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应急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9

基层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是一个涵盖多个要素和环节的概念。我们有必要全面认识这一概念,并在“大应急”理念下加强应急联动建设。结合我国当前的应急管理体系,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中存在诸多不足。可从“一案三制”、参与主体、信息、资源等方面入手,为实现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高效联动提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一案三制”;参与主体;信息;资源

收稿日期:20160809

作者简介:严利华(1979-),女,四川省旺苍县人,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应急管理、危机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杨丹(1982—),男,湖北省孝感市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应急管理、社会稳定评估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式课题(JD20150504);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XW012)

自本世纪以来,不论是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中国的“5·12”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还是SARS、禽流感、埃博拉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公共卫生危机,或是美国“9·11”、波士顿爆炸案等恐怖袭击,还是马航MH370失联等等,这些事件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后果十分严重,且情况极其严重、复杂,常规的处置应对方式难以化解危机。如何高效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正视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研究分析此类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及内在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政府及公众的应对能力。

一、认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

西方有学者将突发事件分为常规突发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和复杂突发事件[1]。他们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在可预测性、规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介于常规突发事件和复杂突发事件之间。美国学者Louis K.Comfort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常规突发事件、危机、重大危机是突发事件的三种类别,其区分标准涵盖事件的规模、范围和级别,以及事件的新奇性与复杂性[2]。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对于一般的常规突发事件,常规的手段就可以应对,而对于非常规的突发事件、复杂突发事件及危机,常规的处置手段是无法应对的。

在国内,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是随着我国学者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入被提出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08年指出:“非常规突发事件特指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后果十分严重,社会没有或极少经历过的、缺乏对其演化规律知识和处置经验的大规模突发事件。”[3]国家自然基金委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13年度项目指南中进一步提出:“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 [4]还有学者指出,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往往发生前兆不充分、诱因不明确,在社会生活中突然爆发,前所未遇、猝不及防或防而无效,人类难以预料或即使有所察觉但用常规管理方式仍然无力应对,具有明显复杂性特征和潜在衍生危害,破坏性极为严重,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危及社会秩序的突发事件[5]。可见,在我们国内,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尤其强调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事件处置和应对的非常规性。

应急联动,作为一个具有整合性的概念,国外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涵盖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急准备、应急协作、应急响应等3个关键内涵。应急准备主要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和状况,为快速、有效开展应对工作而提前开展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应急协作强调的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包含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协作。应急响应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各行动主体按照预案或商议好的行动方案而展开的一系列救援行动。国外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一贯强调“治理”理念,认为应急管理是一个涵盖了多个利益相关主体且能够共同参与应对的多元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分权、分层次完成目标任务;并认为应急管理不能只是政府的事情,诸如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以及公众都需要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应对危机的各个环节,以实现危机的高效、协同应对。应急联动正是这个意义上被提出来的。

国内对应急联动的理解主要源于政府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1994年,时任总理朱镕基出访美国期间参观了芝加哥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当即指出:“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城市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这一经验值得中国广泛借鉴。” [6]于是,“应急联动”这个概念进入国人视野之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客观现实的需要,与“应急联动”这一概念相关的实践不断开展。2002年,广西南宁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之后许多地区和城市也开始探索,签署了一系列的联动协议。与此同时,随着对公共危机管理认识的深化,各界逐步认识到应急联动不仅仅是单纯的强调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与合作,也要充分认识到各类组织、公众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强调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广大的社会力量应该与政府一起共同应对、协作完成,才能有效应对种种危机。

在我们看来,应急联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应急联动即在应急中联合行动,主要是指在应急响应和处置环节的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联合行动,以实现有效救援的目的。从广义上讲,应急联动是大应急概念下的大联动,涵盖了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协作的关键内涵,涉及应急管理事前、事中及事后各个环节,也包括各个行为主体及其相关的制度环境。在本研究中,笔者倾向于采用广义的应急联动,认为应急联动是指各行为主体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对公共危机的强力控制和有效救援目的的行动方案及其相关制度、运行方式的总称。具体应包括参与主体、“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资源保障、信息沟通与共享、行动方案等方面。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主要涵盖以下几层意思:第一,较一般突发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更具有现实紧迫性,联动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宽泛。第二,针对破坏力极强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维护公共利益才是应急联动的目的。第三,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跨时空、跨灾种和多环节特征必然注定应急联动的基本方式是最大限度地汇聚各方资源,使多方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事件应对的各个环节。第四,应急联动过程中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所有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影响决策的组织或个人都应该甚至必须包含其中,包括相关政府部门、机构、社会组织、公民个体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第五,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内容与应急管理体系密切相关,涉及参与主体、“一案三制”、信息沟通、资源保障等。

