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建设范文

2023-10-30

服务型政府建设范文第1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全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对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融入经济全球化、打造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更是政府在新形势下为人民服务、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建设和谐

社会的根本途径。因此,规范政府行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应着力从三个方面进行规范:

一、规范决策行为。政府决策是政府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基础环节。决策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决策水平和施政成效。规范决策行为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努力推进政府决策制度化、科学化。一是要坚持科学决策。政府每出台一项重要决策,首先要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实情,同时向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在充分掌握情况、把握法律政策的基础上酝酿决策,保证决策符合当地实际,符合发展方向。二是要坚持民主决策。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与个人分工制相结合,不断推进民主决策的制度化建设。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和采纳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不同意见,集中智慧,博采众长,达成共识才拍板确定,对有分歧意见的或情况不完全清楚的问题不轻易拍扳;对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反复权衡慎重决策,对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要摸准实情及时决策。三是要坚持透明决策。政府的决策出台后,除按规定保密的内容,要尽可能地让广大群众及时知情,特别是对一些涉及面广或容易引起误解的决策,及时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如人们广泛关注的财政资金使用、公务员考试录用等敏感问题,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原则,在决策过程中扩大知情范围,接受严格监督。要通过政府决策行为的规范,为当地经济发展确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思路,为政府工作的规范奠定坚实基础,为推进政府工作起到导向作用。(本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百度直接输入“好范文 wenmi114.com”第一个网站便是[注:中间加的符号请勿复制])

二、规范行政行为。没有规范的行政行为,必将导致政府权力的滥用。规范行政行为,是用好政府权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大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力度,使政府的行政行为围绕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进行规范。一是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按照以“转变思想、转变职能、转变方式”的原则,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使政府职能实现由管理为主到服务为主、由政府主导到公众主导的根本性转变。二是要推进依法行政、廉洁行政规范行政行为。要按照依法治理的要求,大力实施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政府工作。政府各部门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从严执法,既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也要加大对政府各部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使依法行政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要大力落实廉政责任制,使廉政建设制度化、经常化,特别是通过对政府系统违纪行为严加查处,严肃政纪、整肃政风,使政府工作人员自觉用各项廉政规定来规范行政行为。三是要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规范行政行为。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行政行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凡是可向市场放开的领域,如土地、房产、项目投资等,要通过建立健全竞争机制,让“条子”、“票子”统统向市场机制让路,推进政府行政行为围绕市场规范,确保行政权力到位不越位,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本文属好范文 wenmi114.com=站-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好范文 wenmi114.com,更多原创]

服务型政府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 购买公共服务 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有必然性

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完善政府职能发展的必然。政府履行职能是其存在合法性的基础。不过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职能履行中出现了缺位、错位以及越位等问题。为此,十八大以来确立了建设服务政府、有限政府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为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而政府从原本的自己提供全部的公共服务到向非营利组织、企业等社会第三方购买公共服务,是其工作方式的创新,也符合政府职能改革的必然趋势。

社会大众需求的多元化促使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且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地方政府要直接面对数量庞大的基层群众,不可能依靠自身力量完全满足大众的各种公共服务需求,而且若地方政府包揽各项公共服务的供给,必然会产生公共服务供给量不足且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其实质上是地方政府无法履行自身职能的一个体现。因此,面对群众需求的变化,地方政府需改变原本一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采取向社会第三方购买公共服务的多元方式,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催生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前我国政府改革的内容之一便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而将政府资源与民间资源整合是政府创新管理的方式之一,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政府起到主导作用,而民间力量的注入也激发了社会管理的活力,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政府进行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目标之一是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各种公共服务需求。在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中,社会要参与到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之中。地方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并非是政府不再履行自身职能,而恰恰是政府从服务群众的角度出发承担自身职责的一个表现。这种模式的创新不仅让政府提高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还能够鼓励各类社会组织进入公共服务生产领域,推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 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一些问题

