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评价范文

2023-10-31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1篇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实施乡村XX战略总体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探索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利用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任务目标

安排取土化验80个+2个(随机抽取土样做平衡检测),田间试验示范4处,组织县级技术培训1次,组织乡镇技术培训2次,现场观摩活动1次。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和对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进行补充工作。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一)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

结合化肥减量增效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继续抓好田间调查、取土化验等基础性工作,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区、耕地占补平衡区、耕地损毁复垦区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和数据库更新,并将最新评价结果标注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图上。

(二)巩固提升土肥水基础工作。

继续抓好取土化验、田间试验、耕地质量监测、配方发布的土肥水基础工作。

1.继续开展土样采集化验工作。按照《XX省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全区继续安排耕地质量调查样点,开展田间取土化验工作。全区统筹安排取土化验80个,取土要全面覆盖2019年规划建设的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23个,新增加1个定位监测点。土样必测项目包括: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常规6项;水溶性盐、容重、水解性氮及中(钙、镁、硫)、微量元素(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14项。

2.田间试验示范。为修订和完善我县主要作物施肥体系,按照省、市方案任务目标,安排小麦、玉米肥效对比试验各1处;小麦、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各1处。根据市农委文件要求,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将试验委托给XX大学农学院完成,所需经费任务承担单位支付。

3.耕地质量监测。现有省、市、县三级耕地质量监测点继续调查监测和取样检测。选择位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空白区和常规区,设立监测点标牌。进一步完善监测基础信息,建全监测档案,总结各类耕地质量变化动态,编写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三)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

为了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XX省2020年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在保障完成基础性工作后,结合XX区实际情况,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示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采用物化补助方式(所需物化补助的货物,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确定),集中展示配方施肥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主体设有:指导专家、示范对比田和醒目标识牌。通过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总结试验示范技术成果,修订完善示范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总结形成示范作物减肥增效技术模式。

(四)做好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服务

组织农民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在农闲时节组织县级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的科学施肥技术。在春播、麦收、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制作技术明白纸,不定期深入到镇村开展技术培训及现场观摩活动,宣传科学施肥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技能,营造全县科学施肥的浓厚氛围。

四、资金安排施用

根据XX市农业农村局《2020年关于做好旱作节水及耕地和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工作的函》文件要求和任务资金分配,XX区为2020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基础工作县,补贴资金3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开展耕地调查、取土化验、试验示范、等级变更评价等基础性工作,以及产品抽检、宣传培训、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等与项目直接有关的必要性支出。

五、实施进度安排

2020年8月-9月上旬,制定实施方案;

2020年9月下旬-10月,采样布点及制备土壤样品;

2020年10月,安排小麦试验;

2021年6月,安排玉米试验;

2020年10月-11月上旬,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

2020年10月-12月,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和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

2020年11月,化验土壤样品;

2020年9月-2021年6月开展田间管理指导,开展乡镇培训;组织现场观摩活动;

2020年10月-2020年12月,集中开展县级培训;

2020年12月,XX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

六、补助资金支出范围及标准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基础性工作补助6万元

主要用于取土、化验。

(二)技术推广服务补助5万元

主要用于技术推广服务、示范技术推广标志牌制作、宣传培训及省市会议培训等。

(三)小麦、玉米试验共四处,试验费用8万元。

根据市农委文件要求,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将试验委托给XX大学农学院完成,所需经费任务承担单位支付.

(四)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费用5万元。

主要用于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工作费用支出。

(五)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创建,补助费用6万元。

主要用于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所需要的配方肥料进行物化补助。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2篇

依据农业部统一规划, 在2006—2010年对重庆市合川区耕地土壤开展了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本文是该项工作成果的部分总结, 通过与1981年全国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 分析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P、速效K的变化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合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重庆主城区北部, 距重庆58 km。地理坐标在东经105°58′37″~106°40′37″、北纬29°51′02″~ 30°22′24″。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热冬暖, 湿润多阴, 气温高, 雨季长, 霜雪少, 阴天多, 湿度大。多年平均气温18.1℃, 年日照总时数1316.2 h, 年平均降雨量1107.9 mm, 年平均蒸发量1688.3 mm。研究区幅员面积2343.21 km2, 海拔高度在175~1407 m, 总的地形是东、北、西三面较高, 南部较低。合川区大的土地地貌类型有2种:一是低山地貌, 面积249.55 km2, 占幅员的10.65%;二是丘陵地貌, 面积2008.13 km2, 占幅员的85.70%。合川区农用耕地资源11万hm2, 其中水田6.27万hm2, 旱地4.73万hm2。合川区土壤共划分为4个土类, 6个亚类, 18个土属, 70个土种。总人口15.4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3.2万人, 农业人口12.2万人,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9.2%。

