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工程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6

民办高校工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结合地方高校交通工程专业办学的自身特点和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提出了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一、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的现状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我校成立最早的主干学科专业之一,本学科下的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在建校初期即已办学,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被列为河北省重点学科,2009年被列为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学科。

以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的办学为基础,我校不断进行交通运输工程的学科建设,目前已建立了道路工程、铁路运输在内的多个专业,办学层次覆盖了博士、硕士、学士及高等职业教育,以全日制在校培养为主线,积极开拓了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本科教学是普通地方高校的基础,目前,很多兄弟院校都先后创建了这一专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把我校的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二、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1.符合交通运输行业的需求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战略和先导地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河北位居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地带,是连接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在国家交通运输网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未来河北将建成世界最大的输煤港口群、原油及铁矿石进口中转基地,成为全国能源配送中心。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具有投资大、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明显等特点,到2011年河北将成为国内首个在所有省辖市开通高速铁路的省份。此外,轨道交通领域还是河北未来产业体系建设的6个装备制造领域之一。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决定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的投资重点,仅“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投资为2800亿元,预计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年均16.7%,带动GDP年均增长2.2%。未来几年,全国铁路投资达2万亿元,河北省近两年铁路投资就高达400~600亿元。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交通运输业急需提高技术水平,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我校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实践符合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

2.符合优化区域学位授权体系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很长时间,目前河北的学位授权体系还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历史较久,特色鲜明,是国家军事交通和铁路行业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学术带头人和科研水平较高,合理引导这两个学科的健康发展对进一步完善河北省学位授权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符合国防交通和安全保障的需要

国防交通是战争的生命线,事关国家安全大局,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国防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这方面高层次人才是国防建设的需要。我国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彰显了交通应急保障的极端重要性。河北担负着拱卫首都的重大使命,交通保障战略任务十分重要;该区域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战时交通保障和灾害抢险、抢建任务重大。

我校建校以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等历次战争,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专家队伍。国防交通应急工程领域的研究军地两用、平战结合,在省内甚至国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重要作用在汶川地震抢险中已得到印证。

三、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与要求

交通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富有创造力,具有大交通的意识,具备铁路、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系统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成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交通工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一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人文社科知识,了解本专业科学发展的新动向。

(2)掌握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分析,以交通运输安全、通畅、经济化为目的的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与交通管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及运用高新技术改善交通控制与管理的技能。

(3)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掌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测量、制图、实验测试技术、微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与革新、开发能力。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听、说、读、写的基础。

四、专业建设的具体思路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的前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淡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相反,教师的指导作用将显得更加重要,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如何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帮助和引导,将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期交通工程专业教师应力争达到15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其中正高职比例达到20%;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达到90%,其中博士研究生比例达到40%,基本满足每门专业基础课讲师以上教师3名,每门专业课讲师以上教师2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讲教师高职比例达到40%。

现有师资队伍整体上非常年轻,且有一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内容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积极引进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应注重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整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2.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教学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优化的实践,是当代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其应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力保证。

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建设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并不仅仅是购置几台多媒体计算机、建设几个多媒体教室这样简单的问题,而是应当考虑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特别是应当考虑如何转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3.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和参与生产的机会

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实践这一环节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削弱。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调查、课外竞赛、社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类型。教学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交通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按实践目的可以把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体系分为三类: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习,这三方面各有特点,需区别对待。

(1)实验教学方面。首先,实验室的建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实验室能

够开出本科专业目录和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基本实验,并在时间上对学生全面开放,将来条件成熟之后还要增补若干选修实验,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内容以及相关专业的新理论在交通工程领域的应用。其次,要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提升实验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具体的科研项目。

(2)课程设计方面。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积极构筑课程设计系统。

(3)社会实习方面。交通工程专业的实习内容包括城市交通工程、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三个方面。由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为保证培养质量,需要建立能满足实习要求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在建好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要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应由学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协商共同建立,签订正式协议以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保障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具备一部分生产经验,了解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配合基地的建设进行,这样,基地建设可以将教学与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进入产、学、研良性循环。

4.设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它反映了教学思想,体现了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决定了培养人才的知识水平、素质学识与创新能力。当前形势下我国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注重强调基础理论教育,专业教学注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科技发展要求,因此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方式,形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结构,共享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两部分,学生毕业时要学满192个学分,其中理论教学部分156学分,实践环节36学分。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体现我校交通工程专业侧重道路交通管理与交通设施建设,融交通设施建设、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交通经济于一体的专业特色。交通运输是一个大系统,所以要适当加大选修课比例,让学生通过选修课了解多种交通方式的知识;交通工程又是一门边缘学科,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到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建立大交通的意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选取计算机、电气、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进行学习,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5.推进双语教学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上讲台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交通工程专业要加大力度推进双语教学,近期可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

为保证教学质量,还要求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上讲台。55岁以下正副教授必须教授本科课程;对希望晋升更高职务的教师,本科教学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晋升的必要条件。

民办高校工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满足高校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高校的维修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大幅度增长,如何加强高校维修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项新课题。

[关键字]维修工程存在的问题管理思路

民办高校工程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结合“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项目建设,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构建了突出“实践、应用、创业、创新”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六年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提出“2+2+主干专业交叉课程”特色课程体系和长达18周的专业综合实践模式,并配套建立了教学质量全过程控制高效评估与反馈系统和“有效动员—严密组织—全程指导—过程控制—风险防范—严格考核”的质量安全监控系统。该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社会责任与劳动意识等综合素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拓展了教师产学研服务范围,提升了教师的施教水平和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同时为学生和就业单位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了解和双向选择的平台,让学生就业更趋合理、选择更加多样、就业成功率更高。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效果评价

