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室内设计范文

2023-09-12

生态室内设计范文第1篇

【摘 要】现如今,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经济在不断的繁荣,我们的人文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却在不断地遭到破坏:雾霾越来越严重、生活用水的水质不断地下降、葱郁的森林也在不断地缩减,人们的水资源不断地短缺等等。与此同时,在环境不断的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为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这样的状况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情也日渐淡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提倡生态型室内设计,不仅可以节省自然资源,保护环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宜居的居住空间。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但是,据数据报告显示我们为了满足自身的舒适需求浪费了很多的自然能源,例如:水泥对水体的污染、木材对树木的浪费,从而引发大气污染和光污染。这也是提醒我们作为设计师要在营造舒适的环境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自然和人们之间的联系。把生态室内理念引入到室内空间设计之中,对我们设计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生态型室内设计的研究,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同时保护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何通过生态型室内设计的研究,做到环境资源有效的利用,降低污染程度等问题是我们未来在生态型室内空间应用中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态;环保;室内设计

一、生态理念室内设计分析

(一)生态理念室内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环境污染中,建筑占污染的比重较大,同时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也较多。在当代全球变暖的日益加重使得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在当代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室内设计上开始追求豪华、追求时尚和新颖。使得在设计上对塑料材料、不锈钢材料和玻璃、木材等材料的过分使用。以前是在大型的建筑设计中大量的使用,而现在在家居设计中也广泛使用。这使得一些不可再生能源被浪费,限制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出现了大量的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室内装饰在设计上的安全问题。在近几年也出现的“甲醛中毒”事件也在提醒人们要时刻的注重房屋装修设计的绿色生态至关重要。

最后,当前的生态型室内设计太过于单一缺少多样化。生态型室内设计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段,我们不能只着眼于潮流。在不断的更新发展的过程中被废弃的不可再循环利用的材料被丢弃,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一大污染源头。并且,在室内设计中过度的使用装饰材料,忽视了室内设计的设计思想和内涵。例如:在现代设计中过多的采用人工照明的方法,使人们缺少了与自然交流的机会。

生态型室内设计是现代主义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比于对建筑外部的组成室内的装饰也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物的本身是以框架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室内的装饰可以营造出设计的个性。室内的装饰设计多用于建筑材料为根本,结合多样性的结构和方法,给人们舒适的生态居住环境和生活实用性,与自然资源相融合。充分展现了生态型室内空间的特点。

(二)生态理念室内设计的人文因素

宜居型的生态室内设计在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还要特别注意人文的文化特色,这也是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在人文因素中既要满足功能的需要,也要符合当地的文化发展需要,当地的民族风俗等等。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分布中,每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人文特色,而这些人文的文化特色已经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了当地人的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室内文化。例如;具有园林生态艺术和古典建筑风格为主要的北京香山饭店,在他的设计中突出了对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

(三)生态理念室内设计的美学因素

在当代社会,传统的室内设计对于居住的舒适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要了,在现在人们还需要在美观上和心理、精神上的一种满足。在现代的文化传播中生态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更加对自然的向往,对于自然的相互融合。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自然与人正在逐渐的融合,在当今社会设计师在设计理念中更加关注了人和自然交融贯通,然而,只需要现代技术和科技的支持和设计理念的不断提高配合完成。宜居型生态室内设计主要在采光上使得室内空间和室外的空间有机的结合,使得光线比较充足。并且在材料装饰上,多采用一些原生态的材质和一些绿色的植物和生态景观。让人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风光。宛如在置身于大自然中。

二、生态理念型室内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倡导正确的生活消费观念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当今社会人们较为推崇享受主义,在物质不断的丰富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想要物质上奢侈的享受。这种消费观念是应该被摒弃的。追求过度的消费会对自然资源和能源造成过度的浪费和破坏,增加了工业材料的使用,破环了生态的平衡。因此,我们应该建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念,在满足生活必要的需求后最小限度的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多利用可以重复使用的材料。政府也应该出台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生态消费保障机制和治理过度消费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装修市场的专业管理机构

建立专业的市场管理机构,促使舒适型生态室内设计的稳定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监督,对不规范的市场行为进行约束,舒适型生态室内设计需要对空气质量进行专门的检测,但是现在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使得消费市场混乱。并且现在设计公司较多,有很多没有资质的企业,这需要对无执照、无技术的公司进行查办。建立完善的监管和监督机制。

