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经济法律论文范文

2023-12-16

探究性学习经济法律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经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探究性学习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更加容易使学生获得学习知识,从而形成创新积极的学习方法。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匮乏,改变这一现象,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升英语成绩。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 有效应用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的教育模式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的讲述英语知识,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途径较少,作业方面也主要以教材要求为主,学生亲身体验实践的较少,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被动接受,十分不利于高中生的英语学习。

一、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特征

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主性,学生能够自主去学习英语,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享受和快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实践,学生都需要主动参与。第二个特征是开放性,开放性学习是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的内在要求,涉及范围比较广,偏重实现,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特长。开放性可以使多学科进行交叉学习,高中英语教师可以研究其他学科来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同时还应该重视师生交流,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开放。最后就是实践性,以高中生的亲身试验为主,使高中生在学习英语时,亲自探究,在实践中获取英语知识。研究性学习比较重视教材理论与现实生活只见到联系,高中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具体的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见闻和知识,从生活实践中发掘学习重点和掌握英语知识。

二、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模式

1.自主性探究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一切学习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自己安排、参与和学习,英语教师是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把《英语学习报》作为素材,然后提出一个主题,可以选择作文题目为对象,然后让学生们把多期的《英语学习报》综合到一块,单独研究作文题目,自主创建一期“英语作文学习报”,通过学生搜集素材,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性,还能够提升英语文章写作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如果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英语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在恰当时机说出正确的意见或观点,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还起到监督作用,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学生自主学习结束之后,英语教师给出中肯的评价,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实践中学习到英语知识。

2.开放性探究学习模式。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开放式探究学习模式包含内容较多,包括课前预习讨论、教材理解、表述、角色扮演与交际能力等,高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资料,在英语课堂中从这几方面进行。第一,高中英语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自主性引导,提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重要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学习新知识,这样能够抓住学习重点。第二,高中英语教师引导工作完成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合作探讨,共同学习,学生在谈论问题是,以不同的参考物为根据,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学生在进行共同探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组,按组讨论和学习,采用小团队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除了掌握英语知识之外,还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最后,高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核心和重点。例如,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时,可以扮演文章里面的角色,让学习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3.实践性探究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实践性学习十分重要,其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黑板学习报,引导学生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英语口语对话,充分学习英语知识。高中英语教师在组织学生办黑板学习报过程中,要起到协助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素材与知识重点,在确定好重点之后,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按组分重点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分几个重点进行探讨与研究,把结果汇集至组长,然后再交给教师审核,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价,或者对结果进行改进,重点还是提示学生英语成绩,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知识。

三、总结

笔者通过对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发现,高中英语的探究式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具有科学性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英语教师能够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学习技巧和方法比较多,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还能够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桂明.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徐小娟.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李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探究性学习经济法律论文范文第2篇

求电场强度问题: 思路从积分到对称分析再在到高斯定理。

例1:求一均匀带电细棒上方任一点p的电场强度

方法:用点电荷电场强度公式,再积分求出。

问题1:p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由 θ1,θ2确定)

已经学过的点电荷电场强度公式在此处如何应用(微元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体的思维方法)?方向如何处理(分解)?

问题2 提出:从一般到极限的扩展a >> L,或无限长直导线下电场强度如何?

讨论极限情况下的情况:

a>>L杆可以看成点电荷

无限长直导线下:

问题3:对于无限长直导线下,用高斯定理直接求出第二种情况结论:

当然,扩展到类似通电电流产生的磁场问题中(矢量处理方式。 此处略)。

问题4:如果只要求从对称性说明电场强度的方向,如何说明?

考虑: 如果电荷均匀地分布在一根细长的绝缘棒有限长AB上,只说明在其上方任一点C上,由棒产生的电场方向指向沿角ACB的角平分线[1].先求由ACB的对角线CD一边 α 处取一 Δα 所对应棒上一微元 Δx,该微元在C处产生的电场强度:

由相似三角形可得

又 ΔQ=λΔx

可见只要 Δα 相等,该微元产生的电场必等。 如果以DC为对角线,在其两边 α 处分别取 Δα 的微元(对称思想),则该对微元产生的电场矢量叠加的结果必沿DC的延长线上(角度对称)。 因CD为角ACB的对角线,在AD和DB段上总能分成对应的一对对微元(对称思想),所以最终各微元所产生的 ΔE的矢量叠加一定沿ACB的角平分线DC方向上。

问题1 到3 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4 的提出难度加大了,但可以在问题1 中E的方向解决后追问问题4,这样做也对对称性考虑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当然由上题可以引伸到下面的题:

求距离均匀带电细棒的半无线长上方h处的o点的场强E的大小及方向(单位长度上的线密度为 λ)

问题5:对无线长带电细棒用高斯定理先求 问其方向在什么方向(应垂直于杆件)?

