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2023-09-18

安全工程专业网络教育范文第1篇

然而, 并非所有人都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校的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都没有完全的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由于教育培养机制跟不上发展步骤、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等原因, 许多实践都是流于形式, 马虎了事, 不能起到充分锻炼同学们的作用。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而笔者经历的本次科研实践使笔者获益匪浅, 从零起步搞研究, 一步步完成实际的工作, 经历学习——应用——研究的过程, 不流于形式, 不浅尝辄止, 深入现场, 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1 实践过程

笔者分几个方面详尽介绍了本次科研实践项目完成的八个过程, 即技术背景分析, 矿井概况, 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 技术经济指标, 研究实验方法, 计算与可靠性分析。

1.1 技术背景

矿井通风系统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根本, 通风系统的优化改造是煤矿的一项重要工程, 改造工程的实施直接关系到矿井中远期通风系统的运行, 甚至直接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 因此对通风系统现状进行优化, 对矿井中、远期通风方案进行模拟, 对提高矿井当前的通风保障能力, 保障矿井今后通风系统的稳定、可靠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将在对矿井进行系统通风阻力测定的基础, 应用先进的Ventsim煤矿三维通风仿真系统, 建立矿井三维通风系统模型, 通过模拟检验, 保障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应用建立的数值模型, 进行系统现状改造方案模拟、工作面热害防治通风方式效果模拟、矿井中远期通风方案模拟等工作, 建立的三维通风系统模型可为矿井通风科学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数字化通风模拟技术开始在我国得到研究和应用, 它通过将矿井通风系统数字化, 使用网络以及分支、节点上的属性来代替真实的矿井通风系统, 构建矿井通风系统的数值模型, 从而进行矿井通风的数值仿真。这样做不仅可以预测通风系统改造的效果, 而且可以预测矿井今后开采中安全生产对通风系统的要求。这种方法基于完善的矿井通风数学模型和可靠的数值计算方法, 经过国内外广泛的实践应用, 证明是可靠的、科学的, 是矿井走向科学化、数值化管理的必经之路。

1.2 矿井情况

黑龙江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东海煤矿1965年移交鸡西矿务局, 经1975年至1985年两次大型改造后, 完成了-450水平的全部工程, 当前矿井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

矿井采用皮带斜井开拓, 有二、三、五、六四个采区, 经2007年矿井瓦斯鉴定为高瓦斯矿井。采用混合抽出式通风, 由7条入风道, 2条回风道担负矿井通风任务。矿井运转主扇2台, 分别为二采区主扇和立风井主扇, 主扇型号:BDK-6-17和BDK-10-36, 风压分别为162mmH2O, 立风井主扇水柱为295mmH2O, 矿井总入风量为13720m3/min, 总排风量为14566m3/min。

近年来,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 瓦斯涌出量也随之增加, 矿井现已开采至-1100m以下, 现有高瓦斯工作面5个, 分别是三采区196采煤工作面、五采区195采煤工作面、303综掘工作面、605炮掘工作面、601综掘工作面。矿井通风系统比较复杂, 且存在热害威胁, 因此, 优化、简化矿井通风系统, 对矿井深部采区的开采进行通风保障模拟预测, 提高矿井通风的保障能力, 是当前十分紧迫的工作, 对矿井瓦斯、热害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3 主要研究目标

在对东海煤矿通风系统进行阻力测定的基础上, 分析当前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通风阻力分布状况等, 确定通风系统参数, 提出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应用矿井三维通风仿真软件构建矿井通风系统模型, 对通风系统改造、工作通风降温方案进行效果模拟, 通过对比分析, 确定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方案;针对矿井今后5~10年内开拓开采规划, 预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规划设计矿井通风方案, 预测通风状况, 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1.4 主要研究内容

(1) 东海煤矿通风系统阻力测定。

依据《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方法》MT/T440-1995的要求, 对东海煤矿当前通风系统进行全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2) 东海煤矿通风系统现状分析。

依据通风阻力测定的结果, 绘制矿井通风网络图, 对测定数据进行处理和模拟验证, 在此基础上, 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分析。

