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公司法案例分析范文

2024-03-26

经济法公司法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内在作用机理出发,构建了一个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过程控制模型,并在模型中分析了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主要层次、环节和步骤,以及进行过程控制的主要方面,基于此,本文指出了关于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过程控制的相关理论背景及其管理理念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过程控制

收稿日期:2006-10-1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4KJD120097)

作者简介:胡凤玲(1955-),女,安徽无为人,南京审计学院教授;上官学进(1959-),男,安徽黟县人,南京审计学院副教授。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得关于跨国公司如何构建和控制其海外经营业务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问题,同时,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已经由先前的围绕全球性的成本领先、区位的差异化和海外子公司之间知识转移与扩散等自上而下(top down)的战略控制与推行的层面,转变为针对组织人力资源变革、文化变革以及资源获取等自下而上(bottom up)间接的、项目管理性质的战略性变革层面[1]。不过,这一变化引发出一个新问题:在战略性变革过程中,如何对跨国公司整个范围内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进行控制?本文拟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的机制出发,运用过程控制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变革机制

企业战略是动态协调企业和客观环境之间适应性关系的有机系统,企业在这一层面所进行的变革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对过去选择的目前正在实施的战略方向或路径的改变,它必然会改变组织资源的配置方式。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其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知名的品牌、完善的渠道体系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理念和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就是在考虑了企业多国战略活动以及企业国际经营目标以后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政策、实践等相关问题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当然,企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也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必要组成要素,同时也对企业国际战略的实施产生关键性影响。跨国公司有别于国内企业的核心问题在于,考虑企业全球战略条件下的海外子公司的当地适应性问题,并认为这对矛盾性因素——子公司间联结及其内部运作,是影响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重要的战略构件。对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所谓联结问题的战略实质就是控制与多样化,而内部运作战略本质则是当地敏感性和战略适应性问题,并由此决定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政策与实践的决策和选择。而最终判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优劣的依据,则应该由其对企业实现国际战略目标的影响和贡献程度来决定[2]。

然而,先前的关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变革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或“战略性匹配”(strategic fit),对于这一变革内部的过程和各个组成部分(海外子公司)之间相互的关系则较少述及。针对此问题,Francis和Sinclair利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探讨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的内在机制[3]。图1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的内在机制从社会结构运行的过程来看,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变革是外部离散性因素与内部整合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见图1)。变革的阶段是按层次循环进行的,包括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其中,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变革是循环过程的核心,战略演化是其外在的表现;战术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变革是承接自上而下(top 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 up)的战略控制与推行的桥梁,是获取外部资源和支持与补充“新政”的主要载体,是战略变革的主体;操作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变革则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配置和日常的管理等方面,是战略整合的主要承担者。

二、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控制的过程理论

关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上述过程的理论解释,目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即变量理论(variance theory)和过程理论(process theory)。变量理论是传统的用于研究战略变革特别是在跨国公司范围内战略变革的方法,是用已经发生的变革影响因素(如X1、X2)作为自变量来解释战略变革的程度Z,即因变量,其通常的假设或结论往往是X1、X2与Z成一定的显著相关关系[4]。但是这种方法过分地关注了事件的结果,忽视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其具体的运作方式。而具有多元分析和层次分析特征的过程理论则可以通过将变量理论整合进其分析框架中,从而实现对整个事件的行为、战略选择、情感认知、战略变革的效果等进行总体的评价[5]。

(一)过程理论维度与内容

从本质上说,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三个维度:1.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即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分配和利用;2.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有关的三个国家,即东道国、母国和第三国;3.跨国公司的三种员工,即东道国员工、母国员工和第三国员工。而所谓的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员工类型和企业经营所在国类型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组合[6]。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控制的过程理论,首先是社会维度,即东道国、母国和第三国之间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距离,也就是说,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将不同地域产生的竞争优势进行跨政治跨文化转移的能力;其次是组织维度,即海外子公司建立一种支持其公司使命和战略运作模式的组织文化,以及形成一种在不断变化和充满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学习与适应的能力;第三是关系维度,即海外子公司对总部的承诺,包括与母公司相互认同的程度、信任的程度以及对资源依赖的程度。

(二)过程理论的特征与步骤

过程理论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具有不同层次分析的内在连接性,包括社会层次、经济层次、产业层次和组织层次;2.具有不同时间维度的内在连接性,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3.能够动态地展现战略管理的内容和行为;4.具有丰富的因果关系循环特征[7]。在战略变革中,我们还可以从另五个方面来理解过程理论的特征:1.实质性,即战略形式表现性和有形性的程度;2.表述性,即关于战略使命陈述的公开性或正式表达的程度;3.顺序性,即战略变革要点发生的先后次序;4.目标的解读性,即组织成员对战略陈述的理解与战略目标的匹配程度;5.风格的匹配性,即组织现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对变革目标的支持与匹配程度[8]。过程理论框架下战略变革的实现包括三个环节和五个步骤。三个环节是惯例化环节,即将新的安排和行为方式吸纳进组织惯常的管理体系中;具体化环节,即使得组织战略变革的意图体现在员工实际的行为中;沉淀环节,即上述概念和安排的制度化过程。五个步骤分别是:1.表述一个能够吸引相关人员情感的想法或观点;2.构建一个共有的价值观念体系;3.深入贯彻到组织的各个部分;4.适时地反馈与调整;5.坚持不懈,循环进行[9]。

三、面向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过程控制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构建了一个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过程控制模型,见图2。图2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过程控制模型

