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范文

2023-09-22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1篇

一、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

2015年底, 我国政府根据国家的长期发展要求, 全面开放二胎政策, 有关机构部门预计每年将会新增300万儿童, 幼儿园建设队伍正不断扩大, 幼儿园的需求量大幅度提升。同时, 幼儿园环境建设问题受到关注。目前而言, 我国幼儿园环境建设整体不断提高, 但也不乏陷入固定模式, 即“围栏—滑滑梯”模式。这种幼儿园环境建设形式老旧;内容简单、零散, 缺乏变化与创新, 无法满足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需求。

二、幼儿行为心理特征

我国幼儿园现主要以3—6岁儿童为教学主体, 不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行为心理发展特点, 以下我们按年龄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 3—4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刚步入幼儿园小班, 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各种变化, 认知能力、生活能力与人际交往关系都能到迅速的发展。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活动属于具象阶段, 需要借助动作表达。在行为方式上, 多以简单、团体活动为主, 比如:可爬行的隧道、沙坑、涂鸦等

2) 4—5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学龄前中期, 思维水平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能够较少的依靠行动来思考, 他们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 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在身体行为上, 能够直线行走和掌握平衡, 适宜大中型群体活动空间。

3) 5—6岁, 是学龄前儿童的最后一个阶段, 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 个性初具雏形, 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喂养动物、种植花草、合作游戏等类型活动。

三、幼儿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法

1、幼儿园景观设计原则

1) 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幼儿园环境建设工作的首要依据和基本条件。幼儿园环境必须确保在此生活幼儿的安全, 它不仅仅代表身体安全也代表心理安全两个方面。因此, 幼儿园在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的同时, 还应提供富有安全感的精神环境。

2) 教育性原则。幼儿园作为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活动场所, 教学活动不可只发生在室内课堂中, 也应在户外场所中传播知识。通过动植物养殖, 知识墙等方式, 以环境潜在的功能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3) 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建设应符合相关法定法规, 保证空气质量与绿地率达到要求。对于幼儿园基地选址应注重气候条件与周边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 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学场所。

4) 参与性原则。幼儿作为幼儿园区的主要活动对象, 建设令孩子们满意的生活场所是幼儿园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在规划设计时, 要让幼儿对活动环境进行选择, 并力所能及的参与到设计中来, 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从而建设出真正属于他们的世界。

5) 趣味性原则。幼儿园设计需要切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 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好玩而有趣的场所能使孩子在游戏交往中得到难忘的体验, 发展他们的活力、好奇心和创造的冲动。

6) 特色性原则。环境作为展示幼儿园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针对不同的幼儿园时, 应有所区别, 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建设。突出幼儿园自身的地域性、文化性、艺术性。表现出幼儿园空间独特的色彩搭配、建筑造型、游戏设施。

2、幼儿园景观规划设计

1) 幼儿园主入口区设计。幼儿园主入口作为园区的形象宣传窗口, 首先要设计合理, 园区选址恰当。避免设置在主要交通路线上、入口隐蔽或者与周边道路没有一定的退后缓冲距离;其次需增强趣味感, 提高识别性。在大门的形状、颜色、材质上等反映幼儿的心理特点, 打造属于孩子们的“童话世界”。

2) 幼儿园教学建筑区设计。建筑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教学活动载体, 其高度不宜过高, 国家建筑规范规定:幼儿园不能设在三层以上的建筑物内, 原则上幼儿园所在的建筑物可以超过三层, 但三层以上的房屋不得用于幼儿寝室、教室, 只能当教室办公室。且按照我国幼儿园空间标准, 建筑室内人均不少于2㎡, 以此保证室内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3) 幼儿园户外游戏区设计。根据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 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 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幼儿园应开创符合国家规章法度的户外活动区域, 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设施。此外, 我国《幼儿园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中规定:室外共用游戏场地生均2㎡。在面积上, 要合理设计, 与实际招生情况相符合, 避免发生拥挤, 活动设施配比不足的情况。保证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学习质量。

4) 幼儿园绿化种植区设计。2016年发布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中表明, 幼儿园场地内绿地率不应小于30%, 宜设置集中绿化用地。绿地内不应种植有毒、带刺、有飞絮、病虫害多、有刺激性的植物。在幼儿园活动户外活动场地内应种植冠幅大、遮阴效果好的落叶乔木, 夏季可为幼儿遮阴冬季又不影响阳光的照射。针对种植园地的绿植选择时, 宜选用体型较小, 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农作物等具有识别性、幼儿喜欢的植物。并以景观小品相结合, 在幼儿种植瓜果蔬菜时也有景可观有亭可憩。

5) 幼儿园道路铺装设计。幼儿园道路铺装设计首要注意其材质安全与否。铺装选材多样, 在幼儿园场所设计时不提倡铺设花岗岩、硬质地砖、有化学危害的材料以及大面积塑胶地面。这些材料不利于幼儿奔跑跳跃活动, 对环境容易造成污染, 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其次, 铺装材料设计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园区道路可用形状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混凝土地、水磨石、铺地砖或鹅卵石等组合成漂亮图案, 卡通形象标识, 数字符号等硬质地面, 从而达到趣味性、教育性、装饰性的效果。

四、结语

幼儿园景观设计的方法多样, 但基本前提都是满足幼儿心理行为需求, 遵循幼儿身体年龄发展的规律, 符合国家政策法规。从园区的基地现状入手, 了解其文化内涵, 以环境育人的理念积极建设一个让家长放心、幼儿安心、教师舒心的特色教学环境。

摘要:幼儿园作为幼儿发展的认知场所, 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目前, 我国幼儿园事业发展逐步上升, 幼儿园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焦点。针对此问题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确保我国的幼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其中特别对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作出了明文规定, 这也使得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得到重视, 并让设计师们发起新的探索。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2篇

教孩子童谣发现商机

今年26岁的许晓倩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一个农村家庭。2000年,高考落榜后她离开家乡到广州市打工。经在广州市工作的堂姐介绍,她在一家医药公司做了一名药品配送员,一干就是好几年。

