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范文

2024-03-18

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新冠疫情基本受控、经济全面复苏,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正逐步退出,并回归正常。

8月11日,A股市场下午风云突变,行情由强转弱,尾盘更是大幅跳水。

当日,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9927亿元,同比少增631亿元,从环比看,较6月的18100亿元,缩水了近一半。这也是人民币贷款2020年以来第二次新增不足1万亿元规模,而市场此前预期7月新增信贷为12000亿元。

同时,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9万亿元,预估为1.85万亿元,前值为3.43万亿元,环比几乎减半,创下5个月以来的新低;M2亦大幅回落0.4个百分点,并创4个月新低,亦明显弱于预期。

上述数据显示,随着新冠疫情基本受控、经济全面复苏,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正逐步退出,并回归正常。事实上,市场对2020年下半年信贷增速不会再现上半年的高速增长已有预期。

8月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其中谈到,201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央行重回宽松模式,但利率过低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2020年以来,中国央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利率水平与中国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动态适配。

《报告》称,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促进贷款投放与市场主体实际资金需求相匹配,使资金平稳有序地投向实体经济,支持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速回归。

事实上,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8月3日召开的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都明确表明,下半年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此后的8月9日,央行行长易纲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

星石投资表示,随着疫情好转、经济逐渐恢复至准常态水平,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候也确实已经过去了。但非常规性货币政策的退出,不用过多担忧。一方面,这对宏观经济长远发展有利,有助于遏制资产泡沫和通胀走高。另一方面,对股市长期影响比较有限。非常规性的货币政策虽然退出,但整体流動性仍然保持在合理充裕的状态;且不同于宏观流动性,股市还有大类资产配置迁移的利好。
回顾

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认为,2020年上半年对流动性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无疑是新冠肺炎疫情。

1月,受春节前居民取现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基础货币大量流向实体,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了自然收紧,央行采取了加量投放逆回购+普降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的操作组合进行对冲。正常情况下,随着春节度过后基础货币通过居民存款自然回流银行体系,元宵节前后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就会逐步回归正常。

然而,2020年的情况较为特殊,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疫情防控措施限制了经济活动的恢复,导致居民取现的资金长时间大量滞留在居民手中,无法顺利回流银行体系,使得春节后银行体系基础货币回升的速度明显慢于往年,超储率在2月进一步下降,这就要求央行加量投放基础货币进行对冲。

此外,疫情快速蔓延以及史无前例的防控措施对经济的短期冲击巨大,一季度经济出现大幅负增长,也倒逼央行采取阶段性的货币政策刺激措施以托底经济增长。因此,2月起央行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投放了大量的短期流动性,对冲春节取现资金回流偏慢导致的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缺口;另一方面通过定向降准、MLF和再贷款再贴现投放了大量长期流动性,起到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稳定实体经济预期的作用。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疫情期间推出的财政、货币稳增长政策逐步见效,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二季度经济出现了快速回暖的趋势,房价等资产价格也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迹象,因此从二季度开始,央行就开始逐步退出疫情期间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具体表现在4月开始央行连续近2个月暂停逆回购操作,MLF到期缩量续作回笼长期流动性,5月起利率债发行高峰期央行也丝毫不为所动,并未在公开市场进行操作对冲利率债供给压力等等。受央行货币政策基调出现微调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从4月开始逐步趋于收紧,超储率从3月底的2.1%回落至6月底的1.6%,隔夜资金利率中枢也从4月份的1%以下,快速回升至6月的1.8%左右。

由此可见,上半年流动性格局主要受疫情影响,疫情爆发后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央行采取了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短期和长期流动性托底经济,带动超储率快速攀升,资金利率创下历史新低。进入二季度后,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经济出现快速回暖,央行就开始逐步退出疫情期间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叠加利率债供给压力的快速放量,银行体系流动性开始逐步收紧,资金利率中枢出现显著抬升。
定调

8月6日,央行发布的《报告》强调,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由此,定下了下半年货币政策基调。屈庆认为,《报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关注。

首先,央行对下半年经济预期十分乐观,货币政策总量宽松希望渺茫。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指出,“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基本趋于正常,经济加快恢复增长”,并表示“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回到潜在增长水平”,这一方面表明二季度经济的恢复速度快于央行此前的预期,从侧面证明了经济恢复好于预期是导致央行5月起边际收紧货币政策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央行对未来经济复苏的趋势非常乐观,央行下半年总量货币政策进一步加码宽松的概率已经很低。

其次,央行对未来货币政策基调的表述明显趋于谨慎,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适时调整。在对经济十分乐观的预期基础上,央行对未来货币政策基调的表述也变得更为谨慎。央行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与此前央行曾多次表达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相比,基调明显趋于谨慎。

此外,央行还强调“要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形势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这表明央行未来将更加关注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和精准调控,一方面根据经济复苏节奏适时放松或收紧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更加关注货币政策的直达性,宽信用仍是货币政策的中心,预示着未来全面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概率进一步降低,结构性和定向货币政策加码的概率依然存在。

第三,央行明确表达了逆回购和MLF利率是市场利率中枢的观点。《报告》中,央行指出“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国债收益率曲线、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围绕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波动”,“促使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作为短期市场利率中枢的作用”,明确了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作为市场利率中枢的地位。

此外,央行明确指出4月货币市场利率明显低于公开市场利率是外部因素影响,而非央行有意引导,是非理性的,5月资金面的明显收紧是“市场预期回归理性”。这意味着7天回购利率中枢2.2%,1Y国股存单利率中枢2.95%才是央行合意的利率水平,也就预示着未来资金面仍有进一步小幅收紧的可能性。

第四,央行调降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意在宽信用而非宽货币。对于4月央行调降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操作,央行指出,“这一措施对于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表明央行此举意在宽信用,而非当时市场一致预期的打开货币市场利率下限,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这一理解偏差一方面导致了4月份回购利率创下历史新低;另一方面也招致了5月央行的“纠偏”操作。

第五,央行强调贷款利率对存款利率的引导作用。在《报告》专栏二中,央行梳理了LPR改革以来贷款利率下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的逻辑,即“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其负债成本,高息揽储的动力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并指出在存款基准利率未调整的情况下,银行各期限存款利率均有所下降,结构性存款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有所下行。

