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范文

2023-10-08

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范文第1篇

2011年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提出SoLoMo概念之后, 到今天已有超八年的历史, 社会各界都有不同角度的研究, 笔者通过广泛地阅览文献以及对湘中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小农户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发现, 最大部分践行“SoLoMo”营销模式使用微信及微信公众号, 进行销售。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花费的成本最小, 微营销操作简单、上手快, 而且只要拥有智能手机都可以实现操作。近年来, 微营销发展迅猛。各大企业蜂拥而至, 入驻微博、微信, 开设官方微博, 官方公众号。微商借助于朋友圈平台, 利用熟人关系网进行营销。目前, 微商已经泛滥, 每个人的好友中都有微商, 每天数十条的朋友圈信息且毫无新意, 内容只是对产品进行描述或买家秀, 让用户容易产生厌倦而屏蔽信息。且由于微商运营没有好的监管机制, 不良交易记录持续上升, 导致市场混乱。

因此, 如何改进创新微营销模式, 整合各类资源, 促进生鲜农产品营销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SoLoMo生鲜农产品营销模式———微营销

(一) 微营销

常见的微营销平台有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店、微博官方公众号、大V、直播平台等。微商是现今微营销中通过在朋友圈发布产品信息、买家秀等进行营销。传播形式多样, 有纯文字, 图片+文字, 短视频等。以直观、图文并茂等方式, 抓住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同时借力朋友圈的关系网, 通过朋友转发、点赞评论等实现进一步营销。微营销渠道主要借力微博和微信, 它们有着高使用率, 广泛的传播面和及时的互动性。新型的营销手段, 更能迎合现代人的喜好。此外, 微营销拥有广阔的客户资源, 巨大的市场潜力;能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 实行精准营销。由于微商无门槛, 从事微营销的大都是新创的小型企业和农户等。

(二) 微营销模式

微营销运营模式如下图一所示:

(三) 微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微营销物流链不完善。

现有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基础设施落后, 冷链储存技术还远不能满足生鲜农产品的存储运输要求, 且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地一般在地广人稀, 居住分散, 道路崎岖的地区,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鲜农产品营销的发展。从上面图一可以看出, 农户或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在利用微营销平台进行销售时, 一般会销往本地的消费者, 少部分会流向外地消费者。而在本地消费者一般会采用自送的物流形式, 尤其是在量不是很大或者订单不集中的情况下,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或生鲜生产者的成本, 包含了物流成本、精力成本等, 从而导致营销成功, 但没有成交的情况, 阻碍微营销的持续发展。生鲜农产品销往外地消费者目前冷链技术不成熟, 物流成本高, 再加上小农户生鲜生产者的农产品的生产量不是很大, 也很难构成规模营销。

2. 微营销形式单一, 效果不明显。

从微营销自身的概念来讲, 形式是多样的,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营销。但针对于生鲜农产品农户或生产者来讲, 微营销虽然不陌生, 能拍照、简单的文字发朋友圈、发微信群, 但内容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不能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二、基于SoLoMo生鲜农产品微营销模式创新

综上所述, 微营销在生鲜农产品营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仍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结合生鲜农产品的特征以及生鲜农产品生产者的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SoLoMo的营销背景, 对生鲜农产品营销模式进行了创新。其运营模式如图二所示:

微营销新运营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SoLoMo“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的特点。对于生鲜农产品来说本地市场应该是最大的市场, 尤其是规模与产量不是很大的农户来说, 更加要抓住本地市场。而对于本地市场最难的是物流配送, 用户分散, 增加了配送的成本。因此, 在新运营模式中最主要的特点是集聚人群, 在本地市场的各小区、社区、各单位建立专门的微信交流群, 并该在区域设置摊位或取货点。在利润许可的情况下, 在各小区聘请相关人员, 进行摊点管理, 微信平台的互动交流管理, 从而减少物流配送的成本, 促进生鲜农产品的持续销售。

三、基于SoLoMo生鲜农产品微营销新模式的实践

(一) 娄底五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简介

娄底五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 由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学院毕业的学生刘勇所创办, 位于娄底中阳村, 占地五十亩, 主要立足于生产绿色、健康、生态的农副产品, 包括无花果、果桑、樱桃、黄桃、枣、葡萄、特色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原有的销售渠道主要有采摘、配送蔬菜店、市场批发、供应超市等。