二、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的必要性

约翰·霍兰(John Holland)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认为,系统中的个体能够与系统环境以及系统中的其它主体发生交互作用;正是在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并且能够根据经验改变自身,从而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系统的复杂性正是由于这种系统的适应性造成的,即“适应性造就复杂性”[7]。同时,复杂系统的演化具有突现性、不稳定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时刻都处于变动之中。由于主体的个体差异性、主体对利弊判断的差异性及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加之环境自身变化的不可预期性,使得“复杂性”成为社会风险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而非常规突发事件成为当前社会风险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呈现出了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当前,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已在各类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频繁,极端天气、地壳变动和农林受害加剧,自然灾害呈现出群发性和巨灾型特征,具有难以把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增加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出现了超越常规的损害性和复杂性;疾病传播的交叉性、危险性和全球化,有毒物质及环境对人类健康的致命性破坏,使得公共卫生事件具备天然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加剧,使我国社会成为多重矛盾的交汇点,极易促发各类超越常规的复杂性社会安全事件。由此,社会系统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了更加显著的跨时空、跨灾种的特征,对事件的处置和应对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不是某个部门、某个地区甚至某个国家可以独立应对的,需要各方力量协同应对、联合行动,这与赫尔曼·哈肯早年的思想不谋而合。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 Haken)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协同理论。他指出,各个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在整体环境中却又相互影响、相互合作,不断提升整体效能[8]。本文中的应急联动涵盖了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协作的关键内涵和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具有系统性、协作性特征。同时,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而言,其应急联动过程也是系统行为,涵盖多个参与力量和手段,可以通过规则的制定来管理相互关联的各个参与主体,并不断提升整体效率。在应对中,必然要求各利益相关者统一行动、协同合作,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媒体、公众等协同联合,并在联合行动的动态过程中明晰权责,优化资源配置,信息互通,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预案,都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十分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和组织间的协调、配合。非常规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应对和处置过程相当复杂,应对的主体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和行业。有必要让各级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让更多的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体得到政府的授权,让更多的参与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使权力与资源高度集中整合,从而保障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充分发挥。

以 “5·12”汶川地震为例,地震后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立即果断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以赴、众志成城,民政、地震、卫生、交通、铁路、民航、商务、财政、水利、国土、公安等24个单位和部门均在第一时间部署开展相关救援工作,紧急集结全国各地20余个兵种10万余名部队官兵投入抗震救灾,20万志愿者相继参与到救灾中。地震主要波及到的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等地政府因灾而动,坚持协同应对[9]。此次抗震救灾参与部门之多、行动之快、效率之高创许多历史之最,“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应急精神进一步得到彰显。

三、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的现状

自2003年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代表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体系,尤其是近几年,实现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历史性跨越。然而,就全国范围来看,虽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可以相互支援、协作,但应急联动机制尚不健全,仍没有建立起统一高效的指挥调度平台,其联合行动面临许多诸如地区阻隔、部门分割、利益分配、技术支撑等多方面的困境。

(一)“一案三制”的内容和形式仍需不断完善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应急处置和决策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相关管理部门和决策主体承担着巨大责任,同时也面临巨大风险。因此,必须要有一套专门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明确应急决策主体权责,从而实现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高效应对。

一是應急预案可操作性有待增强。应急预案即预先制定的紧急行动方案,是指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综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历史经验、实践积累和当地特殊的地域、政治、民族、民俗等实际情况,针对各种突发事件而事先制定的一套能切实迅速、有效、有序解决突发事件的行动计划或方案[10]。有了应急预案,就可以使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当前还存在预案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操作性等问题。某些地方预案和部门预案甚至“照猫画虎”,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误导”的危险。还有一些预案没有实地演练,尤其是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当缺乏,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得不到检验。同时,预案之间也存在相互“孤立”,上下承接不顺、左右衔接不好等问题,如现行的各级政府总体预案、各部门预案主要以垂直方式建立,存在预案“同质化”问题,在平行的地区、部门之间,预案存在无法有效对接、难以应急联动等。

二是应急管理体制权责需进一步明晰。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由横向机构和纵向机构、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指挥机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以及日常办事机构等不同层次[11]。目前,中国的应急管理体制以各级政府为应对主体,并将县级政府作为职责重心,规定了社会动员原则,但并未特别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建立多主体、多层级协调顺畅、运转灵活的应急组织体系,对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权力与职责配置失衡,也未明确规定各类社会主体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与职责,社会动员原则难以落实[12]。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以行政机关为主导,管理层级明确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而这种以政府为中心体制,更多体现的是国家应急管理机关的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

三是应急管理机制亟待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善后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13]。它既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流程,又体现了政府应急管理的各项具体职能,贯穿于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善后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是为了实现从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到善后的全过程规范化流程管理。本着“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我国应急管理机制主要有9个部分: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与预警机制、信息报告与通报机制、应急指挥协调机制、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善后恢复与重建机制、调查评估和学习机制、应急保障机制[14]。但“条块分割”带来的挑战仍然存在,某些部门的垂直领导可能架空属地政府的应急指挥权。

四是应急法制建设任重道远。自1954年首次实施戒严制度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处理突发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基本形成了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体系。不同于上述针对特定突发事件的单项法律法规,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第一部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综合性法律文件,极大地推动了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进程。这部法律有政府部门共同负责、相互配合及社会动员的相关内容,也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义务,还有在应急处置与救援过程中各部门协调的相关规定。但是,目前仍然缺少对应急联动比较明确、系统的表述,也需要出台有关应急联动的综合性的规范文件或标准。同时,现有法律法规着重强调了以政府为主体,明确各级政府合法性及权责规范,而对于其他参与主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角色、权责、程序及方法等没有明确表述。在针对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各参与主体的地位作用、权责分割、运行规则、技术手段与标准、处置程序、经费物资保障等,都还未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法律还未对各非政府主体开展应急处置进行授权。所以,在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情况复杂的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缺少有关应急联动明确的法律保障。

