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范文

2023-09-27

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范文第1篇

一般认为,私人领域是通过市场交易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则是通过政府规制才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原则上要求通过一体化命令来组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向一个执行长官负责。私人领域的协调通过市场体制实现,该体制通过竞争性购买和销售来治理经济关系。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公家的"与"自己的"这种划分,并且"公家"一般总是排在"自己"之前,"公家人"本位主义由此形成并一直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公共领域中的选择性问题就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

公共经济不一定是一个排他性政府垄断经济。它也可以是-个混合经济,在其中私人也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但这一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自包揽,由此形成的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元化格局暴露出了其生命力不强的弊病,这种弊病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发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公共经济市场化之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依据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观点,市场具有重要的自我规范、自我治理的功能。斯密认为:

在国家内,各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后果。这种政治经济,虽无疑会多少阻碍一国趋于富裕繁荣的发展,但不能使其完全停止,更不能使一国后退。如果一国没有享受完全自由及完全正义,即无繁荣的可能,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国能够繁荣了。幸运的是,在国家内,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的愚蠢及不公正的许多恶影响,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做纠正,正如在人体内,自然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来纠正人类的懒惰及无节制的不良后果一样。

公共经济由于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考虑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大量的诸如社会公平之类的非经济因素,其非市场决策的一面同私人经济相比更为突出,因而不可能将它与私人经济完全等同对待。在公共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有代表“公家人”利益的政府公务人员的参与,而不可能完全或过多地交给私人或依托于市场。在我国,"公仆"原则将我国的政府公务人员看作是无私和超世俗的,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努力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理想的"公仆"原则规治之下,公共经济领域之中是不可能出现违背公众利益的寻租现象的。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公共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寻租现象便是佐证。

二、对我国公共政治领域的启示

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中,由于政治领域中的约束规则本身不够健全以及"公仆"的"好人"定位,所以相应的情形是政治领域中的决策者约束机制不够明确,这事实上造成了一种人为的分化或者说一种人为的不平等一处于强势的政治家与处于弱势的民众。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政治机制本身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政治机器的核心负责国家意志的决定和表达;人民政协为国家意志的合理表达提供参考意见和咨询;人民政府负责实施与执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负责秩序的维护与补救;人民军队负责维护国家安全。而由一方面作为中国民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其本身又是产生于民众之中并和民众血脉相连的中国共产党负责统筹全盘,这为政治机器提供了最好的指挥和协调,可以最大化地将社会偏好转化为国家意志。可以这样说,就政治权力的配置与分工制衡而言,在战略设计上,我们是无可挑剔的,我们的问题是,就各个具体细节上的约束规则而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解决。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步完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设法提高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我们进一步开出的处方是:加强和完善选举制度建设,使人民代表真正能够代表民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使官员的选用更加科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法制观念;加强党组织建设,使其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继续推行民主的观念,使之深入人心。

三、对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启示

综观人类历史,可以看出,在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会出现繁荣的文化景象,这一点,在西方文明和华夏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古希腊时期的文明灿烂辉煌,涌现了一大批文化精英,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斯多葛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等。究其原因,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这一时期西方的政治开明。到了中世纪,基督神学思想主宰了欧洲,因而没有为其他思想留下发展的空间,与此相对应的是,中世纪西方文明的衰落。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再一次启发了西方的政治智慧,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

开明政治必须给人们思想上的最大化的选择自由。"社会选择理论面对的问题是协调不同的利害关系和有分歧的价值观念。—种经济体制,实际上任何社会体制也是如此,应该尽可能满足它的成员的需求。"作为关心社会选择的公共选择理论,在这一方面无疑对我们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公共选择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把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转换成社会决策依据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多大程度上显示个人的真实偏好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效果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无论在私人还是集体行为中,有目的的个人可以被看作是基本的决策者,这就是说,个人要求最大的选择自由,即根据自己愿望选择任意替代方案的自由。

