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范文

2023-09-19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范文第1篇

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与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全会的新提法与过去所强调的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主体地位有着很大的不同。

多元参与改变了政府过去对社会事务强调控制的理念,将控制转变成了服务与协调,这将促使政府真正回归到服务型的轨道,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多元参与改变了过往政府习惯于应对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单打独斗的理念。社会治理的提出使政府开始更为关注其他社会主体对于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与功能,使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将自己不应该管的和管不好的社会事务交给其它社会主体去处理,以便于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多元参与使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民主理念得到增强。在社会治理体制下,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要善于吸收、听取其他治理主体的意见,善于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其它主体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并赋予各主体相应的权力,以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架构。党委领导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治理体制中的其它主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到治理实践中来,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积极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义务,主动学习、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与各级党组织密切配合,切实保证社会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不再是治理体制中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担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其他治理主体要在政府的凝聚与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实践,要及时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政府要及时校正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调整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

社会参与是指要充分调动党委、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真正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二是要加快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强化依法治理与道德约束,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一是要坚持依法治理,要加强法治保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主体与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与习惯,要强化社会治理活动与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不断树立法治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权威性,要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活动运行准绳。二是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柔性约束力与普遍约束效应是法律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彰显出道德在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要重视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道德规范对社会治理主体、群众行为的软约束。

三是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要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要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因此,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要加快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构建与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是基层居民自治的创新形式,是社会治理体制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从下到上,从群众需求出发的为群众服务的新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范文第2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一是部门垄断现象加剧,项目分级处理及其所造成的效率的低下,其次是基层社会人员独立性、社会内部的凝聚力降低,基层社会人员的个人理性增强但是公共意识却在逐渐淡薄,再者是政府的行为活动多但是基层社会的行动却少,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不协调,从而造成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得到利用,最后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力度与城镇的差距过大,这使得农民都进入城市但不能融入城市。(2)脱节问题:

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的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横向协调方面脱节,即重视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中的发展而忽视政府部门横向的协调,从而出现有关部门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冲突。①其次,基层部门组织建设与社区民间组织建设脱节,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居委会建设却忽视基层民间组织的培育,出现社会公共意识缺失、社会独立化问题,再者是社会行动与政府行动脱节,过多依赖政府组织的参与却忽视社会组织参与,出现社会力量不足、治理效率严重低下问题。

2

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心

(1)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原则,基层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并实现群众的发展的目标,不断满足基层社会人员的需求。②(2)协调发展原则,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同时要注意把握协调发展的主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变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发展基层社会,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3)群众自治原则,在基层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基础上,强调居民自治,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发展决策。(4)例行法制原则,明确职责,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政府部门应在恰当的地方履行职责,同时划分各类社会组织的权力边界,使他们分工明确并各负其责。(5)创新性原则,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寻找新的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并以积极稳妥的方式逐渐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力度,使管理组织成为群众性和自治性的组织。加强基层治理法制建设,基层管理主体的职责必须十分明确,在各级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方面上,划分清楚其权利范围,实现清晰的治理环境和职责范围,在最大程度减少除基层社会管理中职责错乱的现象。健全基层社会服务功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敏感话题方面,社区承担的任务繁重,必须加强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在面对敏感话题的同时,必须使群众得到明确的回复。使其在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居民委员会要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切实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加强其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分担政府的压力,有利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遵循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活动的多元化,

有效解决群众问题。

3

高峰镇社会治理创新

在解决群众问题上,高峰镇在制度上有创新性的发展:首先建立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群众可以参与公论评议,其次邀请案件承办方人员、公论评议方人员和与之有关系的人员,再者要做到案件的清晰分析:弄清案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要求、所持依据等;弄清这方面的办案领导和知情人的看法;弄清案件有关人员的家庭主要成员、亲朋好友的基本情况;弄清涉案有关法律、政策、道德规范、法规等。最后在此平台上,通过讲述事实,看道理,谈依据,就地协商解决问题,通过道德、亲情甚至是司法调解。

