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范文

2023-09-21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1篇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实施乡村XX战略总体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探索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利用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任务目标

安排取土化验80个+2个(随机抽取土样做平衡检测),田间试验示范4处,组织县级技术培训1次,组织乡镇技术培训2次,现场观摩活动1次。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和对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进行补充工作。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一)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

结合化肥减量增效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继续抓好田间调查、取土化验等基础性工作,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区、耕地占补平衡区、耕地损毁复垦区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和数据库更新,并将最新评价结果标注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图上。

(二)巩固提升土肥水基础工作。

继续抓好取土化验、田间试验、耕地质量监测、配方发布的土肥水基础工作。

1.继续开展土样采集化验工作。按照《XX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区继续安排耕地质量调查样点,开展田间取土化验工作。全区统筹安排取土化验80个,取土要全面覆盖2019年规划建设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23个,新增加1个定位监测点。土样必测项目包括: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常规6项;水溶性盐、容重、水解性氮及中(钙、镁、硫)、微量元素(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14项。

2.田间试验示范。为修订和完善我县主要作物施肥体系,按照省、市方案任务目标,安排小麦、玉米肥效对比试验各1处;小麦、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各1处。根据市农委文件要求,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将试验委托给XX大学农学院完成,所需经费任务承担单位支付。

3.耕地质量监测。现有省、市、县三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继续调查监测和取样检测。选择位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空白区和常规区,设立监测点标牌。进一步完善监测基础信息,建全监测档案,总结各类耕地质量变化动态,编写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三)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

为了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XX省2020年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在保障完成基础性工作后,结合XX区实际情况,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示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采用物化补助方式(所需物化补助的货物,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确定),集中展示配方施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主体设有:指导专家、示范对比田和醒目标识牌。通过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总结试验示范技术成果,修订完善示范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总结形成示范作物减肥增效技术模式。

(四)做好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服务

组织农民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在农闲时节组织县级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科学施肥技术。在春播、麦收、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制作技术明白纸,不定期深入到镇村开展技术培训及现场观摩活动,宣传科学施肥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技能,营造全县科学施肥的浓厚氛围。

四、资金安排施用

根据XX市农业农村局《2020年关于做好旱作节水及耕地和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工作的函》文件要求和任务资金分配,XX区为2020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基础工作县,补贴资金3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开展耕地调查、取土化验、试验示范、等级变更评价等基础性工作,以及产品抽检、宣传培训、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等与项目直接有关的必要性支出。

五、实施进度安排

2020年8月-9月上旬,制定实施方案;

2020年9月下旬-10月,采样布点及制备土壤样品;

2020年10月,安排小麦试验;

2021年6月,安排玉米试验;

2020年10月-11月上旬,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

2020年10月-12月,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和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

2020年11月,化验土壤样品;

2020年9月-2021年6月开展田间管理指导,开展乡镇培训;组织现场观摩活动;

2020年10月-2020年12月,集中开展县级培训;

2020年12月,XX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

六、补助资金支出范围及标准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基础性工作补助6万元

主要用于取土、化验。

(二)技术推广服务补助5万元

主要用于技术推广服务、示范技术推广标志牌制作、宣传培训及省市会议培训等。

(三)小麦、玉米试验共四处,试验费用8万元。

根据市农委文件要求,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将试验委托给XX大学农学院完成,所需经费任务承担单位支付.

(四)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费用5万元。

主要用于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费用支出。

(五)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补助费用6万元。

主要用于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所需要的配方肥料进行物化补助。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2篇

1 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现状

1.1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在我国的农业历史上, 农业的发展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在古代, 我国的农业技术尚不成熟, 农田工具也比较落后, 而且农田水利还没有出现, 所以当时的农业水平相当落后, 更没有耕地质量等级划分这一做法, 这也正是农业比较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逐渐揣摩出了一些农田种植方面的技巧, 如农田工具的变迁等。农田工具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转折, 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1]。改革开放过后, 国家大力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 农业方面的人才也包括其中,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农业不断前进, 于是就有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力量, 专家把不同耕地中的取样进行检验, 根据土地中含有的成分的比例以及是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来进行相应的等级划分。