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运用优化了我国财政资源的配置,减轻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也为公众提供了较为高效的公共服务。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地方政府部门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中,行政人员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将追求个人发展放在首位,自我意识突出,这明显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不符。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导致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流于形式,而且在行政审批等方面程序不明、收费混乱,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

公共服务的种类单

一、总量不足。我国人口众多,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是总量还是种类方面都很难满足群众的需求。如在保障群众生命财产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还有待完善,养老保障并没有实现全覆盖,而且我国一直存在医疗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的问题。在公共服务设施上,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较少,农民很少能够享受其带来的便利,而即便在城市,残疾人服务设施也处于缺乏状态,文化教育服务实施、公共交通系统设施较为紧张。

公共服务成本高质量低。不断降低成本或者在同样的成本下提高产出是现代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却呈现高成本低产出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地方政府组织运转成本高,由于部门间权责不明确、机构臃肿、人员庞杂等问题,政府的大量财政成本都用于维系政府本身的组织运转,而非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其次是政府存在的腐败行为也增加了成本,某些官员热衷于公款消?M,更是将公共资源占为己有,以权谋私,浪费公共资源;最后是政府的一些失误决策也增加了公共服务成本。部分领导官员受自身行政能力限制而盲目决策,带来了公共资源不合理利用或者浪费的问题。另外,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加之行政组织自身运营成本高,这使得政府财政更多的运用到经济领域和地方政府自身,而只有很少部分被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尽管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但与公众庞大的需求相比,这些财政投入杯水车薪。此外,地方政府投入公共服务中的诸多资源存在浪费、占为己有的现象,这导致投入与产出不符,进一步加剧了公共服务供给的短缺。即便是在政府进行改革购买公共服务后,很多行政人员仍利用手中权力对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进行寻租,而社会组织为了盈利将寻租成本计算入公共服务供给成本中,进而降低公共服务的质量,这也是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高质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时缺乏担责意识。部分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者认为其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便是将部分职能交由市场,与此同时责任也转嫁给市场,政府不再为公共服务供给行为负责。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之后,便不再对公共服务的具体供给操作进行关注,加之第三方组织将盈利作为组织运营的最终目标,可能为了追逐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这导致一些公共服务供给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一旦公共服务出现问题,政府却以第三方供给为由推卸责任,最终使公众利益受到侵害。 促进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需多措并举

构建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机制。当前我国有关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定仅为行政性法规和条例,法律层次较低且缺乏普遍性的约束,这既不能保障地方政府购买的合法性,也为地方政府采购中的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为此我国需要制定有关地方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具体来说,我国要对现有的《政府采购法》进行修订,补充有关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应涉及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具体范围分类、对供给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资质进行规定,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流程,并对公共服务过程中相关主体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划分,解决权责不清的问题。

培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主体。首先,政府要建立起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体系。地方政府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这意味着政府要破除自身在公共服务市场的垄断地位,将非盈利组织、盈利组织都纳入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范围之内,形成竞争市场,这样才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在培育多元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过程中,政府应由全面掌控者转变为掌舵者,不再负责所有的公共服务供给,而是扮演主导者角色,并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进行监督和评价。其次,要在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最后,公共服务供给市场的培育要以市场为导向。

强化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尽管竞争机制的引入能够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但要想解决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可能存在的寻租腐败等问题,还需要建立监督评价体系,这能监督政府与公共服务供给机构的购买与供给行为。首先,政府内部要对公共服务供给过程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包括对公共服务资金使用率、所购买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数量等进行评估,这能起到预防腐败、筛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方的作用,将公共服务财政资金最优化。其次是要建立外部监督机制,这主要包括第三方专业性监督机构、专家监督机制、媒体监督以及群众监督四个方面,全面的外部监督能够形成科学多元的监督体系,提高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作者为四川理工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詹国彬:《需求方缺陷、供给方缺陷与精明买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破解之道》,《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3年第5期。

服务型政府建设范文第3篇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

施意见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精神,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纳入“美丽乡村”专项行动,与“四美五改”工作同期部署、建设、验收。到“十三五”末,全省范围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二、建设要求