这一方面表明银行负债成本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行,央行通過货币政策宽松引导银行负债成本降低的必要性已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重点仍将放在降低银行贷款利率,推动银行向实体让利方面。

第六,央行反思利率过低的副作用。在《报告》专栏四中,央行详细阐述了对全球低利率的看法,认为低利率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不仅对经济和通胀的提振作用有限,反而会因为损害银行利润和造成流动性陷阱,对经济和通胀带来反作用。此外,央行还指出了利率过低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资源错配、脱实向虚、鼓励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等。

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十分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短期内不会采取低利率;另一方面也表明央行对低利率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资源错配、脱实向虚、鼓励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等问题持高度警惕态度。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央行为何在二季度明显加大了防风险的政策力度,原因就在于4月的低利率环境引发了央行的高度警惕。

第七,央行再次强调房地产调控基调不动摇。《报告》中,央行再次重申了对房地产高压调控的态度,明确“牢牢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这预示着未来即使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很难有放松空间,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在疫情后短暂的回暖后,未来仍将面临回落风险。

第八,央行对未来通胀压力的关注有所升温。央行在谈及通胀问题时表示,“近期部分省份汛情可能给农产品生产运输造成一些影响,发达经济体货币供应量快速攀升未来可能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加之全球疫情演进及防控措施对供应链、产业链的冲击还有不确定性,仍需对各种因素可能导致的短期物价扰动保持密切关注”。这表明央行对未来通胀的潜在上行风险的关注有所升温,未来需持续关注全球大水漫灌环境下一旦需求逐步恢复,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可能引发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综上所述,屈庆认为,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传达了偏鹰派的货币政策基调,对下半年经济表达了十分乐观的态度,对未来货币政策的表述明显较一季度趋于谨慎,强调了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和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中枢作用。这预示着下半年总量货币政策虽然不太可能明显收紧,但难有进一步宽松空间,货币政策的关注焦点将重新回到结构性宽松政策和宽信用政策,灵活适度、相机抉择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的关键词。
启幕

所有超常规的货币宽松,都是为了有朝一日经济和货币政策能够回归正常。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宏观首席分析师秦泰表示,2008年美联储开始实施QE政策6年之后,于2014年中,在发达国家中率先走上“货币政策正常化”之路,从而为2019-2020年美国经济的疲弱和外部冲击的情形提供了重要的货币政策空间。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遭受疫情引发的大幅冲击,中国央行及时反应,在全球主要央行之中率先进行“冲击应对式宽松”,投放规模力度、工具叠加以及反应速度,堪称罕见的中国版“非常规货币宽松”阶段。而8月6日公布的《报告》,则以“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的全新导向,成为中国版“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重要序幕。自此央行事实上已经宣布,未来的货币政策将重回中长期趋于中性的操作模式,央行用数月的灵活操作向市场传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宽松阶段已经过去,调整的大幕已经开启。

秦泰表示,本次《报告》提出一个全新的货币政策导向——“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这一提法本身具备很强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信号,或预示中国将成为本轮疫情冲击之后,全球首个率先进入“货币政策正常化”阶段的主要经济体央行。

对于何为“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报告》中并没有进行直接的详细阐述。但秦泰认为,央行报告中长期以来对于“周期”的提法实际上是代表某种经济发展的阶段,例如逆周期调节,实际上更多表达的意思就是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过程中进行货币政策的呵护,而在经济过热阶段则进行一定程度的货币紧缩。

从这个角度出发,“跨周期”实际上是指跨越“疫情冲击经济阶段”、“经济快速恢复阶段”以及“经济区域中期增长趋势阶段”三大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的灵活调整和工具组合设计。这也就意味着,央行实际上站在当前视角,已经确定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操作方向,并且已经在为未来从第二阶段(经济快速恢复阶段)向第三阶段(经济趋于中期增长趋势阶段)转型进行政策工具和操作模式的储备。

因此,秦泰建议,年内观察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应从此前的第一阶段迅速大幅宽松期,扭转为经济快速恢复期的“对冲式净回笼”模式,并且为更长时期的“货币政策趋于中性”的阶段提前进行准备。

申万宏源表示,中国版“货币政策正常化”大幕开启,有利于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中国版“货币政策正常化”大幕开启,有利于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了规划。居民需求升级和产业链安全成为新的发展模式选择,三大长期关键词:复杂、人民、安全,逐步从“地产基建内需+制造业外需拉动”的二元经济格局,转型为国内消费升级需求与外需相融合的“开放大国”发展模式。

本次会议聚焦“十四五”时期的长期问题,首先指出“十四五”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意进取。这一阶段的发展大背景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会议对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以此带动供给升级的思路更加凸显,指出“必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长期较大的大背景下,本次会议格外关注产业链的长期安全,提出要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整体来看,“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将以国内需求拉动国内供给为主要思路,但同时也将坚持开放,逐步由一个“地产基建内需+制造业外需拉动”的二元经济格局,转型为国内消费升级需求与外需相融合的“开放大国”发展模式。

申万宏源认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突出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带动制造业高级化的“开放大国”发展模式导向。

内需重要性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表述,相比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表述更为紧迫。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随着近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中国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本次会议对消费的表述更为强调,从两会“推动消费回升”转变为“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級创造条件”,进一步明确中国第三次经济结构转型是消费和制造业高级化。

考虑到制造业升级对实体需求的依赖度远大于货币政策刺激,同时实体制成品需求又更多由财政扩张所带动的居民收入增长所驱动,所以在当前中国正在探索的“开放大国”转型、“双循环”发展格局中,货币政策将在中长期内从地产基建拉动经济增长模式中的政策前台,逐步隐退至后台,更多承担一个流动性支持和配合经济结构升级发展的角色。这意味着中长期中国货币政策将真正意义上趋于中性,货币政策的周期性波动将大幅弱化,中国版“货币政策正常化”大幕已经开启。
拐点

8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7月新增社融1.69万亿元(前值3.43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9927亿元(前值18100亿元),社融存栏同比增长12.9%(前值12.8%),M2同比增长10.7%(前值11.1%),M1同比增长6.9%(前值6.5%)。

