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社群社会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2

网络虚拟社群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云数据中心网络的信息安全服务也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虚拟网络安全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通过对云数据中心的安全需求进行分析,探究了分布式云数据中心安全服务的需求,提出了分布式虚拟网络的安全架构,并虚拟网络的安全服务性能与要求等进行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服务

云数据技术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自动化计算、网络管理、服务管理与白动存储技术,云技术的计算虚拟化以及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的功能,能够数据中心的物理数据资源进行抽象化处理、资源池化处理,使得用户获得数据更加高效、便捷弹性,也方便用户将关键的数据处理业务从传统的数据处理中心向虚拟化的数据中心转移。但是,在数据虚拟化转移的过程中,网络信息的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云数据平台提供安全中心服务,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数据中心的安全需求

云数据安全处理中,需要将安全服务进行虚拟化处理,要求必须遵循数据中心的虚拟要求与软件定义的基本思路,才能有机将其他安全技术结合在一起,为数据安全提供服务。

1.1数据中心特性

由于云数据中心的安全服务管理,必须统一到云数据中心管理平台上,要求在数据具有弹性、敏捷性与高效性,才能实现数据安全的统一需求,具有如下的特性:

(1)敏捷性。云数据的安全服务一般都需要部署在云平台管理中心,保障整个云数据中心都处在安全服务保障体系中,并且要求安全保障服务自动地启动与停止不会影响云数据的使用,能够满足数据安全保护的敏捷性要求;

(2)弹性。云数据的安全保护能够实现动态的管理,及时调整安全策略,以满足数据使用以及业务变化的能力,动态调整的过程需要自动进行,基于一定的规则开展安全检测,要求安全服务的弹性非常好,才能满足要求;

(3)高效性。能够实现多种用户同时共享云数据资源,采用同一资源能够反复利用的方式,实现云数据中的物理资源反复利用,就需要保障安全服务能够为多个用户分分享,实现资源统一管理与利用。

1.2数据中心的网络安全需求

在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中,网络的物理安全设备结构比较固定,无法对高度动态的用户资源提供安全防护。云数据中心采用了动态处理的技术,要求网络实现安全服务资源化、资源池化,保证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实现数据传输的敏捷性、弹性与高效型,以与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利用以相同的方式提供安全支持服务。

2分布式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服务性能

云计算技术经历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传输虚拟化等一系列的技术,以及在数据中心的软件自定义,在技术演进的中,不管是单一的技术还是采用软件定义,在数据中心需要采用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才能有效为用户提供安全的网络服务。

2.1数据中心对网络安全服务的需求

(1)业务跟随。在云数据中心需要随时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在安全服务要跟随虚拟机中迁移而迁移,以实现数据的安全防护以及用户业务流量的全过程跟随,保证数据流量不中断,安全服务不中断。

(2)服务扩展。云数据中心的安全服务要能根据服务的演变而不断地调整策略,以防止恶意的攻击,实现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服务更新、拓展,否则会影响云数据中心的安全服务的发挥,实现数据安全服务不断地拓展。

(3)支持多类型数据中心。云数据安全中心要能够满足不同云数据服务的需求,要求安全控制中心能够独立于系统管理平台。为保障安全,在必要时可以舍弃Hypervisor技术支持,支持不同跨技术平台的数据安全控制,以保障不同云平台数据安全中心的数据安全。

2.2网络安全服务的实现

云数据网络安全分为虚拟化安全与软件定义安全两种方式,在SDN技术中,虚拟化安全是常用的技术,它有两种网络部署方式,一种是采用虚拟网络边界的方式进行部署,它的组网方式与物理网络组网的方式相同,虚拟安全网络设备对网络的保护采用控制网络边界的流量实现的,每个用户对虚拟化安全设备进行单独管理,这种安全控制方式,在本质上是将一台物理安全设备虚拟化处理,实现网络的安全控制,实现对数据中心的系统服务敏捷性、弹性以及多用户支持服务的要求。软件定义的部署方式是在需要安全服务的所有物理设备上安装虚拟化安全设备,并安装多设备的管理系统,实现多个网络虚拟设备安全转发策略,这种技术的本质上是将多台物理网络设备以及多设备管理服务器进行虚拟化处理,以提高网络安全服务的迁移功能。

2.3分布式网络安全虚拟化架构

在云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部署与软件定义部署的方式,实现云平台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实现云数据安全中心的虚拟化,能够为用户提供弹性、灵活、自适应等能力的安全服务。在具体的设计中,一般采用基于SDN技术的方式来实现分布式网络安全虚拟化架构,在系统的引流层采用虚拟机的方式实现网络安全架构部署,結合分布式网络的特征,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其中虚线部分为虚拟化的网络安全管理部分。

该数据中心的具体架构包括云数据中心管理平台、Hyper-visor和虚拟网络三部分,SDN控制器也是云数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的虚拟机接入虚拟网络需要通过Hypervisor,云数据的安全服务通过控制平面部署,与数据中心进行交互,经过引流平面与服务平面进行提供安全服务,并配置二者的安全功能,在系统中,采用虚拟网络单元对网络中的虚拟交换机API或SDN APl对网络的数据进行动态化的引流配置,在多个物理机上配置了安全服务平面,为控制平面在控制与服务部署提供通道。安全控制平面主要部署在多个虚拟的物理设备上,控制数据中心的业务数编排、引流决策以及安全策略配置,数据中心管理平台上的业务编排器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控制数据中心的安全,并通过控制平面的NBI来配置数据中心的安全服务,管理员可以通过安全控制管理界面,设置控制平台的服务功能。系统的安全服务平面采用分布式的方式部署,根据数据中心T作的需求,可以在物理机上部署多个安全服务模块,它对网络安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连接虚拟机或者Hypervisor实现的。