(二) 微营销新模式实践, 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2015年下半年, 通过访问了解该公司的销售情况, 当时刚成立不久, 销售渠道还没有完全打开, 建议其运用微营销进行生鲜农产品销售, 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微信群, 并且在农林学院实训基地申请到了产品存放点, 同时在微信群或朋友圈进行农产品耕种、生长至成熟拍照介绍, 让消费者对产生信任, 相信产品品质。经过这几年的运行, 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拥有了稳定的客源。

四、基于SoLoMo生鲜农产品微营销新模式的优化措施

娄底五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运用微营销模式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优化的地方, 主要以下几点:

(一) 应采用多样化的微营销, 增加圈粉人数。

目前, 五良生态运用微营销时, 只是简单地用文字或图片进行产品介绍, 微营销要赢取良好的营销效果就必须坚持运用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 比如利用小视频或内容营销。重点运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 朋友圈等微平台, 利用微博、公众号引流, 利用有新意的内容或热点话题在各平台转发, 吸引发展新的顾客。同时学会将产品与热点结合, 提升营销效果。

(二) 增加本地销售点, 扩大销售范围。

目前, 五良生态公司目前只是在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销售点, 建立了微信群, 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应根据自身的生产量来扩大销售范围, 根据销售点来建立微信群等各微营销平台, 以此来提高销售量, 增加利润。

摘要:本文基于SoLoMo生鲜农产品微营销模式进行阐述, 结合目前微营销存在问题, 对常见微营销模式进行创新, 经过娄底五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践运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本文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优化措施。

关键词:solomo,生鲜农产品,微营销模式,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承晋, 黄勇.移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J].经济管理, 2017 (4) .

[2] 张莉.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11) .

[3] 李文, 王志和.移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的探究[J].电子商务, 2018 (6) .

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范文第2篇

摘要:农田土壤被重金属污染之后,其毒性很容易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动物及植物中沉积,从而给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等带来很大威胁。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化肥、农药等的大范围应用,这就更加剧了重金属对农田土壤的污染程度。本文总结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一些修复技术。

关键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修复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化肥及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就使得重金属可通过很多方式残留到农田中,导致农田土壤被严重污染。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毒性大、不易降解等特点,因此极易在人体、动物、植物中沉积,从而给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与创新,努力研发出科学、环保、高效的修复技术,从而有效解决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问题

农业管理部门对我国多个城市的农田土壤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实验数据显示,大多数城市的农田土壤中As、Hg、Cd、Ni、Zn、Ph、Cu、Cr的单位含量都大大超过了土壤原来的背景值。防治农产品污染的农业部实验室对我国24个省市的农田土壤调查结果表明,有近330个重度的重金属污染区,总面积大概57824平方米,农产品被重金属污染的比重在被污染的农产品中占比高达80%。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郊区的农田均受到或轻或重的重金属污染,比如江苏南京的农田土壤受到了Hg、Cd、Pb污染,尤其Hg污染最为严重;2010年黄浦江沿岸地区农田土壤中Pb、Hg、Cd、Cr的含量依次超出土壤背景值的45%、68%、60%、67%;连续5年北京近郊农田土壤中的Pb、Cd、Hg含量都远远超过远郊;2010年深圳农田土壤采样点中有37%的Hg单位含量高于背景值,其中采样点中6%的污染程度在中度以上。此外,香港、重庆、海南、江西、广西、河北、福建、贵州等省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Ni、Zn、As、Cr、Pb、Cd、Hg污染。

2 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

当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的农田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而这些污染源都具有难以降解、毒性大、危害性大等特点。因此,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找能高效、科学、环保的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从而有效解决或降低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危害性。

2.1 植物稳定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指的是借助特定的生物技术降解、清除、转化、吸收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以达到恢复生态效应、净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植物稳定修复就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一种形式,其具有修复效果好、没有二次污染、操作性强、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植物稳定修复技术,是借助很强的耐重金属的植物有效降低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移动能力,从而减少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富集的机会。植物稳定一般借助根部转化、沉积、积累重金属的方式,或者借助根部表面的吸附能力将重金属固定下来,从而大大减小了重金属扩散到周围环境及下渗到地下水中的风险系数。植物根部产生的分泌物可有效改变周围的环境,可改变As、Cr、Hg的形态与价态,减弱这些重金属的毒性与移动性。有研究表明,黑麦草对土壤中的Cd、Mo、Zn、Cu等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且这些重金属主要集中在黑麦草的根部,很少向叶与茎转移;东方香蒲对农田土壤中的Pb、Cd、As的吸附位置也主要在根部,并且累积量高达87.12mg.kg-1、35.12mg.kg-1、31.69mg.kg-1,而叶与茎中只有20.18mg.kg-1、2.83mg.kg-1、2.06mg.kg-1。所以,可用东方香蒲修复被Pb、Cd、As污染的土壤。当前,用红麻、荠菜、纤维大麻、五节芒、荻、芦竹、芦苇等经济植物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具有很大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

