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煤炭工业论文范文

2023-10-04

生态文明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从今年4月开始,原本每吨售价为850元左右的5500大卡煤炭,售价连续六个月往下掉,现在一吨只能卖到600多元了。目前利润不到100元/吨。面对煤炭售价大幅下滑的现状,以及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内煤炭市场持续萎缩。

虽然近期动力煤市场平稳回升,但煤炭经济总体仍面临两大压力,一是市场下行压力呈加大趋势,二是煤炭企业的开采成本、资金压力等逐渐加大。在此背景下,国家行政性淘汰落后产能措施将加快推进,而市场性“大鱼吃小鱼”的并购或将加快。煤市持续萎缩将改变煤炭行业全行业盈利的非正常局面,迫使煤炭企业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

煤市仍呈下行 煤企困境加剧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9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和销量增幅均出现回落,煤炭库存继续维持高位。中国煤炭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99.5点降至目前的169.9点,下降29.6点。

面对煤炭售价大幅下滑的现状,以及来自省内煤矿企业兼并整合的压力,省内不少中小煤矿老板打起了退堂鼓。因此,省内不少中小煤炭企业纷纷开始寻求下家转让煤矿。

“这是一个设计年产3万吨优质烟煤矿,证照齐全,因为煤矿太多,现请人管理不放心,特优价200万元以下转让。”

今年8月前后,在邵阳开煤矿的廖老板在多家网站上挂出了自己煤矿的转让公告。

廖先生表示,挂出转让公告的想法早就有了,“按目前的形势看,煤矿行业可以说处于‘内忧外患’的生存状态中。”电话里,廖先生表示,如果公司有钱想找项目,最好不要投资煤矿,还不如去投资一个有色金属矿山,比投资煤矿回报强多了。他还称,开采煤矿的黄金期已一去不复返。

在湖南煤老板圈子中,类似廖先生想法的煤老板不在少数。

在长沙从事产权交易服务工作的老彭,早在今年7月就帮辰溪县一家煤矿挂出了采矿权转让公告。与廖先生不同的是,为让煤矿找到下家,公告开出的条件颇为宽松,称既可转让,也能租赁。如果转让,参考价为7000万元,包括有效所有权证和地上地下现有的设备和房屋财产等;而选择租赁,一年租金为2500万元。

老彭说,现在公告挂出去两个多月了,还没有落实接盘的人,估计价格还会要往下调。

9月24日,在省国土资源厅官网看到,仅在9月18日当天,网站就挂出了三家煤矿的采矿权转让结果公示,具体为:攸县兰村乡爱塔煤矿、湖南中元矿业有限公司煤炭冲煤矿、攸县兰村乡塔前村窑家坡煤矿。

从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获悉,不仅仅是民营煤矿,国资背景的湖南省煤业集团马田矿业有限公司下属两家煤矿,近日也对外发布了“部分资产转让”公告。转让的资产中,很重要的一块是煤矿的采矿权。

在不少转让采矿权的煤矿中,不少条件都属于中等以上。

邵阳市兴隆煤矿在其转让公告中称,这家煤矿评估价值高达1.1亿元,另有可扩展资源高达5000万吨,价值数十亿元,煤质方面,热卡可到6800大卡左右,而转让费用仅需3600万元。

9月2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对煤矿采区回采率、原煤入选率、煤矸石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作了明确要求,而且要求煤矿在发布之日后两年内达到本指标的规定要求。这意味着煤矿需要在开采设备方面加大投入成本。此外,《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煤矿矿区生态环境的预防、保护和治理作了大篇幅阐述,按照“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煤矿企业须付出更大的生态恢复和预防成本。目前市场局面供大于求,煤矿企业无法将成本压力通过价格传导到下游行业,企业的融资压力、应收款增加的压力将加大,企业困境持续加剧。

供求“紧平衡”打破 调控“失灵”是重要原因

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守祯判断分析说,近几年来,国内煤炭市场维持着“紧平衡”状态,但这种状态能够维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煤矿多、小、散、乱,安全隐患大,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整治,也正值重组整合提升水平之时。煤炭供应不足,但市场需求较大,处于紧平衡状态,煤矿企业获得了高利快速发展。

然而,近十年来煤炭产量每年递增约2亿吨,同时,国家在安全生產、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约束越来越紧。在产能快速释放的情况下,煤炭行业逐步面临三大制约因素:一是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需求萎缩的市场约束;二是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控制消费总量以及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约束;三是面临装备、安全和人力投入以及资源税改革等投资增长导致的成本约束。所以,煤炭行业过去发展靠投资、增长靠增量、赢利靠涨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这么多煤炭老板想转手,赚钱难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廖老板表示。

从今年4月开始,原本每吨售价为850元左右的5500大卡煤炭,售价连续六个月往下掉,现在一吨只能卖到600多元了。煤炭利润也一路下降,目前一吨利润还不到100元。如果遇到煤炭事故,还要停产。

让小煤矿老板颇为忧心的是,来自于印尼等国的海外煤炭,开始频频向本土煤炭发起冲击。

廖先生称,目前一吨产自印尼的煤炭,到港价才580元左右,比本土煤炭便宜了好几十元;除了价格占优势,海外煤炭煤质更好,热力更高,更受用煤大户如火电厂的青睐。

从今年初开始煤炭市场持续下跌,虽然国内外经济发展放缓是主要原因,但国内煤炭企业没有充分运用资源整合后集中度提高的优势对市场萎缩进行及时调控,成为煤价加速下跌的重要原因。有专家认为,如果从今年初煤市下跌苗头出现之时,国内动力煤生产“巨头”提前联合减产、缩量,煤炭市场完全有可能维持“紧平衡”状态,但企业大多采取“宁丢价格、不丢市场”的战术,导致价格连续下跌。

而正在全省紧锣密鼓推行的煤矿兼并整合政策,更让不少缺少实力的小煤矿老板对未来感到迷茫。

市场下跌是煤炭行业深度调整良机

公开资料显示,从去年8月起,湖南省就开始部署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目标是到2013年底,将全省煤矿企业总数控制在180个以内。兼并重组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一批年产100万吨以上的煤矿企业集团,使全省80%以上煤矿企业年均产能达30万吨以上,并还要组织验收。

上述产权交易服务人士老彭称,以辰溪县这家等待转让的煤矿为例,目前年产量为6万吨,根据主管部门的兼并要求,小煤矿要想整合成立公司,产能必须达到30万吨。“如果辰溪这个煤矿要成立公司,必须要和邻近的几家煤矿整合,这中间涉及到很复杂的利益调整。”

