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范文

2024-03-19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审美教育在当前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着缺失,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无论是师资力量的薄弱还是学生本身重视程度不够,都需要我们去解决。本文试图通过舞蹈鉴赏课程让学生在审美能力方面得到很大提升。

关键词:舞蹈鉴赏;审美教育;肢体语言

0 引言

审美教育是我国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根本。但是现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缺失的现状令人担忧。在普通高校中,科学知识的获取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点。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选择的选修课程或者与专业有关,或者选择有助于就业方面的课程,对于音乐鉴赏、舞蹈鉴赏、艺术鉴赏等这些能够提升学生素养的审美课程不太关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反映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也会影响学生们在专业方面向高层次发展。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对舞蹈鉴赏等审美课程的了解,以及进一步喜爱这个课程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当前我校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分析

1.1 师资力量薄弱

我校在审美教育课程设置上,仅有音乐欣赏、影视欣赏、舞蹈鉴赏等课程。设置审美课程较少,主要是由于学校前身是理工类院校,即使发展成为综合类院校后,也没有及时引进教授这类课程的新教师,原有教师中能够教授审美课程的相对较少,由于未能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目前我校仅有3位教师开设此类课程,因此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1.2 学生重视审美教育程度差

当今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使得学生更关注专业技术的学习,学生为了将来更好就业,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对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表现的不是很关心,更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开设的《舞蹈鉴赏课程》在上课期间开展了对相关学生的问卷调查,并且针对学生不太重视审美教育的问题,给予审美教育与专业能力提升相关联的解答,使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2 舞蹈鉴赏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2.1 舞蹈鉴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鉴赏”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鉴赏课程通过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让同学们感受美、体验美和欣赏美,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舞蹈鉴赏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舞蹈最终的展现方式是通过身体实现的,舞蹈的真正特色是鲜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通过舞动肢体来表情达意,正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你只有手舞足蹈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欣赏舞蹈时,也要理解肢体语言所传递出的含义,这是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因此舞蹈鉴赏在审美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开设舞蹈鉴赏课程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3.1 从审美角度进行鉴赏

我们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很多学生在选课之前,很少接触舞蹈,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主要是从兴趣入手先让他们喜欢并且愿意接触舞蹈。在课程的初期,先讲一些舞种的入门知识,并教会他们一些最基本的欣赏舞蹈的方法。甚至将这些欣赏方法编成口诀,便于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芭蕾舞时,我让他们记住鉴赏芭蕾的四句话:“三长一小一个高,二十公分顶重要,开绷直立爹妈给,轻高快稳师傅教”。我让他们在学习欣赏不同舞种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舞蹈之美。曾有一个学生说:“在没有上舞蹈鉴赏课之前,从不知道可以用舞蹈的眼光欣赏美,从未真正体会艺术能这样打动人的心灵,真应该早点接触舞蹈,这样能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彩,人生体验更加丰富。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看舞蹈,真美!”当然舞蹈也有自己的语言,是一种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方式。

3.2 从肢体语言角度进行鉴赏

我在北京舞蹈学院取得了教师资格证,所以有一定的舞蹈基础为了让学生们能感受到舞蹈之美。我通常会在课堂上秀一段舞蹈现场版让他们近距离欣赏,可能有的同学之前很少、甚至从未看过现场版的舞蹈,所以他们很兴奋,也很好奇而且也希望从我这里学两招。虽然他们的舞姿还稍显稚嫩,但每个人认真学习的态度、大家相互切磋舞技的投入,都让我真切的明白,这门课程开设非常有意义。还有的学生如获至宝,把刚学会的舞蹈动作秀给家人、同学、朋友看。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学舞蹈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美与快乐。并且尝试着用舞蹈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并且分享美与快乐!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同学们欣赏名作,然后让学生自主点评、自主理解,使学生从自己的欣赏角度去理解舞蹈之美,最后我再给予点评。让同学们欣赏最新的舞魅天下第九季,舞魅天下是欧美地区收视率最高的舞蹈选秀节目,节目从街舞到芭蕾到国标舞,各舞蹈都有机会在节目上演出。每位参赛选手都是由评委和观众评选出来的,不论是无名小卒还是世界舞王。每位参赛者都要努力通过每次的评选,在节目中,会有各式各样的舞蹈类型出现,更要与其他选手合作来训练自己的能力。让同学们能够在这种节目中了解到各种舞蹈的内涵与肢体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有专业大师给与点评,让同学们从专业的视角去欣赏舞蹈之美。我还会请学校舞蹈团的学生来做表演,让他们现场观看一些成品舞蹈,让他们感受同龄人带着青春气息的舞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团队的集体合作形式,都在这一刻展现在每一位观众眼前,从而激发他们每个人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虽然他们只是观众,但是他们的心灵也可以随着台上的舞者一起翩翩起舞!

