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会计低碳经济论文范文

2023-12-13

绿色会计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循环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兼论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齐建国

主讲人简介:齐建国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导

各位学员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兼论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这也是针对我国2003年以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热点话题,最近我们又提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结合这些问题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个动画,虽然我们现在面临着金融危机,但中国经济目前依然是增长强劲,09年增长速度是8.7%,2010年各个机构预测不太一样,有的预测9.5%,有的预测9.7%,我个人认为可能增长11%,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每年大约为10%,我们经受住了外来的金融危机,虽然其对出口影响比较大,但对内需没有丝毫影响。从92年我国经济就进入了一个高增长,到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有所降低,降低到了7.6%,到07年达到13%,08年由于奥运会和金融危机低谷,降到9.6%,去年是危机的最低点,降到了8.7%,从1978年到2009年这32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这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比如所谓的“日本奇迹”平均25年也就是百分之八点几,“亚洲四小龙”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也就是二十多年,然后转入中低速增长,平均百分之七八,我们大陆10几亿人,三十多年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业绩。尤其是从2001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

经济增长带来的是人造财富的增加,从最初级的农业产品,到工业产品,到IT,航空航天,人均增加的同时我们人口增长,这样就得有大量的资源消耗,包括水、能源、矿产、土地,这里面很多是不可再生的,这可能造成两个结果,一个是能源的枯竭,一个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比如我们近些年的煤矿事故,这就反映出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开采的矛盾,煤矿加速开采可能导致对安全的忽视,导致出现这么多的安全问题。还有一个情况,今年铁矿石涨价可能达到100%,中国铁矿石需求占到世界的百分之七八十,这些供应商面对中国高速增长的需求因此大幅涨价。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增长这是一个好事情,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压力和问题。

公元1820年以,前也就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差不多是三分之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落后了,我们以农业经济对工业经济,外国是坚船利炮,我们是大刀

- 1北京大学马列学院“2010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前沿热点问题高级研修班”老师讲稿 元,比上年下降14%,这个趋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去年贸易顺差1961亿,与前年相比少了一千亿左右,也就是外贸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会持续下降,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但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有四大目标:第一是保持经济增长,第二是保持物价稳定,第三是保证充分就业,第四是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我们前三个基本都做到了,物价基本稳定,虽然大家对物价感到很不满意,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们经济增长10%,物价上涨1%,前两年还是负增长,这是很难做到的,已经相当稳定了,当然房价没有进入到我们的物价统计中去。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而不是每年一千多亿的贸易顺差,大量的顺差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变成了美元,本来应该我们消费的钱没有消费,而是借给了美国人去消费,金融危机一来逼迫人民币升值,近年来升值了百分之二十多,我们的外汇储备两万亿,一下损失了四千多亿美元,大约两万八千多亿人民币,所以过度的外汇储备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们应该拉动国内需求,而不是过多的依靠出口的增长。我们前面几位专家也提到我们的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就是要把经济增长从过度的依赖出口、工业转移到投资、消费、需求均衡拉动,长期依靠出口的经济增长是不会持续的,这是第三大因素,其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是不利的。

第四大因素是就业,安居乐业是我们和谐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今年初一些媒体大肆炒作珠三角“民工荒”,这只是一个短期现象,也就是我们企业再想以过低的工资找工人不好找了,中西部这两年经济水平提高了,你再给他那么点钱他不去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深圳的工厂招工,管吃管住一个月四百到六百块钱,到了09年我们的GDP都涨到原来的8倍了,城镇居民收入都涨到原来的二十倍了,可我们的农民工工资只涨了一倍。但实质上我们需要就业的总劳动力仍然是过剩的,仍然是就业不充分的,中国现在依然有30%的劳动力在种地,美国10%的农民养活了全国的人口,我们地差一点15%也够了,另外15%可以转移出来,因此现在我们的就业是不饱满的,但是我们的工业、城市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就业。我国总人口到2035年前后会出现下降趋势,直到那时候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才会出现下降,目前的农民工短缺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就业角度来说我们仍然需要中国经济维持10%左右的增长,经济每增长1%,能解决96万人的就业,也就是经济增长10%,新增劳动力需求是960万左右,但是我们每年新增就业劳动力是超过一千万的,也就是我们经济增长如果低于10%,到8%,我们的就业压力立马显现,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威胁。

第五,我们再来看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缩小城乡差距,但实际上我国的城乡差距是在扩大而不是缩小,市场经济的本身的特性就是扩大地区收入差距的,收入差距过大是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地区收入上海最高,北京第二位,贵州最低,与

- 3北京大学马列学院“2010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前沿热点问题高级研修班”老师讲稿 的35%在城市,75%在县级,到了07年我们经济的75%是在城市,25%在农村,虽然我们50%的人生活在农村。但05年以后我们发生了大逆转,由于我们大中城市开始注重环境保护了,把大量的资源密集型、环境污染型企业转向了县域经济,这实际上是污染转移,这就使得县域经济加快增长,与城市经济增长并驾齐驱,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第十是环保产业形成了一个新的巨大需求或是新的增长点,过去我们发展经济不搞环保,现在我们说中国环境已经到了奔溃的边缘,所以我们开始发展环保产业,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是重要的支柱产业,这就是要推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要双赢,不能光搞增长,把环保也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现在水处理处理产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烟气的处理也是一个大产业。过去高炉煤气直接放散,现在完全回收发电,这些都是新型环保产业。固体废弃物如发电厂的粉煤灰,既破坏生态环境又成为强大的安全威胁,现在我们把它作为建筑材料来使用。对于固体废弃物的科学分类与再使用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现在我们这些新型产业大约容纳了五千万个就业岗位。所以现在生态建设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圈,这些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十大因素中只有出口不能老增长,其他九大因素要么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要么是要求经济快速增长,因此未来中国经济还将会持续快速增长相当长时间,至少要增长到2020年,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速度慢下来了,增长速度才有可能下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总量增长了十七倍,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使用强度很大,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差不多增长了十五倍,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进入二十一世纪,尽管我们的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效率提高了,但是总量太高了,工业高速发展能源消耗提高了五倍,钢材消耗总量提高了十五倍,资源环境的压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约束条件,我们前面有九大因素拉动经济增长,但现在资源又制约着经济增长,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果按我们十六大所做的规划,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经济再翻两番,从一个漂亮的经济发展到一个黑色经济,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大量的能源枯竭,有害污染物大量增加。如果我们沿用以前那种增长模式,就会达到那样一个结果。现在我们的二氧化硫大气容量大概是一千六百万吨,到05年是2500万吨,所以十一五规划要减少10%,减完之后依然大量超标。太湖过去是我们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但现在蓝藻是臭的,到现在无锡、常州的自来水烧出来都是臭的,很多人买水喝。流经城市的河段90%以上严重污染,四分之三以上的河流湖泊富营养化,氮磷都严重超标,三亿农村人的饮用水不合格,这就是我们增长带来的问题。五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污染正在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

