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2022-08-14

第一篇: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情系传统文化 品读中华对联

课题名称

情系传统文化

品读中华对联

教材分析

六副对联内容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文下注释较为详细,对对联本身的大意容易理解,但要真正理解对联的深刻含义,需要利用百度上网搜索这些对联创作的背景。在介绍对联的的有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百度上网搜索有关对联的逸闻趣事,加深学生对对联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文化底蕴的薄弱,自主性的缺损,运用意识的淡薄,实践能力的低下,是当今同学们的普遍问题,因此语文学习需要注重积累,需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传承传统文化。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之一,它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学生较为喜欢对联,但普遍所知甚少。因此积极有效的开展“品读对联”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既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有效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达成,又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感知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2、初步学习欣赏对联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难点:把握对联的特点,尝试写对联。 教学时间

一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 识对联

(多媒体出示)春联图片

画面上的内容大家见过吧?这是春联,对联的一种。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古人常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以此判断一个学生才思是否敏捷。你还了解哪些对联知识?

对联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上联(出句)、下联(对句)、横批。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

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品对联

1、读一读,思考:对联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出示)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山外有山都似画,树中生树不知年。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小组合作讨论。(提示:可从上下联的字句、词性、结构、节律、平仄、表达内容等方面分析。)

师生交流总结归纳: (板书)联律通则

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

2 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你能用联律通则检验一下其中一副对联吗?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它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既通俗又高雅,应用十分广泛,正所谓: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成联。古人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喜爱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佳话。

老师今天也准备了几个故事跟大家分享。

2、对联故事

(故事一)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因其字好,很多人欲求一副而不可得,故常在深更半夜去揭他家春联,相传有一年他贴出的第一副春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景新家。”此联嵌了三个“春”字和三个“新”字,非常贴切地展现了“新春”景象。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里千山绿,燕语南邻万户欢。”此联充满春日的生机,对仗亦十分工整。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3 (故事二)同样是过年,一户人家却贴出了这样一副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当时地方官是郑板桥,他看见后赶紧派人给这户人家送去年货和衣物,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隐字联)

(故事三)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惶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一字一音,又多为一字一义,方正整齐,声调分明,便于组成两两相对、整齐优美的句子。如果是拼音文字,就难以做到了。你见过用英语写的对联吗?

对联知识有趣吗?看似简单的字句,蕴含了多少智慧啊,这么优秀的文化我们要不要把它传承下去?好,接下来我们就学以致用,也来试试对对子。

三、对对联

1、选对联

白乳泉有两副对联,根据联律通则,选出合适的下联: 上联是:两岸青山临秀水,下联:(

)

A翠柏葱茏掩乳泉

B一潭白乳出名泉 C白乳泉边品羽经

D白乳煎茶爽入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

) A淌

B 飞

C刘

D跑

2、改对联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修改意见:

3、补充对联。

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西天取经。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3、写对联

(1)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幼时记趣》。

耳闻夏蚊如雷

(眼观群鹤舞空) (2)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寓言二则》。

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

(郑人度足买履,度忘失履)

三、 赏对联

5 读一读,品一品,你最喜欢哪一副?

1、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

2、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联

3、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孟姜女庙联

4、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徐渭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6、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

7、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8、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月”字六次出现,“年”字六出以对,作联人有真功夫也。“月 圆”逢“月半”,“年尾”接“年头”,时空虽相同,意趣各自异。)

我们的对联知识丰富有趣,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代代传承,将之发扬光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最后,老师有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

读经读史读对联读遍天下奇书,修行修德修本领修成实验俊才。 谢谢大家,再见!

四、集对联

背诵对联六副并仔细交流搜集到的对联,体会奇妙的对联世界。

第二篇:中华名胜对联

中华名胜对联·浙江(4)杭州(2)

中华名胜对联·浙江(4)杭州(2)

到处溪山如旧识; 此间风物属诗人。

*郭尚先题西泠桥,又名西林桥,亦称西陵桥,是孤山到北山的必经之地,原是一个渡口,名西村。宋人词中有“看画船尽入西村,闲却半湖春色”之句,即指此处

千载芳名留古迹; 六朝韵事著西泠。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畔。据传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貌绝青楼,才技超群,当时莫不称丽。古乐府有西陵苏小小诗云:“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唐张祜诗:“吴儿解记真娘墓,杭俗犹有苏小坟”

花须柳眼浑无赖; 落絮游丝亦有情。 *孔惠集句题苏小小墓

且看青冢留千古; 漫道红颜本暂时。 *苏小小墓

桃花流水杳然去; 油壁香车不再逢。 *徐兰修题苏小小墓

湖山此地曾埋玉; 花月其人可铸金。 *曾济集句题苏小小墓

金粉六朝,香车何处; 才华一代,青冢犹存。 *叶赫题苏小小墓

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 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 *苏小小墓

灯火珠帘,尽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王成瑞题苏小小墓

小字偶相同,考古休凭吴地记; 香魂真有托,结邻常伴鄂王坟。 *约斋题苏小小墓

失意且吾豪客; 得时亦一英公。

*高尔登题武松墓,在西泠桥,郑贞女墓左

贞心洵若孤山静; 佳话今同处土传。

*纳拉氏题冯小青墓,在孤山林处士墓侧。相传小青为冯生姬,才貌出众,不容于大妇,徙居孤山别墅,忧郁早卒

为我湖山留一席; 看人宦海度云帆。

*吴鸿宾题林社,在孤山之阴。林名启,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清光绪时守杭州

教育及蚕桑,三载贤劳襄太守; 追随有梅鹤,一龛香火共孤山。 *陆元鼎题林社

林下有宗风,终古梅花两知己; 薛庐共明水,吾杭太守一传人。 *杨临题林社

官余长物,冷树千株,胜地平分高士席; 眼底旧都,炊烟万户,苍生来往我公心。 *邵章题林社

债课蚕丝,担簦趋太守,仁风乐土,更宏衣被利; 封崇马鬣,酻酒对西湖,明月梅花,永荐墓门馨。 *林社

风流儒雅亦吾师,好作祠堂傍修竹; 神清骨冷无由俗,一生知已是梅花。 *李恂集句题林社

树谷一年,树木十年,树人百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林社

一片土本属逋家,尚友古人,继绝世高踪,曾为补梅写韵; 八百年预留此席,流水今日,想入林把臂,应偕舞鹤同归。 *程钟瑞题林社

旧枝新干,晨夕写梅,欲从山外青山,更长双峰撑劲节; 诗梦酒痕,苔芩结契,争羡阁边高阁,永留丰壁起层峦。 *吴廷康题林社

清福几生修,伴逋仙高隐,少尉孤忠,一岭梅花寻冷趣; 遗风三代上,继白傅呼宾,苏公判事,两堤杨柳系讴思。 *周锡蕃题林社

日似丹光出高岭; 鹤因梅树住前山。

*阮元题葛岭,在杭州宝石山西,相传晋葛洪尝炼丹于此,有葛仙庵、抱朴庐、炼丹台、诵芬阁、香水邻园等建筑,初阳台在葛岭巅,可观日出

德行高妙,容止可法; 咸仪齐整,器钵无声。 *梁同书集句题葛岭

初阳台由此上达; 抱朴庐亦可旁通。

*陈尚礼题葛岭。 抱朴:书名,晋葛洪著,洪自号抱朴,故为书名

魏晋诩风流,是翁抱朴传书,棋局樗蒲忘世业; 湖山蓊云气,此处炼丹成汞,柳堤仙岛护瀛寰。

*阮元题葛岭。 诩:大言。 樗蒲:古代的博戏。 蓊:聚集

江痕斜界东西渐; 山色都收里外湖。

*葛岭。 江:钱塘江。 里外湖:西湖由里湖、外湖等五部分组成

台上露擎仙掌白; 塔西雨过佛头青。

*来惇裕题葛岭。 台:葛岭上的初阳台。 塔:保俶塔

点缀名山,有勾漏丹砂著色; 登临绝顶,看扶桑旭日来朝。

*王家治题葛岭。勾漏:山名,在广西北流北,据说葛洪听说那一带出丹砂,就要求去做官

孤隐对邀林处士; 半闲坐论贾平章。

*来惇裕题葛岭。 贾平章:指南宋奸相贾似道

明月倒涵鱼港棹; 晓霜背听凤林钟。

*来惇裕题葛岭。 凤林:古地名。在甘肃临夏县南

蓝桥咫尺神仙路; 丹诀流传道士家。

*杨家洛题葛岭。蓝桥:桥名,在陕西蓝田东南蓝溪之上,相传其地有仙窟,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丹诀:道家所谓炼丹成仙的秘诀

有几两阮公当着; 作一半白傅勾留。

*朱锡荣题葛岭。 阮公:即清代阮元,任杭州巡抚时,曾调集民工疏浚西湖,阮公墩就是他的遗迹。 白傅:即唐代白居易,在杭州做过三年巡抚,做了许多好事,白堤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晓日初升,荡开山色湖光,试登绝顶; 仙人何处,剩有石台丹井,来结闲缘。 *葛岭

茂林通妙境; 修竹倚灵山。 *葛岭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葛岭

对此好湖山,再休提世外沧桑,人间营逐; 无多新结构,且领略稚川丹诀,孤屿清风。 *葛岭。 稚川:道家传说的仙都

隔岸暗香多,为爱老梅濒水住; 前山丹井在,新成大药望仙来。 *葛岭

松声雨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吴忠礼集句题炼丹台,在葛岭

炉火著千秋,炼就真元成善果; 仙丹施一点,救回灾疾起残生。

*鉴盘题炼丹台。 真元:指人的元气,唐元稹诗:“时物欣出奖,真元随内修”

到此台须悟丹经百炼; 非吾侣那知事出三真。

*陈廷英题炼丹台。 丹经:即丹诀。 三真:宋时有人称富弼韩琦为真宰相,欧阳修为真内翰,张康节为真御史,合称三真

屐迹尚堪寻,高阁登临,此境依然图画里; 山灵如旧识,群峰罗列,我来相约弟昆行。 *德馨题诵芬阁,在葛岭

到此已超诸色界; 来时权作小游仙。 *德馨题诵芬阁

岭树湖云沉足底; 江潮海日上眉端。 *祁世长集文忠句题诵芬阁

一卷诵清芬,溯从蜡屐游时,台阁山林重入画; 两家怀祖德,行到绿筠深处,甘棠乔木竟同春。

*徐琪题诵芬阁。 清芬:比喻德行高洁。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蜡屐:以蜡涂屐。唐元稹诗:“谢公秋思眇天涯,蜡屐登高为菊花”

喜有宽闲为小隐; 粗将知足报明时。 *香水邻园,在葛岭

直将云影天光里; 便作柳边花下看。 *香水邻园

凭栏霄月近; 倚杖海云回。 *田汝成题南高峰,与北高峰对峙,登临可一览湖光山色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楼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南高峰

