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工业发展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04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青城镇是兰州市榆中县下辖的一个小镇,曾有“黄河第一古镇”、“千年古镇”、“风雅青城”等美誉。近年来青城镇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文化旅游整合开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其他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俗文化;资源

收稿日期:2011-11-08

基金项目: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002-12)

作者简介:白秀红(1984-),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张文政(1975-),男,甘肃民勤人,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社会学会理事,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在体能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对日常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1]。城市居民往往会在双休日或者节假日选择一些轻松的休闲活动。近几年农家乐成为他们的主要休闲方式[2] 。尤其是到附近的乡村旅游,更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3] 。国外学者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 [4]。中国学者则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 [5]。总之,乡村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受到乡村旅游者愈来愈多的青睐。在笔者研究的青城镇,每年接受数以千计的游客来此旅游。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文化旅游整合开发,是该地近年来走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对此进行相关研究,以期推进该地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的合理发展,就教于方家。

一、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历程和优势

(一)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的简要历程

青城镇位于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离兰州、白银两市分别为90公里和25公里,总面积137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2.05万,下辖14个村71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1.44万亩,人均耕地0.64亩。这里平均海拔1 450米,年降雨量300毫米 [6]。属于典型的黄河谷地。温和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青城镇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及文化旅游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该镇还是一个经济发展极度落后的小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来源单一且少。青城镇人多地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水烟,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由于耕作方式落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只有极少数人在外面搞副业打工。农民们想尽办法精耕细作,依然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另一方面交通不便利,生产、生活成本高。镇内只有两条路通往外界,一条是经山路通往榆中县城,一条经过青城桥通往白银市和兰州市。通往榆中县城的山路狭窄而且多弯道,每天只发两趟车,当天不能往返,一遇到雨雪天气出行相当危险。

这种情况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改善。青城镇农民开始学习种植塑料温室大棚,依靠蔬菜的反季节差来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土地产出率。刚开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黄瓜和西葫芦,到结瓜的时候由菜贩子统一收购,运往周边城市。起初确实让青城的农民经济宽裕了,农户家不仅盖了新房而且还有了存款。但几年后,随着大棚经济的普及以及蔬菜品种、产量等方面的原因,青城镇的农民再次陷入发展困境。寻找一条新的发展思路来解决这种困境,帮助农民增收成为青城镇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着力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其中,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此背景下,青城镇在整理挖掘当地文化历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古镇”的特殊历史地位,将文化旅游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在青城镇也慢慢兴起。

(二)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条件

1.青城镇丰富的文化资源。“先有狄青城,后有兰州城”[7] ,青城的历史较兰州市还要久远。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

众多的文化古迹。高家祠堂,一座完整保留下来的古代宗祠,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罗家大院为代表的60多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经补修恢复,目前已是影视剧的重要拍摄基地。此外还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城隍庙、青城书院和二龙山戏楼。

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英雄武鼓、柴山等,是每年春节或者其他重要节日青城镇的拿手节目,尤其是柴山,因其表演难度大,目前会此技艺的艺人已经很少,其娱乐性和刺激性不亚于专业的杂技表演。此外,还有青城村的踩高跷,城河村的抬子、瓦窑村的太平鼓都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技艺。

经久不息的传统民俗艺术。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艺术各具特色,独具魅力。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厢调小曲。清光绪年间由张海润采取王实甫《西厢记》文词,创编了《游寺》、《借厢》、《酬韵》等八折戏,名曰《西厢调》。该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成为青城最早的小曲。在此前后,青城在外地经商、读书的曲艺爱好者,不时将外地小曲剧目引入青城,使青城小曲得以发展,一时局面大开。因而西厢曲调有越调、风筝调、三朵花、甘凉调等,具有融合秦腔、眉户戏、陇东道情、花儿等的特点[8],独具风格。

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青城镇的长面和糁饭,做工精细,工序繁多,吃后回味无穷。来镇游客或走亲串友的人们,必要尝尝青城的地方饭,离开时还带些家酿的老陈醋。

2.青城镇的农业资源。青城镇的农民长期以来仅从事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唯一的经济作物就是水烟。秋末将水烟收割后经霜煞卖给镇上的烟厂,经加工后销往福建、四川等地。卖水烟的钱成为一家一年生活开支的活钱。20世纪90年代,当地农民改变种植方式,学习种植塑料温室大棚。初期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但是由于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土壤变得僵硬和作物的抗病能力变弱、产量降低等因素使得大棚经济持续走低。直至近几年,调整种植品种,引进了茄王、纤首等新品种,使得茄子成为青城镇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同时因地制宜在西葫芦适宜生长的东滩一带种植西葫芦,并且改良耕作技术,推动了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在高架大棚西瓜产业的发展上,引进了京欣1号、京欣2号、超甜京欣等新品种,抓住市场机遇使其成为青城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葡萄产业的发展上,引进了红提葡萄、黑玫瑰等新品种,改变了葡萄品种单一老化的现状,提高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在保护特色农产品上,对市场青睐的高架大棚西瓜、日光温室茄子、西葫芦等优良品种进行了商标注册,对全镇蔬菜进行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对茄子、西葫芦两个蔬菜品种进行了无公害产品认证,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保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走农业产业化富民的路子,使全镇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而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瓜果、蔬菜及饲草的种植面积明显加大,全镇粮经饲的比例达2.5∶6∶1.5,农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9]。