(一)模型的主要特征

该模型的核心是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对其进行控制包括上述的三个环节和五个步骤,涉及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和操作层面。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变量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各构成要素的作用方向纯粹是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明确说明了一系列行为的前因后果,但很少注意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的相互影响。在变量理论的分析框架中,战略的选择形成了对人力资源系统最优化的制约[10]。而在过程模型中,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分析框架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可以被设计或随机演化的,而且,通过持续的互生互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显得很清晰。正如把战略定义为适应性调整一样,这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所引导,其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体系产生反应,也反过来塑造了外部环境和跨国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状态与路径。也就是说,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其组成部分与发展的形式。所有这些内外部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反过来也被绩效所影响。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过程控制模型通过强调动态的变量含义及其关系、相互的因果关系、在模型内与模型之间的整合,延伸了跨国公司人力资源价值网络的变量关系框架,并特别强调了联系不同变量、自我影响、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变量的过程与历史发展路径。

(二)模型的理论背景介绍

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过程控制模型,可以作为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和实践若干假设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我们从过程理论的视角理解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控制的实质,并为今后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

首先,在战略变革的初始阶段,在跨国公司范围内全面提升战略宣言、声明和承诺的可信度与新奇程度是对人力资源战略变革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组织及其成员面对变革,特别是面对人力资源方面变革时的疑惑取决于对变革形式、内容和方式的理解程度。在理论上,这一过程体现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控制的配置学派的观点:1.利用计划;2.常常在企业“哲学”的指导下,根据公司战略和雇佣政策来设计和管理人事系统的规范方法;3.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政策与明确的企业战略相匹配;4.将组织成员视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11]。

其次,随着变革过程的深入和涉及范围的扩大,需要来自于跨国公司内部的支持者和转换者对于人力资源战略变革理念的更加深入的解读与领悟,同时更需要有来自于变革成效的现实的说服力。一个组织在实现其战略目标方面的长久成功取决于其成员对于战略实施成效的理解与信服,以及这种预期与战略需要相一致的程度。Martin和Beaumont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了,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持续的说服和解释对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变革进行有效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

再次,衡量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成效的主要指标,是整个系统内组织成员在态度、认知和行为方面外显变化的程度与持久性。特纳指出,社会系统是一种“互动”的系统,而这种社会系统具有四种基本功能:1.适应,即关注于以某种可持续的方式,将一个给定的系统与其环境联系在一起;2.目标达成,即引领系统资源取得共享目标;3.整合,即以规则的方式将行为单位彼此联系在一起;4.潜在的模式维持与张力控制,即确保系统在基本运动中的连续性[13]。这同时也是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过程控制模型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及其内涵的深刻体现。

(三)过程控制模型指导下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控制理念的演变

从理性系统的视角看,组织是一种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结构理性概念所包含的许多因素。这里的理性是指狭义上的技术或功能理性,是为了最有效地达成预定目标而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行为逻辑[14]。Wright指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活动模式,而且这个模式能够使得企业有效合理地完成其经营目标[15]。但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所产生的这种合理性与规范化在组织成员行动体系方面占有的逻辑地位,与熵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相似。“熵”描述了系统能量的转化方向,即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的能量只能不可逆地沿着衰减的方向转化。在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过程中,各种有效能量逐渐转化成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合理性与规范化的实现,于是便出现了能量的衰减或沉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逐渐开始僵化,难以适应变化的要求,从而呈现出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理念的工具理性倾向。

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体系既是一种组织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控制主要是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角度来探讨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组合问题,因此,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控制理念应该既向子公司人员提供关于本企业的规律性认识,使其获得清醒的理性(即工具理性),又能促进子公司人员的信仰形成与价值的实现,满足子公司人员的终极关怀(即价值理性)。Schuler和Walker指出,可以用5P,即人力资源理念、政策、计划、规则、流程将企业的各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整合起来,与企业的战略需求系统和价值创造系统进行有机地联结,从而构建起价值理性导向的战略性人力资源控制系统[16]。由此,企业成员对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以及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组织的期待与奖励便会拥有一种“共同的解释”。人力资源管理控制体系的这种“价值理性”在跨国公司战略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战略、母公司与子公司、人员、文化和业务流程之间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可以使得跨国公司的运作保持一种高效率。

四、结语

一项以275名各类管理者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表明,战略实施是影响企业管理体系和企业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战略实施的能力比战略本身的质量更为重要。所以,过程控制在企业战略实施与变革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从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内在作用机理出发,构建了一个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过程控制模型,并在模型中分析了战略性人力资源变革的主要层次、环节和步骤,以及进行过程控制的主要方面,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关于跨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过程控制的理论背景及其管理理念的演化发展,而针对这些理论背景选取相应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将成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Allan Bird, Schon Beechler. Links Between Business Strategy and HRM Strategy in U.S., Based Japanese Subsidiar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Studies,1995,(first quarter):23-46.

[2]Schuler R S, Peter J Dowling,Helen,DeCieril.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s of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2,(12): 7617-7641.

[3]Francis. H, Sinclair J. A Processual Analysis of HRM-based Change [J]. Organization,2003,10(4): 685-706.

[4]Bagat R S,Kedia B L. Reassessing the Elephant: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M]. MA: Blackwell,1996.521-523.

[5]Langley A. Strategies for Theorizing From Process Data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 308-324.

[6]赵曙明,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

[7]Pettigrew A M. Longitudinal Field Research on Change: Theory and Practice [M].Chichester:wiley, 1995.271-289.

[8]Ford J D, Ford L W. The Role of Conversations in Producing Intentional Organizational Chan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 541-570.

[9]Huy Q N. Emotional Capabilit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Radical Chan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 325-345.