1.2 土壤样品采集

按照土壤类型全覆盖、行政村全覆盖、地貌类型全覆盖、利用方式全覆盖、样点分布基本均匀的原则进行布点。共采集土样2593个, 其中:水稻土 (包括水旱轮作) 1578个、旱地土1015个。

1.3 测定方法

土壤各主要养分指标项目测定采用《土壤农化分析与环境监测》[5]中规定的常规分析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 土壤酸碱性测定采用1∶1土水比, 水浸-电位法; (2) 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 (3) 碱解氮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 (4) 有效磷测定采用Olsen法测定; (5) 速效钾测定采用醋酸铵-火焰光度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利用Excel软件和SPSS 17.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层土壤属性现状

2.1.1 耕层土壤有机质现状

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磷的重要来源, 也是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所需营养元素的来源。合川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43 g/kg (见表1) , 按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属中等肥力, 但从土壤类型上看, 水稻土的有机质平均 (1571个) 含量为20.35g/kg, 最高可达到59.48 g/kg, 属丰富肥力土壤, 其原因是大部分水稻土只种一季水稻, 有利于土壤的培肥, 还有的农户将稻草直接还田, 增加了稻田的有机质含量;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偏低, 平均为12.81 g/kg, 最低的为1.35 g/kg (见表2) , 其原因是一年多季种植, 没有实行用养结合, 绝大多数秸秆都被农户回收做了燃料, 也没给土壤补充有机质。

2.1.2 耕层土壤碱解氮

土壤中氮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碱解氮常被看作是土壤易矿化氮, 其含量与土壤全氮量有很大关系。合川区土壤的平均 (2593个土样) 碱解氮为92.56 mg/kg (见表1) , 属氮较丰富的土壤。从土壤类型上看, 水稻土的碱解氮含量最高, 水稻土平均碱解氮含量104.22 mg/kg;旱地碱解氮含量相差不大, 变异性较小, 变异系数为24.19% (见表2) 。碱解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有相同的分布趋势,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碱解氮含量也高, 呈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624 (n=2593, P=0.01) 。

2.1.3 耕层土壤有效磷

合川区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 (2593个土样) 为7.35 mg/kg (见表1) , 肥力属中等偏下。从土壤类型上分析,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顺序是潮土>紫色土>黄壤>水稻土;有效磷是耕层土壤中变异最大的养分, 各类型土壤的变异系数是27.50% (见表2) , 总变异系数是98.50%, 说明人为因素对土壤有效磷含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1.4 耕层土壤速效钾

合川区土样 (2593个) 的平均速效钾含量为78.44 mg/kg (见表1) , 按1981年土壤普查标准, 属中等偏低水平;土壤中速效钾的变幅较大, 最低的为5 mg/kg, 最高的达376 mg/kg, 变异系数为52.33%。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与成土母质有关, 不同类型土壤的速效钾含量不同, 黄壤中的有效钾最高, 平均为85.11 mg/kg, 潮土的有效钾最低, 为61.18 mg/kg, 各种类型土壤的变异系数为13.76% (见表2) 。

2.1.5 土壤酸碱度分布特征

由表3得出, 整体上看, 合川区耕层土壤p H值<6.5的土壤样品占总数的58.74%, 其中主要分布在4.5~5.5的范围, 占总数的40.73%;p H为6.5~7.5的中性土仅占8.68%;p H≥7.5的土样占总数的32.59%。

水稻土和黄壤偏酸性, p H值<6.5的土壤样品个数分别占67.60%和70.0%;6.5

 

2.2 土壤属性动态变化

2.2.1 土壤养分的总体变化

通过2593个土壤样品的化验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 目前合川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 (1981年) 相比, 总的趋势是:土壤有机质有下降的趋势, 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见表4) 。

