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2024-03-18

舞蹈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力度在不断的加大,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现阶段,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舞蹈课程 变革 创新 高师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3YB164。

前言:

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中小学舞蹈老师,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改革,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也在进行着变革和发展。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了该专业的很多方面,其中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相关的学校和老师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都认识到了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着研究和变革。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是顺应教育改革大潮的选择,我们应该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加快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变革。

一、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现状

(一)舞蹈课程定位不准

高师开设舞蹈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多才多艺的教师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或者舞蹈家,这门课程更加注重的是对于高师学生视野的拓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很多学校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很定位存在着偏差,当然,这里的偏差存在两种,一种就是对于舞蹈课程的过高定位,具体表现为前文所说的,对于舞蹈课程过分的注重,很多学校甚至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了专业性的要求,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对于舞蹈课程的定位过低,具体的体现为学校的舞蹈课程形同虚设,上课的过程也是草草了事,根本不会注意是否有效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和老师的双向疲劳,舞蹈课程成为了高师教学中的一个摆设,失去了其实际价值。这便是舞蹈课程定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舞蹈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内容问题不明确

目前国内的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目前我国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落后和陈旧,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的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中过分的注重传统的、经典的舞蹈内容,对于现代的舞蹈,尤其是比较粗狂和新兴的舞蹈内容根本是置之不理。传统的观念认为,高师舞蹈课程教育就应该是对于我们经典舞蹈的一种传承,这一点可以接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对于现代新兴的舞蹈风格和流派也应该有所涉及。

(三)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便是教学方法,只有一个良好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对于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目前国内的舞蹈课程专业教育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就仍是落后的教师讲解和教师示范,而且由于场地等条件的缺失,很多高校过分的注重讲解,对于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方面十分缺乏。在教学手段方面,我国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还是依靠单一的教师资源,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二、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变革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精准定位舞蹈课程教育

教育教学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我们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的突破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的转变观念,做到观念和思想的与时俱进。对于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变革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相关的教育人员要克服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观念,实现高师舞蹈课程的精准定位。我们应该将高师舞蹈课程看做是拓展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进一步的强调舞蹈课程对于师范类学生美学素质的陶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其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内心接受舞蹈课程,让学生的观念和对于舞蹈课程的定位可以准确,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只有学生可以自自主的进行学习,我们的舞蹈课程专业教育才能取得巨大的进步;再次,教师应该向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作为学生学习的标杆和奋斗的目标,以一些优秀的舞蹈课程的毕业生为例,鼓励学生可以向其学习;总之,在舞蹈课程专业教育中我们要做到转变教学观念,找准舞蹈课程定位,科学的设计教学,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就一定可以实现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变革的最后成功。

(二)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

我们要进行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变革,就要从实际出发,尤其是在舞蹈课程专业教育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选择,但是我们的原则是要实现经典舞蹈作品、舞蹈基本功与现代新兴的舞蹈作品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只有经典的东西和枯燥的基本功练习,要不断的将现代的舞蹈元素加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样既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完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

21世纪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天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身影,当然包括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往舞蹈老师的言传身教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讲网络影像设备应用到舞蹈课程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之中,借助影像的强大功能向学生展示一些高水平的舞蹈教学,这是极为便利而且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呈现更多更好的舞蹈教学视频,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习的课堂更加的生动和活泼。教学手段的更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和教学效果三者之间的共赢,是加强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变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论:

我国的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变革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法和理论在不断的提出,仍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系统分析了我国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中面临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加强我国高师舞蹈课程专业教育变革的几点措施,希望对以后的研究者和相关学校的改革提出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范海燕. 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07, (07).

[2]刘秀明. 当前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改革对策探究[J].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 (03).

舞蹈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对少儿进行舞蹈教育于少儿的品格养成、智力成长、身体素质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少儿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还能使其在感受舞蹈魅力的同时帮助其塑造真善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由此可见,舞蹈教育对于少儿成长的积极作用是任何一门文化课都无法取代的。当前,随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眼光投向少儿舞蹈,并希望借助舞蹈学习的作用疏导、开发少儿的各方面潜能。本文主要针对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成长的积极作用这一论点展开论述,旨在为后续的少儿舞蹈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意志品格;健康体魄

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舞蹈教育以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独有特点俘获了广大家长与孩子的心,而在舞蹈这一门课程中,舞台的呈现无疑是为少儿提供了充分发挥自身个性的平台,在少儿天性得以释放的同时,少儿也能够在舞蹈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深化美德教育。从另一角度上说,在当前教育领域持续改革的背景下,少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良好发展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基础,更是引领少儿茁壮成长的必要过程,由此可见,对少儿进行舞蹈教育既是少儿成长的外在表现,也是其成长过程的内在要求。总而言之,少儿舞蹈教育与促进少儿积极成长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锻炼少儿坚强意志

