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课程总结范文

2023-09-21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但不得不承认,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和无序开发,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障碍。面对一系列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实证明,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改革方向、战略重点,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统筹规划作用,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5年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出台,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制定并实施。一个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科学规范和可靠的保障。

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5年来,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多个省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河长制与湖长制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制度相继建立。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全国陆续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严密的法治作保障。5年来,“史上最严”环保法颁布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多部法律纷纷出台,按日计罚、行政拘留、连带责任、公益诉讼等法治举措逐步落实,环境违法有了强有力的遏制武器。

源头严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治本之策。过程严管,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后果严惩,是建设生态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思路进行的制度设计,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近年来,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地质工作作为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现结合工作实际谈以下几点体会。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问题阐述了一系列生动形象、思想深刻、非常具有指导性的重要观点。

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生产力不断发展,而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4月10日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讲到:“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

第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偏差,没有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角度出发,而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发展。20XX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答问时提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要经济发展,也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0XX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总书记用“命脉”一词把人与山水林田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之间的优化配置对人类永续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也告诉我们,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采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对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合理开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人民有所呼,党和政府就有所应,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五,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首先,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能起到指挥棒作用,要考虑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各种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其次,要划定生态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再者,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管理,既要注重惩治,又要注重补偿,从而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

第六,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美好的环境需要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20XX年3月29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讲到:“植树造林,种下的既是绿色树苗,也是祖国的美好未来。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学习体验绿色发展理念,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既是总书记对青少年的谆谆教诲,也是对广大公民的期望,只有全民树立起环保意识,并化作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才会水到渠成。

第七,积极参与生态共建国际合作。前不久,美国航天局通过卫星观测到,过去20年中,世界变得越来越“绿色”,主导地球变绿的是中国和印度。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讲到:“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事实证明,中国正在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地质工作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赋存于地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地质工作对象也正是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穷二白到物资丰富的整个过程,地质工作提供的能源资源保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我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已迈过峰值,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也由解决能源资源问题逐步转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国际上,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地质工作也在转向生态文明建设。英国地质调查局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前不久,其更新发布的战略规划《通往地球之门》中提出,未来数十年,将重点对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的地质作用进行监测,目标是确保在不危害环境的基础上获得更多资源,同时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帮助政府解决国家乃至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问题和挑战。美国地质调查局确立了新使命:“通过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为国家服务;描述和了解地球,使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限度;管理水、生物、能源和矿产资源;提高和保护生活质量”。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也将资源、环境极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工作重点,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这些发达国家地质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我国地质工作实现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内,地质工作服务生态环境已初显成效。在清洁能源勘查方面,地质行业发挥找矿优势,按照“稳油、增气,发展非常规”部署,有力支撑能源结构改善。在城市地质服务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地质工作主动对接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完成了全国30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地质环境资源摸底调查。在支撑防灾减灾方面,地质工作通过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群防群治)、治理避让、应急避险等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在旅游地质方面,地质公园建设在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资源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形成了新的增长点,推动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在农业地质方面,通过调查,取得数十种元素地球化学图,对重要污染元素或有益元素分布、组分及影响机制等进行研究,对区域农业环境、土壤质量、农产品环境安全性等进行评价,进行农业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区划及预测、预警和预报,研究生态效应及治理方案,研究优质高效农业及发展战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地质工作探索碳储、碳汇技术方法,促进节能减排。在倡导和践行绿色理念方面,全国地勘行业大力倡导和实践绿色勘查,逐渐走进绿色勘查新时代。

近年来,贵州省地矿局以服务贵州省“三大战略行动”为主线,下大力气调结构、促转型,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在清洁能源勘查方面,实施了浅层地温能、地热(温泉)、煤层气、页岩气勘查和利用;在水、土污染防治方面,参与了省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了部分地区“贵州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调查”;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完成了50个县(市、区)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开展了50个对口责任县(市、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保障,完成了中缅、中贵两条天然气管道(贵州境)全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组织完成全省100个地质灾害防治自动化监测点站点建设;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开展了扬子地台南缘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遥感调查,承接了一批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调查设计等项目;在服务绿色产业方面,提出并参与了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协助地方政府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在钟山区、绥阳县创建了两个旅游地学文化村;在服务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参与了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参与编制了《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可行性报告》,编制了贵安新区城市地质工作先行方案,承担了大方县老城区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贵州省地矿局坚持以政府、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工作的同时,实现了经济发展提速换挡,促进了全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升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工作时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几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围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围绕建设美丽贵州,20XX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页岩气和煤层气勘查开发利用,推广使用地热能”,“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金属历史遗留废渣治理率超过80%”,“加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生态安全核心区域生态修复,实施贵州乌蒙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加强梵净山等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抓好草海、南明河等综合治理”,“开展石漠化治理三年攻坚”,“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34项重点任务”等,这些任务,与地质工作息息相关,贵州地质工作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

站在新起点上,贵州省地矿局将在以往工作基础上,集中优势力量,重整行装再出发,全力服务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提高战略定位,坚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观,把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悟深悟透,顺应时代要求,发挥地质人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发扬地质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作风,以贵州省委省政府决策为指引,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上谋篇布局,咬定目标、鼓足干劲、坚定步伐,努力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第二,厚植服务能力,发挥专家技术引领带头作用。经过长期实践与锻炼,贵州省地矿局产生了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发挥这些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的作用,贵州省地矿局于20XX年底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设立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工程技术、地质大数据、地热能开发利用、实验测试11个专业组。20XX年,通过技术攻关,贵州省地矿局共破解技术难题26个,在清洁能源、稀土矿勘查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贵州省地矿局将统筹局专业技术精干力量,增设生态地质、页岩气煤层气、地质灾害防治、物探等专业组,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参与国内学术论坛、会议,拓宽各类专家视野,让各专业组更加对口、有序、出色地服务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

