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循环经济思考论文范文

2023-12-31

煤炭循环经济思考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炭产业是这些地区的主导产业。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这些地区的发展前景受到了很大威胁,因此产业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目前,在转型中的资源型地区遇到了许多困难,如地区发展陷入困境,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压力突出等。文章以山西省为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东方管理学派、中国产业经济学及西方产业经济学的相关观点,对山西省这一资源型地区的产业转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 产业转型 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 对策建议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型地区在全省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地区往往都以煤炭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煤炭资源总会面临着枯竭的困境。因此,这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如果不能顺利实现,就会发生“因煤而兴、因煤而亡”的悲剧。目前,山西的资源型地区的大部分能源产业大多已经步入成熟期,个别产业已经步入产业衰退期,对这些产业而言,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然而,由于山西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相关企业和地区尚未完全形成自我积累的机制,实现自我发展。产业转型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试图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和系统本身的自我优化来应对挑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必须挺身而出,通过产业政策,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本地区的产业转型。

一、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现状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

表1是山西省在2005年、2010年和2012年的产业结构情况。可以看到,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例最大,而山西省工业产值的增加基本来源于重工业,轻工业为地区产值增加所做的贡献很少。经济发展过分倚重第二产业和重工业,这是山西省产业结构一个基本现状。

(二)山西省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发展代表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行业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往往代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通过观察行业中大企业的经济指标就可以知道行业整体的发展态势。山西省2012年工业大企业(集团)的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掘工业数占据了工业大企业数目总量将近40%的份额,产值也是遥遥领先与其他行业。而且在采掘业内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仅仅有两家,反映出其行业内部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与此同时,就业人口过多向煤炭开采行业集中导致制造业各部门劳动力的稀缺,结果只能是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发展掣肘。这样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以采掘业即煤炭开采业的畸形发展换取人民生活所必须的生活用品,直接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丰富。且煤炭开采行业从业人数的膨胀直接导致了煤矿事故频发,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资源型地区演化陷入多难境地

与一般地区相比,山西省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既具有资源型地区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又具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煤炭资源消耗枯竭规律。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枯竭是必然趋势。这是资源型地区不以人的意志为特殊的规律,如果不注意,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二是矿区效益递减规律。伴随煤炭资源的持续开采,人力及运输等成本也随之加大,而国内煤价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此情况下,矿区收益递减成为了这一地区的特殊规律。三是矿区后期转型规律。由于煤炭资源总有枯竭的那一天,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地区也必然遇到支柱产业的转型问题。在山西省大部分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地区如大同、介休、阳泉、晋城、霍州都已经或即将遇到后期转型的问题。四是地区功能由单一向综合演变困难。随着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长,其功能也必然由单一向综合演变。在此过程中,金融,区域功能,产业接替和延伸等都可能成为阻碍产业转型的绊脚石。

(四)产业转型遇到了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

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山西省相关企业和部门在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使这些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空气污染严重、水质日趋恶化、采矿区严重塌陷、生态承载能力减弱。大同、阳泉、长治、晋城、古交、霍州、介休、原平矿区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地面塌陷。这些采矿塌陷区成为了山西行业发展永远的伤疤。

二、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特征包括:按照第一、二、三产业演进;按照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顺向递进;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递进;由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递进。山西省应该首先推动产业的高度化,即将传统的煤炭行业推向高度化,集约化。

1.技术创新及其机制。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首要手段。山西省应当着眼与处于成熟期的传统行业,尤其是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提高所提供产品的质量,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高度化演进。具体手段是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培养高等人才。以“老八所”为人才培养摇篮,建设几所全省一流的大学,通过改变人才培养格局吸引人才回流,为科技创新提供最活跃的因素。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发展行业的高精尖技术,进行煤炭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的创新,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市场经济中一条普遍规律,这意味着技术进步一旦停止,随着生产要素的连续投入,其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减的。边际报酬的递减必然带来平均报酬的递减。在此规律作用下,一旦产业的边际收益为负值,全行业的总产值必然下降,并进入衰退阶段。而防止这一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也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进步速度的减慢会导致产业的减速发展。而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的时滞性,往往使得技术进步减缓或停止。资源型城市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结构调整,从而让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使得现有的工业结构得到改造,新的产业得以产生。

陆国庆将衰退产业创新分为五个层次:一为现有产品寻找新的顾客;二为现有产业开辟新的要素供应来源;三为开辟现有产业的新的供货渠道;四为在原产业内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五为开发全新的产业。在这五个层次的产业创新中,第一级属于市场创新范畴;第二级属于要素创新范畴,主要是通过工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变化,为工业输入新的元素;第三级属于产业价值创新范畴,是产业价值创新的基本内容之一;第四级属于产品创新范畴,产品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元素,但只有极少数的产品创新才能孕育出全新的产业;第五级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产业创新的最高水平。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而言,产业转型就是资源型产业的退出过程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创新主要就是第四和第五个层次的创新。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实现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从而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2.积极进行机制改革。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另一个手段是机制改革,即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高度化。主要措施是加速煤炭行业落后装备的折旧、对过剩的劳动人口进行转岗培训。不能为了片面的“GDP政绩观”而盲目保护和援助。近年来山西省推行的“气化山西”就是推进煤炭行业有效转移的措施,实践证明,该措施一方面改善了山西受到严重污染的环境,另一方面解决了过剩的煤炭产能过剩问题,是合理且有效的。

