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库范文

2023-09-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库范文第1篇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中华戏曲、传统节日„„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华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它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向困难和命运发起冲击,顽强奋斗。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从古至今,中华人民从未缺少过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仍枝繁叶茂,以独特的姿态存在于世上 。

其次,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也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内涵。无论在敌人的强权侵略还是疯狂掠夺下,中华儿女从未胆怯,无数先辈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宁可牺牲自己,来维护国家的权威,也不苟活于世上。古代的屈原便是最典型的人物。在楚国即将灭亡的背景下,屈原极度苦闷、十分绝望,于农历五月五投身汨罗江自尽。后代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英雄,将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直至今日,每逢清明节,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依然会萦绕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头。

阅尽历史长河,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追求真理„„它们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智慧结晶,是别的国家所不能企及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库范文第2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向前发展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而符合客观规律,并且非常好的世代相传的具有显著中华民族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 和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美德,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劈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

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养无限,永屹世林。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从政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真理,可以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论语》上讲“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两个字,道是本体,德是现象,我们没有办法见道,但是我们能够见德,什么是德呢?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养父母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能够见到、我们能够体会得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能体会得到。在我们的人类社会里面,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有父子,有兄弟,有夫妇,有君臣,有朋友,都是要在人群当中生活,在人群当中就要面临着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这种关系也是道德的体现。如何处理好呢?就要“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慧幼顺、朋友有信” 这个五伦的关系,是每一个人在这个关系当中自然要承担起的义务,如果不承担义务那关系必定搞不好。做父母的要仁慈,做儿女的要孝顺。上级对下级要有仁恕之心,下级对领导要有忠诚之心。夫妇之间要有道义、有恩义、有情义、要互相的体贴、互相的照顾;兄弟之间要做到兄友弟恭,这个兄长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兄长要恭敬;朋友之间

要互相讲信义,这些关系是道,随顺这个关系就叫德。《孝经》里面讲“人之行,莫大于孝”,只要你是人,你最可贵的德行就是孝道。孝字就是仁爱,以仁爱之心、之行服务社会,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社会。学习传统文化就是“亲仁” ,这个“仁”不仅是有仁德的人,还包括这些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仁德、圣贤人智慧的结晶。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汎爱众”,把这个爱心扩展到世界就是和谐世界。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实质,要学会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要学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要学会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要学会天人合

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要学会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要学会“向往理想人格”的美德和气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学习,更重要是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真用。用于启迪人生智慧、用于凝聚发展合力、用于提升执政水平、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政治文明的“导航灯”;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是修身克己的“必修课”。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中华美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主旋律,倡树文明新风。从

传统文化中学会做人、做事、共处、生活、发展。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规范个人文明礼仪,领悟、实践、传承。自觉养成“明礼、诚信、仁爱、守德”。做一个行为规范,品德良好,人格健康的好公民,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库范文第3篇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中华戏曲、传统节日„„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华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它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向困难和命运发起冲击,顽强奋斗。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从古至今,中华人民从未缺少过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仍枝繁叶茂,以独特的姿态存在于世上 。

其次,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也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内涵。无论在敌人的强权侵略还是疯狂掠夺下,中华儿女从未胆怯,无数先辈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宁可牺牲自己,来维护国家的权威,也不苟活于世上。古代的屈原便是最典型的人物。在楚国即将灭亡的背景下,屈原极度苦闷、十分绝望,于农历五月五投身汨罗江自尽。后代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英雄,将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直至今日,每逢清明节,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依然会萦绕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头。

阅尽历史长河,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追求真理„„它们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智慧结晶,是别的国家所不能企及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库范文第4篇

漳州市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座

漳州青少年宫 卓学教育

卓学教育-欧阳忆思

前言

如何在一个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达到“宇清、国安、家和、人乐”?如何在思想荒芜中起舞?如何平衡好自身与天地宇宙的关系,真正做到天地人三才合一,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国学,一代又一代先贤圣人历经世事沉浮后,所总结出的教训与经验,便是世人不懈寻觅的答案。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民族的脊梁。以儒释道为重要基石的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五千年文化瑰丽,孕育着企业生存之大道、国人安身立命处世之根本。

国学,是智慧之源泉。作为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国学不仅是修身之所,齐家之道,治国之学,更是焦躁、不安的部分现代人的精神依托。国学应用,攸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攸关全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传递孝道,启发人们的仁爱之心,立身行道,从而使其保有一片心灵的净土,拥有和谐美好的家庭,富足喜悦的人生。

唯有体悟国学之精髓,方能运用“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生大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库范文第5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优势发挥的现实弊端

