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

2023-09-16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医学导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作为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入门课程,“医学导论”或“医学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设有半个多世纪,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或特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将该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选课程,目前,国内半数以上的医学院校都已开设了该门课程,并正在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力度。南京大学医学院在开设《医学导论》课程中,凭借南京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优势、依托多所高水平综合性和专科性医院的支持,寓人文教育于医学专业教育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人文教育的《医学导论》课程开设背景

医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医学的精髓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同情、尊重、仁爱与体恤,对人的生命健康的维护,对人各种社会需求的满足。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当代的医生不仅应以精湛的医术治疗患者的生理疾患,更应具备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了解疾病的发生与人的精神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体现人文关怀及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现今医患矛盾的凸现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生人文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医学生跨入神圣医学殿堂的启蒙课程,医学导论课程可以作为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的桥梁与媒介,是达到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使学生对医学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把握医学发展的脉络及现况,领会医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密切联系,从理性的纬度对医学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道德冲击进行反思,对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达到“励志”和“开智”的目的。

二、课程建设思路

1.课程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医学是什么?学习医学做什么?怎样学好医学等问题。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医学的精神,更有效地指导医学生学好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促进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加强。

2.授课对象

南京大学自2009年始开展本科生“三三制”教学改革。该教学改革坚持“适宜学生发展的,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这一宗旨,大力推广我校“拓宽基础、鼓励交叉、个性选择、逐步到位”的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推进通识教育。因此,我校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本科生都接受了14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约40个学分的通修课程,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医学导论》课程开设在二年级下学期,属于专业平台课程,针对医学院八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和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分数为2(周学时为2)。

3.授课过程

(1)理论课。在国内已开设同类课程的医学院校中,我院的医学导论课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师资力量名家荟萃,由多位重量级的博导领衔,每人一讲,给本科生大班授课。通过授课,学生掌握了医学的发展史、病人心理、医生角色、疾病概论、病因、症状、诊断、思维和治疗等初步理论和能力。既增强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又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基础课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2)讨论课。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避免“一言堂”“满堂灌”,我们在医学导论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讨论课模式。通过讨论的方式,把所有已经掌握和要掌握的知识通过问题为线索进行全面的知识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做到设疑激趣相结合,增强课程讲授的吸引力;科学艺术兼顾,增强课程讲授的说服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形式多样化,使教学活动兼具双向或多向交流色彩,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等多边互动交流之中,构成知识信息流动的立体网络。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自主学习为主,相互交流与促进。

(3)临床观摩。授课地点在医院,主要包括:①参观医院,了解各科室设置及职能,了解医用基本设备;②请实习学员或临床医生做报告,谈谈自己对医学学习方法以及工作后的体会;③接触病人,了解病人。了解诊治程序,学会同情病人和关心病人,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全面的了解。临床观摩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医生的职能及工作程序,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使学生能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反馈

1.深入了解教学现状,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我们在2012年对修读《医学导论》课程的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学生对现有讲课内容大多表示满意,认可度为93%。187人(占90%)表示本课程加深了学生作为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179人(占86%)认为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病人和社会,170人(占82%)认可该课程的授课方式,认为教学方式多样化;158人(76%)表示本课程有助于提高与病人交谈的能力。充分说明,该课程设计合理,教学质量较好。

2.生为本课程的建设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本课程并未给学生指定教材,而是推荐了数本国内常用教材作为参考书,学生建议教师尽快根据该课程的授课提修修订教材;此外,学生还建议多请交叉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名师作报告,接受大师的熏陶;增加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进展等。

总之,基于人文教育的《医学导论》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入人文关怀的元素,使学生对医疗职业的道义与责任有清晰的认识,逐步感悟精湛医术与人文情怀完美统一的重要性。学生未开始医学课程前,对医学的整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由“成功的医学专家”引领“成功的医学人生”。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4):376-378.

[2]顾鸣敏,李小波,孙大麟.“医学导论”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18-720.

[3]李密,江晓滨,刘勤勇.医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151-1152.

[4]胡友莹,余新超.浅谈医学导论课的教学实施[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5):2-3.

[5]孙宝志.临床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6]文历阳.医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0-201.

[7]顾鸣敏.医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127-128.