2004年国庆节,许晓倩带刚确立恋爱关系的男友去看望堂姐,想让堂姐“参谋参谋”。堂姐有个7岁的女儿婷婷。许晓倩进门时,婷婷正放开嗓门在唱歌:“妹妹你坐船头……只盼那日头落西山沟,让你亲个够。”许晓倩觉得好笑,一时兴起也跟着唱。唱完了,婷婷突然问:“倩姨,为什么非要等到太阳落西山沟,才亲个够啊?”一句话问得许晓倩面颊绯红。堂姐没好气地数落婷婷:“小孩子家,唱歌就唱歌,哪来那么多问题?”婷婷不依不饶:“老师说过,不懂要问嘛!”许晓倩的男友急忙出来解围,说:“你每天放学那么晚,妈妈想你了,也只能等太阳落山你回家后才能好好亲你不是?”得到答案后,婷婷心满意足,几个大人却哭笑不得。堂姐摇着头说:“现在的小孩儿,真是难缠!”许晓倩的男友却说:“说到底,都是这些流行歌曲惹的祸。”

饭后,婷婷让许晓倩教她唱歌,许晓倩便唱了一首《蜗牛与黄鹂鸟》的童谣: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的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往上爬……这首歌曲调清新,琅琅上口,婷婷边唱边跳,两遍就学会了。

几天后,婷婷突然给许晓倩打电话,得意地说:“倩姨。你教的歌我同学都很喜欢。都要跟我学,你能再多教我几首吗?”堂姐也极力邀许晓倩去玩,许晓倩便又去了堂姐家。到了堂姐家才知道,婷婷还邀了邻居家的几个孩子一起来学唱歌。许晓倩就教大家唱了一首儿歌:大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天天叫我早早起,几个孩子都特别感兴趣。

吃完饭,大家一起看电视,“情歌王子”张信哲正动情演唱《爱就一个字》,婷婷也跟着哼唱。堂姐皱了皱眉,对许晓倩抱怨:“真弄不懂,这明明是动画片《宝莲灯》的片尾曲,却偏偏也要搞成情歌,弄得孩子们天天跟着情啊爱啊地唱,对孩子会好吗?你教她唱的那些童谣多好,又健康活泼,又增长知识。以后你要有时间,就常来教她。”婷婷一听来劲了,说:“是啊,倩姨,我有好多同学都要跟我学呢,你教完我,我再教他们。”不等许晓倩点头,便伸出小手跟她拉钩。堂姐故意逗婷婷:“你倩姨周末教你唱歌,你可要付她加班费哟,没想到婷婷满口答应:“我把零花钱都给倩姨。”

还没到周末,堂姐就给许晓倩打来电话。说婷婷已经约好了几个同学周末一起跟她学唱歌,孩子们都盼着她第二天能去。见孩子们热情这么高,许晓倩有些疑惑,问堂姐:“婷婷这么喜欢儿歌,买些儿歌唱片让她学岂不更省事?’,堂姐说:“家里有儿歌唱片。可放了几次,孩子就不愿听了。’想想也是,毕竟是孩子,天性爱玩,一个人哪能坐得住。堂姐又说:“听说孩子周末要来我家学唱歌,好几位孩子家长还以为我办了儿歌学习班,特意打电话来联系……他们对孩子唱那些情爱类的流行歌曲也都很忧虑。’,{午晓倩不觉心里一动:办儿歌班,这倒是个好点子!现在的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有需求就有商机,我何不办个儿歌班!

教童谣“生意”也能火

许晓倩立即跟堂姐说了自己的想法,堂姐非常赞同,可男友提出了反对意见:“现在学校都提倡素质教育,音乐课上一定少不了儿歌。再说,市面上儿歌磁带也不少,孩子想学,家长买几盘磁带就行了,谁会掏钱把孩子送到你这里来学!”许晓倩犹豫了,但她并没放弃,对男友说:“行不行,调查一下再说。”没想到,调查之后许晓倩更加坚定了办儿歌班的决心,因为她发现,学校的音乐课要么教孩子流行歌曲,要么被其他课占用了,就连她走访的几所幼儿园,也经常飘出流行音乐的旋律。家长平时要上班,没时间陪孩子学儿歌:即使有时候在家里放放儿歌唱片,因为没气氛,孤零零的一个孩子也无法静下心来学。

许晓倩决定暂不辞职,先办个班试试。她到教育部门去咨询,接待人员很支持她的想法,还说儿歌班不同于幼儿园,不用教育部门审批,但开业后要到教育局各个案,保证所教歌曲积极健康。

在堂姐的帮助下,许晓倩顺利办妥了相关手续。

婷婷的学校附近有一栋不大的旧厂房,还有个院子,位置很合适,交通也方便,许晓倩便租了下来。把房子粉刷后,她又买来卡通图画贴在墙上,做了些小桌凳,花1000多元买了一套音像设备和童谣磁带及光盘,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在此期间,许晓倩没有间断教婷婷和她的小伙伴们儿歌,那些小朋友回去后跟自己的小伙伴一炫耀,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喜欢上了儿歌。此外,许晓倩还在一些小学和幼儿园门口散发广告,跟家长们宣传孩子学儿歌的好处,让越来越多的家长了解儿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004年12月6日,许晓倩的“百灵鸟童谣吧”开业了。由于准备充分,当天就有20多个小朋友报名。许晓倩定的收费标准是每人每个月60元,学习时间是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早上8:30-11:30,下午2:30—5:30,小孩的接送由家长负责。

开班后,报名参加学习的孩子陆续增加到40多人。这样,除了租金,许晓倩一个月就有了1000多元的收入,比她做药品配送员的月工资还高,而且每周只忙两天,许晓倩高兴极了。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让家长看得见的效果,她每天只教两首童谣,让孩子们完全记住,教的方式是先听磁带或看光盘,熟悉整个旋律后再逐句解释歌词含义,这样孩子不仅能唱,而且能理解。