三、生态室内设计的技术措施

(一)节能设计

在生态室内设计中,合理的空间构造设计可以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生态室内的设计可以使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相结合,这样不仅能使室内的舒适度提高,也能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自然能源,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節能灯来节省电的使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生态室内设计中,住宅的保暖和隔热为节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好了这些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节约能源。在生态室内设计中也要关注常规能源的使用,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可很多性能更好的材料,如果可以把新的材料和设计手段相结合,也可以节约资源。现在我们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因为它既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也不会对生态的环境造成破坏。

(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现如今,我国水资源短缺,缺水较为严重。因此,生态室内设计中水资源的节约是较为重要的,我们需要利用节水设备和对于水的循环利用来实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传统的用水理念。除此之外,我们在设计上还需要应用一些节水设备来实现,例如:使用节水的水龙头和卫浴等等。在家庭用水中可以提倡一水多用,并且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将饮用水和一些非饮用水进行区分使用,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水资源的节约不仅可以节省家庭的开销,还可以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结论

在做到舒适性生态室内空间设计,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材料上的节约,还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设计师在考虑空间分布的同时也应该对建筑与自然通风、采光等融合进行考虑,保持可持续发展。

本文一解决生态室内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生态设计理念和原则入手,分析了生态设计理论体系。生态室内设计要与自然相协调,在设计中以节能电器和环保材料为重点,降低环境的污染和伤害。对于装修材料垃圾要进行统一的回收和合理的利用,实现环境的再生资源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室内设计范文第2篇

生态理念下的服装设计是采用生态材料的简约风格或可二次利用的设计。在服装生态设计过程中要控制服装加工、包装过程中的污染、物耗与能耗。服装生态设计实施过程需要政府与企业合力克服诸多难题。

Ecologically-based fashion design is defined as employing the concise style of eco-friendly materials or reusable design. The garm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 pollutants engendered in during packaging, materia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have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Many problems have to be tackle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ly-based fashion design.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物质极度丰富使人们过着前所未有的富足生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摆在了面前。

1环境污染催化生态理念的产生

工业生产带来大量物品的消耗和排放,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和空气中过度的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构成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气温就明显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已经显示了世界各国对环境污染的深深忧虑及亟待联合治理的意愿。积极倡导绿色生态的时尚理念,为人类创造一个和谐与自然的生活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服装工业应以生态学为依托,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绿色生态为价值标准,来规范人们的生产与实践行为。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H HAECKEL)首先提出生态学这个概念,他认为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全部科学,进一步可把全部生存条件考虑在内。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最初以动植物群落为主体,后逐渐转向人类本身。人类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为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现代设计怎样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提供了途径和可能。

2生态理念下的服装设计

在生态理念的指引下,绿色生态文明引入了工业领域,在此为前提下,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必定为生态设计。

2.1服装生态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设计ED(Ecological Design),这种理念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在满足环境属性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和质量等。服装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与一般工业产品有很大不同,从而使得服装生态设计除了强调产品的环境属性外,还要求突出服用性能中的健康属性。具体来说,服装生态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过程无污染:从服装设计、面料选择、服装制作、包装运输到销售这些环节对产品及生产环境不产生污染。

(2)人体着装无损害:着装、洗涤、再着装的过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不良影响,其有害物质含量不能高于国家和国际规定的相关标准。

(3)废弃过程无污染:服装可以循环回收再利用,可做降解处理,废弃处理过程中不能释放有害物质,不对空气造成污染。

(4)能耗物耗无浪费:使用可再生的物质作为生产原料,降低资源消耗;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

2.2生态服装的评价标准

生态服装评价标准首先来自现行环境保护标准,产品行业标准及某些地方性的法规。这种标准是绝对性标准。例如国际通用的环境标志产品标准ISO 14024、国际认可的绿色纺织品Oeko – Tex® Standard 100标准以及我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制定的HJBZ 30 — 2000生态纺织品标准。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的发展和用户需求,以现有产品及相关技术确定参照产品,用新开发产品与参照产品的对比来评价产品的绿色程序,这种标准是相对性标准。随着国家和行业对生态服装要求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服装绿色性的评价标准也将越来越严格。