1.2 土地利用的现状

在我国960万km2的土地上, 耕地的面积少之又少, 除了水、沙漠和森林等之外, 占有面积之首应属宅基地。且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 宅基地还在不断扩大。虽然我国的土地利用要经过严格的审查, 尤其是宅基地的使用, 即使是土地也并不是归个人所有在, 他们也只是有暂时的使用权。但现阶段, 我国农村的土地利用还有很多的漏洞。在现阶段的农村, 很多人们会在自己暂时拥有的土地中建构房子, 把原本属于耕地的土地变为宅基地, 有关部门又没有按照要求进行严格的惩罚, 今后国家要对这方面的漏洞进行及时的弥补。

1.3 国家土地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土地利用目前还存在比较的问题, 下面将对土地的利用中出现的漏洞进行分析。在我国土地利用中, 因为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我国的土地并不能被合理的利用。在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土地被大量闲置, 而在人口聚集的中部地区人均耕种土地却少之又少, 所以没有达到土地分配最优化合理化的目标。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土地合理化利用, 为了达到土地合理化应用的宏伟目标, 首先要做的就是合理化分配土地利用, 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分配一一执行, 这样就能更快更好地达到目标。

2 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

2.1 最优化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把土地分成合理的等级有利于土地被充分利用, 且还让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如何最优化的划分土地是当前首要的做法, 最优化的耕地质量划分要求土地产量最大化, 要求农业能够更好的发展。首先, 要对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进行检测, 并检验出该土地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还要对土地的保护提出相应的策略, 如干旱时多浇水, 每年施一定量的肥等。对于不同等级的土地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并且要严格的执行[2]。

2.2 合理的土地利用促进农业发展

合理的土地利用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对耕地质量的等级进行了划分之后,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土地质量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作物种植, 可以形成不同地区主要种植不同农作物的形式, 这样可以使作物规模生产, 便于买卖和运输。如小麦、玉米和水稻等, 在成熟之后进行批量化的收割和买卖。这样就避免了少量农产品在成熟之后不方便被收购造成损坏的情况的发生,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3 耕地质量划分与土地利用最优结合

耕地质量划分是现代阶段才有的一个新想法, 而且耕地质量的划分也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这种土地利用能够农业快速发展。耕地质量划分就是为了让土地更好地被利用, 而为了能让土地利用的目标充分实现所以才用了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所以就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与土地利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耕地质量等级划分能促进土地被充分利用, 土地充分利用的目标也能使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的任务被更好的完成, 这2个任务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形式。只要坚持这样的理念, 就能实现耕地质量划分与土地利用最优结合的目标, 实现双赢。

3 实现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与土地利用的意义

实现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与土地利用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这两者的快速实现都是为了能够让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实施表明, 这样的决策确实起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决定值就是农业的产量, 在进行了耕地质量等级划分之后, 农作物能够在最适宜的土地上生长, 再加上土地充分利用的理念, 肥沃的土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农作物的产量就会大大增加, 这样一来就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国家土地存在的问题这三方面阐述了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现状。同时, 从最优化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合理的土地利用促进农业发展, 耕地质量划分与土地利用最优结合这三方面说明了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联系。相信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我国的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从而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所以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 要重视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 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经济、军事和教育都在不断前进, 其中我国的农业发展呈现了蓬勃的态势。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各个公共事业上都排名靠前。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有国家的大力支持, 还有农民的努力。总之, 我国农业的发展之所以呈现良好的态势, 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就能决定的, 而是多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的主体是农作物, 而农作物的载体却是土地, 农作物的生长态势主要由土地的肥沃程度及耕地质量, 今天就简单地讨论耕地质量等别的划分与土地利用。

关键词:耕地质量,等别划分,土地利用

参考文献

[1] 魏洪斌, 吴克宁.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5.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 评价甘肃不同产地乌拉尔甘草的质量,探讨适宜的种植区域。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紫外法测定总黄酮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甘草的质量。结果 由于甘肃生态条件及种植技术等原因,各地乌拉尔甘草质量存在差异,甘草酸含量范围1.82%~8.25%,甘草苷含量范围0.83%~6.09%,其中2批样品甘草酸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结论 化学模式评价可以较好地评价质量状况,其结果也可用于优选种植适宜区域。

