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环境污染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3

工业区环境污染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电力工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电力营销的质量和效率,可以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电力企业需要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电力营销的效率。电力营销检查是电力企业管理和约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力企业有必要加强对电力营销检查工作的控制,以有效提高电力营销的效率。这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电力营销稽查;电力营销;效率

1、电力营销稽查的现状

目前来说,我国电力营销市场覆盖率较广且有增加的趋势。但是电力营销稽查无论是从内部还是从外部都有着或大或小的问题,电力营销极差的内部组织结构为市场部主要负责电力营销市场情况调查。分析不同用户需求以及业务受理。而外部稽查的工作现状是节约用电意识不高,大部分用户安全用电意识也不强,更是有偷电窃电的事情发生,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用户自己,也损害了电力企业的利益以及国家用电安全。再者便是电力营销稽查的制度不完善,在电力营销稽查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完善标准的营销稽查制度来规范,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要求许多的用户信息以及供电用电信息都要以数字的形式存储下来,这样一来,营销信息就会变得更多,营销稽查就会变得更难,而且稽查方式落后也是阻挠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开展的一大障碍,在电力营销稽查开展的多年以后的今天,电力系统对电力营销稽查的定位依然不准确,工作人员一直忽视了重点,忽略了对电力营销市场的标准规范的工作。针对电力营销稽查的种种现状及问题,下面提出几点如何改进电力营销稽查的方案。

2、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对电力营销工作的影响

2.1有利于促进电力营销内部的工作效率

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高效开展,能有效保障电力营销工作的各环节具有高效性、准确性与全面性。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督与管理。电力营销工作开展中存在浪费现象,稽查工作能优化电力营销工作环节,使各环节紧密结合,有效节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电力营销工作顺利进行。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2.2有利于保障电力营销外部工作秩序

与电力营销内部控制不同,外部监察工作是对不同客户的实际用电情况展开监察。电力营销稽查保护了我国的电力基础设施,保障了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了安全、规范用电。相比内部监督,外部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相对困难。外部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检查电表与输电线路,主要对象是企业及个人。工作深入到各区域,通过系列检查断绝违法乱纪与破坏电力基础设施的现象发生,保障广大群众用电便利,切实促进我国电力工作不断进步。

2.3有利于及时调整营销工作的内容

通过观察的形式对电力营销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是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内容之一。在开展反馈与评价前,工作人员搜集和总结电力信息,并与原有的电力营销稽查数据进行对比,上报总结的信息。主管部门利用报表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当前电力营销工作的不足,并及时调整。从实践工作中反馈出重要的工作实情,以保障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提高电力营销稽查效率的实施措施

3.1 完善内部结构

为了能够对电力营销稽查效率进行提高,对内部结构方面的问题要进行解决,加强内部管理。在开展电力营销稽查时要保证工作的有序性,对各个工作人员的分工进行明确,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内部管理加强方面,要对内部结构进行完善,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人员的专业性,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实施。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稽查管理过程中要保证应用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2积极运用信息化电力营销稽查手段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要求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进行正确定位,通过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水平与工作效率。电子商务的普及,使網上支付广泛运用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在严格按照电力企业的相关规定开展工作时,也应该切实融入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网络惠民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电力投诉平台。因此,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监督管理电力营销工作,促进电力营销工作的发展。

3.3 加强监督意识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工作中,都缺乏对电力营销稽查的正确认识,对电力营销稽查的重视程度不够。为改善现阶段的电力营销稽查现状,要加强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电力营销稽查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作用,促进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在电力营销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不法行为,例如电力使用者的偷电、漏电行为。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电力营销的行为,促进电力营销良性环境的建立。

3.4 加强电力营销稽查队伍培训力度

首先,在选拔电力营销稽查人员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筛选,整个过程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稽查部门可以从电力工作的内部人员中进行筛选,积极的将那些表现出色,专业水平较高的电力工作人员吸收到电力营销稽查队伍。其次,对于已经在职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人员,稽查部门也要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在组织大家学习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同时,稽查部门还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工作人员的实践的机会,学以致用。在专业水平的培养方面,因为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特殊性,稽查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专业水平等,因此,工作人员要保持较高的自学积极性,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和提升,从而保证稽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5 完善电力营销稽查考核机制

