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之古诗文范文

2023-09-23

初中语文教学之古诗文范文第1篇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常常被解构为解诗、背诗两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只会越来越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古诗词呢?以下是我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见解:

一、读一读,引发共鸣

俗话说得好“三分诗七分吟”。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

1 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诵读呢?我认为要朗诵好一首诗,老师必须教会学生并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朗读的节奏、朗读的情感等。在朗读中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老师范读 个人读、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等。教师还可利用幻灯片、投影、mp3朗读、电视散文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能做好朗读的指导,整个课堂的教学就会诗意盎然,诗词的朗读就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让学生毕生难忘。

如在教学《使至塞上》时,我先让学生明确五言诗的节奏划分大都是“二三”或者“二二一”“二一二”,然后让学生划分,再明确这首诗的划分节奏如下,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跟着让学生明确这首诗是作者前往边塞,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主要是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王维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指导学生节奏和诗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并给诗词配上古筝曲,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课堂中书声朗朗,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把课堂氛围一下子提了上来。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必经之路。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画一画,诗乐无穷

2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通过一定的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而意境是诗中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苏轼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句都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当然,除了王维之外,其实不少的诗人所写的作品中也能很好地体现诗画合一的境界,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

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在学生朗读和理解古诗词内容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能根据古诗词的内容,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学生很快就能把“山、路、舟、潮、岸、帆、日、春、雁”等表示景物的词语画出。于是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那么,这些景物又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和刻画。学生也很快能够回答,青的山,绿的水,褐的船、白的帆、红的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于是我让拿出画笔,展开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学生用绿粉

3 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我在学生所画的作品中,抽出几幅比较好的作品。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给学生展示,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三、 写一写,丰富想象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很多教师认为翻译是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花更多的时间是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改变后的散文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如我在教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感悟,对诗歌的理解写成以下的文字:

枯干的藤蔓缠绕着苍老的树木,树上栖息着一群黄昏时候归来了乌鸦,那乌鸦仰天长鸣,仿佛在唱着一首悲惨的秋之歌,那悲惨的声音啊,听了之后让人潸然泪下,那藤蔓和苍老的树啊,好像在流泪。一座小桥横跨在小溪上,桥那边是一户人家,从烟囱里徐徐冒出一屡白烟,升向天空,在和白云倾诉内心的苦,小桥上走来一位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儿,面容憔悴的旅人,冒着寒风,风尘仆仆的奔波在荒

4 凉的古道上,太阳已经下山了,他今天晚上还不知在什么地方歇息,可怜啊!旅居在外的游子,你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通过我绘声绘色的朗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加深了,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写作的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四、 唱一唱,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的诗词本来是用来吟唱的。 “诗”从本质上讲就是歌。诗之初起,都是为歌唱或可以歌唱的。“词”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体,是诗和乐曲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抒情诗。

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的《但愿人长久》;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另亦难》改编的《别亦难》;李清照的《一剪梅》改编的《月满西楼》;还有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古诗词,是能够配乐演唱的。学生“唱”古诗词,也是一个对诗词咀嚼消化品味的过程。由于学生把诗文熟读于心,再通过音乐恰当地引导,很快融入诗境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思想上也得到了熏陶。

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我在完成了诗歌内容的教学之后,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跟着歌去唱,学生的兴趣都十分浓厚,很快就学会了这首词的演唱。大多学生都能在一节课时间内,并且由唱把这首词背诵。

现在不少有经验的老师把古诗词中的一些名篇都给谱上了曲,形

5 成了现代风格的“古诗新唱”,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可以通过上网下载古诗词新曲目,也可以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课文中的古诗词进行编曲演唱,通过在课堂中的教学生唱,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通过吟唱古诗文,可以积淀文化底蕴,滋养和丰富白话文,又能让古诗词教育返本归根,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追寻。学习古诗词,只需点燃孩子情感的火花,那么他们的智慧也会悄然来到课堂!