一、引言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八个土木相关专业合并成土木工程专业。国内现代土木工程的建设、管理、投资,与规划、建设、施工、管理与维护等相关学科有关联,重点体现出个性与综合性。第一,个性。土木工程是单一的、无法连续复制和试做、难以退货或召回处理的项目。第二,综合性。土木工程项目包括论证、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阶段,考虑投资效益、建筑法规、环境、地质、测量、力学计算、防洪水文、材料、工程机械、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事项,关联教学、科研、政府管理等单位。[1] [2]施工企业从单一专业施工向综合总承包、多方式经营发展。现代培养模式应顺应现代土木工程的个性与综合性,内涵多学科、宽口径、综合性特征,且类型不同的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应有所不同或有所侧重。[3] [4] [5] [6]

二、培养模式的定位

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分为两大类:“985”、“211”类高等院校(简称重点高校)、一般地方高等院校。一般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知识结构方面一直仿效重点高校的模式[3],如土木工程按大类招生,多模块灵活设置教学的培养模式,主要遵循了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的基本思想。一般地方高等院校相对重点高校有如下差别[3] [4]:1.受学校学术地位和地域影响,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存在不足;2.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多模块灵活设置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实现;3.学生毕业的去向主要施工企业与基层单位,对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2002年始才真正意识到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存在的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教育部国家质量工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立项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学校办学历史、特色,主要面向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突出“实践、应用、创业、创新”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标是为土木工程相关企业培养合格的工程师。

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针对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学校将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等本科专业整合为土木工程专业并按土木工程专业大类招生。

(一)一专多能的课程设置模式

对参编1998年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的重点高校,其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表明:具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重点高校大部分采用了按土木工程专业大类教学,设置多模块课程,由学生进行选择的培养模式。我校基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资源,模仿重点高校设置方式设置了3个课程模块: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二年级结束之前由学生自主选择。经历了按学生成绩选择、按入学成绩选择等多种方式的探索,但均存在下列问题:各方向模块对应的二级学科社会影响、师资力量、市场人才需求期望不同,导致各方向模块的选择人数相差巨大——人数多的方向模块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而人数少的方向模块存在教学资源浪费问题。特别是按成绩选择,导致了选择人数少的模块几乎全部是成绩差的学生,进而出现学风下降、学生心理畸形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由于重点高校各课程模块的学科建设、师资、社会影响几乎没有差距,在高校扩招过程中,重点高校的本科生增长量相比地方高校少得多,生源质量是最优秀的,因而重点高校不存在上述现象。我校根据教学模块设置的实践和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特点,提出了按方向模块招生,相对固定专业课程模块,主干专业课程交叉设置,以达到触类旁通、一专多能的课程设置模式,即“2+2+主干专业交叉课程”设置模式。实践表明,该课程模式符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目标。

(二)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重点高校的培养是以优质生源为基础,着重培养创新精英,而地方高校主要是面向基层,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业精神。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经典数学为基础,以牛顿刚体力学和拉格朗日分析力学体系课程群为主体与专业规范课程群组成的。虽然牛顿刚体力学和拉格朗日分析力学体系200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但在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或技巧方面变换无穷。随着现代数值计算技术、个人PC机、友好界面的商业程序软件的发展,当人们面对复杂结构计算问题时,只要具备力学基本概念,就不需要更多解决力学问题的技巧,利用商业程序可很快进行复杂结构计算。在商业软件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传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教学设置将不再适用。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力学课程概念教学,可达到巩固力学基本知识、强化对力学分析软件的应用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对软件输入与输出的正确性的判断能力(例如学生应准确确定某个结构边界条件,大致判断正负弯矩的位置、受力较大的部位,而具体数值的计算主要是由软件完成,对软件输出的计算结果基本能够判断其正确性)。

现代施工企业不再只是单一经营土木工程施工,还包括投资、项目管理,其管理者的身份可能在甲方和乙方之间转换,所以学生应有一定的投资、商业、管理、人文的基本知识,具备成为企业家、创业家的潜力。学生要成为企业家、创业家,大学的学习经历仅是一个方面,其家庭背景、成长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与之也有密切联系。大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成为企业家或创业家提供必备知识背景,非专门培养企业家或创业家,课程体系设置需兼顾经济、管理、人文方面的知识课程。

