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分析论文范文

2024-01-02

科学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来,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的冲击下不断进行着演变和优化,如何在经济新常态大环境下实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平衡发展已成为整个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创新、用户体现创新等角度出发,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并从系统论的角度结合相关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系统论 生态建设

1 引言

金融生态是指金融组织发展中,在功能上相互分工合作,整体上各金融组织内部存在密切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作用,总体上能够执行相关金融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互联网金融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传统的金融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入影响,虽然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但这种全新的金融生态系统已经通过大数据计算、云处理技术等信息手段不断冲击着整个金融体系,促进了金融行业中的产品交易与流通、消费支付与用户体验等层面的颠覆性改革。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极大的拓宽了金融产业的辐射度,在金融多元化创新方面改善了金融生态的多样性,提高了用户体验的便利性,促进了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及行业自律法规的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也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影响着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需要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与创新平衡点,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上产生的互联网金融改变可金融行业的生态环境,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服务和产品短缺的不足,极大的提高了金融资本的周转和使用效率,传统的金融生态物种、生态法则等不断演化,传统金融行业的系统正发生着质的改变,相关的制度风险、操作风险、信息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也随之产生,因此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风险控制体系是当务之急,包括建立事前风险防范、事中风险控制和事后风险纠错等内容。另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不断融合与应用,传统的金融支付与借贷等核心业务已经出现了新的市场格局,一方面降低了社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不断集聚着技术安全风险,这对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在互联网金融“大肆横行”的经济环境下,建设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迫在眉睫。

2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现实基础

2.1 互联网金融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根据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效率理论,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间接融资功能的特征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与竞争,互联网金融利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解决了金融市场中的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弊端,在金融产品供需平衡上创新了发展模式,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也有极大的改善功能。

2.2 互联网金融是对金融深化理论的积极实践

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金融抑制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区域性和行业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失衡,金融市场消费失衡,金融排斥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改善。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管理体制中的弊端,针对物理网点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局限性进行了优化和改革,不斷拓展了金融行业的辐射度和覆盖面,拓展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便捷性,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2.3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有效推动

建立在金融市场垄断基础上的传统金融体制红利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金融抑制,利益群体不断享受着金融产品和服务双轨制下的价格红利,形成了以利差为主要内容的利润结构依赖。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不断创新着金融服务模式,从金融支付、消费等层面不断创新金融业态,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移动支付和微信银行等模式的创新,正冲击着传统金融收益群体的体制红利。互联网金融有效地促进了传统金融精英控制金融产品模式的大众化,在互联网平台上不断促进了低门槛、标准的金融产品交易和流通,尤其是高收益金融理财产品的流通,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打破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双轨制”价格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4 互联网金融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在金融支付层面,互联网金融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上的变革极大的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支付手段中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使用,已经成功的改变了传统金融中的存贷汇格局。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促进了个人和机构的直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金融支付和消费,同时第三方支付的中介功能促进了支付的金融脱媒,随着金融产品运营商的标准化建设,各类网络借贷等模式不断加速着金融脱媒的进程。

3 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互联网金融发展处于初期阶段

互联网金融包含两层含义,即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延伸和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其中,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是传统的金融业务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使用和服务延伸;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理财、网络借贷等是电子商务行业向金融业的渗透,属于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在第三方支付、P2P理财等多种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受到了使用和消费群体的制约,目前在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方面还处于初期阶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业务保持快速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395.61亿笔,金额2494.45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81639.02 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3%和100.65%。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非银行金融机构网络的支付笔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58.50倍,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网络的支付金额仅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3.98%。可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付笔数虽数量惊人,但以小额支付为主,大额交易主要还是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交易。在网贷模式领域,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人人贷2016年总成交金额达111.90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84.7%,截至2016年年底,累计成交金额达到243亿元,在整个社会融资体系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安全问题突出

互联网金融尽管创新的拓展了金融辐射度和产品服务覆盖面,但金融风险仍然是互联网金融的重点,因此风险的经营管理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区别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除了面临的传统金融风险,还面临着互联网技术风险,因此风险控制更为复杂化。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因此建设安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体系十分重要,包括数据的安全保护、网站安全防护、交易安全保障及安全应急服务等。

3.3 互联网金融服务法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十分迅速,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法规仅限于部分的部门规章,具体表现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原有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现有法律规则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法律定位不明确,业务边界模糊,甚至可能触及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等法律高压线。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每年产生的数量众多,而出现资金短缺倒闭跑路的比例十分高。

3.4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待质的提高

虽然以余额宝等为主要理财平台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个人存款的收益和便利性,在灵活支取方面不断冲击着传统金融的存款功能,但以高收益率为显著特征的金融标准化产品的热销实质上是金融资源无法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内外进行正常、良性的“能量交换”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追求短期资金利润的资金体系内“空转”行为。互联网金融从某种层面上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4 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的对策建议

