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范文

2024-02-17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范文第1篇

《长城在线》 2003-8-7 10:58:28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买入价的血肉联系,党的工作作风体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代表谁的利益、依靠谁、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只有相信和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深深在群众之中,才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记过立于不败之地。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端正党的工作作风的是是非非敌人。刘少奇同志指出:“处于这种执政党地位,很容易滋长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事实上,这些脱离群众的作风,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同志身上,表现相当严重”。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大批共产党员成了各级组织的领导者,手里掌握了部分权力。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够正确运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变化,使一些人逐渐滋长了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其表现主要有:一是事务性的官僚主义。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认真学习领会,政治上缺乏敏感性和鉴别力,昏昏噩噩,忙忙碌碌,打不开工作局面二是老爷式的官僚主义。以掌权者自居,官气熏天,不可向迩,唯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颐指气使,对上巧言令色,唯唯诺诺;对同级自恃高明,貌合神离;对下不懂装懂,指手画脚,作风粗暴,动辄训人,甚至作威作福,欺压群众。办事武断,即不依靠集体领导,更不依靠广大群众,常常是我行我素。三是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在其位不谋其政,没胡责任心,对上情一知半解,对下情模糊不清,靠拍脑门决策,“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无所用心,敷衍塞责,办事拖拉;来文件不看就批,错了责怪他人。四是文牍主义的官僚主义。满足于开会发文件,以仁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讲空话套话,做官样文章,搞形式主义,装 门面,走过场,应付减速,敷衍群众。五是懒汉式的形式主义。不读书,不年报,不接触实际,不了解情况情况,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一杯茶水五根烟,一张小报看半天”;把秘书当“拐棍”,大事小事无汪靠秘书代劳。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所以,反对官僚主义主,纠正特殊化,是端正党风的一项长期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 ,官僚主义往往表现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特征是把工作形式与工作内容割裂开来,不是让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鸸片面的追求形式,忽视工作本身的要求,甚至忘记了工作的目的。比如,有的一部做工作,习惯于喊口号,说空话套话,做表面文章;有的不深入基层,整天于文山会海和应酬接待;有的忙于应付上级,应付群众,哗众取宠,不求实效;有的搞各种睥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实则劳民伤财;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预告和问题,迟到酿成恶果。凡此种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干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把事情办好办实,而是只想为自己谋个好名声,给领导同志和领导机关留下个好印象,进而达到个人目的。因此,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图个虚名,不务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主义是现象、是手段,图个人的虚名都是目的。在图虚名的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投机取巧谋取私利的个人主义心理。

我们党历来反对形式主义,可是为什么形式主义的东西却屡禁不止,甚至在少数地方、部门和单位愈演愈烈呢?这其中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不健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

首先,是“官本位”意识使一些人产生了权力的异位。扩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人思想演算有浓厚了“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思想不除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应有滋生的温床。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求官、保官、升官。正是在这种落后的封建意识支配下,一些人为谋官、保官、升官,可谓挖空心思,不择手段,甚至不顾人格,丧尽廉耻。由于“官本位”思想作祟,于是在一些人那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虚荣和职位的现象出来了;明哲保身,不求上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出来了;沉迷于“当官好办事”的甜头,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出来了。

其次,形式主义表现为工作作风,根子却在人的头脑中,这就是有些干部违背了宇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了问题。思想认识上存在这样的,必然会导致工作目的的扭曲和工作方法的变形,必然会臵党的于不顾,为了捞取自己所谓的“政绩”、“声誉”等而不惜耗费从略、财力各物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从而级党的事业造成损失。

第三,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有的领导干部讥讽在上,官僚主义严重,作风不深入、不细致,满足于听汇报、看简报,缺乏拂袖有效的督促检查,对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很难发现,更谈不上及时罅和纠正;五些学员干部奉行“好人主义”的处世哲学,“多栽花,少栽刺”,不敢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使搞形式主义的人受不到应有的批评和遣责;一些领导干部民主作风差,听不得甚至压制不同意见和批评,使群众监督难以开展起来。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范文第2篇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同样,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团结全国人民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伴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形势和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党的领导面临全新的任务。

面对这样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长期执政的考验,我们党要以改革的精神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从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任何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世界现代化的历程表明,一些非西欧国家的现代化虽然起源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但只有在自己国家产生了对现代化的追求、特别是取得国家独立之后,才能真正走上健全发展的道路,才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马克思在总结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作用时曾指出:"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推翻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13由此可见,是否获得国家独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能否独立开展和全面实现本国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与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为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的前提条件,扫除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打通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权保证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普遍经验表明,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是非常关键的。而"外源性现代化,特别是延误了的晚近现代化,在其启动阶段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大于经济因素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国家即中央政权在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一个能够将政令推及全国范围的享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有力量对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调动与配置的强有力的政权,能够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政府,从而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政权保证。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范文第3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新思想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 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新思想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对于和谐社会发展的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用正确的荣辱观来引导人们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从而养成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思想。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实现社会和谐。

