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范文

2023-09-17

孩子教育范文第1篇

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因此,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其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炼,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性,必然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日常生活,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以期最终达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

如今我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与孩子的幸福感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只寄托在一种追求上,往往最终是痛苦的。一类孩子因为父母不让买玩具而整天闷闷不乐,而另一类孩子却很快从另一种玩具中找到快乐。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很快能从痛苦中看到光明。

家长对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家长,常常有同样品质的孩子。 挫折教育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处或从外界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孩子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泰然处之,乐观处世为人。

如果对孩子过度地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弱点,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例如孩子摔倒了,如果不严重,我们应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急切地跑过去相扶;孩子想要玩具,应当鼓励其自己去拿,衣服也要鼓励其自己去穿等,切不可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

在寒冷的冬季,鼓励他们早起晨跑、晨练,磨炼他们与严寒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在家里,也可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徒步郊游、爬山、逛公园等,从而使孩子体验到劳累,体验到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使孩子在各种环境下受到挫折的磨炼。 现在的孩子聪明伶俐,但由于在各种游戏和竞赛中,父母总是让孩子胜利,做事情总是表扬孩子做得最好,结果使孩子争强好胜、自以为是,偶尔接受批评,便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因此,对他们适当批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不一定每次都让孩子做主角,在竞赛活动中,也不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们胜利。而当孩子犯错时,对其给以适度的惩罚,也可以使其体会受挫折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

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处事能力和抗挫能力,父母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居住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分担家务,例如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他 们常常会遇到困难挫折,父母应要求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在排除这些挫折的过程中,使他们进一步地成熟起来,提高独立处事的能力。

如果孩子平时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所以家长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可以培养孩子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置障碍时,要注意挫折教育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可有目的地组织障碍性活动。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障碍的困难程度须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例如,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家长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拿到物品。

家长在日常生活和孩子的游戏中,有意地设置困难障碍,不能光是挖空心思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应学习日本、朝鲜、法国家长们那样,千方百计地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带孩子登山、野营,让孩子自己动手捡柴火,定期让孩子到艰苦的地方生活,锻炼他们生活自理的本领,培养他们挑战困难与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抗挫能力。

孩子教育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讨论一个教育合力的问题。所谓的教育合力指的是:现代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向(教育理念)上的要求一致,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衔接,在作用上协调互补、形成合力,发挥出教育的整体效应。也就是说三者之间理念合拍、方向一致,形成合力教育。共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教育的整体效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提出教育合力:

1、教育合力是当前教育的要求

当前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和一个难题。说起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很多人会说那是学校的事。)事实上,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家庭中家庭成员相对减少,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绝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自苦再累也是没有怨言),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所以家长们在对孩子寄予了厚厚的期望的同时,也对当前的教育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对孩子的教育也暴露出一些很尖锐也很突出的问题:

●部分家长认为学生除了物质上由家庭负责外,教育的问题应该全是学校的责任;

●一些孩子发展片面,书本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应试技能得到提高,但是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的发展明显不足;

●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传统等。

都突显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功能和责任的失衡,是当前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于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被人们提出并重视起来。很多学校、教育名家都将教育合力的问题列入了科研课题。如何给孩子以完整、全面的教育,如何去更好的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在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品质;如何更大的发挥教育效应,不留教育盲区;如何有效的形成教育合力,是当前教育形势的要求。

2、教育合力是学校教育的需求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对孩子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政治意志、宗教观念、道德取向、人生价值追求和做人的原则等方面。(热爱祖国、人民,人固有一死……,同坏人坏事斗争)

●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同时在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方面。(科目和专业)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人从婴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都是谁在影响着他的成长?都是谁在管理和促进他各方面的发展呢?