- 5北京大学马列学院“2010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前沿热点问题高级研修班”老师讲稿 从产业层次上来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要求延长企业和社会的技术链、产业链,实现产品技术上的横向扩展,过去的副产品要变成产品来利用。从经济活动的物质流看,循环经济就是从过去的单项流动转向循环流动,所以循环经济是一个形象的描述。这个过程怎么实现呢?能不能自然实现呢?废弃物的再循环再利用需要技术上的可行性,比如我们现在的干电池,量很大,污染也很严重,但技术上很难实现。那为什么还要制度创新呢?制度上可行,但经济上不可行, 比如废水经过三级处理就可以再利用,但处理后的水就变成一块五了,但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南水北调,南方引过来是十块钱一吨,所以这样还是很划算的,这样水就能循环利用,我这里有两个灯泡,一个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两个创新是循环经济的基本支撑,没有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循环经济可能不可实现,循环利用资源需要新的技术支撑,同时还有循环经济的文化建设,还要形成一种环境道德。所以我们现在正在研究资源税,通过提高资源价格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有环境税,如果你排放污染,就对你实行重税,那你就想办法是排放呢?还是循环利用呢?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固体物填埋税的国家是丹麦,2003年丹麦每排放一吨无害化固体废弃物就要收67美元的税,这就要靠环境税制,把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所以中国的产品为什么出口到欧洲有竞争力啊?就是因为没有环境这一块的成本。那么循环经济应该怎么发展工业呢?我用48个字来概括:产业集聚、企业入园、专业分工、产业成链、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高效、减料优先、技术创新、尊重自然、园区内外、集成循环。

下面我分别解释一下这四十八个字:第一个是产业集聚、企业入园,这是我们后发工业化国家应该推进的一种模式,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急于发展工业采取了一种乡镇企业为主导推动工业化的战略,造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情形,这在我们商品短缺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八十年代我们首先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证明这种模式是不能持续的,不能形成产业链,污染物由于企业分散布局而难以处理。因此我们要求产业集聚、企业入园,以使废弃物达到规模化再生利用;第二个是专业分工、产业成链,处理废弃物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专业化的企业,要求产品按照产业链的形式去发展,比如山东海化,河北唐山钢铁园区等等,都是我们国家的试点单位。第三个是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生态设计也是九十年代国外新发展起来产业,过去我们设计产品的功能是两大原则,一个是产品质量和功能要符合用户的需求,一个是要成本低廉,我们遵循这样的原则,但这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一架照相机,里面有钢、铁、玻璃、塑料等等,当这架照相机废了的时候,你就要把它回收回来,进行人工拆卸,人工成本很高。那么生态设计就是要采取有利于产品回收,有利于产品使用过程中低消耗,省电声能、利用方便,回收起来尽可能不用有毒

- 7北京大学马列学院“2010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前沿热点问题高级研修班”老师讲稿 业生产还是居民生活,都广泛存在着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再使用问题,在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没有环保部,但城市有一个三废利用办公室,在物资部下有一个体系,叫做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是一个低水平的循环;到了1998年我们的环保局初步建立。后来变成正部级单位,90年代以后随着增长速度的加快,污染压力日益增大,为了处理日益增加的废弃物,再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强调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再生利用,那就不仅仅是资源的综合利用了,而是从环境保护角度要把所有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即使不能综合利用也要安全处置,这叫做末端治理阶段,发达国家走的都是这个道路,但实践证明末端治理成本极大、效果极差;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到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出于环境管理的目的开始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寄希望于通过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可以产生污水,但可以收集起来再生利用,不要往河里排放;到了第四个阶段我们发现循环经济不是一个环保局就能管得了的事情,当时黄河水8分钱一吨,再生水一块多的成本,这个问题环保局解决不了,因此04年9月国家决定把这个事情纳入发改委管理,下面有一个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司,这样就可以从资源开采,价格项目进行统筹管理,这时中国循环经济就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十一五规划中专门有一章是循环经济的,循环经济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次。

