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范文

2024-02-09

库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三峡库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局部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趋势, 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 生态环境安全受到较大威胁, 已严重制约和束缚库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 党和国家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1 当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一是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制约,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措施难以全面实施, 小城镇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治理缓慢或效果较差, 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严峻。二是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措施不配套, 污染状况未能从根本上改观。随着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和农村生活方式改变, 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特别是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随着库区蓄水影响加大, 消落区环境污染问题突显。随着三峡蓄水成库, 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环境容量减小, 消落带原有陆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 生态环境破碎化程度增加。四是农村水体污染加重, 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污染问题日显突出, 农业污染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 威胁到库区水环境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

1.2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重

一是, 三峡库区是狭长的河道型水库, 由于长期地壳运动活跃、频繁, 河床与地下水冲刷、切割不断侵蚀, 库区地质条件破坏巨大。二是,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 库区水土流失严重, 而用地矛盾又十分突出, 全面实施生态治理难度大。点上治理、面上破坏, 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扩展的速度。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 达5002.55万亩, 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吨以上, 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 但并不能解决库区河道的排沙问题, 只有加强生态建设, 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3 三峡库区生态失衡现象相当严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重要内容。据统计, 三峡库区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三峡水库蓄水后, 生态系统由原先的流水体系转化为静水体系。破坏原有河流的生态连续体系, 使河流成为一系列连续分布但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 导致了多种生物的不适应性, 生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 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 因此, 整个库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脆弱性增强。

1.4 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需要

由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环境保护仍然以末端治理为主, 环境质量改善有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环境保护工作职能不断扩展和延伸, 环保工作任务越来越重, 环境管理中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而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愿望很迫切, 因而政府及有关部门面临环境质量改善的巨大压力。

2 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1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库区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 抓紧制定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条例和相应的技术规定。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关库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制度, 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继续开展库区环保专项执法行动, 如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 加强污染源现场监督检查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督检查, 加大查处环境难点、热点问题力度,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严防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四是严格执行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对环境问题突出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监理和后评价制度。五是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 建立联合执法监督检查、案件查处移送、市区联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新闻媒体监督曝光和督查督办机制。六是按照2015年1月1日执行的新环境保护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让遵守环境法成为常态。

2.2 完善库区环境保护政策, 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一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制度。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委员会, 负责研究库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相应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建立部门联合会审制度。定期召开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 通报重大决策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协调环境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三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与发展决策,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机制, 使广大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环境与发展决策内容,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认真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在环保“十二五”规划绩效评估和“十三五”规划前期调研成果基础上, 按照将三峡库区规划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要求, 完成《重庆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并编制三峡库区实施方案。

2.3 加强三峡库区自然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积极推进三峡库区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一是强化三峡库区森林资源保护。结合退耕还林和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 加快建设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 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重点搞好三峡库区沿江、沿库、沿城、沿路的“四沿”水土保持。加强林地和湿地保护, 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严格控制森林采伐, 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 争取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 建立健全天然林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对林业投入, 稳定和增加地方财政对造林项目的支持,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森林资源培育。二是保护和建设好国家湿地公园, 建设国际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和研究基地。推进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调查、监测、预警和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部门协调工作。三是加强对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 建立严格的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 按照重庆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 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境为主要目标的小流域治理重点工程。巩固三峡库区网箱、库湾清理成果, 推行大水面清水渔业,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四是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区县、乡 (镇) 、村建设, 构建多级联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强力推进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 积极推进污水配套收集管网和垃圾清运系统建设。积极推广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适用技术, 农村清洁工程全面铺开, 开展农业面源和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作, 建立以限制入水库排污总量为控制核心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2.4 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前提, 打造新常态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新局面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 以环境风险防范为重点, 以强化环境执法监督为平台,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加快库区环境污染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 深化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环境监测要紧密围绕环境管理中心工作,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在全面完成各项常规监测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突发性污染应急监测, 积极开展公益性、服务性环境监测,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研究的支持力度, 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在论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要性基础上, 分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提出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完善库区环境保护政策;加强三峡库区自然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前提, 打造新常态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新局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参考文献

[1] 哈米达·再尼尔.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科技视界, 2015 (4) .

[2] 程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6) .