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范文第2篇

一般认为,私人领域是通过市场交易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则是通过政府规制才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原则上要求通过一体化命令来组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向一个执行长官负责。私人领域的协调通过市场体制实现,该体制通过竞争性购买和销售来治理经济关系。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公家的"与"自己的"这种划分,并且"公家"一般总是排在"自己"之前,"公家人"本位主义由此形成并一直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公共领域中的选择性问题就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

公共经济不一定是一个排他性政府垄断经济。它也可以是-个混合经济,在其中私人也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但这一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自包揽,由此形成的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元化格局暴露出了其生命力不强的弊病,这种弊病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发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公共经济市场化之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依据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观点,市场具有重要的自我规范、自我治理的功能。斯密认为:

在国家内,各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后果。这种政治经济,虽无疑会多少阻碍一国趋于富裕繁荣的发展,但不能使其完全停止,更不能使一国后退。如果一国没有享受完全自由及完全正义,即无繁荣的可能,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国能够繁荣了。幸运的是,在国家内,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的愚蠢及不公正的许多恶影响,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做纠正,正如在人体内,自然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来纠正人类的懒惰及无节制的不良后果一样。

公共经济由于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考虑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大量的诸如社会公平之类的非经济因素,其非市场决策的一面同私人经济相比更为突出,因而不可能将它与私人经济完全等同对待。在公共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有代表“公家人”利益的政府公务人员的参与,而不可能完全或过多地交给私人或依托于市场。在我国,"公仆"原则将我国的政府公务人员看作是无私和超世俗的,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努力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理想的"公仆"原则规治之下,公共经济领域之中是不可能出现违背公众利益的寻租现象的。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公共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寻租现象便是佐证。

二、对我国公共政治领域的启示

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中,由于政治领域中的约束规则本身不够健全以及"公仆"的"好人"定位,所以相应的情形是政治领域中的决策者约束机制不够明确,这事实上造成了一种人为的分化或者说一种人为的不平等一处于强势的政治家与处于弱势的民众。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政治机制本身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政治机器的核心负责国家意志的决定和表达;人民政协为国家意志的合理表达提供参考意见和咨询;人民政府负责实施与执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负责秩序的维护与补救;人民军队负责维护国家安全。而由一方面作为中国民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其本身又是产生于民众之中并和民众血脉相连的中国共产党负责统筹全盘,这为政治机器提供了最好的指挥和协调,可以最大化地将社会偏好转化为国家意志。可以这样说,就政治权力的配置与分工制衡而言,在战略设计上,我们是无可挑剔的,我们的问题是,就各个具体细节上的约束规则而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解决。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步完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设法提高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我们进一步开出的处方是:加强和完善选举制度建设,使人民代表真正能够代表民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使官员的选用更加科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法制观念;加强党组织建设,使其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继续推行民主的观念,使之深入人心。

三、对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启示

综观人类历史,可以看出,在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会出现繁荣的文化景象,这一点,在西方文明和华夏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古希腊时期的文明灿烂辉煌,涌现了一大批文化精英,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斯多葛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等。究其原因,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这一时期西方的政治开明。到了中世纪,基督神学思想主宰了欧洲,因而没有为其他思想留下发展的空间,与此相对应的是,中世纪西方文明的衰落。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再一次启发了西方的政治智慧,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

开明政治必须给人们思想上的最大化的选择自由。"社会选择理论面对的问题是协调不同的利害关系和有分歧的价值观念。—种经济体制,实际上任何社会体制也是如此,应该尽可能满足它的成员的需求。"作为关心社会选择的公共选择理论,在这一方面无疑对我们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公共选择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把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转换成社会决策依据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多大程度上显示个人的真实偏好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效果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无论在私人还是集体行为中,有目的的个人可以被看作是基本的决策者,这就是说,个人要求最大的选择自由,即根据自己愿望选择任意替代方案的自由。