3.3 从创作角度进行鉴赏与开放的考试方式

考试形式从死板的书面考试、死记硬背,改为开放式的创作作品。近五年来一直让学生以拍照的形式进行结课考试。拍照内容自己做一个舞蹈动作,你认为这个动作能够展现你肢体的最美,可以是一个人自我展示,也可以集体展示造型。实践结果表明同学们都能有自己独特的展示,有的是我讲授过的舞蹈动作,有的是学生根据看过的视频或者是欣赏过的舞蹈剧改编的动作造型。最后我针对教学效果进行结课问卷调查。

4 结论

前期未上过舞蹈鉴赏课程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对审美能力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尤其是对于舞蹈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这些学生在接受舞蹈鉴赏一学期课程后,绝大部分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时,表现出明显的审美能力提升,并且了解了舞蹈美在何处,并且会欣赏舞蹈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刘思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

[2]张平,左盛华.小荷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王娟,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赵志勇,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汤方霄,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研究实习员。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体育舞蹈集健身、娱乐、艺术于一体。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舞蹈课既有现实价值又有长远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中学体育应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向多学科、多方面发展。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 体育舞蹈课程 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全民健身热潮的掀起,全社会出现了普及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体育舞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是新时期新课标实施下的一个新兴体育项目,集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和社交性于一体,以其感人的艺术魅力迅速普及。同时,体育舞蹈对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泉州市四个区共400名学生和50名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通过电脑检索、手工查阅等方式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论著、期刊、文件等资料。②问卷调查法。根据有关资料设计问卷。发放对象是泉州市四个区共400名中学生和50名体育教师。发放450份问卷,回收439份,其中初中生191份,高中生198份,体育教师50份,回收率97.56%,有效问卷414份,有效率94.31%。③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④逻辑分析法。在掌握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西宁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作用

体育舞蹈是在音乐伴奏下,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规范的舞步,表现特定舞蹈技术特征的体育娱乐和竞技项目。①体育舞蹈对中学生的健身作用。体育舞蹈的健身作用早已被人们证实。经常练习体育舞蹈对加速中学生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机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从事体育舞蹈的选手需要具备良好的专项素质,如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及协调性等,而且对于形体的要求也非常高。中学生的身体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运动进入中学的体育课堂,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因此,在中学开设体育舞蹈选项课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正确体态和良好的气质风度有重要作用。②体育舞蹈的娱乐作用。体育舞蹈让人们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强身健体,调节精神,陶冶情操。作为大众体育舞蹈的社交体育舞蹈,对场地器械要求不高,在学校易于开展,它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社会交流,增进友谊,联络感情。舞者通过在频频交换位置和往复循环中得到广泛地接触、交流和娱乐。它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③满足中学生的审美需要。参加体育舞蹈锻炼能增强肌肉力量,培养协调性、柔韧性和节奏感,使身体具有线条美、匀称美、强壮美、健康美。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是学生的心理需求。集形体美、音乐美、服装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可以使学生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各种审美效应,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所以在中学开设体育舞蹈选项课,不仅能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能够通过对美的享受。美的领略来提高中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审美能力。

2.泉州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育舞蹈的可行性

①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程度。近年来,体育舞蹈不断在神州大地得到迅猛发展,各电视媒体网络等也相应地直播和报道各种赛事;省市也多次组织举办各类体育舞蹈比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熟知体育舞蹈,并参与到体育舞蹈之中。教师和学生大多数也是通过电视网络来了解体育舞蹈的,但是,只有较少的教师从事过体育舞蹈的教学。②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喜爱程度,学生对追求健美的体格、优美端庄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举止潇洒的风度非常重视。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是学生的心理需求。集形体美、音乐美、服装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是一项严谨的文体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喜爱不是太强烈,都持一般态度。调查发现,愿意上体育舞蹈课的女生远远多于男生。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选择牛仔舞的女生多于男生,但他们的总体比例不高。由此可见,中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喜爱程度处于一般状态。③体育舞蹈对学生身体发育及锻炼价值。体育舞蹈能够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机能,培养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增强自信心,等等。但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仅半数同学认为体育舞蹈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审美能力,并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开朗,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舞蹈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作用不大。

3.中学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育舞蹈的基本条件

①群众基础。学生选修情况显示:上体育舞蹈课的女生只占36.71%,男生只占23.27%,多数学生都持一般态度或不愿意上体育舞蹈课,尤其是男生,他们普遍认为跳舞是女孩子的事,因此,男生持一般态度或不愿意上体育舞蹈课的比例远大于女生。且曾经学习过或正在学习体育舞蹈的男生也远少于女生。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师老龄化,思想较保守、观念较落后,对体育舞蹈的认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从事体育舞蹈教学。调查表明,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是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问题上,不同群体的态度也不一致。教师和男生普遍认为没有必要开设体育舞蹈课,只有女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体育舞蹈课。因此,泉州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育舞蹈课的群众基础不够理想。②教学资源。从市各中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都存在老化现象,使用的体育教材内容单调、陈旧,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选修体育课程的积极性。部分同学认为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女生,甚至存在厌学现象。体育舞蹈的比赛表演及课程在相关学校开展得较少,普及度不够。另外,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在本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学校领导持一般态度,不太愿意让他们从事体育舞蹈的学习及培训。况且,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及较好的场地设施进行体育舞蹈教学。

4.结论与建议

从泉州市中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很多因素制约着体育舞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普及与推广,如师资、场地设施、群众基础等。因此,现阶段,在市各中学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育舞蹈课程的可行性不足。建议: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从中得到健康和快乐;加强对体育舞蹈的宣传力度,强化学生的审美教育;加强师资培训,进行有必要的教学比赛,以点盖面、以偏概全。②在市各中学开设体育舞蹈课,学校应该做到: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体育教师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水平,使他们在观念上接受体育舞蹈,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可以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②有一定条件的学校可以修建诸如健身房或舞蹈房、综合体育馆,购买一些音响、电教设备或相关教学器具,还可以开设体育舞蹈的第二课堂;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因地制宜,规划和利用好现有的场地设施或相关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③加大对体育舞蹈的宣传力度,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提高和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将体育舞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工作来抓,逐步提高体育舞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清澎,陈瑞璋,伏宇军.体育舞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李伟超.论体育舞蹈的价值[J].体育学刊,1997.2.