半无限长h处的E的方向又在什么方向? 再用到上面角平分线的结果,对半无限长说明E该在45°的方向上( 角平分线应在45°上)。 由两个半无限长合成无线长,再由对称性求E其结果为:

E=4姨2πε0hλ

由问题1 至问题5 牵涉到了E的公式, 方法上用到了矢量的叠加,对称性分析,由定量或半定量考虑问题,由一般到特殊等方法。

再看下面例子对称性的表现:

例2:在一个薄的半径为R金属球壳内放置一个静止的点电荷Q,但点电荷不在球心位置。求作用在点电荷Q上的作用力。(静电感应作用)

问题6:两个点电荷之间哪点的电势为零(用电势叠加原理可算出)?

如球壳接地,此时感应电荷在A点产生的电势相当于哪个电荷的作用? (Q2作用)要保证A点电势为零,Q2的大小与x有关吗? (见下x的表达式(3))它应该有取决于什么(Q1大小与球内位置)?

另一方面,令两个异号电荷Q1、Q2,,由它们产生的电场零等势面为满足方程(1)、也即(2):

其中r1和r2是零等势面上任意点到两个点电荷的距离。 满足条件(2)的所有点(即零等势面)构成一个球面(由阿波罗尼奥斯定理)。[2]

把上题中的金属球接地(此时外表面是等势面),由静电感应球内的电场分布由球内的点电荷与球内表面的电荷共同确定。 比较两种情况,如果球内点电荷看做Q1,则(2)式中Q2的贡献就相当于内表面感应电荷的作用。(此时球外的点电荷就为球形镜像电荷)。

如果设球内Q=Q1, 过直径且点电荷Q1 到球心的距离为(相当与r1=R-d),在其连线上距离A点(球面上)为x处( 相当与x=r2)放置异号点电荷Q2,则

所以原题目中点电荷受球壳的作用力(相当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可由下式求出:

由此题可过渡到通过实际生活中利用静电电荷(感应电荷来控制电场的分布,电势面的分布如利用两点之间的电势差,使电子束连续通过一系列等势面后被聚集在一点的静电聚焦等,如实际运用示波器的电子枪,电子显微镜等等。

例2 作为例1 的拓展加深了对称的理解, 启迪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

探究学习中,教师是设计者、学生是参与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涵盖着学习的方方面面,如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探究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效果的评价。 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物理课程的一项常规作业;将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设想的数量和质量、回答别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参与讨论的数量和质量。[3]作为评价等等,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探索以问题法作为线索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摘要:要紧扣教学目的,用一题多解形式进行教学。本文对如何将问题法作为连接在知识的引入点、前后的连接、环境的设置、感知方面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作一探讨。

探究性学习经济法律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

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因此, 创设情景, 诱发探究欲望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1) 通过化学实验来创造探究学习情境。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实验的顺序、改变反应物、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来创造探究情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通过日常的生活实例或小故事来创造探究情境, 激励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吃过了的苹果为什么会“生锈”呢?开水壶结垢了, 可以用什么来除垢呢?豆腐为什么不能和菠菜一起煮呢?食盐放久了为什么会结块呢? (3) 通过学生有存疑的问题来创造探究情境。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 争议就是探究的最初阶段, 遇到了问题, 学生自然会产生释疑的动力。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也不失为一种创造问题的方法。这种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二、立足课堂,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化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主要围绕以下几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卢梭认为, 教育学生“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 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真理”。问题能激发兴趣, 激发思维, 使学生主动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问题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处于窒息状态,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因而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依据学科特点, 培养研究兴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科, 化学的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开放性与综合性。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类型有实验探究型、调查考查型、文献研究型与实践摸索形。化学科涉及到的探究性问题可以是物质的性质、应用, 实验操作, 实验改进, 社会热点及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实际。课题来源广泛, 问题贴近生活, 研究效果明显。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它涉及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是对教师的全新挑战。它意味着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地位, 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选择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案例

【案例】“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实验的探究

1. 提出问题: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呢?电池是如何产生电能的?构成一个电池的基本条件又是什么呢?

2. 问题探究。

(1) 原电池基本原理的探究 (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

[实验探究一]能否设计一个实验, 使铜片在稀硫酸中在铜片上产生氢气呢?教师将学生每4人一组, 要求完成下列实验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并在实验完成后汇报实验结果, 思考由实验所得到的结论。 (方案1) 铜片和锌片不接触, 放入一装稀硫酸的烧杯中; (方案2) 铜片与锌片接触, 放入一装稀硫酸烧杯中; (方案3) 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 放入一装稀硫酸烧杯中。

[实验探究二]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 放入稀硫酸中。思考:导线上是否有电流通过, 如何用实验证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 在导线上连接一个电流计; (方案2) 在导线上连接一个小灯泡。