2.2.2 土壤有机质变化

目前合川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1981年土壤普查相比, 平均降低了2.79%。目前有机质丰富和较丰富 (>20 g/kg) 的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9.94%, 而1981年为3.76%, 目前增加了26.18个百分点;目前有机质中等 (10~20 g/kg) 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3.36%, 比1981年少了17.89个百分点;目前有机质缺乏 (≤10 g/kg) 的面积由1981年时的14.99%下降了8.29个百分点 (表5) 。

2.2.3 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趋势

目前合川区土壤碱解氮总体平均水平比1981年上升了60.97%。土壤碱解氮中等的地块 (60~90 mg/kg) 、较缺乏地块 (30~60 mg/kg) 以及缺乏地块 (≤30 mg/kg) 所占比例下降, 较丰富 (90~120 mg/kg) 、丰富 (120~150 mg/kg) 、极丰富 (>150 mg/kg) 所占比例均有上升。其原因主要是现在化肥用量增加, 与1981年相比, 合川区化肥用量增加了45.86%, 化肥总量中以氮肥最多, 占了化肥总用量的64.49%。随着氮肥用量快速增加, 部分土块过量施用化学氮肥, 从而使碱解氮丰富 (120~150 mg/kg) 的土块比例上升, 极丰富的土块也有了一定比例 (表6) 。

2.2.4 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趋势

目前合川区耕地磷素含量普遍上升 (见表7) , 有效磷总体水平由1981年的4.5 mg/kg上升到现在的7.35 mg/kg。其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后, 广大农民根据当时合川耕地普遍缺乏有效磷的实际情况, 连年大量施用磷肥 (平均每667 m2耕地施用P2O56.82 kg) , 而磷肥的利用率一般仅为10%~20%, 从而使每年施入的磷肥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经过多年累积, 使合川区磷素普遍有所提高。

2.2.5 土壤速效钾的变化趋势

在1981年以前, 合川耕地土壤速效钾相对丰富, 速效钾较缺乏与缺乏的面积仅占11.54%, 但近二十多年来, 随着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高耗钾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加之投入耕地土壤的有机物料和钾肥的补充严重不足, 致使土壤中钾素大量亏损。有效钾较丰富 (100 mg/kg) 以上的面积由原来的26.02%降至现在的23.00%;有效钾含量中等以下 (<100 mg/kg) 面积由原来的73.98%上升到现在的77.00%;有效钾较缺乏与缺乏的面积占18.90% (表8) , 即现在有近20%的耕地土壤速效钾缺乏或不能完全满足作物钾素需求。

2.2.6 土壤酸碱性的变化情况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 合川区耕地土壤以中性反应为主, 占耕地的73.28%, 酸性土壤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67%;而到了2006年开展耕地地力调查时, 合川区的中性反应土壤 (p H为6.5~7.5) 仅占耕地的19.96% (表9) , 减少了53.32个百分点;而酸性土壤面积上升到了占耕地的28.91%, 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上升了26.24个百分点, 表明合川区土壤酸化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3 结论与讨论

3.1 土壤酸化情况明显

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 合川区土壤p H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 不合理施肥, 长期重氮肥轻磷钾肥, 施肥比例不当导致土壤中残留大量SO42-导致土壤酸化。 (2) 丘陵平坝地区雨水集中, 常年灌水, 下湿田面积较大, 土壤离子交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氢离子破坏了原来的化学平衡, 其中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 是与土壤胶体原来吸附的金属离子进行交换, 氢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 促进土壤酸化。 (3) 夏季高温高湿, 土壤表层钙质成份容易遭受冲洗淋溶导致土壤偏酸。

3.2 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而速效养分含量增加

目前合川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肥力水平, 比1981年稍有下降, 旱地有机质较为缺乏;碱解氮含量较丰富, 比1981年大幅增加;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较1981年有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合川区以浅丘平坝地形地貌为主, 耕作条件差, 耕地普遍离家较远, 有机肥运输困难, 当地群众重用地轻养地现象日趋突出, 掠夺式经营方式较为普遍, 施用化肥较多, 特别重施氮肥和磷肥, 而有机肥施用面积和豆科绿肥面积与20世纪80年代比较大幅减少, 造成旱地土壤有机质贫乏, 土壤碱解氮含量丰富。

