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2023-12-17

爱国主义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深刻变革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创新的步伐,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也对首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

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为此,在全面审视学校历史发展成就、汇集全校师生共识的基础上,学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新的发展远景目标,即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当前必须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凝聚力量,乘势而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大力实施以“聚人心、促发展”为目标的党的建设“凝聚力工程”,坚持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战略,紧密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及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需要,遵循“改革创新、育人为本,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服务北京”的工作方针,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北京的能力,着力提高综合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把全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师生的智慧凝聚到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上来,凝聚到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上来。

讲学习,谋发展,着力坚持以思想凝聚力量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抓住影响学校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问题,对学校发展定位、战略目标、办学思路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统一思想,科学决策;注重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治校理教的水平和能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面对新一轮事业发展的机遇期,学校党委注重抓大局、议大事,始终把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重点突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现代大学管理等系列专题,集中探讨如何重点解决好发展思路与办学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等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党建评估、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为契机,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形成学习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带动学校事业的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

凝人心,聚英才,着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实现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关键在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健全学院党政分工、共同负责、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完善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党员干部培训制度,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结合,与学校改革战略研讨相结合,与每个班子成员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以理论学习统筹学校改革发展的大思路,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切实提高了学校领导班子谋划和推动发展的能力、驾驭全局和统筹协调的能力、依法办事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开展处级干部竞争上岗,规范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下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中层干部责任体系、考核办法、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懂教育、会管理、专业化的创新型干部队伍。

搭平台,重培育,着力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之路

学校党委围绕“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学习型、实践型、民主型、服务型、和谐型的“五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创新、服务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机制、理念、思路和方式创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校党委积极搭建平台,基层党支部根据各自特点和实际,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大力树立先进,弘扬正气,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把学校的建设目标任务转化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意识和行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人文学院 “红色讲堂”院级基层党组织创新实践项目获得北京高校优秀党建创新项目资助;左铁镛院士、彭永臻教授被评为北京高校“育人标兵”;10名学生党员被授予“五星党员”称号;电控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李健被评为北京高校“成才表率”。学校也先后获得中共北京市委授予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和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创机制,求实效,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大任务。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16号文件精神,努力开创“全员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逐步构建起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素质教育推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建立了以学生学业辅导、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就业辅导和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辅导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发展辅导体系;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拓展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载体,以奥运志愿服务和国庆群众游行等重大活动为契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在解决学生的深层次思想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在扩展工作覆盖面上取得新进展,在增强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上取得新成效。

畅渠道,促和谐,着力强化党内民主管理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制定了《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会议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题征集制度;落实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

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框架下建立健全由院级党政联席会、党委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二级教代会组成的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运行有效、监督有力的学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实行学校党代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建立党代表工作联络机制,建立健全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

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呼声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校领导接待日、校领导联系基层单位的制度,通过工会、教代会、学生会等渠道,组织师生代表参与学校改革发展重大专题的意见征询。在涉及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热点事项,诸如人事聘任、职称评审、住房补贴、招生就业、奖学金评定等工作内容中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校务公开工作,突出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校务公开这一“阳光工程”,学校进一步拓宽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渠道,推进了学校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对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预防,强监督,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作

学校党委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党政总体工作部署。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廉政建设规章制度,构建权责明晰、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4级廉政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三重一大”有关制度,认真履行“一岗双责”,通过制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办法》《招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为抓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增强干部职工抵御各种廉政风险的能力。

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建立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切实开展效能监察,建立巡视制度。积极推进校、院两级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形成覆盖全面的管理网络,保障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时代赋予北工大的光荣使命,也是全体北工大人的共同理想。“百舸争流千帆竞”,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将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执着的努力,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改革创先,顽强拼搏,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常 晶]

爱国主义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深入浅出,扩增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接受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是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我们应该在各个科目及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大爱国主义融合力度,让爱国主义内化为学生自身具有的崇高品德,并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传统及现实意义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远古黄帝为百姓披荆斩棘、开山通道,到近代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求变革图富强,再到现代全国人民励精图治以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爱国主义的伟大体现。可以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如何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关乎我们整个民族未来的大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献身祖国建设的精神,是不可能成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也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