首先,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学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孩子,一个社会中的人。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而成,也不是只固定在特定的环境中,而是由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塑造的而成的。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影响着他的成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表现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在谈到家庭教育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很多幼儿老师有5+2等于0的说法,什么意思呢?说星期1——5,孩子在幼儿园排队讲秩序、有礼貌、分享、做值日,打扫卫生,这种好的习惯和品质还容易建立起来。周末回家两天,回来后老师说5+2=0了。回去两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做什么做什么,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了。周1——5建立起来的好的生活习惯和品质全没了。那么我们在小学、中学更多的不是在教一个学生生活习惯,而是教他们的知识系统,这个时候的5+2等于什么?是更加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

学校教育也只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其中的一个部分,他的主要职责是学历教育任务的完成。一个人的性格、信念及责任心基本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和社会教育的参与、补充和配合。

3、家庭、社会教育不可替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

家庭是一个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也是终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正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专业,但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养,往往出自他的家教。因此家庭教育在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道德行为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发现有好多父子俩或母子俩走路的姿势,说话的风格都很相近。(长相、声音相似——先天遗传,走路姿势、说话办事风格——后天影响)这些都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了。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长期的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及同学校教育的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就可能“一笔勾销”。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可见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性。

其次,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也是无处不在,随时发生的。其中有政府的,社会团体的,也有社区的。如:电影院就是社区的一个教育场所。社区的一次活动、社会上发生的某一件事和人们对这件事的评价和看法等等,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社会是有千万个家庭组成的,社会的人源于家庭,所以社会教育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过什么样的生活,受什么样的教育”,“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可见社会教育的作用之大和影响之深远。

从这几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功能各有特点、也各有不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也无可替代。没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配合,只靠学校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只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整体教育的效应。才能促进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和知识与生活技能的掌握。

二、形成教育合力

合力的第一个关键——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不能配合学校教育或依附于学校教育。

这个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部分家长的教育随意性强,缺乏科学性,不能很好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这些家长本身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其表现一个是溺爱、娇惯和一个是简单粗暴、棍棒教育,两个极端。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可以说这些家长根本不懂得家庭教育。第二种就是一些留守儿童的情况。这些留守家长大部分是爷爷、奶奶级,年事已高且忙于劳动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只能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家庭教育依附于学校教育。

2、重智轻德,教育片面,目标狭隘。

很多家长在给予孩子万般宠爱以及物质上的最大满足之外,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只有学习成绩,对孩子的评价也只局限于考试分数的高低。他们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在这种思想的前提下,家长们在要求孩子“成才”的同时,忽略了孩子“成人”教育。(如:尊敬长辈,怎样与别人交往,正确的是非观,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由于家长的宠爱,孩子很少参加劳动教育、劳动锻炼。家务劳动没有了,甚至由于某天学校下午劳动,家长就不让孩子去了,原因是“下午学校不上文化课、劳动怕孩子累”。殊不知一个不爱劳动的孩子是不会爱学习的,一个吃不起苦的孩子是难以成就事业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是难成有用之才的。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下的牺牲品。

3、家长与学校、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现代家庭人口较少,结构单一,孩子与伙伴、邻居、与人交往的时候很少。再加上电视的普及及和网络的兴起使得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与亲友的交往的时间更少了。有的家长更是忙于生计,很少与孩子交流。只知道竭尽全力的给孩子创造学习条件,而忽略了与孩子精神与心灵上的交流。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出现代沟,有的孩子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同时造成一些孩子性格发展不完整。据统计:全国较大的城市高校中,存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这些心理问题的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占20%左右。他们中有的表现为焦虑、失眠、绝望等负面情绪,还有的有暴力、自杀倾向。这些情况固然有学校的原因,但很大一部分是家长长期以来没有给孩子心灵上以足够的引导,越积越深,最后才导致了孩子性格的逆反、扭曲和不完整。另外,一些家长很少来学校,有时来学校找孩子却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不知道班主任是哪位老师,他们不知道学校对学生有哪些具体要求,更不能在家庭教育中去配合学校的工作了。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言谈举止、接人待物、意志品质,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我们也经常在评价一个懂礼貌的、品行好的孩子时说他“有教养”。反之则说其“没有家教。”可见,修养和知识是两码事,我们经常见一些学历文凭拿的很高的人却不一定有修养,不一定有道德。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教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在我们中国悠久的传统中一直是重视家教的,在《论语》中孔子有这样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说一个君子(有修养的人),完成他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就是传统的孝悌的意思,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友善兄弟。就是先要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先要知道什么是礼貌,怎么样是和谐,什么是一个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义务,这就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学习和建立。这些学好了才是第二个阶段,就是在社会上、社会学习——“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谨而信”,要态度谨慎,言语谨慎。不能太冒犯,不能没大没小,没轻没重,不能太狂妄,而且要诚实守信,有信用。“泛爱众”:广泛的博爱大众。就是要有一颗爱心,对人友好、善意。“而亲仁”呢,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有修养品行高尚的人。当这些都做到了才是第三个阶段“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就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书本知识)了。孔子这种“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到今天仍然是有重要意义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家不孝顺父母,出门不能和同学、同事和谐相处,一个骄傲自大、不讲信用、没有爱心,不讲道德的人,即使有学问,有文凭,又怎么能立足于社会呢?在社会中又怎么会有作为呢?

