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形象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01

教师形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广告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控制环境的法律法规对于广告活动的规范日益走向正轨,并在广告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从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发展历程出发,试图探究我国广告法律环境的变化及其在规范广告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广告法律环境;《广告法》;广告监管

一、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发展历程

论及中国的广告管理,最早应追溯至清代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自近代至今,我国的广告管理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最早的广告行业法规文件是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广告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由国家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全國的广告。随后,国家工商局依据《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制定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暂行条例》规定的内容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暂行条例》和《细则》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广告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成为各行各业从事广告活动的行为规范,并为新的广告管理法规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广告管理暂行条例》中的某些规定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国务院于1987年10月26日正式颁布《广告管理条例》,从12月1日起实行。《广告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广告管理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它不仅为广告管理提供了更为全面、具体的法律依据,而且用法规的形式把广告宣传和广告经营的行为规范确立下来,为广告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关的法规条例中,最重要的当属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于1995年2月1日实施)。回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行业的发展历史,法律作为具有效力的行业规范手段,在促进我国广告行业的发展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广告行业的进步,而随着凸现出来的对于广告活动规范的滞后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并被提上议事日程。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新修订的《广告法》,是《广告法》立法以来的第一次正式修订。这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对于广告活动合法运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体现了控制环境的发展和维护对于提供良好广告环境的支持及为健康广告运作提供的保障。由于有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再加上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经常性的监督管理,中国的广告管理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我国的广告法律环境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涉及广告管理的法律法规是以《广告法》为核心,以《广告管理条例》为补充,以其他行政规章、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司法解释为实际操作依据的多层次法律体系。然而,自第一部《广告法》颁布至今,已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随着当下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作为经济附属物的广告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变化,然而,广告的两面性也日渐凸现出来,除了在促进销售和帮助企业品牌树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效外,虚假广告、低质广告等喷涌而出,外加互联网技术带动下的新媒体广告的发展也开辟了新的篇章,此时旧有广告法律法规的规定已不能满足对当下广告活动的规范与要求。大体而言,旧有的《广告法》存在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广告准则内容不够完备,针对性不强;其次,对于广告活动参与者各方的规定不够完善;再次,虚假广告的认定标准亟待明确;最后,整体操作性不强,惩处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广告法》呼之欲出。

控制环境是广告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控制环境包含三个方面:国家法律、行业自律与受众监督。国家法律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控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法律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从政策层面给予广告业发展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鼓励与科学的规范与约束,以促进其健康稳步发展。

三、广告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从营销学视角看,广告是经济活动的附属产物,因此广告活动与其所存在于的社会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互动与关联。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环境决定着广告的内涵及呈现方式,而广告对于社会环境又有着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广告与环境间存在着促进、调整、制约的作用。如,在近代广告画中塑造的新式女性的形象,极大地促进了妇女解放的步伐,并促进了时尚的普及与推广。而新《广告法》的颁布,即是广告环境中法律层面的规定对广告活动作出调整与制约并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良好典范。如,对公益广告的相关规定与对媒介投放公益广告作出的要求有利于唤醒媒介的责任意识,加强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和谐氛围的构建。因此,修订《广告法》亦是适应法律环境重大变化、维护法律制度的统一性、权威性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促进广告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亦是加强广告市场监管,规范广告市场秩序的迫切需要。

四、新《广告法》颁布的意义

我国《广告法》施行已20年,国家经济政策、法律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广告法》以及部分配套规章,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亟待修改完善,这是时代背景催生下的《广告法》修订的必然性,对广告活动相关各方行为的条款的修改与补充,有利于解决广告活动行为规范滞后及不够完善的问题。

从微观层面上看,首先,《广告法》的修订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及更广泛的经济领域的规范与发展;其次,有利于广告活动参与者对自我的约束与提升。广告主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营销计划与广告计划,并对广告公司做出相关的要求,在媒介投放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对广告活动的把关,社会大众也因之受益,可以接受更多的正面信息、减少面对不科学、不道德广告时的抵触情绪。最后,对于《广告法》监管的空白领域新增的规定,对于发展时间短、速度快、法律相对欠缺的互联网广告领域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从长远角度考虑,法律层面的完善才可以保证广告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法律法律的完善,都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法律法规这样的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必须得到及时的完善,以对经济活动作出及时的调整与制约。虽然我国广告法律法规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内容还不尽完善,但我们对于这方面的努力必定会在更广泛的层面发挥着作用,也会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逐步规范化、全面化,具有更强的执行性与约束力。(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 夏亚灵.我国城市经营型户外广告管理法规研究[J].广告研究(理论版),2006,05:59-72.

[2] 崔江宁.入世之后的中国广告管理文化分析[D].山东大学,2007.

[3] 钟时.中国广告市场的综合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 王萍.广告法首修:在博弈中完善[J].中国人大,2014,19:29-31.

教师形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当今媒体进入影响力竞争时代,而影响力的竞争主要依赖品牌力量。对于电视频道来说,最基础的竞争优势来自栏目的品牌化。只有栏目的竞争力增强了,才能壮大频道的竞争实力。栏目竞争的外化表现就是品牌化栏目的树立和行销。品牌栏目不仅体现频道的实力,而且体现频道特色和价值追求。打造电视频道的竞争力,核心还是有重点地打造品牌化栏目。

各电视制作机构也都在绞尽脑汁,力图创新节目,打造品牌。电视观众不同于报纸读者,读者选定的是某种报纸,不是囿于报纸的版面或者版面中的栏目。而遥控器决定下的观众选择频道的过程,其实是选择品牌栏目的过程。电视频道和品牌栏目的实时出现,属于线性传播,在同一时段受众的选择是唯一的。在此氛围下,只有最具吸引力的品牌栏目才有足够的收视市场。而不像非线性媒体,受众可以自主选择、多重选择。电视栏目品牌化是竞争的结果,也是电视生存的必然趋向。因为没有一家电视媒体不在关注品牌栏目的影响力。