基金项目:南京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和本科质量工程项目。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近海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由于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比如水资源、海洋生物质资源、矿产与油气资源、海上航运资源、海上能源资源及海上空间资源等,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海洋工程。海洋工程是指应用海洋基础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所形成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狭义上讲,也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某些特殊用途所需的各种建筑物、建筑群和其他工程设施[1]。海洋工程主要包括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和深海工程。其中近海工程主要是在近海较浅水域的海上平台、人工岛等的建设工程,和在近海较深水域的半潜式平台、钻井船、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平台、浮式贮油库、浮式炼油厂、浮式飞机场、张力腿平台、牵索式平台等的建设工程。近海工程技术除传统的土木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包括造船工程技术。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一带一路”海上丝绸战略的提出,海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为了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高等院校培养一批国际一流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海洋工程建设起步比较晚,目前国内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少。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的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的课程局限在陆地上的建筑结构,一般不开设海洋工程结构相关课程。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海洋工程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海洋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因此作为21世纪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必须肩负起海洋开发建设部分责任。在海洋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学院为土木工程专业高年本科生开设了《近海工程结构导论》这门专业选修课,旨在拓展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了解和掌握近海工程的海洋环境、结构特征及近海工程结构的最新进展,重点掌握波浪及波浪荷载的相关理论,初步掌握海洋平台等近海工程结构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

《近海工程结构导论》是面向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总课时为24学时。由于课时较短,需针对传统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知识背景,同时兼顾课程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了解海洋工程结构概况及前沿,还能够初步掌握海洋平台等近海工程结构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基于此,该课程设计为5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设计授课时长2学时。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海洋工程的了解较少,因此在绪论中需较全面地介绍海洋工程的重要性和发展状况以及与传统土木工程的异同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使命感。重点介绍世界和我国海洋资源的禀赋条件、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所需要的海洋工程技术及其发展状况、海洋工程面临的海洋环境特征;海洋工程结构所遭受的环境荷载类型及近海工程结构的灾害类型;近海工程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第二章为海洋平台结构,设计授课时长2学时。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接触城市建筑结构,对近海工程结构缺乏基本概念,专门介绍近海工程结构的特征、拖运和安装形式,使得学生对海洋平台结构具有较全面的认识。本章重点介绍固定式、移动式、半固定式海洋平台使用环境和结构特征。第三章为海洋环境荷载,设计授课时长8学时。任何一种结构的设计,都首先需要确定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在这一点上,传统土木工程建筑设计与海洋平台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由于海洋平台处于更加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其荷载形式异常复杂,比如其主要环境荷载形式为波浪荷载或风浪联合荷载。本章首先重点介绍波浪理论及其作用在结构物上的波浪力,其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回顾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及势流理论;建立液体表面波基本方程,重点推导及阐述常深度小振幅简单波动解及特征、简单波动叠加特性、倾斜海底上波浪的传播特性;简要介绍有限振幅波(非线性波)理论;重点推导作用于小尺度结构上的波浪力,简要推导作用于大尺度结构体上的波浪力;简要介绍随机波浪理论及作用于海洋工程结构体上的随机波浪力。其次介绍风荷载、流荷载、地震荷载及其冰荷载,最后介绍荷载组合规则。第四章为固定式平台(导管架平台)设计,设计授课时长10学时。虽然目前海洋平台向具有更深水深作业能力的半潜式平台、张力腿平台和Spar式平台发展,但导管架平台仍然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一种平台,不论从设计理论还是从建造技术上来看,它都是一种最成熟和通用的平台形式。因此本章重点介绍导管架平台的基本设计过程。课程内容包括:导管架平台的总体设计要求;海洋平台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桩基设计;导管架设计;平台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圆管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管节点的设计与疲劳分析。本章课程内容较多,是该门课程的主要部分。由于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具有一定的结构设计先导知识,因此该章节主要介绍导管架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流程,重点强调与传统土木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的异同。第五章为移动式平台设计,设计授课时长2学时。由于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各国都将油气资源的开发投向了深海,传统的固定式平台逐渐被深水浮式平台所代替,海洋平台朝着深水和超深水发展[2]。该章节将简要介绍浮式平台的设计要求和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包括:浮式平台重量和重心计算、浮式平台漂浮稳定性计算、锚泊系统设计、半潜平台设计。