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力部门的考核机制也在不断完善。要切实践行新时代的要求,必须积极完善电力营销稽查考核制度。电力部门应该结合稽查人员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人员安排适合其发展的工作。对计量管理稽查、电价电费稽查和用电检查稽查等工作,要进行明确分工。制定不同的工作内容,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个人。利用奖惩机制激发广大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将工作绩效与薪资水平连接起来。利用经济鼓励、精神鼓励和晋升鼓励等多种形式,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结论

电力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要求电力企业必须积极转变工作方式,正确认识电力营销稽查对电力营销工作的积极影响,解决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建立专业的电力营销稽查队伍,将信息化手段融入电力稽查工作,强化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制度,从而利用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提升我国当前电力营销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景孝斌.电力营销稽查精细化管理对提高营销效率的分析探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12):218.

[2]刘昆,刘建新.电力营销稽查精细化管理对提高营销效率的分析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05):259-260.

(作者单位:国网黄石供电公司)

工业区环境污染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分布,再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根据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效率集中在下游和上游地区,低效率集中在中游地区,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延伸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影响作用不大。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负向作用。

关键词:工业环境效率;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区域差异;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影响因素

Key words: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Non-expected output of Super-SBM model;Regional differences;Improved grey relation model;Influencing factors

2017年7月,環保部等部委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长江经济带涵盖11个省市,其面积约占20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和生产总值也超过全国的40%[1]。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工业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力军。同样,长江经济带也面临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2017年长江经济带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80 386.76万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83.24亿吨,2016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为112 387.01万吨标准煤,占全国的40.27%。由此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工业环境效率是指在工业系统单位所产生价值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力大小[2]。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对工业环境效率的研究主要位于四个方面:企业[3]、区域[4]、行业[3]、国家层面[5]等。袁鹏,程施(2010)[6]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非期望产出中考虑了污染排放,测量了中国的工业环境效率,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环境效率较低,如果不考虑污染环境产出,将会影响各个地区的真实效率值。王连芬(2011)[7]采用环境DEA 模型,测算了工业环境效率。结果发现:各省环境效率差别较大。工业环境效率值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而且,在考虑污染排放的情况下,环境效率降低。佟连军,宋亚楠,韩瑞玲,李名升(2012)[8] 运用了DEA和SFA模型,测算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效率及工业产出弹性。并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丁焕峰,高溦(2015)[9]对广东省及四大区域环境效率使用SBM-V模型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在考虑污染排放的因素下效率值降低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区域因素,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作用具有促进作用,剩下的具有抑制作用。徐盈之,周圆(2016)[10] 首先使用SBM模型测量了我国效率值,再使用EKC曲线研究工业环境效率与规制力度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工业环境水平总体不高,全国及东中西部EKC呈现“N型”,东北地区却是“倒N型”。而且,各个地区的EKC所处阶段与发展态势都是有差异的。苏伟洲,李航,钱昱冰,郭四代(2018)[11]测算了效率值,并对效率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宋刘洁,汪克亮,王杰(2018)[12]通过采用SBM-Undesirable 模型、Malmquist-Lu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分析研究江苏省县域效率值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结果发现: 整体来说环境效率较低,三大区域效率值有差距。从空间来看,效率值基本上呈现“苏南> 苏中>苏北”格局。张乐勤,陈素平(2019)[13]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工业环境效率和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进行了评价。黄娟,孙坤鑫(2019)[14]以我国37个工业行业2001—2013年间为研究对象,使用Super-SBM模型测算环境效率值,并分析市场集中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进展如下:其一,对工业环境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省域”,“行业”等方面,而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多。其二,在测量工业环境效率的方法选择上,采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对2010—2017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进行了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分析,解决了SBM模型不能同时区分有效单元为1的问题,而且克服了DEA模型高估效率的缺陷。其三,为了解决极端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一、研究方法