许晓倩经常抽时间泡音像店,淘儿歌专辑。她选的那些儿歌,说、唱结合,生动活泼,深受家长和小朋友们喜欢。第二个月,又来了50多个小朋友,许晓倩干脆辞掉原来的工作,在“童谣吧”附近又租了两问房子,扩大了规模。这时的许晓倩心里已经有底了:儿歌终归是儿歌,符合儿童心理,是流行歌曲所无法替代的。

可出乎许晓倩意料的是,连续几个月都有七八十人报名的童谣吧,到2005年6月份却突遇“寒流”,人数骤减到二十几人。孩子们厌烦了吗?许晓倩急忙和一些家长进行联系,有的家长表示,每个周末都要接送孩子,一天跑四趟,周末时问被占用太多,打乱了他们的生活。也有一些家长说,期末统考将至,怕耽误孩子正常学习。

家长的话不无道理,频繁接送孩子确实会影响家长的周末安排。而且,到童谣吧学习的虽然大部分是幼儿园的孩子,但也有一部分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业受影响也很正常。许晓倩迅速进行调整,一是设置一间学习室,学生周末可以带着作业来童谣吧完成,她还负责指导、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二是给孩子安排一个午休的地方,家长若无法按时接孩子,孩子中午可以留在童谣吧。为此,许晓倩又就近租了几间房子,还雇了一个员工专门负责孩子们的午饭,愿

意在童谣吧午休和吃午饭的孩子,每月只需多交50元钱。这一措施不仅“挽回”了一些“流失”的孩子,还吸引了不少路途较远的孩子。

2006年春节期间,“百灵鸟童谣吧”生意空前火暴,看许晓倩一个人忙不过来,男友便辞职过来帮忙。寒假结束时,许晓倩一算账,一个多月她就挣了将近两万元钱。

孩子受益我挣钱

2006年3月初,新学期开学了,许晓倩预料到生意将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她觉得,有这么好的基础,最起码也会有五六十个小朋友报名。谁知整个3月份,她只收了不到30个孩子,“童谣吧’’再次陷入低谷。有些家长说,儿歌也学会不少了,差不多就行了;有的家长则委婉地表示许晓倩没受过专业训练。不懂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说尽管教儿歌不需要太高的音乐水平,但儿童心理发展很重要,孩子们不能仅仅为了唱歌而唱歌。许晓倩恍然大悟,自己教儿歌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会唱,根本没把儿歌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于是她急忙买来有关儿童心理学和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等方面的书籍,恶补理论知识。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让许晓倩对教儿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个叫袁源的5岁小女孩,在家很懒。别说扫地、擦桌子了,连饭都要别人喂她才肯吃,家长很无奈。针对这一情况。许晓倩在教孩子们唱《我是一个粉刷匠》《我是妈妈的乖孩子》等儿歌时。有意识地让袁源单独唱,并把儿歌的含义如爱劳动、孝敬父母等讲得生动形象。袁源深受感染,渐渐有了改变,回家后经常哼着童谣主动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让许晓倩感受到了自己事业的价值,思想上也由当初纯粹为了赚钱变成了育人的同时顺便赚钱。

2006年4月,“百灵鸟童谣吧”的生意略有起色,但也只有三四十个孩子,而且年龄差别较大。最小的不到3岁,最大的超过7岁。这么多孩子在一起,难免有大孩子欺负小孩子。为了更好地发挥儿歌的教育功能,许晓倩一方面因材施教,一方面推出了“分班制”。她把原先厂区办公的一栋三层小楼租了下来,精心布置成了教室。然后,她以月薪600元请了两个幼师毕业的女孩,把“童谣吧”像幼儿园一样编成大、中、小三个班,2~4岁为小班,4~6岁为中班,6岁以上为大班,每班占一层楼。这样不仅解决了小孩子被大孩子欺负的问题,放儿歌时也不会相互影响了。

不同的班唱的儿歌也有区别,小班以益智类为主,如微数歌》《动物叫》《认识自然》等;中班以生活习惯类为主,如《刷牙》《交通规则歌》《卫生习惯歌》等;大班以劳动、友爱类为主,如《准的朋友多》《别说我小》《帮妈妈》等。

为使儿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许晓倩还和男友收集整理各地的儿歌、童谣,这些土童谣大多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富于童趣。更关键的是那些儿歌专辑没有收录进去,对孩子们来说,新鲜的永远是最有吸引力的……

接着,许晓倩还听取家长意见。专门辟了一问休息室,并备了象棋、扑克牌等,供家长在等孩子时小坐和娱乐。有的家长抱怨难得买到好的儿歌唱片,许晓倩便给他们介绍优秀的童谣专辑。一个家长很是不解,说:“你不怕家长们买到后就在家练习唱,减少你的收入啊?’’{午晓倩自信地说:“唱歌是要讲究氛围的,尤其是小朋友,儿歌的风格本来就是活泼热闹,一个人在家里唱绝对没有在这儿多人合唱的气氛好,加上我这儿还辅以游戏,那种气氛也是家里所没有的,就好像在家看电视永远比不上在电影院看电影那种感觉一样。”果然,不少家长买了儿歌光盘后,仍然送孩子来学习。

在家长送学生报名时,许晓倩还非常仔细地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等情况,对那些特殊性格的学生悉心教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为他们搞“成长记录袋”,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变化。2006年7月,许晓倩接收了一个叫林文静的小女孩。因父母离异,小文静性格特别内向,很少和其他小孩嬉戏,和家长的交流也很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加上儿歌本身的诱因作用,林文静孤僻的性格逐渐有了改变,开始喜欢唱歌了。许晓倩又鼓励她多参与小朋友们的活动,还经常以她为主角做些唱歌表演的游戏。两个月后,林文静便和正常孩子无异了,还大胆地参加了童谣吧举办的儿歌比赛。其家长对许晓倩感激不已,硬塞了100元钱给她。

如今,“百灵鸟童谣吧”共开了5个班,日常总人数超过200人,费用也涨到每人每月100元,需午休和午饭的孩子加收50元,许晓倩月纯收入也超过了万元,今年暑假期问她每月的收入更是高达两三万元。

接受采访时许晓倩感叹:“现在社会发展了,儿歌相对于流行音乐已处于弱势地位。孩子们不会唱儿歌,却能把周杰伦的《双节棍》唱得,溜熟。《双节棍》节奏极快,吐词不清,不看歌词大人都不知道在唱什么,孩子们更是唱得糊里糊涂,还有一些被篡改后略带情色或暴力的灰占色歌曲,孩子们也成天挂在嘴边,这实在令人担忧。因此,我对自己的事业很自豪,也有信心把这项事业做下去,做好。”

若干张,无意刊发谢绝来索!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3篇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

3、绘画如何治愈儿童心理健康

4、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5、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

6、基于蒙特梭利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研究

7、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8、孩子挨打后,父母该怎么做?

