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

2023-09-22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一、填空题(共10分,每题2分)

1. 是人脑特有的产物,是人意识所具有的能动性的体现,是个体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活动。

2. 信心、诚实、希望、乐观、勇气、进去、慷慨、容忍、机智、诚恳等都是正面的,它们统称为的心态,也是正确的心态。

3.造成压力的潜在因素可分为三大类: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

4. 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新鲜事物以及发现新观点的能力,它是一种基于概念及精神上的人类精神现象。

5. 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案例都在证明,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乃至命运的最决定性因素。

6. 是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7.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着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8.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成果需要个人知识管理,个人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保持。 9. 是指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交集在一起共同工作。 10. 管理是一种参与式、民主式并自我控制的管理态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团队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 ()就是个人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感知。

[A] 消极心态

[B] 自卑感

[C] 自负心理

[D] 缺陷

2. ()是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治学成事之道,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A] 智商

[B] 智能

[C] 勤奋

[D] 执着

3. 在当今社会利益关系重组和社会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成为人际交往的准则。

[A] 诚实和信任

[B] 自信和善良

[C] 责任和荣耀

[D] 关系和地位

4. 日益激烈的竞争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压力的漩涡之中,人人感到危机四伏。()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的过程。

[A] 情绪控制

[B] 社会实践

[C] 压力管理

[D] 心理治疗 5.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应付难以相处的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

[A] 灵活

[B] 改变

[C] 理解

[D] 忠于自我

6. 生活中,失败平庸者多事()有问题。遇到困难不是想着激流勇进而是知难而退,他们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欲望,只有消极逃避甚至放弃的想法。

[A] 意识形态[B] 思维方式

[C] 思想陈旧

[D] 心态观念 7. ()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A]阶层固化

[B]信仰缺失

[C] 贫富不均

[D]经济发展

8. ()源于组织管理,它是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和质化的知识体系,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体系中,形成永不间断的个人知识到组织智慧的循环。

[A] 终身学习

[B] 知识管理

[C] 时间管理

[D] 信息管理

9. 创新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A] 客观事物

[B] 主观思想

[C] 创新思维

[D] 知识结构

10. 执行力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执行力就是(),“说”和“做”、“知”与“行”的一致。

[A] 知行合一

[B] 身体力行

[C] 言行一致

[D] 具体实施

三、多项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选答案中有错误选项,该题得零分,但是不倒扣分;如果答案中没有错误选项,但正确选项未全数选出,则选择的每个选项得1分) 1. 领导力是支撑领导行为的各种领导能力的总称,中国科学院课题组经过攻关,基于领导过程构建了领导力五力模型,主要包括()。

[A] 前瞻力

[B] 决断力

[C] 控制力

[D] 影响力[E] 感召力 2. 领导的控制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

[A] 奖励制度

[B] 组织成员

[C] 组织活动

[D] 组织战略[E] 竞争机制

3.古往今来,恶化的人际管理各有各的不同,但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却需要普遍遵守以下原则()。

[A] 诚信原则

[B] 尊重他人 [C] 关心他人 [D] 进行自身反省[E] 宽以待人

4. 自古以来,关于珍惜时间的交到汗牛充栋,现代人更把时间视为生命,学会时间管理无论是对于在工作中致胜相对重要,还有利于平衡好工作与生活。著名的时间管理方法包括()。

[A] ABC时间管理法则

[B] 二八法则 [C] 四象限法则 [D] 委派与授权法则[E] 逆势操作法则

5. 自我控制是有控制和弹性两个维度构成。控制指的是()表达的阙限。 [A] 个体认知

[B] 身体素质

[C] 情绪冲动

[D]动机和行为[E] 人格品质

6. 意大利著名组织家安东尼曾在接受美国《时代》采访时说:“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成功者。学多人——从我还是一个孩子,直到现在——他们都比我聪明,更有才华。我唯一比他们强的只不过是我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罢了。我很冷静,从不为那些情绪化的事情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工作生活中,调节情绪的方法有()。

[A] 保持心境平和

[B] 食物调节法

[C] 适当的认同他人

[D] 药物调节法[E]情绪互感调节法

7.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通往成功的重要内因,良好的品质是塑造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拥有幸福生活的最本质基础,它包括() [A] 勤奋

[B] 真诚[C] 善良

[D] 诚信[E]宽容

[F ]感恩

8. 良好的情绪管理既能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又能使个体维持和促进情绪的适应性,是社会胜任能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A] 转移消极情绪