第三,加强战略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多门类解决方案。在现有的与省内各市(州)、大型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贵州省地矿局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政府和企业在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继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大力推广使用浅层地温能,加大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探索性开展干热岩资源勘查研究,有效降低碳排放;继续实施地热资源(温泉)勘查攻深找盲,积极为现有地热资源探转采提供普查、详查、“三合一”方案编制等技术服务,推动地热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为实现“县县有温泉”打下基础。继续抓好防灾减灾服务,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对口责任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争取在首批18个地质灾害高风险县(市)中,实施特大型、大中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竭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水土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金属历史遗留废渣治理、病危渣库和尾矿库整治等开展工作,实施好贵州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企业调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争取实施乌蒙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两年攻坚、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开展矿山“地质管家”服务;积极服务旅游业,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和旅游资源规划编制,扎实推进“大贵州滩”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旅游地学文化村申报和创建,服务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积极服务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完成第二批18个县(市、区)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争取乌蒙山新一轮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服务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城市地质调查,聚焦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大问题,启动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努力推动黔中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积极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积极开展生态功能区综合地质调查,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所合作,立项开展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推进乌蒙山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试点,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及生态修复宏观决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贵州省地矿局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的地质技术服务,为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而不懈奋斗。

【篇三】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现已为人们熟知,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指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

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深刻阐释:“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二者的辩证关系方面,不是单纯地强调金山银山,不是单纯地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是在强调金山银山的同时,更注重绿水青山,更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过去,一味追求GDP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以实际行动来维护“绿水青山”。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她赋予人类生命,并且源源不断地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发展资料。“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发展,因此,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自然。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1.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其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并不意味着可以在这方面有所懈怠,多年以来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20XX年8月,习近平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结束时提到:“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说明当前仍然存在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且严重影响着人民健康,对民生建设提出挑战。

在20XX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说明了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说明现在是治理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也是必须在关键时期加强对这一关系人类命运的关键问题的关注。

2.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

尽管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我们已经有能力解决问题。

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靠牺牲“绿水青山”来换“金山银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治理环境问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具备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仅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且注重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注重治理环境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

我们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们必须凭借良好的现有条件,依靠改革创新,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交给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建设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

1.

加强建设,发挥各级领导带头作用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总体布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政府制定有助于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政策,研究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减税政策;合理分配用于各方面建设的投入和生态文明建设内部的财政支出,建立多元环保投入机制;加强生态监管,完善监督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理念,强调在治污等方面加强监督、治理和惩处力度。强化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尤为重要,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单纯依靠引导和教化,必要时要通过强制力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同时,领导干部的自身建设也是关系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导班子,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强调:“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的纯洁性建设和各方面建设。

2.

弘扬精神,发挥全民共建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要通过弘扬精神使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内化于人民之心,发挥全民的共建作用。

在生态保护方面,20XX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事迹做出高度评价,并且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的坚守和奋斗使荒原变为林海,这种“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坚守精神正是当代建设生态文明所缺乏的,也是所应当弘扬的。

建设生态文明要依靠全民共建,仅仅依靠少数领导干部是远远不够的,要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例如在环境治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生产者坚持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做好污染处理工作;消费者坚持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3.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在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方面,世界各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应当为构建绿色地球贡献力量。在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等全球性问题上,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义务,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相应帮助。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强调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注重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20XX年7月,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致贺信中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我国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为构建适宜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而不懈努力。

一直以来,中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例如在2015年9月,习近平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国宣布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中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其它国家,中国在为建设“美丽地球”而承担起国际责任。

人类世世代代生活的地球已经变得污浊,不再有往日的干净、透明,失去了原有的湛蓝、鲜绿,这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后果。如果不想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那么就要求我们爱护自然,爱护生态,爱护我们的“母亲”——地球。

【周四】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资源丰富和多样性一直都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优势,从南到北地域的多样性造就的丰富资源培育了我们国家的众多人口,但是资源的攫取和利用总是有限的而且过度消费资源的代价同样使我们无法承受的,雾霾、水体污染、等新的污染关键词不断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净化器、自来水过滤器、和防雾霾口罩在现在象征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大环境越来越危险,而这恰恰是我们民生最大的问题所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时时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保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已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点。令人欣慰的是,蓝天保卫战早已打响,且成果斐然。但是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还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老百姓享有更多蓝天白云。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水污染直接关系人们每天的生活,直接关系百姓健康。要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要继续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亲水环境。

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不受污染的土地……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明确而又迫切,而且是惠及民生的最大保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篇五】

很荣幸有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心得体会。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高度

十九大报告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内容十分丰富,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党十分突出地、史无前例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新论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美丽”首次被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对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等等。这些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彰显了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矿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充满哲思。

“金山银山”是经济财富,是富强中国的基本要素;“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是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都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全体人民不可或缺的社会财富,两者都重要、不可偏废。对于我们国土资源管理者来说,特别是对我们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者来说,如何做到既创造“金山银山”、又留住“绿水青山”,是摆在我们面前且必须要翻越一座大山!

纵观人类发展史,如果没有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文明。但由于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没有妥善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各类环境污染和浪费资源的问题层出不穷。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否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矿业发展完全对立起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没有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社会生产所需的能源资源哪里来?国家战略矿产铀、稀土,钢厂的矿石,化工厂的原油、各类盐矿,修路架桥的水泥、砂石骨料,城市的高楼大厦、农村的村居民宅,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无不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自然资源的开发,都要求我们必须要创造充足的“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远离矿产资源,而是在矿业开发过程中,用更加严格的绿色发展措施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地和谐型”的“绿色矿山”。

正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既要克服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过分依赖,又要超越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绿色发展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和唯一路径。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是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在山顶会合的必由之路,而我们奋斗在国土资源战线上的同志们就是要当好山顶会合的带路人。

三、发展绿色矿业要有新举措

十九大精神博大精深,作为一名党员要努力“学懂弄通”,更要结合本职工作“做实”。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我们必须要有新举措。

(一)积极稳妥做好自然保护区矿权退出工作。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有效措施,是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力手段。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对自然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或有序退出,弥补历史欠账,符合重典治乱的基本理念。但是目前,无论是自然保护区还是矿产开发管理的法规政策,对矿业权退出都要求区别对待,而不是搞“一刀切”的政策,要综合考虑保护自然和开发矿产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对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明确的自然保护区,所有矿业权应一律退出;而对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不明确,甚至盲目追求“高大上”且没有实际保护要求的已划定自然保护区,则可以通过调整保护区范围,从而达到“退出”的目的。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按照平衡社会公共利益和矿业权人合法利益的补偿原则,提出差别化的补偿方案,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依法稳妥有序退出。