9、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4~5岁

10、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初探

11、中班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同伴间互动的研究

12、基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型游戏设计研究

13、关于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幼儿种植行为的观察和探讨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退的因素研究

15、回归教育本质 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16、新建的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

17、从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18、哈佛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李钧雷:隔代养育并非一无是处

19、当前早教师资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应对探究

20、《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几点思考

21、论学前教育专业条件性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2、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些什么

23、3-6岁幼儿常规行为的调查分析

24、浅析聋生语文学习中查错纠错习惯的培养

25、让灵动的 “和爱” 课堂成为儿童追 “梦” 的故园

26、浅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

27、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法

28、论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的作用

29、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0、经典心理学实验启发小学科学素质教育

31、口头评价须拿捏好“度”

32、婴儿母亲科学育儿的个案研究

33、基于注意的家园绘本“创乐”阅读实践研究

34、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分析

35、北京市昌平区昌平镇北郝庄幼儿园

36、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37、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口语交际能力

38、从教育实验研究看多媒体教学对幼儿复述能力的影响

39、OBE理念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

40、试论中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41、破解育儿焦虑 专家建言轻松育儿之道

42、小学教育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43、学校如何引领家庭教育

44、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分析

45、微课在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46、实战篇: 向动画形象偷学“魔法”

47、浅谈青少年心理防御机制在网络活动中的体现

48、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49、基于语文素养养成的小语课堂教学品质提升思考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4篇

儿童本位的意识涉及到许多领域, 比如法学、教育学、文学等等。而本文所要谈及的是文学领域儿童绘本中的儿童本位意识, 确切地说, 是儿童绘本创作者基于儿童读者本位意识而进行的创作, 坚持以儿童为立足点, 顺应儿童的天性, 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育, 以激发儿童的天赋能力, 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一、设计理念紧跟时代潮流

法国儿童绘本历史悠久, 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儿童绘本于1919年问世。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 法国的儿童绘本发展势头迅猛,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接下来笔者主要就二战以后的时代特征, 分析法国儿童绘本设计理念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为了保护青少年和儿童免受暴力恐怖以及战后心理创伤的影响, 法国教育者、创作者以及家长呼吁全社会禁止出版种族歧视和暴力相关的儿童读物。儿童出版物便成为一种独立而又特殊的类别, 并同其他类别的出版物区分开来。因此, 法国儿童绘本创作者以舒缓和谐、幸福甜美的笔调进行创作。比如, Hachette出版社的Albums Roses等书的色调清新淡雅, 描绘了一幅幅开心幸福的童年场景。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全世界各国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战后复苏工作之后, 人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人的发展方面。一开始, 受到美国绘本《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中文书名为《野兽出没的地方》) 的影响, 法国绘本作家改变以往的创作风格, 开始专注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想象世界, 即使是负面的想法和想象。因此, 法国l’école des loisirs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很多美国及其他国家这种类型的绘本作品, 比如Maurice Sendak的《Max et les maximonstres》。后来, 绘本不仅在主题内容方面有所改变, 版面布局、制作材料等方面也得到了创新发展。比如摄影作品、塑料材料、几何图形等。法国儿童绘本大师Olivier Douzou《Jojo la mache》一书, 利用高度几何化的图形来展现画面, 让法国儿童绘本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1世纪以来, 儿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 不再附属于成人, 成为一个独立而具有特殊性的群体。自从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之后, 儿童绘本设计理念呈现开放自由的状态, 各类主题的儿童绘本纷纷问世, 使得法国儿童绘本如万花筒般精彩纷呈。正如法国人在《Les droits de l’enfant》 (《孩子的权利》) 儿童绘本中直接告诉孩子们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 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独立存在。最近几年, 保护环境的话题受到全世界人们的热烈关注。根据从小培养孩子们环保的意识的原则, 法国儿童绘本作家创作出一系列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儿童绘本, 警醒孩子们珍惜资源, 珍爱自然。比如:《Chaude la Planète》 (《都是放屁惹的货》) 、《Quand nous aurons mangéla planète》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等等。

二、主题内容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法国儿童绘本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个性鲜明。考虑到儿童的感官发育和心理认知发展, 儿童绘本创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年龄段进行创作设计。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发展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前两个阶段是本文讨论对象的主要读者群体。首先, 在感知运动阶段, 0-2岁的婴幼儿依靠运动感知环境, 也就是说孩子正处于“母子共生”时期, 非常依赖母亲;会将一切视为玩具, 通过五感去接触。同时处于模仿阶段, 常常会模仿书里角色或声音或举止。对周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对应这一阶段儿童的理解力, 要求绘本的内容是与现实生活中孩子接触和熟悉的事物为主题, 故事性弱, 以单一的线索、重复的语气、连贯的视觉节奏、幽默概括的形象为主。法国绘本大师埃尔维·杜莱 (HervéTullet) 在2010年出版的un livre (中文译名《点点点》) 便是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量身设计的。首先, 绘本阅读活动需要父母家长的参与, 进行亲子互动共读, 满足了婴幼儿需要陪伴的要求。其次, 绘本以简单的黄、白、蓝三色圆球为核心线索, 在一系列简单的文本的指令下, 父母家长的指引帮助下, 三色圆球利用绘本翻页的作用, 进行各种有序的排列变换, 吸引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让孩子在玩乐中健康成长。

