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营养范文

2023-12-08

孩子心理营养范文第1篇

单亲家庭的小孩,在教育方面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尤其是身边的小朋友谈起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时候,单亲家庭生长的孩子在心灵上,有着更多爱的空缺。单亲母亲在生活中需要一些技巧针对孩子进行教育。现在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单亲母亲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吧,你是单亲母亲吗?在教育孩子这一块,一定要掌握好诀窍。

专家认为单亲母亲带着孩子本来就很辛苦,当小孩渐渐长大的时候,你会发现教育他们会变得更加困难。单亲母亲教育孩子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当孩子渐渐长大,开始懂事的时候,其实母亲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回避自己婚姻的问题,因为你的一再隐瞒,其实会造成孩子思想上更多的不理解。当你与小孩解释清楚,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婚这样的方式,我相信懂事 的小孩,都是会理解妈妈的。

不管父母当初离婚的原因是什么,妈妈们一定不要一直在孩子面前说父亲不好,因为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爸爸一定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假如这样的思想被你的言行打碎,其实对小孩子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情。其实作为母亲,就算已经离婚了,也应该在孩子面前,塑造一个伟大的爸爸形象,让他们觉得父亲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这样一来就算身边的小 朋友提起自己父亲的时候,单亲家庭出身的孩子,也会很自豪地提起自己的爸爸。

一定要跟孩子解释清楚,妈妈爸爸离婚是大人们的问题,绝对不是因为不爱小孩了才选择离婚,让他们知道不管父亲在不在身边,都一样非常的爱你。有时候可以多让爸爸与孩子们见面,相信每个孩子在需要母爱的同时,也缺少不了父亲的爱。

有些母亲心胸比较狭隘,不愿意让小孩与父亲有任何的接触,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不仅仅剥夺了孩子拥有父爱的权利,还会让小孩产生对母亲的不理解,甚至有抵抗的心理。现在很多聪明的小孩,都是因为有着父亲的教育,也能够培养小孩更加大胆的一面。

当父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却因为临时有事情不能够赴约,这时候母亲一定不能一直在孩子面前责怪父亲不守信用,因为这样就会造成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了。妈妈们其实可以请孩子的叔叔或者舅舅来代替父亲。小孩子毕竟年纪比较小,有人带着他一块玩,就能够将不开心的事情,忘记。

对于单亲的小孩,很多长辈都会非常的疼爱,也许是因为缺少了父亲,所以想要用尽全力,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但是疼爱也需要有一定的界限,不然就会变成溺爱,孩子一旦习惯你所给予的,慢慢地就会要得更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好的习惯。

单亲母亲教育孩子的过程,肯定会比平常的家庭来的辛苦,但是既然已经选择,就要做到母亲的应尽的责任,以上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单亲妈妈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与孩子做好朋友,成为他们诉说心事的对象,相信这样的关系,能够促进母亲和孩子之的情感,亲密无间其实很简单。当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懂得母亲的不容易,将会更加努力,来回报您。

孩子心理营养范文第2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中心小学 韩秀芳

教育是丰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教育是培养,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对人对事正确的看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教育也是分享,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围绕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交流就是一种分享。

说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话题其实很沉重,我们几位在和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发现,很多人对健康的认识是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就是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身心”健康才算真正的健康。

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九个方面,包括入学适应问题、学习方面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意志障碍、问题行为、人格障碍、依赖心理、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今天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一起来认识问题,面对问题,主要有段文艳老师和我讲述两个孩子的故事,希望所有的人都投入进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而积极寻找对策,完成答卷,促进我们身边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一)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干脆寄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孩子的生活缺乏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或者自己身体有残疾,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形成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实践证明,父母完善的性格、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指导、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且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3、家长对孩子严没“度”,爱没“方”。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大多数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一家人围着“宝贝疙瘩”转,事事顺从孩子,养成了孩子自私、任性、专横等毛病。

4、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思想难以沟通。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吃这吃那,光在物质上尊重孩子,而在精神上不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对待孩子。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动物,就因为需要精神生活,现在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动物”养。同时,由于成年人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接受较慢、较少,而儿童正处于学习阶段,接受新事物快。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存在许多困难。

(二)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严重伤害,久而久之会产生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三)社会原因。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负面作用,实际上起了教唆作用,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这一切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不健康心理。相比之下,面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三、个案追踪

