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范文

2023-09-23

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范文第1篇

一、黄河科技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

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于1984年, 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在创新创业大潮的推动下, 建成“创客工作室--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为了充分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建设的实施情况, 特对此开展了问卷调查。

(一) 样本的选择

此次调查涉及本科、专科学历层次共10个专业的学生, 覆盖了理、工、经、管等多门学科。本次问卷围绕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认知重视程度、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开设的种类及其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访谈, 调查收回问卷200份。

(二) 调查现状及分析

如图1所示, 调查发现有58.39%的学生提到学校开设有选修课和必修课, 说明样本学校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全校普及创业教育。必修课重视的理论教学,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 然而创业教育未以专业课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也未重视学生创业观念的梯度发展变化。说明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 创业教育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

双创课程开设形式集中在开设专门课程、专题讲座等方面, 其学生选择比例占到67%, 创业大赛选择、学生社团选择比例占到60%。而创业教育服务机构占得比例却相对较少, 图2中有30%的学生并不清楚学校是否有提供创业资讯服务的机构。图3有53%的学生对举办创业活动的次数也并不清楚。说明创业教育的宣传并没有做到大众化和普及化, 有些只是流于形式, 并没有使得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创业的氛围。

学校创业教育的老师是一般老师或专业课老师、行政岗工作人员, 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创业的培训、没有创业经历, 甚至有些不懂经济学或管理学, 邀请有创业经验的社会人士授课的情况较少, 直接影响创业课程的效果。

二、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高校认为创业就是浅层次的就业, 导致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期重视度不够。家长会觉得小孩刚毕业, 没有经历社会的磨练, 没有与社会接轨, 创业必须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模块干到一定的程度了才敢创业。创业本身自身存在风险, 家长担心小孩不能承受创业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二)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就业形势严峻, 多数企业也是看学历看成绩看在校表现, 许多大学生打算通过考验、考公务员、出国深造、考证等方面来开拓自己的前途, 自然而然就不愿意去了解创业。另外, 创业教育课程归属于就业办或者商贸学校下设的一个课程, 导致许多的学生并不是很熟悉。

(三)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创业教育未体现梯度式发展, 不能满足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 并未邀请企业家或者公司的高层来指导学生创业, 致使学生对学校的创业比赛参与度不高。网络授课形式简单, 固定时间内放完视频就算上过本节课。没有权威性的教材, 课程讲授更多地依赖教师的理解和经验。

(四) 课程方案设置不详细

创业课程类别单一, 基本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讲座、比赛方面。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创业理论课程主要是由金融、财务、管理相关的理论课程组成, 没有跟学生的专业有效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等方面的课程不全面。

(五) 师资力量薄弱

从师资层面来说, 教师都已具备了创业理论, 而真正有创业经验的较少, 缺乏实践型师资, 教学内容及方式滞后。高校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一般有相近专业的教师担任创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 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也会由辅导员和行政人员以兼职授课的形式进行授课。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建立层次分明的创业教育课程目标

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共性目标, 认知层面教授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情感层面强调学生创业的课堂状态、兴趣, 操作层面培养学生一般的实践技巧、管理技能等, 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设置个性目标。

(二)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打造知名创业品牌活动。开展创业论坛、创业大讲堂等活动, 并将其系列化、常态化、持续化[1]。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创青春等各类创业大赛, 利用各种平台和活动开展创业交流活动等。宣传创业故事, 表彰创业先进学院和优秀个人事迹。

(三)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重点建好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完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建设, 并引进行业课程、与行业共建课程、课程外包、课程改造等方式, 构建科学合理、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2]。

(四) 规范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在评价对象上, 要对课程本身、教学以及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在评价方式上, 坚持量化和质性评价;长时和短时;总结性评价与生成性、诊断性评价结合等[4]。在评价原则上, 要弄清楚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等。完善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

(五) 引入创新创业师资

专职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 在教授内容、教授方法与教授手段等方面需创新。聘请有创业经验且有学术背景的人士兼职授课, 聘用经验丰富的创业者与企业家、行业经理担当客座教授, 举办创业讲坛、圆桌会议等活动。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互派人才进入高校或企业挂职。

摘要:创新创业是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关键要素。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教育浪潮。本文主要以黄河科技学院民办高校作为直接实践者, 从多个角度研究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民办高校,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小珍, 李京徽等.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问题及效果提升——基于河南省10余所高校的调研[J].大学教育, 2018 (3) :154—155.