(一)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依据《河北省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导则》等标准、规范,合理配置和规划布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与农村村民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做到同时谋划、同期设计、同步推进。围绕建设、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鼓励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我服务,提高综合服务效益。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设施重在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进行完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民中心进行建设。尚未建成村民中心的,要充分利用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推广采用环保节能新型材料。

(三)科学配置服务功能。依据《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每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建设一个文体广场、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一间图书阅览室、配备一套音响设备等文艺器材、一套群众体育活动器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按照不低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并建有室外文体广场1个以上,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且文体活动器材齐备。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增加建设一个宣传栏、一个简易戏台。宣传栏实际使用面积不低于8平方米。

三、服务内容

(一)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县(市、区)政府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制定并发布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提供应急广播、广播电视器材设备维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服务。整合农家书屋资源,设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层服务点,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和使用。建设基层体育健身工程,组织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等。

(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采取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多种方式,宣传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改革措施及惠民政策。利用宣传栏、展示墙、文化课堂、道德讲堂以及网络平台等方式,举办道德模范展览展示、巡讲巡演活动,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利用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打造基层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法治文化教育、科学普及、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三)组织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开展室内外群众文体活动,室内文体活动室每天向群众开放,室外文体广场活动组织引导有力。每年组织村(社区)居民开展不少于2次有益群众身心健康的大型文体活动。支持群众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等,通过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比赛、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讲习所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四)创新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积极开展文艺辅导、送书下乡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推广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吸纳更多有奉献精神和文体技能的普通群众成为志愿者,在城乡社区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探索省、市、县三级文化体育等相关机构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对口帮扶机制。

(五)做好其他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结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根据实际条件,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推广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集中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加强管理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各县(市、区)政府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公共文化体育机构要加强业务指导,共同推动工作落实。各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责、分工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县(市、区)政府要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市、县统筹规划,乡镇(街道)组织推进,村(社区)自我管理。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按照中央有关规定配备工作人员,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本村“两委”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同时通过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实行村(社区)文化专管员聘用制、劳动合同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支持和推广基层文化体育设施设立文化管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三支一扶”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

(四)鼓励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管理。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使用,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依托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协商,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保证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结合农村社区建设、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推进举措和时间安排。省、市、县政府要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坚持试点先行。各市、县(市、区)要稳步推进,先期确定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试点。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支持和鼓励各地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模式。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困难地区选取自然交通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

一、

二、三批创建城市要率先试点并推广试点经验。

(三)落实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设施维护、设备更新等工作。省、市财政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和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予以补助。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3月17日

来源: http:///fg/detail2016854.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服务型政府建设范文第4篇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就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发表讲话,就政府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发表了系统性意见。自党的十六大后开创政治局集体学习传统以来,这是政治局首次以政府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专题学习的内容,也是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就政府工作发表系统的讲话。

政府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明显进展

政府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领域,政府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包含的一系列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和方针,只有转化成为政府政策,融入政务流程,体现到公务员行为中,才能真正将执政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好。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央做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政府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一系列改革政府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明显进展,主要包括: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突出社会转型期的公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实诉求。所谓“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十六字方针,其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上述“三公共一公众”的内容,鲜明地展示了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2)推动政府法治建设。2004年4月,国务院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05年2月,国务院对《国务院工作规则》进行了修订;2005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要求约束和监督政府行为,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

(3)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3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全方位清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五年来,国务院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692项。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通过使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4)加强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建设。完善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

(5)多种方式和渠道推动政务信息公开。推动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与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舆论的监督相结合,塑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2007年4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通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和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公布政务信息。地方政府和各部委按照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政务消息或回应社会质询。

(6)推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纳入民生问题解决的渠道。在继续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的同时,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在解决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取得新进展。