接下来, 2-7岁的儿童凭借表象等心理符号进行思维, 进入前运算阶段。作为儿童五感发育和认知发展的“黄金期”, 儿童进入第一个反抗期, 形成自我意识和自立意识, 为下一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做准备。因此, 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思维逻辑的培养、对个体自我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被提上日程。因此对应这一阶段儿童的理解力, 要求绘本的内容以现实生活和科学事物为主, 对孩子进行科普类教育。比如, 性别意识、平等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等。绘本叙事顺序也可趋于复杂多样, 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多变, 注意留白, 从而培养儿童语言、逻辑、想象力等各方面的能力。由享誉全球的法国百年科普名社拉鲁斯出版的儿童绘本《Mom tout premier Larousse》 (《我的第一套拉鲁斯百变互动小百科》) , 总共包含了三册:《Pourquoi?》 (《这是为什么?》) 、《Comment?》 (《这是怎么回事?》) 、《D’oùvient·a?》《它们从哪里来?》, 因其深入浅出的百科知识, 立体直观的互动形式, 深受国内外孩子的喜爱。法国作家大仲马说:好的书架上应有三种书:一是福音书, 二是拉封丹的寓言诗, 三是拉鲁斯百科。此绘本以儿童的方式提出、思考并解答问题, 让孩子倍感亲切;其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问到的百科常识, 比如“为什么树叶会变色”、“我们是怎么长大的”、“巧克力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等等;版面设计方面结合绒毛、粘性、胶片等多种材质和工艺, 以及转轮、推拉翻转等81个互动机关;从而激发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 培养思考方式, 促进触觉发展, 训练手脑协调等等。

三、乐教乐学的叙述方式贯穿绘本始终

儿童是绘本的主要受众群体, 阅读绘本是儿童认识世界和发现世界的重要渠道。绘本作为儿童的启蒙书, 不必纠结于说教、讲大道理, 应以孩子的审美趣味为标准, 在幽默搞笑的同时又能对孩子的思想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正如法国教育家Fran·ois Ruy Vidal所言, 儿童绘本中可以没有任何直接的说教内容, 但应包含能深深影响孩子, 并促使他们思考的内容。法国绘本《un beau livre》 (《一本好书》) 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绘本利用双重叙事的手法讲述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兔子兄弟一起读的虚构的故事, 一个是发生在兔子兄弟身边的真实故事。虚构的故事中狐狸和兔子和睦相处, 真实的故事中狐狸攻击兔子兄弟, 最后被兔子哥哥用书本砸晕。故事没有任何说教, 但透露着哲学智慧, 让孩子明白了书本是对生活的美化,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书本和善于利用书本的道理。还有法国绘本《Je mangerais bien un enfant》《我想吃一个小孩》, 从其怪诞的书名便引起了读者的兴趣。绘本讲述了鳄鱼宝宝突然有一天想吃小孩, 为了这个目的他拒绝吃鳄鱼爸爸妈妈精心准备的香蕉、香肠、蛋糕等等食物。直到有一天, 他在河边看到了一位小女孩, 正当他想凑过去吃了她时, 小女孩一把抓住鳄鱼宝宝的尾巴戏逗了一把, 气得鳄鱼宝宝赶紧回家好好吃香蕉, 争取长大后能吃到小孩。整个故事都透露着幽默滑稽的气息, 没有刻意的讲道理, 而是通过鳄鱼宝宝的行为让孩子明白好好吃饭的道理。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法国儿童绘本中的儿童本位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绘本创作者的设计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绘本的主题内容按照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进行创作设计;绘本摈弃说教的原则, 以乐教乐学的叙述方式贯穿始终。因此, 从法国儿童绘本在世界儿童绘本所处的大国地位, 我们可以明白坚持儿童本位意识进行绘本创作的重要性。中国儿童绘本若也能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摈弃功利化和教条化的弊端, 参照大时代的发展特征进行创作, 既可以保证本国儿童绘本的质量, 又能承担起儿童教育的责任。

【相关链接】

儿童绘本, 英文称Picture Book, 日文用汉字为"絵本", 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 指一类以绘画为主, 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

绘本源起的西方, 它的概念至今也并未有统一的定论。绘本是源自日文的习惯, 绘本在英文中是PictureBook (图画书) 。在我国台湾地区, 图画书与绘本常常被混用, 绘本用于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 而图画书的界定有时相当宽泛, 甚至包括非虚构的知识类图画书、玩具书、歌谣等。

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 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 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 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 而完全没有文字。不过也有许多绘本是在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 相互衬托, 营造出整个绘本的感觉出来。绘本实际上包括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两种类型, 但二者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确。

一般认为, 现代意义上的绘本 (图画书) 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 凯迪克、格林纳威、波特都是早期的杰出代表。在亚洲, 日本的绘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 至70年代崛起, 目前已成为绘本的泱泱大国。我国台湾地区绘本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 至80年代后渐入佳境。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 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 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七十年, 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 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绘本不仅是讲故事, 学知识, 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 培养多元智能。二十一世纪, 绘本图书更是出现了类似《多纳爱学习》之类的电子绘本图书, 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

0-6岁儿童阅读指南

以上绘本年龄分类, 为一般模糊分类。为宝宝选书时, 请根据宝宝的实际阅读水平、阅读习惯和阅读爱好进行选择。

带上宝宝一起选书, 尊重宝宝的选择, 会让宝宝更快乐、更满意, 更能促进宝宝阅读水平的提高, 自我意识的增强。

每天晚上固定半小时的亲子共读时间, 与电脑、电视隔离, 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 而宝宝也会越来越聪明。

