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发展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31

农业现代化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国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中国当前环境下的社会必然需求,更是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需求。而当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了许多挑战,在农业现代化实践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更为科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理论思想来做技术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总结其历史经验,更好地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历史经验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成就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其他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及农业现代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国情农情,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1]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总体上看我国2015年至2019年粮食总产量均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6384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74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各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达到98%以上,这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也基本实现了谷物自给的目标。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发展理念,不单描绘出我国农村发展的理想蓝图,同时表明了农村发展的潜在前景。在新时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矛盾从原来的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发生转变。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创新力度,成为当下中国农业发展首要目标。[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农业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品质结构和布局结构。

1.经济作物产量提升

从近年来我国经济作物的产量可以看出,主要经济作物产量保持较高的走势,其中,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增加。2019年我国油料总产量达到3495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05万吨。2015年到2019年,全国蔬菜产量由66425万吨增长至72102万吨。我国经济作物产量稳步提升。

2.畜牧业产量总体呈现稳定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产量呈现总体稳定增长的态势。2015年至2019年,牛肉产量和羊肉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牛肉产量为667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50万吨,2019年我国羊肉产量为488万吨,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47万吨。而猪肉产量在2015年至2018年均保持在5400万吨以上,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猪肉产量同比下降,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但产量依旧保持相对较高水平。

3.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

受水产品生产方式和人工养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水产品产量增长十分迅速。2015年全国水产品产量为6211万吨,2016年全国水产品产量为6379万吨,2016年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68万吨,年增长2.7%。2016年到2019年全国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

(三)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目前全国已完成确权面积10.5亿亩,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76%。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同时,农民承包耕地有偿退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正稳步推进,农民在发展过程中将获得更多改革红利。

2.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加快培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领力量。截至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290万个,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超过1400万人。

3.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积极迈进

农业补贴、金融保险、价格调控等政策加快转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建立了以绿色生态位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重点支持结构调整、生态保护等绿色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补合一”,重点支持适度规模化经营和耕地地力提升。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总结

七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站在自力更生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發展的高度,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3]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才能不断改进,农业产业格局才能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物质资料,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粮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是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基本生产资料来源。在我国这样地少人多的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使农民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联动配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并且在多次粮食价格波动中有效发挥其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依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粮食问题,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农业现代化打好基础。正是由于我们始终重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事业发展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三)坚持党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坚持党对农业现代化事业的领导。

要坚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开辟多种渠道吸引各类人才到基层从事涉农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就业和生活,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自身努力和政府支持,基本上实现了市民化,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培育一支具有现代农业发展意识的基层干部队伍。随着中央对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培育基层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法治、政策观念及其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和办实事的能力是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在具体培训方式上,主要是应用开展先进教育活动和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其与农民群眾的感情并提高其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涉农本领,而且要有深厚的爱农情怀。

注释:

[1].文丰安.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05):33.

[2].蔡志鹏,陈星伊.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其对策的思考[J].现代农机,2020(05):11-12.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作者简介:

杨光(1992-),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农业现代化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其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保障。黑龙江省的现代农业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根据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要求,黑龙江省的农业将具有优势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及农业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黑龙江 现代农业 产业

所谓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其在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从而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第二,现代农业中现代机器形成体系,农业机器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第三,现代农业中,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等多种能源投入农业的比重显著增加;第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第五,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广泛,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1. 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全省耕地占全国的10%,位居全国第一,2012年粮食总产量可达到1200亿斤以上。在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大力推行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达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实现农业生产制度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粮食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所以,在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也是确保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 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条件

第一,现代化大农业产业规模初现

2011年,黑龙江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05.6亿元,粮食总产量5570.6万吨(1114.1亿斤),连续八年喜获丰收,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全年蔬菜产量789.9万吨,猪牛羊肉产量168万吨。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扩大,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125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6430万亩。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强化,2011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097.8万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142.1万台,农用运输车16.1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58.2亿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33.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297.7万公顷,农田受灾面积348.8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3.9万公顷。①

第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优势明显

首先,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自然优势明显。黑龙江省的黑土地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耕地平坦,耕层深厚,这一天然的优势条件,决定了黑龙江省适于优质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全省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黑龙江省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总量达到810亿立方米,另有界江界湖过境水量2710亿立方米。

其次,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规模优势明显。黑龙江垦区分布在黑龙江省12个地(市)69个县(市、区),横跨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是全国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经济区域。总局下辖宝泉岭分局、红兴隆分局、建三江分局等9个分局、114个农牧场。土地集中连片,适合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2010年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573万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63万亩,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

第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潜力较大

首先,黑龙江省在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诸如后备耕地、中低产田和宜渔水面等尚未开发或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充分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成为农业发展的潜能,如果能够获得有效配置,将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其次,黑龙江省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升,将有利于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促进大农机作业的实行,推动现代农业耕作制度建立和发展,推广标准化和规模化种养技术,成为进一步提高粮食、蔬菜、畜禽等单产水平的潜在动力。