1、没有妈妈的鹏鹏

他从没见过他妈妈,爸爸经常在外地,基本不管他,跟着姑姑生活。但不知道感恩,没有责任心。脑子很从聪明的,但是真的是没有责任感,所以成绩很一般。这次爸爸过了一年多回来,带他买了好几件衣服,一直在班级炫耀。

2、多次旷课的小辉

说到小辉,眼前就会闪现他瘦瘦的身影,似乎长年营养不良,低垂的脑袋,躲闪的眼神,木讷的表情,紧闭的双唇,飘忽的字迹……这一切都汇聚到这个孩子身上,怎不让人心疼?!一定要帮帮这个孩子,救救这个孩子。

他生活在出租房里,房屋低矮,阴暗潮湿,相依相伴的是父亲。父母在他幼时就不和,母亲是带着女儿和他爸结婚的,由于生活的艰辛,导致父母常为琐事争吵,母亲在他四年级的时候出走了,这对他父亲的打击非常大,他父亲开始变得烦躁、唠叨,一度把孩子丢在家里自己独自去寻妻。孩子本来就自卑的内心变得更严重了,心门上了锁,成绩开始一蹶不振。

经过和他父亲多次反复的沟通,他父亲意识到了养育孩子的责任不容懈怠,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开始转变。改变了原来打骂的方式,每天都接送孩子,风雨无阻。却不知什么原因,孩子的心却怎么也暖不过来,脾气反倒随着年纪的增长而越变越坏。开口就问老爸要钱,因为早饭时常来不及吃,他父亲常常给孩子三元五元零钱让孩子买了吃,可哪知道孩子经常是饿着肚子上课,省下钱来打游戏。说到打游戏,这恐怕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很多外来工子女都是独处在家的时间很多,一有诱惑就控制不住脚步,结交了不良的“朋友”,陷入游戏的深渊。

为此,我有建议他父亲每天保证他吃好早饭再来学校,不要给孩子钱,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幕,孩子开始每天管父亲要钱,不给钱就闹,甚至埋怨和责怪父亲没有用,不会挣钱,再后来就不肯来读书了。

逃学的日子终于因为有了第一次而一发不可收拾,每到星期一,我们总会先看看陈浩辉的位置,他也似乎总是星期一不来。原因很多,发烧、拉肚子等。除了身体的疾病,他的内心也开始出了毛病。 我们曾多次劝孩子要善待父亲,体谅大人,珍惜现有的一切,不要觉得不幸。心理健康咨询专家王燕老师也被我们请来倾听他们的故事,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牢笼。无奈,效果很不好。

孩子继续变本加厉的往坏的方向发展,揪心、揪心啊。住网吧,逃学,生病,争吵几乎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我和赵老师上门请过三回,班里的孩子也都很关心他,给他送水果,教他做功课,陪他上下学,甚至愿意把陈浩辉接到自己家去住。

这样的日子反反复复了不知道多少回,最近,他提出来要买一台电脑,否则就不上学。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要扎扎实实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个体成长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班内情况,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的烦恼得到解脱,帮助他们解决儿童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这种自我教育活动应注意以下三个特征:

(1)把小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可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2)以小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个体为中心,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教会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以及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快的成长起来。

(3)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小学生之间如果有共同的爱好,彼此更容易理解、沟通。他们可以不加掩饰,坦诚直言,以心对心地进行交流。通过他助、互助、自助,创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来充分开发集体的教育资源,确保这种良性机制的形成。

2、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养,使之成为高水准的心理辅导员。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1)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不能单纯以分数成绩来衡量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准确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加内动力。这对学生消除厌学、自卑心理障碍颇有功效。

(2)针对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可采取“角色易位法”。即让其站到对方角度想问题,与对方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心理与思想,将心比心,从而化解矛盾,消除逆反心理。要求教师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春风化雨般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此法对有攻击性 行为、与教师搞对立及经常破坏纪律的学生效果颇佳。

(3)用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学生。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在班里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学生感到愉快、温暖。这对消除厌学、忧郁、自卑、紧张等心理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队会、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中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心理疾病,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尤为重要。

(1)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率。

(2)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心理档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协调自己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塑造一个被社会欢迎又适合自我需要的人,并及时化解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3)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让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改善家庭气氛,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取得共识,是家庭、学校教育力量一致的前提,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4)有利于防治心理疾患,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早期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有利于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填蚁穴于堤溃前。