(一)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

对Tone[15]和Kaoru[16]的DEA模型分析总结后,构建了包含Super-SBM模型。设决策单元为N,每个单元包含:α个投入指标X、β1个期望产出 Yg要素、β2个非期望产出Yb要素,根据Fre等[17]建立生产可能集:

(二)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以灰色关联度,确定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大小的[18]。而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使用各因素的变化情况来计算关联度的。具体步骤如下:

1.预处理。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二、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分析

(一)數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在借鉴其他学者[19-21]研究的基础之上,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如下指标体系。投入指标还是参考已有的研究的做法,选择资本、劳动、能源三种指标外,本文还增加了污染治理投资投入指标。期望产出:本文选择工业生产总值。非期望产出:本文选择“工业废水”作为非期望产出。资本投入:本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为工业资本投入指标,单位:亿元。劳动投入: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单位:万人。能源投入: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单位:万吨标准煤。污染治理投入:污染治理投资,单位:亿元。期望产出:工业生产总值,单位:亿元。非期望产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单位:亿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7年)、《中国环境年鉴》(2010—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7年)。其投入和产出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1。

(二)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本文在DEA-Solver Pro5.0软件中Super-SBM Nonoriented的模板测算下,测算2010—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工业环境效率。并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上游(重庆、云南、贵州、四川),中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下游(上海、江苏、浙江)。

从图1可知,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值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整体效率值为0.99,接近于1,效率值总体较高。效率平均值从大到小为:下游(1.23)、上游(0.95)、中游(0.79),基本不符合区域发展“梯度”特征。而是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下游的效率平均值大于整体平均值、上游和中游的效率平均值小于整体的平均值。

由于,每个区域的资源储备、区域文化、重点发展产业、技术水平等存在差异,必然导致三大区域的工业环境效率有差异。从图2可知,从效率平均值来看,下游的效率值从2010年的1.24上升到2013年1.77再下降到2017年的1.25。整体上下游的工业环境效率值是上升的,只是上升的幅度很小。中游的环境效率值从2010年的0.77下降到2013年的0.57再上升到2017年的0.61。整体上中游的工业环境效率有小幅度的下降趋势。上游的工业环境效率从2010年0.85下降到2013年的0.77再上升到2017年的1.08。整体上上游的工业环境效率是上升的。可能因为:下游的效率值高,因为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更加容易,所以,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能够协调起来。中游地区工业环境效率最低,说明了工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产生了矛盾,再考虑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先东后西”。而中游地区紧挨上游地区。在产业转移中,下游地区污染物大量的流入中游地区。除此之外,中游地区工业技术、工业设施、工业管理方法相对较弱,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而上游的工业环境效率高于中游,并不说明上游工业发展优于中游,是因为上游工业发展相对较晚,很多高污染、高能耗向中游地区转移。再加上上游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进而污染产生的也较少。所以,上游地区的效率值优于中游地区。

(三)效率值的泰尔指数分析

为了揭示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地区差异的原因,本研究利用泰尔指数,将区域总体差距分为地区间的差异和地区内的差异后,再计算它们的贡献率。其中,泰尔指数越小,说明它们的差距越小,反之越大。从下表2可知,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泰尔指数总体差距是呈增大趋势。从2010年的0.045 97升到2017年的0.105 15,可以看出总体差距在增大。从泰尔指数的分解部分来看,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贡献率分别是25.176%、74.824%。说明地区内部的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时间上来看,地区之间差距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46.122%到2017年的40.666%;而地区内部差距的贡献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的53.878%到2017年的59.334%。这说明提高效率值的关键是地区内部差距。从地区内部来看,上游、中游、下游之间的贡献率均值分别是24.807%、41.117%、52.029%。下游地区的贡献率基本保持30%以上,说明下游地区差距是地区内部差距的根源。综上所述,下游地区内部之间的差距是提升效率值的关键。

