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区域性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进步发展的精神寄托之一,是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内在驱动,也是与其他精神文明有明显区别的特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区域音乐的相关阐述,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区域音乐;研究

区域性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进步发展的精神寄托之一,是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内在驱动,也是与其他精神文明有明显区别的特征之一。那么,到底区域性音乐文化应该如何划分?研究区域音乐文化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呢?本文笔者将通过区域音乐的相关叙述,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和思考。

一、区域音乐的定义

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狭义地讲,区域音乐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对发生的所有音乐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探求其区域音乐文化特质;广义上来说,区域音乐是针对某一特定所属群体所拥有的音乐文化研究,这一特定的群体往往居住在一个相连的地理范围内,或通过拥有共同的某一音乐品种使得出现多地点多场所的诸多音乐现象,这可能与历史上由于地理或某种因素而被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或随着历史变迁或某种制度促使一些人依循不同地点在相同的线路上来回流动密切相关,这些场所又通过活跃期中的音乐文化行为相互连接在一起,从而显示出共同的区域特征。[1]区域音乐的定义决定了我们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不可能全面涉及、面面俱到,而且区域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区域音乐研究的繁杂性和专一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正是由于区域音乐的这些特征才使它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才能汇聚成中国千姿百态的区域音乐文化。

二、研究区域音乐的重要意义

区域音乐的调查和研究,是近年来民族音乐学田野考查实践的重点和核心,也是对民族音乐学经验研究的尝试与实践。因此,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区域音乐是了解所属区域音乐、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的重要方式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及其所处文化环境、共生环境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音乐本身、与音乐有关的行为,还包括与音乐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关系。[2]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研究区域音乐不仅能了解当地的音乐,更能通过音乐来研究区域音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例如,对山西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进行研究,我们不仅能从这种区域音乐的调查研究中了解上党梆子的音乐调性、板式和经典曲目等音乐形态,更能从对它的研究中了解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

(二)研究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重要途径,是民族音乐学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族音乐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大花园,里边盛开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之花,它们有的在劳动人民精心呵护下盛开着绚烂的花朵,有的却在斗转星移的历史长河中慢慢凋谢。这不仅渗透着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态各异,也透露出我国的区域音乐亟待挖掘,更表明了研究区域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研究区域音乐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唤醒和激发民众自觉保护意识和传承发展区域音乐文化的迫切需求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延续,是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结果。由于我国历史特殊性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冲击下,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走向灭绝。因此,区域音乐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发现、继承和保护中国珍贵的民族区域音乐,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和研究区域音乐文化,结合当今社会的变化,来发展和促进中国的民族音乐学。

三、区域音乐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区域音乐文化传承途径

人类创造了文化,也有权利和义务享有和继承文化。对于区域音乐研究的发展就应该是首先要把民族区域特有的和濒危的音乐文化继承和保护下来,然后在承接过去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续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民族音乐。同时,我们必须通过相关的方式和途径来传承我国的区域音乐文化,这样才能促进和提高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民族音乐学的发展。

(一)提高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区域音乐文化的意识,加大区域音乐研究的田野调查

社会变迁中的民族音乐,面对着主流文化、西方文化等不同文化的冲击,我们一定要提高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增强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在当今多元化的环境下保留自我,或进一步学习、适应、吸纳或扬弃。同时,加大对传统区域音乐的研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和老师的指导下有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因为“局内人”对自家文化拥有最终解释权和话语权,研究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区域音乐,再加上家乡生活的积淀,这样肯定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否则,如果涉及自己不太熟悉的区域音乐,这样的难度会加大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加强区域性音乐文化教育,保证中国传统区域音乐文化的延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传统民族民间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加强,区域性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传承民间音乐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我们对区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再加上科技发展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加强区域性音乐文化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三)国家的政治干预是传统区域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有力保证

国家和各地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组织相关表演和演出等途径来促进区域音乐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同时促进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成果,这从我们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中可以看到许多例子。

四、结语

区域音乐研究是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重要领域和重要途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域的区域音乐文化构建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整体架构。如何通过区域音乐的基本规律和文化特质的研究,反映区域音乐的应用性和对区域发展乃至中国整个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作用,是民族音乐学关注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06-207.

[2]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61.