[3]叶敏.对普通中学增设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构想[J].体育舞蹈网,2006.6.

[4]邢晓虎,林静.对普通中学增设体育舞蹈选修课的构想[J].体育教学,2003.3.

[5]刘绍曾,等.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1.

[6]胡嘉义.实现终身体育的一条重要途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1.2.

[7]何忠,许志琳.制约中小学体育表演类项目开展的因素及推广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范文第3篇

一、杂技表演的艺术性分析

近年来, 杂技艺术在频繁的艺术交流与革

新中, 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很多大的杂技团队同时重视杂技综合艺术与形体训练的有机结合, 收获了反响强烈的舞台效果。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更好的表达情感, 使杂技的艺术表现力更加强烈是表演者应当探寻的问题[1]。首先, 杂技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需要技巧、表演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共同配合, 缺一不可。杂技表演者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做艺术素养的提高。对于杂技演员来说, 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同时还要去感知和把握杂技艺术中的规律, 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 突破自己完成更具难度的动作。对于杂技表演者来说, 突破自我是一个非常艰难和痛苦的过程, 也是一个能使人在精神上逐步升华的过程。其次, 杂技表演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运用。音乐是杂技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杂技的表演提供了节奏、制造了气氛, 同时还能够使观众在没看到后面节目时充满了期待的情感。搭配良好的音乐好比是杂技表演的精髓, 好的音乐搭配可以使观众心旷神怡。例如:空中飞人中婀娜多姿的少女, 在表演艺术、舞台艺术和音乐完美结合之后, 有时使观众联想到神话中的仙女、飞天, 仿佛自己身在空中自由的翱翔;有时又会使观众联想到轻盈的白天鹅, 为人们带来遐想。再次, 杂技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带来奇迹, 使人们感到振奋的同时, 也深化人们对人类能力的认识。杂技表演者通过辛勤的劳动、持久的毅力、傲人的勇气获得了观众的掌声和赞美, 同时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另外, 杂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在于, 需要充分调动观众的审美积极性, 使杂技表演者的努力受到观众的关注并与观众产生欣赏层面的共鸣。因此, 杂技表演需要创新、需要增强其艺术性、需要进行艺术性的改革。

二、杂技表演的形体审美分析

杂技艺术源于人体的美感, 是人的形体通过训练与杂技艺术形成一种艺术创新, 既反映舞蹈形体艺术, 同时也保持了杂技元素的纯洁性。从理论上来说, 形体训练可以使杂技的严谨的协调性进行完整的保留, 而出色的技巧、流畅的动作、优美的造型相结合, 就是刚与柔的完美配合, 使杂技质量得到优化和提高, 即使是古老的杂技也会散发青春和活力。首先, 杂技表演的形体之美是处于三维空间中的, 是一种三维的空间美[2]。杂技表演的形体美包含在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审美过程, 这就要求杂技表演者进行多角度的训练, 保证每一个观看点对于观众来说都是美的享受, 并可以产生多种变化的美的组合。那么在这一过程中, 就表现出了形体审美的特征, 其一, 是形体的力量感。形体理论指出, 一个实体处于大气压力的中心, 既体现了挤出自己生命的空间的感觉, 又将人内在生命力向外扩张的力量表现了出来。是人的身体极限与丰富性的一种彰显。其二, 则是复杂的人体“形”的组合之美。从观众的角度来说, 这种组合之美是一个整体的表达。而从表演者内部来说, 表现形式则是丰富多彩的[3]。统一与多样构成了美的组合。这两个特征只有相互和谐一致, 才能形成美的韵律, 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其次, 形体美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当下的杂技表演者应努力进行舞蹈课训练, 其中包括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 吸收此类舞种的艺术风格及专业素养。从实用性角度进行分析, 杂技表演者既要注重演员文化课的学习, 又要提高表演者的综合素质, 而形体训练则是表演者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对于杂技表演者来说, 力量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但力量训练会使肌纤维增粗, 肌肉变得粗且块大, 从而降低了肌肉的弹性和放松能力。这对于杂技表演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 无益于形体美的实现。由此可见, 形体美对于部分杂技表演者来说, 难度相当大。这就要求表演者注重科学训练, 学会有效而有力地控制、放松肌肉, 摆脱形体训练的盲目性, 逐步使肌肉听从意志的支配, 使之能够较好地在舞台上展示形体美, 以观众以美的感受。

三、杂技表演的艺术性与形体美相结合

杂技表演将其艺术性与形体美有机的结合起来, 形成有个性特色的综合性艺术, 可以说是当今杂技节目的趋势和方向, 很多大的杂技艺术团体已充分意识到了形体训练是杂技节目走向完美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4]。在今后的杂技表演发展过程中, 更要重视和实施严格的形体训练, 让表演者的身体发生质的改变, 形成一种自然的、延伸的美, 并通过艺术与形体的结合展示作品的情感与内涵, 体现杂技的美感, 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层次性。表演者还可以通过加强演员的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以及手、眼、身、法、步等方面的训练, 强化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二次创作。在反复探索研究中, 不难发现舞蹈形体训练给杂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形体训练对杂技在实践中的创新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反映舞蹈形体艺术的同时, 也保持了杂质元素的纯洁性。