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湖南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的耒阳市,今年将在政府主导下整合煤炭资源,现有的77对矿井将被整合成22个煤业集团公司。

根据耒阳市的部署,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依规”的原则,由企业相互评估,协商解决股权分配,全市77对矿井将在今年内组成22个煤业集团公司。耒阳市明确规定,一个公司必须只有一个法人,一个经营主体,一个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销售,统一财务收支,统一利润分配。

耒阳组建煤业公司后,力争利用三年时间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每对矿井年产煤炭要达到9万吨以上,每个公司至少要有一对矿井年产煤达到15万吨以上。

在过去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无论大矿与小矿,安全水平较高的与较低的,人力成本高的与人力成本低的煤矿都处于盈利状态。业内人士认为,煤炭行业所有企业盈利的现象本身并不正常。这说明行业企业还没有完全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前煤炭经济虽然处于下行阶段,市场整体需求未有好转,仍将处于弱势整理阶段,但这个局面将为煤企通过实施结构调整,实现行业良性发展带来契机。

(资料来源于《经济参考报》、《潇湘晨报》等)

生态文明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山西是全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生产基地,煤炭经济举足轻重,不仅对全省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改善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且对全省文化理念、政治生态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煤炭资源与煤炭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滞后有深刻的联系。按照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对全省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政治生态,形成弊绝风清、富民强省的局面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煤炭管理 体制改革 调查报告

文献标识码:A

山西是全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生产基地,煤炭经济举足轻重,不仅对全省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改善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且对全省文化理念、政治生态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煤炭资源与煤炭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滞后有深刻的联系。按照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对全省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政治生态,形成弊绝风清、富民强省的局面有深远的意义。为此,近期我们对全省现行煤炭管理体制进行了调研,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山西省煤炭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山西煤炭管理体制,历经上述多次改革和演变,目前,形成为由国家、省、市、县多层次分体系,资源配置、投资审批、行业管理、煤炭销售、安全监督等多部门管理的格局。全省专司煤炭管理的部门主要有三个:省煤炭工业厅、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和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煤炭工业厅主要履行全省煤炭工业宏观调控和对煤矿建设、生产、安全全过程的行业管理职能,在原有职能基础上增加了煤矿矿长资格、矿长安全资格以及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考核发证职能和煤矿安全监管职能。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隶属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实行垂直管理,负责全省煤矿安全监察工作。至2007年末,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在全省设有8个分局和2个安监站(朔州、忻州设为安监站,临汾分局覆盖运城市)。主要行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职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全省煤炭工业的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指导安全培训和指导煤矿灾害预防、应急救援、事故抢险救护,参与煤矿事故的调查处理等。同时,省国土资源、发改、经信、国资等管理部门以及煤炭交易市场、晋能公司也分别承担了煤炭行业管理的部分职能。

现行的煤炭管理体制,对加强煤炭行业集中统一管理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用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尺度来考量,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要求来审视,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仍然比较突出。

(一)管理体制上机构重叠,职能交叉

煤炭工业厅、煤矿安监局、安全生产监督局以及国土、发改等部门重叠设置,各种管理职能相互交叉,形成了多头管理体制,给行业与企业健康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行业难解之困是政出多门、部门掣肘、职责交叉,煤矿建设项目审批缺少统一的程序规范,审批服务项目散、程序乱、时限长,审批事项中有关部门缺少协同审批机制。煤矿主要领导的精力几乎全部用在应付层层组织的检查和办理有关部门层层设置的所谓安全评价、评估、准入和认证上,经常无暇顾及企业生产,往往是上一轮换证尚未结束,新一轮又开始进行,搞得企业无所适从,经常游走在不规范生产的边沿。此外,管理职能混乱的局面还突出体现在,连晋能集团这样的企业和煤炭交易市场这样的事业单位也履行着行政管理权利。

(二)资源配置上市场化程度不足,有欠公平

山西省是较早进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省份,是唯一对煤炭资源单独制定市场配置政策的省份。但是,现有体制和政策在市场制度、监管制度、资源收益分配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矛盾。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足,一级市场行政划拨仍严重存在,二级市场仍能处处看见行政的影子,资源配置招拍挂机制很不健全,通过竞价方式取得矿业权的较少,以致资源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资源无法配置到效率最高的经营者手中。据调查,2003年8月以来,全省煤炭资源矿业权一级市场未发生一起公开出让的,是全国主要产煤省份中的唯一省份。资源收益分配不公,无论在资源价款的征收上还是在资源价款分配上都有深刻体现。全省2003年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至今,五大集团仍在无偿使用着2003年以前设置的矿业权;2014年七大集团拖欠的资源价款占到全省拖欠总额的94%。在资源收益分配中,资源价款分配在省内的比例是省市县3∶5∶2,煤炭可持续基金分配比例是6∶2∶2(地方矿)、8∶1∶1(省属矿),明显不利于县乡村等资源所在地。此外,资源管理制度尚未完善,采矿权人对其权益没有长期稳定预期,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还存在着煤炭资源配置与环境生态保护、城镇建设、伴生资源开发的矛盾,亟需进一步解决。

(三)安全管理上多头监管,责任不明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体制设计不尽合理,煤矿监察是上面有头,下面缺腿,而煤矿监管在一些地方则是下面有腿,上面无头,国家监察、地方监管这种体制在行政资源配置上存在着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多头执法的问题,国家监察有权无责,地方监管有责无权。同时,煤炭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安全监管责任划分不够清晰、合理,中央、省属、地方煤矿分属于不同的安全监管主体,地方政府安全监察和监管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行业安全监管机制不通畅,煤矿安全生产涉及煤矿监察、行业管理、国土资源、安全监管、工商、公安、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分别负责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工商营业执照等多个证照和工商保险、劳动合同等,但是统筹协调不够,没有形成联合执法的机制。

