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今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虽然人民银行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但是毫无疑问,此项决定势必将引起新一轮的人民币升值过程。由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对汇率波动的风险非常敏感,在上述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以规避新一轮的汇率风险,毫无疑问成为了外贸企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及走势分析

2005年7月的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便步入了升值的轨道之中,图1显示了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其中,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呈现单边不断升值的状态,至2008年8月初,已经累计升值约21.2%。在此之后,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对美元的基准汇率一直稳定在6.83¥/$左右的水平上,在此期间,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则开始趋于贬值,在2010年经济趋于好转之后,又趋于升值。

此次宣告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开始摆脱此前6.8275¥/$的基准水平,至7月16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小幅升值了0.82%。相比较而言,2005年7月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后,人民币对美元在2005至2008年间,分别升值了2.4%、3.1%、5.8%和7.1%。虽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并不意味着人民币一定会升值,但是本文认为,此次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结果将会使得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短期升值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分析这种判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领先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8日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我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10.5%,而预计美国为3.3%,欧元区为1%,日本为2.4%。同时,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也长期高于其它国家,如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在2007年1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06年,美国整体劳动生产率仅仅增长1.4%,而中国为9.5%,印度为6.9%,欧盟为4.1%,日本为2.5%。可见,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决定的汇率升值基础仍然客观存在;

第二,从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上来看,欧、美等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仍然把人民币升值示为实现全球经济增长平衡和改善国内贸易逆差的重要手段,如美国财长盖特纳就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扭曲是重建全球均衡发展的障碍,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6月24日就表示,如果中国不使人民币升值,则其他国家应该考虑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可见,近期国际政治诉求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相比2005年时会更大。

第三,近期外贸顺差规模的反弹在短期内也给人民币升值形成了一定的动力。据我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进口同比增长34.1%,出口同比增长43.9%,贸易顺差为200亿美元,较5月增加62亿美元。虽然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较大,但是从较长的时期来看,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又充满了相当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此次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不是一次新的改革,而是此前被危机打断的汇改进程的继续,其最终目的还是使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完全真正地盯住一篮子货币。因此也就有不少学者认为,此次推进与汇改后几乎是单边升值不同,人民币对美元也将出现双边波动走势。

二、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外贸企业使用较为普遍的汇率避险方式包括: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其中,由于成本相对较低,贸易融资一直是外贸企业采用最多的避险方式,借款、进出口押汇、福费廷、贴现是其主要的形式。

在汇率风险规避机制及风险管理模式上,外贸企业普遍是以财务人员为核心,以金融工具的市场运作为主要手段,通过对银行提供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适时的买进卖出的操作,从而来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然而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企业的财务部与业务部之间往往未能建立起以汇率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业务合作与信息交流机制,这使得企业资源不能够被完全利用。同时,不少外贸企业缺乏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实际中往往依靠主观经验以及国家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汇率波动态势做出相应的判断,主观性及准确性不高,特别是滞后性较大,外部汇率波动信息容易受到投机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极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2005年汇率改革后,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积极应对汇率风险,避险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避险方法趋于多样化,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也有所增强,而金融工具也逐渐成为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外贸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认知存在误区。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中众多大型央企在金融衍生工具使用上损失惨重的影响,不少企业为此在运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上表现出不高的积极性,甚至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成本。同时,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了金融工具进行操作,就可以有效避免所有汇率风险,而对金融工具的实际操作方式、金融工具运行的内部机理并不十分关心,这很容易就造成了企业的汇兑损失,得不偿失。甚至某些企业忽视企业外贸业务本身,而把金融衍生工具简单当作一种赢利手段,以投机为目的,期望取得高额利润,反而把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三、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和完善系统性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

在树立正确的汇率风险管理理念、客观评价汇率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建立系统性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从而实施科学的汇率风险管理迫在眉睫。一般而言,评价指标的选择范围一定是与企业进出口即利用外资等密切相关的国家及我国的一些微观、宏观经济指标,如两国的相对利率、相对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状况;进出口国家的政治稳定程度、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类型;本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等,当然也要考虑到市场的投机因素,当指标超过公司警戒线时,就应及时采取措施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要充分重视认识到汇率风险的规避与管理是影响外贸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汇率波动预警评估机制的监督与管理,并对系统反馈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以供决策使用。除了利用国家建立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以及相关机构的信息之外,有条件的公司还应当加强与社会咨询机构的合作,引入第三方咨询机制,协助企业建立并完善汇率风险的预警机制,发挥各自的业务专长,提升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