(三)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设置

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且地方高校起主要作用。地方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加之社会环境的变化,实践环节的要求与现实实践条件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三个模块:实验、实习、毕业(课程)设计。学校内部的实验可以增加设备台套数,减少分组的人数,在短期内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实验的完成质量和效率,对此,经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价的学校基本上能达到要求。传统的课程设计是专业规范课完成后用1-2周的时间完成某种结构设计,实现对专业规范课程学习的理解与应用。由于PC机和教师命题存在单一性,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抄袭现象。课程设计应按PBL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模式,精心设计能力训练环节,构建能力考查题库,随机选择题库试题,通过答辩把关考查学生的能力。土木工程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样,由于PC机普遍存在学生毕业设计相互抄袭的现象,毕业设计过程控制比以往更为重要,应多方位过程控制,设计多样化的题目(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指导教师研究课题、就业三结合),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实施非常困难,一般包括三类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对于认识实习,通过教师带队与讲解、学生参观基本上能达到实习目的。[7]对于生产实习,土木工程企业大多没有固定的厂房,流动性大,即使学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无论是安全方面还是食宿方面,企业的管理尚未到位,且一次接待学生的容量十分有限,大多数的情况下只能采用类似认识实习的方法,即由教师带队讲解、参观,没有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如果采用分散实习的方法,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大部分没有完成,且实习时间短(一般4周左右),学生在企业实习基本上成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在春节过后的第八学期,受气候环境影响大,一般为雨雪天气,不适宜土木工程的施工,影响了实习的效果。显然,传统的实习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否则无法达到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只有调整课程设置、整合实习类别、延长实习时间,打破学期和假期的界限,选取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实习的方式与时间,建立新的实习模式,才能通过实习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我校基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项目,结合调研明确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土木工程基层单位,依托现代土木工程特征,凸显“实践、应用、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出“一专多能、工经管知识融合、实践能力强、创业与创新能力高”的应用型人才,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对经营管理有所了解的复合型土木工程师。为此,我校建立了“二平台+主干课程交叉设置”、“力学概念全过程教学”、“学期和假期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二平台”是指公共与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2+2),并且按专业方向平台招生,避免了第三学年分方向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干课程交叉设置”是在专业方向平台中相互开设专业方向平台的主干课程1-2门,如道路与桥梁专业方向设置房屋建筑学、隧道工程等交叉课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专业方向设置桥梁工程、路基工程等交叉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学时为专业方向的60%左右,着重使学生获得其他专业方向的基本专业知识。通过某方向平台课程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专”;通过交叉设置的主干课程学习,保证学生的“多能”与综合性。

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是力学,传统的力学教学注重解题的技巧,对基本概念本身和演化强调不够,课程之间同时存在重复、脱节的问题,如大学物理与理论力学同时包括刚体力学内容,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均包括构件内容。力学教师如果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在教学中就难免存在与专业脱节的情况。对有重复内容的力学课程编排教学大纲时,要按照不重复、递进、全过程不间断的学习模式来设置,形成“力学概念全过程教学”模式。

整合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8],调整课程设置,使基本专业课在第三个学年完成,开展从第三个学年6月开始至10月左右(至少18周)结束的综合分散实习(主要去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科研院所、教师科研或服务课题)。采用上述实习模式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主干专业学习后,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经过2至3周的跟班和培训,可以在实习单位完成一定的工作,并在多个工作岗位实习。由于实习时间较长,并且在6月至10月这一时间段,一般的施工企业工作任务饱满,实习生可以起到技术管理的替补作用。近4年的实践表明,随着劳动力短缺和劳务成本增加,施工单位越来越愿意接收专业实习生,并且会按月发1500元左右的劳务费。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定报酬,有效培养了自信、自立精神。第二,方便学生择业。学生和实习单位通过4个月的相互了解,为单位选择人才提供了考察机会,也为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提供了窗口。由于每年10月是企业进校选择学生最多的时段,学生在第4个月的实习有一定的弹性,企业面试与课堂教学互不影响。第三,第七学期从11月开始集中进行课堂教学,主要课程为专业方向交叉课程,如管理类、经营创业类、专业拓展类课程,这类课的课时控制在40学时以内,学生的实习经历有利于上述课程的学习。第四,有利于实行扬长教育,为教师吸收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提供了时间保障,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后,才有可能与教师更好地交流,否则即使参与了项目,也难以满足扬长教育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保措施与效果分析

(一)组织与领导

湖南科技大学为了保证“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的实施,成立了由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成员主要由教务处和土木工程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土木工程专业相关教授、基础课程教授等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通过4年的实践及调研制订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了学校的审定。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先试点后铺开”的原则,首先在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设立教改班,经过2009级、2010级试点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局部修改,然后在土木工程其他三个方向进行全面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保证措施

按照“过程控制出精品”的原则,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全面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全过程控制评估与反馈体系。

1.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截至2015年3月,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有专业教师47名,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有41名,40岁以下教师比例为75%。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获得企业委托横向科研经费约1.1亿元,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项,组建湖南省桥梁与隧道科技创新团队,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近5年来引进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新引进的青年教师通过指派指导教师重点培养、参与学院工程检测中心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传帮带使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并在申报科研项目方面向青年教师重点倾斜,100%由青年教师主持、承担了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通过独立承担项目促进了其学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在大跨度桥梁分析、桥梁与结构风工程、结构振动控制、岩土基本力学性质、隧道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等方向形成了紧密的教学科研团队。

2.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通过中央部省共建项目、湖南省土木工程重点学科、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与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与质量安全产学研基地、湖南省土木工程重点专业等平台建设资金、学校自筹资金等,学校先后投入4500多万元,建成了力学实验中心,水泥、混凝土、沥青、路基路面、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地质、结构静力、结构动力(4×5T振动台)、风洞等实验室,实验室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为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实验室的全体教师都具有政府部门颁发的土木工程职业试验工程师证书,由于实验室教师具有一专多能的实验指导技能,所以能实现多人同时指导同一实验,能有效减少实验小组学生数量。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均具有动手实验的机会,杜绝了“观”实验的现象。

