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组织优化设计论文范文

2024-02-03

劳动组织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是一项具有施工环境条件复杂、水文气象条件制约性强、施工规模庞大、工序繁、施工季节性强等特点的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则是将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各种因素串联起来, 并将各个因素的内在联系贯穿起来的重要工作形式。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前期, 施工组织设计则能够解决投资预算并拟定招投标方案及文件等问题。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阶段, 施工组织设计则又能够起到优化施工方案、组织管理施工进程、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等重要作用。一言以蔽之,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则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施工组织设计中经济管理不到位

经济管理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的重点项目, 其也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效益的重要工作项目。然而诸多施工组织设计人员在拟定有关规章及计划方案的过程中, 却一味强调施工组织技术的施展以及施工周期的管理等问题, 而对施工费用的合理性没有深入的探究分析, 从而为有关单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2 施工组织设计效率较低

正如上文所言,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工序繁杂, 施工条件也相对特殊, 然而这种种因素都对施工组织设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据实际情况而言, 诸多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并没有达到有关要求, 其主要表现为:其一, 在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上缺乏创新, 依然沿袭旧的设计理念及模式, 难以达到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其二, 施工组织设计依据不足, 对水利工程建设现场环节及地理条件缺乏深入的勘察与数据分析, 从而降低了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效性。

3.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措施

3.1 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标准

从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来看,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标准合理性的关键作用。然而要想保证建构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标准, 我们还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 充分运用系统化观念, 广泛收集分析水利施工组织设计有关数据资料, 通过类比分析与实践分析等手法, 并将有效的设计条例整合归纳成编制标准, 从而指导专业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开展。

第二, 深入研究国家有关施工组织设计的质量管理制度, 并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以及具体条件下的水利工程施工组织特性, 从而编制出契合具体要求的施工管理方案及质量保障条例。

3.2 利用先进科学的技术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 采取科学先进的设计技术, 是提高设计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研究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施工组织设计中, 在设计技术的实施上应该注重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 结合水利工程各个生产要素, 切实协调各个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譬如根据水利工程的环境条件, 协调经济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的关系, 保证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 积极学习技术与经验, 并结合具有水利工程施工要素, 切实从经济性、效益性等方面出发, 因地制宜的采取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

3.3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是决定施工进程、管理方案、经济投入等生产要素的决定因素。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工作中,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其一, 根据水利工程设计方案, 并通过深入的勘察分析, 切实确定水利工程的投资金额及招投标标底。其二, 根据施工要求及标准, 严格质量施工管理标准与监督管理条例, 以此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其三, 制定动态化的审计标准, 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管理策略及进度管理目标等。

3.4 切实拓展施工组织设计的纵深

新时期的水利工程施工条件与要求已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施工组织设计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 而不断拓展设计的纵深。譬如在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 我们不能仅仅采取“按图索骥”式的设计策略, 即根据施工图纸及施工标准, 按部就班的设计有关施工管理标准与策略, 而是应该切实根据工程施工的具体条件对施工造价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也做出一定的评估, 并指导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有序展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水利工程作为一种保障性的工程项目, 其建设效率与质量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鉴此, 为了有效契合新的建设要求, 在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我们就应该直面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保证工程质量, 进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水利工程建设数量逐渐增加, 其建设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元素, 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即通过论述水利施工组织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有关问题, 进而有的放矢的论述有关优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付阳军.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J].湖南水利水电, 2017 (1) :70-71.

劳动组织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基于在协同创新环境下探索培育适于地方创新发展的专利信息服务组织管理模式的目标,对当前协同创新环境和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当前信息服务组织管理研究趋势进行评述,然后运用信息生态位等理论,构建了新环境下的地方专利信息服务协同组织架构,最后以高校图书馆为视角,从部门设置、资源配备和时空布局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组织管理方案。

〔关键词〕协同创新;专利信息;信息服务;组织管理;地方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提出要发展信息检索、分析加工、数据库建设和系统集成等信息服务,鼓励和支持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对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进行深度加工,通过建设专业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开发高端工具,推动新环境下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效率的提升。为了配合当前协同创新发展进程,探索新环境下的专利信息服务组织和运营模式,引导培育适于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的组织体系,本文将在协同创新环境和信息服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整、完善和规范化为目标,探索分析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组织和管理新模式。

1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现状

11协同创新环境分析

以“2011计划”为代表的协同创新政策,对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创新实践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协同创新政策目标是通过改变创新元素之间的排列结构和相互作用,实现质变,最终提升创新能力,其政策特征可以简要归纳为:一是重视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实现集群效应;二是强调创新资源整合,推动实现区域内的多元化、跨组织、跨学科协同模式和机制;三是积极释放人才、资金、信息和技术等要素活力,汇聚资源,形成创新优势。信息服务机构是为创新和产业化提供信息咨询和支撑的辅助平台,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集群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协同创新政策特征和实施情况,新环境对当前信息服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的单一化向集群用户转变,原有的单一用户逐渐转变为由不同创新主体组成的群体用户;二是资源专业化向集成化转变,单一的专利信息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协同创新需求;三是服务模式亟待创新,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具有向网络化、协同化发展的趋势;四是主体地位和层次亟待提升,原有面向用户的被动式服务和基于简单检索分析的浅层次服务,将在组织管理重构基础上发生质的飞跃。

2地方专利服务现状

目前地方专利信息服务主要通过3种途径和形式实现:一是官方渠道提供的专利信息服务资源。比如政府部门发布的官方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一般可以提供专利信息检索服务。二是通过官方委托服务机构提供专利信息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具体承担了地方专利原始数据加工和整理,以及专利信息组织和统计分析,并面向地方社会提供各种情报资料和统计数据。三是通过商业渠道提供的专利信息服务。由中介结构或信息服务企业提供的商业服务,主要包括专利检索、咨询以及专利数据库建设、专利情报挖掘等。基于官方平台的专利信息服务组织,为地方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专利信息服务,服务平台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信息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统一出口,组织管理也由政府部门负责统筹实施;地方机构实施的专利信息组织和统计分析工作,其组织管理主要参照传统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专利信息在地方的普及和应用;商业机构提供的多方位专利信息资源和深层次情报服务,其组织管理主要以企业化形式运营,也为地方企业专利技术研发和市场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13现存问题和不足