对于正处于少儿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普遍存在意志品质主动性与独立性较差的特点,少儿阶段的幼儿在完成一项任务或是涉足某一领域时,其学习实践的长短往往取决于学生兴趣的浓厚程度,同时,少儿也极易出现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现象,这些情况都是少儿意志软弱的外在表现。少儿舞蹈属于一门在游戏体验、欣赏教育、自信以及快乐学习状态下完成的课程,从该课程的开放性本质上说,对少儿进行舞蹈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与少儿阶段学生的意志锻炼需求向贴合的过程。在少儿进行长期舞蹈学习训练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慢慢养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品格,并善于启发学生不断纠正自身的弱点,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能力,为少儿的坚强意志锻炼奠定坚实基础。然而,也正是由于少儿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较差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舞蹈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兴趣激发的重要作用,教师不能一味地对学生实行机械训练,而更是应该在舞蹈训练时改进其形式,增添趣味因子,将艰苦的舞蹈训练过程转变为积极愉快的学生活动过程。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优良品格

舞蹈教育是一门兼备“真、善、勇、关”四位一体理性建构的基础科学,对少儿进行舞蹈教育能帮助学生克服行为上的惰性,增强其精神承受能力。特别是对于城镇地区独生子女而言,他们大多缺乏一定的成就意识与竞争意识,但在未来的人才人格力量发挥上,主动的适应能力与抗拒压力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选择能力,也不利于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意志品格。引导少儿接受舞蹈教育与相关训练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举措,学生能够在长久、持续的舞蹈学习中不断磨砺,不断超越自我。此外,少儿舞蹈教育坚决不能脱离少儿的接受范围,教师必须充分将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质纳入课程设计范畴,积极采用符合少年儿童精神情趣、生活形态以及个性的舞蹈素材,课堂上,教师也应积极帮助学生认识、吸收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在生动具体的舞蹈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念,从而促进少儿优良品格的形成。

三、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发育

少年时期儿童的学习主要来源于对事物形态的模仿,因此,在舞蹈教育过程中,教师所组织的舞蹈训练活动则能给予学生肢体动作、嬉戏娱乐、音乐节奏等不同方面的模仿素材,而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无疑不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了解、认识。同时,从学生的思考行为层面上说,对于舞蹈动作的内涵,他们通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去体会,这一想象过程也是学生开拓创造性思路的过程,由此可见,对少儿实施舞蹈教育有力于促进少儿的智力发育。在舞蹈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他们应用自身所特有的理解能力与理解方式感悟舞蹈学习的魅力。

四、有利于增强少儿健康体魄

在学生的舞蹈训练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调动人体心态美学,从而将舞蹈的科学性与协调性进行体态的呈现,这一训练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少儿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更能使得学生在舞蹈课程训练的同时促进其机体骨骼发育。另外,舞蹈动作的学习还能明显改善少儿驼背、端肩、抠胸等不良体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的自信气质。从生理层面上说,学生在练习舞蹈时,机体能量的消耗速度加快,胃肠蠕动的次数显著增多,机体新陈代谢速率提升,从而有利于在训练学生舞蹈动作节奏感与协调性的同时,促进促进其机体的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眼光投向少儿舞蹈,并希望借助舞蹈学习的作用疏导、开发少儿的各方面潜能。少儿舞蹈教育于锻炼少儿坚强意志、培养优良品格、促进智力发育以及增强其健康体魄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积极作用,因此,社会、学校、家庭因采取正确、科学地端正态度看待少儿舞蹈教育。此外,对于广大舞蹈爱好者、关注者而言,也应该将舞蹈创作的眼光投向于少年儿童,并根据他们的独有特点而创造出更多适于他们学习的舞蹈内容,从而为少儿舞蹈教育领域注入更多的阳光与美好。

参考文献:

[1]姜希昭.少儿舞蹈在少儿素质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培训,2016(18).

[2]潘黎.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重要性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3]刘丹.浅谈幼儿舞蹈教育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和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5(15).

[4]邱海云.学前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

[5]张敏.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J].黑河学刊,2013(10).

[6]李丹丹.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在艺术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5(03).

舞蹈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因其巨大的影响力而闻名全球。近年来,人们纷纷将这一理念应用于舞蹈教学。本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进行了精确地阐述,并对应用这一理念开展高校舞蹈教学的可行性做出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方法,值得深入阅读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舞蹈  奥尔夫音乐  教育理念  实践分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鉴于舞蹈和音乐属于同根艺术,笔者尝试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特点和教学原则出发,在分析将这一体系引入高校舞蹈教学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思路。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综述

1.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概念

奥尔夫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又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最有影响、最具创造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为了充分挖掘、发展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索、创造精神,奥尔夫把创造力视为这一教育理念的灵魂,并由此创立了一套科学且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在这一教育体系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够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是单一的节奏和旋律,而是变成了与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的世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关注一个特定的声源,倾听辨识、想象来自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2.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有十个典型的特征:一是人性化。奥尔夫音乐教育强调把每个人的内在音乐本能引导释放出来,使参与的所有人都能表现人的价值,并由此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二是本土化。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宝藏,在教学中选用本国的童谣、儿歌、谚语、游戏、乐器、舞蹈、绘画、雕塑等作为音乐教育的素材,既能够让学生倍感亲切,乐于接受,也能使本国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三是创造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强调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激发其创造潜能,让声音、语言、旋律、节奏、律动、故事、情节、戏剧等所有的元素和内容都通过个人创作和小组的集思广益来实现或完成。四是渐进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认为音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从两个音开始到五声音阶、七声音阶,都要做到良好的衔接,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度,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挫折。五是游戏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认为,每节课都具有游戏的特性,上课就像玩游戏一样,不管是感性还是理性,也不论是理论性、知识性还是实践性,都能够设计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课程,使学生们能够非常自然地参与其中并由此引发强烈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六是完整性。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看来,在课堂上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都能够亲自体验音乐中所包含的节奏、旋律、表情、速度、力度以及和声、音色、曲式等内容,从而感受体验音乐的全貌。七是平衡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认为,音乐教学必须顺应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状况,以实现学生身体与智力的均衡发展。八是社会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认为,音乐教育具有社会性,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并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会与他人沟通、互动、协作,让大家通过学习相互尊重、互相包容,既欣赏别人,也欣赏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群体精神和人际关系。九是综合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认为,音乐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学、诗歌、美术、舞蹈、律动、戏剧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通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十是全民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还强调音乐具有全民参与的特性,每个人都能够接受音乐教育,不论是健康人,还是具有生理、心理残障者,都应当给予他们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