有了行之有效的汇率风险预警机制,还要建立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业人员。主要包括:(1)汇率风险管理部门。这一部门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在人员配置和绩效考核方面应当与其他部门分开,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2)金融工具的交易部门和人员,这里是指专门进行金融工具买卖操作的一线部门和人员;(3)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的部门。该部门要定期对金融工具的运作与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加以审核控制,对金融工具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其他部门一起完成对金融工具风险的控制,提高汇率风险规避活动的效率与可行性。

(二)企业应该和银行联合,共同控制汇率风险

同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在预测和控制汇率风险方面,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对金融货币政策有透彻的认识和了解,熟悉金融避险工具的应用等。但是,目前我国的银企关系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债权债务和资金结算的关系,不仅不能使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还无法充分协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因此,一方面,企业应该和银行联合,利用其优势来合理规避自己面临的汇率风险。这包括:(1)利用银行外汇资金业务,主要是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交易和远期外汇买卖业务等来控制风险;(2)借助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如福费廷、保付代理和贴现等来提前变现国外应收账款;(3)可以向银行申请现汇贷款、出口押汇、海外代付等外汇贷款产品,享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以增加自己的利润。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考虑开展关于汇率风险与防范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和培训,增强企业对于汇率风险的认识和了解,帮助企业培育和发展具备金融风险知识的人才队伍,最终建立起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多种合作关系。

(三)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逐步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

外贸合同采用何种货币进行计价是弥补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的关键。一般而言,在选择合同货币时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争取使用本国货币作为合同货币;第二,采取“收硬付软”的方式,即争取出口合同以硬货币计值,进口合同以软货币计值;第三,如果双方不能达成一致,可考虑调整双方提出的计价货币在货物总值中的相对比中,摊薄公司承担的利益风险,减少因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6月22日,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而试点地区业已扩展到全国20个省区。今年第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83.5亿元,为2009年下半年结算量的5倍多。自试点开始至2010年3月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19.4亿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结算金额18.6亿元,货物贸易进口结算金额181.3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19.5亿元。香港和新加坡是境外接受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地区,在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的业务中,两地合计占比88%。 因此,外贸企业应当抓住此次机遇,配合国家政策的需要,在实际对外贸易中争取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

(四)企业应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归根结底,企业的汇率风险源于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又对低附加值以及可替代性较强的产品冲击很大,相反,那些附加值高而又差异化的产品则可以通过提高外币计价的价格来降低汇率风险。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指出,日元升值期间, 其出口商主要依靠提高以美元计价的销售价格来降低汇率风险,机电产品和汽车的价格转嫁率达到50%-60%,其次是依靠产品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经营手段。因此,我国出口企业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实现产品升级,打造自主品牌,从以价格优势竞争转为以质量和品牌等非价格优势竞争。只有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不会受到人民币升值和其他贸易避垒的很大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才能得到提升。

此外,外贸企业也要开拓市场,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地区,这不仅使得我国对这些出口市场过于依赖,贸易争端时有发生,而且使得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不断受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影响。为此,我国的出口企业应当积极地开拓其他市场,如非洲、东盟、拉丁美洲等潜力巨大的市场。开拓多元化的市场,不仅能扩大出口量,给出口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来源,而且能够缓解人民币对主要国际货币的升值压力,维护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是将会涉及对于外贸风险的控制。首先从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风险成因出发,进而针对如何有效地开展外贸企业财务管控中的风控工作展开讨论。

关键词:

外贸;财务管理;风险管控

F2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外贸企业的企业总体运营管理工作而言,财务管理是其整体重要的一环。概括地说,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基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管理工作。特别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是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化的全球化发展背景,在此背景之下企业如何在发展中有效地将企业文化、企业价值以及企业资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成了衡量其发展水平与经营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其中,外贸企业能够做好其财务管理工作,防范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也成了影响整体经营成果的重中之重,是每个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所应重视的问题。

就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的财务管理为对于资金的管理。具体的,资金流转点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而其他的可以归纳为在现金流转中所形成的一种转化形式。因此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外贸企业的现金及其流转过程。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决策。财务计划是财务控制的重要依据,财务控制是执行财务计划的手段,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都是财务决策的执行过程。财务决策是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主要职能,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共同组成了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循环。

1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不同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往往是不同的,因为不同企业的经营环境会对应不同的财务特征,因此对于千差万别的财务风险我们必须要区别性对待。就外贸公司的财务风险成因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存在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因素。下面本文将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两方面来阐述目前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1 来自企业外部的因素