三、教学方法設计

针对课程内容多、授课学时较短的特点,本课程将采用“讲授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利用各种教学工具,通过口头语言讲解的方式,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教学法的优点是:在“讲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定论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轻松的事情,还可以避免认识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3]。这使得传授知识变得简捷和高效,非常适合课程内容多、授课学时短的课程。然而这种教学法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去主动思考传授知识的内涵,并且“讲授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强化该教学法的优点,“讲授式”教学还需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建立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快速地讲解专业知识,同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课堂上授课教师需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发言,发表其对所讲知识的认识与疑问等。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授课方式。通过PPT、影视、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快速地将平面、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立体、直观的认识,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绪论中,通过适当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及海洋工程的特征;在海洋平台结构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得学生全方位了解海洋平台的结构特征及建设、拖运、安装全过程。然而对于本门课而言,除了概念性知识外,还有理论知识部分。理论知识部分具有较多的公式推导,单纯采用PPT介绍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比较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公式推导方面,板书教学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指引性,同时具有启发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四、考核方法

为了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随堂考试、读书报告及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多样的考查方式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综合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五、结语

《近海工程导论》是面向传统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旨在拓展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初步掌握海洋平台等近海工程结构的分析和设计能力,为建筑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本文根据近海工程结构设计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传统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所学土木建筑知识背景,设计了面向传统土木工程专业的《近海工程导论》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探讨了“讲授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板书”的授课方式。

参考文献:

[1]薛鸿超.海岸及近海工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陈建民,娄敏,王天霖.海洋石油平台设计[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

[3]陈菊梅,张祖荣.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有机整合研究——“受迫振动和共振”的教学案例[J].物理与工程,2014,(s2):23-27.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采矿工程 专业导论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Design and Think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of Introduction Course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LI Huigui, XU Guosheng, ZHAO Mingzhou, SU Deguo

(School of Mining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 Guizhou 551700)

0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上海大学首先跨出實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首创“大国方略”特色课程在全国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7年发布了实施纲要,并要求将上海在高校“课程思政”方面的取得的经验向全国推广。[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不能把两者概念混淆,但是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属于同向同行。[4]

为了开展“课程思政”,把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专业课课程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课程作为本专业的试点课程,组建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专业导论中,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6]

1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概况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为面向大一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采矿工程是艰苦专业,再加上前几年家长对煤矿的印象较差,造成全国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有转专业的想法,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就担负起向学生介绍采矿工程专业是干什么,目前行业发展到什么水平,学了采矿工程专业有什么用,毕业了能去干什么,希望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对采矿工程专业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担负起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保护意识、爱国情操、社会责任意识、专业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等任务,因此专业导论课开设了以下几部分内容:采矿工程简介及安全现状分析、中国煤炭的开采历史、煤的形成及分类、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采煤工艺概述和矿用设备概述。

2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处的高校属于地方型应用本科高校,专业课老师授课的出发点在于授课教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能够用到,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修”“马原”“近现代史”和“毛概”等思政课程,[7]老师们对课程思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专业课中应该只讲专业知识,很难融入思政元素,因此大部分老师也没有去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3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与思考

3.1 课程价值目标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是充分发挥专业导论课的专业知识及思想价值的引领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容利用PPT及课中潜移默化等手段,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学习这些内容,并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规划融入采矿事业中去,树立起良好的爱国精神、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专业自豪感、资源节约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

3.2 思政元素的融入点

3.2.1 采矿工程简介及安全现状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采矿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专业简介和安全现状分析;根据主讲内容可以提炼以下几个思政元素:

(1)通过介绍歼20、运20、航母、原子弹、电力、化工材料等与采矿工程专业的关系,突出采矿工程专业对国防、电力、化工、建筑的作用,让学生产生专业自豪感和认同感,促使学生形成爱国、敬业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通过介绍贵州省煤炭发展史,对比新中国成立前贵州省煤炭开采落后现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煤炭行业发展历程,提炼从煤炭行业发展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方面的卓越成就;从贵州省煤炭发展史,看我省煤炭行业发展的历程,将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到讲课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通过介绍采矿专业的开采对象主要有三大类:金属矿床(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等)、非金属矿床(金刚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水晶、刚玉、蓝晶石等)和能源性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可燃冰),改变学生对采矿工程专业的片面认识,认为采矿工程专业就是挖煤的,告诉学生看待事物不要片面,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4)通过介绍近10年来煤矿事故的发生率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煤矿的安全系数近10年已经提高了20多倍,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改变学生的第一印象(煤矿不安全),告诉学生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们自身都是不断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从而取得进步。人生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但又是不断前进的过程。