2.3服装生态设计的具体表现

2.3.1选用生态纺织材料

对材料的生态化选择是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求使用环保的、对人体无毒无害的材料。这就要求用于纺织纤维原材料的动植物在种植或饲养过程中,所用的肥料、饲料、生长剂、除草剂、消毒剂等对人类应是无毒无害的。使用在加工中不需要染色的天然彩色纤维,如彩色棉等;采用大豆、牛奶、玉米、竹子为原料的新型纤维,具有抗菌、负氧离子功能,是被称为“第二肌肤”的有机生态材料。还有一些生态材料如以虾、蟹的甲壳为原料制成的甲壳素纤维,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废弃的甲壳素纤维制品在土壤中能很快被分解。Tence1® 纤维的生产过程所采用的溶剂无毒,99% 以上可回收再利用,制成品在废弃后能自行降解。雅戈尔开发的汉麻纤维具有独特的抗菌性能,其种植过程不施化肥农药,生产过程无需化学后整理,节能减排,对环境不产生污染。

诸如此类的生态纤维正在不断开发,这些有机环保材料做成的产品,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对服用纤维的多样化要求,扩展了原材料的供给范围,并且能够做出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服装。

对材料的生态化选择还体现在材料生产加工过程的无毒化、有机化。服装面料的工业化印染过程会产生大量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而且许多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在发达国家服装市场中这些有害物质的检测相当严格。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也逐步认识到,现在的市场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环保水平和穿着安全的竞争,并且是更有决定性意义的竞争。

研究从大自然中获取天然染料、天然浆料和天然整理剂等以取代现用的化学品,或者采用少水和无水的染整新技术,既可以减少纺织服装业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获得有利于人类服用的优质服装材料。例如广东地区所特有的“香云纱”,是以野生植物薯莨为染料,经过多次反复浸染、曝晒、揉搓而成,无污染。又如面料的抗菌防臭和保湿整理可以使用蟹、虾外壳制成的整理剂。面料的舒适柔软整理可以用从蚕丝精练液中回收提取丝胶素进行,用淀粉酶加酵母退浆代替传统的酸、碱或氧化剂退浆等。这些有机物质的应用大大减低了环境的 污染。

2.3.2简约设计和二次设计

在生态理念的大背景下,应倡导适度消费思想和节约型的生活方式,简约设计成为了服装设计师努力的方向。服装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出现过一种回归自然、崇尚简约的设计理念。进入21世纪后,如何围绕服装的舒适、便利等实用性问题,适当考虑服装美化等装饰性效果,其主导理念不偏离维护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是服装界始终面临的课题。简约主义设计从简约的前提出发,立场鲜明地反对过度消耗材料,倡导珍惜自然资源和能源,用最概括、最精炼、最准确的设计语言来追求服装的美感,运用简单化的材料、简洁化的结构及精致化的细节来体现现代人简单而高贵的生活理念。比如著名服装设计师乔治・阿玛尼的时装以简洁和优雅著称,他打破时装设计常规,开拓以简约为信条的新观念,他设计的服装没有过度的装饰,将服装的精神气质收敛在简约的廓形之下。

二次设计是指对旧服装的再次循环利用。旧衣的二次利用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限,无疑将大大减少物质产品的浪费。二次设计的一种形式是对服装局部的零配件的再利用,即设计有利于拆卸和分离的服装,使零配件可以在服装间互换和通用,比如提供不同色彩或材质的口袋、领子及局部结构的备用件,给消费者提供DIY的设计空间。另一种形式是对旧物料进行二次加工和创作设计,打造时尚、环保新设计的概念,如设计师马丁・马吉拉将圣诞树装饰件循环再做成大衣,把长袍解构并改造成短外套,还有的设计师将废旧的牛仔裤拼接成牛仔衣等。又如美国加州的奥克兰公司正致力于回收废弃纺织品,试图建立全国性的加工处理系统,用废弃的纺织品加工成童装、手套及服饰配件等。

2.3.3服装生产、包装等过程中的生态设计

在服装生产过程中应全面控制生产环节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及对环境的污染,进行清洁生产和管理。选择服装设计方案、材料时,要考虑款式的简约性及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和无污染性,考虑服装加工工艺设计和设备的节能和降低污染性等,对成本进行控制,尽可能设计出总成本低的生态服装产品。