五、 赛一赛,畅游诗海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肯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重要的。而在诗歌教学中,恰恰能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激发起他们的斗志。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所以我会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

如我对初中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完毕之后,我让学生回去把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都认真背诵,并利用一节下午的语文课进行了古诗词的背诵比赛。首先,我先叫能够背诵一首古诗词的同学背诵,然后让能够背诵两首的同学背诵,要求第二个同学必须把第一个同学所诗词重新背一次,再背第二首,(类似成语接龙的形式)如此类推,并对背诵好和背诵多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这节课,学生兴致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把学生学习和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推向高潮。

6 可以说,通过比赛,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得以提高;通过比赛,古诗词学习的课堂气氛得到提升;通过比赛,学生背诵也就水到渠成;教学效果让人相当的满意。

总之,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古诗词的教学也是形式多样,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背诵、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全方位地教育学生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那么,古诗词深厚的内蕴美及博大精深的造诣,一定会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蒋德均《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J].教育评论,2005(1).

2、史秀英《古诗词教学之我见》—《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第12期

3、张厚感《.中学诗歌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1997(7).

4、张琳花《吟唱为主,诵读为辅—古诗词新唱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教学之古诗文范文第2篇

1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文主要指用文言写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和文言文, 著名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也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的作品中的语言”。古诗文作为一种中国古代书面语言,是中国古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精华,它还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的明珠。古诗文以其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的炎黄子孙,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成不竭的精神源泉。

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价价值观。当前,我国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文,大都是是我国古代诗文中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我国古人的智智慧, 充满着崇高的精神。古诗文教学将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影响,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悠久的文文化发展进程,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祖国的传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荣辱感和热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还有利于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培养社会主义道德素质,逐步形成积极地认识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观。举例来讲,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然”这句话展现了诗人宁静淡薄的人生态度。李白的《将进酒》中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展现了他乐观自信豪豪迈的人生态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说到:“人生自古谁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表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视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欣赏赏品味。古诗文教学过程其实是老师引导着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一篇古文或是一首诗就可能是描绘了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意境、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传达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展现了社会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这些优优秀诗文的过程中能平定身心、丰富情感、升华灵魂。

2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2.1 教师方面

很多教师对于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古诗文教学的要要求、目标和任务不甚了解,在进行文备课过程中,只仅仅把教学学目标定位在识记上,将教学重点放在识记课文中的字词注释、句子翻译和课文默写上, 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无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此外,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大多都是拿着教学参考书和讲课参考来进行备案,并没有加入自己的见解和欣赏体会,教学效果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 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是按照“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读、学生跟读,然后背诵。课堂上虽然加入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但这些活动往往仅仅是在解决诗文中的生字词句翻译时进行,而且时间很短。对于古诗文中其它方面的知识学习则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仍旧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装灌知识的机器,这导致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站在讲台上引经据典, 滔滔不绝地逐字逐句翻译,黑板上写的密密麻麻,而学生是一脸茫然,有的甚至在做小动作或打瞌睡的现象,整个课堂枯燥乏味,一直死气沉沉。比如有教师在教授《小石潭记》一文时,仅仅是带着学生翻译课文,强调学生记住文中的等实词虚词的用法,而把文章的语言特色、写作特色等放在一边,并且没有着重分析作者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感受。这样的方法自然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让这些初中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而在课后,很多教师往往知识从应试的角度出发,一味要求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翻译,并不注意诗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知识,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平时仅仅只关注考试中涉及诗文篇目, 课标中没规定的篇目则很少讲,甚至不讲。至于课外的一些优秀诗文篇目,很少有教师补充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无法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2.2 学生方面