3.教学全过程质量控制评估与反馈体系特色

基于“过程控制出精品”的土木工程建设原则,按照课堂教学、实习(实验)、设计等类别建立不同的过程控制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督导团专家抽查、领导重点跟踪的教学过程控制与反馈机制。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场所,教师课堂教学充分投入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坚持做好开学前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重点检查新开课、开新课的教师,建立新开课、开新课的教师准入制度。坚持院领导与系主任针对性听课(院领导每年平均听课10次以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坚持学生写课堂日志制度,这是了解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根据听课情况、学生课堂日志定期召开教风、学风分析评估会,向任课教师通报到课率、听课情况、学生意见,对在教学效果、课堂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教师,要监督其整改,形成督查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评教体系是综合考察教师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通过建立评教数据分析系统,消除个别学生恶意评教的失真数据,是充分信任、尊重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自主权的体现。学生评教数据作为教师年终分配考核依据之一,作为对教师进行心理干预的依据(院领导与评教效果差的教师进行戒免谈话、建立教师教学效果长期不能提高的教师退出机制等),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以巩固专业知识为目的,构建课程设计质量过程控制机制。选题控制:课程设计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巩固,避免做成小而全的毕业设计翻版,基于项目式学习方式,设计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体,时间与授课同步,具有工程与应用背景的多种选题。要求控制:对主要知识点应有直接计算书和手工绘制图表。考核控制:对课程设计的主要知识点,建立相应的考核题库,通过答辩考核学生能力,评出成绩。

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验证与获取知识能力为目的,构建实验教学质量控制机制,限制实验小组人数,统一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标准,进行过程控制,推行学生评教,促使实验教师充分投入,对实验材料、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过程、学生签到、实验报告批阅、实验资料等实行标准化管理。在保证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开设统一的土木工程基础实验、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土木工程基础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巩固已学知识,与课程同步开设,为必做实验。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实验以综合性设计实验为主,主要包括金属力学综合性能(拉、压、弯、扭)、混凝土材料综合性能、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设计、配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钢筋安装与混凝土浇灌、梁体试验方案、测试传感器和加载系统安装)、土力学综合性能试验等四个主要综合性试验。构建适合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鼓励学生结合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IT)、学校科研创新计划(SRIP)等创新性项目的完成,增加可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学生自行设计项目)。

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综合分散实习的过程监控机制(整合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调整课程设置,使基本专业课在第三个学年完成,从第三个学年6月开始至10月左右结束,至少18周)。为确保学生长时间实习的效果、达到预定目标以及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特制订了一套全面、系统、有效的专业综合实习质量安全监控模式:有效动员—严密组织—全程指导—过程控制—风险防范—严格考核。该模式重点保障学生的实习质量与实习安全,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社会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意识。有效动员:按时召开学生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目的、规定、要求等,强调安全问题。严密组织:(1)教师联系实习单位,2-3名学生组成实习小组并由教师指定负责人,形成学生实习信息表,提交与实习单位的实习协议,系部批准;(2)允许学生自主联系、向系部提出自主联系实习申请表,教师核实、系部批准;(3)专题研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形成学生实习信息表,系部批准。全程指导:制定实习大纲,每位学生确定一名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学院联系),按照实习大纲进行指导。过程控制:指导教师每周电话联系或到工地检查、系部定期电话抽查或组团到工地抽查、系部定期与工地指导教师联系、听取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风险防范:学生与学院、与实习单位签订安全承诺协议,学校统一为实习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实习期间),学生实习期间需通过手机短信、QQ信息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定期向指导教师和家长汇报实习安全情况,若有学生没定期进行安全汇报,指导教师与家长需立即核实该学生具体情况,及时向系部、学院、学校逐级汇报情况,确保该学生实习安全。严格考核:学生实习期撰写的工程知识实习日记不低于50篇,工程实习(专题)报告不低于5000字且要图文并茂,在实习单位整理的文字资料、图纸、数据表格等(实习单位发放的劳务费签证资料)要规范;指导教师严格考勤、系部定期抽查情况、实习单位配合考勤,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总结评价要客观,由指导教师进行实习情况答辩与检查,对优秀学生给予表彰。

4.效果分析

我校“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立项建设,通过6年(2009年-2014年)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已走向成熟,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通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的创新实践和过程控制,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主体一专多能和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程知识竞赛(测量仪器操作竞赛、大学生力学竞赛等)、科技竞赛(结构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大学生创新项目(SIT、SRIP等)或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等。近6年以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完成国家、省级等资助的创新项目74项,获得科技竞赛国家、省级奖励49项,校级奖励300余项。长达18周的专业综合实习,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社会责任与劳动意识等综合能力。形成了“有效动员—严密组织—全程指导—过程控制—风险防范—严格考核”的专业综合实习质量安全监控模式,彻底解决了因专业扩招学生人数多、实习安排困难、实习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等一系列问题,并有效保证了学生的实习质量和人身安全。通过综合实习,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大幅度提高,实习单位给予学生的劳务费从2009年人均800元/月上升到2014年人均1500元/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实习单位对学生能力提高的肯定,且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信、自立的精神,也减轻了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教师在联系学生实习单位和检查实习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产学研服务的范围。更重要的是该实习模式为学生和就业单位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了解和双向选择的平台,让学生就业更趋合理、选择更加多样、就业成功率更高。在全国高校辅导年度人物“就业爸爸”皇晓东老师的工作带动下,近6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一直名列学校前茅。“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立项建设,以科研促教学,持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项目实施期间每年都有90%以上教师的学生评教测评分在95分以上。

六、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可通约性,使其效果评价更需要长期的检验和实践。如何保持时代特色,如何正确定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服务社会的主体地位,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动力。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律,持续不断地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永恒的任务。

[ 注 释 ]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11.