库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1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三峡库区外贸企业生存发展困境

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三峡库区外贸企业生存发展境况令人担忧,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出口受阻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用货企业限产、停产、乃至破产, 企业订单减少;消费者打紧开支, 造成市场萎缩低迷, 产品外销难度加大, 很多产品卖不出去, 库存压力加大, 资金周转不灵, 企业维持艰难。2008年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出口创汇比上年减少53.5%, 重庆市钱江食品 (集团) 有限公司出口创汇比上年减少18.4%。

1.2 融资困难

虽然国家出台了促进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降低了银行贷款利率, 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但是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不足,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 银行为了降低风险, 加紧收缩银根, 对中小企业实行“限贷”、“惜贷”。

1.3 产品竞争力弱

三峡库区外贸企业出口产品整体档次较低, 附加值低, 缺乏自主品牌。同时, 库区不少加工类企业工艺简单、缺乏竞争力, 市场占有额低, 销售途径狭窄, 无法在短时间内拓展国际市场,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处于劣势。

2 三峡库区外贸企业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型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2.1 政府层面

2.1.1 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对外贸企业的政策支持。

综合运用库区产业发展资金、库区后扶项目, 优化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财政贴息、发展基金等政策, 支持外贸企业。税收方面, 加快出台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相关政策,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支持库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 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快出口退税资料的流转速度, 做到“快审快退”、“应退尽退”。发展基金方面, 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资金, 并逐年扩大资金规模, 支持外贸企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节能环保以及市场开拓。此外, 政府应重点采购外贸企业的优质商品, 鼓励开拓中西部市场, 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2.1.2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提高外贸企业转型发展能力。

鼓励和指导外贸企业注册自己的商标, 在其创立品牌的过程中给予政策和市场信息方面的指导;政府还要在科研及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贷款担保等方面, 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扶持, 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 使其在外贸内贸同时并进的过程中向自主创新型企业转变。

2.1.3 创新融资方式, 加大外贸企业融资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加大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对担保机构的投入, 提高政策性担保的比例;二是政府对各金融机构要加强监督和检查, 确保中央提出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三是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以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指导银行改变原有的贷款方式, 形成一套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评价标准, 从更多关注企业财务状况转变为对企业及其管理者的行业经验和银行信用记录作为评价主体, 注重于企业未来发展前景, 探寻出一套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评级机制。在对外贸企业贷款中, 除去原有信用证融资外, 可以多方开辟融资和信用抵押方式。四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完善信用担保立法体系建设, 创建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共担风险模式。五是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六是鼓励、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 依据借款人的信用与银行的关系, 给予外贸企业借款, 在制定贷款价格时, 可以适当低于一般贷款的价格。

2.1.4 提高信息服务功能, 拓展外贸企业国际国内发展空间。

政府应该承担起信息服务的职能, 将外面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外贸企业, 引导外贸企业与国外公司合作。建立健全三峡库区外贸企业信息库, 及时实施推出去战略, 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行业用户、投资机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提升三峡库区外贸产业的整体形象, 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获得订单的能力, 开拓国际市场。

2.1.5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提高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

政府、外贸管理部门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 警惕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复苏, 准确把握其实质, 明确应对指导思想和措施。要时刻注意、跟踪贸易保护主义最新动态, 提供必要的预警信息, 及时向库区相关生产、贸易企业发布, 并建立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

2.2 企业层面

2.2.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自主品牌, 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是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用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提高新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出口品牌建设, 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建立高效规范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引进国际资本和一流人才, 尽快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 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 创建出口产品的品牌优势, 走高端品牌之路, 获得定价权, 提升利润空间。三是要由主要做加工贸易转变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方式并重, 由主要做货物贸易转变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内对外投资并重, 淘汰落后产能, 努力创造新的综合竞争优势。四是要由只注重低廉价格竞争转变为更多注重技术、质量、研发、营销等方面的竞争, 发展精深加工, 延伸加工以外的价值增值环节。

2.2.2 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研发能力, 提高综合竞争力。

一是企业应积极争取和利用政府在研发方面的扶持, 拓宽研发创新的融资渠道, 把研发机构的建设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来抓, 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 引进高素质的研发人才, 提高研发能力, 努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替代技术含量低的制成品出口, 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二是企业还可以走出去, 加大并购国外的优良实体企业和高技术的研发企业来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并转化吸收和提升, 形成独具特色的自有技术体系。

