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探究论文范文

2024-01-02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探究性道德学习作为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具有自主性、开放性、选择性、生成性等本质特征。哲学、个体道德发生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为探究性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则为探究性道德学习奠定了现实基础。

[关键词]道德学习 探究性道德学习 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张典兵,贺民,菏泽学院教育系(山东菏泽 274015)

近几年,重“教”还是重“学”的问题,一直是道德教育领域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的过程。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缘此而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的新思维、新视角和新出路,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探究性道德学习的本质特征

探究性道德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事例研究、问题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对道德知识或道德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道德发展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它力图使道德学习不再是在事不关己的符号学习中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道德学习成为一种真实具体、可触可感、可理解可实践的积极主动的活动,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道德生活和德性成长的作用。探究性道德学习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生成性

探究性道德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但因其进行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的相互作用性,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目的和计划的可能,这正表明探究性道德学习具有生成性。探究性道德学习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这个思考和探索过程中,学生的生命活力与教师的生命活力实现了“对接”,教师将激活的道德“种子”在一种最适宜的条件下,“播种”在学生大脑中的“沃土”之中;学生则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才能,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探究发现、自主选择、整合重组等多种综合活动,最后在头脑中生成具有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可以说,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的生成性.正是探究性道德学习的最本质特征。

(二)选择性

生活中道德与价值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竞争性催生了选择。面对复杂的生活以及相互竞争的道德价值观,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人的道德品质从来就不是在俯首贴耳、一味顺从的前提下产生的,而是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学生在多样性教育中学会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教育应当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可见,在适应中自主选择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探究性道德学习正适应了道德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选择性特征。

(三)开放性

探究性道德学习在其目标、内容、方法、结论和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探究性道德学习提倡面向每一个学生的道德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道德发展的特殊需要,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自我德性的提高,其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性道德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特定的道德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立足于探究和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其内容具有开放性。探究性道德学习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方法,而是善于从众多方法中选取一种最恰当的方法,有时还必须注意两种或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其方法具有开放性。探究性道德学习建立在个体理解和体验基础上,它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掌握的材料自主形成结论,而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化,在结论的形成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道德学习关注学生在道德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其评价标准也具有开放性。

(四) 自主性

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是探究性道德学习最为显著的特征。探究性道德学习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它是实现探究性道德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不论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还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乃至道德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才能逐步实现。其次,也表现在学生的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的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道德学习的自主建构表明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而不是借助外部力量强制形成的。正如班华教授所说:“在思想道德上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是学习者的精神需要,是学习者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这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能动过程,表现为自己认知、自己体验、 自己思考、 自己领悟、自己践行、自己创造。”最后,还表现在学生道德学习的个体化方面。学生在整个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中,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方式的确立,从学习计划的制定到学习过程的实施,从学习结果的呈现到学习效果的评价,都由学生自主决定、自主安排,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不代替或包办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探究性道德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

1.人性论基础

一切关于人的理论和实践都应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科学假说上。人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历史上,中外哲学家习惯于从性善、性恶等方面来界定人性。如以孟子、卢梭等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奥古斯丁等为代表的性恶论,还有以孔子、康德等为代表的性无善无恶论或性有善有恶论等。而马克思在人性的认识上,则以“人的生命”为切入点,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才使人具有了超越自然生命活动的价值生命,即精神活动,人也因之在具备生物自然性的同时,而具备精神性。这种精神性表明,人是一个精神实体.具有自我意识、价值追求和不断超越的精神特性。人能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人能改变现实、超越极限、创造奇迹。“超越就意味着应然不断地代替实然,可能不断代替现实,在这个否定过程中,意味着人的生命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意味着人的价值生命的不断跃进和提升。”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哲学视角来看,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关注个体生命、以个体生命为基点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走出无“人”之域,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促进学生个性完满发展的方向转型。而探究性活动正是人的本性的内在需求,是人的本质的彰显,是人存在、发展和追求生命意义的根本方式。探究性活动使人成其为人,并使人在与社会和自然的斗争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从而创造了人类的悠久历史、光辉传统和灿烂文化。探究性活动对于人的生命之升华、对于人的精神之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在于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首先应当是探究性活动的丰富与发展。没有探究性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就没有人的发展。相反,随着人类探究性活动方式的增多、探究性活动内容的丰富以及探究性活动水平的提高,人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充分和全面。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大力提倡探究性道德学习,给予青少年学生更多的参与现实社会探究活动的机会,唯其如此,才能使学校道德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德性的健康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

2.个体道德发生学基础

从道德的产生和起源上看,道德是人为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主动选择和创生的。人在社会中活动和交往,就必须经常面对并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和矛盾,就必然产生了相应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正是这样一种由人创生和使用的准则和规范。而从个体道德发生学的角度来说,这些道德准则和规范形成以后,又需要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通过个体的不断感受和思索、理解和交流,自主选择、自主建构才能逐渐生成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无论是把道德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个体的生理心理机制,它都是从无到有、不断发生发展的。在此过程中,人是道德的建构者、设计者,道德是人的活动的成果,而不是相反。”

道德产生于人的特殊需要,它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用以探索、认识、肯定、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一种积极手段,是人类在进入自觉的理性价值生活王国时人性高度进步的标志。道德因人而存在,但人并不只是既定道德的被动接受者和服从者,而更多地表现为道德的主动参与者和制定者,人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主体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人才能真正利用自己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自觉地认识、体悟、理解和探究社会道德所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在社会中地位的高低,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判断,并做出道德选择。同时,也只有人才是道德行为的最终执行者,并在执行和接受道德规范的同时能动地改造和完善道德规范,创造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符合人性需要的道德体系。并且,也只有人在进行道德实践和道德行为时,才能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表现出道德建构的高度的自主性。