3系统架构可提供的安全服务

3.1流量可视化

经过控制平面,网络中的用户虚拟机数据流量可以镜像到或穿过安全服务虚拟机,使得控制平面能够达到对虚拟机上的流量进行控制,管理员通过控制平面就可以了解用户虚拟机的流量,采用分布式安全虚拟架构具有两个优势,第一是数据的细粒度控制,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流量的细粒度,利用网络的安全模块,可以在虚拟机的任意一个端口上对用户的流量进行检测,而系统的流量监控可以精确地监测到任意一个虚拟机的任何业务;二是全局性,在系统的控制平面,都可以监测到每一个虚拟机模块局部流量,为系统的数据中心安全提供给全局控制景象,细粒度与全局视角为数据安全中心的管理员运维提供了日常安全维护的依据。

3.2微隔离功能

采用微隔离功能可以实现对虚拟网络中的部分用户行为进行安全检测,如果安全服务发现在同一个虚拟网络中的某一个虚拟机上出现被攻击行为时,可以采用微隔离技术将虚拟机受到攻击的部分进行分割隔离,并对其进行检测并遏制源于内部的攻击,就不用对整个虚拟网络进行隔离,而达到安全控制点目标。采用分布式安全架构可以对虚拟网络中任何用户虚拟机的任一端口实施微隔离控制,提高虚拟网络的安全控制。微隔离控制的粒度可以从虚拟机端口到整个用户虚拟网络,利用在控制平面配置安全控制策略,可以通过某个端口的部分对某一个虚拟网络中的网络用户行为进行检测,还可以针对用户的单一业务行为或者某一组爷爷的虚拟机安全防护进行配置,从而能够扩大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3.3提供安全服务

微隔离是为虚拟网络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也是对用户业务安全保护的重要措施,采用分布式安全架构的方式,可以在安全部署在所有的虚拟机上,从而能够为所有的虚拟机提供安全检测服务,利用安全服务模块可以针对网络传输数据的某一个报文、单一数据或者用户行为进行检测,例如防火墙的运行、系统的攻击防护、用户的安全识别、IPS、AV和URL过滤等。同时还可以对多网络、非实时性的网络安全,采用扩展模块的方式,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测。

3.4支持业务迁移

在数据安全控制中,利用安全控制平面可以对虚拟网络中任何一个虚拟机的事件迁移、安全进行定位,如图2所示服务虚拟机1和目标安全服务虚拟机2之间的业务迁移,安全控制技术实时监控网络的安全,在用户业务迁移完成后,网络的安全状态也发生迁移,保障整个网络的安全监控功能不会中断。

3.5网络全网行为分析

分布式虚拟网络架构的控制平面可以将整个虚拟网络中的每一个虚拟机端的安全信息、局部流量、业务信息、攻击行为等进行汇总,定期对网络的安全行为事件进行分析,在数据的汇聚点能够控制某一个虚拟机,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在系统的分析层面,可以对单台虚拟机或者一个集群进行分析,还可以对某一个端口、网络、用户行为等全局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從而能够在整个数据中心视角下对虚拟网络的数据业务全面分析,从而能实时对网络安全进行保护。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云计算技术能够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构建云数据中心的安全服务控制系统,成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分布式虚拟网络架构系统,能够满足数据中心对虚拟服务运行控制的需求,在强调网络安全控制的前提下,采用Hypervisor和数据中心的轻藕合方式,对虚拟网络中的任一虚拟机进行安全控制,并采用虚拟交换机与SDN技术进行引流分析与微隔离控制,并具有动态迁移与安全控制分析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程思嘉,张昌宏,潘帅卿.基于CP-ABE算法的云存储数据访问控制方案设计[J].信息网络安全,2016(2):1-6.

[2]裘晓峰,赵粮,高腾.VSA和SDS:两种SDN网络安全架构的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34(10):2298-2303.

[3]王刚.一种基于SDN技术的多区域安全云计算架构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5(9):20-24.

[4]刘文懋.软件定义的企业级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研究[J].电信科学,2014,30(11):140-144.

[5]刘文懋,裘晓峰,陈鹏程,等.面向SDN环境的软件定义安全架构[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5,9(1):63-70.

【通联编辑:唐一东】

网络虚拟社群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深入。在高职教育工作中,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障碍,所以教师不妨借助虚拟技术内容,针对网络安全问题内容,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这对未来高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关键词:虚拟技术;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作用;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计算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但是由于网络安全问题的出现,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安全问题对于整个教育信息系统的构建起到了极为负面化的影响。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虚拟技术来克服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有关问题,并为高职教学、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发展环境。本文通过对虚拟技术的实质性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1 虚拟技术的作用

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中,虚拟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化,并且通过对这种技术内容的手段进行使用,可以令信息与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减少恶意软件所带来的袭击问题,提升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在高职院校的信息网络中,可以进一步巩固教学质量。

从科学化的角度分析,虚拟技术主要是对现有的计算机资源进行区分与整合,并为这些资源内容提供一个良好的操作环境,进而做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虚拟技术可以做到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接口技术等多种学科的融合,进而对数据实现可视化的管理,提升虚拟性的可操作性,从本质上来说,这对于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2 虚拟技术的分类

在分类上,虚拟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硬件模式、半虚拟模式和操作模式。如果要从技术的角度进行细分,那么则可以将其分为解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隧道技术等内容,这些都对高职教育信息管理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帮助。首先,针对解密技术内容,其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可以打乱原有的信息顺序,并进行相应的还原,通过密钥的介入,进而提升信息的安全性能;其次,对于身份认证技术而言,通过有效的身份认证,可以获取使用者的有关信息,对其数据内容作出具体的保护;最后,对于隧道技术来说,其更强调点与点之间的对接,确保信息流可以引入到相应的地址之中。