3.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是综合性原则。奥尔夫音乐教育认为,艺术具有原本性,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和语言是相互融合的,学生学习音乐就是回归原始的艺术活动,是原始艺术的再现。学生学习音乐不能只限于音乐领域,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演奏和演唱之外,还应当加入即兴的游戏、舞蹈、自由朗读等系列艺术内容,让学生对音乐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认识。由上可知,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综合性教育原则是一种立体的、网状的、多维度的综合。

二是节奏基础性原则。节奏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元素,与人的动作和心理密切相关。奥尔夫音乐教学非常重视音乐的节奏型,认为节奏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在教学中,节奏要与人的动作相互结合,以拍掌、行进、跳跃等形式原始性地把音乐表现出来,使音乐、人声和动作实现良好的统一。应该说明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所说的节奏与传统的节奏本质上有所不同,强调的是动作与节奏、话语与节奏的结合,并以此培養学生的节奏感。

三是亲自参与性原则。奥尔夫音乐教育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到音乐教育中,成为一个合奏者,而不能做听众或旁观者。奥尔夫音乐教学不提倡复杂的乐器,而是倡导用简单易学且与人体相近的乐器进行教学。这类乐器其实就是人体乐器,比如拍手等,还有扫击乐器、入手鼓等。这种以乐器为特色、以节奏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和创作的门槛,能够提高学生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四是即兴创造性原则。原始形态的音乐都具有自发性、即兴性和创造性。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音乐教育的原本性其实就是以即兴性和创造性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奥尔夫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作音乐,且把即兴性作为创作的主要形式,强调完全从即兴出发形成课堂的自由教学形式。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从儿童抓起的,他为儿童设计了很多简单的乐器,这些乐器发音精确有趣,有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学起来既简单又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倡导的艺术的原本性与舞蹈艺术的本质相一致,两者具有共同的教学基础。因此,把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引入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不但可行,而且具有同样重要的实践意义。

1.音乐和舞蹈是同根艺术,且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从艺术产生的根源上来看,音乐和舞蹈是同根艺术,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音乐和舞蹈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不同艺术门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在舞蹈艺术中,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舞蹈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生活中,音乐和舞蹈总是相互融合,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其中,舞曲、舞剧的创作就是二者典型的结合形式。音乐和舞蹈这种天然的关系告诉我们,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引入高校舞蹈教学具有天然的可行性。

2.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十大特征与舞蹈艺术的特点相吻合

在前面我們讲过,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有人性化、本土化、创造性、渐进性、游戏性、完整性、平衡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全民性十大特点,而舞蹈艺术同样也具有这些特征,这是由音乐和舞蹈同属艺术的特点决定的。两者特征的相互吻合告诉我们,把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会产生奇妙的作用。此外,音乐和舞蹈之间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这些一致性同样佐证了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应用于舞蹈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相同的原则能够为舞蹈教学注入崭新的动力和活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有四大原则,即综合性原则、节奏基础性原则、亲自参与性原则和即兴创造性原则,毫无疑问,这些原则与舞蹈教学的原则非常一致。这种一致并不是简单地偶然或巧合,而是因为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的原本性理念与舞蹈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原本性的理念体现了舞蹈教学的本质要求。因此,一旦把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引入高校舞蹈教学势必会给舞蹈教学注入新的生机。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依托原本性推动舞蹈教学的回归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原本性是指质朴、简单、单纯而又自然、清澈的,并能够诉诸心灵、反映内心的,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一种未加修饰的原始艺术风貌。把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引入高校舞蹈教学,就是要根据原本性的理念要求,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和自身体形运动的规律,产生自由运动的心态,通过自己大脑与身体动作的沟通交流自然地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并在运动过程中完成情感体验,感受舞蹈运动的快乐。

2.依托综合性打造舞蹈教学的特色

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既要传授各类舞蹈技能,还要讲授多维度、多艺术的理论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在当前的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课程比较单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够强,舞蹈艺术与其他形式艺术的结合比较薄弱。把奥尔夫教育理念引入舞蹈教学,就是要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原则,对当前舞蹈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调整,搭建更具可操作性、综合性强的舞蹈课程体系,使舞蹈专业教学的课程内容更加系统丰富。

3.依托创新性培养学生的舞蹈创作才能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也是舞蹈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引入奥尔夫教育理念,关键是要通过即兴创作提高学生的舞蹈创作能力。即兴创作,是指事先毫无准备,仅就当时的体验或感受进行创作。即兴创作源于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最吸引人的重要概念。开展即兴性创作教学,一是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发掘不同的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敞开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二是要把教学的主动权和创作权交给学生,通过案例示范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其自觉探究、创新的良好习惯。

结  语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或理念符合艺术教学的客观规律,其原本性理念和即兴创作理念对高校舞蹈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高校舞蹈教学既具可行性,也能够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要把握好这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要做好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大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高校舞蹈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学敏.奥尔夫音乐理念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4(19).