系统论视角下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建设是要解决互联网语境下如何实现传统金融生态的优化与平衡,在互联网信息安全前提下达到金融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合作、密切联系和高效运作,促进金融系统科学健康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4.1 客观正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传统金融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不断拓宽辐射度和覆盖面,垄断红利和价格红利也不断削弱,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冲击采取引进学习或是抑制围剿都需要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展开。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互联网技术,极大补充了传统金融的不足,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市场化体现,因此需要客观的正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新视角下反思传统金融体制的弊端,不断优化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独有特征,摒除现有的不适合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限制,充分依赖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优化传统金融的供给和资源配置。

4.2 完善互联网信用数据的社会征信体系

互联网金融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基础上,因此健康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需要安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完善的社會征信体系为支撑。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需要积极有效的社会征信体系来促进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但我国金融体制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居民征信体系不健全问题,一直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覆盖全社会的健全征信体系建设还在进行,因此互联网金融的生态建设面临着传统金融没有遇到的征信风险,这也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服务维度。根据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问题,需要充分依赖互联网技术中的大数据统计、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完善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法规和信用法律体系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其中包括信用系统、征信系统、登记注册系统、信息披露系统等多个复杂的子系统,通过征信体系的完善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建设进程。

4.3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互联网金融生态健康的重要外部条件,金融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发展的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可以充分保护金融活动参与各方权益,另一方面,可以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为互联网金融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空间。

4.4 建立包容性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健康科学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必然是一个具备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使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别于其它行业,要求必须加大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建立科学有序、分工明确、协作共存的互联网金融分业监管体系,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消除互联网金融“监管真空”。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有效监管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创新,适应目前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监管必须在严格评估互联网金融社会效应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是一种包容性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 徐诺金.论中国金融生态若干问题[N].金融时报,2015-01-11.

[2] 陈韬.货币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J].互联网金融,2015(11).

[3] 周慧.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生态系统及风管体系[N].金融时报,2014-11-14.

[4] 张影强.互联网金融生态链[J].中国经济报告,2015(12).

[5]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5(12).

[6] 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4(10).

科学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体育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体育经济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被纳入到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体育经济发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重视新形势下,亟须针对发展体育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育经济;市场经济;体育产业;产业结构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对于体育经济的概念认知十分有限,而且在经济研究领域始终将体育与经济进行分别研究,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国家对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体育经济的发展逐渐给予更多重视,如何推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新时期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体育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发展体育经济的优势

体育产业指的是与体育事业相关的体育服务、体育产品生产和体育精神产品传播的综合性产业,是体育经济的直接表现形式。体育经济可以概括为所有与体育事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将体育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从市场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和经营管理,从而实现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体育产业经营成果在市场经济中的比例,有利于实现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经济快速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

(一)发展体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者是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体育产业的发展核心则是本体产业,其中包括体育经济和健身娱乐,我国体育产业链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包括体育器材、体育用品、体育服装、体育服务、体育旅游等等,通过体育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可以实现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参与体育锻炼以及体育产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并不多,关于举办大型赛事能够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的认知也十分有限,直到1985年开始由体育经济企业赞助国际奥委会会标的使用权,体育经济的拉动作用才逐渐显露出来,奥运会也成为国家体育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更带动了全国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人们对体育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刺激国内体育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从而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助推剂。

(二)体育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就业效应

体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体育用品、广告、金融、旅游、制造业等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强烈的就业效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创造了将近10万个就业岗位,而且普及的范围涉及全国。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就业形势始终十分严峻,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会牵动相关的行业。体育产业同样如此,只有实现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确保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体育产品生产行业与医疗产业的合作,可以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研究专业的药物减少运动竞技中的伤痛。这种产业合作的方式是体育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合作也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产生的就业效应显然是十分强烈的。

(三)发展体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从国际体育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体育经济的发展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都有紧密联系,如美国职业篮球赛、欧洲杯足球联赛等等,因为国际大型赛事的举办往往都具有成熟、完善的商业运行模式,不仅对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相关的产业结构方面也具有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体育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方面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只有产业结构的优化,才能保证体育赛事的顺利举办,并且吸引更多运动员和观众参与其中,从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

二、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在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赛事的举办始终是由国家体委包办而且具有严格的运转模式。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关于体育产业的管理也正在由政府向市场转变,但是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根深蒂固,即使能够采取一些新的发展措施,在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下,仍然无法为体育行业的企业提供更多自主权。同时,参与体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效益的往往是少數企业,因此导致了大型赛事频繁举办但是收益却甚微的现象,使得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对体育经济的参与度下降,制约体育经济的发展。