一角夕阳藏古洞; 四周翠岚接遥村。

*烟霞洞,在南高峰下的烟霞岭上

倘他日蜡屐重来,须记取山中松径; 携一片红云归去,莫错认世外桃源。 *烟霞洞

谁谓我屋,谁谓我家,本来栖息人间,难得此近山远水; 何必学仙,何必学佛,也算优游洞府,便不是俗骨凡胎。 *烟霞洞。 优游:尽情地漫游

江湖俯看杯中泻; 钟磬声从地底闻。

*邓林题北高峰,与南高峰对峙,海拔314米,登临眺望,群山屏列,西湖风光,历历在目

峙北高峰,灵隐寺巅尊帝释; 主西藏府,销金锅内妙权衡。

*姚承熙题北高峰。 帝释:佛教称诸天之主为帝释。 销金锅:指西湖。元宋无诗:“恋着销金锅子暖,龙沙忘了两宫寒”

湖光塔影连三竺; 海日江潮共一楼。 *黄文中题北高峰

盛德在金,与南北峰参天并峙; 善人是富,随东西浙流水俱长。 *北高峰

灵鹫向云中隐去; 奇峰自天外飞来。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杭州灵隐寺前,相传公元326年(东晋),印度僧人慧理曾登此峰,说很象印度的灵鹫蜂,不知何时飞来,故名。飞来峰高209米,树木葱笼,怪石峥嵘,有青林洞、玉乳洞等著名洞壑

洞里白猿呼自出; 崖前残石悔飞来。 *张岱题飞来峰

飞峰一动不如一静; 念佛求人莫如求己。

*飞来峰。上句:宋孝宗游灵隐,见飞来峰,问“既是飞来,何不飞去?”僧净辉答“一动不如一静。”下句:孝宗见观音像手持念珠,乃问“何用”,净辉答“念观世音菩萨”,问“自念则甚”,对曰“求人不如求己”

泉冷几时?问孤松而不语; 峰来何处?输老鹤以长栖。 *飞来峰

慧理参禅,月明长啸,不问是黑是白,野心猿都能答应; 生公说法,雨坠天花,莫论飞去飞来,顽皮石也会点头。 *飞来峰

南高峰,北高峰,世事尽傥来,莫问峰来何处; 在山泉,出山泉,人心先耐冷,才知泉冷几时。 *杨叔怿题飞来峰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董其昌题冷泉亭,在飞来峰下,云林寺前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俞樾题冷泉亭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之女俞绣孙题冷泉亭。其联语中用“项”字,俞绣孙解释为“项羽力能拔山,如不是项羽把山拔起,哪里还有此峰飞来?”

泉声咽危石; 月色冷青松。 *集王维句题冷泉亭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石冶棠题冷泉亭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左宗棠题冷泉亭

常恐峰来更欲去; 不愁泉冷无热时。 *黄霖题冷泉亭

春秋阅尽水长冷; 风雨到来山欲飞。 *冷泉亭

山峰且有飞来悔; 泉水偏从冷后传。 *赵铁山题冷泉亭

圆机风与溪相答; 妙义人同石共谈。 *雍正题冷泉亭

世出世清一泉水; 住无住心半峰云。 *升泰题冷泉亭

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 峰高世外,孰从飞去悟来因。 *升泰题飞来峰冷泉亭

未出山时,一寒至此; 飞来峰下,有亭翼然。 *冷泉亭

近壑定禅心,泉水出山犹自冷; 烟云空变态,峰峦何处更堪飞。 *郭昆焘题冷泉亭

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 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 *金安清题冷泉亭

胜境重新,门前峰列如屏,未必飞来不飞去; 优游若昔,享畔水清可掬,漫论泉冷与泉温。 *翟传壿题冷泉亭

有本如是者; 知几其神乎。 *吴芝英题冷泉亭

洗热肠,泉是冷好; 卫净土,峰特飞来。 *范抡选题冷泉亭

洗热肠泉是冷; 护净土峰故飞。 *祝庆年题冷泉亭

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 泉能泽物,出山要有热心肠。 *亭亭亭,在冷泉亭旁

泉水在山清,听天籁淙淙,到此且停双不借; 烟岚随地好,问尘寰扰扰,几人来作小游仙。

*石冶棠题飞来峰春淙亭,在飞来峰路口。 天籁:自然界的声响。吕温《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天籁疑难辨,霜钟谁可分?” 双不借:不借本指麻鞋,此指双脚。 尘寰:犹尘世。李群玉《送隐者归罗浮》诗:“自此尘寰音信断,山川风月永相思”

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淙一灵鹫; 天地无交换,百顷西湖十里源。 *黄文中集句题春淙亭

饮酒横琴消永日; 跳波赴壑如奔雷。

*壑雷亭,在飞来峰冷泉亭侧

利欲纷驰,脚下安知万丈壑; 偷心未尽,眼前听取一雷声。 *壑雷亭

飞瀑渟泉,迹在名山偏耐冷; 巨雷纵壑,心如止水总无惊。 *许应荣题壑雷亭

飞瀑欲凌空,远度峰头作霖雨; 出山能泽物,先从壑底起风雷。 *查亮采题壑雷亭

路转峰回藏古迹; 亭高人往仰前贤。

*翠微亭,在飞来峰半山腰,韩世忠为纪念岳飞而建

万壑松风和涧水; 千年豪杰壮山丘。 *翠微亭

山外皆山,峦岫绕成清净界; 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 *李卫题圣因寺

圣德遐昌,北极恩光昭北阙; 皇仁远被,西湖瑞霭接西天。

*李卫题圣因寺。 北阙:宫殿北门楼。唐孟浩然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庄严胜地,琅环福地,东壁沐清光,洵是比金銮侍漏; 晴雨宜时,雪月佳时,西泠谈盛事,最难忘玉辇巡游。 *德馨题圣因寺。 琅:玉石。 东壁:星名,壁宿别名,为玄武七宿之一,主文章。唐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洵:通“均”。 金銮:唐宫殿名。 玉辇:古代帝王的乘舆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都空,说什么南宋衣冠,西湖烟柳;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圣因寺

故宫寥落认前朝,天下为公,莫忘怀四部图书,一园草木; 胜迹登临容我辈,人间何世,试极目东西浙海,南北峰云。 *圣因寺。 寥落:稀疏、冷落。谢朓诗:“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 四部图书:指晋荀勖《中经新簿》始改图书为甲、乙、丙、丁四部,亦即经、子、史、集四类

已溺已饥,恩周浙境; 尔炽尔寿,辉映湖山。 *圣因寺

救灾希金,出水火而登衽席; 纪功勒石,立碑塔以壮湖山。

*圣因寺。 衽席:朝堂宴享时所设的席位

昊天不佣,载胥及溺; 将伯助予,永矢弗谖。 *集《诗经》句题圣因寺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乾隆集宋之问句题韬光寺,在杭州灵隐寺西北巢枸坞。始建于唐长庆年间,唐高僧韬光曾在此结庵说法,故名。“韬光观海”为杭州一景。 宋之问:唐代诗人,曾作《灵隐寺》诗,前四句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岭树湖云沉足底; 江湖海日上眉端。 *集林则徐句题韬光寺

鸿爪雪泥,著迹岳阳楼上; 云装烟驾,降真灵隐山头。

*徐绍基题韬光寺。 鸿爪雪泥: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苏轼《和子由渑池怀归》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南北高峰天外笔; 东西流水屋头琴。 *韬光寺

山街古寺穿云入; 树隐流泉倚石听。

*韬光寺

要待人力回天,枝枝香满; 留得春光驻世,月月花开。 *张宗祥题韬光寺

诀授云房,涉水登山,一枕黄梁超法界; 诗题鹤观,度人济世,千年丹篆仰仙踪。 *黄瀛元题韬光寺

韬海承吕姜,眈禅悦静观万物; 光华跃中外,阅圣教普救群黎。 *冯极嫦题韬光寺

高亭临极巅,无数云山供点笔; 皓日出云表,才有梅花便不同。 *坚匏上人题韬光寺

锡命在西方,斯民庇纶音乐利; 声灵邻北极,神圣握天下财源。

*韬光寺。 纶音:纶音、纶言、纶綍为皇帝的诏书,制令

盛德在金,与南北峰参天并峙; 善人是富,随东西浙流水俱长。

*韬光寺

韬晦竹林深,客至徘徊,一尘不染; 光辉莲座放,堂开迤逦,万象皆空。

*王信孚题韬光寺,联嵌“韬光”二字。 韬晦: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

科第有神仙,到处云烟堪供养; 招集群季侣,满城风雨此登临。 *徐绍基题韬光寺

诗写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 *龙井,在西湖西面凤凰岭上,传其泉脉与海通,内必有龙,故名。泉水出自岩中,四时不绝,水味甘冽,是西湖名泉之一

欣于所遇何空色; 乐在其间足古今。 *乾隆题龙井

玉毫珠顶无离即; 皓月清池得证因。 *乾隆题龙井

秀萃明湖,游目频来过溪处; 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乾隆题龙井。 过溪处:龙井附近旧有过溪亭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 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张岱题龙井。 渥洼:湿洼地

斟雉酿化调天醴; 击壤欢谣洽德源。 *龙泓井。 斟雉:烹制雉羹;击壤:古歌谣名

兴来临水敲残月; 谈罢吟风倚片云。

*孙隆题片云亭,在凤凰岭上,有一异石,名一片云,石后有片云亭

石涧泉喧仍定静; 松阴路转入清凉。

*虎跑泉,在西湖和钱塘江之间的大慈山下,号天下第三泉。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高僧寰中居此,苦于无水,一日,有二虎刨地作穴,泉水涌出,故名。泉水和龙井为西湖双绝

已种稚松三百本; 待移苍竹一千根。 *马一浮题虎跑泉

山势北连三竺去; 泉声西自五云来。

*张以宁题虎跑泉。 五云:五云山

古墨露垂秋,苏长公牓留书草; 幽香风蕴夕,潞佛子石映画兰。 *丁丙题虎跑泉

山翠滴前楹,牓草曾留名宦迹; 泉香余片面,画兰争访胜朝碑。 *陈豪题虎跑泉

愿借吾师手中半叶蕉,煽灭若辈热中热; 留得此地山上一勺水,渴解众生难上难。 *彭教仁题虎跑泉

龙咒钵中安西方,圣人现四十八臂,具大神力; 虎移泉眼自南岳,童子历百千万劫,留此真源。 *丁修甫题虎跑泉

水翻鸭绿; 山叠螺青。

*乾隆题玉泉,在杭州青芝坞口的清涟禅寺内,泉水晶莹明澈,与龙井、虎跑并称杭州三大名泉,池中养有红鲤鱼,轩上有“鱼乐国”匾额,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禅心。 *盛和颐题玉泉