首先是外贸政策对于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外贸企业开展业务所涉及的国家之间是有明确的对外贸易政策规定的,而这些外贸政策往往伴随社会进步而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外贸政策也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给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举例而言,我国政府对于一些外贸企业是有相应优惠政策的,这些优惠政策也在财务上给予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然而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规则体系之下,国家原有的优惠政策可能被取消或者降低力度,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其次是汇率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其业务内容是面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开展的,因此在业务结算的过程中不仅仅会涉及到我国的货币,也将同时涉及包括美元、日元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结算币种。正是由于在此过程中的结算币种较为众多,因此货币的汇率变动对于外贸企业业务结算的结果影响是很大的。举例而言,在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的情形下,人民币升值将致使外贸公司的价格优势受到打压,不利于外贸公司对于的一些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这样的汇率变动还正在处于并将永远处于变动之中,给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1.2 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

首先是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内控工作并不到位。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要想取得良好的企业经营业绩,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只有在健全良好的内控制度下,企业的资金才能够在畅通流动中保持状态,才能够最大化发挥企业资金的效用。相反的,当外贸企业内部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这一制度上的缺陷也将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重大的风险。现阶段外贸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的内控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外贸企业对于内部财务缺乏长远性的规划,没有合理配置企业内部的资金,致使资金浪费的情况层出不穷,甚至可能引发企业的支付危机;(2)外贸企业没有针对内部资金使用建立起相关的规章制度,致使企业易发生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3)对于各个层级的资金使用限额没有明确规定,对于企业资金用来投资股市、债权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更没有相应的风向评估机制体制。

其次是外贸企业现行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尽管国内多数外贸企业针对企业的经营运作已制定建立起较为详细的内部控制文件,但是不少企业对于这些制度文件的重视度远远不够,使其沦为一纸空文,致使企业内部合规管理无法落地,整体管理成效不大。正是由于这些明文形成的内部合规管理制度没有发挥实际效用,外贸企业内部为了应付相关机关及企业主管部门的检查而敷衍行事,最终将会引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上问题层出不穷,无异于填补前期合规不到位问题的漏洞。

2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风控工作的相关建议

因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整体运作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因为外贸企业作为特殊的企业所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因素要比一般企业更多更复杂,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工作,将其视为企业管理环节中的重中之重。下面本文将针对外贸企业如何在财务管理中开展风险控制工作展开讨论。

2.1 对汇率风险进行防控和预警

如上所述,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受到业务性质的影响将收到国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风控工作,也应当注重对汇率风险进行适当的防控和预警。具体而言,外贸企业在订立合同时尽量使用保值的相关条款。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里,和外商订立相关的合同时尽量地适用保值条款来规避可能因为汇率而产生的财务风险问题,比如可以签订黄金保值条款等。且外贸企业内部也应当针对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问题成立相关的研究管控部门,要高度重视汇率对企业财务所带来的影响,并能够通过汇率的变动及时提出相应的对应措施,比如,企业进行外贸对外出口时,如果预计货币贬值则可以在取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提前收汇,等等。另一方面,目前不少外贸企业也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套期保值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2.2 合理安排财务和业务部门的资金管理工作

如上所说,外贸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可谓是其整理财务管理的核心。因此为了加强外贸企业的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实现“总量控制,逐步跟踪,有偿使用,效益优先”的原则,企业应当适当安排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两者之间的资金管理工作。具体而言,财务部门对于外贸企业内部业务部门的业务内容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于业务运作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才能在财务管理角度服务业务部门。而对于业务部门来说,其需要充分配合财务部门的财务规定,自觉性地为企业做好开源节流的工作,控制各项成本开支。当然财务部门也必须要尊重业务部门对于资金安排的一些实际必要性要求,既要实现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经济性,也要保证业务部门的业务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2.3 通过完整的财务监督和预警系统落实内控制度

在信息化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外贸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整完善的财务监督以及财务预警系统。具体而言,财务监督系统应当能够完成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这三方面的内容。而财务监督和预警系统也应当同时包括投资监督和预警、应收账款监督和预警、人员业绩监督和预警、费用监督和预警、成本监督和预警等内容。无论是各种财务管理危机,其正式出现之前都有一个隐患潜伏、不断恶化的过程,因此倘若外贸企业能够在其发生之前做好防微杜渐的工作,那么其产生的可能性也将大大降低。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和预警系统应当是可以针对外贸企业的整个财务运营过程做出全面化的追踪监控,且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出现的时候,也能够结合经验给出基本的应对建议,争取第一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弱甚至规避风险因素对企业所造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陈曦.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2.