(二)扎实推进矿产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强化矿产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完善矿业权有偿出让制度、矿业权有偿占用制度和矿产资源税制度。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首先要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为导向,坚决落实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将保护和合理利用要求作为有偿使用的核心要求;其次要以用途管制、依法管理为前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相关准入条件和标准,履行保护和节约利用资源的法定义务,以防止无序无度开发利用;再次,矿产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多重属性,在有偿使用和保护中,必须要以市场配置、完善规则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竞争性出让,规范协议出让,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三)全力以赴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要把打造绿色矿业作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总抓手。矿业权人是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的主体,我们管理部门要当好相关政策的宣传员、工作的引导员、进程的监督员、结果的守门员,努力争取矿业权人及矿业从业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一是提升和坚定生态文明建设在矿业权人和矿业开发领域的信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才能真正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引导新时代的矿业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绿色发展才是真正解决“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要认真践行习总书记“两山论”和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举“环保旗”、打“生态牌”,使矿业开发不再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代名词,相反,争取成为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再造环境的有益活动,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打造新的“绿水青山”。前不久总书记视察徐州的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而成的湿地公园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指引。三是要积极推动用科技创新驱动绿色矿业发展。新时代的矿产资源开发必须向综合、高效、循环、节约利用转变,矿山企业应利用“绿色矿山”建设的倒逼机制,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真正实现矿业的转型升级。四是树立坚持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切实做到办矿一处,造福一方,促进矿地团结和社会进步,最大程度地减少矿业开发对自然和群众的扰动和影响,营造良好的矿业开发环境。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年来,结合省市县的各项布置和要求,**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镇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新**的道路上前进探索,全镇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现重点汇报我镇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一、 水污染防治全面覆盖

1. 实施清水工程,以河养河长效管理

自2014年起,着力实施清水工程,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狠抓河道整治,着力解决脏、堵、臭和水面污染现象,全镇15个村全部顺利通过验收。所有通过验收的整洁河道迅速按要求落实“河长制”,“以河养河”承包方以及保洁员进入河道长效管理,确保“河清、坡绿、水通”。并由各村定期对所管护的整洁河道实施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清水工程效果。

2.加大投入促进黑臭水体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不断推进东区、西园污水管网的建设和运行,2016年完成人民路,老204国道,晓星

1 段污水管网的建设,海古路、胜利路、安海路管网在建,总长度约8公里。积极启动老204国道与353省道两处提升泵的建设,待泵站建成运行我镇东区、西园污水即可并入城北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二是提高城镇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对所有建成和在建的城镇集中居住区实现雨污分流改造。实施城镇集中居住区截污治污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并接受环保局监控。三是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我镇已建成**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两处生活污水处理厂,根据县级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计划到 2020年实现全镇行政村村部所在地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覆盖率达 90%以上,目前我镇建设方案已拟定。

3.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促进水体健康

一是严格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镇会同各村, 组织实施农田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科学划定河道周边拦截区,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有效减少氮磷向周边水体的迁移, 减轻河道污染负荷。二是保证生态养殖杜绝违规违法添加。对全镇养鱼农户使用的饲料、鱼药等投入品进行检查,严禁在饲料中添加不符合国标和禁用的各种添加剂和违禁使用的鱼药,确保河水以及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与5亩以上养殖户签订安全责任书。对全镇的重点养殖大户40余户进行多次抽检,均未发现使用国家禁止的投入品。

2 4. 加强水系沟通,推进河道清障工程

实施省级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及拆坝建桥(涵)工程,

15、16年共完成拆坝建桥99座,17年计划完成15座。全镇范围内

一、二级河道完成清理沉船40条,水利站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巩固

一、二级河道网具沉船清理成果。各村组织全面清除

三、四级河道网具沉船。确保河道水清流畅。

二、 固废处理防治结合 1. 秸秆禁烧禁抛常态化运行

按照“属地管理、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原则,坚持秸秆禁烧禁抛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全面防控与重点督查相结合,坚决遏制露天焚烧和乱抛秸秆的现象,出台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禁抛实施意见和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禁抛考核办法,并从镇财政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这项工作。多年来双禁工作取得全面胜利,秸秆全量还田率达97%,我镇连续多年评为全县秸秆禁烧禁抛先进单位。 2. 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应用和处理

一是加强种养、利用、治理结合提高利用率。通过“户用蓄粪池+田头调节池+大田利用”的模式,建成1479个蓄粪池、中转池。通过蓄粪池调节畜禽粪便与大田利用。综合利用之余的畜禽粪便由畜禽粪便处理中心为农户、养殖大户进行拖运和处理,并引导养殖户与种植大户达成合作利用协议。二是推进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我镇积极鼓励和推进沼

3 气项目,推动沼气发电并网。鼓励农户参与沼气池项目,并建成100立方沼气池14座;10立方沼气池823座;已并网发电沼气池一座,在建并网发电沼气池2座。三是推进有机肥厂健康运行。鼓励有机肥厂积极收购养殖场畜禽粪便,利用畜禽粪便及农田废弃秸秆生产有机肥。**生物肥料有限公司年使用畜禽粪便3600吨,沼气渣12000吨,秸秆12000吨,年产有机肥达5万吨。 3. 工业固废进行分类处理

工业固废的处置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外销或者处理。由于我镇的产业特色,一般主要为渣、灰、泥等,一般可通过外销手段进行处理,也可与相关有资质的处理单位签订处理协议。危险废物必须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处理。通过填埋,焚烧,压滤或者其他措施实现无害化,本着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变废为宝,杜绝出现二次污染。

三、 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 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一是增加垃圾收集设施。垃圾收集设施的配备要求由原规定6-8户配备一个修改为每80米配备一个垃圾设施,进一步加大破旧垃圾设施的维修和跟换要求,各村根据新要求迅速组织增补、更换到位。二是增加垃圾中转房数量。村根据需求增加配备垃圾中转房个数,做到垃圾中转房做到门前硬质化有挡风墙和简易门做到不随风漂。三是拟增加建设垃