(7)建立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体系,健全了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吸取非典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2005年8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形成了从国家总体预案到专项预案,从国家部门预案到地方预案的预案体系。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就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进行部署,各级政府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今年年初的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斗争,是对我国初步建立的应急预案体系的一次实战检验,也对近年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提出紧迫的新要求。政府建设和改革的三大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表现出三方面成效:一是政府工作重心开始转变。以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重心,以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为标准,实现政府由计划管制型到服务型的转变。二是政府工作机制与民生难题的对接更加密切。政府财政增加了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政府加强了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改革的调研,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对民生领域的体制改革的各种意见得以掌握,深化民生改革的意愿进一步加强。三是政府法治化、透明化建设框架初步建立,政府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政府行为约束机制初显端倪,政府与社会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新关系初步建立。

可以说,五年来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管理的服务型理念、政府管理的公共性理念、政府与民众合作管理的社会治理理念逐步融入各级政府官员的头脑,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的态势日渐清晰。五年来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心的政府改革,在执政文化层面,为形成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奠定了广泛的思想理论和社会舆论基础。由中央政府推动、蕴涵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诸方面基础工作的政府行政文化的这种观念启蒙,对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 包含三个层次:(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设步骤要把握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实现。应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协调处理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保障和供给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三者间关系。(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通过公共财政、社会组织、企业与家庭的合作,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逐步转入新阶段。政府建设提速应表现在公共服务职能的理性认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构建互动和协同推进上。若仅仅停留于政府职能的自我宣示和自我清理这类基础性工作,缺乏包含公共服务体制、公共服务方式、公共设施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类体制性、实体性建设,服务型政府仍然难以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要求。

服务型政府建设范文第5篇

摘要:近几年来,电子信息科技发展迅猛,我国政府认识到点在微信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型、广泛适用性,逐渐将政务微信纳入政府服务平台,着力于打造完整、独立的新型政府服务体系。政务微信平台还会有相关的信息反馈模块,群众们可以对政府的工作读那红发布的相关政策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好的建议也可以及时提出来,帮助政府更好的构建社会服务系统。政务微信模式不仅使政府的运营机制、信息发布更加清晰,还能加深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充满人文情怀,政府的服务充满“温度”。本文就对微信公共平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重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政务微信;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

一、政务微信助力于服务型政府建设

1.有助于政府公开政务,体现“公开透明”的理念

在“互联网+”行业和“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整体趋势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相结合,着力于构建透明度高、方便百姓监督的服务体系。很多政府官员利用这一漏洞为所欲为,将原本属于人民的前装入自己的口袋,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对政府的信心。政务微信是一种将政府政策与手机、电脑客户端相连接的一种服务,人民群众只要打开手机、电脑上的相关软件,就能看见政府在网络上公开发布的信息。而且,政务微信所发布的信息是与政府政策相同同步的,不会存在已经制定的政策人民不知道、少发、漏发等现象。

2.有助于公民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体现“以民为本”的理念

只有人民都支持,社会各阶层都接受的政府,才能高效有力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因此政府服务师傅将人民放在首要位置,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至关重要。人民切实感受的政府的服务,发自内心信任政府、支持政府,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民主护盾。

3.有助于及时回应公民需求,体现“高效服务”的理念

政务微信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软件,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的过程重,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及时、高效率的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政务微信你的信息发布与政府实施的政务政策是同步的,人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正意见,互联网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政府也能够第一时间获得这些宝贵的意见,并及时采取相关的解决措施,大大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效率。

二、政务微信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务微信的信息发布问题

(1)发布信息缺乏吸引力。政务微信的主要服务方式就是通过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因此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的时效性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就貂蝉文具俺的结果显示,有一部分人民群众对信息的内容不是很满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信息的实用性不高,微信平台上常常发布一些与人民需求无关的信息,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度;二是信息发布不够及时,一些政府信息在人民网、人民日报重照计意见发布了,过了一段和时间微信信息才徐徐而来,无法及时满足人民群众们的信息需求;三是信息内容空洞,常常发布一些与人米努奇那种难以理解的、套路行信息,与人民群众所关注的民生信息相差太大。

(2)信息发布内容过一单调。大部分的用户表明,政务微信的发表信息大多数单纯的文字信息,解读起来容易产生枯燥、麻木的状态,降低了群众们获取信息的欲望。而且,大多数的信息内容解释过于单一读那红官方,让一些年纪相对较小的人民群众对此产生抗拒心理。政务微信可以采用表情包、网络用语等时代潮流来辅助完成信息传输任务,使得十几岁的孩子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够轻松、愉悦的获取信息。