(3) 东海煤矿当前通风系统三维模型构建。

应用三维通风系统建模软件, 构建真实矿井三维通风系统模型。

(4) 东海煤矿当前通风系统优化研究。

通过对通风现状的分析, 提出通风系统改造方案, 进行改造方案的数值化, 模拟改造的效果, 优选确定科学、可靠的通风方案。

(5) 东海煤矿工作面热害防治通风方式研究。

通过井下热害参数的收集、测定, 构造防治热害的工作面通风方式, 对其热害防治的效果进行模拟计算, 确定合理的工作面热害防治通风方式。

1.5 技术经济指标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符合《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方法》MT/T 440-1995的要求;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分析内容全面, 切合实际;提出的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中远期通风方案切实可行, 模拟结果可靠;建立的三维通风系统模型符合矿井实际, 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提供必要的阻力测定、三维建模、通风方案数值建模和模拟结果分析技术培训。

1.6 采用的研究试验方法

(1) 现场调研, 收集资料。

(2) 矿井通风系统阻力测定和数据处理。

(3) 通风系统基础参数模拟验证。

(4) 通风系统三维建模和通风方案模拟。

(5) 通风现状优化方案模拟、通风系统中远期方案模拟。

1.7 调研、计算

现矿井总需风量:11660m3/min。

矿井总进风量:14554m3/min。

矿井总排风量:14963m3/min。

矿井近期风量情况。

根据东海矿实际情况, 二采区只有1个普采工作面, 4个掘进工作面, 2个硐室。二采区总入风量为2182m3/min, 二采区总排2353m3/min。现三采23#层只有1个普采工作面, 3个掘进工作面, 1个硐室, 现总入2112m3/mi n, 总排风量223 9m3/mi n。五采32#层共有1个采面;4个掘进;5个硐室, 总入风量2400m3/min, 总排风量2460m3/min。现六采区进风立井已贯通总入风量5040m3/min, 六采区总排风量:5250m3/min。

矿井长远风量需求情况。

根据东海矿长远规划, 二、三、五采保持现有生产能力, 3个采煤面;1个备面;9个掘进面;6个硐室, 六采区需要2个采煤队, 32#层、34#层共计2个采面, 同时34#层设1个备面。2个均为高档普采工作面。7个掘进队, 5个硐室。则矿井总需风量如下。

(1) 按井下同时工作最多人数进行计算[1]。

式中:4为每人每分钟供给的风量, (m3/min) ;

N为井下同时作业人数;

K矿通为矿井通风系数, 取1.35。

(2) 按采掘工作面、峒室及其它地点的实际需风量的总和计算。

式中:ΣQ采、ΣQ掘、ΣQ峒为采煤、掘进、峒室需风量的总和, m3/min;

ΣQ其它为其它井巷所需风量的总和, m3/m i n;

K矿通为矿井通风系数取1.2。

根据以上公式验算, 矿井长远时期需要风量、长远时期矿井风阻特性曲线方程为:

二采区:总需风量为2300m3/min;

风阻特性曲线方程为:h=0.5Q2;

三采区:总需风量为1800m3/min;

风阻特性曲线方程为:h=0.25Q2;

五采区:总需风量为3000m3/min;

风阻特性曲线方程为:h=0.68Q2;

六采区:总需风量为5000m3/min;

风阻特性曲线方程为:h=0.26Q2。

(3) 矿井风量的供需比情况。

东海矿矿井总入风量为14554m3/min, 矿井应进风量为11660m3/min。矿井总进风量比为125%。达到了矿井备用风量系数的要求。

(4) 矿井内外部漏风情况。

东海矿井中二采区主扇内部漏风量为100m3/min, 外部漏风量为150m3/min, 内部漏风率为4.1%, 外部漏风率为5.9%。立风井主扇内部漏风风量为:300m3/min, 矿井外部漏风风量为:500m3/min, 内部漏风率为:3.25%, 外部漏风率为:5.1%。

(5) 矿井等积孔情况。

东海煤矿2台主扇供风, 二采区主扇风量为2353m3/min, 主扇水柱为90mmH2O, 二采区等积孔为1.57m2。立风井主扇风量为12610m3/min, 主扇水柱为380mmH2O, 立风井等积孔为4.09m2, 矿井联合等积孔5.18mmH2O。