[10]Farjoun M.Towards an Organic Perspective on Strate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561-594.

[11]Hendry C, Pettigrew. HRM-an Agenda for the 1990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0,(1):217-251.

[12]Martin G, Beaumont P B. Control and Commitment in MN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9,10(1): 21-42.

[13][英]特纳(Turner, B. S).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4-146.

[14][美]斯格特.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1.

[15]Wright P.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8,8 (3): 187-192.

[16]Schuler R S,Walker J W.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0,(Summer):5-1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经济法公司法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经 济 活 动 分 析 提 纲

计 划 发 展 部 2005年6月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提纲

目 录

第一部分、分公司所属区域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3

1、分公司所属区域内经济增长形势分析......................................................... 3

2、分公司所属区域内电力市场形势分析......................................................... 3

3、分公司所属区域内煤炭市场分析 ................................................................. 3 第二部分、生产经营情况分析 ............................................................................... 4

1、生产经营指标分析 ........................................................................................... 4 1. 1安全生产分析 ............................................................................................... 4 1. 2生产经营分析 ............................................................................................... 4 1. 3资产经营分析 ............................................................................................... 5 1. 4人力资源与劳动工资分析 .......................................................................... 6

2、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 6 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7 附

表 ........................................................................................................................... 8 附表一: 200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指标总体情况表 ....................................... 8 附表二: 2005年上半年燃料供应情况表 ........................................................ 8 附表三: 200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完成情况及全年预测表 .......................... 8 附表四: 电源项目投资完成情况表 .................................................................. 8 附表五: 电源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表 .................................................................. 8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提纲

第一部分、分公司所属区域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分公司所属区域内经济增长形势分析

主要分析分公司所属区域内国民经济发展形势,GDP增长速度以及同期比较,对2005年分公司所属区域经济发展形势进行预测等。

2、分公司所属区域内电力市场形势分析

主要分析分公司所属区域内分省份的行业用电情况,预测年度后期用电量的变化趋势,及各省电网经营企业的售电量和购电量分析。

主要分析分公司所属区域内电力市场供需形势及预测,包括发电量增长情况、最高负荷增长、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电力电量平衡情况等。

建议按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口径分析集团公司的市场份额。

3、分公司所属区域内煤炭市场分析

主要分析所属区域内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包括区域内煤炭价格、煤炭生产能力,贮量,运输能力,煤炭耗量,电力热力生产耗煤情况等。重点分析预测年度后期煤炭供应形势及煤电价格的变化趋势。

(备注:此部分仅限分公司)

3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提纲

第二部分、生产经营情况分析

1、生产经营指标分析

分析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及全年完成情况预测,要与去年同期和2005年集团公司目标责任书(综合计划)相比较。重点分析目前生产经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及建议。

请认真填写附表一“200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指标总体情况表”,分公司(子公司)负责所属企业此表的汇总。 1.1安全生产分析

分析安全生产指标和主设备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要与去年同期和2005年集团公司目标责任书(综合计划)相比较。重点分析重大伤亡事故、设备损坏事故等,并要说明原因。对非计划停运情况和非计划降出力情况进行分析。 1.2生产经营分析

--产量分析

发电量、售电量、上网电量和供热量完成情况分析,要与去年同期和2005年集团公司目标责任书(综合计划)相比较,重点分析发电量(利用小时)增减原因,并对全年完成情况进行预测,说明预测的依据。

热力市场的现状及潜在供需形势分析。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提纲

--燃料管理分析

煤炭库存、煤炭价格完成情况分析,要与去年同期和2005年集团公司目标责任书(综合计划)相比较。预测下半年煤炭供需趋势及全年煤炭价格的预计完成情况,已签订下半年煤炭供货合同的,要特别说明合同期限和合同价格。

请认真填报附表二“2005年上半年燃料供应情况表 ”,分公司(子公司)负责所属企业此表的汇总。

--能耗分析

供电、供热标准煤耗完成情况分析,发电、供热厂用电率完成情况分析,要与去年同期和2005年集团公司目标责任书(综合计划)相比较,找出影响煤耗和厂用电率的主要原因。对全年的煤耗和厂用电率完成情况进行预测。

--电价、热价、电热费回收分析

电价、热价,电热费回收情况分析,要与去年同期和2005年集团公司目标责任书(综合计划)相比较。重点分析5月1日电价调整后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 1. 3资产经营分析

利润完成情况分析,要与去年同期和2005年集团公司目标责任书(综合计划)相比较。重点做好电量、电价、热量、热价变化对收入的影响,煤量、煤价、油量、油价变化对燃料费的影响,以及对影响成本变化较大的指标进行分析。说明资产

5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提纲

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变化的原因,并与去年同期和本年目标相比较。对全年利润完成情况进行预测。

请认真完成附表三“200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目标完成情况及全年预测表 ”, 分公司(子公司)负责所属企业此表的汇总。 1. 4人力资源与劳动工资分析

说明期末职工总人数、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完成情况,要与去年同期和2005年集团公司目标责任书(综合计划)相比较。对全年完成情况进行预测。

2、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说明电源项目核准工作的进展情况;项目目前的主要形象进度;新投产机组要分析生产运行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

说明“本年(自开工累计)投资完成”以及“本年(自开工累计)资金到位”情况。投资完成要按建筑、安装、设备、其它加以说明。资金到位中,在资本金分析中需要说明各股东方资本金到位明细及所占比例;融资分析包括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其它资金的明细及所占比例。

请认真填写附表四“电源项目投资完成情况表”和附表五“电源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表”的填报。分公司(子公司)负责所属企业的汇总。