3.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主导产业的转换有着特殊关系。罗斯托认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不多的主要成长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大又产生了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用。实践表明,主导产业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见表3),且各个阶段的发展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缩短但不能逾越。笔者认为,山西省当前的产业结构处于第三阶段,即以电力、汽车、化工和钢铁行业为主导产业;这就要求兼收并蓄,循序渐进,综合几次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发展优势,通过引进人才技术等关键的生产要素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观点认为: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产业结构的协调不是指产业间的绝对平衡,而是指各产业之间有较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能力。只有强化产业间的协调,才能提高其结构的聚合质量,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效果。本文认为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这就要求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特别是采矿业和关系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行业间进行调整,通过改变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使之趋于平衡。而在技术水平短时间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即可能会伴随一定量的经济损失。这就要求政府要有远见卓识,敢于承担产业转型中的经济亏损。

在扩大需求方面,正在积极推进的城镇化是良好且有效的措施。但是笔者认为,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藏富于民和共同富裕。因此,政府必须给城镇化居民找到增收的正确路子,使城镇化居民真正富裕起来,从而为城镇化的自然演进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盲目地大兴土木,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期望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实现城镇化只会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继而继续靠资源发展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三)构建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资源利用上的具体应用经济形态。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资源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要求,组织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不产生或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可见,对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主体。煤炭资源型城市既是过分依赖煤炭产业的城市,又是废弃物较多且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和威胁的城市,为了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客观要求充分利用这些城市的再生性资源,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接替产业,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一要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园区内形成闭合产业循环链、横向耦合产业链和区域整合产业链,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零”排放的目标。应重点构建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高耗能企业的主导生态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耦合。二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煤炭资源型城市物质循环流动的多元化结构链条,延长产业链,推动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转变,为寻求接替主导产业奠定基础。三要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应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放宽信贷条件、降低产业准入标准等措施,鼓励企业和事业单位走循环经济道路。

[本文受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产业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3041058-04)]

参考文献: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209.

[2] 朱秀君.衰退产业识别指标选择及要素退出援助机制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20-24.

[3] 陆国庆.衰退产业中企业创新战略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2):33-36.

[4]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59

(作者为太原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李雪)

煤炭循环经济思考论文范文第2篇

我县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储量30亿吨,品种齐全,目前,年生产能力为450万吨,煤炭经济是县域经济的财政支柱并长期占主导地位。自2005年全国开展地方煤矿安全生产秩序专项整治以来,我县煤矿数量出现了逐年递减,煤炭产量相对稳定,事故总量明显下降,矿井安全基础逐年提高,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的局面。现在全县共有煤矿89处,比2005年减少了60%,产量4万吨以下的矿井均已淘汰。煤炭产量没有因关闭矿井力度的加大而受影响;2005年318万吨,2006年363万吨,2007年400万吨,2008年350万吨,2009年220万吨。我县为发展和壮大煤炭产业先后对小煤矿进行改造,取缔立井,实施双斜开拓,推进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推广使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改进落后的采煤方式,组建煤炭公司,对煤矿企业实行集约化管理,加大隐患排查专项治理,创造良好可靠的安全生产环境,狠抓“两个主体”责任落实,加强煤矿职工队伍建设,为县域煤炭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2 制约煤炭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

目前,我县89处矿井中,年生产能力9万吨的矿井不足20处,大多数年生产能力为6万吨矿井,还有部分4~5万吨矿井,矿井单产能力较低,加之部分块段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布局不合理,开采方式落后,制约了煤炭经济的规模发展。

2.2 管理基础差,安全压力大

我县的煤矿企业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受当时地“有水快流”政策影响,办矿准入条件低,煤炭产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管理水平较低,加之地质条件复杂,随着几年来的煤矿整顿关闭(我县原有小煤矿480余处,目前有89处,已关闭390余处),目前保留矿井周边有许多报废井,这些矿井在关闭时没有闭矿报告,水文地质资料难以查清,尽管政府、煤炭行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出台多种政策,制定各种规定和管理办法,还是给现有矿井安全生产造成巨大压力。

2.3 品种单一,煤炭附加值低

煤炭企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原煤转化率低,煤炭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作为一个以煤炭产业为县域支柱的资源大县,原煤就地加工转化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县煤炭企业经过多年高强度的开发,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但煤炭产品、产业结构单一,始终是制约我县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多年来,生产的原煤90%以上都以外销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县域煤炭经济深加的总体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带动全县的煤炭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煤炭企业粗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很少,产品附加值低,原煤开工转化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或没有形成链条,直接导致了全县煤炭企业创造利润能力和抗击市场风险能力的降低。

2.4 县域经济增长对煤炭行业的过分依赖,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县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煤炭产业,近年来到,煤炭行业在全县工业总量中的比重一直占主导地位。以2007年为例,全县煤炭产量400万吨,煤炭及相关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65%,实现税收1.67亿元,占全部税收的70%,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2008年、2009年全县煤矿未能正常生产的情况下,煤炭产量分别为350万吨、220万吨,分别占煤炭及相关产业分别占县财政收入的63.1%和45.43%。煤炭产业总产量的增长,受资源储量、宏观调控、市场需求、安全管理、运输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煤炭企业的发展后劲很足,煤炭企业产品热销、经济效益回升,主要是利益于市场对资源需求的拉动,并不完全是企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效益。

3 促进煤炭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3.1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理解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一是充分发挥传统产业集聚资本的优势,切实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企业,最终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要以科学合理配置市场资源为基础,要科学论证,不要盲目跟风,立足实际,不照抄照搬。三是对煤炭项目的建设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杜绝无建设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低水平重复建设、污染严重的项目,确保煤炭经济良好发展。