[2]刘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对舞蹈课教学的启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刘菲.奥尔夫音乐在高职学前专业误导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

[4]李孟玲.舞蹈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的渗透[J].艺术品鉴,2018(23).

[5]毛静.试论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7(9).

[6]张含星.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乐魂与舞韵的完美交融[J].艺术教育,2017(1).

舞蹈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对广州市区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舞蹈俱乐部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了解会员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发挥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发展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体育休闲与健身需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国家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的热潮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体育舞蹈作为日常体育休闲与锻炼方式与手段,以获得身心的愉悦。舞蹈是世界艺术文化史上一杆鲜艳的旗帜,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与宗教祭祀同源,后逐渐演变为载体多样化、意义多元化的表演艺术。舞蹈是刚与柔,力与美,节奏与韵律的结合。体育舞蹈身为舞蹈的一员,由社交舞转化而来,是体育与艺术的高度结合,集体育竞技性、观赏性与健身性于一身,既强身健体又兼具观赏性,又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本文运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对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其制约因素,探寻发展路径,旨在为体育舞蹈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舞蹈俱乐部为研究对象,以广州市区5所典型的体育舞蹈俱乐部18岁以上的中青年会员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等外文文献数据库。以体育舞蹈、拉丁舞、国际标准交谊舞、摩登舞、健康等作为检索关键词,通过广泛涉猎、深入挖掘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研究现状,熟悉体育舞蹈的发展历史、性质特征、项目分类等基础知识,从而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构建扎实的研究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共向5所体育舞蹈俱乐部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8份,有效份数156份,回收率89.0%,有效率为87.6%。同时,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测。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e-mail访谈3位广州市资深体育舞蹈专家,进一步了解广州市区体育舞蹈的开展状况,并对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建议进行讨论。

1.2.4 实地访谈法

通过走访广州市区的5所体育舞蹈俱乐部并与会员进行交流,以深刻了解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的发展现状,为提出相应结论提供坚实的依据。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发展现状

2.1.1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性别差异

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会员性别差异较为明显,在研究对象的156人中,女性会员119人,占76.3%;男性会员37人,占23.7%。女性会员多于男性会员,多出52.6%,说明女性成员对于体育舞蹈的喜爱程度及积极性高于男性成员。

2.1.2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年龄差异

调查表明,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的会员随年龄的增大而人数逐渐减少,在研究对象中,18-30岁的有75人,占48.1%;30-40岁的有53人,占34.0%;40-60岁的有28人,占17.9%。18-30岁为广州市区体育舞蹈参与人群的主干力量,显现出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西方体育文化,深受广大青年的喜爱。其次,中年人参与体育舞蹈习练的人数也已过半,彰显出体育舞蹈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

2.1.3 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文化程度分析

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的会员居多,共有88人,占比56.4%;其次是高中学历的会员32人,占比为20.5%,研究生学历的会员24人,占比15.5%,最少的是初中及以下的会员12人,占比7.6%。这说明,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休闲与健身的舶来品,更容易被高学历人群所接受。

2.1.4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参与动机差异

调查可知,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会员参与动机呈现多样化特征,其中以身體健康为目的的人群占比近五成,为46.2%;其次是以“喜欢”与“消磨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分别占比23.7%与14.7%,以“结交朋友”与“其他”为动机的人数占比分别是9.0%与6.4%,均较少。囿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会员对体育功能的认知水平长期局限于强身健体这一层面,体育舞蹈被人们广泛所认知仍具较大的局限性。

2.1.5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运动损伤状况

预防运动损伤是每一个身体锻炼者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如表1所示,广州市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运动损伤程度差异明显,会员达到无损伤的占比较低,大多数会员表示,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身体损伤的情况。这和准备活动不充分和动作不规范有着较大的关联度。

2.1.6 会员参与体育舞蹈俱乐部组织管理现状

会员参与体育舞蹈俱乐部组织管理的情况呈倒“U”形特征,“经常参与”管理的人数最少为12人,而“较少参与”和“不参与”的人数分别为39人与23人,合计超越了1/3,“较多参与”的人数32人,“一般的”人数最多为50人。表明会员参与体育舞蹈俱乐部组织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归属感较低。

2.1.7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对会员费的满意度

由调查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会员中有13人与47人分别对现今的体育舞蹈俱乐部的会员费呈满意与比较满意状态,有52人呈一般状态,不满意与非常不满意的人数分别有18人与26人,也就是说共有44人对现今的体育舞蹈俱乐部的会员费呈不满意状态,占比28.2%,显示出广州市区多数体育舞蹈收费趋于理性化,易于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2.1.8会员习练体育舞蹈前后身体素质对比