品牌影响力:提升频道竞争优势

品牌竞争的根本是影响力的竞争,品牌首先缘自电视栏目。栏目品牌是电视化品牌最基础的承载体。无论是频道品牌、主持人品牌,还是时段品牌,栏目品牌是基础。对于电视频道来说,建立栏目品牌既是频道定位的需要,也是频道竞争力的需要。因此,栏目品牌影响力是提升频道竞争力的关键。

品牌栏目便于受众对频道检索。曾经有些争论,究竟是频道品牌建立了识别标志,还是栏目品牌建立了识别标志。实践证明,在电视频道多元化的竞争环境里,对于观众来说,栏目品牌吸引力更容易建立起对频道的检索。只有品牌栏目才能吸引观众注意频道。观众打开频道寻找的也是栏目,归根到底,还是栏目品牌决定着观众选择取向。观众对品牌栏目的忠诚,搭建了观众与频道整个收视平台之间的亲和关系。同时,也通过对品牌栏目的热爱,而建立了对频道的期待。一旦形成了对品牌栏目的检索,也就建立了对频道的主动收视习惯。

品牌栏目影响频道定位的形成。频道定位有主观选择和客观选择。定位的主观选择是频道管理层所确定的定位。定位的主观选择,决定着栏目的形态和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栏目的价值取向、内容、形态等会受到的受众喜好和编导思维惯性的影响,从而导致定位的偏移,并形成新的定位,这就是定位的客观选择。频道的客观定位是观众能感知到的定位,也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作用的定位。因此,品牌栏目影响下的频道客观定位才具有实际意义。

品牌栏目带动频道整体编排。品牌栏目对频道的贡献率往往会通过收视率和忠诚度来体现。品牌栏目在频道节目编排中,影响着整个节目构架。第一,品牌栏目将优先选择频道时段。第二,频道编排将围绕品牌栏目展开。第三,频道其他栏目需要和品牌栏目之间建立呼应关系。第四,频道也会期待依托品牌栏目,带动时段收视率甚至整个频道收视率。

品牌栏目将启发其他品牌栏目的形成。品牌栏目都有一套成型甚至成熟的运作模块。无论是管理流程,还是节目创作,对其他节目形成都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很多频道在一个品牌栏目形成后,迅速培育下一个品牌栏目。一是抵御频道风险,二是培育经验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三是为了充分挖掘品牌资源。

品牌栏目对竞争对手产生吸引力和排斥力。品牌栏目的最终影响还是对竞争力的干扰。品牌栏目对观众和客户的吸引,直接决定竞争力的强弱。而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对竞争对手产生吸引力和排斥力。吸引,是对竞争对手的关注。排斥,是排斥竞争对手对资源的占有。

品牌栏目将影响频道的管理注意力。品牌栏目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是管理的核心。频道管理将围绕品牌栏目展开。这一方面增强了品牌栏目的管理实力,另一方面处理不好将会分散频道对其他方面的管理力量。对于成熟的品牌栏目来说,它缺的不是管理,而是一些运行规则。频道管理能多大程度满足品牌栏目对规则的渴求,将直接影响品牌栏目的发挥和成长。

品牌表现力:彰显频道核心价值

品牌栏目靠什么赢得市场赢得观众,是品牌含金量的关键。品牌表现力,是品牌栏目内在品质和外观的表现程度。品牌有品牌的符号,也有品牌独特的个性化色彩。综观诸多品牌栏目,一般具有以下表现。

节目定位的准确性。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准确性包括节目内容的准确和受众人群的准确。节目定位的准确度如何,一是影响节目的质量,二是影响节目的形象。节目定位的准确性是实践检验的结果,也是频道引导的结果。准确的定位符合频道的发展,也引导着栏目的发展。节目定位准确不准确首先看目标人群和节目内容之间的关联。节目内容是不是目标人群所需要。其次,看定位是不是符合频道生产实际,是否具有操作基础,是否具有受众基础。它应做到“精确引导,精确传播”。

节目内容的贴近性。在任何电视节目中,内容为王是永恒的真理。品牌栏目首先是内容的贴近性,无限度贴近观众的需求,无限度贴近观众的喜好,无限度贴近生活实际。其次是内容的丰富性。信息量的最大化是栏目产生吸引力的关键。丰富的内容不仅让人感觉充实,而且还能扩大受众面。尤其是对于新闻节目来说,选题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再次,实现栏目内容与定位的贴近性。有定位就有选择,有选择也就有目标。只要目标瞄准受众,也就不必担心没有市场。

节目符号的特色性。品牌栏目一定是建立了个性化、特色化识别符号的栏目。首先是栏目名称的个性化。好的栏目名称,能使节目成功很多。好的名称是指独特、好记、贴切。其次是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人时刻拥有与观众距离最近的传播关系。主持人的个性色彩,是栏目形成品牌的突出因素。《幸运52》、《实话实说》都是主持人个性带动了栏目的个性化。再次是节目包装的个性化。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习惯于通过LOGN来判定节目,适合的包装将给观众带来收视上的愉悦和快感。最后是播出时段安排的特色化。只要栏目能找准节目播出时间,也就找到了自己的观众群体。合适的时间,才有可能建立节目与观众的互动。越来越多的节目已经意识到时段对品牌的影响。

品牌创造力:构筑频道安全防线

品牌不是一成不变。今天的品牌也不一定是永久品牌。在媒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品牌的维护甚至品牌的保护尤为重要。品牌栏目一旦形成,尤其是竞争力上升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出现竞争的压力。这种竞争体现在被克隆、对手针对性研究、竞争对手不良破坏、新品牌冲击等。因此,构筑品牌的安全防线尤为重要。