3.2 加快资源整合,壮大煤矿企业规模,提高单产能力

我县目前有31处资源整合矿井,政府和行管部门首先加大工作服务力度,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和单井扩储工作,通过整顿关闭,资源整合彻底改变原煤开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工艺落后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要求不符的状况,取缔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关闭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整合和单井扩储,使我县在“十二五”期间建成30万吨的矿井2处,15万吨矿井32处,9万吨矿井20处,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自愿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对9万吨以下煤矿进行收购、兼并、联合改造,组建新的原煤开采集团公司,重点推进和建设一批高产高效,经济效益好的接续型矿井,整体提高原煤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3.3 引进资金,联合经营,盘活企业

县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机构,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有发展潜力、无力经营的煤矿企业,通过招商引进资金,进而组建集团,对具备条件的煤矿实施兼并,联合经营,组建由政府搭桥、银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的银行联合贷款集团,实施高效率、低风险的银联贷款,通过定期不定期组织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信贷营销、金融服务等多种形式采取集体授信,联合贷款的方式,支持煤炭企业发展,对煤炭企业变更、证照延续、外商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盯关部门全力勾通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给企业注入生机活力。

3.4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产业链条,优化发展

我县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产业长期做为支柱产业,原煤就地加工转化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引进资金或深挖内潜,推动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产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回采率,同时把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高经济效益,着力抓好煤炭的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实施煤炭深加工,形成煤变油、煤变气、煤电一体化,发展和壮大产业链条,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可根据市需求,建立型煤集团,洗煤公司等以煤为主的相关产业,通过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3.5 基础,上标准,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证

通过多年来的煤矿整顿与关闭,我县煤矿安全基础得以整体提升,但威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面非常之多,这就要求我们强化服务,夯实煤矿安全基础,结合我县煤矿的实际,进一步推进煤矿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促进标准化矿井进档升级,严把安全关,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坚持不懈地严抓隐患排查治理,矿保煤矿企业合法生矿保制度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证。

摘要:在“学海林、找差距、促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结合我县煤炭产业现状及如何推动县域煤炭经济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总结以验,查找制约煤炭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煤炭循环经济思考论文范文第3篇

不容否认,相当一部分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股市和楼市。在这部分违规资金、中小投资者储蓄资金、海外热钱及通胀预期的推动下,二三季度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一轮流动性推动的行情。

随着政策转向,政府向市场传递了一种微妙的信号,这种信号强化了这部分违规资金的操作风险,前期的获利盘落袋为安的冲动日益强烈。随着7、8月份信贷数据及相关宏观数据的刺激,加上陆续披露出的上市公司的中报业绩增幅弱于预期,从而导致了股市从3500点到2800点的近700点的中级调整。先前的通胀预期板块的资源和资产板块跌幅居前;7月份以来经济复苏及出口恢复的中游和出口收益板块,没来得及过多表现,便被市场的调整所终结。

这轮调整基本标志着流动性推动行情的终结,未来市场将向业绩支撑的行情演化。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将会重新沿着行业的盈利路径演绎,先前市场板块的无序炒作、板块的快速轮动将很难重现。在机械、零售消费、食品饮料、电力、煤炭等行业中,业绩确定、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必将有所表现;交通运输和航运业将获得明显收益与出口复苏;地产将受到新开工数据不理想及信贷政策的不利影响;银行的绝对和相对估值都具有明显优势,新增大量贷款必将增加银行下半年业绩,但未来的坏账风险将是影响其业绩的最大不稳定因素。

市场恐惧气氛减缓

当前,市场已经充分消化了信贷规模下降的风险,预计未来信贷规模会保持在3000~4000亿元左右,信贷已不会再成为市场做空的动力。股票市场经历近一个月的大幅调整后,市场的利空风险已得到充分消化,市场也展开了一定程度的反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月度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增长0.5%,6个月来首次由负转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新增贷款达4104亿元,货币供应量增加28.53%;楼市同比再涨2%;外贸出口额1037亿美元,环比增3.4%。

銀行资本金担忧舒缓

近期,银监会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该通知要求提高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及混合资本债补充附属资本的门槛,并要求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将银行互持的次级债等从附属资本中扣除。出台该新规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银行有“一个高质量的实实在在的资本”,提高资本质量,增强资本约束,提高抗御风险能力。对银行来说,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直接作用是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而间接作用就是侧面限制信贷发放。

从银监会对银行资金充足率的调整可以看出,监管层在当前微妙的局面下,采取了灵活措施,市场对银行资本金的忧虑已经得到了充分缓解。短期内,银监会不会出台更严格的措施提高银行的资本金,未来银行的主要利空在于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下半年走势转向业绩驱动

虽然前段时间A股市场持续调整,且调整幅度很大,对投资者信心产生较大压力,但机构们仍对A股中长期走势持谨慎乐观态度。目前,流动性推动市场的使命已基本完成,随着经济复苏形势的不断确立,上市公司业绩将逐步提升,并成为下半年行情的主要驱动力。

市场和投资者需冷静思考合理的估值水平、合理的安全边际,更多地关注业绩、关注成长性,从安全边际出发寻找内生成长性并发掘外延的扩张。

下半年宏观经济传导到公司业绩,将对市场走势起决定性作用。下半年要经历一个市场预期得到宏观经济指标证实或者证伪的过程。如果宏观经济数据印证了投资者的良好预期,那么,市场将有望走出一波震荡向上的行情,反之,则会遭遇调整。

上市公司业绩向好

从刚刚结束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情况看,与我国宏观经济上半年逐步企稳回升趋势相契合,上市公司上半年整体业绩复苏形势已经较为明朗。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部可比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利润同比下降13.62%;二季度,有可比样本的1600余家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利润2793.38亿元,环比增长37.36%,环比上涨公司共1145家,占比达70.24%。其中,中小板公司二季度环比增长58.72%。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原本被认为经营会比较困难的行业,如汽车、房地产、家电等,上半年情况均出乎意料地好,显示出政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果。而从目前594家公司已披露的三季度业绩预告情况看,部分行业整体上已呈现出明显的业绩复苏迹象。