2.2 热脱附修复技术

热脱附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加热被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壤,把具有挥发性能的重金属从土壤内吸出来的一种修复技术,比如Se、As、Hg等都具有较大的挥发性。有人通过太阳能对被Hg污染过农田土壤进行修复。在实际操作中,热脱销设备是由中温及低温的太阳能炉两部分组成的。实验结果显示,低温与中温状态下,对Hg的处理率依次为5.1%~77%、41.5%~88%。温度过高的话很可能使土壤的性质发生较大变化,并且还可能改变其他重金属的形态。有研究人员对Hg污染物进行加热时,当温度升到550度时,其在土壤中的浓度快速从1320mg.kg-1减少到了6rag.kg-1,并且还发现在高温情况下土壤内的铁锰氧化物从结合状态变成了残渣态、酸溶解态等,这都会对土壤性质产生严重影响。热脱附修复技术的优点是工艺简单,缺点是费用高、能耗大。因此,主要用于修复被易挥发性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范文第3篇

国家能源局所推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与光伏扶贫政策,让光伏农业搭上加速前进的快车。专家认为,如果大规模推广,光伏农业五年内将达到人民币万亿元的庞大市场规模,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动力。

金从土地生,农户增收快

光伏与农业结合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对农业空间的立体利用,克服了光伏发电行业的用地制约。光伏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改变土地的使用属性,即土地原来是农业用地,仍主要用于农业。光伏农业电站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土地属性及特点,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利用农业设施发电,进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附加值。

在光伏与农业结合的各类项目中,光伏农业大棚的应用最为广泛。它结合了太阳能发电、智能温控、现代化高科技种植等技术。太阳能系统所发电力可供智能控温与灌溉、补光等功能使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剩余电量还可回售给电网公司,创造额外收益。立体式的开发让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合理的利用,所创造的财富让农户享受到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福利,真正做到了“金从土地生”。

绿色无污染,节能又减排

作为光伏农业大棚大家庭一员的“太阳能加温大棚”项目,将太阳能加温系统与农业设施大棚有机结合,实现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无缝对接,改变了以往农业设施大棚冬季依赖煤、电等常规能源加温的模式。通过太阳能系统加温,可提高大棚温度4-5℃,每个大棚1个取暖期可节约标准煤近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2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约0.2吨。

光伏大棚提供充足热能,

减少煤炭消耗

煤炭消耗量的减少、污染排放量的降低,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光伏与农业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效力,试点的成功经验将会向更广阔的范围普及,从而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这不仅是对农业本身的积极改变,更是转变思想,利用光伏技术为生态环境所做的可贵努力。光伏农业的普及必将会影响更多相关行业的光伏推广,形成多行业合力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局面。

薄膜来助力,推进新生态

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光伏农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其中,汉能轻质化薄膜发电组件,因其充分满足大棚的承载条件和自身良好的透光性,勇当先锋,为许多农业项目带去了阳光的力量。汉能在山西、四川和安徽建设的光伏农业项目就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曾是历史上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现如今因交通、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能为永宁县带来的总装机43kW、占地面积达5亩的轻质光伏组件,将有效地缓解农业用电的迫切需求。在并网后通过余电上网获得国家补贴,还能获得收益。一“省”一“挣”,省的是农业资金;挣的是科技之光沐浴后,古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就在前不久,汉能将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新型温室大棚项目带到了安徽省安庆市的独秀山旅游区,建立起首个汉能光伏农业示范基地。这一行动是汉能积极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化、打造特色型光伏生态农业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安庆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改变传统农业落后局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大举措。