(二)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在体育市场的管理方面依靠的是系统性的统领文件,针对体育经济发展制定的行政文件和法规性文件相对较少,使得体育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管理单位和管理者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在市场管理方面缺乏有力的根据,同一地区的体育市场经常发生要么多头管理、要么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很多体育项目都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极大地阻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影响群众对体育经济发展的信心。

(三)体育市场的发展处在初级阶段

体育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是体育市场的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对体育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市场主体的反应速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从当前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形势来看,作为关键主体的消费者在意识和思想方面并没有完全转变,他们对于体育消费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在体育消费结构方面也倾向于体育产品,如服装、器械等,但是在体育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消费比例却很小。同时,体育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体育市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现有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市场管理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等,都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发展速度,使之始终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

(四)缺少政策的扶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来看,政府的扶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才能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力条件。比如,体育部门在开展体育赛事和相关的体育活动时,会涉及到不同比例的经营收入,政府对税收政策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一部分税收;企业对体育赛事的赞助也可以纳入到惬意的成本支出方面,这种政策扶持不仅可以体现政府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关怀,同时也为管理部门和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积极性。而在国内,大部分的政策都倾向于教育、文化等事业方面,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十分有限。

三、发展我国体育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体育经济发展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在体育事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体育锻炼不再是一项专业的竞技性运动,而且更多的进入普通群众的生活中,所以体育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树立全新的体育经济发展观念,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体育事业产业化、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并且积极探索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体育事业中,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切实实行,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文化需求,同时推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政府对体育经济发展给予的政策倾斜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需求,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应当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需要从战略角度上给予体育经济足够的重视,将体育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才能实现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部门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在财政拨款、体育产业税收政策和发展筹资等方面都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将体育产业的发展分离出来,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运作,才能发挥体育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体育产业的规模小、产品标准化低、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为了促进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对原有的体育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结构的优化,才能解决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加快现有的体育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速度,改變传统、僵化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体育产业产权组织形式,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多种经济成分的投资主体投资的体育经营单位实现企业各方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科学管理。

(四)建立完整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

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可以对体育经济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是体育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在体育市场中存在多种不同形式的市场行为和竞争行为,所以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市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划分,并且根据市场主体的发展规律,对体育竞赛市场、培训市场、娱乐健身市场等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监管,促进体育经济有序、繁荣的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关于体育经济的发展问题也受到社会愈加的广泛关注。为了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树立全新的体育经济发展观念、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完整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和保障,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世亮,楚英兰.中英体育经济发展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2,(4).

[2] 薛伟善.体育经济的误区与产业化的发展机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

[3] 李方玉.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意义、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国商贸,2013,(25).

[4] 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4).

[责任编辑 兴 华]

科学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相对80后和90后而言,“95”后更年轻,思想更活跃。“95后”高职学生文化水平、信仰观念、核心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的趋势,但必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内在联系。本文从三个方面浅析“95后”高职学生的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的具體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95后”高职学生

“95”后是指1995年-1999年出生的青少年,相对80后和95后而言,95后更年轻,思想更活跃。由于大部分95后仍处于学生阶段,所以相对于80后、95后,在社会上很少被提及,但却是目前大学生的主要人群。改革开放成为“95后”高职学生信仰形成、价值观培养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形式和由此导致的社会震荡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影响着“95后”高职学生。面对这种形势,高职学生的信仰追求也会呈现多样性和分散性的趋势,在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道德信仰方面都呈现出自己的特性。而他们的信仰追求、价值体系必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1 “95后”高职学生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或是主导价值体系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95后”高职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也是“95后”高职学生价值信仰的核心所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95后”高职学生价值体系形成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是一个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95后”高职学生形成信仰的内在精神驱动力。在当代,面对新的时代变化,“95后”高职学生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构建精神信仰体系。只有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95后”高职学生不断接受时代变化的挑战,战胜各种精神危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95后”高职学生形成正确信仰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范畴,而正确的道德观对于形成正确的信仰观是至关重要的。道德是对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教育培养、自身修养、传统习俗等起作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力量,重视培养“95后”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正确的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的道德要求。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95后”高职学生的价值体系的构建

2.1 在教育内容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

“95后”高职学生的思维发展、信仰追求、价值观取向等方面能反映出时代特点,我们应把他们那些价值取向趋于理性、价值理论偏重务实、价值追求突出个体等价值取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总结归纳出既有“95后”高职学生群体个性又有社会共性的价值观追求内容。比如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谐发张、团队精神与竞争理念共存的角度出发进行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从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等角度出发进行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导向、诚信、感恩教育等角度出发的培养公民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教育等。总之,要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社会性与个人性的关系,应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注重培养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和谐共存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等教育内容。