[3]杨红.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 (4):104-111.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在笔者的记忆里,刘文金最近一次新作品亮相,是三年前中央音乐学院七十周年校庆活动中民乐系为校友举办的“世纪回响——刘文金新作品音乐会”上。这场音乐会,以刘文金一生的精品为主线,浓缩和梳理出一个时代里民族音乐的成长和发展。

音乐会在民族管弦乐《我的祖国》的主题曲中拉开帷幕。多次指挥过刘文金作品的著名青年指挥家彭家鹏,手势优雅、动作准确,执棒中国青年民族乐团年轻一代靓男俊女,演绎出刘文金先生一曲曲民族音乐的时代交响:民族管弦乐《茉莉花》,古筝与拉弦乐队《丹青仙子》,二胡琵琶与乐队《火·彩衣姑娘》,二胡与萨克斯的对话《二泉映月》,笙协奏曲《虹》, 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双柳琴协奏曲《酒歌》,二胡群、钢琴与乐队《豫北叙事曲》等九首乐曲,这些乐曲寄托着刘文金的丰沛情感,挥洒着作曲家的生活积淀与音乐理想。人们在音乐的起伏中,回忆起刘文金的风采。

刘文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五十多年来,作为民族音乐一代领军人物,创作和改编了大量民族器乐、声乐以及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包括二胡与钢琴《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秋韵》《洪湖》《雪山魂塑》、琵琶与乐队《霸王卸甲》、民族管弦乐《太行印象》《茉莉花》、交响诗《十面埋伏》、大型交响合唱《孔子颂》以及歌曲《大海一样的深情》等等。诸多曲目深受业界内外的欣赏和好评。其中,刘文金在校期间完成的处女作《豫北叙事曲》,是民乐演奏专业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作品以二胡与钢琴的合作,将极富生活情趣的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大胆结合,通过挖掘二胡演奏技巧,拓展和丰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将音乐中融入强烈的时代气息,将二胡艺术从抒发自我情绪为主的表现方式转为抒发民族情感的大众表现方式,实现了二胡演奏发展变革的时代跨越,成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长城随想》作为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神韵的协奏曲,在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等几方面都颇有突破和成就,被誉为当代二胡作品的里程碑,在海内外影响甚广,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一等奖。近年新作二胡协奏曲《雪山魂塑》则以其宏大的叙事主题与富于感染力的音乐,入选 “金钟奖”二胡青年组决赛指定曲目,成为近年音乐会中重要的二胡作品。 1989年,香港中乐团隆重推出一台“从刘天华到刘文金”作品音乐会,以民乐创作上的不断变革,向人们展示了刘文金作为一代民乐大师的历史地位。海内外同仁盛赞刘文金是“中国大陆最能令人感到震撼力的一位作曲家”。

丰厚的生活底蕴与民族民间音乐基础造就了刘文金音乐的“魂”;扎实的专业知识、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不断求新的创作理念与丰沛饱满的民族情感,又赋予刘文金的音乐强烈的时代性和艺术性。这些共同成就了刘文金一部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他的音乐跨越国界,跨越时代,激励并感染着一代代炎黄子孙,成为中国民乐的骄傲。

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院长高度评价刘文金为“音乐创作的楷模,民族音乐的先锋”。

这场音乐会的策划者李光华一直称刘文金是令人尊敬的学长,谈到举办这个音乐会的初衷,李教授表示:“刘文金先生是一位我深切尊重与景仰的当代作曲家。半个世纪以来,他耕耘不辍、作品宏富。在花团锦簇的民族乐坛上,他的音乐作品突显时代主题,气势宏伟震撼人心,有着深沉优美的民族风格和舒张绵密的章法结构,如诗如画,醇美醉人。

刘文金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是我辈的学长、老师和朋友。他多年来始终情系母校,关心民乐系的发展,真所谓‘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在母校七十周年华诞之际,献上这场《世纪回响》新作品音乐会,便是他心血的结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云,出其山,复雨其山’,此其谓之。”

“云出其山,复雨其山。”刘文金毕业后,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成为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先后历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等职。他生前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01年被聘为韩国中央大学校国乐大学教授。不幸的是,2010年底的这场音乐会,竟成为刘文金能亲自感受自己音乐在舞台上绽放的最后一次机会。为了表达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感恩之情,当时他曾在音乐会节目册上留下这样的感言:

“适逢中央音乐学院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母校民族音乐系青年民族乐团能够举办我的作品的音乐会,使我深感荣幸!

回顾上个世纪中叶(1956年~1961年)在校读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马思聪院长、赵沨院长和老教授们的敬业精神与谆谆教导令人难以忘怀,是他们给了我应有的道德品格和思想品位,以及多种专业技能和创作理念,这些都使我终生受益。

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历任院长与干部们的科学管理,感谢教授们的辛勤操劳和孜孜不倦,是他们共同缔造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崇高威望和海内外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场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均选自2000年以来我退居二线以后的部分新作品(对少量过去的作品也进行了修改或重编),并以《世纪回响》为标题,敬献给母校的院领导和在座的老师们、同学们以及广大的音乐爱好者。

我虽然已年过七旬,但多年来依然秉承着的‘勤奋、执着、襟怀坦荡、健身快乐’的座右铭,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祝愿中央音乐学院越办越好,永远兴旺发达!”