创造品牌核心价值。最个性的品牌具有最强的竞争力。作为电视栏目来说,必须确定自身核心竞争价值所在,并让对手无法复制。北京台《第七日》中元元主持风格、《南京零距离》中孟非的点评能力,别人无法复制,充其量是模仿,但是复制和模仿所产生的效果显然不同。确定品牌栏目的核心价值,是栏目品牌最安全的防线。栏目核心价值可以通过内容选择标准、语态表达方式、内容解析视角以及特色人才的个性贡献等,来增强对品牌节目的加密。

时刻监测竞争环境。在信息开放的现在,对信息的占有已经很难实现独家。好的节目形态也会很快被移植。竞争对手把品牌栏目全盘照搬,然后再作本土化创新,其竞争力也会迅速成长。所以,对于品牌栏目来说,更需要做好自身生存环境的监测,不断创新,应对克隆。

创新多块栏目模板。再名牌的栏目,观众也有一个适应过程。观众一旦熟悉了栏目形式化的元素,也就很快会产生厌倦,甚至放弃对品牌栏目的忠诚。创造不同的栏目模板,不断制造栏目的新鲜感,是保持品牌栏目热度不减的关键。《艺术人生》就是通过不同的栏目模块,不断地变化栏目表现形式。尽管大的框架没变,观众还是对诸多细微的变化感到兴奋。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教师形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余秋雨先生曾说过:“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

美丽国度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同样如此。维多里奥广场是华人的聚集地,在华人来之前,这里毒贩横行,市场萧条。由于众多华商的努力,现在的维多里奥广场一改往日形象,成为引人注目的商业区。然而,就在更多的华人筹划着把这里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唐人街时,意大利政府却紧急叫停。

煞费苦心的禁令

2004年的春节,维多里奥广场附近的中国人开始准备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很多人把收藏已久的红灯笼拿了出来,以求增加一丝节日的气氛。

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鲜艳的红色在风中飘荡,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没过几天,事情发生了变化。他们没想到的是,往年的老传统今年却行不通了。他们收到了罗马市政府的禁止命令,不允许用红灯笼做装饰,甚至出动了警察进行查禁。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如今罗马市政府挖空心思,翻出的竟是一部20世纪20年代制定的老法律,根据其中禁止外国文字标识大于意大利文字标识的规定。这怎么看来都像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罗马城的华人对此不能理解,而在一些意大利人看来,罗马市政府的做法却是理所当然的。埃斯奎利诺区街区联合会主席迪马·卡波西奥日前说,现在在维多里奥广场一带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家中国超市买中国的香肠,却找不到一家意大利肉店卖本国的生火腿,华商在那里的聚居给当地的意大利居民造成了生活上的种种不便。

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市内居住着近一万华人移民,他们“扎堆”在位于市中心的维多里奥广场附近街区,大多从事商业,经营中国产品。在不少人看来,这里就像洛杉矶的唐人街,是华人在罗马的“地盘”。但罗马市政府却不希望这一带及其所在的埃斯奎利诺区最终演变为罗马城里的唐人街。据意大利媒体报道,罗马市政当局的商业顾问玛丽娜·阿尔蒂托女士日前曾公开表示,“我们正努力避免在罗马城中发展出某一个种族的聚居地,某一个种族不可以占据整个街区。”她同时特别强调说,“在罗马城里,不能有唐人街。”

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里已成为了华人聚居区。时下,在这个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广场周围,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华人随处可见,中国店铺鳞次栉比——店名都用大大的汉字写就,店员开口皆是南腔北调的汉语,贩卖的货品也是“中国制造”。据悉,目前该区域共住有七八千名华人,华人商店多达600来家。华商们已经筹划着要把这一带建成中国商品的集散地,使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唐人街。维多里奥广场一带越来越浓烈的“中国味道”对那些未能挤入这一“商圈”的华人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不少华人宁肯花上比别处贵几倍的价钱,也要在这一带盘下一家商店做买卖。而政府的态度,无疑使很多华人的处境变得困难。

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罗马市政府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早就在限制华商社区的发展了。前不久,市政府明令禁止再在埃斯奎利诺区开设主营批发业务的商店,而这正是华商做贸易的“主打”项目。同时,市政府还规定凡是经营了某一生意达15年以上的商铺在易主后2年内不得更改原经营项目,这无形中就限制了华商的自主经营权。因为根据此规定,中国人要是从意大利人手里盘下了一家面包店,那你就只能继续卖面包,而无论你对此是否在行。

唐人街社会

为此一些华商反映,当年,华人刚刚进军维多里奥广场周围时,这里市场萧条,毒贩横行,正是越来越多的华人的到来,以及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改变了这一街区的面貌,促使这里发展成了生意兴隆的商业区。华商们认为,现在有的意大利人已经忘记了华人所做出的贡献,将华人当成了一种威胁,这让不少华人想起来就觉得伤心。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最开始罗马政府并不限制华人的存在,早在2000年2月意大利的《共和国报》曾报道“将于4月在罗马国际机场附近的新唐人街开业”,当时的态度明显不是禁止,字里行间甚至有些鼓励的意思。可为什么在几年后的今天,当华人的数目形成一定的规模后,他们却赶忙出来禁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唐人街这个特殊的存在形态。三四千万海外华人分布在世界,就像一个隐形帝国,在世界都市播下中华文明的火种,建构着各国的多元文化和经济发展,同时为自己和更多中国人开辟藉以安身立命的新舞台。

数据显示,各地海外华人的数目都正在不断扩大。在亚洲,泰国号称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两千万华人渗透在泰国6千万总人口中(但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中泰联婚和“泰化”后,迄今纯华人血统的泰籍华人实际不及400万人了)。亚洲的其他国家,新加坡有225万,越南有100多万,在日华人直逼50万,印尼、菲律宾的华人也各有百万。

在北美,纽约亚美联盟人口信息中心对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归类分析后,公布美国华裔总人数为243.3万。200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加拿大的华人达120.94万人。在欧洲的华人,英国有20万,法国有16万,西班牙有7万,意大利有6万多,德国有5万多,奥地利有两万。在澳大利亚,2001年人口普查报告指出,全澳大利亚共有华人55.6万。甚至在非洲的南非,都有10万华人。