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在习练体育舞蹈锻炼后,身体素质均得到了提升。如图1所示,一方面,体育舞蹈作为体育的表现形态,其防病祛害之作用无需赘言。另一方面,限于体育舞蹈参与女性人数较多,因此,形体改善之效高于强壮有力之功。诚然,体育舞蹈身为表现难美类的项目,其增强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的功效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认为三者皆有进步的人群占到总数的50.4%。

2.2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发展的制约因素

2.2.1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对体育舞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足

虽然体育舞蹈是一项舶来的体育项目,但近三十年来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会员由于较晚接受专业体育舞蹈方面的培训,对于体育舞蹈内涵尚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会员虽然对体育舞蹈的内涵与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方面还缺乏经验,导致在体育舞蹈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效果甚微,因此阻碍了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的发展。还有部分会员由于自身跳舞过程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偏差,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损伤,打乱了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进而影响了会员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舞蹈锻炼的意愿,某种程度上堵塞了体育舞蹈会员发展路径。

2.2.2体育舞蹈俱乐部经济来源单一,会员培训费用偏高

调查表明,会员对体育舞蹈俱乐部培训费用的不满意程度达28.2%,认为体育舞蹈技能培训的价格偏高。由于缺乏国家财政支持,体育舞蹈俱乐部作为盈利性组织,其逐利性跃然纸上,高价培训费便成为实然之路径。高昂的培训费用,筑成了一道道体育舞蹈爱好者迈入体育舞蹈俱乐部的鸿沟,严重桎梏着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规模的发展,造成了“全民健身计划”政策在体育舞蹈领域实施的掣肘。

2.2.3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活动组织体系不完善

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活动的组织具有商业性的特点,基本依靠俱乐部工作人员组织和安排,缺乏会员有效的参与和管理机制,俱乐部会员的主观能动性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首先,由于会员自发组织缺乏经费,在宣传和组织人员方面无法做到惠及到每一位有需要的潜在会员。其次,会员自发组织没有具备专业性的知识,在组织过程中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而且,由于会员自发组织不具备管理职能,不能够满足会员参与体育舞蹈锻炼活动“结交朋友”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的自身发展。

2.2.4体育舞蹈俱乐部文化底蕴不强,缺乏制度保障

体育舞蹈俱乐部作为西方文化之一,与中华民族传承上千年的文化底蕴有着较大的冲突。其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讲究“静坐”与体育舞蹈火辣、激情的表现形式有着较远的背离。其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讲求“养生”,即身体强壮、防病祛害是靠食用营养物来缓解,而诸如体育舞蹈等西方体育是靠更强壮的身体,更优美的线条,更大量的活动来保障身体健康,以佑生命延长。此外,体育舞蹈在现今体育领域发展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会员缺乏制度依靠,阻碍着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规模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经过调查,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虽有所发展,并呈现出会员性别结构女多于男、会员年龄结构年轻态、会员文化程度高水平化、体育舞蹈大幅提高身体素质等现状,但专业知识不足的弊病也不容忽视。因此,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必须提高警惕,挖掘并诊治此类沉疴与顽疾,方可促使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的快速发展。

3.1.2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受限于会员培训费用偏高,会员发展速度缓慢,造成体育舞蹈俱乐部的数量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本次调查的5所体育舞蹈俱乐部,是广州市区内发展相对较好的一部分。显而易见,相对优秀的俱乐部发展都不甚乐观,其余的俱乐部发展亦不胜唏嘘。因此,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必须从自身出发,推陈出新,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1.3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组织系统不够完善,未能充分发挥会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诚然,此漏洞也是影响体育舞蹈俱乐部及其会员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应转变组织方式,给予会员更多的自主权限,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3.2建议

3.2.1强化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针对于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问题,首先,应在体育舞蹈俱乐部初级会员当中开设体育舞蹈理论课程,用于介绍体育舞蹈的起源、特征、可能发生的运动损伤以及防护与治疗措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应加大宣传力度,搭建体育舞蹈宣传点,广泛宣传,促使体育舞蹈之慧音播撒到每一个角落,增强大众群体对体育舞蹈的了解,升华其意识。最后,在培训中对不同训练水平的会员给予指导、因材施教,培养会员积极的生活态度,加快推动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的发展。

3.2.2巧借“全民健身”之东风,加大对体育舞蹈俱乐部的财政支持

“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开花之硕根,结果之沃土。应然的理路是,将体育舞蹈俱乐部视为“全民健身”活动的有力抓手之一,“全民健身”活动视为体育舞蹈俱乐部发展的有力推手,利用类似于广场舞的体育舞蹈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的突破点,加大财政支持,将其经费纳入到地方财政系统,巧妙地将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的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有机结合,将经济投入于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舞蹈当中,真正做到为民、惠民,开拓创新、互利共赢,既能实现体育舞蹈俱乐部会员的快速发展,又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积极目的。

3.2.3俱乐部会员体育组织独立化

在政府“放管服”时代背景下,广州市区体育舞蹈俱乐部应参照范例,结合俱乐部的实情,逐渐实现办、管分离,将管理会员组织的权力逐步过渡到会员的手里,构建属于会员自己的,能够发挥自身创造性的体育组织,充分发挥会员自身的积极性和执行力,让整个俱乐部的会员均参与到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管理中来,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体育舞蹈俱乐部不仅是一个学习舞蹈的地方,同时还是一个表现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平台,由此来激发会员的集体荣誉感,拓宽体育舞蹈俱乐部的发展道路,将体育舞蹈这一优质项目真正地推到千千万万的广州市民身边。

参考文献:

[1] 杨彬.论体育舞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2] 孟昭鑫.体育舞蹈拉丁舞专业选手艺术表现能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03).

