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板书设计意图范文

2024-03-06

我的板书设计意图范文第1篇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特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1、整体设计构思

教学设计的源头是教材内容、文章表达方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篇散文以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衬托、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以及用家乡灞河柳树的对比,来凸显柳树生命力的强大和精神的顽强。基于这一表达特点,我们设计了三个组块作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1、文章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部分;

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

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

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我的板书设计意图范文第2篇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特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1、整体设计构思

教学设计的源头是教材内容、文章表达方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篇散文以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衬托、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以及用家乡灞河柳树的对比,来凸显柳树生命力的强大和精神的顽强。基于这一表达特点,我们设计了三个组块作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1、文章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部分;

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

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

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我的板书设计意图范文第3篇

设计意图:

1、语文教学重在打好基础,贵在日积月累,旨在学以致用。通过《蝉和狐狸》文本的学习,灵活地运用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感受伊索寓言的魅力和伊索寓言的写作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修养、实用的语文本领(编写寓言),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伴随着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与训练,高尚的思想、情操,人类文明的精华(该文本中伊索寓言寄予的寓意)一点一滴流淌在学生心田。

2、以生为本,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学好语文。积极调动学生整个身心沉浸于文本伊索寓言中,不仅理解课文语言,而且涤荡学生的精神世界。其次体现学生学生求索答案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思维过程。

3、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以巩固、应用、拓展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为了达到作业时机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融合,还有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如,我在教学《蝉和狐狸》一课时,在“精读寓言,理解寓意”的整体感知环节后,设计了以下练习:

▲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 ?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呢?假如你是狐狸的朋友,你想对他说:;

假如你是蝉的朋友,你想对他说:。

又如,当学生通过学习《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后欣喜地发现伊索寓言和其他寓言的不同之处,即伊索寓言的结构都是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内容与寓意吻合;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啊等等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老师听说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先有寓意,然后伊索再根据这些寓意编出一则则简短而又简单的小故事,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寓意,你能不能也根据寓意编写一个故事呢?

出示要求:根据寓意“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享受,没有长远打算的人,早晚要吃亏的。”聪明的你能编写一则寓言故事吗?

▲再如,在最后的“推荐书籍,课外延伸”这个环节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1、 乌鸦听说《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蝉。围绕“受骗”这个话题,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请你续编下去。

我的板书设计意图范文第4篇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熟悉乐曲,能随音乐较协调地做模仿动作,并根据音乐速度与 力度的变化,变化动作的快慢、轻重。

2、鼓励幼儿自由分组,随乐曲进行音乐游戏,提醒幼儿倾听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3、激发幼儿喜欢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抢椅子”的体育游戏。

幼儿已学会歌曲《谁是小熊》。

2、座位安排:半圆形。

3、材料准备:玩具小熊一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 幼儿听音乐学小动物“走路”,进入活动室。

2、 歌唱:听。

(1)歌唱“听”。

(2)鼓励幼儿听声音,说出是什么动物的声音,启发幼儿把听到的声音尝试仿编歌曲“听”。

二、帮助幼儿熟悉乐曲,能随音乐较协调地做模仿动作,能根据音乐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变化动作的快慢、轻重。

1、 教师出示玩具小熊,引导幼儿复习歌曲,帮助幼儿熟悉乐曲。

2、 启发幼儿根据音乐较协调地自由做动作,边唱歌边表演。

3、 鼓励幼儿自由的做模仿动作,并能根据音乐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变化动作的快慢、轻重。

(1) 听音乐,根据音乐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变化动作的快慢、轻重自由地做模仿动作。

(2)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是慢慢的、哪些是快快的、哪些是重重的、哪些是轻轻的,可以用哪些动作来表现。

(3) 变化乐曲第二部分 : 3 5 6 5 1 5 6 5 35 6 5 1 5 6 5 :

鼓励幼儿听音乐模仿生活动作,并能根据音乐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变化动作的快慢、轻重。(如:快快跑、慢慢跑、轻轻跑、重重跑等)。

