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发展前景范文

2023-09-23

煤炭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电煤并轨后续改革推进电煤价格并轨,将促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也将倒逼阻力重重的铁路运力改革。这不仅关系着电煤并轨改革的成功,也关系着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

过往,在“市场煤、计划电”的定价机制下,电力价格的形成明显有悖市场规律,电价由政府管制着,使电企养成对政府的依赖,没有上世纪90年代初煤炭企业被政府逼着走向市场的改革动力。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继续加强对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煤炭期货市场建设等重大问题研究”。今后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如何进行,势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上述指导意见,要推进电煤运输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公开公平的运力配置机制。虽然这只是个意向性的表达,运输市场化改革与公开公平的运力配置机制的建立却必将推进,这将牵动煤炭行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煤炭或将告别传统交易时代日前一条新闻吸引公众眼球,1月1日起山西境内通过公路运输销售的煤炭也将全部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网签”。

据称,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冠以“中国”字号的全国性煤炭交易中心。截至目前,交易中心共注册交易商2756户,银行签约2083户;完成交易总量6.72亿吨,交易金额4612.28亿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窥见交易的规模非常可观。

有专家认为,这个交易中心的可取之处在于,设计了涵盖交易、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的煤炭现货交易服务体系,可为交易商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交易实行即时交易和远程跨时空交易,各方可不必花费大量精力谈判就直接快速进入实质性交易过程,并且“一对多、多对多”自主交易、定价、议价,使买卖双方的交易更加透明、直接;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

接受政府专门机构的监督。

山西创造的这种煤炭交易模式极有可能在全国煤炭行业产生示范效应,带动全行业交易模式变革。

煤炭出口关税可能下调有消息似乎表明,今年起中国煤炭出口关税有望下调,消息迄今尚未得到权威部门的证实。

业内营销人士分析认为,焦炭出口关税取消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目前国内钢铁业景气度持续下滑,焦碳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大幅下降。如果取消出口关税,我国焦炭出口量将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这将利好目前处于困境的我国焦炭、焦煤企业。

不过,也有人认为,取消焦炭关税极有可能导致已经濒临破产的劣质企业恢复活力、挤进“出口大潮”。这与政府对焦炭行业进行“大清洗”的初衷似有背离。

煤炭进口量或将增长从2009年以来,我国煤炭进出口均衡被打破,此后进口煤炭数量不断上升。

煤炭大量进口,直接冲击国内煤炭市场。即便远离沿海地区的重庆,自两年前从俄罗斯、朝鲜和蒙古引进国外煤开始,重庆煤炭市场进入的国外煤越来越多,虽然几十万吨的量不足以改变市场形势,但也感受到进口煤的冲击。尤其是在传统的广西市场,进口煤的大量进入,已经让重庆调往的煤炭在与当地电厂的价格博弈中居于明显的被动地位。

明年,煤炭大量进口还可能继续下去。一者,经历了多轮“电荒”、“煤荒”,国家不会轻易重拾收紧煤炭进口的政策,在我国进口关税已经下调至零、海外权益矿产量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煤炭进口政策发挥的空间不大;二者,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倒挂,加上煤质好、运输成本下降,国外煤炭打入中国市场是必然趋势;三者,欧洲债务危机尚未彻底解决,国际煤炭需求持续低迷,国际市场煤炭整体供求宽松,也使国际煤炭大量进入我国具有可能性。

相关税费或会减免增值税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加上一些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府性收费,如铁路建设基金、港口建设费等,在地方政府的运作下一再保留,继续成为煤炭企业的刚性支出,煤炭企业更是负担沉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西省煤企的税费总额为120~135元/吨;陕西省煤企承担的税费总额为140元/吨;内蒙古税费总额134元/吨。在经济下行、煤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在考虑煤炭资源税费整体改革方案时,应该会充分体现资源级差收益,统筹资源税费,实现税费合一。

2012年1季度全国煤炭产量累计完成86100万吨,同比增加5474万吨,增长5.6%。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产量累计完成49528万吨,同比增加2849万吨,上升6.1%。

据各主要产煤省区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1季度,山西原煤产量21800万吨,同比增长18.5%;内蒙古产量23965万吨,同比增长15.4%;陕西原煤产量9116万吨,同比增长10.3%。