华创证券解读表示,7月社融存量同比上升至12.9%(前值12.8%)但上行节奏放缓,当月新增1.69万亿元略低于预期,主因表外融资与短贷、票据收缩幅度较大,但在低基数下依然足以支撑社融增速。同时信贷余额增速及M2双双下行分别达到13%和10.7%(前值分别为13.2%和11.1%)。习惯了上半年极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虽然市场已存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期,但金融数据总量的调整依然令市场为之一紧。华创证券认为,对应货币政策不同阶段的目标,金融数据的各项拐点正在进入逐步验证期。

拐点1:广义流动性M2的持平乃至回落。

早在5月M2同比就已经暂停上行,并持平于11.1%。对应来看,其时正逢货币政策由“宽货币”转向“宽信用”。如果说此前一季度货币政策希望以宽松来挽救企业的现金流,期间央行量价双松,那么二季度初套利资金的涌动(债市杠杆的上行、理财收益率与中短期票据利率的倒挂),均预示了货币政策随后的调整。通过定向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利用低成本资金扩大信贷投放,以及监管政策配合打击类高收益存款阻断资金套利,提升“宽信用”的效率,二季度信贷增速维持高速增长至13.2%,银行超储率压降到1.6%的低位,货币乘数由一季度的6.55提升至6.92。但同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由净投放转向净回笼,并且伴随财政存款的高增,基础货币同比增速由一季度的4.6%回落至1.5%,使得M2得以保持稳定(M2=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7月M2同比回落至10.7%(前值11.1%)开启下行,对应来看,是货币政策提出“总量适度”。一则受制于信贷增速的下行(见后文拐点2),货币乘数前期的高增长难以再持续,二则受制于央行货币投放的收敛,即便财政支出提速有一定的反补,但基础货币增长再提速的空间有限。华创证券预计下半年M2或将小幅回落。

拐点2:信贷余额增速的下行。

7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下降0.2个百分点至13%,正逢货币政策提出“总量适度”和 “精准导向”。首先,在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三季度货币政策虽然仍未退出宽松,但定力进一步增强,在宏观杠杆率高增(上半年上升21个百分点)的掣肘下,货币政策开始提出“跨周期设计”以保留未来的政策空间,并进一步加强对于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此外,同时在前期信贷高增的基础上,未来每月新增信贷同比持平,全年新增信贷也达到19.2万亿元接近20万亿元的新增目标,银行在央行收紧流动性投放的基础上,继续加码放贷的动力有限。最后,鉴于6-7月以来房地产销售持续超预期(百强房企销售连续两个月同比增速超10%),未来地产调控政策或将加码,居民长贷高增势头或将缓和。

拐点3:社融增速达到高点。

对比信贷和M2增速,7月社融继续上行0.1个百分点至12.9%。相比信贷仅仅包含了间接融资的情况,M2增速又受到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货币政策微调下未来社融转折的时点成为近期市场最关心的问题。

当前来看,人民币贷款、表外融资以及企业债券均将拖累未来社融增速上行节奏。由于央行加强信贷投向监管以及后续可能的地产调控加码,人民币贷款增速难再回升,保守估计未来信贷新增持平于2019年同期,表外融资或再度持续收缩。而企业债券1-7月净融资3.57万亿元同比多增1.7万亿元也已经超额完成了全年净融资多增1万亿元的目标,叠加8-9月利率债供给再放量,后续进一步高增的可能性有限。但考虑到10年国债利率中枢至年末小幅或回升至3.1%(根据四驱车模型推算),同时信用债对企业直接融资的意义,企业债券融资亦不至于短期快速收缩,中性预计平均每月净融资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

但政府债券融资短期内依然是支撑社融上行的主要动力,8-12月仍有2.2万亿元的国债和4200亿元一般债的净供给,以及约1.5万亿元的专项债需要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华创证券预计8-9月政府债券每月至少还有1万亿-1.2万亿元左右的净融资规模,而10月政府加杠杆虽将接近尾声,却会面临同期低基数效应。综上,华创证券判断未来社融增速将持续上行至10月达到年内高点(13.4%左右),随后至年末或小幅回落,边际波动幅度受表外和信用债融资调整幅度影响。

拐点4:M1增速达到高点。

7月M1再度回升至6.9%,华创证券认为,未来M1仍存上行动力,或将在2021年一季度达到高点。

展望未来,推动M1上行的宏观因子短期内转向的概率不大。首先,房地产销售层面,近两个月居民长贷连续高增预示商品房销售改善势头强劲,后续或面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加码,但销售增速短期内快速下行的可能性有限。其次,政府债券融资及财政支出层面,专项债8-9月发行将再次提速,以及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的提速都有利于支撑企业现金流表现(预计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区间在12.7%-15%,高于二季度的4.1%)。最后,货币政策虽有边际调整,表外融资可能再度面临收缩,但制造业与小微企业贷款依然是结构优化的重中之重,是中小企业改善现金流的重要渠道。额外考虑2021年一季度的低基数效应,M1同比或将持续温和回升,至2021年一季度達到高点,或达到9%附近。

华创证券总结称,7月金融数据结构依旧呈现出短缩长增的格局,宽信用质量进一步提升,但居民长贷的高增或引起政策关注。在货币政策“宽货币”→“宽信用”→“宽好信用”的精准导向诉求下,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严控资金套利以及信贷投向,同时注重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以实现稳企业保就业的目标。

但应注意到居民长贷新增规模连续两个月达到2020年的历史新高水平,新增信贷中居民长贷占比超过60%达到2017年以来的新高,意味着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可避免的刺激了房地产升温并导致了流动性地倾斜,预计调控政策还要进一步加码。
展望

民生证券表示,7月新增信贷不及预期,主要与临时性支持政策退出、银行主动压降贷款有关,贷款余额增速严格遵循了政策要求;债券融资和M2增长不及预期,主要与7月股市债市大幅波动有关,不具有持续性。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民生证券预计,未来几个月,货币政策将继续围绕“保持定力+精准导向+跨周期”展开,降息概率大大降低,结构性支持更加明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权重重新提升。