3 高职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因素

3.1自然因素

作为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自然因素主要体现在网络计算机的环境情况、计算机的设备情况、磁场的辐射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带来严重的影响。还有一部分计算机使用人员,对于整个计算机系统内部的网络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系统内垃圾过多,安全性能降低。

3.2非法授权访问因素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非法授权访问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中,这项内容多是指被人恶意授权访问,造成了一定的侵权和违法问题。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存在大量重要的信息,且秘密资源所占据的比例较重,如果发现非法授权访问的情况,势必对于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3病毒的感染因素

病毒所带来的感染、侵袭问题,也是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能的关键性因素,对于整个系统的完整性,起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往往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恶意的修改,导致其丧失功能性。并且多数病毒具备潜伏性、繁殖性和破坏性,并且在入侵计算机系统之后,会利用其本身的复制性,对整个系统程序作出修改,进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影响高职院校网络安全的正常使用。

4 虚拟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虚拟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由于高职院校的网络信息中包含有大量的数据内容,且这些信息会在学生、教师、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流通和传播,为了消除安全威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建立共享文件夹,对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保存,并设置有效的防火墙,避免信息发生泄露,进而实现高职院校信息流通过程的安全性。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计算机网络系统往往是由多个子系统所构成,所以不同院校之间都会设计自己的独立网络系统。在实际应用上,借助相关的网络技术,可以让各个分支部门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保障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展开良好的信息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虚拟技术,做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传输,针对信息情况做好加密,提升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能,维护系统的稳定性。

在院校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虚拟技术,巩固整体的网络安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按照系统的要求,对网络虚拟功能,以及防火墙进行设置,并确保师生可以用登陆客户端的方式,使用相关设备,进而提升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确保每一位师生都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输入,这样在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目的的同时,也可以巩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还有,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具有较为快速的更迭现状,所以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做好信息转型的工作内容,借助虚拟技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作出有效的维护。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问题上,对于虚拟技术的内容,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给予正确的认识,结合实际的技术情况,把握网络安全管理的切入点,提升整体的计算机管理环境,切实发挥虚拟技术的作用,构建安全性较强的校园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杨海军.虚拟网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作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09):278.

[2]郑宝林.虚拟机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3):154+212.

[3]刘宇翔.虛拟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作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217-218.

网络虚拟社群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今社会网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虚拟社区打破了地域性对人们交流沟通的限制,成为生活中的又一社区形态。BBS网络论坛作为国内最主要的虚拟社区形式,在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事件在天涯社区的传播为例,探讨突发公共事件在虚拟社区中的传播特点。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虚拟社区;传播特点

霍华德·里恩戈德认为,虚拟社区是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公共领域[1]。比尔·盖茨也认为,虚拟社区将是网络应用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如今,虚拟社区中BBS网络论坛、已成为网民议政议事的主要工具和平台,许多事件经过网民在虚拟社区中大规模讨论,最终形成公共舆论,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甚至关系到政府的决策。

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及效果。本文按照这一传播过程,总结突发公共事件在虚拟社区中传播特点如下。

一、传播者和受众角色统一,议题设置更符合大众需求

突发公共事件中传播者是传播的起点,他们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播,通过虚拟社区的平台提供给受众。区别于传统的媒介,在虚拟社区中,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或者自己发帖设置议题,或者跟帖讨论其他议题。因此,虚拟社区中的议题往往是代表大众的意见,最能体现大众的需求。

在“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的事件中,虚拟社区中议题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10月17至10月19日,呈现新闻事实。10月17日,天涯杂谈网友“河大义工”相继发帖《惊!!!河北大学富二代校内醉驾撞飞两名河大新区女生“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引起网友广泛关注。18日、19日,传统媒体相继关注此事件。

第二阶段:2010年10月19日至2010年10月21日,探讨案件如何处理。

第三阶段:2010年10月20日至2010年10月22日,恶搞“我爸是李刚”、河大校园集体沉默。10月20日网友“混蛋湿人”发帖“猫扑赛诗造句大会:我爸叫李刚”得到网友广泛参与[3]。

第四阶段:2010年10月22日至2010年10月27日,监督媒体。这是由21日李刚父子通过央视新闻频道道歉引发的,网友追问:为何央视给李刚五分钟?随后媒体也深思:《网友为何不太买关注李刚的道歉》[4]。

第五阶段:2010年11月2日至2010年12月12日,李刚背景调查。网络舆论发挥其“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展开了对李刚身世背景的调查,如天涯社区《真相大白!李刚5套房子的调查结论出来了!果不其然!!(有图有真相)》。

第六阶段:2010年12月18日至2010年12月27日,和解门。受害者律师张凯在12月18日发表微博,称两家已在11月初和解。这使该事件再度引起了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的轩然大波。

较之传统媒体,虚拟社区中议题除了关注事件的进展情况外,更注重李刚的社会身份、法律能否公正裁决以及媒体的表现等等。

二、传播内容庞杂,理性与非理性意见混杂

由于虚拟社区的匿名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来自各区域、各行各业的网民均在此发表观点,网民在发表观点时较少受政治法律因素限制,完全从自己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出发,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因此,在虚拟社区中,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议题数量和内容很多,整体来看理性意见与非理性意见混杂。

匡文波在《网民分析》一书中认为,“在这张散布型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产生发布信息,所以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的经纬中。换言之,互联网为所有人发表意见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几乎不受限制的空间”[3]。由此,虚拟社区中会出现各种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见,这些庞杂的信息阻碍了真实信息的流通。