2.2.3 准确定位外贸企业生存发展阶段, 积极调整投资战略决策。

要据实做好产业投资的市场分析、供给分析、经济效益评价、社会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等, 优化投资决策。一是从长期投资战略来看, 处于低成长阶段的外贸企业, 应以单一或较少部门的投资为主, 简化投资结构, 提高发展成长速度;处于高成长阶段的外贸企业, 应以稳定企业成长、保持发展速度为战略目标, 提高投资经营稳定性, 提升投资结构的多元化程度。二是从短期投资调整来看, 外贸企业应以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稳定短期收益、提高投资者信心为主, 选择多元化投融资策略。

2.2.4 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向市场多元化迈进。

一要实施“两条腿走路”战略, 兼顾内销和外销、进口和出口两个市场。尤其应当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为扩大内需提供更多适销对路商品。二要由只重视发达国家市场转变为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市场, 建立多层次的产品出口贸易格局, 以降低出口企业对国外某些市场的长期依赖, 将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降低到最小。

3.3.5转变发展理念, 实施“走出去”跨国经营战略。

绕开贸易壁垒, 企业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 “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办厂, 利用比较优势, 将富余的设备和劳动力投入到发展中国家, 变过去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 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 从而进一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出口。

2.3.6提高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一是建立买家档案, 关注海外买家的资本实力及其主打产品在当地的销售情况, 定期跟踪变化情况;加强出口应收账款的跟踪催讨。二是注意完善合同单证, 加强内部合同和相关单证的管理, 注意收集双方往来电子邮件、往来函电等资料;加强履行商务合同中的卖方义务, 加强货物质量检验。三是密切关注和运用国家外经贸机构发布的各项风险预警信息。

摘要:成功应对金融危机, 实现三峡库区外贸企业转型发展, 对三峡库区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重点以开县外贸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 客观分析金融危机对三峡库区外贸企业生存发展的冲击影响, 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 从理念、产业、投融资、科技研发、产品升级、市场开拓等多方面, 提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三峡库区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三峡库区外贸企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强.中国战略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研究, 2009, (6) :21-25.

[2] 张中华.投资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艾健明.企业多元化投资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基于投资机会集设定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2) .

[4] 程敏, 赵惠芳, 潘立生.投资机会集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5] 中国人民银行, 国民知识国民读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6] 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7] 英*阿姆斯特朗, 刘乃全等译.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8] 孟韬, 毕克贵.营销划策——方法、技巧与文案[M].北京:机械出版社, 2008.

库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1 库区城镇化及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1 库区城镇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库区城镇化进程快, 但水平低。1992库区城镇化率仅为13.27%, 2006年达到35.8%, 但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 库区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2006年巴南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 为64.9%, 而巫溪最低, 为17.2%, 二者相差近50个百分点

(3) 库区城镇体系不完善, 缺乏大城市, 城镇密度小, 只有0.86座/平方公里。

(4) 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工业用地比重过大, 公共设施用地偏小。

(5) 城镇发展用地紧张, 空间扩展难度大, 基础设施较落后。

(6) 城镇职能结构不合理, 专业性城镇少, 综合性城镇多, 缺乏集群化布局, 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

(7) 城镇经济较落后, 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再加上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形地貌的影响, 城镇的封闭性较突出。

1.2 库区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但经济总量相对偏小。1992-2008年, 库区经济增长率年均达到17.6%, 高于全市平均均水水平平。。虽虽然然库库区区面面积积占占全全市市的的5533..44%%, , 人人口口占占全全市市的的4455..99%% ( (22000066年年) ) , , 但但地地区区生生产产总总值值仅仅为为全全市市的的3377..4477%%, , 人人均均GGDDPP仅仅为为全市的78.4%。

(2) 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但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三次产业结构从1996年的37.0:34.3:28.7调整到2008年的15.2:49.3:35.5,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但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 主要表现在:农业以“粮猪型”经济为主, 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 高附加值产业比重较小。

(3) 产业竞争力偏弱, 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 市场竞争力不足;工业企业规模小, 集中度较低, 产业链条短, 产业联动和带动性不强, 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 核心竞争力不强;贸易经济总量小, 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弱。特别是涪陵下游的10个腹心区县 (万州、丰都、武隆、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 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化程度低, 产业趋同性突出, 传统农业比重大, 而涪陵上游的5个区县 (巴南、渝北、江津、涪陵区、长寿) 的工业基础好, 工业化程度高, 表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

(4) 产业发展面临多方面制约。一是在历史上受到交通、能源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影响 (目前已大有改善) ;二是国家对库区环境有严格的政策限制, 生态环保压力大;三是旅游资源条块分割, 开发利用有限;四是受到融资、科技、人才等软环境的影响。