五百余字的感言,字里行间流露着款款深情。音乐会盛况空前,刘文金以自己的九曲华章,回报母校养育之恩,唱响世纪华声。

一晃三年过去了,刘文金终因疾病不能与同道们在音乐之路上继续前行。但他的音乐和他为民族音乐建树的理论,已然深入人心,在世间永远长存。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课程已经广泛的在各个高校的音乐系当中开设,很多非艺术类专业的学校也把舞蹈作为一种选修课开设。舞蹈培养学生形体、气质等很多方面的功能是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作为音乐系的必修课它对于辅助音乐表演更是无法取代的,例如,学生演唱一首藏族风格的歌曲,歌曲与舞蹈结合表演一定是最佳的,如果站在台上一动不动,则无法充分表现歌曲的内涵,使演唱者的表现力大打折扣。

作为隶属于舞蹈学门下的舞蹈编导学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广阔的前景。许多音乐系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用人单位需求的不是单一能力的,而是能唱会跳还要会编,如何编、怎么才能编好成了他们最头疼的问题。很多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开设此专业或课程。

2 教学探索

在舞蹈编导教学工作中,除了专业技法上的教学外,总结出了有利于更好发挥学生编创潜力的一些方法并予以归类。

第一, 重视基础阶段教学。

高师音乐系一般在中高年级开设舞蹈编导课,低年级的舞蹈教学则是采取舞蹈基训或是素材教学的手法,通过一到两年的基础学习,使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舞感以及舞蹈思维有了一定的提高。基础阶段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舞蹈编导课程的教学。忽视基础阶段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力不从心的现象发生,例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现有些本认为能够完成的舞蹈动作由于自身的软开度或是协调性不够理想无法完成,使编出的舞蹈在第一表现上大打折扣。一个出色的编导一定得具备良好的舞蹈基本素养。

第二, 对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是因为聪明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学生更聪明。表扬是对学生好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其目的是使受表扬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它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是调动学生积极因素的重要手段。对人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受到鼓舞,并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出追求新的目标和新的成功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在编舞教学中体现的特别明显,学生只要是编出一些有新意的舞蹈动作时老师给予鼓励和肯定,之后的时间会发现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创作的动作也更具有价值。学生在编舞过程中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枯燥与寂寞的当中,失落也经常伴随,能够对他们的成果表示肯定和鼓励,是学生最值得高兴的事。

第三, 在音乐中启发学生。

音乐在编舞过程中拥有特殊的作用,通过音乐可以锻炼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四肢灵敏协调反应迅速、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的增强,在熟练迁移、触类旁通的作用下,对舞蹈的感知和研究,也有着促进功能。这里并不是强调编舞必须先听音乐,而是在音乐中触发学生本能的创作意识,发掘出只能有音乐才能感受到的一种内心活动,这对编舞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第四, 培养学生的集体创作意识。

舞蹈是一项集体的活动,在编创过程中虽然独立思考的行为是存在的,但是在体现形式上则一定是多人来完成的,不能简单的理解一个人编一个人来跳,这就需要学生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下去完成舞蹈的创作工作。首先,集体创作对于发展学生内在观察力具有促进作用,无形中会从其他同学当中学习到编舞的手法及思维。其次,在群舞编创中集体编舞更是不可缺少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这一个道理,况且,对将来走向编舞工作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第五, 多让学生欣赏舞蹈名作。

舞蹈名作欣赏对于舞蹈编创来说具有特殊的辅助作用, 能够使学生通过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来认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提高视觉和思维能力。通过欣赏舞蹈名作要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人体舞蹈动作去体会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美,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领略舞蹈的气氛与意境,逐渐被吸收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创作元素。舞蹈欣赏的作品种类要多、题材要广泛,同时老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分析作品中具有特点的编创形式与动作元素,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

第六, 增加实践机会,在生活中捕捉灵感。

舞蹈编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理论永远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积极为学生创造适合编创的环境,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一些采风活动,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并举办一些作业汇报会,把一段时期的创作成果向外界给以展示,这也是对学生创作成果的一种检验,会使学生在以后更好的投入到舞蹈创作中去。

4 结语

随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舞蹈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教学形式的不断探索,高师的舞蹈教育必将进入更加蓬勃发展的时期。

相信通过我们对编导课的探索,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编导方法,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得到开放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的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空间协调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观察事物能力、适应社会能力都会起到全方位的培养和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的课程探索才刚刚是一个起步,需要我们大家更加长远的、不懈的努力!