学生在自身的认识意识中存有偏差。不少学生认为古诗文离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学不学都没关系,导致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另外,现在学校在学生升入九年级后要对这三年学习的古诗文进行专题复习, 并且还要对十几篇重点备考篇目进行冲刺式复习, 这让七八年级的部分学生形成了一个认为古诗文在最后冲刺阶段学学就能通过的错误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没有在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课堂主动性不高。学生在古诗文课堂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让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仅仅把古诗文学习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学生并不愿意主动接触和学习古诗文。在古诗文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很多学生往往是低着头, 默默地坐在座位上, 不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些被老师点名回答的学生,不少学生会站起来说不会,少数会的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也多不尽人意。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比较机械。他们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对字词的识记、对字词句意和文学常识的背诵层面上,并且识记时往往是靠着死记硬背。不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一些语法知识灵活记忆。例如:在学习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诗时,很多学生虽然经过多次背诵和默写,但不少学生还会把“郎”写成“朗”、“乔”字写成“桥”,根本原因是学生不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和这首诗里所包含的历史故事。

3改变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现状的策略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在实际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多次进行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到古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更理解作者的思想。在学习文言文新课时, 教师要先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预习课文内容,并且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一些恰当的预习要求,如:让在学生自读课文时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扫清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 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划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等。这样做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 也紧紧扣住了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中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进行参考的要求。

3.2 在课堂创设古诗文情境教学氛围

古诗文是语言的艺术,作者用精美、含蓄、简练的语言.深刻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世界。诗文中所具有的深远境界更描要读者在细细品味中领悟。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通过品读和解析诗文,理解作品的意境,使古诗文中的情景再现,感受作品的美感,体会作者的主观情感。情境教学寓情于景,极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3.3 注重课外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向课外延伸。向课外拓展延伸可分为课外阅读、古诗文赏析讲座、摘抄引用等,其中摘抄引用是一项重点。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学生自己创建一个古诗文摘抄笔记,摘抄课内外的古诗文坐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在被学生摘抄、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价位取向和审美情趣, 同时也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从而使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古诗文。古诗文洋滋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使用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4结语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通过运用一系列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运用, 更深层次地感受出古诗文中蕴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知识素养。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摘要: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古诗文教学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古诗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古诗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气象,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提高我国初中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对古诗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之古诗文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诗文由于距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学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就会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学习古诗文的良好氛围来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范读激起兴趣,可以播放配音朗读,也可以由教师范读;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编成课本剧表演来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二、应鼓励学生多说多讲

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换,深入浅出,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鼓励学生能有独到的见解,标新立异,让学生个性能得到张扬。在说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因为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体会到古诗文的文字美、节奏美与韵律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动口、动心、动情地大声地说、大声地讲,方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古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古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

四、领略古诗词美妙的意境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蕴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展现。诗人写诗总是要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的,要领略“意”和“境”是如何浑然一体、融情与景的。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在理解了古诗词的意象,把握了古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进一步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

总之,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古诗词,走进古诗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古诗词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

初中语文教学之古诗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优势。巧用图画,体现形象美,异常清晰的画面,鲜亮夺目的颜色,表情传神的人物,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音画组合,再现诗歌美的情境,优美的乐音,唯美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美的韵律;畅谈感受,体悟诗歌美的情感。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 古诗文 运用

中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意蕴简炼绵长,这些文化精髓是中国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国人的精神和灵魂。然而,古诗文教学在基础教育是薄弱的一环。初中生阅历不足,理解能力有限,仅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很难进入情境,很难体会到古诗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来打天下,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避免这些缺点,因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即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技术。多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鲜活了呆板生硬的古诗文教学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古诗文教学质量。

一、巧用图画,体现形象美。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使学生对要学的古诗文感兴趣,这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古诗文的形象或意象大多很美,笔者尝试从形象美人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瓦西列夫认为:美,是人喜欢某种事物时的感受。美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效果肯定会更佳。