新移民们置换着唐人街的主体,同时也营造出了更多的新唐人街。

海外中国文化的大本营就是唐人街。华人、华埠、中文、汉语方言、中国菜、华人社团、会馆、中文传媒、中国节庆、家乡观念构成了唐人街社会的“它城”存在。华人聚居在唐人街,既是弱势群体的生存之道,也有难改的亲情和生活习惯因素,更因为唐人街社会的魅力。在古色古香的中国建筑的共同屋檐下,共同的语文令华人无障碍交流,在方言中又得到乡情的暖意,中国菜正对中国人的胃口,华人社团和会馆令游子们成为守望相助的利益共同体,中文传媒当然是比英语传媒更有亲和力,而热闹程度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春节气氛则让人恍惚间也将他乡当故乡。

唐人街简直把一个文化的中国完整地复制到了海外,他们使得春节、中医、中国菜、中国茶、中国功夫、汉语在异国也越来越流行。就拿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来说,海外春节之盛大比起中国本土则毫不逊色。2003年,悉尼市政府主办了第七届农历新年庆典,悉尼市长沙陀在为华人社区举办的欢送马年、迎接羊年仪式上说,悉尼是用全球最大型和最壮观的庆典来庆祝农历新年,有巡游、团拜、舞龙舞狮表演、龙舟赛以及悉尼中国农历新年形象大使。美国财政部辖下的印钞局特别推出羊年吉利钱,发行了88888套以8888为编号字头的1美元新钞,让美国华人讨个好彩头。澳大利亚邮局则委任华人移民郑文声以广州五羊城的传说为理念设计了两枚羊年邮票和小全张,以庆祝中国农历羊年。2003年2月2日,巴黎举行了有一千多名演出队伍的春节大巡游,为此他们从中国订购56个民族的服装。

有人说,唐人街的存在为海外华人融入本地文化提供了一种文化冲突的缓冲层。可另一方面的事实是,唐人街的存在本身也不可避免的在与当地文化产生着冲突。

办法的办法

生存,发展,越来越多的华人选择海外投资。于是,无论在哪里的唐人街,都在迅速蔓延、扩容、新建和改造。

纽约唐人街的发展最迅速,曼哈顿下城区的老中国街以前只有两三条街,现在已发展成面积20平方公里、30条街道的华人社区;而一向将纽约以外的美国视为“外州”的福建移民,再次向外蔓延发展,北上到波士顿,南下维吉尼亚,西至田纳西。悉尼唐人街的规模现在也远远超出了“街”的概念,澳大利亚政府称其为“中国城”。

在急速发展的同时,问题出现了。社区环境脏乱差、犯罪率高、非法移民,黑帮传闻多,这些现象导致了一些城市唐人街的负面形象。中国人自己的一些“软肋”,不注意卫生、无社区公德等又直接影响了唐人街的竞争力和华人形象。而本土人相对密集,又造成了脱离当地文化生活的情形,“抱团,不爱与外界交流”则成了很多当地人对唐人街里的华人的评价,这无疑与国外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据说罗马政府禁止华人挂红灯笼,最初就是因为某些意大利人的抗议。中国人觉得他们和意大利人井水不犯河水,意大利人为什么管那么多闲事?民族文化的不同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客观的讲,对陌生的文化确实存在最初的排斥。在北京大家不是也不喜欢看到什么“浙江村”、“新疆街”、“韩国城”开在自己家门口吗?来源单一的外来人群聚集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于当地的一种不安定因素。

中国人聚居罗马的趋势已无法改变,单纯的打压其发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处理不好甚至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当前的问题是双方面的,华人同胞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政府则应尽快考虑该如何管理唐人街,出台合理的方案。

很有戏剧性的是就在同一时期的春节,法国巴黎正在举办大型的“中国年”。其实法国的唐人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温州商圈,当地居民认为他们破坏了安静的社区环境,甚至寻求法律帮助。尽管如,法国的象征艾菲尔铁塔还是大大方方、浓墨重彩的披上了“中国红”。这一点,意大利是不是应该向人家法国好好学学。

教师形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于银行,随着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争夺和维护也更为关注。本文旨在研究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销行为和银行的公司形象管理活动。本文在对关系营销和公司形象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样本银行和中小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识别影响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关键因素。同时指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关系营销对中小企业所感知到的银行企业形象感知的影响。最后提出影响企业形象的两个关键因素,即:银行适应中小企业客户需求的能力和银行提供有效建议的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 银行 关系营销 公司形象

0 引言

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所关心的课题,因为中小企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而且,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主要依赖于借助银行融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银行业在全球经历了激烈的竞争。银行的客户,尤其是传统中认为通常不愿意轻易转换银行的公司客户,在今天动荡的市场中也变得更为挑剔,而且一旦遇到更好的服务就会转换银行。鉴于此,银行应该与其竞争对手差异化经营的战略性问题也就应运而生。由于金融业中的产品很容易被抄袭,而且整个流程也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关系营销战略将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工具,从而使银行能更好地在市场中定位,确保与客户维持持续的关系。特别的是,培养紧密的个人关系对于帮助银行树立在中小企业客户眼中的良好形象尤为重要。

大部分的顾客会评价总的关系而不是单独的产品。因此,客户对于公司形象的判断主要取决于公司如何管理其关系。在服务行业,如银行,公司形象的管理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培养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是银行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不是一个或有的选择。

尽管在银行业的关系营销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形象对于绩效的影响方面已经有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入的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两者的动态联系。以往的研究将企业形象的概念置于公司或者产品层面,将其视作是一个管理问题,并且通过整合营销和广告来树立企业形象。本研究将企业形象置于关系层面,认为企业形象是顾客对于公司管理其客户关系的能力的总体感知。因此,本研究强调企业形象与关系营销之间的关系。更具体地说,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银行和其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所感知的公司形象的影响。本文指出,在银行业公司形象取决于关系管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行业,银行应该意识到他们通过与客户的交往所传递给客户的公司形象。