[B] 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

[C] 找出引发情绪变化的原因 [D] 寻找有效处理情绪的方法

9. 富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容易取得成功,专业技术人员在富有创造力的同时还需要拥有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个性。下列选项不属于通过发展个性提高创造力的有(): [A] 激发求知欲

[B] 按照经验办事[C] 使用灵感思考

[D] 遵照书本知识[E]重视思维成长

10.意志与一个人能否成人成才具有极端密切的联系,()是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基本要素。 [A] 沟通 [B] 独立[C] 善良

[D] 坚韧[E]果断

四、简答题(共30分)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教育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政策即将出台,为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精神,提升林业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如何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从明确培养目标、健全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手段等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林学;成人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4年刚结束的两会,给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培养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教育部最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学术型和技术技能型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1]技术技能型人才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只讲技能的提升,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加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学历型的教育模式,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是摆在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义和内涵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直接面向生产和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在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熟练掌握生产一线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术进行生产实践的人员。[2]

技术技能型人才包含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三种,林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开展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林业工程师强调具备植物、动物及生态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熟悉相关林业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的能力,能引领本单位内的林业发展方向,也是本单位内的技术保障和技术骨干,是对林学成人高等教育较高层次的要求。林学高级技工的培养对学生的基础要求相对较低,旨在培养林业某一领域的熟练技术骨干,掌握某一领域的相关技术和政策方向。林学成人高等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是培养林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对林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基本操作技能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林木生长的基本规律,避免由于错误的操作而造成林木生长不正常。

根据林学专业特点、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战略、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基础有区别地制订明确的培养方案,将林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建设成为培养多层次、高素质基层一线人员的摇篮。

三、林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

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在生产的第一线,其素质的高低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因此,林学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进行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灵活教学模式,不拘一格,多途径、全方面服务学生的教学工作。产学结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采用高校和地方、企业合作的方式,双向参与、互利互赢。以学生为主体,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将教学过程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突破单一的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方式,增加在生产一线中、在实践劳动中获取知识的机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林业生产人员传授知识。我国也进行过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但这些模式仍不能满足现代经济转型和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是教学的依据和前提,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础,是用人单位了解教学质量的途径。因此,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下,林学成人高等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改革必须从人才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以产学结合的方式,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科学合理地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熟练操作技能、加深理论知识的认识,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林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方法

(1)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是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林学成人高等教育是为我国林业基层生产服务的。基层单位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依据。同时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高校,在指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企业和基层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要体现实用性,也要充分考虑我国乃至世界林业发展的趋势,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瞻性。

(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过程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要从学校的顶层管理机构到学院各环节、多层次、全方面、多形式的沟通与合作,特别是加强学校与企业或基层林业单位的合作,在正确把握林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制订校企长期合作模式,明确培养内容、培养环节和培养手段,搭建校企“双主体”的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指定高效规范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3)深化校企(林业基层单位)合作,创新培养手段。

实践是检验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林业基层单位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林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可以选择林场、林业局、种苗基地、私人林场等多种渠道作为林学专业实践基地,以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考虑生源的不同,直接安排生源单位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以便更加直接地解决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并规范林业生产的操作行为。灵活的教学手段,不仅体现在实践单位的多样化,还在于聘请教师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灵活性等方面,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服务。

(4)创新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为了规范教和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制订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时要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强化信息化在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统一的实时教学管理平台,强化教学质量的第三方监管。同时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成绩考评办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的考核,在考核的形式上强调多样化,在考核管理上注重学习和实践过程的考核,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考核重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轻考核方式。

(5)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由于林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本科教学,因此在教师队伍的选择上要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大小,多聘用有资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聘用实验室内搞理论研究的人员,同时为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可以不拘一格选用企业或林业基层单位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教师,讲授林业生产一线面临的问题和实用解决办法。

(6)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形式多样,一是可以利用学校自有的实习基地,二是利用校企合作,由合作企业提供实习场所,三是依托林场完成实践教学过程。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必须坚持实践环境多样化、实践内容实用化、实践考核全面化、实践效果深刻化的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生产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高考将分技能与学术两种模式.人民日报,2014-03-23(02).