第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现在评价一个国家要看硬实力和软实力。中国能否成功崛起要看能否提升国民道德文化素质,获得成为一个大国必要的软实力。经济靠一时的投资拉动,或许可以立竿见影,但是如果没有包括公众良好的精神道德品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支撑,数量的外延扩张是走不远的,成为有较高文化教养的国民正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能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水平,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战斗力。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不起来。只有把和谐社会的理想建立在正确荣辱观之上,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才能形成以和谐为真、为美、为荣的良好社会风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展现和谐社会现代特性。当前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它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就能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我们的民族就能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站在时代前列,领引时代风尚,推动时代进步。

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要突出重点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从时代的特点出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根本性任务,在工作方法上一定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第一、抓理想信念教育夯实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基。理想信念是立身做人之本也是树立正确荣辱观之魂,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用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用正确的准则规范言行。我国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所模糊,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有所怀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所减退;有的人党性观念、群众观念、全局观念弱化;有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异甚至扭曲,不能正确对待名位和权力,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有的人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或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或精神颓唐、萎靡不振,无所作为。面对这些状况,我们务必切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在新形势下,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凝聚人心、强基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抓理想信念教育要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教育人和影响人。要大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提高明辨是非和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第二、加强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知荣知耻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第一要义,也是关系民族和国家兴亡之大节。“知耻而后勇”,“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知耻也被看作社会普遍追求道德高尚生活的基础动力。因此,知耻是保全人的思想、行为不离道德的护栏。荣辱感是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心理机制,青少年以及社会公民的知耻心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通过后天教育和培养形成的。我们一直在抓教育,但知耻教育这种“治教之大端”是否已经到位还需进一步思考。如果人们的荣辱感淡化甚至泯灭,道德要求就会丧失其社会功能。如果一个社会耻辱不分,甚至以耻为荣,人际必然冷漠,社会必无序,哪还谈得上社会和谐?所以,荣辱感教育应当走入课堂,走入家庭,全方位走入社会生活。知耻知荣,才会弃恶从善,才会见贤思齐,才会把良好道德逐渐内化为行为习惯。全社会只有在荣辱观上达成共识,形成共同价值观,社会才可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第三、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机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从他律和自律,亦即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环节着手。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修养机制。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关键在于广大公民能否通过道德修养,升华到较高的道德境界。为此,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追求崇高道德修养的风气。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机制。要有重点的选择一些为民、务实、清廉的先进典型,进行廉洁从政的正面教育,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弘扬正气,促进社会风气的形成。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道德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善恶标准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善”主要是指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要在全社会筑牢基本道德规范,形成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

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风气的好坏,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良好的道德准则,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明确的道德要求,需要社会公众都有道德自觉,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注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不懈坚持、长期实践。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之中,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其精神实质,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行动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进而推动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范文第4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邓小平曾经从经济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则是从人们的社会关系,从社会中人的状况这一角度论述社会主义本质。从理论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结合。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潮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和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新贡献。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的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成熟。现在,我国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科学发展观;(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民主法治;(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目标任务: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人,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第五,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5.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范文第5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以“和为贵”。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在社会体系内同样存在和谐的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把握的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特别防止出现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法治是和谐的灵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否则,“无法可依,就会无法无天;有法不依,法律没有权威,也会天下大乱。”当然,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六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要求,始终坚持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三、人大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抓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各级人大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推动本区域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听汇报、组织代表视察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还要重点对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拆迁改造、新农村建设、农民减负增收、社会就业等工作进行了重点监督,推

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抓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各级人大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大有作为。首先,在依法行使履行重大事项决定权时,要确保公平正义的原则。要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力求所有人享有同样的权力和义务,必须符合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的最大利益。其次,要通过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受侵犯。英国哲学家培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犯罪不过是污染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是污染水源”。司法公平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应把司法监督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司法监督,特别是个案监督,督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抓稳定,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另一重要内容。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有责任分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一是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切实代表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决定重大事项、开展法律和工作监督,还是处理来信来访,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再就业、帮困助残等工作,关心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三是督促政府和司法机关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力度,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抓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同时也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前些年,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大气、水污染严重,矿产及森林等资源遭到掠夺性开采,教训十分惨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法履行好职责,把促进生态建设,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范文第6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以“和为贵”。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在社会体系内同样存在和谐的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把握的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特别防止出现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法治是和谐的灵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否则,“无法可依,就会无法无天;有法不依,法律没有权威,也会天下大乱。”当然,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六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要求,始终坚持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三、人大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抓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各级人大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推动本区域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听汇报、组织代表视察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还要重点对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拆迁改造、新农村建设、农民减负增收、社会就业等工作进行了重点监督,推

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抓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各级人大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大有作为。首先,在依法行使履行重大事项决定权时,要确保公平正义的原则。要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力求所有人享有同样的权力和义务,必须符合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的最大利益。其次,要通过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受侵犯。英国哲学家培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犯罪不过是污染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是污染水源”。司法公平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应把司法监督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司法监督,特别是个案监督,督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抓稳定,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另一重要内容。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有责任分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一是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切实代表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决定重大事项、开展法律和工作监督,还是处理来信来访,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再就业、帮困助残等工作,关心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三是督促政府和司法机关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力度,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抓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同时也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前些年,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大气、水污染严重,矿产及森林等资源遭到掠夺性开采,教训十分惨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法履行好职责,把促进生态建设,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上一篇:安保部主管岗位职责范文下一篇:安监局全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