随着协同创新政策和项目实施带来的创新环境的变化,对专利信息服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单一对象向集群用户转变、资源专业化向集成化转变、服务模式亟待创新、服务层次亟需提升,目前现有的专利信息服务及其组织管理,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资源和促进创新集群发展等方面尚未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其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模式单一。当前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组织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或承接上级部门,落地地方承建分平台,或委托地方高校和机构,开展基础数据加工和简单统计分析,其服务表现出资源薄弱、服务层次较低等不足,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亟需提升。二是协同程度不高。当前创新环境的变化,要求信息服务机构能够在服务过程中面向创新目标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由于目前专利信息服务组织管理主要基于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对于新环境的变化尚未适应,其服务表现出创新参与程度低、创新主体的信息意识不强。三是运行渠道不畅。当前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的运行主要依靠政府与服务机构之间的协调,创新主体基本不参与服务的管理和运行,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就容易发生政府投入计划的改变和服务机构自身管理问题,导致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不通畅等问题。为此,为了适应创新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专利信息服务亟需依据创新主体和外部系统的需求,应用新理论和新方法,探索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

2信息服务组织管理趋势

传统信息服务工作,在时代变迁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对新环境下的专利信息服务的创新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下文将结合国内文献调查,分析当前信息服务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现有专利信息服务模式特点,以期对协同创新环境下的专利信息服务组织管理带来一些启示。

21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伴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成熟,推动了以“知识”为核心特征的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以信息和知识的交互为本质的协同创新政策和相关项目的实施,也推动协同创新成为当前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集群协作中,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协同创新的客观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组织的弹性约束性、动态性和柔性化特征,为信息服务的组织和拓展以及协同合作中的信息服务管理,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可能,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服务机构及协同创新主体之间需要更加开放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流通,为此,信息服务组织管理必须建立在服务机构和创新个体之间充分的互动交流基础上,并以此搭建面向创新目标的平台和组织。对于创新环境变化下的信息服务组织,胡昌平(2013)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环境下,支持产业发展的知识创新具有跨系统协同组织特征,知识创新的社会化发展决定了协同创新需求导向下的信息服务社会化组织体系构建,开放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制已成为必然选择[1]。同时有学者指出: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推动力是知识生产力,起作用的是创新系统活动[2],知识创新的系统进化说明,知识创新的实现越来越强调整个创新过程的动态性和超越组织边界的实现性,创新组织倾向于形成多层次的网络化系统结构,信息的协同获取成为创新成果产生和成功应用的关键[3]。因此,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开放性、社会化、跨界性和网络化将是协同创新环境下信息服务组织管理发展的重要特征。

22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导

对于新的社会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演变和发展,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为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注入了一些活力。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作为一种信息服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户的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为手段,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4],已在现实中得到了检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6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创立的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标志的第二代学科馆员服务模式;2010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提出的“融入教学、嵌入科研”的学科服务战略;2011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提出的“建成全院协同和有机嵌人科研过程与决策服务的新型知识服务体系”等[5]。除此之外,学科创新团队信息服务也在信息服务组织创新中体现出优势,它以科研秘书为协调,科研管理人员主导信息服务过程,构建以需求为导向和定时的学科馆员信息服务[6],也体现出较强的协同创新时代特点。关于信息服务的组织,有学者将信息生态位理论运用在信息服务机构部门和职能设置中,并认为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生态位包含3个维度:信息功能生态位、信息资源生态位和信息时空生态位[7]。可见,除了协同创新环境变化带来的外部推动之外,将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论应用于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内部变革,也将引导和激励整个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23高校图书馆积极参与

高校图书馆作为地方科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服务单元,也在协同创新环境下扮演重要角色,其服务组织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有学者认为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束缚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高校信息服务社会化过程遭遇瓶颈[8]。对于图书馆新兴的数字信息服务,有学者认为其服务组织和管理的内容和流程应建立在对用户满意度调查基础上,充分体现以用户需求为本的服务理念,强调内容与流程的优化设计和集成管理,交流互动和知识管理,以及以人为本和自主管理,同时遵循图书馆服务的易用性、共享性、经济性、时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等原则,引入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信息服务职能与社会关系进行重新定位,通过组织管理改革和创新,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继续体现自身价值[9]。高校图书馆也是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的重要实施单位,伴随着创新环境和用户结构的变化,其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也面临改革和调整,原有以信息咨询部为核心的专利信息服务职能和岗位,需要与创新环境相适应,其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服务资源和信息产品、服务流程和服务评价等,都要面向创新目标和创新主体需求进行重构,最终提高服务的层次和影响。

24专利信息服务的探索

新环境下,我国专利信息服务机构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技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目前专利信息服务组织缺乏创新和竞争能力,也未具备与创新主体共创价值的实力。为了迎接创新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学者围绕专利信息服务组织模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有学者把服务科学这一新学科应用于专利信息转换服务工作中,以期对服务机构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和提升,从而全方位地协同企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以创新项目团队、专家网络、共享服务组织、创新实践社区和创新理事会为主体内容的组织模式创新方案[10]。相对于传统的以专利信息为对象的研究,有学者抛开具体行业、具体创新主体业务阶段的服务方式,探讨了在时间上对企业创新进行实时跟踪,在对象上满足创新人员的个性化需求,使专利信息服务渗透于创新主体的工作流程,并提出了由需求跟踪服务、专利信息转化服务和隐性专利信息需求发现服务3个业务体系有机组成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11]。关于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组织模式创新,有学者重点推介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该馆以专利学堂和专利平台的构建为基地,以专利服务内容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专利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后续专利跟踪等服务,并为师生在研发过程中的合作共享,搭建了交流平台[12]。此外,还有学者在国外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模式基础上,提出基于合作模式、团队模式和营销模式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新模式[13]。此外,关于专利信息服务组织模式创新实践,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工作初具规模,该所建立了基于专利信息知识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通过组建竞争情报服务队伍、开发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编制年度报告和专题专利数据库、构建产业专利分析预警机制、推动专利战略分析和产品市场预警等特色服务,提升地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能力[14]。

3专利信息服务协同组织架构

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机构与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程度较低,使得传统专利信息服务在新的创新环境下难有作为。为此,重新认识新环境下专利信息服务的组成要素及其在信息生态中的特定位置,重构面向用户交互的多层次网络化专利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专利信息服务变革和发展的关键。下文将运用信息生态位等理论,从职能部门、组织管理等方面具体阐述新环境下的专利信息服务协同组织架构。

31职能部门重构

根据信息生态位理论,信息服务机构部门设置要以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功能生态位为依据[7]。专利信息服务机构也是如此,在协同创新环境下进行职能调整和部门重构时,要先找准各部门的功能生态位。信息服务机构不同的角色和职能决定了机构内部设置的差异,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地方专利信息服务机构充当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在发生变化,从原来单纯的专利信息“服务员”逐渐向面向创新的信息管理“多面手”转变,同时承担的专利信息资源传递和“包装”职责逐渐向创新项目的设计和规划转变。传统专利信息服务侧重于信息资源开发与传递,因此其部门设置一般主要依据信息管理过程分为技术部、情报部和市场部[15],表现了从专利信息开发到信息产品生成,再到信息传递服务的全过程。而在协同创新环境中,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成为创新本质,专利信息服务更加注重信息交互,尤其是用户交互信息的再利用,因此专利信息服务的主要职能转变为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咨询。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将协同创新环境下专利信息服务组织的部门设置,按照信息服务对象和信息管理过程划分为:(1)情报产品部,主要负责整合和管理专利与非专利信息资源,并应用专利信息服务技术和方法开发信息产品;(2)用户服务部,主要负责整理和吸收用户需求、评价和反馈信息,并保持与创新项目的交互和同步;(3)技术服务部,主要负责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以及服务功能和项目的技术支持。