(四)运销体制上政企不分,生产与市场脱节

煤炭运销体制存在的问题,是全省煤炭管理体制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制约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突出表现为:一是煤炭销售管理部门(单位)林立,争权逐利现象严重。目前,全省煤炭运销管理职能主要由四个部门(单位)承担。省煤炭厅负责全省煤炭经营监管和煤炭销售票的管理;省经信委负责公路煤炭运销统一调运单的印制、核发和回收以及独立洗煤企业经营资格证的发放;晋能公司履行煤炭公路运销合同、票证、货款、收费等管理职责;煤炭交易中心履行煤炭铁路运输计划的安排、立户开户、购销合同汇总及交易等职能,并参与公路煤炭运销统一调运单的发放管理。二是政企不分,行政收费性流通体制特征鲜明。煤炭销售本应是煤炭企业经营的基本权利和职能,煤炭卖给谁、价格是多少、货款如何走都是企业自己的事,然而一些煤炭企业这一基本权利却被剥夺。三是煤炭流通环节多、路径长,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这种煤炭生产企业与市场被隔离的状况,使企业远离市场,生产处于盲目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要求。

(五)法制建设上立法滞后,执法困难

法制建设滞后、行政执法职能交叉和为企业营造良好法律环境不够。全国至今没有出台《煤炭法》或《煤炭资源法》,《山西煤炭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经与变化了形势不相适应,甚至有些内容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关要求相抵触。《山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侧重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保护环境等矿产资源等行政管理,而对矿业权公开出让转让等矿产资源的市场化改革,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和采矿权依法退出等体制办法缺乏应有的规范。对与煤炭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煤层气产业、煤层气矿业权与煤炭矿业权的重叠设置以及如何理顺二者的相互关系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在行业行政执法方面,存在执法依据不充分、执法力量不足、执法主体混乱等问题,再加上少数执法人员投资入股、失职、渎职、收受贿赂、官商勾结,往往使一些煤矿成为监管盲区。

(六)税费体制上乱象丛生,企业负担沉重

社会对煤炭行业、企业普遍存在“唐僧肉”心理,无论是行业管理部门还是其他相关单位,都想参与到煤炭或涉煤企业的管理中,目前全省涉及管煤矿的部门达26个之多,并且都有涉煤审批项目和收费项目。煤炭企业承担的税费和其他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各种费用为各行业最高,始终居高不下。省政府开展涉煤收费清理规范工作,整理出的比较规范的涉煤收费就达27项之多,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政府性基金6项、经营服务性收费2项和其他收费3项。同时,承担所谓的“社会责任”也是煤炭企业的沉重负担。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厚的行政部门特性,党政社团大都要设立委办处科室,并且要花费很大人力、物力、精力办本应是政府承担的社会公益;而私营企业,应付各种摊派、捐助,给企业带来巨大负担,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严重羁绊。

二、山西省煤炭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山西省煤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对煤炭资源和产业、企业的管理上,根子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趋势下,煤炭资源配置和企业主体地位确立的市场化内在要求与行业行政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的矛盾,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现有管理体制机制是体制背景反复变化的结果

新中国建立以来,山西煤炭管理体制历经了多次改革和演变,而每一次变化都与国家对煤炭管理体制的调整紧密相关。仅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管理体制先后经过了五次“重大调整”,总是处在管理机构分分合合、管理权限收收放放之中,直到2000年以后,各大煤矿的管理权限才归于地方政府。但对山西来讲,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国家层面,由于国家煤炭部撤消,煤炭行业管理、安全管理和煤炭安全监察职能等分别归属于不同职能部门,形成了多头管理体制;在省级层面,各职能机构与国家各部门设置大体一致,但机构重叠和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反而更加凸显,同时也暴露出了中央与地方、主管与监管、行业主要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权责不相匹配的问题,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掣肘、互相扯皮。

(二)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纠葛导致行业管理体制始终难以理顺

煤炭黄金十年,煤炭产业成为投资的热土。煤炭投资首要的是占有资源,由于煤炭资源开采监管体系不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矿业权设置与矿区规划脱节、煤炭储量家底不清及资源回采率界定缺乏科学性,导致管理部门权力膨胀,围绕煤炭资源发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甚至于引发很多腐败问题。而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看到煤价上升、销售好转,又开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全省这一轮的煤炭资源整合又恰恰为此提供了“机遇”。加速扩张的结果是造成资金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内部管理特别是技术管理滑坡,企业负债率高。与煤炭管理体制问题相伴随的还有煤炭运销体制,全省煤炭运销体制是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产物,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又得以强化。“五统一”时期的管理办法,至今还在以“设卡收费”和“经手交易”的方式在全省煤炭运销中延续,而随着煤炭交易中心的建立,行政对煤炭运销的控制更为彻底,“计划平衡”形成了政策上的不公平,伴随着统一运销的是企业自主经销的空间越来越小、业务环节更加繁杂,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市场化程度越来越低。

(三)认识不到位、管理方式滞后制约了煤炭管理体制的健全完善

煤炭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其勘探、开发、利用、配置需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有序进行。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机制在煤炭这一战略资源领域就不起作用?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是否意味着在一级市场不需要招拍挂、仍是行政直接划拨?政府的宏观调控采取什么方式?特别是对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资源管理又该如何?所有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认识。煤炭经济、煤矿生产安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么高估都不为过,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也十分必要,因此建立煤炭行业政府管理部门也算是正确决策,但对如何管、管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管等问题的认识一直在调整变化中,由此导致煤炭管理体制反反复复,一时设立、一时取消,一时为委管局、一时为政府组成单位,一时以条管为主、一时以块管为主,等等。目前,煤炭工业行业管理部门,是全省政府设立的唯一工业行业管理部门,这种单为一个工业行业设立管理部门的体制全国也没有几个。然而,要不要设立行业管理部门、政府如何履行行业管理职能,至今仍有不同声音。再则,煤炭企业项目审批、安全管理、运销管理等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与认识不到位息息相关。比如煤炭运销体制,为了防止利益流失、取得所谓的话语权,就剥脱煤炭生产企业的直接销售权,就是认识不到位的结果。