2007年青城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慕名前来旅游参观的人越来越多,青城镇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将农业发展与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搞起了乡村旅游。

二、青城镇发展乡村旅游取得的成效

2010年3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刚公布的10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评选结果中,青城古镇成为甘肃省唯一的被授予全国首批旅游名镇称号的村镇。

夏秋是旅游的旺季,也正值西瓜、葡萄等瓜果上市的季节。青城镇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西瓜文化节”,就青城镇的西瓜品质等向游客和外界进行宣传,让游客们经过亲口品尝来认可青城镇的西瓜品质。2011年青城镇的西瓜价格普遍较其他产地西瓜高出1元/公斤左右。虽然价高,但是青城西瓜仍以其自身皮薄、汁多肉甜、产地近、新鲜程度高等特点迅速占领了市场,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

在青城镇东部,有榆中县唯一的千亩水稻田,而且黄河在这里形成了大片的湿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青城镇就势在此打造了一个百亩荷塘,既种植荷花养鱼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随着乌金峡水电站的即将建成,这里更具有了建设大型湿地公园的优势。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方式也变得多样。除了种植温室塑料大棚,不少人家开起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增加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庭院经济的发展。青城镇自古就有在自家小院种植蔬菜和葡萄等作物的习俗。这些蔬菜种植在自家的小院里用农家肥培育,几乎不施农药,既新鲜又安全,人们可以放心食用。在葡萄架下乘凉聊天更是小镇人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葡萄收获的季节,除了满足自家食用需求,还可以把富裕出来的葡萄变成商品,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补贴家用。青城镇目前种植庭院葡萄约有上千亩,主要集中在瓦窑村、东滩一带。瓦窑村农户宅基地面积普遍较青城镇其他地方大,因而他们的院子也相对较大,几乎家家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植葡萄,现已被镇政府规划为“百亩葡萄农庄”。因为土壤和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优越,青城镇的葡萄口感非常好,甜而不酸,在本地及白银市、兰州等地极富盛名。

此外,一部分人选择个体蔬菜运输,将名优农产品销往新疆、青海、北京等地;一部分人选择设施养殖等。经济活动多样化,收入也越来越高。

三、青城镇的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旅游在青城镇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包括道路、水电及日常生活设施等。2008年,连接镇内出行重要通道的青城桥由于超期、超负荷使用,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而被禁止车辆通行后,出行难题一直未被解决。绕道通行给青城镇的农产品运输及旅游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产品运输成本大大提高,肥料、煤炭、草帘子等生产生活物资的成本因此也增加不少。青城镇是文化古镇,城河村等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都是青石板铺成的仿古街道,为防止大型车辆损坏路面,在进出口都设置了限制路障。不少来青城镇的游客反映,因为道路不畅,车子经常被路障刮花,既影响了他们前来旅游的心情,也造成了他们财物上的损失。另外,镇内居民用电线路、用水管道等设计不合理,水管等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了部分村子经常断电、断水的现象,甚至是水管破裂泡塌农民房屋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也使得前来旅游的游客极不方便。

(二)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民俗文化是农业旅游的灵魂[10]。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青城镇重放光彩,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其风采。然而,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因素让现今的青城民俗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是优秀的西厢小调曲艺表演者和剪纸、刺绣手工艺者的传承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二是保存下来的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音像资料都相当少,大部分只能靠手工艺和曲艺老艺人言传口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三是这些民俗文化只是逢年过节时演出,难以获得大的繁荣发展;四是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致不高,接受这些文化的能力也较差。

在调研的过程中,不论是当地群众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均反映精通这些传统曲艺和手工艺艺人太少了,只是几张老面孔。现在的年轻一代不是在外求学、工作,就是搞经济创收,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下去根本无人问津。

