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字教育范文

2023-09-18

中小学数字教育范文第1篇

(活动课)

大新县桃城二小

农方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结构和含义,认识到编码的重要性。

2、通过给自己编学号,让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表现自我的满足感。

教学重点:了解数字与编码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 课前热身

游戏:老师说两个数字,1和2,说到1请男同学起立,说到2请女同学起立。看谁反应快!数字1代表()数字2代表()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你们猜猜农老师多少岁了?(生猜)

其实要知道我的岁数,只要看我的身份证号码就行了,(课件示)这是我的身份证号码,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生:我找到了正确答案,老师今年35岁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 197

4、分别是您的出生年份,年是2009年,通过计算应该是35岁。

师:看来身份证中这一串的数字包含着一定的信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份中的数字与编码(板书课题:数字与编码)

看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二、探究交流

1、随机输入身份证号码

师:同学们带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了吗?谁来报一下自己的号码?(师输入)同学们边看边想,这些号码编排有什么规律?

生报,(提示读法)师在课件中输入:女生3人,男生3人{有外地的。姓名,号码}(用不同颜色区分男女生)

师:谢谢你们的热心。

2、了解身份证编码:

师:观察这些身份证号码,你发现什么?(有18位,前6位相同)

师:前6位的数字相同,猜想一下可能代表什么意思?

生:(大新县)

师:你们猜得有一定道理,前6位是——(生答师板书:452130—)

师:前两位45代表广西省,21代表南宁地区,30代表大新县,我们都是大新人,所以前6位编码是一样的。对齐板书:广西、南宁地区、大新县)

(如学生说到崇左市,可解释新旧号码的不同)新地址码:451424表示广西崇左市大新县。

师:第7位往后的数字各代表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说,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根据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生1:XX是1997年X月X日出生的。师问XX:1997年月日真是你生日吗?生:是。看来这几位数代表的是出生日期,(板书:1997年X月X日)为什么这里有个0?考虑到有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两位数,所以用两位数来表示出生的月份,那么不够两位的数的就用()来()(占位作用)

生2:我还发现倒数第二位男的是单数,女生是双数。

师:他的猜想需要大家来验证,男孩子们,看一看你的身份证号码倒数第二位,是不是都是单数呢?女孩子们的呢?是什么数?

师:没错!这位数字就是性别码,是按入户口的顺序编码的,那一天出生的人是不是只有他一个?(不是,可能有上百个)那怎么给同一天出生的人编身份证号码呢?户籍人员就按去入户的顺序给第一个男孩子编001号,第二个男孩子编003号,依次排下去。单数分配给男性,双数分配给女性。即使是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也会(不同),每个人对应(一个号码。)(唯一性)

师:这最后一位,也就是第18位数字是校验码,是个人信息码,是电脑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

如果计算的结果是10,就用罗马数字来表示,为什么不用10表示呢?(统一位数)

3、生说一说自己身份证上的编码信息

师:了解了身份证号码的编码信息,现在你能把XX身份证号码代表的信息说一说吗?(全班说)

把你自己身份证编码表示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一生说自己的身份证编码的信息.

师问:身份证号码所要表达的意思既然可以用文字表达,为什么还要用数字编码来表示呢?(如果照你刚才所说的信息,能不能就用这么一小块地方就够写了呢?{手比划身份证位置}

生:不够

师:用数字表示怎么样?(简明,科学,方便管理)是啊,这么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这么多的信息,非常简明,科学,这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4、重要性:

你们知道在哪些地方要用到身份证吗?(坐飞机、开户,更改密码,住宿等。)师:身份证是我国目前法定的个人身份证件,它非常重要。所以不能乱借给别人用。等大家年满十六岁了,就可以领取居民身份证。好期待吧?

二、展示生活中的编码

数字与编码和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还知道有哪些编码?(生举例。)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可以大声说出来。(师出示课件:学校的电话号码、邮编、门牌、车牌号、商品条形码、运动员号码、图书检索码、音符、)师:你们会唱吗?师:还有这么动听的数字编码,真神奇!(广泛性)

三、知识运用,拓展思维。

数字编码用处这么大,同学们想不想来体验一下编码的乐趣?(示课件)

1、编学号

为了规范化管理,桃城二小将要给每个学生编排学号,张校长向同学们征集方案,同学们愿意接受帮学校这个忙吗?

①(交流)师:你们认为学号编码应该反映哪些方面的信息?(小组讨论)

师提问:你们小组怎么想?

生:反映哪个学校、哪个班级、第几个学生、男生还是女生) ②课件出示学号编码要求:

问:有什么困难吗?学校的代码是002)

1、通过这个学号能看出你是哪个年级哪个班级第几个学生;

2、 学号能体现出是男生还是女生;

3、能保证这个学号从一年级使用到六年级一直不变。

③生自己试编,放音乐。

大新县桃城镇第二小学

照片:

学号: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④生报自己编的学号,(投影展示,选其中两个不同的,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编?)。

师:比较哪个更科学合理,为什么?想想看,你的学号可能和别人的一样吗?你用了这个号码,别人还能用吗?

师:那么,全校的学生编号可以怎么编?

2、你能帮老师找到他的家吗?

农老师想到赵毅龙同学家进行家访,他家住在环境优美的陶然居小区,那里高楼林立。老师只知道他家的门牌号是3014号,根据这个门牌号,农老师该怎么走,才能找到他的家呢?

3、桃城二小新建的明德教学楼,一共5层,每层4间教室,你能给这20间教室编门牌号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数字与编码,你觉得生活中用数字来编码有什么好处呢?

生活中的编码你还了解哪些?谁能解释给同学们听?

师:从2006年1月1日始出生的大新县居民,身份证的地址码将是:451424,

五、课外作业:请每个同学回家把爸爸妈妈身份证上的信息解释给他们听。

板书设计:

数字与编码

身份证号码:

45 21 30 19970112 005 7

地址码

出生日期码

性别码 校验码

广西南宁地区大新县 1997年1月12日生

中小学数字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几乎完全成了全民的生活必需品,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音乐技术与音乐教育而言,“互联网+”模式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由于过度依赖技术而产生文化审美陷阱,由于工具主义而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淖,导致主体性与情感性缺失等。技术是把“双刃剑”,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音乐教育水平,需要我们进行技术哲学的反思,将理性注入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全民音乐教育的良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育;技术哲学

毫无疑问,如今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可能,人们通过一个小屏幕就可以尽知天下事,当然包括音乐的学习与制作。五花八门的音乐制作软件似乎把音乐创作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一些网络社交软件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将音乐传播变成了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互联网技术将音乐行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管是属于文化范畴的音乐艺术,还是属于经济范畴的音乐产业,都受到了强劲的影响与猛烈的冲击。而音乐教育,无论是教学实践课堂,还是教学系统或是课程大纲政策系统,互联网技术都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向前进军,将它的影响渗入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