(二)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各主体联动意识和参与度需要的提高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只有将各政府部门、机构和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媒体等广大社会力量共同纳入到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体系中来,使各个参与主体自觉自愿地出资出力,发挥其各自优势,将事件破坏力和影响降到最低,才能有利于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如,2001年的“9·11”事件,美国政府、企业、社会民众、非政府组织、媒体、志愿者、医疗服务组织等,均主动参与到救援过程中,成为极其重要的救援力量,发挥了关键作用;2005年的英国伦敦连环爆炸事件中,志愿者人数高达50万,参与及时救助,不可或缺;2011年 的“3·11”日本福岛地震中,日本社会民众、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在政府还没有启动危机应对程序之前就已经开始行动,有组织地开展自救互助。而长期以来,中国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一直是将政府作为主体,而忽略了其他非政府主体所具有的自身优势,虽然近年来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参与格局,没有充分发挥非政府主体的作用。

(三)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中的信息沟通和共享需要的加强

1948年,被称为“信息之父”的数学家香农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15]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影响的超时空性带来的风险和危机,正需要借助信息来应对和解决。就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指出的那样,中国社会庞大而复杂,出问题是常态。因此政府面临持续的任务和挑战,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其中信息是关键——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运转中起着调节器的作用,决定着系统资源作用的适当发挥,决策者需在高质量和正确的信息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16]。可见,信息的作用和价值何其重要!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更是如此,有效的信息沟通对事件的应对、处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具体的应对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会导致各部门、机构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不畅,从而带来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及机构之間出现信息整合不够,共享不充分。甚至因立场、利益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有些相关部门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披露中还存在瞒报、虚报或捏造信息的现象。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发布中,有的地方和部门出于利益和稳定的考虑,经常报喜不报忧,甚至会传播一些不实信息,导致信息失真。当真实的事件信息一旦被公众知晓,将可能带来极大的社会恐慌和混乱,对事件的应对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如2003年“非典”危机就曾出现过这样的状况。尤其随着网络传播和自媒体的介入,公众如今有了更多渠道了解事件的有关信息,而这些非官方来源的信息在没有相关部门及时回应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广泛传播,如若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引导,可能会滋生各类谣言,从而加剧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现实危机。

(四)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中的资源整合与保障力度需要的提高

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的指挥机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内部能力的整合。然而,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殊情境下,仍然难以对各种公权力掌握的应急资源进行统一协调和调度。目前,在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地方和相关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但部分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各自为政,沿袭长期以来因部门阻隔、区域阻隔及行业阻隔而形成的地方主义、部门主义和行业保护,无法有效协调、形成合力。各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及行业之间因资源分配和职能分割,以及其他各参与主体的自我分散,大大增加了其相互沟通、协调的难度,使其在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时无法确保其时效性,难以快速反应和及时处置。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往往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保障,这就要求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及其他参与主体之间的统一协调,彼此配合,实现各职能和相关资源的最优组合。但实际上,目前相关法规、政策中没有保障应急物资投入的强制性措施,这就使得各政府部门的层级关系、部门分割,地区、行业之间的条块分割和参与主体缺乏统一规范,容易导致资源重复配置,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影响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资源保障效能。

四、进一步加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的对策

(一)在“大应急”理念下,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需求强化“一案三制”建设

一是强化预案中的应急联动相关内容。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应急联动对应急预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辨识和评估潜在重大危险、事件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后果严重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应急管理机构、权责、人员、技术、装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协调等预先作出安排,以明确在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拿什么来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等问题。

二是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的管理体制。非常规突发事件对常态的党、政、军等公共权力秩序必然产生影响,原本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实需求。而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体制既要适应我国当前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又要满足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实需要。所以,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体制既要体现国家应急管理机关的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还要体现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在社会风险治理中的互动,以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主旨。

三是完善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机制。需要制定由预警机制、联动机制和保障机制组成的、涵盖所有应急联动主体在内的、面向预防与准备、监测预警及应对处置等全过程并实施制度化、程序化的应对方法与措施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评估研判、风险监测与预警信息发布等机制;联动机制则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多元联动、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等机制;保障机制则包括法律保障、善后评估、问责与免责、标准规范与系统安全等机制。

四是加强法制体系建设,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提供法律保障。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急需出台各参与主体地位、权责分配、运作规则、处置程序、专业技术手段标准、经费物资保障等相关法律規范。需要法规对各参与主体(如电力、能源、运输、通信等相关公共企事业单位)在自身运营范围内的必要应急处置进行授权,尤其是对于非政府参与主体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定位、授权问题,需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工作全过程问责和追责机制。

(二)提高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中的主体意识,规范各主体的参与行为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各参与主体是否具有参与的素质和意识是决定其参与程度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在日常社会管理中要通过媒体深入到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宣传危机防范及应对知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相关知识,提升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公众同时也要自觉提高相应的能力和意识。尤其要培养和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公众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应对危机的良好氛围。

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直接关乎事件应对的成败,事关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定。同时,针对某一次特殊的非常规突发事件,要根据事件特有的情形和特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对各参与主体的参与行为进行科学的具体的引导、规范和制约,从而提高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效能。

(三)强化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中的信息沟通与发布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治理中,信息可以为事件和信息的双重不确定性消除提供价值,同时信息的沟通也成为协调不同组织及个体参与事件应对的前提和基础。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主要涉及到政府、媒体及公众的信息沟通与发布,因此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要发挥好政府的信源角色作用。政府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信源角色。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应对和处置过程中存在着应对不力及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将掌握的信息当作特权,采用各种信息封锁政策。这种信源角色的缺失必然会带来信任危机,将直接影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其他主体参与联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动摇政府在应急联动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承担好自己的信源角色,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相关信息,以引起相关部门和公众的足够重视并采取应对措施。对那些可能带来恐慌不便为公众知晓、只能由某些特定部门和机构掌握的信息,需要由相关政府部门通过专门的信息传输渠道、特定的形式如“内参”、“机要”发布,这主要适用于政府系统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而针对公众能够知晓并需要他们采取相应措施配合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授权媒体或相关机构发布。