(一) 未能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深挖、充分利用与保护

在2013年, 中国具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是38项, 是全球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最多的一个国家。可是, 由于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利用、挖掘等不住, 导致文化资源浪费。一则, 中国多数文化资源长时间处在静止的状态之中, 很多文化成果没有人询问, 很多古文物都消失了。二则, 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过程中, 中国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文化竞争的优势, 还有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被他国占据。

倘若不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保护, 那么我们所具备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以及民族自豪感迟早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退。

(二) 对传统文化认识有偏差

现如今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态度上, 国内有几种不正确的倾向:首先, 文化自负。在西方文化冲击下, 中国人民出自捍卫民族尊严的心理与很强的复兴意识, 大力提倡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而构成文化民族主义, 有着隆中抑西的倾向, 其体现在儒学复兴与我国本文文化论等等。其次, 文化自卑。该倾向把晚清以来我国落后挨打的根源归结为文化因素。该逻辑就是国穷, 之所以穷就是由于制度滞后, 制度滞后就导致文化不济。因此, 我国的知识分子认为自己是很落后和愚昧的, 对自我文化全权否定。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优势发挥面临的挑战

(一) 意识形态与国际话语权斗争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二战以后, 东方与西方冷战一般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导权争夺战的进一步深入。1980到1990年, 东欧产生巨大变革, 苏联解体, 冷战通过资本主义取得胜利而完结,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分子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西方国家通过自己的本身具备的经济优势, 掌握与控制国际传媒, 主导价值观。因而, 意识形态以及国际话语权斗争是冷战以后国际竞争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威胁一个国家安全的不再是军事入侵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逐步渗入全世界, 让国际文化与民族文化独特性面临着很大的危机。

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多的价值以及精神资源, 可是因为受到国际和社会发展所影响, 依靠制度与物资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吸引力不能意义体现出来。再者,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态有一定的差别, 因此被当作西方文化的威胁, 时刻防范中国, 导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展面临很多的困难。

(二) 发展主义价值观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发展注意价值观在发展和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政策中逐步构成。发展主义价值观对外开放与争取国家和平、发展经济与维持国家稳定等对我国而言均是必须要选择的。可是发展主义价值观在实施的过程中变成了唯国内生产总值论。该现实五是在两个层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独特优势的发挥带来了不良影响:

第一, 经济发展缺乏以文化为基本的软性力量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构成了对社会与精神文明的解构。第二, 发展注意无法充分表达中华民族精神行为与需求。该后果就是外界虽然没有否认我国经济发展主张, 可是并不认可价值观, 进而易于导致我们遭受到价值观的批判。

三、发挥中华优势传统文化独特优势的应对举措

(一) 尊重历史, 不能割断历史,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充分适应我国与全球发展的需要,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过程中, 促使实践与理论发展, 展开了积极的探究与创造。虽经历过很多的挫折, 绕了很多的弯路, 可是还是从这些挫折中得到了非常丰富的成果, 累积了许多经验。当十八大召开以来, 中国共产党深入阐明,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位置, 将人民民主看成是社会主义的灵魂, 明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将执政为民当做是检验党的最高标准, 始终把人民作为发展思想的中心, 将为人民谋福与促使人民发展当作一个国家发展的落脚点。

尤其是扎实推进群众路线, 为人民解决难题、顺应人民群众的意见、为人民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有效落实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要求。加强了人民对于党的信赖, 激发了人民创业的激情与潜在能力,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活力和威力。

(二) 文化软实力商业输出

事实上, 具备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不一定会增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我国虽具备了5000年的文化传统, 可是,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排名较后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文化生产力, 西方文化可在全球各地快速传播, 和西方文化产业化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中西方文化软实力的差距一般表现在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根据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认可而构成的。对于价值观的创建及认可来说, 价值观内容和形式也很重要。价值观内容经过具体形式充分体现可构成文化产品。当数量多且优质的文化产品才可以构成一定为文化生产力, 才可以对人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力, 继而持续推动国家传统优秀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因而, 需要持续推进国家传统优秀文化发展, 深入挖掘与整理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 积极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品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 给我国与外国市场提供有着中华优化传统文化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推动传统优秀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持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感召力。

(三) 统筹文化商品及意识形态属性

我国相关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与国家相互之间文化的比较优点, 就是国家为避免异质文化侵占本民族文化时, 将本国民族传统与意识形态等保护好, 而不会被同化, 避免遭到强势文化威胁而展现出的一种状态。

根据各个国家文化建设及发展情况来看, 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常常是通过思想观念形式来说教的, 有着显著的意识形态趋向。根据中国来看, 一些学者认为, 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出现就是企图从根源上摆脱历史变化过程中, 民族文化观念局限于西方现代实践逻辑的束缚, 使民族文化通过自己的方法自行和世界对话, 明确自身, 显现出自己的伦理性, 和全球自主对话。