1 什么是“互联网+”音乐教育

1.1 “互联网+”概念的发展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经过数年的实践,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不仅与现代制造业完美结合,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线上服务的飞速健康发展。所谓“互联网+”,即将互联网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通过技术变革极大地提升各经济领域的创新实力与生产能力,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而开创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点和大热点。除了实体经济领域,“互聯网+”对文艺教育等产业同样起到深刻的指导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音乐教育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音乐教育者要积极充分地主动认识互联网,进而理解并且熟练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成果,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用互联网的工具性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助力,推动音乐教育朝着更前沿的方向发展。

1.2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音乐教育就是将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成果运用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双向联动,促进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一对一”的沉浸式教学,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学生做的是传承的工作,是对于老师教学内容的完全模仿,是一种实时实地的互动式讲授与接收。“互联网+”将音乐教育带入全新的线上时代,音乐教育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专业音乐教育与音乐专家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直播或录播的授课与答疑,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与个性化的辅导教学,实现了更加便捷的“互联网+”音乐教育模式,使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2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特征

2.1 开放互动

传统的音乐教育相对比较封闭,音乐产品与音乐从业者比较稀缺,进而导致音乐教育也比较单一,无法普及。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音乐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尤其是传播渠道的电子化、多样化与快捷化,使获取音乐资源成为一件极其容易与方便的事情,音乐教育的场所与时间也变得不受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开放性。

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音乐人的圈子也得到了扩大,因而各种新型音乐技术设备与新类型的音乐随之诞生。音乐技术与音乐设备的深刻变革,带来了音乐传播与学习过程的变化,互联网让音乐教育者与音乐学习者之间发生多方联动。音乐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多方分享,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对课程内容与形式进行改进;音乐学习者可以在课程学习之后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需求,通过反馈推动音乐教育者以及音乐制作商进行技术创作的革新,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这是一个双向有效的实时互动模式。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的即时互动性,在音乐教育与学习的大环境中,音乐教育者与音乐学习者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音乐教育者同时也有可能是音乐学习者,音乐学习者同时也有可能是音乐教育者。无论是音乐教育者还是音乐学习者,他们都是作为存在主体的人,而互联网技术将他们整合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的,还有音乐制作技术、音乐作品、音乐课程等,以上都是构成“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元素。但是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他认为技术与人的存在互为一体,反对把技术与人分开。也就是说,“互联网+”音乐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联动,实现音乐教育者、音乐制作技术、音乐形式与音乐学习者的互动。

2.2 平等促进

传统的音乐教育受权威的控制和引导,无论是音乐风格、音乐品味还是音乐的创作发展,权威的音乐专家或评论家,甚至是一些大型的唱片公司,都有可能对音乐行业的发展产生垄断性的影响,将他们认为好的音乐置于市场上,市场上的音乐类型受制于他们的喜好。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平等便捷地获取到更多的音乐资源,推动音乐创作方式与音乐类型多样化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音乐教育能推动音乐资源的平等发展。

音乐与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互相促进发展的。人类的音乐制作,从历史而言始于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无论是音乐的开发、编排,还是重新制作,都是通过技术来完成的。而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留声机、胶片、磁带、光碟到互联网“PC端+MP3/MP4”,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无线音乐的嬗变[2]。因而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本身就是技术的一部分,包括音乐实践活动中对音乐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的构建。从音乐与技术关系的表征主义来看,与音乐相关的技术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精神科学方面,都既有技术的属性,又有艺术的属性[3]。“互联网+”音乐技术的发展迫使传统的音乐教育发生改变,音乐教育的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互联网一同步入了数字虚拟化和个性化的时代。从极端工具主义的观点来看,音乐技术在推动音乐教育向前发展,故而音乐实践即是一种技术实践。尤其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音乐技术出现了标新立异的趋势,音乐创作开始运用解构的方式进行,解构调性、解构旋律、解构曲式,因此一些音乐工作者开始理解音乐技术在音乐实践中的价值,并进行相关的运用。比如现在音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上随时进行音乐的相关学习,而且有很多手机APP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快速进行音乐创作。因而从这一角度而言,音乐技术的使用会促进技术的发展,而音乐技术又会帮助音乐教育的实践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3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无理性的音乐

从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一切都是体验”[4]一言,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认为艺术的美学表现在于主观经验的客体。他批评形式主义意义而言的“美学”思想是受“物质与形式”主导的[5],但同时他也指出,计算思维已经进入了人类的主导思维,这是一种笛卡尔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人将自己设定并确保自己为主体……以整体形式存在的存在状态被认为是一切可以产生和解释的事物的代表”[6]。因此,个人和审美对象的分离被认为是经过测量和计算解释的。人类的理性进入一种“被抛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未必会按照笛卡尔所说的理性去反思我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存在”的经历,一种“非理性或文化约束的存在方式可以改变其行为的可能性”。[7]在理性被抛弃的时代,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也进入了非理性的领地,导致音乐与音乐教育沦陷。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但是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使文化潮流具体化,尤其是在理性“被抛弃”之后,工具主义更是成为音乐教育的旗帜。人们开始习惯运用技术进行音乐的创作学习与传播,这种音乐学习与音乐教育很难不忽视音乐背后文化意蕴的审美。

3.2 被消费的音乐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已经使人类进入了消费至上的误区,因为现代技术使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模糊化,似乎如今所有东西都可以是消费和使用的资源。在此意义上,人类将音乐以及音乐的技术过程变成了自己的消费对象,由于人类的技术手段和目的,音乐成了“为我存在”,而不是“按其应有方式”存在,只关注个人累积利益使音乐的艺术价值与教育价值无处可寻。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由于受到商业化模式的启发与影响,也加入了消费导向和利己主义的竞争当中,这无疑加剧了工具主义的盛行[8]。由于数字音乐与互联网数据传输的便捷性,大量的音乐资源与音乐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档,而这些音乐又会通过大数据的筛选,频繁进入学习者的视野,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消費这些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音乐的思考。这种技术导向的音乐欣赏与教育,很可能将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符号性质的消费。一旦我们不了解这些音乐的创作与传播过程,那音乐教育就只能沦为音乐商品的“机械加工机器”,这对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无疑是一场大灾难。