(四)工业环境效率空间分布分析

为了更加详细分析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值,将它们效率值大小分成两组:(1)高效率(>1)省市个数在2010年、2013年、2017年的节点分别为:5、 3、 7,分别约占45.5%、 27.3%、 63.6%。 (2)低效率(<1)省市个数在在2010年、2013年、2017年的节点分别为:6、8、4,分别约占54.5%、72.7%、36.4%。从以上数据值可知:其一在各个时间节点上,高效率主要集中上游和下游地区。其二从时间序列上来看,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工业环境效率先下降后上升。

再对2010年、2013年、2017年三个节点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值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得到图3。

从图3可知,三大区域工业环境效率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分布趋势。在三个时间节点上,上游和下游都是高效率省市,距离上游、下游距离越近,效率值越高。从时间序列来分析,效率值的空间布局从“外围”向“中心”增多。这表明工业环境效率除了受到资源储备、区域文化、重点发展产业、技术水平等原因,还受到外围省市的带动作用。因此,在提高环境效率值要考虑“外围”的带动作用。

三、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很多,本研究参考已有文献[22-24],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环境方面、外资水平、地区因素等五个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用R表示。产业结构:选择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用ZB表示。环境方面:取污染治理投资的对数,用WB表示。外资水平:实际外资投资额占GDP比重(%),用WD表示。地区因素:人口密度的对数,用RD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省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值为被解释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產业结构、环境方面、外资水平、地区因素为解释变量。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测量和分析效率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其变量说明如下表3:

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关联度是0.13,影响程度排第四。两者之间呈现正向关系,说明经济水平会提高工业环境效率。人均生产总值的提高,导致了人们提高了对环境质量要求,从而促进了工业环境效率。另外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容易使人力和物力结合起来,推动环境资源的保护。所以,两者之间呈现正向关系。

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关联度是-0.32,影响程度排第二。两者之间呈现抑制关系,说明产业结构会阻止工业环境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工业增加值的提高抑制环境效率的提高。原因有:其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从而降低工业环境效率。另外,在工业发展中能源消耗,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两者之间呈现抑制作用。

从环境方面来看,环境方面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关联度是0.28,影响程度排名第三。两者之间呈现正相作用,说明环境方面会促进工业环境效率的提高。由于环境方面力度的加大,使各个省市采用清洁污染少的技术生产和先防污染治理方法,避免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

从外资水平来看,外资水平与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关联度是-0.42,影响程度排名第一。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说明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抑制作用。很多外商投资者投资目标看重的是工业方面的领域,而每个省市注重的是经济发展规模大小,忽略了外商者的投资方向,所以使工业环境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地区因素来看,人口密度与效率的关联度是0.05,影响程度排名第五。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系,说明人口密度的增加提高工业环境效率。人口密度的增加,导致人口劳动力的增加,进而工业产值的增加,最终提高工业环境效率。另外,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增加环境的承载力。从整体上来说,正向作用大于负向作用一点,所以,人口密度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程度不是特别大。

四、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基于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17年的工业环境效率的地区差异、空间分布,并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整体上来看,工业环境效率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不符合区域发展“梯度”特征。而是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从泰尔指数来看,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区内部的差距。且三大区域的贡献率,呈现:“下游>中游>上游”格局。说明下游地区内部的差距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的主要原因。

2.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高效率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下游,高效率地区数量先降低后逐渐增多。呈现上游和下游地区从“外围”向“中心”逐渐延伸的趋势。说明上游和下游地区起到了带动工业环境效率的作用。

3.从影响因素来看,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产业结构、外资水平等五种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抑制作用。

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模式。重点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每个省市要根据自己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制定合适的经济模式,了解本省市的经济发展重点和目的。(2)优化产业结构。由于产业结构对环境效率呈现负相关,所以,要减少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降低对高污染工业的依赖性,大力发展一些污染小、节能的新型产业。另外,对一些污染物产量过大的工业产业尽量少经营或淘汰。(3)加大环境方面力度。注重对污染物投资治理的监督,使投资成本发挥最大作用。同时,提高采用高端治理技术,注重工业污染物的源头治理,尽量不先污染后治理。(4)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在对外开放投资的同时,要加强环境的保护,并对引进项目进行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应引进高端的技术和设备,避免高污染工业的投资项目。(5)合理分布人口。使人口、经济、环境之间协调性发展,提高工业环境效率。

参考文献:

[1] 杜雯翠,江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涵与实质分析[J].环境保护,2017,45(17):51-56.