摘要:随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舞蹈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教学形式的不断探索, 高师的舞蹈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针对高师音乐系舞蹈编导课程在高校音乐专业中的地位、社会用途及存在的问题, 探索此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舞蹈,编导,课程探索

参考文献

[1] 于平.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 1998.

[2] 高楠.艺术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1.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提出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要注重传承地方音乐文化,使其认识和理解音乐文化的不同种类,各个区域要结合本地音乐文化在开展音乐课程中合理开发和利用地方音乐资源。江苏地方音乐形式多样,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地方音乐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地方音乐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音乐;小学音乐教育;文化传承;运用策略

一、 引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音乐教育旨在通过对音乐的学习,促使学生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的音乐文化,使其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音乐教学,有助于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和精神。教师要积极营造氛围,提炼地方音乐文化特色,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地方音乐素材,从地方音乐文化中筛选合适的音乐素材,运用不同的策略对学生渗透地方音乐文化的教育思想,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 营造氛围,提炼地方音乐文化特色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环境,注重对音乐教学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利用周边环境熏陶學生的艺术细胞,使其充分感受地方音乐的艺术魅力。首先,创设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艺术长廊,结合本地区的音乐艺术形式,反映出具有江苏特色的地方音乐特色。如民歌、江南丝竹、古琴、戏曲、舞蹈等,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其次,增强学生的听觉体验。即利用学校的广播站在学生自由活动时播放有关音乐,可以相应地融入本地区音乐内容,如播放民歌《茉莉花》、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红》等。再者,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欣赏一些本地的乡土音乐艺人或音乐家的表演,营造学习氛围。最后,还要借助教材和地方音乐资源的有效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地方音乐资源,积极参加有关的地方音乐研讨会和观摩课程,学习一些地方音乐推广方式,以此为传承地方音乐提供有利的平台。教师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将地方音乐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入小学音乐课程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 筛选音乐素材,拓展多种渠道融入音乐教育

(一)从教材中挖掘地方音乐素材

音乐教材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发掘地方音乐素材,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促使学生对地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地方音乐素材,并对其加以利用,使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进一步了解了本土音乐艺术,既培养音乐素养又提升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从地方文化资源中寻找音乐素材

在音乐课程改革中提出地方和学校要充分发挥地方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的教育意义,开展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内容。随着江苏省有关地方音乐文化管理部门对地方音乐的大力推广和创新,出现了很多独具本土特色的音乐作品并广为流传,如昆曲《窦娥冤》、二胡作品《二泉映月》、歌曲《姑苏风光》《孟姜女》等。由此可见,将生活中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拓展知识面能够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且对于传承江苏的地方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选择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地方音乐素材融入音乐教学中,素材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能够激励学生意志品质,同时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的熏陶,歌词、唱法要明快、朗朗上口,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兴趣,感受音乐魅力。此外,素材还要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地方音乐的特色和生活情趣。

四、 地方音乐素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方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反映出社会和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不断进步。在小学音乐课堂融入地方音乐素材旨在对其进行地方音乐文化教育,希望每个学生通过地方音乐的熏陶和学习不仅能够会唱家乡歌,会跳家乡舞,而且能逐渐理解地方音乐文化的内涵,从而促进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江苏地区的音乐表现形式比较广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引入地方音乐,来对教学内容加以补充,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融入地方音乐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地方音乐教学可采用以下方法:第一,要反复练习演唱和演奏,使其达到理解音乐内涵,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为下一步的课堂实践打好基础。第二,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详细设计,同时要介绍一些本地的文化、习俗等便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第三,可组织学生搜集一些地方音乐素材或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练唱、聆听欣赏等方式感受这些音乐的魅力,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在地方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对于方言和衬词的学习。如在学唱《姑苏风光》,先播放音乐,并让学生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在唱完歌曲后,教师可介绍歌曲背景:它是民歌套曲《大九连环》中的选段,歌曲主要唱出了对苏州美景的赞叹之情。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听听该歌曲是运用哪里的方言进行演唱的,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渗透吴文化。然后教师可利用琵琶弹唱为学生再演唱一遍(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播放音频资料),并引导学生运用吴语依据歌词音乐的节奏感唱读歌曲。教师用钢琴伴奏,让学生对歌曲的难点进行单独练唱,重点引导学生一字多音的唱法。在钢琴伴奏的练唱过程中,可让学生分为小组或男女声部进行演唱。这样的课堂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反复倾听和体会,降低歌曲学习的难度,既能让学生学会歌曲,又能让“吴”音乐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在了解这一文化后让个学生再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做一些兰花指、手腕花的舞蹈动作,体会歌曲的魅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地方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地方音乐的热爱和体验,可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姑苏风光》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吴地音乐文化,可以为其展示苏州地区的地图,由于其范围广泛,形成的音乐文化有所不同(用多媒体展示“吴地”音乐形式),通过不断发展最终通过语言和音乐艺术的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地音乐文化(用多媒体展示吴地的一些民间乐器和舞蹈等),教师最后为课程做出总结。这样在教师简单的讲解中,促使学生了解“吴地”“吴语”,进而感受由吴歌、吴乐、吴舞形成的吴音文化,在地方音乐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开阔了视野。