4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哲学反思

4.1 开放心态,辩证认识

毫无疑问,互联网等技术对于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只是由于人们对于技术本质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从而人们步入了机械审美与消费主义的误区。因而我们必须持开放心态辩证去看待技术,一方面,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确实给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音乐从业者应该主动培养创新思维积极学习利用好这一工具,为“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生命活力。但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警惕,深刻反思音乐技术,音乐教育还是要以艺术性、人文性为基础,我们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拒绝对于音乐技术的依赖,努力克服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辩证地将技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为音乐教育开创新的发展方式。

4.2 加强学习,丰富内涵

为了更容易把音乐“卖”给观众,基于消费导向的音乐通常是一些简单的重复,这些音乐都是通过低共鸣的“死亡无人机”去传达各种音乐的符号和声音,与此同时再赋予一些口号式的寓意[9]。这种音乐教育把实在的人和艺术对立起来,将技术和艺术分割开来,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会严重阻碍音乐教育朝着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历史的学习,同时还要对互联网技术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做到技为艺用,加强音乐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创作到传播再到教育,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对音乐教育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善于利用技术实现音乐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4.3 开展交流,坚守价值

“互联网+”音乐教育是一种新的发展形态,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前进的,在这一过程当中,音乐从业者需要加强交流,而互联网工具的价值与便捷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跨时空的即时交流,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大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开始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音乐因具有娱乐性,很容易沦为消费品,在市场交易中丧失其文艺性,这就需要音乐从业者坚守文艺素养,将音乐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内含于音乐活动的实践当中,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艺术审美与修养。

5 结语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容易将人引入消费主义与工具主义的陷阱,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思考,反思“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现有环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实现“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行性路径。

参考文献:

[1] 朱峰.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D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283.shtml,2015-03-05.

[2] 李姗.关于“互联网+”音乐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73-78.

[3] 毕源红,张震.科学技术的祛魅与音乐艺术的觉醒——解析现代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矛盾的新视角[J].文化学刊,2011(6):52-55.

[4]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7.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22-26.

[6] 赵周宽.海德格尔论美学之可能性[J].晋阳学刊,2011(01):90-94.

[7] 赵庆波.技术虚无主义:从海德格尔到福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31-36.

[8] 泰勒.新资本主义的音乐[M]//国际媒体研究百科全书.伦敦: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13:151-170.

[9] 潘知常.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6.

作者简介:杨莉(1996—),女,甘肃张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郭继海(1963—),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中小学数字教育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互联网+”;教育数字化产品;内容匮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骆玮,南京林业大学。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指的是教育产品从传统纸质图书出版向新型数字化产品出版的转型和升级。教育出版数字化,意味着教育出版社在内容择取、加工编辑、发布与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数字化,这个过程又高度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与数字化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不断涌现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二维码以及语音识别等新技术,给教育出版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数字出版的内容与形式。

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哈罗德·麦格劳三世曾断言:“数字化也许是这个世纪最大的机遇。”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正是“互联网+”与传统出版结合的体现,对重构数字教育和数字出版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背景分析

1.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领域已经从传统教育模式向教育信息化全面迈进。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多条关于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开始在各省市建设覆盖所有学校的数字信息化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在紧锣密鼓进行,我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如何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去改革教学课程的设计、创新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已经成为目前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教育出版作为该领域的衍生服务系统,必须根据现实境况做相应的改善和革新,才能更好地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步伐。

2.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

“互联网+出版”模式影响着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传统阅读的最大影响就是电子阅读产品的衍生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变革。首先,阅读载体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向手机、iPad、Kindle等电子终端过渡;其次,阅读时间、空间被无限延伸,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再次读者已不再单纯满足于文字,而是追求声音、图像、视频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感官刺激,追求更便捷、更新鲜和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倾向于移动化、碎片化,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对教育出版物提出了新的要求。

3.教材消费模式的变化

传统教材消费模式从征订到发行都是统一进行的,但在互联网模式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网上教学资料来延伸课程内容,并且推荐学生上网学习和购买相关参考书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材成为非必需品,网购成为学生购买教材资料的主导模式。此外,网上选购教材直接导致实体书店图书销量减少,学生购买盗版书、二手书、复印书的比例不断上涨,这严重侵害出版社利益。因此,传统出版社只有积极调整思路,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实现从内容到服务模式的转型才能得到重生。

二、我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主要产品形态

1.在线教育出版产品

这类产品的载体为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实时性、互动性挖掘和呈现教育资源。在线教育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限制,充分尊重学习者的自主选择,从时空、课程内容、课程质量等方面最大限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目前这类产品主要集中于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实体教学发展而来的在线网络教育平台;另一种是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各种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如空中课堂、微课、慕课等。

2.移动教育出版产品

移动教育出版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依靠移动终端进行阅读的数字教育内容,包括图书、报刊等形态的数字出版物;二是将播放终端放在移动设备的移动课程中,可起到与网络公开课异曲同工的作用,目前国内移动课程的主要开发与应用者主要集中于高校;三是移动教育应用软件,包括各种英语学习软件、词典查询软件和教辅类读物软件,如有道词典、可可宝贝、金山词霸等。这些移动教育出版产品足以将移动智能终端打造成一个超级数字学习平台。

3.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目前主要针对小学教育,希望把小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救出来,只需在移动设备终端轻轻一点,就可实现无课本的实时教学,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拓展课外知识。电子书包的设计还致力于实现家校无缝连接,提供学生成长史记录、数字化教育资源等服务,使学生成为记录学习、记录生活的主动者,让家长及时见证孩子的成长过程,真正实现学习、生活数字化。

三、我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困境

1.产品优质内容匮乏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一些传统教育出版产品积极利用数字化优势,以不同形式推出相应的电子阅读资源。但深究其内容发现,这些电子资源只是对纸质内容的二次复现,对读者而言只是阅读方式的变化,本质内容并无变化。目前教育出版数字化领域表现出的通病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优质内容匮乏。有些出版方虽以最新版作为发行噱头,但受内容更新、排版印刷等诸多因素影响,仍是“陈年老调”,重数量、轻质量,没有创新性,产品同质化危机日渐凸显。

2.数字化产品水平低

传统教育出版主要以教材出版与教辅出版为主,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别,适用于应试教育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形式。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点是将内容与解题步骤印在纸张上,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可以接受高強度的学习,但却显得刻板、严肃,且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的地域限制。虽然后来出版界将这些内容以电子形式呈现,但理工科书籍中的公式图形仍不适用,依然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大多数教育出版数字产品仍停留在浅层次上,没有实现计算机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和处理,与数字出版所要求的内容、生产模式、运作数字化相距甚远,从这一点看,真正实现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3.盈利模式不完善

与西方一些大型出版企业不同,我国教育出版诞生以来,由于技术严重短板,出版企业只负责内容生产和数据加工。这就导致出版企业在产业链中居于被动地位,而技术公司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出版的主导者,出版企业只能在产业链中占据三分之一的盈利份额,这无疑大大打击了出版企业的积极性。