3.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优势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的条件下,其优势主导产业必然会做强。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的生产,必然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同时,甜菜、亚麻、烟叶、蓝莓等特色作物的种植,蜂、鹿、珍禽等特色产品的养殖也应成为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在原有规模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将特色产业做大。

第二,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组织和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程度的专业合作社,将农业生产提高到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在形成产业的同时,达到和实现规模化。

第三,农业产业国际化

我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俄罗斯的远东开发战略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在“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的沿边开发开放带建设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机遇下,黑龙江省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时,将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提升现代农业国际竞争力,发展以俄远东地区为重点的对俄境外粮食生产,促进农产品出口及出口加工产业带发展,从而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1年黑龍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黑龙江省统计局,2012.3.14

参考文献:

[1] 魏湜.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挑战与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

[2] 张立明,高勇. 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对策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5).

[3] 季生栋.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加速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农业[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

[4] 佟姗姗.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策略解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

作者简介:贯昌福(1964 -)男,工作单位:黑河学院院长、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现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研究;

李凌艳(1983-)女,工作单位:黑河学院经济管理系,经济学硕士,现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研究。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

农业现代化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互联网+”;云南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现代农业。因此,各地区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即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及经营体系),打开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可见,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很有必要。

1 现代农业概述

现代农业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进行农业建设,体现在农业技术与农业管理2方面。在农业技术方面,现代农业表现出精准农业、无人机、生态农业、机器人及新型农场等趋势,其中,精准农业的应用最广,如精准种植、精准施肥等,预计到2022年,精准农业涉及的市场空间可达200亿美元。在农业管理方面,现代农业表现出专业化特征,体现在地区、部门及作业3方面,如美国实施的农业工商综合体等。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而言,现代化发展水平已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同,各地区需明确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与前景,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

2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在分析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前,需明确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云南省为例,阐述其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为后续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分析提供参考。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云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效果显著,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增多,为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条件。细化来说,“十二五规划”期间云南省农业发展取得如下成效。

2.1 特色产业发展良好

在2015年,云南省的茶叶、水果、甘蔗及橡胶等10类特色经作种植面积为405.91万公顷,创造产值几乎均超过100亿元。例如,茶叶的产值为623亿元;水果的产值为608亿元;畜牧业产值超过1 000亿元;渔业产值近100亿元,水产养殖的产量在西部省区中排名第三;林业总产值为317亿元,比2014年增长近10个百分点。此外,农产品出口额约40亿美元,涉及116个国家和地区。

2.2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善

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2015年,云南省共建成约86.67万公顷的高标准农田,耕种机械化率为44.5%,灌溉面积占比为45%,种植的农作物中良种占比超过95%。同时,为保障农产品线上销售有序开展,云南省大力发展物流业,仓储物流设施配套率提升至25%,为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硬件设施支持。

2.3 新型主体数量增多

龙头企业、家庭农业及农民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新型主体,可推动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省目前龙头企业近5 000户,企业农产品销售额高达2 000亿元,其中,销售额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占6%,和2010年相比,增加近3倍;建设的家庭农场近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约4万个,实现云南省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4 品牌效应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云南省目前共有近1 000個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认证的农产品,近100个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等级,评选为“云南名牌农产品”,不断打造云南农产品品牌,塑造良好云南农产品形象。同时,为保障农业规范农业生产,政府部门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法规,修订技术规程与地方标准,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指导。

3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与前景

3.1 突出地域特色

为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要求,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为云南省的农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强调了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在2020年,夯实高原粮仓;进一步扩大茶叶、水果、甘蔗、油料及橡胶等特色经作面积;扩大云岭牛、武定壮鸡及黑山羊等云南地方优势品种产业。基于《规划》的要求,云南省在发展现代农业时,需注重呈现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应以云南省的资源禀赋条件为基础,优化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将云烟、云花、云果和云茶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细化来说,政府部门可从以下2个角度入手,促进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就纵向角度而言,政府部门需优化特色产业加工及农产品市场销售等环节,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研究结构,加大新产品开发,为农产品创新、区域品牌塑造及市场营销提供政策支持,连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就横向角度而言,政府部门可在现有农业产业资源条件下,横向推动产业化发展,重点整合第一、二、三产业,尤其是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的融合,拓展农业的各项功能,如生态保护、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2]。

3.2 发展“互联网+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传统农业、机械农业、信息化农业与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类农业形态以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农业工作者可借鉴工业4.0的成功改革经验,从生产环节的智能发展入手,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就此,政府部门需积极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消费等环节,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控制农业生产的同时,根据消费者的大数据,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指导。