循环经济几种典型的模式我做了简单的总结,第一个是长流程钢铁循环经济园区,过去我们都是分立的,钢厂、铁厂、焦化厂、轧钢厂可能距离数十数百公里,现在都在一个园区,组成一个联合体,与城市污水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长流程钢铁循环经济体。铁矿石大量上涨,为什么中国的钢材价格没有大幅度上升呢?主要是靠这些技术进步消化了成本上升的因素,第二是高效矿山开采,煤矸石发电,煤炭地下汽化等实现绿色开采,生态开采;第三是水泥协同处理城市废弃物,我们城市有大量的危险废弃物如医疗垃圾,每个医院自己去烧成本很高,把它放到水泥炉里即利用了热量,烧出来的渣子又成为了水泥的有效成分,北京水泥厂已经做了这样的事情,大量的垃圾通过水泥协同处理这些废弃物,把它变成资源,这也是一个成功模式。还有原料多极利用的化工联产无废化循环经济模式,现在我们的山东海化,湖北化工,上海化工园区有一大批这样的企业,第五个农业复合循环经济模式,把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饲料工业、有机肥产业、太阳能工业、沼气成为一体,这都是非常成功的模式。类似这样的产业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来支持,把沼气沼渣最后作为高效液体肥,农业生产可以增长10%以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粮食增长10%那是什么概念?可以节约多少土地?第六个模式是工业复合型循环经济模式,比如草浆造纸,我们以前认为是一大公害,现在我们工业一体化低碳绿色草浆造纸在山东居然能开发成功,草浆造纸的成本比木浆一吨要低800块钱,这样用的纸浆就可以降价了,环境污染得到

- 9北京大学马列学院“2010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前沿热点问题高级研修班”老师讲稿 调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关系,一个是要减少含碳能源的利用,发展新能源;第二个是节约利用碳能源,提高碳能源的利用效率;第八是要协调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农业领域发展有机农业,在工业领域清洁生产;第九是要加快建设循环经济长效机制,环境税、资源税要加紧研究;第十是要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管理平台,现在管理比较乱,服务也相对比较薄弱;第十一是要继续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体系解决刚才所说的问题。

这就是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内容,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次讲稿由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王涛同学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主讲人审阅,特此致谢。)

绿色会计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1、()是中国促进低碳转型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政策手段。

A、规划引导

B、法律手段

C、市场途径

D、经济激励

2、 广义的()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和污染物零排放或排放很少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等。

A、化石能源

B、绿色能源

C、可再生能源

D、替代能源

3、低碳经济理念是在()的背景下产生的。

A、经济危机

B、气候变化

C、全球合作

D、知识经济

4、发达国家中,()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呈现强脱钩的特征。

A、美国

B、日本

C、挪威

D、英国

5、 基于配额的碳金融市场,其市场原理是:()

A、资金—交易

B、限额—交易

C、商品—交易

D、基准—交易

6、 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所撰写的()的出版,拉开了”生态学”的序幕。

A、《增长的极限》

B、《21世纪议程》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寂静的春天》

7、主要的化石能源中,按照碳排放强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石油、煤炭、天然气

B、煤炭、石油、天然气

C、天然气、煤炭、石油

D、煤炭、天然气、石油

8、CDM是()。

A、清洁能源机制

B、合同能源管理

C、清洁能源管理

D、合同能源机制

9、自从1974年联合国第六次大会特别联大要求WMO(世界气象组织)承担气候变化的研究,到1979年在()召开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第一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A、丹麦哥本哈根

B、日本东京

C、瑞士日内瓦

D、印尼巴厘岛

10、 ()的甲烷排放源包括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及工业废水处理。

A、废弃物处理

B、废水处理

C、废气处理

D、垃圾处理

11、()是具有强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主要由CF4和C2F6构成,这两种气体在大气中的生命期达5万年和1万年,其GWP达5700和11900。铝工业是目前产生PFCs的最大源头。

A、二氧化碳

B、氮氧化物

C、氟利昂

D、全氟化碳

12、火力发电过程中,()的排放量最大。

A、粉煤灰

B、脱硫石膏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13、 1988年()建立,开始了负责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进行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评估。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B、世界气象组织(WMO)

C、世界贸易组织(WTO)

D、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4、()是随着近年来节水观念的加强和具体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

A、节肥农业

B、生态农业

C、有机农业

D、节水农

15、2007年,我国由()部门牵头联合13个部门制定了《应对气侯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A、国家科技部

B、国家环境保护部

C、国家发改委

D、国家气象局

16、 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17、()是指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各种不同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度皆有所不同。为了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之结果,又CO2为人类活动最常产生之温室效应气体;因此,规定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把该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当量

C、一氧化碳

D、温室气体当量

18、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挪威

D、英国

19、在世界文明史上首先获得大规模利用的化石能源是()。

A、石油

B、煤炭

C、天然气

D、水力

20、2007年发布了《中国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年出台了《中国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明确了新能源的战略定位:()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

A、2020

B、2025

C、2030

D、2050

21、节水农业包括()。

A、节水灌溉农业

B、旱地农业

C、蓄水灌溉农业

D、湿地农业

22、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

A、工业方面,高效率的生产和能源利用

B、能源结构方面,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占据相当高比例

C、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并且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和步行

D、建筑方面,办公建筑与家庭住房都采用高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方式

23、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下列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A、节能减排问题凸显

B、能源结构严重高碳

C、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D、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过多

24、政府需要的绿色管理是以科学、明确、合理的绿色管理标准为依据,具体方面如()。

A、制定绿色产品标准,目前国际组织关于绿色标准已经有部分成型的认证体系

B、政府内部实施绿色政绩考评机制,围绕绿色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按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权责统一的原则设置绿色政绩考核内容和标准

C、将”绿色”统计核算体系的内容和主要指标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D、强制绿色投资,要求投资的一定比例用于绿色管理

25、 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的主要目的有()。

A、提高本国竞争力,维护经济霸权,削弱发展中大国的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

B、增加本国碳税收

C、通过征收碳关税,维护其国家经济利益

D、建立世界公平碳排放环境

26、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通过提供()等要素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CDM项目。

A、资金 B、人力

C、技术

D、资源

27、实现低碳转型的政府政策工具大致包括()。

A、法律规范

B、行政命令

C、规划引导

D、市场途径

28、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韩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发布了《绿色能源技术开发战略路线图》和《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新的可再生能源视为绿色技术产业的增长新动力之一

B、计划到2030年,将新再生能源普及率由2007年的2.1%提高到11%;将新再生能源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由2007年的0.7%提高到15%