4、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适时适地因材施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更需要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二)合理引导,综合治理,形成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依托影视、报刊等媒体,面向儿童开展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系列教育活动。设立文化娱乐基地,使青少年有健康的活动场所。

(三)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议,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家庭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力度,教育学生读书、看电视节目、上网要有选择,远离“精神垃圾”。除此以外,学校应经常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关心社会,不断增强是非辨别能力,提高学生抵御不良风气的“免疫力”。

孩子心理营养范文第3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中心小学 韩秀芳

教育是丰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教育是培养,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对人对事正确的看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教育也是分享,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围绕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交流就是一种分享。

说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话题其实很沉重,我们几位在和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发现,很多人对健康的认识是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就是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身心”健康才算真正的健康。

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九个方面,包括入学适应问题、学习方面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意志障碍、问题行为、人格障碍、依赖心理、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今天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一起来认识问题,面对问题,主要有段文艳老师和我讲述两个孩子的故事,希望所有的人都投入进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而积极寻找对策,完成答卷,促进我们身边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一)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干脆寄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孩子的生活缺乏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或者自己身体有残疾,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形成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实践证明,父母完善的性格、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指导、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且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3、家长对孩子严没“度”,爱没“方”。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大多数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一家人围着“宝贝疙瘩”转,事事顺从孩子,养成了孩子自私、任性、专横等毛病。

4、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思想难以沟通。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吃这吃那,光在物质上尊重孩子,而在精神上不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对待孩子。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动物,就因为需要精神生活,现在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动物”养。同时,由于成年人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接受较慢、较少,而儿童正处于学习阶段,接受新事物快。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存在许多困难。

(二)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严重伤害,久而久之会产生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三)社会原因。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负面作用,实际上起了教唆作用,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这一切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不健康心理。相比之下,面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三、个案追踪

1、没有妈妈的鹏鹏

他从没见过他妈妈,爸爸经常在外地,基本不管他,跟着姑姑生活。但不知道感恩,没有责任心。脑子很从聪明的,但是真的是没有责任感,所以成绩很一般。这次爸爸过了一年多回来,带他买了好几件衣服,一直在班级炫耀。

2、多次旷课的小辉

说到小辉,眼前就会闪现他瘦瘦的身影,似乎长年营养不良,低垂的脑袋,躲闪的眼神,木讷的表情,紧闭的双唇,飘忽的字迹……这一切都汇聚到这个孩子身上,怎不让人心疼?!一定要帮帮这个孩子,救救这个孩子。

他生活在出租房里,房屋低矮,阴暗潮湿,相依相伴的是父亲。父母在他幼时就不和,母亲是带着女儿和他爸结婚的,由于生活的艰辛,导致父母常为琐事争吵,母亲在他四年级的时候出走了,这对他父亲的打击非常大,他父亲开始变得烦躁、唠叨,一度把孩子丢在家里自己独自去寻妻。孩子本来就自卑的内心变得更严重了,心门上了锁,成绩开始一蹶不振。

经过和他父亲多次反复的沟通,他父亲意识到了养育孩子的责任不容懈怠,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开始转变。改变了原来打骂的方式,每天都接送孩子,风雨无阻。却不知什么原因,孩子的心却怎么也暖不过来,脾气反倒随着年纪的增长而越变越坏。开口就问老爸要钱,因为早饭时常来不及吃,他父亲常常给孩子三元五元零钱让孩子买了吃,可哪知道孩子经常是饿着肚子上课,省下钱来打游戏。说到打游戏,这恐怕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很多外来工子女都是独处在家的时间很多,一有诱惑就控制不住脚步,结交了不良的“朋友”,陷入游戏的深渊。

为此,我有建议他父亲每天保证他吃好早饭再来学校,不要给孩子钱,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幕,孩子开始每天管父亲要钱,不给钱就闹,甚至埋怨和责怪父亲没有用,不会挣钱,再后来就不肯来读书了。

逃学的日子终于因为有了第一次而一发不可收拾,每到星期一,我们总会先看看陈浩辉的位置,他也似乎总是星期一不来。原因很多,发烧、拉肚子等。除了身体的疾病,他的内心也开始出了毛病。 我们曾多次劝孩子要善待父亲,体谅大人,珍惜现有的一切,不要觉得不幸。心理健康咨询专家王燕老师也被我们请来倾听他们的故事,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牢笼。无奈,效果很不好。