在控制农业生产方面,农户可在生产区域配置传感器与通信网等设施,实时采集农作物的生长数据、土壤参数、天气数据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采集信息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农作物生长需求,为农户生产决策提供参考,保障农作物种植、灌溉与施肥的科学性,提高农作物产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实现农业的精细化发展。

在农业生产指导方面,云南省政府和农业农村厅构建了农业大数据中心,合作打造“邻老板”平台,整合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农户、经销商、分销商及消费者等各个环节,实现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的全面渗透。“邻老板”平台不仅开通了云南省农产品销售的线上渠道,还支持数据全面整合与存储功能,可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偏好,明确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实现农产品精准销售。

3.3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明确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后,政府部门还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从多角度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具体包括以下4点。

3.3.1 加大财政投入,为现代农业注入更多资金

政府部门可将农业产业投资纳入各层政府部门的年度财政预算中,归属于经常性开支科目,并制定涉农投资稳定增长制度,吸引更多涉农投资,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3.2 改善生产条件

在获取涉农投资后,政府部门需重点开展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改造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建设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并做好农村水源涵养地的保护工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为避免现代农业出现发展不均衡现象,政府部门可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资源与政策向贫困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3.3 优化产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业新主体建设

政府部门可以龙头企业或公共品牌为核心,鼓励农户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推广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组织,落实农业龙头带动策略,打造外向型农业新主体,推动现代农业的特色化、优质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

3.3.4 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农业生产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升级的背景下,政府部门需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与研究成果的转化。1)扶持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工作,深化研究机构与农业院校的合作交流,共同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工作;2)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基础,利用微信公众号、“邻老板”平台,加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3)加强职业农业培养,实施“阳光工程”、青年农场主精准培育计划,吸引更多大学生及青年农民参与培训,成为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并配合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培训基层农技人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型农村人才。

3.4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在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要求下,农业发展需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发挥农业的生态优势,加强生态农业建设[3]。结合地域特点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政府部门可从以下3方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3.4.1 加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工作

政府部门可推出相关政策法规,通过宏观约束与调控作用,规范农户的生产行为,实现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常见的农业环保与治理制度包括耕地保护制度、土地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等,需覆盖影响农业生产环保效益的各个要素,指导并约束农户的生产行为,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推动农业生态绿色发展。

3.4.2 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政府部门可制定相关监测制度,安排农业部门定期对农业生产区域环境开展参数监测,如废气、废水、废渣等的监测,明确农业生产区域的环境现状,及时发现污染源,避免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3.4.3 做好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政府部门需引进先进技术,系统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如秸秆、沼气、生物质资源等,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例如,在《规划》中明确指出,截至2020年,云南省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需大于85%,畜禽养殖场(区)的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需超过75%。

4 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良好,需在未来建设中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云南省在发展现代农业时,需突出地域特色,发展“互联网+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及精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益民,杨阳.打造蔬菜机械种植新模式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J].现代农机,2019(6):4-5.

[2] 郑坤,梁玉琴.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9(23):237-239.

[3] 石斌.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及应用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22):6.

(责任编辑:刘昀)

农业现代化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同时重视“硬件”和“软件”建设。广西地区农业现代化应注重向发达地区学习,同时注重发挥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基于此,针对广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估,明确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相对应对策,以期达到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业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

当前,广西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2018—2020)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涌现出一批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诸如隆安县金穗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为推进广西地区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基于此,对广西区内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专业知识,借鉴国内农业现代化大省的建设经验,提出突破现有农业现代化进程瓶颈的相关策略。

1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示范区助力农业现代化

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于2014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经建成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的农业示范区。以2014—2016年为时间节点,两年来,南宁市示范区核心区建设面积共1.13万公顷,土地流转面积1.25万公顷。经过示范区的集中示范带动,全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广西地区深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农业产业强镇、特色村示范创建,每年落实财政扶持资金3亿元,支持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升级版,截至2020年3月,共认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3 851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区339个,桂林市创建自治区级核心区40个,全区最多[1]。

但示范区的农作物产品知名度十分有限,目前多在区内得以传播,对于区域市场、国内市场甚至国外市场的开拓,仍需要寻找合理有效的推广途径,以求扩大销量,成为真正的“示范”。

1.2 农业机械化助力农业现代化

经2018中国-东盟农业机械展·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认证,广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进入中级发展阶段,有力助推了广西地区农业现代化。广西农业机械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让“小农机”有“大作为”,2018年全区农机原值约达320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8%以上,优势特色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2]。

另外,在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方面,以2018年为例,全区累计使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5亿元,使用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 700万元,补贴机具和设施设备11.71万台套,受益农户5.08万户,拉动农民投资6.85亿元[3]。

但目前农机产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相对集中于水稻和甘蔗,丘陵山区受地形影响,在现代农机产品方面的应用仍需不断探索,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和推广途径是日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