其次需要发挥好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美国的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早在1948年就提出了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和传衍社会遗产[17],也就意味着传播媒介应具有环境瞭望、政策塑造、知识传播三种作用。在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对危机进行报道并提供预警是媒体进行环境监视发挥雷达作用的功能体现。要积极发挥媒体的环境监视和雷达作用,避免媒体的缺位和失语现象。尤其要避免的是,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一些主流媒体在情况不明、信源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为了抢速度而出现报道信息混乱、说法前后矛盾现象,甚至成为谣言的推手。

最后要鼓励和规范公众的信息上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社会,除了要重视政府和媒体在信息发布中的作用外,有必要重视公众在信息发布和传播中的作用。要鼓励公众向政府、主流媒体及相关机构报告相关突发事件信息,从而增加信息发布的完整性和预警性。这就意味着,在自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中,事先获知相关风险信息的公众有必要也有义务向相关部门或主流媒体报告信息,以防止出现更大的事件及舆论风险。

(四)加大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中的资源整合与保障力度

非常规突发事件若仅仅依靠现有体制下各自所掌握的资源来应对,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物质资源这三个关键要素的需求量大而紧迫。因此,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殊情境下,除了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公权力所掌握的资源进行统一协调和调度,还有必要尽可能地调动所有积极因素,整合社会资源,才能最大可能地化解危机,降低伤害和实现高效救援。从长远来看,这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保障应急物资投入的强制性措施,使各政府部门能够突破层级关系、部门分割以及地区、行业限制,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与有效整合,从而带来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设备的跨地区、跨部门流动。同时也使那些来自非政府组织、营利性组织的资金和技术等相关资源的支持有法律保障。此外,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现有的应急队伍、各类应急物资进行相应的规整和连接,提高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的时效和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物资、人员需求。

[参考文献]

[1]John W. Handmer,Stephen Dovers. Handbook of Disaster & Emergency Policies & Institutions[M]. New York:Earthscan Ltd, 2007:9497.

[2]王宏伟.公共安全管理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及其应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3]韩志勇,翁文国,张维,等.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科学背景、目标与组织管理[J].中国科学基金, 2009(4):215216.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EB/OL].(20130312)[20160201].http://www.nsfc.gov.cn/nsfc/cen/yjjhnew/2013/20130312_03.htm, 20130312.

[5]刘霞,严晓,刘世宏.非常规突发事件临机决策初探[J].中国应急管理,2011(12):1920.

[6]周锷.中国应急管理中的政府:社会联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4.

[7]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

[8]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28.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汶川地震后国家各部门立即行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EB/OL]. (20080513)[20160310].http://www.gov.cn/jrzg/200805/13/content_968974.htm.

[10]钟开斌.“一案三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7783.

[11]薛澜,钟开斌.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挑战与重构[J].改革,2005(3):517.

[12]林鸿潮,詹承豫.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法的重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9(7):6165.

[13]鐘开斌.“一案三制”: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7783.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S/OL].(20070830)[20160310].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15]周理乾.信息的本质与信号的演化:当代西方信息理论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6):1319.

[16]丁学良.多元信息系统亟须建立[J].采写编,2006(5):53.

[17]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的社会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54.

(责任编辑王婷婷)

基层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效降低妇科疾病对女性产生危害的手段之一,妇科疾病预防在基层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需要从人才、管理、制度以及资金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预防工作的真实有效。通过对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进行深层次论述,希望能够为新时期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医院;妇科疾病;预防

引言

对于女性来说,妇科疾病可谓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对于女性的身心健康存在着极大的困扰。在新时期疾病预防工作中,妇科疾病预防工作面临着极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基层医院在进行妇科疾病预防工作与处置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存在相关制度有待完善、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情况。针对基层医院的一系列妇科疾病预防工作难题,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找到适合的办法、对策,提升妇科疾病预防工作的效果,保障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特别在我国全面推进医疗改革的环境下,基层医院预防女性妇科疾病工作的进展,存在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教育宣传工作,传播科学、健康妇科疾病预防知识

目前基层医院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就是正确的引导女性了解妇科疾病卫生知识,让广大的女性朋友可以认知妇科疾病的来源、预防办法以及自检方法。透过强化教育宣传工作,可以采取知识讲座、文化传播等形式,发挥基层医院的自身作用,通过舆论让当地的女性可以了解更多的妇科卫生知识,提升健康意识,进而更好的避免女性妇科疾病种种困扰。对于县级基层医院来说,可以强化地区的小范围宣传工作。研究资料表明,如果女性能够在一生中拥有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那么该女性可以有效的降低、减少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以及卵巢癌等妇科癌症的发病几率。与此同时,还能够起到缓解痛经、推迟更年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引导广大适龄女性在适龄期间生育,最大限度的提升女性妇科病的发生几率。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不安全的性生活也是引发部分妇科疾病的源头。科学、卫生、安全的性生活,能够起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不卫生或者是不安全的性生活,则很容易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所以在妇科疾病预防工作中,要积极的开展有关规律、健康、安全、卫生性生活的宣传教育。建议基层医院可以积极的与各个小区进行合作,定期开展类似“常见妇科病防治”知识讲座活动,邀请权威医院的妇产科专家对相关知识进行专业的讲解,并要求社区的育龄女性参与到讲座中,切实的了解与自身健康相关的知识。通过医生和专家的深度讲解,让女性更直接的了解到一些妇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和防治办法,并告知这些病情的正确观念,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强调有效的普查和预防,是摆脱妇科疾病的有效办法。