从最新公布的PMI数据看,8月份PMI达到54,已经连续9个月回升,显示出我国宏观经济的复苏得到更加明确的支撑,回升态势明显。从这方面讲,我国股市的基本面在进一步改善,预期企业的盈利状况也将会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有所改善。

此外,根据8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月至7月,全国22个地区工业实现利润11107亿元,同比下降17.3%,降幅比1月至6月减小3.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4043亿元,同比增长0.9%,比1月至6月加快0.5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状况的持续好转印证了经济仍在持续回升,预计经济回升的趋势将会持续,明年经济总体的增长情况会好于今年。不过,在政府发出调控声音的情形下,仍需进一步关注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市场信心提升仍需政策助力

进入8月份之后,政府出面表态目前政策取向不会改变。但综观最近一个月来A股市场深度回调的事实,更加凸显出充裕的流动性是市场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市场对政策面依然严重依赖。在此情况下,仅靠业绩复苏恐怕难以很快扭转目前市场的颓势。市场强劲反弹还需要政策层面提供给投资者新的信心和热点。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A股市场当前的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平均区域;从资金面供给来看,尽管信贷资金增量的增速下滑,但M2仍处于高水平;居民资产从储蓄向风险性资产(股票是主要类型之一)的结构调整,将是阻止A股深跌的主要“堤坝”。上市公司中报显示的企业利润环比增长态势,有助于企业部门自有可用资本的积累,政府主导的投资撬动社会投资的局面已经形成。

(作者为中永证券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

煤炭循环经济思考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煤炭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煤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煤炭产业发展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发展后劲足。然而在煤炭经营日益国际化,煤炭标准日益严格化的今天,如何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煤炭主业带来的利润,通过适当的多元化策略解决目前企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成为现如今煤炭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正确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将成为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正是基于此对壮大煤炭产业发展及其多元化发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煤炭经济 多元化发展 经营模式

中国的产煤量占世界的37%,是当今世界上产煤第一大国。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北多南少,西多东少。且伴随着国际形势、国际经济、国际政治日趋复杂,煤炭安全问题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我国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危机与机遇并存,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面临的挑战的同时给我们创造了发展煤炭工业的新的机遇期。当下,我们正处在这种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展煤炭工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历史责任的时期。

煤炭市场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市场,能够对煤炭的市场价格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是国有重点煤矿,但其作用也仅仅是影响,对于价格的调控能力还是很弱的。最为明显的是当煤价出现波动的时候,它只能成为接受者;煤矿企业的成长壮大再到衰退都有其必经的过程。尤其在衰退期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职工安置、产业续接等。而煤炭开采的利润是十分有限的,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依靠能源的消耗,而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的开采利用又往往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综上所述,煤炭产业的多元化经营策略是目前势在必行的一种促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经营模式。

一、多元化经营的含义

多元化经营战略属于开拓发展型战略,是企业发展多品种或多种经营的长期谋划。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企业不仅仅局限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可持续增长。当整个产业趋于成熟或在竞争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企业就必须考虑在已有事业范围之外的成长,这就是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要作用:(1)分散风险,提高经营安全性;(2)有利于企业获取高利润;(3)有利于促进企业原业务的发展。

二、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可相互代替的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能源。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济高速发展,煤炭产业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我国煤炭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煤炭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刺激了煤炭需求的迅速增长。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拉动下,煤炭行业逐渐回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国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壮大,保持了速度较快、结构改善、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良好发展势头。

(二)煤炭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最近几年,在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煤炭订货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政府的职能由贸易组织者转变为政策的制定者, 这样就为企业供需双方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全国性的煤炭交易平台的建立,可为交易各方搭建统一开放、文明竞争的交易平台,避免暗箱操作,创造透明的市场环境。其核心功能是合理地制定煤炭价格、降低交易费用、实现交易与引导煤炭供需平衡。煤炭市场价格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煤炭市场体系,推动了电煤的价格与市场接轨,这些都推动了现代煤炭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三)多元化经营模式稳步推进

近几年来,不少大型煤炭企业在加快改制重组进程的同时,努力延伸煤炭产业链条,稳步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目前已有不少较大的煤炭企业除了发展煤炭采掘业以外,开始开辟以合资、收购、联合等模式的第二条战线——煤化工产业。还有一些煤炭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煤炭的深加工。

三、制约煤炭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持续超能力生产,资源采出率低

根据调查,我国现在超能力生产的单位高达75%。超能力生产造成矿井接连紧张,产能萎缩,全国1/3左右的国有煤矿存在供给能力接续问题。超能力、无能力生产,对后期的影响十分严峻。据调查,有一些产煤区因为缺乏适当的管理,资源采出率不高,资源回收率很低。一部分企业还出现了“吃肥丢瘦”的情况,这就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就更为加剧了煤炭资源的紧张状况。

(二)矿区环境治理问题突出

煤炭资源在持续不断的常年的大规模开发之后,造成矿区环境污染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有不少的矿区由于不合理的开采,造成了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各级煤炭管理机构、企业应做好统筹规划,坚持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并举,协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三)粗放式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煤炭资源在长期的大规模的开采之后,对采空区的处理是土地直接塌陷,且由于煤矸石大量的堆积,使得许多大型矿区、煤炭资源城市的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以至于引发了连串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势必会造成经济的不良状况的凸显,进而引发煤炭产业区以及煤炭产业自身后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影响煤炭产业以及以此为主导的产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 科技人才匮乏