二、把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德育的首要原则就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并把理论和实践统一结合起来。教师既要做好德育课程的教学,又要加强学生的日常德育工作,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而初中阶段德育工作的特点就是生活化、具体化,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特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载体,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是符合德育规律的。以生活为载体,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能够更有效地推进德育工作的细化。

三、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的主要途径

从学生的日常管理抓起,在离学生最近的学习生活的管理中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规范教育中,在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他人的行动中充分展现与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样的教育因贴近生活而显得生动具体,也会避免因大谈道理、枯燥无味而让学生反感,效果也会非常明显,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综合我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经验和笔者在班级中的具体操作,笔者总结出以下方法。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管理

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三课两集会”细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即在生活指导课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文明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法制教育课上,教育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综合实践课上,带领学生为班级争光、为学校添彩、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固化师生爱国情感,定时播放校园广播和爱国诗篇,凝聚爱国共识;积极更新校园橱窗和阅报专栏相关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洒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

2.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资源

教育需要以活动为载体,活动也需要有充足的、优质的资源提供保证和支持,选择优秀、便捷、实效的资源,是我校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的重要任务。深入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有效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渗透民族责任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资源的开发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更深化了活动的内涵。例如,四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都行动起来,彰显了从未有过的民族使命感和民族凝聚力,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最宏大的教育资源。我们抓住这一契机,深入挖掘活动内涵,开展了系列活动:(1)组织全体师生进行捐款;(2)向各村村民进行宣传,组织由学生和大队辅导员参加的社会募捐小组,到街道和市场及各店面等社会场所开展社会募捐行动;(3)组织学生每人撰写一篇写给灾区小朋友的慰问信。

3.充分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课程

教育的开展,有了专业课程的支撑才会更深入、更系统。我们以综合实践课程为引导,抓住目前我市重视综合实践教育和研学旅行的契机,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让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标准化、体系化、本土化,让学生的感知会更形象、更具体、更深刻。

第一,我校开齐了地方课程,坚持“两史一情”教育,开设了国防教育和传统文化两门课程,每周各一课时,为常态化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第二,我班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学旅行活动,实现了“三个走进”,即“走进抗日纪念馆、走进军营、走进灿烂的祖国文化”。在“走进抗日纪念馆”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参观海阳博物馆珍藏的地雷战珍贵图片,采访当地的抗日老人,查看当年的战争史料,切身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纷纷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学习体会。“走进军营”则通过开学之初的军训,通过日常军事训练陶冶学生吃苦耐劳的情操。军训结束后,我们带领学生观看战士们的队列表演,参观部队的荣誉室、连室,学习内务整理,参与体验战士们的作训,让学生感受到军人整洁规范、雷厉风行和威风神勇的气质,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走进祖国灿烂文化”则是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让其感受到作为华夏子孙的骄傲与自豪。

4.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灭的文明灯塔。教育内涵的发展,更需要文化作为载体。为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祖国文化,让爱国主义情结真正进驻每个学生的内心、融入血脉中,我校一直努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学生才会在德育的大舞台上得心应手,做好祖国建设的小主人。

第一,办好墙报,优化文化环境,让每一面墙壁都挥发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气息。建立名家诗文墙、历史人物长廊、山水文化墙和学生画廊,让学生在每处每地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在诗情画意的美好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第二,依托本地主办的刊物《中华诗文学习》,建立定期古诗文诵读制度,以培养学生热爱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责任。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组织学生学唱古诗歌曲、自编自导诗词小品比赛等活动丰富教育内涵。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黄建全.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学生身边的事情着手[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S1):79-80.