孩子继续变本加厉的往坏的方向发展,揪心、揪心啊。住网吧,逃学,生病,争吵几乎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我和赵老师上门请过三回,班里的孩子也都很关心他,给他送水果,教他做功课,陪他上下学,甚至愿意把陈浩辉接到自己家去住。

这样的日子反反复复了不知道多少回,最近,他提出来要买一台电脑,否则就不上学。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要扎扎实实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个体成长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班内情况,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的烦恼得到解脱,帮助他们解决儿童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这种自我教育活动应注意以下三个特征:

(1)把小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可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2)以小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个体为中心,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教会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以及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快的成长起来。

(3)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小学生之间如果有共同的爱好,彼此更容易理解、沟通。他们可以不加掩饰,坦诚直言,以心对心地进行交流。通过他助、互助、自助,创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来充分开发集体的教育资源,确保这种良性机制的形成。

2、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养,使之成为高水准的心理辅导员。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1)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不能单纯以分数成绩来衡量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准确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加内动力。这对学生消除厌学、自卑心理障碍颇有功效。

(2)针对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可采取“角色易位法”。即让其站到对方角度想问题,与对方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心理与思想,将心比心,从而化解矛盾,消除逆反心理。要求教师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春风化雨般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此法对有攻击性 行为、与教师搞对立及经常破坏纪律的学生效果颇佳。

(3)用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学生。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在班里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学生感到愉快、温暖。这对消除厌学、忧郁、自卑、紧张等心理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队会、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中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心理疾病,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尤为重要。

(1)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率。

(2)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心理档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协调自己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塑造一个被社会欢迎又适合自我需要的人,并及时化解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3)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让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改善家庭气氛,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取得共识,是家庭、学校教育力量一致的前提,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4)有利于防治心理疾患,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早期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有利于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填蚁穴于堤溃前。

4、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适时适地因材施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更需要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二)合理引导,综合治理,形成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依托影视、报刊等媒体,面向儿童开展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系列教育活动。设立文化娱乐基地,使青少年有健康的活动场所。

(三)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议,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家庭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力度,教育学生读书、看电视节目、上网要有选择,远离“精神垃圾”。除此以外,学校应经常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关心社会,不断增强是非辨别能力,提高学生抵御不良风气的“免疫力”。

孩子心理营养范文第4篇

山东博兴实验小学霍兴英

如果孩子对失败非常恐惧,整日里战战兢兢,那么,他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种孩子往往只想如何避免失败,对任何事物都丧失了好奇心和尝试的兴趣,根本没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还表现为有自卑感。

心理被动的孩子,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对自

己没有信心,对失败感到非常恐惧,遇事畏首畏尾,上课不敢发言,见生人怕羞,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表现为安于现状,没有进取心。例如,心理被动的孩子,总认为自己脑子笨,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成功,因而也就不会去争取。这样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也限制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孩子发展下去很难有创造性。

孩子心理被动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后天生活、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家长不适当的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上学后,尽管他的自我评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家长对他的评价对他的自我意识仍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家长经常说他“笨”、“傻”和“这么点事都做不好”之类的话,他就会认为自己不聪明,比别人差,做起事来就会畏畏缩缩,信心不足。如果家长说他“聪明”、“能干”,他就会认为自己很能干,很不错,做起事来很有信心。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非常重要,不要轻易对孩子下消极性的结论。但是有的家长过高地估计自己孩子的能力,派给孩子力所不能及的学习任务,孩子完成不了,就不耐烦的训斥、指责:“你真是个笨蛋,什么也学不好。”这就肯定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它产生自卑感,心理被动。孩子心理被动,家长千万要警惕,及时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他便会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无用之人。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心理被动的孩子,使它变得积极主动呢?