服装产品应采用生态包装。生态包装设计应选择易处理、可回收利用或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使其具有保护产品和易于分解回收的双重性质,如选用可降解的纸和可回收的维纶、丙维膜等材料来包装服装产品。还提倡对产品进行简单的非物质化的包装,省去大量的不必要的奢华装潢,采用壁薄量轻的材料,去掉塑料加纸盒的浪费空间的包装方法,做到极简包装。

总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既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又建立起生态文明,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服装生态设计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服装生态设计要求企业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角度出发,将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势必导致企业组织生产的成本大幅度增加,目前,市场主体大都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多数企业尚不具备生态经营意识,因此有些企业不愿意承受这种负担,也有一些企业存在资金困难问题。绿色生态材料种类有限,且大多不具备合成纤维牢度高、耐水洗、洗可穿性好、不掉色、易打理等优点,加上我国消费者对生态服装的概念比较淡薄,大范围推广有一定难度。

为推动我国服装生态设计的进程,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唤起全民的环境意识。通过立法,完善配套环保法律法规,健全各级环保机构,加强对环保的监控和执法力度,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类环保标准,鼓励并奖励那些执行环保标准的企业,对于不合格排放和过度使用资源的企业,给与停产或资金处罚。而企业本身也要从产品的设计、材料选购、工艺制造、成品工厂、安装、使用和产品用后处理的所有活动和过程都严格按 ISO 14000标准要求,做到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和生产环境。

4结语

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保证,人类生存和活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使得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将获得持久的发展潜力。服装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服装产业的绿色环保不仅关系到环境清洁,更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因此,生态理念之于服装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服装的外观是审美的外化,而无毒无污染的衣料则是审美的内化,两者结合才是服装真善美的体现。服装生态设计是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是走生态设计之路。积极研发和应用绿色生态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内和国际生态标准,将使企业发挥更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李超德. 中国加入“WTO”与服装业的绿色生态设计[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37 – 140.

[2] 吴春胜,何潇湘. 服装绿色设计的理念与策略[J]. 丝绸,2004 (5):8 – 10.

[3] 杨洁. 论服装设计中的“绿色设计”[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0 – 63.

[4] 秦寄岗. 主导世界服装潮流的“绿色设计”[J]. 装饰,2002(4):64 – 65.

[5] 吴蓉,陆小彪. 服装的生态设计与审美[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1 – 144.

生态室内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研究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坚持建筑与自然相结合,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开始要做到的就是施工前建筑师要坚持生态这个概念,这可以更好的实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因为这两者不是矛盾的,建筑的一些部分是属于自然环境的,所以在建立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状况。

(二)实现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在建设方面可以使用的成分越来越少。为了有效地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不可避免地就是在建筑的空间上进行扩展增加,合理的施工能够使自然环境和建筑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用完美的建筑生态技术来构建城市的框架,实现有限的土地资源空间的效率。此外还可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把握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密切的结合,实现平衡的生态建设,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材料的不必要的损失。

(三)生态建设需要体现地方色彩

任何地区的建设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做为依据的,因此需要显示当地生态建筑设计的特性和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来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文化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要在当地的可持续性能源分布上进行考虑,考虑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其他各种限制性因素。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未来的发展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要顺应未来的发展于此进行结合应用,以便他们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需求和发展,同时需要建筑设计的灵活的。

二、 生态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生态建筑中的“生态” 绝一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绿化,它是一种不仅对周围环境无害,而且还有利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标志理念。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生态建筑所涉及到的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 热环境系统、废弃物管理处置系统、绿化系统以及色建材系统等。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策略的使用,尤其是住宅区的物理环境 (包括声、光以及热环境)和能源系统的设计上,比如建筑规划、单体设计以及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等;需要注意的是生态建筑设计与绿化、建材选择弥补可分,但它也是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最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作为生态建筑设计的要点,应当加以重视。

三、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理念

(一)以人为本,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求

根据生理和心理需求,要以不降低生活质量为前提进行高效的节约,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舒适。生态建设应该优先考虑住户的需求,努力创造美丽与和谐的外部空间环境,完善建筑的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要求,要有干净的空气、水和土壤,不能进行任何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样也不会出错遭受自然灾害的威胁。