[2]于波.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及发展思路[J].甘肃科技,2011.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财务运营状况做出预测预报,无论从哪个立场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时及时处理现有投资,避免更大的损失;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种预测,帮助做出贷款决策并进行贷款控制;审计人员则利用这种预警信息确定其审计程序,判断该企业的前景;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预警系统指标动态分析为其投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相关企业可以在这种信号的帮助下做出信用决策并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

关键词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预警系统财务决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获取更多经济资源的同时,也承受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巨大压力。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我国,伴随着入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竞争加剧,财务失败以及由此导致的破产清算已成为许多企业可能面临的问题。

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也可能是管理失控,还可能是外部环境恶化等。历史情况表明,财务危机并非是短时期内生成的,而是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从而使得财务危机预瞥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

一、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建立的基础

(一)企业财务预警的起源与含义

“预警”一词来源于战争中,即军事预警,是指对将要发生的不良事件或风险做出前提报告与预测,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军事预警在军事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预警开始逐渐走入企业,企业管理者为降低企业财务损失,在军事预警的基础之上,创新出了经济预警以及企业财务预警,二者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经营计划以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以比率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因素分析为主要方法,以财会、金融、企业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为主要引导理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各项财务活动的预警机制。惬意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不仅仅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而且树立了超前管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运作过程中的偏差,现行的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即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等等。

(二)企业财务预警相关概念的界定

现行的企业财务预警相关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即财务风险、财务预测、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评价,以下将针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1、财务预警与财务风险。二十一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风险涌现到我国各企业中,其中以财务风险最为显著,财务风险是企业最主要的分析概念,现行的财务风险一般可分为两类,即狭义的财务风险和广义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所引起的;广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因筹资、投资、营销或者资金运作不当所引起的。因此,无论是哪一种财务风险都企业均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运用财务预警机制进行分析财务风险,最大限度上遏制财务风险的出现。

2、财务预警与财务预测。财务预测是财务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预测即指对企业财务的实现估计和测评,它有利于企业运用销售百分比法、量本利分析法、弹性预算法以及回归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主观判断,对企业外来的财务运营状况的一次预测。

3、财务预警与财务控制。财务控制即财务监督与考核,该过程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运营状况进行实施监督和调节,确保企业所进行的财务支出合理合法,同时,财务预警机制中也存在着同样功能的预控措施和排警对策。

4、财务预警和财务评价。企业财务部门财务评价划分为三个环节,即确立评价的目的及参照系统、获取评价信息以及形成价值判断;同时,财务预警机制中所设立的警兆、确立标准以及预报警度与财务评价的三个环节极为相似。因此,总结来说,财务风险、财务预测、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评价可视为企业财务预警中的一部分。

二、财务预警机制的作用

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在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结来说,存在着四种作用,即监测作用、诊断作用、治疗作用以及健身作用。首先是监测作用,监测是全程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偏差,及时的做出警告,让企业管理者及时的做出解决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其次是诊断作用,诊断作用是财务预警机制的主导功能,当财务预警机制监测到问题之后,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优劣做出判断,并寻求其产生原因;再次是治疗作用,财务预警机制实施监测与诊断之后,发现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继而,财务预警机制实施治疗作用,针对于存在问题对症下药,使企业恢复到正常运转的轨道;最后是健身作用,健身作用是财务预警机制的最后一项功能,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对所发生的以及解决之后的问题进行重复,不断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

1、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性质。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四个特殊性质,即参照性、预测性、预防性以及灵敏性。首先是参照性,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运用财务理论和数量分析方法,进而,筛选出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为更好的表达企业财务运营状况提供参照;其次是预测性,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能够根据财务的运营状况,进行有效的预测,确保能够及时的监测出不良征兆,进而,及时的寻求对策;再次是预防性,预防性主要针对于简单的财务问题,其防止财务运行问题继续恶化的作用;最后是灵敏性,财务预警机制可根据企业财务问题自主的进行有效处理。

2、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企业只有在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状况下才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的经济制度不断涌现我国市场,给予我国诸多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再加上,我国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加,更进一步加深了财务管理给予的种种挑战,若不能够正确的处理好财务管理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势必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顺利高效进行。为此,基于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种种优势,现阶段内,我国各企业迫切需要开展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将财务预警机制全面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企业中起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及早识别以及合理度量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使其风险抵抗能力以及竞争力不断增强,确保企业得以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一为适宜性原则,即要合乎企业实际生产、发展的特点;二为系统性原则,即要把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三为实用性原则,即要通过明确、简单、细化、量化的指标设计确保机制真正起到预警的作用;四为重要性原则,即要抓住采取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向;五为前瞻性原则,即要以发展、动态、创新、前馈为根本,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随时补充、修改、完善,最大限度地克服财务信息的滞后性;六为先进性原则,即要以高新技术与强大信息为手段,不断提升预警机制的自动化能力,以确保预警的时效性。

(二)构建方法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构建的方法有很多种,在组织架构层面上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财务预警的具体运作,并由企业最高决策层直接监管;在技术层面上应选用如单变量预警、多元判定分析、多元概率比回归及多元逻辑回归等多种数据分析模型。