结构创新:(1)在社会发展中,采用包容性的理念和发展观,通过吸纳众多的不同的社会力量,带动社会组织的参与,从而扩展服务方向,满足不同性质的、多方面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挑战而且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趋势。(2)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通过不断地扩展和优化,已经产生实质性的发展。③比如继续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创新,融合相同性质的不同组织,促进其共同发展。在枢纽型组织的周围发展不同类型的组织,促进效率的提高。(3)通过机制创新采用合作治理的方法提高效率。以政府项目为载体实现合作治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合理配置资源。

4

高峰镇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

4.1

实行基层社会自治的模式

基层社会自治的主体由原本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重新建立新的职责关系,促进现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完善。从以往基层社会权力从上至下的垂直结构到现在的上下互动的模式,完善了组织体系的内容。调动基层社会其他组织的积极参与,提高工作效率。其转变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首先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和相关规章制度。④使其有序快速的进行,它不仅是基层社会发展必要的方式而且是基层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加强政府向基层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其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再者加强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培育基层社会民主自治的氛围,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

4.2

基层社会的多元化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的极大转变,要求在其治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多元化参与的治理模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选择,转变中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使我们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同样趋于多样化。⑤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多元化让我们引发思考,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必然选择。

5

总结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范文第3篇

( 一) 治理法治化

随着社会主体的需求多元化、社会管理事务日益增多导致行政权不断膨胀, 单一的政府管理国家已然失灵。各国提出简政放权将管理改变为同社会各主体对国家共同治理, 这种新的治国模式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格里. 斯托克所言, 治理所追求的终归是创造条件以保证社会秩序和集体行动。[1]社会主体基于不同立场所需利益不一, 若要实现有效治理就需要规范的治理制度、方式将各主体行为统一。因此将法治作为治理的基本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推进治理法治化不仅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且能够同时推进依法治国形成大的法治环境。由此, 推进治理法治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 二) 基层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辩证关系

基层治理, 即是针对基层的治理, 基层是治理的载体。各种与治理相关的政策、制度均是自上而下制定, 但治理机制是否有效运行, 治理水平的高低却是自下而上的反应。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是具有最为广泛深厚容量社会关系的治理形态;[2]政府治理以行政权的行使为主; 社会治理则涉及社会公共领域较为复杂繁琐。

社会治理与基层治理具有共同性。基层治理是所有治理在基层中的反应, 基层治理中的社会治理只是其中一部分。但同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相比社会治理是三者中最贴近基层的, 社会治理也主要服务于基层, 所以社会治理需要以基层为重点。然而想要实现良好的治理就需要法治化, 因此, 若要社会治理法治化需以基层为重点。

二、基层社会治理现状

( 一) 社会治理主体观念落后, 权责不够

社会治理是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 强调将更多的权力赋予其它社会主体并承担相应责任以弥补单一政府管理的不足。但是在基层经常出现如下情况: 1、政府独揽权力, 缺乏主动让社会组织或公民参与进来共同协商治理的理念, 治理效率降低, 同时造成其他社会组织或公民无权参与。2、社会组织与政府挂钩行政化, 甚至存在部分社会组织直接是由政府来领导的现象。社会组织不独立于政府, 在治理中不需要权力也无需承担责任, 共同治理则非真正意义上的共治。3、权责划分不明确。4、社会组织、公民缺乏治理意识, 依赖政府。在发达国家如新加坡、美国, 公民在社会问题的处理上更加倾向于信赖社会组织。[3]我国社会组织不发达, 无论是公民还是社会组织都没有将自己作为治理主体, “政府管事”的思维依然根深蒂固。