二、健全人员负责机制,强化预防效果

任何项目的进展,始终离不开人员的努力,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也不例外。只有负责人认真切实的做好本职工作,负起岗位职责,那么才能够做好预防工作,提升妇科疾病的预防效果。针对性的强化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效果吗,需要透过制度的完善和强化,来提升负责人的工作效能。任何制度的运作,都需要借助人员的力量。对于基层医院来讲,负责人的工作效率高低、积极性高

作者简介:邓四萍,1965年01月17,女,汉,贵州省都匀市,医师,主治医师,大学专科,贵州省都匀市小围寨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低,都会决定妇科疾病的最终预防效果。健全人员负责机制,是通过制度机制的构建,紧密结合职工的工作实际情况,进而完善整体的管理体系。一方面设立专门的预防妇科疾病管理部门,专人肩负管理职责;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确实的提升管理人员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效率,避免违规情况的发生,才能够确保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体系更加健全,促进工作的进展。

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完善的妇科疾病预防管理体系,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推进新时期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让每个负责人都能够更好的肩负起自身的工作职责。除此之外,强化安全教育工作和人才的培养工作,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助于全面的强化基层医院的妇科疾病预防工作效能。

三、重视预防工作,完善规章制度

作为基层医院的重点工作,妇科疾病预防工作在基层医院的运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而又特殊的位置,同时也是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妇科疾病预防管理的水平高低,会影响到基层医院的整体形象,对地方的医疗形象也会有所影响。所以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应该重视强化制度体系建设,重视妇科疾病预防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提出妥善的问题解决办法。比如构建妇科疾病防护规章制度,统筹日常妇科卫生排查工作等等,通过一系列的统一管理办法,强化管理效果。

结语

作为基层医院的重要工作环节,妇科疾病的预防工作需要被看做是一个整体,关注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效果,提升每一个流程的工作效能,有助于提升基层医院妇科疾病预防工作的水平。除了构建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工作以外,基层医院还需要通过完整妇科疾病的预防管理体系构建,落实具体工作,才能够不断提升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海莲. 基层卫生机构加强妇科疾病预防思路分析[J]. 现代养生,2014(18)

[2] 康丽. 关于妇科门诊妇科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8)

[3] 卢琪华. 农村常见妇科疾病高发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7)

基层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邮政企业绩效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引入平衡计分卡,论述邮政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开展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探讨邮政企业如何设计公司层面平衡计分卡。

【关键词】 邮政 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

邮电分营以来,邮政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一套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在特定历史阶段,对改善邮政企业财务状况,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邮政公司化改革的深入,这套评价体系己不能完全适应邮政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通过分析邮政目前绩效考评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引入平衡计分卡理念,来设计邮政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显得很有必要。

1.邮政企业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2011年对各省邮政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为例,指标体系分为考核指标和加(扣)分指标,考核指标主要包括:

第一:业务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业务总收入、数据库商函收入、畅销报刊流转额、营业环节代理速递、物流、快包和国际包裹资费收入等。

第二:经营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收支差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等指标。

第三,邮政服务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和邮件时限两个指标。上述三类指标分别设定不同权重。

加(扣)分指标主要包括:发生案件、人身事故和火灾事故、机要安全、邮件损失、违规经营、计算机系统运行质量和邮政名址数据库质量等。

1.2现行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邮政绩效评价体系内容比较全面,涉及企业管理的许多方面,对促进邮政企业健康发展,正确评价管理层业绩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实际工作中来看,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企业经营行为。主要体现如下:

1.2.1注重短期行为,忽视长期发展。目前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标准,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引导企业追求业务量和收人增长、成本压缩等短期效益,对体现企业长期价值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持续改善、员工学习和成长等指标关注不够。

1.2.2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邮政是典型的公用企业,实现应有的社会效益是邮政企业的重要目标,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业务、针对某些用户,社会效益是唯一目标。但是目前从政府层面到邮政企业内部,对邮政的公用性、福利性以及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职能认识不足,投人不够,从而导致邮政绩效评价体系片面的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

1.2.3注重结果考核,忽视过程管理。当前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对经营结果的考核,偏重于事后控制,但对产生绩效的过程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缺乏事前的科学预算和事中的流程控制。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年初关注考核目标的下达,年末关注经营成果的数据反映,但对产生这种结果的过程没有系统的管理,对反映财务成果的数据是否合理、合法也关注不够。

从以上方面来看,现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与考评手段与邮政公司化进程还有一定差距,以追求收入和收支差额快速增长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方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低效收人、内部恶性竞争、基层职工营销压力巨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

2.选择平衡计分卡构建邮政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平衡计分卡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罗伯特.卡普兰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诺顿提出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平衡计分卡理论自提出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采用这一工具进行其绩效评价和战略实施。