综上所述, 杂技是综合人体骨骼、肌肉、和形体的变化, 用每个组成部分的高难度动作、技巧, 与观众进行沟通与展示的过程, 向观众展示的就是人体无限的柔韧性和生命极限的潜能性。我们要充分发挥杂技的特点, 使观众从杂技表演中体会到美感以及表演者的勇气和智慧。

摘要:杂技表演是一种综合的表演形式, 要求杂技表演者有精湛的技艺或高超的人体极限挑战能力, 以刺激和激活观众的兴奋点。杂技与舞蹈相似, 展现的是人体的艺术, 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本文通过杂技表濱的艺术性和形体审美两方面进行分析, 进一步明确了两者的重要性

关键词:杂技,表演,艺术性,形体审美

参考文献

[1] 常淑惠.对杂技表演中平衡问题的探讨[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22-23.

[2] 柳海峰.杂技技术美感的再认识[J].戏剧文学, 2006 (9) :56-57.

[3] 苏兆云.浅谈杂技艺术中的“难”与“美”[J].华夏星火, 2004 (9) :89-91.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范文第4篇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度成熟和深度融合,催生了网络这个“第四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正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全社会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职业类别,都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网络在自身发展和为人服务的过程中,既有不可忽视的种种负面影响,又表现出异常强大的优越性。研究网络艺术的审美特性,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优劣,使之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括通信网络、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本文着重论述因特网的审美现象、特性及发展。

网络艺术审美的融合与泛化

网络艺术:高度融合而广延的艺术门类。何谓网络艺术?由于网络是一种新兴的、正处于发展之中的媒介形态,人们对它的认识还远没有成熟和定型,所以对网络艺术的诠释多是众说纷纭的。综合学界对网络艺术的分析,我们认为,网络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网络艺术是指既用网络工具创作又在网络环境展示或传播的艺术形式,本文拟从广义的角度研究网络艺术审美的相关问题,笔者以为,广义的网络艺术是指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传播的所有艺术形式、网络本身的艺术表现形态和网络环境中的艺术化体验活动。

基于这样的认识,网络艺术具有以下四大类别。

第一类,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或传播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一些专业网站展示或传播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音乐作品、影视作品、动画作品、设计作品等,这类网络艺术实质上是传统艺术借助网络平台加以展示或传播,是有艺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存在方式,有的学者因此不认为这是网络艺术,认为“当下所谓的网络艺术,很多只是把传统艺术的存储和再现媒介更替为网络而已,并没有体现出网络作为一种艺术媒体所具有的特性”。①但实际上,这类艺术因其借助了网络作为展示或传播的平台,就具有了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诸多审美特性。主要有:它必须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传播主体的易展示易传播性;传播过程的交互性、虚拟性、动态性;接受主体的高度选择性、大众化、全球化等。

第二类,既用网络工具创作又在网络环境中展示或传播的艺术形式,如纯由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即上面讲到的狭义的网络艺术。

第三类,网络本身的艺术表现形态,即关于网络的艺术,如何将网络特别是网页做得新颖、别致、漂亮、好看,如网站的艺术化布局、网页设计的艺术化表现,网页的各种构图、设色、文字、动画等审美效果以及网站的特色和风格。为什么有的网站浏览者甚众,有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点击率,而有的网站却门可罗雀、访问者寥寥?除了内容的新颖、吸引人以外,表现形式的审美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四类,网络环境中的艺术化体验活动,主要体现为网络互动活动,如网络聊天、网络论坛、网络会议、网络游戏等。“当玩家沉浸在虚幻的游戏中时,他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愉悦,更是一种对生命自由的感悟和真实的情感交流”。②

网络艺术是各种艺术门类的大融合,是高度综合的艺术,网络艺术可融入文字艺术、文学艺术、图形图像艺术、活动影像艺术、动画艺术、音乐艺术、设计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网络具有异常广阔的无穷大的空间,网络审美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均可在网络世界海阔天空、恣意纵横。网络艺术的作品可边创作、边展示、边交流、边传播,永远都是非完善和非固化的形态。网络艺术真正做到了创作工具、展示平台、传播环境、存储介质的四位一体。

审美泛化:网络艺术审美的必然趋势。在网络艺术超大范围、超常速度发展的情景下,网络世界出现了一幅幅神奇的审美泛化景象:从主体看,广大的网民在网络中写作、创作、讨论、交流、阐释见解、抒发性灵,只要上网,人人都可以是作家、艺术家,也可以是批评家、鉴赏家。审美主体实现了群体的最大化。从过程看,不管是创作、欣赏、展示、交流,还是游戏、娱乐,都处在数字化世界,伴随着审美心态进行,审美活动实现了范围的最大化。从传播看,无限大的虚拟空间,极快的传播速度,快速便捷的拟像生成复制手段,心想意随的交互环境,使网络审美呈现综合化、边缘化、多元化和传播效果最大化的趋势。

网络艺术的审美形式创新

网络艺术的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美学范式,同时也催生了虚拟审美、交互审美、娱情审美等新美学形式。

主体:紧靠现实的虚拟审美。网络化创造的虚拟空间,使人们可以在信息化、数字化的虚拟中增强交往与对话的主体性和个体价值。在网络艺术世界,其主体——不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其身份大都呈虚拟状态。

