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信评价法律教育论文范文

2023-12-16

企业资信评价法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A.注册信息及合法性审核;

B.股权结构及主要股东简历;

C.组织结构、人员素质;

D.行业及主营业务范围、厉史沿革、主要业绩;

E.企业信用记录(银行、应付账款、税务、海关、法院等方面)包括法定代表人信用记录。

2.企业经营素质及管理水平分析

A.企业规模及对所在地区的影响力;

B.行业地位;

C.技术装备和技术能力;

D.研发能力:

E.营销能力;

F.企业发展战略与发展前景;

G.高管的管理执行力、决策能力及素质分析;

H.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效率。

3.产品、市场及行业分析

A.主导产品的运作流程及结算方式;

B.所处行业在国际、国内、地区的地位,竞争状况,生周期,未来市场趋势,法律,政策的保障程度;

C.所处行的市场情况,企业的产品计划,市场发展战略,产品组合与业务合作的上下游客户的合作关系;

D.主要产品技术及市场情况,产品特点,生命周期,技术水平,技术来源,产品知名度,产品市场定位,主要客户,销售方式及渠道。’

4、财务分析

A、财务机构及人员素质,核算报表是否规范、完整、准确;

B、执行何种财会政策、存货计价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税务政策;

C、财务状况评价分析;

经济实力分析、经营效率分析、赢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成长性分析、资金使用及还款计划分析

5、企业资信综合评价

企业资信评价法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深得人心。建设和谐社会是需要全方位努力的系统工程,协调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是根本。其中贫富关系、公私关系、买卖关系、信贷关系、分配关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根本; 协调经济关系

[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大家和睦相处在美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过幸福的生活。要构建这样两大和谐的社会,是需要从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全方位努力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是要协调好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把矛盾缓解到可以淡化不论的最低限度。其中,贫富关系、公私关系、买卖关系、借贷关系、各生产要素之间的产权关系尤为重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好了,社会就会日臻和谐。

一、协调贫富关系:济贫安居,策富乐业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能消灭贫困,总有富人和穷人之分。所谓富人和穷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如古希腊,胖子是富人,瘦子是穷人。19世纪的欧洲,有些国家把雇主叫富人,雇工叫穷人。现在一般都按收入来划分,只是具体标准不同。我国现在的穷人是指处在贫困线上或贫困线下的低收入人口。今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的为绝对贫困人口,有2610万人,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69—924元标准的为低收入人口,有4977万人。两项合计7587万人,他们都是农村的穷人。城镇中也有贫困的失业者和低收入的农民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中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富者钵满盆盈,贫者缺衣少吃,成为大家关注和议论的社会问题。面此现实,既不能万般无奈地消极叹息,也不能操之过急地轻言妄断,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冷静又积极地有所作为,努力协调解决好。恕我说句中肯不中听的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有贫富分野出现,对改革开放前的共同贫困是一个突破性的历史进步!至少一部分人富起来了,而且今后有更多更富的富人阶层,还是缓解贫富矛盾的必要条件和必备前提。富人有仁富和恶富之分。凭个人独具的各种能力实力优势、守法诚实投资经营致富的仁富者,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微观主体。这样的仁富者越多越富,就能有更大的投资办更多的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就能给国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缴纳更多的税收。中国需要这样的富人阶层来繁荣市场经济。中国当前的富人中,最富者也只有10多亿美元,对比国外的大富翁来说不过是小富而已,对他们实在不能有限富仇富心理。我们不能容忍的只是那一小部分非法致富的恶富者。当然,中国也不该有受冻馁的穷人。穷人的低保问题是当前需要着手解决的。应当推动法制化的济贫工作,启动政府主导的温饱工程,切实保障处在贫困线上的穷人能过上温饱生活,并能普及学杂费全免的法定九年义务教育。穷人的基本生活和义务教育解决了,收入分配的任何差距矛盾就能缓和甚至淡化。所以,现在一般谈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意义不大,而应当做好济贫工作。济贫安居,策富乐业,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有效协调贫富关系的上上政策。

二、协调公私关系:公私兼容,互竞向荣

这里所说的公与私,不是指一般人际关系的公与私,更不是指那种属个人品质方面的损人利己、假公济私之类的私心私德,而是仅指经济结构或经济关系中的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现实经济生活中,公有与私有经济是对立统一关系,不能只看到对立一面。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历来是以一定方式相依并存的。它们或各自独立并存于社会经济结构中,如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分立并存,或互相参股混合共存于同一经济实体中,如股份制经济。就是公有经济,如我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也是许多私有经济的结合。他们为了更好地实现利益要求,放弃个性,按统一意志结合在一起。如果公有经济没有更高的效率和利益共享,就会失去凝聚力。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相依并存的共生态,是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共同点,只是性质不同和主体有别。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我国的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不仅应当互相兼容发展,而且还应当在市场经济的同一游戏规则中平等竞争向荣,彼此不能互相歧视。现在公有经济看不起私有经济,私有经济看不起公有经济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前者以为后者成分低下不如自己重要,后者认为前者不过靠政府特护支撑,不如自己有活力。两者看法都有偏颇。公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私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左右臂膀,只有相依才能存活与发展。而且,对今天的私有经济特别是大私有经济的产业,要看到这一点:它们具有很高的社会性,实际上是记在私人产权名下的社会财产,客观上永存社会,一样为国家效力,为社会服务。因此,不论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我们国家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均毫不动摇地予以鼓励、支持、引导和保护,是正确的,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