1.3 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现代化

广西地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有力的措施抓好强农惠农各项硬任务落实,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划定100万公顷粮食生产功能区;启动建设43万公顷高标准糖料蔗基地;抓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新打造一批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10+3”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特色产业。建设来宾、横县、柳州柳南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玉林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升级,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地头冷库、交易中心和电商产业园。发挥电商进农村试点示范效应,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利用现代化手段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2 广西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长久以来“老、少、边、穷”四大局面难以扭转。大部分农村现状是只有留守老人与儿童在家务农。劳动力低、不能进行科学种植的现状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低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知識的青壮年外出创业打工,高知识文化的农村大学生为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走出大山到城市发展,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农村落后的公共服务、水利交通以及较低水平的生活环境,无法吸引专业人才弃城返乡。

2.2 基础设施落后

对比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广西农业现代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现代化发达地区大部分拥有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高精准率的农业大数据、高聚集的交通网络,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从种植、收割、包装到运输的高效率动力。反观广西区内,由于山区众多、地形崎岖、交通连接程度低、人才大量匮乏与流失,阻碍了广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补贴较少,对农民发展的相关扶持制度仍需完善。

2.3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广西的奇特地貌将广西的耕地瓜分为以小片群山或小片平地为主的耕种模式。由于耕地有限,当地农民为保证自身的供给充足,大多只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常用口粮,没有充分考虑土地的实际可种植情况,盲目式单一种植同一农作物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并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当土地出现荒芜时只能继而开发新土地,无法高质量地使用丰富的土地资源。

3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自给自足式小农经济阻碍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广西一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制约了广西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广西农产品种类丰富,大部分以小农生产模式为主,单一农产品种植规模较小,集约化生产落后,难以形成标准化生产,产量小、产业链短小,个体工商户销售无法达成批量式销售的优势,只能压低产品价格。在无特色特点、规模小、品牌化建设落后的多种因素下,难以促进产品热销。

3.2 交通网络连接度低

广西交通网络密度较低,交通网络建设相对其他省份较为落后,全区尚未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甚至部分县、村之间没有完整的水泥公路。除此之外,广西现有的道路建设质量较差,公路设计等级较低,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3 筹集资金来源少,基础建设投入少

建设农业现代化对交通、农业机械、农业信息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量大,对物流、仓储要求高,成本大。且广西主要以小农经济为生产模式,无法达到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需要较多的资金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投入。但广西区内每年财政拨款有限,除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需大量农商、农银、农保合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农业现代化的现状是农业结构仍不能适应广西经济发展和提高广西农业整体素质需要。目前,广西农业资产缺乏经营管理,各方面保障能力不足,布局不合理,整体落后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于广西农业发展现状,建议增加农业教育服务;增强农村金融与农村保险建设;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做好土地改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4.2 建立农业大数据,加强信息化

在以农为本、科技兴农的背景下,将科技融于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之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让广西农民通过数据信息改进种植,科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发展广西农业经济。借鉴国内其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构建电商平台和小范围“农工商一体化”;构建数据化管理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平台;构建广西农业市场供求信息、价格水平、流通市场信息等平台。

4.3 引进农业自动化,整合资金资源,筹建农业合作社

引进农业自动化生产的目的是解放农业生产劳动力,提高农民劳动价值,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农副产品加工上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需求,实现乡村振兴。立足于广西目前的农业经济现状,引进农业自动化可由各县或各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筹集各家各户小部分流动现金,购买或租用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各县或村的大小农田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更大规模的农业自动化,继而实现由点到面,从县或村小范围的农业现代化带动区内大范围的农业现代化。

5 结语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广西农业现代化应注重向发达地区学习这些方面的经验,同时注重发挥自身特色資源优势,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琳,罗莎,胡泽方,等.广西诞生首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N].(2015-02-16)[2020-06-2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50216/newgx54e161f0-12246944.shtml.

[2] 庄彧.广西农业机械化进入中级发展阶段助推农业现代化[N].广西日报,2019-01-05.

[3] 陈静.广西农业机械化进入中级发展阶段预计2018年全区农机原值可达320亿元[N].广西日报,2019-01-05.

(责任编辑:刘昀)

农业现代化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所谓都市农业,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都市的农业。其实都市农业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已经成为现实。此次调研中信息化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武汉市家事易公司利用新一代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蔬菜网上销售的新模式,推出了“电子菜箱”。所谓“电子菜箱”就是网上订菜,商家将菜送到订户楼下的智能生鲜柜里的便捷模式。这种直供模式立足于家庭生鲜农产品供应,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以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产销直接对接,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由于减少了经营场所和经营环节的费用,网上菜价比超市至少便宜20%,赶上促销、团购等活动,价格还会更低。目前武汉市设立“电子菜箱”的小区突破600个,每天有5万多户家庭上网订购,服务区域基本覆盖武汉主城区的各大社区。“电子菜箱”不仅具有流通成本低、购物便利、减少城市垃圾等诸多优点,还凭借低廉的价格、放心的品质、方便的支付方式受到城市白领、家庭主妇甚至中老年人的青睐。