[3] 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7.

[4] 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5,47-50.

[5] 杨光,郑鑫,刘金云,郭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1):65-66.

[6] 李煜科,徐佳琳,王晖.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8):65-66.

[7] 聂忆华,王齐仁,钟新谷,刘丽芳等.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高效模式化教学实践探索[R].第三届高等教育理工类课程教学研讨会(HESEC).2013(12):1065-1068.

[8] 聂忆华,钟新谷,王齐仁,刘丽芳等.土木工程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捆绑模式改革[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11):14-15.

[责任编辑:刘凤华]

民办高校工程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成为各级审计部门及审计单位的必然趋势。本文根据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委托审计的需求情况,分析和描述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框架。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功能需求;框架设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20

高校内部审计对于建设项目审计的日益规范化,工程项目审计的电算化水平迅速发展,高校基础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传统的内部审计的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疲态”,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与法律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部门也必须关注所在单位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法律责任问题,通过信息交互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避免可以预防的工程索赔,降低审计风险成为高校内部工程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

1 高校内部工程审计现状及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1.1 高校内部工程审计的现状

1998年我国的高等学校全面开始扩招,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同时带动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工程的迅速发展,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发展也几乎是在成倍地快速增长。因此高校的工程审计任务也随之急剧增长。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高校工程审计任务的繁重并且第三方审计独立性更强,越来越多的工程审计项目通过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审计。

(2)高校工程审计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缺乏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审计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等可操作性。

(3)高校工程管理部门的责任追究制度少,工程管理不到位,加大了工程审计的难度。

(4)缺少专业审计人员与工程审计的管理方法落后,给审计质量带来风险。

1.2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项目的管理需求

1.2.1 高效、精细化管理需求

随着高校扩招和基本定型,高校的基本建设趋缓,工程管理逐渐规范化,高校工程审计更多面临的是原有建筑的大修工程和零星修缮工程,项目数量逐年增加,送审总金额也逐年增加,普遍采用的人工、表单式管理无法做到对大量项目进行及时统计和动态监控,需要信息技术进行现代网络化管理。

1.2.2 信息对称化,多部门协同管理的需求

高校工程委托审计中涉及不同的单位、部门主体,主要有工程管理部门、审计部门、造价咨询单位和施工单位4个类型,人工表单式管理通常会有如下弊端:工程审计相关信息在这4个单位之间传递的过程往往会有不对称性,工程审计文件的传递常常有延迟性。因此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使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工程审计信息系统,不但可以快速有效的处理各种工程审计的各种信息、文件,而且可以进行多单位、多部门协同管理。

1.2.3 高校预算管理的需求

高校的预算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而工程审计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见性的问题,工程审计的进度有时直接影响预算执行情况。配合高校预算管理的需求,工程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对财务、纪委等相关部门开放查询、监督权限,提供工程审计项目的实时进度状态,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就更大程度地从审计进度方面支持了高校相关工程经费的预算执行。

1.2.4 工程审计工作自身管理需求

高校工程委托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是建立在理清高校工程委托审计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可以明晰工程审计过程中的各方责任,从而达到对每个工程审计项目的各阶段的明晰管理。

1.3 审计过程控制的需求

1.3.1 工程审计流程的科学管理需求

随着现行工程造价量价分离的工程量清单管理模式和教育部的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形势发展,高校工程审计的内容和流程逐渐细致化和复杂化。人工进行工程审计项目的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统计越来越不能够满足现代科学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1.3.2 工程审计事前和事中的控制需求

高校工程委托审计管理过程中,由于专职审计人员的缺乏,对于很多工程项目只能做到事后监督,但是造成的弊端就是等到工程进入结算审计阶段,有些事实已经具有法律效率,给高校带来的损失不仅无法挽回,而且事后解决各方争议的过程冗长,审计效率低下。

1.3.3 工程审计过程各阶段工作的时间进度控制需求

工程审计工作过程和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一样,各相关主体单位的行为存在法律效力,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法制化社会建设的大环境下,各方主体也将越来越重视审计过程中各方的法律时效性和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化系统记录下各个相关主体单位的反馈意见及反馈时间将比使用纸质文件更加准确和高效。

1.3.4 审计质量控制的需求

1.3.4.1 对社会造价咨询单位的考核评价管理

社会造价咨询单位对于高校审计部门来说是受托方,高校审计部门对于这第三方的工作应做出有效的管理,并通过恰当的量化的考核对其工作进行评价。有了信息系统对审计过程中各阶段工作内容及时间节点的记录,高校审计部门就更容易对所委托的社会造价咨询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约束。

1.3.4.2 审计部门内部审核控制

高校审计部门内部同样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1.4 文本及档案管理需求

(1)高校工程委托审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文档,包括合同、函件、审计工作底稿、会议纪要、审计报告、审计咨询意见等等。由于可能同时进行委托审计的工程项目有数十或者数百项,进度不一,因此对于这些文档的传递与管理的高效和信息化是工程审计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现阶段大多数工程审计的档案管理依旧以纸质文件为主,审计人员查阅起来非常不方便,在信息和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能够按照项目归档和查阅的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1.5 法规库和经验库的需求