科技兴煤,人才是关键。煤炭市场的不景气,一部分是由于各个煤炭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缺乏;另外一部分是煤炭企业对人才的不重视、不重用,人为造成的大量人才的流失。因为人才的流失,必然导致了企业先进技术低下,阻碍整个煤炭产业的发展运营。因此,人才是科技兴煤的主体,没有人才做保障,科技兴煤就成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 关于促进煤炭经济发展多元化的几点思考

(一) 各煤炭产业应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在没有统筹规划之前进行多元化经营是不可取的,因此煤炭企业需要经过长期的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制订一条符合自己的多元化发展策略。多元化经营策略只是针对一些大中型企业而言。大中型企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且技术先进、资金充裕,因此大规模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是锦上添花,百利无害的。反之,类似的小规模企业因为其重心放在了核心产品和做大做强企业的目的,这样一来,在小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策略就显得有些主次不分。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壮大发展规模,而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分散了小企业的资金,消耗了利润,得不偿失影响企业前途。

(二)以技术为支撑,以创新为引领

企业的生命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取决于科技含量,高科技的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要摒弃以往的生产理念:过于重视生产的速度、数量、投入等,而忽视其质量与效益。以市场为主导,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由于各个煤炭企业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的不重视,导致企业人才匮乏,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需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应予以支持。提供人才,投入技术,建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的技术创新人才团队。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发展。

(三)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坏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依托。煤炭产业是环境污染的大户,但又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基础。我们还要摒弃以往的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长模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基于循环经济的角度,要把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并举,不能把煤炭产业的发展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因此,煤炭企业需解决好煤炭开采时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如地表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在煤炭开采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煤泥、煤层气、煤焦油、塌陷地等诸如此类,被认为是“放错了位置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发挥其可再次利用的优势,把可利用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吃干榨尽”,在获得了利益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真正做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要始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清洁能源,走上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

(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多元化经营需要有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以及高层次的综合人才作为支撑。产业多元化战略紧密依靠于技能的转移,就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此类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运用技能支持新业务的经营,而且要拥有足够的技术以建立竞争优势。人才战略是壮大煤炭产业的的根本,人才,是所有财富中最宝贵、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资源。基于此,各大中型煤炭企业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根据本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积极规划实施各种方案来充实企业人才;加强相关方面的工作配合,建立企业人才的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耀.我国煤炭产业的前景、政策及价格分析[J].中国能源,2007(09):22-2.

[2] 马晓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04):14-16.

[3] 徐连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7) .

[4] 张瑞,郝传波.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 杨鑫.循环经济视角下煤炭企业环境审计评价研究 [J].山西财经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李江(1973-),男,经济师,就职于平顶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运销公司,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李娜)

煤炭循环经济思考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一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发展过程,其研究视角为如何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为促进人的社会行为成为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从七个方面来实施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实践要求:领会、贯彻国家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方针路线;分析生态取向发展实践中的深层次问题;确立发展目标;构建管理系统;培育社会机制;传播思想理念;倡导新型个人行为。以人为本、生态约束、追求和谐、社会调节、崇尚知识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特点。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

一、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

建立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将生态经济理论的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相结合,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形态。这一宏大的理论工程,在刘思华教授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这本专著中,已经奠定了充实的基础。当这一社会科学的新路开通之后,接下来的发展研究(参照自然科学的惯例)应该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继续前进,在应用研究领域中开创局面,在技术研究领域积累、集成。于是,有志于发展、实践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士,将从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在理论上推进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二是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三是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付诸实际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分别对上述三方面的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在理论上推进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有两条研究路线

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科学发展观来论述。有关研究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时指出:生态问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问题,而是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发展问题,必须将这一问题放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的历史进程中来考虑。科学发展观绝不仅仅等同于一种单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也绝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任务。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变革,包括思想与制度。认识科学发展观需要进一步挖掘其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二是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研究。生态文明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变革现实的社会关系,确立新的全球伦理价值观、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1]。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涵盖着竞生、共生、自生三类机制的协调,体现了硬件(科学、技术、资源、资金)、软件(体制、规划、组织、管理)、心件(思想、伦理、认知、信仰)三方面手段的共赢。追求可持续发展与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复兴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二)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有一个研究方向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当中,包含着一系列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规范。这些价值规范的实现,不可能简单地通过“维护生态”的宣传教育来达到,而需要在人们的整个社会行为中走向更高的文明。只有探讨理论中所含价值规范的实施可行性与应用途径,才能做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而这样的可行性与应用途径,是在应用研究中解决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要求,就是这个领域应用研究的方向。

为此,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课题,就是依据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阐述其实践要求,将价值规范体系转化为简明的社会行为准则,寻求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我国实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正是从基本的社会发展方向上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生态经济领域主要涉及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利益与认识上的障碍,涉及到人们深层次的社会观念问题。克服这些障碍与改变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同等的价值。从理论上概括各种为克服利益与认识障碍、改进社会行为的努力,都体现着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要求。

(三)在对策上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付诸实际,有一个行动方向

这个行动方向,就是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要求经应用研究的概括之后,再回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较为具体的建议。人们所能提出的对策建议,无非是上述两类研究的理论成果作为思想引导,或者针对现实问题以创新思维提出新颖方案,在实际中试验;或者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形成可操作的措施。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用研究的视角

可以说,当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社会行为问题。社会行为主要出现在“四生”领域,即生产、生活、生态、生育。由于生态(在狭义上)的社会行为主要依靠环境科学来研究,生育的社会行为主要依靠人口科学来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就只探讨主要依靠经济科学的生产、生活领域的社会行为。