3.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

建构主义心理学明确提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一个由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改变和结构重组。在建构道德知识和规范意义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搜索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和体验;对当前道德学习内容所要反映的事物,要尽量联系自己熟知的生活世界,并切人到已有的经验系统之中去;教师在探究性道德学习中的角色只是学生建构道德知识和规范意义的帮助者,要注意唤起学生道德成长的内在动机,要善于把学生带人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自觉自愿的境界。

(二)现实基础

1.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

人类从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在与自然、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的过程中摆脱各种枷锁和桎梏而获得自由、和谐和自我价值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彰显和实现的过程,因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学生所面对的已不再是一种绝对的价值观,而是多种价值观的冲突和选择,这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背景为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彰显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同时,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上来说,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正在日益增强,有摆脱成人约束的强烈愿望。他们要求在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的个体,以自己的意愿、态度和方式去认识、参与各种活动,力求表现出自我形象和独特价值。现代学生越来越喜欢自主性的活动,渴望独立自主地去学习和生活,渴望与同龄人乃至成人的交往与沟通,渴望独立自主地探寻自己未知的领域。

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是当代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无疑为学校开展探究性道德学习提供了巨大支持,并带来了无限生机。学校道德教育应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视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为学生主体自身道德发展的动力源泉,使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既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手段,又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把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作为道德教育之目的.正是对青少年学生“生长过程”的重视。这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生活的目的,不在于作为终极目标的尽善尽美,而在于永远持续地不断改善、不断成长、不断精炼的过程。”

2.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

现代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学校道德教育也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由道德知识的传递者正逐渐变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道德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正逐渐转化为积极主动的道德学习者、选择者和探究者。另一方面,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全面创新,使学生具有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开放的、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交流,多元价值观念的并存、碰撞与冲突,使每个社会成员不再是封建道德律令的奴隶,不再只是道德律令的继承者和遵守者,而可能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人。在不断地遭遇冲突、经过判断、进而抉择的过程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重构着新时代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与此同时,一

个个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的道德个体也应运而生。这一变化表明一个新的道德教育时代的到来,即以探究性道德学习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新时代已经到来。

3.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探究性道德学习的提出正是道德教育发展规律性的必然要求。

首先,探究性道德学习是人们在认识和批判传统道德教育弊端的基础上的必然选择。传统道德教育强调从上面和外面对学生进行灌输,把成人的标准、内容和方法强加给学生,导致道德教育效果的低劣。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明确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是把现成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准则“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去的一种方法”,“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合理的道德教育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为基本原则,以“批评性探究”作为基本的教育方式。自杜威提出“反对灌输”以后,一直得到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的支持与拥护,成为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一种共同倾向。特别是近年来,人们一直把避免灌输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把建立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而“无灌输的道德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实践性,亦即重视学生的探究性道德学习活动。

其次,探究性道德学习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在对道德的本质和道德教育功能的深入探讨基础上的必然抉择。在道德本质的认识上,传统道德观认为道德实质上是一种外部力量,是一种对人进行约束的工具,是一种“无人”的道德。随着人们对道德本质的深入探究,现在则认为“道德的本质在于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不是社会对付个人、反对个人的工具”。“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在道德教育功能的认识上,我国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那场讨论,已经普遍形成了一种共识,即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发展性功能与社会性、规范性功能应该是有机统一的。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道德教育功能的侧重点在各个历史时期可能并不相同。但在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较之其约束性功能和社会功能来讲,更应是道德教育比较看重的高级功能。个体的发展,在道德上是应该得到肯定的,是道德教育应该实现的目标。对道德的本质和道德教育功能的深人探讨和科学认识,为探究性道德学习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跨国公司是当代世界经济中一支特殊的经济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市场信息化的进一步加强,我国企业要想在全球性的竞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赢得国际市场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是必然的。首先本文将解析我国跨国企业本土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依据我国跨国企业本土化现状,探究和分析其本土化问题成因。最后,本文提出相应对策,帮助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让我国企业逐渐成长为超级跨国公司。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本土化;全球化

前言

当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世界企业500强榜单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榜上有名的企业,大部分都是跨国企业。按照“二八理论”来说,也就是跨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创造了全球企业百分之八十的利润。如果说整个全球市场经济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的是,这些跨国企业就是每个行业里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前途的中坚力量。

这些跨国企业,除了自身无可匹敌的品牌号召力、严谨的管理模式以及出众的质量控制体系之外,本土化的发展战略则是他们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同国外的跨国企业相比,我国的跨国企业起步晚、数量少,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尤其像能源、金融方面的企业,基本上都凭借政府在背后的强力支持,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再者因为经济体制的差别,资本主义经济天生具有托拉斯经济的传统,对跨国经营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有这些,都是我国新成长起来的代表性跨国企业需要面对并加以克服的。那么,在借鉴国外跨国公司成功本土化经验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有利于我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则成了我国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现状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迅速

经济全球化给市场竞争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针对海外的投资一直呈增长趋势,跨国经营的企业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种发展形势一方面大大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有效地减少了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了国内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所占的份额。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在海外的投资累计总量为23435万美元。虽然与我国利用外资数量918.04亿美元相比比例很小,但相比往年,这种发展的势头还是很足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海外的投资必定会与利用外资的数量等量齐观。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不是一帆风顺

企业跨国经营数量的增加大大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短缺的矛盾,同时也可有效地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然而我们看到,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遇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国跨国企业赢利的占55%,大多数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占28%;亏损企业占17%,其中以生产性企业居多。更多相关调查显示,一些沿海地区,例如广东、福建,多于半数的跨国投资是不成功的,真正成功的企业仅占10%左右。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战略实施遭遇障碍

我国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本土化核心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照搬其自有市场的经营模式,企业规范需要重新认识投资市场的竞争规则。本土化作为跨国公司解决异国环境障碍的利益衔接点,已成为目前跨国公司普遍采取的一个可行战略。