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范文第3篇

就在这时,我才猛然意识到,这个女孩,如果用这种心情进入下一堂,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我必须正式跟她沟通这个问题。

《正面管教》关于解决问题的R1H,给了我合适的解决方案。我应该遵循相关、尊重、合理及有帮助这几个要点。

想到这里,我拦住了她,十分温和的询问她,为什么脱离小组,一个人玩耍。可能是看我态度温和,她开始向我解释,本组内的小成员都不同意她画插画或者写字,她没事干,就只能自己去找事干……听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武断批评一个心灵已经受伤的孩子,实在是不应该。

我告诉她,小组成员明显不信任她,既然语言表达很苍白,为什么不试着用行动去说服他们呢?她特别认同的点了点头,我终于看到了她的笑脸。随后我便让她回了教室。

说实话,我当时的成就只是在于合理解决了一个问题,没有把这个学生推出梦想堂之外,可是第二周的梦想让我意识到,我当时做了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

上安排好各小组之后,我马上发现,还是那个姑娘,其他都是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只有她,选择一个人低着头,默默地在纸上画着什么。我有些生气,快步走到她跟前,正当我准备严肃地提醒她,应该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作品时,我发现,她在按照我的建议完成。自己做出作品:她设计的封面,不是简单的字,而是将字和插画结合在一起,一眼看过去便能读懂他们的绘本,我过去拿起她的作品,跟小组沟通,说明她作品的可行性,很快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家自觉主动的让她配合加工完成一半的封面设计……

看着他们和谐的配合,我在心里暗喜,幸亏我遇见了《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带给我的益处不仅仅体现在梦想堂管理。常态堂管理同样适用。那是庆六一比赛前夕,所有小朋友都已经准备好走台,就在这时,一名小朋友迟到,匆匆忙忙跑过,看见他明显不太好意思,我就微笑着问他:"是起晚了吗?"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随即我便让他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他愣了一下,显然他没有想到我会采取如此温和的方式解决。接下的排练,他比平时投入了很多,整个一天的学习生活特别积极。我不由得庆幸,一个简单的改变,竟会影响孩子整天的状态。

过了两周,他妈妈才跟我谈起,问我,那天孩子迟到为什么没有批评孩子。她本想借我的手改变孩子赖床的毛病。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我又跟孩子进行了耐心的交流,并且通过我们所学的《一分钟》引导他,现在孩子迟到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

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范文第4篇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

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

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缺乏国家监管、干预而爆发问题的结果;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干预金融市场、直接参与通用公司的运作。

2.政权的统

一、思想的统一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高昂建设热情

苏共经过艰苦残酷的斗争,肃清了国内的反动势力,也镇压了所有的反对者。虽然我个人认为血腥的镇压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政治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镇压之后在苏联国内苏共的统治能力大大加强、思想高度统一,在社会主义理想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凝聚在一起,爆发出了空前的建设热情。采煤工斯达汉洛夫作为一面旗帜被高调宣传之后,苏联工人阶级更是热情高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竟提高了82%。他们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之高,令前去考察取经的欧美人士惊异。

思想的统一,往往能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理想的指引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苏共的政治政策,使苏联工人团结起来,用极大的热情参与这个新生国家的建设。这一点在我国也得到了验证。铁人王进喜就是一面为建设国家而不惧一切、不惜一切的旗帜。

3.领导阶层革命意志坚定、发展目标明确

苏联初期,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自然灾害,国内经济极为困难。1918年出现了粮食危机,但是有权调拨千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竟在一次会议上饿得昏倒了。从中可以看到列宁时期的苏共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的特权。这是苏共可以在艰苦条件下依旧得到工人阶级拥护支持的重要原因。而且坚定的革命意志使苏共干部集中精力于国家的建设,没有想过花时间去享受特权,使政府的工作效率较高,让各种政策都得到了充分的执行,朝着预定目标步步前进。可以说,苏联的快速发展,部分源于革命意志坚定的苏共干部党员的无私奉献。