(三)优质农产品的产销、保鲜服务体系不健全

青城镇的西瓜、葡萄、茄子等蔬菜品质毋庸置疑,但在生产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农民为求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使得青城镇的农产品声誉受到影响,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西瓜皮薄虽好但也不利于长途运输,稍有碰撞就破裂了,使得运输的成本和最终的销售价格提高了;葡萄保鲜期短,不利于保存,如长时间遇到阴雨天气,销售就会大打折扣。仅仅靠乡村旅游来销售农产品还是有限的,如何构建健全的产销、保险服务体系,保证农产品的种植效益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出行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筹资,整修、拓宽道路,修建公用停车场。同时,对镇内的道路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规范水电线路的埋放,严把质量关。在旅游景点集中区规划修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游客的后顾之忧。(2)加强民间艺术抢救与保护的工作力度。积极搞好宣传工作,鼓励人们更多地去了解民俗民间文化,增强全民保护和拯救传承民俗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和意识。先保护,后开发,对一些如剪纸、刺绣、西厢小调等具有较高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俗民间文化要建立资料档案,以防损毁。同时加强青城镇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和民间曲调要鼓励艺人带徒授艺使其后继有人,鼓励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3)健全农产品产销、保鲜等服务体系。对农民的小农意识及不良获利思想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探寻科学、合理的农产品运输保鲜技术,建立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上市前做好销售订单等服务工作,为农产品丰收助力。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徐斌,邱扶东,等.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

[2] 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2).

[3] 韩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2).

[4] 刘伟,丁贤忠,等.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7):12-13.

[5]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70-73.

[6] 榆中县统计局.2009年榆中县统计提要[Z],2010:4.

[7] 杨巨川.青城记[Z],2004:9.

[8] 刘自重.青城小曲[M].手抄本,民国三十八年(1950年).

[9] 榆中县统计局.2009年榆中县统计提要[Z],2010:4.

[10] 刘蓬春.民俗文化是“农业旅游”的灵魂[J].成都大学学报,2004,(4).

Rural Tourism —— Qingcheng Tow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Develops New Thinking

BAI Xiu-hong,ZHANG Wen-zh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700,China)

Key words:rural tourism; folk culture; resources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独特风土民情为依托的旅游活动。西安地区乡村旅游形式较简单,主要表现为以乡村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饮食文化为“卖点”,吸引旅游者游览的形式。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通过对西安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整体分析,通过专家打分对相应指标评分,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找出限制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的限制性因素,并据此提出有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动力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ower of Rural Tourism in  Xi’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Tourism

Zhang Liang1,Dong Jing2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Xi’an 710119)

Key word: global tourism;rural tourism;power of development

一、緒论

“全域旅游”的理念早已提出,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将 “全域旅游”理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并且提出要全面推动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随后发表署名文章《全域旅游大有可为》,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此后,各地开始全面推进建设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应突出“全”。一个区域只有在 “八全”(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理念的指导下,树立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和市场观,才能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最终促进旅游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乡村旅游”的基础是农业,载体为农村,主体是农民[2]。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地区特有的多种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特色饮食等为吸引物,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够为乡村地区带来旅游收益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核心是突出其特有的“乡村性”和“田园性”,主要客源地应该来自于乡村之外的城市地区,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风土民情为主要吸引物。

当前,西安及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形式主要为乡村特色饮食品尝、风土民情的展示以及乡村地区优越自然景观的欣赏,对于周边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指标体系

乡村旅游的全域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源于多方面因素,本文把发展动力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吸引力系统、推力系统、支持和保障系统,三方面主要因素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乡村旅游的动力发展机制,完善乡村旅游的 “全域旅游”发展机制。

(一)吸引力系统。 主要指乡村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吸引力大小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本文认为吸引力系统由多种吸引要素构成,主要为:乡村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及禀赋状况、旅游资源集群状况、乡村旅游地的文化氛围。

1、旅游资源的特色及资源禀赋状况是乡村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资源禀赋状况对旅游地发展旅游业的影响,旅游地的资源禀赋状况主要与旅游地景区、景点的数量,旅游地景点特色突出程度。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是旅游地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旅游吸引物和人文旅游吸引物,是传统观光度假型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对乡村旅游地而言,旅游资源集群状况主要与资源禀赋状况有关,主要是指乡村旅游地旅游吸引物在旅游地的分布密集程度和旅游资源相对其他相似地区的优势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3、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文化[3],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地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乡村旅游地的文化氛围还包含旅游地发展历史的发掘程度;旅游地历史遗址、遗迹的数量;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评价等内容。

(二)推力系统。 主要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因素,主要有:政府的政策倾向、乡村旅游地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1、政府政策倾向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障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和游客的合法权益。 2、乡村旅游地及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域旅游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经济基础有利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使旅游者能“进得去且能留得住”。良好的经济基础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稳固的经济基础,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客源市场。良好的经济基础主要包括人均GDP(元/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等因素。3、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协调程度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与相关产业相互配合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一方面主要指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还与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程度有密切关系。

(三)支持和保障系统。 是指支持旅游吸引物及直接接触旅游者的旅游部门及存在发展的环境系统。彭华(1999)提出,旅游支持系统是由社会、文化、经济与自然共同构成的旅游大环境,对区域的旅游吸引起着很强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能对区域的旅游产品生产供给进行制约,深刻影响着旅游活动的质量和旅游决策行为[4]。因此,支持、保障系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完善水平、乡村旅游地服务水平、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等因素。