2.政务微信服务效能问题

信息发布缺乏服务本质。一些地区的政府官员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上级检查和人民群众监督,才制定了政务微信政策。但是,及时是创建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但其信息发布只是为了做一个形式主义,糊弄群众和上级,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信息发布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完全不同,仅仅是为了完成发布任务;二是虽然接受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却并不采取相关的解决措施,以为放任为题变大;三是为向人民群众提供真正的便捷服务,有无政务微信系统对于人民群众来将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为其生活带了多大的改变。

政务微信缺乏“一条龙”相关服务。政务微信的开发运用了微信开发的一些技术手段,例如网上聊天、网络通话等功能,但是关于微信的第三方服务、相关的生活费用将那等功能为没有被广泛也能用的政务微信重。

三、完善政务微信的途径

3.1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政务微信的服务效能

(1)明确服务目标,将人民群众需求与信息相结合。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府的人文情怀,感受政府为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发展。因此,政府在起初发布相关信息的时候就要完善相应的舆论机制,让人民群众及时发表意见,从而制定出与人民需求向吻合的信息发布机制,着力于服務人民群众。

(2)借鉴微信软件,开发新功能。为虚拟软件上有很多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第三方服务,因此政府要加大专业技术团队的培养,尽可能地实现线上生活缴费支付和政务微信融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体系,不断扩大生活服务范围,从信息传输服务到日常生活服务,不在局限在简单的文字操作上,让人民能群众切实感受到丰富服务的优越性、利民性。

2.强化沟通机制,提高政务微信的服务水平

(1)利用纸质、电子等媒介加大政务微信的宣传力度。虽然政务微信服务模式已经开展起来了,但是很多人民群众还没有认识到这种新型服务小程序的优越性。因此,政府要认识到小程序宣传的重要性,借助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二维码宣传。同时自定其独特的微信链接,使用者可以通过链接分享、朋友圈宣传等方式进行传播。

(2)将信息内容与现代化网络文化相结合,提高信息质量。就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民群众不愿意进行信息阅读的愿意是信息文字枯燥,难以理解。因此,这副可以从以下加点下手,帮助人民群众更好理解相关信息。一是将表情包、图片等映像与文字相结合,加深阅读者的映像思维,实现对信息的深度理解。二是尽可能将文字转化成通俗易懂的、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白话、日常生活用语,极可能的让使用者能够理解信息的中心内容,保证信息能够传达给使用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政务微信的开展是一种创新、现代化的发展方式。能够将人民意愿与政府工作相结合,建立起独立、完善、现代化的政府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贝燕燕,谢媛.政务微信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杭州发布”为例[J].新闻传播,2017(10).129-134.

[2]罗丹.微信公众平台在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89-93.

作者简介:孙雪娇,女,1985年生,辽宁阜新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服务型政府建设范文第6篇

材料一: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仍不同程度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常现象,甚至还有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违规,滥用职权,贪污腐化,失信于民,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2007 年 4 月 24 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并将于 200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对政府信息公开做了明确规定,使广大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一目了然,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条例》的出台是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政治学分析

(1)请你谈谈我党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由。

① 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宗旨的重要举措;同时,党领导下的政府应该是认真履行其职能,充分显示对人民负责的宗旨与原则的政府。③ 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自身改革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2)请你谈谈我国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由

①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国家行政机关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是为人民办事的。

③ 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自身改革和建设,客观上也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

(3)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应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办事效率。②坚持依法治国原则,规范政府行为,坚持依法行政。③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广大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材料二: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某市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本市的实际,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具体做法有: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建立了经济责任 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行电子政务,推广网上办公;建立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运用所学政治常识,概括该市的主要经验。

①切实转变政府职能;②精简机构;③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④提高行政效率;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哲学分析

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2、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学思考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一篇:父爱如山读后感范文下一篇:发料作业指导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