探究我国跨国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冲击,品牌缺陷,没有良好的营销渠道所造成的。当企业走出国门,他们所面对的不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审美观念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等。我国跨国本土化经营处于被动趋势,缺乏对跨国企业产品本土化、市场本土化、经营本土化、营销本土化、员工本土化的跨国经营管理战略的结合,实行有效的战略措施。

一些成功跨国企业在文化融合方面启示我们,不仅要学习东道国的民族文化,更要加强与政府间的合作意识,更好的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深入了解消费需求。跨国企业成功的本土化品牌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本土化,而后再去全球化。全球化的时候一定要对当地的产品市场做好研究,做好在当地的本土化工作。跨国公司成功的本土营销渠道提醒我们两点,首先是做好战略上的布局调整以及网络建设,其次是注重策略上强化终端。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问题探究

我们从我国跨国企业的现状中分析得到我国跨国企业本土化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其问题不容我们忽视,下面我们从文化冲突不断、品牌营销战略、建立良好的营销渠道几方面具体深入分析:

(一)文化冲突不断

在跨国并购文化整合中,企业一般要面对两个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的政治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思想与价值观、企业经营方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等各方面,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说到底,跨国企业差异化的冲突,更多涉及的是价值观文化冲突。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辨别是非善恶的一种综合标准,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其不同主要体现在风险观念、表达意见方式以及对待工作态度等方面,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了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一直以来,各个跨国企业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中国企业联想并购PC业务案很大程度在跨文化经营上面对的现实是相当严峻的。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收购IBM公司PC业务部门,之后成为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这次并购可看作中国公司的跨国样本,作为一个先行者,联想样本给中国企业国际化并购做出了大量贡献。如何管理一个文化冲突的企业,如何运营一个无机嫁接的业务,如何调配全球范围内来源不同、门派各异的组织团队,是联想并购之后将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联想并购IBM以后,国际化带给联想的,除品牌、技术与市场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文化融合带来的运营质变。国际化后,联想先后导入了IBM、DELL文化,文化的融通与对冲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联想并购的成功与否要从联想是否实现了企业背景,联想是否实现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几个标准平均分配的权重看,然而在做强方面,市场占有率不高,利润从并购前的5.2%降低到2009-2010财年的0.97%,虽然2007-2008财年曾经实现过3.4%的利润率,但总体来看,受联想海外业务亏损的影响,联想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赚钱目标。

说到底,本土文化整合是联想这次国际并购整合失败的罪魁祸首,如何很好的实现跨国企业本土文化,将跨国企业产品和本土文化完美融合,联想还要经历一段艰辛的历程。

(二)品牌营销策略

品牌是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特征的综合反映。是消费者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企业通过创建自己的品牌来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加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

中国企业在将商品和服务输出到一个国家的过程中,品牌自身的文化和东道国文化需要进行很好的融合,需要很好的做到准确的品牌再定位。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间的隔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品牌知名度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精准的品牌再定位是企业本土化战略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今年3月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的背后就出现了品牌营销这样的隐患。

在1999年,福特耗资65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而马上福特计划以21亿美元的价格将沃尔沃出售给吉利,其中在运营沃尔沃的11年间,福特损失了相当于投资在沃尔沃身上的44亿美元和数十亿的运作资本。然而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一场复杂的并购案,要解决的困难问题体现在,福特收购沃尔沃将其文化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吉利需要从各个方面重新分拆开来,这就很难说收购沃尔沃能给吉利带来什么好处,除非吉利在对沃尔沃的运作和品牌上能够做出巨大的改变。福特作为美国最后仅剩下的一家汽车生产商,收购了沃尔沃以后处于亏损中,让其深陷困境的原因是福特为了增加销量,进行了大量的品牌扩张,在这个过程中破坏了品牌原本所固有的东西,其中对吉利来说,危险信号就在这里,吉利如何驾驭好沃尔沃这样一个大品牌是我们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想通过收购沃尔沃的品牌效应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销量,就要我们在整个品牌经营过程中制定有效战略,实施运用得当来实现我们的企业目标,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品牌在国际化市场中是颇具潜力的。

(三)建立良好的本土营销渠道

根据东道国市场环境的分析和研究,跨国企业一般需要进行渠道模式革新和创建。我国一些跨国企业忽略本土营销渠道的重要性,缺乏对本土化营销渠道的建设,导致企业有好产品却销不出去的尴尬局面。争先创建良好的本土营销渠道,使我国跨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走的更通畅,是当前各企业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再者不分市场采取一刀切入的模式,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效率低下,最终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丧失了品牌尽快进入市场的机会。下面我们借助中国体育品牌匹克的营销渠道之旅来分析,匹克是怎样建立良好的本土营销渠道优先打入NBA市场快速开展国际化之路的。

在2004年,匹克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希腊等国家篮球队运动专用装备;2005年匹克全面提出“国际化”战略,匹克成为欧洲篮球全明星赛装备赞助商,“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战略合作伙伴;同年12月匹克成为第一个进入NBA赛场的中国体育品牌;2006年,匹克聘请火箭队巴蒂尔作为最新代言人;2007年8月,匹克集团与伊拉克奥委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匹克将赞助伊拉克代表团征战2008北京奥运会,为其提供奥运会所有运动装备。其中2005年匹克赞助欧洲全明星赛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劳伦斯的人。幸运的是,这个人是与NBA有着深层合作关系的品牌运营商。在劳伦斯先生的引荐下,加上NBA正在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匹克在NBA得到了一片天空,很快与火箭队达成了协议。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给匹克带来好运的劳伦斯先生后来又成为匹克在美国的代理商,成为匹克产品进军美国市场的先锋。匹克作为行业内第一个进入NBA赛场的中国体育营销,对于匹克无论是品牌高度还是品牌专业篮球形象都得到快速提升。

然而1999年,在“体育明星”和“央视”都抢夺了体育营销的第一的安踏,在5年之后被匹克夺走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进入全球篮球最高殿堂NBA赛场的第一的市场。这与直到2007年才签约NBA篮球巨星奥尼尔的李宁,和打算聘请NBA球星作代言的安踏,以及其它众多开始打NBA主意的中国品牌,匹克显然走在了前列。现在回望匹克走过的风雨,其本土渠道营销战略为企业国际化道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让我们反思很多中国品牌是不是应该乘胜出击,创建良好的营销渠道,抓住有利的市场条件,步步为盈的打入国际市场?