三、音乐游戏“谁是小熊”。

1、 介绍游戏的玩法,并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

(1)启发幼儿学会倾听音乐,并能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2) 请幼儿仔细倾听音乐,在间奏处自由做模仿动作,并能根据音乐速度与 力度的变化变化动作的快慢、轻重。

(3) 在围着椅子自由做动作时要顺着一个方向,且动作协调。提醒幼儿音乐停止要立即找到座位。

2、 邀请几位幼儿与教师一起尝试游戏。

3、 幼儿自由分组,分组选择场地,启发幼儿把自己组的椅子排成各种形状。

4、 鼓励幼儿根据音乐变化动作的快慢、轻重,完整地进行音乐游戏。

四、结束活动,幼儿听音乐出活动室。

幼儿边演唱歌曲边进行游戏,出活动室。

我的板书设计意图范文第5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先问同学们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这是真命题吗? (是)

师:那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剪拼然后测量)(出示课件——剪拼过程:我们将三个角分别裁下来,然后拼到一起)

师:那么这样的方法是否可靠呢?你们能不能够确定这个角就一定是平角呢?同学们都知道,测且我们也只能够得么来证明这个结论 师:这个验证我

量必定有误差,而出这个,我们又怎

的正确与否呢? 们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帮我们实现(出示几何画板)

师:同学们,我们要证明无数个三角形内角和,这样的方法是否 可行呢?(不可行)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数学证明的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那么内角和定理是否也能够这样得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教师通过步步引导,使学生完成多种证明方法。 师:首先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与180°有关的角都有哪些?(引导学生,学生回答平角

或同旁内角)那么我们能否将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或者同旁内角,从而得出结论呢? 师:回到我们的剪拼过程(再次出示剪拼过程),我们是将三个角转化为平角,那么我现在不剪不拼,又想得到同样的效果,思考一下,

整理出证明的思路,黑板上引导学生说出辅助线的作法。(1.同学回答出辅助线的做法:延长并做平行线。2.若未得出,可继续引导。) 请同学回答证明的思路, 辅助线是我们在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通常辅助线我们用虚线表示。

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个定理严格的证明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定理的证明步骤首先要画图,然后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最后证明过程。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这个过程,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教师进行纠正)

师:刚才我们是将另外两个角放在了第三个角的一侧,我们能否将这两个角放在第三个角的两侧呢?(看幻灯片)从这个演示过程你们又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哪位同学有想法?这个辅助线还可以怎么来做呢?(同学回答出来),同样,现在同学们写出这个证明过程,当然,已知求证可以省略。这里有证明过程,同学们可以对照着看一下,非常简单。 师:回过头来,这两种方法都是将三个角转化为了平角进而得出结论的,那么能否将其转化为同旁内角呢,(同学回答出来,展示出来证明过程),那么除了我们讲过的这些方

法外,你们还能够想到哪些证明方法呢?思考一下,(展示三种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哪种方法看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师:我们来看,这些方法的思路都是一样,将三角形的内角转化成平角或同旁内角,希望同学们能够活学活用。

三、课堂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样几道题目,今天我们同学的收获是什么呢(课件展示)

四、布置作业 附加:师:课后练习并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方

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复习:(180°) 的地方

1.平角 2.同旁内角

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A

E

B C D

过程:已知:已知:如图,△ABC

求证:∠A+∠B+∠C=180°

分析:

注:辅助线的作法 作辅助线要注意

证明:

三、其他方法:

我的板书设计意图范文第6篇

笑书神侠

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是我们教师的追求

一、板书设计的原则

1.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是板书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书写板书必须规范,即写规范汉字,不写错别字、繁体字等,字体大小要均匀,字体大小要以后排学生看清为宜。在书写板书时,文字笔画应清晰、板面干净。教师板书的规范,不仅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更有利于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2.概括性原则