何 洁,秦万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继续教育研究,2013(05):115—117.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摘  要: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以新经济、新业态特点为背景,着力于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的研究,建立新工科下新型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着力于面向BIM技术、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构建模块化、动态化课程体系;着力于“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回归工程教育的育人本质,实现多门学科交叉以及信息技术融合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造升级,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科学思维及人本思维,从而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工程人才培养转为引领未来的教育取向。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前言

新工科建設是国家应对新经济、新业态挑战,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新形势、新技术、新经济的内在特点要求工程教育必须作出相应变革。

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工程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技术上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的时代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如何对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升级,如何调整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拓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内涵,确定新型建筑工程技术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建筑工程技术新型专业支撑体系,是文章探索的关键问题。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新工科的基本特征是“理念新、要求新、途径新”。而刚刚经历的“新冠病毒”战役中,建设者10天交付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11天交付建筑面积7.99万平方米的雷神山医院,人们说:火神山医院=火速+神速,其实它是装配式快速建造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是装配式建筑为武汉抗疫提供加速度。世界级的全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让我们见证了工业化建桥的魅力。世界最高的贵州北盘江大桥见证了BIM技术实现管养可视化、信息化。建筑设计可视化、施工装配化、管理BIM技术信息化与新工科的“三新”特征极其吻合;BIM、装配式必然成为应用型学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对我院面向建筑装配式、智能化的“新工科”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升级和改造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二、面向新工科企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2019年在行业社会调查中,针对土木行业设计院、施工单位、甲方等245家單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事业单位占9.1%,国企占31.2%,民营企业占42.5%,私营企业占17.2%。在调查社会对建筑行业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四个方面按照1-10分进行评价,在对毕业生素养满意度方面从“人文素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按照1-10分进行评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评价从低到高依次是: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企业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的是实践能力8.9分,说明至2015年起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高实践学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评价最低的是跨界整合能力,这也正是新工科所需要培养的人才,创新创业和团队协作能力尚需提高。

调查的素养满意度方面(见图2),满意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专业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单位和企业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表示比较满意,但是普遍认为人文素养偏低,满意度仅有3.8分, 主要体现在文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的欠缺,道德素养也有待提高。鉴于此,在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升级和改造中,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方面有必要增强,调整课程体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产业需求。

三、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专业建设现状

2017年开始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原则,增加《大学生创业基础》《建筑工程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并将实践学时比例增加到51%。2018年在 “新工科”背景下,与施工、房地产业等企业和单位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以“夯实基础,注入新技术,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创业”为原则,优化了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将装配式技术、建筑BIM信息技术等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融入传统课程体系,增强专业的时代感,提高专业的竞争力。

(二)教学方法

2018年开始积极逐步探索了“以本为本”教学模式的改革,“土木工程施工”理论课采用现场教学法、讨论式、情景教学授课方式;“建设法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走进模拟课堂,体验不同角色和工种;实践教学“理实交叉与结合”,实现“以学生为

主体”现代教学模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见图3)。

2015年《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16年获批教研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2018年《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实验实践条件现状

2016年建立了建筑工程创新实训基地,包括实体构造展示,安全体验展示,生产实习实践基地,2017年建立了BIM5D实训室,2018年材料力学、建筑材料、结构检测实验室增加了液晶触摸双屏智能互动黑板,为理实一体化的云课堂、智慧课堂创造了条件。2019年3月建立了钢结构实训基地,2019年虚拟仿真试验室、智能检测试验室正在启动,为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验条件。

四、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造升级

(一)基本思路(见图4)

1. 跨界整合资源,有机融合BIM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智能建造等跨学科知识,整合新业态下全周期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观。

2.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多元化、个性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交叉复合型工程人才”。

3.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动态专业课程方案,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完善通识课教育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课程个性化。

4. 以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分层教学等多样化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新时代课堂教学模式。

5. 以教师发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为等环节为有效切入点,构建了呈现多元化特点的教师教学生态共同体。

(二)具体措施

1. 人才培养。调研分析国内外高校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案例,考虑我校实际情况,提出高校新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构建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与新兴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布局面向BIM、装配化技术和智能建造的人才培养模式。

2. 通识课教育体系。加强基础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以文科培育工程人才“软文化”,以理科增强“硬实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3. 课程体系。设置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课程模块的目标都是源于专业培养标准,没有学科与专业的烙印,只是要求通过模块内课程的协同作用实现模块目标(见图5)。

4. 动态专业课程方案。通过选修课程的动态设置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重,减少必修课的学分要求,形成更为灵活的、覆盖范围更广的多学科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课程个性化。

5. 理论课教学方法。开展开放式教学,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重要的引导和指导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场教学法、微课、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动手制作模型式等教学模式多样化,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6. 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适当增加学生主导的探究式课堂,强化问题导向的实训,注重“体验感”,实习注重“全员化,全程化,多形式”。

