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范文

2023-09-22

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范文第1篇

透过一节节课, 回顾我们的教学实践环节, 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 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 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

另外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来看, 主要突出的是学科领域内已经形成了的基础性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 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主要按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编制, 教材内容以客观真理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受到前辈科学家们从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中精心挑选和精心组织过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的教育与熏陶, 迅速获得知识。但学科的这一呈现方式也造成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化。

2 育人价值应体现的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的育人目标应该凸显出学科的核心价值、体现基础性的内涵、反映社会需求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需要一步研究教学内容选择, 增加课程实施的弹性, 以应对学生间差异性的加剧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让课程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学生。

信息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维度的目标中, 但要看到, 信息素养毕竟只是对信息技术教育结果的一种静态描述, 其真正落实必须通过一个一个教学过程的体验和积累方可实现。

3 信息技术学科育人价值发掘

综上所述, 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体现在生存价值、发展价值和伦理价值, 究其核心是信息素养, 我们结合信息社会的特性、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信息素养的标准, 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发掘出这一学科的育人价值。

3.1 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

如今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应用的能力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同时在课标中, 也明确指出了针对各阶段学生应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 涉及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应用与设计等方面, 以便学生理解、适应信息化社会。

3.2 对新型技术的探究能力

不难发现, 信息科学技术是各学科中发展最快的。相应的软件版本更新的速度也很迅速。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例, 更新的速度如此之快, 以至于刚掌握的新知识, 有的不到一年, 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就陈旧了。因此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进取, 自主地学习新的东西,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地变化。

3.3 信息的鉴别、收集及评估能力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各类纷繁复杂的的信息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其真伪难辨。因此, 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 在接受信息的时候, 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具有对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进行鉴别和评估的能力。

3.4 开放环境下自我约束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 对大家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从而给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人生价值有着很大的冲击。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为所欲为, 而这种几乎毫无限制的“自由”却被一些人滥用, 从而导致网上出现了不少为法律所禁止或社会道德所不容的行为。因此,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 以下几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有负责任地发布与传播信息,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软件版权的基本知识, 不使用盗版软件, 注明信息来源。

3.5 信息的安全意识

如今社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和“信息”打交道, 用计算机和网络解决着学习、工作中的各种事务。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 信息安全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使用防病毒软件、安全防护软件等技能。信息安全的意识 (网上交友、聊天、下载信息、收发邮件、网络购物等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 掌握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的措施。

结语

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基于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现了对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价值、发展价值以及规范价值。认识信息科技学科育人价值的背景是前提, 明确信息科技学科育人目标是基础, 总结信息科技学科的育人方式是重点, 要在指导学生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品质,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是提升网络环境下人才质量的必由之路。

摘要:信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 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时刻都在获取、传递或呈现大量的信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课程的各个方面都有待完善。本文主要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以及课堂教学过程, 梳理当前在教学中, 在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和解决对策, 从而挖掘出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下社会时代背景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科,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戴庆勇.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 (11) .

[2] 杨林广.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J].教育信息化, 2004 (03) .

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范文第2篇

一、做事先做人,育人先育德

著名教育家斯霞指出:“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个“三品之说”值得深思。中职生在应试教育者眼中就是被普通高中招生淘汰掉的“次品”。当中职生走在大街上,有人问:“你读哪所学校?”如果学生说是中职学校,别人就会投来不屑的眼光。在以学历论英雄的评价体制下,中职生常常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

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什么是人才呢?人才就是“人”和“才”的结合。诚实、善良、富有爱心,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就属于“人”的部分,简称“人格”。“才”就是能力、聪明才智、知识技能。常言道:“万事德为首,百业德为先”。如果把“人”与“才”放在一起相比,“才”只是处于零价值的地位。“才”的价值只有依靠良好的“人格”方能显现,人格的分值越高,人才越有价值。人格就像阳光雨露般沐浴着“才”。知识也好,能力也罢,只有通过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滋润,才能生机勃发,在竞争中立于

1 不败之地,才能对整个人类有益。所以,班主任一定要牢固树立育人先育德、“先‘人’后‘才’是人才”的重要思想,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德艺双馨的真正含义。