虚拟现实的网络艺术形象在外观上并不背离现实,甚至看上去还非常真实。但它只不过是超现实的符号影像,是借助数字化虚拟方法塑造的超现实形象。网络艺术作品是虚拟现实的视觉消费品。网络艺术就好比是再造艺术形象的基因工程,“它的基质来自无法触摸的信息技术资料”。③它将现实之物拆解为数字化代码,再将这些数字化代码组合成表面真实的虚拟形象,再将这些虚拟形象作为现实的替代物来表现现实的真实,使具有替代作用的虚拟审美物像替代现实的艺术审美形象。

但上述对网络艺术虚拟性的表述却并不排除网络艺术的现实性,网络艺术虚拟审美具有有限性和相对性,网络艺术的虚拟形态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与现实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交流的时候,交往者常常把自己最真实、最本真的自我流露出来”。④网络艺术都是反映现实的,网络艺术的虚拟形态与其现实形态是一一对应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传统艺术作品可以转化为网络艺术作品,网络艺术作品也可以转化为传统艺术作品。网络本身也具有有效的调节手段,使网络艺术的虚拟性仅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如作品大赛实行实名投稿制,参赛者提交作品时,必须提供个人真实姓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电话号码等,增强了网络艺术的现实感。这决定了网络艺术的虚拟性同时具有紧靠现实的特征。

过程:时实在线的交互审美。网络信息传递与传统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网络既存在着点对面的传播,又存在着点对点的传播,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具个性化的艺术传播方式”。⑤传统信息是“发布→传播→接收”的形式,而网络媒介的信息传递则采用“发布←→传播←→接收”的方式,这是一种双向的、可逆的、互动的、交互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在网络上开设电子论坛、出示创作者或主办方的电子邮件地址、在每一件作品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手段,给受众提供一个交流、批评和评论的场所,使受众能直接参与艺术作品的评价、修改与创作。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直接催生了网络艺术时实在线的交互审美的特性。

网络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个人私密性不同,是一种大众参与、时实在线、交互共享的审美形式,网络艺术只存在于网上,如若不在网上,它就什么都不是,只有在网络的在线空间里实现交互,被人浏览或有人参与它才是存在的,才是具有艺术魅力和審美意义的。

网络艺术的交互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受众对网络艺术作品的欣赏是非线性的、可自由选择的,可以说是由受众决定故事的发展。受众通过对超链接的点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段落或内容选项,有选择性地进行作品的浏览。二是指受众也参与创作的过程,网络艺术的交互性存在于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网络艺术是关于交流、交互的艺术,正是这种双向交互的特点,使最初的艺术作品被重新阐释、重新配置,因而也使艺术作品变得更丰富、更成熟、更具艺术品位,更为平民化和大众化。

体验:快乐世界的娱情审美。“网络游戏已经成了网络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⑥游戏的娱情性不言自明。而网络世界中,网民进行艺术创作主要源于兴趣使然和表达欲望的驱动。由于网络创作者署名的虚拟性,其创作虽然也要追求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源于心灵宣泄,嬉笑怒骂,俗语戏说、随意涂鸦、角色反串亦皆成艺术品,正所谓在创作中享受快乐,在娱情中实现审美。

在网络艺术化的体验活动中,网民与网民联系与互动,天南地北的人一起聊天、一起在网络论坛或网络会议上讨论,由于各自的署名和身份都是虚拟的,大家互不认识,所以往往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同时表现出更多的心灵呈现和真情宣泄,感受更多的快乐和愉悦。在网络游戏中,同样由于网民及身份的匿名和虚拟,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人情与“面子”,甚至避开了现实社会里游戏、娱乐中的赌博与金钱交易,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欢乐和快意,还了游戏娱乐的最初内涵和本真意义。

网络艺术审美的风格延展趋势

随着网络媒介功能的不断发展和日益丰富,网络艺术亦不断地延展和丰富着自身的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虚拟审美主体:非二元对立形态。

“传统艺术观中处于两极的身份是对抗性的,但在网络艺术中,两极的对抗得到了消解,两极身份向中间流动,尖锐的对抗变成了和谐的身份融合”。⑦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⑧“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的严格的传播者和受众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参与网络传播的每个参与者都具有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⑨网络艺术的创作者、修改者与欣赏者、评论者之间,其身份既呈虚拟形态又呈融合状态,网民的社会身份往往用虚拟的符号加以表现,网民通过匿名登录,通过对其自身网民身份的审美包装和形象塑造,以虚拟的身份在网络空间自由地进行角色扮演,网络艺术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呈非二元对立的状态,这是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滋生的艺术形式所独具魅力的审美特性。

大众化与平俗化:网络传播的特殊审美方式。网络艺术的创作绝大多数是面向大众的个人展示和自我宣泄,网络传播使得艺术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平俗化。网络艺术是最开放的艺术,网络艺术作品要公开面向最广大范围的社会大众,面向全世界,是大众都能够参与创作、表现才能和天赋的艺术,因而网络艺术是全球化和大众化的艺术。

网络艺术既然是最大众化的、非专业的艺术,其创作语言就会更加远离正统、不拘一格和随心所欲,甚至用字母串代表让人猜不着含义的短语,故意用错字错词表现搞笑……我们除了要十分警惕网络艺术语言可能产生的粗俗和低劣的不良影响外,却也不妨用平静的心态接受它的平实性、大众性和随意性。