2 库区城镇化道路与产业发展模式

2.1 库区城镇化发展道路

采用政府驱动型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模式, 尤其是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在空间布局上宜采取据点开发、群带发展、轴线延伸、以网带面的规划思路。 (1) 把万州和涪陵发展为大城市, 形成库区两大中心城市。 (2) 建设一批以经济特色为主的城镇群。 (1) 以奉节为支撑, 构建“夔 (奉节) —巫 (巫山) —宁 (巫溪) ”为主的“金三角”城镇群; (2) 以万州为支撑, 构建以“万 (州) -开 (县) -云 (阳) ”为主的“金三角”城镇群; (3) 以涪陵为支撑, 构建“长 (寿) -涪 (陵) -武 (隆) ”为主的“金三角”城镇群。 (3) 控制总量, 提高质量, 有选择、有重点发展小城镇。 (4) 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2.2 库区产业发展模式

(1) 生态农业带动型。在库区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发展城市农业;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以沼气为纽带, 种苗-饲料-饲养-粪便”循环经济模式的小型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2) 特色产业带动型。如以奉节、忠县等地为中心的优质柑橘产业带;以涪陵、万州为中心的榨菜产业带;以开县、万州、武隆等为重点的优质瘦肉型生猪产业带;以石柱黄连、丰都青蒿、巫溪党参、忠县红豆杉等为中心的特色中药材产业带。

(3) 旅游带动型。主要开发丰都鬼城、石宝寨、青龙瀑布、太白岩、天生城、张飞庙、天坑地缝、白帝城、三峡、小三峡、小小三峡、红池坝、大观山等景点, 构建黄金旅游线路, 形成旅游产业带。

(4) 矿产开发带动型。发挥库区丰富的煤、天然气、岩盐、铝土矿、锰矿等矿产资源优势和便利的能源, 实行矿电联营, 发展下游加工产品。

(5) 科技带动型。如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改良农业, 构建新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机制, 加快建立并完善如忠县博文柑橘示范基地那样的一系列农业科研示范基地, 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

(6) 商贸带动型。在主要交通干线节点发展物流配送中心, 在万州、涪陵、江津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 培植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 把万州、涪陵、开县等建成区域性商贸中心;发展省际边界贸易市场。

3 促进库区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库区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快制定库区城镇化发展规划, 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 积极发展有条件、经济实力强的小城镇, 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一是要把万州和涪陵发展为大城市, 形成库区两大中心城市, 二是建设一批以经济特色为主的城镇群, 采取据点开发、群带发展、轴线延伸、以网带面的发展模式。

(2) 理顺体制, 加快发展落后地区, 缩小区域差异, 促进库区协调发展。

(3) 充分发挥政府的驱动作用, 形成政府驱动型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模式, 在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 也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促进库区移民充分就业, 完善进城人口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政策, 防止假城市化现象。

(4) 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竞争力。

(5) 根据库区各区县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和产业结构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区分对待, 不搞一刀切, 采用多样化的模式来指导城镇发展。

3.2 库区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 整体规划, 优化布局, 打破行政体制束缚, 形成共同发展体制。

(2) 在库区重点构建“两个物流中心”——涪陵物流商务中心, 万州物流商务、服装加工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三大发展带”——长江沿岸旅游物流带, 渝沪高速公路沿线生态农业带、大宁河生态旅游带;“四大重点产业功能区”——丰都-忠县-武隆-石柱生态友好型工业功能区, 万州商务轻纺特色功能区, 开县-云阳生态农业功能区, 奉节-巫溪-巫山生态旅游功能区, 形成点-线-面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 实施园区集聚战略, 培育产业集群,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提高其转化增值度,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加快提升其竞争力。

(4) 根据各区县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基础, 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

摘要:重庆三峡库区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时又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空心化”凸显的区域。本文对库区城镇化进程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库区城镇化道路与产业发展模式, 以及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于推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道路,产业发展模式,对策与建议,重庆三峡库区

参考文献

[1] 沈艳丽.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直辖十年重庆城乡规划实践与理论探索[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103-109.

[2] 甘宇平, 谭栖伟.当惊世界殊—重庆三峡库区移民纪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3] 王顺克.三峡库区城镇布局结构特征及发展框架结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1 (5) :147-151.