(备注: 此部分的分析范围是集团公司所有在建和新开工的电源项目单位,分公司(子公司)负责所属项目的汇总,并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提纲

对所属前期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说明)。

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根据企业上半年生产经营情况,对照集团公司签订的“目标责任制”和下达的“2005年综合计划”,分析完成“目标责任制”和“2005年综合计划”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及建议。

7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提纲

附 表

附表一: 200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指标总体情况表 附表二:附表三:附表四:附表五: 2005年上半年燃料供应情况表

200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完成情况及全年预测表 电源项目投资完成情况表

经济法公司法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是指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外转让股权时, 其他股东基于其公司股东的身份而享有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第三人购买该股权的权利。

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进行了如下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 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 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 在同等条件下, 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是股权转让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对于保护股东的既得利益与预期利益, 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制度的设立系以牺牲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部分市场流通功能为代价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出资应当具有可转让性, 其流动性越强, 经济价值则越高。实践中我们也发现, 正是这种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转让的强制性限制导致了其交易价格的下滑, 以及市场流通性的降低。我国现行公司法对于股东股权转让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设定是否可以实现立法者的初衷, 是否合乎现代民法简便交易的出发点, 是否有利于保护社会整体利益, 都有待商榷。以下便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对于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予以分析。

二、法经济学概述

法经济学又称作经济分析法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等, 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主要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等经济学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构造、流程、过程、效率及将来发展的学科。其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之后得到快速发展, 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 (Ronald﹒H﹒Coase) 于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作为法经济学开创的标志。波斯纳 (Richard Allen Posner) 于1973年出版的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则被视为法经济学的权威。

三、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分析股东优先购买权

根据科斯定理, 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中, 不同的权利界定, 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因此, 法律的作用显得极其重要, 只有通过法律合理地分配权利, 才能够以最低的交易成本达到最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实现“财富最大化”。

经济学家波斯纳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的需求是有限的, 因而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场所, 市场功能的发挥则有赖于法律法规的保障。他提出以自由市场、自愿交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认为市场是解决法律经济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 市场规律应当作为法律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衡量一项法律制度的重要标准就是这项法律制度能否实现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的目的。根据波斯纳定理: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 那么, 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

所谓“交易成本”, 是指不同经济主体在交易活动过程中搜集交易信息、进行交易谈判、决策与签订合约、监督交易合约执行等所发生的费用, 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违约成本等。就股东优先购买权法律制度而言, 目前股东转让股权产生的交易成本主要有:一, 缔约成本, 即双方当事人为达成股权转让合同而进行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换、市场调查、议价谈判、拟定条款等前期工作付出的成本。二, 履约成本, 即双方当事人为了履行股权转让合同, 互相支付对价而付出的成本。三, 违约成本, 即当事人未履行己方义务或者履行不符合股权转让合同的约定, 导致合同相对方遭受了相应的损害或合同交易目的不能实现时, 违约方应当为此不利结果支付的成本。四, 救济成本, 若股权转让合同双方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一方的权利受到损害, 受损害方为使己方的权利得到法律保障而采用双方协商解决、由第三方斡旋调解、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等救济方式付出的成本。

优先购买权是附条件的形成权, 一经行使, 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交易即告成立。依据公司法的规定, 拟转让股权的股东应当将其与第三人关于股权转让的交易条件告知公司现有股东, 只要公司现有股东中的任何一位行使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购买权, 则意味着该股东和拟转让股权的股东已就股权转让达成一致。那么第三人为此交易付出的缔约成本将被浪费, 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达成的交易条款只是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股东服务, 而对此该股东却没有任何法定义务向第三人进行补偿, 这就极大地降低了第三人与拟转让出资的股东之间进行谈判和达成合意的积极性, 现实中容易导致股权交易中股权价格的下滑。与此同时, 转让股东陷入“一股二卖”的境地, 将不得不承担违约责任, 支付违约成本。实践中股东优先购买权也往往为其他股东不正当干涉对外转让出资提供了可乘之机, 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 降低了交易关系的稳定性。在履约阶段以及权利救济阶段, 人们对于“同等条件”的标准存在很大争议, 这也成为增加交易成本的风险。

四、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分析股东优先购买权

卡尔多-希克斯效率认为在交易行为中如果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受损, 但是获利者的所得足以弥补受损者的所失 (而不管这种弥补事实上是否真的发生) , 就表明总的社会福利增加了。根据法经济学的原理, 财产权的可转让性是使财产价值最大化的最重要保证。当物品是由对其评价最高的人消费时, 资源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只有通过自由交易的方式使资源不断从低效率主体向高效率主体转移, 才能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中的优先购买人未必是最有效率利用资源的人。优先购买权赋予特定权利主体以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的特权, 从而影响人们之间资源分配和财产权利的流转。优先购买权的行使, 阻碍了第三人公平竞价参与交易, 不利于真正能够有效利用物的人获得物权。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设置限制了拟转让股权股东的财产权, 不利于其按照真实意愿出卖财产或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法律属性是股东优先购买权产生的重要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要优先地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 尤其是在股东转让股权过程中。因为公司股东转让股权的行为本身就表明原股东之间的“人合”关系已不再和谐, 所以是否有必要牺牲潜在的受让人的利益, 并且徒增社会的总体成本来赋予其他股东以优先购买权有待进一步探讨。

从法经济学交易成本和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制度的设置欠缺经济合理性, 亟需我们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改革和完善。

摘要: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是公司法基于保障公司的“人合”属性的目的而对股东出资转让的一种限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种限制阻碍了股权的合理移转, 不利于社会总收益的提高。本文从法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和效益最大化角度对该制度进行分析, 以期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加以完善。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法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 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2] [美]罗纳德·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J].法律经济学期刊, 1960 (10) .