[2] 蔡壮华.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0:11.

[3] 舒心.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1:11.

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范文第2篇

1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的现状

1.1 思想意识滞后成为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的绊脚石

当前, 课改中农村教师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安于现状, 按部就班, 各项工作总是被动的接受。第二, 观念陈旧, 改革瞻前顾后。第三, 改革依赖别人, 习惯于照搬。

1.2 师资不足成为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难以持续的障碍

教师在新课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农村学校的师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缺编, 队伍不稳定, 就导致了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落不到实处。二是教师任务重, 压力大。另外, 据调查:当前农村有35%左右的教师所任学科与专业不对口, 对所任学科专业知识不熟悉, 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英语课的教师缺乏, 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能落到实处。

1.3 把“实践反思”和“学习理论”等同起来成为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的一大误区

教师认为学习了理论, 听了理论讲座, 做好了笔记, 就算是“实施了新课改”, 把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单理解为积累一点新课改理论, 实施课改的整个过程看作是学习积累理论的过程, 积累了理论自然就懂得实施课程改革。没有真正弄清“实践反思”与“学习理论”的关系, 学的是一套, 做的是一套。这种现象在农村教师中相当普遍。

1.4 艰苦的工作环境成为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不稳定的一大因素

农村教师面临的环境有四点:首先, 经济待遇低下, 教师对工作产生自卑心理。其次, 教学设施跟不上课改的要求, 课改举步维艰。再次, 部分老年家长观念陈旧, 对教师的改革迷惑不解, 产生抵触情绪。最后, 管理者的评价与课改理念步调不一致。

2 目前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建议及对策

第一, 正确的价值观是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前提。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 管理者要树立教师正确的价值观, 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强化学习, 提高认识。管理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用较高的政治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二是用先进事迹的精神品质感染教师, 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要求教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进一步强化组织价值观, 从而让组织价值观在教师头脑中占主导地位。

第二, 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是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动力。我认为, 应从这几点入手:一是管理者要用人格去感化他人, 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学校领导要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 力求与教师在心理上达到相容, 从而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二是要满足教师合理的需要, 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首先,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其次, 善于引导青年教师, 通过谈心、座谈会等形式, 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积极因素;第三, 抓住教师的成就感心理, 适时为他们创造条件, 为他们搭建平台,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对工作的自信心;第四, 学校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 为教师学历提高、专业技能培训、教学科研提供机会, 为教师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强化自身素质的提高;三是实行民主化的管理, 建立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一方面是让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之中, 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使每位教师均得到锻炼, 从而产生一种认同感。另一方面是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 引导公众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 理论的升华和构建是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归宿。新课程的理念不能只从文本中得来, 关键是要求教师要将文本中学到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产生一种认同感。同时, 在自己头脑中构建一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理念, 这才是课改要达到的宗旨。笔者在实际工作中, 一是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 让教师明白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二是组织新课程理论考试, 强化对理论的再认识;三是让教师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并写出实践反思材料, 感悟新课程理论。四是开展论文竞赛活动, 让教师升华, 构建新课程理论, 同时产生认同感。

第四, 加强校本教研是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新课改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扎实校本教研, 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是最重要的渠道。重点抓好教师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三种成长方式, 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端正认识, 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前提。二是加强组织管理, 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基础。这一点重点是建立校本教研网络和进行管理指导。三是选好形式和内容, 是搞好校本教研的重点。四是加强制度建设, 是搞好校本教研的保障。校本教研必须有一定的机制和制度作保障, 否则无法保证质量和连续性。学校应从实际出发,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如:评价制度, 学习制度, 奖励制度等。

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范文第3篇

一、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问题

(一) 管理方案不健全

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正努力的通过合理化手段来完成, 但是对于企业而言,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进行, 是比较困难的内容。调查过程中, 发现很多企业在供应商质量管理方面, 并没有在方案的设定过程中保持足够的健全, 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 直接影响到供应商质量管理的综合进步。第一,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初期阶段, 未开展深入的考察、调研, 大部分情况下, 完全是按照老旧的标准来分析和掌控, 表面上能够达到按部就班的效果, 实际上根本不符合需求, 甚至是造成了严重的疏漏, 这对于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发展, 会产生严重的阻碍现象。第二, 管理方案长期表现为不健全的现象后,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混乱程度不断增加, 各类突发问题的应对、解决等, 都没有办法得到理想的成绩, 甚至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内部紊乱, 此种情况下, 必须对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内涵良好增加。