(二)与环境相协调

以人为本,创建一个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满足住户的需求。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有效利用水资源、建筑材料和其他资源,也就是说,使能源和能源消耗降到最少,比如在设计生态建筑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太阳的季节性特点,根据太阳能能源来使用它来温度,在冬天的时候就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取暖需求。让阳光可以照射进房间,冬天的太阳照射在地板和墙壁的时候可以被转化为热能,在室内温度下降时进行释放,这种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就做到了建筑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节约建筑材料能源

设计生态建筑住房的时候,在材料选择方面应该考虑使用当地的材料,不是选择从很远的地方运送过来的材料。因为材料也包含了额外的能量,在生产、成型、加工和装运的同时都会产生能源的消耗。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追溯到材料来源,材料的供应、制造、加工、运输的增加也会照成能源的浪费。对材料的使用周期进行衡量,可以确保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并积极利用其他工业和农业的废弃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四)建筑工程设计

对建筑进行定位,材料的形状和室内空间布局进行衡量,减少了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的建筑,就可以减少能源的能耗。使建筑走向合理化的发展,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和大小的适当安排,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的舒适度,又能达到节能的作用。在设计窗口的位置可以考增加自然光的使用,也可以让房子有一个很好的采光。也可以在屋顶天窗设置采光窗,从内部收集太阳光。

四、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

(一)建筑原材料节约

一般而言,建筑用材主要包括结构型用材、通讯设备器材、水暖电以及装修装饰用材,以结构型用材上的节约为例进行阐述。随着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砖石结构建筑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效轻质的墙体、拉索结构、轻钢结构以及薄壳屋盖等,这样就大大的减轻了建筑结构自重, 并扩大了建筑结构的室内使用空间。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大空间膜结构可谓是节约结构用材一大典范,其是预应力空门整体结构,并将结构和建筑围栏的部分融为一体,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材料承载力,并创造出自然形態之美的外观效果,飘逸中带有刚劲之力。节约建筑原材料,最重要的就是节能、轻质和灵动之美,只有这样才符合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本质要求。

(二)节约能源

建筑施工中的能源节约,应当始终贯穿于该建筑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因此,选择能耗比较少的建材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方面,而且建筑节能过程中的能耗潜力非常的大,它主要是依靠再生能源予以弥补。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建筑设计与构造处理,可实现采光、自然通风、隔热遮阳和利用太阳能,可以有效的减少相关设备配置及能耗,同时这也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节能方式。

(三)建筑的再利用

据调查显示,人类的浪费是巨大的,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其余非但没有被有效的利用,反而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通过这一分析可知,实际上我们在建筑资源的再利用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从实践来看,目前尚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式来解决建筑中的耗能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当考虑到该建筑结构的全生命周期,在其生命周期中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多考虑建筑材料的二次重复利用。

五、结束语

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新型是设计观念,它可以顺应环境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室内设计范文第4篇

1、生态学向城市生态学的演变

生态学的定义:其英文缩写是Ecology, 即地球上一切生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19世纪60年代, 德国提出了关于生态学的初步概念, 指的是周围环境怎样维护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生物在不断的生存发展中引起的环境改变的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生态学的研究不断深入, 使之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

远古时代的中国关于居住环境的风水理论、欧洲城市建设的思想等是早期城市生态学理论发展的萌芽。1920年, 美国提出了关于城市生态学的最初概念, 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经过不断的发展, 城市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上世纪70年代, 一些科学家从生物学方向研究城市, 通过分析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动植物及一切生命的影响, 总结出人与自然互相融合的方式与方法。1971年, 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和生物圈的发展规划, 旨在探究出人类实践作用于生态圈所产生的影响, 并且寻找出适当的手段对生态圈进行管理。

2、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19世纪20年代科学家麦肯齐对城市生态学进行总结, 将其定义为:城市中的周边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类所处的空间关系和实践关系。伴随不断的深入研究, 城市生态学的定义也不断完善, 即:将生态学和工程学作为城市发展的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构建、功能、行为和内部组成各要素间、整体与周边生态元素间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科学。

3、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从城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经济、信息能够高效利用并且能够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的人民的生存聚集地。生态城市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已经有很多国家重视生态的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国家也在积极建设生态国家的进程中。