[3] 马谦.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及其法经济学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 2014.

[4] 宋修贵.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05) .

[5] 李珂, 王军.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经济学分析[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9) .

经济法公司法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分数 说明

得 84 分,满分 100 分

已用时间 3 分钟。

 问题 1

得 4 分,满分 4 分

关于涉外经济法的概念,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它的渊源主要包括国内法

 问题 2

得 4 分,满分 4 分

关于涉外经济法律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客体必定位于境外

 问题 3

得 0 分,满分 4 分

下列投资方式,属于直接投资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政府信贷

 问题 4

得 4 分,满分 4 分

对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的外国投资者进一步减免所得额期满后,凡当年企业产

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值的下列比例时,可以按照现行税率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

答案

所选答案:

70%以上

 问题 5

得 4 分,满分 4 分

约定合营期限的合营企业,合营各方同意延长合营期限的,应在距合营期满前的下列期

限内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

答案

所选答案:

6个月

 问题 6

得 4 分,满分 4 分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分别是 答案

所选答案:

董事会 股东大会

 问题 7

得 4 分,满分 4 分

合营各方对设立合营企业的某些要点和原则达成一致意见而订立的文件是 答案

所选答案:

协议

 问题 8

得 4 分,满分 4 分

外商提供部分或全部原材料的加工装配叫做 答案

所选答案:

来料加工

 问题 9

涉外租赁中,设备的所有权归 答案

所选答案:

出租者

 问题 10

补偿贸易合同在双方签字后下列期限内,应当报送原批准单位备案。答案

所选答案:

5天

 问题 11

构成倾销的要件包括 答案

所选答案:

低于正常价格的低价销售

损害事实存在

倾销与实质性损害有因果关系

 问题 12

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答案

所选答案:

得 4 分,满分 4 分

得 4 分,满分 4 分

得 6 分,满分 6 分

得 6 分,满分 6 分

实行统一对外贸易制度,维护外贸秩序的原则

.鼓励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地方积极性,保障对外贸易经营者经营自主权的原则

平等互利性

互惠对等原则和最惠国、国民待遇原则

 问题 13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关系一般可分为四类,这四类是 答案

所选答案:

进出口贸易

涉外技术转让

直接投资

间接投资

 问题 14

涉外经济法律关系是发生在下列领域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答案

所选答案:

对外经济

得 6 分,满分 6 分

得 6 分,满分 6 分

贸易

技术合作

 问题 15

得 6 分,满分 6 分

下列属于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有 答案

所选答

案: 属于农业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和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工业建设的

属于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能够改进产品性能、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或者生产适应市场需求而国内生产能力不足的新设备、新材料的

属于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能够提高产品档次,开拓新市场,扩大产品外销,增

加出口的

属于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新技术、新设备的

属于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

 问题 16

得 0 分,满分 6 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投资迅猛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有 答案

所选答案:

国际投资项目的多样性

直接投资取代了间接投资

国际投资形式的多层性

 问题 17

涉外投资的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答案

所选答案:

投资项目的审批

计划管理

劳动管理

外汇管理

财务管理

 问题 18

对我国外商投资者提供法律保护的依据有 答案

所选答案:

国内立法

国际惯例

得 6 分,满分 6 分

得 6 分,满分 6 分

双边协定

多边协定

国际公约

 问题 19

补偿贸易合同的正文一般包括的基本内容有 答案

所选答案:

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义务条款

支付方式条款

违约责任条款

不可抗力免责条款

仲裁条款

 问题 20

按照承揽方计价收费方式,对外加工装配可以分为答案

所选答案:

计件制

得 6 分,满分 6 分

得 0 分,满分 6 分

涉外经济法学2013年下半年第二次作业

问题 1

1. A

《马德里协定》规定的国际商标注册的有效期为 答案 A 20年

10年

15年 30年 问题 2

1. D 国际注册商标期满可以续展的次数为 答案

一次

两次

三次 无限 问题 3

1. D 海关监管在程序上包括三项制度,即 答案

申报、签印、放行

4 分 4 分

申报、征税、放行 申报、交验证件、放行 申报、查验、放行 问题 4

1. B 设立外资银行或外资财务公司,申请者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答案

200亿美元 100亿美元 50亿美元 500亿美元 问题 5

1. B 根据我国法律,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不包括 答案

外汇存款 居民个人人民币存款 保管及保管箱业务 进出口结算 问题 6

1. D

4 分

4 分

4 分

下列情形属于逃汇的是 答案

未经批准以人民币偿付应当以外汇支付的进口贷款或其他款项

驻外机构使用其在中国境内的人民币为他人支付各种费用,由对方付 给外汇的

境内机构以出口收入或其他收入的外汇抵偿进口费用 驻外中资企业将应调回利润留在当地营运 问题 7

1. C 我国在涉外所得税法中界定税收管辖权的原则是 答案

属地原则 属人原则 属地和属人原则 以上都不是 问题 8

1. D 涉外经济仲裁协议 答案

必须是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 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与合同共同存在,不可分离,无独立效力 仲裁庭有权确认其仲裁协议的效力

4 分

4 分

4 分

问题 9

1. B 外国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需要我国的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可以由当事人直接向我国有管辖权的下列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 答案