三、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对策

我国跨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屈指算来已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十多年间中国企业走过无数风风雨雨,经历了艰难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风云变幻,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吸取国外的经验。今天先行者们已经做出牺牲,尝试和探索并有了新思路。想要更好的发展,我们势必要跟上国际化市场的步调,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黑暗多崎岖,都要坚定实施本土化走出去战略的信心。在图1中展示出,要实现跨国经营的本土化,民族文化融合、创建品牌效应、良好的营销渠道这几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的跨国企业在这几方面都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应对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时也就显得尤为被动。所以,我国跨国企业在实现自己的本土化战略中,不妨可以参考下面的思路,积极探索出更为合理有效地模式,实现共赢,把“中国制造”推向世界。

图1跨国企业本土化经营战略模型

(一)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融合

1.必须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民间的沟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东道国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法律等的了解,加强与当地的沟通和融合。应该注意与当地政府和民众搞好关系,多参加当地的公益活动。搞好公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让东道国的政府和民众了解和接受自己。同时还要和当地的工会合作,在国外工会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和当地工会的合作可以帮助当地人解决就业,有利于消除隔阂,争取人心,更好的融入东道国。

2.根据各国不同的文化,从东道国的消费者角度出发,实行本土化

文化差异虽然给我国企业的境外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更给其带来了机遇和优势。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更恰当地理解另一文化消费者的价值观,需求和欲望,并据此制定出针对企业顾客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本土产品和本土市场营销战略。开发出受顾客欢迎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能得到他们的承认,产品和服务就能为他们所接受。

针对东道国消费市场,在走出去的时候就要相应的在产品设计研发、企业品牌文化和营销宣传定位上下功夫。“酒好也怕巷子深”,更何况你争夺的是别人的市场与利润。一般来说,国外消费者对产品的人性化、颜色的丰富性、质量的稳固性要比国内的追求高很多,把这些信息向公众传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坚持品牌建设,创造品牌效应

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时,应力求在品牌个性和形象风格上与竞争者有所区别,即区别于竞争对手定位。否则消费者很难对后进市场的品牌产生信赖感。因此,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并与竞争对手分开,是企业建设品牌,创造品牌效应不可忽略的重要前提。

一个品牌的成功与否,在于品牌的建立,但更在于品牌的维护。这需要强大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作保证,直接牵涉到了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文化的构建,既是企业维护品牌的策略,也是企业品牌差异化的保证。

(三)建立本土营销渠道

追求本土化营销,树立品牌本土化的营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针对中国市场塑造中国本土的形象,使其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首先根据东道国市场环境,进行渠道模式革新。要真正了解其市场状况,我国跨国公司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市场调研,然后根据东道国市场特点设计适合本地的渠道模式,并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营销渠道。再者,可以通过多层次的技术和管理培训,把国外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国内的经营伙伴,与国外经销商形成战略性合作伙伴。汽车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宝马和华晨的合作,一汽以及上汽和大众的合作,这种模式一是将品牌自身的研发生产工艺直接嫁接到目的地国家,消除产品差异,实现自动优化升级。另外就是直接利用了嫁接品牌原有的营销渠道,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而像星巴克、麦当劳这种直接门店经营的方式,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作支撑,自然也能迅速占领市场,遍地开花。并且直营门店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直接反映经营水平以及消费情况的变化,可以随时删减或增加,风险相对较低。

四、结论

中国是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更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中国的很多本土公司也不断发展,开始走向世界成为跨国公司,无论是跨国公司走入中国,还是中国公司成为跨国公司走向世界,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理性选择。本文借鉴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本土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今后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策,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全球化的同时一定要向这些跨国企业学习,随当地的产品市场做好研究,做好在当地的本土化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海.收购沃尔沃吉利内外双收[J].经理世界,2010年第8期.

[2][美]彼得·圣吉.中国企业无须复制西方模式[J].环球杂志,2009年第22期.

[3]杨春.沃尔玛PK家乐福[M].海天出版社,2008.

[4]曹爽.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J].时代经贸,2007.01.

[5]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01.

[6]林峰.跨国公司战略调整与中国对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5.

[7]赵素洁.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及其启示[J].企业活力,2005.02.

[8]金钢.本土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战略[J].国际经济与合作,2004.10.

[9]王永龙.中国品牌运营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0.

[10]张醒生.跨国企业的本土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J].管理科学文摘,2003.05.

作者简介:

翟思敏,女,工作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网络与生产、生活的交融给国家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挑战与问题。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发表的大量的重要讲话和高屋建瓴的论述,把握其产生的现实背景、理念、特征及现实规划,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治国理政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网络安全;网络强国;战略

“如今,互联网正以开放、共享、交互为特点,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以几何级扩张,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重塑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形态,铸就着新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酝酿着新的文明冲突和国际政治关系。”①由此也对国家安全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新威胁,由网络社会化引发的非传统事故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安全界限,酿成了一系列祸端。正如艾伦·弗里德曼指出的“没有任何问题能像网络安全问题一样得到如此之快的重视。当然也没有任何问题,像网络安全问题一样让人们知之甚少”②。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如何把握这一战略思想的特征、内涵及其产生的现实背景,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治国理政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网络安全战略思想