摘要:儿童本位, 即以儿童为中心, 是指其他人或事物必须服务于其儿童利益的理念和观点。儿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 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未来建设者。同时, 儿童绘本作为儿童的启蒙书, 因其特殊的图像与文字双重叙事的形式迎合了儿童的口味, 成为认识和发现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评定一本优秀的儿童绘本应看其是否把儿童这一读者摆在中心位置, 是否是真正意义上为儿童所创作。本文将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和叙事学理论, 从设计理念、主题内容和叙述方式三方面探讨法国儿童绘本是如何体现儿童本位意识。

关键词:儿童本位,法国儿童绘本,儿童认知发展,乐教乐学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2] 王珺.法国少年儿童类图书出版概况[J].出版参考, 2004 (16) .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5篇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我国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经济和社会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潜在的隐患和问题, 因此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儿童福利院逐渐显现出了重要的社会地位, 是社会孤残儿童主要的收容所, 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社会职责,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因素之一。只有对这些孤残儿童的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才能够提高儿童福利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层次, 才能规范我国的社会弱势群体管理秩序。

(二) 有效落实社会保障工作的必然要求。

儿童福利院是我国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社会安置等工作的主要对象之一。在我国当今的社会形势下, 收容在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已成为社会较大的一个群体, 通过对这些孤残儿童档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为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依据。同时也能够对孤残儿童的生存现状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为相关制度和措施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依据。档案所反馈的信息也能够让相关的部门对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做出及时的调整。因此, 做好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帮扶以及档案规范化管理, 是有效落实社会保障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 对未成年人基本权益的有利保障。

未成年人是构建祖国美好未来的有生力量, 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储备军, 同时也是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和发展的后盾。孤残儿童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对象, 拥有法律赋予的一切合法权益, 是任何人、任何机构不能够以任何方式侵犯和剥夺的。通过孤残儿童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有利于对其日常生活和经历进行详细的跟踪和记录, 是维护其合法权利的重要记录和依据, 是对每一个生命负责的表现。因此, 要对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档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为维护未成年孤残儿童的合法基本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二、孤残儿童档案的概念和分类

(一) 孤残儿童和孤残儿童档案的概念。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 是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之一。具体指得是天生或者后天残疾、失去父母亲人或者自理能力缺失的儿童, 这些儿童在智力、身体行为、与人沟通交际或者感官触觉方面与身心健康的儿童有着明显的差异, 是社会上绝对弱势的群体, 是完全没有自理和自保能力的儿童。由此, 孤残儿童档案的概念可想而知, 就是指收容这些孤残儿童的儿童福利院或者其他福利机构, 在日常工作中对这些儿童入院、在院内以及离院以后的经历, 或者具有保存价值的一些原始凭证和依据等, 如出生证明、医院证明、领养证明等文件或者照片。

(二) 孤残儿童档案的分类。

档案的分类在孤残儿童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也是对这些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孤残儿童档案的分类有着明确的要求, 例如:科学合理、清晰明了、准确无误、长期实用等。儿童福利院一般都是将孤残儿童的档案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类:1.国外收养的孤残儿童, 指得是由非中国籍的外国人从儿童福利院所收养的孤残儿童。2.国内收养的孤残儿童, 指得是由我国国内的中国人从儿童福利院所领养的孤残儿童。3.比较特殊的一类档案是将孤残儿童被父母或者亲属认领的、年满16周岁以后有能力参加社会工作的以及因身体或者心理不能回归社会参加工作转到其他福利机构的儿童归为一类档案。4.还有一类是因生病或者其他原因而死亡的孤残儿童档案。

三、孤残儿童档案的归档范围

为了便于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对孤残儿童的珍贵档案凭证和原始材料进行有效的保存, 根据国家相关的规定, 专门制定出了孤残儿童档案管理的归档范围, 具体如下所述:

(一) 入院前的信息证明。

此类范围指得是孤残儿童在进入儿童福利院之前的各种信息证明以及登记的孤残儿童个人信息, 如由医院开具的出生证明、身体有疾病或者残疾的证明, 儿童的照片和父母遗留的物品, 公安机关开出的弃婴的证明, 捡拾人的捡拾证明, 儿童福利院接收孤残儿童的登记表等有关的材料。

(二) 入院后的信息记录。

这个范围指得是孤残儿童入住儿童福利院之后相关的成长记录, 如入院登记的各类材料, 身体体检的医院证明, 身体残疾或者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康复治疗记录, 在福利院接受教育的情况, 由父母认领或者其他家庭领养的记录等。

(三) 离院后的跟踪记录与反馈。

这个范围指得是孤残儿童离开医院后的信息登记, 包括由国外或者国内人领养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情况, 年满16周岁以后有能力独立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 以及死亡儿童的档案等, 还包括孤残儿童回访孤儿院或者儿童与父母相互之间寻亲的记录等都在此范围内。同时, 这也是对档案管理有效性的一种检测和效果反馈, 有利于政策和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四、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档案规范化管理措施

(一) 建立健全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档案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各项经济和社会制度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或者不到位的地方亟待解决。因此, 国家相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部门要联合儿童福利院, 根据我国当前孤残儿童的基本现状和福利院档案管理的水平, 有目的、有针对性、有策略地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 相关的部门和医疗单位也要对儿童福利院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配合, 给予最大范围内的帮助。

(二) 创新孤残儿童档案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儿童福利院或者其他福利机构传统的孤残儿童档案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节奏, 显漏出了很多不足之处。就此, 儿童福利机构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潮流, 更新档案管理的理念, 对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例如在当今互联网遍布各行各业的大形势下, 可以将互联网和现代化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纳入孤残儿童档案管理的模式中, 建立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孤残儿童信息管理系统, 这样就便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孤残儿童档案的信息和材料进行完善, 同时也便于父母亲属或者领养家庭信息的筛选和查询。

(三) 着力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是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档案管理的重要执行者和实施者, 是档案管理能否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 国家有关部门和儿童福利院要对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其提供更多培训和外出学习和提高档案管理能力的机会,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定位和重视, 着力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和专业能力水平, 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方法。

