上就是遵循了经济效率延长了产业链, 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一个典例就是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废水回用, 不仅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减少了水污染, 同时降低了成本, 实现了经济效益。

循环型农业的原则:发展循环农业, 科学规划是前提。在规划中, 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则,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 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在这方面, 各地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作为国家的循环经济试点市, 我们河南省安阳市结合自身实际, 把着力点放在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产品的加工上, 大力培育优质口粮的农业产品品牌, 同时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业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业, 推动规模化养殖场建立有机肥加工基地、采用生物治理技术, 不及有效控制了畜牧养殖污染, 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资源化和循环化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 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和水生产要素,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首先, 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 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化和产品的无害化。各地区根据实际构建农业产业链, 如“粮食种植—畜牧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 (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 —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其次, 选好循环农业项目。项目是实现农业循环的载体, 培育和完善农业循环产业链需要项目来带动。选择循环农业项目, 应从全局和长远着眼, 不能急功近利。近年来, 鹤壁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 有力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再次, 加大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目前, 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这一理念还不了解, 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到位, 参与并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还有待增强。

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的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立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 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污染者治理, 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我国居民, 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 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 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循环型农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 加强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宣传和引导。同时, 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 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 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 它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点。政府应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 涉及方方面面, 政府应在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农业、环保、畜牧、科技、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质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 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的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 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 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 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效益,产业链,保障体系,政府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 1998 (9) .

农业机械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摘要:农业机械化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逐渐推广以及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并且在这种政策的推动下,农民也积极主动地应用了农业机械进行生产,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也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可靠保障,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生产水平;趋势

目前,虽然我国对于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国内的农机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阶段,并且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经常存在严重老化的情况,对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以及技术应用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对于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国内的农机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阶段,并且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经常存在严重老化的情况,对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对农业的品种也具有一定的不全面性,再加上国内的地形比较复杂,有旱田、水田等,其中水田的机械化作业程度比较低,而玉米等旱田机械化设备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常情况下,机械设备的价格都比较贵,农民的经济能力有限,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无法实现机械化,影响了当地经济效率的提升。

随着产业技术以及人才成本的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进程。农业机械的价格、保养维修以及燃油等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费用。即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但相对于新型农业生产设备的价格,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民对于新兴机械化设备的投入积极性较差。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对策

2.1加强政策性保障

政策是确保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保障,虽然我国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发展形势来制定农机发展政策。农机主管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能,重视对农机业的领导,并成立相关的农机机构,以负责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事宜。在保持已有的农业机械化购置补贴政策的下,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区域性差异补贴比率的办法,使资金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丘陵山区,由于农业生产地理优势不足、地方政府资金不足、农民购机能力不强,应给予更多的资金补贴;对于农业生产基础较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采取比例合适的引导性补贴。

2.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新时期下,要想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就一定要加大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差异的调节力度,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等,应该加大优惠扶持力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推广等,尤其是应该给予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机服务组织一定的支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保证可以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最大程度的减少农业机械化区域差异性。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机作业补贴规模和范围,缩小差距。引导并约束企业将补贴资金用于新技术的研发,加强购置补贴的监督机制,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办法,加快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谋划农机化金融支持政策,包括贷款贴息、保费贴息、场库棚建设、机耕道建设等补贴政策;发展现代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推动开展农机保险业务,可对参保农机给予保费补贴。

2.3推动农村科技创新

因為随着现代农业逐步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农业装备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若想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离不开技术创新。当前农业装备已经无法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因此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提升技术创新的强度,生产更多优质高效的农机具产品,促进农机化区域发展协调。加大在机电液一体化、智能化、精确控制等方面的投入与研发力度,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联合各科研院所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加快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药、定位施肥、秸秆收集、残膜回收,攻克农机数字化设计验证技术、可靠性技术、传感与控制技术,研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全面提高农机制造工艺、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

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对农产品区域的资源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设备的普及率,需要组织实施建立示范工程,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重点作物以及关键技术的培育管理工作。不断摸索不同区域对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设备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统计,为后续的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完善农机化与农业生产的配套发展。同时,还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大力利用现有的新型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便利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3、结语

我国机械化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施农业全程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保障,是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助推剂,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必须要结合实际来不断的优化相关的技术,加强技术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完全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水全.浅谈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3):132-132.

[2]汪奎.我国农机化现状及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2).

[3]陆稳,庄怀宇,夏长坤.宿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趋势、新问题、新措施[J].农技服务,2017(19).

[4] 阿布来提·达吾提.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差异性研究[J].南方农机,2017(02).

[5] 凌宁.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差异性研究[J].南方农机,2018(02).

上一篇:采购文员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初三英语教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