C、新再生能源产值由2007年的5亿美元提高到1300亿美元,使韩国跻身世界能源强国之列

D、2010年4月,韩国政府正式实施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其主要内容是在2020年以前,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温室气体排放预计量(BAU)”的30%

29、要实现”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需要在()等方面付诸行动。

A、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推动提高能效水平

C、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D、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30、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A、具体目标

B、基本原则

C、重点领域

D、政策措施

31、绿色能源的”绿色”含义在于()。

A、开发绿色光合作用能源

B、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干净、无污染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C、化害为利,同改善环境相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垃圾淤泥等废物中所蕴藏的能源

D、积极开发利用核能

32、低碳经济是要求尽可能地(),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A、增加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B、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33、 属于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清单范围的是:()。

A、水泥和石灰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

B、钢铁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

C、半导体生产过程氢氟烃、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

D、燃煤发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34、中国在如何实现能源开发利用的清洁低碳方面也做了()等方面的工作和努力。

A、2010年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提出,当前中国能源战略的重点就是抓实节能减排,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煤炭的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

B、”十二五”期间,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实现2020年能源结构调整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C、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其中提出了包括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等在内的50条节能减排措施

D、大力开发核电,形成从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过渡

35、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减排政策来看,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途径是()。

A、发展核电

B、发展可再生能源

C、石油代替煤炭

D、天然气代替煤炭

36、目前,对”低碳排放”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主要基于以下()三种原则。

A、国际合作原则

B、国际公平原则

C、人际公平原则

D、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原则

37、《京都议定书》虽然在1997年就已以面世,但由于()等国迟迟不愿批准而未能尽早生效。 A、英国

B、美国

C、俄罗斯

D、澳大利亚

38、对于中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条件,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水电的技术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5.4亿千瓦,经济上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4亿千瓦

B、我国的风能资源分布较广,风电开发资源有保障

C、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就地开发利用

D、核电是目前重要的替代能源

39、“绿色经济”的理念早在1989年于皮尔斯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被提出,其政策实践例如()等,已在部分国家取得成功先例。

A、”绿色GDP”核算

B、循环经济

C、绿色政府

D、生态产业 40、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近70%来自于()等部门。

A、能源

B、工业

C、交通

D、住宅与建筑

41、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

正确

不正确

42、低碳经济希望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正确

不正确

43、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无碳能源。

正确

不正确

44、中国无法继续与国际社会合作,去寻求低碳技术和资金。 正确

不正确

45、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是”全国低碳日”。

正确

不正确

46、发达国家历史欠帐多,现在排得也多,应该有更大的责任率先减排

正确

不正确

47、工业文明的发端与发展,及其物质财富爆炸式增长等均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代价的,因此必然受制于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正确

不正确

48、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压力是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国际竞争力。

正确

不正确

49、CDM市场的碳信用交易除了具有传统远期合约交易的一般特征外,还对市场参与者的能力提出了特殊专业的要求。

正确

不正确

50、氧化亚氮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业。

正确

不正确

51、1987年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主要分为”共同的关切”、”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等三部分,并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正确

不正确

52、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又处于从理念倡导、局部试验向全面实践推进的起步阶段。

正确

不正确

53、作为一个低碳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城市或经济体离低碳城市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城市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 正确

不正确

54、石灰生产行业不属于高耗能行业。

正确

不正确

55、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比30年前增加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占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30%。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低碳交通是必然趋势。

正确

不正确

56、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和承担本国经济发展的责任,两者是互相矛盾而不可调和的。

正确

不正确

57、从中长期来看,气候变化问题有可能成为促成能源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契机。

正确

不正确

58、IPCC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第四次评估报告也表明,”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产生”这一结论的可信度已经获得提升。

正确

不正确

59、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

正确

不正确

60、GDP增长速度和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属于我国”十一五”规划所列出的约束性指标。

正确

不正确

61、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已经超过200万千瓦,而国内市场需求仅为4万千瓦左右,占总产量的2%,市场规模很小。以另一清洁能源风力发电为例,其市场需求也正在明显减少,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机整机的造价已经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下降到了3000元/千瓦,行业利润十分微薄。

(1)、我国低碳能源产业尽管发展迅速,但仍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没有形成健康而可持续性的发展态势。

正确 不正确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能发电设备产业在我国获得快速地发展。

B、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该领域技术的成本。

C、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目前还难以承担领导中国占据国际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国的责任。

62、《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同时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

(1)、《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正确

不正确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签订《京都议定书》是被强制而非自愿。

B、中国虽然暂不需承担减排义务,但是却积极参与温室气体的减排努力。

C、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 6

3、太阳每秒钟放射的能量大约是116×1023kW,一年内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总量折合标准煤共约11892×1013千亿t,是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探明储量的一万倍。地球上的风能资源高达每年53万亿千万?时,而世界电力需求预计到2020年会上升至每年25.578万亿千万?时。因此,只要利用地球上50

(1)、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潜力丰富,因此完全在短期内实现从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型,同时满足人类发展需要。

正确

不正确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推动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B、虽然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蕴藏量丰富,但是要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建设。

64、“巴厘岛路线图”共有13项内容和1个附录,并明确规定,《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时还强调了另外三个在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在”巴厘岛路线

(1)、”巴厘岛路线图”将美国也纳入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范围,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的一座新里程碑。

正确 不正确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巴厘岛路线图难以对发达国家产生制约。

B、巴厘岛路线图是对之前国际气候谈判的深化。

绿色会计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新能源汽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其目的是降低环境污染、节约不可再生能源,促进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新能源;环保;低碳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开始对生活质量和物质需求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人们乐此不疲地创造物质财富,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缺乏,甚至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于工业的发展,人类的肆意开发所造成的,概括而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全世界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开始提倡新能源的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开发。

新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包括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为了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开始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同时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所谓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以及生物乙醇动力车等。新能源的汽车提倡节能减排,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性。