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农业部门则从保障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创建了“小蚂蚁市民菜园”,实现“蔬菜产地可溯源”。即将互联网和郊区蔬菜种植结合起来,会员通过网络监测地里的蔬菜生长情况,从种植、采摘到配送均实现网络监测,工作人员定期送菜,确保市民吃到无公害、口感新鲜的本地蔬菜。此外,公司还将应季的蔬菜信息都上传到公司网站,市民可根据网上看到的蔬菜信息选择不同品种,网上订购,由公司配送。

农业现代化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宜特色。这其中,现代生态农业是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之一。但在很多资本下乡型生态农业项目中,农民游离于项目之外,未能有效地参与发展过程、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看客”,而现代生态农业也因未能将当地农民有效纳入产业体系而遭遇乡土困境。为此,新时代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应积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通过推进以参与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项目深度合作与利益共享的多种链接机制,实现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有机对接,进而改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土壤,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项目在乡村社会的落地生根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基层治理;共享性融入;乡村振兴

进入新时代,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动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重要路径之一。所谓现代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现代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等特点,是一种更为强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现代农业样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当然,生态农业也是高技术、高标准、高要求的现代产业,尤其是对生态指标的要求较高,而我国农村现有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治理机制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生态农业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根基。如何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厚植乡村社会资本,引导农民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参与者与共享者,进而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崭新课题。本文以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以下简称“新农村试验区”)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破解问题时所采取的举措为例,深入探讨如何以参与和共享为核心理念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进而以治理创新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从而有效破解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困境、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新农村试验区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距京珠高速佛冈出口仅5公里,距广州也仅有78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2011年起,按照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完善方案,可以试验”的批示精神及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同意设立佛冈县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行试验区的批复》,新农村试验区开始由广东省农业厅、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清远市政府以及佛冈县政府共建。经济兴则万事顺,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与基石,新农村试验区的整体推进也是围绕产业发展展开的,“生产发展”被放到了首要位置〔1〕。从更高层面上,新农村试验区本身就是针对当前国内绝大多数新农村都是“以工致富”的现象,着眼于在一个纯农业地区主要通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打造构建探索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农村建设路径。由此,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是着重引进与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生态保持优的现代生态农业,现代生态农业成为新农村试验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新农村试验区成立的几年时间里,其引进的项目也全都是绿色生态种养业。当然,像全国其他大多地区一样,在新农村试验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原有农业经营体制及传统社会治理机制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张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项目的落地与发展。新农村试验区管委会以全市范围内的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尤其是大力推进“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改革,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重构乡村社会的社会资本,进而构筑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机制,推动了整个试验区的产业发展。如今,新农村试验区的建设已经告一段落,但当年引进的大多数现代农业产业项目还在健康地运行,显示出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以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这一创新模式的强劲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力。

一、现代化困顿:生态农业项目遭遇乡土社会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对个人权益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对个人权益的维护,甚至经常会出现损害个人权益的情况〔2〕。现代生态农业项目的发展也不例外,既往的很多现代农业项目的发展往往外在于农民的增收过程,这一现象反过来又阻碍了农企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项目的有效落地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以新农村试验区诸多现代生态农业项目中的华琪生态村项目为例,解读现代生态农业项目进入乡村社会后遭遇的乡土困境。华琪生态村项目是广州华琪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农村试验区内云台自然村(下文称“云台村”)投资的一个生态农业种养项目,主要是利用成片水田进行“水稻—鸭子—甲鱼”的立体种养,利用山地进行“灵芝—灵芝猪”的综合种养,再辅以现代体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乡村风情餐饮等配套服务,打造新农村试验区内的产业“生态村”。这样一个具有先进理念和广阔前景的现代农业项目,在具体的项目落地和推进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基层治理单元错位,项目引进主体缺失

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源于广西合寨村的村民自治制度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只是在自上而下的推广过程中,为与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组织架构相衔接,将村委会放在了行政村也就是生产大队一级〔3〕。但就全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情况来看,土地等集体经济资源主要集中在村民小组一级,村民自治的“村实组虚”与村集体经济的“组实村虚”就产生了内在的张力。具体到广东,广东的村民自治发展比全国晚了十年,村级组织经历了“生产大队—管理区—行政村”的历史变迁,新成立的村民自治组织也是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而村民小组则往往与自然村重叠。由此,在我国的农村社会治理中,长期存在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行政村)与经济单位、社会单元、文化单元(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的错位与脱节。云台村是新农村试验区内的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村民小组,更是一个集体经济的最基本单元。但长期以来,云台村却不是最基层的治理单元,作为行政村下设的一个村民小组,村里只有村民小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公共事务。农村基层治理仅到行政村一级,行政村村委会既是最基层的村民自治组织,又是地方政府插进基层的“一条腿”,承接了一定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在华琪生态村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云台自然村不具备直接对接项目的权限,相关对接工作均需通过行政村村委会,合同的签署更是需要行政村村委会的公章。而另一方面,华琪生态村所需土地属于云台村,于是,在项目引进过程中,不属于云台村的行政村村委会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租农田的云台村村民反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项目引进中的旁觀者,这自然存在张力,甚至引发了矛盾。这样,由于治理权在行政村一级,而实际有利益关联的主体却是村民小组,农村治理单元的错位,使得项目引进主体不明确,与华琪生态农业项目对接的主体缺失。