[3] 章巧珍,吴龙,张健伟.试论体育舞蹈与身心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 曾轶,王艳,彭雨.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的教学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5] 马鸿韬.大众健美操锻炼对肌体协调性及心功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02).

[6] 刘军华.浅析体育舞蹈的特点与锻炼价值[D].鄂州大学体育系,2007.

[7] 韋佳.国际体育舞蹈的美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06.

[8] 向新建. 论体育舞蹈选项课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06, 25(8).

[9] 刘景裕.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体育科学,2002,22(3).

舞蹈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拉班教育舞蹈;普及性舞蹈;教育启发

一、拉班“教育舞蹈”理念

(一)身心合一

拉班教育舞蹈“身心合一”理念是指舞蹈与身体协调性相融合。不是以舞蹈技能教学,而是以身体自然性为基准,来诠释科学性动作,以身体自由性发挥舞蹈动作,呈现出与生俱来的自由舞蹈表现能力。在拉班“教育舞蹈”理念中,动作的科学性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科学性动作讲究自然,自由与协调能力,该理念能够引导学生自己身体与舞蹈融合的思想观念,促进舞蹈学习者身心协调能力的发展。

(二)内外合一

“内外合一”的理念是指心、神、意、气内在气息活动与外在手、眼、身等肢体活动相配合的舞蹈理念。这一理念不仅能够通过肢体活动来表达舞蹈内在的情感灵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治疗作用和养生功能。“内外合一”舞蹈形式能够使人的肉体与心灵相平衡,舞蹈的节奏感也有助于增强人们身体的敏感度,所以对治疗方面上也存在重要意义。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理念是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即将舞蹈的动作知识理论与舞蹈实践动作相结合形成的舞蹈形式。在舞蹈教学中,主要还是以培养舞蹈的理论知识为教学目标,来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能力。拉班“教育舞蹈”一直坚持“知行合一”理念,这一理念与中国国学的“知行一致”有着殊途同归的意味。在拉班“教育舞蹈”理念“知行合一”理念中,舞蹈学习者通过对舞蹈动作的操作与自己身体实践相结合,使其在心态良好的状态下和习惯性行为动作的前提下,使个人意识在不自觉中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二、拉班“教育舞蹈”理念对普及性舞蹈教育的启发

(一)普及性舞蹈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

拉班“教育舞蹈”理念的“身心合一”理念讲究的就是舞蹈动作的科学性,所以针对普及性舞蹈教育也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促进舞蹈学习者身心协调能力的发展。目前普及性舞蹈教学现状,一般是没有特定的舞蹈教材,大部分舞蹈教师都是根据专业的舞蹈动作来教授舞蹈学习者,这样就会使教学过程形成困难阻碍,降低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所以针对“身心合一”理念的科学性,普及性舞蹈教学从中所受到的启发,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内容来选择与舞蹈学习者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简便,易于学习,可以是重新改编的舞蹈动作,目的是使普及性舞蹈教学内容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普及性舞蹈教育教学方式应丰富

拉班“教育舞蹈”理念的第二点是“内外合一”,该理念舞蹈动作具有治療作用以及养生功能。对于普及性舞蹈教育教学模式,应顺其拉班“教育舞蹈”理念内外动作的丰富性,来促使舞蹈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首先,普及性舞蹈教育要注重舞蹈学习者对舞蹈美的审视观念,其次是舞蹈学习者对动作的塑造能力,然后是学生对舞蹈的模仿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表演形式,比如让舞蹈学习者去解放天性来模仿动物肢体动作,目的是协调舞者肢体动作其次并且能够增强舞者对动作模仿的创新能力。

(三)普及性舞蹈教学应注重学生自身特点

拉班“教育舞蹈”理念的第三点内容“知行合一”的特点是舞蹈教学理论要与舞蹈实践动作相融合。对于普及性舞蹈教学而言也需要两者相结合的理念方式,其中也需要注重对学生自身特点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普及性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掌握每位舞蹈学习者的优势特点和劣势特点,观察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尊重每位学生对舞蹈动作的个性化创作,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发展。

三、结语

随着舞蹈教育的不断深化,舞蹈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拉班“教育舞蹈”的理念,包含“身心合一”,“内外合一”“知行合一”的三大理念,然后在三大理念中对普及性舞蹈教育的启发探究出三大方面,首先是普及性舞蹈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其次是普及性舞蹈教育教学方式应增加丰富内容,最后普及性舞蹈教学应注重学生自身特点。

参考文献

[1]彭红.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综合性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8):98-103.