本文按照主题内容和陈述方式对样本进行分类编码:其中,内容大致包括事实类(转帖传统媒体、权威网络媒体、事件相关人员的微博客中相关报道和内容)、评论类(就事论事对事件进行分析、发表评论)、延伸评论类(由事件延伸,探讨社会发展、法制建设等宏观问题)、劝解类(开解、引导其他网民理性思考和行动)、情绪类(以文艺体裁、网络签名、改编诗歌等形式表达对事件的情感、态度)、传言类(由网民提供有关事实真相的小道消息进行猜测)、质疑批评媒介类(对媒介有关事件的报道行为、评论内容进行评论)、其他类(不能为上述类别所包含)。其中前四类视为理性类帖子,其他为非理性类帖子。“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事件在天涯社区中的理性类帖子62%,非理性类帖子38%,可见非理性帖子数量之多。

另外,虚拟社区中人们隐藏了现实中的身份,许多网民选择借此虚拟身份宣泄情绪。当突发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情绪激动,发表言论更加不注重言辞,容易造成信息偏差。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虚拟社区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消息来源地和推动地

媒体以物质基础为媒介传递信息,如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突发公共事件在虚拟社区中传播的媒介以帖子为主,及时聊天、站内信箱等为辅,实现了及时、互动的传播方式。及时性方面,虚拟社区的先刊载后审核的信息发布方式,为信息的传播节省了时间,虚拟社区也因此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源地。在“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事件中,天涯社区首先发布了该消息。2010年10月17日,天涯杂谈网友“河大义工”在天涯论坛相继发帖《惊!!!河北大学富二代校内醉驾撞飞两名河大新区女生“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随后该事件被媒体所报道。互动性方面,虚拟社区的传播模式是非线性的互动模式,信息传递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形成一种散布型的网状传播模式。由此,突发公共事件在虚拟社区中实现的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自我传播等的交叉传播。在该事件传播中,首先是由网友“河大义工”发帖,网友通过回帖的方式接受并反馈该信息,接着其他一些网友继续在论坛中发帖,并以及时聊天、站内信等方式告知给其他受众。利用这样的传播模式,实现了消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四、信息扩散,形成网络舆论,加速事件发展

学者闵大洪认为,在社会现实中缺乏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民意很难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进入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物的决策和裁判中去。由于网络传播公开和广泛参与的特性,互联网自然而然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通道[4]。虚拟社区为公众意见表达提供了最佳通道,也为网络舆论形成提供了阵地。

鉴于虚拟社区在网络舆论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大众传播媒介也特别重视虚拟社区的价值。一方面,虚拟社区中舆论的发展状况受到政府媒体关注,他们通过虚拟社区了解民情民意,并及时作出反应。另一方面,政府媒体也开始利用虚拟社区进行舆论引导和监督。该事件首先在天涯社区中爆出,随后传统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并一直关注虚拟社区中的舆论情况,包括网民对“官二代”的质疑、“和解”的不满,以及网民们开展的“我爸是李刚”的造句活动等。虚拟社区中的网络舆论,使相关部门公开、公正地对待事件,促进了事件的解决。

五、信息监督不力,造成信息拥堵,引起社会恐慌

虚拟社区中的消极信息形成有三点原因:一是由于虚拟社区中采用先发帖后审核的制度,许多未经查实的信息开始广泛传播,阻碍了人们对事件真实情况的了解。二是帖子中一些信息来自网友自发爆料,其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都有待商榷。三是部分网民用意不良,在帖子中夸大事件的危害性,甚至将任何事件的原因都归结为制度原因。这些原因都会使虚拟社区中产生的负面信息,事件初期,许多消息的不明朗化,看到这些帖子后网民的情绪、心理、认识都受到很大影响,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27日该事件在天涯社区天涯杂谈版块有12%的传言类主帖,混淆了人们对该事件真实情况的了解。如2010年11月5日网友“我支持您”发布的《真相大白!李刚5套房子的调查结论出来了!果不其然!!(有图有真相)》[5],引起了人们对于“官二代”的批判,并有更多小道消息接踵而至,如网友在跟帖中提到《是谁突击提拔了李刚的岳父?》。

结语

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社区已成为突发公共事件中民意的汇集地。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公开、公正地解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由于虚拟社区开放性、匿名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一些非理性意见、传言混淆视听,对于事件的解决有一定消极作用。因此,政府及媒体应该重视虚拟社区在民意表达中的积极作用,也应公开、透明、及时地向民众传播信息,减少传言的流通机会,同时须加强对虚拟社区中言论的监督和引导,保证真实信息的及时流通。

参考文献:

[1]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7-338.

[2]比尔·盖茨.未来时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9.

[3]匡文波.网民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孙丽.“躲猫猫”事件中虚拟社区的影响力分析[J].新闻知识,2009,(05).

[5]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019940.shtml.

网络虚拟社群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介绍了《计算物理基础》课程进行混合模式和全网络模式的教学实践情况。混合模式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相比,学生课堂投入度更高,网络教学平台的统计功能允许更高效地进行学习督导。与混合模式教学相比,由于课堂氛围不足,全网络模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下降了,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全网络模式教学也呈现了一些独特的优势。在总结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对教学秩序的冲击,文章探索了一种并行双模式教学,教学活动可以在混合模式教学和全网络模式教学之间进行平顺切换,甚至可以两种教学模式同时开展。

关键词:混合模式教学;全网络模式教学;并行双模式教学;计算物理基础

计算物理可以消除实际物理问题没有解析解的障碍,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全国各类高校的物理学本科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物理学基础课程。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已经把推动混合式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计算物理基础》课程的基本特点,我校建设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2020年上半年的新冠疫情导致学生不能返校,我们被迫把《计算物理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成全网络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氛围的不足,全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所下降,经过认真分析,我们提出的对策是:针对自律性差的学生,营造课堂氛围和加强学习督导。在总结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探索了一种基于混合模式和全网络模式的并行双模式教学,以期应对未来突发状况对教学秩序的冲击。