(5)通过介绍采矿工程专业领域院士的艰苦求学史,从这里可以延伸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只有现在努力了,将来才能收获成功。

3.2.2 煤的形成及分类

本章主要讲述煤的种类、煤的形成过程;根据主讲内容可以提炼以下几个思政元素:

(1)通过讲述煤炭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促使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讲解煤炭的形成过程(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让学生知道煤炭的每个过程都需要经历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告诉学生事物的发展是规律(量变引起质变),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将来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有美好的生活。生活是由点点滴滴组成的,我们要做到“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

3.2.3 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介绍煤炭的开采历史、矿产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主讲内容可以提炼以下几个思政元素:

(1)在讲述中国煤炭的开采历史时,充分介绍煤炭资源开采发展史的艰辛历程以及先辈们为煤炭事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让学生有历史认同感和专业认同感,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少玩游戏,积极投身到采矿行业中去,报效祖国。

(2)在讲授中国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分析时,充分介绍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告诉学生虽然我国有很多种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国人口比较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很少,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2.4 采煤工艺概述

在讲述采煤工艺时,介绍三种采煤工艺,充分对比三种采煤工艺,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对煤炭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这里可以延伸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光阴,报效祖国。

3.2.5 言传身教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有时一句话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上课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4 结语

本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的特点、授课对象、培养目标及课程思政的要求,设计了5部分内容,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结合讲授的内容,挖掘出了相应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导论课程内容中,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资助项目: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2020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20198号),基于OBE理念的《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贵州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1852012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18年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2018JG107)

参考文献

[1] 辛国江,丁长松,周燃犀.关于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一点思考——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105):273-275.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趙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5):86-90.

[4]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286):109-113.

[5]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6]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7] 曾造,曾兵芳,赵高禹.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0,38(3):143-149.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导论;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出口

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在我专业已经开设10多年了,目的是对刚进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开课之初,学习该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偏窄,关于环境问题及其造成的原理知之甚少的,故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环境学原理、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环境伦理、环境法学、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等社会科学,清洁生产、环境污染物治理和环境监测等环境工程技术科学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基本的处理处置方法等,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随着环境基础知识的深入人心,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内容也随着更新。最近几年,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书呆子式学生不适合社会需求,故新入学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所读的学科和专业应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所处的校园环境和面对的教师、同学应持正确态度,如何在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评价指导下安排自己学习计划和达到应具备的标准,如何防止和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因素,以上诸多内容都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必将面临且正确解决的问题。为此,低年级学生开设一门比较系统、综合的有关大学学习的指导和专业内容介绍有关的课程势在必行,亦即对专业导论课程进行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环境工程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是一个多学科的庞大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在现阶段,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形成与其有关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许多分支学科。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与各行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纷纷推行源头控制、绿色化学等清洁生产工艺。我国许多大学都设置了环保课程,而我校开设环境学导论教学课程也有10年多的时间。教学内容上,从最初的环境科普教育,引申到环境学原理教育,从环境学原理教育,扩展到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战略和趋势教育。从环境科学内容发展到环境工程素养教学,教学内容亦即随着环境学科的发展及时改革教学内容,以满足工程学科学生对专业的足够了解。与之同时,大学教育特别是环境教育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化,课程内容还应该包裹以下内容:

(1)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发展(国际专业教育发展、国内专业教育发展特别强调本专业特色与发展、师资介绍、学科地位);(2)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高等教育与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活动、培养体系与专业课程);(3)专业方向与专业内容(管理方向、水控、固废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方向);(4)专业活动与专业资源(专业学术组织、专业学术刊物、专业学术会议和专业网站资源);(5)专业学习与职业成长(专业学习、素质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和综合讨论)。

通过上述内容的教授,要帮助学生理解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要求,帮助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同时指导学生在职业方面的规划与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环境工程教育是对人的一种环境工程素质教育。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改革:

1.强调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宽知识面。为了更好地满足“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培养“厚基础、宽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的要求,授课中应该继续加强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讲授,同时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由于环境学的内容变化快,每年的授课中将增加较多的新内容,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较大篇幅地介绍该学科的新发展,体现内容的先进性。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在不断变化,而且不同行业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各行业是环境问题出现不同,有其特殊性,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工艺等及时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同时有关“三废”治理主要针对化学工艺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内容上比较新颖,学生学习有其必要性。