1.8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

1.8.1 矿井主扇运转稳定性分析

东海矿现主扇工况点为M1 (40.3, 80) , M2 (177.6, 390) 。现主扇叶片角度均为25度和35度, 现主扇运转稳定, 主扇均在风机稳定区内工作, 符合矿井现阶段安全生产的需求。

1.8.2 矿井各用风地点风流稳定性分析

(1) 开拓布置合理性分析。

各进、回风道布置合理, 矿井由7条入风道进风, 由3条回风道进行回风, 最后由2台主扇排至地面。矿井中各采区都有专用回风巷, 大大提高了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在建成立风井将更大的提高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稳定性。

(2) 通风设施合理性分析。

矿井在通风设施上取消了风桥, 取消了临时性通风设施, 主要入排间风门均连锁, 并设置了风门开关传感器及风门开关语音提示装置, 同时设置反向风门, 密闭及挡风墙前设置检查箱, 按规定检查瓦斯及设备情况。倾斜巷道中未设置通风设施。

2 实践过程分析

认知教学理论[2]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符号运算和想象等技能。本次的科研实践活动正是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亲临现场观察、实验数据运算处理和建模想象等技能。

认知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动机原则是指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促进和调节学习者的良好心理倾向和动机。在实践活动中, 大到纵观整个煤矿的采掘工作布置, 安排下井测量的行走路线, 小到对于矿图上一点标高的查找与确定, 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促进和调节下自主完成的。正是因为有对此次实践的充分准备和对科研的追求与向往, 才使得笔者收获良多。

结构原则是指知识具有层次结构, 它反映事物本身之间的联系或规律性。掌握知识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掌握某学科的结构, 就是掌握构成该学科的那些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在科研期间查找地形图、核对掘进图、修改参数、计算参数、查找标高、计算标高等过程中, 需运用所学过的AutoCAD、工程制图、计算机技术、高等数学、物理等相应基础学科知识和安全法律法规、采煤概论、通风安全学及其它专业综合知识。从而了解了各个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掌握了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进一步加深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原则的理解。

程序原则, 即按照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在整个科研过程中, 需要参与的实践工作很多, 每一步骤都要小心翼翼, 按照特定的程序, 不能有丝毫差错。此次科研项目的8个过程也正是呈现教学内容以及达到科研训练目的的最佳顺序, 即技术背景分析, 矿井概况, 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 技术经济指标, 研究实验方法, 计算与可靠性分析。

强化原则, 即通过反馈使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活动是否正通向已定的目标, 并不断地矫正或确定下一步的学习活动, 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每天都要对自己当天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与汇报, 从中让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时不断调整下一步的活动与安排, 在反复中强化是本次科研实践顺利完成的关键。

认知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主张的是“发现法”。穷则变, 变则通。在实践中, 我们受益最大的是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发现问题。在仔细观察、细心思考下, 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原本书本上学的那些知识在这里不能直接拿来应用, 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总会有一些当地特定的影响因素。当一种解决方案行不通时我们会去思考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 然后再继续思考、积极主动地去尝试, 去探索。在这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情况下我们自己的思想就受到了影响, 得到了进步。

现代教学就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思想、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的集合体, 它是以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多样综合教学模式的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形态。现代教学是依据教学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多样综合的教学结构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所以科研实践能够在各种方面很大空间上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探索能力, 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更能增加我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思索和融会贯通, 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3 结语

本文所叙述的仅是安全工程专业科研实践中偏于应用的一类课题, 但以其为例可以得出结论。

(1) 科研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典型, 与一般实践不同, 不抛弃书本, 但也不依附于书本, 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2) 科研实践不同于和工人同吃住的“体验生活”形式的实践, 注重理论与生产的结合, 更符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性质, 但也不脱离生产,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3) 科研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论知识强化的过程, 有助于发现现场出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断思考, 不断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大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均设有实践教学环节, 但是由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 实践地点大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许多实践流于形式,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是浅尝辄止。本文首先分析了安全工程专业的性质特点和实践现状, 再举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科研实践的过程以及从中得到的收获和体会, 通过认知教学理论与当代教学理论分析, 得出这种科研实践的方式值得推广和应用的结论。

关键词:安全工程,科研实践,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吴中立.矿井通风与安全[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89.