3.3 土壤改良对策

3.3.1 缓解土壤酸化

3.3.1.1广泛推广水旱轮作

对于常年冬水田,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 逐步完善配套排灌设施, 变一年一熟为两熟或三熟;特别是深脚、冷、烂田, 采取客沙土、补施石灰, 实行分叶盛期排水晒田, 秋收后及时翻耕种植旱地作物, 以促进土壤氢离子转化, 提高土壤酸碱度。

3.3.1.2实行旱作轮作、间套作

旱地在带状种植情况下, 实行油菜、小麦、玉米、红苕、大豆、胡豆等轮作, 改变土壤酸碱度。

3.3.1.3合理施肥

尽量少施含硫酸根离子的化肥, 如硫酸钾、硫酸钙以及硫酸钾型复合 (混) 肥等;尽可能施用中性或碱性磷肥, 少施或不施过磷酸钙等酸性磷肥。

3.3.1.4工程措施

实施冲沟田改造, 完善蓄、灌、排设施, 降低地下水位, 促进排湿排涝;对黄泥田、黄沙田、白鳝泥田等土壤实施客土改造, 沙土掺泥, 泥土掺沙, 促进土壤形成较好的结构, 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

3.3.2 改良施肥措施

3.3.2.1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量

因地制宜, 多形式、多途径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 推广稻秆覆盖、机械化碎秆技术, 通过扩大豆科绿肥种植、堆沤农家肥、秸秆沤肥等方式, 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以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平衡, 持续培肥耕地。

3.3.2.2适当控制氮肥、磷肥用量, 减少钾肥用量

目前合川区耕地土壤速效氮含量比1981年有所上升, 氮素化肥应适当控制总量, 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确定合理的氮肥用量。

有效磷 (7.35 mg/kg) 含量 (平均) 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所增加, 但目前总体上处于偏高水平。因此, 磷肥用量应视土壤含磷量 (测定值) 及当地作物产量而定, 在少部分缺磷的耕地上可适量增加。

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较高,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 耕地土壤速效钾总体水平由60.20 mg/kg增加到78.44 mg/kg, 作物缺钾现象不明显, 部分地块钾含量较高, 适当减少钾肥施用量已成为今后合川农业粮食作物生产中的一个方向, 但是高产区和高产作物可适当增施钾肥。

3.3.3 积极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与作物需肥规律而制订的科学施肥技术, 可在土肥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制订配方, 积极推广, 实现用地养地结合, 确保合川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将重庆市合川区2006年土壤调查数据与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P、速效K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合川区耕地土壤有日趋酸化的趋势;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有所下降;碱解氮含量总体水平有大幅度提升, 含量处于较丰富水平;有效磷含量总体水平大幅上升, 但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钾含量增高趋势明显, 处于中等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认为应采取有效的对策缓解土壤酸化, 改进施肥措施, 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 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关键词:土壤,耕地地力,品质,调查,评价,重庆市合川区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郭宗祥, 左其东, 李梅, 等.江苏省太仓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土壤p 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的变化[J].土壤 (Soil) , 2007, 39 (2) :318-321.

[3] 贾树海, 韩璐, 周德, 等.基于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瓦房店市北部5乡镇为例[J].土壤通报, 2008, 39 (3) :485-489.

[4] 陈科, 吕晓男, 张培杰, 等.基于GIS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 2009 (5) :1028-1030.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化验方法

土样每年采集一次, 于年尾冬季进行, 土样风干后进行化验, 化验方法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进行, 主要对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p H (水) 等进行化验。

1.2 处理设置

监测点设置4各处理。处理1:长期无肥区 (空白区) 。处理2:常规施肥区。处理3:测土配方施肥纯化肥区。处理4: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有机肥区。

1.3 监测内容与分析测试方法

每个监测点记录当地立地条件、试验品种、作物生育期、施肥时间、施肥量、肥料种类及病虫害防治时间等。试验前和每年晚稻收获以后每个小区分别采耕层土壤样品, 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分析方法采用现行有效标准 (NY/T1119-2006《土壤监测规程》) 。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及变化趋势