基层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

高级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或中级人民法院

4 分

问题 10

1. D 中国大陆A公司与香港B公司因一建筑承包合同发生争议,双方约定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对此案的审理方式是 答案

不能开庭审理

公开开庭

公开开庭,但双方当事人要求不公开的,由仲裁庭决定

不公开开庭审理,但当事人要求公开的由仲裁庭作出决定

4 分

问题 11

1. ABC 进出境当事人违反海关法的行为主要包括 答案

走私罪

走私违法行为

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

违反《海商法》的行为

以上都是

6 分

问题 12

1. ABC 除国家另有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可以免予检验的是 答案

进出口的样品

进出口的礼品

进出口的非销售展品

进出境旅客自身携带物品

出国留学人员自用物品

6 分

问题 13

1. ABCDE 设立涉外保险公司,均应当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并且必须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同时,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答案

有符合保险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符合该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敬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问题 14

1. ABCE 外汇是指 答案

外国货币 外币有价证券 外币支付凭证 黄金、白银 其他外汇资金 问题 15

1. AB 涉外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答案

经济管理关系 经济合作关系 经济义务 经济权利 经济职责和经济制度 问题 16

6 分

6 分

6 分

1. ACDE 涉外企业所得税中允许列出的情况是 答案

汇兑损益的列支 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救济性质以外的捐赠 工资和福利费的列支 境外税款的扣除 借款利息的列支 问题 17

1. 错了

涉外仲裁的申请人提出仲裁申请时应提交 答案

仲裁申请书

仲裁协议 仲裁费 当事人的姓名、住所等证明 申请人请求的依据的事实的证明文件 问题 18

1. ABCDE 下列涉外企业所得税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有 答案

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

6 分 6 分

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息

外国银行按照优惠利率贷款给中国国家银行的利息所得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给中国政府和中国国家银行的利息所得

为发展交易事业提供专有技术所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

6 分

问题 19

1. ACDE 解决涉外经济纠纷的方式可适用 答案

诉讼

行政复议

调解

仲裁

协商

6 分

问题 20

1. 错了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包括

有关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方面的纠纷

有关合作生产、开发、技术转让方面的纠纷

有关金融信贷、租赁业务方面的纠纷

有关对外贸易、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委托买卖等方面的 纠纷

经济法公司法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当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存在着一些经济违法行为侵害了国家和社会公理, 但由于当前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 这些行为并未受到应有的处罚。因而经济公益诉讼的建立就变得尤为必要。经济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及个人的违法行为或不行为, 使社会经济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者有被侵害的可能时, 法律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社会经济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经济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保护社会经济秩序, 是公益诉讼的一种。

经济公益诉讼有以下特征:

(1) 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益。经济公益诉讼通过诉讼的方式惩戒侵害国家和社会公理的经济违法行为, 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如果是私人的经济利益受到侵害, 个人、公司、企业要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通过普通的诉讼方式起诉即可。如果侵权行为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经济权益, 则需要通过提起经济公益诉讼。经济公益诉讼必须针对具体的经济违法行为提出, 任何个人、组织都可以提起经济公益诉讼, 公益性较为明显。

(2) 提起诉讼的主体范围广。民事诉讼以及行政诉讼都对提起诉讼的主体做出了具体的限制, 即提起诉讼的主体必须与损害事实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否则则无权提起诉讼。而在经济公益诉讼中, 即使与侵害结果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个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也可以提起诉讼, 也就是说, 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可以是个人或者社会组织, 也可以是某些行政机关,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国家也可以成为公益诉讼的主体。任何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损害或者威胁的个人、组织, 都能成为经济公益诉讼的被告。

(3) 具有事前预防的功能。由于被提起经济公益诉讼的经济违法行为往往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经济违法行为一旦实施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给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经济公益诉讼更重视违法行为实施前的预防。与传统的诉讼方式不同的是, 提起经济公益诉讼并不要求实际发生损害结果, 如果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合理判断出经济违法行为可能会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侵害, 就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二、在我国实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一) 经济法的可诉性

经济冲突的尖锐化导致经济法的可诉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经济矛盾的出现带有明显的反社会性特征, 它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当经济矛盾累积到一定的程度, 一旦爆发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的。由于经济矛盾后果的严重性, 对于经济冲突既不能由当事人和解, 也不适合通过调解和仲裁的方式解决, 只能提起诉讼。经济法的可诉性是指经济法所必备的为了判断经济法纠纷的是非而使经济法纠纷主体可诉求于法律公设的判断主体的属性。也就是说, 在国家调节领域所发生的法律纠纷, 纠纷主体应当有权将之诉求司法解决。可诉性作为法的基本属性, 是一种应然性, 但传统的三大诉讼理念对创建新型的诉讼机制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要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 解决法律纠纷, 承认经济法的可诉性。经济法的可诉性为司法权的强大并足以和其他国家权力并列存在提供了更大可能。经济公益诉讼的可诉性程度越高, 受案范围越广, 司法权越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二) 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现实依据

近年来, 随着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的推进, 建立法治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建立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便是有法可依, 然而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还存在漏洞, 尤其是在公益诉讼方面的法律规定还不完善, 以至于现实生活中许多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经济违法行为, 没有受到应有的司法审判。这些经济违法类案件涉及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 从性质上来看不同于行政纠纷或者民事纠纷, 不属于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难以通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方式来解决, 而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提起公益诉讼, 使得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违法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

从我国当前的诉讼情况来看, 如果私人利益受到经济违法行为的侵害, 受害人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经济违法行为造成了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 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损害事实不好判断, 也没有具体的受害人, 对于受损害的权益是否可以提起诉讼?我国当前的诉讼制度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经济法保护的许多权利义务无法在程序上落实。经济法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最终的价值追求, 如果得不到诉讼制度的切实保障, 经济法则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有必要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经济法是一部新兴的部门法, 其规定还不完善。经济法律法规对经济权利义务做出了许多明确的规定, 但是仅有实体法的规定, 诉权并没有得到诉讼制度的保障。由于经济法的可诉性存在缺陷, 以至于许多经济案件难以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因此有必要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以弥补现有的缺陷, 更好的解决经济冲突。