预计2012年电煤需求增长较快。受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和一些高耗能行业生产扩张的影响,电力和煤炭需求迅速上升。预计2012年全国煤炭产量同比增加3亿吨,全国煤炭销售量预计增加2.8亿吨,增幅7.85%。

煤炭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始于去年11月份的煤炭产业经济形势骤变,至今已延续三个季度之多。其主要原因是次贷危机使世界经济进入下行区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增速减缓,压力加大。在这一宏观经济背景下,煤炭下游产业普遍不景气,对煤炭需求不旺,导致煤炭供给相对过剩,加之“十一五”期间投资形成的产能集中释放,更加剧了这一矛盾。为解决煤炭供给相对过剩引发的市场交易清淡、价格疲软、库存增大等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应急性的限产政策,并且已经要求神华集团、中煤能源(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集团等14家大型煤炭企业要“加强自律,不违规建设、不违法生产、不超能力生产;坚持按市场需求科学组织生产,合理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努力维护煤炭市场稳定;严格履行合同,不争抢市场、不搞恶性竞争”。然而,在此情况下,三季度原煤产量不仅没减,反而同比增长20.3%,增速较上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而原煤产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销售利润率反而降低了4个百分点。

这表明,煤炭限产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一些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未能就控制产能集中释放和产量过快增长达成共识,主动限产,

反而在暗中增加产量,大搞薄利多销。这应引起管理层重视。

另外,煤炭市场在10月份中旬前后出现企稳迹象,煤炭价格在615元/吨左右徘徊,连续几日出现小幅上涨。有人据此认为煤炭经济正在企稳,市场底部业已形成。这种判断为时过早。之所以煤炭价格在此点位企稳主要是因为市场煤价已跌至重点合同煤价位。目前我国煤炭市场依然实行重点合同煤与一般市场煤的价格双轨制,其中,重点合同煤价是政府政策价,也是市场需求主体的心理支撑价位,同时也接近当前煤炭生产企业的盈亏临界点。

煤炭产业景气下滑的底部究竟在哪?这还有待观察,只要导致这次煤炭产业经济形势骤变的主要因素没有发生好转之前,都不能轻易地言底。随着四季度冬储煤和冬季用煤高峰的到来,煤炭市场短期内会有所回暖,价格也会出现小幅上涨。但由于导致这次煤炭产业经济形势骤变的主要原因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煤炭产业景气度仍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

阻止煤炭产业经济继续下行,仍为煤炭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煤炭产业稳中求进仍是煤炭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结合煤炭产业经济客观实际,当务之急是要严控产能集中过快释放,调节市场供需相对过剩的矛盾。有关部门应加快推进清费立税工作,为煤炭产业出台一些支持性、给予性的政策;在市场失灵迹象逐渐明显的背景下,加大干预力度和政府规制力度。煤炭企业要形成合力,抱团取暖;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要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

煤炭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我国贫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煤炭占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我国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3%,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1%~2%。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过多依赖石油或天然气是不利的,因此,一直以来,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重在70%左右,在新的替代能源发展成熟之前,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动摇。虽然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保障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近些年来在煤炭需求放缓、过剩产能难以消化、控制煤炭总量难度增加、国际能源价格下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急转直下,产销量下降,库存居高不下,市场价格出现持续下跌,企业应收账款增加,利润大幅减少,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困难加剧。

据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可以得出,短期内煤炭市场的供需仍然难有根本性转变,全行业普遍认为煤炭行业低迷的现状已成常态化。这种“常态化”是煤炭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必经的时期,供需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化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来。这需要强有力的相关行业政策和煤炭企业加快自身转变,煤炭行业才能可持续的发挥能源支柱作用。具体应从一下四个层面解决问题: 一是政府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过剩产能,解决人员安置问题,转移优势产能。今年以来,随着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体系逐步完善,各部门、各地方陆续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地方政府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能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推进阶段。

二是区域优化布局,东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矿井推进精采细收;中部推动兼并重组,控制开发规模,提高开采效率;西部对已接续的开发项目,应根据市尝转化输送条件,适度开发煤电一体化项目。