自由夸张和感性张扬:独特的网络艺术审美风格。网络虚拟空间为主体提供了交往和创造的最充分的自由平台,人们可以随时变更与选择自己的身份,尽情地自由想象、自由创造、自由交流,自由地构造与发布信息,对信息选择、接收、鉴别、反馈、删除、重构、再发布,体现了人类在网络世界中追求自由创造、张扬个性的愿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的网络艺术,极大地超越了传统艺术的审美属性,极大地宣示了自己自由创造、感性张扬的特征。

社会功能:更广泛自由的干预与教化。“在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能力也在日益增强,这也大大提升了网络媒体的地位”。⑨与传统艺术相比,网络艺术具有更强的对现实的反作用,它既要反映现实生活,又能更有效、更能动地反作用于现实生活。网络艺术因其虚拟性和大众化特性,更强有力地体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干预与教化。网络世界中省却了现实社会直接的利害权衡,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担心、顾虑与障碍,借助网络无限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无比广阔的容量空间,就会比传统艺术显得更自由、更广泛、更强势。广大网民通过网络世界可以揭露丑恶、批评落后,对社会的消极现象加以监督和鞭挞;可以匡扶正义、褒扬英雄,对先进典型人物事件给予正面报道与表现;也可以感召良知、同情弱者,为社会急需帮助的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资助与帮扶。一篇揭露贪腐或歌颂英模的文章往往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几十万的点击率,一个报道急需救治的病人或面臨失学学子的信息会唤起无数好心人的倾囊相助。网络艺术绝不仅仅是供人“狂欢”的虚拟现实,它虽可能带有诸如网络虚幻、网络迷恋、网络暴力、网络黄毒等消极的影响,但它更具有极强的推动社会文明的积极功能,具有日益重要的促进时代发展的社会作用。

注释:

①张江南、王惠:《网络时代的美学》,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②王连功、周婷:《网络游戏艺术论》,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版。

③(法)马可·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④王文宏、高维纺:《网络文化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⑥许行明、杜桦、张菁:《网络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⑦刘晗:《论网络艺术的美学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4(7)。

⑧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二个新鲜话题》,《新闻界》,2007(1)。

⑨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

编校:郑艳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特点

1、现实化

新媒体舞蹈通过对艺术进行装置、全息和

虚拟现实等, 使舞蹈艺术向着虚拟化方向不断发展, 通过新媒体虚拟艺术与现实艺术的相结合, 能够把传统舞蹈中抽象的艺术化为更加真实的舞蹈空间, 更好的诠释出了传统舞蹈艺术当中的舞蹈内涵与舞蹈理念, 帮助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舞蹈艺术的含义。比如说, 新媒体舞蹈艺术《雀之恋》, 就是通过全息艺术, 给舞台营造出舞蹈的环境, 把雌雀开屏和两雀交媾等关键舞蹈情节以最直观的、最生动和形象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通过对舞蹈画面进行补充, 充分的表达出了舞蹈的内容。通过虚拟的艺术理念把舞蹈动作变成现实, 给观众呈现出视觉上的不同感受。

2、形式重于内容

在传统的舞蹈艺术当中, 把舞蹈艺术形式和内容过于均衡化, 而有一些舞蹈艺术更是注重内容。但是, 在艺术审美和艺术潮流等方面影响下的新媒体舞蹈艺术, 就更加注重舞蹈的形式, 通过移接和拼贴等形式, 在增强了舞蹈的可视度的同时, 还给观众带来一种艺术上的冲击, 让人们在人影互动当中感受到艺术的奇特之处, 在虚拟和现实当中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内涵。

3、肢体动作与科技融合在一起

我国当前的舞蹈艺术主要是新媒体舞蹈艺术, 这种舞蹈艺术已经改变了传统舞蹈中把肢体动作当做舞蹈唯一载体的方式, 而是把舞蹈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给舞蹈孕育出更多的艺术元素, 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比如说, 在“墨舞”当中, 就把舞蹈者的肢体动作与书法字体的背景相结合, 从中体现出了以墨作舞的特点, 给人们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新奇的特点。

二、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1、人影互动

美国的一些学生和舞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就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新媒体技术对舞蹈艺术进行创新, 通过把信息工程与舞蹈相结合, 从而使得舞蹈艺术渐渐地打破了传统舞蹈的局限。我国传统舞蹈中的互动表演, 大多数都是采用幕布投影来替代现实的情景。但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新媒体中的互动表演逐渐的取代了背景投影, 而且还发展成为了新媒体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比如说, 《小城雨巷》把动态女舞蹈者的舞姿和静态的白墙黛瓦融合在一起, 通过大屏幕展现出来。都采用了人影互动的形式。《飞天》是把一种梦幻般的天空效果, 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 而且还搭配了花瓣飘落的画面, 更是给观众营造出了天女散花的视觉效果。

2、动画舞蹈

动画舞蹈通过动画与舞蹈的结合, 把舞蹈思想更好的表达出来的一种舞蹈艺术思想。动画舞蹈可以是动画片中的舞蹈片段, 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出来的舞蹈游戏。舞蹈中的动画效果同时包括着空间造型和手绘动画两方面, 从而构成一种虚幻的三维空间, 让舞蹈呈现出立体感。