7.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构建“一线贯穿三课堂”多层次全过程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师生交流平台等多元平台,多方力量协同,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8. 师资队伍。将教学工作与工程师角色、人生导師角色,社会培训师进行整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共同体。

五、结束语

针对建筑业在新业态下的发展,对我院传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造升级,回归了工程教育的“以本为本”的本质,凸显“新工科”理念,人才培养既考虑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又强化实践,注重创新、创业,同时重视人才个性化培养的特色。同时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课程体系,为我院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型土木工程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完善土木工程教育的“新体系”。理论课、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创新创业课程的系统层次化,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工程教育理念。将教学工作与工程师角色、人生导师角色,社会培训师进行整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学生态共同体。在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下,我院新型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一定会适应智慧建筑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武鹤,孙绪杰,魏建军.面向新工科的土木工程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6):12-16.

[2]陈书汉,万国香.新工科背景下光电技术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嘉应学院学报,2018,36(10):89-91.

[3]吕红梅,谷颖.新工科建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01):66-70.

[4]匡星,谭平,邹艳.试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四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J].重庆建筑,2019,18(03):32-33.

[5]张民.基于新工科背景的计算机类专业教材出版的转型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9(04):93-97.

[6]肖荣辉,王爱景,孔佩伊.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三创”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探索,2019(02):69-73.

[7]黄荣兵,张洪,于曦.新工科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9):120-124.

[8]李春华,李冰峰,胡景娟.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科学,2018,9(11):28-29.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中职、高职的学生而言,职业能力结构与层次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因此,中高职综合实训课程的衔接,首先应是职业能力结构与层次的衔接。然而,目前职业院校往往采取相对封闭的学科知识汇总或简单重复的技能训练构建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如此培养的毕业生与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人才全面发展的诉求相去甚远。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为例,通过对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职业能力的结构与层次进行区分和归纳,并根据中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衔接进行探索。

一、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职业能力的结构与层次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楼宇智能化工程对建筑先进技术水平的度量和工程投资的取向正在发挥重要影响,目前已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职业能力的结构与层次进行深入分析,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衔接奠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将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于建筑之中,其涉及的专业多、技术复杂,配套产品更新换代快,因此,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在从业者职业能力的要求上不仅需要有技术、有技能,而且需要善于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具有创新服务意识、管理能力和高度敬业的职业态度,即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作为职业能力的要素,一个都不能少。

(一)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职业能力的结构分析

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涉及专业领域十分宽泛的行业,其从业者必须是复合技能型人才,即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从业者的职业能力不仅包含专业能力,还包含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从业者职业能力中的“关键能力”,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楼宇智能化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基本设计能力、楼宇智能化工程设备安装与调试能力、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应用、维护和管理能力及楼宇智能化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从业者的方法能力具体包括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执行能力、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及创新发展能力等。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从业者的社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意识等。

(二)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职业能力的层次分析

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职业群和岗位群的特点,楼宇智能化工程企业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具备职业能力的层次也是不同的,大体上可以把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从业者的职业能力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楼宇智能化系统管理员,第二个层次是楼宇智能化系统助理管理师,第三个层次是楼宇智能化系统管理师,第四个层次是高级楼宇智能化工程管理人才,第五个层次是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的研究型人才、战略规划人才。

中职学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第一个层次,即楼宇智能化系统管理员。高职学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第二和第三个层次,即楼宇智能化系统助理管理师和楼宇智能化系统管理师。

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衔接的探索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衔接,以培养中高职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是真正做到中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毕业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有效途径,对实现中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综合实训教学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衔接的涵义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衔接是以培养中高职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职业群和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整合的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仿真岗位工作情境,将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工作过程知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等要素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衔接的课程内容

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职业群和岗位群的特点,归纳其不同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共性要求,中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综合实训教学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课程衔接内容:一是以楼宇智能化工程行业整合的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为载体,针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要完成的主要的、综合的、完整的业务工作训练;二是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程序进行的完整行动过程训练;三是按照“发现、分析、界定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制订问题解决的方案,运用问题解决的工具,实施问题解决的措施”的“问题解决”思路进行的方法过程训练。

(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衔接的教学指导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综合实训教学,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发生实质性变化,教师在综合实训教学中充当的是综合实训活动的组织者、综合实训过程的指导者和综合实训效果的考核者等多重角色,其教学指导主要体现在策划综合实训内容、创设职业活动情境、配置综合实训资源、点拨综合实训疑难、监控综合实训过程和评估综合实训效果等方面,使中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综合实训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训”为核心,“做”成为综合实训活动的主要内容,中高职学生真正成为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过程的行动主体,能够在“动手”实践中习得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获得职业经验。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一) IT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处理方法和工具, 帮助了会计人员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获取、管理、处理和整合数量庞大的企业经营相关数据, 最终帮助企业决策者更好地进行决策。[1]

