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助推三峡库区发展的研究

2022-09-12

三峡库区是中国版图上非常重要而又十分特殊的一块区域, 它的发展近年来始终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号) 指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 要适应工作重点转向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建立促进库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并提出在重庆“推进柑橘优势产业带建设”。产业定位就成了关系库区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 一项好的产业不仅要有利于库区生态环保安全, 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库区资源优势。笔者根据多年研究与思考, 认为建设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将是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 助推库区乃至重庆未来发展的一项开创性战略。本文研究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主, 但构想的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又不限于此, 还包括重庆长江周边其他区县, 以及四川、湖北两省条件类似的区域。

一、打造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是三峡库区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一) 三峡库区具有种植柑橘的优越条件, 柑橘产业发展初具雏形。

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 冬暖春早、秋短夏长、雨热同季, 是全国唯一的既无冻害、又无检疫性病害的柑橘产区, 是我国甜橙发展的最适合区域。三峡库区蓄水后, 大水体对气温的垂直影响可达400米, 宽度可达2000余米, 冬季平均气温将上升0.3℃~1.0℃, 夏季则下降1.0℃~1.2℃, 冬暖夏凉, 更加有利于柑橘生产。同时, 三峡库区柑橘种植初具规模, 为建设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 《全国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将“长江上中游优势柑橘产业带”定位为亚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 其中三峡库区是这一产业带的核心区域, 当年重庆市政府启动了“百万吨优质柑橘产业化工程”项目。目前, 全市种植面积200多万亩, 产量逾百万吨, 从业人员逾百万, 年总产值约25亿元, 培育出奉节脐橙、梁平柚等诸多地方优势特色品种, 培育和引进了三峡建设、汇源、恒河等一批大型果业龙头企业, 并初步形成了财政投入、风险防范、科技支撑等保障支持体系。

(二) 发展柑橘产业有利于库区农民就业致富, 培育重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峡库区处于历史上川渝大移民的大通道上, 人口密度相当大, 库区淹没涉及的15个区县人口占全市近一半, 农业人口超过1000万, 平均人口密度是全国的2.4倍, 是同类型山地丘陵地区平均水平的4.7倍。传统的种植业难以解决库区农民的就业致富问题, 大规模彻底转移农村人口也面临较大困难。而柑橘生产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橘园管理和果实采摘均需要大量劳动力, 特别是山地丘陵橘园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多。发展柑橘产业不仅可以就地吸纳农民就业, 而且能够在柑橘的购销、深加工等环节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既可以通过种植柑橘增加收入, 也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比较收益。对于重庆而言, 通过打造全球柑橘第一品牌, 还可以增强全市农业竞争力,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且有效扩大城市知名度,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 发展柑橘产业有利于保障库区生态安全, 完成中央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

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后, 库体水容量将超过400亿立方米, 成为全球蓄水量最大的水库。能否确保水库水质安全, 不仅关乎库区周边居民的切身利益, 也将直接影响到库区下游7省市上亿居民的生产生活。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发表讲话时明确要求“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特别是库区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 确保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安全。”由于三峡库区人口密度大, 加之地处大巴山脉和武陵山脉交合地带, 山地占总面积的74%, 丘陵占21.7%, 河谷平坝地仅占4.3%, 相当部分耕地属于25°以上的坡耕地, 水土流失面积接近60%, 生态环保特别是农业领域的生态环保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发展大规模柑橘集中种植带, 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山地丘陵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而且可以提高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 减少农业耕作造成的水土流失, 大大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重塑一个山青水秀、生态良好的新库区。