关键词:甘草;甘草酸;甘草苷;化学模式评价;甘肃

甘草是我国主要的资源类植物,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野生资源严重萎缩,发展人工资源是实现甘草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1]。甘肃省是甘草的道地产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率先开展人工甘草资源的培育工作,有效缓解了野生资源紧缺。近年,各地结合退耕还林、绿化荒山荒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甘草种植在省内发展较快,目前,在全省13个市(州)中就有11市(州)种植甘草,由于各地在生态环境、引种技术等方面的差异,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2]。

近年的研究发现,甘草所含黄酮类、三萜类为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3],国内对甘草的质量评价主要围绕这两类成分报道[4-7]。本研究依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8]关于甘草的质量指标,结合总黄酮、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对甘肃各地出产的40份样品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的化学模式评价,系统、全面评价甘肃各地野生与种植甘草的质量,并为今后发展优质甘草、建设甘草GAP基地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使甘肃特色药材保持良好的持续发展。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美国Waters515型泵,Waters717自动进样器,Waters2487型紫外检测器。超声波清洗器KQ2500(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Agilent XDB-C18色谱柱。

甘草酸铵(110731-200409)、甘草苷(111610-20050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甲醇、乙腈为色谱纯;水为纯净水,其余试剂为分析纯。试验材料分别收集于甘肃各产区,共40批,经笔者鉴定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野生品为根或根茎,家种品为根。

2 方法与结果

2.1 甘草酸、甘草苷

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甘草项目测定[8]。

2.2 浸出物

参照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水溶性热浸法测定[8]。

2.3 总黄酮含量测定[9]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甘草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0.954 mg/mL对照品溶液。

2.3.2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溶液20、40、60、80、100 ?L,各加1 mL甲醇,再加10%KOH溶液1 mL,室温放置10 min,用甲醇定容至10 mL,在400 nm处测定吸收值。以对照品量为横坐标,吸收度为纵坐标,得线性回归方程:Y=2.122 6×10-2X+5.100×10-3(r=0.999 9),结果表明甘草苷在19.08~95.40 ?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3.3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金塔红皮甘草粉末(总黄酮含量3.98%)5份,分别精密加入甘草苷对照品溶液(0.954 mg/mL) 5 mL,按样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并测定含量,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95.52%,RSD=2.2%。

2.3.4 样品测定 取甘草粉末(过3号筛)0.3 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50 mL甲醇,称重,超声提取2次,每次20 min(第1次提取完后放凉,再第2次提取),补足损失的重量,滤过,收集续滤液,精密量取1 mL,加甲醇1 mL,并加10%KOH溶液1 mL,室温放置10 min,用甲醇定容至10 mL,并测定。结果见表1。

3 讨论

甘肃各地生产的40批甘草中,仅2批甘草酸未达到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不得低于2.0%)的规定,合格率达到95%,最高的达到8.3%,大于3.0%的达到21批;甘草苷均达到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不得低于0.50%)的规定,合格率为100%。甘肃各地的甘草质量优良,印证了本草中关于甘肃是中药甘草主要道地产区的论述。

以往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关中药质量的评价往往出现结论的不一致性,实践证明化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评价甘草的综合质量。主成分分析可知,对主成分1贡献最大的是甘草酸,其次为甘草苷,对主成分2贡献最大的是总黄酮,对主成分3贡献最大的是浸出物。而主成分1对样品信息的贡献达到52%以上,因此甘草酸的含量对甘草质量影响最大,为国内普遍采用甘草酸指标评价甘草质量提供了依据。排序在前5名的样品,产地分布在陇东的庆阳、庄浪(野生品)及河西的民勤、金塔(栽培品),这是甘肃历史上的道地产区,与历史的评价吻合;同时,也提示河西的民勤、金塔适宜种植甘草,这正是甘肃目前人工种植甘草的主要产区。

聚类分析表明,当欧氏距离为18.5时,样品分为两大类,样品2、3、6、7、9、13、14、15、16、24号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排序在前9名,可见对应的是优质品,但样品15号除外(所含甘草苷明显高),其他为一类。当欧氏距离为16.5时,样品分为四大类,样品2、3、24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前3名,属优质品;样品6、7、9、13、14、16号聚为一类,结合主成分分析属优良品;样品15号为一类;其他样品聚为一类,从主成分排序可知为一般质量样品(个别除外),其中在主成分排序最靠后的样品12、21、25、32、35聚为一类。聚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差异,产于甘肃中部的样品(32~40号)质量一般,聚为一类,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道地产区(民勤、金塔)部分样品主成分排序靠后,其原因可能是种植加工和样品均匀性所造成。