建国初期苏共领导人认识到,虽然击退了欧洲国家联军的武装干涉,但苏俄落后的工业不足以完全地保卫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都将工业作为重点去发展,努力赶上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步伐。这无疑为苏联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一方向在后来变得不再正确,但在立国之初是必要且迫切的。根据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是每一个国家不被淘汰都必须做好的,尤其是新生的国家和落后的国家。当今,虽然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但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好自己的选择,朝着对自己民族有利的目标坚定前进。

二、苏联衰亡的教训

1.特权阶层贪污腐败致使苏共失去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

苏联的特权现象,经过建国初期的十来年后就渐渐显露,二战后形成了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时期,强调干部的稳定,“终身制”开始大行其道。这样的结果是形成“官僚氏族集团”,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些官僚氏族集团腐蚀了苏共的执政能力,使苏共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直至完全丧失民心,得不到人民支持,惨淡解散,政权旁落。更严重的是特权阶级的渎职,致使苏联国内问题不能反映到决

策层,使政策越来越脱离实际,尤其是经济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落后欧美,使人民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倒向了西方的所谓自由主义。

纵观历史,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导致改朝换代不胜枚举,虽然苏联的建立不同于一般的政权更替,但他的命运依旧没逃过历史的碾压,最终被腐蚀了根基,一个超级大国轰然倒下,令世人震惊、深思。贪污腐败虽不能说要为苏联的解体负全责,但这是重要原因之一了。况且除了强敌入侵、自然天灾,又有几个国家是因为单一的原因亡国的?都是种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贪污腐败太常见罢了。

2.国家经济结构失衡、体制僵化、农业失败造成国家崩溃

苏联的重工业与军事工业极度发达,其军力在70年代甚至超越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力在世界各地与美国针锋相对。虽然苏联成立之后,俄罗斯人不再仅仅是依靠强大的武力而是倚靠雄厚国力称雄全球,但可能是骨子里的尚武精神使苏联人热衷于武力解决问题,大力发展军工,展开军备竞赛,致使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失衡的结果是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苏联国力的提升而同步提高,苏联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一直处在战时经济体制的紧缺状态下,引起了普通群众的普遍不满,致使部分人倒向了西方丰富的物质生活,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吸引力。

苏联农业的失败,也是其最终解体的根源之一。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一切工业的基础,虽然工业化开始时不得不靠工农业的剪刀差去发展工业,但这也是有一个限度的。到了后来,工业必须反哺农业。但苏联领导人一直忽视了这个问题,将农民看做小资产阶级的一份子,把他们当做阶级敌人对待,一直剥削农民,以致农民们失去劳动积极性,苏联农业长时间萎靡不振,粮食产量不足,到后来竟要依靠进口粮食,不得不说苏联农业总体上讲是彻底失败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们不得不确保粮食安全,所以必须重视农业问题。

3.错误处理民族问题导致加盟共和国纷纷脱离苏联,最终苏联解体

众所周知,苏联国土面积世界第一,但苏俄土地大多是沙俄时期侵略扩张的战利品。沙俄征服了120多个民族,但也埋下了国家分裂的祸根。列宁认为苏联采取联邦制度是向最终统一的过渡,要经过相当长时间去完成民族融合,但继任者过于急于求成,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影响下,人为加速民族融合进程,不顾及历史沿袭,以行政命令代替协商解决,造成民族关系紧张,且占总人口不足50%的俄罗斯人却拥有90%以上的政府要职,享有政治特权。苏联领导人忽视了实际情况,认为民族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的建成已经解决,错误估计形势,造成民族分离主义大肆传播,特别是90年代初加盟共和国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顶峰,最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退出苏联,直至俄罗斯共和国退出,苏联解体。民族分离主义虽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但在解体过程中充当了主角,是苏联解体的推手。