4.人才储备不足

传统出版单位从主题确立、文字编辑到内容校对,所有流程都由人工完成,但数字出版要求出版人员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文字组织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新媒体操作技能,精通网络编辑、数字设计、数字化经营等信息技术。但教育出版社中仍有不少编辑抱着内容与技术割裂的狭隘观点,认为将纸质内容审核好便可高枕无忧,对技术充耳不闻,缺乏提升业务技能的意识。长此以往,观念无法更新,技术得不到改进,数字技能缺乏成为人才转型的最大壁垒,也成为教育数字化出版普及的最大障碍。

四、我国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路径

1.以教材为中心,挖掘品牌资源

教育出版数字化实现的是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其本质仍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效传递,这就要求知识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得到保证。因此,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必须立足教材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相关的教育资源,建立品牌效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立足中小学教材,以此为中心开发了相应的衍生产品——教辅图书、课外读物和VR少儿产品等,这些衍生产品都有重要的突破和创新。此外,人民教育出版社还尝试开发教育博物馆等文化项目,助推品牌建设,为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以内容建设为基础,开发多维产品形态

技术变革影响力深刻与否最终取决于数字化出版依托的文字与内容,积极打造全新的数字化产品呈现形态,加快构建符合自身的创新模式,对内容来说可谓如虎添翼。

传统出版认为,内容的优劣是能否经受市场考验的决定性条件,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教育出版数字化产品,只有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关注。出版企业需要在内容策划上充分挖掘各种优质资源,严格把好质量关,才能推出内容优质的出版物。内容是基础,技术是保障,互联网思维下,教育出版应打破传统思维,积极推进产品数字化转型,从受众的阅读体验出发,适应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改变原先出版产品的单一形式,对其进行二次或多次创新开发,形成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公式、符号、数字等于一体的多元知识产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以同样的资源开发多种形态的产品。

3.以版权运营为重点,加强合作共赢

教育出版数字化要以內容为根基,以技术做保障,同时要注重版权经营。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其之所以成为我国课标教材,成为行业标杆,是以其多年品牌化的教材版权资源为基础,这给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带来诸多启示。首先,时刻以版权运营为中心,强化品牌意识,做到以版权开发,用版权延伸,凭版权获利;其次,注重版权合作共赢,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版权合作;再次,积极借鉴其他品牌的优势与长处,坚持自我、适时创新,合作开发高品质产品。

除强化版权意识外,加快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还要求传统出版企业积极与外界合作,如一些大型IT公司、数字出版公司等。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传统出版机构可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为受众量身打造个性化产品。

4.以科研创新为动力,实施人才兴社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的基础在于人,只有人才才能激活创新体制,提出创新措施,落实创新行为,巩固创新成果。因此,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出版要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必须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造技术型人才队伍,从出版人才的遴选、培养机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数字教育出版人才的培养,使其更好地为出版企业所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贾晓阳. VR+/教育出版:融合发展迎未来[J]. 传媒,2016(24).

[2]徐东. 教育出版在互联网时代融合发展的思考[J]. 出版广角,2016(18).

[3]梁小建. 教育出版服务主导数字化转型与营销策略研究[J]. 出版科学,2017(25).

[4]陈兰枝,范军.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编辑之友,2015(6).

[5]饶帮华,杨石华. 在线教育:“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教育出版转型的蓝海[J]. 出版发行研究,2016(7).

中小学数字教育范文第4篇

数字化德育资源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一类。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是开展信息化、网络化德育教育的基础,也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与教已成为一大趋势,因此,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德育则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总体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匮乏,而数字化德育资源更是凸显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德育越来越得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因此,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势在必行,从而更好的服务素质教育,发挥最大效益。教师对学校德育的教学与科研也会因此而得到极大的便利,数字化德育资源的优势也得以有力的彰显。

一、数字化德育资源建构的可行性

德育资源是指涵盖了特定的德育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德育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数字化德育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德育材料。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即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建构德育资源。包括以德育为内容的课件、视频、音频、网络课程等等,还有网上德育交流传播平台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来调取相应的德育资源,方便教师查找资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网上德育交流平台则能提供师生与家长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随着信息化浪潮逐步席卷全球,各国政府都是极其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而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1]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如火如荼,但主要用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获得,而数字化德育资源还比较匮乏。特别是在中小学,数字化德育资源主要表现为各学校网站上所建有的德育版块,其内容陈旧,教育意义不大。其次,拥有较高教育价值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如相关视频、音频等)还不成体系,在实际中使用率也不高。因此,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显得尤为必要。

教育技术已作为一门学科日益成熟,这为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数字化德育资源不仅仅是德育资源的数字化,更是数字化与德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传统的德育教育重在口头说教,而缺少生动形象的介绍。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形象生动的德育资源涌现课堂成为了可能。而硬件条件的成熟愈凸显出德育资源的匮乏。目前,全国都在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各地都在建设网络“校校通”工程。其中江西省提出: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不断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和质量。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及培训体系,方便公众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公众信息素质。[2]这些方面也都需要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

二、数字化德育资源建构的内容

数字化德育资源需在现阶段或今后能为德育教育教学服务。数字化德育资源建构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其划分方法也比较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产生不同的类型。笔者通过阅读柯清超先生的《基于专题学习的网络资源建设》一文,感悟深刻,受益良多。从而对数字化德育资源做出两种分类:如表1、表2所示。

其中数字化德育教学资源库中的音频、视频资料分类如下:

由此可见,数字化德育资源是一个庞大的德育资源库。其中的德育素材是丰富多彩,容量巨大的。当前教育的趋势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德育教育,而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当前强调德育与学科的融合。笔者认为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另一种分类就是按照学科类型进行分类。

三、数字化德育资源建构的方式

李克东教授曾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而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必要条件。[3]笔者认为数字化德育资源的适用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要适用。资源的共享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当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数字化德育资源建构的方式主要为两种,即为建构静态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库和建构动态的交互式德育学习群。

1.建构静态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库

对于静态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库则包含着德育视音频文件、德育教学案例、德育书籍等内容。

首先,德育资源库则如上面所讲述的那样包含着音频和视频类。教师需要哪一部分的音频或视频资料时就可以这个库中去查找。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中的《诚实与信任》一课上,[4]任课教师就可以到数字化德育资源库中去查找介绍一些名人大家讲信用的视频播放给学生们看,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则更加有效。