而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呢,很多都和这种思想倒过来了。特别是一些家庭较为富裕,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他们热衷于对孩子的早教,热衷于对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的辅导班,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伦理教育和社会教育。一直到读完小学、中学、大学走入社会言语不谨慎了,不守信用了,回过头来再被社会调教,甚至是被社会修理。

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恰恰是没有了“入则孝,出则悌”这一段的教育。而孝顺父母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他是一个人认知整个社会公民责任的一个基础。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才懂得怎样和兄弟,朋友和谐相处,才能认识什么是责任和义务,才能在社会上走的更远、有更大的成就,所以说一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人格的铸就都源自于家庭教育,而且这些这些正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地方。

那么我们怎么做好家庭教育,能有效的配合学校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呢?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1、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家长要更好的执行家庭教育,首先要审视自己现在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否科学和可持续。我觉得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衡量: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知道孩子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吗?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

●在孩子面前,你是否很注意自己的言行? ●学习成绩是否是你评价孩子好坏与否的唯一标准?

●孩子经常和你交流吗?孩子高兴或苦恼的事是否总爱告诉你呢? ●你和孩子的班主任经常沟通吗?

这样充分认识自己所执行的家庭教育,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2、努力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标准

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不断的琢磨、思考,在生活中给孩子怎样的影响和指导。不断学习,更新理念,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这样才可能给孩子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父母的你想教育好孩子,虽然很有热情,但是由于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教育知识,有时会感到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向孩子的教师请教是个不错的注意,教师是职业教育者,他会给你一些好的建议的。

3、与孩子学校、老师及时的沟通

与孩子的学校,孩子的老师定期的沟通和联系是很必要的,是教育合力的关键。更多的了解孩子的情况,才能更好的对孩子教育。更多的了解学校,才能与学校教育更好的协调、配合。因此家长要学会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往,主要有这样几个关键:

其一,是认清自己的角色。你是孩子的家长,而不是教师。教师会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孩子,但至少在整体上是经过经验和证明,对大多数孩子行之有效的。因此,不要过多对教育问题指手画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教育者,在教育方面懂的比你更多。

其二,认清教师的角色。教师有义务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所以不要害羞向老师提及关于孩子教育的事。如果你对教师对你孩子教育的方式有疑问,不要犹豫,向教师提出你的担心。但不要以命令的方式去提,你最好是从父母的立场提出建议,寻求帮助。别永远保持沉默,因为教师他理应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他的那部分责任。我们只要注意一下方式就可以了。

其三,是考虑如何协调教育。家长和老师都必须认识到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肩负着共同的责任,在平等的基础上,为孩子的教育履行各自的职责。为此,双方不能够互相“拆台”,不能将自己作为正确的标准,而贬低甚至抵触另一方的工作。比如说,父母对孩子说:“别管老师说什么,这次听爸妈的。”再比如说,教师对孩子说:“你父母懂什么?”这样的冲突将对教育合力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以上是家庭教育在合力中要做到的几个方面,听起来很多很烦,做起来也确实不容易。但是孩子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我们的一切。这个理由足以让我们努力学习,努力提高,努力去形成教育合力,各自成为“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父母”。