第一,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心理被动的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往往是学习不主动、不积极,仅仅是应付差事,因而学习成绩也差。这就需要家长设法使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产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平时的学习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它的学习成绩逐渐的提高。一定注意不必一下提出过高要求。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要求越高越好,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成为神童,其结果就是让一个小学生和一个高中生比赛,孩子认为肯定会失败,就会产生绝望的想法,因而失去努力进取的愿望。当然,家长也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如果只给孩子提过低的要求,就如同让孩子和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赛跑一样,使孩子感到对手太弱,不用费力就能成功,因而就不会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热情。一般来说,要求要设立在只要努力即可达到的水平上,这样才能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努力进取。例如:孩子原来考试不及格,你就应该以达到及格为目标,当各科都及格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一步步来完成。如果目标比较适合孩子的水平,孩子就会竭力去争取,一旦目标达到他将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信心更足,并由此产生“下次要更努力”的愿望。这样,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

第二,关心和尊重孩子

孩子尽管小,但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希望家长尊重他,把他当大人看待。如果家长不尊重他,就会伤害她的自尊心。

小学生缺少经验,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体验到失败。而且,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很难达到“屡败屡战”,“败而不馁”的境界。因而经常会因为一点点的失败而灰心丧气、情绪低落。例如,孩子某一次考试不理想,就会感到非常难过。此时,家长如果不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不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也不体谅孩子内心的痛苦,反而一味地指责和埋怨,甚至打骂,就只会使孩子自卑感越来越重,心理越来越被动,严重的还能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立情绪,出现隔阂。相反,家长如果根据孩子失败的具体原因,比如学习方法不对头,考试紧张等,给予具体的帮助,让她树立信心争取下次考好,孩子也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感到恐惧、失望,即使有一点苗头,也会随着他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很快被克服,心理就不会被动。

第三,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

如果从吸取教训的角度来看,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若从摆脱心理被动的角度来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以成功培养成功,因为只有成功的孩子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大的成功。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创造一定的机会,让孩子做的事,每次都能做成,争取的目标每次都能够达到。在孩子获得成功之后,家长要及时鼓励,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再提出一些更高的、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例如,学习上一向考不及格的孩子,考及格了就是一大进步,应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再要求他在班里的成绩达到中等水平。达到这个目标后,再激励他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这样,就可以提高孩子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也就不会给自卑心理留下可钻的空子,心理也就不会被动。

第四,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家长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心理被动的有效措施。为了克服孩子的心理被动,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有知识、有能力,并不比其他人差。如果孩子知识贫乏,闭目塞听,什么也不知道,那么,被动的心理是无法避免的。

总之,对于有被动心理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关心他,尊重他,帮助他树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目标,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练自己,使

孩子尽快从被动中走出来。

孩子心理营养范文第5篇

如何才能在不重装系统的情况下修改系统登录密码呢?只要您通过搜索引擎查一下,就可以找到许多方法。这些方法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用系统内置的Administrator系统超级用户登录。在默认情况下,Administrator账号的密码是空的。因此,我们可在“带命令行的安全模式”下,以系统超级用户Administrator的身份进入系统,然后用“Net User”命令强制更改用户密码或新建用户账号。也可在出现经典登录界面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时,输入Administrator账号,再用空密码进入系统(在Windows XP中如不出现经典登录界面,可按住Ctrl+Alt后连按两下Del键即可)。用这种方法登录系统后,我们就可以删除或新建用户账号了。

然而,这种方法只能对付系统本来就没有给默认的Administrator账号设置密码的情况。要是原系统中已经给它设置了密码,则根本无法用这种方法登录系统,更不要说用“Net user”了。

2. 删除系统文件夹System32//Config下的SAM文件。这种方法只在Windows 2000中有效,要是用来对付Windows XP和Windows 2003,则会在启动系统时出现“安全账户初始化失败”的提示,使整个系统无法使用。

3. 在DOS状态下,将系统文件夹System32下的logon.scr改成其他名称,再将cmd.exe改成logon.scr后重新启动系统。等上10 分钟后,系统会将改了名的cmd.exe文件当作屏幕保护程序自动运行,这样便进入DOS界面。这时,我们就可用net user命令给系统添加用户或更改密码了。但实际上,在Windows XP SP1(SP2)和Windows 2003中,用这种方法进入后,不再像前几个版本一样具有系统超级用户Administrator权限。当用Net user添加用户时,系统会提示“发生系统错误。拒绝访问”,让你根本无法添加用户。

4. 用WindowsKey、DreamPackPL等软件更改系统登录密码。但这些软件不是找不到有效的注册码,就是界面不够友善,操作步骤也太复杂。对于一般用户而言,面对一串串英文往往会不知所措。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轻松修改系统登录密码呢?答案是肯定的。ERD Commander 2003就是一款可以轻松修改系统管理员密码的傻瓜化软件,而且这款软件对Windows 2000/XP/2003各种版本的系统均有效。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这款软件的用法。

1. 下载ERD Commander 2003(下载地址为/SoftDown.asp?ID=3161&action=1 )。下载完成后先将 “WinPE+ERD2003.rar”文件的扩展名更改为“。Iso”,然后用刻录机将此ISO镜像刻录成CD.