展望下半年流动性格局,屈庆认为,决策层对经济预期较为乐观,央行货币政策基调由极度宽松转向适度宽松的背景下,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已经明显下降;但考虑到经济复苏的斜率已经明显放缓,就业、消费、外贸等重点领域仍需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货币政策显著收紧的概率同样较低。而外汇占款、财政收支、利率债供给等主要因素对下半年总量流动性的影响整体有限,下半年流动性环境将大概率维持现状,进一步放松或收紧的概率都不高,隔夜回购1.8%-2%,7天回购2.2%左右中枢震荡的格局或将延续更长时间。

这种流动性格局将对A股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国盛证券的研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流动性大幅宽松,国内央行也跟随放松,利率以罕见的速度快速下行。但从5月开始,整体宏观流动性边际上有所收紧,3个月Shibor利率从1.40%上行119个bp至2.59%,6个月Shibor利率从1.49%上升122个BP至2.71%,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54%上行43个BP至2.97%。

宏观利率的边际上行,不禁引发市场的担忧,宏观流动性收紧是否意味着股市即将面临调整?但从5月以来市场的表现来看,A股并未受到宏观流动性边际变化的影响,市场整体继续向上,上证综指、沪深300、创业板指以及科创50指数分别上涨了15.7%、20.0%、35.1%以及29.7%。那么,为何2020年宏观流动性拐点并不重要呢?什么对市场的影响更为重要呢?

国盛证券表示,宏观流动性与股市流动性并不等同,前者主要是指货币政策的基调,反应到跟踪指标上就主要是指利率的变化,主要包括短期银行间的Shibor利率、长期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以及信用利差等。股市流动性则主要是指进入到A股市场的资金,其增量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较多,主要包括公募基金、海外资金、融资余额、个人投资者资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养老金、银行理财资金等等。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宏观流动性的变化能否传导至股票市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股市监管政策。监管政策的周期性是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根本原因,也导致了宏观流动性和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差异。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06年至2007年的牛市。2007年通胀持续上行,为抑制高通胀,整体宏观货币政策收紧,10年期国债利率持续且大幅的上行。但该期间股市监管政策較为宽松,证监会发布了《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重启IPO,同时第二批银行系基金公司也正式成立,2007年个人投资者新增账户大幅增加,偏股型基金新发行规模也接近5000亿元,市场整体流动性充裕,并迎来一轮大牛市。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2013年下半年,整体宏观流动性偏紧,特别是2013年6月和12月分别发生了“钱荒”,银行间Shibor利率大幅飙升。但该期间A股市场的监管政策没有太大变化,仍然维持相对宽松的状态,2012-2014年期间,分别三次降低了股票交易费用,2014年年初又颁布了国九条、再融资放松等政策。因此,我们看到,虽然在6月“钱荒” 冲击下,市场出现了一轮急速的调整,但随后上证和创业板均大幅反弹。

类似的,2020年5月以来虽然宏观利率开始上行,但是市场整体监管政策较为放松,新《证券法》落地,科创板及注册制、创业板注册制、新三板精选层改革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极大完善,叠加再融资放松、并购重组放开、分拆上市、红筹回归等,使得微观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足。

特别是基金发行规模大幅增加,截至2020年7月24日,偏股基金发行规模接近8000亿元,考虑到赎回,净增量也达到4000亿-5000亿元;其他资金包括外资、保险、杠杆资金等也在稳步增加,因此即使宏观流动性边际上有所收紧,但是在整体货币基调不变、A股监管方向不变的背景下,市场仍然继续上涨。

监管政策的周期性是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根本原因,也导致了宏观流动性和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差异。

因此,股市增量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包括公募基金、海外资金、融资余额、个人投资者资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养老金、银行理财资金等等。平时可以重点跟踪高频增量资金主要包括公募基金发行(日度)、北上资金(日度)(QFII更新频率也较低)、保险资金(月度)以及融资余额(日度),而且前三者已经成为近几年市场最为重要的增量。

首先,对于公募基金,2020年1月至7月,全部基金发行的规模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的体量,其中偏股基金发行规模达到8545亿元,偏股基金的发行占比也上升至53.2%,预计全年偏股基金发行规模有望超过万亿元;从单月的发行来看,2019年平均每月发行355亿元,而2020年以来,除了4月,单月发行规模均在1000亿元左右,而7月发行规模已经接近3000亿元。因此,2020年公募基金是市场上最大的增量资金,虽然宏观流动性从5月开始收紧,但并没有影响A股市场的微观流动性。

其次,海外资金同样值得关注,如果仅从陆股通渠道,即北上资金的净流入来看,2017年北上资金净流入1997亿元,2018年北上资金净流入2942亿元,2019年北上资金流入继续放量达到3517亿元,2020年1月至7月外资净流入约为1285亿元,预计2020年全年净流入在2000亿-3000亿元左右。

最后,保险资金和融资余额整体规模变化较为平稳,主要受到政策的影响。保险公司近三年的持仓规模基本维持在1.3万亿元左右(按照重仓股计算,数据偏小)。过去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股票+基金+股权)的监管比例上限是30%,2020年7月,银保监会超预期提升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最高达15个百分点,保险资金未来还有较大的增量空间。融资余额自2015年以后,整体维持在万亿元规模左右,由于杠杆资金受到监管,杠杆资金的交易占比始终维持在低位,可以作为市场情绪的参考指标。

从A股市场大势来讲,国盛证券表示,宏观流动性整体的基调仍是偏宽松,在没有出现极端波动的情况下,宏观流动性并不是市场的主要矛盾,市场的每一次回调都是入场的好时点。从市场结构来讲,增量资金对风格的塑造至关重要,增量资金的边际变化是风格得以形成的直接推手。2020年以公募为代表的机构增量资金是主导,是大分化时代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强化了消费、科技行情的趋势,未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都设立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既体现该课程的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又做到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并非易事。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探究了该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历史沿革,并就教学模式创新提出见解。

关键词:政治课;形势与政策;运行状况;教学模式;创新

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要求各高等院校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其他教学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进一步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充分显示了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状况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必须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视野,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关键,进学生头脑是目的。在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切实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