(二)合力的第二个关键——学校教育

我们说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不仅是系统的传授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社会技能的地方,同时学校还有着对于人的道德修养、人生价值、是非观念等等人格塑造上的责任和教育功能。而后者的教育程度往往决定着前者的教育效果。恰恰是后者的德育部分的内容是让很多学校感到最头疼的教育内容。很多教师有这样的牢骚:“学校这个小气候抵不过社会的大气候”、“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孩子旷课,家长也不管”、“家长不配合……”等等。这些恰恰是说明了我们的学校教育脱离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说明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能够很好的协调,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没能够形成教育合力。

那么在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上,学校应当是一个什么角色呢?我认为,在期待教育合力的问题上学校不能被动等待,或者推卸责任,而是要成为教育合力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策划者。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中,学校教育要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沟通和协调。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补充和配合,需要家长支持。首先是要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及时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支持和配合。要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了解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并且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家长了解学校了,才可能会理解、支持学校,维护学校,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教育。才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的衔接起来,形成一张教育网,从而加大教育的力度。很多学校有定期的“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以及“家校联系卡”,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联系沟通方式。而且每月一次至两次的家长会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就能够让家长及时的了解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思路、教育内容以及了解孩子近期的表现、状况,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教育信息,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更有效的形成教育合力。同时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起到“家校相长”的作用。

2、加强教育指导。在争取家长的关注和参与的同时,还要考略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家长也要懂教育、会教育,才能够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同时配合学校教育。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同时也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疼爱孩子,希望孩子有更高的成就。但是很多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家长,由于本身文化底蕴的限制,除了给孩子报更多的辅导班、学习班,尽可能的给孩子选择一些名气较大的学校以外,没有别的教育内容。他们很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做,很茫然。而且很少有家长在这方面去下功夫学习、琢磨、研究。家庭教育只能依托于学校教育。所以我们学校就要在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面去做文章、下功夫、想办法。学校有能力、有条件去做到这些,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家庭教育更好的协助配合学校教育,才能形成合力教育。 于是,我县新一任县局领导将“家长学校”列入了工作议程。要求各校迅速开展并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对家长的培训,实现对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让家长更多的了解教育,帮助家长正确的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随着家长教育知识的增长,家庭教育精力的更多投入,学生受教育情况会发生变化,对学校的要求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更高。无形中也就促进了学校全体师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更好、更快的发展,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个一举两得的举措。

3、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学校和教师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思想;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或很少有校外活动的情况。要让家长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首先实现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领导班子的教育理念是办好家长学校以及打造教师队伍的关键。教师则是去组织、策划教育合力,去指导家庭教育的中坚力量。所以说,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更好的实施学校教育,才能很好的帮助和指导家庭教育,才能够策划、组织、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孩子教育范文第3篇

孩子本不应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但孩子却经常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考验父母: “爸爸妈妈爱我吗?”当父母采取过激行为时,孩子同样在心里问:“爸爸妈妈,你们爱我吗?”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孩子一旦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会万分珍惜的。父母的言行可以表现爱,而孩子也会对他们的爱作出反应:如果他们得到了真正的爱,他们会回报这种爱,无保留的爱会得到无保留的回报;而有条件的爱,孩子的回报也是有条件的。孩子对父母爱的感知,决定了孩子的心理情绪是愉快、乐观还是孤僻、胆怯、忧郁或是其他。父母的爱育助于孩子的成长和独立,使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形成健康心理。

那么如何表示对孩子的爱,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呢?

◆创造充满爱意的家庭

父母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是建立充满爱意家庭的先决条件。孩子在家庭里不单可以得到他的生活所需,他还需要在家庭里得到真正的、集中的关怀。如果父母在家里对孩子冷冷淡淡、漠不关心,孩子便会产生自卑情绪,变得孤僻。优秀的父母在家里通过言语和行动,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集中关怀,保证孩子在感情需要上的平衡。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遇到困难或做错了事情时,对父母总有一种“爱的期望”,孩子通常在“关键时刻”判断父母的爱。所以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在冷静中寻找好的对策,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发脾气是一大禁忌,也许父母是出于好意,恨铁不成钢,真正被气坏了,但无论如何要学会克制自己。因为发脾气,最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随着孩子越长大,这种伤害也更大。