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范文第4篇

1 我国理县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

理县位于我国四川省西北部, 是我国长江上游的天然绿色屏障, 是阿坝州唯一具有藏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县域城镇。全县面积为4 313.42 km2, 可用的农耕面积约为0.25万hm2。全县共有81个村委会, 204个村民小组, 9 871个乡村户数, 农村人口约为3.64万, 是典型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给理县传统农业的转型带来了契机, 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优势, 不仅可以提高理县的经济, 还能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从1987年开始, 理县作为成都市的秋淡三线蔬菜基地, 建设有蔬菜基地0.23万hm2。其中, 大白菜、莴笋、番茄、辣椒和花椰菜等, 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1年该县成为甜樱桃为主要特色的水果基地, 占地333.33 hm2。2002年, 理县古尔沟镇, 成为阿坝州第一个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2004年, 理县被专家评为国家一级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理县区位优势明显, 到成都约185 km。近年来, 都汶高速已经形成通车, 213国道完成升级改造, 交通区位得到明显改善, 给理县交通运输提供了便捷的货运通道。理县由于海拔高度悬殊, 地形复杂, 气候差异, 具有三维气候特征[2]。植被覆盖率较高, 空气水源污染较少, 气候宜人, 年平均气温11.3℃, 年有效积温在3 700℃以上, 年均降雨量460 mm, 年日照时数1 680 h, 无霜期211 d以上, 理县农作物面积约3 763.6 hm2, 总产量7 974 t, 农村住户家庭纯收入7624.08元。理县自然环境独特, 工业的污染少, 空气质量清新,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理想区域。

2 理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条件较差

理县地势地貌复杂, 山多沟峡, 修路成本过高, 工程量和难度较大。现有道路受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道路垮塌等自然灾害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 但是通往乡、村的“毛细血管”公路仍有待完善。交通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只有公路交通, 没有其他的交通方式。其次, 李县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高山峡谷地区, 夏季雨季明显, 干旱频繁, 冬季寒冷, 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 日照强烈, 坡度陡, 农田水利设施完备,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2.2 农业发展生态效益低

由于理县参与生态农业的主体是农民, 公司化程度较低, 生产主体承担风险较弱, 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等, 第一, 从投入产出来说, 以个体农民为单位的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少, 规模小, 这样是很难形成产业化的大生产现代农业[3]。加之农民合作意识不强, 农业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存在不足, 这就使规模经济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第二, 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面临投资经营风险大, 随能力弱等问题, 新的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面临资金投入大, 个人无法承担等问题, 由于经营主体规模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 生态农业的承载力低, 一旦受到自然灾害或外部竞争压力, 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将难以承担类似经营风险。第三, 农村生态农业生产, 主要生态意识差, 往往是因为追求经济利益和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 这种短视的意识往往导致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短缺, 影响生态农业产业化, 最终影响生态效益的提高。

2.3 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内涵来看, 生态农业产业化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产业化, 生态农业产业化不仅要谋求传统农业所具有的产业稳定性, 还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全程化和区域化。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 以及销售管理和网络化的市场紧密结合, 形成系统的整体。加工和营销团队发展缓慢, 规模小, 管理水平低, 名牌产品少, 缺乏创新, 缺乏市场竞争力, 科学农业的意识淡薄, 是生态农业市场化经营的重要障碍之一[4]。

2.4 农村清洁能源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理县目前部分高山上的农民用的还是以薪柴为主的能源, 每户年均消耗薪柴2 000~3 000 kg, 由于理县生态比较脆弱, 长期以来不仅造成薪柴量的减少及资源的减少, 还造成对理县生态的破坏。

2.5 农民对生态农业的主体意识不强

“十八大”后,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大战略布局之一, 理县也开始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济, 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中。可是人们的参与热情依然不高。目前, 四川省、州、县政府也没有对公众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提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要求。从企业角度来讲, 生态农业建设意识较为滞后, 认为发展生态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过高, 不能形成短期经济效益[5]。而在生产过程中, 考虑到防止污染的成本过高, 企业没有动力防止或治理污染, 仍然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达到企业增加效益的目的。

3 对理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生态农业宣传工作,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生态农业的建设和生产, 主要是依靠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 必须首先加强农民的生态意识, 必须以农民的参与和分享为内生动力机制的核心。长期以来,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惯性, 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观念相对落后, 不知道“生态农业”的新概念, 这使政府的积极指导的地方尤为重要。因此, 由县级政府加大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是实现生态农业优化主体意识的关键因素。

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工作, 一是要不断加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农业市场意识, 只有政府领导干部真正领悟和认可了生态农业, 以促进落实相关政策等问题在实际实施中, 进而通过政策引导作用, 引导农民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要注重电视、互联网和报纸等媒体的广泛宣传, 结合生态农业实验成功的典型案例, 引导农民对生态农业致富的思想认可[6]。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教育程度和教育质量, 增加对生态农业理论、技术培训类课程, 重点是要对领导干部及群众进行生态农业理论技术的系统培训, 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技术水平的生态农业方面的人才。特别要抓好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 确保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足够的技术支持。

3.2 加大生态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中心, 为解决农业技术供给、推广、需求之间矛盾而进行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扩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技术发展过程。理县农业需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应用性的科技开发研究, 为提高生态农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3.3 加大人才队伍的培养