一、计算物理课程教学实践简介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值计算成为物理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计算物理、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成为物理学发展的三大支柱。[1]计算物理可以消除实际物理问题没有解析解的障碍,也可以模拟现有技术手段难以实施的物理实验。2010年教育部正式将《计算物理基础》课程列为物理学专业本科必修课。[2]《计算物理基础》课程讲授的数值计算方法包括数值微积分、解代数方程、曲线拟合和解微分方程等,处理的物理问题涉及力学、电磁学、光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等大学物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综合应用的专业课,讲授的数值算法尽量做到理论推导简单,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尽量采用简化的物理模型,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体验用数值计算的手段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一般步骤。

《计算物理基础》课程融合了物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编程技术,其特点是内容综合性强、知识专业性强和对操作细节要求严格。开设课程的头几年,我们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授和课后学生完成作业。尽管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太符合前面提到的课程特点。课前预习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有关程序操作细节的问题,增加了学生预习的难度;课堂讲授阶段,尽管我们选择了尽量简单的物理问题,但是内容依然综合性强、细节信息量大,即使知识点不难,学生也需要放慢节奏慢慢消化,往往存在跟不上讲课进程的情况,课堂授课信息量大,导致师生少有互动,因而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同时,教师每年在课堂上重复讲授基础知识,严重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却来不及讲解;课后作业更是操作性强,学生需要传授编程经验,教师最好能够从旁边点拨,否则学生会事倍功半。

近几年,借助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升级,我们吸取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3]在混合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将传统的授课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学生课前通过收看视频自主学习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练習。通过混合模式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模式教学

1.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课前在线自主学习

学生课前通过收看视频自主学习基本知识点,代替传统课堂的功能,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状况自主控制学习进度,遇到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收看和思考;二是允许充分利用课堂的宝贵时间进行更多的师生互动。课前自主学习虽然是在课外进行,却是本课程的基础部分。没有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课堂时间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对教学内容更深入的讨论就无从谈起。

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准备的课前学习资源库包括电子版教材、授课ppt课件、授课视频、例题编程演示视频。授课视频是学习资源库的核心内容,录制视频需要教师进行多年积累,是进行混合模式教学的重要基础。作为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授课内容涉及许多技术细节,授课视频可以讲得详细一些,这样可能会增加学生收看视频的时间,尽管如此,学生花在琢磨技术细节上的时间少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还是会提高。建议授课视频做成短视频,每个授课视频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这样做的目的是:课外学习时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难度会增加,观看短视频更容易让人获得成就感。另外,从教师的角度讲,把长视频分解成短视频,当发现纰漏时,更便于订正。相关例题的程序演示视频,可以展示编程的实际过程,因其实用性强,颇受学生欢迎。为视频添加字幕、标注知识点,可以增加视频的可观看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能期望一劳永逸,需要经常维护更新,每学期都要检查、纠错和更新迭代。优质的教学资源库,配合合理的督导学习机制,会大大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相关章节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收看视频、阅读教材和复习授课ppt课件等方式进行学习。超星学习通平台允许教师为教学资源设置任务点,实时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计算学生的自学成绩;自学成绩被设置成期末总成绩的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应对少数学生的拖延心理,建议教师为授课视频设置收看截止时间;对于未按时完成课前自学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单独提醒或课程群内公开提醒。教学实践表明,经过督导,视频收看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超星学习通平台还具有统计视频收看反刍率的功能,这个数据可以反映视频的难易程度,供教师更新视频时参考。学生对视频中基本知识点的消化程度,只能通过课堂问题讨论和课后作业质量来反映。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布置课程进度,要坚持宁少勿多的原则,否则学生会感觉任务难以完成而产生挫败感。

虽然我们力求教学资源库尽量详细,学生在课前自学中也必然会产生疑问。我们尝试在课堂讨论之前以多种形式收集学生的疑问,比如在超星学习通讨论区留言、将疑问发到课程群、将疑问记录到小纸条拍照后直接发给教师等,以便教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备课。然而,清晰地书面呈现疑问需要较高的总结问题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前收集疑问的尝试并不理想。

2.课堂讨论的三个环节

通过课前自学阶段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了初步消化后,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就有充裕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练习了,课堂讨论阶段可分为教师答疑、问题讨论和当堂测验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教师答疑。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先尝试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然后教师解答或总结,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解答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疑问,然而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提问并不积极。通过和学生交流,发现提问不积极的原因大体分两种情况:一是课前自学后,学生表面的疑问基本解决了,但还没有深入思考,反映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强;二是学生即使发现了问题,由于“怕丢面子”的心理因素,往往习惯私下请教,而不是在课堂上公开主动发问。

第二个环节:问题讨论。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个环节有两个教学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二是教师把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学生对重点和难点进行重新思考,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進行点评分析,从而达到消化重点和难点的目的。建议教师提出问题以后,给全体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点名提问,防止未被提问的学生懈怠。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考虑点名回答和鼓励学生自愿回答两种方式相结合。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学生不习惯主动公开提问,但是回答问题却相当踊跃,反映了青年学生“争强好胜”的积极心态。

第三个环节:当堂测验。教师提供若干练习题,这些练习题需要学生运用刚刚学习的知识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被点名学生需要在限定时间内“爬黑板”给出答案,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和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爬黑板”其实是小测验,教师给出某个具体题目后,可以让全体学生先准备几分钟,随机指定3~5名学生到黑板上解题,答题过程中允许查书、请教同学或者在个人电脑上实际运行程序。然后教师对各个答案进行点评、错误分析和评分。对于较难的题目,鼓励学生自愿“爬黑板”而不是点名。教师在这个环节记录成绩作为平时过程分数的一部分,除了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还可以督促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和课堂讨论环节更加认真地学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爬黑板”做题很积极,感觉收获较多,加上成绩激励,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非常好。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4]我们的混合式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点名提问和点名“爬黑板”做题的互动方式,学生全程高度参与课堂讨论,加上过程分形式的成绩考核激励,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玩手机”现象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不仅如此,我们还鼓励学生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安装计算机高级语言(如Matlab移动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关程序代码进行验证,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完成作业和上机练习