(三)构建内容

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生产提供经营服务的财务观念;第二,充分调配企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处理好资金和成本费用的供求关系、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以确保全年利润目标的实现;第三,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据其新经营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由企业经营管理者、财务管理人员及一些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组成的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第四,作为保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良性循环的基础—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应建立在对如企业内部数据、外部相关市场、行业、会计等大量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第五,建立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的,以现金流量类指标、会计类指标及非财务类指标相结合为基础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第六,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财务风险预警、财务风险评估,并深刻分析风险的产生原因、找出补救办法,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第七,编制可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的财务风险报告和分析报告,以使管理者据此对企业财务经营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方案,并加以实施,进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次发生。

四、石油销售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创新点

1、开展油库成本费用分析,确定油库经营管理盈亏平衡点,将库存降至合理水平。盈亏平衡点法。油库成本费用按其成本形态特性,可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盈亏平衡点也称为保本点。盈亏平衡点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①保本销售量,以实物量来计算保本点;②保本销售额,以货币金额来计算保本点。油库经营管理也应该测算一个盈亏平衡点周转量,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在保证炼化企业生产后路和资源均衡稳定供应的前提下,通过安排合理的库存周转量,提高油库运营管理效益。

2、石油公司必须建立起严密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首先要结合石油销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实行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监督,维护国家利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然后要大力推广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强化内审工作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实时监督,并将内审与外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杜绝财务信息失真现象。

参考文献:

[1]王贵霞.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及方法探讨.中国城市经济.2011(11).

[2]杜馥君.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1).

[3]谭春海.公司财务预警浅析.经营管理者.2009(09).

[4]於勤.新经济形势下外贸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建立与实施.财会通讯.2010(20).

[5]别岚.谈如何构建完备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商业会计.2011(26).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中国目前许多企业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其职能上的设置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和信用管理的要求。针对中国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结合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再造研究,提出了进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

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定位,必须要求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综观目前中国国内大多数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都是凌乱无章的散布在企业的销售、财务等各个相关部门,即使建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组织也是形同虚设,缺少明确的目标、统一的组织和职能界定(林钧跃,2005)。在这样的企业管理基础之上,要想进行先进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简直就是一种空想。因此,要想真正建立起一套先进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组织是以企业为特定研究对象、针对组织问题的一种相对“宏观”的研究。从工业化初期的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到20世纪60年代的西蒙和钱德勒,企业组织研究经历了宏观—微观一宏观的历程。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前,企业组织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是以职务体系、部门结构和组织层级及权责分配的研究为核心内容的。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哈默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1993年的发表,历史拉开了以流程或过程为中心的组织新模式研究的序幕。

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丰,如:Z-score模型、KMV模型、Credit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但综观国际上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具体对于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设计研究甚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与合作并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走向深层次改革的时期,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问题展开系统化的科学研究,有着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有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比较研究

(一)财务部门主导型

财务部门主导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由财务部门兼管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顾名思义,这种类型就是直接由财务部门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在财务部门内设信用经理(与财务科长平级,由财务副总直接领导),由最高管理层协调与销售部门的冲突。

此种模式的优势:(1)较快作出授信决策,抓住销售机会。信用管理在本质上与客户和自身财务状况息息相关,信用额度的认定与财务管理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财务部门掌握着应收账款的详细资料,因此可以较快作出授信决策,抓住销售机会。(2)财务部门可以根据企业本身资金周转情况,对信用政策作弹性调整,使企业的资金周转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3)对销售部门进行监督,降低坏账发生的比率。

此种模式的劣势:(1)销售部门可能会将财务部门的信用管理视为干涉,导致销售部门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2)可能会使企业采取保守的销售政策,放走许多的销售机会,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

(二)销售部门统管型

销售部门主导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由销售部门兼管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销售部门主导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做法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这种情况在进出口企业中较为突出。

此种模式的优势:(1)与客户接触较多,对客户的信用的动态情况了解得较为透彻。(2)根据与客户往来交易的实际业绩来认定信用额度、信用等级、现金折扣等,作为促销手段,有利于业务推广。

此种模式的劣势:(1)信用风险评估不够严谨,为追求销售业绩,深入研究不够,使坏账比率升高。(2)无形中放宽了交易条件,使信用风险的潜在威胁增大。

(三)风险委员会制管理型

风险委员会制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行使整个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能。风险委员会直接设置在董事会之下,各职能部门向委员会负责。