充分发挥理县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力培育和挖掘精通生态农业人力资源, 营造人才集聚的环境。通过多种途径, 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熟悉国际通行规则, 熟悉先进的生态农业人才的现代管理, 给予家庭、住房、就业的配偶和子女的优惠政策, 激活人才的创新、创业激情。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由县政府财政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 设立理县宣传生态农业人才扶持奖励专项资金, 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培育、推广机制, 扶持高层次、有潜力、有成绩的优秀人才, 使理县成为拥有优秀生态农业精英的宝地。

3.4 建设和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 对理县的农业转型发展、跨越升级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 全县人民和政府, 必须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 突出生态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作用,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7]。大力建设和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各个乡镇都要相应地建立组织机构, 配备专门工作人员,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 各尽职能, 特别是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消除任何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质量差的农产品, 如过量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标准。在全县形成有承担组织、协调和落实任务领导组织体系。各政策的实施和实施相互配合, 可以相互补充, 形成合力, 使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发挥最大效益。

4 结语

发展生态农业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改变粗放型、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业,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途径和途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农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实现农村、农业的经济效益, 还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外部性效益。当前, 理县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也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农业既是解决生态危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也是保障理县现代农业在国际农产品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重要途径。

摘要:发展生态农业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改变粗放型、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业,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途径和途径。以理县为对象, 重点以农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 如何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的环境、资源优势, 面临的主要组织、市场、技术和认识等劣势方面入手, 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借助的优势和克服的障碍。通过对理县产业发展的近距离观察, 提出发展生态农业需要解决问题及其途径。

关键词:生态农业,优势,劣势,理县

参考文献

[1] 蔡普民.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农业建设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0) :6327-6328.

[2] 朱文玉.我国生态农业政策和法律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9.

[3] 李国莲, 齐美福.我国农业问题与生态农业[J].安徽农业科学, 2003, 31 (3) :409-411.

[4] 韩忠军, 陈寿刚.对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1, 35 (1) :49-51.

[5] 王颖.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0.

[6] 杨顺平, 周桂虹.理县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及主要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 2013 (3) :52-53.

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范文第5篇

摘 要:生态循环农业通过对资源的协调、高效利用,将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良性生态循环。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生态循环农业在取得一定发展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以色列、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发展经验的比较研究,针对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黑龙江省;产业链延伸

一、循环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循环农业是指从系统论和经济学原理出发,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可利用资源和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循环农业强调循环的重要性,与传统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废弃物”这一粗放、单一甚至存在环境破坏性的经济模式相比,生态循环农业强调农业发展应当注重生态效应,通过变废为宝的方式建立“生产资料-农产品-废弃物-废物再利用”这一高效循环机制,形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形式。与传统小农经济相比,循环农业是技术主导型农业发展模式。

二、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资源大省,耕地、森林、草地、水利资源丰富,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近年来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大力推进以及政策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脚步正在逐步加快。

从模式上看,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主要包括(1)以农业秸秆综合利用为代表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模式;(2)以“养猪-沼气存储-厕所-日光室”为代表的农牧结合发展模式;(3)初级农产品种养与工业加工相结合的模式。

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从发展理念和发展重点上看,黑龙江省根据国务院相关指导精神,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建设,目前的发展重点是以生物肥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载体,在确保战略农产品供应的基础上减少农药和工业化肥的使用,打造适合黑龙江省情的循环农业生态圈。同时,黑龙江省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在能源节约、废弃物再利用、经济产值和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与此同时,黑龙江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目前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仍为政府主导推动,由于宣传不到位、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加之缺乏应有的激励措施,导致农民生态农业意识淡薄。其次,受制于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不足以及工业农业之间原本的行业隔阂,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大量水资源浪费、滥用农药、工业化肥和废弃物回收率低的情况。再次,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仍待加强,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资金缺乏、投入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技术研发、产业完善等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状况。最后,相关政策法律与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目前,黑龙江省仍然處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探索期,未能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细则和与之配套的监督激励制度。

三、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1.以色列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地处地中海西岸的以色列土地资源贫乏且常年干旱缺水。恶劣的自然环境催生了以色列以科技创新为推动的生态循环农业,主要包括在55%的土地上实施了高科技节水灌溉技术、无土栽培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纵观以色列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背后的技术创新功不可没。多年来,以色列探索出了一套从政府支持到高校科研再到实践推广完备的生态循环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直接转变了以色列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优质高效、精耕细作的新型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2.美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美国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建设思路是采用科学轮种保持土壤肥沃,从而减少农药化肥的滥用,同时通过农牧业的深度结合产生共生,建立大农业内部的循环链条,获取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3.日本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日本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围绕着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日本构建了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法、大类管理的综合法以及具体农产品相关的细则这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具体、囊括了各行各业废物回收细则等生态循环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日本以有机绿色农业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并为此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有机农业评价体系,将农作物的从种养到最终作为产生品出售的整个环节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之中,保障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质量。