[2] Verfailie H A,Bidwell R.Measuring eco-efficiency: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M].Geneva: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1.

[3] 王飞儿,史铁锤.基于物质代谢的中国纺织业生态效率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 16) : 116-120.

[4] Seppalaa J,Melanen M,Maenpaa I,et al.How can the eco-efficiency of a region be measured and monitored[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5,9(4):117-130.

[5] 杨斌.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 基于DEA 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 (7):1 197-1 202.

[6] 袁鹏,程施.中国城市工业环境效率度量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31-36.

[7] 王连芬.我国工业环境效率评价及地区差异[J].社会科学家,2011(9):88-91.

[8] 佟连军,宋亚楠,韩瑞玲,等.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3):294-300.

[9] 丁焕峰,高溦.广东省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观察,2015(2):76-87.

[10] 徐盈之,周圆.我国区域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经济经纬,2016,33(1):8-13.

[11] 苏伟洲,李航,钱昱冰,等.“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工业环境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9):155-160.

[12] 宋刘洁,汪克亮,王杰.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动态演进——基于县域层面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6):28-35.

[13] 张乐勤,陈素平.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及演化规律探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9,15(3):318-325.

[14] 黄娟,孙坤鑫.环境规制、市场集中与环境效率——来自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检验[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5):646-653.

[15] 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 143(1): 32-41.

[16] Kaoru T.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A slacks-based  measure(SBM)  approach[R].Tokyo: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Japan,2004:44-45.

[17] Fre R,Grosskopf  S,Pasurka  Jr A C.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J].Energy,2007,32(7): 1 055-1 066.

[18] 孫晓东.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几种决策方法及其应用[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 马骏,王雪晴. 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超效率DEA-Malmquist-Tobit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9(3):49-54.

[20] 刘辉,李志翠. 我国西部工业环境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差异研究——基于DEA-SBM模型与DEA-CCR模型的比较分析[J].西部论坛,2013,23(6):90-96.

[21] 申晨,李胜兰,代丹丹. 中国省际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统计与决策,2017(1):121-126.

[22] 蔺雪芹,郭一鸣,王岱. 中国工业资源环境效率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9,39(3):377-386.

[23] 马晓明,张灿,熊思琴,等. 中国区域工业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Super-SBM的实证分析[J]. 生态经济,2018,34(11):96-102.

[24] 袁荷,仇方道,朱传耿,等. 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33(5):112-118.

[责任编辑:范 君]

工业区环境污染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打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就是要向人们提供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这可以借助两大抓手。

一、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推进蓝天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重点控制燃煤及工业废气污染、城市扬尘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餐饮油烟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不断增强大气污染综合监管能力。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行主城区和远郊区县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

推进碧水行动。重点治理城乡饮用水源地水污染、工业企业水污染、次级河流及湖库水污染、城镇污水垃圾污染,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全面推广次级河流“河段长制”。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行“一源一策”保护。

推进宁静行动。重点通过规划、技术标准等综合措施,强化噪声源头预防,减少社会生活噪声、减缓交通噪声、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减少工业企业噪声。

推进绿地行动。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城乡土壤修复和城乡绿化。加强土壤面源污染控制,确保农产品生态安全。建立城区及工业企业场地环境风险评估修复制度,整治主城区主要化工企业搬迁原址场地。

推进田园行动。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乡镇和居民集中居住地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运系统建设。