(四) 加大对档案管理部门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孤残儿童档案不仅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还需要国家社会保障部门和儿童福利院加大对档案管理机构和部门的支持力度, 对其增加更多人力、物力、财政资源的投入, 完善儿童福利院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配备, 如监控设备、计算机、档案室、全国范围内档案网络管理系统等, 只有这样才能为孤残儿童档案规范化管理提供助力, 才能让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五.结语

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比率逐年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共有约60万人 (包括事实上无父母抚养的) 。入住在儿童福利院的这些孤残儿童身世都比较波折、可怜, 可谓是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需要儿童福利院、需要国家、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于帮助和温暖。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 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保护的。如何对这些孤残儿童的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不仅仅是一份档案管理工作, 还是一项建立在生命基础上的崇高事业。

摘要:本文就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展开讨论, 首先阐述了其现实意义, 然后说明了孤残儿童及其档案的概念、分类和归档范围, 最后提出了孤残儿童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未成年人,孤残儿童,档案管理,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 何丽艳.机构儿童档案管理优化方案[J].社会福利, 2013 (04) :32-3.

儿童心理学范文第6篇

1 为什么要养育子女?——生养的决策

1.1 进化心理学:孩子是遗传媒介

从进化发展的视角看来, 深厚父母之爱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按照遗传进化的逻辑, 后代是父母的一种媒介。通过子女, 父母的基因得以成功繁衍;没有子女的传承, 个体的基因很快就会消亡。对个体而言, 繁殖是和生存同样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对于人类来说, 相较于其他生物, 人类的幼年期要漫长得多, 用以实现功能强大的大脑发展并学习各种复杂的社会生存技能, 但同时幼年期的延长也使人类孩子面临更多的风险, 他们更容易受到饥饿、疾病或人为侵害而夭折。因此, 成年照看者——父母的保护与抚养对于子女的存活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无论何时从本质上看人类的亲代抚育现象, 其繁殖收益都必然远远超过其代价, 从而自然选择成功设计了这种心理机制——强烈的父母抚育动机, 以确保宝贵基因载体的生存与成功繁殖, 从而保证人类个体的基因代代相传。

1.2 经济心理学:孩子是“耐用消费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斯坦利·贝克尔 (Gary S.Becker) 创造性地将经济分析引入社会生活诸领域, 特别是家庭生活中。他将家庭视作一个生产单位, 给家庭赋予投入产出的功能, 而孩子可以看成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种产品。他指出, 子女在一些重要方面类似于耐用消费品, 如汽车、洗衣机等, 因此, 对分析这些物品很有效的经济理论, 也同样可以用来分析子女的生产。首先毋庸置疑的是, 养育子女花费巨大, 但与此同时, 从收益角度分析, 子女至少能为父母带来三种形式不可替代的满足:第一, 父母疼爱子女, 子女热爱父母。这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直接给父母带来满足。第二, 子女本身可以是家庭生产的资源。因此, 子女对家庭生产的贡献为父母带来间接满足。第三, 子女在父母年老时为其提供社会的、心理的和经济上的保障。由此, 子女同样可以为父母带来远期收益。所以, 一直以来, 尽管养育子女花费巨大, 尽管拥有越来越多选择生育的可能和便利 (有效便捷的避孕方法、流产手术广泛普及) , 人们仍愿意养育孩子。这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足够的效用 (满足) , 以补偿所花费的成本。

2 养育多少子女——数量的决策

2.1 进化心理学:争取更多遗传几率, 追求数量但更要保证成活

现代进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基于汉密尔顿 (W.D.Hamilton, 1964) 的内含性适应性 (inclusive fitness) 原则发展而来, 内含适应性不再仅仅强调个体所拥有后代的数量 (如达尔文的经典适应理论所定义的那样) , 更关注个体基因在未来世代可复制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 个体促进自己基因传承的方式除了生殖行为之外, 还包括抚养后代, 并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繁衍子孙的机会。因此尽管从传统进化论的观点看, 个体若要增加自己的遗传概率应该尽可能多的生产基因拷贝即子女。但事实上, 人们实际拥有的子女数量远低于可能拥有的数量。家庭中孩子的数量除了受到父母特别是母亲的生育特性和繁殖上限的限制, 更重要的约束条件来自父母资源的有限性。较集中的父母投资增加了他们那些依赖期长、发展程度低的子女的存活机会, 并赋予子女更强的社会生存和竞争能力, 使他们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进而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择偶繁殖机会。因此, 这时父母的繁衍策略应当符合这样的进化倾向, 即在社会压力巨大的时期, 通过向少数子女进行更多投资而非单纯追求繁殖数量, 可以更好的提高父母的遗传适应性。

2.2 经济心理学:取决于孩子“相对价格”和家庭收入

按照经济心理的原理分析, 人们生育多少孩子的决策受到这样一些因素影响, 主要是孩子的“相对价格”和家庭总收入。一般而言, 孩子“相对价格”的上升, 会减少对孩子数量的需求而增加对其它商品的需求 (假定实际收入不变) , 而孩子的相对价格受许多变量的影响, 主要包括:

2.2.1 孩子的“收入潜力”

如果孩子干家务、在家庭作坊或市场上劳动, 对家庭收入做出贡献, 那么, 孩子的净成本就会减少。因此, 孩子“收入潜力”的增加会扩大对孩子的需求。

2.2.2 对母亲的补贴——孩子的“负成本”

给孩子的母亲提供补贴降低了孩子的成本, 从而导致孩子数量的增加。随着孩子数量的增长, 补贴又会增多, 如产假和生育保险等。这些补贴计划还导致母亲的劳动参与率下降, 从而减少了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机会成本, 进而增加了家庭中孩子的数量。

2.2.3 母亲的时间价值——孩子的“隐性成本”