(三) 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意义

(1) 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可以更好地实现诉讼民主, 贯彻法治精神。法律的生命, 在于实施;法律实施的灵魂, 在于程序。经济法规定了许多实体的经济权利义务, 但如果得不到诉讼制度的落实, 其规定便会成为一纸空文。当前, 部分经济法的规定得不到程序法保障的现象, 给市场经济秩序以及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如果不能及时的完善相应的诉讼机制, 则可能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

(2) 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有助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 维护国家经济利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近年来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外贸企业等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市场现状的日益复杂, 这些跨国公司、外贸企业侵害我国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及时完善相应的诉讼制度, 有效的救济途径, 才会对我国的经济利益造成严重侵害。建立法治社会, 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律基础, 不仅要建立完善、科学的实体法体系, 还要有相应的诉讼程序保证实体权利义务的落实。构建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有助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 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3) 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些经济纠纷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比如环境受侵害案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否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法律方面的具体落实。

三、我国建立经济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

近年来, 建立经济公益诉讼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我国在公益诉讼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较少, 当前在经济公益诉讼领域的经验还很不足。经济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为稳定市场经济秩序,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制止和处罚经济违法行为。其性质和目的决定了经济公益诉讼与民事和行政诉讼有很大的差别。通过考察国外经济公益诉讼等相关规定, 建立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放宽原告的起诉资格

传统的诉讼法理论恪守“无直接利害关系便无诉权”的原则, 对于经济类案件, 主要是保护私人 (包括个人或者组织) 的经济利益, 导致经济公益诉讼的提起十分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诉讼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定的原告身份是区分不同诉讼形式的重要依据, 经济公益诉讼的一大特点应该是任何个体为维护公共利益提起诉讼都应是允许的。这就需要诉讼制度突破传统理论的制约, 重新审视提起经济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现实生活中许多经济违法行为, 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但有时没有具体的受害人, 如果要求提起诉讼的主体必须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那么这种侵害社会经济利益的行为将愈演愈烈。比如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环境受侵害的案件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但受害人并不具体, 根据当前的诉讼制度, 具体的个人难以提起公益诉讼, 那么环境污染行为可能更加猖獗。因此, 经济公益诉讼的设计必须突破传统诉讼制度的束缚, 放宽原告的起诉资格。

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可以设计为三类:第一, 个人。任何个人都可以成为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 这有助于社会大众同经济违法行为做斗争, 广泛的参与到维护社会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第二, 社会团体。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提升, 社会团体在特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允许社会团体为维护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提起经济公益诉讼, 可以更好地保护社会经济利益, 同时节约司法成本。第三, 国家机关, 主要是检察机关。在危害公共利益的诉讼无特定原告或无人起诉时, 国家公权力的介入, 作为国家与社会公益的代表提起诉讼能够更有效地维护公共利益。

(二) 设立专门的经济审判组织

由于缺少对经济调节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 造成了对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手段的弱化, 妨害着经济法可诉性的实现。对于经济法而言, 经济审判及其运作既是经济法适用的一个重要层面, 也是经济法功能释放的基本渠道。在新形势下设立独立的经济审判组织作为构建我国经济公益诉讼的一些内容, 是中国经济审判符合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需求的正确选择。对于传统诉讼理论下撤销经济审判庭似乎没有带来太多的不便, 而在新的诉讼制度下, 由民事审判庭来审理经济公益诉讼变得不合理。经济冲突的特殊性、诉讼目的的公益性决定了经济审判庭设立和存在的必要性。不同性质的纠纷决定了不同诉讼法的分立。经济纠纷往往同时兼具民事、行政及刑事方面的不同性质。如果仍旧依照目前这样审理分离的方式, 不仅耗时较长, 会给当事人带来不便, 还会浪费司法资源。设立独立的经济审判庭能够更好地解决日益复杂的经济冲突, 巩固和发展我国法律发展的成果。要充分发挥经济审判庭的职能, 就必须科学界定经济审判庭的受案范围, 具体应包括反垄断案、反倾销案、反不正当竞争案、消费者权益案、产品质量案、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案、国有资产流失案、环境与资源保护案以及社会保障案等。

(三) 制定经济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

根据当前的诉讼制度, 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如果没有具体的受害人, 则难以提起诉讼。因此, 必须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 对违反经济法、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而这种制度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程序法做保障。因此, 借鉴美国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公益诉讼的实践经验, 我国应建立经济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的立法模式。原因在于, 经济法同民法、行政法一样都属于实体法, 民法、行政法都有相应的程序法, 那么与经济法对应的应该是经济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 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应是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 经济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应着重规定经济公益诉讼中的特殊程序。以此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摘要: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违法行为而传统的三大诉讼制度并不能解决, 这就需要新的司法救济途径, 即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弥补传统诉讼制度的不足, 保障经济法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内外有关经验, 要想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要从放宽原告资格, 设立专门审判组织以及制定经济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等几方面加以努力。

关键词:经济公益诉讼,社会公共利益,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1] 孟霞.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特色经济公益诉讼论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7 (23) .

[2] 胡学军.经济公益诉讼的诉权配置探析[J].企业经济, 2007 (9) .

[3] 颜运秋.论经济法的可诉性缺陷及其弥补[J].法学论坛, 2000 (15) .