32组织管理架构

根据上述部门设置和职能划分,以最终形成决策明确、管理科学、资源丰富的激励机制为目标,本文借鉴信息功能生态位、信息资源生态位、信息时空生态位的原理,将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地方专利信息服务协同组织架构设计如下(见图1)。其中,决策层由服务机构、创新用户和政府代表共同组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服务部门与创新主体的协同程度,推动创新主体参与服务的规范和管理,同时政府、创新用户与服务机构共同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专利信息服务项目的顺利运行。此外,用户服务部、情报产品部和技术服务部之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也进一步丰富了信息服务的组织形式,为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业务拓展和部门建设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组织模式。图1基于协同创新环境的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组织架构

33组织管理运行

根据上述组织架构,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组织分为三层:(1)决策层。专利信息机构、协同创新用户和地方政府部门代表共同组成决策层,负责规划、调整和监督专利信息服务的目标、项目和流程。在实际运行中,可由各方代表组成工作委员会,其中政府代表提供政策资金渠道,创新用户代表提供课题项目依托,信息机构代表提供业务咨询,共同负责制订制度规范、下达工作任务以及实施业务监督和调整。(2)管理层。专利信息服务机构及其下设部门组成了管理层,负责管理信息资源、实施服务项目和支持用户交互。在实际运行中,用户服务部为管理层的核心,也是专利信息服务的起点和终点,情报服务部和技术服务部主要为用户服务部提供服务产品和技术支撑。由于各部门职能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在管理中要避免职责重叠,并按照权重实施绩效管理。(3)资源层。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时空布局资源构成资源层,是提供各项服务的基础。在实际运行中,用户交互信息在协同创新体系中体现出重要价值,协同创新环境也促使了资源集成化、多元化和跨系统发展,因此要注重专利信息本体资源、非专利信息资源与用户交互信息资源的融合和集成。同时专利信息工程师、情报服务人员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将成为专利信息服务组织的基本要素。此外,协同创新环境下的专利信息服务组织具有网络化特征,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组织的工作时间和场所配置进行灵活布局。

4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组织实证

随着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快,亟需更广泛的利用全球专利信息,通过深度挖掘专利信息资源、系统开展专利态势分析和积极启动知识产权预警,以加速创新要素聚集。同时,随着创新环境的变化,当前建设专利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等平面的、物理建设方式,也亟需向立体的、网络化的专利信息服务组织重构转变。地方高校图书馆目前是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的一支中坚力量,同时也具备身居高校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和地缘优势。为此,下文将结合前述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为视角,从部门设置、资源配备和时空布局3个方面,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环境的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组织管理方案。

41以信息咨询部为依托

信息咨询部是高校图书馆从事内部参考咨询和对外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也是当前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的主要实施单位。新环境下,信息咨询部可以成为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的重要依托,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参与到课题研究和创新过程中,承担面向创新目标的专利信息服务项目和服务功能的设计与规划,以及服务平台的运营和交互信息的维护等。根据上述专利信息服务协同组织架构,依托信息咨询部的专利信息服务组织,应以地方高校图书馆现有各部门人力资源为基础,并在馆领导、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和创新主体的协作下,成立专利信息服务小组,实施馆长领导下的项目负责制,通过集成人力资源、创新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提升图书馆的专利信息服务层次,其机构设置为:一是由咨询部主导专利信息产品的开发,并负责用户和各部门人员的交流与协作;二是技术部协助咨询部负责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和维护,从技术上保障信息服务功能和项目的实现;三是图书馆办公室及其他部门,协同咨询部负责服务管理和系统资源保障(见图2)。图2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组织示意图

42系统化集成服务资源

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配备包括信息本体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时空资源,在此重点分析信息本体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备。专利信息本体资源是专利信息服务中最为重要的资源,然而随着创新环境的变化,多种创新要素被激活并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诸如标准、商业数据库等非专利信息资源,也将在协同信息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包括专利信息资源、学术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等在内的多种类型信息资源,这为协同创新环境下创新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此,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专利信息服务组织,应以图书馆现有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系统集成和共享为目标,探索不同资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对接,并加强专利数据库、学术数据库以及用户评价和交互信息之间的融合和集成。同时,信息人力资源的配备要与部门职能相吻合,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以信息咨询部、技术部和其他人员为基础,根据“情报产品部”、“用户服务部”和“技术服务部”的部门职能设置及其功能生态位,将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科学的配置。此外,还应通过与创新主体及政府达成合作协议的形式,将专利信息服务人员加入到创新项目的人员名单中,并享受一定的科研红利,使馆员们真正参与到创新服务的全过程,进一步激励人员和组织的参与热情。

43基于网络的时空布局

时空布局是传统信息服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同创新环境下,信息服务过程更注重知识的传递和交流,为此网络成为新环境下信息服务实施最重要的时空基础。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工作时间和用户利用信息的时间不存在并行关系,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空间布局更是走向数字化和虚拟化。为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专利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其工作时间不会与其他服务时间相冲突,用户利用专利信息的时间也可自主安排,而不必考虑开馆时间。对于基于网络的专利信息服务空间布局,就要求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协同创新的本质特征,注重信息和知识的交互,强化用户对于专利信息服务的反馈及其信息的利用模块,同时结合后台资源的集成化状况,对平台存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此外,基于网络的时空布局,还应推动图书馆形成类似企业共享服务组织[10]的功能群体,通过积极寻求与创新团队的合作,在不同时空将服务渗透于创新主体的工作流程中,充分体现服务团队的社会价值。

5小结

本文结合协同创新环境,分析了当前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的现状和组织管理趋势,初步构建了新的专利信息服务协同组织架构,并为图书馆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视角。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的传统信息服务功能不断受到冲击,在技术决定论[16]、《2050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17]等影响下,关于图书馆消亡的争论仍是不绝于耳。同时网络对社会各行业的颠覆性影响不断加深,高校图书馆也在借阅率下降、馆员绩效值数降低的现实中,不断思考着未来的核心价值。面向创新的知识服务应是当前环境下图书馆行业的一个重要选择。高校图书馆本身就具备一定的专利信息服务基础,为此,馆员们更应努力消除信息服务的传统认知边界,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以信息咨询为服务载体,组织构建面向创新的专利信息协同服务,在新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变革中不断激发出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昌平,刘昆雄.国家创新发展中的社会化信息服务组织[J].图书情报知识,2013,(2):20-25.