◆不要惩罚孩子

惩罚孩子往往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是在孩子心里增加敌意,让孩子产生委屈和愤怒等负面的情绪。孩子对自己犯的错误已有忏悔内疚之感,惩罚对有内疚感的孩子是极有害的。让孩子在愤怒的父母面前下跪、挨饿、挨打,会使孩子在意志上和性格上与家长对立。

◆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帮助

当孩子心理或身体受到伤害时,是孩子感受父母的爱的关键时刻。若父母不管孩子友生什么事,一味责怪其他人或外在环境,孩子虽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同时也形成自己的不幸全是由别人造成的意识。当自己遇到大的灾难时,他便把责任全部推给父母,变爱为恨。如果父母总是责怪孩子,孩子则会自卑、忧郁,无法适应新环境,并深深感觉父母不爱他。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增强自信,不加重孩子的受伤害感。

◆早晨,高兴地和孩子说再见

早晨,父母送孩子上学前都会和孩子说几句话,不论谈话地点在哪里、谈什么,孩子会十分看重这几分钟的交谈,因为这几分钟的谈话决定了孩子一天的情绪。因此,父母在早晨离开前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表现出愉快和充满爱意。父母以批评作为一天的开始,如说出“你忘了穿袜子,丢三落四的。” “你昨天为什么不把一切准备好?”“你吃饭慌里慌张干啥?”之类的话,会使孩子一整天都不高兴,学习也没办法专心。

◆晚上,快乐地和孩子分享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非常高兴看到他从学校回来,让孩子有向父母倾吐一天来发生的趣事的愿望。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他回到家一定想告诉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花些时间全神贯注地和孩子相处,跟孩子轻松自由地谈话。 “你看起来又有什么高兴的事。”或是“你这么沮丧,今天在学校是不是和小朋友闹别扭啦?”类似的问话会使孩子感觉到父母了解他、关心他、愿意给他帮助。

◆不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

父母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表现感到生气,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如“你就不能像楼下那个孩子那样争气?!” “你为什么偏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俗气?” “烦死人,寓我远点!”孩子对这类话虽无言以对,心里却留下阴影。

◆规邂有害的爱的方式

不要有意无意延长孩子依赖父母的时间。

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不要过早地要求孩子给予自己爱和关心。

怎样正确地向孩子表达爱呢?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而不是总是居高临下摆出家长作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林莫尔学院父母中心的指导者哈丽雅特博士说,您应该准备这样一张每日爱的检查表:

1.告诉您的每一个孩子“我爱你”。

2.通过温和的触觉来传达您对孩子的爱意。

3.关心您孩子的行踪,注意到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和什么时候出去。

4.告诉您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注意到您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6.问孩子对您的意见。

7.耐心而且彻底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8.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委以适当的重任。

9.因势利导,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

哈丽雅特博士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三条规则:

第一,留出时间。每一天要至少留出15分钟来和孩子一起度过:坐在地板上和您初学走路的宝宝一起玩;或和您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或帮助您6~12岁的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或与您更大的孩子一起去买一张激光唱碟。

一定要记住,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即使是发现孩子的错误也应该本着研讨的精神与孩子分辨道理,倾听他们的回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第二,充分施展语言的力量。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情绪激动地对您说:“我很生气,老师今天对我大叫!”这时候您不要上来就说:“你又犯什么错了?”相反,您应该设法澄清这件事,“老师对你大叫?那一定是她已经无法忍受了”。这句话将会起到魔术般的奇迹,孩子会感到他被理解和被爱,知道您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您与孩子之间的传达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也会打开接受忠告的大门。

孩子教育范文第4篇

1、教育子女“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育子女“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3、教育子女“学会劳动”

应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

4、教育子女“学会自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坎坷会很多,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会磨练自己的翅膀,展翅飞翔

五、教育子女“全面发展”

孩子教育范文第5篇

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哪些特点

0

1、拒绝感

拒绝感这是单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不论孩子的父(母)亲是逝世或离婚,他们都有被拒绝感。孩子对于被拒绝——不论是表现出来或感觉到的,尤为敏感。由于单亲父(母)亲必须独力应付生活的重担,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在家,也有可能缺席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场合——尽管孩子知道父(母)亲已尽力而为,但在情绪上,被拒绝的感受可能仍然持续。