电子发票。可以帮助会计人员利用信息系统自动获取发票中的信息, 解决了发票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如假发票问题。图像识别技术也在电子凭证、电子票据的影响处理中, 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云计算。可以通过SaaS, PaaS, LaaS等模式获取从事会计工作需要的软件、平台、基础设施, 使会计活动不受地理限制。

移动支付。企业自身的采购活动和销售活动接受客户支付方式的改变, 加快了资金流动的速度, 方便资金的结算。

机器学习。通过从复杂文件中提取信息, 扩展了会计人员的知识, 通过学习范例, 整合大量的资料库, 从财务及业务的大数据样本中, 逐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储备, 进而习得财务分析的能力, 并且帮助企业管理层作出预测和决策。

区块链技术通过对数据的产生及流转实现可验证、不可篡改的记录, 从而提升会计审计的效率。

(二) 人工智能对会计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 借助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 会计职能强调会计核算的传统功能, 正逐步转向强调管理决策功能, 即:管理会计化。近年来, 人工智能的普及, 对财会行业的冲击巨大。

在审计领域, 大数据可以产生更多的数据驱动审计, 为客户和审计人员提供更好的经验。也可以产生更有价值的洞察力。2017年以来,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引入了财务机器人。内资八大所也相继引入了更加强大、智能的审计软件, 帮助审计师对接被审单位的账务系统, 大大减少了审计师的重复性工作内容。有部分机构预计到2025年, 基础财务都会被机器人替代。[2]

在会计领域, 财务机器人在信息和数据的录入、合并、汇总、统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既定的业务逻辑能够快速进行判断, 甚至可以通过某种算法做出复杂决策。对于部分合规和审计工作将有可能实现“全查”而非“抽查”。财务机器人不用休假, 可以一天24h都保持极高的准确率。并且完成任务的每个步骤都可被监控和记录, 可作为审计证据以满足合规要求。通过财务机器人, 使得原先单调枯燥、重复性较高且容易出错的工作大大减少, 进而也提高了业务流程的运转效率。如此巨大的优势同时也对会计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

此外, 在咨询服务中, 大数据可以识别问题, 帮助监视和改进业务性能, 并构建支持各种产品或操作改进的分析模型。在税收方面, 大数据提供了更容易地分析效率、确定与税收相关的改善机会以及帮助评估全球机会的机会。在管理会计中, 大数据可以帮助进行风险识别和管理。

二、新技术背景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

随着会计行业信息化的深入和发展,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应用越来越普及。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核算能力, 而且应具备更高的会计核算、管理软件的开发、维护, 会计信息的利用、进而预测决策的能力, 这对于高效了解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实务领域已经逐渐迈入信息技术的新时代, 而现实是会计教育多数停留在手工操作为主, 远远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 培育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因而, 高校应该从知识体系及能力体系两个范畴谋求改变。

(一) 知识体系的完善

在会计学科知识的构建中, 不应再仅仅局限于会计的专业知识, 而是应该更多的开设包括计算机、统计、数学等学科的课程。使学生成为具备数字化、信息化的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在知识体系的完善中, 要加强实务课程的占比, 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 而是有更多实务动手的机会。通过完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 构架程序算法化思维, 使其能够在未来和财务机器人更好地协同工作。此外, 信息技术变革新时代要求未来的财会人员了解财务程序机器人的系统构建和维护, 以及内在软件的逻辑算法, 使其能够适应财务处理的新思路。

(二) 能力体系的培养

分析能力。传统的分析能力更多是对过去历史数据的提炼与思考。但是新时代下的分析能力, 对未来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于财会人员的能力要求不再仅限于数据得来后的各类指标计算, 而是对数据的挖掘能力、后期多维度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决策能力。会计早已不是账房先生的角色, 不再是简单的核算工作。更多的是提供财务数据, 帮助管理层作出决策。因而要求会计要走出来, 走进业务流程中, 走进宏观经济环境中, 站在更高的层次, 对企业的未来提出财务角度的发展建议。

学习能力。财会人员的持续学习能力是财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会计人员不应仅仅满足于自身学科的学习, 考取CPA、ACCA、CIMA等证书, 而是应该学习更多的跨学科知识, 包括金融、统计、计算机等相关学科。

