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中医护理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0

混合痔中医护理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人收集了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环状混合痔患者100例。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49~71岁, 平均年龄 (52.0±11.3) 岁, 病程1~18年, 平均病程 (5.6±10.0) 年。随机分为2组, 每组50例, 2组在年龄, 性别, 病程上相比均无显著统计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放入肛管扩张器, 肛周1、2、3、6、9点各固定一针, 取出内芯[2], 通过CAD33将肛镜缝扎器置入, 在齿状线上3.5~4.5cm通过旋转PSA33将直肠黏膜缝扎做2个或1个荷包。将张开到最大限度的33mm吻合器头端伸入到环扎处上端, 荷包打结。对于环状混合痔的外痔部分不少人对其改良, 将其与内括约肌下端缝合力求肛管覆盖皮肤的平整, 基本保留肛管皮肤的原有周长距离达到一次根治及肛门整形的目的。一些是针对内痔采用消痔灵注射, 或内痔分段结扎, 结扎下缘在齿线上0.5cm, 不损及齿线。而对外痔的处理在彻底去除的同时尽量保留肛管皮肤, 外痔切除上缘在齿线下0.5cm, 采用切除缝合。对照组:在外痔部分顶端肛缘至齿状线的皮肤上作V形切口[3], 钝性剥离痔外静脉丛及皮瓣至齿状线稍上, 以大弯止血钳夹持被剥离的痔外静脉丛、皮瓣及内痔基底部, 用7号丝线行8字缝扎, 剪去V形切口内的静脉丛及两侧皮瓣, l号丝线间断缝合切口。术毕, 包扎同上法。

1.3 效果评价标准

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 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痔核去除则视为治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 痔核缩小则视为好转;如果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出现变化则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学处理软件,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统计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上没有显著统计差异, P>0.05;而在平均愈合时间, 水肿及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 P<0.05, 具体见表1、2。

3 讨论

痔是常见病, 在我国痔的发病率在46.3%, 70年代以来, 人们对痔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痔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Thomson的肛垫理论得以公认。普遍接受的治疗原则为出现症状的痔才需要治疗。随着概念的变化, 对重度痔的治疗也发生了变化。外剥内扎术的要点是在痔下端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作尖端向外的V形切口, 沿内括约肌表面向上剥离到内痔顶端, 在痔块根部缝合结扎, 在距结扎线0.3cm处切除痔块。其优点是手术简单, 对于单发或相互之间相对孤立的混合痔治疗效果好。缺点是每次切除痔核不能超过3个, 切除过少对广泛病变的环状混合痔达不到治愈目的, 术后肛门水肿, 切口感染的机会大, 而且术后肛门残留赘皮多, 不利于便后肛门清洁, 容易复发, 术后剧烈疼痛、尿潴留、大出血、肛门肛管狭窄、肛门肛管皮肤缺损、大便失禁等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影响肛门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而改良术式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减少创面刺激。术后疼痛减轻、排尿障碍减少, 保留肛垫和齿状线区, 不损伤排便反射, 肛门的完整性得到保留, 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但齿线附近组织血液循环较差, 易水肿形成新的皮赘。

摘要:目的 了解2种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方法 , 探讨应用2种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总结临床使用2种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经验。方法 将1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各50例, 观察组使用改良外剥内扎保留齿线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使用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 然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上没有显著统计差异, P>0.05;而在平均愈合时间, 水肿及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 P<0.05。结论 应用改良术式的并发症少, 愈合时间短, 恢复快, 应当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环状混合痔,改良外剥内扎保留齿线术,外剥内扎术,疗效

参考文献

[1] 汤大伟, 汤勇.2种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 (1) :64~65.

[2] 顾农.环状混合痔176例改良术式治疗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6) :765~766.

[3] 马天星, 王伟建, 代建德.环状混合痔术式改良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3 (4) :87~88.

上一篇:关于聚美优品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预测类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