关于栽培年限与含量、采挖时间文献有不同报道[5-6],我们认为采挖年限的确定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综合产量以及规格等因素考虑。本研究以金塔县(沙地,9月份采集)为例,甘草酸、甘草苷2年生的含量达到最高,3年产量较高,应以3年生采收为宜。民勤县大坝乡与昌宁乡的年限与含量一致性出现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试验所用的甘草规格和采收时间差别造成,大坝乡为11月份采收,3、4年生的样品平均直径分别为0.8、1.3 cm;昌宁乡为10月份采收,2、3、4年生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1.4、1.7 cm。

数据分析表明,一般野生品中的含量高于家种品;从区域来看,省内河西(金塔、敦煌、民勤、景泰)、陇东(环县、庄浪)所产的药材含量相对高于其他产地,中南部一般偏低,但积石山、宕昌有所提高。我们认为,这主要受到生境、种植技术、采集年限的影响。种植年限对质量的影响,一般呈1年生<2年生<3生生<4年生的递增趋势。

参考文献:

[1] 魏胜利,王文全,王海.我国中西部地区甘草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03.

[2] 李成义,李硕.甘肃民勤栽培甘草的品质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27(7):59.

[3] 李英和,陈建华.甘草属植物化学药理学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5,7(1):61.

[4] 冯毓秀,高光跃.中药甘草的质量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1,11(5):269.

[5] 曾路,楼之岑,张如意.国产甘草的质量评价[J].药学学报,1991,26(10):788.

[6] 王树瑞,刘雁清,宋爱萍.栽培品甘草的质量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 1994,14(3):49.

[7] 黄明进,王文全,魏胜利.我国甘草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8):947.

[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0.

[9] 阎永红,王文全,杨娜.栽培甘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2):1021.

[10] 卢颖,刘仁权,王文全,等.应用因子分析探讨影响甘草地理分布的环境因素[J].中草药,2011,42(9):1822.

[11] 马斌荣.SPSS(PASW)17.0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84.

(收稿日期:2012-01-06,编辑:华强)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4篇

项目 评价标准 标准分 扣分标准 入院护理20分 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准备工作妥善安置患者于病床并通知医师 4 做不到扣4分 负责护士应在30分钟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器使用、作息时间、探视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鼓励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及顾虑 4 一项做不到扣1分 护士长应在2h内至患者床前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并了解需求 4 做不到不得分 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体重及身高危重患者直接入病房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完善记录 4 做不到扣4分 完成入院护理评估与清洁护理与医师沟通确定护理级别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 4 做不到不得分 住院期间护理60分 责任护士分管病人做到"十知道"床号、姓名、诊断、职业、文化、家庭状况、饮食、治疗、护理、心理状况 10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本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10 做不到不得分 护理措施符合病情需要并落实到位 5 做不到不得分 帮助病人制定合理的休息与活动计划病人体位舒适与医嘱符合 10 做不到不得分 各种管道通畅标识清楚妥善固定放置合理更换及时 5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药物过敏者有明显标识 10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危重患者及活动不便患者外出检查或转科有专人陪护并备相关抢救 设备 5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并能基本依从合理饮食、休息、用药等相关干预措施 5 做不到不得分 应急能力 10分 病区有专科疾病急救流程 5 做不到不得分 每月有应急能力培训与考核 5 做不到不得分 出院护理10分 出院指导有针对性包括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项、休息与活动、服药和治疗、随诊与复诊等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做好出院登记完善出院护理记录整理出院病历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完善备用床干净整洁 2.5 一项做不到扣0.5分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5篇

一、目前审计报告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审计报告应当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用词恰当、格式规范。目前我们书写的审计报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挖掘不够深刻,审计结论准确程度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少,审计信息利用价值不高,甚至存在审计发现问题雷同,审计报告模式雷同,致使审计报告缺乏实际意义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具体表现为:

(一)格式错误。有些审计项目将“审计情况如下”表达为“现将审计情况报告如下”; 有的审计报告没有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表述;有的审计报告没有标题;有的单位上一年度有审计过,但在本次审计的审计报告没有写明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有的没有写审计报告的日期;有些项目甚至没有构成审计报告内容的审计工作底稿及局领导的签发等。