母亲时间价值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相对成本, 因为母亲的时间成本是生儿育女总成本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者认为,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 发达国家妇女挣钱能力的提高是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即孩子数量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说, 孩子的相对价格与其数量间的负相关表现的较为明确, 那么家庭总收入对孩子数量的影响则显得更为复杂, 它不仅影响孩子的数量更会影响孩子的质量, 即对单个孩子的投资量, 也就是说子女数量和质量间存在交互作用。一般而言, 家庭实际收入的增加会扩大对不同商品的需求, 包括孩子。但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某些时期内, 城市家庭生育率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会部分或全部地变成负相关。一般来说, 在低收入水平上, 收入和生育率负相关, 而在高收入水平上, 二者无关或正相关。贝克尔对20世纪内发达国家相当混杂的各种例证进行了重新评价, 认为家庭“收入的增加既会增加所希望的子女数量, 又会增加所希望的子女质量, 质量方面的增加较大而数量方面的增加较小”。 (贝克尔, 1993)

3 如何对子女投资——质量的决策

3.1 进化心理学:受子女遗传价值和基因相关性影响

从遗传适应性的角度考虑, 父母赋予每个孩子的价值并不相同。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具有更高的遗传价值, 将会有意无意的影响到父母的投资偏好。按照内含适应性原则, 父母对孩子的投资主要受到子女遗传价值和基因相关性的影响, 而影响父亲和母亲投资行为的主导因素又存在性别差异。

跨文化研究表明, 母亲总是子女最主要的投资人。由于母子间几乎拥有百分之百的亲代确定性 (母亲体内受孕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她可以完全肯定孩子是自己的骨肉) , 这较好的解释了在普遍的文化中, 母亲对子女的投资总是比父亲多得多的原因。母亲的投资主要受到孩子遗传价值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健康水平, 这是一个孩子繁殖能力最明显的指标。一位母亲更愿意投资给一个健康的能成功存活到生育年龄的孩子, 而不是一个病弱的可能在童年期就夭折的孩子。即使面临道德压力, 母亲们仍然不可避免的表现出这种适应性偏好。

母亲自身的一些特征也将影响投资决定。年轻的母亲比年老的母亲拥有更长的生育期, 从而有更多的机会生育健康的有繁殖机会的孩子。对她们而言, 暂时拒绝对一个婴儿投资从内含适应性的角度来说并不会冒太大的风险;而年长的女性由于其繁殖前景的制约, 更可能投资给任何她们可能拥有的孩子。

另一方面, 父亲的投资则更多受到亲代确定性影响, 因为从生理角度而言, 他们永远无法像母亲那样百分百确定自己的父亲身份, 所以, 父亲的投资与亲子关系确定性密切相关。根据跨文化研究发现, 男性可能会对象征父子关系的线索表现出特殊的敏感, 尤其是对于子女生理特征的相似性。他们更愿意投资给那些他们认为与自己有遗传关系的子女, 而不是那些被怀疑其父另有其人的孩子。当父子关系显得不那么明显时, 女性可能会使用一些社会线索尽力说服男性确认父子关系, 比如暗示子女更像父亲而不是更像母亲。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表明, 父亲的投资与其子女的福利密切相关:如果父亲缺失, 则他们的孩子将面临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社会地位。父亲的高水平支持与高度卷入与其子女的学业成就、情绪调节和社会交往能力显著正相关 (Geary, 2005) 。他们的子女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进而能获得更多的择偶和繁殖机会。这与父亲提高自身内含适应性的进化需求相一致, 从而促使父亲们形成更强烈的向子女投资的倾向, 而放弃寻求更多择偶机会的努力。

3.2 经济心理学:由父母收入水平和投资收益率决定

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 可以发现不论在何种社会, 富裕家庭的孩子总能得到父母相对更多的投资, 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源, 接受更好的教育, 具有更多成功的途径等。从长期看, 父母收入的增加总是带来对孩子投资量的增长。如前所述, 家庭收入的增加对子女质量的增加效应比对数量的影响更明显, 而子女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又存在交互作用, 对质量需求的扩大会增加数量的成本, 从而进一步提升数量的相对价格。这种相对价格的上涨, 导致了孩子数量即家庭生育率的明显下降, 也将带来孩子质量诸如受教育程度等的大幅度提升。例如, 当台湾的生育率下降51%的时候, 25—34岁年龄组中受过中学教育的人数上升了100%。而当美国的出生率下降33%时, 25—34岁年龄组中从中学毕业的人数上升了33% (贝克尔, 1998) 。

同时, 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受到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实际投资收益率的提高能有效预测对子女投资量的增加, 以下相关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美国社会学家施梅尔茨与布伦纳的研究表明, 上世纪后期的几十年间, 犹太人的收入较高, 而其家庭规模相较于平均水平要小, 但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更高, 这正与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健康以及其它人力资本上投资的高边际收益率相对应;而美国黑人在子女培训上的投资较少, 因为他们在教育、健康和其它培训方面的投资收益率低于白人。近年来, 黑人的各种社会机会有所增加, 他们在子女培训上的投资也在逐步增多 (弗雷曼, 1981) ;在传统农业社会, 由于农村孩子相对“便宜”, 所以传统农民对孩子的投资较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日益机械化和复杂化, 农业方面人力资本的收益率也提高了, 随之, 农民家庭对子女的投资日益增多, 对子女的要求从追求多数量转向注重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也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投资量, 整体收入水平的上升加之教育和其它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提高, 将导致孩子数量即生育率的下降, 同时, 增加对孩子投资即对孩子质量的追求。把发达国家收益率的系统差异和不同家庭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类似分析表明, 和贫穷之家相比, 富裕之家的孩子较少, 只有在欠发达国家里, 较富裕之家的孩子才多于贫穷之家的孩子。 (贝克尔, 1998)

摘要:养育子女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行为和现象, 它既是个人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得以发展和延续的必要前提。近期一些新兴心理学范式如心理进化论和心理经济分析, 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父母之爱并非理所当然。

关键词:子女养育,进化心理,经济心理

参考文献

[1] D·M·巴斯.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M].熊哲宏、张勇、晏倩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3-242.

[2] 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61-184.

[3] 加里·斯坦利·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09-242.

[4] 俞文钊.当代经济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12-149.

上一篇:教师教学范文下一篇:镇挂职锻炼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