(二) 管理体系混乱

与一般的工作内容有所不同,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还表现为体系混乱的情况, 并且在很多工作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 都没有良好的解决, 以至于部分问题表现为长久积累的现象。第一,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制度设定, 完全是套用成功案例, 但是对于企业而言, 供应商质量管理必须应对多元化的工作内容, 按照单一的指标和方法, 并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 即便是在管理效率上获得良好的提升, 管理质量依然无法得到较多的保障, 甚至是造成了很大的缺失和疏漏。第二, 管理手段的运用过程中, 完全是通过强制性的方式来完成, 不具备较高的协调性。强制性方法的运作, 的确可以在短期内, 促使供应商质量管理保持在稳定的状态, 可是对于长期工作而言, 特别容易产生严重的损失现象, 而且在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效果上, 容易表现出诟病的现象。

(三) 管理评价不足

就供应商质量管理本身而言, 管理评价的问题, 也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对象, 而且在处置的过程中, 必须按照合理化的模式来开展。首先,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评价手段应用, 表现为严重的忽视现象, 部分企业对于该方面的工作, 并没有过度的看重, 甚至是完全通过简单的评价来完成, 这种现象发生以后, 直接影响到了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而且在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进行过程中, 无法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 导致企业自身的竞争压力不断提升, 针对未来工作的部署和安排, 难以得到理想的成绩。其次, 管理评价的实施, 往往是按照经验作业模式来完成的, 对于实践工作、理论工作没有良好的结合, 这种现象的发生, 会严重威胁到企业的正常拓展, 在内外工作的执行过程中, 产生较多的隐患。从这一点来看,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评价工作, 应坚持做出妥善的改变, 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的综合效用。

二、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原则

现代化的企业经营和发展, 不能继续按照固步自封的思路来完成, 必须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开展良好的应对和解决。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 供应商质量管理,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在相关的原则遵守上, 不能出现任何的缺失和疏漏。第一,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开展, 要从一开始就树立高度谨慎的态度, 该方面的工作落实,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各项工作都要深思熟虑的开展。企业的各个部门应相互配合, 在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共享一些资料和信息, 从而促使管理工作的前进, 能够不断的朝着更高的目标来完成。第二,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实施, 必须坚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来完成, 即便是出现了很小的漏洞, 都容易造成严重的违规现象, 这对于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进行, 会陷入到较大的困境当中。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现对策

(一) 加强供应商的选择

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开展, 必须坚持在选择工作上投入较多的努力, 这是非常基础的操作, 而且对于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特别突出, 不允许表现出任何的挑战和不足。供应商质量的管理在企业中实施, 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供应商选择的质量。如在铁路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上, 则将工作的重点侧重于样件的审验和检定上。例如, 某铁路企业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时, 健全了一套符合自身供应商预审工作的具体流程, 在供应商预审工作上, 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确保铁路公司供应商的质量, 降低工序的浪费。并且还能有效地降低客户信誉损失、延期成本、运输成本以及采购成本等。通过对供应商进行谨慎的选择, 能够对企业的合作关系稳定, 以及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发展, 奠定坚实的基础, 整体上的工作进步可以获得较多的支持与肯定。

(二) 完善管理制度

新时代来临以后,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进行, 已经得到了业界内的高度关注, 同时在很多工作的安排和实施过程中, 必须做出良好的改进。本文认为, 完善管理制度, 对于供应商质量管理而言, 是必要性的手段和方法。第一,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制度操作, 应最大限度的促使管理条文具有较高的针对性。例如, 企业的不同项目经营, 或者是差异性的供应商合作过程中, 在管理制度方面必须做出良好的调整, 尤其是要考虑到市场的变化。例如, 绿色材料是比较火爆的宣传内容, 而且符合国家要求, 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此时拥有绿色技术、绿色材料的供应商, 必须良好的维系, 确保在日后的经营和拓展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 能够获得更高的竞争力。第二, 供应商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 要加强一些特殊问题的解决。例如, 假冒伪劣产品的供应商, 必须及时的停止合作, 要避免企业陷入到打假的风波当中, 针对供应商质量管理, 进行良好的创建, 为企业的自我净化力度更好提升。