(二)土地产权关系不稳,土地集约利用困难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更深层次看,当前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仍旧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无论是理论上的探讨,还是实践中的探索,都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与争论。20世纪80年代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处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状态,村庄土地总量少,户均土地面积小。同时,为了公平起见,在分配土地时,大多采用肥瘦搭配的方式,使农村土地变得极为细碎。更重要的是,农业社会和计划体制时期的平均主义观念根深蒂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安排遭遇乡土抵制,“三年小调整,五年大调整”才是乡村社会的常态。云台村人就更为认同“一人一份”的土地分配规则,村庄内部有着强烈的定期按人口重新平均分配土地的冲动,这就使得村庄土地产权不稳定,土地长期流转失去制度上的支撑与技术上的可能。过于细碎化的土地本就不适应现代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不稳定的产权关系又使得村庄土地较长时间的流转化为泡影,这显然与现代生态农业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特性相冲突。华琪生态农业项目落地过程中就面临这样的困境:采取公司统一种养,土地集约太难;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又太分散,技术、服务、收购等交易成本过高。由此,滞后的土地管理体制尤其是不稳定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得华琪生态项目入驻遭遇两难选择。

(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孱弱,生态农业风险较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农业服务体系也得到很好的发展。然而,千百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基本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业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家戶经营背景下集体行动的困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却止步不前,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下的农业服务体系更是未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功转型,原有“七站八所”生存都成了问题,根本无法有效发挥其支持农村、服务农业的作用。总之,现实的农业生产抗灾害能力仍旧很弱,农业抗风险能力仍旧不足。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基本的生产资料支撑到现代农业科技、农业金融、农业保险等都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以降低自然灾害、市场波动背景下现代生态农业的风险。此外,现代生态农业还对环境,尤其是对产业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这种要求超出了很多农村地区的现有环境条件。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意识、观念上的差距,无论是对生态农业的质量要求,还是对现代农业的市场风险,村民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进而依靠村民的力量和能力自身很难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通过资本下乡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又需要村民的广泛参与。华琪生态村项目也面临了这样的问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差,农民现代生态环保意识低,对生态农业一知半解,驾驭能力严重不足,对市场风险的把握能力缺乏,使得华琪生态农业项目在硬件设施与软环境上都存在先天不足。

(四)农民社会契约精神缺乏,项目投入风险较大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生态农业需要更大规模的前期费用投入与更长的成本回收期限,这自然需要更长时间的土地使用权。由此,在现代生态农业项目与农民的土地承包年限的协商谈判过程中,现代农业企业希望时间越长越好。而出于自身利益的长远考虑,尤其是土地租金的不断浮动,农民则希望租期越短越好。更严重的是,在很多现代生态农业项目中,由于农民未能深度融入到项目中去,随着项目的盈利及周边土地租金的上升,农民会产生较为强烈的被剥夺感,开始对合同的执行“出尔反尔”,甚至出现破坏现代农业项目正常生产秩序的事情。这些问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源于农民缺乏现代契约精神与社会信用意识。而生态农业对环保指标的高要求使其难以在一个信用不足的社会落地生根。华琪项目如果集中经营,则面临土地流转合同的信用危机,要时刻面对农民看到巨大效益之后的出尔反尔之举。之前其他企业就曾遭遇过这样的问题,虽然合法合规,但却要面对村民的非理性甚至是非法抗争。而如果分散经营,生态农业肥料要求高、成本投入大、产品规格严,每一个细节都存在为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的可能,而对整个生态农业生产环节的外部监督,又是一个耗时耗力成效却未必显著的过程。也正因如此,信用缺乏背景下的生态农业质量监管几乎成了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难题。这正是奥尔森指出的集体行动的困境,生态农业产品在分散经营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有舍弃群体利益而追求个人私利的可能,进而对整个群体无法给予有效的监督〔4〕。