此种模式的优势:(1)容易取得各部门协调一致的意见;(2)高度专业性。

此种模式的劣势:(1)容易形成官僚作风;(2)流程复杂,管理成本很高,难以监管。

(四)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型

独立信用管理部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由信用管理部门专职负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对于国外企业而言,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类型,在继承前两种组织结构模式的优点的同时,有效地回避了前两种模式所存在的缺点。但是拿到国内,就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正如本文第二部分中所分析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未能得到真正的行使,或者是受制于其他与之有所冲突的部门(如:销售部门),或者说中国企业可能还未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信用管理、信用管理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真正地行使起信用管理的职能。

三、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的选择

选择适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

中国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如下:

1.中国的企业管理尚未达到能够让销售部门有效地约束自己的水平。销售部门的目标是为公司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合同,这种压力会使它可能具有“过于看重机会而忽视风险”的倾向。在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销售部门难以有效地进行自我约束,矫正这种倾向。此时采用销售部门主导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的效果可想而知。

2.“弱财务”决定了财务部门主导型的组织模式难以发挥作用。财务部门在中国企业本来就处于弱势,如果将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责设置在财务部门中,那么它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更加微小。中国企业如果采用这样的组织设计,其他部门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架空信用风险管理职能,使得关于信用风险的约束、规定和流程都成为一纸空文,难以付诸实践。

3.中国企业结构分布状况决定了风险委员会制模式应用范围狭窄。风险委员会制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对企业的要求较高。该模式主要应用于金融机构与特大型企业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6年中国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外资、港澳台资工业企业,总数一共有506 400多家,其中大型企业有7 057家,占总数的1.3%,中型企业有16 870家,占总数的3_3%,小型企业有482 518家,占总数的95.3%;又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2002年的数据,在中国全部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企业单位总数为181 557个,其中大型企业的数量为8 752个,占全部统计企业的4.82%。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是中

小型的,大型企业在中国企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特大型企业是大型企业中的大型企业,其所占的比重更是小而又小。因此,风险委员会制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应用范围狭窄,在中国大多数企业中应用不现实。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现阶段中国大多数企业应该选择建立独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来进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四、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

鉴于上述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实际状况,我们非常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再造,即在企业内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并认真地协调该部门与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其真正行使自身应有的职能,成为有序、协调和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界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职能;界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职责;有机协调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主要是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关系,达到有序、高效。

(一)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是根据企业所需要实现的信用管理功能而建立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具备的功能应设专人进行操作,例如,每个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都应该至少具有客户信息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国内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参考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可以设计为(如下图)中虚线框内部分所示。

(二)界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职能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至少应具备三大基本职能,即:客户档案管理、客户信用申请的审批和投诉处理职能、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和商账追收职能。客户信用管理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和客户档案服务。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商账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国内外追账。

(三)界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职责

1.信用管理经理及其主要职责

信用管理经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他的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成败,信用管理经理具体有以下职责:(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并明确其职能;(2)设计企业信用管理的流程和采用的技术方法;(3)在企业内部推广信用管理技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4)协调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5)联络、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外包工作;(6)处理信用交易涉及的法律诉讼。

2.客户管理人员

在设有信用管理部门的大型企业中,信用管理经理之下设有若干个客户信用监理职位。在大公司,每位客户信用监理一般分管与一种产品销售有关的信用管理工作。在客户比较多的情况下,信用监理之下还要设立客户专管员职位。根据西方国家的实践,商业企业的每位信用管理人员最多管理600个客户,这是人均管理客户数的上限。在国内,由于受客户平均素质低的限制,为确保信用管理工作质量,每位客户信用管理人员不可能管理这么多数量的客户,所管理的客户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信用分析人员

信用分析人员纯粹是信用管理内勤人员,他们不会直接面对客户。他们的任务是评审客户信用、维护客户档案系统、建立和维护计算机化/网络化信用管理系统、初级处理客户申述等。他们要以技术手段处理企业信用政策变化,例如,通过调整客户信用申请处理系统和订单自动审查系统来实现对信用额度的控制。他们为信用管理经理的各种报告提供数据和表格支持。在不设外联人员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分析人员可能直接接收来自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服务请求。

(四)协调企业组织内各部门关系

企业内信用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主要包括: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和企业决策层)可以看做为一个系统(戴彬,2004)。按照系统的观点,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对于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其实我们就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系统,既然作为系统,就必须协调这个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企业决策层与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销售部门及财务部门这三个部门都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是互补关系;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是冲突关系;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由于目标的不一致,也是冲突关系。