教师布置适当数量的课后作业习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处理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将作业发布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同时设定作业提交期限,防止学生拖延。教师布置作业不一定与学习进度同步,可以提前发布,甚至可以提前很长时间发布,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尝试解答。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作业,也可以在上机课中到机房教室完成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在超星学习通推送详细的作业讲解视频及编程演示视频,供学生参考;对于作业视频没有解决的问题,留到上机课或课堂讨论中继续处理。教师可以随时在线批阅作业,对于错误较多的作业,教师可以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退回”功能要求学生修改或重做;教师对每次作业打分,平台系统自动统计作业分数,作为过程考核分的一部分。教学实践表明,得益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强大功能,完成作业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

本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保证上机练习的时间非常重要。针对普通知识点和例题,鼓励学生课下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自主练习;到机房教室进行上机课的时候,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疑难知识点进行练习和完成作业。无论自主上机练习,还是机房教室上机课练习,学生非都常喜欢同学间的经验交流,这种交流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上机课中的任务是:对疑难知识点和作业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进行单独辅导,单独找作业问题较大的学生进行指正,以及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讲解。

4.成绩评价

该课程本质上是方法的学习,具有操作性强和细节性强的特点,不宜采用期末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业成绩评价。过程性评价既可以督促平时学习,又可以避免学业成绩受考试偶然因素(如试题因素、发挥因素和突发状况)的影响。过程性评价的弊端是操作烦琐、工作量大,好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可以自动统计视频收看分数和作业分数,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学实践也表明,虽然过程性评价记录的是平时的成绩,却能比考试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课程成绩评价的分数统计涉及4个教学模块:①课前自学,就是统计视频收看的分数,学生只要按时完成收看就可以得分,得分相对容易。②课堂测验(爬黑板),需要学生在认真完成视频学习的基础上,保持比较好的课堂专注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得分有一定难度。③完成作业,需要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完成作业既有充足的时间,又可以求助教师或同学,只要下工夫就能得分。④课程论文,是在学期末自拟题目或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解决一个复杂度较高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论文的形式把题目的来龙去脉论述清楚,是对物理理论、数学建模、编程调试、写作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运用。[5]具体成绩评价的计分方式和权重如表1所示。

5.教学效果

与传统模式教学相比,混合模式教学充分发挥了网络教学平台的视频播放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没有互动的基本讲课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根据理解状况自主控制进度;②课堂教学以讨论的形式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剖析,教学内容更深入,学生课堂参与度更高;③网络教学平台的统计功能先进,允许教师更高效地进行学情分析和学习督导。

三、全网络教学模式

1.具体实践

尽管混合式教学模式比较符合《计算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但是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本课程被迫从混合模式教学改成全网络模式教学。对比混合模式教学,全网络模式教学中有些环节保持不变,有些环节发生改变,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全网络模式教学中,课堂讨论需要网络直播,对网络直播平台流畅度的要求非常高,对网络直播平台功能的要求相对简单,只要具备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和屏幕共享几个简单功能即可。经过比较,我们采用腾讯会议进行网络直播。网络直播中的课堂讨论依次分为教师答疑、问题讨论和当堂测验三个环节。在教师答疑环节中,学生通过语音通话和屏幕共享方式提出疑问,也可以在聊天室输入文字表达疑问。在问题讨论环节中,被点名的学生通过语音通话功能进行回答,也允许学生在聊天室通过文字输入方式自愿回答,这样可以提高回答问题的效率,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分析;对于较难的问题,鼓励学生自愿语音回答。在当堂测验环节中,教师给出题目后,可以让全体学生先進行思考,然后指定3~5名学生拍照上传答案,教师对各个答案进行点评和错误分析讲解,并在花名册记录分数。全网络模式教学中,教师无法面对面指导上机练习,教学形式调整为:学生共享屏幕提出疑问,教师实时语音指导,教师还可以共享屏幕展示程序操作细节。

2.遇到的困难和得到的启发

已经建成的混合式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全网络模式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尽管如此,全网络模式教学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课堂讨论阶段学习氛围不足。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师生双方精神焕发、思维活跃,激发师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全网络模式教学中,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足,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阶段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很少主动发言,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课前阶段和课后阶段的学习效果也出现了下降。比较全网络教学模式和混合教学模式,课前自学的环节完全一致,尽管如此,由于缺少了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增加,因此居家全网络模式教学的课前视频收看率明显不如在校混合模式教学的课前视频收看率;由于同样的原因,学生未能按时交作业的比例也提高了。尽管整体的教学效果下降了,我们也注意到一个事实:从混合教学模式切换成全网络教学模式,自律性差的学生受到的影响很大,甚至是毁灭性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律性强的学生受到的影响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上述事实表明,进行全网络模式教学,改进教学效果的措施应该聚焦于:针对自律性差的学生,营造课堂氛围和加强学习督导。

除了遇到的困难,网络课堂也展现了一些现实课堂不具备的优势:①学生提问比在真实课堂中更加活跃,尤其是在允许聊天室匿名提问的情况下。经过和其他课程教师交流,普遍认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喜欢匿名提问,类似于网络上的“键盘侠”现象,也许这是网络时代一个值得利用的学生心理。②直播视频可以保存,供缺课的学生或想复习的学生使用,也可以供教师进行总结时参考。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教学视频注重展示屏幕内容细节,可以方便地将课堂直播视频录屏保存。③共享屏幕的功能非常适合上机练习环节。网络教学前,我们预计上机课无法当面指导,教学效果会打折扣,然而,腾讯会议等软件的共享屏幕功能,再配合语音通话功能,教学效果比机房当面指导毫不逊色。④网络教学直播平台可以统计学生的发言活跃度,允许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⑤所有学生都能看得更清楚听得更清楚,而不受真实课堂中座位位置和教室音响效果的影响。诸如此类的网络教学优势预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模拟真实课堂的能力越来越强,网络教学平台也将提供更便捷的学情数据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因此,尽管现在网络教学还有诸多不足,但是网络教学必将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四、并行双模式教学的探索