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优化内燃机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最新的代表技术是蓝色效能综合环保科技。其主要是通过优化发动机、降低车重、减少空气阻力、减少摩擦阻力、能量管理和能量回收等一系列手段,有效降低能量损耗与提升燃油效率。这种技术可以使一系列车在十年中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30%。与此同时,汽车污染尾气的排放量也大幅减少。现在市场上推行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动力汽车。其中,燃料电池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有很多优点。

为了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污染,从长远看,环境和技术两大因素将主导汽车工业的未来,汽车生产企业如果仅仅只依赖于传统燃料汽车,那么在当今环保要求愈加苛刻,行业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中就将难以生存。同时,大规模发展汽油或柴油动力汽车,在资源方面也会遇到很大压力。因此,必须寻求汽车工业发展的新道路,采用先进的技术,开发生产低污染的清洁汽车。目前首先要加速燃油汽车的清洁度,重点在主导轿车、微型客车和轻型客车产品上推广应用闭环电喷技术,筛选、优化和合理匹配三元催化转化装置,使新生产的轻型车排放水平达到标准;对在用车,也要采用电控技术和催化转换器实行技术改造,减少尾气排放污染。所以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是刻不容缓的。

如今不同种类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频频问世,但没有得到普及,原因比较复杂。多年来的汽车消费习惯导致人们对汽车新事物――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存在着诸多偏见,例如价格太贵,先进的技术导致其高昂的价格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性能不稳定,使用不方便和维修太贵等使得很多人甚至把新能源汽车当成怪物看待。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应采取一些有效政策调节,对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进行补贴,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使新能源汽车能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出现,无论是政府还是汽车厂家都应该从各个方面去正确引导消费者,让他们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让汽车消费更加理性和科学地发展。逐只有新能源汽车日渐普及,人类才能真正地做到低碳经济,绿色环保。

研究表明,在国外汽车工业发展相对发达的欧洲国家,新能源汽车在政府和消费者的支持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际上,只要政府扶持政策到位,民众消费观念得到正确引导,加之自身技术不断更新,完善,以及生产制造形成规模化,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一定十分广阔。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和期望,对于挑战我们要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新能源的路走得更远、更长。

参考文献:

[1]胡卫军.工业产品设计.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年.

绿色会计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本网讯(马俊峰)低碳经济是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绿色经济是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主张减少资源消耗的经济,都是主张资源节约的经济;两者都是主张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都是主张保护环境的经济;两者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两者都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都是讲和谐发展的经济。

不同之处,一是提出的背景不同,低碳经济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提出的经济;绿色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资源危机,减少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提出的经济。二是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的发展形态,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核算方式;低碳经济侧重的是资源的温室气体排放,绿色经济侧重的是资源节约利用;三是低碳经济的考核指标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个量指标的考核;绿色经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式,是总量指标的考核。四是目标不同,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了多少排放气体,绿色经济是净增长了多少经济。

我们既发展低碳经济,又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我们要减少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减少负面增长,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两者相互促进,既是发展的过程,又是个发展的结果。只要我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会更加和谐

绿色会计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更有利于从全局角度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顶层设计上实施统筹推进。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制度逻辑,探讨了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应该着重解决好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包括降低交易费用、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规模经济、克服风险、改变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解决好道德问题、技术问题、规制问题、生产问题和市场问题。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制度逻辑;实践路径

一、引 言

农业绿色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题,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长期粗放式的增长也使得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出。据原环保部和国土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比重达16%,其中农用耕地污染面积占比达19.4%。 [1] 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污染换取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现代农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质量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农业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这既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更离不开制度保障。制度不仅影响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同时也会影响绿色农产品及农业生态的价值实现。

当前,有关农业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性问题及其内部化对策(严立冬等,2009;郑冬梅,2006) [2-3] 。二是从农业生产者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农户的绿色生产意愿、行为以及绿色技术采纳问题(候晓康等,2019;潘世磊等,2018) [4-5] 。三是从技术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石化投入品的减量问题、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及绿色农业技术扩散等问题(孙若梅,2019;吕娜和朱立志,2019;崔和瑞和赵天,2018) [6-7] 。四是从产业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聚、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化等(张永华,2019;薛蕾等,2019;陆杉和李丹,2018) [8-10] 。五是从区域农业发展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涂正革和甘天琦,2019;金赛美,2019) [11-12] 。六是有关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分析,包括对财政支持、投融资机制、农业保险等方面的研究(叶初升和惠利,2016;胡雪萍和董红涛,2015;罗向明等,2016) [13-15] 。本文将农业绿色发展转型视作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及实践路径选择问题,以期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

二、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制度变迁视角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林毅夫定义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和更替,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是由一个人和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由政府命令、法律引入和实行的 [16] 。本文将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个角度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

(一)诱致性驱动因素

农业绿色发展首先源于需求变化带来的获利机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食品的消费结构、消费价值观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到了2017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 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 [17] 。农产品的消费结构也从过去以粮食为主转向對蔬菜、水果、肉、禽、鱼、蛋、奶的更多需求。在对农产品数量满足、种类多元化要求的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当前,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已经是质量而不是价格;部分消费者已经通过参与社区支持农业,甚至购买进口农产品等方式规避质量不安全的农产品。部分农业从业者顺应了这种农产品需求和消费价值观的改变,看到了农业绿色转型可能带来的潜在获利机会,早已开始了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和创新者,如发展社区支持农业、农产品众筹和定制、生态休闲农业等。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二)强制性驱动因素

强制性驱动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即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引入法律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由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驱动是渐进性的,一般是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面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已经是时不我待,迫切需要政府做出一系列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同时,由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性,很多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需要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创新来推动解决。当前,政府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之频繁、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的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力,推动我国的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农业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具体体现。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15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印发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并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一系列密集出台的政策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巨大动力,到2017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也连续两年减少,同时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也提高了 [18] 。