(一)教学情况

作为公选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河北农业大学已经连续开设7年多,并已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教研室不断解决形势政策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推进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发展。教研室就认真研究学习教育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领会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以此为纲,统领教学工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任课教师提前集体讨论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稳定性、连续性相结合。结束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后,课题组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同学中,认为课程建设规范、实施效果很好的同学的比例高达90.3%。课题组成员还参与教改项目5项,发表与教学相关内容十余篇,其中5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由激烈的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价值的冲突,从而也导致了国人对意识形态的淡化。这些变化对我们开展形势政策教育都是挑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寻求“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创新和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堂。但是,目前在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三大反差: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与学校重视程度的反差;第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教学实际效果之间的反差;第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传统教学模式落后之间的反差。

针对以上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研室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及时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使我们的课程教学既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又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学生的头脑。

(二)教学重点与改进

第一,选题内容上的创新——强化“六个贴近”的教学理念。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实行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原则,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课程运行确保有效性、教学效果有实效性的角度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一主线,立足于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专注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分配、稳定等问题。在具体的内容选择上,要实现贴近世情、国情、省情、民情、校情、生情等“六个贴近”。“六个贴近”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大学生的自身实际和身心发展需求,激发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与整合。“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时效性强等特点,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和调动好各种教学资源,明确学科性质和指导思想,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理清体系,建设课程,不能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来取代专门课程。教研室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同学们的主体意识。教学方式的种种优化与创新,核心是为了激发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的优化,特别是探索尝试课堂互动讨论的方法,能够形成大学生最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知识、掌握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情况与路径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与模式,正确处理好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关系,把思想性作为教育的优先目标,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关注度和敏感性,帮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把握形势的方法,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拓展国际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国内外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

目前,我国高校都设立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既体现该课程的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又做到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并非易事。大部分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研究便集中于此,特别是探讨关于课堂形式和所讲内容上,由此产生了诸如模块教学法等。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类课程,所以,在国外基本没有研究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文献资料,但国外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政治类课程,如公民与社会、国际关系、地区政治等,可以说是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内容分解成为了若干学科进行教学。

(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之一:素材库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素材具有更新速度快、需求量大的特点,虽然其素材来源相对广泛: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博客、论坛等,但其甄别工作却异常复杂。此外,“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思想政治公共课属性,其素材要求有较高的政治性、正确性、导向性和正面性。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多媒体课件与教学案例素材库建设这一项目准备建设一个“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素材库,该素材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多媒体课件素材库。该素材库包含“热点问题课件素材库”和“突发问题课件素材库”。前者主要有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南海问题、反恐问题、就业问题、中美关系等课件组成;后者主要有伦敦奥运会、埃博拉病毒防治、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界四中全会等课件组成。

第二部分,教学案例素材库。教学案例素材库是对多媒体课件的一种补充和辅导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朝鲜核问题、当代日本军事大国动向、国际反恐合作、美国意识形态外交、利益集团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回顾与反思、中东问题、伊朗问题、基督教对当代政治影响和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思想、流派等。

(三)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之二:师生协同创新

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看,协同创新是适应我国大学办学要求的新理念,是优化大学发展总体设计、深入推进大学职能集成开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时代的精神指南。运用协同创新理念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日益得到广泛重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师生协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活动方式。课程应当采取大众参与和精英参与的结合方式,即开展学生论坛、辩论比赛、模拟联合国、课题分组讨论、暑期的“故乡调研”活动等,不同的学生参与不同项目,做到人人有项目可参与,人人都有实践的机会。

第二,师生协同创新的有效方式。除进行实践活动外,师生协同创新还可以有许多其他的方式,如加强课外的师生交流。特别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时刻牢记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课堂教育,更多的是生活教育、人生教育,功夫更多是在课堂之外。

第三,实践活动和教师参与的改革模式。改革的模式应当采用有效试点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选取一部分学生先行先试,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再进行改进,然后逐步推广,不要想当然地破坏原有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新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第四,实践活动和教师参与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评价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应当基于项目最终调查的数据和学生的反应,最终应该做到三个满意,即教育管理部门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1]梁长坤,闻竞.高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13(6):50.

[2]马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3]梁继峰.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观在纵向维度上的变化轨迹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6):89-90.

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选择权的失衡及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选择的随意性大且形式单一,未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是必然存在的,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在所难免。对于会计政策,关键是防止过度滥用,尽量减少诱发滥用的动机,规范其选择行为。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政策选择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

(一)会计政策的含义

一般认为,会计政策根据其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宏观会计政策是指政府或有权制定会计准则的机构通过制定和发布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作的规范。宏观会计政策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和有关规章的制定来体现的。微观会计政策是指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企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经过成本与效益的权衡后选择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本文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研究会计政策,研究的是微观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特定环境下,在既定的可选择范围内,根据企业目标或管理当局自己的目标,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义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或新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颁布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二、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选择权的失衡及存在机会主义倾向

两权分离、三权分立是上市公司的特点,但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都存在“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的现状,使三权制衡发生缺失,会计政策选择也发生失衡。此外,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还未建立起来,加剧了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失衡。机会主义倾向,即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动机,为了降低税负或粉饰业绩,选择对自己有利但对整体无优的政策,以期实现他们的“盈余管理”。

(二)选择的随意性大且形式单一,未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随意性大、选择形式过于单一是一种选择权利用不足的倾向,它不利于更好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也无法实现政策选择的最优化。这样不注重会计政策组合的整体优化;另外,政策目标与所选择的方法程序没有内在一致性,从而根本无法评估政策的效用,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政策选择无法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公司自身方面分析

首先,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代理问题,且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尚未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其次,公司内部人员守法意识薄弱,内部监督力不强;最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较差,缺乏会计政策选择意识。会计政策选择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我国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低、职业判断能力差,致使选择权利用不足。

(二)从资本市场方面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具有特殊性,外加制度变迁和独特的股权结构,导致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权的资格,有强烈的动机进行利润操纵,从而达到“配股生命线”的要求。此外,获取稀缺的上市资格是另一方面动机,而上市除了有很多硬性财务指标的限制,还有太多政府行政的干预,造成上市资格即“壳资源”的稀缺。公司为了保住稀缺的“壳资源”,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改变利润的目的,加大企业机会主义倾向。