二、倡导绿色生活,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順应自然的良好风尚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停车熄火等活动,培养绿色低碳出行习惯,大力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开展垃圾分类回收,落实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搭建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互动交流平台,让绿色生活成为社会主流价值。

培育特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打造三峡文化、温泉文化等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培育生态文化新载体,完善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开展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商场、进工地、进家庭等活动。在媒体开设专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生态文化。主动公开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相关信息,曝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共建共享。

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强化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细胞创建工程和卫生城区、环境友好型单位、生态区县、生态村镇等各级各类绿色创建活动。

(作者单位:市环保局)

工业区环境污染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日前,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ZDHC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缔约品牌联合召开的“纺织行业有害化学物质利益相关方研讨会”在京举行,纺织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会上,相关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化学品供应商、纺织企业、科研机构、第三方技术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一致认为:纺织品安全事关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发展,要想实现有害化学物质的零排放,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尊重各方权益的互利共荣的“生态系统”就必须多方联动,和谐共融。

携手共筑“生态系统”

不管是“毒校服事件”,还是“毒家纺”、“有害童装”,纺织品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和公众的高度警觉,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但频频曝光的有害化学物质的应用,不仅考验着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和质量,也严重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走向。是从源头上杜绝,或政府加大把控力度,还是“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从上游入手,争议从来没有停止。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ZDHC此次联合召开“纺织行业有害化学物质利益相关方研讨会”,意义不言而喻,那就是产业链上的相关利益方行动起来,一起联合实现有害化学物质的零排放,还纺织一个绿色,还行业一个健康与持久。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孙瑞哲副会长所说,化学品问题不能用传统的治理“三废”问题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来处理,需要政府和产业链上下游在投资、研发、生产、消费等多个价值链环节联合各利益相关方多方参与、多方努力,分步骤、分阶段地共同推动。

作为纺织行业首次在化学品管控问题的多利益相关方沟通会议,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纺织供应链内外、上下游最具代表性的利益相关方代表表达意见。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化学品处杜科雄和化学品登记中心毛岩分别介绍了环保部门在化学品环境管理上的政策导向、法规及相关措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推进委员会副主任、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阎岩、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田利明秘书长、中国印染行业协会陈志华副会长,分别就行业对化学品管控问题的立场和建议进行了介绍;东华大学教授奚旦立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就会议主题提供了专家意见;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亨斯曼公司、苏州希望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盛虹集团有限公司的代表分别就供应链协作的最佳实践部分进行了行业经验分享。多方诉求汇集一起,这是行业的声音,也是行业的呼唤。

“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过程中,应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积极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中寻找结合点,在责任和商业价值之间建立一种纽带关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主任杨东辉指出,纺织服装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纺织品的安全问题,作为产业链上的一份子,只有协同作战,才能实现行业的绿色纺织,筑造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责任资产计划”有望推出

不容置疑,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为此,《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要求产业的价值结构要从市场供求内部性的效益驱动,向将质量效益内部性动力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等市场外部性责任紧密结合的科学发展动力转变。

同样,《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环境友好染整制剂开发利用作为重点领域推动建立一批纺织产业技术联盟,针对原料、工艺、装备、应用、产品开发、配套材料等各个环节进行产业链协同创新。“多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行业中持续、深入地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研究和实施社会责任工作机制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下一步应该是所有利益相关方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行动。”孙瑞哲表示:“只有政府和产业链上下游在投资、研发、生产、消费等多个价值链环节联合各利益相关方多方参与、多方努力,分步骤、分阶段地共同推动,才能实现环境安全、产品安全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资产计划’是一个广阔的线上平台,对接品牌和采购商以责任信息进行商业的推广,引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也认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表现。”孙瑞哲透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即将推出 “责任资产”项目。据介绍,该项目是一个在线的多利益相关方管理系统,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利益相关方交流的常态化,从而为纺织行业以及各个品牌的供应链的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透明、持续和有效的沟通平台。