4 圾分拣中心。根据县要求拟于我镇建设占地五十亩的建筑垃圾分拣中心一座,目前已选址两处,待城管局确认。 2. 完善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收运体系

镇根据各村人口数量出台各村垃圾日收集量任务(每人每天0.5公斤计算),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采取“组保洁、村收集、 镇转运、县集中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由保洁员收集农户垃圾,垃圾车集中拖运至群益、贲集两座垃圾压缩中转站进行压缩,每座中转站平均日中转量40吨左右,运转至县处理单位对压缩后垃圾进行集中处置。

3.做好人员、制度以及经费保障

一是保洁、督查人员的配备和管理。严格按县保洁员配备要求进行“公开、公平”竞争上岗,全镇共配备保洁员143名。按2—3个村配备一名专职督查员的要求,全镇配备专职督查人员5名。制定督查员、保洁员考核办法,严格落实责任。二是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置纳入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和村庄环境整治考核,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统一标准的原则。三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考核和各项设施的配备。

四、 环境政策调控及环境执法

1、 将环境保护纳入考核

一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全镇目标责任制考核,占6分,实行倒扣分制。二是出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和村庄环

5 境整治考核办法,安排“以奖代补”资金用于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环境长效管理。三是实行村月度百分考核。村每月按百分值考核,考核分为共性考核和专项考核,根据集中考核结合日常考核来结算保洁员的工资。

2、 实施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

我镇成立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属地管理、责任到人;各有侧重、差别监管,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原则,建立完善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无缝衔接、责任到人的网格监管体系,以镇长***任镇级网格负责人,相关分管负责人与部门、单位负责人担任监管人员,村级网络负责人为村长,监管人员为本村负责环保工作人员担任。

3、 积极相应环保政策狠抓落实和执行

高度重视环保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效果,常抓不懈。一是县“两减六治三提升”工作动员会召开后,我镇迅速按照会议精神部署落实,成立“二六三”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工作方案组织实施。二是积极推进燃煤锅炉关闭改造工作。2016年县下达我镇关闭改造锅炉任务数10台,在我镇广泛宣传发动基础上,另有8台锅炉主动申报关闭改造,18台锅炉改造全部完成,完成率达180%。2017年锅炉改造名单初步确定,并提前做好宣传发动待县统一部署执行。三是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整改绝不手软。全镇77家违法违规建设

6 项目全部按照相关整改要求完成整改。

4、 严格防控、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一是加大监管力度。以网格化监管为抓手,对网格内有环境影响的各类建设项目和污染物排放、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工地道路扬尘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焚烧垃圾和秸秆烟尘污染,以及其他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等,开展日常巡查和现场监管,及时制止、处置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涉嫌环境违法的,及时向上一级网格报告。二是加大处罚力度。对不听劝阻,屡教不改的违规人员由环保部门,依据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予以处罚,2016年共处罚和谈心违规人员14人。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上报环保局进行处理,2016年我镇2家企业被责令停产,并处以罚款。

五、 提升社会环境意识

1. 加大宣传力度,将环保理念深入至基层

一是将环境保护宣传纳入考核。要求村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栏并及时更新宣传栏宣传内容;固定宣传标语不得少于10条;每月至少召开两次广播会;每月在各类媒体完成各项报道。二是通过各类法制宣传活动,将环保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贯彻。借助党员普法活动、环境保护宣传周、法制宣传日(周)等活动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树立群众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提升环保知识。三是在全镇范围内中小学开展环保宣传

7 和实践活动。各中小学设立环保宣传课堂,培养环保意识,鼓励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 2. 畅通环境信访、举报路径

2016年,我镇通过各渠道(包括到县镇信访机构上访、网站网帖、公共热线以及环保局公布的举报电话)共受理环境信访82件,信访数量较前几年略有增长。所有信访件均及时到村、到户、到企业进行处理,做到100%办理,100%回复,化解处置率100%。 我镇将继续拓宽群众信访渠道,增加微信举报平台等有效措施,落实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的奖励措施,鼓励社会公众自发监督企业环境行为。充分利用《海安日报》、海安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专项行动工作动态彰显党委、政府解决问题、惩戒违法行为的决心和态度,有效构建政府与群众共同应对环境问题的平台。

我镇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基层环保人员力量薄弱;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种养殖业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环保理念宣传力度不够等。我镇将就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加强引导、严格执法,以“二六三”专项行动为契机,在工作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发展三者协调统一。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突出特色抓深入 整体推进促拓展 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在创建内涵上求深化,在创建覆盖面上求拓展,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使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一、特色开路,发挥优势,提升创建内涵

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州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突出文化主题,开展了以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创建活动。是全国文化先进市,群众性文化活动基础广泛。依托

这一传统优势,他们因势利导,以点带面,以文化特色为引导,全面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在重点建设图书室、阅览室、广播室、电教室的同时,注重把文娱队伍建设和品位高雅的民间书画做为特色,强力推动文化创建。为促进文艺活动的开展,他们组织专业文艺人员,编排了一批与创建活动相关的文艺节目,并进村入户进行辅导,开展巡回演出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把创建活动变成了自觉行动。目前,全市有200多个农民剧团,12个书画院,200多个农村图书室,1200只秧歌队活跃在全市农村。村大堤农民书画院、书社、书画苑、书院等农民书画民间组织先后举办了20多次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主题的农民书画展,吸引了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来拍摄专题节目。投资13万元,建起了集革命传统教育、文化娱乐活动、民间传统艺术展示、书画艺术鉴赏、游览观光于一体的园林式文史院。同时,他们还开展了“百佳宣

传文化活动示范户”评选挂牌活动,对100个宣传文化示范户进行命名表彰。实施了“读一本科技书,学一门新技术,建一个生态园,闯一条致富路,创一个文明户”的“五个一”工程。组织了家庭读书、学法、环保、健身“四进家”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引导,提升了文化品位,带动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开展。