其次,德育教学案例则为一些比较典型的道德案例,如:一些道德败坏、道德缺失事件的时事报道等等。这些案例集中放在一个库中,教师则方便使用。比如:讲到尊老爱幼,则可查找出社会上一些“不孝案例”,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第三,德育书籍方面。读书是我国所提倡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建构一个德育书籍库也是理所当然。这个书籍库有名人史传、道德观察、课堂学习的课外补充书籍等等。比如: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课堂上讲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据此推荐学生所能理解的介绍环境危机方面的书籍供学生阅读。

2.建构动态的交互式德育学习群

动态的交互式德育学习群即以动态为鲜明特征,可以实现即时交流互动,可以最快的看到德育资讯。动态的交互式德育学习群的建构方式主要有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利用BBS、利用博客、微博等。

首先,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我国腾讯公司(Tencent)的QQ,美国的MSN等。其中QQ在目前使用率较为广泛,据腾讯公司统计显示:目前QQ注册用户已达到10亿,在今年3月5日同时在线人数也突破一亿。[5]而QQ在学生中的使用率更高,几乎人人都有。目前,较多的班级都建有班级群,在这个群中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互联网进行互动交流。该虚拟群中有公告栏、群共享等栏目。对于班级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即可挂在群公告栏上,先进事迹材料也可放在群共享中,供大家下载学习。同时,不仅学生和老师共在一个群中;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也可以建立一个教师群,教师之间可以交流经验,共享资源等等。QQ群的使用还不仅如此,群空间也是一个可以容纳较多德育资源的“宝地”。随着该聊天工具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可以利用QQ群传播给每一位学生。其次,利用博客(Blog)和BBS(电子公告板)建构交互式德育学习群。博客目前使用率也较高。教师可以开通德育相关内容的博客,并将博客地址告诉学生,学生通过留言与老师进行交流。BBS目前在大学使用率较高,但在中小学还几乎没有涉及到。BBS在大学的备受欢迎就可以看出利用BBS进行德育资源开发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BBS建有专门的德育讨论板块,比如:对一个社会上所发生的道德事件的评述。学生通过跟帖发表意见,并不断碰撞思维从而使得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不断提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创造情境,[6]利用Blog和BBS则为学习者创造一个宽松的德育情境,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是在以往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而增添了其对教与学活动的新特征,具有系统化、个性化、开放性的特点。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改进了用教师口述、书本、黑板、粉笔等作为教育资源的德育教学,也改进了信息技术仅限于演示工具的教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也应当走在前沿。中小学德育日益重要,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还需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完善,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news.qq.com/a/20100729/002511.htm,2010-7-29.

[2] 江西省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R].南昌:江西省发改委,2007-12-20.

[3]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1,(9).

[4]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金朝力.腾讯QQ完成1亿质变10亿注册用户遍布全球[N].北京商报,2010-3-10.

[6]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于翼楠]

中小学数字教育范文第5篇

2010年8月1日至6日,在中国北京举办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大会所征集的论文(论文集收录的合作性研究论文,以第一作者所在工作单位或机构为准)共录用了979篇论文(其中包括专题研讨·圆桌会议论文245篇),论文按地区分类统计结果如表-1。

笔者将从六个方面说明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状况②。

一、学校教育研究

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学校音乐教育专题研究以音乐教育课程与理念、模式、现行体制、新型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以及音乐教师培养/培训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各国学者还针对本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和深入探讨,其中还包括关于如何使民族音乐融入到现行音乐教育当中的研究。

音乐教学课程与理念研究:王耀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体现的课程论思想》以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两个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文件(即“课程指导方案”、“必修课教学指导纲要”)为研究对象,运用教育学、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它们所体现的课程思想进行分析。王朝霞《广东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使用了调查研究方法对高中音乐课改进行了研究。刘姝《52所高校“音乐教育学”学科课程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进行研究。爱尔兰Regina Murphy《“摇摆的Tripes和Trillibubkins”:小学生谈音乐课程》使用了调查研究方法。泰国Natee Chiengchana《泰国音乐教育研究的整合:元分析》研究中借助元分析法整合研究内容,元分析法是一种对于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的技术,适用于用统计方法分析调查结果,描述统计学、方差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都被用于数据分析。

关于比较新兴的音乐课程,如数字、流行音乐课程:台湾Tseng Ching-Wen《关于数字音乐课程在台湾综合性大学和专科学院非音乐专业的开展情况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数字音乐课程的安排以及发展状况。挪威Petter Dyndahl《嘻哈和说唱音乐如何处理音乐教育中地区性和全球化问题和挑战》基于调查研究,探讨嘻哈和说唱音乐如何收入普通音乐课程中。

教材研究方面:Sondra Wieland Howe《日本音乐课本的比较:〈音乐〉(1986)和〈小学生的音乐〉(2005)》使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对这两个音乐教材系列在教学笔记阅读方法、分声部歌唱、教室音乐奇才、西方音乐与传统日本音乐的平衡等方面进行比较。温雪雯《中国大陆当代音乐教学论教材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不同的音乐教学论教材在相同的问题上的观点,分析异同的原因。

音乐教学相关研究:台湾Tung-Yun Chien在《活动研究:提高小学普通课堂中有特殊需求学生的音乐学习演奏能力》中运用三角测量法作为分析方法。泰国Monsikarn Promsukkul《音高学习过程与泰国古典音乐训练中获得绝对音高》使用初级检验、访谈、抽样和数据分析等程序进行分析。英国Helena Gaunt《音乐学校的学生们从他们的器乐、声乐、作曲教师和同学的指导中获得经验》所收集的数据以研究工具NVivo进行循环分析。俄罗斯Eugenia Yu?熏Volchegorskaya《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生活质量形成上扮演的角色》一文通过儿童生活质量表统一问卷进行研究。芬兰Katri-Helena Rautianen《1863年到1969年芬兰声乐教学方法的发展》使用历史研究方法,着重研究教学与方法论。香港Meichang Lin《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主题与研究的知识结构:1978—2008年博士论文研究映射》,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映射。

较为新颖的研究专题领域:加拿大Yifei Liu《音乐读谱中的感知跨度——乐谱难度的影响》中对音乐读谱中的感知跨度采取移动视窗模式研究,使用了“视觉圈第二代”装置,用来记录视觉移动过程,她的另一篇论文《初级钢琴学生的视谱训练:彩色图表在钢琴教材中的使用》调查目的是通过视线跟踪技术来判断这些插图在年轻学生钢琴视谱中的影响。Ingemar Fridell《用于感知动态和重力点的可视化工具》属于实验研究。