(四) 国内外对柑橘及其制品需求旺盛, 并将长期保持增长趋势。

目前, 世界柑橘总产量约1亿吨, 人均柑橘占有量为17公斤。据相关机构预测, 到2020年世界人均柑橘占有量将达21公斤, 世界人口若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预测的75.4亿, 则全球柑橘需求量将达到1.58亿吨, 在现有产量基础上增加一半。近年来, 世界柑橘第一大生产国巴西、第三大生产国美国受病害肆虐、飓风袭击以及其他作物竞争, 柑橘产业特别是橙汁生产明显受阻, 造成国际市场橙汁短缺, 价格暴涨, 浓缩橙汁进口到岸价已由2003年底的900美元/吨涨至2007年的2600美元/吨。国内市场的需求上涨空间更为巨大, 我国大陆人均柑橘占有量目前仅有9.6公斤, 保守估计到2020年总需求也将翻一番。特别是国内橙汁产能严重滞后, 2006年中国共进口冷冻浓缩橙汁6万吨, 其中67%进口自巴西。因此, 柑橘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相当看好。此外, 三峡库区地处我国地理几何中心, 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之利, 不论是内销还是出口都具备较好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二、打造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一) 缺乏战略眼光与规划是导致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步伐不快的重要原因。

虽然重庆被农业部认定为长江上中游优势柑橘产业带的核心区域, 市里也把柑橘产业列入“三百工程”, 并成立了柑橘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库区各区县推进的力度也相当大, 但是用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这一宏大目标审视, 目前各级政府对发展柑橘产业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 柑橘产业在全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不高。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为例, 规划提出建设以万州、长寿等区县为重点的长江优质柑橘产业带, 在全市建设集中连片标准化优质柑橘基地100万亩, 年产鲜果150万吨, 显然这一目标距离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相差甚远。此外, 全市整体打造的力度不够, 各区县各自为政、无序发展较为严重, 影响了重庆柑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 品种熟期结构不合理是制约重庆柑橘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截至去年, 重庆已建成的橙汁加工生产线, 年加工原料果能力超过80万吨, 加上在建的生产线及鲜果销售, 足以消化现有柑橘产能。但是由于现有品种熟期结构不合理, 鲜果销售和榨汁生产都面临很多问题。目前我市种植的柑橘80%以上为中熟品种, 集中于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上市。鲜果集中上市, 常常出现供过于求、产品滞销, 农民不得不贱卖或者任其烂掉。榨汁企业则面临“旺季吃不了、淡季不够吃”的窘境。例如, 汇源集团在万州的果汁加工厂年加工柑橘鲜果可达30万吨, 但投产后一直处于半饥饿状态, 2006年仅加工了3.5万吨, 2007年也只有5万吨。而美国、巴西等国柑橘成熟期分布在9月至次年6月的10个月中, 一年仅有2个月无鲜果供应, 榨汁厂基本上可以全年连续作业。

(三) 生产现代化程度不高是导致全市柑橘产业竞争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巴西、美国等国家在柑橘生产上基本实现了组织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他们普遍建立了合作社, 由合作社统一种植规范、统一加工处理、统一上市销售, 除了修剪和采收未全面实现机械化外, 施肥、灌水、除草和病虫防治等橘园管理都是机械化操作, 果实的清洗、烘干、打蜡、分级和包装流水线也都为自动化控制。而我市除部分产业化开展较好的地区, 形成了“公司+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大部分地区仍以农户粗放分散经营为主。受传统种植理念和技术手段限制, 种植零星分散, 品种繁杂老化, 管理水平低下, 品质参差不齐, 柑橘种植的比较效益难以体现出来。即使部分“百万工程”实施区县,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建园标准、技术规程执行较差等问题, 甚至个别区县签订了合同不履约。

(四) 保障支持体系不完善是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一是优惠政策散乱, 没有形成综合效应。财政资金分布在移民、扶贫、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三百工程”等很多领域, 区县普遍存在协调不够好的问题。比如, 建园补贴, 移民资金是3000多元/亩,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1300多元/亩, 而项目办公室资金只有400元/亩, 差距如此悬殊造成农民心理上不平衡。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 柑橘种植担保贷款和保险都处于试点阶段, 覆盖面非常有限。例如, 柑橘种植保险仅在忠县试点, 有10个公司、业主、大户参加, 柑橘投保面积仅1.4万亩, 占该县预计数11.4万亩的12%。三是科技支撑体系也比较薄弱。尽管重庆的柑橘科研实力雄厚, 但研究与应用结合不够紧密, 许多研究成果得不到很好推广, 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打造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一) 尽快将打造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