(四)煤炭资源与煤炭工业的特性以及国家据此实行的政策也是影响煤炭管理体制的重要因素

煤炭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是工业的原料和重要动力源泉,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以上,煤炭工业为上游产业,煤炭能源价格、供求状况的变动,都会对下游产业乃至居民消费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国家对煤炭资源、煤炭能源和煤炭工业始终采取严格管控的政策,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直到2013年由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的指令性计划严重的全国煤炭计划订货会才停办,重点合同煤指标成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受到社会的广泛诟病,而煤炭运输受铁路计划控制的体制2014年才有所松动,允许煤炭生产企业在铁路开立户头。这种政策背景,势必影响全省煤炭资源以及煤炭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三、对深化山西省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行业管理体制。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和主要能源生产国家的做法,根据全省目前经济管理水平和客观条件,建议设立统一的政府管理机构,加强对煤炭行业的统一管理,同时建立煤炭行业协会进行辅助性的工作,形成符合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业管理体制。这个管理体制的内涵是,煤炭行业主管机构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充分发挥煤炭行业协会和各类行业监督机构的中介作用,为煤炭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良好外部环境。在这个管理系统中,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产业的系统管理,具体包括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市场准入制度安排与审批、安全生产监管、行业标准的颁布、政策研究实施与检查、信息收集整理与披露、煤炭市场的预测调控等。煤炭行业协会是中介组织,是连接政府与煤炭企业的桥梁。主要在保护煤炭企业合法利益、行业统计、技术服务、市场咨询和开发、行业发展、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煤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建立简便高效的项目审批体制机制。按照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的要求,厘清煤炭企业投资行政审批权利边界,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公布审批事项清单,建立分层分级企业投资管理体制。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其中,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对于企业使用政府补助、转贷、贴息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备案制的项目,也应简化手续、简化环节、简化相关文件。扩大晋能、焦煤等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试行园区项目打包审批和产业链条审批。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发改、煤炭、资源、环境、安全监管等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项目,以及不按规定履行相应核准或许可手续而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其停止建设,并依法追究有关企业和人员的责任。

三是建立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体制机制。切实发挥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决定、有偿使用,在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煤炭生产规划、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前提下,依法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市场化配置。建立“两权”流转的矿业权交易市场,矿业权一级市场实行完全市场化,取消一级市场中对不同所有制矿业企业差别待遇的政策,给予不同所有制矿业权人平等取得煤炭资源的权利;矿业权二级市场允许矿业权人依法进行流转,包括出售、作价出资、股权转让、出租、抵押等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矿业权退出机制,对原探矿人因政策原因不能探转采的,鼓励进入矿业权有形市场公开交易,采矿权竞得人无法实施项目建设的,可以在矿业权有形市场交易转让。积极推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和成熟,大力发展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矿业权市场交易平台,培育社会化的矿业权评估、代理、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探索建立矿业权评估、代理、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探索建立矿业权证券化市场,培育矿业权资本市场,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矿业权市场交易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市场主导的煤炭销售管理体制。紧紧围绕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形成职责明确、统一协调、务实高效的煤炭销售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全面放开煤炭公路、铁路运销,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落实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进企业公平、有序参与市场竞争。全面取消铁路运销煤炭计划管理,由企业直接向铁路部门申请煤炭铁路运输计划和立户开户。规范交易中心运作。取消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承担的煤炭销售管理职责,划归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履行,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可以委托交易中心承办煤炭销售方面的具体工作;支持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按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入推进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的交易市场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作用,加强煤炭交易市场建设,开发煤炭交易产品,推进现代化煤炭交易。清理规范涉煤管理票据。按照“精简票据、合并功能、管理有效、服务企业”的原则,对涉煤管理票据进行合法性审查并清理整顿,取消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票据,将所有票据的功能都整合到《煤炭销售票》上,形成“源头控制、途中监控、终端查验、事后追究”的新型煤炭运销票据体系,实现对煤炭运销票据的一体化管理。

五是加强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立法和执法工作。目前山西正处于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煤炭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加快推动煤炭立法。尽快修订出台《山西省煤炭管理条例》《山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研究制定《山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办法》,加快出台《山西省露天开采煤矿办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范煤炭行业各管理部门的性质、地位、职责、权利义务以及行为方式。建立健全煤炭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将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煤炭资源配置、勘查、生产、经营、安全等行政执法职能进行整合,统一行使。完善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制,加强各监察分局(站)的机构建设,完善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文告.2014.10.2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作者简介:王启业,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山西省经济咨询协会主席,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责编:贾伟)

生态文明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经结束,其在整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所发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同时,煤炭资源整合过后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并且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期新政策(山西综合改造区建设)的出台背景下,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后续法律问题研究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对其深入的研究会为我国全面实现煤炭资源整合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 法律问题 山西综合改造区

一、引言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能源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保障。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结构包括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12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占到了73.3%,而石油比重为17.0%,天然气比重为2.9%,水电、核电、风电共占6.8%。煤炭在发电、供热等各项经济生活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煤炭的重要性决定了煤炭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山西作为全国最重要的产煤省分,一直以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山西作为能源大省,承担着能源供应的重任。为了提高煤炭产量,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山西省鼓励煤炭企业加大生产力度,同时支持地方政府积极发展乡镇中小型煤矿,一时间,山西全省煤炭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可以说,山西的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盾和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是山西在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诸如,环境保护问题、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等,并出现了“多、小、散、乱”的特点。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2007年开始出台对山西的煤炭企业整合的相关政策方针。到目前,这一政策在山西试点执行已经结束,并且已经拓展到我国的其他省份,山西的宝贵经验将会对全国的煤炭资源整合起到指导的作用。同时,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后期,一个新的综合改造区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应用而生,即山西综合改造区,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基础的综合改造区,将会对山西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包括山西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山西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在此背景下重新研究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的相关法律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其充分的研究不但可以完善我国煤炭资源整合的综合法律制度建设,也有利于山西煤炭资源在综改区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二、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综述

1.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背景及其社会评价。如前所述,为了解决山西煤炭资源产业分散的现状,增加煤炭企业竞争力,避免资源浪费,山西省相继制订了煤炭资源整合的相关战略方针,其目的就是希望煤炭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最终使煤炭企业集团化,从而实现煤炭行业的合理分布最终实现节约型社会的宏图。在2001年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成立,标志着山西煤炭企业整合的开始。在2005年山西省发布《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進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和《山西省煤炭工业资源整合联合改造实施意见》标志着山西煤炭企业整合步入规模化。2012年山西煤炭企业资源整合阶段性告一段落标志着山西煤炭资源企业开始步入资源整合后时代。煤炭资源整合的10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中包括积极评价以及消极评价。积极评价普遍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可以优化山西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有效升级,提升煤炭企业安全水平与管理水平,为全国煤炭资源整合起到示范作用。消极评价普遍认为山西煤炭企业资源整合思路势必会加大政府干预,并且将所有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源整合合并到国有企业之中,不利于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也违背依法行政的理念。

2.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运行价值分析。目前,山西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已经阶段性结束。就其运行价值而言主要包括:

(1)煤炭资源整合可以改善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煤炭企业主要采用的是被西方媒体称之为“蝗虫式”的开采模式,也就是说只选择开采条件好、煤炭种类相对较优质的煤田。这样的开采模式势必会导致资源开采的随意性,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划,浪费了更多的优质资源。同时,这样的开采模式也会大大降低我国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破坏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整合可以使这些中小型煤炭企业扩大自己的企业规模,完善自己的各项设施,形成一定的开采规模,在开采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最终做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煤炭资源整合有利于缓解矿难发生的机率。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虽然作为煤炭企业都在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来降低矿难的发生。但是由于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者经营风险性,使得一些中小型煤矿企业经营开始趋于短期化。也就是说,这些煤矿企业会将企业的经济利益排在安全生产之前,为的就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煤炭企业势必会降低安全防范的成本,因而增加了企业发生矿难的概率。煤炭资源的整合就是通过资源的整合将小企业合并为大企业,提高企业的集中度,促使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最终减少矿难的发生。

(3)煤炭资源整合有利政府监督调控对煤炭资源开采实行保护。在我国有学者指出:“为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经济健康和和谐发展的高度,对煤炭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监督调控,制定煤炭企业开采标准,制定强制性政策,促使煤炭企业不断的自我完善各项设施,提高煤炭的利用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实施,可以督促煤炭企业按照要求进行生产,以便于政府的监督调控。

(4)煤炭资源整合有利增强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如前所述,我国煤炭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以“多、小、散、乱”为特点,并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炭企业。这些煤炭企业由于规模的限制,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限制了煤炭行业的总体发展。因此,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可以促使煤炭企业开始转化为规模化经营,从而增加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国际化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综合改造区背景下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续法律制度的建设

如前所述,2008年,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率先在全国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成为全国煤炭改革的“鲜活经验”。历时三年,现已全面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工作。2012年,山西省整合煤矿已全面开展技术建设改造,由整合接管的重组阶段进入改造提升的建设阶段,再用2~3年时间,山西省将逐步转入正规循环的生产阶段。国家发改委2010年12月1日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文标志着山西综合改造正式提上日程,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众所周知,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运行过程正是在山西综改区的建设提出背景下进行,虽然目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经宣告完成,但是其后续的法律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以应对经济建设的需求。

1.完善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后续的环境保护法律问题。在综合改造区的背景下,我国煤炭企业整合过后的环境保护问题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煤炭资源环境保护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建议值得我们借鉴,从而使我国煤炭资源环境保护达到制度上的完整化。在美国,在源头上对于露天开采设置了审批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准入制,较好的控制了不达标企业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同时,在过程监控中,美国政府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并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完善土地复垦工作,大大的激发了企业参与复垦的主观能动性。在德国,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加大了煤炭企业的准入门槛,同时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为煤炭企业环境保护提出明确目标。因此结合美国与德国的经验,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在综合改造区背景下以及煤炭资源资源整合后建立一套从煤炭资源源头控制、再到过程监管和到末端治理一系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使得煤炭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能,使得煤炭企业在整合过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后续的社会责任法律问题。目前,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后续社会责任的立法并不完善,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关于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后续的社会责任体系构建主要包括:1.制定完善社会责任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有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法律规范。2.构建完善社会法律责任监督体系。从监督的主体来看,将其确立为企业自我监督、社会监督以及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3.完善企业社会法律责任的评价体系。我们应该引进国际的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出台相应的社会责任量化考核标准,努力与世界对接,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3.构建我国煤炭资源整合后续的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1)建立完善的煤炭安全生产立法体系。由于我国当前的煤炭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的完整的法律体系。

(2)构建完善的煤炭安全生产监管法律机制。关于煤炭安全生产监管制度,我们应当建立以行政主体与社会团体协会以及煤炭企业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形成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监督以及煤炭企业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制,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目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已经结束,伴随着综合改造区的建立,为了能使煤炭资源以及煤炭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有必要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加以研究,从中找出在综合改造区背景下的煤炭资源整合后续法律制度的建设,从而使煤炭企业在新一轮的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文为山西省法学会2012年省級课题《煤炭资源整合过程相关法律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XLS(2012)B26]

参考文献:

1.齐晋.论我国非再生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法律责任——以山西省煤炭企业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12(2)

2.陈新玲.强化公司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太原大学学报,2006(2)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 山西太原 030036)

(责编:吕尚)

生态文明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时期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进入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阶段,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是經济发展质量变革与动力变革的必然选择。然而当下社会各界对新动能和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构建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所以通过分析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压力,探究其构建策略,旨在加快推动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进程,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工业经济;动力增长机制

旧动能即传统动能,新动能是指形成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力,包括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等,两者是相对的,新旧动能转换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发展社会经济,推进社会进步。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升级旧动能、大力培育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推动经济全面发展,这是一项重要课题。

1.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压力

转换工业经济动能的过程不仅是新动力与新动能的培育过程,还是加快释放各种风险与矛盾的过程。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入推进,转换新旧动能的难度越来越大,面临的一些压力需要引起关注。

1.1 投资回报不够

工业经济增长的投资回报不够主要体现在:投资工业制造业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点并不确定,企业在投资之后没有取得较好的效益,将不愿意继续投资;投资开发房地产的资金不足,逐渐减少投资;投资基本建设时也因投资缺乏连续性、落实不到位以及预算不足等因素,虽然使其高速增长,但基础不稳。

1.2去产能压力大

煤炭对很多区域而言都是发展工业经济的基础,但煤炭去产能需要将正常运行的一些煤矿关掉,煤矿协商难度较大;对于去产能出现的失业人员,企业安排的难度越来越大,并且产能企业依旧有利可图,利润可观,不允许建立的产能以及已经停止的设备均有可能重新运行,增加去产能的压力;对于去产能的早去产能,国家财政部门从政策上多加奖励,但当企业的收入比奖励更多时,去产能政策也就失去鼓励和激励的功能。

1.3转换力度不足

尽管各区域正在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但和传统产业比较,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远远不够,新旧动能转换力度不足[1]。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增加的经济收入的资金具备可替代性,制约在稳定发展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并且新动能属于新领域,国家不仅需要培养人才、强化技术、投入大量资金,还要改革法律体制,较为费时费力。

2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构建策略

近年来,国家工业经济发展持续好转,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呈现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持续改造提升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工业投资平稳增长、消费逐渐增长,大大增加出口量。但对于构建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压力,还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缓解。