二、构建生态城市的依据

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要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理论依据。人与自然的共生, 不仅是人类依靠自然, 所有的生命都要依靠自然。人类本就是自然这个整体系统中的要素, 当自然系统遭到毁灭时, 人类也将会不复存在。所以, 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 要以自然界为根本, 发展一个和谐的自然系统, 重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构建生态城市的设计要点

1、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区构建战略、指导理论和举措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是生态城市构建的形式之一, 它不是简单的城市的构建, 还指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生态化。在进行整体规划时, 保证城市空间的均衡性与生态性, 做到不顾此失彼, 建设生态型的新型城市。

2、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灵魂,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的绿色和生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并与绿色生态理念相融合。

3、以科技手段为依托

在满足城市规划与生态发展相均衡的前提下, 做到城市中的经济、文化、自然互融共生, 就要以发达的科技手段作为依托。要将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与设施作为科技研究的重点, 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绿色科技研究水平, 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持。

四、我国建设生态城市显露的问题

1、无产业支撑生态城变空城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将绿色建筑进行堆砌, 把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相混淆, 造成生态城市无基础支撑。目前很多地区打着生态城市的旗号, 对江河湖海等进行大面积回填, 兴建大量发地产项目, 而忽略了与建筑相匹配的周边环境。过度的开发房地产项目, 导致很多的新城变成所谓的鬼城, 不断的建设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 导致变为空城。

2、开发商参与度不高

开发商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但是很少能够做到将绿色技术与项目开发进行融合, 不能够找到恰当的组合模式。并且在生态城建设过程中开发商考虑应用生态指标和绿色技术会增加成本, 认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是政府的事情, 所以开发商对此的积极性不高。

3、绿色生态城市商业运行尚无最优模式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在目前所建设的基础设施中融入生态理念, 逐步实现向生态城市的国度。制定出可持续利用的商业模式, 是未来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雨水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利用、园林景观的维护等问题, 应当怎样去实施和发展。对于如何深入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国家还一步步的摸索中

五、结束语

国家倡导建设生态城市, 将生态文明写入基本国策中, 不但是顺应城市化进程发展的结果, 还是推动生态化城市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持。首先运用通过科技对生态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将我国生产力转变为绿色生产力。通过科技的进步, 发展城市的建设以及整体素质, 进而增强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其次将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列为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已经将生态城市的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与生态的共生, 将是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最后,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人口压力的增大, 导致城市的快速扩张。过分追求城市化进程, 从而忽略了对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引起一系列急需解决的城市问题, 如内涝灾害的发生、污水的排放、交通的拥堵等。诸如以上提到的种种问题都是城市与环境发展的失衡, 人与自然对抗的结果。创建一个生态和谐城市, 能够有效的缓解现在所面临的各个问题。所以, 构建生态城市对国家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全体居民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 使得人们对整体的居住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在满足各项物质文化的要求之后, 对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21世纪,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日益关注, 并将生态城市的建设写入基本国策。新世纪, 国际的竞争不单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更是国家生态环境营造的竞争。

关键词:生态,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生态室内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斗银河公园北起斗银村,南到海浪河,是海林市“一环、一带、十一园”城市绿地系统大格局之“一带”部分。集海林城市中央地标、城市生态文化景观轴三重功能为一体,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生态文化景观长廊。

关键词:斗银河;绿地系统;景观轴;生态文化

1 项目背景

该河道北起斗银村南到海浪河,河道呈微“S”形状,成年大树整齐地守护河道,河东、河西车行路分别与河道两侧完成城市交通组织功能,整个空间截面宽度为7.5km,景观宽阔壮美。因其与城市紧密关系,远景规划目标定位为海林市中央景观轴和生态长廊。项目分近、中、远三期实施建设,将整个河道划分成3个特色空间,赋予不同的主题概念,打造成优美的滨水公园,保证城市中央生态链效应。

2 设计和治理目标

因地制宜,充分回收现场硬质材料和植物材料,利用场地先天景观优势,场地设计中设置观水悬挑平台、亲水台阶、亲水游园路等空间要素补充河道周边的公共活动空间。通过景观墙、主题雕塑、地面铺装、休闲座椅、植物组团配置等景观元素打造多个主题性明确的景点,使人们亲水、驻足、娱乐成为可能,改变现有的单调线性空间体验。工程材料的应用本着透气、透水、防滑、耐久的可持续理念,多用再生环保材料,其间点缀使用天然石材的原则,力求打造海林市生态环保样板工程。