主要分析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 H等。见表1。

2.1.1 有机质含量与变化趋势

长兴雉城与洪桥2个监测点通过2010-2011年监测结果, 雉城监测点有机质平均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从2010年的37.88 g/kg上升至2011年的38.57 g/kg, 年平均上升1.82%。2个监测点不同处理间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2011年, 空白区与常规区有机质平均含量呈下降趋势, 由42.46 g/kg和41.33 g/kg降至38.78 g/kg和40.52 g/kg, 降幅分别为8.66%和1.95%。空白区有机质平均含量下下降降较较快快;;测测配配区区与与测测配配++有有机机肥肥区区有有机机质质平平均均含含量呈上升, 由41.24 g/kg和42.46 g/kg升至42.02 g/kg和43.92 g/kg, 升幅分别为1.89%和3.43%。

2011年全市10个监测点不同处理间有机质含量与变化趋势:4个处理有机质平均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分别为30.35、31.66、32.80、37.72 g/kg。说明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 可以促进土壤改良, 提高土壤有机质。

2.1.2 全氮含量与变化趋势

长兴雉城与洪桥2个监测点通过2010-2011两年监测结果, 雉城全氮平均含量波幅平稳, 洪桥全氮平均含量小幅下降, 由2010年2.60 g/kg降至2.38g/kg, 降幅8.46%。

2011年全市10个监测点不同处理间全氮含量与变化趋势:4个处理全氮平均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分别为1.9 g/kg、1.98 g/kg、2.01 g/kg和2.07 g/kg, 说明各种培肥处理对土壤氮库贡献大小依次为测配+有机>纯化肥区>常规区>空白区, 增施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氮素水平具有更大作用。

2.1.3 有效磷含量与变化趋势

长兴雉城与洪桥2个监测点通过2010-2011两年监测, 雉城监测监测点水稻土中有效磷含量较丰富, 均大于10~20 mg/kg参考范围, 前茬为小麦后种水稻, 对磷吸附能力较强, 导致第2年有效磷含量略有下降, 降幅13.87%。洪桥监测点水稻土有效磷含量中等, 通过增施有机肥含量得到提高, 增幅25.23%。

2011年, 全市10个监测点不同处理间有效磷含量与变化趋势:安吉监测点土种为泥质田、灰泥沙田本身母质有效磷含量较低, 容易流失, 平均含量4.68 mg/kg, 属于较缺状态, 需要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磷肥等农艺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南浔监测点有效磷含量平均34.6 mg/kg, 较丰富, 在培肥措施上应适当减少磷肥用量。10个点4个处理有效磷平均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分别为14.52、13.33、16.74、17.18 mg/kg, 说明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 可以减少土壤有效磷流失, 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

2.1.4 速效钾含量与变化趋势

长兴雉城与洪桥2个监测点通过2010-2011年监测试验, 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 增幅平均超过20%以上, 其中配方施肥结合增施有机肥, 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2011年全市10个监测点不同处理间有效磷含量与变化趋势:安吉监测点土种为泥质田、灰泥沙田本身母质速效钾含量较低, 平均含量40.91 mg/kg, 属于较缺状态, 通过定位监测试验, 测配区和测配有机混合区速效钾含量增幅明显, 较空白区和常规区分别增加284.61%和13.63%。10个点4个处理速效钾平均含量表现为测配区和测配+有机混合区速效钾平均含量较空白区和常规区增幅明显。说明随着农作物产量水平和复种指数的提高, 每年收获物从土壤中带走大量钾素, 加之有机肥料用量大幅度下降, 破坏了土壤钾素平衡;同时, 钾素又容易被水淋溶带走, 致使土壤中钾素严重不足, 应加大有机肥推广力度, 改变土壤钾素缺乏现状。

2.1.5 p H值含量与变化趋势

长兴点2 a监测和2011年10个监测点4个不同处理结果显示, 长兴雉城2 a p H增加了0.04, 土壤p H总体呈上升趋势;洪桥监测点p H减少了0.64, 呈下降趋势, 说明了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 不利于土壤养份积累。10个监测点4个不同处理间p H值范围变化不大。

2.2 土壤养分平衡状况

耕层土壤养分平衡就是养分被作物消耗和施肥投入之间的平衡, 反映一季或者一个轮作周期内农田养分的收支平衡状况。本文以表观盈亏量 (盈亏量=肥料养分的投入量-作物养分的吸收量) 及实际平衡盈亏率[平衡盈亏率= (投入/支出-1) ×100]来衡量农田施肥水平及养分平衡。监测点采取麦 (油) 稻轮作及白田-水稻3种模式, 其中麦稻轮作模式3个, 油稻轮作模式2个, 单季稻模式4个, 另外第一季作物为油菜未作统计。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 麦稻轮作模式中, 各处理氮素均有盈余, 盈余率在20.25%~67.88%。磷素除常规区有盈余外, 测配区和测配有机区均为亏缺, 亏缺率分别为17.15%和36.56%。钾素均表现为亏缺, 亏缺率在3.04%~38.40%。