桃花红压玻璃水; 萍藻深藏翡翠鱼。 *董其昌题玉泉

鱼乐人亦乐; 泉清心共清。 *玉泉

此即濠涧,非我非鱼皆乐境; 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遗音。

*陶文毅题玉泉。 非我非鱼:语本《庄子·秋水》

未若此间乐; 安知我非鱼。

*王苹题玉泉。 安知我非鱼:语本《庄子·秋水》

休羡巨鱼夺食; 聊饮清泉洗心。

*沈铭戏题玉泉。 巨鱼:玉泉之鱼最重者达70斤,宛若孩

知有濠梁乐; 岂无江海心。

*玉泉。 濠梁:即濠水的鱼梁上。《庄子·秋水》: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见儵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之知乐与否,后以濠上指逍遥之所

浩浩羡无涯,身坐宫中通造化; 洋洋皆得所,眼观池内起慈悲。

*陈小豪题玉泉《名胜联集》(地域)浙江(4)杭州(2)

到处溪山如旧识; 此间风物属诗人。

*郭尚先题西泠桥,又名西林桥,亦称西陵桥,是孤山到北山的必经之地,原是一个渡口,名西村。宋人词中有“看画船尽入西村,闲却半湖春色”之句,即指此处

千载芳名留古迹; 六朝韵事著西泠。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畔。据传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貌绝青楼,才技超群,当时莫不称丽。古乐府有西陵苏小小诗云:“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唐张祜诗:“吴儿解记真娘墓,杭俗犹有苏小坟”

花须柳眼浑无赖; 落絮游丝亦有情。 *孔惠集句题苏小小墓

且看青冢留千古; 漫道红颜本暂时。 *苏小小墓

桃花流水杳然去; 油壁香车不再逢。 *徐兰修题苏小小墓

湖山此地曾埋玉; 花月其人可铸金。 *曾济集句题苏小小墓

金粉六朝,香车何处; 才华一代,青冢犹存。 *叶赫题苏小小墓

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 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 *苏小小墓

灯火珠帘,尽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王成瑞题苏小小墓

小字偶相同,考古休凭吴地记; 香魂真有托,结邻常伴鄂王坟。 *约斋题苏小小墓

失意且吾豪客; 得时亦一英公。

*高尔登题武松墓,在西泠桥,郑贞女墓左

贞心洵若孤山静; 佳话今同处土传。

*纳拉氏题冯小青墓,在孤山林处士墓侧。相传小青为冯生姬,才貌出众,不容于大妇,徙居孤山别墅,忧郁早卒

为我湖山留一席; 看人宦海度云帆。

*吴鸿宾题林社,在孤山之阴。林名启,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清光绪时守杭州

教育及蚕桑,三载贤劳襄太守; 追随有梅鹤,一龛香火共孤山。 *陆元鼎题林社

林下有宗风,终古梅花两知己; 薛庐共明水,吾杭太守一传人。 *杨临题林社

官余长物,冷树千株,胜地平分高士席; 眼底旧都,炊烟万户,苍生来往我公心。 *邵章题林社

债课蚕丝,担簦趋太守,仁风乐土,更宏衣被利; 封崇马鬣,酻酒对西湖,明月梅花,永荐墓门馨。 *林社

风流儒雅亦吾师,好作祠堂傍修竹; 神清骨冷无由俗,一生知已是梅花。 *李恂集句题林社

树谷一年,树木十年,树人百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林社

一片土本属逋家,尚友古人,继绝世高踪,曾为补梅写韵; 八百年预留此席,流水今日,想入林把臂,应偕舞鹤同归。 *程钟瑞题林社

旧枝新干,晨夕写梅,欲从山外青山,更长双峰撑劲节; 诗梦酒痕,苔芩结契,争羡阁边高阁,永留丰壁起层峦。 *吴廷康题林社

清福几生修,伴逋仙高隐,少尉孤忠,一岭梅花寻冷趣; 遗风三代上,继白傅呼宾,苏公判事,两堤杨柳系讴思。 *周锡蕃题林社

日似丹光出高岭; 鹤因梅树住前山。 *阮元题葛岭,在杭州宝石山西,相传晋葛洪尝炼丹于此,有葛仙庵、抱朴庐、炼丹台、诵芬阁、香水邻园等建筑,初阳台在葛岭巅,可观日出

德行高妙,容止可法; 咸仪齐整,器钵无声。 *梁同书集句题葛岭

初阳台由此上达; 抱朴庐亦可旁通。

*陈尚礼题葛岭。 抱朴:书名,晋葛洪著,洪自号抱朴,故为书名

魏晋诩风流,是翁抱朴传书,棋局樗蒲忘世业; 湖山蓊云气,此处炼丹成汞,柳堤仙岛护瀛寰。

*阮元题葛岭。 诩:大言。 樗蒲:古代的博戏。 蓊:聚集

江痕斜界东西渐; 山色都收里外湖。

*葛岭。 江:钱塘江。 里外湖:西湖由里湖、外湖等五部分组成

台上露擎仙掌白; 塔西雨过佛头青。

*来惇裕题葛岭。 台:葛岭上的初阳台。 塔:保俶塔

点缀名山,有勾漏丹砂著色; 登临绝顶,看扶桑旭日来朝。

*王家治题葛岭 。勾漏:山名,在广西北流北,据说葛洪听说那一带出丹砂,就要求去做官

孤隐对邀林处士; 半闲坐论贾平章。

*来惇裕题葛岭。 贾平章:指南宋奸相贾似道

明月倒涵鱼港棹; 晓霜背听凤林钟。

*来惇裕题葛岭。 凤林:古地名。在甘肃临夏县南

蓝桥咫尺神仙路; 丹诀流传道士家。

*杨家洛题葛岭。 蓝桥:桥名,在陕西蓝田东南蓝溪之上,相传其地有仙窟,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 丹诀:道家所谓炼丹成仙的秘诀

有几两阮公当着; 作一半白傅勾留。

*朱锡荣题葛岭。 阮公:即清代阮元,任杭州巡抚时,曾调集民工疏浚西湖,阮公墩就是他的遗迹。 白傅:即唐代白居易,在杭州做过三年巡抚,做了许多好事,白堤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晓日初升,荡开山色湖光,试登绝顶; 仙人何处,剩有石台丹井,来结闲缘。 *葛岭

茂林通妙境; 修竹倚灵山。 *葛岭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葛岭

对此好湖山,再休提世外沧桑,人间营逐; 无多新结构,且领略稚川丹诀,孤屿清风。 *葛岭。 稚川:道家传说的仙都

隔岸暗香多,为爱老梅濒水住; 前山丹井在,新成大药望仙来。 *葛岭

松声雨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吴忠礼集句题炼丹台,在葛岭

炉火著千秋,炼就真元成善果; 仙丹施一点,救回灾疾起残生。

*鉴盘题炼丹台。 真元:指人的元气,唐元稹诗:“时物欣出奖,真元随内修”

到此台须悟丹经百炼; 非吾侣那知事出三真。

*陈廷英题炼丹台。 丹经:即丹诀。 三真:宋时有人称富弼韩琦为真宰相,欧阳修为真内翰,张康节为真御史,合称三真

屐迹尚堪寻,高阁登临,此境依然图画里; 山灵如旧识,群峰罗列,我来相约弟昆行。 *德馨题诵芬阁,在葛岭

到此已超诸色界; 来时权作小游仙。 *德馨题诵芬阁

岭树湖云沉足底; 江潮海日上眉端。 *祁世长集文忠句题诵芬阁

一卷诵清芬,溯从蜡屐游时,台阁山林重入画; 两家怀祖德,行到绿筠深处,甘棠乔木竟同春。

*徐琪题诵芬阁。 清芬:比喻德行高洁。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蜡屐:以蜡涂屐。唐元稹诗:“谢公秋思眇天涯,蜡屐登高为菊花”

喜有宽闲为小隐; 粗将知足报明时。 *香水邻园,在葛岭

直将云影天光里; 便作柳边花下看。 *香水邻园

凭栏霄月近; 倚杖海云回。

*田汝成题南高峰,与北高峰对峙,登临可一览湖光山色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 一楼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南高峰

一角夕阳藏古洞; 四周翠岚接遥村。

*烟霞洞,在南高峰下的烟霞岭上

倘他日蜡屐重来,须记取山中松径; 携一片红云归去,莫错认世外桃源。 *烟霞洞

谁谓我屋,谁谓我家,本来栖息人间,难得此近山远水; 何必学仙,何必学佛,也算优游洞府,便不是俗骨凡胎。 *烟霞洞。 优游:尽情地漫游

江湖俯看杯中泻; 钟磬声从地底闻。

*邓林题北高峰,与南高峰对峙,海拔314米,登临眺望,群山屏列,西湖风光,历历在目

峙北高峰,灵隐寺巅尊帝释; 主西藏府,销金锅内妙权衡。

*姚承熙题北高峰。 帝释:佛教称诸天之主为帝释。 销金锅:指西湖。元宋无诗:“恋着销金锅子暖,龙沙忘了两宫寒”

湖光塔影连三竺; 海日江潮共一楼。 *黄文中题北高峰

盛德在金,与南北峰参天并峙; 善人是富,随东西浙流水俱长。 *北高峰

灵鹫向云中隐去; 奇峰自天外飞来。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杭州灵隐寺前,相传公元326年(东晋),印度僧人慧理曾登此峰,说很象印度的灵鹫蜂,不知何时飞来,故名。飞来峰高209米,树木葱笼,怪石峥嵘,有青林洞、玉乳洞等著名洞壑

洞里白猿呼自出; 崖前残石悔飞来。 *张岱题飞来峰

飞峰一动不如一静; 念佛求人莫如求己。

*飞来峰。上句:宋孝宗游灵隐,见飞来峰,问“既是飞来,何不飞去?”僧净辉答“一动不如一静。”下句:孝宗见观音像手持念珠,乃问“何用”,净辉答“念观世音菩萨”,问“自念则甚”,对曰“求人不如求己”

泉冷几时?问孤松而不语; 峰来何处?输老鹤以长栖。 *飞来峰

慧理参禅,月明长啸,不问是黑是白,野心猿都能答应; 生公说法,雨坠天花,莫论飞去飞来,顽皮石也会点头。 *飞来峰

南高峰,北高峰,世事尽傥来,莫问峰来何处; 在山泉,出山泉,人心先耐冷,才知泉冷几时。 *杨叔怿题飞来峰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董其昌题冷泉亭,在飞来峰下,云林寺前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俞樾题冷泉亭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之女俞绣孙题冷泉亭。其联语中用“项”字,俞绣孙解释为“项羽力能拔山,如不是项羽把山拔起,哪里还有此峰飞来?”