加强音乐教师培养/培训,也是目前音乐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之一:美国Clinton Allen Randles在《关于美国和英国预备音乐教师的创新性身份的跨文化比较》中开发了一种以Isbll(2008)为基础的20项内容的调查工具。英国Pamela Burnard《中学课堂的创造性评估:探索教师观念和实践上的变化》三角化测量了三种数据源:问卷、采访及手机的人工制品。其调查研究设计收集了广泛的数据,所涉及的研究都采用源自采访(即上下文的观察)得来的数据与网上调查的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德国Gerhard Sammer《欧洲音乐教师培训所具备的素质与视野——奥地利、英国、德国的一项研究调查结果》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作为此次对比研究的一项调查方法,所得数据首先由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包(SPSS)进行数字化。陈玉丹《培养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创新型音乐教师》阐述了如何改革高师教学,培养新式音乐教师人才。西班牙Gotzon Ibarretxe在《音乐教育基层教师培训的专业能力的发展》中使用了调查问卷和访谈、个案研究法。台湾学者Yuan-Fang Lucia Ou《对生活课程教师音乐教学知识和能力的研究》运用了文献回顾和德尔菲方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预测生活课程教师的音乐教学知识和资质。西班牙José Luis Aróstegui《女性成就了西班牙音乐教师教育:一个历史性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历史研究方法。巴西的Alda de Jesus Oliveira《音乐教学中的教育链接:PONTES和AME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测定了一种叫做“PONTES”方法,使用了调查问卷和“DEPEMUS”测试的形式来评估个人发展潜力和“PONTES”方法的学习相关度。英国Marina Gall《见习教师的观点:是什么因素帮助和阻碍了音乐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的方式,对焦点组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用Nvivo、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香港Bo Wah Leung《在香港学校教授粤剧的教师——艺术家合作关系:教师转变实例》,其数据是从个人以及典型小组和教师之间的采访中提取出来。

就如何使民族音乐融入到现行音乐教育当中,本届大会各国学者纷纷进行了探讨,主要的论文有:韩国Mi-Hyang Park《民间歌曲指导地位以及韩国、中国、日本小学生的教学方法的研究》、美国C.Victor Fung《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音乐传统》、Jui Ching Wang《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主义:美国大学音乐课程里的民族音乐合奏》、葡萄牙Graca Maria Boal-Palheiros《在小学葡萄牙传统音乐的实践》、韩国Oh Sung Kwon《艺术教育学院和音乐教育发展中心的传统韩国音乐教育》、日本Miyako Furiya《了解亚洲民族音乐:对未来地球公民进行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我国许多高校近年来设置了民族音乐专业,本届大会上对民族音乐教育进行了研究,如张晓农《原生态民间歌舞传承方式对艺术院校民间歌曲教学的启示》、李欢《中国新疆艺术学院维吾尔木卡姆表演专业教学现状与分析》、李文军《高师声乐工尺谱教学实践研究》。此外,民族传统音乐教育与个案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如金顺爱《农村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关系研究——以吉林省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为个案》、乐康《南京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郑颜文《乡土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方高校民族音乐传承教学体系的建构——以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介》、张小梅《广西民歌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个案研究》、马达《乡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为例》等。

二、幼儿/儿童音乐教育研究

这类专题研究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运用调查研究方法为主,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如马娟《私立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徐州市区八所私立幼儿园为例》、杨彦捷《北京地区幼儿家庭音乐教育行为现状调查》、香港Barry Kwok-yeung Lee《香港幼儿园的设施和资源:音乐教学的现状及意义》、美国Lily Chen-Hafteck《将不同学习需求幼儿的音乐文化经验相连结》等。

其次,将幼儿/儿童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相结合进行相关研究,比如陈泽铭《实现儿童民族音乐教育的新价值》结合了儿童心理学、教育科学以及生理发展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付琳《民族民间音乐为幼儿的发展树根立魂——四川民族民间音乐有效融入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让民族音乐点亮幼儿生活——四川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均使用了行动研究方法。

再者,台湾学者研究领域集中在:Liza Lee《关于台湾全纳教育通过音乐为学龄前儿童教授外语的实证研究》通过观察或者笔记、问卷调查、访谈、游戏评估收集数据。Angela Hao-Chun Lee《学龄前语言的学习兴趣:中文(普通话和闽南方言)和英文儿歌》使用了问卷、统计软件SPSS,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t-测试。Ming-Jen Chuang《建立儿童歌声测评系统》旨在建立一个有效的“儿童歌声测评系统(CSVM),此系统是在Rutkowski(1996年)创立的“歌声发展测评系统”(SVDN)的基础上建成的,并对其进行了适用性调整。

最后,以实验为主的研究,如美国Rachel Lee Nardo《早期儿童的音乐评估工具》使用奥迪试验和频谱试验对早期儿童的音乐评估工具进行研究。

三、音乐教育治疗与生理/心理研究

在音乐教育治疗研究方面,主要以研究自闭症为主:例如巴西 Jessika Castro Rodrigues《自闭症与儿童发展:音乐的干预方法》运用几个数据库(SciELO、Scholar Google?熏LILACS and BVS-Psi)的数据,进行了研究。董放《以音乐治疗为取向的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训练个案研究》、意大利Bordin Anna Maria《学习音乐史知识,培养对历史时间的感知——一位自闭症奇才的学习历程》等属于个案研究。美国 Donald Ralph De Vito《沟通的和谐:让自闭症学生融入公立学校音乐课堂的方法》运用行动研究方法。还有涉及到精神创伤与哮喘治疗,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杨霖希的《合唱疗法对受艾滋病影响之精神创伤儿童的干预作用的实践研究》、日本Yoshiko Fukuda的《音乐呼气法对哮喘治疗的应用(支气管哮喘乐疗法)》。

另外,有两项实验研究借助了相关测量工具,研究视角比较新颖:美国Rhonda S Hackworth?熏Rutgers《嗓音问题的普遍性:语言病理学家对音乐教师和非音乐教师录音的评估》研究中使用了CDRI,其是一个用于目前音乐教育研究的测量装置。加拿大Peter Visentin《音乐指挥中收拾补偿所导致的意外结果》以实验研究的形式,研究中采用的是一个12镜头的VICON3D动作捕捉系统(120帧/秒)和生物力学计算机塑像术来测量对象动作的知觉能见度和相应的肩部负载。

有关音乐教育与生理/心理学科交叉性研究,这方面研究美国学者关注较多:Stephen F.Zdzunski《对两名联觉音乐家进行的探索性神经心理学个案研究》通过个案研究,设计有关音乐与神经心理学的访谈和测试。Patricia Bowes《一项对声乐专家意象使用的探索性研究:运动心理学的应用》运用了半结构化访谈。Pamela D.Pike《钢琴的乐谱认知和演奏——认知组块和动作技能发展的评价》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比了两组刚开始学钢琴集体课的学生。此外,希腊Stella Mouroutsou《儿童悲伤情绪研究——通过积极的音乐干预研究四种基本情感》进行了音乐情绪研究。日本Mari Shiobara《一种通往音乐与律动的有效方式:架起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与心理生物学的桥梁》运用学科互涉研究方法,并用心理生物学的证据证实了音乐体验理论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效果。阿根廷 Ana Lucia Frega《音乐的创造力:韵律创造过程中大脑激活的第一个途径》采用SCAMPER工具,研究在创作简单的韵律时,大脑区域涉及到的相似的音乐背景,并分析与之创造力等级的关联中可能存在分歧。