1 文献综述

1.1 关系营销与公司形象

关系营销的精髓在于维持与客户的长久关系和持续满意。这些涉及到一定程度的情感承诺,亲密性、合作和相互依靠。Grongoos(1998)将关系营销定义为一种从识别潜在客户到建立、维持和提升关系的过程。Berry(1995)将关系营销视为一种用于吸引、维持和提升客户关系的战略。因此,关系管理是关系营销的一个基本方面,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重要性。关系营销认为营销是一种关系交换,其特点是公司与其客户间的相互作用。在于客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雇员不断地传递着公司的形象。因此,客户在与银行打交道时所受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于企业形象的感知。实际上,大部分的学者将企业形象定义为组织的总体表象,强调公司客户对公司所持有的各种感受、印象和信任等。这些学者认为企业形象是与其雇员与客户交往的方式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密切相关的。从关系的角度,企业形象可以被看作是客户对于公司行为,活动以及成就的感知。企业形象主要取决于服务管理的两个维度,即技术和功能。技术维度与产出相关,即客户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收获。功能维度是指客户对于服务传递的感知。因此,在功能维度方面,企业形象取决于客户在服务传递过程中如何被对待。企业形象是一个累积的结果,它是在每一次客户与公司的交往中不断更新的。

1.2 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中的企业形象

过去对于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不喜欢与那些过分关注于其产品销售的银行打交道。相反,他们希望银行能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这种策略促使银行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具体需求。在与中小企业交往过程中,银行不应该过分强调其常规产品;相反,银行应该关注中小企业客户的具体需求。那些希望培育良好企业形象的银行需要经常考虑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事实上,关系营销理论强调在交往过程中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因为这会影响客户感知的企业形象和产品。而且,公司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会影响其企业形象。因此,高度的定制化对于培育银行在中小企业客户中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在中小企业市场中取得成功是非常必要的。

中小企业常常会寻求外部的建议,因此,银行雇员应该具备成为出色的中小企业顾问的能力。例如,由于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数据库,银行雇员往往拥有在各个行业中的丰富经验。那些能提供有关企业成长、营销、战略以及产品和服务设计的银行常常能与其中小企业客户建立紧密的关系。而且,那些从银行获得建议的中小企业客户比没有获得建议的企业对银行拥有更高的满意度。因此,具备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建议的能力是银行树立起信誉和形象所必需的。

银行的形象是最为重要的,它是取决于其客户在与银行雇员交往过程中所受到的待遇。银行理解其中小企业客户需求并且根据这些需求提供建议的能力能提高银行的信誉,提升银行的形象。但是,银行常常因为他们对待其中小企业客户标准化的行为而饱受批评。

2 研究方法

由于关系营销与企业形象之间的动态联系的知识十分有限,本文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借助于利克特量表来实现这一目的。本研究选取了50个样本进行分析,其中13个样本来自与中小企业交往的银行雇员,另外37人是银行的中小企业客户。受访的公司都是规模在200人以内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最能够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客户。本研究试用雪球式抽样方法,被访问的银行经理被要求列举他们认为会对此研究感兴趣的公司名字,并且要求这些公司是有一定历史的。

3 研究结果

本研究旨在找出银行和中小企业客户间的关系,并且指出银行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如何影响其中小企业客户所感知的银行形象。基于本研究所做的访谈,以下要素会影响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进而影响中小企业客户感知到的银行形象:一是银行满足其中小企业客户需求的能力;二是银行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建议的能力。实际上,在关系营销理论和公司形象概念中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而且,近年来大部分对于銀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的研究都表明,中小企业客户更倾向于与银行经理建立个性化的和面对面的关系,这些银行经理们能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能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建议。

3.1 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

3.1.1 银行满足中小企业特别需求的能力

对于银行而言,雇员对顾客需求十分敏感,并且那些能给顾客提供及时服务的、友好的和富有能力的建议者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中小企业客户认为个别的银行经理在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特殊需求方面是存在着困难的。例如,其中一个中小企业的所有者认为他的银行经理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他的公司经营现状,该公司是一个成立于50年代的当地传统零售商店。受访者认为银行并不能为中小企业做些什么,并且希望银行能在这种关系中更加主动。

3.1.2 银行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必要建议的能力

银行应该是一个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竞争力的有价值的伙伴。但是,当银行被问到他们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以及他们为中小企业所做的贡献时,银行经理认为在给中小企业提供必要建议时确实存在困难。银行经理不是每个行业的专家,只能提供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大部分的公司常常需要银行经理提供营销方面的外部建议。

在中小企业顾客来看,银行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建议是十分擅长的,但是在针对中小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方面提供建议则不是很有效。因此,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交流往往是一般性的而不是具体与他们的业务相关。

因此,中小企业很少认为银行是一个能为他们提供有价值建议的伙伴。银行仅仅被认为是一个资本的提供者,仅此而已。

3.2 中小企业感知的银行形象

本研究受访的银行经理认为中小企业客户往往将他们当作是资本的提供者。而银行自己认为,他们应该是中小企业积极的伙伴并且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因此,银行试图将自己的形象由一个资本的提供者转变为一个合作伙伴。

事实上,许多接受访问的中小企业的确都将银行当作資本的提供者。因此,中小企业当且仅当他们需要经济上的支持的时候才会认为银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尽管绝大部分受访的中小企业都与银行保持着长期的关系,但是这些中小企业承认,他们很少将银行看作是能为其提供有价值建议的伙伴,而仅仅将他们作为重要的资本提供者。

调查显示,受访银行和中小企业间的关系其实是比较紧张的。每个客户经理要面对100至250个公司客户,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其中小企业客户保持频繁的接触。银行也希望中小企业客户在与银行的交往中更加主动。更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在与银行交往过程中往往会过滤掉一些关于公司的重要信息。银行认为如果中小企业更为开放将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