泉声咽危石; 月色冷青松。 *集王维句题冷泉亭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石冶棠题冷泉亭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左宗棠题冷泉亭

常恐峰来更欲去; 不愁泉冷无热时。 *黄霖题冷泉亭

春秋阅尽水长冷; 风雨到来山欲飞。 *冷泉亭

山峰且有飞来悔; 泉水偏从冷后传。 *赵铁山题冷泉亭

圆机风与溪相答; 妙义人同石共谈。 *雍正题冷泉亭

世出世清一泉水; 住无住心半峰云。 *升泰题冷泉亭

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 峰高世外,孰从飞去悟来因。 *升泰题飞来峰冷泉亭

未出山时,一寒至此; 飞来峰下,有亭翼然。 *冷泉亭

近壑定禅心,泉水出山犹自冷; 烟云空变态,峰峦何处更堪飞。 *郭昆焘题冷泉亭

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 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 *金安清题冷泉亭

胜境重新,门前峰列如屏,未必飞来不飞去; 优游若昔,享畔水清可掬,漫论泉冷与泉温。 *翟传壿题冷泉亭

有本如是者; 知几其神乎。 *吴芝英题冷泉亭

洗热肠,泉是冷好; 卫净土,峰特飞来。 *范抡选题冷泉亭

洗热肠泉是冷; 护净土峰故飞。 *祝庆年题冷泉亭

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 泉能泽物,出山要有热心肠。 *亭亭亭,在冷泉亭旁

泉水在山清,听天籁淙淙,到此且停双不借; 烟岚随地好,问尘寰扰扰,几人来作小游仙。

*石冶棠题飞来峰春淙亭,在飞来峰路口。 天籁:自然界的声响。吕温《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天籁疑难辨,霜钟谁可分?” 双不借:不借本指麻鞋,此指双脚。寰:犹尘世。李群玉《送隐者归罗浮》诗:断,山川风月永相思”

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淙一灵鹫; 天地无交换,百顷西湖十里源。 *黄文中集句题春淙亭

饮酒横琴消永日; 跳波赴壑如奔雷。

*壑雷亭,在飞来峰冷泉亭侧

利欲纷驰,脚下安知万丈壑; 偷心未尽,眼前听取一雷声。 *壑雷亭

飞瀑渟泉,迹在名山偏耐冷;

尘“自此尘寰音信巨雷纵壑,心如止水总无惊。 *许应荣题壑雷亭

飞瀑欲凌空,远度峰头作霖雨; 出山能泽物,先从壑底起风雷。 *查亮采题壑雷亭

路转峰回藏古迹; 亭高人往仰前贤。

*翠微亭,在飞来峰半山腰,韩世忠为纪念岳飞而建

万壑松风和涧水; 千年豪杰壮山丘。 *翠微亭

山外皆山,峦岫绕成清净界; 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 *李卫题圣因寺

圣德遐昌,北极恩光昭北阙; 皇仁远被,西湖瑞霭接西天。

*李卫题圣因寺。 北阙:宫殿北门楼。唐孟浩然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庄严胜地,琅环福地,东壁沐清光,洵是比金銮侍漏; 晴雨宜时,雪月佳时,西泠谈盛事,最难忘玉辇巡游。 *德馨题圣因寺。 琅:玉石。 东壁:星名,壁宿别名,为玄武七宿之一,主文章。唐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洵:通“均”。 金銮:唐宫殿名。 玉辇:古代帝王的乘舆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都空,说什么南宋衣冠,西湖烟柳;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圣因寺

故宫寥落认前朝,天下为公,莫忘怀四部图书,一园草木; 胜迹登临容我辈,人间何世,试极目东西浙海,南北峰云。 *圣因寺。 寥落:稀疏、冷落。谢朓诗:“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泱漭。” 四部图书:指晋荀勖《中经新簿》始改图书为甲、乙、丙、丁四部,亦即经、子、史、集四类

已溺已饥,恩周浙境; 尔炽尔寿,辉映湖山。 *圣因寺

救灾希金,出水火而登衽席; 纪功勒石,立碑塔以壮湖山。

*圣因寺。 衽席:朝堂宴享时所设的席位

昊天不佣,载胥及溺; 将伯助予,永矢弗谖。 *集《诗经》句题圣因寺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乾隆集宋之问句题韬光寺,在杭州灵隐寺西北巢枸坞。始建于唐长庆年间,唐高僧韬光曾在此结庵说法,故名。“韬光观海”为杭州一景。 宋之问:唐代诗人,曾作《灵隐寺》诗,前四句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岭树湖云沉足底; 江湖海日上眉端。 *集林则徐句题韬光寺

鸿爪雪泥,著迹岳阳楼上; 云装烟驾,降真灵隐山头。

*徐绍基题韬光寺。 鸿爪雪泥: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苏轼《和子由渑池怀归》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南北高峰天外笔; 东西流水屋头琴。 *韬光寺

山街古寺穿云入; 树隐流泉倚石听。 *韬光寺

要待人力回天,枝枝香满; 留得春光驻世,月月花开。 *张宗祥题韬光寺

诀授云房,涉水登山,一枕黄梁超法界; 诗题鹤观,度人济世,千年丹篆仰仙踪。 *黄瀛元题韬光寺

韬海承吕姜,眈禅悦静观万物; 光华跃中外,阅圣教普救群黎。 *冯极嫦题韬光寺

高亭临极巅,无数云山供点笔; 皓日出云表,才有梅花便不同。 *坚匏上人题韬光寺

锡命在西方,斯民庇纶音乐利; 声灵邻北极,神圣握天下财源。

*韬光寺。 纶音:纶音、纶言、纶綍为皇帝的诏书,制令

盛德在金,与南北峰参天并峙; 善人是富,随东西浙流水俱长。 *韬光寺

韬晦竹林深,客至徘徊,一尘不染; 光辉莲座放,堂开迤逦,万象皆空。

*王信孚题韬光寺,联嵌“韬光”二字。 韬晦: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

第三篇:4.《中华对联》第四章 对联的句式和对仗☆☆☆

第四章 对联的句式和对仗

对联同其他文艺一样,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文心雕龙·丽辞》所谓“句句相衔”,“字字相丽”,《史通·叙事篇》所谓“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虽然都是就诗文的对偶说的,由于对联主要是由诗的对仗句发展而来的,因而实际上也道出了对联的特点。

§3—1 字数与句式

一、字数

对联的第一个特点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如果不是故意空出某个位置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概莫能外。有人把一句话分写在大门两边,字数相差两三个,这当然不是不可以,但这只是口号而不能算对联。

二、句式

对联在句式上也有一些特色。

一、对联的句式一般是长短句,这一点颇类似于词。每联两句或两句以上而每句又字数相等的对联并不多。稍微常见一点的只是像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这样的四字句联。

有的对联,同一联中虽然每句字数相等,但节奏并不一样。看峨眉山九老洞的一副:

问九老 何处飞来,一片碧云 天影静;

悟三乘 遥空望去,四山明月 佛光多。

两联的第一句是按三——四的节奏念,第二句却按四——三的节奏念。

两副对联字数相等,中间断句的地方并不一致的情形也很普遍。下面两副每边都是十七个字,断句的差别就很大。

四川灌县离堆公园联:

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

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

1 这副对联是按五——三——三——六断句的。百流,指都江堰。 四川乐山乌尤寺读书楼联:

江上此楼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

蜀中游遍迹,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这副对联又是按五——五——七字断句的。坡,东坡苏轼。颖,颖滨遗老苏辙。嘉,乐山。峨,峨眉。

字数相等的对联尚且如此,不相等的,联中句子长短纷纭的程度,就更不用说了。 其

二、喜欢用倒装。这种倒装,主要是为了合某一特定句式或平仄:

二十年前此读书,记古寺夕阳,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

一千里外更穷目,数今朝风物,只有月色滩声似旧时。

这副对联题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宫。“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是“常临绝顶看青枫红叶”的倒装。之所以这么倒装,是为了与下联“只有月色滩声似旧时”的句式相合。

旧事总惊心,阶前桧贼,

感时应溅血,庙侧花神。

这副对联题于杭州岳庙。桧,本指分尸桧树,此指秦桧。上联是“阶前桧贼,旧事总惊心”的倒装;下联是“庙侧花神,感时应溅血”的倒装。这么倒装,是因为按内容,上下两联不能交换。若不倒装,末句句脚就成了上平(心)下仄(血),读起来不铿锵。

倒装的结果,句子显得变化多样。

三、常将若干结构相同的词语联合起来作一个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阴里;

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

这副对联题于杭州西湖平湖秋月。“红藕花中”和“绿杨阴里”都是偏正结构,联合起来作介词“在”的宾语;“长天一色”与“朗月当空”都是主谓结构,联合起来作动词“看”的宾语。

宝枋阅千载常新,楼阁喜重开,依旧前台花发,清夜钟闻,东涧水流,南山云起;

胜境数西湖第一,林泉称极美,试看驰岘风高,鹫峰石峙,龙泓月印,猿洞苔斑。

2 这副对联题于杭州灵隐寺。驰岘,状似奔跑的小而高的山岭。龙泓,龙泓洞,在飞来峰下。猿洞,呼猿洞,在飞来峰上。“依旧(是)”和“试看”后面均带四个结构相同的词语,这样,不仅列述的事物较多,读起来也有均匀而强烈的节拍感。

§3—2 对仗

对联的第二个特点,是彼此对仗。

一、工对与宽对

工对有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词类必须相当。要做到词类相当,首先就要弄清古人对词的分类。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分九类,这就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字、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连词、助字之类)和代词。古人则称为虚字、实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其定义为:“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虚字分“死”、“活”(生)两种,“死”者为形容词,“活”者为动词。实字指普通名词。助字指副词、代词和其他虚词。半虚指方位词,半实指抽象名词。再补上数词和颜色词,两种说法便可一一对应。《文镜秘府论·论对》之所谓“一二三四,数之类也;东南西北,方之类也;青赤玄黄,色之类也;风雪霜露,气之类也;鸟兽草木,物之类也;……”比虚字、实字、助字这种分法,又更具体一些。至于怎样就叫词类相当,《缥缃对类》提出“实对实,虚对虚”这个原则,强调分辨“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是不错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不过,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诗词中数目、颜色、方位各自成一类,“孤”、“半”等也算数目,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而连绵字当中又分为名词性的(如鸳鸯、鹦鹉)、形容词性的(如逶迤、磅礴)和动词性的(如踌躇、叮咛),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也不能相对;专名只能跟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这一些于诗适用,于对联也是适用的。此外,古代还将名词分作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所谓“词类相当”,也包括不将这些小类的一类去对另一类。

由于古今属对的原理基本一致,所以按今天的说法去分析古人写的对联,也是大致吻合和可行的。下面以解缙写的“墙上”联为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不管是按古人的 要求还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对上了,而且对得非常好。