信息技术能力。会计信息生成的技术与平台的开发和维护能力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具有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与会计信息利用能力, 企业理财和财务审计能力, 计算机运用能力, 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与运用能力, 财务软件应用、开发与维护能力, 才能成为未来的新兴财会领军人才[3]。

三、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

根据2018年招生简章, 目前已有25所“双一流”高校, 共计73个经管大类招生专业或方向包含“大数据”。总体来看, 目前经济管理 (含统计) 大类涉及大数据的专业招生方向设置, 多集中在工商管理学院或商学院。

国外高校情况是, 在商学院层面:设有“商业智能与数据分析”类似专业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目前已经设置“数据与分析会计”硕士学位 (Macc D+A, Master of Accounting with Data and Analytics) 。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设置财务大数据硕士, 开设数据分析等课程。

由此可见, 增设“大数据会计”专业方向是未来会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数据分析+IT技术+会计财务”三者“文理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受到青睐。具体的课程设置遵循《会计学》本科专业基本设置方案, 维持大学科基础课设置不变, 仅在通识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 (选修) 课程模块, 增加大数据分析的数学与统计课程、增加计算机技术方法的计算机课程。

具体可以增加数学统计类课程, 如数学分析、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计算机与机器学习类课程可以增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hton、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大数据与会计智能、大数据技术与架构等课程。

四、总结

社会和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创造的机遇总是比挑战更多, 只是对于具体的个体, 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 则千差万别。面对机遇, 会计专业的未来在于财务、技术与信息学科的交融整合。而只有满足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才是未来的领军会计人才。

摘要:会计是一个与数据、信息处理、计量、分析和报告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领域, 大数据将会改变未来会计业务发展方式方向。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和财务领导者是“以数据为中心”综合技能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因而会计专业的培养方向在于财务、技术与信息学科的交融整合。本文将首先探讨新时代下会计的转型, 进而探讨新技术背景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 最后对具体的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会计,人才,改革

参考文献

[1] CGMA.CGMA研究报告:业财融合[EB/OL]https://www.cncima.com/study/hot, 2016-11.

[2] 王静.浅议“财务机器人”是否可以取代财务人员[J].财会学习, 2018 (6) :29-30.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范文第6篇

1.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 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科技和人才

黑龙江是老工业基地, 黑龙江经济转型发展是客观存在的, 龙江经济要发展, 必须转型, 经济转型需要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是黑龙江经济是否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 黑龙江是一个边远省份, 人才匮乏, 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引进科技人才, 为龙江经济转型提供人才保障。黑龙江高校加快高科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是保障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 尤其培养财经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是助力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1.2 我国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人才结构问题突出

现在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培养出的人才结构问题突出, 理论性人才居多, 多数学生没有实践能力, 而龙江经济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现在很多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尤其党的十八大以后, 李克强总理强调有大约600所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 以改变人才结构问题, 强调职业性的重要, 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2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人才培养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 尤其在经济转型期, 企业需要大量应用型高级人才, 突出人才的实用性。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给广大高校特别是占高校数量90%以上的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些高校也开始积极谋求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但从多数地方高校的办学实践看, 这种转型显得步履维艰。很多地方高校仍然恪守着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沿袭着精英教育阶段的办学套路, 不去扎扎实实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而是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的升格和办学规模的扩大, 人才培养规格仍是强调学术性和研究性, 在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方面, 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的定位自己学校的地位, 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以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 培养合格的人才。

3 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3.1 重新规划学科专业布局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布局有需要进行改革, 以适合高校发展需要。重新规划学科专业布局的主要原则:一是要以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二是要以学校的特色学科和现有师资为基础;三是要以服务行业区域为目的。地方高校要紧密结合地方需要,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 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打造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并形成若干个学科专业群。高校需要建设专业群, 根据区域发展需要, 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储备人才。

3.2 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对人才培养的规划,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校自己的特色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黑龙江财经类本科院校一般培养财经类应用型人才一般都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 3年在学校学习课程, 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 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龙江经济转型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摘要:黑龙江经济增速与一些省份比较慢, 这主要是黑龙江很多企业都在转型发展, 现在是一个转型期, 企业要科学的转型, 必须需要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财经类应用型技术人才, 对龙江企业科学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龙江经济的转型发展。本论文主要从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进行阐述了培养财经类应用技术型人才, 助力龙江经济转型发展, 希望能为研究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经类,应用技术型人才,龙江经济

参考文献

上一篇:顾问式销售范文下一篇:思品教师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