3.完善纺织特色教育:重点进行纺织行业介绍,讲述有关的环境问题,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深入细致学习与研究的基础。

4.工程素养兴趣引导。指出科学与工程区别与联系,强调工程对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教导学生怎样打好工程基础。

二、新教学大纲重点内容

对旧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大纲中简单内容、高中已经学的部分如生物环境有关内容删除,对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得到的知识安排自学如人口与环境关系等,可以简单讲解的就少讲。把节省出的时间一部分用于讲解环境工程专业需要的知识基础和攻克特点,一部分用于讲解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计划、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的专业规划。总之,通过教学改革,把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作为知识青年献身环境工程专业的起点,激发一部分学生真正投入到环境事业中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们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因此,除了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作为课外补充材料外,同时在课堂上利用新闻媒介包括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来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境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

1.案例式教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注意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听“故事”、看“故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点。如在讲授温室效应时,给同学播放《难以忽视的真相》,在讲水气声渣污染状况和污染控制时播放清华大学制作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我校研发的污染控制工程项目录像。并结合实际,进行环境评价分析或交流讨论,让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状态,在院士和专家的谆谆教导中成长。

2.互动式教学。为了增加与学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下列做法:提前布置下次课的授课内容,并将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事先准备好的、围绕授课知识点的有关专题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课件,每次课抽一两个小组上台就自己小组的专题作报告。为增加授课趣味性,我们在授课中经常插播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材料。

3.实践式教学。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亲自动手搜集相关科学资料,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大胆阐述自己的思想。并结合最新环保条例及规定、法律法规等讲述,推荐环境相关网站及书籍,解读《寂静的春天》等经典书籍。对经常报道的环境问题进行启发式引导,在解决和寻找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4.多媒体教学。我们以多媒体为手段制作的电子教案,克服了传统教学很不直观的缺点,“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以听觉、视觉冲击,既增大了信息量,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尤其在播放环境污染状况的图片时,更体现了电子教案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兰迪教授的最后一次演讲教育学生怎样通向成功的殿堂。

总之,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理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关系,充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解剖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在讲授基本方法的同时穿插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云燕,柴立元,杨志辉.冶金特色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3]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何强,井文涌.环境学导论[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大翚,徐新华.推广《环境学导论》的教学设想[J].化工高等教育,2000,(3):37-39.

[6]曾丽璇,张秋云,吴宏海.“环境学导论”课的教学实践和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2):9-10.

[7]Eldon D.Enger,Bradley F.Smith,Environmental Science9th edition.(影印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张国强,李志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导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接地装置;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在一些高层建筑中要利用建筑物基础作为主要的自然体,在接地之后结合建筑物的剪力墙结构作为防雷引下线,保证每条引下线能够和自然接体进行稳固的连接,从而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整体上提高接地装置的可靠性,选择科学而恰当的接地装置施工技术,从整体上提高工作的效果以及工作质量,最大程度的维护建筑物的安全。

一、电气工程接地装置施工技术的应用原则

为了保证电气工程接地装置施工技术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明确电气工程接地装置施工技术的应用原则,这样才可以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国家发行的《系统接地的型式和安全技术》的要求开展日常的施工工作,并且采取有效的电气接地保护措施,按照不同功能和不同作用的电气设备选择精准性的电器接地装置来进行日常的保护。在连接的过程中要按照等电位的连接原则来进行日常的操作,电气接地装置总接地体不要投射在建筑物的内部,需要综合性的考虑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以及自然条件,接地装置电阻大小要满足各种接地装置最小接地电阻的要求。工作人员在对一些特殊性的场地进行接地装置安装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定以及安装施工流程来开展日常的工作,在进行完每一个施工之后,需要进行再一次的回顾以及反思,及时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解决,从整体上提高接地装置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二、建筑电气工程接地装置施工技术分析