( 二) 治理法治化程度不够

1、基层部门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地方工业发展带动经济效益, 对于当地企业, 尤其是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地方政府都会大力支持, 同时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经济发展就会对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网开一面, 基层部门在进行具体执法时也不会依法严惩, 长久导致环境恶化, 更加大了治理难度。陕西各地就存在着典型的例子, 如陕北存在沙漠化, 延河、渭河水污染严重, 铜川多年地下煤矿采空后无法复原。2、居委会自治不独立。社会治理又可依主体不同分为政府、多元主体对社会的治理以及社会自治, 在基层, 社会自治是以居委会为治理主体, 以社区这一基本单位作为治理对象所进行的自治。法律赋予了居委会自治权以解决社区内部纠纷、提供公共服务为主, 但长期以来, 其因财政等各方面原因不能与政府独立, 基层政府都将居委会看作是一个基层政权, 对其发号施令, 居委会成为政府政策的宣传口、具体行政工作的实施者。偏离立法初衷工作重心从以为人民群众转为为政府服务, 基层依法自治没有实现。3、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协同治理区别于协作治理, 协作中双方平等有自愿合作之意, 无轻重之分。而当下, 在我国公民社会、社会组织并不发达的大环境中, 以政府为主导的共同参与治理模式, 即协同治理更为符合我国国情。无论协作还是协同治理都需要各主体良好的互动, 并且当公共问题出现时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做出回应。而此前提除了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外更为主要的是必须要有有效运行的协同治理机制, 有一个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 否则, 无法真正参与其中。而现实基层中, 社会组织无法参与治理, 公共危机出现仍然政府独挡就是没有健全的协同治理机制所致。

( 三) 社会公共服务不足

我国的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应当是“基本”的, 非基本公共服务则包括交通建设、就业、失业等。如上所述, 长期政府独挡一面, 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就连基本公共服务也呈现出城乡二元化。[4]城市中虽然基本公共服务基本落实但对于农民工这些城市边缘化的群体的基本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偏远的乡村甚至连基本公共服务也不健全更无须提及非基本公共服务。每年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投入都是财政支出的小部分, 无论是服务的全面化还是深度都不够。社会组织除非有法律明文规定否则长期义务提供服务缺少保障。

三、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提升路径

( 一) 以法律规范明确治理主体在治理中的权责

多数主体缺乏治理意识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而且长期的政社不分使社会组织既无权力也无责任参与治理。此外没有权力保障, 让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服务没有可实施性。而治理主体各司其职, 行使相应权力履行相应义务承担对应责任是良好共同治理的前提基础。因此, 首先我们需要立法, 以法定的形式将各治理主体纳入到治理的大环境中。其次, 在立法中合理明确多元主体治理中的权责问题, 划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权限、社会组织的权力、公民个人治理中的权力。再次, 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大部分具有非营利性, 但它即关注他人的利益也关注自己的利益, 因此通过制定法规、政策来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则是关键。例如美国通过立法以减税的方式鼓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在提高社会治理的同时树立了公民对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信任度。[5]各国社会问题不一样, 国内各个地区关于社会治理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 各地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时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

( 二) 通过立法完善协同治理运行机制

机制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从宏观角度而言, 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实现善治实为任重道远, 因此一个稳定的协同治理机制实为重要; 从微观角度而言, 在社会治理中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都需要从基层做起, 各主体之间的合作信任是治理的前提, 通过道德、自愿形成的合作行为是有限的并且不受约束, 而且现代社会中的信任更多的是人对某些物化了的存在物的信任, 如运行机制、制度等。[6]因此将机制的运行模式纳入到法律规范中, 用法来优化治理机制是有序治理的必要选择路径。一般从机制的功能来分有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用法定方式健全激励机制以激发治理主体的社会活力; 以法治化的制约机制规范、监督主体的治理行为; 用法治化的保障机制保证治理主体的权利。建立固定的沟通渠道对社会治理充分讨论, 提出有效治理策略。在公共危机出现时快速共同应对, 做到公民利益损害最小化。