二、共享性融入: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如上所述,现代生态农业在乡村社会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换言之,当下的乡土社会缺乏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契合的经济社会基础。单纯的现代农业企业进驻,技术支撑下的农户自我生产,或者是简单的“公司+农户”模式,都无法根治当前的问题。这其中的关节点在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很容易成为“历史的弃儿”,不能平等地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分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由此,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主体的农民又很容易成为外在于现代化进程的疏离者,甚至反抗者〔5〕。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思想,这为我们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让农民成为发展的参与者而非反对者,成为成果的分享者而非单纯的奉献者。新农村试验区正是坚持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参与和共享为核心围绕乡村社会治理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搭建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项目深度合作与利益共享的多种链接机制,有效地化解了现代生态农业项目落地与发展过程中的“水土不服”问题。

(一)援用传统宗族治理资源,厚植社会共同体

传统时期,宗族是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是乡村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王政不下乡、王权止于县政”,乡村社会长期依靠乡绅和宗族治理,宗族主义的基础就是血缘、地缘和族规〔6〕。新时期,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华南地区,宗族的作用发挥得好,依旧可以成为农村基层治理优化的助推器。云台村本就是一个千百年来形成的单姓宗族村,村民同根同源、聚族而居,整个村庄是一个地域相近、文化相通、利益相连的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体,更利于集体行动,破解公共事务的困境。而从社区善治的角度看,成员之间信任、合作及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状态也是极为重要的。〔7〕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清远市2011年开始了“三个重心”下移改革,着力将基层党建重心、公共服务重心、村民自治重心下沉一级,解决“村实组虚”的格局不利于村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的问题。〔8〕当然,“三个重心”下移尤其是村民自治重心下移最初是农民自发性的改革,这一村民自治的具体模式是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9〕其实,早在新农村试验区建设伊始,就已经认识到自然村的重要性,将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产业落地的重点放在了自然村,通过厚植自然村落内的社会资本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首先,推进基层党建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党组织对自然村的整合。在将原行政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后,党支部下沉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这一更基层的社会共同体,进一步深化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乡村深化的全覆盖,真正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政党下乡,强化了党组织对最基层社会的整合。其次,推进村民自治重心下移,加快自然村草根自治的制度化。充分利用自然村的宗族自治传统,将人民公社解体后创新性转化了的“队委”自治这一草根自治形式激活,让自治在自然村内部真正运转起来。再次,推进公共服务重心下移,以服务推动乡村社会的再组织化。公共服务体系对于离散化的乡村而言,提供了崭新的社会整合纽带,让走向分化的乡村再次组织了起来。总之,新农村试验区就是通过治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激活了自然村作为最基本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作用,藉此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的向心力、凝聚力,厚植了乡村社会的社会资本,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重建经济共同体

欲知向何处去,需明从何处来。当下中国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之中,在探索现代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注重传统的“延续性”与注重超越传统的“创新性”同样重要。作为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一个东方大国,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其特有的家户传统〔10〕。家户传统之上的人身自由、经济自主、社会自治、思想自在、政治自立构成了东方自由主义的传统〔11〕。而建国后尤其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则严重抑制了农民自由主义传统,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我们的乡村改革与发展必须尊重历史传统,正视历史过失,并在此基础上走向未来。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立足于历史演变脉络与现实发展需要,着力革除传统集体经济体制的弊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平均主义导向的农村集体经济向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合作经济演变,从而为农村产权关系的厘清、农村经济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推动集体经济向合作经济发展。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社,以合作社整合农民土地,进行集中经营,农民则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分享发展成果。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变“按人所有”的集体经济为“按份所有”的合作经济。二是推动产权固化向股权固化发展。在农村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将“生不增、死不减”的现代产权理念引入农民合作社,使得农村土地产权得以稳定,为引入现代农业企业创设条件,同时也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三是推动按人分配向按份分配发展。经历了从“统”到“分”再到“合”的转变之后,新的合作经济严格按照股民的股份进行分配,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与劳动性收入区分开来。新的合作经济发展将40年市场经济中分化了的乡村社会重新整合了起来,形成了人人关心合作社、人人参与合作社的良好局面,合作经济也因此成为云台村的向心力、凝聚力工程。

(三)探索农企深度融合方式,构建利益共同体

亨廷顿指出,城乡区别就是社会最现代部分与最传统部分的区别,处在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政治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找到填补这一差距的方式。〔12〕其实,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恰恰就是高精尖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乡土社会的融合,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所做的也就是通过政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民的参与与共享,构造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科技与经验的有机联系与统一性〔13〕。在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还是要通过农民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让农民成为企业发展的参与者与分享者,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具体而言,一是引进现代农业企业。现代农业企业拥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经验,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在生产中培训农民,在经营中启发农民,在市场中带动农民,同时需要有发展农业、带动农民、富裕农村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现代农业企业的种植场也就是农民现代化的训练场,农民最大的获益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思想上的。二是打造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将替代农民与企业直接打交道,提升农民博弈能力,降低合作交易成本。当然,作为农民经济组织的合作社,在农民和企业之间也扮演着“防震层”与“缓冲带”的作用。三是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生态农业项目发展一段时期以后,生产环节交由家庭农场完成,农业企业主抓销售与服务环节,进一步提升农民的参与水平。华琪生态村项目中,就积极引导村里的农户利用分散土地进行相关领域生产,从而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四是创新利益共享机制。无论是“企业+合作社+农户”,还是“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最关键的是利益分享机制的构建。试验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基本地租+分红”“产品基本价+分红”等多种模式,让农民参与到了企业利润的分享之中。