[2]艾米顿.创新高速公路:构筑知识创新与知识共享的平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7.

[3]胡昌平,张敏,张李义.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构建(3):知识创新中的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组织[J].图书情报工作,2010,(6):14-17.

[4]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0-35.

[5]刘艳丽,青秀玲,王辉,等.嵌入科研管理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70-81.

[6]黄燕华.面向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科馆员+科研管理人员”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2):98-101.

[7]娄策群,杨瑶.基于信息生态位理论的信息服务机构组织管理[J].情报科学,2011,(12):1767-1772.

[8]陈继兰.信息服务社会化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以新公共管理为切入点[J].图书馆学研究,2010,(13):37-39,24.

[9]董菡,袁琳.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内容与流程管理探析:清华大学图书馆学术信息资源门户案例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2,(3):43-46.

[10]罗正军,王晓娟,戴婷婷,等.基于服务科学的专利信息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35:3-4.

[11]曹湘博,曹锦丹.面向医药企业的个性化专利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情报科学,2015,(1):39-42,48.

[12]朱红艳,姜静华,黄琴玲,等.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平台构建与服务创新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4,(S1):164-166.

[13]刘颖.高校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9):427,443.

[14]刘锁荣.专利信息挖掘: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新模式[J].科技和产业,2014,(8):155-158.

[15]王根.地方专利信息服务及其情报系统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14,(9):92-96.

[16]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5-11.

[17]Lancaster F W.Libraries and librarians in an age of electronics[M].Arlington:Information Resource Press,1982.

劳动组织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园林植物环境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课程内容多,且复杂。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为此,通过到各家园林公司进行深入调研,与业内人士研讨如何优化园林植物环境的项目化教学,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取得了些许成果。

[关 键 词] 园林植物环境;项目化;教学;教学模式

园林植物环境采用项目化教学已近10年,10年来,本人对项目化内容的设计教学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但总觉得还有很多地方比较欠缺,为此,针对过去项目化教学的不足,与业内人士一道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优化了项目化的教学。

一、项目化教学的含义

项目化教学是基于職业教育的特点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整个过程符合实际的工作流程,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过程见下图。

从上图不难看出,项目化教学是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通过一个规范的流程来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按照老师的指导完成这一工作流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其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体现团队的协作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适应工作流程的能力。

二、昔日项目化教学的不足

昔日《园林植物环境》的项目化教学片面地强调项目化,而忽视了项目化的内涵,理论知识的有机穿插,最后导致学生只知道果,而不知道因,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再就是园林植物环境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季节性,如果错过时令所谓项目化就变成空中楼阁,近似于在黑板上栽树。主要问题有:(1)项目与相关知识的脱节;(2)所谓的项目化就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化或者说断章取义;(3)所谓的项目化既没有传统知识的系统化,又没有现代项目化的内涵;(4)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当初的《园林植物环境》项目化设计表

本课程的项目化设计以一个综合项目《校园内园林植物环境的改良》贯穿始终,主线明确,子项目也符合课程要求,但美中不足的就是老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体系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优化后的项目化设计

在上述项目设计中突出综合项目《校园内园林植物环境的改良》的引领作用,抓好三个阶段的工作:(1)前期的准备工作。教师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学生要认真阅读实验实训指导书,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2)项目的实施阶段,老师要明确告诉学生的具体任务,学生对每一项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自评(按照老师提供的自评标准进行);(3)项目收尾和总结阶段,老师在综合项目的基础上对学生完成的每一个子项目的过程进行梳理指导,学生编制整理项目任务书,撰写实验实训总结报告,并制成PPT,各小组展示成果并进行交流。最后学生完成校园内园林植物环境改良的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内容要系统数据支撑,不能泛泛而谈,要有深度。老师要制定好可操作的评分标准,本调查报告的成绩可作为本课程的考试成绩。

总之,项目化的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持续发展,同时项目的设计要与岗位无缝对接,不能让项目化成为空中楼阁,优化后的项目化设计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成就感的快乐。优化后的项目化教学更能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更能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刘宇.从国外职业教育看我国项目化教学可行性[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237).

劳动组织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燃气;燃气管网;优化设计

一、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合理选择压力调节装置

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与实现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合理选择压力调节装置,主要是选用调压柜之类的带有主副调压器和超压切断器的压力调节装置。调压的特点如下:(1)通过压力调节箱,可以找到压力调节装置的准确安全地点,这样即便出现了较为紧急的安全事故,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调节压力。(2)压力调节装置要满足大型企业用户和工业锅炉用气量的需要,燃气流量的压力标准应当在调压器和压力调节装置的承受范围之内,(3)使用主副调压器的最大好处在于,如果主调压器出现故障,副调压器就可以自动投入到供气的运行中,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4)压力调节箱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节约工程建设费用和调压站的占地面积,不需要像原来那样以楼栋为单位进行压力调节,这就大幅度降低了调压设备管理的费用和日常维护费用的支出,也使得调压箱的数量大大减少。(5)采用超压紧急切断阀后,即使是调压器管道出现压力不稳或调节器出现故障,紧急切断阀会自动关闭,这样既能保障燃气供应,又可保障供气安全。

2.城镇燃气管网的优化

随着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深入开展,对于管网的结构优化也在不断进步。城镇燃气管网的管径大小一定要满足市场需要,同时还要保证材料成本和架设费用达到最佳的性价比。选择管材的不再根据以往的施工实践经验进行判定,而应当按照优化设计方案的需求进行考虑。

3.城镇燃气管网的管材选择

城镇燃气管网传统设计大都采用钢管,由于这些燃气管道长年埋设在地下,钢管很容易发生腐蚀,为避免或延缓腐蚀对管道的影响,必然要对管道进行有效的防腐蚀处理,处理难度大,费用较高。由于PE管具有使用寿命长、易于维修、安装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在城镇燃气管网中开始被大量应用,特别是在中压管道中

二、燃气管网管径的选择

1.管段初始流量的确定

管段初始流量是在连枝流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调用基本关联矩阵求解而得到的。所谓连枝,是针对环状管网而言的。如果把一个环状管网去掉某些管段后,该管网变成枝状管网,那么去掉的这些管段就称为连枝。连枝流量采用按照管段长度比例分摊原则确定

2.管径的初选

根据管段的计算流量和管段的单位压力降,可以计算机软件调用中的“初选管径”菜单进行管径的初选。单位压力降由从气源点到零速点的允许压力降与管路长度的比值确定,零速点的确定按照燃气总是从气源点流向最远点的原则确定。