产生的现实背景(一)维护国家安全是习近平网络安全战略思想产生的时代要求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③国家安全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是我国网络安全工作的根本所在。如今,网络化社会进程加速,国家安全空间的外延不断扩展,安全问题表现也愈发复杂。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网络在提升经济效率、完善社会服务、增加国民财富等领域的好处;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网络渗透、网络攻击、网络有害信息、网络违法犯罪等重大挑战。国家安全已经“从关注‘陆、海、空’三维安全发展到‘领土、领空、领海、领天、信息’的五维安全”吴满意、黄小芳:《论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网络对国家安全的渗透、解构、塑造,大大突破了以往传统国家安全的界限和内涵,加剧了当前总体国家安全的脆弱性。面对此种情况,许多国家均将网络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的长远发展战略。比如英国推出“干净WiFi”政策、设立全球网络安全中心;美国酝酿网络监控法案,增加网络安全预算等等。可见,在网络大国的时代境遇下,维护网络安全已成为当下保证国家总体安全的题中之义。

(二)建设网络强国是习近平网络安全战略思想追求的时代目标

习近平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117481089.htm同时还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维护网络安全的目标在于建设网络强国,从而依靠信息科技革命,让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国家现代化的新引擎,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事实也证明,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网络安全工作始终要为网络强国之路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安全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从国内层面上来说,以网络安全为前提,保障国家现代化发展。网络强国目标在于治理现代化,是以技术升级带来治理转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旧有的社会形态已不适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网络强国目标要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以推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从国际层面来说,以网络安全为基础,争夺国际网络信息权。“美国的网络霸权具体体现在对网络信息的技术霸权、资源霸权与管理霸权三方面”。蔡翠红:《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美国一直将垄断信息技术作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方式,甚至通过制造网络攻击武器入侵其他国家的网络进行监控与破坏。因此,没有网络安全,就可能受制于人,就有可能受到网络霸权的威胁,也就无法实现网络强国的目标。

二、习近平网络安全战略思想的理念与特征

(一)坚持网络安全工作的辩证思路,体现了系统治理网络安全的新理念

习近平指出“网络安全是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相对的、共同的而不是割裂的、静态的、封闭的、绝对的、孤立的。”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概言之,网络安全是广义的安全而非狭义的安全,要把网络安全放在国际环境中审视,综合考虑网络空间的经济、文化、政治安全之间的有机统一和内在联系;网络安全是相对的安全而非绝对的安全,要正确认识网络安全的威胁来源和攻击手段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网络安全是发展的安全而非静止的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要以信息化发展促进网络安全,以网络安全保障信息化发展。鉴于此,传统片面、孤立的安全治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网络安全作为信息化时代的衍生物,必须以新的理念加以系统化治理。其一,摒弃网络空间教条式、本本式的治理状态,拓宽创新范围,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治理理念。要系统认知网络安全各个组成要素,不光注重技术层面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部分创新工作也要同时推进,把创新贯穿到网络安全的一切工作中。其二,避免网络空间无序化、杂乱化的治理状态,加快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形成依法治网的理念。要从依靠道德伦理引领、行业行规自律,到更加注重法律法规的供给,进一步规范网络空间运行秩序。其三,打破网络空间封闭的、割裂的單一治理状态,明确参与主体的权责,形成协同治理的理念。要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网络大众的多方参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网络空间多元主体协作治理体系。

(二)坚持网络安全战略思想的人民中心论,开创了走网络群众路线的新形式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在和平建设时期,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而在网络信息化的今天,习近平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依靠人民。”《习近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2016年04月20日。http://gz.people.com.cn/GB/n2/2016/0420/c344102-28182425.html纵观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和运用,而始终不变的是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人民中心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新时代,习近平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了以信息平台为载体的新型群众路线方式。群众路线指导下的网络安全工作核心是坚持人民中心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网络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网络安全工作的原则是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与中国网络发展状况具体实际相结合,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安全工作的部署。网络安全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是近草根、接地气,扎根网络群众,倾听网民诉求,与广大网友一道共担网络责任、共享网络发展成果。

(三)坚持总体安全观指导下的网络安全,缔造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局面

总体国家安全观涉及到国内和国外,国土和国民,传统和非传统等多方面的安全,指明了我国当前安全工作的领域、职责与目标。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威胁波及、融合、甚至激化传统安全,安全界限模糊,安全工作复杂,网络安全对于总体国家安全有着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所以,习近平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朱书缘、谢磊:《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2014年11月20日。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4/1120/c385475-26061137.html,換句话说就是只有网络安全才能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因此,为适应维护国家安全新局面的需要,应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到国家安全管理体系,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各项安全工作。首先,网络安全工作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目标为导向,围绕国家生存、社会发展、人民幸福而展开,对内保障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发展利益。其次,网络安全工作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搭建统筹国家安全工作的平台,使网络安全工作的体制机制保持正常运行状态。最后,网络安全工作要根据信息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安全问题的新表现,统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着眼国际与国内安全,不仅要靠技术更新、技术进步,解决安全隐患,更要构建技术含量高、覆盖面广、完整联动的安全保障体系,全方位、全天候维护安全。

三、习近平网络安全战略思想的现实规划

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习近平的网络安全战略思想就是在总体国家安全和网络强国目标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该战略思想的现实规划涉及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安全保障和支撑层次:建设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安全中心和关键层次:夯实网络安全基础;安全重要层次:控制网络信息流动和塑造国际网络秩序。