如上所述,我们已经在《计算物理基础》课程中分别进行了混合式课程和全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总结分析这些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或类似的突发状况),我们试图实现这样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平常时期、疫情时期、从平常时期进入疫情时期,还是从疫情时期恢复到平常时期,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全网络教学模式都能够平顺地切换,力求将仓促的教学模式切换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也就是说,混合教学模式和全网络教学模式类似两条并行的铁轨在兼容状态下同时运转,教学活动可以根据社会状况的变化在两者之间进行任意选择,或者可以两种教学模式同时开展,从而实现一种基于混合模式和全网络模式的并行双模式教学。

得益于混合式课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所采用的混合教学模式和全网络教学模式基本上可以做到平顺切换,比如两种教学模式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作业环节、成绩评价、学情观测和督导方式等几个教学环节完全一致。同时,经过对前期教学实践具体情况的分析,我们也认识到,全网络模式教学中课堂氛围的不足是影响两种教学模式切换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我们也提出了缓解限制的两个应对措施:一是在全网络模式教学中积极营造课堂阶段的学习氛围;二是根据网络教学平台的学情数据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和学习督导。

1.营造全网络模式教学中课堂阶段的学习氛围

全网络模式教学中课堂氛围的不足,对自律性不强的学生会产生严重影响。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建议在网络直播教学中采取以下几个措施:①要求教师和所有学生开摄像头。开摄像头会产生身处公共场合的感觉,不易开小差,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讲课内容。②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允许和鼓励学生使用语音通话或聊天室文字输入进行提问和回答,也允许匿名发言,都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③控制上课人数。如果上课人数过多,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的平均机会就会减少,课堂参与度的下降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建议上课人数不要超过45人。④除了鼓励学生自愿参与讨论,教师还要增加点名的次数,督促潜水的学生参加互动。总之,上述措施都是为了克服课堂氛围不足的负面影响。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网络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在营造学习氛围方面还是存在差距的,另外,对于个别学生来说,上网设备落后、网络状况不佳和居家环境不舒适等客观因素,更让营造课堂气氛很难实现,也是必须接受的客观现实。

2.加强心理关怀和学习督导

全网络模式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通过主动关怀学生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学习。利用社交软件的语音通话或视频通话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询问、鼓励、引导和关怀等方式增进师生情感。教师也可以通过加强网络督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教师可以获得班级整体和具体学生的详细学情,从而能够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督导。实施网络督导也很方便,教师可以在课程群发布整体学情,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在班级整体中的位置,教师也可以通过腾讯QQ对某个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醒,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语音通话或视频通话进行交流。相比课堂督导,这种网络督导更有针对性,也更加明确具体。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和进行网络督导也要把握松紧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多干涉学生的自主空间。

五、结语

本文介绍了《计算物理基础》课程进行混合模式教学和全网络模式教学的实践情况。与传统模式教学相比,混合模式的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改進。与混合模式教学相比,由于课堂氛围不足,全网络模式的教学效果下降了,改进措施是:针对自律性差的学生,营造课堂氛围和加强学习督导。同时,全网络模式教学也呈现了一些现实课堂不具备的优势,预示了未来的教学改革方向。在总结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为了应对突发性事件对教学秩序的冲击,我们探索了一种基于混合模式和全网络模式的并行双模式教学,教学活动可以在混合模式和全网络模式之间进行平顺切换,甚至可以两种教学模式同时开展。鉴于《计算物理基础》课程是一门与编程操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课,期望本文的探索为类似课程的教学研究提供一个示例。

参考文献:

[1]A.J.Freeman.堪为物理学第三分支的计算物理[J].物理学进展,1984(1):1-11.

[2]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11-12,24,46,54,62.

[3]M.J.Lage,G.Platt.The Internet and the Inverted Classroom[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0,31(1):11.

[4]吕水平.基于“超星网络平台和学习通”的课程建设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7):117-118,125.

[5]彭芳麟,梁颖,刘振兴.在计算物理基础课中用MATLAB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J].大学物理,2013,32(9):9-14,17.

(编辑:王天鹏)

网络虚拟社群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网络虚拟社群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

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以下特征:

虚拟性。网络虚拟财产不同于金钱货币或其他有价物, 它只是存储于计算机硬件或服务器的电子数据, 是一种无形的财产。

依附性。即网络虚拟财产是以运营商提供的虚拟环境为依托的, 不能脱离特定网络空间而存在。

价值性。对于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 其存在着与传统财产所一致的基本性质, 即有价。网络虚拟财产通过网络平台以各式各样的方式获取, 通常能够用于网络交易或与传统货币进行兑换。而某些网络产品如邮箱、网络云盘等, 则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合法性。虚拟财产的须通过合法的网络途径或线下取得, 通常需要通过网签协议订立交易合同, 更不能采取非法的手段获得。由这些特征, 我们可以清晰看出, 网络虚拟财产具有物权的特性, 是一种有待物权法保护的新型事物。