2.2 在教育方法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高职学生的价值认同

结合“95后”的特点,探讨使用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方法、思想理论教育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方法来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感。要让学生在多样性与选择性的互动中实现价值认同。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化变革引起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也在“95后”高职学生身上产生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95后”高职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比如自私、自大、不诚信、不道德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95后”高职学生进行教育。要让学生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价值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中,强调集体的价值,个人对集体并不具有优先存在的地位。这种强调社会整体价值的传统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但是,如果以片面强调社会性来否定个体的价值,社会就会变成压制人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和谐。

3 培养“95后”高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3.1 树立切合“95后”思想实际的教育观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95后”高职生具有自身的时代特点。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口号主义严重的理论说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积极的价值澄清引导式教育,发挥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和发展、对知识信息接受领悟能力强的优势,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自我澄清是非观念,积极开展主流价值评价;对学生的自我为中心思想,要抱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对待。

3.2 努力扩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力度

学校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内的教师、辅导员、学生社团、协会,以及校园文化氛围对“95后”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力度,积极发挥学校全员育人的教育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职业教育、学生社团活动、主题班会、专题宣讲、形势报告、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校刊等各种校内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等问题。

3.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思想教育

网络对“95后”的思想影响很大,校园网络也日益进入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显著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就业指导网、班级生活网等教育网站或网页,为广大师生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引导大学生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要大力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管,着力提高大学生网民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网民,将网络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任丹妮.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2014(10).

[2]张小利.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23).

科学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 经济学; 宏观经济管理; 持续协调发展; 微观经济运行

[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项伟大创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经验得到了兼收并蓄的学习、借鉴和应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索和认识的空间。

一、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了解微观经济运行

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这篇重要文献中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就是说,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微观经济既是一国经济的基础,也是一国经济活力的源泉。微观经济的集合构成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运行的集合形成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所以,宏观经济分析是需要建立在对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的,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必须了解掌握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把握和了解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基本规律,需要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微观经济分析方法。有经济学家分析认为,“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假定”三个假定,是现代西方经济学里基本的理论。从这三个假定出发,则有“利益最大化、供求和等价交换”三个原理。理性地思索和分析,特别是再拿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对照,可以认为这“三个假定”和“三个原理”是成立的,历史证明它们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就是我们承认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地位,尊重市场供求和价值规律的结果。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重要经验。”

实践证明,市场机制能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使资源配置富有效率,但它也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出现盲目性,导致资源配置出现浪费,即市场失灵。由于存在超额利润和追求超额利润,市场主体会在一定时期内将投资集中投向一个行业或产品领域,在市场竞争中展开厮杀,直到这一行业或产品市场出现供给过剩、边际收益递减,价格下跌、盈利水平下降,一些市场主体才会退出市场。在这一过程中,资源配置存在浪费是不争的事实。此外,由于事实上的市场垄断以及自然垄断的存在,一些大型、超大型企业控制市场、控制价格、排挤竞争,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等,也会使市场配置资源出现局部低效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是经济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同志必须进行研究和时时加以关注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施一些经济管制是必要的,政府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管制,要求政府通过必要的经济和法律手段来引导和保护市场合理竞争,通过政府管制和限制来打击市场垄断,特别是要严格控制自然垄断。这一方面是为了创造市场活力,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建立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公开,增进社会公共福利的需要。

二、坚持做好宏观经济分析,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宏观经济学产生于1929年世界大危机之后,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从凯恩斯之后不断发展的西方主流经济学,都强调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中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从而,“造就了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从原来仅靠一只‘手’调节经济转变为两只‘手’来共同调节整个市场经济,从而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了”。宏观经济分析强调的是经济总量平衡和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在国民收入的均衡状况中起着决定作用,原因是在短期内一个国家总体技术水平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因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进行总量平衡及总量调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这种情况决定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比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更为重要、更为必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特别是1997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实践己经证明了这一点。积我国多年来宏观调控的经验,能够看出,宏观调控注重和强调的是调整经济运行中的总体平衡和差异中的协调,概括起来讲就是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经济的持续、稳定和较快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就业渠道、解决诸多社会矛盾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贯彻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利用好发展机遇期,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较快增长速度,满足人口增长、就业增加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要求。但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发展观念尚未真正转变、地方政府主导经济活动行为较强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经济发展不均衡、盲目攀比增长速度的问题。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和脱离实际的高增长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会在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上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破坏经济发展的正常节奏和总量平衡关系,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伏。从这一要求出发,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宏观政策取向时,必须坚持好速度、结构和效益相统一,引导各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五个统筹”,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有效消除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防止速度过高导致供求总量失衡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进行总量调控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特有的一种宏观调控方式。结构调整政策并不是总量政策,一般来说,宏观调控主要是进行总量调控,因此主要采取调节总量的政策措施。但我国多年来经济运行情况却反映出,总量出现严重失衡往往是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城乡差距较大等结构性矛盾,如果在宏观调控中不注意推进结构调整,即使总量不平衡的矛盾一时缓解了,也可能会迅速出现反复,导致经济频繁出现大的波动。因此,在控制总量的同时,必须大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切实防止“一刀切”,既控制过热行业的盲目发展,又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2003年以来直至目前正在进行的宏观调控,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一开始就明确强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行业和领域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