1、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完善水平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地的可进入性;交通设备设施的完善程度;通讯设施的完善程度;乡村旅游地医疗水平的高低等因素。2、乡村旅游地服务水平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地的服务水平主要包括旅游地的餐饮、客房服务水平;乡村旅游地的卫生状况;特别是旅游厕所的数量在全域旅游中尤为重要,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以旅游厕所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上要有所突破,因此,旅游厕所的数量对全域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要。3、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是吸引旅游者前来游览的基础和核心。城市居民到乡村进行旅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体验与众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发展乡村旅游至关重要。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因素:旅游地空气质量优良率、旅游地的植被覆盖率。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

(一)吸引力系统

1、西安市乡村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市区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均有分布,市区内的永兴坊以陕西关中特色饮食品尝为代表。秦岭地区环境优势明显,主要以农家采摘、特色饮食品尝和登山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整体上,西安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其特色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地的文化氛围相对浓厚,但游客对本地区独特民俗的了解程度较低。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本地区居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而本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民俗的挖掘层次较低,游客难以深入了解。

(二)推力系统

在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和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5],这体现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提出旅游业转变方式[6]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进行美丽乡村建设[7],从这一角度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提高乡村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旅游业,发挥其带动作用比较强的特点,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加快货币回笼、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等优点。

正因为发展旅游业有诸多优点,因此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加以完善,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行社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和规范旅行社行为,但依然有强制购物、游览时间缩水等侵害旅游者权益的行为发生。

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居民的闲暇时间有密切关系。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西安是陕西省省会,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在全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安市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三)支持保障系统

1、西安市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旅游地可进入性较强,游客可以方便的进出景区。但是乡村旅游地的医疗设施水平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要求。2、旅游地服务水平方面。景区的整体卫生状况良好,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但景区旅游厕所数量较少,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3、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西安市乡村旅游地大部分位于城市周边地区,有部分乡村旅游地临近山地,环境普遍较好。相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AHP层次分析法的含义及相关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的相关含义。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决策的方法。本文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专家打分法对所有指标进行评分,为各项指标的最终计算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层次法计算。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西安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的指标权重,采用1——9標度法,请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进行打分。    通过请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各个指标要素的得分,通过相关软件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如下:

五、结论分析及改进措施

根据层次分析法分析,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主要是源自于资源本身的吸引力方面,而支持保障系统相对欠缺。资源本身的吸引力主要优势为旅游资源的特色方面,本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关中独特的民风民俗、特色饮食等优势明显。虽然本地区特色明显,但各景区之间特色相似性较大,分散了旅游者的吸引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其支持和保障系统相对欠缺,主要表现在乡村旅游厕所方面欠缺,因此,需要乡村旅游地和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增加旅游厕所的数量并完善相关设施。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西安市乡村旅游地距离城市较近,如:秦岭地区农家乐所在地交通便捷,极大地方便了旅游者前往游览,此外本地环境优势明显,且西安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旅游者众多。由于陕西关中地区在历史上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依然存保存着诸多的历史遗迹,各景区充分发掘其历史遗址、遗迹,或按照古代建筑样式建设了相关接待设施,提升了景区的特色,深入挖掘了所蕴含的历史。

本地对旅游业的发展持支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欠缺,虽然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依然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国家和地方应该根据旅游市场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有序的制度保障。 虽然各乡村旅游地的交通通达性较好,但其在交通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当前,多数旅游者采取自驾游的方式前往乡村旅游地,这就要求要有足够的停车能力,但是部分乡村旅游地在这方面存在欠缺,如:有些周边村民将土地改为停车场的情况,甚至有旅游者直接将车停放在道路两旁,阻碍了交通。这要求景区在规划中要顺应当前旅游的发展趋势,扩大停车场的容纳量,在旺季时加强对交通的管理,以保障交通顺畅。

乡村旅游区旅游厕所的数量和厕所的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要求。针对此种情况,景区应该加强管理,合理规划旅游厕所,使旅游厕所的数量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此外,厕所的卫生环境对旅游者同样重要,首先,要求旅游厕所在建设中要有完善的设备设施,此外,还要求加强管理,保障旅游厕所的设施正常运转和廁所内卫生环境干净整洁。

在乡村旅游地餐饮、客房服务水平方面,由于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地餐饮、客房的服务水平。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各乡村旅游地首先需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其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此外,在从业技能方面可以与相关高校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师资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发挥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付妍.基于全域旅游的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影响感知与态度评测研究——以青海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D].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13.

[2] [7]崔水莲.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以野三坡苟各庄村为例[D].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2017:7.

[3] [4]钱鸿.全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及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县(区)全域旅游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5] [6]谢娜娜.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厦门为例[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1.