二、网络虚拟财产纠纷的种类

用户与运营商之间的纠纷。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网络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盲区。由于运营商的服务器不一定随时处于稳定状态, 可能会导致用户资料的丢失。运营商单方面改变服务规则, 或单方决定终止运营, 也可能引发纠纷。当前网络游戏运营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 用户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运营商单方的决定很可能对网络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用户与第三人的纠纷。与第三人的纠纷主要涉及到被盗或第三人诈骗等问题。网络是一个新兴产物, 而其中相关的软件、服务等更不是人人精通, 难免存在有人利用漏洞、病毒等手段窃取用户的网络信息, 或利用诈骗的手段, 给用户的利益造成损失。

用户与交易平台的纠纷。随着网络游戏虚拟财产交易市场发展日渐成熟, 各种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始出现并取得了良好发展, 出现用户与该类交易平台的纠纷也在所难免。

三、各国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方式

美国与韩国分别是东西方网络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其对网络财产的保护立法同样走在世界的前列, 通过分析这两个国家的虚拟财产保护措施, 能为我国网络立法提供借鉴。

(一) 美国网络虚拟财产民事法律保护的现状

众所周知, 美国是以判例法为指导的英美法系国家, 因而对网络虚拟财产保护更是通过司法解释、不断扩展法律适用范围并结合法官的实际司法判例来进行的。在缺乏完整规范的法律法规约束网络行为时, 美国法官常常将网络虚拟财产认为为公民的“私有物”, 认为公民对自己的物品具有绝对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这实际上就是美国法官通过扩大对财产的定义来形成判例来解决网络纠纷的方式。相对于西方英美法系国家来说, 我国若通过解决法官的权限来解决这一问题无疑使远水救不了近火, 难度极大。但可借鉴与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秀做法, 在无完整规范的法律约束时, 通过法官的裁判判例或法院内部的会议纪要, 为今后的裁判提供借鉴。

(二) 韩国网络虚拟财产民事法律保护的现状

韩国是网络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 国际网络市场份额较高, 正因如此, 在网络发展初期便遇到了很多问题。韩国起初通过一刀切的方式, 禁止虚拟财产的交易, 不认可网络虚拟财产属于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 试图杜绝网络纠纷。然而时代在变化, 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公民生活的一部分, 由网络引发的民事纠纷也越来越多, 很多网络使用者因立法不完善遭受损失。韩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立即开展针对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的立法工作。目前, 韩国已建立来明确的完整的网络保护法律规范, 规定了网络虚拟财产属于一种电子货币, 与银行账户或其他动产一样, 虚拟物品的财产价值并不依存与服务商而具有其独立的价值, 服务商为网民提供的网络环境应当合法干净, 并无权私自修改有价值的财产数据。韩国的这一立法切实改善来网络环境, 使得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又法可以, 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四、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措施

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 无外乎两条途径:现有法律救济与完善立法。

(一) 现有法律救济

笔者认为, 网络虚拟财产属于新兴的物品, 虽未立法明确, 但明显具有物权属性。根据我国现行的物权法规定, 物权保护方式主要是各类物权请求权的行使, 包括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各类请求权。合法的使用这些物权请求权保护自己网络权利, 是现有法律救济的重要途径。

1. 返还原物请求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 无权占有不动产或动产的, 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因为网络虚拟财产不同的传统财产, 返还网络虚拟财产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 这就需要网络运营商的高度配合。因此, 在民事审判实践中, 此类案件通常需要纳入网络运营商为第三人或在特定情况下直接列为被告, 让法院能够查明事实, 并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2. 恢复原状请求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 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损毁的, 权利人可以请求修理、重做、更换或恢复原状。网络技术现正在我国飞速发展, 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性存在严重的不确定, 浮动很大, 以我们常见的比特币为例就可以看出。因此, 《物权法》中所规定的恢复原状是重要的保护措施, 能够有效的还原网络虚拟物品本来的状态和价值。

(二) 立法建议

第一, 对网络虚拟财产下定义, 赋予其应有的法律属性。当今对虚拟财产的争议主要是没有法律认可其合法的私有财产地位。现行法律中, 笔者认为《民法总则》规定中的“其它合法财产”应该包含网络虚拟财产, 新的立法有待于将其独立明确。由于《物权法》的物权保护法定原则, 所以应当新立法确认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或者将其纳入物权法定的物权法保护范畴。

第二, 规范网络供应商与用户之间权利义务。在现行的网络环境下, 网络用户和运营商之前的权利义务规范大多靠运营商的单方条约维持, 有网络游戏经验的人们都清楚, 在人们选择一项网络服务的时候, 对其条约大多数人是选择跳过不看的, 直接选择“同意并遵守条约”一项。由于网络的特殊性, 法院的适用法律时模棱两可, 所以有必要出台一部规范规范网络供应商与用户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法规, 使法院审理案件有法可循。

第三, 规范虚拟财产纠纷的举证责任义务。由于网络数据通常由网络供应商掌握与提供, 如一旦私自修改网络数据, 用户将存在举证不利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当参考《劳动合同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 借鉴其举证责任倒置的举证责任模式, 以达到司法公正与公平

第四, 建立完善的网络虚拟财产交易制度。在当前网络环境下, 网络虚拟财产交易通常是自发自主的, 缺乏有效规范的网络交易平台与手段, 造成来大量的网络纠纷出现。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虚拟财产交易制度和环境, 让网络虚拟财产的交易在一个规范干净的网络环境中进行, 是当下之要务。

以上解决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立法, 完善网络市场的法律规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财产的纠纷。

摘要:网络虚拟财产不同于传统的财产概念, 它具有无形性、依附性、价值性、合法性等特征。网络虚拟财产纠纷也存在纠纷, 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措施可以借鉴其它国家先进地方, 但也要立足本国现实, 通过现有法律救济与完善立法, 完善网络市场的法制建设, 试图寻求解决网络虚拟财产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纠纷,保护

参考文献

[1] 胡冰心.浅析网络虚拟财产的虚拟属性[J].法制博览, 2018 (29) :203.

上一篇:企业财务报告发展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管理论文范文