爱国主义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协同育人理念引入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构建粤港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促进教育方法创新、实现立德树人使命,是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举措;“一国两制”的思想之基、岭南文化的思想之源、粤港高等教育互补式发展的思想之趋,是协同育人的可行保障。根据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政治立场、协同育人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机制着手,加强协同育人内化机制、践行协同育人外化机制、建立健全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从而实现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构。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粤港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建构

今年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中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个纲领性文件,为大湾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人心回归问题一直是香港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爱国主义教育是解决这一瓶颈的重要举措。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将协同育人理念引入粤港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探索并构建粤港高校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对提升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效,进而为香港人心回归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教育方案。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两个前提

为什么要将协同育人理念引入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成为现实的依据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关涉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粤港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说,必要性是要解决协同育人的第一个前提性问题:粤港高校为什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协同育人。首先,协同育人可以提升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粤港高校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为目的的有效互动,使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工作不再局限于各自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原则主导下,从微观层面上优化了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合作育人工作。其次,协同育人可以促进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关涉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质量,粤港高校在办学模式、运作机制、管理方式、治校方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 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创新。再次,协同育人是实现粤港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有效路径。十九大报告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于“落实”, 而粤港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粤港高校互通互联, 相互依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促民心、提升国家认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从而完成落实国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2.粤港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可行性是要解决协同育人的第二个前提性问题:粤港高校如何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与粤港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就相比,粤港合作育人成效还有待提升。在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一国两制”、岭南文化和粤港高等教育互补式发展为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是粤港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最佳推动力。

(1)“一国两制”是协同育人的思想之基

在国际政治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水火不容的,但“一国两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智慧之举。它的实行架起了内地与香港发展的桥梁,使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共处于中国领土之上。通过香港与内地的广泛交流,能够加深香港居民對内地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程度,从而增进港人对内地的美好印象。粤港高校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的互动合作育人,也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创新尝试。

(2)岭南文化是协同育人的思想之源

“文化身份不是可以随便穿上脱下的衣装, 而可能像皮肤或者什么, 脱掉也有旧痕, 新生亦有斑驳”[1]文化的同质是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命题提出的思想根源。从地域意识上说,广东天然就带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印记,虽然香港社会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是香港的母本文化是以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为主,特别是保留了岭南文化的地方特色。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早已深深注入香港同胞的血脉之中,在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中发挥至关重要驱动力量。

(3)粤港高等教育互补式发展是协同育人的思想之趋。

据统计,广东省高等院校有150所左右,香港有20所高等院校,其中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有4所,粤港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广东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基础、人文社科教育与科技创新上比香港有一定的优势,而香港高等教育在国际化与信息化、应用性学科、师资队伍水平的经验上,又颇值得广东借鉴。因此,粤港两地高等教育自身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以“互惠合作、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为基本原则,粤港高校要有“敢为人先”的现代教育观,打破各自为政的教育格局,整合区域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两区域内高等教育水平发展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发展。香港回归20多年来,两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互相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合作办学开展成人教育, 合作科研, 学者之间的互访、参观、进修、留学、经验交流, 互聘教师及邀请讲学, 开展学术研讨, 建立校际交流关系等,在客观上基本形成高等教育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 尽管发展水平不一, 但是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点和互利态势。[2]可见,粤港两地谋求互补式发展的趋势已经如箭在弦,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机。

二、问题与原因: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主要挑战

由于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与内地在政治体制、社会制度、教育制度上的差异,爱国主义教育在粤港高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下要协同育人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1.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主要问题

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理念源自德国科学家哈肯所创立的协同理论。对于粤港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上的互动与合作,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倾向和粤港社会的宏观环境都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

从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政治立场上看,爱国主义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客观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归属。由于香港高校的师资是面向世界各地,不分种族、信仰、文化间的差异来招聘教师,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非常高。而教师群体中,来自内地的反而较少,因此,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西化较多,且大多缺乏在内地的阅历和经验。香港高校在导师管理制度下,学生与导师的互动更容易受到海归导师西方思想的影响。而真正能够胜任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校教师却很有限,能够用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增进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成为当前粤港高校协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

广东高校师资队伍,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课教育,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过硬,对国家有坚实的感情基础,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也有深入的了解。据2015年的广东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 76.37%的高校教师认同“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87.13%的高校教师认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可见,广东高校的教育者的政治素质较优于香港高校教育者,教育是塑造人的社会活动,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差异,是两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一项制约因素。