( 三) 以社区为重点创新治理法治化, 形成法治之下的社会自治

随着现代国家的发展公民对社区建设需求日益增多呈现多样化, 社区俨然是国家宏观社会在基层的缩影, 即典型的微型社会。社区治理直接影响着公民生活质量水平也影响着对国家整体社会治理的肯定。由此, 以社区治理法治化为重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为必要选择路径。

首先, 社区治理法治化要求社区中居委会依法严格定位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改变原有的政府附庸机构角色, 实现为民所用、为民解忧的基层群众自治职能。

其次, 将社会组织对社区的治理纳入法定程序, 在社区形成开放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社区作为微型社会, 居民对其需求必然很多, 保障治安和完善建设多数社区都基本能够达到要求, 而社区服务事务琐碎如养老问题、托幼、医疗健康、绿化、维护等, 靠少数治理主体不能有效解决, 然而在生活中社会组织在社区中参与程度低, 参与范围小。以法建立起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有序路径, 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创新社区治理, 使社会组织繁荣发展同时有助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再次, 在社区内依法建立纠纷解决机制, 提供法律咨询。在法治全面建设的可以通过在每个社区建立专门的纠纷调节机制如人民调解委员来调解这种小纠纷、小问题。在社区内部全面实现“人民内部问题内部解决”。不仅减少居民为解决纠纷所消耗的时间, 而且降低了司法运作成本, 减少法院压力, 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有利于人民法治观念的培养,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 四) 乡镇大力贯彻落实“三官一律”法律服务政策

农村偏远去法院解决问题实有困难, 为了更好的法治建设为民服务, 笔者建议在保持原有的三官一律进社区的政策时, 在乡村中以村为基本单位加大三官一律的服务力度以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四、结语

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中最复杂和最需要互相合作的环节,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起点, 也是最终评估一个国家社会治理水平的标尺。以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来实现整个国家的治理法治化是时代所需, 也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最优路径, 因此为了我国的社会治理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摘要:法治是治理的必要手段, 基层是治理的载体, 以基层治理法治化来推进整个国家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必选路径。本文以社会治理为研究对象, 以基层社会治理为视角, 通过分析现状提出以法明确治理主体权责、完善协同治理机制、以社区为重点创新社会治理、加大三官一律服务力度等途径来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

关键词: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协同治理

参考文献

[1] 杨蓓蕾.面向发展质量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以上海市相关社区为例[D].同济大学, 2007.31.

[2] 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相互关系辨析[J].社会学评论, 2014 (3) .

[3] 田丰.发达国家与地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治理理论, 2014 (2) .

[4] 娄兆锋, 曹冬英.公共服务中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之研究[J].探索与争鸣, 2015 (3) .

[5] 田丰.发达国家与地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社会治理理论, 2014 (2) .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范文第4篇

1.1 不采用先进专业养殖设备和科学养殖技术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仍占据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规模性生产等模式仍大有市场。在畜牧养殖业方面, 以散养为主的模式仍是家庭经济的一种副业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散养模式与当前国际发展形势下所提倡的规模化、集体化的现代化养殖模式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散养过程中, 散养户缺乏现代化养殖的思想意识, 限于成本投入和产效的计算而不采用先进的专业产业设备和科学养殖生产技术, 导致养殖条件低下、养殖水平落后, 这成为基层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养殖方向发展的主要障碍。

1.2 基层养殖户饲养管理观念陈旧

由于当前我国基层畜牧养殖中散养户的比较较大, 饲养管理观念陈旧仍是基层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养殖的关键环节是饲养管理。而基层养殖户没有把先进的养殖理念和技术运用到养殖过程中, 管理方式粗放不精细, 饲养环境差, 导致了养殖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1.3 基层养殖过程中饲料资源相对比较短缺

当前农村基层畜牧业养殖所需饲料主要来自农业生产, 虽然我国是粮食大国, 但由于人口多而使得人均产量较低, 由此可以用于养殖业的饲料就相对不足, 养殖饲料的成本也因此有所提高, 所以, 基层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在不同程度上讲存在人畜争粮的问题, 这也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屏障。另外, 基层养殖所需饲料种类较少, 营养不均衡, 造成禽畜营养不平衡, 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畜禽的成长和饲养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1.4 饲料添加剂过多使用, 致使畜产品药物的残留过高