对于邮政企业来说,平衡计分卡一方面可以较好的解决邮政企业现有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邮政作为一个承担普遍服务的公用企业,良好的财务指标并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邮政企业必须处理好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的平衡,而平衡计分卡在许多政府部门、非盈利性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也为邮政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因此,邮政企业应采用平衡计分卡构建新的绩效评价体系。

3.邮政企业公司层面平衡计分卡设计

3.1财务层面

3.1.1收入指标。在收入方面,要将考核重点更多的倾向于竞争性业务,关注其成长性。

3.1.2资产利用率。资产利用率常用的考核指标为总资产报酬率。考核指标应结合邮政实际,分地区、分类别确定适中的总资产报酬率水平,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保持其客观性。

3.1.3利润指标。无论如何,利润或投资利润率都是企业所有财务指标的归宿,在己经考虑了总资产报酬率的情况下,对每一业务单位的考核就应以其利润为主。利润指标的考核应根据预算对比考核。

3.1.4现金流量指标。现金流量指标主要考核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等。

3.2客户层面

3.2.1市场份额及目标客户市场份额。邮政企业的市场份额,是指其竞争型业务在细分市场中的份额,如速递业务国内异地市场占有率、中国至美国速递市场占有率等。这一指标,根据考核单位不同,应层层细化,并关注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客户,因为这部分客户往往是给企业带来较高利润的客户。

3.2.2客户获得率。衡量一个业务单位吸引或赢得新客户或新業务的比率,可以是绝对或相对数目。邮政企业可利用大客户增长率这一指标来实现。

3.2.3客户保持率。考核一个业务单位与既有客户保持或维系关系的比率,可以是绝对或相对数目。

3.2.4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是驱动客户保持率和客户获得率的指标,客户满意度可以对公司开展的基础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优劣做出评价。目前,该指标虽已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但邮政企业应对结果的采集更加科学。

3.2.5客户获利率。客户满意度和市场份额只是获得较高财务报酬的手段,所以企业不仅要衡量同客户做成的业务量,也要衡量这笔业务的获利率,特别是目标客户的获利率。邮政企业客户获利率应通过抽样调查方式进行考核。

3.3内部流程

3.3.1邮件业务时限。邮政企业作为一个通信企业,时限为其灵魂,邮政企业的所有内部流程都应围绕在合理的成本下如何提高邮件传输时限。值得肯定的是,目前该指标已纳入考核体系,而且所占分值不低。

3.3.2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业务单位必须不断对客户的需要和潜在需要进行调研,开发出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3.3.3服务能力(网点覆盖率、上门揽收率)。网点覆盖率和上门攬收率表面上看属两项指标,其实也是邮政两个服务层次的体现,对邮政普遍服务业务来说,必须提供一定的网点服务,以便民众享有便捷的邮政服务,而对竞争性业务来说,根据目前邮政业务的发展特点,必须以提供上门揽收、服务为其追求的目标。

3.3.4邮件投递频次。邮件投递频次仅针对普遍服务业务而言,一定的邮件投递频次是对普遍服务业务的基本保证。

3.3.5安全生产。邮政企业作为一个通信企业,无论从承担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机要通信业务还是对民众的基本通信,在追求迅速、快捷、准确的同时,必须追求安全性,这也是提升邮政品牌,提高客户满意度所必需的。

3.4学习与成长

3.4.1员工学历变化情况。虽然个别员工学历的提升并不代表能力的提升,但员工整体学历水平的提升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4.2员工技术资格考试和职能鉴定通过率。对于邮政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说,技术资格通过情况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本的工作能力;对于生产人员、营销人员来讲,职业技能鉴定通过情况可以反映企业生产人员的技能水平。

3.4.3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反映员工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如今大多数企业都认为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员工感到满意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服务质量的必要前提。衡量员工满意度的方法,通常是每年举行一次员工意见抽样调查。很遗憾,该指标在邮政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4.4员工保持率。员工保持率以挽留那些与企业长期利益息息相关的员工为目标。长期而忠诚的员工,不但拥有企业价值和企业流程知识,而且很可能拥有客户需求敏感度。邮政企业的员工保持率可以用关键岗位合同工和重要岗位劳务工流失率来衡量。

总之,如果邮政企业能在一个有经验的管理咨询公司帮助指导下,引入平衡计分卡考核评价体系,结合邮政实际,扎实推进,并不断总结完善,当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得到有效实施的时候,必将有力推动邮政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杨勇著,《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

[2]卡普兰与诺顿著,王丙飞等译,《综合计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工具》,新华出版社,1998年8月.

[3]林俊杰著,《平衡计分卡导向战略管理》,华夏出版社,2003年10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邮政公司计划财务部)

基层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政府的培育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成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基层社会组织尚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因而必须从基层社会组织自身和政府管理两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一是研究制定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深化登记制度创新,探索尝试无主管社会组织由枢纽型社会组织负责日常指导联系,突破社会组织登记“瓶颈”。大力促进社会组织充分发育、功能拓展、健康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声望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集聚一批对上海经济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经济类社会组织,壮大一批具有“智库”和资源平台性质的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一批对上海重点区域建设有服务作用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引入一批对打造上海国际化城市有促进作用的涉外社会组织。二是探索建立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拓宽扶持政策覆盖面和资金支持力度。三是研究制定社会组织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及职业资格认证等政策,推动社会组织人才与经济、科技人才在薪酬标准、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会组织职业经理人和专职工作者队伍,造就一批社会组织领军型人才或团队。四是根据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制定和完善税收政策,实行低税率或者初创时期的“零税率”。