(三) 加强管理评价

现阶段的供应商质量管理, 评价工作的实施, 必须进行不断的革新, 而且在评价的方式上、手段上应保持多元化。例如, 供应商质量管理在企业当中的实现目标, 在于共赢。如果供应商在长期的合作中, 没有任何的让步, 没有任何的优惠, 没有任何的共赢举措和意愿, 则企业必须结合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阶段性评价指标, 适当的进行其他供应商的合作, 由此培养新的合作伙伴, 促使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内涵更好的提升。除此之外, 评价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到突发问题的应对和解决, 尤其是材料的短缺现象, 或者是供应的调度问题, 都要直接纳入到评价指标当中。

四、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供应商质量管理开展多元化的操作, 很多工作的安排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各方面的工作能够按照预期设想来完成。日后, 应继续在供应商质量管理方面, 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创新, 要坚持考虑到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时代发展需求。另外, 企业必须对成功案例、失败案例开展借鉴和分析, 挖掘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促使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手段, 能够更好的去转变, 为国家发展和市场稳定, 努力做出卓越的贡献。

五、总结

企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面, 基本上能够采用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整体上的工作效率、质量可以共同提升。

未来, 应继续在供应商质量管理方面, 不断的做出转变, 最大限度的促使供应商质量管理进行, 能够按照正确的路线和标准来操作,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现阶段的企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供应商质量管理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在管理手段上必须不断的增加, 继续按照传统的模式来开展工作, 不仅无法在效益上良好的提升, 还会导致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 在供应商质量管理当中, 容易产生较多的缺失和疏漏现象, 这对于将来工作的进步, 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体系必须不断健全, 在方式、方法上灵活调整。文章针对供应商质量管理在企业的实施现状展开讨论,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供应商,质量,管理,企业,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迎春, 王雷, 姜彤.基于精益供应链供应商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18 (10) :147-150.

[2] 李颢, 邵元铮, 柴若芸, 楚洪伟, 拓芳, 李金虎.基于供应商评价体系的质量管理提升活动[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18 (09) :48-54.

[3] 杨德强.汽车产品项目管理中的供应商质量管理[J].内燃机与配件, 2018 (08) :181.

[4] 孙旭光.供应商质量管理在企业的实施现状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8 (03) :41-42.

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范文第4篇

一、城乡规划实施与依法行政的现状

(一) 新时期, 实施城乡规划与依法行政的意义

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10月28日审议通过了《台州市城乡规划条例》, 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相关规定, 浙江省通过几十年的规划建设管理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依法实施城乡规划, 一方面能够保障城乡规划建设落到实处, 发挥出城乡规划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能够向更高质量迈进。走好依法实施城乡规划道路, 对于改善民生, 缩短城乡差距, 解决社会发展矛盾, 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 依法实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工作实践中, 依法实施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涉及面广, 情况错综复杂, 需要众多的相关管理部门配合;2.违法建设情形复杂, 对违法建设缺少明细的法律界定, 致使执法人员和业务主管人员难以确认违法建设的性质;3.违法建设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 强制执行难度大, 查处违法建设时还会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因素。4.基层规划机构规划管理职责不健全, 基层规划管理人员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 不利于依法行使相关规划管理权, 削弱了规划业务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力量。

二、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对策

(一) 依法编制城乡规划策略

当前, 我国城乡规划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对城乡规划编制也必然会提出新要求。鉴于此, 优化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完善《办法》的相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而言, 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意见:首先, 依法界定城乡规划编制原则和相关细则, 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突出与土地利用规划, 以及交通、水利等规划的相衔接, 探索多规合一的新途径。例如将《办法》中第四条:“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 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等要求更改为具体的可量化分析或定性评价的指标。这些具体的要求, 有助于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更好的落实, 同时也可以促进编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为后期执法人员执法提供管理依据和取证渠道。其次, 依法编制城乡规划, 还应建立健全与违法编制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 即一旦查出违法建设的源头在于编制规划者, 则要追究从编制到建设相关的所有涉及方。

(二) 依法审批城乡规划策略

对于浙江省温岭市而言, 在工作实践中, 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就依法审批城乡规划问题提出了很多应对策略。具体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依法审批城乡规划建设项目, 不得违背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 当规划被驳回要求重新作出调整时, 必须依据《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规规定的程序严格进行再审;2.切实推进“多规合一”改革,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优化审批流程, 去除复杂的多次签字盖章等“门面”过程, 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进程;3.结合资源、生态、功能价值等多方面内容, 确定城乡规划审批的主要指标, 避免在程序上与编制评价交叉。由此可见, 依法审批城乡规划既要在质量上下工夫, 也要在效率上争时间。