安全工程专业网络教育范文第2篇

2、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4、武汉大学

5、浙江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中山大学

9、华中科技大学

10、哈尔滨工业大学

11、陕西师范大学

12、吉林大学

13、东北师范大学

14、北京师范大学

1、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4、武汉大学

5、浙江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中山大学

9、华中科技大学

10、哈尔滨工业大学

11、陕西师范大学

12、吉林大学

13、东北师范大学

14、北京师范大学

其他院校该专业较强的有:

安全工程专业网络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通过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持续改进的重要性,提出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推动持续改进的全面建设,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目的”的质量观,树立教学标准意识,推进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质量控制 持续改进

【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教学(教改)项目(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群及其教学组的建设与实施)资助;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质量工程项目(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资助。

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实现了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为学生今后走向世界提供了“通行证”。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认证需要在确定的目标下不断的持续改进,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也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目的”的质量观,树立教学标准意识,推进教学质量标准建设[1]。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

1)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校级管理部门及人员包括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学校教授委员会、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专家组;学院教学管理体系由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组、学院教学办公室等多部门人员组成,管理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2)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与手段

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培养方案与大纲、学分制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组织与运行、教学建设与改革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监控制度并严格执行[2]。

2.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

为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学院按照《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对培养方案的修订、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从质量要求的要点、考核责任者、考核基于的基本数据等方面明确提出质量要求。

3.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指标体系和内蒙古科技大学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安全工程专业一直很注重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建设的定期评估,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或改进。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评价方法是利用督导组听课、专业负责人听课、教案与教学日历抽查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及时广泛地收集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对各种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全面监控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状况。为提高教学质量,学院提出了多种措施。例如:在青年教师教学方面,堅持对青年教师实行助课和听课制度,每年学校和学院定期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课堂授课方面,建立了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督导组成员及班主任听课制度,规范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并利用课堂教学检查、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手段及时监控教师的授课情况。另外,学生通过麦可思数据问卷对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打分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给任课教师提出教学改进建议[3]。

在实践教学方面,如对毕业设计质量的监控,学院督导组、专业负责人须对设计选题进行审核,指导教师按要求对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对设计进度及设计内容进行检查,并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项监控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指导过程和学生设计成果的重要依据。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保证教师的职责到位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结论

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最终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玲,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88-92.

[2]孙晓蕾,杨丽英,牛金成.专业认证与安全工程本科教育[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 ,7(3):78-79.

[3]耿晓伟,刘剑.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4,16(6):646-648.

安全工程专业网络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保障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实施,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从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和达成以及课程学分设置等几个方面,综合系统地完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源勘查工程;课程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工程领域的国际竞争和国际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加入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是快速高效地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石。《华盛顿协议》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协议之一,也是关于国际本科工程学历(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资格认证的协议,其核心内容是经过各成员国组织认证的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1,2]。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于1992年开始在部分专业领域开展试点,目前已经扩大到16个专业领域。专业认证的目的是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紧密联系产业界以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推动工程师制度改革并与注册工程师相衔接,同时促进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3]。由此可见,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以认证标准为指导进行评估,通过自评和专家评审,促进相关专业的改进工作,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

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前身是始建于1950年的北京石油勘探专科学校“石油地质勘查”专业。在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江汉石油学院本科院校和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下,1998年开始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招生[4,5]。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试行“拔尖培育计划”和“卓越计划”,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7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在当前面临的信息化、国际化时代和油气行业低迷的状况下,要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国际化知识体系和能力,提升人才竞争力,同时为推进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建设更合理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育体系,参与专业认证的工作势在必行。

一、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的实施

长江大学在2015年9月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提交“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申请,2015年11月协会发出受理认证申请的通知,开始长达一年多的专业认证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协调安排下,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积极配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同时学校领导邀请专家参与专业认证工作的指导,协调相关企业代表对我校近几年培养的资源勘查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反馈工作。专业认证自评报告于2016年8月初步完成,撰写自评报告是接受认证专业“自我举证”的过程,通过给出足以证明是否能够达成认证标准的相关材料(自评报告正文及附录要求的内容),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要求: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