一方面,中央在实施宏观调控中采取果断措施,严把土地、信贷闸门,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强调在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以及投资、财政、产业政策等各方面,都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因症施策,该抑制的坚决抑制住,该支持的切实支持好。在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更加重视缓解微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近几年,国务院先后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过剩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以及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这些政策都很好地体现了以调整和优化结构,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优化总量关系的宏观政策取向,也很好地体现了坚持和强调充分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促进优胜劣汰。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坚持制度创新,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

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诺思在其《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这篇著作中,分析了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他指出,“经济史学家已经集中注意力于技术变化,把它看作是增长的源泉,但是,制度安排的发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生产效率和要素市场的历史原因。更为有效的经济组织的发展,其作用如同技术发展对于西方世界增长所起的作用那样同等重要”。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在产权制度、市场形成价格机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持久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和福利水平显著提高。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进步是空前的。

不断深化的体制改革,推进了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东西,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来健全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及其支撑体系。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系、人情、权力交易,使得维系市场经济运行的契约关系运行不畅,许多交易活动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而是利用关系运作;再如诚信体系是维系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信用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如违约、不讲信用、假冒伪劣,甚至谋财害命等等;尽管经济发展具有“外部性”特征,但在现代市场中,要求企业也必须承担其社会责任,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却大量存在着肆无忌惮地进行污染物排放,无视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各种非法的经营活动和地下经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不断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快推进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当前,一方面必须加大治理和制约这类失范活动的法制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加大法律惩治力度,增大违法违规经营者的交易成本。现实情况下,后者更为重要,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已经成为制度建设的缺憾,也会成为加强制度建设的障碍。

政府干预经济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是在一定的国家法律规定下进行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安排。当代政府不仅是宏观经济的调控者,而且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国家竞争力的培育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者。政府干预经济不完全基于市场失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为增强民族经济竞争力,抑制或减少外来因素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影响,也需要进行干预。这些或许就是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制度安排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加强宏观调控的制度建设,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规范宏观调控程序,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等等,是我国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育,我国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和调控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顺应市场基础的变化,政府在宏观调控中要坚持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这是尊重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引导市场主体通过利益选择,自觉顺应宏观调控要求开展经济活动,形成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持久动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有赖于较为完备的法制保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坚持采用法律手段,有利于依法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和促进公平合理竞争。这些都是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和更好坚持的基本内容。

(本文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刘学侠

科学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区域产业发展一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本文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例,分析了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分析,并提出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对于促进湖北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北长江经济带 产业 协调发展

一、引言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是一条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也是开发条件最好、潜力最大的河流。国家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把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作为七大经济区之首来部署,实现经济重心从沿海向内地的战略转移。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经济增长带。

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长约1062公里,占长江干流总长的1/3,它位于通江达海的长江黄金水道和国家经济布局中最大的东西向产业主轴线的中央地段,是整个长江流域的“腰杆”部位,不仅是连接长江下游和上游经济的重要走廊,更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湖北省就提出并实施长江中游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并取得明显成效。如今,湖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新一轮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涵盖武汉、荆州、黄石、黄冈、鄂州、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26个县市),着力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轴和重要的空间载体,在省内形成“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对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产业发展是区域发展水平的内在标志,而产业协调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产业协调不仅是从区域的整体协调角度来审视区域发展,而且以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整合化为目标来促进区域发展的。在这个意义上,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将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核心,对于促进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基础分析

(一)产业结构良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7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9:46.2:43.9,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15.5:44.8:39.7,可见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第一产业比重要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要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整体而言,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体系要优于湖北省的平均水平。

湖北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别,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从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鄂西段、荆江段和鄂东来看,湖北长江经济带鄂西段的产业结构为10.8:55.3:33.9,其工业比重最大,占到三次产业的55.3%,但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荆江段的产业结构为29.6:34:36.4,其农业比重过高,占到29.6%,是湖北长江经济带三段中,农业比重最高的,其原因一方面与江汉平原良好的农业基础有关,另一方面与荆州工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密切相关,其工业的比重只占到34%。鄂东段的产业结构最优,三次产业比重为7.4:46.2:46.4。同时,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三段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鄂西段与鄂东段分别是2.2万元/人和2.4万元/人,差距较小,但荆江段较为落后,人均生产总值仅为鄂东地区的1/3;从经济密度来看,鄂西段和荆江段均落后于鄂东段。