通过对以色列、美国和日本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设经验的探讨,对比黑龙江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点借鉴之处。(1)技术创新是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黑龙江省应当借鉴国外积累的先进经验,通过加大技术研发的推广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2)搭建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链是循环农业的关键,黑龙江省应当在遵循农业规律的前提下构建更为科学、与生态更为融合的农业产业链条。(3)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的支持,黑龙江省应拓宽资金渠道,提高资金投入。(4)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黑龙江应着手构建与循环农业发展相关的法规和细则以及相关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

四、黑龙江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在分析黑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本文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

首先是树立生态环境理念,一是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化肥化学农药双减、秸秆、生活垃圾再利用制造生物肥料的宣传。二是政府可采取转移支付和投资优惠政策等方式对开展复合肥生态农业建设的农村和农民进行补贴,解决生态农业初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长的问题。

其次,从技术和产业链两个角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黑龙江省应当科学整合农户资源、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等资源,推动生物复合肥、沼气生产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另一方面,围绕战略作物和优势作物进行产业链延伸,搭建一个“作物种植-秸秆腐熟-生物肥-再种植”的循环农业生态闭环。

再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资金投入的保障可以从政府出资、社会资本投资和资金运用三个方面开展。政府层面可以利用转移支付、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科研和农民初始资金投入。同时可以将农村沼气能源、秸秆腐熟生产复合肥等技术较为成熟的项目对社会开放以吸引资本。此外,最终还要依靠生态循环农业本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分担其成本。

最后,可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针对生态循环农业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一方面,既要从生态农业整体出发出台一系列综合性较强的法规,又要针对诸如生态肥料项目等具体问题制定指导性、评价性较强的细则。另一方面,在出台多层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制定具有实践意义的评价体系和与之配套设施的奖惩体系,共同保障生态循环农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齐禹,张永春.生态农业良性循环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05):284-285.

[2]楚云菲,李娜.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J].创新科技,2015,(03):20-22.

[3]宋喜斌.以色列节水农业对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05):56-58.

作者简介:杨榆(198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PA教育中心2015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项目战略管理

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范文第6篇

上海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

一、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资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发展生态农业就能把农业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生产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成为首要选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洁土”、“净食”的生活环境,就能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拓展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应用生态农业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化肥农药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小环境压力,为上海的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注重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及推广应用,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价值,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增收。

总之,上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二、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初步成效

(一)积极探索区域生态农业建设

1、农业部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上海郊区崇明县、宝山区已分别被列为农业部生态农业试点县和示范县(区),根据“立足示范、着眼推广、点面结合、讲求效益”的原则,在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发展上海都市生态农业,建立一个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协调合理,整体功能较强,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优美整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农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环太湖流域生态建设。上海市涉及环太湖流域有青浦区的金泽、练塘两个镇,共有耕地面积11.4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9万亩。近年来,这两镇围绕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推行绿肥养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以及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工程等,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1、推进绿肥生产。绿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肥源,种植绿肥既可以增加农田经济效益,又可利用绿肥根瘤菌固氮、以小肥调大肥、以磷肥调氮肥等特点,富集或固定土壤中的氮、磷、钾及其它养分资源,翻压后可提供作物多种养分,绿肥秸秆还田还可增加土壤碳的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其它理化性状,实施种地与养地相结合,促进耕地地力提高。在绿肥种植补贴政策的引导下,上海大力推进绿肥生产,2004年以来累计推广绿肥种植面积200多万亩。

2、完成耕地质量普查。2002-2003年,完成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普查工作,耕地符合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占38.1%,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占47.9%,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占10.8%。2006年,又完成356万亩耕地的地力调查

与等级划分,全市耕地总体上处于较高等级,其中,一等地占17.4%,二等地占32.76%,三等地占26.09%,四等地占20.17%,等级最差的五等地仅占3.58%。同时,摸清当前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农田耕作层变浅,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有所增加,养分失衡现象较严重,耕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

3、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耕地质量监测是一项长期性的、公益性的农业基础工作。上海已在2007年底建立了500个地力定位监测点、100个环境质量监测点和30个肥料效应流动监测点,覆盖郊区大部分土壤类型和种植利用方式,每年为政府提供上耕地地力与环境质量报告。