2.1深化政策改革,创造竞争新优势

工业经济进入增长新阶段,标志着国家迎来发展工业经济的新机遇,是否能利用该机遇释放潜能,形成竞争新优势,这主要由政策体系能否满足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工业经济增长的实际需求。所以应深化政策改革,加快政策调整和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快速构建城乡衔接与统一的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征地制度改革,从法律层次有效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使用宅基地的权利、自有处置财产的权利等,提高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中被征地农民的份额;鼓励地方政府立足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实际,探索能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路径,确保不断增加农民的劳动收入、资产收入,持续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2革新体制机制,促进配置的增长

体制机制是国家工业生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革新能促进资源配置的增长,为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的工业经济增长释放出巨大功能。第一,加快革新混合所有制,这是当下和以后促进国资国企改革的关键,基本思路是快速推动国企尤其是母公司的公司制改革、股份制改革,优化其股权结构,在国资与民资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大幅优化国企治理机制,显著提升国企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形成更多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加快革新垄断行业,因为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在当下的工业经济发展中是共存的,部分竞争性行业产生严重过剩,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甚至无效率,但部分垄断行业则面临供给不足的局面,很难满足市场所需,需要尽快把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行业,大幅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工业经济内涵式增长。第三,市场竞争秩序的革新与优化。在发展工业经济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市场微观主体对政策有太强的依赖性,投入太多精力争取政策优惠,即很多企业表现出短期化、功利化和投机化等行为,缺少自主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限制其释放可持续发展潜力。应通过优化市场竞争秩序让企业回归创新,将创新作为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更充分地体现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在工业经济增长中形成内生动力[2]。

2.3推动存量变革,大力发展新动能

在经济换挡期和新常态下,产能过剩是突出问题,部分区域过剩的产能里涵盖大量无法继续适应工业经济发展与市场所需的落后产能,所以推动存量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新动能挪出更大的市场、土地、资本与生态空间;加强对产品、工艺、市场和管理等的创新,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品牌影响力,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或服务和市场之间的匹配度,从而使低端转型为高端、粗放转型为高效、污染转型为绿色,尤其是要推动现有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品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对接,为其提供新型原材料或零部件、延伸服务等;在知识、技术、数据、信息等生产新要素的支撑下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新模式与新业态的发展,提高供给能力,适应需求端的变化;注重开拓新市场,针对国外高增长国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拓展工业经济发展新空间。

除此以外,应重视培育有较强根植性的本地企业,设立总部、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等关键职能部门、高附加值环节,坚持推动区域增量崛起。培育本地企业不但能促进既有企业向新兴领域投资、创业企业快速成长,还能从外地引进先进科技,实现本土转化[3]。当然,这样的无中生有绝不是完全脱离本地实际而超前发展,仍然要立足本地产业基础或资源优势等条件发展新动能产业。

3.结语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改造技术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增长龙头和源泉之一,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工业发展水平。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各个区域在构建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时面临投资回报不够、去产能压力大、新旧动能转换力度不足等压力,必须将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不断深化政策改革,创造工业经济市场竞争的新优势,同时革新体制机制,促进资源配置的增长,通过存量变革大力发展新动能,坚持增量崛起,从而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促进工业经济升级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J].商业观察,2017(12):10-15.

[2]钟齐鸣.内生动力继续增强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J].商业文化,2016(36):11-15.

[3]张德军.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市场,2018(03):61-65.

生态文明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据《证券时报》在今年5月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今年二季度以来涨幅最大的前十只股票中,有基金重仓或参与的达到了四只。其中由于重仓大同煤业,交银施罗德基金成为二季度以来的最大赢家。该篇文章中称,大同煤业大涨令重仓该股的基金净值狂飙突进,交银施罗德成最大赢家。据天相投资的统计,截至5月5日,二季度以来开放式偏股基金单位净值平均上涨7.70%,其中由于重仓大同煤业,交银稳健和交银精选单位净值分别大涨14.49%和13.24%。高居涨幅榜前两名。

众所周知,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煤炭工业产生一定影响,加之一直僵持不下的煤电价格之争,令我国煤炭板块的股票走势似乎充满玄机。作为我国煤炭产业的长子——大同煤矿集团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大同煤业的涨幅跌落,亦成为煤炭板块走势的关键信息。

良好的资本运作奠定同煤扩张的基础

大同煤业是国家股权分置改革后推出的第一只沪市大盘股,2006年6月2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开盘价为9.98元,后来股价一路上扬,并且在2008年连续收购了内蒙召富、华富两个露天煤矿80%的股权和鄂尔多斯集团色连矿70%的股权。良好的资本运作,给同煤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一系列资源整合按计划、按步骤顺利完成。大同煤业的迅速“膨胀”,标志着大同煤矿集团正以大集团、大基地建设为目标,加快资源扩张步伐,成为地跨晋、蒙两省(区)的特大型煤炭生产集团。

与新中国同龄的大同煤矿集团,是我国煤炭工业的长子,从最初的8矿1厂发展为拥有48座煤矿54对矿井的特大型煤电化能源航母,可以说同煤的成长是中国煤炭行业腾飞的辉煌典型。

以大集团大基地建设为重点新同煤实现战略腾飞

2003年,同煤集团确立了建设大集团、大基地的战略目标,成为同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年。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煤矿代表疾呼:“中国如不尽快组建一批实力强大、能够控制全国煤炭市场、能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大集团,就会危及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危及国家的能源安全大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油气资源短缺的国家,煤炭是重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以上。但是我国的煤炭产业集中度很低。200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排名前17位的煤炭企业年产原煤3.3亿吨,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26.60%。我国大约有2.5万个煤炭企业,其总数比世界上其他所有产煤国家的煤矿总和还多,但平均每年企业市场占有率才4‰。如此低的产业集中度,导致无序竞争、经营分散、安全状况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组建煤炭大集团势在必行。作为我国煤炭业的长子,大同煤矿集团的重组成为重要试点。

2003年12月21日,新重组的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仿佛一个“新娘”,在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山西崭新亮相。新同煤以大同、宁武、河东煤田为基地,以大秦、京包、京原、朔黄铁路为运输依托,以大同动力煤为品牌标志,将山西北部的煤炭生产和运销企业进行重组,并由6家股东共同出资(2005年变更为7家股东)组建,产权机构也由国有独资公司向股权多元化转变。