如教学《如梦令》时,笔者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图片:一个身量苗条、衣着华丽、面带恬静笑容的女子,手执书卷坐于小舟中,小舟泊在茂密的荷叶和妩媚的荷花之中。荷叶碧绿,莲花娇艳,映衬得舟中女子超凡脱俗,人面荷花相映红。好一幅慑人魂魄的出水芙蓉图!学生经过预习,大部分都能猜出是谁。在学生审视美女的同时笔者开始导人: “这是中国古代文坛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有一句俗话:红颜自古多薄命。关于她的词作和人生,可以分为青年期和晚年期两个阶段。历来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年轻的诗作,清新自然,雅致婉约。真可谓词如其人,人如其词”。接着,笔者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精美的图片,尽显年轻词人的才貌双全。学生如饥似渴地看着,一脸崇拜,一片赞叹。这些图片全部都是从因特网图片库下载的,画面清晰,人物表情传神,人景搭配和谐,颜色鲜亮夺目,切合《如梦令》的内容。笔者从中精选五张,按照内容情节的发展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刚开始学生还只是用文中内容概括小标题,到后来有些学生甚至用四字词语来概括,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思路大开;妙语如珠。

二、音画组合,再现意境美,营造学习氛围

叶圣陶曾说: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音乐为我们开辟了新领域,它使课文能摒弃一切繁文缛节,直抵学生心灵。”一切景语皆情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不管是审美想象还是联想,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去和诗人取得共鸣,但是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太小,阅历尚浅,且总体阅读量少,根本没办法一下子进入诗人的审美境界中。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如教学《蒹葭》前,笔者从网上下载了歌曲《在水一方》的Flash,并对这个Flash做了修改制成课件。新课导入后先让学生默读全文,然后播放Flash。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时,学生的精神明显为之一振,随后,深秋、河边、芦苇迎风、芦絮露闪,好似英俊少年盛开的心事,纷乱又纯洁。远处,有个美丽身影飘过,少年忙沿河岸上下迫寻。然河水阻隔,溯,只见朦胧裙裾,飘在微风中;顺。只见隐约倩影,缥缈水中央。短短的4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要求再看一遍。结束放映时,笔者适时提问: “同学们能否用语言文字把诗中的意境描述出来?”在短暂的思考之后,竟然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表达较好的学生简直是在朗诵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词语华丽,修饰恰当。有的还说出了如下的看法: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可及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对于学生的這些回答,笔者非常惊喜,这些问题可都是对文章的深层次的理解。从文字到画面再到语言到思维拓展,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效果是明显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的。

三、配乐朗诵。感受音韵美,增强背诵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笔者认为,这里的“读”字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自读,另一种则是听读。有些诗要多“读”,多“读”出气势,多“读”出情感,多“读”出诗韵,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就属于这一类涛,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怎么去读。教学时,笔者先播放了一首激昂的古筝曲《广陵散》,曲调沉郁激越,铿锵有力,借助音乐调动情感,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氛围。因学生事先已读过多次,很快就抓住了情感基调。关闭音乐,让学生自读,体昧诗中的韵律美。之后,再打开多媒体示范朗读文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上停顿和重音,体会音韵、节奏的变化。在范读中,随着诗歌情感的起伏,节奏时缓时急,音韵忽高忽低,气势曲折回环,如骏马奔腾。在反复的听读和自读中,掌握诗歌的节拍和用韵,感悟诗歌的音乐美,增强背诵的兴趣。

四、畅谈感受,体悟思想情感,培养创新能力

, 培根说:讨论可以使人机智。笔者认为这是诗歌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是教师的自我表演,范读、理解,再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而多媒体教学则是通过声音、图片、动画等手段全方位刺激学生的视听,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教师这时稍作引导,学生便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在探讨《蒹葭》的主题时,除了课前赏析里提到的“爱情说”之外,有的学生提出了“理想说”,认为《蒹葭》是一篇执着追求理想之作。畅谈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运用多媒体的先进手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课堂上畅谈感受,体悟思想情感,培养了创新能力。

诚然,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有利有弊,但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应是利大于弊的。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美,对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饱含激情地带领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人生”,那一派畅然、那一种淋漓会令所有人陶醉,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多了一份乐趣,一份光彩,而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增长如飞。