4、加快中低产田改良建设。近年来,针对郊区部分耕地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一是推进松金青地区低洼地土壤改良工程建设,标准粮田建设面积30.4万亩;二是开展南汇5万亩滩涂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以及奉贤每年约2万亩平整田土壤熟化与改良工作;三是开展3万亩蔬菜等经济作物设施土壤连作障碍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四是嘉定等区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生物修复技术示范工作。

5、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为落实“占补平衡”政策,2010年以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为重点,把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落到实处。按照“部省共建、因地制宜、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的原则,构建农业、国土资源两部门共同开展补充耕地验收工作机制为核心,积极探索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工作模式。2010年计划在奉贤区开展“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省级试点工作,做好评定和验收补充耕地质量工作,指导补充耕地质量建设。

(三)全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l、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推广作为解决全市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2004年在郊区水稻地区试点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1.5万吨;2005年至2007年商品有机肥推广工作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推广范围以粮田为主,兼顾种植蔬菜和西甜瓜的基本农田,三年累计推广应用33万吨;2008年、2009年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推广数量分别达15万吨和16万吨。至2009年累计推广数量达64万吨。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每年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50-60万吨,保护了郊区生态环境,改善土壤地力,减少氮化肥用量,减轻盐渍化程度,提升农产品品质。

2、资源化利用秸秆。一是推广秸秆直接还田。主要是在农作物收割时留高茬或利用农机设备直接将秸秆还田,以及稻田秸秆覆盖还田。目前,全市秸秆通过机械粉碎后还田的比例占到全市稻麦种植面积的80%左右。二是发酵制作食用菌培养料。以现有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组建食用菌培养基料生产中心,集中收集周边地区的稻麦秸秆,并加工成食用菌培养料,用于蘑菇等食用菌生产。同时,蘑菇种植后的废料还可用于水稻机械化育秧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地遏制秸秆焚烧对空气的污染,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土壤的生物质平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3、减量化使用肥料农药。

按照上海市第四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化肥农药减量工程实施方案,6个区县(农场局)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了示范基地,累计示范面积8720亩,基本代表了本市种植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示范基地分3种类型:一是以规模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的粮田双减示范基地,例如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奉贤庄行现代农业园区和长江农场;二是以种养结合小型家庭农场为主的双减示范基地,例如松江新浜家庭农场;三是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双减示范基地,例如青浦练塘茭白生产基地和嘉定华亭城市超市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通过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肥耕地地力技术、农药合理科学使用、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和种养结合等措施,减肥减药效果明显,各示范基地水稻、小麦、蔬菜化肥用量比2008年减少6~

12.11%,有机肥料与化肥、化肥中氮磷钾使用比例逐渐合理,农药减17.7-38.2%。

4、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目前,本市郊区除闵行区外,其他区县均列为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2009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303.44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一是初步建立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包括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水稻施肥分区图,稻、麦推荐施肥技术模型,以及推荐施肥的主要技术参数。二是肥料施用结构渐趋合理,氮磷钾比例逐渐合理,中高浓度复混肥料、配方肥用量增加,有机无机肥料平衡使用。三是节本增效经济效益良好,水稻亩均节本增效38.98元,小麦亩均节本增效41.59元。

5、探索种养结合农业。目前,上海已经在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方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典型的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松江区结合土地集中流转试点工作,推出了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100-150亩,并在农场内建设一个年出栏1200头的猪场,猪场里产生的粪便和尿液,收集经发酵处理后就近还田利用。二是种养结合大型农场模式。警备区农场和海丰农场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形成了大型农场种养结合传统模式、现代模式以及欧盟模式。传统模式是指猪一猪粪一牧草一养猪模式、猪一猪粪一围河养鱼模式和猪一猪粪一林苗木一发展林业模式;现代模式是指猪一猪粪一有机肥还田一有机水稻和蔬菜模式、猪一猪粪(农作物秸秆)一沼气发电一养猪供暖和生活用电模式、猪一污水一氧化塘处理一还田模式;欧盟模式即“粪水生态还田”模式,建设全封闭粪水收集系统,将猪粪收集后由管道泵入储存6个月的大池中,经自然发酵无害化处理,然后通过大型粪水施肥机和搅拌机将发酵后的粪水喷洒农田。三是林下经济生态农业模式。随着上海生态林建设推进,逐步发展形成了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据统计,2006年上海林地养殖规模百亩以上的使用林地11.6万亩,年出栏家禽115.37万多羽,产值约2000万元。2008年上半年,仅科委项目的一个示范基地约10000亩林地,养殖肉鹅60000多羽,实现产值约600万元。