三是煤炭行业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推动煤电联营和煤电一体化,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煤炭循环经济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煤炭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佳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煤炭企业要想进一步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方向。

四是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煤炭科技和商业模式。企业战略的“落地”,离不开各个管理职能的有效联动,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做支撑。煤炭企业转型的同时,相应对人才配置、技术革新、科技管理、资本运营、产业整合、业务协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匹配要求。为了尽快建立完善转型支撑体系,应当采取对标领先企业的方式,全面开展自我诊断,快速查找差距并寻求改进措施。与此同时,创业激情、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仍将是煤炭企业不断发展走向未来的源源动力。

煤炭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少。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9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

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有关专家认为,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我国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资源价格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其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参与矿业权竞争,通过炒卖资源牟利,对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我国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4.2%,不但低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平均60%以上的水平,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

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我国许多国有重点煤矿相继进入了衰老报废高峰期,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此外,数量众多的乡镇小煤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安全方面投入少,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矿区生态环境亟须改善。“十五”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而治理力度却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此外,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劣质煤、与煤伴生矿物以及矿井水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增加。《报告》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煤炭工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增强煤炭供应能力。我国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煤炭需求情况,按照“上大关小、产能置换、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快大型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工作,优化煤炭开发布局。

抓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我国应继续大力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早日形成以大兴煤矿企业为主体的煤炭供应体系,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煤炭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的重要意义

1.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落实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但与先进产煤国家相比,煤田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多,资源开发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亟待提高,采掘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可靠性程度低,煤炭行业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更加需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行业和企业的核心选择。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煤炭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这是煤炭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煤炭行业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四大能源革命,要求立足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国家最近印发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了2020年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方针和重点任务,部署推动能源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团结煤炭企业、煤炭科研院校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煤炭基础理论研究和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推动煤炭行业产学研充分合作,实现煤炭行业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事业快速发展,是推动能源革命、提升煤炭工业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3.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拓宽院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迫切要求

充分利用煤炭院校和企业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基础,依托煤炭院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与煤炭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科研服务与应用平台,是拓宽院校服务行业企业的迫切需要。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贯彻国家人才、教育、科技和煤炭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煤炭行业实际,研究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和工作规律,为煤炭行业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提出产学研合作发展指导意见。二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政府的领导和企业、高校的支持下,组织开展煤炭行业产学研合作,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煤炭行业科学普及、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三是举办产学研合作发展研讨会、报告会、展览会、洽谈会;交流工作经验,展示研究成果,沟通供需信息,促进校企合作;学习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培养和培训产学研合作领域的专门人才。四是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规律,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搭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工程教育目标的实现,保持学科专业建设与煤炭工业发展需求同步。五是结合煤炭行业实际,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利益相关方需求,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建立协商机制,促进合作共赢。六是开展产学研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国际产学研组织建立相互交流学习的合作关系,推动煤炭行业产学研国际合作进程。

煤炭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和条件

1.政学一体—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多年来,全国煤炭院校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政校合作,积极拓展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良好互动,密切与地方政府的联系。通过与地方政府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了院校服务方式的转变,构建了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合作,促进学校的品牌优势、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及区位优势与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效对接,合力提高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共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型地区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完成了国家能源局主持的《能源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煤炭部分)》编制工作;学校彭苏萍院士、何满潮院士入选第五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名单;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等。

2.产学一体—积极开展与煤炭企业的战略合作

煤炭院校与广大煤炭企业是一个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长期以来,煤炭院校与行业同呼吸、共命运,立足行业、服务行业,紧扣行业发展要求,引导优势学科主动为行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煤炭院校与煤炭企业加强在科技研发、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汇聚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资源,解决煤炭行业安全生产中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促进煤炭行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为煤炭行业培养实用的高端人才,全面提升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加入了国家第一批产业战略联盟;2008年,学校成立首届董事会;2012年,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共同组建成立“中国煤炭战略研究院”。目前,已与全国83家能源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并与56家董事单位签订了战略联盟合作协议。