初中语文教学之古诗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新时期,要切实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认清古诗词教学对初中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要围绕初中生的主体地位,灵活地进行智慧化的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相关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古诗词教学,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诗词、理解诗词而感受到诗词美感,丰富文化底蕴,提升思维品质。尤其古诗词中关于作者的丰富人生阅历、品德修养、价值取向等内容,更对初中生健全人格和三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时期,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方法,能进一步强化初中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教师从传统的关注自身的教学而转移到关注学生切实的发展与提升上来,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展,并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奠基,以帮助初中生在今后成长为能担当祖国复兴大任的优秀时代新人。这是新课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最根本的育人目标。因此基于新时期的教育背景,加强古诗词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能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更能为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而提供重要助力。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重视诗词朗读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美,这种美的感知和表现,需要借助“声”来体现。朗读即将“声”“情”“意”充分结合,可以让学生既感知古诗词的节奏、韵律的美感,又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还能感知和理解古诗词的意蕴美,构建一个较为综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获得丰富且具有层次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1]。尽管朗诵较为简单,便于随时随地开展教学,但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对传统的古诗词朗读方法进行一定的优化与创新。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中的《观沧海》为例,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逐一开始朗读。朗读时,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对比自己的朗读策略,汲取经验并调整。小组成员朗读之后,开展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方才朗读时各自的不足、优点,要求学生以开放、学习的态度去相互借鉴,共同探讨得出关于朗读的注意事项和有效策略,包括字音、情感、代入感等,达成一定共识,能弥补个体在朗读方面认知与经验的部分短板。这种方法能让个别不擅长团队合作的学生,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帮助提高个体的朗读水平和能力,從而加强对诗歌韵律、情感、意蕴的感知与理解。

(二)多媒体辅助构建情境

初中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在学习时往往表现出思维的局限性,对诗歌的理解容易受限于教材中显性的题目、诗句、注释,而相对忽视古诗词中隐性的创作背景、价值取向、作者人格魅力等重要的人文内涵[2]。应用情境教学,可以在古诗词与初中生的思维之间构建一架桥梁,将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意蕴、情感等元素连接起来。而且情境本身元素丰富,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让其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逐步由对诗词的低阶认知向高阶认知过渡。信息技术作为当下被广泛应用的重要教育手段,能辅助构建更完善的教学情境,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个性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也应灵活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克服一些困难,增强对诗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渡荆门送别》时,针对部分想象力相对匮乏的学生,为了帮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壮观景象,教师就可利用教学软件结合多媒体或网络影视资源,根据诗句内涵设计一幅整体而非十分具体的动态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从而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更好地感悟诗歌意境。需注意的是,教学视频中诗歌内容的设计,不应过满,要留白。既要让学生从视频的展示中得到提醒,又要让学生能根据视频资源提供的想象线索去进一步联想,将场景中的空白自动填补。如此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发展,对于诗歌也才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

结语

综上,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要尊重并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以传统或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配合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等,以“老瓶装新酒”或“从0到1”的创新,来帮助初中生弥补认知上的一些不足,丰富学习体验以满足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配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强化学生表现欲、成就感的同时,激发对古诗词学习的强烈兴趣。如此,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并在学习中切实不断获得和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就能与教师共同合力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惠明志.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析[J].作家天地,2019(16):30-31.

[2]夏传胜.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讨[J].天津教育,2019(23):167+169.

初中语文教学之古诗文范文第6篇

1 大声朗读背诵, 增强记忆力

初中学生, 大都是一些十多岁的孩子, 他们具有良好的记忆力, 这个关键阶段要多读多背知识, 对于学习古诗词来说更是如此。这就象我们使用的计算机, 为什么一按键, 显示屏就出来东西呢?那是因为计算机的内存里面储存的缘故。如果一个人, 脑子里面没有记忆的知识, 那么他再聪明也是无用的。因此, 初中学生要想学好古诗词, 就必须把古诗词牢牢记在脑子里, 要背诵、背诵、再背诵。俗话说的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文选烂秀才半”,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你只有在脑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 才能为学习好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初中语文老师, 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背诵, 强化记忆, 让学生背诵古诗词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慢慢的培养, 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他们感到大声朗读背诵古诗词是一种美的享受, 是一种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良好形式, 也是一种展示自己具有良好文化素质修养的成功之路。