3.经济管径的选择

根据初始的规格化管径和管段的计算流量求解管段的压力降,并由气源点的压力求各个节点的压力,调用修正各节点压力,计算得出经济压降。根据此压降和计算流量,调用软件中的“管径优选”菜单进行管径优选

4.城市管道耐久性原则选择

城市燃气管道耐久性作为一项功能,也存在着耐久性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城市燃气管道耐久性寿命准则的合理选择是进行耐久性评估与寿命预测的重要前提

4.1 城市燃气管道反腐蚀性选择。因城市燃气管道属于半永久性设施,投产后维修或维护较难进行,故要求耐久性要好。在城市燃气管道表面涂敷防腐层就是为了隔绝腐蚀介质、切断腐蚀电池的外部电路,是城市燃气管道防腐蚀的第一道防线。

4.2 管道承载力。承载力寿命理论是考虑城市燃气管道腐蚀引起的抗力退化,当城市燃气管道的承压能力下降到不足以抵抗城市燃气管道压力的荷载作用时, 城市燃气管道就达到了承载力失效的状态,这一界限值作为城市燃气管道的耐久性极限状态

4.3 城市燃气管道裂纹尺寸与锈蚀量限值。在腐蚀和内压载荷波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燃气管道的裂纹将会加速扩展。裂纹尺寸与锈蚀量限值理论是以管壁裂纹尺寸或锈蚀量达到某一控制界限值所需时间作为城市燃气管道的使用寿命。裂纹尺寸限值通常指行业或企业等相关部门规定的临界值;腐蚀量限值通常用城市燃气管道截面的损失率来表示。该寿命准则仍然偏严,限值的确定依赖实际工程和专家经验,因而存在很大的人为主观性。当城市燃气管道发生腐蚀、疲劳开裂后还允许城市燃气管道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还不至于影响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三、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1.多目标化

城镇燃气管网的优化实质上属于多目标优化问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镇燃气管网运营、建设费用及结构可靠度等多个因素,而不能像传统设计那样进行余量设计时不计成本。优化设计已经变为“综合优选”,而不再是传统设计的“校对和分析”。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的目标在于利用现有资源来满足可靠性约束和常规约束,使管网的热力能耗指标、管网的动力能耗指标、管网投资成本指标等项达到最佳状态,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管道结构的稳定性、刚度、强度,降低输送成本,提高管道输送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管道建设的投资。以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铸铁管改造工程为例,该段天然气中压铸铁管道从汉口青年路至新华路,是最早敷设的城市燃气管网之一,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人工煤气时代起着重要作用。隨着城市发展,沿线工商企业用户及居民用户日益增多,特别是青年路商圈迅速发展,形成了现有的金融一条街,天然气用户涵盖了武汉广电、顶好酒店、新世界餐饮、西园商业街、武商集团等39家大中型商业企业,沿线居民小区有22个,居民用户达1.2万户。该铸铁管改造工程2012年4月启动,首期改造燃气中压铸铁管200m,将原有铸铁管网进行改造,全部更换为更为耐用的钢管,提高了管道的耐受力,还为后期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奠定了基础。

2.自动化

在城镇燃气管网的运营中,目前已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下一控制单元的操作由上一控制单元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这就形成了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条件苛刻、操作参数繁多、技术含量高的外部条件。

3.快速化

城镇燃气管网一旦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将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燃气公司必须建立快速反应和处理安全事故的机制和能力,因此除了工程技术措施外,在设计中,应当具备快速可靠的优化算法。城镇燃气管网的设计者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快速优化模型的过程中

四、结语

每一名城镇燃气管网的设计者,在具体的城镇燃气管网优化设计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慎重严密的科学论证,对输配系统功能和输配系统的参数进行合理选择和确定,对具体方案的设计从技术和经济的多重角度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考虑整个城镇燃气管网系统的建设工程造价、日常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选择最优的城镇燃气管网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悦敏,李兴泉,赵自军,王启,鞠秀峰,任广如. 遗传算法在燃气管网优化的应用进展[J].煤气与热力,2011,(6):132-135

[2] 王烜,段常贵. 改进遗传算法在燃气管网布局优化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1):145-147

[3] 王建强,王京,杨卫国. 燃气输气管道管径优化设计方法概述[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67-169

[4] 王同华,王磊,张春波,卢守卫. 燃气管网设计中的模拟与优化研究进展[J].城市燃气, 2011,(5):155-158

[5] 黄红祥,姜东琪,段常贵. 城市燃气管网的优化设计[J].煤气与热力,2010,(10):160-163

劳动组织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岩土工程基坑在支护作业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出现此种问题的原因是大多数基坑工程为临时性工程,施工方没有在工程作业中给予此方面足够的关注,导致基坑由于结构不稳定导致的塌方、滑坡等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为了保障基坑结构的安全性,本文将对基坑支护设计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实现对原有支护技术的优化,提高基坑结构的稳定性。

关键词: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控制方法

1导言

近年来,深基坑在桥梁道路建筑施工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主要目的是确保深基坑周边环境的整体安全,并确保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的安全。随着施工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必須解决存在的各类问题,以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

2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概述

深基坑岩土工程建设是一个技术综合性和理论实践性很强的新型岩土地质工程技术问题,地区性地质特征很强。施工主要内容包括下列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岩石夯土基础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质量调查。确定周围岩土深度参数与周围地下水深度参数;同时测定周围邻近高层建筑物、周围地下管道埋设物、城市道路等建筑工程基础设施的厚度现状,并对其厚度随周围地层厚度位移的最大限值变化做出统计分析。第二点是支撑保护板的结构设计。设计中施工需深入考虑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当地施工经验,土体和周围地下水水质状况,四周整体环境安全所需要允许的具体地层结构变形限值,提供的具体施工基础设施与具体施工工作场地,工期与工程造价等。第三点是实施地层位移风险预测与管理周边消防工程安全保护。如果所预测的隧道变形程度超过设计允许值,应及时修改隧道支护设施结构设计与调整施工技术方案,必要时对隧道周边的重要基础工程支护设施也应采取专门的安全保护或其他加固处理措施。

第一,深度较深。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众多超高层房屋建筑、超大桥梁结构工程、超大水利工程应运而生,需要不断的拓展地下结构空间。交通路网不断发展与完善,修建了许多高墩大跨度桥梁,也产生了许多的深基坑建设工程;由于超大水利工程的实施,涌现出更多的超深超大的基坑;基础建设工程快速发展,使岩土工程的深基坑深度越来越深。目前,一些地区的深基坑最大深度已经超过40m,且未来还有可能继续加深。