比如说, 在我们熟悉的动画片《快乐的大脚》当中, 其中的动画人物小企鹅就是通过踢踏舞, 实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这里就是运用了动画形式表现出来舞蹈, 从而给舞蹈赋予更加生动形象的特点, 让舞蹈更加具有感染力。其中在小企业之后的所经历的各种历险当中, 都反复的出现了欢快的踢踏舞, 给动画片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3、装置舞蹈

装置本身大多数指展览的布置和挂画等。但是,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社会赋予装置更加广阔的定义与更加深刻的内涵, 在当今的社会中装置主要是指空间中的艺术品。从广义定义的方面来说, 装置舞蹈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和特定的空间中, 才能够完成的舞蹈艺术。与此同时, 这种特定的空间与环境更是彰显出了装置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审美, 给观众带来一种新奇的感受。我国的装置舞蹈从呈现方式方面, 主要两种, 即实景演出和室内装置舞蹈。

比如说,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画卷》当中, 就是运用了典型的装置舞蹈。一开始在舞台当中展开一幅画卷, 然后通过对卷轴进行装置, 从而把中国的文化意蕴尽漏无疑的展现出来, 自身黑色着装的舞蹈者在花卷当中进行舞蹈表演, 使得舞蹈与书法字体或者山水意象相结合, 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三、结束语

在当今这个经济与科技发达的社会当中, 只有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新媒体舞蹈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既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又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 新媒体舞蹈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 一定要传承传统舞蹈艺术的优点, 并对其进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新媒体舞蹈艺术与时俱进, 发挥出艺术真正的魅力与价值。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其中舞蹈艺术在新媒体技术下, 也逐渐的打破传统的形式与理念, 通过与新媒体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媒体舞蹈艺术。本文将针对新媒体舞蹈艺术特点及表现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舞蹈艺术,特点,表现风格

参考文献

[1] 邓炜, 饶燕.数字幻境设计在体育舞蹈表演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5) :78-79.

[2] 苏树培, 白雪, 廖大勇.论舞蹈艺术在影视媒体传播中的现状及展望[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11) :101-102.

[3] 张朝霞.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与特质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报, 2012 (05) :21-22.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群众健身对体育舞蹈需求的不断提升和“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为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生存空间,同时也对体育舞蹈学科的教学能力和学生专业素养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艺术审美与舞蹈创编能力两个核心要素进行体育舞蹈素养教学实现路径探索,旨在提升我国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成效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舞蹈  素养教学  路径

一、前言

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舞蹈在教学要素上已初步融合了形体训练、套编动作表演、体育舞蹈理论、文化修养和体育品格教育等教育要素,从理论上讲已可满足学生在艺术修养、形体发展和艺术表现力等素养的发展需求。但根据笔者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文献检索结果看,当前我国体育舞蹈教学主要以下三方面的教育成效上存在问题:首先,教学实施仍为套编动作练习、队形变化和技战术训练,缺乏体育舞蹈理论、乐理知识、运动人体科学原理、美学法则和体育舞蹈项目运动间的规律性、体系性认知,造成学生艺术审美与舞蹈创编自主成长能力缺乏;其次,在教学设计和育人目标上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成长规划,不利于学生真正专业素养教育的实现;再次,在教学手段上,缺乏课堂+教育网络的构建能力,不能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艺术审美与创编能力的有效拓展。因此,本文在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基础上,就艺术审美与舞蹈创编两个核心要素的成长规律与教学实施策略进行体育舞蹈素养教学实现路径探索,旨在提升我国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群体的体育舞蹈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二、体育舞蹈素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能力培养依据分析

(一)体育舞蹈理论与音乐、人文科学、哲学、人体运动学多要素融合教学是素养教育的基础

根据竞技体育舞蹈竞技要素和呈现内容来看,体育舞蹈不仅局限于体育运动属性,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艺术呈现力和欣赏水平,不仅深受国际舞蹈组织的广泛认可,更是深入大众内心,成为当今较受欢迎的群众健身运动。根据体育舞蹈分类来看,可分为拉丁舞和摩登舞两大类。其中,拉丁舞由桑巴、恰恰、伦巴、斗牛舞、牛仔舞五个舞种组成;摩登舞由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狐步舞、快步舞五个舞种组成。舞种丰富且艺术呈现力、表达方式风格多样。体育舞蹈的上述特点同时也给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施及考评机制等教育环节带来了较高的挑战。整体而言,体育舞蹈教学虽以形体动作表现为基础,但同时融合音乐、舞蹈、服装、舞台艺术等众多艺术元素于一体,因此我们在探索体育舞蹈素养教育实现路径首先要解析体育舞蹈素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艺术赏析能力和舞蹈创编能力两大素养的成长依据。从内容构成来看,我们首先应加强体育舞蹈基本运动技能与体育舞蹈理论、音乐、人文科学、哲学、人体运动学等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实教材内容,为学生专业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其次,应充分尊重学生在艺术审美与舞蹈创编能力发展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和内在成长规律,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体育舞蹈理论、音乐、人文科学、哲学、人体运动学等学科教学,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音乐感知力、艺術呈现力和人文内涵表达力是学生专业素养的构成核心和发展关键

体育舞蹈教学区别于其他 竞技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就是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因此体育舞蹈训练过程中的节拍、节奏、音乐情感的感知、呈现及人文内涵的表达都是影响体育舞蹈素养的关键因素。英国作为高校体育舞蹈教育开展最早的国家,不仅很早就将体育舞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专业课程,还特别关注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与实践机会的创设。英国高校不仅有专门的交际舞艺术团,还经常创设机会让体育舞蹈专业学生有外出参加各种实地表演和比赛的机会,使教学与实践形成系统、完善的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同时还让学生明确了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和扎实的舞蹈功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对自身的艺术呈现能力、艺术感知能力和人文内涵表达能力提出了发展要求,从而产生较好的教育合力。