从此,大集团、大基地建设成为新同煤的发展重点,这一历史跨越让同煤在两年时间里,产量一下跃升至亿吨,2006年公司上市,发行了2.8亿股A股。

在新的平台上,同煤加快了腾飞步伐,跨上了新建大矿井与整合改造中小煤矿相结合的路子,先后投资16亿元,为10多个重组中小煤矿改革采煤方法、装备综采和掘进机械化作业线,进行环节系统改造,工作面回采率平均提高近50%,提升了产能1100万吨。

此外,新同煤在大力发展煤炭主业基础上,还积极打造电力、煤化工、冶金、煤机制造等非煤产业。其中,电力是整个非煤业的龙头,大力度加快电厂建设,变输煤为煤电并举,结束了有煤无电的历史。在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多元化产业格局,为新同煤成为世界级煤炭企业做足了充分准备。

塔山工业园区的科技腾飞新同煤如虎添翼

迅速的发展与扩张,让新同煤的“雄心”与日俱增。除了要坐稳煤炭老大哥的位置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特大型煤电化新型能源航母,成为同煤的未来发展目标。塔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建立,犹如蛟龙跃出煤海,为蓄积力量奔跑的猛虎添加了一对羽翼,在惊涛骇浪的市场经济中,为同煤这艘大型煤炭战舰快速升级為新能源航母迈出重要一步。

2008年我国煤炭产量突破27亿吨,位居全世界第一。但是这一连串产量捷报的背后,却隐含着巨大的资源浪费。我国煤矿的回采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平均比国际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尤其小煤矿、小煤窑落后的开采方法,严重“蚕食”着煤炭资源。有的小煤窑甚至每采出1吨煤,便要浪费10吨资源。如果生产10亿吨的煤炭,实际消耗的资源可能在50亿吨左右!一边是可怕的浪费,一边是煤炭资源的枯竭,如不开发及建立高效、绿色的矿井,后果不堪设想。同煤塔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拔地而起,不仅成为我国煤炭工业的“新标杆”,也让人们看到煤炭工业发展的新希望。

同煤塔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坐落于大同市南30公里的塔山脚下,在这曾经一片荒芜的野岭中,一座创造无数奇迹的高科技特大型工业园区,为新同煤阔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区别于传统开采的侏罗纪煤系,塔山矿开采的是伴生着大量高岭岩的石炭二叠纪煤系。在采访塔山矿井时,无论是公司领导、工程师还是普通工人,“吃干榨尽”是他们的口头禅。“吃干榨尽”指的是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最大化,即循环经济。相对回采率低、触目惊心的巨大资源浪费,塔山“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让人们看到,下游每一个生产单位生产的废弃物都是另一个生产单位的主要生产原料,从而实现逐层减量利用,循环使用。

塔山可以说是一座看不见煤的煤炭工业园区,园林喷泉掩映着现代化全封闭输煤栈桥,把开采出的原煤,密闭输入洗煤厂;入洗后变成精煤,就地装入万吨专列或储煤罐外运;中煤、煤泥以及矸石,输送到电厂发电发电产生的热量经过热电联供系统,取代锅炉对居民供暖。而伴随产煤生产的高岭岩,经加工后可广泛用于造纸、陶瓷等行业。煤矸石和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可作为水泥厂的原料。水泥厂排出的废渣,进入砌体材料厂用于生产新型砌体。矿井排出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再进入电厂复用。选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泥水,经浓缩机沉淀处理后重复使用,一部分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可用于矿区生活、消防及井下洒水。一套完整的生产链,让煤炭资源回收率高达80%,伴生资源和各个产业废弃物的利用率高达95%以上。由于废弃物都得到充分利用,整个工业园基本无污染。

同煤塔山工业园区实现了高科技的“绿色开采”,产量增加的同时保护了环境,并且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年产设计能力1500万吨的塔山矿井,所需工作人员仅为600人。同煤塔山的成功投产,揭开了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填补了我国煤炭工业链规模化生产的空白。

在跨越中发展 在机遇中腾飞

如果说2003年是同煤的转折年,2008年则是同煤的跨越年。经过一系列资源整合后,大集团、大基地的建设成绩不菲,在做强做优煤炭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力、化工、冶金、煤机制造几大产业,实现了由传统资源向综合能源集团的跨越,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工业化的跨越,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文化强企的跨越。在雪灾、地震同时发生的这一年中,同煤高度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不仅给灾区人民雪中送炭渡过难关,更在安全生产、煤炭营销、经营管理、员工收入等十个方面创造了历史之最,煤炭产销量达1.22亿吨,连续4年突破亿吨大关;销售收入505亿元,同比增长154亿元,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有着60年历史的同煤,历经红色年代的政治动荡、改革开放的迷茫摸索、市场经济的转型磨难……无论困难多少,凭借着心齐人和,间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虽然这艘能源航母目前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饱经风霜的同煤,已经历练成为勇猛的战士。同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吴永平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乐观地表示说:同煤一定会坚定信心,转“危”为“机”,抓住资源价格回落的机遇,坚定不移进行低成本扩张:抓住供需关系缓解的机遇,坚定不移加快结构调整:抓住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机遇,坚定不移实施资本运作。同煤有能力度过这段非常时期,企业会平稳较快发展。

未来的路,相信还一定有许多波折,但我们同样相信,同煤这艘能源航母会更加强大。無论是市场风云的激荡,还是相互竞争的残酷,同煤都会秉持信念,冲破一道道艰难险阻,在历史浪潮中扬帆腾飞!

美编 黄静

生态文明煤炭工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通过比较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企图寻找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找到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管理上的不足,提高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绩效,以利于生态工业园区健康稳定的发展,促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 管理模式

一、引言

1992年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首次提出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EIP)概念以后,生态工业园已经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我国自1999年启动生态工业园区项目以来,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括广西贵港(制糖)、广东南海、包头(铝业)等,这些园区试图探索出了我国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本文主要从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上来探讨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的生态工业园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里主要介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同是,也介绍了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自己的发展特点。

1、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特点

美国是首先提出生态工业园区概念的国家,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PCSD)组建了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美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门,包括城市政府、城镇政府或它们的开发组织、地方经济发展公司、私人产业和其他的社会组织。生态工业园区具体管理上涉及物业管理者和社区管理者两个管理主体。管理实践中,物业管理者和社区管理者各司其职,但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优先关注园区投资者的利益,而社区管理机构关注的则是整个社区的健康发展和各个成员单位的利益。为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一些生态工业园区在组织建设时,通过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机构互设代表来解决这些问题。物业管理者多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开发者,主要是保持生态工业园区的商业绩效,保持园区的稳定以及园区对于进驻企业的吸引力,同时,为社区和进驻企业提供一些具体的服务;社区管理者是维持社区企业的凝聚力,主要是沟通企业间的创新性项目,有效利用社区内企业的资源,降低社区内企业的成本等。