市委市政府要把发展柑橘产业作为全市一项重大战略课题, 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推动相关工作。抓紧修编全市柑橘产业发展规划, 重新确立柑橘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 并积极与农业部及四川、湖北合作, 扩大规划范围。提升市柑橘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地位, 条件成熟时成立市柑橘产业发展局, 专门司职柑橘产业发展与行业管理, 增强对全市柑橘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能力。

(二) 在长江上中游建设大规模柑橘集中种植带。

应该积极借鉴美国、巴西等国农业布局经验, 在某种作物合适区域大量布局生产, 不太合适的地方就完全不发展。依据重庆市地处中国柑橘生态最适宜区和农业部《全国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上中游优势柑橘产业带”核心区域, 积极向国家争取相关政策, 大力调整我市农业生产结构, 在合适地区大规模地发展柑橘种植。在深入研究各区县生态自然条件的基础上, 分别选出宽皮柑橘、甜橙、柠檬和柚子等种类的最适生态区, 引导相关区县进行规模化、集中化栽培。通过旱地改作和荒山利用, 力争到2020-2030年全市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 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如果再加上四川和湖北长江及其支流区域柑橘适合种植区, 形成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全球最大柑橘集中种植带。

(三) 进一步优化柑橘品种结构、打造整体品牌。

从优化品种看, 一方面, 要建立全市柑橘种质资源库, 做好优质品种推广和新品种培育引进工作, 坚决淘汰各类劣质低效品种, 不断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 要培育和推广早熟、晚熟柑橘品种, 将柑橘采果期从目前的两三个月延长到10个月, 以解决目前鲜果销售季节断档和果汁厂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问题。从提升品牌看, 要着重解决目前地方品牌林立、缺乏整体标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保护奉节脐橙等部分优质产品、将其打造成渝系柑橘高端品牌的基础上, 逐渐将其它各类品种统一到一个或几个品牌下, 以提高重庆柑橘的整体营销能力。

(四) 全面推行柑橘种植标准化。

加大柑橘种植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 加快推进高标准、现代化柑橘果园建设, 为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快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 尽快修订果树种子苗木管理办法, 逐步推行无病毒母本树登记制度, 严防柑橘溃疡病、黄龙病等检疫性病虫害侵入。在深入研究GMP (良好操作规范) 、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 、IS09000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 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各类柑橘生产地方标准, 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 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 确保柑橘的高品质与质量安全。

(五) 大力发展柑橘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柑橘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可以考虑以区县和镇村为单位发展柑橘专业合作社, 以提高柑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在此基础上, 由市柑橘行政管理部门牵头, 联合各地大型专业合作社, 成立全市性柑橘生产合作社。市合作社制定各品种生产标准, 统一农资采购, 统一品牌销售, 逐渐把符合生产标准的散户或小合作社纳入其中, 提升重庆柑橘的整体竞争力。同时, 要大力扶持柑橘加工、销售、保鲜龙头企业, 并根据各地的种植情况和交通条件, 合理布局果品及果汁加工企业, 既充分吸纳现有产量, 又尽可能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积极扶助合作社开办或参股柑橘加工、销售、保鲜企业, 形成农户、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 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六) 进一步完善柑橘产业保障支持体系。

有效整合现有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 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 扩大柑橘种植担保贷款和保险规模。依托中国柑桔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大学等现有科研院所, 建设全国最大的柑橘教育与研究中心, 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体系, 为柑橘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探索柑橘期货交易, 进一步畅通销售渠道, 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促进柑橘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摘要:文章深入研究了在三峡库区建设全球最大柑橘产业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分析了制约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文章着眼于建成全球最大的柑橘产业带这一目标, 建议提高柑橘产业在库区乃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在库周建设大规模柑橘集中种植带, 同时优化现有柑橘品种结构, 提高柑橘生产的现代化和组织化水平, 并进一步完善保障支持体系。

关键词:柑橘,三峡库区,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R].

[2]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世界柑桔生产与贸易》等, http://www.cric.cn/list-163-1.html.

[3] 农业部赴巴西柑橘考察团.巴西柑橘产业成功因素分析[J].世界农业, 2003 (6) .

[4] 刘春荣.西班牙巴西柑桔业考察报告[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1 (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研究及应用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中的信息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