在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环境问题上,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香港的“言论自由”也会给香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阻滞。反思2012年香港反国教事件,不是香港社会不爱国,而是在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影响下,少数港人对港府推行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产生各种批判声音,再加上各种外部反动因素助推,一场“反国教运动”上演,并最终以香港特区政府做出搁置让步而平息。这场风波同时也为香港的国民教育贴上“洗脑运动”等各种妖魔化的标签,至今仍让单独开设国民教育课的香港学校处于被动局面。在香港高度国际化、自由化、多元化环境下,粤港高校要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互相合作,香港的特殊社会环境是不得不令人深思。

2.原因分析

对上述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爱国力量在粤港高校教育主体中占据主流的比重不同。从香港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上看,以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师资为主,这些师资要么是外国人,要么是香港本地人,而具有内地背景的教师比例并不高,且内地教师进入香港高校任教的准入门槛又相当高。这对香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相比之下,内地高校教师的国家认同感是占绝对优势的。在这种情况下,粤港高校在合作育人中难免产生各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

二是粤港政府在粤港高校立德树人的话语权比重不同。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高校是自主办学体制,特区政府不干预高校自主办学,由于香港特区政府缺乏有力的教育话语权,对高校运作的监管和师资力量培养方面是薄弱的,这必然对香港政府在高校中推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对保障粤港高校协同育人的有序开展带来困难。

三、机制建构: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问题,就必须针对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构建推进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两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长效性。

1.建立教育主客体素质提升的内化机制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效地指引当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要实现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化、引导和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与高校师生群体的内在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协同育人内化机制与爱国主义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各自素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人”的要素紧密关联。

首先,教育者要统一育人理念。教育者的育人理念关系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粤港高校教育者教育理念的差异是合作育人的关键性因素,统一理念认识,是共同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前提。虽然两地教育体系不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途径等具体实施细节也有差异,但育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所以,两地高校教育者必须要有明确的政治站位和政治信仰,一方面,粤港高校教师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要扮演好主动政治认同角色,具体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对理念、信仰、主张等政治价值认同,对国家、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认同,对法律、政策等政治工具认同,对公平、效率等政治效能认同。[5]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课教师既应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 ,又应是政治思想认同的示范者。专业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认同,把自身正确的政治观融入日常教书育人工作中。这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其次,要提高教育对象的理论认同。协同育人的对象是粤港两地高校的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粤港大学生应树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粤港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祖国使命感必然来源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的理论自信,通过理论教化,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做到以理服人,在培养学生理论认知、理论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真正实现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还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善于把“外在”的教育内容转化为个人“内在”的思想认知,让大学生从教育中有获得感,生成符合个人心理特征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寓思想政治工作如人精神上的“盐”,要让思政课“有知有味”, 就要在“放盐”的技术和艺术上多琢磨。[7]这个新鲜而又生动的比喻含义深刻、蕴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方式不妨借鉴,让粤港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并由内而外地转化。通过重視协同教育方式的人性化,善于运用具体化、形象化、时代化的教育艺术,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真正实现协同教育的“以理服人”。

再次,教育主客体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爱国精神可以培养, 但不能一味灌输。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不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单方面传递、灌输思想、信息及情感过程,而是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良好互动过程,和谐的互动关系能减少教育过程中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协同育人的顺利进行。此外,协同育人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性的合作,教育主客体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驱动合作育人深化与提升的重要前提条件。

2.建立“实践推动、典型引领、人文关怀”的外化机制

内化机制以课堂作为协同教育的主要阵地,而协同育人的场域不仅限于课堂,外界因素也是粤港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影响源。协同育人的外化机制对粤港大学生的思想认同、价值取向与行为养成等方面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实现粤港爱国主义教育合作育人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结合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具体实际,协同育人的外化机制包括了:实践推动机制、典型引领机制、人文关怀机制三个方面。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推动机制是粤港高校在课堂育人基础上,扩大合作育人的覆盖面,创造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让两地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过程中了解国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合作。实践协同育人的顺利推进,不仅需要发挥两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在实践育人上的相互支撑作用,为粤港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践条件,而且还可以挖掘粤港高校各自实践教育活动特色,彼此交流借鉴,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互补的方式合作,借力资源共享,提升协同育人实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政策环境下,将为两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合作育人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机遇,粤港高校教师应树立国家大局的育人意识,义不容辞地共同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