目前基层畜牧养殖过程中所需饲料存在着大量的添加剂, 特别是抗生素、化学药物在畜牧饲料中使用广泛。这些添加剂的使用, 一方面促进了畜禽的生长, 降低了死亡率, 缩短饲养周期, 很多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效率, 但在另一方面, 部分养殖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违规、超量使用添加剂, 从而造成了畜产品生产中药物残留过多, 对于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也影响了畜产品的销路, 成为制约基层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5 禽畜品种的引进不规范, 制约基层畜牧业发展

现代养殖业的发展中, 优良畜禽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提高养殖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很多基层养殖户为了节约养殖成本, 对优良禽畜种苗的引进不舍得投入资金, 而选择养殖落后的老品种或者花比较少的资金引进低劣品种畜禽种苗, 这样做的后果不仅难以提高养殖效益, 还严重影响了禽畜的性能和优化。另外, 在品种引进过程中, 由于技术水平不足, 防疫工作做得不到位, 卫生检查也不过关, 常常出现引进的新品种禽畜突发疾病而死亡的现象, 甚至在基层畜牧养殖场之间, 频繁发生因引种导致的疾病快速传播, 对基层养殖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 改进基层畜牧业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2.1 及时更新畜禽养殖设备, 不断提高基层养殖技术, 逐步实现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养殖

鼓励基层养殖企业及时更新畜禽养殖设备, 提高养殖技术, 引导基层畜牧养殖业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引导鼓励一些条件具备的基层养殖企业利用地理环境的区域化优势和优良畜禽品种资源, 发展具有走进大市场循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畜产品牌, 提高基层畜牧养殖效益。

针对当前农村以散户养殖为主的弊端,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畜牧养殖的竞争力, 巩固基础畜牧业在县域农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 需要大力发展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畜牧养殖基地, 使之成为基层畜牧养殖业的龙头, 带动周边科学、生态养殖小区的发展, 推进实现基层畜牧养殖的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基层畜牧业要实现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养殖, 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畜牧业发展的科学管理制度体系, 这样才能实现基层畜牧业的长效稳定发展。

2.2 改变陈旧养殖观念, 以更高的境界展望畜牧业发展前景

不断引导养殖户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转变落后陈旧的养殖观念, 经常性地参加相关学习培训, 采用适合时代发展的先进养殖技术, 实现基层畜牧养殖的不断升级, 推动基层畜牧养殖业向着科学化发展。科学养殖是基层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基层农村散养户所占比重较大, 提高基层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基层养殖户深刻认识到, 要想实现基层养殖的成功, 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 必须要重视先进养殖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先进的养殖技术是养殖业成功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2.3 采取有效措施, 推进优化基层畜牧养殖所需饲料结构

针对当地实际情况, 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 加大饲料供给的同时, 严格执行饲料标准, 合理搭配禽畜饲料, 优化基层养殖所需饲料结构。饲料的充足供应是保证饲养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而饲料结构的合理则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 在饲料供给中, 配料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 以不断提升饲料转化率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为目标, 保证给予禽畜足够的营养, 促进畜禽健康生长, 增强畜禽免疫力。

2.4 严格执行饲料搭配管理制度, 推动基层畜牧养殖向高效益高品质方向发展

在确保基层养殖所需饲料供给充足的同时, 还要严格执行饲料搭配管理制度, 有效控制投入成分, 确保畜产品品质的优良, 推动基层畜牧养殖向高效益高品质方向发展。健康发展的高效益畜牧养殖业以产出高品质畜产品作为一个重要标准。而高品质畜产品的生产与基层畜牧养殖业中饲料的搭配有分不开的联系。建立饲料搭配及供给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十分重要, 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加工、质量的检测等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并进行有效监督, 实现科学严密的安全保障, 这样才能确保基层养殖饲料的卫生、健康、营养、安全, 才能保证所生产出的畜产品高品质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市场占有率, 才能有效推动基层畜牧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2.5 鼓励基层养殖户引进优良畜禽品种, 同时要严把种苗引进质量关