作者简介:王明辉(1983—),女,蒙古族,本科, 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舞蹈教育 ,舞蹈编导。

舞蹈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德国大部分小学实行的是上午半天制(也有少量的全日制学校,在教育改革的呼声中有全部改为全日制的趋势),下午除了少量由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外,例如郊游、参见博物馆等,学生可以回家或者进入专门的托管班。托管班是独立的机构,各年级学生都有,由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做作业,安排各种活动,包括音乐、舞蹈、郊游、游泳、参观等。因而,德国小学生学习音乐和舞蹈有三种途径:一是学校的音乐课、文艺演出等活动;二是课外音乐、舞蹈学校或私人教师的训练;三是托管班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途径结合,与我国的学校教育相类似,只是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区别。第二种途径则与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无异。

德国小学通常每个班级每周一节音乐课学校设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专职音乐教师。由于德国学校教育施行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所以学校音乐教师全部是音乐学院或综合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除通过学校的音乐专业考试获得毕业文凭之外,还必须通过专门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方可获得任教资格。

德国各联邦州具有教育自主权,各地的教材各有特色,教材内容体系与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相似,但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多样,使音乐课成为大多数孩子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德国的音乐课注重综合,几乎每节课都会把唱、跳、模仿、游戏、即兴表演、乐器的了解与演奏结合在一起,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孩子们常常“玩”得不亦乐乎,舍不得下课。笔者将其特点做了如下总结:

1 兴趣选择式导入

每节课开始有固定的问候歌,随后教师会根据本次课的内容提供若干种导入方式。教师会问学生想做什么,并随着学生的回答引入该节课。例如“今天我们可以演木偶戏、玩打击乐、做手工、唱歌,你们现在想做什么啊?”这样的导入方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无疑更具有吸引力。如学生的回答出现分歧,教师会根据选择项学生人数的多寡来安排学习内容的次序,并向学生说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满足感和期待感。

2 活泼生动的教学过程

德国音乐教师常常要设计多种教学形式,使学习内容的转换过程自然流畅,往往是音乐与律动、舞蹈、游戏、即兴表演交叉进行,避免了学习内容的枯燥,并使课堂充满生趣。

3 作业式结课

每个学生都为音乐课准备了一个专用的活页夹,每次下课前教师会把所学的内容与要求发给学生,或者是将要学唱的歌曲,或者是已学会的音乐常识,或者其他音乐小设计……例如让学生将认识的乐器画出来,做手工等。这些材料都放在夹子里,由学生带回家自习,这样周而复始,一学期下来,夹子里积累了很多的成果,也记录了学生音乐科目学习的历程。

令国内教师羡慕的是,德国小学一个班级人数很少(15—30人),而音乐教室空间较大,所有的乐器、玩具等都摆在教室里,不设固定的桌椅,上课时大家以圆圈围坐,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融为一体。

德国小学里舞蹈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为一些文艺表演编排节目来进行。类似中国各级各类的文艺会演或比赛性质的舞蹈活动,在德国非常少见,而更多的是在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很多的表演机会,例如校园开放日、新生入学欢迎仪式、各种宗教节日等。舞蹈节目通常以集体舞形式出现,一般是整个班级不分高矮、胖瘦全部参加,主要是体操类舞蹈和流行街舞,编排动作简单,服装、道具随意。但特点在于音乐节奏鲜明、活泼欢快,舞蹈动作整齐。在我国常见的,精心编排的,有精美设计的服装、道具和灯光配合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小组群舞等舞蹈形式,在德国学校是极为罕见的。取而代之的是音乐剧或话剧的表演形式,有短小的故事情节,用朗诵、音乐、舞蹈等形式综合表现。德国的教育崇尚自然天成,非常生活化。音乐除了使用伴奏带外,可以由学生或老师利用打击乐器、木琴、钢琴现场即兴弹奏,剧中所需的生活中的音响,例如小鸟的叫声、流水声等都由学生自己找材料、想办法创造;服装只要求能够表现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就可以了,孩子们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日常服装基础上通过剪纸、化装等手段完成;道具也全部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设计完成。有时候,甚至台词也由表演者自己即兴创造,只要是在预设的情节或环境之内。这些表演的编排不属于音乐教师的任务。而一般是各个班级自行组织,班主任督导,学生们自己创作与表演。如果有需要,可以邀请音乐教师参与指导。

德国小学音乐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笔者在德国观摩和参与上述小学音乐舞蹈教学与表演活动中,对比国内的情况,萌生一些感触,希望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之处。

1 音乐课的教学目的

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对德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将德国中小学校音乐课的教学目的理解为“情感体验”和“文化传导”。这一目的体现了其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也决定了其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实际上也属于我国大力提倡的音乐审美教育的范畴,但是这种审美教育鼓励学生自己感受、参与,而不是在教师的说教下完成。换言之,它强调从音响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产生情感共鸣,而不是以外部的说教告诉学生这是好的或那是不好的。这可能是由于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不再一味强调音乐的美育功能的缘故。除了音乐、美术,德国学校的美育还有宗教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信仰任意选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课程的一种)和伦理课,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前者通过教义里的故事,后者则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讲授做人的基本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培养美的观念,类似于我国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因此,音乐课不再有专门的“美育”要求,学校音乐课、舞蹈活动实际上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快乐时光:他们可以在这里学知识,但是不像语文、数学那样拘谨、枯燥,而是在唱、念、做(手工)、打(演奏打击乐器)等游戏活动中学习;他们可以在这里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尽情表现自己;他们还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活动和其他孩子们通力合作,增进同学友谊……

“文化传导”则是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大量移民导致的多元文化社会里,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领域形成的一种对音乐、舞蹈课程的新要求。一些联邦州新版的音乐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来自各国的民歌、器乐、舞蹈音乐等,让学生能够接触和感受各国各地区不同的音乐文化,从而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即树立文化平等观