三、协调买卖关系:买卖公平,互信互利

市场经济社会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以市场为舞台为纽带的。每个公司、家庭、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都要涉足商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市场进行交易活动。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是约定俗成的互守信用,等价交换,公平竞争。按此规则进行交易活动,强盈弱亏、优胜劣汰,完全咎由自取,不能怨天尤人。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自然发展、历经漫长岁月成长起来的,而是体制改革的转型产物,历史又很短,从1992年确立算起,至今也不过10多年,因此显得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经过长期计划经济的严格管束和一切统死如生产统筹统办、产品统购统销、财务统收统支、人事统派统配、外贸统进统出的情况下,新生的市场经济要走些弯路,是不可避免的。试想,整个民族告别市场经济40多年以后,人们的市场意识、市场能力、市场经验、市场文化悉被计划经济“缴械”殆尽以后,再决定实行市场经济,要各谋生计了,除国有企业外,绝大多数人都是两手空空,没有资本,没有技术,没有品牌,怎么个搞法?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正道歪道都走,各种违规违法的行为也就出来了,坑瞒拐骗、假冒伪劣现象充斥市场。这种现象,任何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史上都曾出现过,而且还要严重得多。知道历史,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但是,市场环境不安全,总让人多少有些恐怖感,需要解决。一是要坚持打击严厉,特别是对直接严重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行为一刻也不能姑息;二是要引导帮助和宏观调控,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正道,如当前用经济杠杆在全国整肃和调控房地产市场,就十分必要。营造一个安全的市场环境,根绝一切违规违法劣迹,以全诚全信引导市场、树立市场经济中的绝对声誉,就能取信广大城乡市民。

四、协调借贷关系: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神经,金融机构的秩序稳健和正常运行,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宏观经济是一波接一波、一波高一波向前发展的。公司、家庭、个人等微观经济的活动也带有周期性,表现在资金的运行上。如有时需要有大宗的钱支出,缺口部分就要融资告贷,有时又有积累性的闲钱放着,就要存储起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就承担这项业务。银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非同小可,不仅要以日常的存贷业务支持微观经济能不间断地运行,还负有社会簿记和宏观调控作用。为了成功地履行这项职责,金融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控制信贷,规避风险,又是关键。一方面要合理配置和控制贷款规模与结构,制造业、销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各业的贷款总额有个比例控管,而且利率视各业冷热分别有所调节,如境外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比例一般占25%,利率随机;另一方面要充分掌握需求方的资信,防止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损失,力求把不良资产控制在最低限度。这样做,社会资金渠道就能良性循环,畅通无阻,有百利而无一害。小而言之,对借贷双方关系维持正常化有好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大而言之,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有支撑作用。现在我国企业间的“三角债”、银行的不良资产仍然比较严重,应当继续清理。

五、协调要素关系:要素分配,各得其所

经济关系中历来有个剥削与被剥削的问题。经过几年讨论,传统的剥削观念现在总算有所松动和转变,甚至有“欢迎剥削”和“合理剥削”的说法。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提出要重新理论剥削问题。先是提出剥削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在需要引进外资和发展私有经济的今天,一定范围内的剥削还是不可避免的,应当允许。后来提出要依变化了的新情况重新定义剥削与剥削行为。

马克思曾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无可辩驳地揭示资本对雇佣劳动有残酷剥削的事实。这是完全符合当时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状况的。凡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历史有较多了解并认真读过《资本论》的人,都会认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但是,马克思得出剥削理论的那个历史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今天已不复存在,我们的剥削理论也应当不同而语。应当从当时马克思特定条件下的一重观点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理论,转向同样是马克思的二重观点的价值创造、财富创造和价值、财富分配理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这是无可置疑的,必须坚持。但从财富创造的角度看,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还需要有其他要素。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明确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和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页)恩格斯晚年写的《自然辩证法》中也说了同样的观点:“政治经济学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劳动的材料,而劳动则把材料变成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09页)按马克思的说法,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财富都是由商品即由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的,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财富的抽象代表。价值无疑是劳动创造的,但只有通过使用价值的创造才能有价值的创造。而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创造除劳动(包括技术劳动和管理)外,还需要有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共同参与。也就是说,这些要素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通过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帮助了价值的创造。因此,从财富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创造观点看,资本、土地和劳动一样有贡献,应该参与分配。只要他们互相尊重各自的产权,在分配中各得其所,并优先保证劳动所得、多劳多得,就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只有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人为地压低工资、克扣和拖欠工资、超常规过度加班加点、加班加点不给法定的150%~300%的报酬、雇用童工等,剥削才是存在的。这样的剥削和任何其他剥削都一样,既不合理,也不受欢迎。所谓“合理剥削”、“欢迎剥削”,实际是把不是剥削的事也当作剥削了。分清真正的剥削,正名剥削,才能消除和限制剥削,有利于劳资关系正常化。

和谐经济关系,是经济关系双边的共同责任,任何一方都应该自觉自动地从自己做起,努力协调好与相关方的关系。而当前最缺乏的正是这种自觉性和自动性。埋怨他人侵权时,往往自己也有或想有这种勾当,这是最要不得的。

(本文作者:厦门大学教授)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论文范文下一篇:媒介融合传媒艺术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