0

2、感到愤怒

在情绪混乱时,孩子会感到愤怒。当父(母)逝世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欺骗,失去了父(母)的支持与关爱。而离婚更会加重这种情绪,尤其是憎恨离开的一方。这些孩子他们会把这种情绪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上,容易感到愤怒。

0

3、多疑嫉妒

单亲家庭孩子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总在潜意识里怀疑别人对他的看法,也嫉妒比他生活得幸福的同伴。

0

4、行为退缩

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觉得与父母有距离,觉得突然被朋友疏远,尽管亲友或同学老师并没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和判断他们,但他们仍可能疏远这些人。他们会感觉到命运的不公平,觉得自己非常孤单,没有朋友。

单亲家庭孩子如何教育

0

1、让孩子明白父母仍然爱他

继续抚养孩子的一方要经常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还爱着他,让孩子感到愉快和安全,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0

2、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实这样会导致孩子没有责任心,事事以自己为重,不懂得尊重父母。

0

3、简单粗暴不可取

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的话,不可以简单粗暴,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也不要以为孩子只有你了,你只能严厉来教育孩子,要知道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能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0

4、给孩子安全感

要让孩子知道,虽然你只有我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爸爸妈妈虽然没有在一起生活了,但是孩子还是他们的宝贝,经常与孩子联系,多跟孩子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0

5、不要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这样是不行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是不利的。

0

6、多表扬多鼓励

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有自卑心理。家长应该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孩子,这样能够有效的打消孩子的自卑感,也能让孩子觉得虽然自己的家庭和别人的不一样,但自己仍然可以做得很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教育范文第6篇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古语说‘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这是对感恩最好的解释。孩子如同幼苗,更需要感恩的 阳光雨露的哺育, 更需要感恩的明灯点亮混沌的心灵。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教会自己孩子的 学会感恩,并把这一点作为孩子生活习惯来培养。应当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 和物质的回报的。一旦孩子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 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呢?首先,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教会孩子感激所有的关怀、所有的知识和智慧;感激身边的世界,感激所有帮助过他的人, 支持过他的人,鼓励过他的人;感激所有批评过他的人,感激那些曾经瞧不起过他的人,伤 害过他的人。给孩子讲其中的道理:伤害你的人磨练了你的心志;欺骗你的人, 增长你的见 识;抛弃你的人, 教会你自立;绊倒你的人

言感谢,事事存感恩。告 诉孩子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 习中最不好的。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 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 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 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 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现在的孩子喜欢过生日, 家长们可以多利用生日的时 候教育孩子,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孩子的生日正是妈妈的受难日,讲讲妈妈怀孕的辛苦,生 孩子时的感受、感想,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宝宝出生的录象。再如,当自己过生日时,家 长特意请老人来,送给老人一份惊喜,说些感恩的话。再请老人讲讲过去的遇到的困难,过 去有趣的事情,家长小时候的事情等,让孩子意识到亲情的珍贵,当老人过生日的时候,家 长和孩子一起给老人过生日,也让孩子为老人献上自己的“礼物” ,让孩子和老人亲热亲热, 说说心里话。 家长还可以陪老人玩他们喜欢的娱乐活动或运动项目, 也可以帮助老人实现他 们未曾实现的愿望。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可以争取孩子的意见,请他想办法给家长一 份惊喜,这份惊喜可以是一个甜甜的吻、一句甜蜜的悄悄话、一次服务如洗脚捶背等、也可 以是自己的爱心小制作等等。还可以建议孩子在幼儿园里,和老师、小朋友一起过个特别的 生日。另外,可以在孩子生日那天,和孩子一起献爱心,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或者残疾儿童捐 款、赠书、赠送玩具等等。这样,孩子渐渐地就由家庭走向了社会,由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扩

展到了对他人的关爱。 再次,组织相关活动,让孩子在对比中感知幸福,根据孩子年龄,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 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 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治理、安全防范宣传以及访问、帮助孤 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也可以带小孩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鼓励、组 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会珍惜的东西,改 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 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此外,家长让孩子多听感恩的故事,多读感

上一篇:班级特色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实践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