三、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

近年来,尽管我国农业的绿色转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长期粗放式增长所积累的农业生态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依靠农业领域单独发力,而应统筹全局、协调行动。制度创新理论更接近于现实,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更有利于从全局角度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顶层设计上实施统筹推进。

诺恩和戴维斯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动因及过程。他们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可以视作一个均衡——非均衡——均衡的过程,制度创新的基本条件是贴现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只有满足这个条件,个体或者集团才有动力去实施制度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根据诺恩等人的观点,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的制度变迁过程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驱动:一是新的潜在收益的产生。这种新的潜在收益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即新技术应用及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润、外部性内部化带来的利润、克服风险带来的利润、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二是组织或者群体(个人)操作一项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发生改变。三是政治法律的某些变化可能影响制度环境,进而影响利润获取及分配。 [16]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包括以下五方面,即通过以下改进可以使农业绿色发展实现预期收益。

(一)降低交易费用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在签订契约中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付出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存在的问题、改变契约条款及退出契约所付出的费用。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公众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然而,农产品本身具有信任品属性,公众即使在消费之后也无法判断农产品的质量优劣。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有关农产品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对于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掌握的信息要远多于消费者。因此,农产品市场具有典型的“柠檬市场”特征,在市场中存在“逆向选择”行为,即优质的农产品无法卖出与其品质相符合的价格,造成农产品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因此,农产品市场交易中存在较大的交易费用,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提防卖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消费者不敢轻率地在农产品卖方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做购买决策,不得不为购买到优质的农产品花费更多的信息搜寻成本。为了使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所生产的高质量农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使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获得市场溢价和相应的收益,应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农产品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如建立农产品分级制度、绿色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优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等。

(二)外部性内部化

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带来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是非市场性的,市场机制难以对造成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进行惩罚,同时正外部性也不会获得相应的收益。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一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正外部性。农业部门的活动会给非农业部门带来额外收益,而非农业部门对源于农业部门的收益却不需要做出对等的给付。农业除为公众提供农产品之外,还会为工业提供原料,无偿提供生态景观,同时对空气质量改善、保护植被、防止水流失等均可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本内部化。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公众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为此需要在农业生产投入和技术选择方面做出相应改变,主要表现为减少甚至停止使用化学投入品,更多地使用与环境相容的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甚至是产量损失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获得应有的补偿。三是农业被动地接受其他行业的成本外部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日益成为成本外部化的受体。早期工业的粗放式增长带来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直接给农业农村带来了负面影响。农业发展的基本环境由于被动接受了工商业转嫁的污染而日趋恶化,如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业灌溉水水质不达标等。为了生产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营者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而这些成本理应由来自于其他行业的污染者来承担 [2] 。

外部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自身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进行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包括政府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基于产权思想的自愿协商(科斯定理)、社会准则或良心效应(赵晓兵,1999) [19] 。政府直接管制是指政府以非市场途径对外部性的直接干预,主要包括命令和控制。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政府直接管制主要针对其他行业特别是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进行直接干预;同时,加强对农药、兽药生产和使用的控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是指从影响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利用价格机制,通过采取激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负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手段调整比价,改变市场信号以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绿色转型成本及消费中的绿色消费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补贴直接补偿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绿色转型所付出的额外成本进行补偿,或者是将农业视作其他部门污染的受损者而进行补偿。

(三)规模经济

一般来说,规模经济指在既定时期内,随着企业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其生产的产品单位成本下降的情况,即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实现平均成本降低及利润增加。马歇尔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类。其中,内部规模经济依赖于企业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多个企业间建立在合理分工、合理区域布局基础之上的联合。农业的经营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技术视角下的农业经营规模,即通过调整经营规模实现最佳的技术效率;二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经营规模,即通过规模调整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及最佳经济效率。农业绿色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农业经营主体来实践,而决定他们是否采用绿色技术,是否积极推进绿色转型的关键还是农业绿色发展能否达到甚至超过他们的预期收益,而经营规模是影響经营主体收入的主要因素。为此,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是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四)克服风险

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是指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是一种不确定性的表现。与其他经济社会部门一样,农业生产经营也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即风险。Hardaker等(1997)将农业风险分为以下七类:一是生产风险,即来自于自然环境或者作物及牲畜生长的不确定性,如天气、虫灾或疾病,或者来自于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如农业投入品的属性或机械使用效率;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农业投入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三是货币风险,主要来自于国际贸易中汇率浮动对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进出口价格的影响;四是制度风险,主要源自于政府政策对农业生产经营利润影响的不确定性,如食品安全政策等;五是融资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渠道的可得性、融资成本的上升等;六是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具有法律意义的承诺的履行情况,如环境安全责任、食品安全责任等;七是源于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的不确定性风险 [20] 。相比传统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更大:一方面,绿色农业的投入成本更高,自然灾害会给其造成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绿色农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大,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可信任程度、支付意愿以及跟随一般商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对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会造成更大影响,进而影响其继续进行绿色发展转型的积极性。为此,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农业绿色发展的风险水平,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的关键。

(五)改变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

前四方面改进的目的在于促进新的潜在收益的产生,改变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的目的在于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及优化现有利润分配。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重要作用在于从根本上影响利润的分配,如改变原有的农业投入分配结构,对农业绿色发展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投入、补偿及转移支付有利于增加绿色农业经营者的利润,进而激发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二是技术。任何制度都离不开技术因素,技术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提升制度创新的效率和效果。技术创新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很多技术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同步改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政府、公众共同努力。基于前文所分析的制度逻辑即降低交易费用、外部性内部化、规模经济、降低风险、优化制度环境,本文认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农业绿色发展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道德问题