二、读人先读心,施教先施爱

当我们在抱怨学生不听话、逆反、倔强、胆小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懂学生吗?”学生,作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主体,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学生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懂”。老师不懂学生,就会错怪学生,就会不切实际地要求学生,会把学生推得很远,甚至爆发情绪战争。教师不懂得学生,就不能给学生真正的爱。读懂学生是学会真爱学生的第一步,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多花时间陪伴学生,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试着去理解他们言行背后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教师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快乐,形成健全的人格。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所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就等我们去唤醒他。

其实,只要教师蹲下来,跟着学生的视线看他的世界。老师就会发现,学生每做一件事都会有他们的理由,很多在我们看来“离经叛道”的事情,是他们内心成长的需要。学生的任性和叛逆不是天生的,是老师不懂学生、误解学生逼出来的。学生和老师对着干,多半是因为老师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造成的。

2011年秋期开学后不久,我就遭遇了“女儿国”的合班风波。当学校决定把同是服装专业的另一个班整班并入我班,那个班级番号取消时,两个班的同学都不情愿。面对另一个班级学生不到我班来上课的尴尬时,没有冷静反思自己的过失,反而用言语刺激,导致又一批学生离开教室。当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时,我立即控制情绪,请行政值周领导把关,自己马上去寻找离开教室的同学。我没有批评她们离开教室“逃课”,而是带着原班“队伍”到那个班教室去。放学后,我又到寝室去找她们谈心,这些行为,直观而朴素地表达了我对她们的关爱、理解、宽容和歉意,打动了学生的内心,化解了问题。

2 众所周知,教育首先是感化人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个情就是爱。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心灵的波动时机,把握好传递爱的契机。学生忧愁时,及时慰藉,使其得到排除;痛苦时,送去温暖,使其得到解脱;困难时,雪中送炭,使其得到帮助;矛盾时,积极化解,使其豁然开朗;期待时,合理满足,使其得到激励。班主任只有把满腔的爱倾注给学生,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形成心心相印的默契。

三、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教育是浸润心灵的事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班主任仅用德育的方法去教导学生还远远不够,唯有用心去做,饱含着感情去做,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培养健康的人格。

记得那是2011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天,上晚自习时我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一个学生,而且是班上唯一的男生。他担任清洁委员,很爱劳动,提水、拖地、抹窗户是他的拿手活,教室经常被他打理得非常干净整洁,在大伙儿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一向乖巧的他,怎么没有来上学呢?”我心中泛起了疑团,于是,马上拨通了他父亲的电话。得知他早就来上学了,我急忙四处寻找,终于在顶楼的转角处发现了他的身影。蜷缩着身子,耷拉着脑袋,双手抱着小腿,穿着单薄的衣衫,一声不吭坐在台阶上。我走上去关心他,他反而把头埋进缩抱在一团的大腿内。凭着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我断定他心里有“结”,心中有“恨”。如何敲开他的心扉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心病还需心药医。我当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通过与他父亲的沟通,了解到孩子的母亲从小就严格要求,且只抓住缺点狠狠批评,很少肯定孩子的优点。在母亲心中,孩子是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废人。孩子心中充满了失落感,孤独感,周末回家画画、根雕、搞泥塑,也全被认为“不务正业”。没有人能理解他,心灰意冷的他有时干脆在房门外挂上“闲人免进”的牌子。当我与他深入交流时,他告诉我最让他留念的是家里养了多年的那条狗。我觉得有必要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只有扣动他的心弦,才能收到

3 奇效。于是,我查询了他的健康档案,进一步了解到他自卑心理严重,敌对情绪突出,强迫因子得分也高。穿着单薄的衣衫是为了让大脑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而不去想那些令他烦恼的事儿。多么令人痛心呀!小小年纪,居然用身体疾病来掩盖心灵的痛楚。

尊重、理解、真诚、共情、阳性强化„„我用心与他沟通,和他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教他学会微笑,学会放松,学会欣赏阳光。最终让他懂得了认知影响情绪的道理,树立了“只要我愿意,就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坚定信念。