[4]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蓝皮书:2007年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5] 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2008.

[6] 冯维波, 梁振民, 刘新智.重庆市城市化趋势预测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5 (4) :91-95.

[7] 冯维波, 彭丽.后发优势与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6 (1) :40-44.

库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业加大了连接地区间纽带-公路的扶持力度。公路桥梁的建筑不仅方便了地区间的交通,同时更是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于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几年公路桥梁施工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我国目前在公路桥梁施工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就如何做好公路桥梁施工的管理与风险工作作出进一步讨论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管理;风险

1 公路桥梁施工的管理、风险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已为公路桥梁施工建立了相关的施工管理体制,但负责施工的企业以及工作人员由于各种因素,在实际施工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和确切落实相关的施工管理体制,致使在施工中从企业到工作人员都没有具备良好的管理意识,在实际施工中也就无法做到相应的管理性施工,进而对公路桥梁的实际施工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在施工风险防范工作上,也正是由于企业和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为薄弱,没有对风险防范工作引起重视,致使出现相关质量的问题时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弥补措施,造成极大地施工质量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公路桥梁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1.2 风险识别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负责公路桥梁施工的企业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状:对公路桥梁的施工建筑中,没有制定一套健全的风险识别体系,从而致使在实际的施工中,即使个别施工人员发现风险问题和安全隐患,也无法根据现有的风险识别体系,只能仅仅汇报上级单位,若没有引起上级重视致使不了了之,就会造成较大的施工质量问题,严重制约了对施工中安全隐患的预防工作的开展。健全企业施工的风险识别体系,才能做好施工中安全隐患的及时补漏,才能确保施工工作的有序进行,才能有效促进施工质量的提高。

1.3 风险识别信息系统的不健全

施工企业在进行公路桥梁施工中,会出现各种不定变化和突发情况,这时进行工地施工的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就需要依据施工企业的风险识别信息系统对各种突发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我国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并未建立、健全一套风险识别信息系统,致使实际施工在面临多种突发情况时,没有可以进行参照的信息系统,不仅加大了风险处理工作的难度,更可能直接对施工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 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管理

做好公路桥梁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才能控制还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才能给施工企业带来更为直观的经济效益和名誉名声,才能促进施工企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促进我国公路桥梁工程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做好公路桥梁的施工管理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做好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做好质量管理,要求控制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2.1.1 施工前的质量管理

负责施工企业的设计人员在进行图纸设计方案时,需要严格落实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考察工作,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在完成设计方案后,还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程序,严格确保设计方案每个部分的准确度和合理性;在购置施工的材料时,对于一些大型机械以及相关重要设备的购进,一定要严格审核供应商的身份和是否具有相关设备的经营资格,同时还需要对设备的出产合格证、生产厂家等信息进行识别,确保施工材料的合格性,促进实际施工质量的提高;做好施工前的质量管理,是确保质量管理的前提。

2.1.2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这对于整个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关键作用,在对于施工机械的管理上:机械设备在投入施工操作使用前,要做好机械安装工作的检查,确保机械安装的质量;机械设备在投入施工操作后,需要对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进行相应的考核,确保机械在施工中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机械设备在施工使用中,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合理保养和维护措施,使得机械设备得到合理的应用,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相应的节约施工的经济成本。在对于施工操作的管理上,如施工所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的初凝时间宜为3h以上,终凝时间为6h以上;水泥的含水量应当控制在3~6%,超过和低于都会导致影响实际的施工要求;对于混合料而言,含水量不宜超过最佳含水量2%,也不宜低于最佳含水量的2%,在运输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混合料的干密度并选择其最大值化,控制含水量高于最佳含水量的1%等。要严格落实实际施工的顺序以及施工的规范操作,并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有效保护措施,确保施工中操作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1.3 施工后的质量管理

完成相应的施工建筑后,要对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进行相应的验收工作,可以根据实际施工中的设计方案、材料、程序、操作等多个方面的资料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公路桥梁建筑进行实地的考察工作,对公路桥梁的施工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合理化的分析和探索,做好相应信息的收集和风险评价工作。

2.2 人员管理

施工人员是进行实际施工操作的主体,所以做好人员管理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根本前提。人员的管理工作,根据施工人员的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基础人员,做好基础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基础人员的施工操作水平和工作职责意识,这是在施工的细节方面提高施工质量水平;二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充实而丰富的专业操作知识,这样才可以对基础人员的操作进行细致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其次,管理人员还应当具备相应的管理水平,使得基础人员能够在管理人员的良好管理体系中为施工质量的提高作出更高的成就,最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促进施工企业施工人员的团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公路桥梁建筑工作的质量。