第二, 油稻轮作模式中各处理氮素均表现盈余, 盈余率依次呈上升趋势。磷素养分不平衡, 除测配区有实现盈余外, 其他处理均为亏缺。钾素养分由常规区亏缺59.96%, 测配区和测配有机区则表现为盈余, 盈余率分别增幅较大103.37%和131.95%。

第三, 单季稻模式中氮素虽有盈余, 但较前2种模式少, 磷素和钾素均为亏缺。

3种模式监测结果, 氮素均有盈余, 利用率较低, 可以适当降低用量;磷素均有不同程度亏缺, 利用率较低, 需要有针对性增加施用量;钾素亏缺程度降低, 特别是常规施肥和纯化肥区作物养分钾素缺乏, 而增施有机肥可以降低亏缺, 补充钾肥施用不足的现状。

2.3 年度产量比较

2011年10个监测点4个不同处理间产量呈逐渐递增趋势, 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再增施有机肥产量最高, 空白区最低, 水稻生物总产量增幅依次为21.87%、31.45%、31.98%, 果实产量处理4较处理1增加34.6%、茎叶产量增加29.85%。说明适当减少氮肥用量, 增施有机肥不仅增加作物生物产量, 还可以增加作物果实产量, 降低茎叶产量比重。见表2。

3 结论

3.1 耕层理化性状变化趋势明显

从已掌握的监测点数据来看, 处理间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含量依次呈上升趋势, 配方施肥基础上再增施有机肥效果尤为明显, 其中施用有机肥对钾素提高效果显著。

3.2 土壤不同养分有亏有盈

从农田养分平衡状况来看, 土壤氮养分均有盈余, 磷素和钾素不同程度亏缺, 但是亏缺程度呈递减趋势, 其中钾素较为明显, 在油稻轮作全年养分有盈余。说明长期施肥过程中, 农田养分收支出现不平衡, 氮素积累较多, 施肥量大, 利用率较低, 可适当降低用量。磷肥和钾肥需要合理配施, 特别是增加有机肥用量, 对提高磷素和钾素养分含量效果显著。

3.3 地力贡献率较高

现阶段, 施肥仍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农艺措施之一, 2011年10个定位监测点地力贡献率平均为81.08%, 表明土壤肥力较高。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呈逐渐递增趋势, 说明合理配施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 增产效果明显。

摘要: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耕地质量建设和监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可以反映全市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和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施肥水平及耕作制度等农业生产条件对土壤养份的影响。通过建设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逐步形成全市范围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带动市县两级耕地质量管理体系和职能建设。把耕地质量评估、验收、预警机制和耕地质量的中长期培肥等纳入监督管职能, 使耕地地力培肥走上持续健康的轨道。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4篇

在实际工作中,为确保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并持续不断改进,生产安全部牵头将标准与体系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对照,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要求相关部门加强控制和管理:诸如要求各部门职责应清晰,并严格按职责展开工作;加大对规章制度及文件的执行力度,对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制度及时予以修订;强调过程管理对质量的作用,加强采购、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监控,努力提高和确保产品的实物质量;加大环境管理,确保达标排放,保证厂区干净、整洁;加强工艺纪律检查、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测量、分析和改进等等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和强调领导核心作用的管理理念。具体讲,一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文件控制,加大文件、制度执行力度。

制度执行不力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意识问题,有的职工不去了解熟悉相关文件的规定,凭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进行管理;二是有的文件、规定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组织机构变动而不适应时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改;三是有的制度有人觉得执行起来困难,增加工作量或工作难度。众所周知,在认证工作开展过程中,培训是基础,审核是关键,文件是难点。这个难点就在于制定时难,严格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完善更难。针对这一难点,我们一是在贯标培训时或在相关会议上经常性地要求各部门提高意识,勤看文件。尤其是要熟悉与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操作文件,只有熟悉了才能很好地执行;二是通过熟悉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逐步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规范,更易于操作。2009年,我们依据ISO9001:2008标准对公司体系文件进行了一次换版修订;三是对执行难度大的文件规定,如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确有帮助,再困难也要求执行,否则就进行删减。