销售部门与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间存在冲突关系根本原因在于部门间工作目标的不一致。因此,调整他们之间的冲突关系最终归结到调整销售部门的工作目标使其与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目标一致。基于国内企业的管理现状,结合国外一些企业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调整销售部门的工作目标使其信用风险部门的管理目标一致。第一,改变企业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方式。现行的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往往只注重产品的销售量,调整后业绩考核不但要注重产品的销售量,同时还必须注重货款的回收率、货款的平均收款期等因素。第二,提高企业销售人员的信用风险意识。提高其信用风险意识就是要让其意识到:没有按期收获货款的信用销售不是一个好的销售,甚至不能算是销售,而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损失。第三,发挥企业高层的领导作用。企业高层(董事长、总经理)具有一呼百应的能力,如果发挥其领导作用,将会大大加快目标调整的速度。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工商企业管理这一门管理科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门学科主要的内容是对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理论做出的研究,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另一方面是内部行为的管理。当下的市场经济讲究的是信誉,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诚信,而企业作为市场中的重要组成者,诚实守信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整个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建设中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占有着重要的作地位。工商企业管理对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之间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而本文的目的就是探索研究这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中,这种两者之间的关联可以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加有利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工商企业管理。

一、如何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对如何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探索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综合分析了当前国我各个企业工商信用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之后,对于整个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树立一个宏观的发展思想,然后在微观层面进行具体措施的实施。宏观层面,制定一个关键的全方位的工商信用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既要符合整个工商企业的发展目标,又要做到顾全各个企业部门和环节的信用资源,在这一整个的建立过程中,企业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在提升整个工商企业管理能力中发挥自主性和主导性,打破原有的常规模式,创新思想,为了更好的企业发展,要做到顺应时代的变迁而提升企业的能力。而在微观的层面上,要做到这种效果,必须要做到一下几点要求:

1. 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尽快做出相关规章制度,确立主导地位。

工商部门应该完善的制定出各自的信用管理条文,例如信用培植、信用提示、信用评价、信用征集、信用反馈、信用披露等各种制度条文,利用系统以及专业的优势,并争取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逐渐的将信用管体系建立起来。金东工商分局各项制度的成功建立,确定了地方企业信用工程建设中工商部门的主导权利。其中积极的与地方政府之间加强沟通协调,获得了区政府的支持,成立了“区企业信用工程联络小组”和“金东区企业信用工程领导小组” 并且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工商分别领导、组成和具体操作的 ; 其次由工商部门制定区政府发表的 《区企业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办法》,规定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工作职责、申报方式途径、申报时间、信息征集内容等,各地方企业信用工程建设中工商部门的主导权在这制度层面上得到了确立。

2. 掌握征信环节的主导导地位,规范数据交换的标准。

近年来,企业在坚持系统原则、效能原则、统一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信用监管在经济户口中的基础性作用,抢得信用建设中的先机。

3. 把握工商主导与部门共赢的关系,占据行政关系上的主导权。

每个部门都非常重视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认为加入到这种信用管理体系中去,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价值可能会很大程度有所消减。因此,工商部门的所有人都要服从管理,清楚的了解到部门共赢和工商主导之间的联系,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推动,还要企业制定相关的权益分配制度和信息资源交换机制,可以有效的将所有的企业信息数据逐渐的集中到一起,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且信息的使用价值也得到了提高,企业的信息监管得到提升。

4. 启动信用监管,注重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情况。

企业为了能更好的发展都会对信用信息做出调查,展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分布在三个方向:服务社会信用不足;行政监管效能不够;企业信用意识不足。工商部门要制定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明确相关的信用等级制度,充分利用百姓的监督权力,积极的开展企业信用评价活动;向社会公开信用情况,对信用者进行奖罚分明的制度,提升行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信用意识;创建可对信用数据查询的功能,将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并公之于众,对企业诚信经营进行监督。

5. 充分利用信用信息,掌握主导地位。

对于事物了解的越详细,越有利于事物的实施,因此,要想工商信用管理过程顺利的展开,就必须对信息的管理和控制了如指掌。

6. 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实施的力度和措施。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在工商管理中十分重要,该体系的建立也非常复杂,所以对于建后的维护有重要作用。

7. 各部门各司其职,重视信用管理的实行。

企业管理涉及各个方面,需要每位员工的积极配合和重视。一程不变得模式不能带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在管理中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不断的创造出符合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对进行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力度现实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应对和谐诚心社会的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的加强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古老商业道德,讲述的经商是信守承诺、诚心不欺的价值观,这种优良的观念完全渗入现在的市场经营理念中,积极的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有着重要的位置。是也是是市场中重要的参与者,要想在激烈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拥有规范合理的秩序,就需要企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到规范的市场秩序和市场行为,展现给社会一个和谐有序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因此,在企业的信用建设上,必须要做到规范管理,并且要从根本上消除市场经济中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消除欺诈、不诚信行为的根源。再次,诚心是企业在社会中可以繼续生存的重要因素。公平、诚心是企业竞争的活力,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信用管理的关键因素,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加强,也就也对自己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信用是企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因此,要想企业拥有最有利的地位和发展,就必须拥有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例如产品信誉、产品形象、企业质量和价格等。依据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模式,可以看出建立健全一系列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和市场经济环境的良好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将得到全面的提升,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结 论