2.3 技术管理

良好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要做好公路桥梁的质量管理工作,还需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科技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发展。提高公路桥梁施工的技术水平,不仅是科技时代提出的要求,更是公路桥梁施工不满足于传统施工工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加强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全面提高公路桥梁建筑工程质量迫切需要的。

3 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风险识别

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风险识别工作,指的是为防范突发变化和潜在隐患的发生而进行的相应工作。做好风险识别工作,不仅能够防范由质量问题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更能减少企业和地区政府的直接经济损失,这对于保障公路桥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做好风险识别工作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

3.1 明确风险

明确风险,即明确风险识别的步骤,了解如何进行风险识别和预防工作。明确风险工作有:

(1)明确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施工质量控制好的公路桥梁工程也会由于突发情况而发生意外;

(2)客观存在的风险要实现其实质性,就需要通过客观形式表现,即公路桥梁工程发生较大质量问题会有一定的损坏情况提前出现;

(3)根据实际施工的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推测造成风险的因素,缩小风险隐藏的范围;

(4)根据资料和数据,利用信息技术对风险以各种形式发生的几率和相应造成的损失进行图表数据分析;

(5)根据信息技术得出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风险分类;

(6)对具体风险分类进行综合归纳,建立风险录。

3.2 风险识别方法

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三种:

(1)资料法,即根据公路桥梁工程的各种数据,经信息技术得出的风险评估,如表1所示。

由于是根据勘察结果而推测出的风险结果,所以适合前期工程的风险识别;

(2)树分析法,这种分析法是对风险情况的引发因素和造成结果进行连接性地分析,由于形状似树状图而得名;

(3)安全检查法,即根据公路桥梁工程的系统质量管理及施工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工程的潜在隐患,通过提问方式进行问题归纳和分类,利用表格形式显示出各种风险信息。

4 总 结

随着我国政府加大了公路桥梁建筑的扶持力度,我国的公路桥梁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从而也相应的提高了对施工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的要求。要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就要加强施工的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首先就必须明确风险的识别程序,做好相应风险识别方式的了解工作。只有做好了施工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才能促进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的提高,才能为公路桥梁建筑工程业的发展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浅议加强路桥企业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J].北方交通,2012(05).

[2]赵子成,黄兴强,周艳宁.路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0).

[3]熊兵.三峡库区水上交通安全控制与应急管理研究[M].武汉理工大学,2011.

[4]吴彪.高速公路作业区行车风险与安全控制策略[D].吉林大学,2011.

库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 各项环保措施和政策在保护三峡水库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限于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 以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当前欠发达的经济水平, 三峡地区水环境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 水污染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众多污染源和潜在风险成为威胁三峡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

1.1 治理水环境污染的法制体制不健全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区域范围很广, 仅水域面积就达1084平方公里, 涉及到重庆市和湖北省19个县市区, 130多个乡镇, 经济社会活动频繁, 库区水质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事实上, 目前在法律上还没有对三峡库区的水质保护和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行规范。

1.2 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

三峡库区的水环境保护历来都受到各方的重视, 库区环境在三峡工程修建后变得复杂而特殊, 所以原有的管理机制已不适宜。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也不明确, 另外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水环境管理体制, 对水环境污染的监控与管理不够, 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因经常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果不解决这种旧的管理机制, 必将导致管理工作出现真空区域, 监督工作遗留空白。

1.3 缺乏市场运行的环保机制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 使各地建立了一些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厂等。但由于不能产生效益, 这些设施和工厂在实际运行中将大打折扣, 有些项目名存实亡, 仅作为应付上级的一种摆设。上级进行检查时, 就开启治污设施, 检查一过, 设施就停用, 有的白天开、晚上停, 甚至将环保设施作为他用。

1.4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三峡地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

目前, 三峡库区民众对保护库区水环境的意识十分淡薄。企业及老百姓沿岸乱倒垃圾, 向长江直排污水, 这些已成习惯。另外, 有些人认为三峡库区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因修建三峡工程所致, 治理污染的责任理应由国家和政府担当, 与老百姓无关等等, 这些都加大了水污染的治理难度。另外三峡地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 洪涝、干旱灾害频发, 水土流失及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防治难度大, 仍处于无法管、无钱管、无人管的“三无”状态。