(1)工程审计是一项法规性很强的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工程建筑及经济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建立系统的法规库进行法规的管理、查询和检索将极大地方便审计人员,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2)工程审计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毕竟我国的建设工程还在不断的前进和发展,而高校的基本建设又具有其特殊性,因此现实与法律规章的冲突依然存在,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将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收集、维护和管理将会在更加完善的法规出台之前给审计人员一种参考的解决方法。

2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高校内部工程审计,并且是委托审计的前提下,针对审计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建立交互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想如下。

2.1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框架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由于用户数量会较多,并且随着现代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基于B/S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Browser/Server 简称 B/S)结构的系统平台[4],系统管理员通过Access Control设置用户权限,用户根据用户名和密码通过防火墙登陆系统进行相应权限内的操作从而读取数据或将相应内容上传服务器。文件上传之后应该只能被查询、下载,不能被修改或者被重新上传覆盖替换。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建立有自己的一套OA系统,因此基于OA系统建立的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系统更容易整合学校内部的信息系统资源,如果所有的信息系统的管理都在高等学校自身,这样建立的信息系统有方便管理,维护成本较低,相关部门间的数据兼容更容易的优点,也有其数据对外的法律效力就弱的弊端。但如果能够将服务器等相关管理委托第三方则优缺点与前者相反。

2.2 主要流程设计思路

2.2.1 总体框架

随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高校内部工程审计的业务也逐渐细致(见图1),高校初步建立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学校自身的审计力量和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并构建到系统之中。对于在各自学校内部工作流程相同的审计业务流程进行合并,例如图1中跟踪审计中的合同审计和造价咨询中的合同咨询业务可共用一个流程,只需要给不同的项目使用同一流程,但赋予不同的项目属性,也就是“贴”上不同的“标签”方便分类归档与分类统计。

此外,由于各地方开发和普遍使用的计价软件由不同软件公司开发,计价软件本身就是一套非常复杂、较为成熟的系统,并且虽然生成的造价文件的格式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转化成Excel的通用格式,高校内部委托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于其本身目标偏重于管理,因此可以考虑不将计价的作业软件集成到系统中,而采用将Excel文件导入的方式。

2.2.2 文件传输流程

在审核过程中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传递过程如图2所示:信息系统中传输电子文件的传输更能体现各方的独立性;信息系统中电子文件的传递过程比纸质文件更加快捷。

施工单位将电子化的资料通过网络上传到系统,高校工程管理部门收到纸质文件后对相应项目文件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打印项目审计申请表并提交校审计部门,审计部门进行审核后委托社会造价咨询机构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审核,社会造价咨询机构将审核后的文件上传到系统,审计部门、工程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则收到系统提醒,三方可以同时查看审核后的文件,并分别提交回复意见,必要时审计部门组织会议进行协调,直至在坚持审计原则下各主体无异议,社会造价咨询机构出具审计报告提交审计部门,高校审计部门则按照校内规定进行后续的工作。

2.3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模块及功能设计

根据前文所述的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各种需求可以设计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交互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块构架和功能:

(1)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系统管理员对于不同用户的权限设置,数据导入导出、备份恢复、审计信息的Web发布等。

(2)流程管理模块。对于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测试,用于项目管理过程。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不同的关键点要求的不同可以有所改变。这样就能够在审计工作不断的发展中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创新而不用重新构建新的信息系统。

(3)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以项目管理为主线,以高校审计部门为主体,工程管理部门、社会造价咨询机构和施工单位参与审计过程的交互式管理。功能包括项目的状态查看、立项、委托、审核、评价,各种文档管理浏览、下载、统计,审核过程中各种文件的流转、审批、共享和预警。日常工作的日程安排和提醒。

(4)文档管理模块。该模块中可设置审计过程中的常用文档、表单范本,对项目中的文档、表单进行查询、管理、审核、汇总、统计和输出。审计部门可以将合同、函件、审计工作底稿、会议纪要、审计报告、审计咨询意见等大多数文档经验化和模板化,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情况进行调用和修改。

(5)档案管理模块:按照项目进行项目文件归档、整理、查询、统计、下载,当项目完成结束时自动转入归档模块,将所有该项目电子文件汇总编号后存入数据库,同时支持对档案目录、封面的编辑和项目信息自动生成等。

(6)知识库管理模块。分为法规库、经验库、造价信息库。设置批量导入、更新和查询功能。

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将有利于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有助于提高高校内部管理部门协同进行工程管理的配合程度,有助于提升高校内部工程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本文仅针对现阶段的高校内部工程委托审计工作需求提出交互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设想,展望大数据与云存储日益发展,期待未来高校间工程审计的分析数据和经验数据可实现共享,进一步提高工程审计的科学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磊. 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D]. 天津:天津大学,2005.

[2]谢松.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3]刘强.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0(21).

[4]史成刚. 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吉林:吉林大学,2011.