[8]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OL].http://www.snedu.gov.cn/jynews/jyyw/201802/06/75721.html.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鼓励地、市级卫生学校和有条件的县级卫校多为农村培养一些留得住, 能在农村扎根的初级卫技人员, 逐步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所有在农村从医人员都有相应的学历 (中专以上) 。

(2) 目前乡级卫生院随着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遍实行已经有了质的改变。但卫生院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还有待于提高, 据了解, 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原因, 仍有一部分未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人员, 在乡级卫生院从事医疗卫生保健工作, 这就大大降低了乡级卫生院整体素质。因此, 有关部门要把握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 要把提高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素质作为重要议事日程提出来解决好, 为切实保障广大农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做出积极的努力。

(3) 严格履行乡村医生注册程序, 凡达不到执业条件的要坚决取缔其行医资格。乡村医生大部分属于“全科医生”, “属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 没有系统的医疗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很难胜任此项工作的。因此,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尤其是县级卫生部门要严把准入关, 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乡村医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坚决预以纠正。

(4) 规范行医行为。尽管乡村医生大部分属“全科医生”, 可他们的主要职责讲还是主要从事预防, 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 对超出“一般医疗服务”范围的一定要有严格的转诊制度, 防止因误诊而引起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确保农村就医秩序的稳定。

(5) 对乡村医生应赋予较多的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除承担一般医疗服务外, 当地的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等社会公共卫生职能都应该是乡村医生所承担的职能。因此, 当地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一定的技能胜任以上工作。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还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定期培训, 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使他们在乡村医生的基础上努力向执业助理医师发展。

(6) 规范用药行为。由于我国目前许多医疗机构还存在“以药养医”的现状, 乡村医疗机构当然也不例外, 对乡村医疗机构除规定明确用药目录外, 还要经常检查其药库、药房的存药情况, 对超范围存放, 使用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7) 有关部门应鼓励取得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的人员开办村级医疗卫生机构, 并给予积极地引导和扶持。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城市医院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帮扶和协作关系, 落实县级医疗机构晋升中、高级职称后定期到农村服务制度, 建立县乡人才双向流动制;还要实行对农村基层工作卫技人员在资格评价、职称晋升、待遇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完善工资待遇和绩效考核制度, 确保未来有一支“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农村卫生队伍。

摘要:乡村医生担负着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医疗保健任务。由于我国的乡村医生队伍属于有中国特色的庞大的农村卫生技术队伍, 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大对其的管理和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才能跟上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 切实保障农民享受到较高级医疗服务的权利。

关键词:中国,乡村医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Z].北京:卫生部, 2009.

[2] 卫生部.深化医改需要更多探路者:张茅要求基层单位在5个问题上着力[Z], 2010.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农村基层村民自治进程中,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难以做到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权力博弈导致了“强势政府、弱势村委”和“弱势政府、强势村委”现象。我们应对相关法律与制度进行全面的审视,进一步理顺乡村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构建和谐的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关键词】村委会 乡镇政府 村民自治 和谐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村民自治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载体,是农村基层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至今,村民自治的运行在法律的保障下,在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的合力作用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村民自治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中。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础政权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本文以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问卷和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村调查,分析相关原因以期探寻构建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和谐关系的路径。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2012年5~8月,我们先后对四川省雅安市多营镇、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 、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镇、成都市新津县花桥镇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实地调研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50份,其中有效问卷1890份,问卷有效率为94.5%。问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民如何看待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被调查人群主要集中在36~55岁之间,占样本的60%,这一年龄段的人具有较丰富的阅历和实际的工作经验;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3%,小学文化程度的仅占7%;从政治面貌上看,中共党员占21.50%,非党群众占78.50%。这些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答卷情况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当前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相互关系的基本状况。

构建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和谐关系的现实困境

从理论上讲,我国农村基层的村民自治属于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利的回归,本质上是权力和利益在国家和社会的重新分配。自治必然要求乡镇政府让渡部分权力给乡村社会形成自治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在农村建立了乡镇基层政权和村民委员会群众性自治组织,形成了“乡政村治”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乡镇政府是我国政府行政体制中最基层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政权的最末梢,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机构的基层组织,自上而下管理农村。村民委员会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权力是本村村民赋予的,自下而上地对本村进行自我管理。这一治理模式由于权力来源、运转体制机制的不同而产生了结构性矛盾。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权力博弈导致了“强势政府、弱势村委”和“强势村委、弱势政府”两种局面。乡镇政府职能和村委会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国家对城市的发展有政策支持,农村大多采用自给自足的方式。由此导致了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力渗透到农村,将村民委员会当做乡镇政府的下属办事机构,将“指导”变“领导”,干预了村委会的决策权、人事权,干预了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各个环节。同时,农村长期以来的管理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村民不能准确定位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在被调查的1890位村民中,认为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占39.6%,认为村民委员会为“乡镇政府的下属行政机构”的占43.8%(见表2)。由此可见,在农村社会,村民委员会缺乏村民的政治身份认同,导致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缺乏自主性,不能有效地组织广大村民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而代之以完成乡镇政府下达的任务为主。村民委员会俯首听命于乡镇政府,丧失了代表广大村民管理本村事务的主动权。而村民委员会如果不能代表村民的实际利益,无视村民的意见,反过来又会影响其在农村社会的威信,更加让村民认为村民委员会就是乡镇政府的下属单位,从而不能得到广大村民正确的心理认同。村民委员会想顺利开展工作,就不得不依靠乡镇政府,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村民委员会沦为乡镇政府的附属机构,形成“强势政府、弱势村委”的局面。

