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监管系统范文

2024-02-22

生态红线监管系统范文第1篇

2014.01.16 08:00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4/02 作者: 李干杰

字号:【 大 中 小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其中,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部署和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

30多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受挤占、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湿地仍在萎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下降。比如,过去20年间,甘南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能力下降了30%左右;黑河下游防风固沙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能力下降了近40%。只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升。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影响了近6亿人口。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2012年,长江、黄河、珠江、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10.2%。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问题日益显现,威胁到食品安全。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成为农村的最大污染源。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有机衔接起来,才能确保环境质量不降级、并逐步得到改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23%和46%,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据研究,建设用地增加率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率的1.56倍,城镇人口人均能耗是农村人口的1.54倍。有研究表明,我国土地资源合理承载力仅为11.5亿人,现已超载约两亿,我国已有600多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的警戒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完整性、强制约束性、协同增效性、动态平衡性、操作可达性等特征。系统完整性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遵守与监管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考虑,有序实施;强制约束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与环境准入制度,增强约束力;协同增效性要求红线划定与重大区划规划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与生态保护现状以及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增强保护效果;动态平衡性是指在保证空间数量不减少、保护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退化、管理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可以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使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统一;操作可达性要求设定的红线目标具备可实现性,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包括禁止开发区生态红线、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和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生态红线。纳入的区域,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从而有效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并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维护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禁止开发区红线范围可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应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明确其空间分布界线。其他类型的禁止开发区根据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确定是否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范围可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规定的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5类共50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通过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将重要性等级高、人为干扰小的核心区域划定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范围内。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的划定,既可保护生态系统中供给生态服务的关键区域,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范围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应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退化、自然灾害多发的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等级划分,将敏感性等级高、人为干扰强烈的核心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范围。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后,将为人居环境安全提供生态保障,为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环境质量安全底线是保障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食、维护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包括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和环境风险管理红线。环境质量达标红线要求各类环境要素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具体而言,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要求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到“十二五”末期,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8%、10%、8%、10%。环境风险管理红线要求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健全环境事故处置和损害赔偿恢复机制,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建立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环境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将环境风险降至最低。

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的最高限值。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与现阶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能源利用红线是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下的能源利用水平,包括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结构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等。水资源利用红线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等。土地资源利用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土地资源有序利用与保护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三、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度保障

有效保障生态保护红线不被逾越,确保红线落地,必须从制度、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严格遵行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障。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在明晰的产权框架下,科学界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各项功能。通过建立用途管制制度,保障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合理用途,确保准确执行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定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统计、衡量与核算指标体系,摸清国家自然资源底数,包括规模、结构、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等,准确把握自然资源的存量、增量和减量等,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未来绩效评估提供基础性依据。

建立生态、资源和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基于国土生态安全现状及动态分析评估,预测未来国土生态安全要素发展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预警、决策与技术支持一体化的,具有充分技术、人力和物力保障的,兼有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国土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完善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产业环境准入机制。根据不同类型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目标与管理要求,制定差别化产业准入环境标准。按照生态功能恢复和保育原则,引导自然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遏制盲目重复建设。

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并依此推动补偿区域的生态保护。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对生态产品生产方和受益方明确的区域,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不同地区间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

健全排污权有偿交易机制。全面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健全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加快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体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体现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并提高配置效率。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建立差异化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体系,逐步将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

生态红线监管系统范文第2篇

(一)互联网金融服务个性专业化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金融服务逐步呈现出专业化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开始占领互联网市场,越来越便利的互联网设备使得更多的投资者开始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相比于传统的金融来说,更具备一定的便捷性,于是与传统的金融行业恰好形成有效的互补。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加入了更多的个性化设计,快捷的计算方式也使得金融服务更具有专业性。

(二)金融产品信息化

互联网金融除了以传统的专业金融行业为发展基础外,还运用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大数据技术有利于金融服务产品更好地进行市场定位,拓宽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智能化的金融产品推荐服务也使得互联网金融生态朝着更全能的方向发展;同时云计算技术提高了专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产品服务的精准性;最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为完善金融行业信用体制提供了可能性,使得金融产品逐渐呈现出鲜明的信息化特征。

(三)互联网金融移动化

随着移动终端数量的大幅度上涨,移动支付技术几乎渗入于我国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传统的支付方式逐渐被淘汰。即使在购买金融产品服务上,越来越多人也已经选择使用移动终端支付,尤其是本就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故此互联网金融交易移动化趋势日益明显。

(四)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突出

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是其实现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随着参与者人数迅速的增加,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开放性难免会导致一些安全隐患。例如,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进入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平台,使得机构与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当前互联网金融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各项安全防护技术以及监管体系都不完善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格外突出。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监管策略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互联网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物,其本身监管体系就并不十分完善。而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近几年才得以迅速发展,加上金融行业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其监管难度较大,故而,互联网金融缺乏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我国政府首先应该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对于其监管范围做出清晰的划分;其次,可以联合保监会、互联网监管等相关政府部门成立专业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组织,招聘专业监管人员对于互联网金融交易进行严格监管;最后,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于违反法规的互联网金融行为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者甚至可以追究其负责人的刑事责任,从而完善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维护我国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秩序。

(二)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

互联网平台相对于传统的线下交易平台来说,更具备一定的开发性。以当前的情况来看,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的金融行为缺乏一定的条件约束。所以,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是规范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秩序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应该以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为基础,推广于互联网金融行为的监管中,严格控制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准入门槛,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对于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行为给予同样标准的监控与限制;同时,提高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投资用户进入金融市场的身份核实力度,降低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三)创新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式