通过实验, 验证了导线上有电流产生。由此引出原电池的概念。教师追问:铜锌原电池装置为何能产生电能?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原理, 并用动画演示“计算机模拟铜锌原电池装置内部电路的形成”。动画演示电子的流动方向及电流计指针的偏转, 同时伴随锌片的溶解, 锌原子失去电子, 电子经导线流向铜片, 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产生氢气。通过微观展示, 学生对Cu—Zn原电池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电极方程式。教师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由学生总结得出: (1)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 原电池装置中, 一般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 负极失去电子, 发生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作正极, 正极得到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

(2) 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 进行小组实验探究。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和学生自主创新相结合, 既适当降低探究的难度, 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

[实验探究三] (方案1) 锌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方案2) 锌片和碳棒同时放入稀硫酸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方案3) 锌片和玻璃棒同时放入稀硫酸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实验探究四] (方案1) 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硫酸铜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方案2) 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糖水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方案3) 铜片和碳棒同时放入稀硫酸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在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 教师参与其中, 采取深层对话、促进交流等方法进行引导和启发。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应在充分赞扬的基础上参与他们的研究, 并得出结论。至此, 学生为自己设计的独特实验和探究到的与众不同的实验结论深感兴奋和自豪, 进一步增强了探究的乐趣和自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请学生归纳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1) 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 (或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 作电极。 (2) 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3)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原电池内容的学习设计实验: (1) 设计一个原电池, 使其总反应式为Zn+Cu2+→Zn2++Cu, 画出所设计原电池的示意图, 并标出正、负极与电子流动方向。 (2) 用实验验证所设计实验的合理性。最后, 结合实验特点, 让学生思考:把西红柿或柑橘等水果组成一个原电池装置。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内探究的气氛延伸到课后。

四、利用化学实验, 探究化学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许多化学现象、化学知识和原理都是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探究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探究化学知识和原理。如:在学习铁生锈的条件时, 取3支试管、3根去油和去锈的铁钉进行下列实验: (1) 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 注入蒸溜水, 不要浸没铁钉, 使铁钉与空气接触。 (2) 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 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 (以赶走水中溶解的空气) 至浸没铁钉, 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 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3) 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 放入一根铁钉, 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 观察10天, 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该实验的探究, 可得出如下结论:钢铁生锈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铁制品要与空气接触, 二是铁制品要与水接触。学生也就可以探究归纳防止铁生锈的措施了。象这样的探究性实验, 可让学生在一种自主、探究的气氛中进行。

探究性学习经济法律论文范文第4篇

为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我校特创建了“三段,六步”教学法。

这种模式就是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教学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导学达标阶段,成果检验阶段,既是先学后导再验,三段主要解决了怎么学和学后的学后的结果怎么样等问题,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会和会学,六步则是三段的细化,主要分为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设置提纲,引导自学。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学反馈,巧设练习。拓展训练。接下来,我主要谈一下,我对这三段六步法的学习体会。

学生是课堂的主题,

探究性学习经济法律论文范文第5篇

1 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特点

首先, 探究性学习具有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 探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学生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主体, 应立足于学生的自学,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的过程。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应该以指引者、组织者的身份来参与。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来独立的人格品质。其次, 探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运用多种感官, 通过主体活动,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 理论与实践统一, 改变学生从前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转变成为探究学习知识的探究者。再次, 探究性学习还具有互动性和创新性。互动性是一个双向和多向的过程, 一方面学习主体通过和学习客体间的交互作用来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另一方面非常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探究过程中, 可以不断超越现实, 通过大胆创新, 大胆怀疑, 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进行假设;大胆尝试, 来积极的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 从而让学生在交互学习中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2 数学课堂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 谈一下自己与学生一起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尝试。

(1) 概念、法则学习中的探究。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 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 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案例分析:在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学习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 (1) 计算:255÷255, C4÷C4 (C≠0) , 95÷97, b5÷b3 (b≠0) ; (2) 让学生考虑用同底数幂除法法则计算出现的情况; (3) 先独立思考, 后讨论a0 (a≠0) , a-p (a≠0, p为正整数) 的幂的法则; (4) 通过分组讨论, 各小组派代表提出解决的方案 (可以大胆争论) ; (5) 通过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选择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即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法则) ; (6) 讨论, 验证上述法则的正确性、合理性, 底数的适合范围; (7) 总结, 零指数与负整数幂的法则, 即:a°=1 (a≠0) , (a≠0, p是正整数)

在概念法则学习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概念, 法则形成的过程, 从而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 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 变形性探究。结合教材内容把一些数学问题的探究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 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实验、归纳探究, 一般要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 “由数变形”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还可以“由形思数”, 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

案例分析:例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有三个顶点在坐标轴上, 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2, 0) 、 (0, 3) , 且AD=4。求C、D两点的坐标。