2 深入了解内容, 增强理解力

初中学生还是一个增长知识, 增强理解力的重要阶段。这个关键阶段, 掌握丰富的知识, 建立丰厚的知识储备, 对增强理解力大有益处。为此, 作为老师一要使学生广泛深了解所学古诗作者和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因为古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 要想真正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 就必须先对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您要想真正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哲理, 你就必须对朱熹及作这首诗的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朱熹 (1130~1202) , 字元晦, 后改仲晦, 号晦庵。别号紫阳, 祖籍徽州婺源 (今江西) , 侨居建阳 (今属福建) 崇安。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从事理学研究, 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 但却不被当政者所理解。他也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 一生热爱从事教育事业, 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 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 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朱熹还善书法, 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中记载:“朱子继续道统, 优入圣域, 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 尤善大字, 下笔即沉着典雅, 虽片缣寸楮, 人争珍秘。”学生如果大体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个人爱好等背景, 就会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知道朱熹很喜欢书法, 而且颇有造诣, 这首诗正是描绘了他观摩品味书法作品的生动感受。一幅书法作品用半亩之大池塘如同打开的镜子作喻;池塘上面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 比喻纸上的留存与书法线条相映成趣, 飞扬生动。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呢?也就是这书法作品为何如此隽永呢?那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哟, 也就是说那因为有书写者内心源头不断的艺术灵感流入啊!

3 充分开动脑筋, 增强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事物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拥有知识固然好, 但是, 最可怕的是, 知识将你的思维固定住了, 抹杀了你的想象力, 也就缺失了创新的能力。而创新的能力, 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大胆地创造一个从来没有人想到过的未来景象, 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做一些以前不肯做, 也不敢做的事, 创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方法与点子, 想象在这一点来说比知识重要。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也是如此,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 处在一个被现代文明改造的面目全非的社会自然界, 古诗词原有的哪些自然景象, 现在的孩子, 特别是居住在城市的孩子, 很难见到。作为老师, 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大胆地想, 不要有所顾忌, 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诗词的那种意境。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伧然而涕下”。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 并一度为武则天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反而受到打击, 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这首诗就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967) 。这个时候, 作为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从来没有发生见到的事情是个什么样子, 再想一想天地宇宙这样久远阔大, 而一个人的生命又如此短暂, 不好好学习, 这怎么能不叫人落泪呢?一个“念”字, 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天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 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老师的讲解是无法代替学生的想象的, 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想象, 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启发下, 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时空的跨越, 与古人对话, 实现学生生命体验的升华。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三个方面来加强对中学生古诗词的教育教学, 谈了几点看法, 认为初中学生要想学好古诗词, 必须增强记忆力认真进行背诵;增强理解力, 必须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内容;增强想象力, 必须充分开动脑筋。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参考文献

[1] 白瑞芳.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EB/OL].中国教育网, 2007-08-26.

[2] 陈学毅.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培养那些学习习惯[J].小学语文, 2008 (5) .

[3] 对背诵在语文学习中意义的阐述[EB/OL].免费论文网.

[4] 梁子善.想象力比知识重要[EB/OL].价值中国网, 2009-02-05.

[5] 林茂彪.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EB/OL].育星教育网, 2006-08-22.

[6] 孙红芳.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激趣谈[EB/OL].中学语文阅读网, 2009-01-13.

[7] 魏建军.古诗词在教学中的品读浅议[EB/OL].新学术论坛, 2008 (11) .

[8] 熊瑛.古诗词教学中的四个环节[EB/OL].初中语文教育网.

[9] 张如明.“意境教学”探古诗[J].小学语文, 2007 (7) .

上一篇:村镇建设规划发言材料范文下一篇: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