表2 村民对村民委员会性质的定位

另一方面,村民自治作为农村社会广大村民民主权利的制度载体,自20世纪80年代萌芽至今,在国家的强力推行下,不断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部分地区的村民委员会出现了抵制乡镇行政向村一级渗透的局面。村民自治权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村民委员会出于保障和实现村民自治权的需要而抗拒乡镇政府不合理行政干预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合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应该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但同时村民委员会也应协助乡镇政府完成宣传党的规章制度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工作。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村民委员会出于本村利益的需要,往往拒绝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相当一部分村民认为,自治就是绝对的高度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政府部门管不着。因此,他们不愿接受乡镇政府管理,出现了村民委员会的职能相对过强、乡镇政府的职能相对弱化的现象,即“强势村委、弱势政府”。

村民自治权利的异化以及村民自治主体的转移。伴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实践,村民自治不仅是一种制度而且内化为广大村民不可转让的民主权利。村民自治权是广大农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只有有效地保障村民自治权的实现,村民自治制度才有存在的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广大村民直接感受到的是村民委员会的管理,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混淆了村民自治权和村民委员会的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的常设工作机构和执行机构,凡一切涉及全体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村民委员会都必须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对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汇报工作。相关法律明确了村民自治权是全体村民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村民委员会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有些地方因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几乎不能照常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科学规范的召开更少。这样一来,在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务的决策上,缺乏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有效监督,不能有效表达村民的意见,导致民主决策常常演变为村委会的几个组成人员擅自决定。村民的自治权利实际上就异化为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自治权力。村民自治也就变成了村官的自治,村民自治的主体已悄然转移到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偏离了村民自治的本质目的。

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冲突的原因分析

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冲突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实现,而且削减了广大群众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导致这些矛盾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对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相关法律规定较为模糊。村民自治实施以来,农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双方的权力职能更需要法律明确界定,才能保障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构建和谐关系。在现行情况下,关于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在法律制度上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乡、民族乡、镇的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此项立法仅明确了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是指导而不是领导,至于指导的内容、方式等,却无明确说明。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乡镇政府容易出现侵权现象;同时,由于法律仅仅规定村民委员会对乡镇政府的工作是协助作用,没有清晰规定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导致在实际情况下,村民委员会的工作难以有效地跟乡镇政府工作相衔接。村民委员会不明确哪项工作需要乡镇政府指导、支持和帮助,只能擅自做决定,出现了不被指导的现象。由此可见,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应制度的缺位,使得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难以协调,导致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治这一民主实践中时有产生冲突。

传统行政习惯的影响。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的阻力之一是乡镇干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固有的行政方式。在农村,广大村民长期受到行政权力的管辖和约束,乡镇政府对于村级政务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这几乎成为了一个传统。表现为乡镇政府在官本位意识支配下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介入过度,违背了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和帮助的原则。另外,乡镇政府服务意识不强,管制意识过剩。这缘于部分乡镇干部受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权力就意味着利益、意味着能掌握更多的资源,从而对村民委员会的事务横加干涉,不断引起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利益冲突。这不仅打击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而且也造成了村民对干部的不信任,形成信任危机,这是阻碍乡镇政府与村民及村民委员会和谐关系的不利因素。

掌握资源的不对称。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乡镇政府掌握着相对丰富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而村民则缺乏参与自治的必要的资源。在此情况下,村民委员会也无法有效动员、组织村民参与村级民主治理。村民自治的过程本该是村民的自发组织过程,村民组织要求村民处于村级公共权力的核心,而实际上,村民却处于自治权力的边缘,单个的村民也缺乏与政府谈判的平等地位和实际能力。制度资源的不对称也容易使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间的平衡点发生倾斜。

构建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和谐关系的对策

完善相关法律。由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的界定太笼统,在实践操作中容易引起冲突,建议相关法律应做具体的细化规定。例如,可以就乡镇政府在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作出明确规定。从而让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还可以明确规定乡镇政府以宣传的方式来指导村民委员会正确理解和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等。

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的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中,重要一环是化解冲突,确保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能得到农村社会的认可、使乡镇政府得到村民信赖。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重塑乡镇政府的服务形象。乡镇政府要围绕农村农民关心的问题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实现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良性互动、资源共享。