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范文第3篇

1 高校育人实践的时代境遇

1.1 经济领域的巨大变革, 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 必然伴随着新旧伦理道德观念的剧烈摩擦碰撞,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 受西方思想、市场观念影响大, 他们崇尚适应市场竞争的道德因素, 反叛传统道德, 一些畸形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在校园悄悄蔓延。我国现实生活的道德规范是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 现代社会无论怎样变化,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始终都是中国的社会意识和主导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在传承和发扬传统道德观中, 教育应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

1.2 各种社会思潮泛滥, 增加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复杂性

当前社会上存在各种社会思潮, 良莠不齐、鱼龙混珠, 在促进思维方式多样化的同时, 也增加了人们价值选择的复杂性。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 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正确地完成价值选择, 是当前高校育人实践的一个现实任务。

1.3 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成才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他们在成才的价值取向上, 从关注社会目标趋向关注个人目标, 社会价值观淡化。把培养个人学识和职业能力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如何帮助他们化解压力、设计人生, 适应社会, 使大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命运, 需要高校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4 互联网的出现, 使高校育人方式面临新的契机

互联网的出现为高校育人实践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学校通过网络, 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青年学生的情绪和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及时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另一方面, 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 信息是庞杂多样的, 既有大量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反动、黄色的内容, 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育人环境, 高校的育人实践工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高校育人实践的核心内容

面对新时期高校育人实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核心内容,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1 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放在高校育人实践的首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也是高校育人实践坚持的方向。由于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大众主体, 他们往往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最先反映者, 但其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实际经验不足, 对社会思潮的性质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使学生在理论素养的提升中, 提高抵御错误思潮的自觉性。

2.2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重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否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 决定青年人走什么路, 成什么才。青年人的个人理想只有与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相结合, 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怎样把学生的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找到结合点和着力点。

2.3 把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主旋律

当前我们提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对文化传统、时代特征、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取决于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 而文化底蕴是其基础。高校都具备优良的文化传统, 教风严谨, 学风积极, 无论在科研创新还是基础教育工作上, 都具备鲜明的文化气质, 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2.4 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基点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人们提供了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变革的环境下, 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主动的, 他们崇尚科学知识, 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 更有很多志愿者参与社会活动。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是非、善恶、美丑不分的现象。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 理应把知荣明辱、治身修德作为育人的主要内容, 把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

3 探索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

3.1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知和行统一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教学中, 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认清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和支流,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 明确方向, 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的教学中, 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认识问题。

3.2 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切入点, 开展专业理想教育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 利用校内各种条件、多种场合和有利时机, 开展专业理想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趋势、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使学生端正正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专业思想。通过不间断的专业理想教育, 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服务祖国的责任感。

3.3 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实现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内生活的成员, 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言行, 起着“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各种活动, 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使爱校求知、诚信友爱、进取和谐成为校园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育人实践面临的新形势, 阐述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高校育人核心内容的重要性, 探索了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高校,育人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一) 模式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通过结合课改内容, 不断提升其综合性与开放性是当前理念改革的重心。只有将高校管理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融合, 形成良好的思政模式, 不断优化和提升教育体系,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切实提升教育模式的全面创新。

(二) 模式的目的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存在严重地创新性与思考性缺失等问题, 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观念的形成。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高校积极做好同社会的交流与协作工作, 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同时, 教师要加强同学生的交流, 保证互动性不断提升与优化, 通过积极引导使其树立良好的认知与价值观念, 更好地去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 切实提升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 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优质的思想理论来指导生活。为切实提升育人模式的发展,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 回归生活。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去生活, 所以积极探寻生活, 回归自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和首要任务, 只有切实的将理论与生活相融合, 才能保证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更好地融入社会。其次, 回归理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部分群众的价值观扭曲, 将个人的发展完全归结于经济能力。为保证大学生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崇高的理想, 需要高校积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保证学生能够经受诱惑, 回归纯真与自我。最后,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需要积极做好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 保证理论从生活中来又更好地去服务生活, 切实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此外, 创新教学模式需要形成第二课堂, 积极走出课堂来体会社会发展, 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发展逐步提升, 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具体工作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亟待解决, 具体内容如下:

(一) 组织形式和环节布置缺乏科学性

当前,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较大, 规范化模式基本形成, 并呈现出科学化发展趋势。但是, 因为部分高职院校的重视力度不足, 导致实践活动的规划与设计不全面, 整体性欠缺。同时, 因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相应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健全, 所以具体的组织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对实际的教学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 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过少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 相配套的实践基地严重短缺,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实践基地缺失, 相应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导致具体的实践活动开展作用不足, 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活动效果与预期效果差距较大。

(三) 实践活动缺乏经费, 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难

高职院校的资金模式较为单一, 其自身拥有的职业化特点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较为松懈。同时, 因为资金投入比重分布不均衡, 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较少, 实际的效果产出较差, 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不足, 并且发展较为滞后, 保障性较差。

(四) 没有营造面向全员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提升全民素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需要全员参与,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是, 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 因为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和专业场地的短缺等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的提升, 导致教育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成效未能达到预期。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状况

思政教育的重心在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争取做到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需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 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并获得更好地效果。同时, 为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发展与长远发展, 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并结合实际的教育工作来提升教学效果, 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循环。

(二)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 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为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 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保证思想政治课程的有序开展, 更好地去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 高职院校要积极做好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工作, 通过加强培训和指导来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 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实施模块分配的形式

为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 需要在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 大力推动教学规划与教学模式创新工作, 保证实践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在当前不断提升和优化的素质教育背景下, 素质教育工作力度不断加强, 为切实提升素质教育, 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做好实践活动, 并真正做好实践与理论联系的工作, 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模式。为切实提升实践活动的有序性, 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和教育培训活动, 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 保证能够树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同时,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并能够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工作, 形成良好的阶段学习目标, 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 构建完整、良好的高职实践活动体系

为切实保证实践活动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需要建立健全核心队伍机制, 在党委和校委的领导下, 不断健全相关的制度与政策, 保证实践活动有法可依, 切实提升整体的实践效率。同时, 积极开展相关的调研活动,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有序的制度建设与管理, 保证实践工作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从而产生完善的活动体系, 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奠定政策基础, 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

四、结束语

作为新型的管理与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高职院校管理与学生综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能够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成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课程开展的同时, 将实践活动引入具体工作中来, 通过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来保证学习效率, 形成良好的教育与教学模式, 推动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

摘要:政治教育课程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 是高职院校课程的重心,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需要建立健全理论体系建设, 将思想政治作为课程的核心, 建成优质的教育体系, 切实推动高职院校的综合发展水平, 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

关键词:高职院校,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隽, 蒋金康, 徐微.大思政视野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 (信息版) , 2019 (3) :144-145.

[2] 王英华, 老士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 (8) :199.

[3] 孟波, 焦明倩.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8 (9) :181-182.

[4] 程丹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学园, 2018 (7) :148-149.

[5] 陈凤, 单婷.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五全”育人模式的构建[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 (2) :73-76.

[6] 黄郁健.发挥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指挥力的路径探究[J].轻工科技, 2019 (2) :141-142.

[7] 黄传球.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6) :47-50.

[8] 王丽娟.关于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智库时代, 2018 (31) :258-261.

[9] 杨昭, 李茂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效构建[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17 (1) :75.

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范文第5篇

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主力军,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应加强共同体培育, 以便大学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达到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因此, 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育人模式研究, 以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育人模式建立意义

(一) 应对社会复杂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 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将面临较大变动。在这一背景下, 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不断渗透的新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影响, 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面对复杂的挑战。采取共同体育人模式, 能够避免大学生以狭隘眼光对本我文化不同的群体和文化进行排斥, 同时也能使大学辨别是非的能力得到增强[1]。坚定对民族团结的认同信念, 学生能够自觉背负起国家赋予的重要责任, 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一代, 积极参与到祖国建设事业中, 为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 增强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为保证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 还要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增强, 保证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得到增强。在认同祖国和民族的基础上, 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形成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依存感。对中华文化形成认同, 才能使学生将中华文化当成是民族宝贵财富, 树立文化自信, 在社会实践中做到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强烈认同, 才能使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投身社会主义事业中, 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形成强大的民族向心力。