[4] 郑翔.论建立经济公益诉讼的必要性[J].财经理论与实际, 2001 (22) .

经济法公司法案例分析范文第6篇

三季度,公司上下紧紧抓住施工的黄金季节,坚持改制和施工生产两不误,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指标。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分别是:

1、企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156亿元。施工产值预计完成1.08亿元,其中:建筑分公司预计完成2758万元;安装分公司预计完成2296万元;地矿分公司预计完成1402万元;矿建分公司预计完成437万元;制冷分公司预计完成3595万元;开发分公司预计完成273万元;电梯分公司预计完成37万元。

附企产值预计完成439万元。其中:木业分公司预计完成162万元;设备租赁分公司预计完成49万元;钢结构加工分公司预计完成208万元;计量检测中心预计完成14万元。

子公司产值预计完成273万元。 多经厂点营业收入预计完成45万元。

2、三季度预计完成经营利润259万元(包含社区代管费用196万元)。

各单位上缴利润预计完成646.14万元,其中:建筑分公司预计完成165.35万元;安装分公司预计完成150.07万元;地矿分公司预计成50.31万元;矿建分公司预计完成10.29万元;制冷分公司预计完成230.94万元;开发分公司预计完成20.07万元;木业分公司预计完成1.72万元;电梯分公司预计完成2.62万元;设备租赁分公司预计完成1.37万元;钢结构加工分公司预计完成11.8万元;计量检测中心预计完成1.5万元;多经分公司预计完成0.1万元。

3、截至目前,实现了无死亡、无重伤,千万元产值轻伤负伤率为0.35,安全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所有单位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二)四季度主要工作任务

四季度,我们的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做好改制的最后工作;二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收口;三是落实南戴河会议精神,对明年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和具体化。

四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是:

1、产值指标:企业总产值保1.0364亿元、争1.657亿元。 施工产值保0.9719亿元,争1.0949亿元。其中: 建筑分公司保2374万元,争2374万元;安装分公司保2370万元,争2870万元;地矿分公司保1500万元,争1700万元;制冷分公司保3000万元,争3000万元;矿建分公司保295万元,争795万元;开发分公司保150万元,争160万元;电梯分公司保30万元,争50万元。

附企产值保375万元,争428万元。其中:木业分公司保90万元,争91万元;设备租赁分公司保22万元,争52万元;钢结构加工分公司保250万元,争270万元;计量检测中心保8万元,争9万元;地矿修配厂保5万元,争6万元。

多经厂点营业收入保50万元,争60万元。

子公司产值220.17万元。其中:线缆公司148.98万元;涂料公司43.14万元;建材公司18.09万元;物资公司9.96万元。

2、利润指标:各单位上缴利润保749.9万元,争937万元。其中,建筑分公司保160万元,争170万元;安装分公司保120万元,争130万元;地矿分公司保55万元,争65万元;制冷分公司保250万元,争400万元;矿建分公司保130万元,争130万元;开发分公司保15万元,争15万元;电梯分公司保8.5万元,争10.5万元;木业分公司保±○,争1万元;设备租赁分公司保0.5万元,争1.5万元;钢结构加工分公司保10.9万元,争12万元;计量检测中心保±○,争1.5万元;多经分公司保±○,争0.5万元。

3、安全生产和质量指标:杜绝重伤、二级以上重大非伤事故,千万元产值轻伤负伤率不超过0.9人次,确保实现安全生产七周年和第七个安全生产自然年;所有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工期履约率95%,顾客满意度95%以上。 四季度,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改制工作。

四季度,改制工作步入最紧要的时期,按照184改制工程图,开始进入第

四、第

五、第六最后三个阶段,即新企业的筹建阶段、完成新公司的组建阶段和后续工作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顺利完成改制工作,如果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完成的不好,将使我们近一年的准备工作前功尽弃。为此,第一,机关各业务部门要按照挂图作战的要求,按步骤、分阶段抓好落实;第二,要继续抓好改制的宣传引导工作,重点要突出改制方案、发展规划的宣传;第三,要做好稳定工作,四季度将实施身份臵换,解除老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合同,确认身份臵换经济补偿金及其它费用,任命管理人员,以及新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等工作,各单位要注意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引导广大员工正确处理企业和员工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个人服从集体,保持公司的稳定,不能因改制而影响施工生产,保证全年经济指标的完成和改制的顺利进行。

二、抓好各项工作的收口。

在收口工作上,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加强在建工程进度,实现快打快收。各单位、各级领导要紧紧抓住四季度的关键季节,抓好人力、物资、财力的协调工作,确保工期的兑现,保证在建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是做好各项工程的结算工作。对已完工的工程争取在年底前,将工程款一次结清;对接转工程,按照与施工进度同步进行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回收工程款;同时,要做好质保金的回收。

三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四季度正值国庆节和新年元旦的到来,各单位要加强节期的安全教育,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尤其是外埠工地和联合体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抓好用电、高空作业、井下施工、设备管理,确保实现安全生产七周年和第七个安全生产自然年。

四是强化资金管理。年末各单位必须与内外银行对帐,对于有问题的帐项,要了解清楚,并准确无误做出明细表,防止资金流出或其他意外情况;在清欠工作中各单位要执行清欠工作制度,严格落实清欠指标,强化工作力度,清欠工作要往前赶,指标分解到人头,抓好兑现;同时,要抓好资金的支出控制,严禁乱花钱、突击花钱。

五是抓好工程开发。要充分利用年底的时机,广泛与客户联系,对重点工程信息要派专人去抓,为明年开局打好市场基础。

上一篇:机关信息发布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