第二,施工复杂。在进行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时,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施工环境、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气候、天气、温度、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地质环境复杂或土体不够稳定,会导致深基坑稳定性降低,给工程项目主体施工带来安全隐患;基坑形成后,结构支护的及时性也会影响施工的安全度;此外,深基坑支护施工还可能面临管道无法铺设的情况,施工人员若未能妥善处理,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第三,事故易发。岩土工程的深基坑支护与施工如果未能做好合理设计和科学管理施工,加之外界因素产生的叠加影响,易造成深基坑支护的作用效果不好或自身强度较低,导致施工中或施工后期出现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并引发相应的施工事故,造成人员及财产损失。

3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我国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设计仍然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点是土层开挖与边坡支护施工不协调。一些基坑施工过程中,挡土支护所涉及到的技术含量较高,但是传统的土方开挖方法十分复杂、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高难度的施工需求;再加上当地的施工团队工作水平较为有限,组织管理不够科学,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还有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加速工程进度,其施工顺序出现严重混乱,特别是在夏季的雨季时期施工,由于对挡土支护施工缺少足够的重视,导致影响后期正常的支护施工秩序,挖开基坑后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施工。第二点是边坡修理无法满足预期的规范需求。在许多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管理人员的管理欠缺和现场施工人员机械操作水平不足等因素,会经常欠挖或是超挖、开挖以后出现边坡表面平整度失去规则等一系列的情况。在人工调整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测量技术工艺等一系列方面的影响,最后导致施工与设计的差异十分明显。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深基坑深层搅拌桩水泥产量不足、水泥的强度不足等一系列情况,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水泥表面开裂等后果,影响支护工程最终的施工效果。再加上一些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部分工作人员个人综合素质不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会出现偷工减料压缩成本等情况。而深基坑设计对于挖土程序有着较高的要求,上述一系列的施工问题都会造成最终施工呈现出的效果与设计存在明显的差异。

4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控制方法

4.1基坑现场监测

由于大部分地层的岩土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因此为了确保支护设计的合理性,完成上述操作后,还应当结合岩土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对其基坑支护结构进行连续监测。通过基坑现场监测,掌握地下土体的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具体分布情况,从而确保基坑支护具有更有利的保障条件。在进行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力和位移的监测元件对现场进行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坑深层及表层位移、周边建构筑、道路及管线的沉降、结构构件的支撑轴力、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等。若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基坑变形超过警戒值时,则需要对其变形形式进行确认,并针对不同的变形形式选择相应的防护措施。

4.2支护桩体系选型

为了提高岩土工程基坑结构的稳定性,应在支护设计前,进行支护桩体系的选型。目前,建筑市场内较为常用的支护体系包括排桩结构、SMW工法桩结构、地下连续墙结构。下文将基于常规支护设计层面,进行不同类型支护桩体系优缺点的分析。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主要是使用成槽机械设备进行岩土工程的地下成槽,在基坑中下放钢筋笼,并在其上层浇筑混凝土,以此种方式,形成一个连续墙体结构,可将此结构作为基坑的挡土结构或止水帷幕。按照上述流程进行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施工作业,此种方式在实施中具有的优点:适合复杂岩土条件作业;作业过程中几乎无噪声,可以避免噪声污染;连续结构自身的强度与刚度较为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此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与安全系数;具有地下水防渗漏的效果。缺点有:在较为松软的岩土工程基坑中进行施工作业难度较大;施工时需要大型设备作为辅助支撑;施工成本相对较高。

下述将对SMW工法支护体系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此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为:使用搅拌设备,对基坑地层进行加固处理。以此种方式,确保地层中形成一个呈现“咬合排列”结构的水泥挡土墙。在此基础上,将钢筋结构插入到水泥中,使此部分结构与地层结构融合,融合后将此部分结构作为一个基坑中的组合结构。在完成施工后,使用吊车操作千斤顶,对插入水泥层中的钢筋进行拔出处理,拔出后的钢筋可以在后续使用作业中反复使用。此种支护体系更适用于粘土层或软土土层,具有施工作业简单、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等优势。但在支护过程中,结构承载力受到材料自身性能的限制。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基坑设计时,可根据作业区域的需求与质量要求,将两种支护体系进行工艺组合,以此种方式,提高支护结构的承载力,降低支护施工的经济成本。

灌注桩的设计方案:第一,灌注桩属于就位成孔并关注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等而形成的桩,具有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优势。根据现有工程项目的经验,在灌注桩设计期间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包括:第一,岩土工程设计项目在各个阶段所产生的荷载,包括作用在灌注桩所承受的土压力、上方传递的垂直荷载等;第二,灌注桩需要入土深度,确保能够有效抵抗因岩土工程设计中所产生的管涌、坑底隆起甚至整体结构失稳等而产生的破坏性;第三,对开挖槽段结构的稳定性展开评估,必要时可通过调整螺旋钻机下钻的深度、钻孔孔径尺寸等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第二,钢筋笼的安装与设计在灌注桩岩土工程设计中,钢筋笼的性能对整个构筑物的性能会产生直接影响。在结构设计期间,钢筋笼外侧设置保护层厚度垫块,顶端增设吊环,钢筋骨架于井口分段位置焊接;在单面搭焊接期间,焊接长度为10d;在焊接设计环节,受力钢筋接头需相互错开,并在任意焊接接头中心至长度为钢筋直径的35倍且500mm范围内,接头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纵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小于等于50%。

4.3重点分析并把握工程实际需求

重点分析把握工程实际需求是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方法优化的又一策略。对于许多岩土工程而言,深基坑支护设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设计,一方面能够提高地基最终的承载能力,确保岩土工程施工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后续的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实际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时,工作人员也要结合岩土工程和实际需求,按照预期的设计标准来完成方案规划,也要对岩土工程施工和周边地区存在的若干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挖掘出更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的规避和处理,增强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以常见的钢板桩施工为例,钢桩应予以妥善堆放保存;对于桩的就位,移动打桩机至桩位,少量位置的调整可用旋转桩机或顶升导杆滑块来实现;钢桩起吊前,需对每节桩作详尽的外观检查,施工人员提交时务必要保证设备平稳,避免出现设备之间因吊起不稳造成相互碰撞等情况;还要提前测量地下水型,在了解周边环境可能对施工中造成影响的同时选择针对性的施工方式;吊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桩驳平衡,要按照施工具体顺序吊起;结合施工实际經验,做到提前量打好,避免沉桩后桩位无法符合设计需求再次返修。