民族问题在多民族国家始终有着重要地位,虽然强大的主体民族可以暂时的压制少数民族,但压制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协商解决才可能不出问题。压制的后果就是问题最终集中地爆发,爆发得彻底,爆发得无可挽回。

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加强廉政建设、反贪反腐,确保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

我国现在的贪污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也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借口。贪污腐败不仅腐蚀政党的执政能力,更会导致政党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持,最终走向失败与灭亡。任何贪污腐败的政党,注定失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了。现在“送红包”现象较为严重,也许就是上层部分人贪腐在基层的反应。或者说,贪污腐败也成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了,不是短时间可以杜绝的。所以,加强法制规范、法律监督、惩戒力度,从严从重处罚贪污腐败分子,在当今中国显得必要而且迫切,是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苏共的失败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也许如新加坡那样高薪养廉、严厉罚贪是我们现在可以采取的较为可行的措施,让各层干部可以安心的工作,不用为物质问题分心进而贪腐。这是物质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仅仅只有物质措施是绝对不够的,加强先进性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必须同步采取的政策。

2.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苏联人社会主义信念丧失的结果,在美苏的竞争中,苏联并未表现出超越美国的优势,尤其是经济的崩溃使得广大人民失望不已,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纷纷转投资本主义的怀抱,社会主义阵营不攻自破。连赫鲁晓夫都对自己的弟弟说不再相信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只是拿来糊弄老百姓的。面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冲击,我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思想教育不仅要面对群众,更要面对共产党员。如果共产党员都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难想象普通群众还会相信共产主义。加强党员的思想就是要凝聚党员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社会主义的践行;同时,这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甚至比物质措施重要的多。

3.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改善经济结构

经济始终是国家民生的命脉,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历了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概念深入人心,没有国家的强力监管,资本贪婪逐利的特性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现今我国工业过度依赖出口贸易,致使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深受影响,这警示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美国作为自由经济的代表,周期性的经历经济危机,虽然美国通过转嫁、美元等手段化解了多次危机,也在几次危机中通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生活顺利复苏,但这种危机能保证每次都被化解吗?我们要看到自由经济

的弊端,在未发生危机时就用国家力量正确适度地干预经济生活,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危机。也许下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就是另一次大战的祸根,或者说导致又一些国家分崩离析。

同时,在我国这种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半的国家,农业必定是立国的根本,我们不得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力水平,是当今中国农业的努力方向。13亿人的吃饭问题高于其他一切问题,13亿人的温饱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结束语:

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及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自行解体,不仅深深地震撼了世界,也留下长远的沉思。如普金所言,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是没有良心,但想恢复苏联是没有头脑。我们可以做的,是在追思苏联的同时避免重蹈覆辙,是在苏联失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的更远。

参考资料

《苏联兴亡史论》陆南泉

《大国崛起》

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范文第5篇

《高等教育系统》对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视线——自下而上的视线, 整个研究始终贯彻着从基层到顶端的研究过程。研究从系统的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得出高等教育系统分权、多元、合理的无序状态的结论。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与改革, 都是由国家推动, 国家通过会议、文件精神的传达, 通过从教育部到教育厅到高校的层层“贯彻落实”来推动改革和发展。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研究模式, 存在着一定的被动和消极的影响。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不同的研究视线。

1 知识是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 该书将知识作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高等教育系统》的研究是从知识开始的。“任务和工作者围绕许多知识群类而结合;知识专业是一切其他工作的基础。”“知识是学术系统中人们赖以开展工作的基本材料……”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知识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领域, 它是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比而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培养任务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并以此为中心。《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强调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这导致了自上而下的管理。国家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等教育承担着非常繁重的德育教育的任务。高校的中心围着上级管理部门的会议、文件精神转。国家需要特定人才, 高校承担培养特定人才的任务, 这种模式有一定被动。

2 学科是最重要的组织基础, 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科为中心, 同时凝集于事业单位