(一)打造网络安全治理体系,保障网络安全工作高效运行

第一,改善管理领导机制,建立政府主导、政企联盟合作管理体系。习近平指出:“主管部门、企业要建立密切协作协调的关系,避免走过去经常出现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象,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作为网络空间两个重要的活动主体,对网络安全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网络社会的交互性、共享性特质,决定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要建立起协作管理的网络安全治理模式,同时公共部门的服务性与私营部门逐利性特质,也决定了政府要在网络安全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领导者、控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在网络去中心化导致政府权威与功能衰减的客观事实面前,要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以共享信息资源,协调各级部门工作,降低网络社会的治理掣肘。在中央,习总书记亲自任网络安全工作小组组长,统筹国家各层次网络安全事务;在地方,也要明确主管机构,建立相应的网络信息安全部门,实行网络安全领导责任制。另一方面,建立政企联盟合作治理体系。政府要加强与企业的安全信息沟通,突出经济、政治、安全层面上战略性、全局性的指导,使互联网企业的小目标合乎国家安全发展的长远规划,又要避免越俎代庖,干预互联网企业技术性、专业性的领域,遏制互联网企业在维护网络安全工作方面具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的发挥。

第二,增加互联网法律的适应性,提高依法治网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决定,可以预见法治中国进程将不断加快,网络空间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也必将走向法治化道路。然而,当前的网络失范现象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严重的还突破了法律底线,构成犯罪。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为此,习近平指出,“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事实证明,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往往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社会,制约着依法治网的成效,因此,健全和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出依法治网的最大效果?笔者认为互联网法律要进行主动性和前瞻性的规范,增加网络立法的适应性、协调性和相通性。首先,要让法律适应网络环境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20南湘浩、陈钟:《网络安全技术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455页。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主权等长期空白、模糊、争议地带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其次,要让法律得到不同网络行为主体的认可。网络上不同的行为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认知、诉求偏好,因此相关法律的出台应是在网络空间的秩序和规则框架内,最大程度上满足各方利益。最后,要让国内法律体系与国际网络法律体系接轨。网络法律的制定既要符合国情又要特别注意与现有的国际规则兼容,这样才能减少网络治理的跨国、跨主权纠纷。

(二)夯实网络安全基础,提升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

第一,突破核心技术制约,打破美国信息技术霸权垄断局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网络核心技术是信息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先进的生产力。然而,“中国基础信息产业有‘三大黑洞’:一是用外国制造的芯片;二是用外国的操作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三是用外国的网管软件。”16目前,无论从网络核心技术,还是到网络空间规则,美国都掌握着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主动脉,因此,要成为网络强国,必须打破美国一家对全球互联网信息掌控权的局面。为此,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而网络核心技术开发投入大、代价高,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周期长、收益慢,所以,突破核心技术制约要有信心、决心、重心。首先,政府要通过资金补助、政策倾斜等措施,为互联网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要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强调自主创新。互联网企业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在网络关键基础设施上,要依靠国产的网络核心元件,逐步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最后,要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开放创新。网络技术的发展,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能够尽快适应国际网络标准与规则的发展趋势,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

第二,建立网络人才培养、识别、任用机制,完善人才制度体系。我国虽是人口资源大国,但是关于网络方面的高层次、高级别、高技能人才缺乏。黨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才工作,为此,习近平指出“要把网信事业发展好,就得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那么如何能够聚天下英才,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动力,笔者认为,需从网络人才的培养机制、识别机制、任用机制等方面构建全面的网络人才制度体系。首先,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我国高校大多存在网络教育与网络应用不配套的问题,因此高校教育模式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围绕网络安全应用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培养专门从事网络安全领域研究的高级人才。其次,完善人才识别机制,“网络空间安全竞赛是最有效发现网络空间人才的手段之一。”罗森林、朱帅、王春晓:《网络空间对抗安全演练模型研究》,《信息安全研究》,2016年第8期。目前国外是组织夺旗类竞赛,破解赛等相关网络安全赛事,而我国虽有网络空间安全联赛等赛事,但缺乏长效的关注措施,导致专业性、高层次人才流失。因此,我国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好网络人才的奖励、跟踪、反馈机制。最后,完善人才任用机制。一方面网络人才根据应用范围可细分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网络安全工作牵涉面甚广,因此要增强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使网络人才任用更具专业化,进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人才优势。

(三)引导与甄别网络信息,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第一,完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引导网络舆论方向。目前,信息传播的低经济成本、低技术要求、低社会政治风险以及网络的聚众效应使互联网逐渐成为舆情映射的重要平台。为此,习近平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即“高举旗帜、引导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改革开放至今,一些社会问题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来,网络已成为民众情绪嵌入的工具,发出“杂音、噪音”的平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所以在面对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的舆论环境下,要创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从信息的来源、传播过程、传播形式等方面,有针对地制定出引导新闻舆论方向的信息传播机制。首先,要完善新闻线索的产生与识别机制,媒体工作者要突出对信息的把关能力,传播真实、正面的新闻消息。其次,政府要强化对意见领袖的监督,规范自媒体运营,诸如一些微博大V、资深记者对新闻的解读,保证新闻消息二次传播的正确性。最后,主流媒体要转变新闻消息的传播风格,改变庄严、严谨的新闻报道风格,必要时换作接地气的草根语言,便于政策方针内化为政治认知,获得群众的认同。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战。胡锦涛曾指出,“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习近平也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页。当前,在西方民主化思潮的强力渗透和文化价值观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网络空间已演变成为意识形态战场和输出国家软权力的重要领域。因此,要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战,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效果,保障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要善于分辨和甄别西方多元社会思潮的虚伪性,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同时,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的科学性、大众性引导,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创新文化传播形式,积极参与国际论战,传播与表达中国声音与方案,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争夺网络话语权。