(一)采用框架主体结构进行电气工程接地装置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对建筑电气工程进行接地装置施工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框架主体结构的工作思路来进行电气工程接地装置施工技术的应用,首先在利用住柱内结构进行实际安装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的了解框架剪力墙的结构以及具体的高度,以建筑的基底作为主要的支撑力,在工作现場运用框架柱的主机结构,实现接地装置和接地线的安装,将两根主筋作为主要的引下线。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采取这种操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螺栓连接的稳固性,还可以为主机结构后续的拆除提供一定的便捷,在安装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的考虑屋顶上凸起部分和避雷针设置的问题,将这两个部分看成独立的整体,从而有效的防止这两部分在后续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发生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其次,在混凝土中进行接地装置连接时,对于钢筋和底板之间的连接,一定不要采用电气焊的方式,需要在两个钢筋之间采用连接结的构建连接结构件,不仅可以将这两个部分进行紧密的结合,还可以避免由于不同材质而造成电流流动不通顺的问题,防止对原有钢筋结构造成一定的伤害,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这一问题,注意一些细节性的注意事项,保证现场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将柱内接地和梁内主机进行连接时,也要采取以上的连接方式,但是连接构件的材质不一定要和钢筋混凝结构相一致,需要根据钢筋混凝的结构选择正确的材质,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扁钢来进行连接。在对住柱内进行避雷针设置的过程中,既可以采用扁钢也可以采用圆钢,采取扁钢或者是圆钢时,需要采取背焊的方式来进行构建的连接,保证现场工作的安全。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柱内主筋引出点的安装方式,柱内主筋引出点的安装主要是为了保证主机在接地装置施工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一定的损坏,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主筋和接地装置利用断接螺栓进行连接,将其进行弯曲或者是直角的操作来开展后续的焊装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不要以t字形进行连接,需要严格的按照施工标准和施工流程来开展日常的工作。另外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柱内主筋的高度,要和避雷装置的高度进行相互的协调,保持一致,并且按照相关的规定将避雷网进行全面的连接,不仅可以满足美观性的要求,还可以方便后期的连接工作。

(二)等电位装置连接接地安装技术

1.等电位连接接地安装技术的施工方法

在进行建筑电气设备等电位装置连接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设置接地装置。在进行连接操作之前,需要对电气设备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及勘察,防止在后续连接的过程中,由于漏电而造成设备内部的故障或者是电路的不稳定,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现场的安全,在进行等电位连接装置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将等电位作为主要的导体,对电流进行有效的引导,防止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气设备电压过大而造成电力流失的情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一些防雷装置和电子设备很容易由于这一情况而出现电位差过大,造成电路的损耗,严重影响了导体和设备之间的电流流动,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这一问题,推动电流往地下进行流动,在进行等电位导体设置和连接时,需要实现电气设备的接地。在对总等电位进行连接时,需要将接地母线和电源进行相互的连接,提高实际应用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的导线利用等电位的连接方式进行相互的连接,形成一个共通的网络。在建筑结构中,每一个电源口的入口要做好总电位的连接工作,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建筑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以有效地消除由于建筑物外部因素等影响出现电位差,发生一定的安全事故,从而为人们提供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2.等电位连接装置接地安装技术的特点分析

从整体上看,等电位结构安装技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难度是比较大的,所涉及到的工程量也是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的,在进行电气设备连接的过程中,需要贯穿于建筑物的各个功能性的房间中,例如卫生间和厨房等,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将这些场所的电气设备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连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功能性房间的实际使用需求以及使用要求,科学合理的选择连接方式以及连接部位,在对局部等电位进行连接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连接点的位置以及连接的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连接线的摆设方式等,既要满足美观性的要求,也要从整体上提高连接的系统性的效果。

结束语:

在进行建筑电气工程设备接地施工和安装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施工的流程和技术标准开展日常的工作,明确整个施工的关键步骤以及施工的重点,对重要性的环节进行实时的把控以及管理,防止由于接地装置施工的不到位而发生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和设备的损耗问题,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加强对现场环境的勘察,提高自身的施工素质和施工水平,保证现场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李伟峰.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防雷和接地装置施工技术的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5):89-92.