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完善的支持条件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以学院为主”的运行模式下连续不断地改进计划,最终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在任课老师、教学管理部门及用人单位三方共同鉴定达到认证的各项要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结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际情况,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在完善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根据企业家对该专业的人才需要以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每年对课程体系进行相应修订,以达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保证毕业生获得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

1.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基础建设的中心,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5,6]。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課程设置必须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遵循依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计、基于专业工程属性设计、突出油气勘探与开发专业特色、课序遵循循序渐进等原则。课程设置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基于本专业重理论应用与实践操作的工程属性,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课程包括实验、野外实习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类课程的设置中设置了大量与油气勘探开发相关的课程。课程体系设计遵循从通识类课程到专业类课程、从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心理过程。

2.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和达成。专业认证所提出的能力标准体系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使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目标达成度等方面能与专业认证能力标准体系做出响应,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相关课程来构建知识结构,最终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能力。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知识,开设了系列相关理论课程。专业能力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国际视野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开设了系列实践课程。每门课程与毕业要求、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具有对应支撑关系,为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中要求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中明确该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让学生和老师了解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方面,需要明确各章节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达到教师明白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懂得应该学什么。在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方面,教师在制作试卷或通过其他环节考核学生时,考核的知识模块都能与毕业要求对应,使得教师出题有据可依。最后通过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计算来定量检查毕业要求的落实情况,避免落实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变得抽象化、空洞化,并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依据。

3.课程学分设置安排。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69.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和限选课(含通识教育限选课)106.5学分,集中实践课和独立实验课(含物理化学实验)46学分,专业选修课和通识教育公选课17学分。课外完成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对理论和实践学分的分配较为合理,同时通过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表1)。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不同类别课程的学分比例均达到了专业认证的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达35.5学分,占总学分的20.9%;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54学分,占总学分的31.8%;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37学分,占总学分的21.8%;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43学分,占总学分的25.4%(表2)。

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及思考

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历时一年半,在准备认证相关材料和撰写专业认证自评报告过程中,通过与专业认证标准相对比,我們认识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针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

1.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际工程教育界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指导,同时,行业专家和企业以生产实践和行业发展需求共同参与制订,有利于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工程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落实在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要根据社会需求、学校情况、师资力量、学生状况等,明确和科学地给出相应定位。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学校和教师以培养目标为追求,并在毕业生身上体现知识、素质、能力的目标实现。

2.依据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环节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制订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教学大纲,清楚认识到所担任课程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在授课小结、期末考核以及试卷分析中,针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要求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

3.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学校需要密切与企业合作,加强企业在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的参与度。同时,需要将企业界、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和所培养工程师的质量反馈给学校,进一步引导学校推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改革和发展。

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需要从企业界、工业界得到毕业生的相应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进一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学校已经与多家重点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学校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召开联谊会和座谈会,共同商议人才培养的大计。

5.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以评促进、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方针与原则指导下,学校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认证工作,成立专业认证工作小组保证认证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加大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建设和实施,完善教学实验条件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在资源勘查专业认证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明确认识到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最终考核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因此,资源勘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各个方面不断改进,加强校企合作,共同促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4.

[2]张文雪,刘俊霞,彭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潜在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28):60-64.

[3]刘丽,顾雪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及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5,(4):83-85.

[4]林小云,龚文平,何幼斌,等.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历程及成效[J].中国地质教育,2011,(1):25-29.

[5]何幼斌,林小云,王振奇,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19):74-76.

[6]林小云,何幼斌,龚文平,王振奇,王雪梅.全面实施综合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J].科教导刊,2018,(17).