(三)从会计系统方面分析

会计规范体系本身所具有的不足,如在规范政策选择时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存在滞后性,缺乏规范导致实务中出现多种模式;会计政策选择披露体系名不副实,上市公司在披露时都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入分析其影响,会计报表附注零乱分散且篇幅有限,也使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毫无后顾之忧;外部监管能力弱,审计行业执业不规范,都纵容了上市公司不规范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四、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会计政策的选择行为是必然存在的,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防范,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在所难免。对于会计政策,关键是防止过度滥用,尽量减少诱发滥用的动机,规范其选择行为。下文分别从经营者、政策的制定者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经营者行为

l.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普遍过高,这样就难以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而主管部门的介入,则无法消除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行政干预。因此,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经理层实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

2.激励机制优化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主要是短期的报酬激励,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因此,应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

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公司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借鉴国外经验,激励的报酬模式应为:基本薪水+年度资金+股票期权。充分发挥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提名和薪酬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为独立董事引发的参与决策薄弱、因独立董事知情权得不到保证而缺乏监督力度等问题。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主要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几个具体会计准则和若干补充规定,它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规定不正规、不完备,很多问题得不到系统解决。下一步一定要建立会计法、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内部会计制度等一整套完备的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成文.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信息及股票市场的关系探讨[J].商业研究,2005,(1):13-16.

[2] 彭爱群,孔玉生.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5):10-14.

[3] 张友棠.美国会计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特征[J].国外建材科技,1998,(3).

[4] 张维迎.企业家理论——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Research on the accountant policy choice of the listed company in China

ZHANG Li-jing 1,ZHANG li-li2

(1.Heilongjiang branch,Tianjin Guoxin Yitian accountant office co.,ltd,Harbin 150000,China;

2.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party institute,Harbin 150000,China)

Key words: listed company; accountant policy; policy choice

[责任编辑 张宇霞]

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范文第4篇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爱情是理想的还是现实的辩论赛辩词

爱情是理想的还是现实的 辩论赛正方三辩辩词(初稿)

三辩辩词

1.对话阶段

①正方问:1. 我想问对方辩友,爱情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对方辩友不会跟我说你饿到半死的时候你也会对一个姑娘来个一见钟情。然后整天想着爱情吧!

2.你们所说的现实指的是什么?物质,金钱,时间,距离?是这些么?但真正的爱情,这些都能经得起考验的。连这些考验都经历不起。又怎么能称之为爱情呢?

3.那么爱是什么呢,爱是理想状态下的理想的感知。那是从心灵由内产生的。这个概念很抽象。

爱是付出,爱是彼此的理解,爱是心灵的抚摸,让人欣悦。一个人真正自心里爱上对方时,首先考虑的绝不是对方的物质。而是用心去感受并享受这份爱所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②正方回答

1.二郎神问题………………

答:爱情是理想的,但理想不等同于幻想,空想!

2.遇到什么都不会为自己会做的人时…………

答:我继续来坚定一下我方的观点,既然爱情是理想的,肯定是为了找自己所理想的人,有谁的理想是专门为了找一个什么都不不会做,什么都不为自己做的人做自己的爱人呢?即使有,那么那个人肯定有某方面是这个人的理想追求的。既然是理想追求的,肯定会很乐意的包容他那方面的不足,毕竟理想的爱情不等同于绝对完美的爱情!

3.选择爱情对象时,人都很现实

答:在人的不同阶段,我们对爱情有着不同的追求,少女时期本来喜欢英伦潇洒的白马王子的,但长大后确发现黑马胖子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这样的爱情才是最理想的!所以说找对象所谓的现实点换个说法是为了找到合适自己的。以便让自己的爱情更理想,所以你们说的这个并不能说明爱情是现实的。这里的合适指的是恰好合适自己不断变化的理想爱情。

3.表达爱情需要现实行动……

答:这就能代表爱情是现实的么?万一刚好是理想中爱情的现实行动呢。理想的爱情需要现实行动,现实行动是理想爱情的调味剂。

4.现实是爱情升华的动力

答:我方不同意对方观点,现实行动是理想爱情的表现形式,因为爱情是基于现实上的。但这仅仅是基于,不是等同。

5.你们以为爱情很理想,这样会显得你们有多幼稚,首先在辩题方面你们就不对了

答:我很想知道对方是不是连爱情这个词的定义都不懂就跑过来辩题。

6.对方辩友刚刚所举例的爱情现实就很理想啊。

7. 异地恋问题

爱情是理想的,理想的爱情是经得起现实的考验的,连现实的考验都经不起的能叫爱情吗?

③自由辩论

1.对方辩友是在告诉我们爱情是两个人为了生存而走在了一起,为了生存就走在了一起的人,这种叫爱情么,请对方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2.理想的爱情需要考虑现实的因素啊,那又咋滴?那样就说明了爱情是现实的了么?

3. 爱情是为了两个人能够幸福才走在一起,而不是为了两个人能够生存而走在一起

4.爱情源于生活,生活不等于爱情

5.他们的这种做法不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补充1:

你们说了这么多,但是,我想说的是爱情确实是要建立在生活之上的,你们刚才所说的完全混乱了辩题,你们的观点可是爱情是现实的,但你们刚刚说的观点确是生活是现实的。所以,我再次纠正一下对方辩友的辩题方向。爱情建立在生活之上,但不等同于生活。

两个人相爱的时候一定是他们恰好都没有钱的时候才叫现实?他们有点小钱就不能叫做现实?一个有钱的与一个没钱的相爱,两情相悦,这不理想么?两个都没钱的相爱,为了爱情,为了长久在一起,他们都有一个信念,努力工作,让自己富起来,难道这样的爱情不理想么?

你们指的是当相爱的两个人都没钱了,都吃不饱饭的时候,而且都有生病的父母,交不起上学费用的孩子,那个情况才处于你们爱情是现实的观点范围内么?难道爱情是现实的这个观点可用之处就那么狭隘,只能用在两个相爱的穷人身上么?

但是即使这样,你们的观点依旧不足以例证。那这两个人为了过得好一点,一方给别人做了小三或入赘,有钱了,家人都养活了,但是我想知道这叫爱情么,连爱情这个词都不配又何来的爱情现实?谢谢!

请问对方辩友,你叽里呱啦说了那么多,请问您想表达什么?