4.4基坑支护结构内力计算

在完成支护体系的选择后,需要对基坑支护结构的进行内力分析,并明确作用在基坑结构上层的负载作用力,除了上层对其施加结构荷载,其主要承载的作用力仍来源于支护体系上的土压力,其中土压力包括静态土、被动土、主动土等不同土层结构的压力。目前,市场内大部分用于分析土压力的理论为库伦理论,基于此理论进行结构内力的分析,具有理论简单、适用条件更广泛通用等优势,可以同步考虑边坡坡顶的地面坡度、墙面倾斜角、及墙体与土层摩擦力等作用力对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基于此理论的综合分析后发现,支护结构内力(即土层压力)会随着岩土结构位移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掌握两者关系后,考虑到上述分析没有考虑到土体结构的极限平衡状态,因此,往往在分析后得到的结构内力要大于实际监测值,为了避免此方面考虑不周导致的基坑塌陷事故,可在完成上述相关分析后,根据支挡结构插入的深度,从力学平衡角度进行结构内力的进一步分析。总之,土压力分析结构的准确度将直接影响到基坑结构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因此,要将分析的过程设置成一个连续闭合的过程,并将得出的结构内力关系与现场测量结果进行对接,以此种方法,确保得到的结构受力关系更为准确。

4.5提高深基坑支护设计管理水平

提高深基坑支护设计管理水平是岩土工程中深基坑支护设计的优化策略。为了更好的确保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施工单位务必要加强对施工人员施工之前的安全责任检查。并制定符合该岩土工程实际情况、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深基坑支护设计管理机制,落实权责一致的制度,避免出现施工中存在问题无法追究责任等情况出现。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挖出的基坑空间往往与支护结构位移问题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因此必须要保证其基坑空间的合理,也需要从深基坑支护环节进行设计,提高设计图的科学效果。施工之前,也要提前对于岩土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的环境、气候、土壤等进行实地考察,并全面收集数据,通过设定与落实相关制度,确保这一环节的施工质量,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施工原则,更好地进行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其自身存在基坑深度较大、施工较为复杂等多项特点,施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出现如设计内容不规范、支护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影响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的质量。相关人员应在切实把握问题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的处理策略,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日宝.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05):82-83.

[2]马丽珠.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2):202-203.

[3]叶勇.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的针对性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8):226-227.

[4]黄铠城.基于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和对策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17):144-145.

[5]凌建祥.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分析[J].江西建材,2017(19):60+66.

劳动组织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以作者本单位所属两个风电场(红海湾风电场和甲东风电场)2013年9月22日受超强台风“天兔”袭击时造成的损坏情况为例,对台风的危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风电场的防台抗台经验。

台风的危害性

红海湾风电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开发区施公寮半岛,安装有25台660kW的风电机组,于2003年5月投产。

甲东风电场位于广东省陆丰市甲东镇洋美村沿海,安装有24台850kW的风电机组,于2007年1 月投产;5台2MW的风电机组于2012年1 月投产。两个风电场每年平均受到台风的袭击有3次-6次。

一、超强台风登陆情况

台风预报信息: 中央气象台2013年9月21日06时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今年第19号超强台风“天兔”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5m/s),中心最低气压为92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38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50公里。 预计,“天兔”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逐渐向广东沿海靠近,并将于22日下午到23日早晨在广东中东部沿海登陆,如图1所示。

台风登录信息:2013年9月22日19时40分,2013年第19号台风“天兔”在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开发区施公寮和遮浪之间登陆(红海湾风电场位于台风直接登陆点内)。台风登陆前17时54分,红海湾风电场实测最大风速达62.9m/s,已超过17级。台风中心登陆时因电网失电,风电场监控机无法测得当时最大风速,如图2所示。

二、风电场受灾情况

台风“天兔”过境,红海湾风电场和甲东风电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红海湾风电场因位于台风登陆点,受损严重;甲东风电场由于离台风登陆点相对较远,受损情况相对较轻。具体损坏明细如表1所示,损坏情况如如图3至图6所示。

防御台风应对措施

一、启动防台风应急预案

2013年9月18日,当地气象台发布“天兔”超强台风预报信息,本单位开始着手台风防御各项工作,落实各项检查、隐患防范及物资储备工作。21日10时,提前宣布启动台风应急预案,对防台工作进一步部署,全体人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在红海湾风电场、甲东风电场开展预防措施。

二、超强台风登陆过程及应对措施

台风登陆的时间过程如图7所示。

22日13:02,台风距离广东中东部沿海约500km,甲东风电场风电机组监控系统测得风速达到25m/s,14:30,红海湾风电场测得风速达到20m/s并持续加大,风速瞬时变化大。为保障风电机组安全,期间值班员经现场指挥员同意,按照预案措施将风电机组主动切出运行安全停机,并检查各风电机组桨叶全部在顺桨位置。

22日15:30,甲东风电场当地电网系统失电,15时为电网系统失电前最高风速时间段,甲东风电场26#风电机组记录到46.9m/s风速;据香港天文台和国家气象局了解,甲东镇出现最大阵风为17级,最大风速达61m/s。

22日18:30,红海湾风电场当地电网失电。红海湾风电场失电前,监控显示18:26时刻9#风电机组最大风速为62.9m/s。根据从风电场周边遮浪海洋自动站了解到的信息,红海湾风电场最大风速出现在19:30前后,由于当时电网断电,两个风电场实际最大风速目前还无法得知。

在电网失电之前,值班人员实时监控风电机组监控系统数据(风速、发电机转速、叶片角度等参数变化)和变电站后台监控系统的设备状态信息(母线三相电流、电压,主变运行状况等),观察变电站室外设备的运行状况(设备有无放电现象),并做好风电机组、变电站设备运行数据的拷贝和状态记录。

三、受灾后的检查和恢复工作

台风“天兔”过境后现场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本单位及时开展灾后各项安全隔离、对全场设备进行检查检测等处置工作。在上级公司及各有关方的帮助下,生产人员经过连日奋战检查并修复了两个风电场的设备设施,2013年10月29日甲东风电场所有风电机组恢复投入运行并网发电,2014年1月24日红海湾风电场7台V47风电机组恢复投入运行并网发电。

本单位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必维国际检验集团对台风“天兔”过境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两个风电场受灾情况开展调查、分析、检验评估等工作后,得出以下评估结论:台风过境期间现场对机组的操作正确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机组在断电前控制动作正确无异常;通过各项数据并结合从风电机组模块上读取的数据,对台风登陆时的风速进行了建模和计算显示,机组受损的原因是“天兔”台风期间风况超出了机组的设计极限,载荷超过机组设计承载能力。

台风对风电机组的载荷和失效性分析

本单位两个风电场的风电机组属于Ⅰ类风电机组,抗风设计是3s可承受平均最大风速为70m/s,10min可承受平均最大风速50m/s,是建设当时国际上承受风力等级最高的风电机组。依当地气象站数据,本次超强台风为自1953年以来最强台风,其强度已经超过风电机组的设计标准。