(四)塑造国际网络秩序,推动网络安全国际进程

第一,反对“全球公域理论”,坚持网络空间主权独立、平等。“全球公域理论”认为,互联网重构了原有国家形态,消弭了国家、民族之间的差别,颠覆了已有的国家主权归属。但这种论调实则是发达国家借助网络空间界限的模糊感,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实行软权力入侵的借口。众所周知,“网络空间是与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同等重要的人类活动新领域,国家主权拓展延伸到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主权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2016年12月27日。http://www.cac.gov.cn/2016-12/27/c_1120195878.htm习近平指出:“虽然互联网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习近平在巴西国会的演讲》,2014年07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17/c_1111665403.htm。因此,塑造网络国际新秩序,必须强调网络空间主权独立平等,坚决反对网络霸权。所谓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就是指世界各国无论网络技术的强弱,均对网络空间主权完全享有独立性、平等性,坚决反对任何以网络空间自由为旗号,侵犯他国网络空间主权的行径。而影响网络主权平等的最大根源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单方面垄断”唐子才、梁建雄:《互联网规制理论与实践》,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0页。,他们肆意实行网络监控,窃取重要数据,牢牢把控网络空间资源分配权力,忽视网络民主、网络监控等基本改革议题。2013年发生的“棱镜门”事件,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大白于天下,反映出美国赤裸裸侵犯他国信息主权的无耻行径。可以说,发达国家的网络霸权主义行径,给发展中国家的网络空间主权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第二,从区域到全球,逐步推动网络国际合作机制形成。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各国应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2015年12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5-12/17/c_134924702.htm网络安全环境下的安全边界扩大、安全主体多元、安全问题国际化等特点,加剧了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难度。可以预知,在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的状况下,国际网络空间统一的治理体系短期内难以达成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发达国家和信息发展中国家围绕网络空间秩序、权力与财富分配产生了严重分歧。”鲁传颖:《网络空间与多利益有关方理论》,时事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页。因此,要由点及面,平衡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在利益、价值方面的偏好,循序渐进地推动国际网络合作机制的形成。首先,建立双边网络合作治理机制。比如中美网络安全共识,以及美韩、美英先后签署的网络合作协议等。因为比起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更多,双方更易在关切的问题上进行妥协。其次,建立区域网络合作治理机制。正如作为新兴网络大国的中国,正发挥一带一路的辐射效应,帮助中亚网络不发达国家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新兴大国与网络不发达国家均属于发展中国家,更能找到网络安全的共识和认同感。最后,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网络治理体系。联合国作为全球事务治理中最重要的行为体,已经得到了广泛共识,联合国在网络空间的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也更具合法性。□

(责任编辑:严国萍)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从论述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出发,分析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开展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企业 网络营销 竞争优势 问题 对策

所谓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将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其目的在于传播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推介本企业的各类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的交易,进而助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本文试从论述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出发,分析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开展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

(一)成本经济优势。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能够从多个方面切实降低交易的成本。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信息成本,让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便捷和大范围传输,以切实降低时空成本,而且还能减少代理费支出。买卖双方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商务交流,不需要中介参与其中,可以减少旅游交易环节,减少交易所需的费用。同时,旅游企业通过网络开展产品的介绍与宣传,可以节约运用传统方式制作广告与分发印刷品等所产生的大量费用。同时,不需要雇用专职销售人员,能够极大地降低销售方面的费用支出,还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其顾客总量将超过几家商店分开时各自顾客数总和。为了能在旅游中得到更大的享受,游客在出游前都希望能对旅游产品及服务等信息有足够的了解,也希望能方便地将游程安排妥当。这就存在因信息搜寻、比较、选择及预订结算等带来购买成本。因此游客会更青睐那些信息详细完整、量大,有特色服务的旅游网站。通过旅游联合网络营销系统会集聚大量的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机构。内部成员一般有各地区旅游机构、企业和媒体,能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还能实现区域内的完全自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二)信息高效优势。网络营销可以让任何一家旅游企业均能全天候、全方位地展示信息,从而提升旅游信息的传播和交换的成效。网络所具有的多媒体功能还能让旅游企业网络营销集中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创设出虚拟化的环境,更加立体化地传播各类旅游信息。借助于网络,旅游企业能储存与分析各种市场信息,向客户所传送信息精确度也大大超过其他类型的媒体。同时,网络信息的传输速度非常快,即便双方进行的是跨国交易,也能够在同一时间开展交流,直至成交。

(三)双向沟通优势。旅游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积极主动地和旅游企业销售人员进行交流,了解自身最为感兴趣的产品以及服务,并且提出相应的反馈意见。旅游企业应当在和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细微差别,将其进行细分,以求正确地得出客户相应的需求,传送更为准确的广告信息,推出让消费者群体更加满意的旅游产品。这种营销沟通形式,能够让沟通的过程更富有效率,也使沟通的结果更让人满意,其结果肯定是旅游客户与旅游企业实现双赢。

(四)网络资源共享优势。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可以实现旅游网络资源共享,提高效率。这种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其他网络资源共享,如共用网络服务器、共用某些管理及服务软件等。各中小旅游企业可以租用空间来管理自己的业务,并从事电子商务。除了能分摊成本外,共用客户关系管理还可以对区域旅游客户的资料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和管理,将有助于获得更有效的市场信息。各企业也可共用个性化定制、预订系统和其他设施,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培训和网络营销资源等共享。共享区域旅游资源有利于各企业更有效地把握市场动态及趋势,更全面地了解游客个性需求,使旅游产品及服务更有针对性,更符合游客需求。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成败不仅与其本身的服务及形象有关,还受到区域内其他配套组合旅游产品的影响。另外,共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各个企业可共享客户信息,能从单个特定产品和整个组合旅游产品两个角度来分析和管理客户信息,有助于各企业在做好自己特色产品及服务的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

二、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旅游企业的网络竞争意识不够强。体现在一些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没有清醒的认识。当前,依然有大量旅游企业并不关注网络营销工作,还是死守着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方式停滞不前。

(二)网络营销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存在着网络资源的浪费现象。目前一些旅游企业只是将网站看做介绍本企业以及常规旅游产品的一种工具,只是把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放到网络中,并没有依据网络营销的特性来开发与设计新的旅游产品。如此一来,不仅导致旅游营销的效果相当有限,而且还浪费了一种非常好的获取客户信息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方式。