3.研学一体—大力促进教育、科研深度融合

学校积极深化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战略高新技术领域,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积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共建优势学科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力度,充分促进各种创新元素的高水平汇聚,形成共同的优势学科集群。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组建的“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在京成立。该中心围绕煤炭未来战略需求,瞄准我国煤炭行业的重大需求,围绕传统技术提升,在煤炭绿色加工、矿山生态修复等煤炭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努力攻克煤炭无人化开采、煤炭地下气化、感知矿山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等煤炭行业未来技术瓶颈,培养了一批适应现代煤矿管理的卓越采矿工程师。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共建“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与神华集团等8家中方单位以及西澳大学、澳大利亚科工组织能源技术研究所等6家澳方学术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中国—澳大利亚能源与矿业联合研究中心”;参与建设“中国煤炭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4.用学一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社会

学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推动了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对煤炭企业深部资源开采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在深井快速建设,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软岩支护,煤与瓦斯共采,深井高温热害、水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实践,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一等奖计18项,参与单位70余家,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推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果显著。

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主要任务

1.科研合作方面

一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共同承担攻关项目,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工程中心。二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等方面,共获原创性高水平科技成果。三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建设产业化中试平台,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集成度、创新度,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变。四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国家和行业的领导下,共同参与起草有关行业、技术、管理等标准,共同申请各类相关资质。五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收益共享,持续发展。

2.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探索招生改革计划,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对口单独招生、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人才。二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开展3+X、2+X的校企联合培养和校企双导师培养试点。三是实施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是推进国际化人才培育计划,与国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半年至两年的访学活动和专业硕士、博士联合培养。五是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筹划建立各类专项人才培养基金。

3.职业教育和专业人员培训方面

加大推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充分利用高校、职业学校、企业办的职工大学等教育资源,组织促进面向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基层工人等人员进行多层次的、系统的、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和中短期专业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

4.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让渡方面

一是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的通知》,以及北京市和各地发布的有关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的意见精神,积极研究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与中国技术交易所等专业化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合作,开设专门窗口平台进行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评估、授权、转让,进行市场化运作。三是发挥职业院校承上启下作用,合作承担部分已有成果的转化,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信息统计和资源共享方面

一是根据煤炭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深入会员单位生产一线实地调查研究,监测和跟踪各方面的需求,摸清家底,向各方提供信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决策提供参谋和依据。二是促进开放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特别是共享已有的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科研设备,促进联合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和生产实践基地,开展公共测试、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满足各方对科技资源的共享需求。

6.创新创业服务方面

充分利用科技园、产业基地等资源优势,对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搭建孵化平台,提供创业、信息和市场开拓等服务。具体包括提供创业空间,提供工商、财务代理、税收筹划、基金申请、人事代理等服务,提供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开展市场推广,引导社会资本,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科技成果和企业进行跟踪、评估、投资。

落实产学研合作平台任务的保障举措

1.加强平台建设,确保产学研合作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明确自身定位,加强组织协调。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加强与行业相关部门沟通协作,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把握行业市场发展的动向,在探索新领域、新技术、新应用和机构职能履行过程中,进一步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促进作用。二是做好宣传发动。通过会议、论坛、网站、新闻报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信息和进展情况;通过组织举办大型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项目签约会、战略研讨会、信息发布会等,大力推介产学研合作。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广泛调研。平台将组织相关人员赴北京和京外等地的行业型高校,了解高校的优势科技资源和合作意向。同时组织人员实地考察全国相关地区的高新区、科研院所和企业,摸清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掌握企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建立行业型高校与相关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在产学研结合网站上广泛征集合作信息,建立项目信息数据库,并鼓励技术供需方利用该信息数据库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对接。三是选准合作的方向和重点。在合作方向上,产学研结合项目要求申请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申请项目能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好。在合作内容上,紧紧围绕煤炭产业和企业实际需求,重点选择煤制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煤炭洗选和深加工等产业开展合作。

3.建立保障服务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制度保障体系。要积极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员激励、合作利益分配、产学研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院校改革和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体系,激励科技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工作。二是建立高层次合作对接机制。加快院校与煤炭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步伐,实现直接对话沟通,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协商层次,推动落实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三是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网站,及时发布产学研合作工作动态、政策法规、服务指南和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实时、快捷的服务。依托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专业中介机构,形成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服务网络。

4.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精心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要在相关课题申报、资金申请、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相关单位以指导和帮助,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通过组织产学研合作成果发布会和洽谈会等形式,加快发布院校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移、技术合作,共建经济实体、自建大学科技园等模式,加快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作者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