二是结构必须相应。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两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拿“墙上”联来说,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上联的主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是个偏正结构。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联合结构,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联合结构。这两联的结构就是相应的。现按层次分析法作图如下。由于两联结构相同,只合作一图:

墙 上 芦 苇,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山 间 竹 笋,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 └─┘ └─┘ └─┘ └─┘ |

方位

联合

主谓

主谓

方位

└────┘

└──┘

偏 正

主谓

└┬┘

└───┴─────┘

└───────────┘

主 谓

词类必须相同,结构必须相应,这两条一般都是应该遵守的。但有些对联,有时在联内自对,上下联虽然词类不完全相当,语法结构也不一致,只要自对工整,也是允许的。这个问题本书还会叙述。

三是节奏必须相同。就是说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看下面两副对联:

四季 笙歌,尚有 穷民 悲夜月;

六桥 花柳,浑无 隙地 种桑麻。

万井 桑麻中,点缀 六桥花柳;

一城 灯火下,浑映 十里湖天。

这两副对联都题于杭州西湖湖心亭,也都是十个字。从大的停顿来说,前一副的节奏是四——

4 七,后一副的节奏是五——六。从小的停顿来说,前一副的节奏是二——二——二——二——三,后一副的节奏是二——三——二——四。如果把这两副对联的下联彼此交换一下,先不说内容合不合,只说节奏,一联要读成二——二——二——二——三,另一联要读成二——三——二——四,那就无论如何合不上拍,自然也无法对仗了。

节奏必须相同这一点,比较短的对联应是如此,比较长的对联也应如此。看福州涌泉寺弥勒佛殿的一副:

日日 携空布袋,少米 无盐,却剩得 大肚宽肠,不知 众檀越,信心时 用 何物供养?

年年 坐冷山门,接张 待李,总见他 欢天喜地,请问 这头陀,得意处 是 甚么来由?

这副对联,从大的停顿来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从小的停顿来说,节奏是二——四——二——二——三——四——二——三——三——一——四,也是两联都如此,没有一处例外。

一副对联,如果做到了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再加上平仄协调,那就是工对了。工对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如果不能完全做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和平仄协调,就是宽对。古人把词性相同而词类不同的对联,都放在宽对之列。例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副题于杭州西湖岳墓的对联中,“山”、“铁”、“骨”、“臣”都是名词。但“山”属地理类,“铁”属器用类,是地理对器用;“骨”属形体类,“臣”属人伦类,是形体对人伦。这就是一副宽对。但这样的宽对,在古对联中就很普遍,而今都应视为工对。又如,“墙上”联中的“芦苇”和“竹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植物,主要之点是相同的;但“芦苇”两字意义无所侧重,而“竹笋”意义则侧重于“笋”,这样一来,尽管“芦苇”与“竹笋”在构思上都是联合式,但看起来就好像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同中又有异了。不过这种差异仅在一词之内,范围很小,一般也很难感觉出来,因此,不能说对得不工。更何况这两个词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用别的词来替换。“春在江山上,人入画图中”里的“春”属时令类,“人”属人物类,物类不同,但都是名词,也应作工对看。

5 古今都视为宽对的,即半对半不对这一种。这类对联很多,一般为联艺不高者所为,无须举例。

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对联也不例外。若拘泥于对仗平仄,就会损害内容,那也不妨放宽一点。对工厂农村平时所用的一般对联,尤其不应苛求。但是,若为名园胜地,由于好的对联可给环境增色,使人流连欣赏,触引情思,在题写新作时,就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力求达到上乘。

二、自对与借对

工对也有一些权变。

一是可以进行联内自对。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这种对法起源甚早。《容斋续笔》三云:“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盖起于《楚辞》‘蕙蒸’、‘兰藉’,‘桂酒’、‘椒浆’,‘桂棹’、‘兰枻’,‘斫冰’、‘积雪’。自齐梁以来,江文通、庾子山诸人亦如此。如王勃《宴滕王 阁序》一篇皆然。谓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龙光、牛斗,徐孺、陈蕃’,‘腾蛟、起凤,紫电、青霜’之辞是也。杜诗‘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之类.不可胜举。”(词语下的横线与浪线皆为笔者所加,下同)。

自唐代以降,自对在对联中也逐渐使用开来。使用方式首先可分为两类: 有单字自对者。这种自对容易被人忽视。看岳阳楼如下一联:

杜老乾坤今曰眼,

范公忧乐古人心。

上联“干”(名词),与“坤”自对,下联“忧”(动词转名词)与“乐”自对。

非单字(即两字或多字为一项)自对者,此较常见。如柳州柳侯祠联: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联中的“黄蕉”与“丹荔”是自对,“福我”与“佑民”也是自对。“黄蕉”与“丹荔”是偏正结构,“福我”与“佑民”是动宾结构。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自对的词语彼此之间却是词类相同、结构相应的,因此也就工整了。

有的对联,联内自对以后,还可以上下联彼此相对。如解缙“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上联的“头重”与“脚轻”相对,下联的“嘴尖”与“皮厚”相对,都是自对。而“头重脚轻”与“嘴尖皮厚”又上下相对。联内自对以后又可以上下联相对的,就显得特别工整。能做到这一步当然再好不过,但若不能兼顾,只是联内自对

6 也行。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又说:“甚至于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

自对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自对的各项有时不要求字数完全相等。如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联“四面菏花”与“三面柳”自对,下联“一城山色”与“半城湖”自对,前后字数就为四和三。字数可以不等,但结构必须相应。“四面荷花”是偏正结构,“三面柳”也是偏正结构。下联同此。不这样就不能成对。按此,则解缙联“头重”不仅与“脚轻”自对,也与“根底浅”自对。下联也一样。这种字数不相等的自对,是为了句式的需要增减而成的。“三面柳”与“半城湖”可视为减字,“根底浅”与“腹中空”可视为增字。

有时自对可以不限于两项。解缙联上联之“头重”与“脚轻”与“根底浅”自对,自对的部分就有三项。下联也一样。再看如下一副:

古来几许英雄?汉卫霍,晋石玄,唐许张,宋韩岳,威加夷狄,无非都是男儿。论女中匹马从军,历黑水黄河,仅木兰一人出塞。

此地无边风月。南前川,北大别,东洪界,西长轩,地接江湖,正好形成襟带。望峰顶苍鹰犯斗,绕白云红曰,似芙蓉万丈横空。

这副对联乃李景芳作,题于湖北黄陂木兰山。卫霍,卫青、霍去病。石玄,谢石、谢玄。许张,许远、张巡。韩岳,韩世忠、岳飞。前川,当为山名。大别,大别山。洪界,洪界山。长岭,长轩岭。上联“汉卫青”与“晋石玄”、“唐许张”、“宋韩岳”自对,都是偏正结构,而“正”的部分又是联合结构。下联“南前川”与“北大别”、“东洪界”、“西长轩”自对,也是偏正结构,但“正”的部分不是联合结构。上下联自对部分都有四项。

有时可以规律性地重字。如《对联话》载汪文溥挽龚百炼父子联:

一能死,一能报,合传党人青剑史;

有是父,有是子,同时送者白衣冠。

上联自对,重“一能”二字。下联自对,重“有是”二字。

一副对联可以在不同位置上,多次使用自对: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辨伪真。

这副杭州岳墓联,上联“正”与“邪”(皆为形容词)自对,“冰”与“炭”(皆为名词)自对;下联“毁”与“誉”(皆为动词)自对,“伪”与“真”(皆为形容词)自对。上下联皆有两处使用自对。

自对各项之间,有时还可以相隔。例如:

甘霖成瑞雪,

百岭见千娇。

此联“甘霖”与“瑞雪”对,中间隔一“成”字;“百岭”与“千娇”对,中间隔一“见”字。

“**顿成死鬼,东来不见西归”这样的对联,说“**”与“死鬼”对,“东来”与“西归”对,是对的,但还应看到,其中也有通过对比而在修辞上取胜的成分。

对于自对的认识,有两种偏向存在:不知道或者未看出是联内自对,便认为上下联失对,此其一。有人谓昆明大观楼长联中上联首句之“空阔”(形容词)与下联首句之“英雄”(名词)“不对仗”,即为一例。殊不知上联是“空”与“阔”自对,下联是“英”与“雄”自对。把联内自对的范围扩大化,此其二。也就是说,把一些本来不是自对的,也说成是自对。陆伟廉先生《对联学知识导读》一书,对自对的阐述,颇多精当之处,但自对扩大化这一点,也颇明显。比如“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一联,其中“处处”与“家家”,陆先生认为是“单字自对”,其实不过是两字迭用而已,因为没有自身与自身相对的道理。再如阮元贺刘文清太夫人寿联:“帝祝期颐,卿士祝期颐,合三朝之门下,亦共祝期颐,海内九旬真寿母;夫为宰相,哲嗣为宰相,总百官之文孙,又将为宰相,江南八座太夫人。”期颐,百岁。陆先生认为上联之“帝祝期颐”与“卿士祝期颐”、“亦共祝期颐”,下联之“夫为宰相”与“哲嗣为宰相”、“又将为宰相”为“隔句分离自对”,其实不过是上联重言“祝期颐”三字,下联重言“为宰相”三字而已。若把这也视为自对,“亦共祝期颐”在结构上未免太不相应了。又如无名氏讽邹鸣鹤游戏联:“部院难为为掌院,桂林不守守东林。”陆先生认为上联之“部院”与“掌院”,下联之“桂林”与“东林”,为“双字自对”(属自对诸项有一字相同者)。其实不过是借邹氏之所“为”与所“守”,均有一字相同,在修辞上取其机巧而已。总之,上述种种,作者都不是在求“对”上做文章的,自然不当以自对论之。若把不是自对者也作自对处理,自对的质与域,界线就模糊了。

对联用自对,一般只在部分词语中进行。上下联完全自对的情形也是有的,苏州月驾轩石波艇子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与汉阳古琴台“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联,皆是如此。但这样的对联毕竟不多。因为两联完全自对,容易使人

8 觉得上下无对仗可言。一副对联,时而自对,时而上下联相对,交错进行,就不会造成这种感觉。

二是可以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包括某种词性和结构)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

借对自古有之。《王褒碑》“年逾艾服,任隆台衮”之“艾服”,由《礼记·曲礼》“五十曰艾,服官政”而来,此借“服”表示衣服之义与“衮”(三公官服)对。《沈约墓志》:“以彼天爵,郁为人龙。”爵,本指爵位,此借其“雀”义与“龙”对。

借对分借下和借上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在用其“永远快乐”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大明”相对的。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对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的。