危险化学品目录出台在即

实现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离不开企业的主导参与,也少不了政府的政策法规。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制定的《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目前已交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公布在即。此目录的出台,不仅可以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害特性和环境风险程度等确定实施重点环境管理的危险化学品,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还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空白,实现了有法可依。

据悉,今年3月1日实施的《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规定,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需领取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发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登记证。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应当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对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及其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不具备自行监测能力的,可以委托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经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实施监测。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发布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年度报告,向公众公布上一年度生产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品种、危害特性、相关污染物排放及事故信息、污染防控措施等情况,还应当公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及其特征污染物的释放与转移信息和监测结果。

“虽然这次会议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也不具有行业约束力。但可以看出,国家和相关行业部门对纺织行业在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性方面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与会的一家印染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后,企业必须要加快转型升级和能借减排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提前做好筹划。否则到时候,国家的强制标准推出后,估计真的没有生存的地方了。”

行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ZDHC计划从自身做起,争取在2020年前实现所有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有害化学品零排放,以打造更安全和更清洁的环境。即消除与替换加盟会员在产品及其生产工艺中所产生的有害化学品;配合供应链建立信息披露系统??而这,也正是行业前进的脚步。

绿色、安全的生态文明若想成为纺织价值链的核心特征和价值追求,“生态系统”建设离不开产业链上的每一个利益相关方,因为大家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

工业区环境污染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关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探讨

3、产教融合背景下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4、工业分析技术专业“33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5、论学习分析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6、铅锌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分析与评价

7、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研究内容综述

8、对《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9、青海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10、工业节能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政策障碍的研究

11、高职高专“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12、关于松花江水体中的多环芳烃污染源解析因子分析

13、潍坊市工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应用的发展探索

14、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建筑结构检测技术分析

15、基于SOM聚类法的在线学习分析研究

16、工业工程技术在设备管理与维修中的用途分析

17、“1+X”证书制度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探讨

18、中国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因素分解

19、我国煤炭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现状及发展思考

20、西方实践哲学视阈下的公共行政实践泛技术化之省察

21、融合视觉与力觉的工业机械臂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22、专利情报在企业集成创新中的应用

23、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24、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分析

25、航空系统中的软件安全性研究

26、X射线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27、机类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初探

28、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29、中高职衔接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研究

30、校企一体化模式下高职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践平台建设

31、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小麦领域的应用

32、石油化工检验的发展趋势探索

33、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分析

34、基于随机前沿法的天津工业企业竞争力分析

35、分析工业环境控制与安全防护技术

36、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现状与发展探究

37、工业与民用建筑节能处理技术分析①

38、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39、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40、工业厂房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加固技术分析

41、专业需求导向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4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线分析仪器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43、收益法评估工业专有技术的数学模型应用与分析

44、工业厂房地基加固处理与技术分析

45、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46、谢丰盛: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47、化工材料检测中化学分析技术应用及展望研究

48、污点分析技术研究综述

49、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业区环境污染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措施探索

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4、浅谈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

5、应用型本科《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改革初探

6、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策略研究

7、浅谈工业机器人技术在当前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8、工业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实践

9、基于OBE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构建

10、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11、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1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13、刍议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14、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探索与研究

15、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研究与实践

16、基于鲁班工坊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国际化专业建设发展路径初探

17、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18、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9、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应用的探讨

20、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1、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研究

22、试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23、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业机器人分拣技术探究

24、“1+X”证书下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5、赛教融合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26、关于技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的初探

27、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28、“1+X”书证融通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应用探讨

29、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30、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

31、工业机器人技术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32、《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究

33、1+X制度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建构研究与改革

34、基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重构

35、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6、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体系建设浅析

37、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分析

38、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与探索

39、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业机器人分拣技术探索

40、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应用

41、简析工业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运用

42、工业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运用分析

43、浅谈工业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实践

44、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探究

45、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技术的应用分析

46、“工匠精神”下《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课程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47、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发展研究

48、工业机器人视觉定位技术与应用探讨

49、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究

上一篇:函数方面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辛弃疾爱国情怀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