二、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

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促进转型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增进社会和谐、激发社会活力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真正把社会组织作为平等合作的“伙伴”;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社会协同,通过进一步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进一步合作,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机制,建立一个平台,对所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进行集中归口管理,制定政府采购社会组织服务目录、定价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快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在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机制方面,我们倡导培育式购买方法,政府不但要界定自身职能,确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为社会力量发展留出空间;还要实施分类、分级购买,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为社会力量的发展创造条件;更要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操作流程,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为社会力量发展提供机制保障,从而创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差序竞争格局,在促进社会力量发展的同时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三、进一步搭建社会组织发展平台

我们主张通过搭建社会力量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培育扶持政策,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建设创造条件。政府应以平衡各方需求为主要功能;以枢纽型社会力量为主体;以数据库建设为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以服务基层社会力量为重点;以融入社区、企业共建格局为关键;以运营规范为保障,搭建社会力量管理服务平台,为社会力量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在完善社会力量培育扶持政策方面,政府要提升基层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放松管制,完善准入和撤销机制等措施,鼓励包括社会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有序发展,实现政府对于社会力量直接管理的“离场”和政策支持的“到场”,为社会力量的发展提供软件支持。这样,通过平台建设、政策建设和机制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将会大大提升,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格局框架将会形成,新的社会治理体系也将会得到构建。

(来源:东方早报,本刊节选)

基层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目前,电力物资供应链的管理已经成为电力企业中重点工作之一,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电力企业要想保证自身的发展,提高物资供应链管理效果,就要引进先进技术,严格规划物资供应链中的各类工作,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对物资供应链中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协调与管理,同时,相关人员还要对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工作加以研究,寻找有利途径,使其能够为电网应急物资做出保障。中国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8/view-7621528.htm

【关键词】电力物资;供应链;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1 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物资供应服务的水平

目前,我国的电力物资供应服务的水平较低,其响应时间与客户的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电力的生产、运行、维护以及电网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电力物资供应系统的最终任务和根本目标。不断地推进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加强其管理,不仅可以让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协同的工作;而且还能不断地提高其物流服务的质量,减少其补给的周期,加快其反应的速度,真正地实现电力物资供应链总成本的最低化。

(二)有利于提高电力物资的经济效益

我国电网的生产效率以及建设效率,都是由电力物资的供应效率决定的,如果在某一个环节上,其供应效率无法得到保障,将对我国的电网本身以及广大社会都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现阶段,我国的电网物资供应系统的经济效益仍然较差,其功能还有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在电力物资的存储方面,老旧物资所占的比例较大、物资的适用性较差、周转速度较慢、库存质量不高等;在电力物资供应链的结构方面,重复建设严重、各环节之间相互割离、各种资源无法共享等。因此,在我国的电网物资供应系统中,构建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其供应链的适应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其供应链的反应能力,有利于提高电力物资的经济效益。

2 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预防问题

在电力物资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常会因为一些风险,使电网应急物资无法保障,具体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一些电网在运作过程中,常会出现损毁现象,电力企业在出现问题以后,虽然进行了抢修工作,但是没有对其进行风险的预防,物资供应链无法及时的提供应急物资,电网损害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对电力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一些电力企业没能对物资供应链进行分析,不重视相关风险,使其不能对物资链的风险加以识别,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问题,甚至出现供应链瘫痪等严重后果,致使应急物资不能得到保障。

第三,没有制定出关于物资供应链风险评估制度,不能更好的对物资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评估,也没能分析出风险出现的因素,更无法采取有效方法预防风险,这样,电力企业就不能良好判断风险,并解决问题,电网应急物资无法得到保障。

(二)忽视信息化建设

目前,一些电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节约成本,没有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在现代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力企业没有引进先进技术对信息、车辆等进行管理,这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外,一些电力企业还在应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只看重当下利益,对电力物资供应链的管理不够重视,这对电网应急物资的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三)不重视一体化建设

电力物资供应链一体化建设对供应链管理工作有着良好影响,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保障应急物资的供应。但是,目前一些电力企业对供应链一体化建设不够重视,在物资供应链出现问题时,应急物资不能为电网提供相应的帮助,在应急库房中,并没有储备大量的物资,无法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一些电力企业将废旧的物资进行丢弃处理,并没有意识到二次利用的重要性,将部分不必要丢弃的资源浪费,甚至将电力工程剩余的材料丢弃,没有储存意识,这样,不仅对应急物资的供应造成不利影响,还会提高电力企业的成本,使其无法得到良好发展。

3 落实电网应急物资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建设

想要落实电网应急物资,大力推进其信息化的建设,首先必须要改善其物流的管理技术,不断地引进高科技的物流设备,应大力推广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立足于长远,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发展仓储技术、先进装卸技术等,缩小我国电力企业的物流与国际化物流之间的差距。

其次,还要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合,构建电力系统的信息化过程,将信息实现共享。在制定相关的配送、仓储、采购的模式时,需要结合物资所特有的某些性质,去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增强对储存物资的管理,降低其闲置的损失,以此来减少仓库的管理成本。

最后,为了保证其需求匹配的顺利执行,我国电力公司还可以利用其在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现有的一些缺陷管理的成果,将三类、二类以及一类缺陷处理中,所需要的一些材料、设备,按照其重要程度、紧急程度以及与生产计划的紧密程度,进行策略性管理,以实现建立供需双向的、全面的管理模式。