(四)开展共建共治共享试验,打造发展共同体

中国农民本质上仍属于小农,但已经卷入或者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间,土地、资金、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逐步走向社会化〔14〕。而包括生态农业在内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也还是要看生产要素配置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在激发农民新农村建设内在动力的基础上形成建设的合力,进而通过机制创新建立互动机制,从而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破解新农村建设动力不足的历史性难题〔15〕。 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在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也是坚定地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农村的发展。一是以农民合作社實现村民的共建共治共享。合作社让广大村民再次凝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二是以公共服务下沉实现村民与地方政府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时期,乡村社会资源走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大量资源下沉到基层,这也在根本上扭转了基层的官民关系,农民开始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团结在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周围,以公共服务为纽带形成了新的治理共同体。三是以现代生态农业企业为载体实现农民与企业的共建共治共享。一方面,农民与企业是土地租用的甲方和乙方,新的利益机制使得乙方的生产效益直接影响着甲方的收益。以华琪生态村为例,华琪生态村的浮动租金不仅关系到每个农户的利益,而且关系到云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又影响着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部分农户直接以雇佣关系加入到了华琪生态村的生产经营之中,成为了农业工人;另有部分农户以“农业企业+农户”的方式与华琪生态村建立起紧密的市场合作关系,实现了大市场与小农户的对接。多样的利益连接机制让企业、村庄、农民结成了紧密的发展共同体。

三、结语

新农村试验区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农村治理方式,转变农民信用意识,并推动农民与企业结成紧密的发展共同体,从而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当然,这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以现代化理念引导人,以市场化机制激励人,用民主化形式团结人,让农民平等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并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通过农村治理机制创新,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政府、企业、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作机制,形成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共享机制。由此,农民成为了生态农业的经营主体之一,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由疏离者变为分享者,由农业工人变为农业企业股东,真正融入到了企业的发展之中,融入到了现代化进程之中。

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本得到了再造式的厚植,农民思想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现代生态农业企业的引导下,农民融入社会化大市場的信心增强了。新的发展共同体也从根本上破解了农民自主发展时一缺技术、二缺资金、三惧市场的问题,让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时多了一份保障与支撑。此外,以前是土地流转出去帮企业打工,看着企业盈利自己却只能拿一点辛苦钱,农企关系紧张在所难免。现在是自己在企业有股份,可以拿到年底分红,自己为自己打工,心头肯定更顺了。总之,有了企业的引导,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村,农民跟着企业干,劲头更足了。农民并不缺乏自我发展的欲望与资金,关键是缺乏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政府公共服务下移,农产生产社会化程度提升,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顾虑也就少了。在新农村试验区,企业连接合作社,合作社链接农民,农企之间靠着利益的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也就不会有违约事件的发生,农村信用社会逐步重建。

如今,如火如荼的云台新农村建设已经暂告一个段落。从新村建设等方面看,云台村又恢复了原本的平静。但华琪生态村项目依旧在,因项目引进而创新的体制机制依旧在。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生态农业项目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良好互动依旧发挥着重要的功效。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集体的重建、社会资本的再造继续为华琪生态村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现代生态农业项目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云台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并引导更多的村民在合作中转变提升现代理念,主动融入到社会化大市场中,以现代合作经济对接市场,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贡献了可供学习借鉴的云台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勇等.佛冈试验:可持续的新农村建设〔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7.

〔2〕 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农民权益维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 徐勇.最早的村委会诞生追记〔J〕.炎黄春秋,2000,(9).

〔4〕〔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5〕 农民与现代化:平等参与与共同分享〔J〕.河北学刊,2013,(3).

〔6〕〔美〕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80.

〔7〕 燕继荣.社会资本与国家治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94.

〔8〕 徐勇.“组为基础,三级联动”:村民自治运行的长效机制〔J〕.河北学刊,2012,(5).

〔9〕 彭大鹏.村民自治已经没有意义了吗〔J〕.理论参考,2012,(7).

〔10〕 徐勇.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11〕 徐勇.东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发掘〔J〕.学术月刊,2012,(4).

〔12〕〔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56.

〔13〕 徐勇.建构“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乡村治理机制〔J〕.理论学刊,2007,(4).

〔14〕 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前农户的一种视角〔J〕.学术月刊,2006,(7).

〔15〕 徐勇,吴记峰.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与互动机制〔J〕.河北学刊,2014,(9).

【责任编辑:朱凤霞】

上一篇:情景教学与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