《高等教育系统》在研究基本要素“工作”是从“学科”开始的, 认为“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科为研究的中心”、“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所在院校。”并指出三点支持学科作为基层组织比院校更重要的理由:“学术系统中的核心成员单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院校中每一个学科单位都在第一线工作中拥有不证自明的和公开承认的首要地位。”“核心成员群体的特征对组织的所有其他重要方面都具有影响。”学科作为院校中基层组织单位, 却是发挥着关键作用, 可以看出, 自下而上的视线在研究的优势。

自上而下的研究视线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宏观的高等教育体制的研究上, 其研究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高等学校的管理。在学科和院校的关系上就更多关注学院, 并以学院为出发点。这种视线容易导致一刀切的模式。当国家提出“教育大众化”时, 高校企图一夜之间从专科学校变为综合性大学, 因此要扩大学院, 丰富学院的各学科, 从而纷纷设置各个学科。然而, 因为这种自上而下的盲目性, 没有考虑到学科整体的布局、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学院师资力量, 导致了学科的重复设置,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师资力量薄弱造成教育质量的低下……我国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应加强对学科的研究, 将学科作为基层的研究对象, 这是高等教育的理想所在。

3 高校学术系统的合法权力要采取多种形式, 排除自上而下管理的“集权”模式, 使多种权力组合形成高等学校管理分权和合理的无序状态

《高等教育系统》认为, “学术权力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底部沉重, 影响弥散和决策渐进。”《高等教育系统》研究高校的权力层次从系讲座, 到学部, 再到大学或学院, 然后是多校区的学术管理组织, 接着是是州、省或市政府, 最后是一国的政府及其有关部局与立法机构。自下而上, 重视研究底部权力的作用, 结合多种权力形式的分解和组合, 得出高校的权力是分散的, 高校的理想状态是一种合理的无序状态。

伯顿·R·克拉克在结论中高度称赞这种无序状态。他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最大需求莫过于这样一种看似混乱的局面:个人和团体都各显神通, 彼此间的矛盾都通过非正式或半正式的渠道来协商解决。这种方法往往能够渠道用严密的组织控制的方式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权力配置, 存在这书中指出的教训:一旦把权力交给某位能人, 并且有一群专家在他身边出谋划策, 一切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思路是一种“能人决策, 下面贯彻”的思想。对权力的研究是从中央到省到高校, 再到二级学院和系的。这是自上而下的思想导致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政府本位”和“行政本位”。一方面, 在高校与系统外部之间是政府本位的管理, 管理被视作领导与控制,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上下级关系。《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免。”视校长为党的干部, 要按照党管干部的规定来任免, 使得高校难以实现自主权, 而听从于任命的上级机关。另一方面, 在高校内部是行政本位,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20多年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 体制改革还是围绕着行政本位做文章, 很少讨论其他权力的作用。高等教育是金字塔结构的组成部分, 行政级别和官本位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占据主导位置。大学处长、分院院长以及系主任的产生也是任命制, 对上级负责。对于权力配置的问题, 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对策和建议, 但我认为, 关键问题还是要有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视线, 使权力得到分权, 遵循高等教育系统的规律, 形成多元和形成合理的无序状态。

高等教育系统是具有复杂性和独立性的, 我们要学会用从高校的最基础的“知识”入手, 始终运用从基层单位到顶端的研究、管理过程, 客观地得出结论, 这样, 在新一轮改革中更加关注微观,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摘要:伯顿·R·克拉克编著的《高等教育系统》对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研究从系统的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整个研究始终贯彻着从基层到顶端的研究过程, 得出高等教育系统分权、多元、合理的无序状态的结论。这种自下而上的管理研究方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实践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1] 解飞厚.试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权力配置[Z].中国网, 2004, 9, 14.

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范文第6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则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句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智理名言,意义至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这则论语还表现出了孔子的两个精神:一,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二,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的精神。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上一篇:名著阅读活动方案范文下一篇:碧桂园市场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