4 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与分析银行与其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管理对于企业形象的影响。银行每年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提升其企业形象。本研究认为,企业形象的提升取决于银行雇员与顾客交往的方式以及如何管理银行与企业间的关系。以下两个因素会影响到中小企业客户对企业形象的感知:①银行适应中小企业客户需求的能力;②银行提供有效建议的能力。

以往的研究认为,中小企业和银行间的紧密关系能为双方带来收益(Madill等,2007)。而且,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希望与银行建立一种紧密的个人关系(O’Donnell等,2002),并且积极寻求外部的建议(Ramsden和Bennett,2005)。因此,关系营销理论中强调的与客户建立紧密的个人关系被认为是银行获取忠实客户的有效策略。但是,本研究发现银行和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比较疏远的。本研究中的银行和中小企业都指出,银行在理解中小企业客户的特殊需求方面确实存在着困难。本实证研究的结果与以往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研究的结果是吻合的。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来看,银行擅长提供一些与银行金融密切相关的建议,但是在提供为宽泛的,与中小企业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建议方面却并不擅长。银行被认为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得不够积极。银行决策方面的僵化和迟缓也是中小企业不满的一个方面。中小企业仅仅将银行当作是资本的提供者,仅此而已。银行方面承认他们在某些时候确实在理解客户特殊的需求和提供必要的建议方面存在困难。银行也意识到中小企业客户将其感知为资本的提供者。研究表明银行满足中小企业客户特殊需求以及提供必要建议的能力严重影响着银行和中小企业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中小企业所感知的银行形象。雇员的知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顾客关系,银行雇员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影响着银行的形象。

本研究认为,银行的形象反映其客户对于银行如何与客户交往以及如何管理客户关系的总体认知。银行形象是在银行与公司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5 启示

本研究中受访的银行经理意识到中小企业所感知到的银行形象就是资本的提供者,他们试图去改变客户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因为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习惯于与银行形成一种个人的和面对面的关系,因此为了改变银行仅仅作为资本提供者的形象,银行必须致力于为其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且与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个人关系。鉴于此,银行雇员的个人行为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主要包括个人的知识和能力。Balmer和Stotvig(1997)指出,经理,尤其是直接与客户交往的经理,必须具备满足客户期望的技能、经验和个性。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使顾客形成一个积极的银行形象。因此,银行要与其客户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关系并且创造出一种积极的形象就必须为其经理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充分的激励,并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以至于他们能更好的服务于银行的客户。关系营销策略的采用能增强客户对于银行的积极感受。这种方法不仅会导致更积极的银行形象,同时也会导致良好口碑的广告效应和更为积极的声誉。

银行可以从与顾客交流他的意图和解释他们以某种方式行为的原因中受益。中小企业对银行越了解,银行就越容易与其中小企业客户建立紧密的和个人的关系。中小企业如果希望与银行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也需要更多的与银行进行沟通。中小企业给银行提供的信息越充分,银行越能够更好的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因此,这样一种紧密的、长期持续的关系需要双方的充分参与。而且,这种关系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Berry,L.L.(1995),“Relationship marketing of services—growing interest,emerging perspectives”,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Vol. 23 No. 4,pp. 236-45.

[2]Gronroos,C. (1998), “Marketing services: the case of a missing product”,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Vol. 13 No. 4/5,pp. 322-38.

[3]Madill,J.J.,Haines Jr,G.H. and Riding,A.L. (2007), “Manag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s: account manager turnover and effective account management”,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Vol. 36,pp.241-8.

[4]O’Donnell,A.,Durkin,M.G. and McCartan-Quinn,D.(2002),“Corporate banking in the UK: personal vs remote inter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Vol.20 No. 6, pp. 73-84.

[5]刘益,曹英.关系稳定性与零售商感知的机会主义行为——直接影响与供应商承诺的间接影响[J].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6]王晓玉,晁钢令.中国市场上私人关系对企业间关系的影响——基于企业间核心关系变量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1期.

[7]庄贵军,李珂,崔晓明.关系营销导向与跨组织人际关系对企业关系型渠道治理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8]庄贵军,周筱莲,徐文.关系营销导向:量表的重新设计与检验[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09期.

教师形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良好的政府舆论形象是政府权威、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保障。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舆论形象的塑造根据政府控制危机的能力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为保证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塑造良好的形象,政府必须拥有并充分协调和发挥六大机制,即完善的法律体系机制、有效的预警机制、优秀的危机管理人员机制、明确的权责体系机制、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和良好的沟通传播机制。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舆论形象

目前,我国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剧,各种公共危机不断浮现。政府作为公权掌握者和行使者,代表了社会最广泛的利益,其恰当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与社会大众的利益休戚相关。良好的政府舆论形象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使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显示出权威性和公信力,以确保相关政策的执行力。然而成功的政府舆论形象塑造并非易事,为此需要了解政府舆论形象塑造理论及在危机管理中政府舆论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以期发现应对之策。

一、政府舆论形象塑造理论

1.政府舆论形象

“政府舆论形象”的概念在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共识。彭伟步指出:“政府形象是指国家各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所引起公众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1]。胡宁生将其理解为:“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与活动,在公众中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实在的某种主观印象”[2]。张恩韶解释其为“政府形象塑造一般借助各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及全体公务人员实际工作表现,把形象目标直接呈现给大众。它是政府形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政府形象的关键因素”[3]。关于政府舆论形象的论述很多,但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一是政府自身的行为模式,二是社会对政府行为模式的认知及评价。故政府舆论形象是指:社会大众以政府行为模式为出发点,根据自身已有观念对政府行为模式做出价值判断,最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对政府的认知总和。

2.政府舆论形象塑造理论

关于政府舆论形象塑造最常见的理论有两个:

(1)形象修复理论。形象修复理论源于美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伯奈特把修辞学与传播学研究综合起来提出形象修复理论,并应用于電视政治传播中,他把电视政治中的辩护型语言解释为应用形象修复策略以应对攻击。形象修复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大战略即否认、逃避责任、减少侵犯性、修正行为和自觉承担责任等”[4]。其为政府身处公共危机之中,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只要政府对危机研判正确且策略运用得当,就会使自身形象得到改善。但此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后发机制,只有在政府舆论形象可能或者已经受到损伤时,才着手修复,在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中显得过于被动,主动性不足。

(2)传播沟通理论。传播沟通理论指政府通过媒体发布政府信息并了解大众诉求,强化与社会互通信息,增进互信,进而塑造自身形象。良好的传播沟通是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时与社会互动的最佳途径,首先可以向社会通报相关情况,其次可以倾听社会对于公共危机的看法,最后可以借此与社会合作来化解公共危机,为政府赢得负责、民主的舆论形象。该理论注重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尤其强调通过信息的合理披露与恰当沟通,获得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综上,形象修复理论强调危机后,政府形象修复,而传播沟通理论则关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沟通,以便使自身形象不会贬损。可见,将两者综合起来,才会使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舆论形象塑造变得相对完整,再加上前期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舆论形象的塑造就应当存在于危机预警阶段、危机管理阶段、危机善后阶段的全程之中。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舆论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很多公共危机不曾遇到,客观上给政府管理危机提出了挑战。根据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或问题对政府舆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1.预警机制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从农业社会迅速发展为工业社会。其发展历程较发达国家而言,缩短很多,这就使得政府缺乏危机处理经验;同时,社会高度复杂化,使得政府一时难以具有解决所有公共危机的能力,也就很难实现预警,进一步造成了预警机构不健全,相关专业人员匮乏,而对于已有的危机预案,因缺乏专业人员和多变的社会环境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导致在一些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反应迟缓,应对乏力。

公共危机发生时,法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成为预测政府、社会及群众行为的关键工具。法律为政府处理危机提供了合法性和强制力,为政府落实政策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要求政府的人员按照法律程序处理危机。而我国目前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建设十分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导致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缺乏统一行动规范,给政府舆论形象造成一定影响。

2.责任主体不明,监督落实乏力

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直接导致政府各个层级之间,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权责不一,对危机管理人员监督乏力。当危机出现时,经常出现推诿现象,导致事态不断扩大;权责不明、权责不一则导致公共危机处理中难以确定责任人;监督的不到位则使危机管理出现很多后遗症,例如,对自然灾害导致的公共危机,救灾款项监督不到位,使得腐败不断出现,让政府舆论形象再次受损。

3.政府内部机构沟通不畅,政府与社会机构沟通不足

政府内部机构沟通不畅主要体现在,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沟通不足,同一层级的政府部门沟通不顺。当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对公共危机的认知和处理应该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但在公共危机发生之时,往往出现不同级别的政府、同一级别不同部门对同一事件的表态具有差异,甚至完全相反,使得消息混乱不堪;或者出现同一政府机构对同一事件前后说法矛盾,往往自食其言。这些不当行为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根据过去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在与社会沟通的时候,都一定程度上存在下列问题:政府不愿意主动发布危机信息,不愿意回应社会关注,甚至个别情况下将社会的关切视为对立行为,不愿进一步与社会交流以便形成共识,导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使政府舆论形象趋向负面化。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舆论形象塑造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结合上述政府舆论形象塑造理论及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能够塑造良好的政府舆论形象:

1.建立健全预警机制,优化完善法律体系

我国虽然进入工业社会的时期不长,缺乏应对相关危机的经验积累,但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公共危机处理机构和预警机制。同时,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一方面,培养特定领域公共危机管理的专家团队;另一方面,在政府部门人员入职教育中,加入公共危机管理相关课程,有意培养危机意识。

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起到了应对公共危机基本法的作用,其与在个别特定领域的立法构成了体系,如《反国家分裂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等。然而我们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体系还需改进,还不完善。为此,首先要优化现有法律之间的协调性;其次要在经常出现公共危机的领域加大专门立法力度,比如就网络群体事件进行专门立法。力争做到每一领域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都有法可依,进而增加政府管控危机的法律依据,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2.优化政府沟通机制,明晰政府主体责任

政府间有效的沟通是政府主体间保持一致性的关键,是政府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就同一问题取得共识的重要路径、也是保证政令畅通和强大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有效的政府间沟通在公共危机发生之时显得尤为重要,而政府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政府主体责任明确,指挥——服从链明晰,权力责任一致的前提下的。为此就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政府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使得政府架构扁平化,便于信息流的畅通;第二,政府进一步无缝隙化,重视不同部门间权责划分的衔接,使得各个政府主体的权责明确化且无断裂;第三,严格政府内部监督,落实问责制度,在公共危机特殊时空条件下,监督问责机制应当是全程的、可行的,具体的、强有力的。

3.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强化舆论引导能力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为公民及时了解政府信息赋予了具体的法律权利,同时也为政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规定了义务。在公共危机中,政府及时有效的公开信息具有巨大的正面效应:第一,能够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同时彰显政府透明性;第二,能够最大限度挤压不利的流言、谣言,减少社会恐慌;第三,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为社会力量有效参与危机处理提供了可靠的判断依据。

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壮大,公共危机发生之时,除了政府的信息发布,还有大量的个人及社会组织在发布信息。这就要求政府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加大宣传创新;广泛采用社会喜闻乐见的新媒介;注意引导社会媒介树立实事求是、大局观念、人文主义、是非明晰的信息发布原则,并完善相关的激励处罚机制。

四、总 结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舆论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整个危机管理过程。完善的法律体系,有效的预警机制,优秀的危机处理人员,严格的权责体系,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良好的沟通传播机制,都是塑造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良好舆论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公共危机的有效处理对政府舆论形象的塑造不可忽视,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良好的政府舆论形象塑造,主要力度还要放在日常的政府行为模式塑造上,确保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舆论形象在非危机状态下便能在社会中得到确立,才能使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具有更大的权威和公信力以及执行力,才能确保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舆论形象塑造的成功。

參考文献:

[1] 彭伟步.信息时代政府形象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 张恩韶.网络舆论危机下的当代政府形象塑造[D].复旦大学,2011.