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群众的楷模。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曾要求党的领导同志,要“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经验,使自己领导的群众运动按照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7]。可见,典型引领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应该继承与发扬。典型引领机制是通过选择对两地高校大学生来说都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的典型现象、事件或人物,以达到激发两地青年大学生情感认同和共鸣,提高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合作。香港回归、中央对港政策、粤港合作及粤港各领域的榜样人物等,突显粤港唇齿相依,“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密切关系,这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成长时代的典型,是两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切入点,能发挥出可亲、可敬、可信的感染力与号召力,也正是粤港协同育人要实现的教育效果。2018年以来,国歌快闪表白祖国是粤港两地青少年最流行的爱国形式,这种用短暂的行为艺术去点燃年青人的爱国热情,既迎合年青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又能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激发爱国情感,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两地高校协同育人的新型表达方式。

教育是关怀而不是教化,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是教育作为人类最光辉事业的真正宗旨。人文关怀机制是以人的心理诉求和个性化特点作为粤港高校合作育人的出发点,促进合作双方在尊重各自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方式差异下的合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在粤港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的宏观环境下,决定了各自融入人文关怀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遵循了粤港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本性的教育精神,是两地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合作育人的前提。

3.建立“政策对接、组织助力、队伍优化”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保证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粤港高校协同育人环境下得以规范有序进行的内外部条件,主要由教育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和队伍保障三个部分组成。

在教育政策保障上,中央政府和粤港两地政府要以把握大势、把握大局、谋定未来的战略思维,通过制定相关教育合作政策来保障合作过程的实施。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着眼,出台推动香港与内地教育区域合作体系统一规划和安排的相关政策,既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创造有利政策条件,又为依法推进粤港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消除一些区域性教育政策壁垒和障碍。此外,从粤港政府角度来说,可根据两地毗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粤港高等教育合作理念与定位,建立粤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制度性保障,加强粤港两地高等教育制度的协调衔接,丰富高等教育合作的多样化模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有序开展。

在组织保障上,一方面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粤港高校分属“一国两制”下的不同区域,双方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途径等具体实施细节上存在差异。良好的粤港高校沟通平台可以减少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粤港高校合作育人协调开展的重要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构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在粤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格局中,教职员工都会直接或间接参与到爱国主义协同育人工作中,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才能保障协同育人过程的实施。

在队伍保障上,一要建设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才能成为大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教师的政治素质是保障粤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性因素;二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诠释了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教育,教师如何引导大學生正确协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并推动粤港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协同育人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也斯.香港文化十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5.

[2]朱建成.粤港澳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4]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9.

[5]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

[6]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0.

(责任编辑  牛志鹏)

作者简介:吴琼(1981- ),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2018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立项课题“粤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差异研究”(课题编号:2017WT020)成果。

爱国主义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阐述利用广西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应整合广西红色资源内容,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强化广西红色资源管理,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构建广西红色资源网站,占领爱国主义宣传阵地,从而推进广西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广西红色资源 高职学生 爱国主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这说明党和国家对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广西作为革命老区,有着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对于广西高职院校而言,研究如何运用丰富的广西红色资源创新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利用广西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广西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价值的各种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其物质层面如遗迹(红七军军部旧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龙州县红八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右江革命文物纪念馆)、陵园(广西烈士陵园、南宁人民公园烈士纪念碑)等;精神层面如文艺类电影《百色起义》、歌曲《红军红又红》等。

广西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利用红色资源具体、形象、生动等特点,可克服单纯讲解传授爱国主义的生硬与枯燥,让学生体验到超越时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走进广西红色资源,引领高职学生从广西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从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受强烈的精神震撼,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启迪”,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利用广西红色资源这一形象、生动的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现当年广西人民为了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情景,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情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并形成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因此,加强广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广西红色资源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将有效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二、当前利用广西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广西一些院校在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改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等。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物质层面感官,轻精神层面理解。从当前广西一些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情况来看,其往往利用广西红色资源的物质层面开展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百色起义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部旧址(红八军纪念馆)、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百色·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瞻仰广西烈士陵园、南宁人民公园烈士纪念碑等,对于这些活动,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不少学生是走马观花,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很多学生存在“有参与无体会”、“有过程无感想”的现象,学生对广西红色资源缺乏真正的认知,对广西红色资源所蕴涵的精神停留在肤浅的层面,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时代意义的深层次理解,难以形成精神力量,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感。