[2]周茂盛.建筑电气工程避雷接地装置安装安全技术的探索[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8(1):76-78.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采矿工程 专业导论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Design and Think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of Introduction Course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LI Huigui, XU Guosheng, ZHAO Mingzhou, SU Deguo

(School of Mining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 Guizhou 551700)

0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上海大学首先跨出實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首创“大国方略”特色课程在全国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7年发布了实施纲要,并要求将上海在高校“课程思政”方面的取得的经验向全国推广。[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不能把两者概念混淆,但是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属于同向同行。[4]

为了开展“课程思政”,把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专业课课程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课程作为本专业的试点课程,组建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专业导论中,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6]

1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概况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为面向大一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采矿工程是艰苦专业,再加上前几年家长对煤矿的印象较差,造成全国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有转专业的想法,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就担负起向学生介绍采矿工程专业是干什么,目前行业发展到什么水平,学了采矿工程专业有什么用,毕业了能去干什么,希望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对采矿工程专业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担负起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保护意识、爱国情操、社会责任意识、专业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等任务,因此专业导论课开设了以下几部分内容:采矿工程简介及安全现状分析、中国煤炭的开采历史、煤的形成及分类、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采煤工艺概述和矿用设备概述。

2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处的高校属于地方型应用本科高校,专业课老师授课的出发点在于授课教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能够用到,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修”“马原”“近现代史”和“毛概”等思政课程,[7]老师们对课程思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专业课中应该只讲专业知识,很难融入思政元素,因此大部分老师也没有去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3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与思考

3.1 课程价值目标

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是充分发挥专业导论课的专业知识及思想价值的引领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容利用PPT及课中潜移默化等手段,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学习这些内容,并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规划融入采矿事业中去,树立起良好的爱国精神、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专业自豪感、资源节约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

3.2 思政元素的融入点

3.2.1 采矿工程简介及安全现状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采矿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专业简介和安全现状分析;根据主讲内容可以提炼以下几个思政元素:

(1)通过介绍歼20、运20、航母、原子弹、电力、化工材料等与采矿工程专业的关系,突出采矿工程专业对国防、电力、化工、建筑的作用,让学生产生专业自豪感和认同感,促使学生形成爱国、敬业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通过介绍贵州省煤炭发展史,对比新中国成立前贵州省煤炭开采落后现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煤炭行业发展历程,提炼从煤炭行业发展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方面的卓越成就;从贵州省煤炭发展史,看我省煤炭行业发展的历程,将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到讲课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通过介绍采矿专业的开采对象主要有三大类:金属矿床(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等)、非金属矿床(金刚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水晶、刚玉、蓝晶石等)和能源性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可燃冰),改变学生对采矿工程专业的片面认识,认为采矿工程专业就是挖煤的,告诉学生看待事物不要片面,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4)通过介绍近10年来煤矿事故的发生率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煤矿的安全系数近10年已经提高了20多倍,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改变学生的第一印象(煤矿不安全),告诉学生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们自身都是不断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从而取得进步。人生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但又是不断前进的过程。

(5)通过介绍采矿工程专业领域院士的艰苦求学史,从这里可以延伸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只有现在努力了,将来才能收获成功。

3.2.2 煤的形成及分类

本章主要讲述煤的种类、煤的形成过程;根据主讲内容可以提炼以下几个思政元素:

(1)通过讲述煤炭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促使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讲解煤炭的形成过程(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让学生知道煤炭的每个过程都需要经历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告诉学生事物的发展是规律(量变引起质变),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将来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有美好的生活。生活是由点点滴滴组成的,我们要做到“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

3.2.3 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介绍煤炭的开采历史、矿产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根据主讲内容可以提炼以下几个思政元素:

(1)在讲述中国煤炭的开采历史时,充分介绍煤炭资源开采发展史的艰辛历程以及先辈们为煤炭事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让学生有历史认同感和专业认同感,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少玩游戏,积极投身到采矿行业中去,报效祖国。

(2)在讲授中国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分析时,充分介绍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告诉学生虽然我国有很多种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国人口比较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很少,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2.4 采煤工艺概述

在讲述采煤工艺时,介绍三种采煤工艺,充分对比三种采煤工艺,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对煤炭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这里可以延伸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光阴,报效祖国。

3.2.5 言传身教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有时一句话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上课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4 结语

本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的特点、授课对象、培养目标及课程思政的要求,设计了5部分内容,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结合讲授的内容,挖掘出了相应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导论课程内容中,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资助项目:采矿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2020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20198号),基于OBE理念的《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贵州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201852012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2018年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2018JG107)

参考文献

[1] 辛国江,丁长松,周燃犀.关于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一点思考——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105):273-275.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趙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5):86-90.

[4]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286):109-113.

[5]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6]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

[7] 曾造,曾兵芳,赵高禹.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0,38(3):143-149.

上一篇:大三学年论文范文下一篇:护理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