[4] 任高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研究[D].广州大学,2009.

[责任编辑:传馨]

教师形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在中国, 形象设计行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 是指对个人的整体的形象如发型、化妆、服装搭配等进行全面的整体设计。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 人物形象设计行业在中国也将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社会需要大量的形象设计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职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形象设计”纳入了设计教育的范畴,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已经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在国内各高职院校开设, 据统计2013年已有110所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有利于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 加快该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渗透的进程, 拓展高职院校的持续性发展。

1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于2006年开设, 至今已经有4届毕业生, 在校生人数206人。该学院的教师队伍由以下组成:校内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企业兼职教师。据调查, 校内专职教师3人, 校内兼职教师5人, 企业兼职教师21人。具体教师培训如下:

由调查表格看来,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在校内外培训机会较少, 社会顶岗实习机会也不够, 对社会服务工作也较少, 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的校内外教师比例失衡, 由于人物形象设计这个专业的特殊性, 校内专职教师人数少, 为了壮大师资队伍, 通过深度校企合作的模式从行业企业聘请校外兼职教师, 外聘教师人数较多。

2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2.1 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有别于普通高校教师

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改革人事分配的管理制度, 加强专兼职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007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体质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双师”结构为主要目标, 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008年, 高职教育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突破了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的人数局限, 对整个教学团队提出了“双师结构”要求。

从高教文件来看, 高职教师“双师型”队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反映了高职教师的培养的思路和发展的重点在变迁。

2.2 加强“订单式”校企合作企业对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型”定向培养

在高职教育的研究中, 教师的专业培养也需要“订单式”, 这里特别针对校内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有计划地制定“订单式”教师培训, 利用寒暑假和其他假期深入企业获得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教师将到美容院生活美疗馆与企业一线的美容院店长、前台顾问、美导营销、美容导师、形象设计导师一起对人物形象设计、美容美体、美发造型等项目进行调研。从中积累知识与经验, 把“订单式”培养结果作为项目, 如第一阶段订单培养的是美容导师, 第二阶段订单培养的是前台顾问。让校内专业教师带着教学中的疑问和难题走向形象设计行业的一线, 有针对性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 向相关的技术人员请教, 最后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高级以上的证书, 促进教师向“双师型”人才转变。

2.3 加强校企合作的模式下, “学术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包括“学术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带头人”。“学术专业带头人”是校内教授担任, 主要负责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国内外研修、科研课题等;“企业专业带头人”来自深度合作的企业高层领导, 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生和对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等。

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为例, 该专业有两个专业带头人, 校内“学术专业带头人”在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核心, 主要负责教学研究改革工作、本专业的科研课题申报、本专业质量工程工作, 每年带领青年专业教师1、2名,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研究上进行深度指导;“企业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相关企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实施, 教师下企业“订单式”培训, 技能大赛、社会服务等团队工作。

2.4 企业兼职教师的规范化管理建设

在教师队伍中, 企业兼职教师人员流动性最大, 所以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制度”, 在一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中选出优秀人员进行津贴补助是势在必行的。这样的机制激励了企业兼职教师的工作, 认可了他们的教学质量, 同时稳定了教师资源。

2.5 教师专业团队合作成立

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双师型”教学团队素质培养, 而以团队的形式运用“学习共同体”来培养效果会更加显著, 学习共同体更像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 其中的成员包括校内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企业兼职专家等, 甚至还可以将学生团体加入其中。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组织, 由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实训管理员等组成了“形象设计团队”, 在校企合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协助下在学院内开设了“学院美容美疗馆”。其中的相关业务有美容、美体、化妆、美甲等。“形象设计团队”在这个半虚拟教学任务下完成了教师校内的顶岗实习工作, 并完成对学生的实践课程指导工作。在这样的“团队任务”中, 每个教师在专业态度、能力和知识的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推进和发展, 对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都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3 形象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的策略

3.1 校企合作的企业层面

校企合作的企业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有深刻认识, 只有教师队伍壮大, 教学质量保证, 企业才能从中直接受益, 获得优秀的毕业生和人才, 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所以, 校企合作企业提供教师“订单式”师资培训场所、企业培训师资的机会等。要积极鼓励推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技能大赛, 创建国际平台, 提高教师队伍知名度, 同时对企业的知名度也进行了很好的提高。

3.2 学院层面

高职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硬件环境对自己的教师队伍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模式。有专家指导模式, 即聘请国内形象设计专家或技术人员, 让教师跟随名师学习或利用假期直接担任其助手, 在工作中学习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术的形式;团队互学模式, 教师组成团队, 进行教学工作, 相互学习, 即能随时接受教育同时又能实行教育, 也能有利于增强学院的凝聚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课题研究模式, 激励教师团队进行科研研究和项目开发, 通过教师团队的交流研究, 促进形象设计专业的专业发展, 同时能提高社会对此行业的认可程度, 从而提高专业的影响力, 提高学院的社会知名度。

3.3 个人层面

首先形象设计专业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 通过自身的专业行为, 将自己变为发展的主人, 超越自我, 实现形象设计专业的发展。

4 结语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同时它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蓬勃发展, 社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 所以开设此专业的高等职业学院也在增加, 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校企合作产、学、研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模式, 学院和企业共同合作进行教师队伍建设, 丰富教师队伍成员、聘请大量高技能专业人士、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订单式”培养有团队意识的教师队伍, 让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成为校企合作模式下“双师型”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摘要:在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中,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 一个特色专业教学的建设离不开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加快了专业建设的步伐, 拓宽了该专业高等教育的教学领域, 加快了该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渗透的进程, 拓展了高职院校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队伍,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扬.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G].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 刘宗红.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探索[A].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2.

[3] 郗宏伟, 郭敬会.浅议高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上一篇:合同责任试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园林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