乡镇政府提供给农村的公共产品包括经济性公共产品和社会性公共产品。经济性公共产品包括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如提供水利灌溉设施),完善农业生产相关信息(如提供农产品的销售信息等)。社会性的公共产品包括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纠纷调解等。比如,当征地补偿分配不均产生纠纷时,乡镇政府可适时介入,妥善处置。

乡镇干部要更新管理理念。面对农村基层的乡镇干部一定要调整管理心态,改进工作态度,深化服务意识,尊重农民意愿。部分乡镇干部还要克服官本位的思想,不能利用工作之便和村民抢利益。

改革村委会职能,健全监督制度。强化村委会能力建设,建立民主选举与竞争上岗相结合的选人用人机制,增强村民自治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基础上,要强化民主监督环节。从制度和实践层面来看,当前村民自治内部自身的监督主体主要是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而这两个小组均是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难以独立的对村民委员会职能进行监督,产生了村民委员会在实际操作中权利过大的可能性。因此,在村民委员会职能改革中,当务之急是建立独立的监督制度,让村民独立行使监督权,与村民委员会的行政权分立。

强化村干部能力建设。针对当前农村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处理农村事务能力不强的现象,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村干部中,了解村民委员会职能与职责的方式是:通过阅读相关法律法规的占11.2%,通过请教往届村干部的占40%,通过请教乡镇政府的占13.3%,通过阅读村干部考核办法的占22%,通过教育培训的占13.5%。由此可见,需要在实践中对村干部进行培训,以便村干部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杜绝越权现象,构建村干部与乡镇干部的和谐关系。

总之,健全法律法规,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这是构建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和谐关系的制度基础。在此前提下,要着力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转变村民委员会职能,转变乡镇干部的管理理念,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建立健全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联系制度、听取意见制度和监督反馈制度。还要发挥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作用,要体现村民委员会对乡镇政府的协助作用,这样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才会统一在为村民服务中构建起和谐关系。

【作者分别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本文系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基于村民自治视角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R1122】

【注释】

①杨成:“论乡政与村治之间的冲突与调适—以实现乡政与村治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为视角”,《求索》,2010年第11期。

②蒋明敏:“乡政村治格局中乡村关系的失调与调试”,《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③高青莲,贾海薇:“农村基础自治与基层政府治理的互动路径与机制调适”,《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8期。

④迟树清:“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理论前沿》,2009年第14期。

责编/张蕾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经济振兴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阐述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性,并从加大扶持力度、规划旅游建设等六个方面,着重探究了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创新策略,为相关调研人员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振兴战略;多元化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能够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还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加快新型农村建设。而实现乡村经济振兴这一战略目标,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立足于乡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多元模式,推进乡村旅游业生态化建设,发挥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助推作用。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关系分析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对于乡村经济振兴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一方面,乡村振兴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乡村经济振兴为能够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实现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可带动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新兴产业,可以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有效改善农村经济生活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有利于落实我国推行的精准扶贫政策,还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把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乡村经济振兴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助于在保证乡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挖掘乡村乡土文化,拓宽乡村优秀文化传播途径与传播范围,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二、乡村旅游助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规划,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助推农村经济振兴发展,逐渐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目标,乡村旅游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利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旅游业在发展前,当地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用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乡村交通路线,保证乡村交通通畅,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乡村旅游转变了农村经济建设中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发展模式,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调整了乡村就业发展方向。

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给村民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人口流失问题,为农村经济建设储存人员力量。。另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政府推行征地补贴政策,旅游企业对村民进行经济补偿,也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三是有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农业种植为主,生产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乡村旅游业兴起是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包括生态文化旅游、采摘园体验、农家乐等旅游活动),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实施[1]。

三、乡村旅游助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创新路径

1.加大乡村旅游产业扶持力度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结合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旅游产业开发管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首先,政府应规划乡村旅游建设用地,推行相应的补贴政策,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产业开发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避免在旅游经营发展中出现利益纠纷问题。政府要做好市场调查,适当放宽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条件,鼓励并支持乡村企业转型,简化旅游产业经营流程,促进更多企业主体加入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其次,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旅游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确保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在研发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时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加快农村旅游产业融资,缓解旅游产业经营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政府要注重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如道路规划、房屋建造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打好基础。最后,政府及旅游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针对从事旅游产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队伍,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振兴的助推作用。