(三)运用实践活动传承地方音乐

江苏不同地方的音乐文化形式多样,每到节假日,一些乡土音乐艺人或爱好者便会聚集在公园、广场等地唱民歌、跳舞、戏曲表演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为音乐课程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多种形式和发展平台。第一,可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首先,在教《献给人们献给党》《生起了炉火架起了桥》课程时,通过听赏歌曲,教师向学生介绍江苏的地方戏曲,使其感受不同戏曲的特点,如锡剧,它兴起于无锡故得名,其特点是民歌和说唱形式相结合,曲调优美抒情,极具江南特色,作品有《双推磨》,此外还有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等。通过了解地方戏曲能够让学生逐渐喜爱上这些地方艺术形式。其次,在不同的音乐中融入地方方言,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味道。如,为了让学生对歌词加强记忆,可让学生用方言来念一念歌词,体会它的地方特色。通过对比体会不同的地方音乐的艺术形式。如听赏京剧《林海雪原》、锡剧《红色种子》或扬剧《红嫂》等,这些都是表现革命精神的经典曲目,既能让学生在音乐熏陶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又能接受到革命精神主义的教育。第二,可在课程拓展中进行实践活动。如在学唱完《姑苏风光》后,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一些类似的民歌,并让学生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如《拔根芦柴花》《杨柳青》《茉莉花》等,有的学生通过收集《茉莉花》的信息,知道了该歌曲很早便已流传到西方,并逐渐享誉海内外,在著名的欧洲歌剧《图兰朵特》中,该歌曲是被引用多的江苏民歌。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引导学生以《姑苏风光》的旋律来创作歌词,使用方言来歌唱自己的家乡。如学生创作通州方言版的“通州风光”。通过这样的课堂即兴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音乐的热爱之情。第三,可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在多种地方音乐的熏陶之下,让音乐的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创建合唱队、舞蹈队、乐器学习小组等,依据本地区音乐的地域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在校内进行汇报演出,参加校外的比赛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实践中发展和传承地方音乐文化。

(四)借助不同的地域音乐文化拓展学生认知

教师在音乐中融入本地音乐文化的同时,還要注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或国外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文化,感受更多的音乐形式和多元化的音乐魅力,打破学生对音乐文化认知的界限,开阔眼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欣赏和品评能力。如在学习《跳吧!跳吧!》时,教师可引入《四小天鹅舞曲》,让学生感受欧洲的音乐文化。在学习《唱的幸福慢山坡》时,教师可引入北方不同地区的民歌或舞蹈形式,让学生结合本地音乐文化体会我国南、北地方音乐文化的不同风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知音乐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通过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就可以逐渐实现对地方音乐资源的有效利用。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舞蹈或乐器的常识性内容,还要从中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使其增强对地方音乐和文化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和学习自信,培养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并让其真正理解和感悟到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还是文化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季雨茜.地方音乐课程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及研究综述[J].艺术评鉴,2020(14):103-105.

[2]褚小波,柯兴,喻晓琴.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9(26):3-7.

[3]李畅.安徽谢郢锣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J].北极光,2019(6):53-54.

[4]石坤.对乡村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以四川凉山白乌镇小学彝族特色音乐教学为例[J].戏剧之家,2019(10):192.

作者简介:

唐素,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金地自在城小学。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几乎完全成了全民的生活必需品,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音乐技术与音乐教育而言,“互联网+”模式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由于过度依赖技术而产生文化审美陷阱,由于工具主义而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淖,导致主体性与情感性缺失等。技术是把“双刃剑”,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音乐教育水平,需要我们进行技术哲学的反思,将理性注入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全民音乐教育的良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育;技术哲学

毫无疑问,如今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可能,人们通过一个小屏幕就可以尽知天下事,当然包括音乐的学习与制作。五花八门的音乐制作软件似乎把音乐创作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一些网络社交软件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将音乐传播变成了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互联网技术将音乐行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管是属于文化范畴的音乐艺术,还是属于经济范畴的音乐产业,都受到了强劲的影响与猛烈的冲击。而音乐教育,无论是教学实践课堂,还是教学系统或是课程大纲政策系统,互联网技术都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向前进军,将它的影响渗入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