(二)立项依据错误。有些审计项目仅将本单位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的要求这一要素作为审计立项依据,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有的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但引用不当,甚至引用的法律条款不正确。

(三)未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审计报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的事实,即我们常说的审计查出的问题。每一次审计风暴的掀起,无不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大量违法违纪事实被披露。这些问题,往往只有通过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方法及步骤开展审计才能完成。没有针对性很强的审计方案指导的审计项目,就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重点开展审计,是写好审计报告的重要保证。

(四)问题定性不准确。在审计查出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中,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叙述不清,定性和处理处罚引用的法律、法规不准确,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不妥当,审计报告中审计查出的问题没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取证不充分。

(五)评价错误。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评价过高,为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摆功送好的问题,有的审计评价成了被审计单位工作总结或被审计个人年终述职报告;有少数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常常将审计评价看作可有可无,存在不评价或无审计证据支持的乱评价现象。如在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时,常以“比较真实”这一非法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表述,以其替代审计评价准则规定的“真实、基本真实、 不真实”的三项法定评价标准,使审计评价失去恰当性。还有的审计评价前后矛盾,对同一审计事项做出了相反的评价结论,即一方面认定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是真实有效的,而另一方面又认定其财政财务收支存在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性,影响了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

(六)文字错误。审计报告的用词要准确、规范,应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多字少字错字等低级错误的发生以及审计报告语言不通、掉字、重复字句、标点符号错误等。有的定性使用日常口语,没有上升为法律语言,如有的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有的经常使用“确实存在如下问题”、“显然不合理”等日常口语,日常口语的使用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权威性;有的甚至复制原审计过的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作为新项目审计报告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且修改不完整,造成前后不对应甚至前后矛盾等,漏洞百出。

二、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客观制度上的缺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高,质量风险意识不强

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应运用专业水平和职业判断,审计报告完成阶段,要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取证结果,对审计的风险做出评估,考虑审计取证是否充分,是否能满足规避所有重大的风险,以及能否支撑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任何不实或不当的评价,都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质量风险意识对审计报告的结论相当重要。

在审计报告阶段,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由于受行政管理模式及工作惯性的影响,加上平时很少有实际审计风险案例的警示,审计人员往往在审计取证过程中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足够的风险意识,但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的意义却认识不足,对审计报告中潜在风险的防范缺少警觉性,甚至把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工作看成无足轻重、费时费力的一般工作,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而实际上,与社会审计相比,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风险更大。社会审计毕竟是局部的、微观的,而国家审计着眼点高、宏观性强,审计报告中出现重大错失造成的损失或影响也会更大。

(二)审计复核工作未能有效落实

审计复核,通常指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和审计机关法制工作机构的三级复核制度;且即将实施的审计署8号令对审计组应当报送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复核的材料及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应当报送审计机关审理机构复核的材料以及审理机构应当审理的内容做出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审计复核工作在实际执行中未能真正的有效落实,存在一定的缺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复核工作职责不清,尤其是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的复核流于形式,例如有的在编制审计报告之前没有经过审计组长的复核,审计组长即使对审计工作底稿有复核也没有认真,只是查看一下是否有引用法律法规,至于审计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所应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恰当,问题的性质、金额、情节、原因和后果,审计组长很少认真审核就签署“已复核”,然后交由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签署意见;有的业务部门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有的即使进行了复核,也没有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审理复核机构不得不直接面对许多本应在审计组和其所在部门解决的问题,无形中加大了审理复核机构工作的压力和责任,而审理工作机构或专职复核人员在复核过程中,也存在偏重于对发现问题的定性和审计处理处罚是否准确的复核,而忽视对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以及审计评价建议是否恰当的复核等,加之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复核的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对审计报告中审计事实的把握上存在着一定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对于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而言,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是保障。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往往也是现实中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而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加上平时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讨论的事项的情况及其结果也未作出记录;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对审计事项的复核也未提出书面复核意见,通常只写“同意报送审核”;审计机关的审理机构审理时出具的审理意见书内容不详细,要求整改补充的资料也未跟踪检查等,从而一旦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结果报告中出现审计过错,就难以确定审计责任的具体环节和具体责任人,难以分清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审理机构、审计机关负责人的责任,审计责任自然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