对公众进行正确的社会准则教育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所谓社会准则就是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正确的社会准则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性,减少外部不经济性。农业绿色发展需要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流通方式,同时需要绿色消费方式。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是发展绿色农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以工业部门为主的其他部门的污染的负外部性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农业自身对石化产品的过量使用也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这有相关主体无意为之的因素,也有主观故意的情况,如部分工业企业在耕地周边的恶意排放造成严重的污染隐患;部分农户主观违规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化肥,或者违规过量使用催熟剂、生长剂、保鲜剂。因为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或者是激素可以明显降低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从而增加利润。由于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识别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残留等质量安全因素,使得农产品市场逆向选择盛行,农户没有动机去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由于大量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得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本过高,进一步加剧了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于是我国出现了一种“一家两制”的特殊情况,即向市场出售的农产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或添加剂,对自己食用的农产品少用或者不用激素或化肥农药,如此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1] 。在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可以有效减少主观故意行为的方式,为此应在农民培训中加大有关社会公德的思想教育,同时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

(二)技术问题

在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均会下降。技术进步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技术进步虽然不能消除收益递减规律,但却可以抵消收益递减规律对农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支撑,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绿色转型的成本,进而直接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当前,相对于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农业技术供给是不足的。一方面,绿色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空间,能够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以农业投入品为例,据相关报道显示,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高能耗生产的农药大多成为环境和健康的危害之源,直接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2] 。农业绿色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问题、农业绿色发展的成本问题、绿色农业的产量问题、生物有机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及产出效率问题、无农药化肥残留的种植技术大众化利用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同时,农业技术的转化率不高,很多新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中,真正大规模应用的效果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技术推广中应充分考虑农户的需求、认知水平、应用成本及产出收益,将合适的技术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成本推广到农户手中,实现绿色技术的大众化利用 。

(三)规制问题

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需要政府规制来破解。政府规制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负外部性产生的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主要方式为征税,如对农田周边的污染企业征收更多的税。二是对农业正外部性所产生的社会收益转化为个人收益,主要方式是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补偿。农业绿色发展的正外部性,如生态环境的修复、景观的无偿提供等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补偿,应通过建立补偿机制来弥补农业绿色生产经营者因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绿色农产品生产而额外付出的成本,激励更多的生产经营主体选择绿色发展行为。三是通过直接的行政管制约束主体行为。加强对农业投入品行业的准入管理,设立绿色技术标准的负面清单;对农田周边区域划定工业发展的生态红线,设立行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加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指导和约束,设立绿色生产行为负面清单,特别是严懲部分农户违规滥用化肥农药的机会主义行为;加强生产经营者信用管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设立黑名单制度 。

(四)生产问题

选择合适的生产规模是农业绿色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获得更多潜在利润,农业绿色发展要实现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与生产经营规模直接相关的是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改革确定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在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下,家庭经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可能太大,特别是在农副产品市场化改革以后,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及自然风险的冲击,滞销现象时常出现。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可获得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刺激使得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造成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实。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制约依然严峻,合适的规模化是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传统承包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六种。根据职能和属性,可以将上述六种归纳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三大类经营制度(周应恒,2016) [23]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自然条件的差异、物流条件的差异、农产品品种的差异,农业绿色发展的适度规模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从现实实践看,规范化养殖可能更适合企业经营,粮食种植更适合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果蔬种植更适合合作经营。为此,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应充分考虑农产品种类、农产品销售渠道、规模化成本、生产者能力及积极性、机械化作业效率、技术应用效率、自然条件等因素,最大限度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选择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五)市场问题

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潜在利润的产生,这就需要经营主体能够获取在传统农业的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收益。为此,应建立具有溢价功能的绿色消费市场。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的认知。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的消费理念是物美价廉。然而,高品质的农产品一般需要更高的生产成本,其价格必然要高于一般农产品。二是农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农产品具有典型的信任品属性,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有关农产品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高质量农产品无法售出应有的价格而被低质量的农产品挤出市场。以上两个问题是建立绿色消费市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支持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消费者已经具备了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支付能力,同时很多高学历、高收入年轻的消费者群体也具有强烈地消费更高品质农产品的意愿。这里要说明的是培育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并不是鼓励所有消费者均购买高品质、高价格的农产品,而是应该建立一种农产品的分级消费市场。收入水平高的消费者可以购买高品质的农产品(营养成分更高);收入水平一般的消费者可以购买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底线),尽管这个价格可能高于传统的农产品,特别是高于部分农户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降低单位成本而生产出的劣质价低的农产品。但这个价格应该是既要满足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又能满足农产品生产者对成本和利润的要求。为此,应培养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习惯,树立质优价优的消费认知。另一方面,要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信号传递可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即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者向市场传递一种代表其质量水平的信号,这个信号形式可以是价格、广告、品牌、信誉、质量保证金等。但是由于农产品的信任品属性,其质量信息应由政府向公众提供 [24]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农产品分级制度、农产品生产者信用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具有政府背书性质的质量信号解决农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环 保部.全国农用耕地被污染面积占比19.4%,如何应对农用耕地土壤污染?环保部农业部答记者问![BF][EB/OL].(2017- 12-01).https://www.sohu.com/a/207982722_712505.

[2]严 立冬,邓远建,蔡运涛,等.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探析[J].调研世界,2009(8):11-14.

[3]郑 冬梅.绿色农业的外部性分析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304(5):71-75.

[4]候 晓康,刘天军,黄腾,等.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及收入效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121-131.

[5]潘 世磊,严立冬,屈志光,等.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农户意愿及其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丽水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116(2):79-89.

[6]孙 若梅.绿色农业生产:化肥减量与有机肥替代进展评价[J].重慶社会科学,2019,295(6):33-43.

[7]吕 娜,朱立志.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4):95-103.

[8]张 永华.基于乡村绿色发展理念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4):27-32.

[9]薛 蕾,徐承红,申云.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度及协同效应[J].统计与决策,2019,533(17):125-128.