(二)重教师主体作用,轻学生主观能动性。当前广西高校在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老师要求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爱国主义教育对象是现实中实实在在人,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改造人的主体性。广西红色资源大多拥有生动的故事和背景,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丰富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比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编排组队、安排选题;在重大节日,教师组织策划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此做法实为轻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较低。

(三)重实践活动形式,轻实践活动内容。广西部分高校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前没有向学生介绍所要参观基地的相关背景知识。比如组织学生去百色起义纪念馆,在去之前没有要求学生查找百色起义的背景资料,到了现场许多学生未能认真听详细讲解介绍百色起义的前因后果,对纪念馆中存放的珍贵物品也未能阐释其内涵及意义。在组织参观完百色起义纪念馆后,组织者或教师较少要求学生参观完后进行思考,导致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低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无法提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因此难以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学生的立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四)重平时活动开展,轻长效机制构建。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广西一些高校比较注重以重要节假日如建国、建党、建军纪念日、红军长征等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还有的学校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征文、红歌比赛、演讲、美术作品展等教育活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南宁市区内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烈士陵园、南宁人民公园烈士纪念碑等地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应该说还是比较重视平时活动的开展,但是高校在红色资源运用方面还缺乏相对规范、稳定的保障机制;缺乏专业的理论研究团队对广西红色资源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运用;缺乏足够的经费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等。

三、利用广西红色资源推进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利用广西红色资源推进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运用广西红色资源创新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如下:

(一)深挖广西红色资源内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学生在参观广西烈士陵园、广西民族博物馆、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因其与他们的生活年代相隔较远,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往往停留于表面的感性认识,不能真正领悟到广西红色精神内涵所在,更难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到一起。因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正确处理红色资源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关系。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需要建立广西红色资源研发基地,对广西红色资源精神层面进行挖掘和研究。研究应该以广西红色资源载体为依托,并与民族精神相融合,提炼出新形势下能被广西高校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同时,教师应加大对广西红色资源的研究,实现向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化,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红色资源。

(二)整合广西红色资源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集精神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于一体的广西红色资源,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利用广西红色资源对高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认真整理、提炼,整合成不同类型的案例资源,使之成为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授“党建内容”时把雷经天对党赤胆忠心,矢志不移的史实案例穿插进来;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爱国主义内容时,可组织学生看一部革命题材电影《百色起义》,让学生体会到广西的革命者们为救国救民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同时还可以开展广西红色文化的专题讲座,介绍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雷经天、韦拔群等感人的英勇事迹和传奇的革命经历,帮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诉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三)强化广西红色资源管理,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针对当前广西高校在红色资源运用方面缺乏相对规范、稳定的保障机制等问题,在组织管理机制上,改变单打独斗的状况,“形成党委领导、团学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院系实施落实的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将红色资源的运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在教研机制上,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专业的广西红色资源理论研究队伍。对广西区内发生的如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对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雷经天、韦拔群等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精心整理,并对广西红色资源按照革命遗迹、纪念馆、陵园、文艺类作品、精神等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归纳;在德育渗透机制上,将广西红色资源传播与教育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中。通过开展广西红色人物专题讲座、举办广西红色革命知识竞赛、广西红色征文比赛、红歌大家唱、成立“红色社团”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广西红色资源学习交流平台,积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在保障机制上,除了学校划拨一定的活动经费外,还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争取上级部门政策上的优惠和经费支持,改善红色实践基地建设、参观考察、人员进修等方面经费不足的现象。