优良的畜禽品种是基层畜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优质的禽畜种苗是基层畜牧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要引导基层养殖户改变在引进优良畜禽品种上不舍得投入的观念, 合理的引进优良品种, 改善基础养殖品种结构, 提高基层养殖的经济效益, 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品种优良性评价、种苗质量测定等环节的工作, 确保养殖户引进的新品种是优良品种, 提升种苗的质量。还有一个原则, 尽可能地选用当地优质种苗, 在引进外地种苗上要慎重, 谨防疾病传入。

总之, 当前基层畜牧养殖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问题, 有针对性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改进和优化, 引导基层畜牧业面向科学化、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促进基层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基层畜牧产业的发展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很多地区逐步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 促进了基层畜牧业的飞跃发展, 养殖效益有了显著提高, 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畜牧业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农业重要基础性产业的地位日渐彰显。但是, 基层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认清基层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逐步推进实现基层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已成为基层畜牧工作的重要环节。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范文第5篇

一、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针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不停的探索、发现、解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以后, 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了加快城乡社区治理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机制[1]。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坚持运用系统的方法治理, 努力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综合施策”这句话, 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得出的规律。以求知严谨的态度、科学先进的理念、专业职业的知识来系统的, 依法的, 提升社会治理的综合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 我国社会也产生了结构性的巨大改变。随着新的阶层与新的组织的不断涌现, 政府不再是管理资源、分配资源的唯一主体, 基层党组织应该紧跟中国发展形势, 不断创新变革, 对当代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战略性的部署和调整[2]。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最大程度的保证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应该紧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 对现行的社会治理体制进行创新, 为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治理体制规划部署, 为中国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努力。

二、社会治理对中国共产党基层党建的新要求

(一) “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变革

1998年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里, 第一次出现了“社会管理”这个词, 讲的是政府的职责主要有社会管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这四个方面[3]。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重任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这也是社会建设改革的核心问题。基于此,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会议中,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明确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概念, 确立了“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变革任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 是需要中国共产党转变社会建设理念,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发生的社会变化做出战略性调整和部署。社会治理主要是指在社会领域中, 公共力量、社会力量和个人等多元主体, 通过互动、协作而取得共同行动目标的过程, 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以及达到社会多元主体的需求。

(二) 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需求

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 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的管理, 达到政治权威、妥善处理政治事物以及公共资源管理的三个要求。进行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在多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通过权力的运用, 实现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目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最大程度的增加公共利益。政府当然是公共权力的中心, 但是, 我们应该还有除政府以外的第三方部门或者机构, 比如民间慈善协会、个人基金会、协会、福利机构、志愿者协会等[4]。它们各自具有各个领域的职能, 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发挥各自优势, 参与社会事务以及政治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功能, 分担原本属于政府的部分责任和职能。通过政府与第三方的互动、协作形成一个下左右互动的管理体系, 双方的权力、权利是双向互动的, 个人和组织之间是公平、平等的, 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 共同处理和解决公共事务。

(三) 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

我们承认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对于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有重要作用, 但是在多元主体的社会管理体系中, 我们得明确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定位, 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协调政党、社会和公众的领导力量, 我国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 也是在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中国共产党员贯彻和实施这些东西的。个人和组织虽然在公共治理中承担职能, 但领导核心还是中国政府, 也就是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所以, 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就必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把多元的治理能力相结合, 构建一个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

三、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方向和思路

(一)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总体方向

中国共产党应该着重社会治理的四个转变方式:从传统的管制型治理转变为服务型社会治理的方式;从强制型转变为协调型的社会治理方式;从人治的主观治理方式转变为客观的法治型的社会治理方式;从单一型治理方式转变为复合型的社会治理方式。