三、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审计报告质量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要搞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实施阶段的取证结果有充分的质量保证是前提和基础,在审计报告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根本点,提高审计复核的有效性

审计复核作为审计机关实行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机制,是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多少年来审计机关一直比较重视这个环节,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复核更有效,从严格控制审计报告质量的角度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严格执行审理复核程序。从当前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现实情况分析,目前最要紧的还是三级复核制度的有效运行,这是加强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三级复核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了,各级复核人员能够充分履行责任,不流于形式,不做表面文章,那么审计报告的风险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审计报告的质量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审计报告的每一处字里行间、每一个数字之中。因此,对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必须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控制,扎扎实实地做好,特别是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的复核,不能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例行公事,不能只签同意报送审理机构复核就了事了,应强化一二级复核工作,使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的复核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严格落实三级复核职责,强化审计组组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复核责任,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业务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审计报告的复核。

二、加强审计复核力量。审计报告复核是内部监督,审计行为必须进行监督,这是由审计工作性质、对象等因素所决定的。通过内部监督,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审计组的工作。审计复核工作做好了,其成果最终体现在促进审计报告质量的全面提高上,真正实现审计监督的目的。强化复核力量,把职业道德好、业务精、能力强、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审理复核岗位上,这是搞好审计复核工作的重要因素。

第三、今后将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要将审计行为“透明”,就必须使审计报告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复核监督工作是审计机关业务工作的重要关口,审计报告在公开以前,经过复核工作的层层把关,落实责任,力争通过复核管理工作,将审计报告风险水平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报告公开的结果准确无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二)健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

无论是审计过程的哪一个环节,没有必要的监督和制约,都很难保证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也不例外,从审计组成员到审计组主审或组长,再到业务部门负责人,一直到复核审理机构、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被追究和处理。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也必须实行责任制,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予以保证。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8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的《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明确规定了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明确了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和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个规定对于增强审计人员责任心,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计报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监督机制,它是出现问题后的一种补救措施,用以对责任人的一种警示。但是,我们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追究责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切实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因此,建立健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如果缺乏完善的报告质量检查控制制度,有些审计报告的质量问题可能只有到出现问题时才能发现。一旦质量责任追究仅限于查案件、追责任,则失去了其质量控制的作用。严格的日常监督和定期的事后检查相结合的质量责任监督检查制度是变事后处罚为事前、事中的防范与化解审计报告风险的主要措施,能使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系统更加有效地运行。健全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和过错责任追究机制还应做好如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加强审计报告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立审计报告质量分级控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报告的各个质量控制环节都要有监督,从审计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到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问题的定性等都应当有明确的要求,建议单位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履行。要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合理分工,强化过程控制,把事后责任控制的工作前移,为以后明确责任奠定基础,避免产生责任时相互推诿。

第二要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机制,要定期开展事后审计报告质量检查工作,在审计机关内部建立定期的抽查和互查制度,由局里从各业务科中组织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人员对审计报告进行检查,一方面使得审计人员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审计报告质量问题,一旦发现审计报告有质量问题,除了正常的追究处理外,还可结合年终考核、评先评优活动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

第三要建立优秀审计报告的考核与奖励机制、质量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审计报告的工作标准和一整套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增加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与审计风险意识,既保障有章可循,又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6篇

摘要:在对高职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及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的特点,构建了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高职课程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能够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监控和导向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CIPP评价模式课程质量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是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课程进行持续的评价不仅可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还可以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而目前的课程质量评价大都仍沿用传统学科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能科学合理地评价课程质量。如何建立符合当前高职教学规律的、科学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监控和导向作用,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1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质量评价一般以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进行,倾向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评估。研究发现,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对“课程“的理解、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均存在差异性。

11“课程”和“课堂”的不同理解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依据,“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国内和国外大学(尤以美国大学为例)教学质量评价对“课程”和“课堂”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把“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评价表标题大多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也倾向于课堂教学评价;而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则把“课堂”纳入“课程”学习中,教学质量评价表标题大多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表”(Course and Professor Evaluation),将课程的各个环节纳入到评价表的指标体系中[1]。

中国大学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的教学科目,而课堂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强调课堂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大学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课程”,将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均视为课程,而课堂只是作为课程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