四、音乐教育技术研究

这一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技术与音乐教学、电脑音乐创作与软件开发这两个研究领域。

“音乐技术与音乐教学”研究领域:英国Mary Stakelum《实践的语言:研究音乐技术对教授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影响》以英国的中学为个案研究,使用了观察法、调查法。英国Nicholas Michael Breeze《信息通讯技术(ITC)运用于音乐课堂的各种调查》调查了学生运用ITC作曲的能力。英国Marina Gall《见习教师的观点:是什么因素帮助和阻碍了音乐技术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用Nvivo、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斯洛文尼亚Inge Breznik在《电子音乐教育作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方法:斯洛文尼亚的一个案例研究》运用了个案研究方法。美国Fred J Rees《音乐教学的电子媒介》通过历史研究,介绍了几个类型的资源和教学方式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意大利Giuseppe Faraone《在音乐学院的多媒体学习:交互式动画和实验室网络和移动电话是如何影响传统的学习》研究“适时设计”的互动式动画的特征及在音乐学院米兰实验室使用移动电话和网页,通过使用实验研究方法发现依靠多媒体工具达成的教学清晰度似乎有助于建立个人学习能力的自信。罗马尼亚Nedelcut Nelida在《音乐教育中的多媒体资源:D.L.M.A.项目(Thu.4.30-5.00)》中对开展于罗马尼亚音乐学院的研究旨在挖掘使网络教育手段进行了研究。

“电脑音乐创作与软件开发”研究领域:以色列Eilon Aviram《实验项目:青少年家庭电脑音乐创作》采用问卷调查、公开采访的方式。瑞典Ketil Thorgersen《民主国家的移动多媒体制作》对如何拓宽在移动多媒体设备进行研究。芬兰Mikko Eemeli Myllykoki《“贾莫”手机音乐制作软件:三至六岁儿童的创作游戏》和瑞典Bj?芽rn Roslund《音乐耳朵(MUSICAL EAR):为音乐只是和理解所设的一种全新听觉训练软件》分别介绍了所开发的软件。

五、社区(会)音乐教育研究

社区(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趋社会化的延伸,从本届大会征集论文来看,各国音乐教育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一是关于“学校与社区音乐教育协作”的研究,此类研究多以应用个案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为主,如:澳大利亚Brydie-Leigh《建立充满生气的学校——社区音乐协作:来自澳大利亚三种有活力的模式》。美国Susan Helfter《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社区协作项目》以六所美国大专音乐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个别访谈,小组讨论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挪威Kjell Muller Skyllstad《通过学校和社区音乐教育培养和平解决冲突的修养》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孙绿怡《沟通与责任:中国的开放大学与社区音乐教育》以个案研究讨论了社区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开放教育及远程教育的优势。巴西Flavia Candusso《卡波椰拉安哥拉的社区和音乐教学过程》主要是在质性研究法中进行实例学习和探索,以及Maria Helena de Lima《“音乐和公民”计划与巴西的社区:音乐教育、大众教育和大众文化》概述了在巴西南部地区的城市周边社区中有关“音乐和公民”的十年教育活动计划。英国Peter Moser在《“长途跋涉”——将英国的社区音乐转战中国香港和大陆》运用行动研究方法,介绍了“More Music”组织如何开拓新的社区音乐实践。

二是针对“老年群体的音乐教育研究”,以个案研究方法的应用为主,如:美国Pamela D.Pike《运用技术吸引退休学习者——第三代MIDI钢琴合奏的案例研究》、新加坡Chee Hoo Lum在《团体音乐活动的深入对话:在新加坡一所高级护理机构里的探索性经历》。

三是关于“社区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研究”:台湾Hsiao-Shien Chen《在纽约市的华裔社区舞狮》探讨“中国舞狮”在纽约市一个华裔社区的实践,使用了田野笔记、访谈和录像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日本Mari Shiobara《将社区音乐转变为课堂音乐:关于日本传统音乐教学法的一些探讨》以作者学习三弦的个人经历为个案,研究了学习日本传统音乐的过程。

四是“虚拟与数字化社区教育研究”:澳大利亚Steve Clifford Dillon《通过视觉工具和乐团建立有意义的联系通道》关注由技术支持而成就的关于音乐中的社区特质及社区中的音乐特质的研究,以从网络阻塞工程精选的数据证明这些系统的关系型承受力。

结语

从大会所征集的论文来看,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研究,尤其是交叉性学科不断渗透到音乐教育研究中,使得音乐教育学科走向成熟。本届大会是一次音乐教育的饕餮大宴:国外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独创性,为我国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同时,也为国外音乐教育同仁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现代音乐教育的成果。

①笔者认为工作坊、教学展示、海报在论文集中各自均有对其研究进行陈述,故将此三类与论文一并统计分析。

②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录用论文较多,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只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王东雪 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宁)

中小学数字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字图书馆提供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与建设。同时指出,随着远程教育全方位开放的转变,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馆藏范围、运作方式、服务内容等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建设好数字图书馆,为远程教育学习提供周到的支持服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远程教育 数字图书馆 支持服务 能力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現代化图书馆形成的重要标志。她以全新的服务内容、服务功能、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尤其是它具有的教育与学习支持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重视和青睐。研究如何发挥建设好数字图书馆的学习支持体系、发挥起独特的优势、开拓深层次服务、满足远程教育学习者的需求,是数字图书馆管理人员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体现。

一、为什么远程教育学习者需要学习支持

目前,人们普遍认识到学习是需要支持的,于是提出了“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这一理念。“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理念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教”转向了“学”,引向了学习过程需要支持这一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更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在远程教育学习环境中,由于教学分离,学生地区分布不匀、时间忙闲不等、水平参差不齐等,很多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都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怎样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确保教学质量?由此人们提出了在学校原有教学、管理与服务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设想。“学习支持体系”包括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获得的资源(学习材料、图书馆、教师或助学者)及与通讯过程相关的媒体资源(工具或技术)。如果说函授教育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详细阐述,远程教育学习则更注重于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及协同学习与个别化学习。