(三) 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

对于未来将要投身各行各业进行祖国建设的大学生来讲,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确保大学生能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在工作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从而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采取共同体育人模式, 能够通过加强大学生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使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在多元主体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下, 能够使教育工作在不同领域发挥功能, 加深学生对民主、富强、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主动维护社会公正与平等, 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育人模式的实施分析

(一) 树立师生共同体教育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主体和客体关系将对教育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采取共同体育人模式, 还应树立师生共同体教育理念, 确保主、客体之间保持密切、和谐的关系,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作为导向主体,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 还应加强与客体的对话沟通, 避免学生成为接收器, 而是成为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参与者。在此基础上, 教师与学生间才能形成有效对话, 完成平等、民主、开放学习环境的创造, 有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所以在师生共同体中, 教师应当成为支持者,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安排, 实现与学生的不断对话和沟通, 从而顺利分享知识和经验,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教育活动的开展意义[2]。想要达成这一目标, 还应从青年学者、高年级研究生和专业教师中进行导师的筛选, 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交流分享机会, 帮助学生与兴趣相仿、爱好相同的导师建立密切关系, 完成师生共同体的建立, 从而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有效引导。

(二)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共同体

实际在大学生培育方面, 高校需要肩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 需要完成和谐校园文化共同体的创建, 以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年发展中, 高校通过开展知识传播、人才培育、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 已经形成独特文化生态, 能够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条件。因为在优秀文化环境中, 能够使学生得到激励和感染, 促使学生取得发展。在实践工作中, 可以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学术活动, 如研讨会、学术讲座等, 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讲座, 完成良好学术氛围营造。在和谐校园文化中, 广大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能够得到激发, 形成敢问、敢质疑的学风、校风, 促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以铭记校史、唱校歌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经典传送、音乐会等活动, 能够对大学文化精神展开深入挖掘, 使学生对优秀文化形成强烈认同感, 在活动中形成较高思想政治素养。

(三) 建立思想政治学习共同体

采取共同体育人模式, 还应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共同体的培育, 以便使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自我教育和发展。建立学习共同体, 需要将协同学习当成是目标, 组织学生在同学之间建立互学互惠的关系。在实践工作中, 学校需要加强宣传, 促使学生认识到分享学习要素、资源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将独立学逐步转化为协同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行该模式, 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彼此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差异, 通过取长补短开展互惠学习, 从而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于教师来讲, 还应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 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思想和政治观念的机会, 督促学生端正自身学习态度,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进而使学生获得提升学习成就的快捷途径[3]。值得注意的是, 建立学习共同体还应充分体现学生意愿, 即保证学生自愿加入共同体中, 而并非是由教师选派领导和分配任务。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才能自觉向他人学习, 形成良好互动学习关系。

(四) 筑造多元主体教育共同体

在育人模式实施过程中, 还应完成多元主体教育共同体的筑造。具体来讲, 就是学校应联合家庭、社会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各主体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不同教育场所, 引导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对于学校来讲, 还应对辅导员、教育工作者的职能进行发挥, 为学生教育提供正确方针。在此基础上, 将家庭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通过家长加深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了解, 并通过重塑家庭风气、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此, 学校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完成相应沟通机制的建立, 借助微信、QQ等现代通信工具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从而使家庭教育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此外, 学校应当加强与社会机构、组织的联系, 为大学生提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和环境, 从而在学生当中形成正确舆论导向。以高校为主导, 面向社会进行倡导, 能够鼓励更多社会团体加入教育共同体中, 从课内、课外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促使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品德。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采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育人模式, 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应对社会复杂挑战, 使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增强的同时, 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实践工作中, 为对该种育人模式实施, 需要完成师生共同体、校园文化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和教育共同体的创建, 以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形成提供条件, 继而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需要将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当成是重要任务。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育人模式展开了分析, 从师生共同体、校园文化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和多元主体教育共同体建立角度对育人模式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 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波儿.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若干思考——以四川省阿坝州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为中心[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6 (1) :46-50.