煤炭行业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1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分析

从煤炭资源的储存总量来看, 我国是能源大国, 但是煤炭资源的总量分布大, 却全国之内分布不均衡, 这一开采现状就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开采加大了难度,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煤炭资源开采技术仍然相对落后, 长期的发展模式比较传统, 再加上地域原因, 使得煤炭工业的开采率和利用率不高, 能源的浪费情况十分严重, 如何通过技术措施加强能源的开采和利用, 成为很多煤炭资源供应商重点关心的问题, 从我国的煤炭分布情况来看, 主要分布于“乌三省”地区, 也就是素有“黑金三角洲”之称的陕西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三个重点区域, 由于这三个煤炭开采重点区域都处于我国的中西部内陆地区, 不仅煤炭资源的储存总量大, 而且煤炭资源的质量高,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 这三个省份的煤炭资源开采水平代表了我国全国平均的开采水平和质量, 因此,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增强, 资源开采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 从而为有机化学在煤炭工业的发展应用中奠定了重要基础。

2 有机化学在煤炭行业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分析

首先, 当前我国煤炭工业中有机化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同的方面。随着工业技术的提升, 煤焦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我国的煤炭工业生产中, 所谓的煤焦化[1]就是指煤炭工业的生产技术人员通过一定的加工技术措施将煤炭资源提炼和加工为其它类型的工业原料产品的过程, 只有空气与煤炭资源完全被隔绝才能进行煤焦化作业, 在这个加工过程中加热是促进煤焦化快速进行分解的一种方法, 因此从技术原理来看, 煤焦化的过程就是对煤炭资源进行干馏, 在干馏过程中会分解出一系列的产物, 例如焦炭、焦油以及焦炉气还有精氨水等物质都是在此过程中被析出的被加工产物, 这样的加工过程一方面大大提升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减少了煤炭在燃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出现, 是循环经济的体现和环保理念的实施。自从应用了煤焦化技术之后, 我国的煤炭能源总体利用情况回转, 有了可替代性原料, 从而有效缓解了我国乃至世界性能源危机。

其次,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 当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就是进行煤气化[2], 这种技术是将原煤燃料与气化装置设备放置在一起对二者的混合原料进行高温加热, 再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释放出一种可燃性气体, 这种气体可以可以作为一种可燃性气体能源被用做日常的生活中, 在这个反应过程中主要的化学反应物质有水蒸气、二氧化碳以及空气, 这些反应气体可以与空气进行迅速反应, 在我国的煤气化过程中经常通过固定床常压气化气方式进行气化, 应用也十分广泛。

此外, 还有一种应用十分普遍的做法就是通过煤液化[3]手段来加速原煤产料的加工, 煤液化不同于煤气化, 是指将原煤放置于一定的化学反应试液中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 从而最后获取一种液化流置产物。我国的液化反应目的是为了获取一种液态的碳氢混合物, 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燃烧率, 这种技术显然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向石油资源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大大缓解了我国能源不足的局面。

3 结语

综上分析, 有机化学的应用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不但提高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而且石油的能源地位经过有机化学技术加工未来将会被煤炭能源所代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因此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能源的总需求量也会不断上升, 如何通过先进的化学工艺将煤炭资源转化为多种物质形态的工业原料, 值得每一个煤炭行业的工业技术人员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作用, 也为我国煤炭行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但是这一技术的大力应用和推广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先进的工业化水平, 减少我国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大力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摘要: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能源储存量越来越少, 工业开采加剧了我国的能源危机, 特别是近年来石油能源危机已经越来越严重, 这成为世界国际组织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石油危机使得我们不得不开采一种可替代性能源缓解全球性石油能源的不足, 从而增加煤炭的使用量就成为一种良好的途径,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有机化学在煤炭行业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论述研究, 从而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提供一种更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有机化学,煤炭行业,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 赖寒.有机化学在煤炭行业的发展及应用[J].煤炭技术, 2012, 08:8-9.

[2] 赖寒.以煤炭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发展的分析与探究[J].煤炭技术, 2012, 09:256-257.

上一篇:竞聘校团委副书记范文下一篇:第3章新闻稿的选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