1 什么是“互联网+”音乐教育

1.1 “互联网+”概念的发展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经过数年的实践,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不仅与现代制造业完美结合,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线上服务的飞速健康发展。所谓“互联网+”,即将互联网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通过技术变革极大地提升各经济领域的创新实力与生产能力,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而开创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点和大热点。除了实体经济领域,“互聯网+”对文艺教育等产业同样起到深刻的指导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音乐教育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音乐教育者要积极充分地主动认识互联网,进而理解并且熟练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成果,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用互联网的工具性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助力,推动音乐教育朝着更前沿的方向发展。

1.2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音乐教育就是将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成果运用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双向联动,促进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一对一”的沉浸式教学,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学生做的是传承的工作,是对于老师教学内容的完全模仿,是一种实时实地的互动式讲授与接收。“互联网+”将音乐教育带入全新的线上时代,音乐教育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专业音乐教育与音乐专家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直播或录播的授课与答疑,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与个性化的辅导教学,实现了更加便捷的“互联网+”音乐教育模式,使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2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特征

2.1 开放互动

传统的音乐教育相对比较封闭,音乐产品与音乐从业者比较稀缺,进而导致音乐教育也比较单一,无法普及。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音乐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尤其是传播渠道的电子化、多样化与快捷化,使获取音乐资源成为一件极其容易与方便的事情,音乐教育的场所与时间也变得不受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开放性。

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音乐人的圈子也得到了扩大,因而各种新型音乐技术设备与新类型的音乐随之诞生。音乐技术与音乐设备的深刻变革,带来了音乐传播与学习过程的变化,互联网让音乐教育者与音乐学习者之间发生多方联动。音乐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多方分享,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对课程内容与形式进行改进;音乐学习者可以在课程学习之后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需求,通过反馈推动音乐教育者以及音乐制作商进行技术创作的革新,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这是一个双向有效的实时互动模式。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的即时互动性,在音乐教育与学习的大环境中,音乐教育者与音乐学习者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音乐教育者同时也有可能是音乐学习者,音乐学习者同时也有可能是音乐教育者。无论是音乐教育者还是音乐学习者,他们都是作为存在主体的人,而互联网技术将他们整合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的,还有音乐制作技术、音乐作品、音乐课程等,以上都是构成“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元素。但是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他认为技术与人的存在互为一体,反对把技术与人分开。也就是说,“互联网+”音乐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联动,实现音乐教育者、音乐制作技术、音乐形式与音乐学习者的互动。

2.2 平等促进

传统的音乐教育受权威的控制和引导,无论是音乐风格、音乐品味还是音乐的创作发展,权威的音乐专家或评论家,甚至是一些大型的唱片公司,都有可能对音乐行业的发展产生垄断性的影响,将他们认为好的音乐置于市场上,市场上的音乐类型受制于他们的喜好。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平等便捷地获取到更多的音乐资源,推动音乐创作方式与音乐类型多样化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音乐教育能推动音乐资源的平等发展。

音乐与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互相促进发展的。人类的音乐制作,从历史而言始于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无论是音乐的开发、编排,还是重新制作,都是通过技术来完成的。而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留声机、胶片、磁带、光碟到互联网“PC端+MP3/MP4”,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无线音乐的嬗变[2]。因而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本身就是技术的一部分,包括音乐实践活动中对音乐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的构建。从音乐与技术关系的表征主义来看,与音乐相关的技术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精神科学方面,都既有技术的属性,又有艺术的属性[3]。“互联网+”音乐技术的发展迫使传统的音乐教育发生改变,音乐教育的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互联网一同步入了数字虚拟化和个性化的时代。从极端工具主义的观点来看,音乐技术在推动音乐教育向前发展,故而音乐实践即是一种技术实践。尤其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音乐技术出现了标新立异的趋势,音乐创作开始运用解构的方式进行,解构调性、解构旋律、解构曲式,因此一些音乐工作者开始理解音乐技术在音乐实践中的价值,并进行相关的运用。比如现在音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上随时进行音乐的相关学习,而且有很多手机APP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快速进行音乐创作。因而从这一角度而言,音乐技术的使用会促进技术的发展,而音乐技术又会帮助音乐教育的实践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3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无理性的音乐