(二)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1. 构建符合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构建符合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就是要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 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避免发生基层党建工作的空白和真空问题。经济结构和由经济结构决定的社会结构, 是决定基层党组织体系建立的两大决定性因素。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变, 直接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 我们应该及时优化和调整配置方式, 达到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空间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嵌入[5]。由于新型社会主体、新兴产业、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中中国共产党员的数量增加, 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也遇到了难题, 如果不能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 就会致使基层党建工作空白和真空增多, 基层党组织就会呈现漂浮化、不接地气、不落地的现象, 所以我党要通过优化党组织设置方式从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

2. 创新符合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的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制是领导一切活动的载体, 党的领导意志以及领导职责是党的领导机制的组织结构形式。是我党发挥领导职能的关键。国家层面的政治领导体制和基层党组织的具体领导体制共同组成了党的领导体制。通过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活动, 通过对社会治理的体制创新达到基层党组织和各种社会治理主体的互动协作, 从根本机制建立上确定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位置。基层党组织的协调能力决定了基层社会的共同利益目标能否达成。党组织领导应该利用自身的先进性、影响力和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作用来完成社会治理机制的整合、协调作用, 从而吸纳更多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这项工作中。我们应该明确目标, 建立一个职权分明、互相合作。共同努力的社会治理机制。

3. 强化符合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机制, 逐步强化和提升各级综治委的职责和功能, 制定社会治理的宏观政策以及整体规划。加快构建规范有序、分类管理的社会治理体系, 基层社会治理部门推动建设以及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健全现有、正在实施的社会治理机制, 处理好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互动、协作关系, 达到上下通畅、左右协调的循环体系的。

完善社会治理的常态型工作机制, 尤其是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中的矛盾调节机制, 构建“大调解”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社会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使社会治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建立一个法治型的社会治理体系。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变革就是向服务型社会治理方向转变, 它特别强调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性职能, 只有通过与基层社会的服务互动, 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的覆盖基层社会。

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才能产生社会治理的巨大创新力, 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和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平的前提条件。目前, 在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文明建设和党政建设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维权制度缺乏、社会民众参与程度不高、社会组织欠缺活力、社会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我国目前党建工作的发展特点, 我们应该确定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使社会组织充满活力,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治理机制。基于此基层党组织要明确三种重要职能:政治的领导者、组织的参与者以及服务的供给者。

关键词:社会治理,基层党建,创新

参考文献

[1] 武三中.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中的基层党建问题研究[J].探求, 2015 (6) :84-90.

[2] 钟宪章.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J].理论导刊, 2016 (11) :44-48.

[3] 黄意武, 李露.城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州学刊, 2017 (10) :68-73.

[4] 于亚杰.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天津市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J].求知, 2017 (6) :17-19.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范文第6篇

1.1 社会治理的概念

社会治理工作主要是对当前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 对其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合理协调。该概念摆脱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 重点强调了社会组织的意义。在治理方法方面, 并非只有行政一种方式, 还包括法律与道德, 使得社会治理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是一切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 不仅能够完成上级布置的组织任务, 而且能够与群众进行联系。现如今,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展, 其自身定位以及作用也都发生了改变。

1.3 领导方式的创新

目前而言, 我们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农村社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 领导创新的工作势在必行, 分析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形式, 提出最为有效的方案, 不断提升治理的水平, 进而推动整个农村社会完成改革的工作[1]。

2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地位过于弱化

农村的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农村内部各种工作的领导核心, 但是现如今其领导地位逐渐出现了弱化的现象, 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 某些党组织的基础职能出现了残缺的情况。如此便导致上级布置的任务无法有效传递到下级手中, 进而无法告知于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没有积极询问政策的落实情况, 导致其基础职能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其二, 某些党组织的成员缺乏基本的法治意识。现如今农村为了发展经济, 使得一些企业占用了农民们的土地。原本只需要商量沟通便能解决的事件, 却由于部分成员自身法治意识不足, 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不仅使得政策方案没有得到有效贯彻, 而且还疏远了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其三, 部分党组织缺乏敬业精神, 几乎很少开展相关活动, 对于农村中出现的一些恶势力只会选择逃避, 导致基层组织的公信力不断下降。