(二)推进一体化的体制建设

在电力企业的内部,建立一体化体制,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优化管理。在电力物资供应中,实现横向上的一体化,是通过设备制造商、供应商、采购商以及广大的消费群体进行协同作用完成的。在新型的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中,其所拥有的供应商,都得必须通过有关的资格认证,供应商的信用以及质量都可以得到保证;而且供方与需方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将需方的材料库与供方的产品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了电力应急物资的响应效率,降低了许多不必要的增值工作。

我国的电力公司可以通过对电力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的建设,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其现有的应急物资轮换机制以及资调拨机制;在其垂向上建立起以动态周转储备、协议储备以及实物储备物资相结合的一体化物资储备体制。同时,還可以结合其二级库的管理工作,对其工程余料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废旧物资的调拨、评估、处置以及再利用的相关机制。

4 结语

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物资供应链管理工作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直接决定应急物资的供应情况,所以,相关人员必须做好物资供应链的管理工作,适当的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管理质量,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保证管理效率的提升,及时的预防与治理风险,提升电力企业物资供应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建国.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J].市场研究,2011(9):52-54.

[2] 杨开建.浅谈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J].大科技,2014(34):140-141.

[3] 王晔.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J].民营科技,2013(9):104.

[4] 张俊.注重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落实电网应急物资保障[J].中国外资,2014(8):105.

[5] 王继伟.加强物资供应链管理确保电力应急物资保障[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12):28.

[6] 秦静,孙天甲.对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8.

基层应急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化工;安全管理;事故应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生产出现了许多安全方面的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由于化工企业特殊性,化工生产中需要用到许多较为复杂的工艺和危险性较高的物品。所以,这些因素都会间接的增加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因此,为了化工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化工企业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以此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使其企业能够稳定持久的发展。

一、当前化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职工安全意识不高

安全生产在每个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1]。当前,我国对化工企业发展非常重视,尤其是对化工生产安全管理特别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化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这就使得我国大多数化工企业非常重视企业效率,重视盈利。而忽视了企业生产安全的问题,长期以往化工企业生产按安全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阻碍企业正常生产运行。另外很多化工企业员工对于安全生产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在生产中不重视安全问题,存在侥幸心理。同时,化工企业对企业员工没有做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宣传,这也是导致化工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的原因。

1.2化工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

在化工生产企业当中有着较高的风险隐患存在,这使得化工企业对企业员工自身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对生产员工开展培训,提升化工生产员工工作能力,通过考评获得在生产部门开展工作的资格。如果生产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的操作技能就会致使生产过程中出现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当前,很多化工企业为了生产效率而大量招聘没有相应生产技能的社会人员,这为化工企业生产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2]。长期以往很有可能引发化工安全事故发生,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3化工安全管理技术落后

对于化工生产来说,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工艺管理和生产设备管理。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生产工业不能达到要求标准,会使得企业生产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当前,诸多的化工企业管理技术依旧较为传统,需要专人定义对设备进行检查,以此才能有效的排除安全隐患,人为的检查方式不仅检查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错。因此生产企业要重点加强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保障生产管理[3]。

二、化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

2.1普及安全生产管理理念

第一要强化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模式。对于化工企业来说要重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对于企业员工来说,要提升安全生产意识。这就需要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强化安全管理理念,让员工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开展宣传讲座的方式,传播安全生产意识,促使内部的生产人员自觉的加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中[4]。

2.2注重人才培养

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对于化工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是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化工企业人才多了,就有利于提升化工企业生产效率,有助于化工企业稳步发展。因此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定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相应能力,比如对于化工生产员工来说,每周一次的生产技术培训,可以提升企业生产员工的操作能力,对于化工企业管理人员来说,通过开展相关的管理课程,提高管理人员管理能力。通过上述措施最大化发挥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保证化工企业能够高效的生产。

2.3新型技术的加入

化工企业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人才,还需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培养来提高化工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企业在构建信息系统的同时,要对信息系统中的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记录各个生产设备或者仪器的型号,以此保障日后生产设备、仪器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及时的维修,降低因生产设备或者仪器故障引起的安全事故。

三、化工安全管理以及事故应急管理措施

3.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需要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通过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来保障企业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化工生产企业有必要组建安全管理队伍,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以此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5]。

3.2管理技术升级

在传统的安全管理任务中,虽然信息化系统已经相对完善,但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更新,进而更有效的对故障区域进行处理和优化,同时也可以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系统内信息多重输入、输出,通过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系统的基本错误进行及时的处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生产安全关乎企业自身发展,尤其对于化工企业来说,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这就需要化工企业不仅要重视企业生产效率,还需要重视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因此,化工企业要提升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灌输安全生产理念的同时,提高安全生产技术,进而从多方面的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真正为安全做到全方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 Predatory lacewings do not care whether their prey detoxifies plant defenses or not[J]. NewsRx Health & Science,2020.

[2]Kumar Pankaj,Kumar Vinod,Kumar Sachin,Singh Jogendra,Kumar Piyush. Bioethanol production from sesame (Sesamum indicum L.) plant residue by combined physical, microbial and chemical pretreatment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20,297.

[3]唐超,王軻,田豆,王鹏飞,任垚煜.基于ARM的化工企业电力监测系统设计[J].云南化工,2019,46(12):176-178.

[4]张金起.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9,35(06):12-15+4.

[5]张宏飞.关于加强煤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J].决策探索(中),2019(12):8.

上一篇:学校德育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测量误差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