二、典型引导,辐射带动,浓厚创建氛围

为使创建活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该市始终重视发现、培树、总结、推广各个层面上的先进典型。一是培树典型人。村的农民戏曲爱好者、,曾荣获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先进个人、河北电视台戏苑乡音金牌擂主等荣誉称号。该市把他们作为文化方面的典型,大张旗鼓的宣传,使该村的戏曲表演迅速发展起来,并带动了周边村庄文化活动的开展。村的是当地的科技先进个人,在政府支持

下,她创办高档果品、苗木示范基地,并帮助8000多户果农进行果品改良,先后被评为市、县“双学双比女能手”和市“十大女农民状元”等荣誉称号。依托这一科技典型的辐射带动,积极进行引导,果农们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空前浓厚起来。二是培树典型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为此,该市开展了“美德在农家”、“十星级文明户”等为主要载体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树立了一批绿色家庭、科技家庭、生态家庭、文化家庭的典型。村的支部书记酷爱养花种草,他把自家小院搞的如花园一般;而本村的退休教师、夫妇,则利用自己的特长,主动编排了一批创建活动的小节目进行演出,吸引了周边等村很多群众加入其中。该市把他们分别作为绿色家庭、文化家庭的典型大力推广,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创建意识。三是培树典型村。先后推广了绿化先进典型魏家林村,沼气建设先进典型下卜村、大染庄,高标准建设村部的先进典型高,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先进典型村,治理“空心村”、修建文化广场、自己动手制作健身器材的先进典型唐奉村等等 。通过对这些典型的表彰和宣传,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带动了更多的创建村奋勇争先、不甘落后。是邻村,分属

一、二批创建村,在庄的示范带动下,村不等不靠,跑步入“编”,投资40多万元,硬化街道3500米,修建排水沟800多米,栽种塔松350棵、月季6000株,建成沼气池100个,建起了微机室、图书室、文化室、文化活动广场,并顺利通过了市首批文明生态村的考评验收。村在创建稍显落后时,新修排水沟米,新植风景树4000株,新建垃圾池8个,重新步入先进行列。通过推广这些群众信服的典型,达到了带动一批、拉动一片、辐射一方的效果,在全市形成了新典形不断涌现、老典型再增措施、新老典型学比赶超、争创一流的动人场面,全市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氛围进一步浓厚。

三、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确保创建效果

该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村庄之间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的差异,制定了因村而宜的具体创建措施,整体推进文明生态村的创建活动。一是了解情况,掌握重点。他们组织全体市级干部、市直部门一把手,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分析情况,找准薄弱环节,掌握创建重点。穆村乡的庄火头村基础条件较好,为创建活动的一类村,但每逢农历“

二、七”大集后,本来干净漂亮的街道变的垃圾满地、一片狼藉。针对此情况,分包该村的市级、市直部门领导调查后,把整治集后街道卫生作为创建活动的重点,制定了卫生管理办法,并把农历“

二、七”的下午确定为全村的卫生日,彻底改变了该村脏、乱、差的卫生状况。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坚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创建理念的基础上,强调理性思维,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了符合村情

实际的创建方案,对创建活动进行整体布局。基础好的一类村以全面建设为主,拾遗补缺,查找不足;二类村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清理“五乱”,实现“三化”;基础最差的三类村,结合本村实际,从抓绿化入手,循序渐进、分阶段建设,逐步完善提高。这些措施做到了科学、合理、可行、具体,实现了创建活动的齐头并进。三是加大指导力度,解决创建难题。为破解创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该市加大了指导力度,积极为创建村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使创建速度和创建效果得到了有效保障。市是林果大市,果品产区果枝在街头大量堆积,即有碍观瞻又影响环境。为此,该市多次组织果农到外地学习,引入了果枝粉末种植食用菌、树枝深加工等先进技术,不仅解决了果枝无法处理的难题,还为果农增收找到了新的出路。同时,针对部分果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问题,该市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开展了无公害果品生产

的技术流程。目前,全市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已达30多个,基地总面积万亩,村还成立了河北省首家无公害果品生产协会。为解决主动申请由二批加入一批创建的西牛村在创建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市生态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城建、交通、农业、畜牧、文化等部门入驻该村,排忧解难,现场办公,极大地调动了该村的积极性,加速了创建进程,使其一跃成为全市创建活动先进村。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做活帮扶文章

为推动创建活动更快更好地发展,该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召开协调调度会、帮扶情况通报等形式,督促各帮扶部门在帮思想、帮班子、帮科技、帮资金等方面,用真心、出真力,形成创建合力,做精结合文章。一是结合保先教育,广泛开展以服务“三农”为主题的帮扶创建活动。今年年初,他们组织80多个市直部门的2200多名党员干部,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依托,

深入首批创建村,察民情、纳民意、解民忧、办实事,开展了“七个一”党员实践活动,即“传一条致富经、送一本实用书、讲一堂受益课、演一场好节目、做一次义诊、结一个穷亲、献一份爱心”,把党员先进性体现到文明生态村创建中。在活动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6期,捐书万册,印发科普资料20万份,提供政策信息1200条,推广实用技术225项。二是结合部门职能,组织各种形式的帮扶创建活动。工商、质监部门开展了“查农资、保增收”的红盾护农专项执法活动,检查农资经销部246家,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万份,抽查检验各类农资商品50余件。卫生部门组织市医院8个科室的12名科主任组成专家组,对18个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和3000多名村医进行了医学前沿新知识、农村常见病预防与治疗等四个方面专题集中培训,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为群众义诊203次,床头服务28人次。团市委以“三争一促”活动为载体,组织农村万余名农村团员青

年加入文明生态村创建行列,倡导农村青年争做革除陋习先锋,争做公民道德楷模和争做增收成才标兵。市妇联积极组织创建村中懂技术、有特长的妇女举办科技培训班,开展传一项技术、帮一户、带一村的“传帮带”活动,还为10名特困儿童每人送去300元的资助金和学习用品,同时开展了“美德在农家”和“巾帼文明生态庭院”活动,树立了一批讲美德、讲文明、讲生态、讲科技的先进个人。三是结合部门的经济状况和创建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创建活动。市交通局与开发区的马屯村结成帮扶对子以来,筹集10万余元硬化了高标准的环村路1500多米,规划了横穿马屯村的西铁公路。是林果大村,果树种植面积近3000亩。市交通局在了解到群众对果树管理新技术及新品种十分渴求的情况后,及时购买了34寸彩电、vcd机、十几套科技光盘和50多本科技图书,解决了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难题。村是市土地局的帮建村,该村基础条件较