在生产、生活两大领域,落实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归结于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与生活是人的主要社会实践,人们社会行为的改进是由生产发展与生活方式更新的实践推动的,这是一个客观趋势发展与主观努力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样的大课题,是需要学术理论界长期研究探索的问题。

我们面对的大量社会行为都是与生产方式有关的,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首先是一个制度问题。在国际上,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内在地决定它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西方资产阶级很清楚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而他们通过经济国际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外转移生态代价。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所见到的也是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因此,不能把否定市场经济当作塑造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制度前提。但通过人的社会行为,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进行调节,确实是不可忽略的[2]。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这种调节,必定有资本主义制度调节所没有的独特之处。科学发展观正是这种调节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传导到社会实践中,需要有相应的社会行为起中介作用。

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引擎,也与建立生态文明息息相关。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文明孕育了社会群体和个体对于物质财富的消费方式,这种方式也在相当程度上作为从贫穷中走过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追求的榜样。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从根本上来说不能也不应当成为我们的消费目标。尽管我们这一“追求”的时间较短暂,但是反思这种物质财富消费方式,探索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对于许多社会群体来说,这是超前的,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不可延误了。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践要求的发生领域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在社会生产与消费生活中,如何实施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实践要求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社会行为成为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客观发展趋势与主观努力的统一方面揭示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为完成这一使命,需要从如下领域来探讨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要求。

(一)领会、贯彻党和政府相关的方针路线、战略与策略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固然受到国际上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启发,但主要还是国内生态取向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在推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陆续出台一系列标志性决策,主要包括: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等。这些生态取向的发展实践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加以概括,这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同时,所有领会、贯彻这些决策的实际行动,都体现着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行为。当然,这方面的实践行为并不简单地通过照章办事来完成,这是包括观念更新、认识提高、政策及方针制定、法律规章配套、规划计划贯彻、相关建设实施的系统工程[3]。

(二)从理论上分析生态取向发展实践中的深层次问题与矛盾

实践中的应用理论问题,总体上可概括为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懂得历史发展要螺旋式上升,人类对社会经济发展要进行高度自觉的调节;展望未来,大趋势是进入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社会是我们应有的前景。纵观社会现实,我们深感创建生态文明的理想与人们因循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我们需要探索在理想与价值规范引领下改变现实的可行性,即论证生态经济的社会行为的可行性。我们要发展既能说服自己、又能说服别人的有关对人、自然与社会进行调节的思想。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行为建立直接的理论前提。

我们更要直接分析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生态经济的价值规范之间的矛盾,揭示实践行为难以实现的重要根源。当前,理论上总共需要分析四个矛盾:1.中国追求经济发展成效与履行世界环保责任的矛盾。2.中国经济发展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生活水平与实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社会行为的矛盾。3.中国开展工业化所处阶段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矛盾。4.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与打造生态型经济发展机制的矛盾。解决上述矛盾的认识前提,首先在于正视这些矛盾,进而正确认识与评价这四对矛盾中各自矛盾的两个侧面,确立平衡的正确思路,努力锻造有利于双赢的手段。

(三)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

人们必须根据生态经济的规范来调整发展目标,目标端正将影响一系列的社会行为合理。对于一直使用的发展目标,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理论来重新评价,该放弃的就要放弃,该构建的就要构建。中国应当调整现代化目标,注重发展的综合效益。以GDP作为发展目标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应当放弃,并选择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来代替。综合发展指标要包含经济、生态、社会三个系统的发展成果与综合成本。为此,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统一起来计量、评估与统筹安排。在国内发展中,要科学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经济循环纳入自然循环中,以产业与技术的升级为前提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生态价值非减条件下的经济价值增加。在国际发展中,要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关系,对外开放中坚持生态维护的原则。这些都是发展目标新的着眼点。

(四)构建合理的管理系统

宏观经济领域的国民经济管理,是重要的实践行为。国民经济管理中如何实施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行为,有以下突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1.实施绿色GDP核算。绿色GDP 核算的全称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它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至少应该包括5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和2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了这样的核算体系,不仅能够比较科学地衡量国家与各地真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还能为抵制、消除掠夺自然资源与环境资产的经济增长行为提供依据。这项管理行为,不应由于核算方法暂时不完善、利益集团反对而取消,而应当坚持推行。2.按生态文明要求规划国家建设,包括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城市建设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镇乡协调面临两个结合:一是把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相结合。二是把工业文明视角下的城乡公平发展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协调发展相结合。3.产业因素影响下的主体功能区划分问题。国家进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实际上就是以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态条件为依据,对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城市化与各类产业发展的分布作出限制性安排。这样的主体功能区划必须要有一个生态型产业政策来支撑。4.政府履行环保职能的体制改革问题。由于这类职能牵涉到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依靠关门式的环保审批已经无法使政府有效履行环保职能,构建有公众参与决策、各种社会监督与法治保障的综合体制势在必行[4]。

(五)培育有效的社会机制

社会领域中的机制,是指一种社会行为导致另一种社会行为的制度安排与建设安排。培育有效的社会机制来推进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行为,面临多种社会经济课题。比如:如何使农民克服短期逐利行为,自觉实施集约型的、符合生态要求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何使生态化经营成为企业自觉的经营战略选择;如何提高旅游生态化程度并让人们接受;如何构建应对生态灾难与环境风险的社会保险机制;如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如何创造物种保护的社会条件;通过哪些途径培育生态文明的社会观念;如何发动与引导环保社会力量等等。这些方面,要有不断的问题探究、对策研究、工作总结、经验交流、方案试验。