[2] 范人伟.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7 (3) :55-58.

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范文第6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见误区

(一) 学生思想问题找辅导员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换言之, 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 应当承担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即所谓的“第一责任人”。对于辅导员的定位, 学校领导和专任教师们容易产生误解, 直接将“第一责任人”等同于“唯一责任人”, 形成了学生一有问题就找辅导员的习惯, 而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思想问题, 辅导员工作量非常大。以吉安某高职院校为例, 辅导员一年须完成80课时的教学工作量, 平均一位辅导员要管理270余名学生, 兼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 辅导员和学生比例远远超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的1:200。此外, 每位辅导员还需承担一部分学院行政工作, 对接学校各个部门。每个学期, 辅导员要同时接受学校学工处、人事处、教学归口学院和行政归口学院的分别考核, 每年辅导员还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教学大赛和辅导员素质大赛。在这种工作强度下, 辅导员根本无法专心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 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完全抛给辅导员, 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

(二) 孩子教育问题找老师

高职院校学生的家长多为商人或在外务工人员, 平时忙于工作, 疏于对孩子的管教, 孩子大多由祖父母抚养长大。高职院校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略显欠缺, 部分家长根本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认为孩子念书的目的就是混文凭, 还有些家长想要教育却不得其法, 无从下手, 因此, 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了老师。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得不到家长足够的关爱和教导, 缺乏归属感, 往往容易产生厌学、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光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三) 大学生教育问题找学校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在于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 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高校的培养, 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共同教育。目前, 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即是机遇, 也是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2]思政教育任重道远。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 绝不能局限于学校的教育。

二、全员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 全员育人理念符合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全员育人理念运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国家和时代的要求。

(二) 全员育人理念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训, 思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 资源匮乏, 投入较少, 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特殊性, 综合素养不高, 因此,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差距之下,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许多困难, 只有整合资源, 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教育格局, 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需要。

三、全员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全员育人要求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位一体, 通力合作,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少不了全体教职工、优秀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的配合, 因此, 其具体运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全体教职工协同育人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力, 应当肩负起重要责任,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现象, 思政教师应当深刻思考, 改进教学方法, 转变授课方式。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另一大主力, 应当抽身日常琐事, 关注思政教育研究,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进行思想引领和思想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育人比教书还要重要, 专任教师虽然不是思政教育主力, 也应关注学生的思政教育,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 成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具体工作和考核机制, 将思政教育落实到位, 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虽不显性, 影响却广泛持久, 学校后勤、保卫、宿管、图书馆所有部门的教职员工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 一言一行都应注意。综上, 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才能构建大思政格局, 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

(二) 优秀学生朋辈帮扶

学生之间年龄相仿, 相处时间长, 交流更易产生共鸣, 因此, 朋辈便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可着力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骨干, 他们可以是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 也可以是有经验的学长学姐, 教育方式既可以是谈心谈话, 也可以是社团活动。朋辈教育既能弥补教师思政教育的不足, 又能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 构建家校联动机制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学生的教育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态度、遵守校规、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家长应该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关心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家长的关爱和家校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只有形成家校联动机制, 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的思政教育。

(四) 社会环境形成合力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应当寻求社会的支持。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 网络资讯迅速发展, 国家应净化网络环境, 树立道德榜样,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优秀校友和校外知名人士也应该被纳入全员育人的队伍之中, 此外, 学校还可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 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 经常有下企业见习的机会, 与社会接触较多, 发挥好社会的作用, 能让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事半功倍。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难, 需要整合教育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体系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途径, 只有充分利用所有教职工、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才能顺利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思路, 本文立足全员育人理念, 旨在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文章首先叙述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常见误区, 其次分析了全员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必要性, 最后总结了全员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全员育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 200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004.

[3] 王浩, 冯爱玲, 王岩, 白生宝.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时空, 2018 (23) :143-144.

上一篇:托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竟聘用人员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