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作用

数字图书馆以网络和高性能计算机为环境,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网上信息浏览、电子文献阅读、光盘数据库信息检索、馆藏信息检索及多媒体网上教学等多种服务功能,它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内涵,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向读者和用户提供了更为广泛、更为先进、更为方便的服务,使人们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使用信息的方法,因此,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正是数字图书馆具有的这些功能,符合了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需要,因此,数字图书馆以其特有的学术性和服务性,从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等多种角度,全面介入到了远程教育学习之中。

如何把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更好地为远程教育服务,是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图书馆对于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

1.能够开展与远程教育相适应的远程文献检索和全文阅览服务。从根本上改变馆藏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通过网络能把学生所需要的电子课件和电子参考书同时传送到学生的电脑上。

2.能够整合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数字图书馆分散的数字馆藏资源,形成与普通高校相匹敌的数字馆藏的规模优势,发挥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整体优势,克服馆藏信息资源不足的弊病。

3.能够在整个数字图书馆系统真正实现馆际协作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劳动和重复采购,突破传统人工管理和手工作业技术的瓶颈,消除时空限制,真正实现馆际协作和资源共享。读者可以同时访问多个分布式多媒体信息源,为信息的查询和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大大的扩充了信息的获取范围,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

4.能够方便检索,使用户以最快速度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对教育、科研和技术开发都有很大的意义。

数字图书馆具有的信息存储数字化、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智能化;信息空间分布式、信息共享网络化;信息传输高速化等特征是传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因此,数字图书馆对于远程教育的支持服务是全方位和个性化的,它可以及时响应远程学习者的需求,肩负起弘扬文化的重任和积极创造新文化,普及社会信息,提高人们的素质,提供各项研究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尤其是在满足民众日常信息需求的功能上,其不仅扮演着寓教于乐的角色,更是大众追求进步、陶冶情操的场所。

三、数字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成为了校园网上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和利用者,所具有的知识信息中心功能为教学、科研起到了积极的学术支撑作用,成为了现代网络通讯技术为读者提供检索、浏览和受送电子文献信息及多媒体电子读物的特定场所,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建设发展的必备设施。

当终身学习、创新教育、教育全球化、学习型社会、以学生为中心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习也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现代远程教育加快了发展步伐,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补充的学习方式,满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知识的需求。数字图书馆以其丰富、多样性、多载体为物质基础,以兼及古今、囊括中外的知识门类等对远程教育学习者的文化、思想、道德、体育及艺术修养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为远程教育学习者的资源检索、利用等,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学习途径。

在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公众的基本需求。人们已经意识到数字图书馆拥有的不只是丰富的文献资源,重要的是这些资源将会产生的巨大“能量”,数字图书馆的职能从“第二课堂”向“学习中心”转变,已成为广大居民终身学习和更新知识的主要设施。

四、数字图书馆的学习支持服务功能

数字图书馆的学习支持服务职能可以通过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体现:通过举办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等直接向用户讲授知识,以此提供显性服务;通过书目推荐、数字图书馆知识宣传等,使数字图书馆的隐性服务在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发生。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用户获得知识,但这种知识因缺乏指导与交流而往往分散、不系统或不够深入。用户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疑难问题,需要指导帮助。现代远程教育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将资深教师的讲授制作教学课件,以供学生使用。因此,数字图书馆通过为远程教育提供学习支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

数字图书馆不仅作为了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同时在学习型社会中还担负着重要的职能。在当今远程教育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首选教育方式时,数字图书馆就应充分发挥作用,积极为远程教育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同时数字图书馆利用自己信息资源、人才、设备方面的优势,成为了教育的“学习支持”体系,具体来讲,数字图书馆在参与支持现代远程教育,满足远程教育学生的需要时,具有以下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

1.学习指导服务功能。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现代远程教育、E-learning等学习方式进行继续教育、远程学习与终身学习时,数字图书馆就应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远程教育的信息,给那些准备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合理的建议与指导。如介绍远程教育的机构,学习的课程,课程的费用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介绍各种教育资源,推荐最佳的远程教育机会、设施、最优秀的老师、最佳教学课件等。

2.学习资源信息服务功能。学习资源是任何教育和学习的基本要素,对于远程教育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数字图书馆应大量购置印刷、音像、光盘等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资料,注重学科系统性和资料配套性,更重要的是建立开发网上信息资源,将特色教育资源数字化,提供资源共享,便于远程教育学生快捷方便地获取信息。

3.上网学习条件的服务功能。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网络为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教育手段,因此它要求学生必须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条件。因此,数字图书馆就成为了学生喜爱的场所,学生只需履行简便的手续,便可免费使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现代远程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协同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因此,远程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使用知识。数字图书馆在为远程教育学生服务时,不应局限于只提供他们所需的文献信息,而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的信息素质,使他们具有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从而具备真正的自学能力,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要求。

五、数字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思考

随着远程教育逐步向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空、教学对象、教学模式等全方位开放的转变过程中,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馆藏范围、运作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建设好数字图书馆,为远程教育学习提供周到的支持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网络教育建设。数字图书馆工作以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检索和使用为主要内容,同时具备系统全面的馆藏资源,如自动化系统、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工具书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条件。在继续做好传统形式文献(主要是书、刊)的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工作的基础上,加强馆藏文献的数据库建设,实现日常工作流程的计算機处理和服务,实现基于WEB方式的新书通报、书目查询、读者信息查询、用户培训等。

2.重在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扬长避短,走“藏用结合、重在服务”之路。在选择现实和虚拟馆藏时,要分析用户需求,对信息的使用方便程度进行综合考虑,提供较多的检索途径等。

3.多种媒体并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的载体已由单一的图书发展到期刊、视听资料、磁盘、光盘、网络及共享数据库等多种媒体并存的形态,数字图书馆必须充分认识和顺应变化发展规律,开展多种信息媒介的文献典藏与服务,由原来的传统“图书”馆,发展为多载体、多媒体的新型文献信息中心。

4.合作共建。当前,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图书情报一体化”、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教育界、图书情报界和信息产业界人士的相互脱离,又造成了信息生产和利用的彼此重复或覆盖面狭窄,图书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合作共建、优势互补的道路。整合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数字图书馆分散的数字馆藏资源,发挥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整体优势,克服馆藏信息资源不足的弊病。

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已初具规模的今天,只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兼顾各种因素,与时俱进,发挥多媒体优势,深化服务层次,提高服务质量,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为远程教育学习提供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玉凤,梁晓天,王凤翠.图书馆在科技信息化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1).

[2]王美珍.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5,(9).

[3]李建玲.电大图书馆在远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4]白文军.浅谈电大图书馆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1).

[5]魏思廷.办好电大图书馆的几条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1999,(12).

上一篇:实体经济的出路范文下一篇:icu实习结束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