(四)构建广西红色资源网站,占领爱国主义宣传阵地。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弘扬主旋律。用红色资源占领网络新阵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爱国主义宣传阵地,成为“90后”高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广西高职院校应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围绕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在不同时期以专版、专栏、专题的方式,用“红色资源”对高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把广西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开发,开发建设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和服务性的广西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学生进入网站里可观看到独具广西特色的红色文化图片、视频资料、文艺作品等。比如电影《百色起义》,歌曲《红军红又红》《工农兵联合起来》等。同时,充分利用BBS、QQ、微博、微信等各种现代媒体,进行广西红色资源内涵的宣传,使广西红色资源所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每一个高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许鹤.论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黄满琴.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204LX600)

【作者简介】陈 妮(1965-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罗瑞娟(1984- ),女,江西吉水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黎 原)

爱国主义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2、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3、浅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

4、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影响

5、浅谈高中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研究

6、西秀区农村寄宿制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7、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8、团组织建设引领下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9、打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1年度“羊城小先锋”系列活动启动!

10、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探索

11、浅谈农村新时代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调查与策略

12、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深远影响

13、武术进校园对加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14、把握教材编排特点,高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15、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探究

1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17、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学生抓起

18、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9、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究

20、红色研学旅行助力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

21、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2、以“衔接贯通”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

2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24、幼儿爱国主义教育要润物无声

25、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

26、短视频时代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索

27、小学语文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研究

28、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29、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幼儿爱国主义教育

30、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案例分析

31、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32、新时代高校团员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33、“中国梦”新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与路径研究

34、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路径研究

35、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究

36、浅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7、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38、浅析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39、爱国主义教育对涉密人员培训的重要意义分析

4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41、浅析幼儿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策略

4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策略

43、小议幼儿爱国主义教育意境的创设

44、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研究

45、探究传统节日开展幼儿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

46、体育课堂中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策略

47、对高校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48、短视频语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

49、高校仪式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爱国主义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我叫路新合。我是衡水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会长,还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理事。下面我来简单谈谈加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感受。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组织,一大批经过战火考验,为党和人民立下不朽功勋,为共和国的创建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老革命,国内知名学者,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以及我国各条战线的精英,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中坚力量。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旗帜鲜明,主题突出,宗旨明确。这样的研究会能够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倡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能够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加入这个组织,可以学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德,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可以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使自己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旗帜,服务大局,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队伍不断扩大,组织日益建全,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在弘扬延安精神和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老同志不顾年老体弱,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党的事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设性意见,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出版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系列丛书以及《走自己的路》、延安情怀电视篇等都让我受到深刻的教育,每期《中华魂》杂志都是我必读的课本。

我从部队回到家乡,当过工人、经过商、开过工厂、从事过房地产开发,累计为国家上交税金3.6亿多元。

我时常在想,我虽然为国家作了一点贡献,但这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作为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企业家,遵纪守法,照章纳税还远远不够。

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为社会再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我思索着如何找到这样一个平台。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加入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可以说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让我找到了让我的思想达到更高境界的平台。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申请成立了衡水延安精神研究会,我被大家推选为第一届衡水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要在青少年和广大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的教育活动。

我们衡水延安精神研究会,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投资60万多元,举办了延安精神图片展,我们还建起了延安精神展览馆,先后组织1600多名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青年,参观了展览,此次活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为扩大影响面,2017年我们衡水延安精神研究会还开展了“三进二访一扶持”系列活动。“三进”就是延安精神進校园、进军营、进社区。我们先后在军营社区和学校进行了三次展览、六次报告会,通过这些活动,我也算是为弘扬延安精神作了一点贡献。“二访”就是访问战争年代老功臣、学习整理他们的先进事迹,慰问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模功臣,先后整理访问了十几名老功臣,慰问了十几名功臣和模范,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总值3万多元。“一扶持”就是支持革命老区贫困村。武强县南辛庄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的堡垒村,由于该村盐碱地多,道路不通,缺少水源, 多年来一直未能脱贫。我们研究会多次深入该村和村干部共谋脱贫致富策略,帮助引进了打井修井项目,同时还帮助村里引进了革命老区道路修建项目,80多岁老党员耿现亮说延安精神研究会确实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组织,通过这些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延安精神。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在延安精神研究会这个舞台上我们要深入研究延安精神,积极宣传延安精神,认真践行延安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上一篇: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职德育教学方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