(六)传播进步的思想理念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前景已经由理论界指出,而作为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离不开社会主体——人的社会行为。新的行为来自新的理念,新的理念反映新的社会文明。现有人类的社会行为多半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其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制度所联系的利益结构所致。但引领社会行为的思想观念也是重要的。社会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应当是观念的进步。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许多新型的社会行为。当先进的理念出现时,就应当得到传播[5]。社会文明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临近,为进步思想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客观有利条件,现有的文化形式如理论研究、科学普及、新闻、宣传、文艺、教育、考核、网络等,都能成为新理念的传播工具。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我们要使社会价值标准向生态文明靠拢,当新文明形态替代旧文明形态之际,确实要有这样一次“世纪大传教”。

(七)倡导新型的个人行为

社会观念与个人行为是有差距的,个人行为可能超越、也可能滞后于得到普及的社会观念。社会观念支配与制约着个人行为,但滞后的个人行为不断蔓延,将破坏现存的社会观念;而超前的个人行为不断推广,将推进现存的社会观念。当生态文明为社会呼唤时,生态文明的道德意识成为更新的道德规范,这就需要一方面弘扬这方面的道德意识,一方面倡导体现生态道德意识的个人修养。在这方面,第一步是让社会鼓励个人注重与加强这类修养,第二步是让符合生态道德意识的个人行为逐渐从依靠道德修养支撑转变为社会习惯。当社会成员都由“经济人”、“社会人”向“生态人”转变的时候,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规范就得到很强的贯彻,从而完成了实践行为的进程。

四、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特点

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的实践要求,就是在新的领域、新的条件下,探索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行为的指导。这里说的新的领域,是生态经济领域;新的条件,是人类面临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选择。而作为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它作为指导思想,就为生态文明提供了建设基准,对更新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提供了思想动力,对社会和人生的理念提供了价值规范。

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属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现阶段我国更新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进行的。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更高阶段,而生态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不可分离的。这一宏大的道理要从人的主要社会实践的系统性来理解。为此,这一实践必定超出纯经济学的范围,涉及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

站在马克思主义各个学科相关理论的立场和角度上,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我们将以人为本、生态约束、追求和谐、社会调节、崇尚知识概括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实践特点。这些特点的内容概括来说是:1.任何社会发展举措,都要以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具备提升社会成员健康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需要的作用,不应偏离这个目的[6]。2.社会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力限度,人的各种福利追求要符合科学指明的生态标准。3.社会发展涉及到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必然面临多种矛盾,要在客观矛盾中追求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两大和谐有内在联系。和谐不是消除矛盾,强行消除矛盾只能引起更坏的矛盾,和谐是使矛盾的对立双方受到科学的调节,处于平衡状态。4.社会发展是客观世界多种合力的结果,是客观规律作用的表现。人是能够通过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来获得理想规范的,也是能够通过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来引导社会发展的。从部分人的先进意识到社会共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否认这个过程,一切“顺其自然”,在改变现实状况上无能为力,是不可取的。5.获得理想规范与正确开展行动,都是一个知识积累与知识应用积累的过程。为使这一过程顺利和有效,人们应当善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按照理性认识而不是跟着感觉来办事。

上述实践特点集中体现在经济生活中,人的社会行为的改进是在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中、为寻求解决矛盾的出路而发生的。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分析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生态经济的价值规范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探寻改进人的社会行为的客观依据与实施途径。尽可能以“正视客观矛盾—依托主观调节—预测情况变化”为基本研究逻辑,将人们的社会行为如何符合生态经济规范要求这一重大难题的解答提到学术领域上来。这就是本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初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思华. 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纲[ J ]. 理论月刊, 2006(2): 21-23.

[2] 郇庆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向度 [ J ]. 江汉论坛,2009(6):11-19.

[3] 诸大建.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27, 81-91.

[4] 郇庆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环境政治[DB/OL]. http://user.qzone.qq.com/622007836/blog/1194164409.

[5] 叶红. 怎样认识生态伦理及其教育[N]. 中国环境报,2009-01-13.

[6] 李欣广. 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 [ J ]. 改革与战略, 2010(1):1-4.

责任编辑莫仲宁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of Ecological Marxist Economics

——A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Marxist economics

LI Xin-guang

(Guangxi UniversityNaningGuangxi530004)

煤炭循环经济思考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文章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入手,阐述了我国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现状,基于现阶段税收政策进行评析,提出了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研究

The Tax Policies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Wang Quanlu

(Hebi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 Hebi, Henan 458030)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tax policies; research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以来,循环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实施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政府近几年也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一种发展,也就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例如,通过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生产建材等,不仅消减了废物的产生和排放,而且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来看,除宏观调控原则外,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始终遵循着“3R”的原则,即“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尤其是税收政策,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起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重要政策手段,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无疑有着特殊的功能。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税收存在以下问题。

(一)税收政策手段单一,激励税收优惠政策太少,缺乏弹性

现行税收政策以鼓励类为主,主要是通过减免鼓励发展、通过征收限制消费,而在限制低能效类产品和产业发展方面基本处于空白。政策手段单一,没有利用政策的组合效果支持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政策,基本上只采用税收减免这个单一措施,对国际上通用的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其它财税政策手段没有采用,缺少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税种,显示了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税政策缺失。

(二)对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对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投入不仅仅表现为以往政府习惯的财政出资建设几个示范项目以及完成若干技改,或者对某些项目进行某种税收优惠。截至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相关循环经济产业的投入分散在企业技改资金和高新技术发展创新项目资金中,使政府在循环经济投入上处于相当不稳定的状态。而且,政府的直接投入只局限于研发和生产(技改)领域,在循环经济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信息传播等方面几乎是空白。