安全工程专业网络教育范文第5篇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要在工程图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 老师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是对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尊重和认可。在实际教学中, 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尊重和信任,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促进他们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样, 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这种情感激励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力量, 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状态, 为此, 我们在工程图学教学中尽量避免过多的讲解;避免过多打断学生的思路、纠错过多;避免对一些空间想象力薄弱的学生漠视。

1.2 采用适当的情感激励

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情感激励。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表现出对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满怀极大的期望, 学生也会从教师对待自己的态度中理解教师的期望, 从而成为他们更加自信、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多以鼓励为主, 称赞学生思路正确, 较上一次有进步, 这样有利于让他们保持信心。

1.3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多种多样, 除了传统的提问回答, 课堂动手练习, 小组讨论, 题目辩论等模式之外, 可以增设手工课堂, 利用泡沫、木块、橡皮泥等工具制作组合体或零件模型。还可组织学生进入到车间进行参观实习, 这样的一次活动可能使学生终生难忘, 而所学到的知识也比课堂教学牢固得多。这些教学模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不仅仅是讲书、做习题、考试这样的套路。

为了加强学生的图物对照的感性认识, 笔者在授课时大量引入模型。除了学校的基本形体的模型和组合体的模型之外, 还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运用计算机知识制作一些形体;同时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和通过数码相机拍照及运用扫描仪扫描等手段得到一部分图片作为补充模型。模型的引入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加强对块体的认识, 运用这些逼真的模型, 不仅生动直观地说明了问题, 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4 运用多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 能使抽象的理论和实物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为此, 我们在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中, 运用AutocAD、Power 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有利于学生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大屏幕上, 色彩丰富、信息量大, 能够显著地提高讲授效率, 可将原先枯燥静止的空间点、线、面、体的投影及其相对位置准确地、清晰地表达出来, 较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实践环节

工程图学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 “一听就懂, 一做就错”是这门课的特点,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 课程的教学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之外, 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的培养,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

2.1 测绘实训环节

为了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力度, 我们首先需要安排足够的作业课或习题课, 指导学生多看图、多画图, 每次作业都要点评, 要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绘图步骤, 严格要求图面质量, 培养学生重视实践、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其次还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参观, 从实践中优选出一些课题模型, 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并总结经验、互相交流,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除此之外, 结合专业特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实践性课题的内容——测绘实训环节, 时间为一周。它是工程图学课程中很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这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训加深学生对工程图学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图和读图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学、识图能力。另外通过实训还可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2 计算机辅助绘图实践环节

随着计算机绘图和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绘图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中必备的应用能力, 计算机绘图在工程图学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加强上机操作实践部分。

目前, 计算机绘图选择国内广泛使用的AutoCAD绘图软件为对象, 但在实际教学和上机实训时, 由于学时偏少, 多以二维图形为主进行练习, 缺少三维图形的设计训练, 使教学内容滞后于现代的设计方法和手段,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在学校安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计算机绘图部分课时分配也较少, 课堂讲授8学时, 上机16学时。这样少的学时, 只能将教学要求降低到让学生了解软件的特点和基本功能, 掌握基本的绘图命令, 编辑命令以及符合国标的尺寸标注等, 能够绘制中等难度的零件图。

针对这种情况, 为了配合课堂知识的讲授, 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计算机辅助绘图的能力, 我们编制了相应的上机指导书。该实验指导书, 共有八项实验内容, 选择比较典型的绘图练习, 对AutoCAD软件的各种侧重点进行练习。通过练习, 可以让学生有效的利用好课堂和上机操作时间, 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之外, 最大限度地拓展教学内容, 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3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中关键的一环。目前, 学校对于该课程的考试中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 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调整, 原有的单一闭卷考试已经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现行考核标准的单一性达不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的要求, 只能反映学生的某个方面, 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 为此我们对课程现行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

根据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在以考核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下, 克服传统考试方法单一、形式单调的弊病, 将原来的期末统一的闭卷考试与多样化考核模式相结合。笔者实施了平时成绩、卷面考试、上机操作考试、测绘实训成绩多个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同时还通过建立试题库, 使试卷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另外, 笔者还借鉴并尝试了一种全新的考核模式——“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的“三自”模式, 即由学生自行命题, 然后自己给出答案, 同时写出出题心得。不想参加期末卷面考试的同学可以提出申请参加“三自”模式的考试, 根据出题这个过程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考核方法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发和素质的培养。从试验的结果来看, 效果很好, 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标。

4 结语

本文针对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 在提高学生兴趣、加强实践环节和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从三年的教学情况来看, 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这些改革探索是初步的, 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摘要:工程图学课程作为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中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基础课程, 强调训练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本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改革考核方式等内容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图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陆国栋, 施岳定, 费少梅.工程图学考试方法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 2004 (3) .