2. 用此CD启动电脑,进入ERD Commander 2003启动界面。在启动过程中, ERD 2003可能会让用户针对系统硬件配置进行一些选择。由于我们的目的只是借它来修改密码,所以一路选“是”即可。

3. 接下来,ERD 2003会在你的硬盘里搜索所有已安装的系统,搜索完毕后让你选择要修改登录密码的系统所在目录,选择好后按[确定]便可进入ERD 2003桌面。

4. ERD 2003的界面与Windows XP类似。单击任务栏上的[开始]按钮,选择“管理工具→密码修改”命令,即弹出“ERD Commander 2003 Locksmith Wizard”欢迎页。点击“Next”,出现了修改系统登录密码的对话框。在对话框中先选择一个用户名,然后在下面的密码框中输入你要设置的密码。完成后再点击[Next],系统提示“密码修改成功,请重新启动计算机测试新密码”。点击[Finish]之后按提示重启系统,这时用你修改的密码就可登录对应的账户了。

孩子心理营养范文第6篇

看着题目,我情不自禁打开书页,文中纯真柔软的文字让我认识了一位至纯至真的母亲,她不再是那个文笔犀利的犹如剑客的龙应台。现在,她仅仅是一位母亲,有着款款深情、有着淡淡忧伤,有着暖暖的感动。介绍中说她“是在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这让我不仅想起《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我们要感谢孩子,更要让他感受心灵的幸福,因为成长是一件神秘而复杂的事情,学会幸福远比一次考试成绩,一张奖状包含的意义大。作为母亲,要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和一生里来比较,那其实并不长。作为母亲有义务,更要从美丽的细节开始,捕捉那些一闪而逝的契机,在朴素的生活中培养孩子有一颗懂得幸福的心。台湾作家张文亮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告诉父母,“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在《一只老鼠》一章中妈妈从抽屉中抽出一张纸,“来,我帮你把线画好,很简单嘛,一行就好——”。“为什么?”安安忍不住了,生气地注视着母亲,从椅子上滑下来,大声嚷着,“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得好、写得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泪水涌上了他的眼睛,他咆哮着说:“你总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得一只老鼠,就得一只老鼠呀……”。

看哪,和我的孩子多像。我督促他写作业,要求做到“又快又好!”孩子抬起头:“妈妈,你是要快还是好?我只能做到一项!”“必须又快又好!”孩子的脸涨得通红,冲我喊道:“我没办法做到那么好,我一个人比不过你们班那么多人!我比不上赵如远哥哥聪明,我比不上高鑫哥哥懂事,我比不上张家良哥哥书法好,我比不上张敏轩哥哥会唱歌,我不想比!”

沉默,他低头看着划了叉的作业本。我准备撕掉本子的手停住,转而轻轻拍拍他的肩膀,这个在班里个子较高却年龄偏小的男生,这个一向乖巧懂事、快乐阳光的男孩,该积攒了多少愤怒和委屈?他没有错,他只是城实地告诉妈妈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他有权利不和比他大六岁的哥哥姐姐们比较,因为他做老师的妈妈心里永远有数不清的优秀孩子,他使尽浑生解数也是比不完的。我点点头,像是对我自己说:“做好,哪怕慢一点,好吗?”“他点点头,强忍的泪水这才滴落,在作业本上点染了一朵小花。 “没关系,孩子,慢慢来!”

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其实是我们向童年学习的过程,学习我们早已忘掉的那些细腻美好,学习怎样和自己相处。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告诫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人:“父母对一切都麻木了,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不再拥有的的朝气和能量去唤醒他们。”是啊,每个人的童年都包含着一个神奇的秘密,开启秘密的钥匙掌握在孩子手中,父母只有俯下身子,放下高高在上的心,蹲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看世界,才能窥得那秘密花园里的动人风景。

上一篇:好男儿要当兵范文下一篇:洪水灾害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