(三)税收政策考虑环保不够

1.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太少。目前的税种中只有资源税和所得税涉及环保问题,其他主体税种如增值税对综合利用“三废”生产的项目没有优惠政策,消费税对汽油消费没有什么限制功能。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现有涉及环保的税收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比如就资源税来说,税率过低,各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征税范围狭窄,起不到调节作用。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由于资源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所有,在执行过程中又因为是对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税,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对排放污染项目缺乏制约作用。有些税种对环保项目本身免税,却对排污项目没有限制作用。同时,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无污染的产品和清洁生产,又没有享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

(四)税种设计不科学,对资源消耗调节不力

如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使用税应该是对资源节约起调剂作用的税种,通过征税,增加原生资源的开采成本,促进企业厉行节约,但我国现行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使用税实际上是一种级差地租,履行的是所得税的功能;消费税本来应该是配合国家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对限制发展的行业和资源消费等起调节作用的征税政策,但我国的消费税主要调节的是人们对奢侈消费品的消费。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一)用好现行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环保产业等,一直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我国目前的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较多,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2.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1)增值税方面。从2009年1月1日起,对销售再生水、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翻新轮胎、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从2009年1月1日起,对污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对销售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以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的页岩油、以不低于30%的废旧沥青混凝土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以及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并且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包括水泥熟料)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2)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

3.对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

4.对技术进步、成果转让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为循环经济税收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和若干专项法规,从而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循环经济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在其中可以直接明确税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而且还为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制订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200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专设一章,对激励政策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资源节约项目的投资倾斜政策;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和押金等制度,政府采购和表彰奖励制度等。

(三)开征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税种

税收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开征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税种。开征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来发展经济。

1.开征原生材料税。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诚然,原生材料税不同于已有的资源税。资源税征收范围狭小,原生材料主要指第一次投入生产等环节的材料,如原木、棉花等。

2.征收生态税。指对汽油、电能等产品和大气污染、污染源、噪音等征收。对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征收。

3.征收填埋和焚烧税。循环经济也是一种垃圾经济。虽然填埋、焚烧与生态有关,但又与对其征收生态税不同,因为征收填埋和焚烧税主要是鼓励再循环和再利用。比如麦杆的焚烧,既浪费又污染环境,可征税。

4.建立“绿色关税”体系。一般讲,绿色关税体系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从进口税收方面,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在合理数量范围内,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直接用于生产节能产品的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二是对一些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是限制其进口。从出口税收方面来看,应当考虑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导向,针对原材料、初级产品、半成品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通过降低乃至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退税率来控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建立绿色关税体系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保护国内稀缺性资源;改善我国的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提高进口产品质量,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

5.开征垃圾税或垃圾收费。也就是单位和个人扔垃圾要付费。

6.改革现行资源税。改革内容主要是提高部分资源产品资源税税负,改进和完善资源产品的计税依据和计税办法,完善资源税税率(税额)有效调整机制,扩大征税范围等。

7.独立型环境税。独立型环境税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专门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等行为课征的独立税种。

(四)逐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1.不同时期开发的资源税,使一些低品位的、难以开发的资源具有开采价值。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目前的资源税征收范围太窄,只涉及矿产、煤、油等,但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角度看,很多资源都应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有必要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效率。二是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角度看,目前资源税计税依据太低,因此建议由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税额,可考虑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三是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水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变费为税,进一步规范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

2.完善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1)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如可规定企业当年发生的用于节能设备、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据实列支,并可按已发生费用的一定比例在所得税前增列。同时建立研发专项基金,用于以后企业节能设备、产品的开发与研制。(2)对单位和个人为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可予以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3)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对企业为减少污染而购入的环保节能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或在一定幅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购买的防治污染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摊销。(4)企业用于环保及环境美化方面的捐赠,可享受与普通捐赠相同的税收优惠待遇。

增值税。因为增值税的内在机制是排斥免税的,所以要求增值税免税应尽可能的少,尽量避免最终环节以外的税收优惠。可见,利用增值税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示范的意义将大于实际上的经济意义。(1)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环保和节能等固定资产的购置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2)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首先,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从外部购入或无偿取得的废渣等原材料、循环利用的内部废物等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中,在核实购入量、使用量等数据基础上准予抵扣,从而降低企业税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以合理拉开利用再生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与原生资源之间的税负差距为目标,通过提高进项税抵扣的办法,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如允许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在取得废旧轮胎时按10% (或更高)抵扣进项税,翻新轮胎实行13%(或更低)的低税率。(3)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以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不良影响。

消费税。在消费税方面,对国家批准的4家定点企业生产销售的变性燃料乙醇实行免征消费税政策。自2008年9月1日起,降低1.0升(含)排气量以下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提高3.0升以上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等。

营业税。从营业税的免税范围来看,对从事节能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可以免征营业税等。

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关税。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先进节能技术、设备进口,另一方面控制耗能高、污染重产品出口。

(五)完善税收分配体制

将资源税划为中央、地方收入共享,由国税部门征税。将环境税化为地方政府的收入,由地税部门征收。在环境保护税收入分成方面,地方可掌握75%,其余25%上交中央财政,由中央在各地区之间调剂适用,以利于全国范围内的循环经济的协调一致发展。

循环经济在中国刚起步,还需要国家财政和税收的支持。有关税收方面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12-15.

[2]蔡林.我国垃圾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财税政策调整问题[J].环境保护,2003,(6):38-41.

[3]刘文仲.实施循环经济的思考[J].天津科技,2004,(1):39-40.

[4]计金标.生态税收论[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5]循环经济在河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6]郑云虹,武 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J].经济纵横,2003,(10):25-27.

[责任编辑:汤伟山]

上一篇:网络教学国际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人才市场需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