[10]陆 杉,李丹.基于利益博弈的农业产业链绿色化发展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6):129-136,159.

[11]涂 正革,甘天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力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65-178.

[12]金 赛美.中国省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评价[J].求索,2019,312(2):91-97.

[13]叶 初升,惠利.农业财政支出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3):48-55.

[14]胡 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15]罗 向明,张伟,谭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环境效应与绿色补贴模式[J].农村经济,2016(11):15-23.

[16]卢 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75-176,184.

[17]中 国经济网.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2.8倍[EB/OL].(2018-08-27).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808/27/t20180827_30135220.shtml.

[18]科 技日报.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前三年实现[EB/OL].(2018-07-27).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18-07/27/c_1123184431.htm.

[19]赵 晓兵.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J].南开经济研究,1999(4):13-17.

[20]HA RDAKER J B,HUIRNE R B M,ANDERSON J R.Coping with risk in agriculture[M].CAB International,Wallingford,UK,1997.

[21]倪 国华,郑风田.“一家两制”、纵向整合与农产品安全—— 基于三个自然村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5):1-9.

[22]人 民网评: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EB/OL].(2018-05-24).https://www.sohu.com/a/232741107_119778.

[23]周 应恒.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制度与路径[BF][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9):74-85.

[24]CA SWELL JULIE A,MOJDUSZKA,ELIZA M.Using informational labeling to influence the market for quality in food produc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5):1248-1253.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and Practice Path for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Liu 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a fundamental chang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and a systematic project.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s more important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nd also promote co-ordination from top-level desig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and probes into the key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top-down government promotion and bottom-up demand promotio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cludes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internalizing externalities,realizing economies of scale,overcoming risks,and changing the cost-benefit structure of the system;to promot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w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s of morality,technology,regulation,production and market.

Key words: agriculture;green development;institutional logic;practice path

(責任编辑:李 萌)

绿色会计低碳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是适应当今时代粮食短缺、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突出问题的需要。因此,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本文主要分析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支持,也是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对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促使企业从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前提的粗放型经济向节约资源的低碳经济转变,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什么是绿色企业文化和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被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以及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发展企业的认识的总和。企业各个方面都融入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绿色企业形象和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低碳经济就是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运用科技创新建立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文化,必须重新树立竞争观念和企业价值观,把企业当成一个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的统一体,并强化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二、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面临的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绿色价值观

追求利益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还继续存在,还没有清楚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环对境污染治标不治本。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重视绿色文化,也没有及时培养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与环境和员工自身的心态未能和谐、统一。

2.对绿色文化的内容缺乏足够认识

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绿色文化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只考虑资金投入和回报,导致企业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转到以挖潜改造和存量调整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即便有些企业浪费的资源可以循环再利用,也都由于资金投入过多而无利可图被放弃,资源的回收利用系统还比较落后。

3.环境立法和执法比较滞后,企业违法成本低

我国的环境法还存在各种不足,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由于法律没有结合各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导致可操作性差,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也不够,缺乏相应的监督,而且由于行政干预严重,加上没有强制手段促使环境法的执行,使得企业违法的成本很低。比如我国很多地方的行政部门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只注重GDP的提高,对一些企业降低环境保护的要求,阻碍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使得违法排污企业和达标排放企业就处于不同的竞争起点,导致违法企业的成本低,而守法企业的成本高。

三、如何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

1.发展低碳科技,制定绿色标准

研发低碳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变传统生产理念、生产设备和生产模式的有效途径,企业只有发展低碳技术并推进其应用,才能有效改造原有设备和生产新设备,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量以及对生态的损坏程度,实现低碳发展模式。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购买和研发低碳设备,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国家对绿色产品的标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绿色产品标准,增强环境行为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二氧化碳控制的设计,提高产品的环保程度;同时还要在企业自身技术、设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消费、地理等特点,重新构思和设计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生产适应消费者的购买力的绿色产品;另外,企业还要建立相应的系统来处置生产产品的回收。

2.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制度,加強企业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制度是构建低碳、绿色企业文化的重要保证,企业要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来制定一套绿色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意识里和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产品生产规划,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零污染排放、回收和利用废物资源,使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打造企业绿色品牌,并建立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避免盲目开发的现象。

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科技人才,因此,企业要把培养低碳技术人才的任务放在绿色文化构建的重要位置,并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一方面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防止企业人才流失。

3.构建企业低碳价值观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价值观,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员工认识到建立企业绿色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将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企业精神,把企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这就需要在提倡管理中引导员工朝低碳行为发展,比如可以实现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促使低碳行为在企业普及,只有企业员工的低碳行为得到落实,才真正树立了绿色价值观,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另外,企业还要形成良好的绿色形象,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精神理念中,从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自觉遵守社会责任,这为企业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绿色形象。同时,如果企业员工把低碳、绿色理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其他人,绿色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绿色企业文化不仅要字企业内部产生效用,还要对社会传达出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其他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企业通过树立良好的低碳形象,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履行其社会责任,能促使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生产、绿色能源和绿色产品的新观念,运用新科技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正适应了低碳经济的要求,它主要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打造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良好的企业品牌,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市场经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商业圈,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员工形成绿色的行为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做到低能耗和低排放,形成低污染,这就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对原材料和各种能源的浪费,而企业职工是执行者,如果职工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劳动态度,就会造成各种浪费。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如果以主人翁的态度劳动,就会自觉实行低碳生产,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浪费现象。

3.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把生产发展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采用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低碳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低碳理念的确立,从而淘汰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创新低碳生产方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结语:总之,当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立足于世界,必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绿色企业文化,从而改善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企业、消费者、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最终促进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构建低碳企业文化和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琦.低碳经济下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王晓慧,金起文.低碳经济视域下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国商贸.2010(20).

[3]李冰.略论绿色企业文化.商业研究.2009(01).

上一篇:非对称纳米材料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实践土木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