民办高校工程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高校审计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做好审计工作有利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学校领导也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的开展。目前,审计部门开展的基建工程审计主要是对工程预算与决算、工程标底或投标报价等的审核。本文根据高校审计部门基建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基建审计;建议

1 引 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高等院校迅速增加。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国各高校开始进行扩招,大学生人数增加,相应的宿舍、教师、食堂以及图书馆等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各高校全面展开工程建设,从基础设施到各类用房等。面对工程量大、工期短、质量要求高的基建新形势,如何充分发挥建设资金投资效益、如何发挥监督职能、如何搞好审计工作,这是学校以及审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保护资金使用安全,避免损失浪费,保证基建工程的竣工决算质量,是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人员新的研究领域。

2 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审计力量不足现象普遍

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学校审计人员面临繁重的过程审计任务;部分高校将审计、纪检及监察合在一起办公,由一到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审计工作。由于高校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在招录审计人员时没有考虑其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技术水平,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应对建筑、装饰、市政、安装、园林绿化等多种类型的基建项目;在配置审计人员时缺乏考虑,审计部门因此成为了安置闲人的地方。审计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造成高校工程审计力量欠缺。

2.2 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监督职能弱化,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覆盖所有的经济活动。就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了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中大多数审计人员都缺乏较为专业的审计知识,再加上忙于各项日常工作,审计理论水平有待提升。某些制度的滞后制定与制度的修订更新不及时,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导致监督职能被弱化。

2.3 审计实务不完善

基建工程审计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在审计实务中常出现以下问题:招标文件不严密、无审查,直接影响到基建工程最终造价的高低以及是否会在决算价款时因条款的模糊而与承包商发生纠纷;合同协议签订不规范,部分合同缺少公章,双方利益不能平衡以及各项条款内容不全面,如风险责任该谁承担、价格该如何结算等;签证不规范、无审签会导致施工方利用弄虚作假的手段获取额外的利润,给学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4 侧重竣工决算审计,事前、事中监督缺位

目前,许多高校并不重视事前审计,仅仅着眼于事后审计,忽略了在基建工作的前期与中期有较多需要管理的环节,如若没有及时纠正监督,将会给学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会阻碍学校的发展。

2.5 审计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传统的审计方法是靠审计人员手工计算核对数据的对错,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已经不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3 高校工程建设审计工作的改进措施

3.1 协调好与相关单位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经济贸易中,人际关系作为桥梁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应处理好与基建部门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由于基建部门在工程造价控制上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审计部门在审计时得到基建部门的辅助,将会减少许多问题。同时,与施工单位关系良好有利于审计部门深入了解工程情况,认真听取各单位的意见与建议,平等协商,处理相关问题。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取得多方的信任,审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2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依法行使职能

高校应按照有关规定及相关的制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有关基建审计工作的制度,使新的制度具有科学、系统、高效、权威的特点,实现权、事、人都受到制度的制约,使审计人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3.3 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合理利用社会审计资源

在新形势下,审计人员应自觉接受各阶段专业性知识的培训,从阶段性业务学习逐步过渡到终身性业务学习,定期接受考核。经过培训,审计人员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基本建设的要求,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利用社会审计资源能够补充高校审计力量的不足,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将审计项目交由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社会审计部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开展工作。要选择优质的社会审计机构委托审计,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引进市场竞争,不仅可以降低委托费用,还可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择优而取。另外,要加强协调和管理,严格控制关键环节。

3.4 深入施工现场,做好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

在以往的工程审计中,审计师往往只注重事后对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而忽略了工程事前、事中审计。然而事后审计不足以全面掌握工程情况,致使在工程的开始及过程中会出现监督不到位,在事后结算时被动审计的局面。所以,做好全面的工程审计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

3.4.1 事前审计阶段

事前审计是从项目论证起到工程开始施工的整个过程的审计。第一,审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开工前的各项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及合法。第二,应严格审核招标文件。由于合同约定按招标文件执行,若没有严格审查招标文件,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而招标文件若出现内容不合理或招标范围不明确的现象,会导致过程造价不受控制。第三,审查基建项目的预算方法是否合法合规。工程的设计应按设计稿要求,工程造价合理、真实;按图纸要求和国家定额套用计算工程量。第四,审计工作应在合同签订之前开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相关规定,建筑工程施工无论大小都应采用统一的正规合同文本,防止合同条款有缺陷或遗漏的情况。工程施工应按照先签合同再施工的顺序进行,否则应按相关规定处理。工程所需的材料价格、收费依据、计价方式、索赔处理应做好记录,使审计工作更加周密。

3.4.2 事中审计阶段

在施工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全面了解施工的进程,并对关键的地方做好记录,对隐蔽工程要做好特殊的工程记录,可用录像设备记录并保存于电脑中,在工程结算中能表现出所记录的部分;坚持参加工程例会,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对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设计的更改以及监督人的工作情况应作细致的了解;检查施工材料是否正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审查施工内容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参加工程验收,对投资效果和工程质量进行跟踪审计。

3.4.3 事后审计阶段

事后审计阶段首先应审查、整理完整、真实、合法的竣工资料。此阶段主要是审查工程竣工结算。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核对合同条款。首先应核对工程内容,要符合合同所标明的条件及要求,是否严格通过竣工验收。其结算方式应按合同规定,定额套用、取费标准、人工调整及主要材料价差调整应符合合同约定。二是对在工程过程中变更设计应要有完整的手续,需三方签字盖章才有效。三是隐蔽工程应符合相关规定且有三方签字。四是以实行工程清单的方式审查招标文件,从费率、计算基础、材料价格调整等方面审计费用计算是否正确。五是竣工结算要按施工合同计算。

3.5 发挥内审部门作用

高质量的审计来源于高质量的审计队伍。首先应搞好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能力强、作风优良的审计队伍,确保基建工程审计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审计基础。

3.6 更新审计方法,确保审计质量

随着会计操作的电算化、网络化,审计人员很难在某一特定时间来接受大规模的测试,这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进行“跟踪性”的在线实时审计,以便获得充分、有利的审计证据。实现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审计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评价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监督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网络辅助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7 建立评价体系,优化审计成果

在所有工程设计评价体系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占有重要比例,所以要结合项目特点,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评价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要有重点,要抓住主要矛盾。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了解社会效益,获取群众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尺。采用对项目结算单价和社会同类型项目单价进行对比的方式衡量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对有倾向性或共性的问题应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和应对措施。

4 结束语

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能力。高校通过开展基建工程审计,能够完善工程审计的监督,促进工程审计规范化,有效避免潜在的问题,还能够有效防止工程高估冒算、虚假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学校建设资金投资效益,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晔.高校基建工程委托审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会计之友,2013(35):63-65.