欧盟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发源地,丹麦的卡伦堡共生体系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工业园区。欧盟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欧盟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欧盟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可分为规划建设与自发形成两大类。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是自发形成的典型案例;荷兰、芬兰、法国、英国等欧盟国家则采取政府规划方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同时欧盟各国民间规划方式也逐渐成为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民间规划中,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以及科研部门不占主导地位,只承担间接管理、协调和咨询服务等职责。民间规划方式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以及市场形势灵活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欧盟各国居民的环保意识高,也积极投身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中。可以看出,欧盟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多元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多由融资方组成,但它们很少参与园区内部管理,当地居民正逐渐参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派出代表参与园区内部管理。

日本从1997年就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并把它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上形成了产学官一体化的模式,建设以地方自治体为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积极参与。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主要由环境省和经产省共同负责,实行双重管理制。环境省负责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工作,而经产省主要从产业方面进行管理,负责对可回收资源的管理工作。日本政府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行直接的财政支持或补助的力度不够,因此,日本的生态工业园区由民间自主投资、自己经营。日本两个发展最好的生态工业园区都是民间自主投资、自主经营。例如,藤泽生态工业园区由EBARA公司独立投资和独立经营,整个园区由EBARA公司拥有和管理,所有的废物交换都在EBARA公司下属企业之间进行,整个流程为EBARA公司所管理。

2、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和管理模式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项目虽然起步较晚,但这些园区试图探索出我国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打造出新型工业化及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树立了循环经济典范。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宏观管理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进行管理。2006年9月1日起,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将依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验收,三年内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和企业超标排放的工业园将不会被验收。“生态工业园区标准”是指《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加强环保工作的统一监督和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加强国家和各地环保部门和监察部门对环境执法的行政监察,对生态循环工业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园区的微观管理方面,园区建设完成后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来管理生态工业园区,园区管理委员会一般隶属于园区所在的市区,园区管理委员会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大多采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托重点企业在园区成立循环经济联谊会的形式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园区政府的主要工作是:首先,发挥政策优势,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制定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其次,发挥“第三方”的功能,协调企业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充当企业治理制度中的“第三方”;最后,制定总体发展方案,进行积极维护和管理。例如,广东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是由佛山市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和佛山市南海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限公司来管理,园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园区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招商工作和园区经营。

三、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从以上内容可知,决定运行那种管理模式,取决于政府、企业、居民等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比较国内外园区的管理模式的差别。

1、政府在生态工业园区管理中的角色比较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尤其是在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园区的管理中的角色却不一样,在美国、欧盟和日本政府在园区的管理上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管理。美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门,包括城市政府、城镇政府或它们的开发组织、地方经济发展公司、私人产业和其他的社会组织;欧盟各国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以及科研部门不占主导地位,只承担间接管理、协调和咨询服务等职责;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地方自治体为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产学官一体化的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在园区的微观管理中主要是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人。

我国政府在园区的管理上既有宏观层面的管理,也有微观层面的管理,管理部门在协调企业利益和企业与社区利益方面的能力有限,造成许多企业对自己的原料来源、数量、性质、能源的种类和消耗量以及排放物的种类和数量存在着一定的隐瞒,使整个生态园区的管理和资源协调不够透明,这种管理组织上的缺陷导致生态工业园区的运作存在不少问题。园区管理委员会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管理效率不高。同时还要充当企业治理制度中的“第三方”的功能,政府在园区的管理中扮演了几个角色。

2、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的比较

生态工业园区管理主体决定于园区管理模式。如企业自发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其管理主体一般由各企业派出代表组成管理机构,同时配合当地政府协调各种公共事务。注重企业的利益。由政府规划的生态工业园区,其管理主体一般是当地政府,在企业间出现矛盾时,政府处在中立位置协调矛盾,比较注重当地公共事务的管理,强调整体规划和环境保护。

国外的生态工业园区既有自发形成的也有政府规划的,园区的形成方式多样,园区的管理主体也呈现多样化。美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门,包括城市政府、城镇政府或它们的开发组织、地方经济发展公司、私人产业和其他的社会组织;欧盟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多元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多由融资方组成,但它们很少参与园区内部管理,当地居民正逐渐参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派出代表参与园区内部管理;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地方自治体为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产学官一体化的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投资方、社会组织、企业、当地居民,管理主体多样化。多样化的管理主体有利于根据自身需求以及市场形势灵活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活动,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保证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和居民的参与园区管理和和建设的积极性,较好的协调了各方利益,提高了整个园区的管理绩效。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是由政府规划建设的,在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上采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托重点企业在园区成立循环经济联谊会的形式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各级政府和环保等主管部门主要在编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方面给予指导,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予以支持。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有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参与,但是参与度比较低,居民基本不参与园区的管理。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比较单一。单一的管理主体,没有企业和居民的参与,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都不高,园区的管理绩效不高,各方利益协调困难,加上管理部门在协调企业利益和企业与社区利益方面的能力有限,生态园区的管理和资源协调不够透明,这种缺陷导致生态工业园区的运作存在不少问题。

四、结论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方面的比较,认识到不同的管理模式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有不同的影响。欧盟的一些研究表明,由公共部门计划创建的生态工业园区对市场的反应灵敏性不高,且规划成本过高。国外的生态工业园区政府在园区的管理中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管理,不对园区的微观层面进行管理,而且,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多样,尤其是企业和居民参与到园区的管理中,发挥了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园区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政府既参与宏观层面的管理,同时也参与微观层面的管理,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行政色彩过浓,企业、居民等其他组织和个人在园区的管理中参与度不高,管理主体比较单一,没有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不但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也要吸收更多的和园区相关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园区的管理中,促进我国态工业园区更加高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文娱、钟书华:美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6(1).

[2]王志华:工业园的发展终结——生态工业园[J],科学与管理,2004(1).

[3]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生态工业园区如何搭台唱戏一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管理模式[EB/OL],hzhb.gov.en/eic/649096689457561600/649096689457561600_235.Html,2005-9-16.

[4]张宾、王绍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J],基建管理现代化,2006(3).

[5]马荣、周宏春:生态工业园的实践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06(46).

上一篇:股市收益会计准则论文范文下一篇:乡村工业发展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