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重大,随之企业的信用管理也非常重要。所以,相关的信用管理体制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相关的知识,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管理制度。而对于建立和完善这些体制,定会对社会、经济、企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该文就是对这一目的探讨研究,正确认识了解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并对其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增加了解,提高自己的企业信用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 牙韩司.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西教育. 2015(47)

[2] 宋丽.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外企业家. 2014(04)

[3] 张伟东,张雅琳,苏若葵.“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J]. 管理工程师. 2014(02)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小微企业也是在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市场经济规模,而很多小微企业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实现自身的扩张,这时便需要向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贷款。农村商业银行在为小微企业办理相关业务的同时也需要做好信用风险的评估和把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因此本文将通过对SDJY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存在的不足以及提高SDJY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信用风险管理

一、SDJY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影响力的逐渐增大,SDJY农村商业银行关于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相关业务也是逐年上升,但是在业务越来越多的同时,SDJY农村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信用风险,不良信用小微企业贷款归还不及时的现象也是经常发生。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该类事件的发生,只能够通过各个方面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以此来达到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进行把控的目的,从而不断地推动农村商业银行更加快速的发展。

二、SDJY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条理性

在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中一般都会存在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条理性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信贷都采取的是统一风险管理模式,所有小微企业进行信贷相关工作都是一个标准。农村商业银行也只会根据银行的固定标准来对相关小微企业进行信贷工作的办理,而不会考虑小微企业具体经营规模等其他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这也就导致了其无法根据小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服务的问题发生,从而便会使得小微企业的无法归还贷款的信用风险增加。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村商业银行整个小微企业信贷流程需要经过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办理,而小微企业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内容又比较多,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小微企业的具体情况排查可能出现调查不足的现象,这时农村商业银行根据固定标准进行小微企业信贷办理的话则会使得风险增加。

2.2贷款流程缺乏专业性

SDJY农村商业银行因为规模较小以及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知识不足等原因会使得其针对所有小微企业的贷款流程都是固定不变的,不会考虑到小微企业的实际信贷需求,只是根据银行固定的信贷额数划分阶段在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最终的信贷数额,这便造成一些小微企业进行信贷却贷到远高于自己需求的贷款的现象发生,这种情况也会使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风险有所增加。

2.3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农村商业银行中,其相关管理机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表现为银行对于工作人员的统筹安排不到位,经常会发生工作人员不熟悉相关业务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表现为核实小微企业信息的机制不健全,例如小微企业在农村商业银行中进行信贷时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话,如若工作人员不能够将其辨别出来,便会造成极大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三、SDJY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在如今的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中不仅贷款流程较为复杂,而且所进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也存在着较大的漏洞,同时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通过优化改革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发挥SDJY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作用。

3.1优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想要最大程度上减少SDJY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最关键的便是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来提高其在小微企业进行信贷过程中的制度落实情况。同时优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信贷等级进行重新划分,根据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来对其相关信息进行审核,加强银行内部之间的交流沟通,将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降到最低,既能够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又能够对其信用风险进行把控,以此来达到加强SDJY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目的。

3.2完善贷款业务流程

除了优化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以外,还应当对贷款业务流程进行完善。现如今仍存在一些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流程不明确,手续办理拖拖拉拉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小微企业贷款的办理,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损自身的名声,这也就使得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得不到把控。完善贷款业务流程,根据信贷相关的规定进行合理的流程规划,小微企业便只需要根据流程递交对应的证明以及申请报表等相关材料,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对小微企业提交材料的审核来判断能够给予贷款的数额,以此来达到增加银行整体工作效率、降低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的目的。

3.3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是农村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根本所在,虽然如今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该体系已经大致成型,但是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确实比较不尽如人意的,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成本支出,还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完善信用风险评估将是一件比较紧急的事情,对风险评估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大对前来办理信贷的小微企业的相关信息检查力度以及统筹协调好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接合作等措施都能够从根本上完善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而这样才能够把控好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贷款所产生的风险,将更多的未知因素直接扼杀在摇篮之中,以此来保证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SDJY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的盈利以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加强银行各方面工作的有序开展才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从而达到不断推动银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良增.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8:91+96.

[2]孙金才.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企業改革与管理,2017:114-114.

[3]何波.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路径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71.

上一篇: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