借上联的词语以适应下联的,叫借上。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曰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中的“沧”本为“寒”意,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苍”,再取“苍”(深绿色)意同“蓝”相对。再如: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髫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这副对联题于湖南桃花源。传南朝宋武帝刘裕少时,家贫,一曰于新洲砍伐荻茅,射中一巨蛇,蛇带箭逃走。次曰刘裕复去原地,见几个青衣童子捣药甚勤,问其缘由,答曰:“我主被刘寄奴箭伤。”刘裕吼散童子,拾得其药,后用于军中治伤。寄奴,乃刘裕小名,人遂呼该药为“寄奴草”。“寄奴”于此为草名,而其构词方式是动宾式。“避秦”是个动宾结构,下联在用这个词时,就是在让“寄奴”在上联中继续表名称的条件下,借其动宾式这一点来同它相对。

9 从上文的例子看,借对尚有借义和借音之分。清以前人,借义与借音,随遇而用,无所轻重,清人则多重借义而不重借音。这种情形,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诗文借对”一条有述。

该条云: 今时诗文喜用借对,以寓巧思,盖古人三十四格内之假对也。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以“赤”对“朱”,以“子”对“耶”,“狼狈”兽名,“流离”鸟名,此假对之工者,今尚学之。

又云: 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以“鸡”对“杨”,盖取“杨”与“羊”同音,“天子居丹扆,廷臣献六箴”……以“丹”对“六”,盖取“六”与“绿”同音;“苍箓”对“诸姬”,以“诸”为“朱”,“皇眷”对“紫宸”,以“皇”为“黄”之类,古人传以为工,今则不取矣。

说以“借音”方式表示的借对“今则不取矣”,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事实上清代乃至清代以后,仍有人时或用之。

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是一种巧对。

三、正对、反对与串对

根据上下两联在意思上联系方式的不同,对仗还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之分。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如台湾高雄郑成功祠联:

由秀才而封王,支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以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愿今曰有志者再鼓雄风。

这副对联,上联讲郑成功在江南坚持抗清事,下联讲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事。此两事也就是郑成功一生的主要功绩。两联在意思上互相补充,十分明显。

某地摩天岭联: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对联总的讲摩天岭的高峻。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两联的意思也是互相补充的。

反对的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河南灵宝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田文,孟尝君。齐泯王时入秦。秦昭王先欲以他为相,后却囚而欲杀之。孟尝君让从人中善狗盗者暗入秦宫,盗出狐裘献给昭王宠姬,始得获释潜逃。夜半至函谷关,门尚未开而追兵将至,又赖一门客学鸡叫赚开关门,才最后脱险。策马,即指此事。说“未许”者,显因鄙视孟尝君

10 鸡鸣狗盗的伎俩。老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李耳。相传他曾骑青牛从函谷关出隐大漠,并在出关前将所着《道德经》付与关尹,该书遂得流传。说“愿闻”者,是希望这样的事能再次发生。两联的意思就相反相成。

杭州岳墓的那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对联,上联讲栖霞岭能埋葬岳飞是很荣幸的,下联讲白铁无罪却被用来铸秦桧等人的跪像,实在倒霉,意思也相反相成。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下联就是上联意思顺连而致。

四川德阳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

甘让卧龙作老臣。

庞统,字凤雏,死封靖侯。明知落凤,即明知自己会死。先帝,刘备。《三国演义》说,刘备、庞统进军雒城,庞统马失前蹄,被掀翻于地,刘备便将自骑的白马换与他。行至落凤坡,雒城守将张任以骑白马者为刘备,令乱箭射之。庞统死,刘备幸免。明知,颂誉之辞。卧龙,诸葛亮。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丽辞(对偶)之体,……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刘勰这种说法,就当时辞赋中某些骈俪情况来说,有一定的正确性。要人防止像“宣尼(孔子)悲获麟,西狩(获麟)泣孔丘”那样的不必要的词语重复,也是应当的。但笼统地讲“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就不免绝对化了。因为不管是骈文的对偶,还是诗词中的对仗,还是独立使用的对联,正对都是多数,佳作也不少,有些内容还非得用正对来表达不可,再说,意思上是否重复,也不在于是否用了正对,而在于作者。作者若功力深,又注意了这个问题,那么就是用正对,意思也可以不重复,这已为大量的正对对联所证明;作者若思想贫乏,无病呻吟,那么就是用反对,也不见得不重复。因此,在艺术上把正对一律视之为“劣”,显然没有道理。即使是与反对比较而言,也是片面的。应当说,这三种方式都是需要的。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也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对和串对,稍长一点的对联就不好使用,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是它们不如正对的地方。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对仗,就把刘勰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不加分析地照搬。笔者曾看到一本有关对联方面的书,其中说:“串对痹积对好,……但又不及反 11 对为优。如果将三种对联按艺术性排列,那就是:反对为优,串对次之,正对为下。”这种对刘勰观点的不加分析的发挥并不妥当。

四、无情对

有一种所谓无情对,用《清稗类钞·流水联》中的话来说,就是“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古人亦称为“流水联”,而与通常将一句话分成两半说的所谓“流水对”即串对有别。这种对联,只求上下联的平仄与对仗相合,而不管内容上有无联系。看该条举的例子:

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世所谓流水联者是也。如“木已半枯休纵斧”,对“果然一点不相干”,“干”对“斧”,以虚字作实字解矣,工绝。又有一联曰“杨三已死无京丑。”对“李二先生是汉奸”。以“先生”对“已死”,至工。又“春眠未觉花心动”,对“夏礼能言杞足征”,“欲解牢愁须纵酒”,对“兴观群怨不离诗”,亦工。又光绪时,天津富翁某尝自拟上联,嘱人对之,句曰:“三径渐荒鸿印雪。”旋有人对之曰:“两江总督鹿传霖。”

同书“无情对”条下,除了别有新例而外,对“流水联”条所引之联,尚有一些补充说明。该条云:

张文襄早岁登第,名满都门,诗酒宴会无虚日。一日,在陶然亭会饮,张创为无情对,对语甚伙,工力悉敌。

如“树已半枯休纵斧”,张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李莼客侍御慈铭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

又如“欲解牢愁惟纵酒”,张对以“兴观群怨不如诗”。

此联尤工,因“解”与“观”皆为卦名,“愁”与“怨”皆从心部,最妙者则“牢”字之下半为“牛”,而“羣”字之下半为“羊”,更觉想入非非。最后,张以“陶然亭”三字命作无情对,李芍农侍郎文田曰:“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矣。”众大笑,盖“张之洞”也。

以“张之洞”对“陶然亭”,或谓为咸丰二年(1852)一次联赛上的产物。所谓联赛,恐怕就是张之洞诸人的这一次聚会。

上条有“张创为无情对”之语。创者,始也。但无情对早在唐代即已有之。以“苍耳子”对“白头翁”便是一例。这个无情对在“唐代:对联的产生时期”一节,已有引述。考此类对子产生的背景,最初当为单纯练习对仗所致。就是说练习对仗时,不管内容如何,只要对上就行。

在梁章钜的《巧对录》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避暑最宜深竹院;

伤寒莫妙小柴胡。

但是,到了张之洞们手里,无情对不仅已成为一种趣巧对联,而且已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

无情对的特点,是以借对取胜。即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包括某种词性和结构)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上文诸例均有这个特点。下面再析两例: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阁下,既为一种尊称,又指楼阁之下。李,既指李姓,又指李树。先生,既指一种尊称,又指首先长出。下联三用借对,与上联对得工而且巧。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上联为一句唐诗,下联为三个国名。荷兰,又作“荷”、“兰”两种花名与“桃李”对,比利时,又以“比利(之)时”意与“争荣(之)曰”对。此联两用借对,也对得很出色。

陆伟廉先生在《莫把“拼盘”当对联》一文中,把这种无情对称为“拼盘”,说它既没有刻画什么,也没有记述什么。这个看法对于那些确实如此的例子来说,是有道理的。但对整个无情对来说,却不尽然。“杨三已死无京丑,李二先生是汉奸”一联,既是典型的无情对,又通过借对显示了深刻的内容。可见无情对是否成为“拼盘”,不在无情对本身,而在于作者。只要运用得好,无情对也是可以很好地表达思想的。即使只是“拼盘”,能帮助练习对仗,也并非全然没有用处。

有时两联分别出自两个对手,是在针锋相对的情况下题写的。解缙传说中的这类例子就不少。比如说有一次曹尚书想试试年幼的解缙属对的水平究竟如何,派人把他找来,有意让他走侧门进去。解缙认为曹是有意奚落自己,坚不从命。曹因解缙是个孩子,于是讥笑说: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把头一昂,答道:

大鹏有志恨天低。

解缙的下联,只是对曹尚书讥笑的一种回击。上下联各抒其意也可以说是各行其是的。但是,因其皆有感而发,有的双方都颇含深意,这种对联,既同无情对不同,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其存在价值。

1.词类必须相同,结构必须相应,这两条一般都是应该遵守的。但有些对联,有时在联内自对,上下联虽然词类不完全相当,语法结构也不一致,只要自对工整,也是允许的。

13 2.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3.自对的各项有时不要求字数完全相等。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副对联可以在不同位置上,多次使用自对: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辨伪真。自对各项之间,有时还可以相隔。例如: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4.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是一种巧对。

5.根据上下两联在意思上联系方式的不同,对仗还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之分。

第四篇:【对联文化】古灵精怪的对联

【对联文化】古灵精怪的对联

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长。

【注解】「晷」音鬼。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下联的意思是:太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所谓晷短,此乃夏至后发生的自然现象),日夜的时差越来越长。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注解】藕是荷花的地下茎,这是谐音联: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需媒。

蒲树桃树葡萄树,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注解】第一字跟第五字同音,第二字跟第六字同音。此外,蒲树是草本植物,桃树是木本植物;梅花在春天开放,桂花则在秋天开放。此乃明人解缙撰春联,谐音巧妙。

鸡饥盗稻童筒打,

鼠暑涼梁客咳惊。

【注解】孩童打鸡,老鼠乘涼,皆生活琐事。此联重叠六组同音字,颇见巧思。

嫂掃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注解】唐伯虎与友人对联。掃柴,箍桶,农家琐事,造为联语,又嵌入同音字,別具情趣。

师姑田里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袖裁。

【注解】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田所对。「禾上」谐音「和尚」,「袖裁」谐音「秀才」。

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

野老賣菱将擔倒,倾菱空笼。

【注解】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關含義,又是象聲。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盏不留零。

【注解】明代唐伯虎与张震饮酒整日,俱醉,遂对此联。酒喝得一干二津,人也真个倒也倒也。贾岛、刘伶,俱为善饮者。此联好做酒店招牌。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注解】此为古对,在有些方言中“落”“乐”同音,“崩”“奔”同 音。若干年前,某報主編皆不知道古已有对,又在報上征求下联,遂有读者对了下面这副: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頭啃鸭頭,鸭頭咸,丫頭嫌。

山石岩前古木枯, 此木为柴!

长巾帐內女子好, 少女更妙!

【注解】上联拼字岩、枯、柴,下联拼字帐、好、妙,够絕!