2 三峡地区水污染防治的现状

2.1 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 三峡地区长江干流水质较好, 但个别河段受到了污染, 支流已明显受到污染。其中, 库区干流水质为Ⅲ类或好于Ⅲ类, 主要支流劣于Ⅲ类的水质占25.2% (Ⅳ类9.1%、V类5.9%、劣V类10.2%) ;上游区长江干流劣于Ⅲ类的水质占13.3%, 主要支流劣于Ⅲ类的水质占31.8% (Ⅳ类19.1%、V类2.9%、劣V类8.8%) 。由此可见, 三峡库区长江支流特别是一级支流水污染问题已经显现;上游区干流水污染现象同样客观存在。三峡水库蓄水后, 干流流速已经明显减缓, 由蓄水前的0.8m/s减小到蓄水后的0.09m/s (官渡口断面监测数据) , 甚至更小。三峡水库已由河流变成湖库, 水体自净能力大幅下降, 在纳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水质亦将下降, 并极有可能恶化。

自2003年和2006年三峡水库先后实现135m和156m蓄水以来, 库区干支流回水区多次出现水华现象, 仅2006年就有15条一级支流出现水华, 并呈现出由河流型 (硅甲藻) 向湖泊型 (蓝绿藻) 演变的趋势 (表1) 。

2.2 工业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及高消耗高污染问题突出

凭借自身先天的资源和能源优势, 三峡地区以部分工业产值的高速增长拉动了整个地区的工业经济。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三峡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还只是规模扩张型的线性工业经济增长, 比我国目前仍较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粗放, 工业结构性污染和布局性污染问题, 以及行业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现象还很普遍, 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规划》修订本明确指出, 按照《规划》要求, 三峡地区COD、氨氮排放量到2005年应在2000年基础上 (COD135.6万t、氨氮8.3万t, 此处指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总量) 分别控制在102.8万t和8.3万t, 但实际上没有减少。2005年COD排放量为136.3万t, 氨氮排放量为11.5万t, 未完成《规划》目标。

2.3 上游区和影响区污染严重

从不同区域排污情况看, 三峡地区上游区和影响区污染物排放量占有很大比重, 但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 治理投资力度相对于库区明显偏小。

三区排污情况:2007年, 库区、影响区、上游区工业COD排放量分别占三峡地区工业COD排放总量的18.1%、25.8%、56.1%, 氨氮排放量分别占22.6%、22.6%、54.8%:生活COD排放量分别占三峡地区生活COD排放总量的11.1%、17.6%、71.3%, 氨氮排放量分别占12.2%、21.6%、66.2%。由此可见, 上游区和影响区COD、氨氮排放量已三峡地区排放总量的75%~88%, 对三峡水库水质的影响不可忽视。

三区投资情况:在《规划》及其修订本中, 库区的污染治理项目投资比例明显高于上游区和影响区, 这与库区本身的重要程度和受关注程度密切相关, 首先抓库区也是正确的。在《规划》中, 库区、影响区、上游区污染治理项目计划投资分别为192.1亿元 (20个区县) 、78.2亿元 (42个区县) 、109.9亿元 (214个区县) , 分别占计划投资总额 (380.2亿元) 的50.53%、20.57%、28.91%。

上述数据显示, 无论是工业污染还是生活污染, —上游区和影响区的COD、氨氮排放量比例占75%~88%, 但用于治理的投资比例还不到50%, 即使在调整后也只有60%。如果按区县数进行平均, 则投资比例更低。各级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上游区和影响区污染治理工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加大投资、治理和监管力度, 否则是难以搞好三峡地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

3 三峡库区水污染控制工程投融资及运作机制分析的建议及对策

3.1 改革现行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式

建议用于三峡库区的后续国债资金优先资助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行的区县修建、完善配套管网, 以保证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能正常发挥治污作用。国债资金优先用于配套管网建设。对于新建、待建的污水处理厂使用国债资金, 必须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管网建设资金先行到位。建议对应用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建设的水污染防治项目支持使用国债资金。

3.2 鼓励市场化运营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 政府将可以将现有的公共项目或已建成的新项目移交民间资本或外资经营, 根据项目在未来若干年内的现金流量, 一次性从投资者手中融得一笔资金, 用于建设新项目如建设配套管网;经营期满, 投资者再将项目移交回政府。市场化营运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 也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处理效果的监管。