念,消除偏见、增进了解。在德国的很多学校里,一个班级常常由德国孩子和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孩子混合组成,教师可以首先选择这些移民国的音乐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团结与融合。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是倡导“角色扮演”或“情景阐释”,其基本教育理念是将陌生音乐放回到其原有的文化与社会氛围中去感受与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通常是采用电影、录像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首先通过观看,认识这一陌生文化,然后教师引导创建情景,由学生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力图再现所见到的,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种音乐。但是,音乐表演不是终极目标,它将音乐嵌入本来的文化环境之中,使有组织的音乐学习就像在真正的生活中一样,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语境的重建。有音乐教育家认为,青少年应该在这种跨文化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中学会在有众多音乐种类的“音乐超市”中有意识地、主动地正确选择音乐。

德国学校音乐课的这一目标对我们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而言,应该说不无启迪。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无疑是应该坚持的。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如果仅仅强调音乐课的美育价值就有可能忽视甚至降低了音乐的其他功能,将有可能使音乐课程边缘化。

2 音乐、舞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

所有的音乐、舞蹈活动,例如舞蹈表演、音乐剧,在德国学校里只要学生愿意,不管高矮胖瘦,都可以参加。笔者在德国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是:在一个音乐节上,广场上挤满人群。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响起,大多数人都开始扭动身躯跳舞,大腹便便者、白发苍苍者、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流连忘返的中年人,一边端着酒杯一边自得其乐地扭动;甚至卖餐饮的服务员。也在一边工作一边随着音乐节奏快乐的扭动,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让每一个人情不自禁地动起来。除了现场气氛强烈的感染力,难道没有这一因素,即这些人从小时起就能够参与所有的音乐舞蹈活动而培养出来的毫无畏惧感以及快乐情绪?试设想,如果同样的音乐节在中国举办,会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得其乐地手舞足蹈?恐怕许多人会有“自惭”“畏惧”的心理,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尽管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很多中小学校将音乐、舞蹈等课程与课外活动切实做到了实处,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能够参加音乐和舞蹈表演的,总是少数一些人。因为在我们的文艺演出中,除了大合唱和少量集体舞有众多的参与者,更多的是精心编排的小型节目,常常是老师挑了又挑,只有那些身材、长相都好,又有一定音乐、舞蹈基础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更多不能参加的学生认为唱歌、跳舞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五音不全或者太丑、太胖,不是唱歌、跳舞的那块料,从而对音乐、舞蹈学习产生距离和恐惧,这种从小“自惭”的观念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还有一种情况是,音乐、舞蹈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为了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比赛,为学校争脸面。一到比赛,学校与教师都会全力以赴,比赛一完,立马松劲,音乐课可以调换为其他课程,舞蹈课外活动可以因种种原因而中断。素质教育在这种时断时续、时紧时松的过程中如何贯彻与坚持?培养学子终身参与音乐的习惯,不能仅仅是当前音乐教育学者的呼吁,更应该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人喜爱音乐,并从中得到教育。

德国小学教育中音乐、舞蹈普及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即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舞蹈成为人们表达快乐的自然动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3 创造思维的培养

德国的音乐课堂中,经常让学生随着音乐即兴表演,或者根据指定主题即兴演奏音乐(更确切地说,是制造音响。因为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有完整的旋律等);在音乐剧表演中,从编脚本、做道具与服装,到舞台表演,很多时候都是由学生自行创造。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直接与主动的参与方式,学生在创造中表现自我,体会乐趣。或许这种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是由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其发源国的普及与深入的结果。相比而言,国内音乐课中虽然也有启发式教学,也有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参加过奥尔夫教学法培训或至少了解一二,但音乐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有一种“老套”的知识灌输和教化教育。尤其是舞蹈节目,从音乐选择、动作编排、服装道具几乎全部是老师包办,学生只能按照要求做,否则就会挨批评。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感受是一种间接的、被动的参与方式,其创造力在无形中被抹杀,久而久之,其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只有靠外部压力来维持。

4 动手能力的煅炼

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相关的是动手能力。德国小学的教室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抽屉,里面放着做手工必需的剪刀、胶水、各色纸张等。孩子们经常自己动手做点东西。例如母亲节到了,给妈妈做个小礼物;万圣节到了,每个人做个小灯笼一起上街游玩;音乐剧中需要一棵树做背景道具,大家一齐动手制做;甚至可以自己做一些简单的乐器,所需的材料常常是废物利用。经常这样做,手就巧了,而创造思维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或许有人认为。音乐舞蹈课程只需要学生会唱会跳就足够了。但是如果在教学与表演活动中,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东西,不仅可以使其创造精神得以释放,更可获得一种主动参与的快乐,使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例如,在儿童舞蹈编排中,经常会碰到服装、道具、舞美等设计难题,如果能够让学生也动起手来参与创作,不仅可以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主动参与的快乐,或许还能够从这些小脑袋冒出的主意里获得意想不到的童真、童趣的创作灵感。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正在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关于音乐教育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基础,采用何种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对教育的结果都至关重要。但愿本文对德国小学音乐教育的介绍与感悟,能够引起国内音乐教育界同行们的关注,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的是为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明天更好!

上一篇:连奏钢琴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钢琴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