妙人儿倪家少女;

武士心志在止戈。

【注解】第一字折为第

六、七字,第

二、三字合为第四字。下同。

张长弓,骑奇马,單戈作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天上月圓,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注解】第一二句皆有「月」字,全句共有六个「月」字,但意思不同。第二句皆有「年」字,全句共有八个「年」字,意思也不同。

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楊柳;

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

【注解】元中葉隐居不仕的南宋文人黃溍寄身浙東山中﹐日日兴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相对﹐某日﹐以「木」为偏旁作了上联,下联为旁人所对。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注解】上联打“忘八”,諧音“王八”,下联打“無恥”。

艾叶豹;

芦花鸡。

联中“艾”和“芦”均属植物,“叶”和“花”均属植物器官,“豹”和“鸡”均属动物。“艾叶”和“芦花”做定语,状动物的颜色或花纹。此对联是天衣无缝!

西门豹;

南宫牛。

用两位古人名集成的对句,更为奇妙。“西门”与“南宫”俱是复姓,且“西”和“南”方位词相对,“宫”与“门”同是建筑物名称。仔细品味,妙趣横生。

纸老虎;

木野狐。

“纸老虎”是纸牌的别称,“木野狐”是围棋的别称。

独角兽,

比目鱼。

这是寿镜吾和鲁迅的对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唐伯虎,

李公麟。

这是副集名对,挺有意思。

虎符孔雀胆,

龙种凤凰城。

《虎符》和《孔雀胆》为郭沫若的作品,《龙种》是赛珍珠的名著,《凤凰城》则是吴祖光的成名作。

雪消狮子瘦,

月满兔儿肥。

上联的狮子指石狮子,下联的兔儿指月宫中的玉兔。

蝶恋花,凤求凰,蝶飞凤舞;

燕归梁,鸳戏鸯,燕落鸳游。

上下联的前两个分句都是词牌名称,而且平仄错落得当;最后一个分句,分别是用前两个分句的字头组成的联合词组。这副对联情趣、工整、自然,堪称奇联秒对!

1 2 3 4 5 6 7 ;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是读音乐简谱的音:

独览梅花扫落雪;

下联是浙江地区的方言:

细睨山势舞流溪。

有人将此对联加了数个字,成为:

吟兴频添, 1 2 3 4 5 6 7;

乡音未绝,一二三四五六七。

林黛玉,颈挂珍珠,扫花悲吟惜春曲;

薛宝钗,衣镶翡翠,抱琴喜唱绣凤歌。

上联写林黛玉的背吟,下联写薛宝钗的喜唱,似乎平淡无奇。但仔细读来,便不难发现,上联除林黛玉外,尚有珍珠,扫花,惜春三人名;下联除薛宝钗外,还有翡翠,抱琴,绣凤三人名。可谓别出心裁,除薛,林外,其余六个人名一个个都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林黛玉的悲和薛宝钗的喜。而这一悲一喜,也正突出了两人的性格特征,有画龙点睛之妙。应该指出的是,对联未能顾及到声律,个别地方平仄不谐,算是微瑕吧。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联中用数词六个,方位词四个,融入景中倍添韵味。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清·唐

英)

此联运用嵌典,叠字等多种手段,上联概括了虎溪三笑的传说,饶有风趣;下联总说东林寺在佛教中的地位,颇具意味。全联对仗工整,声律和谐。

水部火焚,金司空大兴土木;

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

上联内嵌五行,下联对以五方。

拙女出才,已是嫁于家外;

觅人不见,岂知闪入门中。

这是一副双重析字联,拙拆为出才,嫁拆为女家,下联相同位置的地方,觅分为不见,闪分为人门。

书记读书代书记代书记;

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上联意为第一书记读书去了,由姓代的第二书记来代理第一书记;下联意思明确,原本是胡静怡先生出的下联征对,上联为其中较佳者。

秋月月月月台上赏月;

夏天天天天井中聊天。

该连中综合运用顶针、叠字、重字技巧。该联读为:

秋月 月月 月台上赏月;

夏天 天天 天井中聊天。

省曰黔省,江曰乌江,神曰黑神,缘何地近南天,却占了北方正色;

崖称红崖,水称赤水,寨称丹寨,只因人怀古国,就留为今代嘉名。

上联是清代中叶礼部尚书李宗盼所作,一直被认为是有名的单联,直到1982年嘉乐媪对出了下联,红赤丹对黔乌黑,南北对古今,算是相当的工整了。

【精华对联】

一分也不多给

古代的县学设教官一职,是掌管本县秀才的,教官是文人,因此,和秀才们之间,又相当于师生关系。出于尊敬和礼节,有的县里规定,每逢年节,秀才应以三分银子作为节仪送给教官。

每年如此,每节都如此,教官就有点不高兴,想让秀才们加码,但又碍于县令的脸面,不好明着说钱,便想了主意。这次,又逢过节,秀才送三分银子去,教官给他出了个对子: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

用竹节来暗示节仪,暗示秀才,应该一次比一次高才行。秀才当然明白教官的意思,但他不愿多给。因为是个穷秀才,想多给也没条件,坚持按老规矩办。这也是不能明说的,他想起宋代鲁梅坡《雪梅》中的两句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于是用下联做答:

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教官一听,叹了口气,显出一幅无可奈何的样子。

赵子龙一身是胆;

左丘明两眼无珠。

这是一副揭露科举考试作弊的讽刺妙联。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江南乡试,正主考左必蕃和副主考赵晋受贿,将盐商程光奎等录取为举人。落第的秀才们十分气愤,便把一尊财神像抬进文庙,又把考场大门上的“贡院”匾额涂改为“卖完”。并在考场大门两边贴出了上面的这副巧联。

左丘明是《左传》的作者,相传他是个瞎子。赵子龙骁勇善战,刘备曾夸他“浑身都是胆”。此联巧用以上二典故,关合正负主考之姓氏,痛斥他俩有眼无珠,录取不才;揭发他俩一身是胆,贪赃枉法,舞弊营私,可谓贴切精妙。

智对辽使

宋神宗时,天下太平,与辽邦交往也比较多,加之在文字上没有多少禁忌,两国人士交往也常常说个笑话,谈点诗文,关系更为融洽。

一次,辽国派来一位颇精汉语的使臣,皇帝让苏东坡去陪同。使臣早知东坡的大名,便想以奇文难倒他。寒暄之后说:“我们辽国流传一个出句:‘三光日月星’,头一字是三,统领了三种发光物,对句不应再是三,有必须统领三个词。因此我们国内没有人能对的上。”

苏东坡说:“这其实不难。我先给你对一个:‘四诗风雅颂’,本来分大雅、小雅,与风和颂合而成为四诗的。”辽使非常佩服,起身报拳,向苏东坡致意。

这时,忽然电闪雷鸣,来了阵疾风暴雨。苏东坡灵机一动,指指窗外,说:“对句还可以取此景,叫做‘一阵风雷雨’。”辽使十分惊奇苏学士的敏捷才思,由原来想难倒人家,变得由衷的叹服了。

到了吃饭时,苏东坡还没忘刚才的话茬儿,慢慢的又说出了对句“四德元亨利”,辽使听了,这次有些不以为然,想起来与学士辩论一番:“古人曾把‘元亨利贞’称为‘四德’,这个贞字跟谁也不能合并,为什麽给去掉了呢?”

苏东坡看出了辽使的情绪变化,连忙笑盈盈的说:“请坐好!听我仔细说明省去最后一字是有道理的。宋辽两国习惯不同,我们这里讲究避讳,皇上的名字,哪怕是同音字都不能说出来的。”

辽使突然记起,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这“祯”与“贞”同音,也自然说不得了。他不但赞赏“四德元亨利”想的绝妙,而且感谢他提醒了自己:“若不是学士截住了话头儿,我差一点说初犯忌讳的话来呀!”

苏东坡说:“哪里哪里,各国情况不同,你就是说出那个字,我们皇上也不会怪罪,因为我们是‘两国兄弟邦’嘛!”

辽使一拍桌子:“不得了!学士顺口所说,不又是一个对子吗?”

【副一则】

《楹联丛话》载,郑板桥辞官归田后,一日在家宴客,有李啸村者至,送来一联,观之出句,云:三绝诗书画。板桥曰:“此难对。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属对,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称为绝对。吾辈且共思之。”限对上后就食,久而未能,再启下联,曰:“一官归去来。”咸叹其妙。

唐玄肃二宗时,有诗人郑虔,诗书画皆工,时称“郑虔三绝”。上联以郑板桥比郑虔者。又东晋陶潜,于彭泽令上挂冠归隐,作《归去来辞》,下联又以郑板桥比陶潜。两比皆为暗誉,且皆确。

【对联赏析】对联故事

1.前思后想看左传书往右翻,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拋。

相传湖北有个叫“贼二爷”的穷书生,县官想找碴,故意请“贼二爷”和众乡绅到黄鹤楼吃西瓜,县官出了上联,无人以对,“贼二爷”即应下联,顺手把西瓜皮朝县官身上甩去。

2.水底月是天上月,眼中人是面前人。(宋代寇准出上句,杨大年对下句)

3.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

明朝解缙七岁時,随父亲去长江洗澡,父亲脱下衣服掛在老树上,说了上联,解缙即答了下联。

4.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上联为张之洞,下联为梁启超)

5.鞭打黄牛背,

棍戳黑狗牙。

一私塾先生课余闲走,脱口而念出上联,正巧被迎面而来的讨饭小孩听见, 接口应了下联。

6.武侯祠的楹联

武侯祠遍及我国各地,其中最出名、至今保存最好的是南阳和成都的两祠。两祠中的两幅楹联,令人回味。

其一(南阳武侯祠):

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思三顾;

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幅对联巧妙地使用数字,对得工整,概括了诸葛亮出山后27年的戎马政治生涯,综合了世代传说的种种事迹。

其二(成都武侯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幅对联道出诸葛亮治政治军的经验和他的高远境界。他的用兵之道,以功心为上,功城为下;治蜀采用严刑峻法,使蜀中风化肃然。

7.三味书屋

周树人幼年时,在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当然那时他还未用“鲁迅”这个笔名。

一天,老师寿镜吾出了个对子让学生们对,上联是“独角兽”。

学生们纷纷对下联:“两头蛇”、“八脚虫”、“九头鸟”、“六耳猴”……又有一学生对“四眼狗”,老师越听越气。

这时周树人对道:“比目鱼。”

老师回嗔作喜,连说对得珠联壁合。

8.巧用词牌

苏东坡有一次出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对: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9.朱元章的妙联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另对:

江上红霞,江染红霞霞染江。

珠落碧荷,珠滚碧荷荷滚珠。

10.英雄气概

这是李自成作的联: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11.梅子酸牙

有个叫伍文定的人与一个知府出游,见一家墙头露出一张少女的脸,知府出对子说:

墙内桃花,露出一枝难入手。

伍文定对道:

园中梅子,不消几个便酸牙。

——清·梁章钜《巧对录》

12.爱铜钱

吴地有个人叫马承学,很喜欢骑马奔驰。他的朋友钱同爱便出个对句与他开玩笑说:

马承学,学乘马,汲汲而来。

马承学应道:

钱同爱,爱铜钱,孜孜为利。

对完后补充说:“这只是为了对仗工稳,并不敢讥笑老兄。”

——清·梁章钜《巧对录》

13.医生对

有个医生,自夸很善于对句。有一次,他到一个达官家里去,主人正用绸缎裁衣,便指着锻料出句说:

一匹天青缎。

医生对道:

六味地黄丸。

主人很高兴,把医生请进内院款待,并出“避暑最宜深竹院”七字让他对。医生立刻对道:“伤寒莫妙小柴胡。”

正应对之间,忽然闻到微风吹来的一阵花香,主人便出句说: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医生对道: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清·梁章钜《巧对录》

14.无钱赎当头

旧时送到典当铺去当的货物叫“当头”,如期用钱赎出来就叫“赎当头”。又古有“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的对子。有个人典当了东西,换了几个钱去赌博,进了赌场,手提着钱串说道:

万事不如钱在手。

旁边马上有人应道:

一年几见赎当头。

——清·梁章钜《巧对录》

15.双月与半风

有个人同朋友一块回家来,正碰上妹妹在窗前捉虱子。妹妹出对子说:

阿兄门外邀双月(朋)。

哥哥对道:

小妹窗前捉半风(“风”之繁体为“風”,“半风”隐指“虱”字)。

——清·梁章钜《巧对录》

16.刻意求对

有个人作了一首《百韵诗》献给他的上司,其中有一联写道:“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

上司看了,动了恻隐之心,说:“真没想到你家里的灾祸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人却回答说:“实无其事,我哥哥也没死,弟弟也没亡。我只是为了追求诗句对偶贴切才这样写罢了。”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戏谑他说:“你还不如写上‘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呢。若这样写,还可以保全你兄弟的性命啊!”

——清·小石道人《嘻谈录》

17.不改父业

一个衙役突然成了暴发户,就千方百计地供养他的儿子读书,还专门为他请了教书先生,为的是将来能改换门庭,光宗耀祖。无奈他的儿子已学会了做衙役的行当本色,终究难以改变。一天,这个衙役的哥哥手持羽扇踱步走来,教书先生就趁机出了上句让学生对下句:

大伯手中摇羽扇。

学生对出:

家君头上戴鹅毛。

先生无奈,只得又出六字对;

读书作文临帖。

学生忙对:

传呈放告排衙。

先生又出五字对:

读书宜朗诵。

学生对道:

喝道要高声。

先生又出四句对:

七篇古文。

学生又对:

四十大板。

先生越听越有气,就责骂:

打胡说。

学生以为又是让他应对,就连忙答:

往下站。

先生更生气了,骂道:

放屁。

学生马上对出:

退堂。

先生见学生实在无法引导,就只得无可奈何地用鼻子“哼”了一声,学生很机灵,当即对出下句:“喝。”

——清·小石道人《嘻谈录》

18.朱督学书联杜后门

清代有一姓朱的督学,浙江人。一年,回浙江监考,为防同乡来走后门,便书一联,悬于堂上:

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皆谅我;

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

19.蒲松龄落第自勉

蒲松龄少时几次赴考都名落孙山,于是愤而放弃科举转而著文。为激励自己,书一联刻于铜镇尺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0.徐广文

明代人徐广文,性情狂放,善调谑,机智聪敏。他年轻时,曾与侍御唐万阳一起游历。一天晚上,二人坐在灯下,广文打瞌睡,万阳将他叫醒,并出句子让他对。上句说:

眼皮堕地,难观孔子之书。

广文对句说:

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

万阳听了大笑。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21.于谦对僧人

明大臣于谦年幼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角。有一天他在学馆玩,僧人兰古春见到后,逗他说:

牛头喜得生龙角。

于谦立即对出下句:

狗口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听了感到很惊奇。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以后不梳双髻了。”过了几天,兰古春又过学馆,看到于谦已梳成三角发髻,又逗他说:

三角如鼓架。

于谦又对道:

一秃似擂槌。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22.戴大宾妙对

戴大宾八岁时在学校里,老师指着厅上的椅子出对说:

虎皮褥盖学士椅。

大宾立即对道:

兔毫笔写状元坊。

老师很惊奇。十三岁时,戴大宾在乡试中得中,有个做官的来访谒他父亲,见大宾在庭院游戏,还是个稚童,以为不过是个小学生,就出对子试他说:“月圆。”大宾即对道:“风扁。”那人问:“风怎么会扁?”大宾答道:“一有缝就钻进去,不扁怎能做到?”那人又出一个句子说:“凤鸣。”大宾应声答道:“牛舞。”那人问:“牛何尝能舞?”大宾解释道:“《尚书》上说:‘百兽率舞。’牛不在其中吗?”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23.云生足下

有个叫丘琼山的人,小时候跟着老师在乡里一官宦人家私塾读书。他很聪明,远近闻名,可那官宦人家的孩子却最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老师外出,官宦人家的孩子也偷偷跑回家,只有丘琼山还在学堂学习。当时天下大雨,丘琼山的座位上方正好是个瓦缝,雨漏下来,滴在丘琼山的肩上。于是,丘琼山就把那个官家公子的座位移到漏雨的地方,把自己的座位换过去。老师回来后,官家公子看到丘琼山占了自己的地方,便向老师告状。老师说:“我出对子给你们对,谁对上了,就算谁有理。”接着说出上联:

点雨湿肩头。

丘琼山脱口答道:

片云生足下。

这个下联暗含自己将来会步上青云的意思,老师十分赞赏。官家公子对不上,觉得既羞愧,又恼怒,便回家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大怒,把丘琼山召来,又出个对联考他:“孰谓犬能欺得虎?”意思是:“谁说狗能欺负虎?”把自己的儿子比作虎,把丘琼山比作狗。丘琼山立即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意思是:“怎知鱼有朝一日不能变成龙?”相传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即化为龙,古人常以此比喻某人科举中第,一下由平民变成高官。这位做官的听了丘琼山的话,很吃惊,明白他将来怕是不同凡响,便说好话安慰一番,送他回去了。

——清·褚人获《坚瓠集》

24.诉衷情母女巧联对

传说:苏小妹的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在婚姻问题上她也很有主见。父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后来,还是自己作主,嫁给了一个家境很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

女儿嫁出之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忽然想起女儿住的那两间房也不知漏雨不漏雨,便带了丫环,撑上雨伞,顶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在房内与丈夫在一起的念书声。苏小妹未急于进屋,先打量了一下女儿的房子,只见是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因年久失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 海棠花的枝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 便听到室内的读书声骤然停止了。一会儿,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把母亲让进了屋。苏小妹坐定之后, 环顾室内,见室内摆设虽然简陋但却有条不紊,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便马上改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一听,想自己在上联中故意用了“红花”、“防风”两位中药名,没想到女儿也真机灵,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对上了,而且还说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

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小妹说:“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联:“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女儿听出了母亲是说因想念儿放心不下才来的,但也知道母亲这上联中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不易。”她便故意扑上去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然后又很亲切地为母亲梳理被风吹乱了的头发。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构思了出耿了,她这才对娘说:“满庭芳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她在下联中也用了三个词牌名;《满庭芳》、《诉衷情》、《相见欢》。

苏小妹见女儿生活得虽然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便放心了。临走时,她还给女儿留一些钱,女儿再三推辞不过,就收下了。

25.乾隆出对点探花

一次殿试,才子刘凤浩取中第三名探花。但他是个独眼人。乾隆皇帝钦点他时见到刘的相貌后有些犹豫,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确才识卓著,就给他功名。乾隆帝出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浩应电报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对含意深刻,乾隆心已嘉许,又念出一联再试他出道: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浩只略一思忖,即信口答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刘凤浩的捷才终于使乾隆帝心悦诚服,随即钦点他为探花,登上金榜。

【巧对对联】

中国农业银行出一对联,据说三千作家束手无策。农行上联是:

农行行行行行。

某君对的下联是:

爱乐乐乐乐乐。

【点评】此联对得绝工!

上联是:农行行行行行(杭)(刑)(杭)(杭)(刑)

下联是:爱乐乐乐乐乐(岳)(勒)(岳)(岳)(勒)

上联出得不易,下联要对更难。

“农行”是机关名称,“爱乐”是团体名称。

“行行”代表各种各样的职业,“乐乐”则指中乐、中西乐、声乐、器乐。

虽然,这对联也有“毛病”,因为,中国的对联正如诗词一样,讲平仄。上联末字必为仄声,下联末字,必为平声,如:

爆竹一声除旧岁(仄),

梅花几点振新春(平)。

林则徐有一副格言式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仄),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平)。

这就算“大醇小疵”吧!

【绝联觅偶】

古往今来,有的对联因上联过於奇巧,使人难以应对,於是便成了难对,有的虽已有应对,但有的至今仍是绝对,没有下联。

上联:岑溪山水今奚在。

说明:广西省有一地名「岑溪」有人拆二字成上联。

上联:好女子己酉生,问门口何人可配

说明:有人将「好﹐配﹐何﹐问」四字拆出如下上联:

上联:霜降降霜,儿女无双双足冷。

说明:清除某落魄文人﹐于霜落之日以“谐音”撰一上联﹕

上联: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锡禹。

说明:明代江南著名才子吴梅村﹐在秦淮名妓卞玉京宅中宴请诸名士。 席间有人以「谐音」出一上联﹐举座无人能对。谐: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同时,五个人名按朝代先后排列,有时间顺序。

上联: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说明:民国初年,有人作一“拆字”对的上联,令人百思不得其对:

下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呼锡壶。

说明:苏东坡主政杭州时,某日与友人携歌女游西湖,一歌女提一把锡壶给东坡斟酒,不慎将壶掉入湖中,席间又人触景生情,当即撰出下联,请东坡对上联,东坡一时语塞。

(今对)过南平,卖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上联: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

说明:清末光绪年间,江西南昌知县江某主持正义,被洋教士所杀,全国为之愤然。北京名流江亢虎在陶然亭(亦名“江亭”)为江知县举行追悼会。当时曾有人作一上联求对,可惜无人能续联。

第五篇:传统文化对联精选范文

上联:因荷(何) 而得藕(偶), 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上联:未老思阁老; 下联:无才做秀才。 上联:莲子心中苦; 下联:梨儿腹内酸。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 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 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 必定有我。 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下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上联:门对千根竹; 下联:家藏万卷书。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下联: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著名烈士陵园下一篇:忠诚老实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