2.2 社会力量十分薄弱

目前而言,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力量还相对比较薄弱, 这其中主要原因便是自身建设有所欠缺。某些党组织老龄化问题严重, 缺乏新鲜血液。同时部分党组织对于基层党员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 使得某些组织成员对于加入组织的概念仅仅是认为能够享受其带来的福利, 而没有意识到承担其应有责任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整体队伍非常涣散。正是由于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 导致自身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度降低, 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基本需要。

2.3 缺乏服务群众意识

某些党组织的成员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 对于社会治理工作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导致过于重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面对农村内部出现的矛盾时, 只会选择压制的方式, 对于法治工作的意识严重不足。部分党组织成员在社会治理的工作方面仅仅停留在表面, 未能做到与工作内容切实联系, 因此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 工作方法也缺少应有的创造性。如此一来, 基层党组织在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2.4 利益矛盾有待协调

农村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切实保护好群众自身的基础利益。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因此农民普遍的价值观也越发多元化, 从而衍生出贫富差距明显的现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其治理方式也自然有所不同。也正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使得利益矛盾的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2]。

首先, 农民自身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而部分党组织在对于矛盾处理的问题方面手段十分欠缺, 从而导致矛盾问题不断扩大。

其次, 部分党组织对于当前出现的新型经济组织的认识有所欠缺, 无法有效处理其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导致二者矛盾重重[3]。

3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具体对策

3.1 改善领导方式

一般而言, 农村党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农民自身的代表, 为农民自身的利益进行诉求。由于二者之间的角色具有一致性, 因此党组织能够为农民群众进行诉求传递, 切实维护其自身利益。

首先, 党组织需要做好责任分工, 村委会主要负责具体事务的治理工作。对于一些与农民自身利益有关的问题, 可以商量解决。

其次, 党组织需要公开自身事务, 即进行村务公开, 确保农民们可以时刻了解当前组织的进展情况, 进而减少摩擦。

3.2 加强党的内部建设

现如今农村人口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成员的实际分布情况也随之不断改变。在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之后, 传统的组织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因此, 组织建设工作必须进行创新。

其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工作, 健全现有的治理机制, 鼓励所有成员们利用创新思维处理问题。同时党组织理应开展一些培训活动, 提升成员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个人素养。另外, 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一项重点内容, 党组织必须改善任用与监督机制, 确保所有工作能够公正公开。

3.3 明确当前工作的重点

首先, 党组织应当改善当前农村的民生, 将其最为关注的问题当作切入点。全力推广新型农业, 改善农村经济水平。同时还需要改善农村内部的基础设施, 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 由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 为此党组织需要提升政策的支持力度, 为其提供足够的金钱资本。同时还需要开展一些创新文化的活动, 丰富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4 加强协调工作的能力

首先, 党组织成员应当发挥自身领导责任, 处理好不同价值观群体之间的协调工作, 这其中教育引导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同时, 党组织还需要做好宣传的工作, 大力推广国家公布的政策, 促使群众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引导。

其次, 现如今农村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党组织为了确保农村发展的稳定性, 必须积极投入到治理活动中, 协调不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束语

加强农村社会的创新工作是当前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明确自身定位, 改变原有的观念, 从本质上完成创新工作, 适应农村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农村的基本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型。因此, 农村原本的结构以及经营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管理的范围越发宽泛, 任务种类也越加复杂。但是, 由于我国多数农村整体经济十分落后, 因此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 农村社会治理的模式转型将会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本篇文章将阐述社会治理的创新活动在基层党组织中的作用, 分析其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 并对于具体治理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车队管理范文下一篇:医院新技术新项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