(三)教学环境创设和教学要素的持续创新是素养教育的必要保障

根据笔者对中国知网、百度网站的文献检索结果看,高校体育舞蹈发展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均分别从体育舞蹈校园社团构建、社会展演机会创设、体育舞蹈创编参与等多个层面有重点地进行了教学环境创设,并且在课制、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交叉学科的融合教学机制构建,使得基于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根据时代需要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体育舞蹈教学组织、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定位存在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系和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框架。此外专门化的体育舞蹈协会和不同规格的常规化的体育舞蹈赛事的举办,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赛事研讨会议的不断召开以及专门化的体育舞蹈权威期刊的发展,使得国外体育舞蹈教材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为体育舞蹈教学注入了时代活力,为体育舞蹈人才的广泛培养发挥了巨大的外部促进作用。

三、高校体育舞蹈素养教育可行性实现路径分析

(一)从课程内容、育人目标和学生专业素养能力发展三方面合理化配置教学要素

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作为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开展较早的院校现有教材编排及授课,虽然在教材编排上融合了体育舞蹈专项技能与体育舞蹈概述等理论教学,但仍然存在学生艺术素养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和专业舞蹈教师数量不足与学科知识体系、艺术教学能力相对缺乏的教学困境,因此在教学实施上仍然长期主要以专项运动技能和套路表演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虽在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两个方面获得了较高的提升,但体育舞蹈艺术审美力、表达力以及创编能力上仍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个教学短板的解决不能仅靠体育教师和学生解决,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教学优势与育人合力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基于素质教育育人要求和体育舞蹈学科发展要求,探索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与舞蹈创编能力教学实现路径,适应当今用人单位多元化人才要求,首先应从源头上抓起,特别是从课程内容、育人目标和学生专业素养能力发展三方面进行整合设计,合理化配置教学要素。首先,构建美术、音乐、舞蹈与传统文化多学科融合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机制,使现有的体育舞蹈套编动作表演形式与体育舞蹈理论、传统文化教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素养教育等多个要素之间形成层级发展、有序结合的融合教学体系,使多个学科基于体育舞蹈教学需要进行有机编排,从而让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表现力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其次,将体育舞蹈创编教学和艺术鉴赏教学纳入体育舞蹈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体育舞蹈教学重技术轻理论、重套路表演轻舞蹈创编能力发展的教学现象,使教师与学生重视艺术欣赏和舞蹈创编能力的重要价值,从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顺序地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组织与探讨能力,从而逐步积累创编能力。最后,重视大学生群体的情感认知规律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表现力的成长速率,使教学编写符合本校学生认识、发展特点,充分体现体育舞蹈教学的健美与健身、大众与专业特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构建课堂+网络教育平台的教育网络,拓展素养教育的影响深度

根据高校学生身心发展速率和体育舞蹈素养艺术审美与创编能力成长的规律,以及高校学生当前的学情水平,我们在探索学生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实现路径必然绕不开教学实施策略。由于体育舞蹈专业课時设置大一至大二为128课时,一周4次课,到大三则减为一周3次。这些有限的课时设置与体育舞蹈构成要素众多、学生素养成长速率不高的现实存在矛盾,更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具有深厚的乐理知识与乐曲片段创编能力、文化鉴赏水平等更深层次的素养教育。因此基于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探索网络教育平台、社会实践网络等课堂+等综合教育网络,是拓展课堂容量,提升教学组织体系化、科学化与能力教学的过程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探索。首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艺术鉴赏、舞蹈创编能力发展速率,将体育舞蹈理论教学、精品课程鉴赏、比赛视频赏析、音乐、舞蹈、人文哲学等教育内容按年级进行网络教学资源构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体育舞蹈教学资源;其次,学校及体育舞蹈组织应根据体育舞蹈的社会影响力与发展潜能,构建大学生体育舞蹈赛事及组织,通过竞赛网络的构建,激励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与创编能力的快速成长,达到“以赛促练”的成效;最后,创设文艺展演等校园艺术发展氛围与机会,为体育舞蹈学生的艺术成长和舞蹈创编学习提供丰富的自主成长动机。

四、结语

高校体育舞蹈是一门融合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群体性体育运动项目,具有较高的欣赏性、艺术性和感染力,特别是艺术审美能力和舞蹈创编能力是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今后从事体育舞蹈教学和职业发展的关键素养,应着重进行相关教育,切实提升我国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育成效和人才培养结果。本文就艺术审美和舞蹈创编的能力发展要素和依据,基于当前体育舞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体育舞蹈素养教学的实现路径探索,具有较高的教育实践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袁明月,李童选,张小莹.试论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科教导刊(中旬),2017(05):144.

[2]刘志平.简论体育舞蹈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的实现策略[J].青少年体育,2020(09):36-37.

[3]王楠.体育舞蹈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价值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04):75-76.

[4]丁雁彬.论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4):151+163.

[5]潘新,朱梅新,王哲,等.体育舞蹈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分析——以赣南师范大学体育表演专业为案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20):72-73.

上一篇:学校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营业税政策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