2.坚持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原则

首先,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旅游景区建设中,应基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做好景区布局规划。如对于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以设置大型服务站点,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休闲等旅游服务场所,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在一些游客较为分散的区域,设置小型休息区,落实好景区基础设施规划工作。通过合理布局节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旅游景区旅游设施的利用率。其次,坚持乡土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对当地旅游资源及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应用,在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过程中,注重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够吸引更多外来游客观光消费。对此,乡村旅游在建设中要改变以往照搬成功旅游实例的方式,而应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挖掘地方乡土文化,促进乡土文化与旅游产业同步发展。最后,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发展新型旅游产业中,更应注重对景区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本着环保与经济共同发展理念,突出旅游建设的生态性,在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强化旅游建设的环保意识,减少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旅游景区建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助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建立乡村旅游发展新型格局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速度,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如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到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乡村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方案,明确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以免出现盲目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一是坚持乡村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方向。在维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当地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减少旅游景区建设中对农业生产、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注重景区建设经济实用性的同时,兼顾景区建设的生态性,以免旅游因开发污染当地水源、空气和土壤。二是坚持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乡村旅游建设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基础,在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当地资源,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同时,减少旅游景区建设成本,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坚持乡村旅游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方向。发展乡村旅游要贯彻落实我国推行的精准扶贫政策,积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村民获得经济收入的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尽可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是坚持乡村旅游文化可持续性发展方向,构建立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要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继承与弘扬乡村优秀文化,創新旅游产业发展形式。同时树立长远发展意识,从旅游产业持续发展角度,采用合理的旅游业经营模式,打造新型乡村旅游景区,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2。

4.深入挖掘乡村地区旅游资源

要深入挖掘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当地悠久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将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同时,实现对乡村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要加大乡村文化宣传力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乡村文化,扩大文化传播范围,使游客进一步了解乡村地区文化特色,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同时应加强对当地传统文化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成立非物质遗产保护区,强化乡村文化保护效果。可以建立乡村博物馆,使游客深入了解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提高兴趣。此外,还应注重对当地旅游产品的包装设计,在保证旅游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促进游客消费。

5.实行乡村旅游多元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业经营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旅游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推行乡村旅游多元化经营模式,加强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乡村旅游产品应尽量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要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及地域文化,打造具有乡村地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购买,提高旅游产品销量。同时树立旅游产品品牌形象,扩大旅游产品宣传影响力,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多样性及个性化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乡村旅游要加强与餐饮行业、娱乐行业、房地产行业协作,构建旅游吃、住、游、行一体化模式,促进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带动乡村经济振兴。

6.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循环经济体系

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旅游企业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做好旅游经营及管理规划,在追求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应,减少乡村旅游开发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在乡村旅游经营发展中,应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旅游经营管理,构建规范化的监督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网络监督管理平台,实时监督旅游资源开发情况及环境保护工作,一旦发现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以免环境污染扩大化,进而影响乡村旅游业发展。旅游企业要考虑到旅游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事先做好污染预防措施,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同步发展。如在旅游区建立垃圾分类制度,明确要求游客按照景区规章制度处理垃圾。

另一方面,要打造循环经济体系。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景区生态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投入资金完善旅游景区污水排放基础设施,构建污水净化处理系统。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污水,可用于旅游景区循环利用、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以节约景区的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旅游景区发展绿色消费经济,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生态交通网络,为游客提供免费单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景区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此外,可以在景区附近多种植花草树木,定期进行修剪,提高观景植物的美观性,这不仅可起到净化景区空气环境的作用,还可提升景区的旅游价值,推动乡村旅游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7.注重旅游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带来了新契机,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旅游消费模式,积极引入新时代元素,发展在线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以农业种植为主,对于旅游服务业开发较晚,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旅游产业并不占据优势,而解决这一发展问题,需要加强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在线旅游经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全面性、便捷性、高效性等优势,构建网络售票平台系统,为旅游用户提供在线购票及门票预订等定制化服务,打造经营服务一体化模式,以新型旅游形式吸引游客观光消费,不仅可为游客带来极大便捷,还可增加乡村旅游景区的游客量,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3]。

同时旅游运营商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宣传乡村旅游景区文化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使更多的投资商和外商了解乡村旅游文化,以吸引其投资乡村旅游产业,如一些小型生态农业基地、种植采摘园、农家乐、度假村加盟店等。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宣传,不仅可降低宣传和运营成本,还可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旅游运营商还应参考电商交易形式,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完善乡村旅游体验评价机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针对游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应的改进,如住房卫生环境、饮食口味、娱乐项目等,以不断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实行乡村旅游会员积分制,例如,当游客消费达到一定金额时,将消费数额换算成积分,凭积分则可以兑换当地旅游特色产品、住房优惠券、免费旅游活动项目体验等,以丰富乡村旅游活动内容,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有效提高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

结论: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乡村旅游长远发展及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目标,要更新乡村旅游业经营理念,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加大乡村旅游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乡村旅游发展新型格局,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做好旅游生态保护工作,促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参考文献:

[1]孙越鑫,寇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 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J].陕西发展和改革,2020(01):27-29.

[2]赵承华.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制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20(01):52-54.

[3]冯学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6):118-1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滇桂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果评估及长效机制构建研究(17BMZ094);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社区视角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节庆旅游研究”(15FMZ011)

[作者简介] 康忠慧(1983.6-),男,汉,江西南康人,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學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旅游人类学。

邮政编码:541006

E-mail:184488208@qq.com

乡村工业发展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上一篇:生态文明煤炭工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新型农业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