3.3 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征收体制, 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目前, 征收的处理费是运营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已交费居民和拒交费居民分别对待, 如全年交满可少收一个月等, 拒交费的则收取滞纳金等, 从而减轻对已交费居民的负面影响;对存在截留、挪用处理费的现象, 一旦发现, 要严厉处罚。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积极发展适合库区要求的新产业, 解决库区居民的生存要求, 确保库区水污染治理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库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3.4 对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及管理体制的策略建议

加强规划审查及设计评审力度, 规范招投标工作, 合理确定规模和建设方案。应当规范设计评审制度, 让运行管理单位提早介入工程建设阶段, 避免脱节, 并且可以监督项目的设计、建设等程序, 防止设计超前、规模偏大。

改革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式, 建议针对三峡库区的后续国债资金优先资助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行的区县修建、完善配套管网以及污泥处置设施的建设, 以保证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能正常发挥治污作用。

摘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 是经过多年反复、科学的论证后开工建设的跨世纪宏伟工程。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同时存在泥沙淤积、移民安稳、生态环境安全三大隐患, 其中以生态环境安全特别是水环境安全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从现在起就要以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 防止三峡水库在由河流型向湖库型转变过程中水环境由渐变到质变而造成的严重污染后果。

关键词: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1] 杜崇波, 张新国.建立和完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体系.环境科学动态, 2003 (2) :32-34.

[2] 张新国.环保融投资需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中国环保产业, 2002 (4) :12-141.

[3] 郑丙辉, 曹承进, 秦延文等.三峡水库主要入库河流氮营养盐特征及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 2008, 29 (1) :1-6.

[4] 王丽婧, 郑丙辉, 李子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面源污染特征与防治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 (8) :785-788.

库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国家能源局所推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与光伏扶贫政策,让光伏农业搭上加速前进的快车。专家认为,如果大规模推广,光伏农业五年内将达到人民币万亿元的庞大市场规模,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动力。

金从土地生,农户增收快

光伏与农业结合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对农业空间的立体利用,克服了光伏发电行业的用地制约。光伏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改变土地的使用属性,即土地原来是农业用地,仍主要用于农业。光伏农业电站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土地属性及特点,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利用农业设施发电,进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附加值。

在光伏与农业结合的各类项目中,光伏农业大棚的应用最为广泛。它结合了太阳能发电、智能温控、现代化高科技种植等技术。太阳能系统所发电力可供智能控温与灌溉、补光等功能使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剩余电量还可回售给电网公司,创造额外收益。立体式的开发让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合理的利用,所创造的财富让农户享受到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福利,真正做到了“金从土地生”。

绿色无污染,节能又减排

作为光伏农业大棚大家庭一员的“太阳能加温大棚”项目,将太阳能加温系统与农业设施大棚有机结合,实现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无缝对接,改变了以往农业设施大棚冬季依赖煤、电等常规能源加温的模式。通过太阳能系统加温,可提高大棚温度4-5℃,每个大棚1个取暖期可节约标准煤近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2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约0.2吨。

光伏大棚提供充足热能,

减少煤炭消耗

煤炭消耗量的减少、污染排放量的降低,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光伏与农业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效力,试点的成功经验将会向更广阔的范围普及,从而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这不仅是对农业本身的积极改变,更是转变思想,利用光伏技术为生态环境所做的可贵努力。光伏农业的普及必将会影响更多相关行业的光伏推广,形成多行业合力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局面。

薄膜来助力,推进新生态

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光伏农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其中,汉能轻质化薄膜发电组件,因其充分满足大棚的承载条件和自身良好的透光性,勇当先锋,为许多农业项目带去了阳光的力量。汉能在山西、四川和安徽建设的光伏农业项目就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曾是历史上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现如今因交通、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能为永宁县带来的总装机43kW、占地面积达5亩的轻质光伏组件,将有效地缓解农业用电的迫切需求。在并网后通过余电上网获得国家补贴,还能获得收益。一“省”一“挣”,省的是农业资金;挣的是科技之光沐浴后,古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就在前不久,汉能将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新型温室大棚项目带到了安徽省安庆市的独秀山旅游区,建立起首个汉能光伏农业示范基地。这一行动是汉能积极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化、打造特色型光伏生态农业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安庆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改变传统农业落后局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大举措。

上一篇:中职学校成本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城市园林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