(二)工业集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缺乏分工协作。

湖北长江经济带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水电、汽车、钢铁和化工为主的主导产业,同时,以电子信息、生物、光机电一体化和磷化工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工业发展空间上的轴线初步建立,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例如以武汉和荆州为核心的的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基地;以武钢、鄂钢、新冶钢三大钢铁企业为主的鄂东钢铁工业走廊;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为主,在鄂州、黄石、黄冈等地延伸其产业链所形成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宜兴、兴发、沙隆达、葛化、楚源等化工企业为龙头的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聚集区;以武汉、宜昌、鄂州、黄冈等地区为主的沿江船舶工业走廊,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荆州、咸宁等地形成的纺织服装基地。

据统计,湖北省52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其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及其腹地,合计共有27家,其中食品加工企业7家,汽车制造企业2家,纺织服装业3家,机械装备制造业3家,化学制品制造业2家,电子设备制造业4家,医药制造业3家,非金属制品业1家,金属加工业2家,印刷业1家。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的产业集中度整体水平居中,且各行业集中度高低不一,缺乏分工协作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产业集群还处于雏形阶段,大部分企业只是简单的扎堆,企业间的竞争情况多于合作,产业关联的外溢机制和协同效应缺乏,尚未形成前、后向关联的产业链条。同时,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如荆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0余家,但90%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三)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

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风景秀丽,风景如画,以武汉、宜昌和荆州等重点旅游名城为代表,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湖北省旅游资源聚集地重点区域,而且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旅游特色。湖北长江经济带鄂西段,以山水旅游等自然景观为

特色。湖北长江经济带荆江段地区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代表特色。鄂东地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区。2007年,湖北长江经济带接待旅游人数6700万左右,创旅游收入450亿元以上,分别占全省的66%和74%。

湖北长江经济带旅游业虽然资源丰富,但资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条块分割严重,缺乏合理的旅游线路安排,使得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影响了湖北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以三国旅游资源为例,湖北长江经济带是三国遗址和文化密集的区域,荆州是以楚文化为代表,是三国遗址最多的地区,拥有荆州古城墙、关羽春秋阁、公安孙夫人城、华容道等重要遗址;其次是赤壁,拥有赤壁古战场、陆逊营寨、黄盖湖和陆水湖等资源;同时在宜昌、武汉和鄂州都还有诸如长坂坡、当阳桥、孙吴故都等重要遗址。而这些资源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地区仅从自身的角度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宣传,缺乏区域合作,极少与其他城市共同开发项目,使得各个城市对于三国品牌的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

(四)农业基础良好,但市场化不足。

2007年湖北长江经济带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547亿元,占湖北省的39%,是湖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整个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以优质粮、优质棉、双低油菜、蔬菜和水产品为主体,注重特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格局。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种植业以优质水稻、棉花、双低油菜和蔬菜为主的,养殖业以淡水鱼、肉猪和家禽养殖为主。宜昌和巴东的农业也具有一定的特色,以种植水果、茶叶和中药材为主。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生产大部分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地基础上,农业产业化明显不足。以荆州为例,其2008年的农业产值占到了整个长江经济带的1/3,是湖北长江经济带,乃至湖北省的农业大市,但是其在农产品深加工中表现出明显的“腿短”。据统计,荆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7:1,水产片的加工部分占其总产量的9%,畜牧产品占6%。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均在80%以上,加工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同时缺少农业产业化的大型企业,目前仅有福娃为代表的少数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

三、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思路

(一)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加快区域产业发展合作。

湖北长江经济带应统筹规划区域功能,明确各个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按照地理区位和经济条件,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三段。鄂东段是长江中游地区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依托其工业和服务业的基础,将其建设成为外贸出口商品综合性生产基地;江汉平原所在的荆江段的农业基础和纺织等轻工业基础良好,将其建设成为以出口创汇农业和轻化纺织出口加工为主体的综合性商品创汇基地;鄂西段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供应中心、综合性原材料生产基地和世界级旅游区。

(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推进沿江产业带形成。

积极完善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政策。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优势企业联合重组,组建区域性的集团。二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补贴等力度,简化融资担保手续,鼓励全民创业。三是建立健全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度,整合各类财政投资资金,支持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内的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企业产假产业会展等活动。在产业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沿江产业带。湖北长江经济带应依托现有资源基础和产业优势,重点打造沿江五个产业带,具体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江高技术产业带、沿江现代物流业产业带、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和沿江旅游业产业带。