(三)旅游企业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匮乏。拥有既懂得旅游知识和营销知识,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這是旅游类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现实中,旅游企业中符合以上要求的高素质网络信息技术人才极为匮乏。

三、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发展的空间已经渗透到网络之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营销也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网络营销是一种新型企业营销方式,目前已经逐渐发挥出其所具有的良好商业价值。网络已经为旅游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向旅游客户介绍自身产品以及服务的良好载体。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所具有的社会关系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运用传统的营销方式来传递信息,不仅速度较慢,而且时效性也差。旅游企业在开展了网络营销之后,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营销的成本,而且效果还要好于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手段。这是因为网络营销的对象面向的是全世界客户,而且还不存在时间之限制。同时,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还能在效果上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做到精确化。例如,可以检测出当天共有多少人浏览了本企业网站,这些人分别是在哪里上网的,是通过什么渠道浏览本企业网站的,他们在网站上浏览最多的是哪些页面。旅游企业可以开通极速400电话业务作为企业营销的必备工具,提高客户转化率。这样一来,企业工作人员还可对其中具有意向的客户实施长期跟踪式回访等。运用以上精确化检测方式,企业还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旅游产品推广费用的价值和回报等。而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方式就难以达到这种精确程度。所以,旅游企业应当切实树立起良好的营销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网络营销,更好地运用网络方式来推广本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二)全面应用现代网络营销手段。在提高对网络营销认识程度的同时,旅游企业还应当使用先进的网络营销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整合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信息资源,持续提升本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有份额,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应当精心建设本公司网站,在技术的层面上应当着力解决网站内容、技术手段、宣传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网站内容安排上,应当全面考虑网站的访问者或者潜在客户所具有的需求。立足于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信息,从而切实树立起较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增加企业对于潜在客户的亲和力。同时,要积极运用网络所具有的交互式特点,更加积极地和客户进行交流,认真回答客户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个性化要求,从而实现争取客源之目的。二是在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上应当运用好视频技术与色彩技术等手段,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比较直观和动态地展现在广大客户或潜在客户眼前,从而切实增加旅游企业所具有的吸引力。在设计与制作企业网页之时,应当更加巧妙和恰如其分地应用好各类色彩,不断增加企业网站的美感,让浏览者能够更加地感觉到赏心悦目,从而提升本企业网站所具有的吸引力。三是很好地运用搜索引擎和旅游行业网站实施宣传与推广,从而让更多的客户能够了解到本企业,从而优先选择本企业推出的产品与服务。四是灵活运用圈子交流和社区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产品,如QQ、微博、微信、论坛等。

(三)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科技含量更加高,专业要求上更加严格,从事本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旅游行业要依据本行业之特点,结合企业自身需求,更好地承担起此项工作,这就需要拥有不仅懂得营销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且又要精通旅游业相关知识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收集、整理与分析各类信息之能力,而且还应当具有十分强烈的服务、沟通、协调能力。从当前来说,这一类人才的数量并不多,所以,旅游企业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人才招聘、在职培训以及远程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提高网络营销人才的业务能力以及服务成效。

(四)运用网络健全完善企业战略联盟。鉴于网络具有良好的跨时空性,因此,旅游企业可以能够地实现跨地区经营,而不必只考虑到某一个具体的客源地市场。同时,这一特性也能很好地节约企业进行市场扩张的各项成本,这是由于企业不需要在每个客源地市场中建立起相应的分支机构,也不需要再开展大量的宣传。同时,因为网络具有链接功能,所以,浏览者在每个网站中选购产品与服务之时还可通过点击网站中的超链接以登陆其他网站或者选择与其配套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而实现各家旅游企业利益的共享,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在不同旅游企业之间设立企业联盟的可行性。

(五)健全完善现有的网络营销法律体系。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护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的安全性。为此,一是要抓紧制定落实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范网络欺诈以及不讲求商业道德的相应行为,保障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实现良性发展。二是要制定涉及网络交易安全的规范,运用加密技术、ID认证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以确保交易过程的信息传递能够确保安全与合法,并且防止信息为第三方所非法利用,切实保护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发展网络营销是每一家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能够将旅游网络营销切实做大做强,应建立完善旅游网站,从专业化角度整合传统旅游资源,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层次的全方位服务,唯有如此,旅游企业才能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姜旭平.21世纪电子商务系列教材:网络营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荆浩.赵礼强.孟繁宇.陈静.网络营销基础与网上创业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与提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责编 何田田)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2、构建网络伦理的多维路径

3、基础教育互联网学习发展水平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4、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5、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6、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网络道德建设

7、探析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8、浅析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律素质的途径

9、从网络道德缺失看新媒体建设

10、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形塑与培育

11、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

12、论网络信息安全合作的国际规则制定

1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4、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探析

15、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16、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17、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18、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承与发展研究

19、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20、专业技术类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1、互联网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建设的负面影响及思考

22、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析

23、《网络与道德》教学案例

24、“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

25、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26、网络道德的意识形态功能论析

27、论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8、企业信息安全法律治理

29、网络道德失范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30、新媒体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途径探究

31、网络虚拟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研究

32、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33、网民道德失范的审视与引导

34、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35、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36、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37、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

38、网络文化对公民道德有何影响

39、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应对措施研究

40、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与教育

41、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原则

42、加强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之我见

43、面向政治安全的网络谣言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研究

44、网络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

45、透视网络伦理的危机及其对策

46、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的思考

47、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方法谈

48、网络直播的社会责任研究

49、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与实践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络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网络道德建设成了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明确网络道德的理论指导原则,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建立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充分利用和整合传统及现代伦理赉源,规范网络道德礼仪,制定网络道德法规,组建网络道德的法律监管和安全防范机制,保证网络道德的落实。

关键词:网络;道德;建设;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上一篇:传统新闻传播论文范文下一篇:科学发展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