缺乏有效的监管方式也是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因为互联网的开放特性,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真正发挥其监管作用,所以创新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式的意义十分重大。首先,金融监管机构可以同样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来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行为进行监控,例如,与各个互联网金融机构共同建立信息库,实现金融信息的共享,以便于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督;其次,引入新的监管主体,例如国际金融监管组织或者大众投资者,让互联网金融机构接受国际组织以及大众的监管考验。

(四)建设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

要想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建立并完善信用体系是其基本要求。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将信用体系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从个人消费、商业企业以及信用资本三个角度出发进行信用制度的构建;其次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信用中介;同时构建惩处机制,提高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违约成本,减少违约率;最后利用信息化管理以及云计算技术,建立全国范围内的金融信用数据库,将互联网金融机构行为进行分数转换,从而来进行信用等级评判等等。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趋势呈现出鲜明的特性,互联网金融服务逐渐专业化、信息化以及移动化,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缺乏严格监管,金融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故此,为了实现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国必须努力推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成立专业的互联网监管团队;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为准则,提高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创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式,保证监管的有效性;以及推动信用体制的建设,建立严惩机制,从而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

摘要: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互联网步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我国互联网生态系统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本文总结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即呈现出鲜明的信息化、移动化以及多元专业化特征;同时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的监管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趋势,监管策略

参考文献

[1] 郑玉华,崔晓东.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与系统建设[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1):67-71.

[2] 任子君.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概述[J].中国市场,2016(37):109-110.

生态红线监管系统范文第3篇

昆山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征求意见

——生态公益林部分

拟增加内容:

高速公路两侧防护公益林 (1)现状概况

途经昆山的高速公路共有五条,包括沪宁高速、苏昆太高速、苏沪高速、绕城高速、常昆高速,完善了昆山交通网络,推进昆山交通事业的发展。

高速公路两侧防护公益林植被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乔木主要以香樟、无患子、垂柳、重阳木、水杉、意杨等为主;灌木主要以樱花、垂丝海棠、红叶李等为主。

(2)主要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 (3)管理部门

昆山开发区、高新区、花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陆家、巴城、周市、千灯、张浦、淀山湖镇人民政府。 (4)管控措施

高速公路两侧防护生态公益林为生态红线二级管控区、管控区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1) 砍柴、采脂和狩猎; (2) 挖砂、取土和开山采石; (3) 野外用火; (4) 修建坟墓;

生态红线监管系统范文第4篇

南(试行)》

2014-1-28 9:23:59 来源:中国环境报

环境保护部近日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为《指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环境保护部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体现了环境保护部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行动导向。

1 为什么要编制《指南》?

●资源约束压力增大●各类保护区空间交叉重叠●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保护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尽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但总体而言,资源约束压力持续增大,环境污染仍在加重,生态系统退化依然严重,生态问题更加复杂,资源环境与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逆转。已建各类保护区空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布局不够合理,生态保护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保护,且严格性不足,尚未形成保障国家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在此背景下,为强化生态保护,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明确提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出现“生态红线”概念并提出划定任务。国家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决策,旨在构建和强化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力促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永久保护,体现了我国科学规范生态保护空间管制并以强制性手段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政策导向和决心。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受到惩罚。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最重要、最优先的任务。可见,生态红线提出后,其受关注程度和重要地位不断上升,划定生态红线已经不仅仅是生态保护领域的重点工作,更是成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为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环境保护部自2012年提出编制《指南》的重点任务,委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相关技术单位承担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技术单位在系统研究国内外生态红线划定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研讨、科学论证、试点验证、征求意见等工作的开展,完成了《指南》编制工作。《指南》的出台,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的总体要求,抓紧在全国划定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制,加强对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技术研讨:为了统一对生态红线的认识,探讨生态红线划定的关键技术,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3月组织召开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主要省份环保厅(局)管理者对生态红线的概念、内涵、划定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并对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科学论证:2012年4~10月,生态红线技术组草拟了《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初步制定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形成《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初稿)》。为确保生态红线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先后两次组织专家对《指南》进行论证,听取和采纳科研院所学术专家和不同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专家意见,从理论方法与操作性层面统一了认识。

试点验证:为验证《指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全国范围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2012年底,环境保护部召开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启动会,确定内蒙古、江西为红线划定试点,随后,湖北和广西也被列为红线划定试点。2013年技术组全面开展了试点省(自治区)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提出了试点省(自治区)生态红线划分方案,并进一步完善了《指南》。

生态红线监管系统范文第5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优化国土空间功能格局、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改善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功能红线,明确主导生态功能,制定生态保护措施,切实加强保护与监管,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及配套管控政策制定工作,推动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主要物种及其繁衍地、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为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重要支撑,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协调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面积规模,实施有效的生态补偿或生态修复机制。

生态红线监管系统范文第6篇

昆山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征求意见

——生态公益林部分

拟增加内容:

高速公路两侧防护公益林 (1)现状概况

途经昆山的高速公路共有五条,包括沪宁高速、苏昆太高速、苏沪高速、绕城高速、常昆高速,完善了昆山交通网络,推进昆山交通事业的发展。

高速公路两侧防护公益林植被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乔木主要以香樟、无患子、垂柳、重阳木、水杉、意杨等为主;灌木主要以樱花、垂丝海棠、红叶李等为主。

(2)主要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 (3)管理部门

昆山开发区、高新区、花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陆家、巴城、周市、千灯、张浦、淀山湖镇人民政府。 (4)管控措施

高速公路两侧防护生态公益林为生态红线二级管控区、管控区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1) 砍柴、采脂和狩猎; (2) 挖砂、取土和开山采石; (3) 野外用火; (4) 修建坟墓;

上一篇:生态文明美丽共建范文下一篇:生态环境建设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