通过自然环境调查,作为景观设计和生态恢复的基础,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1)河道场所中发生的种种问题,读取其特征时,将河流与人之间产生的新关系用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2)改造和设计不仅要以创造为前提,还应该根据场所特征,施以保护、恢复、整治等灵活的措施,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使用,通过与建筑系统的统一考虑,优化景观设备,减少造价。

(3)在构成区域景观的素材方面,河道的石材、铺路石以及河边护岸采取当地石材,通过多样化的使用方法来发挥其泛用性能。

(4)景观营造上,选择合适场地设计理念的植物品种,以利用本地原有植物为主,得到验证的引进及驯化品种为辅,既能体现生态理念,又降低了景观的建设和养护成本。

(5)注重植栽设计中常常被忽略的生态系统,设计得当,能够更好地提升环境品质,并减少维护成本。

3 设计和恢复过程

根据整个流域各种场所的特性,把这条河流分成A、B、C三段:

3.1 新华桥和友谊桥段为A段

这个空间主要表现当地的文化艺术、食品、工艺,通过现代城市广场,生动的照明、鲜明的图案,并且通过河道里植物带均匀的波浪结构体现出高品质的景观,表现出自然风景面貌,让当地居民意识到河流与人之间的关系。

3.2 友谊桥和子荣桥段为B段

这个空间主要展示运动和健康生活主题。通过体育活动区域、亲水公园、植物园、花园步行道、荷花池、茶亭和亭阁,配以观赏性的植物,让人们的日常活动和河道景观融入在一起。

3.3 子荣桥和英雄桥段为C段

这个空间主要表现自然、知识和探索,强调自然美。河道水景植物、自然树林、自然小径和木栈道的铺设、小型自然的观景亭等,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之美。

而新华侨、友谊桥、子荣桥和英雄桥作为连接这几个空间的重要纽带,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也赋予了它们新的造型,成为河道景观的标志物。

(1)新华侨:力与美的象征,赋予动感的钢结构寓意“雪”与“冰凌”的地域色彩符号,于下沉奥体广场相呼应。

(2)友谊桥:连接斗银河东西两岸的步行景观桥,轻松活泼的造型、宜人的尺度及装饰绿化赋予浪漫腔调,是眺望斗银河南北方向景观的重要节点。

(3)子荣桥:是海林市最重要的交通节点,设计中强调优雅造型结构的同时,观景平台的设置为步行者增加活动空间,依托外挂钢结构造型制造瀑布跌水景观效果,桥头布置假山、景石并配以组团绿化。

(4)英雄桥:以改造手法为主,其庄重、雄伟,彰显英雄精神。八根英雄丰碑柱,加之红色装饰性钢结构增添了庆典的氛围。

4 设计的效果和生态恢复

4.1 效果

(1)原来凌乱的河道两侧,经过景观设计,增添了亲水平台、休憩空间,保留原有大树的同时增加多样性的植栽组团丰富空间层次,更好地完善微生态系统,切实地达到更好的生态效应,而且将河流与人之间产生一种新关系用这些形式表现出来。

(2)从规划设计到景观场所中的公共设施、雕塑、小品等元素,再到植物群落的轮廓、色彩、线条与比例,统一中求得多样,和谐中体现变化,期间注意相互的联系和融合,既考虑短期内的建成效果,更需符合实际情况,根据季节变化与植物生长变化,在漫长的时间抽上营造富有生命力的景观,达成“时移景异”的最终目标。

4.2 生态恢复经验

河道自然环境是人类破坏的,而环境的改善也得依赖人类自己,海林市河道的环境整顿是靠着当地居民、行政单位、企业各方面提供技术和意见,设计单位听取各方意见,共同参与完成的。这个专业不只是技术者和专业技能者的专属工作,还集结着与这条河流相关的各方意见及智慧,市民能参与进来,并且在这过程中感受到设计和生态文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也是这个时代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梁铮.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恢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袁晓平.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J].吉林水利,2015,(1):8-10.

[3]谷玉文,李娟.浅谈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趋势[J].魅力中国,2011,(5):283.

(作者单位:大连建筑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上一篇:实验创新设计下一篇:室内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