由于黑板上的空间、教师的授课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的板书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的板书要有概括、总结教材的作用,要能展示教学内容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板书上每一部分都应有很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板书的视觉刺激能更好地理解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并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3.条理性原则

板书设计要有逻辑性、条理性,要揭示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利于学生记录、理解和掌握。有条理的板书能使学生顺着板书显示的关系“顺藤摸瓜”,知晓上下左右的主要内容,会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产生一个条理清晰、结构层次明晰的知识体系,利于学生把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知识体系中。

4.针对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实际。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设计的板书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原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逻辑关系来设计板书。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设计不同的板书,以板书来体现教学目标,借助板书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掌握本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年龄的学生差异很大,因而在设计板书时要因人而宜,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设计。

5.启发性原则

教师设计的板书应来自于教材内容,又应高于教材,即应具有启发性。设计精美的板书不仅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更应具有启发性,使学生从直观的板书内容中悟到一些教材中不曾明确写出的内容,明确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板书的类型设计

1.提纲式

提纲式板书是指按教学内容,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编排出书写的提纲。它的特点是:能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能直观地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掌握要领,而且还能培养其分析概括的能力。

2.词语式

词语式板书是根据教学内容,提炼精髓,把握重点词语,运用几个有代表性、存在内在联系的关键词,有逻辑地进行排列组合。它能简明概括主要的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减少学生认知负荷,培养思维能力。如《鲸》一文的板书设计:

3.表格式

表格式板书一般用于知识性强并可以明显进行分类的内容。教师设计出表格,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填写。表格式板书比其他形式的板书更利于学生参与,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其进行高层次的认知加工,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智烧敌舰》一文的板书设计:

4.图解式

图解式板书是指教师运用图形、线条、箭头、符号等并配合必要的文字来组织教学内容的板书方法。在所有的板书形式中图解式最具直观形象性,这种板书能一目了然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饶有兴致地探求学习内容,理解内容中的逻辑关系和深层含义。此类型板书特别适用于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和低年龄段的学生。

图解式板书有很多形式:条幅式、辐射式、扇形式、金字塔式、简笔画式等。如《泊船瓜洲》一文的板书:

5.对比式

教师把教学内容相互对立或对应的部分集中在一起呈现出来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能突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对立或对应的现象,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如《司马光》一文写了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就可以用对比式板书把司马光的勇敢、聪明的特点凸现出来。

6.问题式

问题式板书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板书,其他类型板书是由词语、语句组成的,而它主要是由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成,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可以说这种板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探索未知问题。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由于文题中只给出了中计者的姓名,而没有给出谁用的计策,因此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用问题式板书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7.流程式

将教材提供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板书遵循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能使学生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对内容有较全面的理解。如《月光曲》:

三、板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板书展示的时机

一般板书展示的时机是:教师在口头言语讲解到某部分后,立即写出相应的板书,即边讲边写。这种展示板书的方式特别适用于教授新内容。由于教学任务不同,每位教师在使用板书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先讲再写,可以先写再讲,还可以边写边讲。先讲再写是指教师先用口头言语进行详细的讲解,再对教学内容总结归纳,展示出板书。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适合使用此法。先写再讲是指先完整地展示板书内容,教师再进行口头言语的详细讲解。一般在理科教学中,教师要讲解例题时,基本上采用的是此种展现形式。

2.板书类型的综合运用

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一般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板书,这样才能给学生不断变化的丰富刺激,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其思维随着教师的板书变化而不断进行。教师在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板书时要注意每种类型板书的特点和要求,针对教学任务和要求设计各种板书进行比较,选择效果理想的、能突出重点、条理清楚的板书。 3.色彩的搭配

板书在色彩的使用上要注意协调和醒目。教师在关键的字词上应使用彩色的粉笔书写,以提示学生注意。要避免滥用色彩,使学生眼花缭乱,分不清主次,也要避免只使用一种颜色,使学生觉得单调,难以引起他们对重点内容的注意。

4.空白的运用

上一篇:拓展训练横幅标语范文下一篇:我爱我家作文摘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