三、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

(一)加快规划制度建设

l、制订发展规划。各区县应根据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生态循环链建设为核心,科学制订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区域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目标。一是近郊城乡一体功能区(包括闵行、嘉定、宝山三区)。由于城乡处于一体,对农业生态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求将农业的自身污染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要求农业本身对都市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它是以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环境友好农业,着眼于通过使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技术、装备、手段及管理方法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还必须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重视发挥农业的生态友好功能,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二是远郊湿地生产功能区(松江、金山及青浦三区)。远郊湿地生产功能区应最大限度地保护稻田的种植面积,以“稻田圈”作为重要的生态单元,减轻氮、磷元素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双赢,确保上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在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河、湖蓝藻肆虐,局部地区取水口水源严重污染,百姓生活用水发生困难的现象屡有产生的今天,充分发挥“稻田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更显重要。因此,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应放在“稻田圈”为主的人工湿地建设上。三是滨海果品生产功能区(包括奉贤、浦东两个区)。该生产功能区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是上海市果品生产和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南汇的两甜瓜、水蜜桃,奉贤的黄桃,早已成为上海市著名的名、特、优产品。该功能区农田中经济作物栽植的面积较多,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作物对土壤肥办的要求较高,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投入较多,且对农田排水系统的要求较为严格,农田地力培育投入费用较多。四是三岛生态旅游功能区(包括崇明、长兴及横沙三岛)。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素以水清、气净、土洁而著称,加之岛上工厂企业少,所以生

态环境十分优良。三岛是上海绿色蔬菜和稻米的生产基地。该区域每年还有大量的滩涂经过熟化培育后转化为基本农田,该区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快熟化滩涂土壤,促进耕地质量提高。

2、出台相关法规。生态农业建设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生态农业立法,制订出台“上海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上海市耕地保养管理办法”、“上海市耕地质量验收办法”、“耕地质量验收标准”、“畜牧业粪便污染处理规范意见”、“秸秆处理办法”、“种养结合生态补偿实施办法”等地方法规,为限制环境污染、鼓励资源再循环利用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法律保障。

3、完善考核制度。为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加强各级政府工作责职,需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长效机制,配套制订《上海市生态农业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对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做出成效或者失责的单位和人实施奖罚。同时,对区县、乡镇政府,应从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索新型绩效考核体制。

(二)加强队伍体系建设

1、恢复农业环境保护站。建议协调市有关部门,尽快恢复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站,具体承担本市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指导工作,各区县农委相应成立本区域农业环境保护站,组织和实施本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工作。

2、健全市、区县和乡镇三级农业环境保护队伍。进一步健全市区乡镇三级农业环境保护队伍,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土壤肥料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力量,承担农业环境检测监测工作。

3、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生态农业要求的投资小、易操作、实施面广、增收明显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等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同时,加强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与宣传工作,加快生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l、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小规模种养结合模式。重点推广松江区新浜“畜禽养殖一粮食种植”相结合的种养模式;二是示范大型养殖场的生态利用模式。建设“畜禽养殖一废弃物综合利用一种植”示范工程,将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固体加工生产有机肥还田,畜禽粪便液体采用管道田间配套工程辐射周边地区还田。

2、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研究碳循环中的适用农业控制技术措施,并加快在农业生产中应用,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3~5年内加大水稻、小麦、茭白、油菜秸秆综合利用力度,降低碳排放;发展有一定效益的经济绿肥50万亩,建议对实行低碳农业的栽培措施推行生态补贴。

3、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和蔬菜标准园建设。重点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基地生态配套工程和千公顷设施菜地标准园的建设,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成立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以保护生态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商标注册,参加农产品质量评比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标识,打造知名品牌。

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稻麦、蔬菜、水果等不同作物的需肥特性进行标准化管理,实行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肥与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施用,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保障上海粮食和蔬菜等农产品的安全、优质、高产。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点,加强上游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实施重点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

治技术,继续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技术,降低上海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推广商品有机肥20万吨/年;加快推进上海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工 作,争取在1~2年内摸清上海农产品产地环境基本情况,全面开展上海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监管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开展农业投入品的有害物质跟踪分析和环境效益风险评估。

6、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庄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建设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农业观光旅游基地、生态庄园。使农民在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村风光、带农特产品”的旅游消费中实现增收,并促使生态农业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自身也得到长足发展。

(四)强化资金政策保障

上一篇:师徒结对活动师傅计划范文下一篇:送同学的小年夜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