[2]郑婕慧.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3]尹之海,朱炜.高校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06(8).

[4]薛立莹,赵楠,史伟民. 高校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0):12-14.

民办高校工程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针对软件人才需求及质量要求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现状,创新软件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所需的软硬件资源,实施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协同育人;软件工程;机制创新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School-Enterprise Education Cooperativ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YUAN Hui-yong, ZENG Han-ying, DAI Jing-guo

(College of Software, Shaoguan University, Guangdong 512005, China)

Key words: cooperative educa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mechanism innovation

如何提高畢业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学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校企协同创新能有效汇聚创新要素,是合作双赢的协同育人机制上的创新。随着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入,协同育人不再单纯局限于教学本身,将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共建平台和教师互聘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高等学校拥有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在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肩负起协同创新和育人的重任。依托地方高校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大需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协同育人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自主创新是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建立和完善软件工程协同育人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满足软件技术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发挥学校优势,有利于提升地学校的科研水平,助推地方软件技术的发展。

1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协同育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在与行业企业间协同育人中还存在缺乏示范效应、办学规模较小等问题。不利于发挥地方高校特色,难以发挥学科优势,难以整合教学资源和平台,同时也难以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阻碍了地方高校服务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也不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

2)地方高校在与软件企业的合作需进一步深化。体现在学校与软件企业间的合作机制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由于软件技术更新速度快,高校还需要引入更多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将新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双方责、权、利的划分需要进一步明晰,需要行业、企业更有效参与和指导专业人才培养。

3)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2]。高校考核对成果的开发和转化以及服务社会关心不够;高校教师对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主导的理论研究兴趣远大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兴趣;高校对实验平台、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有限;在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完善,加大了高校师生走向社会的难度。

4)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① 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变化较慢,难以体现创新和职业发展能力;② 课程开发和发展变化相对滞后;③ 课程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特色;④ 特色教材开发不够,缺乏基于工学结合、工程应用的教材;⑤ 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不足;⑥ 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影响了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以发挥高校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规模效应[3-4]。

总之,目前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协同育人的机制还不够健全,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已有的机制缺乏创新。要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使其适应软件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协同育人条件下进行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软件专业人才,进行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2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我院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协同育人框架协议,创建以中软国际等企业为协同单位的软件工程协同育人平台,并形成较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体制。

1)构建工学结合与协同育人的框架体系,形成了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协调创新育人平台,在联合培养、实验室共享、双向聘用教师、社会实践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工学结合的相关机制,探索了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了灵活多样的人员聘用方式,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组织软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共同讨论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并提出改进措施。学院与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由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实践指导老师、实验设备等,学校投入专业师资力量,构建集学生实验、专业实习等功能于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

与合作企业进行互相聘用专业人员,加大了高校教师进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力度,实现了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有效对接。中软国际每年接受我院2-3名年轻教师在企业3个月左右的项目实践,教师参与软件项目开发,与企业工程师合作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学院聘请中软国际等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学校与中软国际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学生实习期间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建立了实践教学多元评价机制,加强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根据学生在实践基地的训练情况,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和完善评价制度,共同评价校企合作效果和教学质量,保证校企合作的效果。

2)建立了持續创新的育人组织模式,完善了协同育人机制下的课程改革。

不断优化协同育人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制定了更加规范、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晰了协同培养目标,优化了教学内容,协调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制订了具体措施,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

通过对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了课程改革方向,确立了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软件工程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软件开发及管理等工作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软件人才需求调研为起点,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框架,在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条件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了专业课程建设,落实了以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重新制订了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内容,改革了课程的评价方法,建设了专业核心课程群。

3)构建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

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安排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软件技术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搭建了集教学和软件开发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构建了教学与社会服务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高校与企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按“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的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过程,有效整合了实验室资源,建设了“基础训练实验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实验平台”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平台”,促进了优质资源转化,为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良条件。

建设了教学和软件开发一体化的综合性多功能实验室。实现了以产养教、以项目带技能,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建设了贴近软件开发实际的模拟、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设计的能力。

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积极引进行业新技术,将实践教学内容、训练条件与行业对接,将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融入人才培养,使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一致。

注重实验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注重教师科研项目融入实验教学等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不定期到软件企业学习、调研、参与项目开发,掌握行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

制定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办法,包括新进教师到行业单位顶岗工作、对青年教师进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到企业中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接受企业的实践训练,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

3 结语

创新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对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对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行为进行了规范,处理好学校、企业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富有,孟林,李忠.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3(13):82-86.

[2] 李健利.校企协同的软件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立体化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6(5):149-153.

[3] 徐玲,文俊浩,熊庆宇.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118-121

[4] 张栋,苏晓强.开放模式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6(7):149-153.

上一篇: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整合发展幼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