二、进一步明确各岗位职责,通过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支撑质量目标的实现。

2009年,公司新线建成投产,生产工艺变化了,职责也随之变化,岗位随之调整变动,岗位调整后,合并岗位工作量明显上升,通过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大部分岗位人员有了紧张感,绝大部分岗位能在半年内适应并接受新业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通过履行好各自岗位职责,确保本部门质量分目标的实现,从而保证公司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深入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升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在提升公司整体人力资本的条件下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何提升人力资本,培训是一种手段,通过培训可提高能力、意识、专业知识和技能。2009年,我公司按照计划,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开办《技能培训班》6期,参加人数达136人次,《设备维护及保养规程培训班》5期,参加人员达103人次,《市场营销知识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达15人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达46人次,技术比武1期,参加人数达32人次,组织了368人参加全员考试(实际操作考试),196人次参加技能复核考试(实际操作考试)。组织67人次参加了水钢、博宏两级组织的技能比武。培训覆盖率达99.3%。针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所必要的能力的这些培训,均采用PDCA过程方法模式,确保绝大部分参与培训的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履行好岗位职责、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达到提升公司整体人力资本的目的,在资源管理方面,通过技改项目,投入环保设施,减少污染源,为职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严格控制产品实现过程,达到过程增值的目的

产品实现是体系运行的实施过程,实施过程是否增值,最大程度地体现体系运行是否有效,水泥产品的实现要通过生料制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包装)等过程来实现,这些过程的实现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首先是生产部门的策划;其次是供应部门根据策划的结果准备输入,设备部门及生产车间通过设备点检维护提供物质保证,操作人员按程序精心操作,化验部门对原燃材料及半成品进行检验等。2009年,各岗位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产品实现过程相关部门质量分目标分别得以实现,这些目标的实现,保证了产品实现过程的增值,产品产、质量与上年同期相比上了一个台阶。

五、采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手段,对体系进行测量和分析,并持续改进质量体系。

2009年,我们充分发挥第三方审核的指导作用,采用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岗位履职能力审核、走访用户等手段对质量体系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薄弱环节,制定纠正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质量体系。2009年8月第三方审核,发现三个一般不符合项,均按要求制定措施整改完毕,2009年6月本公司内部审核共发现一般不符合项六项,观察项二十二项,均由相应部门制定纠正、预防措施按期整改完成,对部分管理岗位的履职能力抽查审核即贯标工作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均由各岗位制定措施整改完成。从以上数据我们应看到,尽管在各类审核中均未发现严重不符合项,并能通过查出问题后整改,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但这也说明我们在工作中不注意细节问题,预知能力欠缺。这些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示,只重视宏观、不注重细节,只重脉络,不注意枝叶,即便是工作干完,也难以做到出色和圆满,这一点在以后工作中需重视和落实。

以上是一年来我公司在文件控制、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几个环节以点带面开展的工作描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看到存在的不足;尤其是有些工作反复和多年的均未觖决的问题需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予以解决:

1、意识不够新,自学能力差,多年的认证企业,经历了94版标准到2000版再到2008版标准的转换,但我们的管理干部对标准知识了解尚有欠缺,甚至有个别干部对标准、文件的掌握仍很模糊;

2、不注意细节,自查能力差,有很多问题只需岗位人员自己留意一下就能预先解决好的,但最终还是让别人查出来;

3、不善于总结和规范记录,对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比如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过程中,一些小改小革、一些好的建议,相关人员不能认真总结并做好记录,导致一些取得的成绩和做法未完全得到巩固和发扬,一些做得不到位的事又有反弹。

请各评审员针对提出的问题讨论,提出具体的措施。

耕地质量评价范文第5篇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跌倒压疮管)

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

安全用药管理

)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

有效沟通)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

身份识别)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

组织管理)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投诉管理)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患者合法权益)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应急服务)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入住院转诊服务)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行为规范)

分级护理质量评价

基础护理质量评价

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

不良事件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

手卫生管理)

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价

技术操作质量评价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

上一篇:自然景观作文下一篇:地质灾害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