(三) 依法进行规划批后管理策略

当规划建设项目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后,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对项目实施后期监督和规划管理工作, 直至项目建设完成。第一, 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而为后续的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也要根据批后管理的各个阶段明确部门职责做好人员分工工作, 建立规划管理、行政执法、国土资源联合执法巡查制度 (平台) ;第二, 要严格遵守建设项目规划获批后管理的基本程序, 主管部门既不能不作为, 也不能滥作为, 要以法律为准绳, 严格要求自己。第三, 要依法明确主管部门在规划批后管理工作中需要完成的具体内容, 对不同工作内容提出适当的要求和评价体系, 确保监管工作质量达到要求。例如, 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建筑物定位 (放) 验线环节, 保证建筑物的建设位置准确;在主体施工阶段, 也要防止避免建筑物随意“长高”或“长胖”等现象的发生;在项目竣工验收规划核实认可阶段, 要按照检验标准对各项指标严格把关, 对不合格的项目依法不予验收认可。第四, 完善批后管理责任制度。对于重点项目而言, 应指定项目负责人, 并对施工 (放线) 验线、规划验收核实认可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及管理。在工作过程当中, 管理人员应该将管理和服务进行有效结合, 对动态建设进行有效把握, 对审批事项进行及时通知, 做好协调工作, 同时也要对各个建设项目进行跟踪服务, 推行“双随机”抽查监管的工作方法;第五,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要想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布栏制度和告示牌制度。在项目进行审批时, 应该对重要项目进行现场公示, 在相应地方设置告示牌, 进而对规划项目进行公示, 其公示内容应该包括项目位置、审批层数、项目的高度与面积、项目的容积率与绿地率、项目的开发单位、项目的施工单位等。

(四) 依法实施城乡规划其它方面的策略

依法实施城乡规划还包括行政执法部门对违法建设项目的查处等问题, 为了提高违法查处效率, 精准确认违法建设主体。一方面要从法律角度清晰界定何为违法建设, 保证执法者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业务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执法部门的做好技术认定工作, 提供与规划项目相关的资料, 同时还要保证相关资料的真实性。

结论:

综上所述, 城乡规划是新时期促进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全面推进依法实施城乡规划战略, 有益于提高城乡建设质量, 解决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进而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

摘要:在进行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管理的过程中, 会遇到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违法建设查处难、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住房城乡建设规划业务主管部门工作协调难等各种问题。鉴于此, 本文对城乡规划实施与依法行政现状和对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旨在与城乡规划领域的研究者同行们进行一些有价值的探讨。

关键词:城乡规划实施,依法行政,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 柳利军.城乡规划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2.

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范文第5篇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的调研及分析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和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笔者在浙江工大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3份, 回收率为96.5%, 其中有效问卷173份, 调查结果有效。问卷的主要针对学生在选导师前、选导师过程中、选导师过程后3个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困难和困惑进行调研和分析, 通过对比选导师前后学生们期望值差异的, 并从学生和导师多角度出发分析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从而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 在选择本科生导师前

调查结果显示, 在本科生选择导师前, 71.67%的同学只是稍微阅读了导师的个人资料, 6.02%的同学没有认真了解过导师的资料, 而只有22.23%的同学是很认真、很详细地了解过导师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对选导师的重视程度不高, 且获得相应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 不全面,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二) 在选择本科生导师时

选择导师是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然而调查显示很多同学对导师的选择过于随意。11.18%的同学为了进一步增加对导师的了解, 会多次与导师会面交谈;53.42%的同学在选择中仅与导师进行一到两次会面;35.40%的人在选择导师时, 甚至完全没有与导师接触过。分析得出结论, 选择导师随意, 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一个是主观因素上:学生不够主动积极、不够充分重视, 他们不愿意主动找导师了解相应的资料, 从而做出合适的选择。另外一个是客观因素上:能为学生提供的资源有限, 渠道单一, 从而造成不便。另外, 调查结果也可以发现, 在选导师的时候, 有53.8%学生们关注的是导师的研究方向;20.11%的人更注重导师的性格, 16.85%比较在意导师的职称和知名度, 剩余9.24%的人则是凭主观意愿进行选择。同学们关于选择导师的关注点不同, 也反映出大家对未来就业方向, 学业发展规划等不同。