[2] 骆洁嫦, 黎莉梅, 过蜀曾.工程制图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0, 8, 19 (4) .

[3] 焦永和, 张彤, 陈军.近两年我国高校图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 2006, 27 (6) .

[4] 高海静, 张海生.浅谈图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0) .

安全工程专业网络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以及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机制,自2006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来,众多高校纷纷加入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来[4]。大连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自2014年准备迎接工程教育认证起,就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查找自身不足,包括教学顶层设计、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等,并持续改进,促进专业建设。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是国家改革和培养交通工程人才的新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对培养具有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交通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5]。

自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交通工程专业以来,本专业以培养交通工程优秀人才为目标,持续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和稳固实践实习基地、搭建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平台、加强教师能力和工程背景、强化教学全过程管理、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本专业于2016年首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此专业被评选为本科示范专业。目前,本专业已成为我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交通工程领域育人基地,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此次认证,专家组对交通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及支撑条件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就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意見。

2018年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培养人才的思想理论道德修养;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与能力,并注重在实践中的多学科融合应用;最后,以联合培养项目及国际交流项目为契机,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的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及知识储备得以增加。同时,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遵循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全面梳理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学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6]。

大连理工大学以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的建议及2018年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严格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交通工程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道路工程、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从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不断完善,参考国际同类专业的培养体系,同时结合我国社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本专业逐步推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改革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OBE理念[7]下的交通工程核心课程群设计

经过2012年和2016年两次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持续改进,构建了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以学生毕业要求为导向,顶层设计知识体系架构。将道路工程、交通规划、智能交通等3个专业方向整合在交通工程专业中,制订了统一的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个性化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设了数据结构与算法、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材料力学等课程,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和使用专业信息工具的能力;将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测量学、交通工程导论、土木水利工程学科前沿实验、理论力学、运筹学等课程作为各专业方向必修的公共专业课程,夯实学生的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理论基础;增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在道路建筑材料、道路实验与检测技术、交通仿真实验、交通调查、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课程中设置试验和现场调查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工程设计、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与2012级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相比,各类课程的主要差异总结如表1所示。

(二)加强特色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只有将教学成果落实到教材编写和选用上,才能促进教材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院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已有成熟的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特色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现已出版了《交通流理论》《路基路面工程》(辽宁省十三五规划教材)、《交通信息化环境下随机道路网络拥挤收费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施工》等8本特色大连理工大学教材。其中多项教材荣获省级、市级精品教材荣誉称号,强调教学与科研的良性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材中,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同时结合教师的科研实践,在教材中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密切联系实际,了解工程一线科学技术。

(三)加强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1.核心课程之外设置设计教学环节。在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之外,平行设置设计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并行,学生分组,组内协作,完成设计报告、图纸,小组答辩,评定成绩。这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能力。

2.以竞赛充实课程设计。依托大学生各类竞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建立课程设计环节的考核评价方法,针对团队合作课程模式,建立了设计报告、集中答辩、提问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成绩评价方法,合理评价每位学生的贡献和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确保学生对教学各环节的高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四)建设交通工程仿真与设计平台,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思维

考虑到目前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生产实习的困难、学生的竞赛需要等问题,本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建立仿真设计平台,从路面结构响应、材料设计、交通方案设计等方面开展仿真实训,强化学生对交通工程中路面结构设计与分析、材料特性、交通流理论的理解。在必修课弹性力学与有限元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环境和交通荷载耦合作用下路面结构响应分析初步研究,培养学生利用先进数值仿真技术进行复杂交通工程问题分析的能力。开发沥青和混合料性能虚拟测试平台,并用于必修课道路实验与检测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交通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仿真模型实验、实验报告、答辩等方式,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特定区域进行交通规划方案、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物流系统规划方案、交通治理改善方案的设计,并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二、多元化、多重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改革的主导者和责任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8]。加快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交通基础知识,同时也对专业教师计算机应用和其他相关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突破学科界限、组建多元化、多重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9]。大连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能力。