从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一切都是体验”[4]一言,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认为艺术的美学表现在于主观经验的客体。他批评形式主义意义而言的“美学”思想是受“物质与形式”主导的[5],但同时他也指出,计算思维已经进入了人类的主导思维,这是一种笛卡尔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人将自己设定并确保自己为主体……以整体形式存在的存在状态被认为是一切可以产生和解释的事物的代表”[6]。因此,个人和审美对象的分离被认为是经过测量和计算解释的。人类的理性进入一种“被抛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未必会按照笛卡尔所说的理性去反思我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存在”的经历,一种“非理性或文化约束的存在方式可以改变其行为的可能性”。[7]在理性被抛弃的时代,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也进入了非理性的领地,导致音乐与音乐教育沦陷。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但是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使文化潮流具体化,尤其是在理性“被抛弃”之后,工具主义更是成为音乐教育的旗帜。人们开始习惯运用技术进行音乐的创作学习与传播,这种音乐学习与音乐教育很难不忽视音乐背后文化意蕴的审美。

3.2 被消费的音乐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已经使人类进入了消费至上的误区,因为现代技术使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模糊化,似乎如今所有东西都可以是消费和使用的资源。在此意义上,人类将音乐以及音乐的技术过程变成了自己的消费对象,由于人类的技术手段和目的,音乐成了“为我存在”,而不是“按其应有方式”存在,只关注个人累积利益使音乐的艺术价值与教育价值无处可寻。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由于受到商业化模式的启发与影响,也加入了消费导向和利己主义的竞争当中,这无疑加剧了工具主义的盛行[8]。由于数字音乐与互联网数据传输的便捷性,大量的音乐资源与音乐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档,而这些音乐又会通过大数据的筛选,频繁进入学习者的视野,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消費这些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音乐的思考。这种技术导向的音乐欣赏与教育,很可能将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符号性质的消费。一旦我们不了解这些音乐的创作与传播过程,那音乐教育就只能沦为音乐商品的“机械加工机器”,这对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无疑是一场大灾难。

4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哲学反思

4.1 开放心态,辩证认识

毫无疑问,互联网等技术对于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只是由于人们对于技术本质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从而人们步入了机械审美与消费主义的误区。因而我们必须持开放心态辩证去看待技术,一方面,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确实给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音乐从业者应该主动培养创新思维积极学习利用好这一工具,为“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生命活力。但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警惕,深刻反思音乐技术,音乐教育还是要以艺术性、人文性为基础,我们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拒绝对于音乐技术的依赖,努力克服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辩证地将技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为音乐教育开创新的发展方式。

4.2 加强学习,丰富内涵

为了更容易把音乐“卖”给观众,基于消费导向的音乐通常是一些简单的重复,这些音乐都是通过低共鸣的“死亡无人机”去传达各种音乐的符号和声音,与此同时再赋予一些口号式的寓意[9]。这种音乐教育把实在的人和艺术对立起来,将技术和艺术分割开来,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会严重阻碍音乐教育朝着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历史的学习,同时还要对互联网技术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做到技为艺用,加强音乐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创作到传播再到教育,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对音乐教育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善于利用技术实现音乐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4.3 开展交流,坚守价值

“互联网+”音乐教育是一种新的发展形态,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前进的,在这一过程当中,音乐从业者需要加强交流,而互联网工具的价值与便捷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跨时空的即时交流,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大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开始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音乐因具有娱乐性,很容易沦为消费品,在市场交易中丧失其文艺性,这就需要音乐从业者坚守文艺素养,将音乐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内含于音乐活动的实践当中,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艺术审美与修养。

5 结语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容易将人引入消费主义与工具主义的陷阱,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思考,反思“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现有环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实现“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行性路径。

参考文献:

[1] 朱峰.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D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283.shtml,2015-03-05.

[2] 李姗.关于“互联网+”音乐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73-78.

[3] 毕源红,张震.科学技术的祛魅与音乐艺术的觉醒——解析现代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矛盾的新视角[J].文化学刊,2011(6):52-55.

[4]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7.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22-26.

[6] 赵周宽.海德格尔论美学之可能性[J].晋阳学刊,2011(01):90-94.

[7] 赵庆波.技术虚无主义:从海德格尔到福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31-36.

[8] 泰勒.新资本主义的音乐[M]//国际媒体研究百科全书.伦敦: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13:151-170.

[9] 潘知常.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6.