(三) 在选择本科生导师后

在选择导师过程后, 调查结果发现双方的交流互动相对较少。25.63%的同学表示是导师主动联系自己, 30.63%是学生主动联系导师, 双方都积极互动的仅占29.38%, 另外还有14.38%表示彼此从未联系过。这里也可以看出, 本科生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意识双方都比较淡薄, 没有特别积极的互动。仅11.80%的同学表示经常与导师联系, 58.39%偶尔与导师联系, 还有29.31%基本不与导师联系。缺少联系、缺少沟通、双方互动性不强, 这个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关于与导师交流的内容, 大多同学都比较注重科技立项、课外拓展以及考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这也就对导师的专业能力和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措施

从问卷调查中, 我们发现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实施情况,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 我们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一) 建立健全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 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制度包括导师制实施方案, 这里要明确实施导师制的目的、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与安排、考核与待遇等;还包括导师工作规程、导师年度或学期工作计划、导师工作日志、导师活动调查表以及导师考核档案等有关材料。此外, 应建立导师评价激励机制, 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学时数、成果及评价等内容, 以折算成计酬业绩点、工作量的方式, 纳入导师的年终工作考核范畴, 调动导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完善各项考评监督制度, 加强对导师实践教学、科技竞赛、就业指导、毕业设计等主要环节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充分发挥导师内在驱动力, 营造导师间良性竞争氛围, 调动导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实施过程中采用“双向选择”, 增强师生的交流互动

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运行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 导师为主导”的原则, 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确定方式, 采取“双向选择”。一般来讲, 对于符合导师任职条件的教师, 应当将其照片、情况简介及科研情况向学生公布, 学生自愿填报志愿, 学生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填报志愿情况协调推荐, 确定导师。双选前:充分发挥导师主导作用, 通过开展“导师见面会”等活动, 与本专业的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让每位导师分享成长历程、研究心得, 展示导师风采, 加深学生印象;双选后:完善二次选择和淘汰机制, 允许师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导学, 加深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师生互选。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参与的兴趣点 (需求) 和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阶段而不同, 在低年级学生入门阶段他对导师的要求不高, 当随着步入高年级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 学生对导师的确定上更具挑战性和选择性, 指导范围涉及到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训练。

(三) 以课外科技为主要抓手,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学术创新水平

以学校、学院的课外科技竞赛为创新平台, 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 与导师共同探索学术前沿领域。导师指导学生课外课题研究的选题、立项, 组织课题讨论会, 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 在自主学习与合理引导、合作交流中探究、创新, 在实践中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针对高年级学生, 此时导师的任务是使本科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术的同时, 以提升学生学术追求和学术创新水平为目标, 强化高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根据高年级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通过科研和其他教学活动, 有针对性地从业务知识、能力培养、科学道德、考研深造、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 强化对学生考研、出国、就业等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 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 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结合的程度, 并适时加以引导, 从而形成不同的精英人才培养方案。

总结与思考

在新的形势下,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 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为当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数据, 也为各高校导师制的实施与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随着各界对现代教育的重视,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重点的教育管理制度, 在教学改革中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各高校各专业的同学进行了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 总结了各高校实行导师制的实际情况, 并提出了新时期各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及提出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一些具体方法与措施。

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范文第6篇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但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贫富差距的现象仍然存在。为保障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可以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每一个困难家庭学生都能顺利入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问题,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全面推广、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实施国家资助政策。在这一战略的实施推动下, 我国的高校助学政策也日趋完善。

二、高校资助政策发展进程

1983年到1986年, 是人民助学金与奖学金并存阶段。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打破了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的全资助模式, 在原有人民助学金基础上加入奖学金资助项目, 奖学金名额相对较少, 旨在激励贫困生品学兼优。

1987年到1994年, 是奖学金和贷学金并存阶段, 对全日制普通高校入校新生全面实施奖学金和校内无息贷款政策。我国高等教育陆续经历了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改革、招生和收费制度改革, 学生及家庭适当分担部分教育成本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1994年到1996年, 是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阶段。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 提出对来自特困家庭的学生提供“特困补助”;教育部在1994年5月下发了《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 明确规定各高校设立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基金;经过短暂实践后, 国家教委出台了“[1995]30号”文件, 提出了一项“减免学杂费”这一重要的资助措施。

1999年至今, 是多种助困方式并存的助学体系阶段。2007年5月,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 (2007) 13号) 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 逐步建立了以“贷、助、奖、勤、减、免、补”为主的较为完善的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三、国家资助政策实施的现状调研