因此, 可以了解到文化软实力具备了商品及意识形态两种属性。承认多元事实的存在, 所以始终坚持发展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 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产业化与国际化, 积极借助多元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化, 以此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文化产品竞争力提升。可是需要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 不支持指导思想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结合到民族文化之中, 加强民族的凝聚力。

现阶段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为西方文化的产物。因此, 将非原生的意识形态本土化是决定这一意识形态传播的关键因素。

对传统文化而言, 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结合度越高, 则文化自觉性也更高, 对于政权的依赖程度就很低。

在中国是由政权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及传播的, 该途径就是始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到现在为止, 马克思主义在和中国革命建设相融的时候出现了毛泽东思想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 同时在实践的时候指导了我国各时期改革与建设。可是这仅仅是在政治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一意识形态还未能全面结合到民族文化价值与观念等方面, 从而内化成我国人民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因而, 必须要积极将主流意识形态结合到我国民族文化中去, 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形态斗争与文化安全意识, 统筹文化商品及意识形态属性, 此是加强国家文化力, 保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关键策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优势的发挥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当成主要的指导思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开展我国现代化生活, 同时在和全球多元文化深入沟通的过程中, 将其创新性发展实现。如此一来, 才可以真的面向未来, 充分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面貌, 成分构建与传播中国力量与文化精神。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主要文化驱动力, 是我国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立场, 走自己的道路, 凝聚中国力量与价值, 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独特优势。因而, 本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优势发挥的弊端展开, 分析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独特优势发挥面临的挑战, 探讨了发挥中华优势传统文化独特优势的应对举措, 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独特优势,现实弊端,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先明, 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 2016 (11) :138-145.

[2] 孔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 2015 (01) :76-83.

[3] 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 2015 (01) :20-25.

[4] 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 2015 (01) :6-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库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 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 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1]”。加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使得部分青年大学生对某些西方文化和节日, 在连它的起源、背景和意义都没弄清楚的情况下, 就盲目跟风和追棒;而相伴着自己成长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节日则遭到了冷遇。青年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西方文化和节日, 洋节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拙, 这种现象的危害十分严重。“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 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 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 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所以,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一) 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和有效途径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务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 可使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目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通过积极发动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 对我国最为重要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开展主题鲜明的主题团日活动和文艺晚会等活动, 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和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文化内涵和蕴含的优秀传统。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 引领广大师生学好、用好和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通过各种措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为广大师生搭建一个学习和传播平台, 使广大师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和有效途径。

(二) 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还是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蕴含的思想理念, 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 也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倡导青年大学生要争做“有理想、有追求, 有担当、有作为, 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 广大教师要爱岗敬业、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爱生如子, 用实际行动践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文化自信, 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高校通过各种措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树立民族自信,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三) 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深化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当下, 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整日沉溺网络、学习懒散无心向学, 缺乏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 甚至存在考试作弊、生活攀比奢靡、好逸恶劳、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高校利用屈原以死报国、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精忠报国、辛弃疾忧国忧民、文天祥宁死不屈、邓世昌驾舰撞寇等典故开展爱国教育, 引导学生把国家荣辱兴衰与个人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增强国家认同和树立民族自信。利用“仁者爱人”“立己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子路借米”“孔融让梨”等名言和典故开展社会关爱教育, 引导学生要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 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利用勾践卧薪尝胆、匡衡凿壁偷光、车胤萤囊映雪、愚公移山、铁杵成针、曾子杀彘、季布一诺千金、商鞅徒木立信等典故开展品格修养教育, 培养学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韧豁达和诚实守信等优秀品格。高校利用良好品德和传统美德, 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意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 纠正大学生不良之风和行为, 塑造良好品格。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提升个人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深化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 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打造书香校园

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大学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自强不息、笃实宽厚、克己奉公、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修身之道、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等人文精神, 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而又丰富的资源。高校应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传统节日主题团日活动、国学知识竞赛、中国最美诗词大会和节日文艺晚会等,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言行, 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直观地把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高校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加大凝练和提升校训内涵, 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加强教学楼、校道和宿舍区等建筑的内涵命名, 改变直接用“第一教学楼”“第一宿舍区”等方法命名, 教学楼可冠以有文化内涵的比如“文津楼”“文渊楼”“博学楼”等名称;宿舍区可用代表不同优秀品格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等命名,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去, 加强校园文化内涵。高校还应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加大对图书馆、校史馆和各类公告栏的建设力度, 将其打造成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阵地;建设中华优秀文化长廊和体验馆、树立名人雕像和悬挂名言警句。高校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 形成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情景和校园文化氛围, 打造书香校园, 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植入师生的文化基因。

摘要: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和有效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深化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打造书香校园。

关键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7-01-26 (006) .

上一篇:浙江高考英语阅读复习范文下一篇:浙江高三学生跳楼事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