差,走在街上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针对这一情况,市土地局及时筹资3万余元,为其硬化了主要街道,解决了行路难问题。经过大力帮扶,该市文明生态村的创建进程进一步加快,引导农民建立了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了农民自我教育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本领,推动了

二、三批创建村的及时“入队”。

目前,市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共投入资金1480万元,新修乡间公路60公里,新植树木万株,新建沼气池3228个,改厕、改圈2500多个,44个首批创建村全部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建立了村规民约、群众自治组织和村民代表会制度。其中两个村被评为省级创建先进村,12个村被评为市级创建先进村。在全市组织的首批文明生态村考评中,达标率达到93%。首批创建的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创建积极性,实现了由“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在全市迅速形成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摘 要:改革开放后单向度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让人们面临着生态资源趋紧的严峻挑战,需要对此种“发展”非正义的意识形态和思维定式进行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重构经济及生态伦理的互动关系、构建城乡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完善绿色政绩考核评估体系是极为重要的生态正义路径。

關键词:生态正义;城乡绿色发展;地方政府竞争;体制改革

一、问题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战略促动下的工业化进程中,因部分群体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延与外涵的理解过于片面,未立足于整体角度深层考虑资源的综合发展潜力,将综合性、渐进性和内生性的“发展”简化为其中某一方面的人为性膨胀,偏执性地等同于单向度的经济主义[1],在自然资本化的经济逻辑下,预收了眼前待培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价值。此种非中立的超价值发展审视观,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的竞争秩序、交易氛围,更漠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传统文明成果的传承。

二、生态非正义的解构及其批判

第一,个体对生态伦理感知的钝化。在生存社会中,农民在通过务农或畜牧的方式将自然资源经辛劳加工、获得个人或经济单位需要的同时,又维护着生态的环境伦理;而现代大多数人在经历科学革命的冲击后,生态伦理层面的价值判断逐渐趋弱或为沦丧,肆意开发高风险工商业项目,严重危害着生态系统的安全。部分群体的目标与生产手段比例再也不像原始农民般那样的协调,而是将环境因素引入经济维度之中:趋利资本的肆虐横行让他们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来对公共自然资源大范围动手。此种抛弃道德文明、唯经济至上的生产观念,让人们对自然资源非正义资本化的程度,远远超过对大自然馈赠的守护程度。

第二,社会组织对乡村资源的资本化。公共自然资源的排他性与竞争性,让投标者对基层乡村稀缺资源虎视眈眈、伺机而动,他们通过抢占乡村自然资源而获取其独特性、有限性、优越性的方式,进行资本的后期加工培育,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来维持自身名列前茅的优势地位。此种资本逻辑让大量社会组织逐渐“公司化”,盲目设项目搞权钱交易,发挥着利用自然资源节省成本、就地取材的地域邻近优势,进行无边界的经济扩张,与牟利性经济组织大有趋同之势。在其创造资本成功灵活运作的经济活动空间之时,更扩大了城乡间不平衡发展的差距,违背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宜居发展模式,在这场无序且过度的竞争中,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成为生态灾难的被转嫁者。

第三,地方政府对政绩考核的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特点为:党的领导与地方政府体系的行为特征。GDP的竞争,让地方政府纷纷积极地投身于地方经济活动中,某些地区将“发展优先”的经济维度作为政策取向、制度偏好,欲采用不恰当手段对GDP进行疯狂的纵向直线“拉动”,漠视自身区域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先天特殊性或局限性,逾越发展边界,长期处于经济所谓高速增长的发展幻象中。殊不知,由此引发的诸多漏洞已成为燃眉之急——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成为中国生态经济的“癌细胞”与地方政府恶性竞争中不易被量化的隐性代价。

部分干部针对生态资本化的现象未有充分认识、对中央政策落实不到位,未及时制定或修改地方性路线方针,不但未减少对公共自然资源的市场化侵占,甚至更愿于自己任期之内创造出良好政绩,用直观的年终数据讲话,忽略了基层群众赖以生存的维持隐性的美好生态自然环境,对一些僵尸组织的破产进行阻挠,对咄咄逼人企业过度纵容,其中牺牲最大的仍是不可逆的生态毁灭性结果。

三、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形塑路径探索

(一)促进个体重构经济及生态伦理的互动关系

1.健全生态正义的生态文化体系。非正义的生态掠夺趋势,严重导致了社会不同层次群体的实际生活质量、经济收益等社会福利分配的不均匀与不平衡。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在经济主义的发展驱动下将自然资源资本化后,远走高飞继续“恶性”开发,却将其视为“良性”经济循环;失去制度屏障的弱势长期栖居者虽未参加开发破坏性活动,却成为了“经济扩张”的牺牲者,需承担他人带来的不可逆自然毁灭性后果与社会治理责任。对于灾难分配的不均衡现状,资源开发者应立即认识到自己有关生态非正义的种种不妥行为,去除经济恶性发展的邪念,树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正义理念,做到精神文明、道德伦理上的真正“脱贫”。

2.树立“经济之善”与“生态之善”相统一的社会理念。“发展主义”的根本性问题是“经济之善”(经济合理性)的评估失去了“社会之善”(社会理性)、“生态之善”(生态理性)的前提性规约,并在相当程度上简化为狭隘性经济生产活动的“效率”或“竞争力”,因而难以避免地产生“生态之恶”“社会之恶”的后果[2]。反之,若以发展生态作为主要向心力,而将经济作为附加发展产物的“过善”,也会导致如“经济与环境置换”模式般的发展失衡现象,唯有将“经济之善”与“生态之善”相统一结合,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制度背景下,为无边界发展确立经济、生态、文化边界,方能真正达到现代化意义下的“社会之善”。