理想根据现实,不代表我方同意爱情是现实的。

补充2:

有这么一句话,爱情是物质基础上的理想者。说爱情是现实的,那是不完全正确的,虽然爱情的现实在社会的现实来看确实需要物质基础,但是在需要面包物质时,能诠释的已不仅仅是爱情,而更多的是生活。爱,是抽象的,这无法质疑,生活则是具体可见的,比如材米油盐之类的。把抽象的爱情说成具体的现实,那不科学。其实在我看来,那些比如嘘寒问暖的事情都应诠释为生活

那么爱是什么呢,爱是理想状态下的理想的感知。那是从心灵由内产生的。这个概念很抽象。

爱是付出,爱是彼此的理解,爱是心灵的抚摸,让人欣悦。一个人真正自心里爱上对方时,首先考虑的绝不是对方的物质。而是用心去感受并享受这份爱所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当爱情需要物质金钱时,那是生活,不是真正意义的爱情。两人恋爱是最大的目的不是为了物质与金钱,而是彼此之间能够永远的在一起。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终究都能走到一起,那才是幸福有这么一句话,爱情是物质基础上的理想者。说爱情是现实的,那是不完全正确的,虽然爱情的现实在社会的现实来看确实需要物质基础,但是在需要面包物质时,能诠释的已不仅仅是爱情,而更多的是生活。爱,是抽象的,这无法质疑,生活则是具体可见的,比如材米油盐之类的。把抽象的爱情说成具体的现实,那不科学。其实在我看来,那些比如嘘寒问暖的事情都应诠释为生活

那么爱是什么呢,爱是理想状态下的理想的感知。那是从心灵由内产生的。这个概念很抽象。

爱是付出,爱是彼此的理解,爱是心灵的抚摸,让人欣悦。一个人真正自心里爱上对方时,首先考虑的绝不是对方的物质。而是用心去感受并享受这份爱所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当爱情需要物质金钱时,那是生活,不是真正意义的爱情。两人恋爱是最大的目的不是为了物质与金钱,而是彼此之间能够永远的在一起。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终究都能走到一起,那才是幸福的,那才是理想的爱情!

阅读相关文档:辩论赛经典四辩稿集锦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四辩辩词 给辩论赛四辩建议 强权胜于公理四辩稿及自由辩问题辩词 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真实辩论词四辩 知足常乐辩论赛四辩总结陈词 辩论赛复赛四辩总结陈词 钱不是万恶之源辩论赛反四辩总结陈词 时势造英雄辩论赛 辩论赛四辩及陈词和经典技巧 辩论赛四辩及陈词 人性本恶辩论赛四辩总结陈词 辩论赛四辩总结陈词范文及格式 辩论赛四辩陈词总结应该包含的主要内容 顺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辩论赛四辩总结陈词 "女性更需要关怀"辩论赛四辩总结陈词 文才比口才更重要(辩论赛四辩辩词) 辩论赛四辩的陈词格式 辩论赛四辩陈词总结范文 辩

最新最全【办公文献】【心理学】【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范文第5篇

1 中学历史教学的现实困境

1.1 理念的缺失

人们虽然知道读史可以明智, 了解历史是把握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所必需的源泉。但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仍然认为历史学是“无用”的学科。尤其在当今市场化时代, 人们往往以经济利益作为评价事物是否有用的主要标准, 历史学因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自然而然的被人们所冷落。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学生, 不再将历史学作为一门关键的学科, 学习过程中将不再重视历史学的学习。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难题。

1.2 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不合理

历史教师起着推动历史教育的作用, 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年青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并且国家规定的历史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 都是由历史教师具体实施的。因此, 历史教师的素质如果较低, 知识结构不合理, 教学方式不适当, 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具体来说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 历史教师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教育理论层出不穷, 给中学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 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一些中学的历史教学, 仍然以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为主,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理论与实际结合欠缺。

中学历史课讲述的内容, 绝大部分离现实社会太远, 缺乏时代气息, 这也是学生不愿学习历史的原因之一。在种情况下, 如果历史老师一味地罗列知识, 将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厌恶感。因此, 有些老师则尝试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再现历史情景, 使知识融会贯通, 以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但是, 这些教师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过程中, 出现了联系不当的现象。例如, 在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评价时, 教师没有充分肯定其进步性, 而是急急忙忙地指出其局限性及表现, 又联系美国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的现实问题, 指出:美国没有资格指责别人没有人权, 它那时存在着严重的人权问题。联系这个现实问题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1787年宪法是落后的。实际上, 美国1787年宪法在当时世界上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是先进的。再者, 我们抨击美国现在玩弄的人权战术, 应用当代美国存在的人权问题作依据, 否则这种抨击也是苍白无力的。对1787年美国宪法, 肯定其进步性是主要的, 同时指出它有时代局限性。讲历史联系现实问题, 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实事求是, 尊重历史,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 满足学生理解教材的实际需要, 否则就会引起学生思维混乱, 出现认识错误, 使历史庸俗化。

1.3 教材编写不当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依据, 同时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工具之一。现在中学中使用的历史学教材种类不少, 但是材料不全, 观点守旧。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 基础知识要求的深度、广度等, 目前主要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约束。因此, 教材的内容的体系性、难度适宜性和新颖性对于历史教学相当重要。

2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2.1 充分认识历史课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人。”中学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1 在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格教育方面的作用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 中国的人文传统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然而, 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 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同步跟上,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信仰危机、精神空虚和道德滑坡的现象。

2.1.2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近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心志脆弱, 挫折耐受力差, 情绪不稳定, 逆反心理及敌对行为时有发生, 人际关系不和谐, 缺乏自信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海洋, 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因此, 学校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上, 而应将学科知识教学和青少年的心理教学有效结合, 以使中学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如邓小平同志一生中三落而三起, 最终开创了改革开放大业等史实, 以培养学生笑对挫折, 乐观进取的顽强意志品格等。

2.2 努力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由此可见, 历史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历史教学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 历史老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 改善教学方法, 以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

2.2.1 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 而历史教学又广泛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的内容。因此, 历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专多能, 由历史学向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为此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 广泛涉猎、善于积累, 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更有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 学校应搞好教师在职培训。即学校应依据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现有的发展潜力, 来确立具体的培训目标。如对非专业教师以基本的历史知识培训为主, 以利于他们尽快胜任历史教学;对专业历史教师的培训应以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学科前沿动态为主, 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