12 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

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关注焦点大多集中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的课堂组织、教学方法等,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对教师着重考察教学态度,包括对教学的兴趣、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课程的热爱等,把态度置于知识、技能之上;对学生则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价值感和成就感;同时,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和谐,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

不同的评价目的,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的课程评价体现了“教师为本”的价值取向,美国的课程评价则体现了“教师-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13课程评价的内涵

现代大学的“课程”应是广义的课程,体现教学对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及内容的规定。我们应转变观念,由“课堂”评价向“课程”评价推进,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实施效果对课程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为职业教育课程改进作出决策。

2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职业教育课程的不断变革,必然要求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变革,以适应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但对课程质量如何评价考虑较少,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1)重评“教”,轻评“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在目前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同行和专家的评价,不能主动参与自评,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重“课堂”,轻“实践”

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还是围绕学科性课堂教学进行,很少以实践为中心,关注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不重视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如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实践教学条件是否具备、课程的规划设计是否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等,与行业企业要求相差较大,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点。

(3)重标准和结果,轻反馈和指导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但有的院校只重视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利用,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定的依据;不重视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和指导,好的课程教学经验得不到推广,难以达到以评促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31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是由美国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弗尔比姆(Daniel L Stufflebeam)提出的,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部分组合[2]。背景评价是根据社会需要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及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本质上属于形成性评价;成果评价是在方案实施后,对目标达到程度所作的评价,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另外,这一评价模式强调评价应为决策服务,指出“教育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是改进。”

课程教学的最终成果质量固然很重要,但课程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成果的“加工制作过程”中,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积累[3]。因此,课程评价更应重视对实施过程的理性评价,应对课程的开发程序、开发依据、设计方案及其实施过程的有效性进行阶段性评价,而不是采用唯结果的评价方式。CIPP评价模式将诊断性评价、可行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結性评价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满足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的实时性、过程性和社会性特点,对课程的实施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

32职业教育多元化课程评价

要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单一评价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建立适应高职课程质量评价特点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引入社会机构、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课程评价过程,并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扩大评价内容,逐步由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侧重于过程评价,形成评价——反馈——指导——实施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的保障课程实施的过程与质量。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除了常规的学生评教、督导专家评教、教师互评,还增加任课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同时,引入社会机构、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课程评价过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丰富了评价信息的来源,可以及时吸收、内化评价中的合理化建议,使课程评价更加科学规范。

(2)评价标准多元化

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故应分别为其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一般由领导、督导专家、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等几方面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基本可分为教育专家、行业专家、教师与学生四类,因此至少要设计教育专家用、行业专家用、教师用和学生用的评价标准。

(3)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把课程的各个环节纳入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的实施过程、课程考核的方法、课程实施条件、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等。

33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1)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高职课程评价的基础,它决定了是否开发这门课程,以及课程开发的目的和目标。背景评价的主体主要有教育专家、行业及企业专家、授课教师。背景评价的指标有: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内容的选取、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等,从而对该课程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诊断。评价方法主要有:企业调研、专家访谈、座谈会、研讨会等。

(2)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主要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为课程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评价主体主要有教育专家、行业及企业专家、授课教师。评价指标有:教学设施设备(包括校内实训中心设备与环境、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利用等)、课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团队结构 “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等)、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准备等。评价方法主要有:现场考察、对比分析等。

(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对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主体主要有教育专家、行业及企业专家、授课教师、学生。评价指标有:教学方案的贯彻执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实践过程的组织安排、教师教学态度、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程度、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教学条件满足情况等。评价方法主要有:督导专家评价、行业及企业专家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教师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4)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是CIPP评价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对课程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成效、社会认可度、可持续性、可推广度等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主体主要有教育专家、行业及企业专家、授课教师、学生。评价指标有:学生课程考核的结果、学生职业技能适应岗位情况、学生职业素质适应岗位情况、学生可持续发展情况、社会认可度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学生评价、督导评价、行业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等。

参考文献:

[1]卢家婧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比较研究,继续教育研究[J],2008(5):87-89

[2]高进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5): 53-54

[3]吴亚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职教论坛[J],2010(18):2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12-2013年度教科研一般课题“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张松慧,项目编号:G2012B040)。

上一篇:数字钟课程设计范文下一篇:建设单位工程管理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