(二)加快组织构建城乡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

1.构建城乡绿色环境治理系统。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城乡间于各方面的发展藩篱渐成痼疾,统筹城乡共同绿色发展、改变和摒弃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观念,也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在推进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筹工作时,各组织需把握好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而因地制宜,不断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特色产业的升级;在其努力带动新型“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也应以“绿色政绩”的环保指标反向地制约考核各级政府,倡导二者形成相互依存促进的良性协同治理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生态工程项目,创建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形成生态正义的良性循环。

2.加大乡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少数组织忽视社会规范,漠视中央社会环境法规政策,甚至通过诡辩而顽强抵抗,违背伦理道德而又挣脱制度约束,无序地在无边界发展的道路上愈行愈远,让乡村经历着物理意义上的剧变及社会意义上的衰败。乡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的加大迫在眉睫,应尽快健全乡村环保专项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使处罚标准高于治污的成本;建立乡村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污染企业专项治理工作,通过落实治污方案来帮助相关企业减排降污。其中,针对乡村中部分处于实施阶段的新建项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此类项目的管理,不仅要提高此类项目的环保准入标准,也要对该组织的可持续战略发展规划进行综合严格审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资源的浪费;针对已处于严重反排污标准、处于治污无望阶段的组织一律坚决取缔,杜绝为了贡献经济指标而滥竽充数的僵尸企业,从根源上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再度泛滥。

(三)完善绿色政绩考核评估体系

1.完善政绩考核评价的相关内容。传统追求GDP政绩的考核方法着实需要改革,需将过去一味强调经济速度与规模转变的着眼点转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基于地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倡“绿色GDP”绩效评价机制中的生产法或核算法的两种计算方式,适当增加生态功能建设和生态保护成效方面的考核,因地制宜,让政绩越来越“绿”。相关部门在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工作期间,可适当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考核比重,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联系起来,作为干部奖惩和职位提升的重要依据。定期安排干部的文明素质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的政治站位,增强环保法律法规的绿色发展意识,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等责任链条,进而在不同方面协助区域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真正落实环保法提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生态环境保护正义铁军”,也可避免生态保护工作在向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传导中,形成越基层的部门对中央环保督察组提出的整改任务越是不断敷衍应付、做表面文章的差序状态,让高素质的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干部对顶层绿色设计愈加深入贯彻落实、层层推进,名副其实地成为所在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2.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坚决取缔损害人民群众与守法组织的合法环境权益、扰乱社会组织公平竞争秩序的“黑色组织”,严惩其将处于工业链尾部的废弃物清运未果而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等行为。某些组织因有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资金,便在环境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处撑起了“保护伞”,即使面对连续曝光、环保督察亦岿然不动,甚至肆无忌惮地继续进行污染恶循环。各级党委、干部应及时认清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杜绝对此类组织进行明里暗里的纵容与庇护行为,应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主动将綠色政绩作为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最佳回应。当然,保护生态环境不能仅仅是事后追究责任,相关的前期预防工作也是相当必要的,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应当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巡视、舆论监督等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发现问题,将经济非正义的苗头及时扼杀在摇篮之中,纠偏除恶,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生态损失。

四、结语

面对已然显现的生态毁灭性后果,我国人民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民族的政治共识与执政党的核心意识形态元素,共同承担起这项建设美丽中国的政治责任。需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维护经济及生态伦理良性互动关系、加快构建城乡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全面完善绿色政绩考核评估体系等路径逐步向生态正义的目标大步迈进,和谐共生、绿色共赢必是全国乃至全球追求的生态友好型美丽局面。

参考文献:

[1]  郇庆治.“发展主义”的伦理维度及其批判[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2-57.

[2]  郇庆治.文明转型视野下的环境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5.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在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创造开展多元化的农村发展模式提供机遇。商河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对如何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我国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商河县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创造开展多元化的农村发展模式提供机遇。近年来,商河县秉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改革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探索,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一、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难度也有所加大。长期以来,农民粗放的生产模式造成的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民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垃圾疏于管理,“垃圾围村”、“脏乱差”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及镇村企业的不合理发展加剧了农村的生态破坏。总结起来,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不容忽视

一是土地退化:我国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土地资源退化面积高达80.88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6.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7亿亩(180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5.01亿亩(33.4万平方公里),土壤盐碱化面积14.87亿亩,草场退化面积30亿亩,土壤污染面积4亿亩。这些退化过程所涉及的耕地10多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考虑到重复计算,如以10%扣除后,则我国土地资源退化面积为73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7%。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和粗放的增长方式,使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状况愈趋严重。

二是水生态失衡:早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4年年会上,中外专家就重点讨论了农业水源污染的问题,并指出了我国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的滥用(尤其是氮肥的滥用)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其非点源污染已经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加拿大教授斯谬尔指出,中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到10%,而氮肥使用量却占了世界的近30%。[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我国农田所施用的氮肥有一半在被农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的形态挥发到大气中或从排水系统流失到水体环境中,造成巨大危害,首先是对于饮用水的危害如河水、井水等,农药和化肥的残留渗透到饮用水源中并且不断累积的状况已经对我国13个省份数百万的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其次是对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威胁,据统计我国近一半以上的湖泊正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赤潮、水藻疯长、水生物因缺氧等原因大量死亡等都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二)农民生活过程中造成的“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农村大多数垃圾没有固定的存放点和处理厂,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散发出恶臭气味。农村垃圾污染环境的主要方式有:固态物质污染,即自然堆放的农村垃圾腐败形成渗滤液;液态污染,即堆放的农村垃圾在雨季被冲刷到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气态污染,即垃圾腐败产生恶臭污染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细菌和病毒,影响身体健康。近年来,全国多地惊现“癌症村”,据资料显示,有197个癌症村记录了村名或得已确认,癌症的形成原因多样,因环境污染而开成的“癌症村”正在中国大陆逐年增多。

(三)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过多地关注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将城市中无法处理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转移到郊区,采取直接堆放或就地掩埋的形式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垃圾,只是转移了地点,堆放在农村的大量垃圾必然会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源和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二是一些污染型的企业向农村转移。由于城市对企业的环保准入口槛较高、城市地皮价格较高、劳动力资源不足,至于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向环保准入口槛较低、地皮价格较低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农村。污染型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虽然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其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三是在城市发展中淘汰下來的商品销售到农村。由于一些电器巧产品的能耗较大或者其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无法进入环保标准严格的城市市场,于是这些物品被销售到环保标准较松的农村,这种转嫁型的污染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危害。