2.2.2 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注重单一方向的讲授和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将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 易使其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历史教学的学科能力培养功能和人文教育功能丧失。鉴于此, 学校和老师应努力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 历史知识故事化。

历史知识中有很多关于重大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经典故事。历史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向学生讲述下有关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 即将课文内容做一下改编, 将授课内容贯穿到故事当中。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

(2) 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根据信息传播理论和教学过程的规律而设计、实施、评价教育过程的系统方法。它通过形声、媒体、软件的应用调控教学的全过程, 是集图、文、声、像全方位信息处理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处理中学历史教学问题。丰富多彩的史料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原始的素材, 通过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历史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这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使学生看得清楚, 听得真切, 感受深刻, 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

2.3 推进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

中学历史教材是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工具。历史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 但不能局限于教材, 要做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在选择教材时, 学校应和教师、学生进行探讨, 以编制既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又能激发中学生历史求知欲、内容丰富生动、印刷装帧精美的中学历史教材。

2.3.1 体现中学特点

历史教材的编写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 凸现中学的特色。中学历史教材在编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注重内容层次的区分。即中学历史教材要有鲜明的中学特点, 以区别学生己经学过的历史教科书, 否则就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 (2) 尽量把历史研究成果中最能反映历史过程又较为浅显的材料挑选出来, 并考虑它的知识性、教育性使之变成简明扼要且生动形象的叙述性文字, 把复杂深奥的历史过程编排成通俗易懂的普及性历史知识。

2.3.2 体现时代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先生说:“教科书内容的现代化是一个与此同时的问题。”由此可见, 历史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时代精神。 (1) 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教材的编写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 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学和思考余地, 从而使中学历史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 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吸取历史研究、考古发掘的新成果, 要根据时代的需要调整所学的内容。如, 随着时代的发展, 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内容要加强, 而政治史的内容相对要减少一些;随着时代的进步, 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 在编写的内容上要有所体现, 即要从历史学科的角度, 将学科交叉的内容及作用反映出来, 增加诸如环境问题、人口政策、反腐败等内容。

摘要:读史可以明智, 而历史教学是让人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应该得到重视。而受应试教育的禁锢, 当今历史教学存在不少缺陷。基于此, 应从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改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改。

关键词:历史教学,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亓鹏.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4) :39~40.

[2] 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124.

[3] 孙占宇.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 2004, 9:30.

[4] 张晓风.北师、华师、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二) [M].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 (9) .

[5] 李付堂.精神培育:历史教育的根抵[M].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 (7) .

[6] 袁凌云.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 2006, 10:5~6.

[7] 李玉萍.县级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 2006, 9:19~20.

货币政策现实选择论文范文第6篇

一、经济法学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分析

( 一) 教学目标存在争议

经济法学虽然是我国本科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可是其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 这就会使得其教学目标存在一定争议。某种程度来讲, 经济法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和法学教育目标相似, 并且通过经济法学教学可以促进法学专业的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却出现了不同的呼声。首先因为各大高校法学专业所选用的经济法学大纲存在差别。其次, 不同的大纲在要求学生掌握内容的目标设定上也有所出入。比如有一些学校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与了解经济法学相关概念, 而有的大学则要求学生利用经济法学理念和制度分析当前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这一目标的差别就会造成各大高校在这一教学目标设定方面存在差别, 最终形成分歧且深入到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所占比重的问题之上。

( 二) 教学内容安排存在困境

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 不同的高校也有不同的安排。这就会引起各大高校相关教师的深思, 即经济法学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又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与非重点划分。哪些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传授给学生的, 哪些内容是可以让教师一语带过的。这样的困境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沉重的选择, 从而对学生来说, 也是进行选择的一大阻碍。要想让学生从这些内容当中选择出相应的经济法内容构成教学体系, 显然存在不现实性。

( 三) 教材选择存在困难

如果是相对成熟的学科, 则不会面临教材选择的困惑。但对于经济法学这样一门尚不稳定的学科来说, 在教材选择方面就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 从书本“头衔”角度分析, 就会让人眼花缭乱。“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 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等, 都会成为阻碍高校选择教材的绊脚石。其次, 由于版本不同, 所以教材本身的编排与内容设置都会有很大差别。每一本书中所讲解的内容都会有所差异, 所以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有很明显的负面影响。

二、未来经济法学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与改进对策

( 一) 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经济法学若想实现发展, 就必须先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无论是注重素质教育, 还是注重实践教育, 传统高等教育都应该实现二者兼顾。作为法学专业学生, 要加大自身的实践性学习和锻炼, 注重自身法律技能的培养, 从而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满足法律对人才的要求。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具备法律思维, 而经济法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加大对学生的法律条文教学力度, 使得学生掌握经济法思维。通过强化学生对于相关概念性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 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利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二) 重新安排与规定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和规定, 也是未来经济法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科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基础阶段, 所以不能够要求学生掌握过多专业性极强的知识, 相反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 使得学生可以对法学有基础认识。故而理性选择教学内容, 需要站在本科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减少理论知识所占据的比重, 明确教学与做学术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 三) 选择合适的教材供学生学习

在经济法学教材的选择方面, 可以从教材供给方与教材需求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为教材供给方, 需要转变传统的编写思路, 尤其需要对教材中的专业内容进行删减。明确教材并非学术论著, 所以应该注重实践内容, 而非理论知识。尽量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冗长, 通过言简意赅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即可。作为教材需求方, 需要科学商讨哪样的教材才是符合要求的。教师可以在集体商定之后选择出合适的教材供学生参考, 还可以告诉学生自己选择该教材的理由。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寻找更为优秀的教材资源。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理解。

摘要:经济法学作为一门还没有正式定性的学科, 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本科阶段都没有相应的范围可以容纳。所以许多时候各大高校的法学专业在开展这门学科教学的时候, 会出现一些问题。故而本文就将针对经济法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 且提出了其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与发展方向, 以期避免学术分歧影响到教学效果, 并且希望通过努力推动经济法学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

关键词:经济法学,教学,现实困境,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汪莉.经济法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04) :52-58.

[2] 李友根.论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以“经济法学”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5 (03) :47-50+66.

上一篇:低碳主题证券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工原理课程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