台风对风电场的影响特征如图8所示,包括极端风速、突变风向和非常湍流等,这些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往往使风电机组不同程度受损,如叶片因扭转刚度不够出现通透性裂纹或被撕裂;风向仪、尾翼被吹毁;偏航系统和变桨系统受损等,以及最严重的风电机组倒塔。

一、叶片、轮毂损坏原因分析

红海湾风电场:有10台风电机组叶片、轮毂严重损坏,共有28支叶片严重受损(叶片中段折断、出现严重裂纹),有8个轮毂内部变桨执行机构断裂、受损,需要拆卸风轮或叶片进行更换。

甲东风电场:有1台风电机组1叶片严重撕裂,需要更换,如图11所示。

分析:台风登陆时的风向突变。风向并不总是沿着对叶片受力较有利的顺桨方向吹入,如图9所示,也可能从对叶片受力最不利的垂直叶面方向吹入,如图10所示,此时风电机组可能由于电网等原因紧急停机而处于刹闸状态,这就大大增加了叶片的载荷(相差30%)。

事实上,红海湾风电场风电机组在断电的状态下,偏航失效,风轮无法调整对风,台风期间风向随台风中心移动而变化,出现持续的各个方向的大风作用在叶片上产生持续的极大弯扭组合力矩,并且由于台风风速已经超过了设计极限,产生的弯扭组合力矩会超过叶片及变桨执行机构承载极限,导致叶片断裂,变桨执行机构受损。

二、风电机组塔筒倒塌原因分析

红海湾风电场有8台风电机组塔筒倒塔,倒塔方位均在东南140度至南185度方向范围内,如图14所示,其中6台机组向机头方向倒塔,1台机组向尾部倒塔,1台机组侧向倒塔。所有倒塔机组塔架折弯位置一致,均在下塔架中段约7m-8m位置,如图13所示,部分螺栓拉断,或严重变形,部分机组塔底法兰变形。

分析:台风方向不断变化,风电机组在失电下不能及时调向成顺风式或者逆风式,以致作用在风电机组上的侧倾力变大,塔筒的侧倾力矩变大而倒塌。台风施加在机组上的静力效应和动力效应共同作用下不断施加疲劳载荷,最后达到或者超过塔筒的设计载荷极限,严重的使塔筒倾覆。

红海湾风电场8台风电机组倒塔风电机组塔架弯折部位一致,表明各机组倒塔是受同一类型载荷作用导致。机组倒塔方向集中在东南南至南向的45度的方位范围内,且大部分背面受风折倒,表明机组倒塔是受西北侧强风作用导致。超过设计极限的风速导致机组产生倾覆力矩,机舱摆动,持续的强风作用带来的连续大载荷与同向的机舱摆动共同作用,超过塔架承受极限后机组倒塔。

三、风电机组机舱着火分析

红海湾风电场10#、19#两台风电机组机舱起火迹象,现场检查发现齿轮箱输出轴至发电机输入轴之间有明显起火痕迹,高速轴刹车片有严重磨损痕迹,机舱内其他部位未见明显起火痕迹,风电机组轮毂变桨执行机构受损,如图12所示,叶片处于变桨状态。

分析:风电机组背面受强风,叶片在强风作用下产生极大扭转力矩,导致变桨系统失效,产生极大风轮扭矩,超出高速轴刹车盘与刹车片摩擦承载能力,刹车盘强行转动,如图15、图16所示,产生持续高温,产生火花引燃高速盘侧易燃物引起火灾。

防御台风对策

经历过如此强大的台风后,风电场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台风,才能将台风带来的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供同行或制造厂家参考。

一、加强风电场建设的微观选址

风电场微观选址应当综合考虑风电机组的安全性和发电效益,因台风强气流突然改变带来的非常湍流是造成风电机组破坏性损害的主要原因,因此避免在环境湍流大的区域安装风电机组就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机组选型要求

按照国标风电机组安全等级的要求,风电机组应设计成能安全承受与其等级相应的风况。风电机组承受的风速,一般不允许超过参数的限值,以免产生安全隐患。风电机组制造商为沿海地区及海上风电场生产供应风电机组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台风的影响,针对不同的风电场采取差异化设计制造。同时,对易遭受台风袭击的沿海地区及海上风电场的风电机组设备应优化风电机组的制动策略,增强风电机组变桨制动力矩。

三、备用供电源的优化

确保风电机组在失去电网电源的情况下,有其他的安全策略使风电机组本体不会因蓄电池电量耗尽而失去控制,需要优化设计,增加单机组的逆变供电源,解决变浆系统和偏航系统的供电正常。变浆风电机组应保证控制系统正常,可随风力大小自动调整叶片转角,当停机时液压释放叶片自动顺浆以确保风电机组安全。

四、优化安全链控制的设计

安全链回路中,风电机组故障急停或断电的状态下,机组刹车系统处于抱闸状态。但叶片受到极大强风的作用下,容易造成刹车系统失效,刹车片磨损产生火花引起火灾。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善机组刹车状态,优化设计可以通过增加泄压回路,人为远程或就地控制刹车系统的状态。

五、加强机组监测运行

在风电场甚至风电机组内装设视频监控系统,将视频信号实时传送到风电场中控室,以便及时了解掌握风电设备运行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风电机组在台风、雷暴雨等恶劣天气下运行,容易造成机舱各主部件损坏,如发电机、齿轮箱、变桨系统、叶片等,而损坏过程我们往往不能搜取信息,做后续的分析及提前做好预防预控措施。解决的方式可以通过增加摄像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机舱主部件的运行状态,发现早期的缺陷时,可提前操作主动停机,降低机组部件的损坏程度,避免故障发生。

六、加强对叶片的监测和优化塔筒设计

对于叶片早期的损伤程度若未发现,在阵风、台风等恶劣环境下,将有可能引起叶片折断、撕裂现象。如能通过监测采集数据,分析叶片在特定地区及环境下的刚性、共振特性、荷载以及疲劳程度,对叶片的设计及选材上将有很大帮助。因此,对叶片的监测也应引起重视。塔筒方面,由于塔筒自下至上因圆周尺寸的转变、筒壁厚度的转变,将在转变处造成较为薄弱点,在受到强大机舱摆动将产生变形、折损现象。加强塔筒优化设计,进行载荷检验,提高转变处的承载力。

结语

台风带给我们的灾难是刻骨铭心的,风电行业防台抗台工作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是沿海地区风电场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议题。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风电机组制造商、风电场业主及运行单位相关部门等的分工配合协作,不断优化机组设计、提高机组性能,才能保障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以上见解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能与同行交流完善,共同探讨并做好防台抗台工作。

上一篇:理工科研究生党建论文范文下一篇:音乐听觉能力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