(三)抵御金融危机风险,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

在经济危机到来的同时,我国开始探索内生型和外向型结合、以内生型为主的发展模式。湖北长江经济带是推进内生性改革的理想区域,应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快产业的升级,培育消费需求,探索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

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的转移,这对于湖北长江经济带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湖北长江经济带必须科学地承接产业转移,不能盲目地承接,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这些方面的承载能力的同时,应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来选择,主动地承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来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四)加强与武汉的经济联系,发展各区域的领头城市。

加强沿江城市与武汉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武汉增长极的核心作用,实现各地区产业与武汉产业的对接。一方面依托沿江各城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围绕武汉的主导产业,延伸其发展的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产业集群;也可与武汉的主导产业实现竞争合作关系,实现产业的错位发展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江汉平原和鄂西地区积极承接以武汉市为核心的鄂东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业,推动武汉和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淘汰技术工艺落后、对环境污染大的产业。

在发挥武汉这一核心扩散效应的同时,积极培育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鄂西段以宜昌为中心,使其真正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恩施、神农架等周边地区发展,成为辐射鄂西渝东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荆江段以荆州为核心,充分发挥其扁担作用,带动湖北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的协同发展。鄂东段以黄石为核心,建设成为辐射鄂东赣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作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队.湖北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罗蓉.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开发研究,2007(2)

[3]彭荣胜.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基本问题探讨.商业时代.2006(36)

科学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第一阶段,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集中学习与调查研究,重点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我们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有关文件和讲话。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我们为各支部配发了专用笔记本,开展了“优秀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建立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各支部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四落实,按照计划分别组织了3次以上集中学习和讨论。馆党委围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主题,安排了一次辅导报告,组织了二次大会交流。领导班子每人都带领一个小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调研报告。“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及时把学习焕发出的热情引导到抗震救灾上来,积极组织为灾区捐款,许多党员缴纳了1000元以上的“特殊党费”,全馆捐款共计18万余元,把学习实践活动推向了高潮。

第二阶段,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深化学习与征集意见,重点是发扬民主、找准问题。我们继续组织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网上知识竞赛活动,并组织了“南京图书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活动。我们组织各支部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针对我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差距,广泛征集意见。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在各部门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馆党委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主要是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收获和成效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馆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新的理解和基本把握,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不断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紧密联系我馆实际,针对阻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问题,集思广益,积极为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二是积极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坚持以文化强省的要求来检验和推动图书馆工作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三是自觉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针对十七大以来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阔视野,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图书馆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

1、转变服务理念,提高了图书馆办馆效益。我们努力转变服务观念,坚持公共、公益、共享、平等的服务理念,认真思考如何引导读者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如何切实提高图书馆办馆效益,让政府投巨资建设的南图新馆充分发挥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一是实行免费办证,降低读者准入门槛。XX年初,我馆免除了普通借阅证办理时每证10元的工本费、15元的注册费,实现了馆藏资源向读者的全面免费开放。全面免费开放后,读者人数和图书流通量激增,截止到6月底,办理各类读者证9万余张,图书流通册次120余万册,接待读者总人次108万。读者人次超百万,是去年同期的5-6倍。二是合理调整藏书布局,扩大开放文献量。我们把闭架借阅转变为藏借阅一体的服务方式,从过去注重保护到现在更加注重藏用并重,尽可能将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地向读者开放。目前向读者开架的藏书量,由过去的30万册扩大110万册。三是注重服务细节,服务方式更加人性化。办理借书证采用读者叫号和电子显示,简化办理借书证手续。实行免费存包,配备自动饮水机和一次性纸杯,开通了免费手机短信平台,把服务信息及时用短信通告给读者。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南图新馆现代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拥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有2条100m独享宽带专线接入互联网。为读者提供50多个大型专业数据库和20多个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查询服务。电子阅览室配备215台电脑供读者上网和查阅数字资源,大大缩短了我馆与世界上先进图书馆之间的差距。