二、商河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商河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商河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秉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理念,走“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动发展”的路子,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崭新局面。2016年,商河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寻求绿色發展的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优化农村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农村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优化农村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在于解决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农村环保工作是商河县加强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商河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狠抓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农村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一是加大整治力度:环保部门经过专题考察,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城带乡”、“人工湿地”和“一体化简易污水处理站”三种方式处理乡镇生活污水。2011年,投资700万元在10个乡镇驻地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加快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商河县于2010年11月份率先在济南市开展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二是创新管理模式:采取县乡村三级筹资、行政管理以乡镇为主体,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业务管理的分级管理模式。建立了县乡两级管理机构,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处垃圾中转站,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乡镇(街道)驻地按城区标准配置垃圾桶,每5000平方米设1名保洁员。行政村每15户设1个垃圾桶,每100户设1名保洁员。每10个村配备1辆垃圾清运车;三是建立健全保洁制度:1546名行政村专职保沽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定岗保洁。截至目前,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12处乡镇(街道)环卫所,12个乡镇(街道)垃圾转运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全县963个行政村(居)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范围。

(二)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使得农业生产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化肥越施越多,而粮食却越产越少;为了增加更多粮食产量,只有不停地施加更多的化肥!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污染、水生态失衡、农产品农药检测超标等后果,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面对这一问题,商河县立足本县实际,借助独特的温泉优势,在积极打造温泉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先后高标准建设了济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畜牧科技示范园、乡村绿洲等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引领农业发展的作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大力打造“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健康肉食”等生态品牌。目前,全县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79家,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27个,被评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加大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是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才会更加顺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才能更加长久。商河县在环保宣传及农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一是环保宣传进农户: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扩展到农村,结合农村生态村建设,利用标语、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廣播等形式,结合当前生态村建设,在农村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比如与齐鲁网齐鲁拍客团商河站及捷安特车友俱乐部共同开展了“创建国际级生态县,倡导绿色出行”环保宣传骑行活动。沿途环保志愿者们向群众散发环保宣传资料、秸秆禁烧明白纸,同时进行义务捡拾白色垃圾,以绿色出行宣传环保,以实际行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新生活,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环保宣传进学校:志愿者走进各乡镇中小学,采取举办讲座、展板宣传、赠送创建宣传材料等形式,组织好环保知识进学校的宣讲活动;开展废品手工艺品制作课,在寓教于乐中传播“低碳生活”中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理念。

三、解决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抓好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农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的机构、体制以及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有关,因此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要从源头上阻断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上进行创新,淘汰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陈旧设备,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新型设备;加大对畜牧养殖企业的监管,要求其使用排污设施并且环保要求要达标。另一方面,对农村的工业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由于企业分散造成的耕地资源大量被占用、污染物覆盖面积广的问题;二是要从源头上阻断农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一方面,通过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和环保知识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由于自身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所带来的污染既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机制,逐步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实现无害化和减量化。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改善村容村貌;三是要从源头上阻断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带来的转嫁型污染,就要严把“入口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向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此外还要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加大对村庄内外、公路两旁、河道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使村庄内外的环境有一个较大改观;同时抓好环卫一体化的长效管理。

(二)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高投入、高消费及低产出、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好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变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科技进步孕育着突破,当前,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现阶段,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稳定推进农业科技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制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目前急需的农机研发、制造,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实施保护性耕种,构建现代农机服务体系,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加快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强化农机服务机制创新。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推广节水、节电、节能、节药等农业技术。继续扩大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抓好沼气体系建设,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推广节约型实用技术,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三)加快城乡统筹进度

一是制定城乡统一的企业准入制度。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是污染问题,而污染的罪魁祸首则是一些环保标准不达标的工业企业。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当地政府为了获得高额的税收而在政府审核时干预性地放松了环评准入标准,加之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较为丰富、工资报酬比較低。因此,要想真正将环保标不达标的企业驱离农村,确保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建立与城市同样严格的企业准入机制,二是积极建立农村的环卫标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的环境卫生治理效果要比农村的环境卫生治理效果好很多,原因就在于城市的环卫标准较高、环卫队伍和机制比较健全,而农村则缺乏必要的环卫标准,在环卫资金投入和队伍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就没有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既要从政府层面出发制定严格的农村环卫标准,并严格按照环卫标准的要求执行,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农民增强主动环保的意识;三是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群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要减缓城市不断扩张的速度,保护好耕地红线,保护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很大比例的城市人口是由农村人口转移过去的,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在推进城市文明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文明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大量的农田被荒废,城市企业排放的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河流小溪,大量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出现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始终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为此,应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大力开发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一方面,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制定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科技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组织科研力量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特别是要根据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和循环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引导企业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装备。抓住落后产能相对集中的重点行业,依法坚决淘汰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注重总结推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

促进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能源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的类型和性质,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布局。比如,建立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工业经济,建立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农业经济,建立在太阳能、氢能等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生态经济。从能源资源的视角来看,经济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不可再生、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以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可再生、污染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实现由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经济向以太阳能、氢能为主的新型能源经济或低碳经济转变。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多。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垃圾历年累积堆存量达60多亿吨,有200多座城市饱受垃圾问题的困扰,而许多城市现在仍然采取填埋、堆肥、焚烧等不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垃圾。这不仅严重浪费可再生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应改变以往把垃圾等废物视为包袱和灾害的观念与做法,将其视为再生资源和巨大财富,通过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手段,努力防止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并充分挖掘其巨大的资源潜力,实现“二次利用”。

重视利用荒野这一宝贵资源。所谓荒野,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或者人工改造较少的自然环境。在传统观念中,荒野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然而,在生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荒野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价值。荒野是一种具有原生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的自然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休闲价值、审

美价值。应进一步转变对荒野的认识,深入研究荒野资源的价值,在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荒野资源利用的方式,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荒野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上一篇:物流工程专业导论范文下一篇:医疗纠纷的研究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