(一)多措多举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本专业要求青年教师严格执行学校规定,保质保量完成教师岗前培训、通识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青年教师上讲台前必须先完成两轮助教工作。其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责任提携青年教师,为其在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指点迷津。老教师通过助课或者同讲一门课、助研、研讨等形式,将自己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我专业邀请校内教学知名教师听青年教师讲课,为青年教师把脉,促青年教师成长。最后,学院专业教师要积极参加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相关活动,通过举办大会报告、参加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我专业与各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与研讨,了解交通工程学科的最新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

首先,鼓励在职教工赴企业开展博士后研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企业工程实践半年以上,现已有近20%的教职工完成了企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其次,学院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挑战者杯、全国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赛事。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聘请更多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指导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兼职教师队伍质量。此举不仅促进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密切交流,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认知,为教师传授实践相关知识和开展服务于生产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學和科研水平。同时,这也激发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热情,使其了解了企业文化,积累了工程经验,有助于他们的职业规划。

三、工程专业认证体系下的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平台构建

“开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需要在实现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以及胜任全球合作和竞争的能力[10]。在此背景下,我院主动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开展专业国际化认证,推动国际合作办学,实现学位联授互授,带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学校始终秉持“定位高端、科教融合”的原则,大力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硕士/博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并依托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创新型人才。

同时,以“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国家战略为契机,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学校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11]。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抓手,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养师生的国际交往能力、跨文化学习研究能力和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以项目为纽带,以师生为主体,以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为保证,不断提升交流层次,拓展交流范围和领域,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推进专业建设。

本专业已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实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合作开展“3+2”联合培养项目。此外,自2013年起,在学校国际化基金的支持下,交通工程专业每年选派并资助学生赴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丹麦、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高校进行短期交流,为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提供了机会。例如,本专业部分学生访问了丹麦科技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并参观了哥本哈根中央火车站及自行车交通设施、卡尔斯鲁厄轨道交通地下隧道工程,使学生接收到了国外文化、专业知识,开拓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提升了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我院2016—2019年度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海外交流信息如表2所示。另外,本专业教师与国内外教师通过学术交流、学术项目合作等方式,现已建立密切的联系。例如:我院邀请原世界交通学会主席、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WernerRothengatter荣誉教授做了关于交通对物流的影响及巨型交通的评价两场报告;邀请林同棪工程顾问公司(台湾)副总工程师、林同棪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交通总工程师林忠正做了“大众运输导向周边开发策略——以轨道系统为例”的报告;邀请日本东京海洋大学兵藤教授一行三人做了关于多式联运枢纽对区域货运结构调整的影响的报告。我专业教师与田纳西大学、名古屋大学、美国西北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罗德岛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常常相互访问或开展合作。

总而言之,我专业严格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基于OBE理念,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国际化等方面锐意进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力求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人文修养,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交通工程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交通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四、总结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背景下,新时代赋予了高校重大的使命。新时代的交通工程类专业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及科研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专业采取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平台构建等改革措施来加快交通工程专业建设,从而全面提高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为建设“交通强国”伟大事业培养交通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马香娟.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217,219.

[2] 王军,王美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13(1):81-83.

[3] 黄山,鲍学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构想[J].高等建筑教育,2016(1):16-22.

[4] 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5] 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6] 叶玉玲,刘佳林.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43-145.

[7] 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8] 滕俊江,喬艳辉,马浩,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化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9(6):14-18.

[9] 严利鑫,张诚,熊钰冰.工程教育认证和社会需求双重驱动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2):6-9.

[10] 刘乐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人才核心能力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11] 张文雪,王孙禺,李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22-26.

[收稿时间]2020-08-10

[作者简介]潘宝峰(1967—),男,内蒙古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周长俊(1983—),男,江苏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的教学与科研。赵胜川(1963—),男,河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交通工程的教学与科研。王宝民(1971—),男,山东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材料的教学与科研。姚荣涵(1979—),女,山西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交通工程的教学与科研。

上一篇:学习部日常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传统武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