2、大力推行“文化惠民”,探索并实践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在做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还举办了各类公益活动,推进图书馆延伸服务。一是积极开展公益讲座。据统计,自XX年9月“南图讲座”移至新馆举办起至今,共举办80余场,共有5万余听众免费听了讲座。二是举办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展览,为读者在南京图书馆的免费文化休闲创造多样化的选择。据统计,自新馆XX年11月落成以来,共举办了各类型公益展览近50余场,观展者人达20万人次。三是拓展公益文化服务的新途径,利用改造后的多功能厅为社会各界上演大型文艺节目《水乡记忆》及歌舞表演,越剧、京剧、折子戏等,XX年以来,共举办演出34场,1万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四是举办大型系列的读者活动,以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读者踊跃参加。通过周密策划和组织,连续举办了“新春大型读者活动”、“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五·一劳动节系列活动”、“科普宣传周系列活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七彩的夏日,愉快的暑假”等多场大型系列读者活动,每场活动均设有各类项目近十个。活动因形式多样、涵盖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人群,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馆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各项工作特别是服务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与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进一步完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把南图建设成国内先进、国际有影响的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来看,我们虽然提出了“内抓管理,外塑形象,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的工作思路,但是总体规划、配套政策和措施,需进一步地充实、完善和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工作方面。尽管强调加强阵地服务和延伸服务,但是还需从更高层次来认识服务工作,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阵地,我馆作为全省公共图书馆的龙头,在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方式、让老百姓平等享有更多公共文化权利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业务建设方面。在资源共享、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和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作用方面,要进一步提出整体的建设规划、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对图书馆建设中遇到的一些新的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特别在信息化建设上,虽然投入资金多、方案也是一流,但目前的实施工作与预期效果还有一定差距。

(3)综合管理方面。搬迁至新馆后,我们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来加强管理,但是在后勤管理、人财物的管理、业务工作的管理等方面,还需要在已有制度上进一步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相互配套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特别是激励、奖惩制度,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落实有差距。图书馆的工作主要是人对人的服务。从对读者的服务方面看,目前我馆的服务工作与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有一定差距,还不能完全做到以“读者方便不方便,读者满意不满意”为服务的指导原则,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态度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对员工的管理上看,一方面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抓得不紧,对他们的思想问题、全面发展关心不够,同时对职工的要求也不够严格,特别是一些部门对一些不良的思想和错误言行还不能给予严肃认真的批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抓得也不到位,尽管每年都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但对考核工作还缺乏针对性,同时也缺乏长远的、系统的面向全体员工的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

3.改革创新的思路不够开阔。虽然近年来我馆在用人机制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改革,如坚持实行中层干部的竞争上岗和作风评议制度等,但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的改革创新方面做得不够,一些岗位仍存在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对个别严重违反馆规馆纪的人员的处理、对群众反映欠佳的干部的处理不够及时。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领导班子主观方面的。从客观上讲,有现行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也有新馆搬迁任务繁杂的因素。从主观上讲,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能力、作风和党性等方面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我馆的科学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观原因: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还不够。班子成员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学习理解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认识上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粗浅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有的同志对理论学习投入精力不足,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不强;有些同志感觉到科学发展观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来的,对地方政府和经济部门很适用,对公益型事业单位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高度不够。二是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思想还不够解放。班子成员对新的形势下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认识还不够到位,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必须一以贯之”,认识上还不平衡。对文化系统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认识不足,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够;有些同志拘泥于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凭习惯做事,工作思路不够开阔。领导班子在推进我馆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运用解放思想这个武器不够,求是创新的精神需要不断强化。三是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班子成员在坚持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存在不足。在制定政策和工作决策过程中,直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多,直接听取员工意见不够;有的同志在处理管理与个人业务的关系方面,投入到管理工作的精力不够。四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够。馆领导班子集中时间、精力坐下来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从宏观上、战略上对图书馆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讨论和研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做得不够,往往就事论事,从而影响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三、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馆领导班子建设。我们将强化馆领导班子建设,把提高馆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单位和谐上来,落实到领导本馆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本馆全体员工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全馆工作和领导班子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1、强化理论学习。要继续联系实际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化对文化市场的认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分析总结我们这些年来的工作。馆领导班子要根据省委和省文化厅的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工作,确保学习时间。要重点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对政策的理解力。

2、解放思想观念。解放思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馆领导班子要勇于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结合南图新馆建成开放的要求,按照国家和江苏关于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的文件精神及文化厅的具体部署,形成切实可行的人员聘用制度,进而完成分配制度的改革,努力提高办馆效益。

3、制定长远规划。馆领导班子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成立班子、组织力量来科学规划全馆事业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目标,明确不同阶段的责任目标。做到既要符合我馆的实际情况,又体现和符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趋势;既要有总体目标,又要有分项目标;既要有长期目标,又要有短期目标;既要有班子建设目标,也要有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明确相应的政策措施,真正将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

4、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我馆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推动改革创新,用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用制度来提升全馆的服务能力。馆领导班子要抓紧研究我馆制度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尤其要抓紧出台与我馆改革创新工作相配套的制度。建立有效的督促检查机制,以制度促管理,以制度创效益,努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5、建立民主机制。要逐步探索我馆民主决策的新机制,实行馆领导班子成员与部门定点联系制度,实行普通群众适当列席馆长办公会的制度。要扩大民主渠道,恢复群众意见箱的设立,并定期开展一些民意调查活动,广泛征求读者和员工对我馆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汇集各方面的智慧,谋划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上一篇:网络道德探究论文范文下一篇:设计生态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