探究一:如图1, C、D的坐标分别为 (-4, 3) 、 (-6, 0) 。

探究二:如图2, C、D的坐标分别为 (4, 3) 、 (2, 0) 。

探究三:如图3, C、D的坐标分别为 (0, -1) 、 (-2, -4) 。

探究四:如图4, C、D的坐标分别为 (0, 7) 、 (-2, 4) 。

(3) 应用性探究。应用性探究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 同学的合作下, 或者自己独立设计课题。增加学生将课本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研究能力, 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统计图时, 就有学生就设计了诸如“重庆每年的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从统计图中看重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等课题, 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还将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并得到了深层次学习的锻炼。应用性探究可以开展数学知识在数学发展中的应用探究, 但当前更需要加强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的探究, 以便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用性探究还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或具有开放性的课题, 让学生分成小组, 形成团队, 共同研究某一课题, 可以配合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开阔思路,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积极评价

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 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允许学生大胆猜想, 取得不同的成果, 得出不同的结论, 即使没有得出正确结论, 也应给予成功的评价, 对在探究性学习中有独创性的学生, 大力进行表扬鼓励, 把他们的成果在班级、学校进行展示。

总之,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性学习, 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原则, 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树立全面发展的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实践告诉我们, 任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都需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 探究是发现数学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 分析数学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强化学生独立的或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 能提高认知效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数学素养。然而, 当前在探究性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 探究性学习已经逐渐成为21世纪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 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合作交流、反思结果等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的过来获得知识。

关键词: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华, 李雁冰.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探究性学习经济法律论文范文第6篇

1 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作为教育范畴中的探究性学习, 应注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师的指导下,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使学生从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无规律的、零散的行为发展到有目的、有序的、有规律的、合理的行为, 从感性的探究逐步发展为理性的探究。然而目前的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 (1) 教师对探究式教学不够重视。 (2) 探究教学留于表面形式。

2 提高探究式教学技能的方法

一方面, 教师要从根本上理解探究教学相关理论, 坚定教育信念, 不断地将探究教育信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自身的探究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 提高探究教学技能。另一方面, 教师要有研究意识, 应改变原有思维模式, 以研究者的身份去介入课堂教学, 研究出适合本校教学环境、学生学情的校本探究教学模式。

2.1 转变角色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共生、共长, 互进、互促的共同体,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要利用自己丰富的才识做正确的价值引导, 和学生平等, 要对学生的情况了若指掌, 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实验的思路和意向、摸准学生思维的逻辑, 在学生产生困惑、疑难时能指导、推动、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在课堂上应该以师生间交往互动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在与教师思维的反复碰撞中逐渐学会主动学习, 找到学习的动力。

2.2 拓宽课程知识面

过窄的地理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要拓宽地理课程的知识面, 不应只在知识点上挖掘, 而应从生活走向地理, 从地理走向社会, 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只有这样地理课程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 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用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去分析、探究, 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运用地理, 从而拓宽知识面, 提高创造能力。

2.3 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应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 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 并将这一切尽量融入教学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通过教学设计中较为全面的分析, 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采取积极评价的方法, 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

2.4 情境创设

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生的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 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 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景, 如直观教具, 挂图, 幻灯片, 音像设备, 多媒体等。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时, 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绘制一些板图, 通过这些地图的帮助, 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又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地球运动的条件: (1) 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 地轴的方向不变; (2) 黄赤交角不变, 但地轴方向变动; (3) 黄赤交角为零。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学生在联想、分析和发现这些假想运动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的同时, 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从而引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动机及兴趣,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2.5 开展探究活动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应根据课程标准, 结合课程内容来确定, 一堂地理课, 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二是可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体验过程与方法。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 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置一些子问题, 分解难点, 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 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三是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重点问题, 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新知识、扩展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 还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课内外学习条件, 并在方法层次上去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2.6.1 引导学生参与, 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中, 要注重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 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除了指导学生读书、预习、看书、提问外, 还要指导学生领悟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学会区分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观点, 学会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去学习和分析。

2.6.2 营造融洽环境, 师生情感同步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 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权利与机会, 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 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及其见解, 包括错的意见。只有这样, 师生情感同步, 才能促成教与学的同步, 形成一种富有课堂情趣, 思维活跃, 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

2.6.3 合理把握时机, 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 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 通常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新旧知识更新和衔接处以及生产生活实践中可能发现的地方做出提问, 问题要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思维容量。在课堂教学中, 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每一个课堂提问, 教师都要精心设计, 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 还要不停地观察学生的反应, 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层层深入, 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加他们的信心。

3 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出现, 对于教学活动尤其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 应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内容,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 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还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因此, 我们在实践中还需进行不断尝试和总结, 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究性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葛为劳.中学地理教学情感领域目标的实施策略初探[J].文教资料, 2006 (11) .

上一篇:实施绿色金融法律制论文范文下一篇:知识经济传统经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