作者简介:杨莉(1996—),女,甘肃张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郭继海(1963—),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音乐艺术是特定文化的产物,脱离了文化,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章概述了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概念,明确了两者间的联系,并就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协同发展的实现提出相应对策,意在为音乐艺术的长足、稳定发展提供参考与支持。

【关键词】传承 发展 专业门槛

音乐艺术虽然不是主课,但是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跟生活息息相关必不可少,与文化课相辅相成。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艺术就成为了重点,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吸收丰富音乐文化知识又要借此放松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

一、音乐热

步入二十世纪音乐文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的为孩子进行音乐兴趣教育的选择,往往不顾孩子本身的感受,盲目的选择一门或者多门音乐艺术类教育逼迫或者机械式学习,这是音乐学习上的一大难题,家长往往不了解孩子的喜好,不分辨孩子对选择科目的感受就做出选择,这样很容易造成畸形教育。不喜欢的东西往往不愿意付出努力,往往是浪费了时间、生命和金钱,这都是音乐教育的盲区。

二、音乐门槛

随着大学热,学生们为了上大学往往就音樂类专业作为门槛。顺应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各大高校扩招,大学里的艺术类院校就成为了学生们上大学跳板。短时间的学习音乐考大学,大学门槛太低造就了专业和非专业门槛模糊不清,大家认为只要是会就能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给高师生源上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考生质量大幅度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整体素质。一些学校甚至利用一些卑劣的手段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往往优秀的孩子被一次次错过。而艺术类院校的文化也成为了老大难,通常艺术类院校比较注意专业能力,相对忽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和综合素养,这种招生方式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三、音乐教学方式腐朽不堪

七八十年代的教学课堂里并不重视音乐的存在,有些甚至不开设音乐课堂,有些孩子到了大学才知道有音乐课;而音乐课上也跟文化课教授上无太大区别,老师拿着书本繁琐无谓的念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根本不理解的理论知识。毫无生气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国音乐文化士气低迷。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音乐教育高度上升从而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地位有所提高,短几年内音乐机构仿佛一夜出现在人们的眼中,音乐真的变得重要了吗?据了解,一些学校小学生毕业后往往只会唱几首儿歌,而初高中生由于学校抓质量抓升学率音乐课进行的稀稀拉拉,有些学校开设音乐课只是摆设。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式让中国音乐教育腐朽不堪。

四、落后音乐不间断崛起直接或间接影响音乐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歌手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经典歌曲仿佛已成昨夜黄花,兴起的大多是一些不堪入耳的音乐。这类音乐作词不堪入目,作曲简单。影响高深艺术文化的传播,学生们受此类音乐的影响变坏,变得不爱学习,间接影响了各类成绩下滑。传统曲目变成了他们眼中的老古董,抵制排斥正规音乐教育,给文化教育和音乐教育带来了难题。

解决上述问题建议:

(一)认清学音乐是为什么

让家长了解什么是音乐,怎样选择音乐教育,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教育。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想学什么,怎么看待音乐。音乐是一门语言能让人感受到平常所不能感受的东西。往往刚学习音乐的孩子岁数不大,对于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家长要让孩子认清自己想要什么,对音乐所抱的态度,避免一时兴起产生念头随之消极对待,此时家长就要做出相应对策对其鼓励教育。

(二)加强高校监督力度

我认为高校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观点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养的考察,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中饱私囊,专业和文化相加。我认为专业艺术院校不但要注重专业条件,方法技术等,更该注意音乐理解和表达方面,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为了防止录取途中出现黑哨等现象,考生可以安排到专门考点当场录音,由专门的人员统一评分。一旦发现徇私舞弊行为取消考试资格三年内不予参考资格,音乐笔试类题目安排机房,学生统一在计算机上答题,随即在题库里抽取一百份样卷,做到人人题目不同,杜绝提前泄题和互相抄袭行为。对派去招考的老师进行隔绝式住宿,除了考试当天不予随便走动,杜绝通信来往。大大降低低素质招考问题。

(三)引进优秀教师国外先进教学方法

学生音乐素养取决与老师教学经验对音乐的看法和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杜绝音乐课如一潭死水的出现,老师多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些小活动来增加学生的课堂情绪,利用肢体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音乐,只有孩子们去亲身体会,才能让音乐变成自己的。自己多实践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引进国外音乐教育,国外的音乐教育具国内音乐教育有领先地位,中国的音乐教育本就是国外引进,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来教习孩子,让孩子在日常文化学习中学习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四)市场加大力度管理

当今信息化社会,利用网络犯罪现象成风,要加大对网络的管理,要刮起一股讲文明,树新风的好习气,学生从自身思想上杜绝不良音乐带来的负面影响,自我规范、热爱学习、热爱生活。适当了解传统音乐,中国古典音乐,争当宣扬中国国粹艺术的小先锋,回唱经典老歌,红色歌曲,促进社会生活的进步,使音乐往好的方面发展。

综上所诉,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二者不可或缺,音乐文化往往影响音乐教育的方向,而音乐教育又从而改变音乐文化趋大众之所向,陶冶人民大众的情操,放松心情愉悦心情。音乐文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着不能忽视的地位,而音乐教育随着近年音乐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也加大了力度改革,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音乐家,侧面上推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

上一篇:营销方面论文范文下一篇:禅茶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