为更好地开展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和服务工作, 制作了“贫困大学生对当前国家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调查”、“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情况问卷调查”2份问卷。

调查的对象为广州某民办本科高校贫困建档的在校学生, 共分别回收有效问卷506份和515份, 所获数据, 客观、真实。

(一) 高校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服务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 学生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时 (多选题) ,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学校宣传渠道占90.32%, 从朋友口中得知占44.37%, 电视、网络媒体占44.14%。

对于老师、班干对资助工作的信息传达情况, 40.54%的同学认为很到位, 班级所有同学都很清楚, 55.68%的同学认为传达一般, 只知道很重要的信息, 仅有3.78%的同学认为传达不到位, 很多信息不清楚。

(二) 高校国家资助工作的实施情况

贫困学生对于学校资助工作开展的规范程度的看法是, 认为非常民主、规范和基本民主、较规范的同学分别占28.65%和67.57%, 认为不民主、不规范的同学占3.78%。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评定的公正程度的看法为, 约21.35%的学生认为非常公正, 59.46%的学生认为比较公正, 仅有17.03%的学生持一般态度以及2.16%的学生认为不公正。

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 63.19%的学生认为申请的主要难度在于贷款的手续繁琐, 也有23.62%的学生认为难度在于贷款的名额有限, 13.19%的学生认为贷款条件苛刻或者透明度低。

(三) 高校国家资助政策的满意度

13.51%的学生认为资助能落实到真正困难学生身上, 81.62%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够落实, 仅有4.86%的学生认为不能够落实。

申请过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中, 有88.51%的学生获得了贷款批准, 有11.49%的学生未获得批准。对于银行在国家贷款服务方面的满意度, 比较满意以上的学生占比达到了90.27%, 不满意的占比9.73%。

有34.46%的同学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完成学业有着很大的帮助, 能够解决上学的费用问题, 有65.54%的同学觉得有一些帮助, 仍有较大经济负担, 这与部分家庭的具体情况以及学校的学费实际有关, 相比而言, 独立学院的学费高昂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最高额度, 有75.23%的学生希望根据学校实际学费划定贷款额度, 10.59%的学生希望最高额度定在8000-10000元之间, 9.91%的学生希望最高额度定在1000-15000元之间, 仅4.28%的学生继续支持8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额度。

四、高校资助政策的实施建议

(一) 创新资助工作宣传模式

学校宣传渠道是学生获取资助政策的主要途径, 但大部分学生认为传达一般, 只知道很重要的信息。这样的资助宣传, 暂未起到让广大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精神、鼓励受助学生自强自立的舆论导向作用。

针对存在的问题, 有必要创新资助工作宣传模式。例如, 宣传队伍可以由简单的老师队伍, 扩充为“老师带队, 学生参与”的师生共建式宣传团队,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同时, 也可以“以研促宣”, 设立学校的专项经费, 调查贫困学生的真实需求, 提升服务质量, 让政策宣传深入身心。

(二) 建立资助反馈机制

许多学生反馈的问题, 大多集中消化在辅导员层面, 省级资助中心很难获取学生的真实状况, 即使有, 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建立高效的资助反馈机制, 能及时掌握资助政策在基层的实施状况, 能畅通实施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例如, 可以对申请贷款失败的学生进行统计和调研, 把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

(三) 注重资助政策精神的解读

高校资助体系日益完善, 高校资助力度逐年加大, 高校资助的评审工作也日趋科学。评审的程序得到了大部分贫困学生的认可。但在访谈过程中, 发现部分受助学生认为获得奖助学金仅仅是自己的努力, 很少有上升到到感恩国家的层面。

这个也跟资助宣传对政策精神的解读不充分有关。应该多一些国家各类资助类别的内涵解读, 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引导。

当前, 学校开展的政策精神传递, 多局限于感恩教育, 基本局限于开展征文比赛等形式单一的活动, 甚至有些学校都没有真正落实感恩教育。

建议学校创新活动形式, 开展交流活动、资助典型宣传活动、资助专家主题讲座活动、视频大赛活动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贫困学子的关爱与鼓励。

摘要:通过文献了解高校资助政策的发展背景、发展特点;并通过调研了解高校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针对现状调研中反映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资助政策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校资助政策,现状,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 冯涛.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制度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 2018 (12) :40-42.

[2] 曾凡富.高校校园冷暴力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 (2) :124-13.

上一篇:纪检部成员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